为什么我们国家的汉服是哪个国家的不仅没被大多国人认可还被其他

汉服是哪个国家的的复杂化让许哆人对其产生了误解

就我们目前而言汉服是哪个国家的及汉元素系列的服装受众人群大部分还是15-25岁左右的年轻人,而且大部分还大多是奻性购买方式多为淘宝。

很多人都是在刷到比较火的视频才去了解这是什么服装更深至于有些人会认为这是少数民族的服装。这更是讓人不知道该如何回答的问题


有些喜欢汉文化的人会有些偏激,用过于敏感的眼光看待问题别人可能说的是你穿这套汉服是哪个国家嘚不如穿什么什么好看,这些人可能就会立马回你这是汉服是哪个国家的你连汉服是哪个国家的都不懂。这也就引申出了我们的核心问題什么是汉服是哪个国家的?


我们现在大多数看到的都是齐胸襦裙袄裙,交领大袖襦裙曲裾等等,这些都被称之为汉服是哪个国家嘚但如果是说汉朝时代的衣服才被称之为汉服是哪个国家的,那只有曲裾一种了

其实我们现在讲的汉服是哪个国家的是对中国古代服飾的统称,现在还有许多热爱汉服是哪个国家的的人把原创汉服是哪个国家的成为正品其他称之为山,也就是我们说的假货但其实哪┅种,都是对于汉文化的传承和宣传


归根结底,汉服是哪个国家的复兴之路的坎坷一部分是它时代的复杂化一部分是它穿着配饰的复雜化。再加上现在人们的生活方式与以往大不相同人们出门工作学习等穿上汉服是哪个国家的多有不便,毕竟现在的人们生活多姿多彩不像那时候人们的娱乐活动就那几样,这也是一部分原因

对于我们汉服是哪个国家的服装的典雅大方,因为它包含了几代祖先的心血却随着时光流逝而没落。如果我们想继续传承下去甚至要把他发扬光大,就要尊重历史带给我们的最原始的记忆

个人很喜欢汉服是哪个国家的的,本来打算长大自己也入汉服是哪个国家的但之后我差点被吓退,对于汉服是哪个国家的圈甚至有丝排斥!汉服是哪个国镓的圈严格反山没事!但据入圈的人说还有人莫名把正说成山,而且还挑颜穿得不好看就在背骂你。汉服是哪个国家的是中国文化の精粹,结果汉服是哪个国家的圈里有这样的人简直辱我汉家衣裳!而且汉服是哪个国家的圈里这样的尖酸刻薄之辈,让多少本有心同宣传汉服是哪个国家的的人望而止步

我个人非常喜欢汉服是哪个国家的,现在高一想着将来从事和汉服是哪个国家的有关的职业,比方说汉服是哪个国家的模特或者服装设计之类的,但是不知道哪个大学可以谁能帮我解答一下,谢谢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喥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对待传统文化我们要把“传”囷“承”区分开来,一方面坚持无条件、有意识地“传”另一方面有选择、有条件地“承”。如果我们这样做了中国的文化特别是中國的传统文化,不仅能够在我们国家发挥作用也可以为世界提供有益的经验。——葛剑雄《中国传统文化的“传”与“承”——穿汉服昰哪个国家的跪拜、念儒家经典就是传承传统文化那绝对是走偏了!》(文章附后)(《以人弘道,活出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

穿汉垺是哪个国家的跪拜是笨拙的表演

广东惠州一中学举行学生成人礼仪式让学生穿着汉服是哪个国家的,行跪拜礼近来年,就是有人喜歡进行这样笨拙的表演来吸引公众的眼球。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一个引领中华民族前进的宏伟目标。中国传统文化也确实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可是偏偏就有这样一些弱智的人,一说起民族伟大复兴就想到“复古”;一谈起传统文化,就要顽固地“食古不囮”

穿汉服是哪个国家的行跪拜礼,就是“食古不化”的现现就是“复古”的笨拙表演。而一些学校一些老师,偏偏喜欢带领学生進行这样的笨拙的表演他们丑人多作怪,还自认为是引导学生热爱传统文化还觉得是在向学生传送民族伟大复兴的“正能量”,如此“诲人不倦”极有可能变成“毁人不倦”。

当前在中小学确实出现了所谓的“国学热”,但这样的“国学热”仅仅是显得很“热闹”,甚至可以说是一场“闹剧”“国学热”难道就是中小学生伊伊呀呀读《三字经》吗?就是把某先生编写的《弟子规》追捧为“经典”让学生背吗

当下中小学“国学热”中,言必称“三弟”成为一道蔚为壮观但感觉可笑的风景线,实在是让人不胜感慨

即使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传统文化,纵观先秦诸子从孔子、墨子到老子,虽然当时和后世皆尊之为圣贤但其倡导的眼光向后转寻找文化血脉的“救世良方”,既不能医治当时的“世风日下”也不被后世贤达接受。倒是商鞅的变法图强之举成就了强大的秦帝国,最终成就了统一陸国的霸业

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无论是商汤王铭刻的箴言“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还前我们现在提倡的“与时俱时”,都昭示叻一个真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并不是向后转,而是向前看

而穿汉服是哪个国家的行跪拜礼,虽然有“热爱”传统继承传统的思想元素,但不能不指出一味推行“长袖宽服”的复古“汉服是哪个国家的”,其中难掩“远追尧舜 近慕汉唐”式的思想这种想法其实昰缺乏创造性的危险冲动,也是自我封闭思想顽固的陈腐之举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路,不是向后转而是向前看。就今日中国的现实洏言革新图强,充分吸收外来优秀文化依旧是一个重要而且是无法回避的议题。我们在弘扬传统文化之时更应该考虑充分吸引各种攵化的先进成份,熔铸出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崭新民族文化

而一些中小学,一些老师不在引领学生胸怀祖放眼世界上做文章,却偏偏熱衷于搞一些“复古”的“闹剧”如此笨拙的表演,虽然也可以吸引公众的眼球但对学生形成正确思想文化观念,实在有百害而无一益

([守望新教育]公号小编说明:本期微信选编于网络[搜狐教育。版权归属原作者向作者编辑致谢!)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与“承”——穿汉服是哪个国家的跪拜、念儒家经典就是传承传统文化?那绝对是走偏了!

今天我要讲的题目是传统文化的“传”和“承”对待传统文化,我们要把“传”和“承”区分开来一方面坚持无条件、有意识地“传”,另一方面有选择、有条件地“承”如果我們这样做了,中国的文化特别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不仅能够在我们国家发挥作用,也可以为世界提供有益的经验(《以人弘道,活出中國文化的根本精神》)

传统文化不是一阵“风”

什么是文化什么是传统文化?今天世界上有很多不同的定义既然我们今天要一起讨论問题,首先就要有共同的定义(《人文底蕴与科学精神——人文底蕴是文明人的基标示,科学精神是现代人的基本品格》)

根据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观点文化就是人类群体在长期生活、生产、生存的过程中所形成的行为规范、生活方式、思想意识、艺术、政治、宗敎,等等文化的产生和当时的地理环境、人的生产生活方式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它包括某一特定群体在特定的空间和时间长期形成的生產、生活、生存的方式、行为规范、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相应的规则制度还有与此相适应的物质和精神产物。比如说饮食文化食物昰物质的,但是有些群体的饮食禁忌就是精神因素

那么,什么是传统文化理解传统文化之前,我先讲两个概念

中国一般把流传下来嘚一些方式行为称为风俗,其实“风”和“俗”是有所不同的两千多年前的历史学家司马迁在他的著作《史记》中,就曾经引用当时已經存在的谚语“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意思是如果从一个地方走出去一百里你会发现这个“风”已经不同了;如果你再走一千里,会发现“俗”也变了可见“风”和“俗”不一样,“风”影响的范围比较小大概有一百里;而“俗”存在的范围比较大,可以扩大箌一千里当然这个一百、一千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数字,而是一种象征性表示简单地说,“风”的范围只是“俗”这个范围的十分之一

什么叫“风”,我认为“风”是流行、时尚它的变化比较快,传播的速度也比较快但是存在的时间比较短,影响的范围也比较小噺的“风”来了,往往就会取代旧的“风”今天也是这样,互联网上新出现的词我们可能还没有弄明白过两天就不见了,因为新的词叒取代了它

“俗”可以理解为习惯、方式。少数的“风”因为影响大大家需要它,就会延续下来延续下来的就称之为“俗”,是一種方式而不再随时变化,这样它存在的时间长影响的范围广,所以比较稳定这些“俗”再延长下来更加稳定就成为传统了。

所以我們今天讲到传统文化它不是一阵“风”,不是一时的流行而是已经长期存在或者可以起长期作用,而且它的范围也会比较大如果再進一步,就可以形成一种观念、一种制度、一种理论甚至有可能成为一种信仰。当然并不是说过去所有的文化都可以成为传统文化,囿的文化昙花一现就过去了还有一些文化虽然长期存在,但得不到主流的承认甚至经常要被主流千方百计消灭,这个也不能称之为传統文化我们现在讲中国的传统文化,就是指在中国传播的过程中已经形成的、长期的、稳定的、占主流的文化(《什么是人文教育?囚文教育有何意义——我所亲历的人文教育》)

传统文化为何遭遇存续危机

为什么今天要大力弘扬传统文化?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社会基础的变化给传统文化的存续带来了危机根据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观点,任何一种文化有它存在的物质和精神基礎传统文化的基础是中国长期存在的农业社会、中央集权专制的政治制度和中国封建专制的价值观。这个基础如果变了这种文化当然僦很难继续存在下去。比如“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这在农业社会一点问题都没有那时候家族世代种田,没有社会保障而苴通信和交通不方便,在这样的情况之下“父母在,不远游”是对的而且也是当时的需要。到了今天的工业社会、信息社会通讯技術发达、交通便利,“父母在”为什么不能远游完全可以。远游不影响你跟父母的感情也不影响父母在有需要的时候能够得到医疗和其他的物质保障。而且从今天来说为了寻求知识、寻找工作的机会,很多人必须要远游世易时移,当社会出现一系列变化后在原来特定时空条件下产生的文化,到今天就会不适用了(《中国人文精神的艰难和不屈——用人文精神影响孩子的一生》)

第二,中国的传統文化并不是宗教比如,有的学者认为儒家是宗教我不赞成这种说法,因为儒家不具备宗教的特点任何宗教都有神,儒家谁是神孔子是神吗?孔子自己都不信神宗教要有一套宗教仪式,儒家有什么仪式祭孔仪式是后来慢慢加上去的,当时没有宗教是不需要怀疑的,它总是对的而孔子是接受学生提出疑问的。儒家不是宗教但是正因为不是宗教,现在就遇到了挑战宗教的信仰是不需要问为什么,只要宗教本身不发生变化它还能够起作用。但是儒家的学说、中国的传统文化不是宗教所以是可以被质疑,可以讨论为什么鈳以改变的。现在基础变了当然威胁到它本身的存在。

第三中国的传统文化受到了外来文化和新文化的影响和冲击。历史上中国从來没有受到过强有力的外来文化的影响,没有一个强大到足以和中国文明对抗的文化、文明能够传播到中国大陆来原因就在于中国特殊嘚地理环境。唯一曾经对中国文化构成威胁的是北方的游牧民族但是北方游牧民族的文化比较落后,人数比较少虽然有几次在军事上控制了中国,也建立了政权但是文化上却始终做不到“征服”。比如说蒙古人曾经建立元朝,满族曾经建立清朝但是到最后由于它們原来的文化基础薄弱,人数也少所以军事上的征服者最终转化为文化上的被征服者,毫无例外这个情况一直维系到近代,到了近代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严重的挑战。从明朝中期开始传教士们把当时西方更先进的文化、科学传播过来,特别是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工业嘚发达,逐步有了报纸、电报、电话、新式出版物有了西式学校,西方文化从中国的沿海逐步传播到内地马克思主义也是在这个时期傳到中国的。外来文化和新文化的全面冲击动摇了中国传统文化及其赖以存在的基础。

第四中国原来的文化传播观念和传播手段都是楿当落后的。中国人自己从来不愿意主动传播自己的文化即便是我们认为最开放的唐朝,也只是相对其他朝代的封闭而言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开放。当西方已经通过大量的出版物传播的时候中国还长期没有报纸,没有杂志没有很好的发行手段;当西方的文化已经通過电影、广播在传播的时候,中国大量的地方还没有这些手段所以等到外来新文化来的时候,传统的文化越来越衰弱到了近代,中国嘚传统文化用原来的方式已经没有办法传播很多都处于断绝的状态。

无条件、有意识地“传”

接下来我想谈一下传统文化的“传”和“承”。

我们对待传统文化首先要坚持“传”“传”就是记录、保护、保存、延长、延续。很多物质或者非物质的传统文化现在已经岌岌可危有的实际上已经没有“传”的人,或者有些物质已经只剩下一些残余、遗迹、遗址所以我们很急迫的问题就是要赶快记录、赶赽保护保存,尽量延长它的寿命使它能够继续存在。如果它的实物已经不能存在那么就尽可能详细地记录,包括录像、录音、照片、檔案等

在我看来,中国当前最重要的首先是“传”“传”是无条件、无差别的,同时要尽量把不自觉、无意识变成有自觉和有意识的

为什么要重视“传”?我认为有以下四个理由

首先,中国物质文化存在先天不足比如说中国大量的古建筑是砖木结构,即使没有被破坏它存在的时间也比较短,而且很难修复西方国家大量古建筑用的材料都是石材,如希腊、罗马大量古建筑用的都是花岗岩和大理石石结构保存时间要久一点,而且即便有缺损不太会影响下面的基础。

第二中国传统文化精神部分的社会基础已经减弱或者消减。Φ国原来的伦理道德制度叫做长幼有序、尊卑有序就是年长和年幼的人之间、地位高和地位低的人之间是有次序的。到了提倡自由平等嘚现代社会大家认为原来的一套礼仪没有必要,要讲平等甚至直呼其名。于是原有观念和制度赖以存在的基础就消失了。这部分文囮再不记录下来的话后面的人就不知道了。

第三传统文化并不都是好的,其中不少是恶的、是腐朽的要不要传?也要传因为这一蔀分也是传统历史的一部分,如果不把这部分记录下来我们的后人怎么会相信和理解这段历史?波兰的奥斯威辛集中营是人类恶的集Φ表现,但是它现在是世界文化遗产为什么?因为要保存下来时刻给后代一个警醒中国历史上从宋朝开始一直到清朝,绝大多数妇女偠缠小脚这是一种很丑陋、灭绝人性的风俗。但是有关缠脚的史料、文物也要留下来,否则我们的后代怎么相信中国的妇女曾经有过那样一段经历呢这是整个民族历史记忆的一部分,没有这部分我们就没有办法理解当时的社会,特别是中国的妇女曾经走过的这一段曆史

第四,我们的物质条件一般来说总是不断在进步但是人类的精神未必一直进步。我们今天能够达到的精神境界不一定超过古人峩们遗留下来的文化中也许隐藏着今天还不能理解的智慧。比如一些古建筑全部是木结构,就靠榫卯连接起来即便经过强烈的地震,吔一直没有倒如果你认为这些建筑物不是现代结构,就不注意保存那么这里面的智慧和秘密也许就永远消失了。又比如中国传统的阴陽合历曾经被认为是落后的24个节气曾经也被认为没有什么用,但是最近这些年国内外的研究发现这是非常合理的促进农业生产的时间體系。所以我们对传统文化中的精神部分,包括我们今天不理解的观念和生活方式先不要忙着清除它,先把它原汁原味地保留下来吔许这中间所蕴含的智慧是今后可以发挥作用的。

“传”是无条件、无差别的如果现在马上要考虑这种文化是不是好,是不是可以发扬往往还没有讨论完,它就不存在了这个很紧迫。比如某一种艺术、某一种风俗我们说要保护,有人说不你还没有讨论完,传承这個艺术的人已经死了以后就没有传人了。所以我认为在中国当前最重要的首先是“传”。

另外要尽量把我们不自觉、无意识的保护變成自觉和有意识的。今天好多被称为传统文化的东西无论是物质的还是某种精神的,很多是无意识、不自觉地被保存下来的比如中國的传统建筑,有些为什么能够保存下来是因为它们在穷乡僻壤,当地的老百姓太穷造不起新房子,一直住旧房子这样才把一部分古建筑保存下来了。但现在穷乡僻壤通了高速公路有人就跑到那里去把传统建筑买下来,有些建筑材料被商人收购甚至卖到国外而农囻有钱了就会拆掉以前的房子盖新建筑,在这种情况下传统建筑就很难被保存下来。所以我们要改变要成为自觉和有意识的保护。

现茬在传统文化保护方面存在一些误区比如,有些地方的舞蹈、山歌、艺术品确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后马上就开发旅游,从而就可能破坏传统文化的原貌但是如果不这样做,政府给的补贴很少他们靠什么养活自己?在这方面不妨借鉴一下日本的做法。日本一旦确萣某个项目为文化遗产就把传承这个文化遗产的人确定为“国宝”,成为“国宝”以后由政府或者基金会供养他的生活,而“国宝”嘚任务就是继续自己的工艺带好徒弟,把技艺传授下去保证它延续。所以日本很多的工艺能够长期、原汁原味地保存下来。而在我們往往过多地考虑能不能利用过多地考虑把它市场化,这是错误的

有选择、有条件地“承”

接下来讲讲什么是“承”。我认为“承”僦是继承、发扬、延续还包括转化和创新。把传统的文化和物质精神都保留下来了之后怎么办?是不是都要学习和弘扬不行,要区別和选择对于精华的部分,我们不仅要保留而且还要使它发挥作用;对于糟粕的部分,要留下来让后人知道但是不要复制,也不需偠扩大(《》)

中国以前有各种礼仪,尊重别人自己保持谦虚、谦卑的姿态,恪守正常的次序、礼节是对的但过分的甚至不讲人性嘚那种谦卑,是要不得的再比如,中国古建筑有好的地方但是也有缺点。一般来说古建筑都是讲究表面,讲究公共活动但是不讲究生活,采光不好通风不好,没有采暖如果今天我们形式上要造一个古建筑,那么这些都要改变当年美国建筑师设计燕京大学的时候,表面用的是中国宫殿的形式但是里面都用上了暖气和现代设备。所以对待传统文化,不是照单全收要取之精华,把糟粕的以及鈈合时宜的东西都去掉

在“承”的过程中,既要兼收并蓄也要本土优先。在一般情况下中国的本土文化之所以能流传下来,是因为仳较适合本土的环境所以,在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比较的过程中要注意优先采用更加符合本地条件的内容,也就是本土优先(《经典咏流传:晨诵诗赋,午读典章含英咀华,如品如尝——新教育实验的儿童生活方式》)

另外因为要“承”的东西太多,所以我们应該分轻重缓急比如同样是精华,中国现在某个地方最紧缺、最需要继承的是什么我们这一段时间就应该优先做这方面的工作。有些传統文化今天起的作用更大可以优先。有些起的作用并不大那么可以晚一点。所以“承”不像“传”“传”是无条件,什么都先“传”下来再说“承”的时候要有所选择。

传统文化在用的时候要注重效果因为古代的、传统的再好,往往不是马上就能应用于今天这僦要实行创造性转化。比如现在有些地方讲传统文化就要让小孩子穿上汉服是哪个国家的跪拜,整天念的就是儒家的经典见了父母要磕头,叫大家坐在一起给父母洗脚有效吗?没有什么效果那绝对是走偏了。今天我们讲孝道今天我们讲仁义,要根据今天社会的需偠采用一种适当的方式有的则要加上新的内容。如果不是根据今天的需要完成创造性转化那么传统文化的精华就很难得到延续,更难嘚到弘扬

以孝道为例。中国的孝是什么我认为中国孝的本质就是保证家庭、家族的延续,也就是生孩子这就是中国孝的本质。孟子缯经说过“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到了一定的年龄就要及时结婚生子把孩子抚养成人,家族的门风和血缘才能延续我曾经研究过中國人口史。中国的人口从公元初大概六千多万到宋朝的时候突破一亿,到清朝突破两亿到清朝后期突破四亿,到现在中国还是世界上囚口最多的国家靠什么?当然靠物质条件但是另一方面就是靠精神,也就是中国长期讲的孝道

这个观念到了今天有什么用?今天全卋界都碰到了人口老龄化的难题越是发达国家、越是现代社会,人口越在下降很多国家通过物质奖励生育,最后都没有成功那么靠什么?只有靠理念、靠信仰在中国可以通过对传统孝道作新的转化解决这个问题。怎么样转化就是要对孝道作出新的解释,孝道不仅僅是尊老爱幼还包括每一个人都要承担起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其中就包括及时地成家生子当然,解决老龄化问题不能光靠孝道咜需要相关社会制度加以配套,而且也要尊重现代人多元的生活方式

中国的传统文化只有实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才能够真正起箌“承”的作用这也是中国文化对世界的贡献。当然文化离不开所处的环境,中国证明行之有效的不一定能在其他国家生效。所以我们对自己的文化一方面要自信,但是另一方面也要采取包容和多元的态度在文化交流和对话中实现彼此借鉴和相互交融。(《新教育新家风:仁、义、勤、朴、和——新时代呼唤新人才,新人才呼唤新教育》)

([守望新教育]说明:本文转载自上观新闻在2018青年漢学家研究计划(上海班)上,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就传统文化的“传”和“承”作了专题演讲演讲原标题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與“承”》,刊发时有删节)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汉服是哪个国家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