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筋混凝土过梁梁编号的2h-l1表示什么意思?

平法钢筋技术问答 -W 悬挑梁 1:一框架一段带悬挑梁,悬挑端不是 bXh1/h2 的型式,而是和框架梁截面一样, 而悬挑端长度符合图集 66 页 C 图.问悬挑端是否需要上部纵筋弯下? DF 1、“不是 b*h1/h2 型式”的悬挑梁,其做法同“b*h1/h2 型式”的悬挑梁。 也就是说,悬挑端上部中间的纵筋该“弯下”的时候就要弯下。 2、另外注意:那些“伸到尽端弯 90 度直钩的悬挑梁上部纵筋”,其直钩应该 一直弯到梁底。——陈青来教授说过,标准图集有所谓“图形语言”。你看在 “C 图”中,上部纵筋的直角弯是一直通到梁底的(同时必须满足≥12d :注 意,一般是取“大于号”——当“通到梁底”时)。 -W 板扣筋 04G101-4 第 25 页对板扣筋的直弯钩长度好像作了硬性规定,值为 a=h-15,即 板厚度-15 保护层厚度,以后我们在钢筋工程量计算中是否就控照图集的规定 来进行计算?请陈教授指教.谢谢. DF 1、是的。就是按“板厚-1 倍的保护层厚度”进行计算和施工。(让扣筋的腿 直接站在模板上。) 2、注意,当混凝土强度等级为 C20 时,板保护层为 20mm——04G101-4 图集好 像没有考虑到这个情况。就这个问题,我曾经和陈青来教授交换过意见: (CDF)请教青来教授:扣筋的“腿长”问题 1、04G101-4 图集第 25 页给出了扣筋“腿长”的计算公式: a = h - 15 (其中 h 为板厚) 2、该计算公式是否应理解为 a = h - 板保护层 ? 因为,如果混凝土为“C20”,则应该是 a = h - 20 3、以前在本论坛上争论了一阵的扣筋“腿长”问题似乎有了定论了。但是, 青来教授能不能解释一下, 为什么采用了 a = h - 板保护层 ? 而不是 a = h - 2 * 板保护层 ? 收集整理:倪文国 1 平法钢筋技术问答
21:24:18(qlchen): 减一个保护层,扣筋支在底摸上,起支撑作用。如果再做细规定,可&隔一支 一&,中间一根弯钩 5d。但这样太细,故未规定。规定宜细,但不宜过细,这 也是一种哲理。 W 04G101-4 第 25 页的&有梁楼盖楼面板 LB 和屋面板 WB 钢筋构造&图中的&距梁 角筋为 1/2 板筋间距&中是指&板负筋之分布筋&还是指&板上部贯通纵筋(即通 长负筋)&? DF 1、04G101-4 图集第 25 页上图所标注“距梁角筋为 1/2 板筋间距”指的是另 一个方向上的板上部纵筋或下部纵筋,也就是“主筋”。——这就是说,定义 了“第一根板纵筋的位置”。 2、过去,人们都是采用“距离梁(混凝土)外侧 50mm”布置第一根板纵筋。 现在的规定似乎有了一点儿变化。——不过,变化应该是影响不大的。例如, 当板纵筋间距为 150mm 时, 现在的算法, “1/2 板筋间距” 75mm; 为 “老算法” , 离开梁外皮 50mm,而梁角筋的保护层为 25mm,则第一根板纵筋离开梁角筋的 距离也是 75mm 。 3、当然,当板纵筋间距为 200mm 时,现在的算法, “1/2 板筋间距”为 100mm; “老算法”,离开梁外皮 50mm,而梁角筋的保护层为 25mm,则第一根板纵筋 离开梁角筋的距离是 75mm 。 —— “现在的算法” 到梁角筋的距离更大了一些。 W 1.剪力墙基础梁侧面腰筋是否为构造筋? (工程实例: 梁高 700mm, 宽 300mm,6 Φ 12 腰筋),腰筋可否参照 04G101-3P35 页锚入支座 15d 即可?框架结构基 础腰筋是否也一样? 2.基础插筋筏式基础可在基础内设 2-3 个大箍即可, 请问此条是否适用于框架 结构基础? DF 1、 基础梁侧面纵向构造钢筋,在施工图采用“平法”注写时,应该用大写 字母 G 打头注写。(见 04G101-3 图集第 7 页) 收集整理:倪文国 2 平法钢筋技术问答 基础梁侧面纵向构造钢筋的做法见 04G101-3 图集第 35 页。 你所举出的 “工程 实例”中的“6Φ 12 腰筋”是侧面纵向构造钢筋。 2、基础梁上面的柱插筋在基础内设置两个大箍即可——对于框架柱的基础插 筋和剪力墙暗柱的插筋都是如此。 两个箍筋的作用是固定柱插筋的位置: 因为 “两点决定一条直线”。 W 1.当剪力墙转角墙两外侧水平分布筋配筋直径、间距不相同时该如何处理? 03G101-1 没有解释上面问题,03G329-1P25 页拐角节点水平筋锚固示意(二) 表示外侧水平筋满足一个搭接长度 LlE 即可。设计说明按 03G101-1 构造要求 施工,请问我们该怎么做?2.剪力墙连梁是弯折伸入暗柱,还是在暗柱筋外 侧? DF 1、“剪力墙转角墙外侧水平分布筋”的做法见 03G101-1 图集第 47 页:墙外 侧水平分布筋绕过转角墙暗柱外侧,与另一边的外侧水平分布筋进行搭接。 但是,当“剪力墙转角墙两外侧水平分布筋配筋直径、间距不相同”时,必须 注意“保证钢筋截面大的那一面墙的水平分布筋的完整性”,即:钢筋直径较 大的一边的外侧水平分布筋要绕过转角墙暗柱外侧, 与另一边 (钢筋直径较小 的一边) 的外侧水平分布筋进行搭接。 ——这一点在 03G101-1 图集第 47 页上 没有说明,图集中也找不到有关说明,是陈青来教授在论坛上说过的。——我 们的“平法钢筋自动计算软件”已经能够自动处理这些情况。 2、剪力墙连梁的纵筋一般要伸到暗柱外侧纵筋的内侧,再弯 15d 的直钩,并 且保证水平直锚段的长度不小于 0.4LaE 。 当水平直锚段的长度等于 LaE 且大于等于 600 时, 可以不弯 15d 的直钩, 此时 不必伸到暗柱外侧。(见 03G101-1 图集第 51 页) W 03G101-1P18 中,YAZ 的阴影是柱的配筋,λ v/2 区域有什么意义?请不吝赐 教。 DF收集整理:倪文国3 平法钢筋技术问答 1、03G101-1 图集第 18 页中“λ v/2 区域”介于“阴影部分”和“墙身”之间, 它是约束边缘构件的一个组成部分。 2、从图集第 49 页可以看到,在“λ v/2 区域”采用拉筋加密等技术措施。 W 1。当 AL、BKL、LL 侧面配有构造水平筋时,是否剪力墙水平钢筋可在其高度 范围内不布置? 2。 双层双向现浇板中, 扣筋下的分布筋是否要与板的同向上部钢筋同时布置? (如 04G101-4-P9 LB4 与 6 号负筋的构造钢筋,是否要同时出现?) 3、支座负筋下的分布钢筋锚入板角部负筋重叠区的长度有无明确规定? 4、到底在现浇板中构造钢筋应用在哪些部位?CDF 教授能够指导一下吗? DF 1、剪力墙结构中 AL、BKL、LL 侧面的构造水平筋,就是剪力墙墙身的水平分 布筋。除非设计上另行标注特定规格、间距的构造水平筋,否则就是执行对应 剪力墙墙身的水平分布筋。 2、既然是“双层双向现浇板”,就是板的上下各布置一个钢筋网,这两个钢 筋网的钢筋都是“通长”布置的。 既然该板的上部钢筋是“通长”布置的,就没有必要再设置“扣筋”了。 “扣筋”是在板周边的梁上或墙上局部设置的——不是通长的。 所以,“扣筋下的分布筋”也只是在局部的范围内布置。 因此,我们的“平法钢筋自动计算软件”,把“扣筋”和“通长负筋”分开成 两个不同的按钮功能。(至于扣筋下的分布筋是由软件自动计算的。) 3、关于“扣筋下的分布筋锚入板角部扣筋重叠区的长度”——在标准图集中 无明确规定。 所以,国内的软件在计算扣筋下分布筋的长度时,其算法是五花八门,甚至让 扣筋下分布筋一直通到梁中心线。 我们的软件按“扣筋下的分布筋锚入板角部扣筋重叠区 150”来计算。——之 所以选取 150,是参考图集第 54 页梁的架立筋与支座负筋搭接 150 。——这 收集整理:倪文国 4 平法钢筋技术问答 就是“扣筋分布筋长度缩减”的算法。 为了给用户提供灵活性,我们在软件中设置了“系统参数”,例如,用户可以 对“扣筋分布筋长度缩减”与“不缩减”进行选择。 4、 “现浇板”的钢筋一般是上部钢筋和下部钢筋。像我们软件中所设置的“单 块板下部钢筋”、“通长下部钢筋”、“通长负筋”、“扣筋”等。 还有,温度收缩钢筋,用于温度变化较大引起楼板顶面裂缝的地方。 不知道你所说的“构造钢筋”具体所指。 W 04G101-4. 1:板开洞洞边加强筋与洞口的距离是否有明确规定? 2:双层双向板加强筋是否必须配置双层? 3:所给的那几个详图怎么看都像板端的构造,得让人研究半天! DF 1、“板开洞洞边加强筋与洞口的距离”——按留足“保护层”来进行推算。 2、既然是“双层双向板”,那么洞口的“补强钢筋”当然应该是“双层”的 了。 3、对于图纸,是应该反复研究的。然而,最好是到工地现场走走,将图纸结 合工程实际来研究。 W 剪力墙结构中, 悬挑梁根部如是通长剪力墙, 请问陈教授此时悬挑梁根部上下 铁伸入剪力墙内的锚固构造要求? 1、 “悬挑梁”根部的节点构造见 03G101-1 图集第 66 页的图。 (当支座是“剪 力墙”而不是“柱”时也适用。) 2、当悬挑梁是其他梁的“悬挑端”时,一般没有问题。 3、如果是“纯悬挑梁”,而且该梁与剪力墙垂直——则可能发生梁纵筋在支 座的直锚长度不足 0.4LaE 的问题。 不仅是悬挑梁, 而且以剪力墙作为端支座的框架梁也有同样的问题。 不少网友 与陈青来教授讨论过这个问题,不过,一直没有明确的答复。 W 收集整理:倪文国 5 平法钢筋技术问答 1.我们一剪力墙工程设计人员对上述悬挑梁是这样设计说明的: 上铁伸入剪力 墙长度等于悬挑长度,下铁则伸入一个锚固长度 LaE。所以我们经常被类似问 题迷惑?2.剪力墙结构中连梁钢筋应弯折伸入暗柱筋内侧, 但是此处连梁筋将 存在缩颈现象。 曾记得 G101 以前要求剪力墙水平筋是弯折伸入暗柱筋内侧的, 后来变更为走外侧, 连梁筋可否也走外侧?连梁筋走内侧我觉得施工质量较难 控制且观感较差。请指点! DF 1、前天我在“3、”中回答的是“墙与梁垂直”的情况。 你现在说的是“顺墙伸出悬挑梁”的情况: (1) “上铁伸入剪力墙长度等于悬挑长度,下铁则伸入一个锚固长度 LaE”— —这样的做法没有必要。我看见过砖混结构“顺墙伸出悬挑梁”的情况,为了 “抗倾覆”的需要,悬挑(混凝土)梁伸入顺墙一个悬挑长度是必要的。但现 在不是砖墙,而是混凝土墙,一般来说,是有拉梁存在的,因此钢筋伸入墙内 的长度满足锚固要求即可。 (2) 我参看了构造手册,悬挑梁顶部纵筋满足锚固要求即可(LaE);底部纵 筋伸入支座 15d 。(以前有的设计院为底部纵筋伸入支座 20d) (3) 而按照 03G101-1 图集第 66 页,悬挑梁底部纵筋伸入支座 12d(一级钢筋 为 15d)。 2、剪力墙的外侧水平分布筋都是“走外侧”的,不论在墙身或者是在连梁。 至于剪力墙暗柱纵筋和连梁纵筋的关系,可以这样来分析: (1) 对于框架柱纵筋和框架梁纵筋的关系:是“柱包梁”,即框架梁纵筋伸入 框架柱纵筋的内侧,因为框架柱是框架梁的支座。 (2) 对于剪力墙暗柱纵筋和连梁纵筋来说,也是“柱包梁”,因为剪力墙暗柱 (及墙身)是连梁的支座。 (3) 由于上述(1)和(2)的操作造成“梁筋的缩颈现象”,可以这样处理:把梁 端部的几个箍筋的宽度适当缩小, 使梁的角部纵筋贴紧箍筋的拐角。 ——这样 做了,不会发生质量问题。相反地,如果让梁筋“走柱角筋外侧”,反而会发 生质量问题。 W收集整理:倪文国6 平法钢筋技术问答 砖混结构悬挑梁在《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7.4.6“强条”规 定: 纵向受力钢筋至少应有 1/2 的钢筋面积伸入梁尾端, 1 其余钢筋伸入支座 的长度不应小于 2L1/3; 挑梁埋入砌体长度 L1 与挑出长度 L 之比宜大于 1.2; 2 当挑梁上无砌体时, 与之 L 之比宜大于 2。 L1 问是否挑梁底筋埋入砌体长度至 少为 2L1/3? DF 1、所问不应说成“埋入砌体长度”。“L1”为挑梁埋入砌体长度,“其余钢 筋伸入支座的长度不应小于 2L1/3”,当然应该包括“挑梁底筋伸入支座的长 度不应小于 2L1/3”——是在“梁”里伸入支座的长度,而不是把钢筋“埋入 砌体”。 2、第“2”条的规定是为了“抗倾覆”。 W 1. 在 9 度区,填充墙中构造柱设置的一般原则和构造要求。(《抗规》中只 有一条规定)2.何为“较大洞口”,框架结构中“较大洞口”两侧需设置构造 柱吗?3.构造柱处应先墙后柱, 填充墙在构造柱处是否需要砌马牙槎, 构造柱 箍筋是否也要设加密区?以上都是在 9 度设防条件下。 非常感谢陈教授多次耐 心的答复! DF 1、构造柱之间的间距不能大于 4m 。 所以,长度大于 4m 的填充墙要设置构 造柱。高度大于 4m 的砖墙要设置圈梁。 2、“较大洞口”为:洞口宽度大于 2m,洞口高度大于墙高 2/3 。 3、填充墙的构造柱如果采用“先墙后柱”的做法,那就需要砌马牙槎,“五 进五出”。不过,也有采取“先柱后墙”做法的。 (另外,提醒一下:为了方便别人浏览,发贴时请把主题书写明确,不要笼统 写“求助”等字。) W 04G101-1 40 页注释 1 指出:除具体工程注有全高加密的柱以外,一至四级 抗震等级的柱箍筋按本图设计加密区。 但此图的名称却是抗震 KZ、QZ、LZ 箍筋加密区范围。 收集整理:倪文国 7 平法钢筋技术问答 我的问题是: 1、对于构造、约束 DZ、AZ、JZ、YZ、的箍筋是否加密?范围是不是按 40 页 执行?这些柱纵筋连接构造是否也要按照 36 页抗震 KZ 纵向钢筋连接构造执 行? 2、45 页注释 5:在柱平法施工图中所注写的非抗震柱的箍筋间距,是指非搭 接区的箍筋间距。这一说法是否适用于抗震 KZ? 3、抗震 KZ 柱纵筋采用绑扎搭接,在原有 40 页基础上再加上搭接范围内箍筋 加密即可? 4、如果施工图柱表没有给出加密区箍筋间距,且为机械连接,那么箍筋加密 区的见距将如何执行? 以上这些问题我有自己的一套理解, 都是含含糊糊的, CDF 教授给指条明路, 望 以免在以后的工作中犯错误,非常感谢你!!! DF 既然你有自己的一套理解,不论含糊与否,以后都可以讲出来互相探讨,这也 是提高自己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的一个有效的方法。 1、从 03G101-1 图集来看,没有规定各类暗柱有箍筋加密一说。至于“端柱”, 如果本身也充当“框架柱”使用的话,那么也应该执行“框架柱”箍筋加密的 规定。 2、“非抗震框架柱”没有抗震意义上的箍筋加密,本图集只给出“在绑扎搭 接区的箍筋加密”。 但是在“抗震框架柱”中,应该有抗震意义上的箍筋加密,所以,设计上必须 明确给出箍筋的加密区间距和非加密区间距。 3、 抽象地说 “纵筋搭接” 在搭接区是需要实行箍筋加密的。 , 但是, 03G101-1 就 图集第 36 页图左面第一图来说,实行“搭接”是行不通的。我曾经进行过测 算,当框架柱纵筋为φ 25 时、层高 4m 的情况下,要做出该图规定方式的“搭 接”是不可能的。所以,框架柱在较粗钢筋的时候,都不采用“绑扎搭接”, 而此用机械连接和焊接连接。(顺便说一下,该页的“图 1、图 2、图 3”只 收集整理:倪文国 8 平法钢筋技术问答 给出绑扎搭接方式的图例,对用户也是一种误导。) 4、 设计师应该在施工中明确给出箍筋的加密区间距和非加密区间距。 “机 对于 械连接”,只是在“连接点”不需要进行箍筋加密,不等于整个框架柱不需要 箍筋加密。 (顺便提醒一下:为了方便别人浏览,发贴时请把主题书写明确。)
W 非框架梁配筋问题 在 03g101-1 第 65 页中,在第一排和第二排钢筋的截段点是否仍然按 ln/3 和 ln/4 进行执行,请陈教授帮助解答一下,好吗?谢谢! D 答案是肯定的。 “梁支座上部纵筋的长度规定” ——请参看 03G101-1 图集第 28 页的第 4.4.1 条。 W 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框支剪力墙结构的概念 D 准确的“概念定义”还是查教科书吧。下面只说说个人的认识。 框架结构就是由框架柱和框架梁组成的空间结构。 框架剪力墙结构, 有人称为框剪结构, 就是在框架结构中设置一些剪力墙, 以加强结构抵抗水平地震力的作用。(本图集第 31 页所提供的例子工程,就 是一个“框架剪力墙结构”的工程) 剪力墙结构,有人称为纯剪结构,就是整个建筑物都采用剪力墙结构,包 括墙身、墙柱(暗柱和端柱)、墙梁(连梁、暗梁、边框梁)。 框支剪力墙结构是指下面为框架结构,上部为剪力墙结构,在中间的“结 构转换层”中采用了框支柱和框支梁。(详见图集第 67 页) W 平法图集与其他标准图集有什么不同? 平法图集与其他标准图集有什么不同? D 以往我们接触的大量标准图集,都是“构件类”标准图集,例如:预制平板 图集、薄腹梁图集、梯形屋架图集、大型屋面板图集,图集对每一个“图号” (即一个具体的构件),除了明示其工程做法以外,还都给出了明确的工程量 收集整理:倪文国 9 平法钢筋技术问答 (混凝土体积、各种钢筋的用量和预埋铁件的用量等)。 然而,平法图集不是“构件类”标准图集,它不是讲某一类构件,它讲的 是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简称“平法” 。 “平法”的实质,是把结构设计师的创造性劳动与重复性劳动区分开来。 一方面,把结构设计中的重复性部分,做成标准化的节点构造;另一方面,把 结构设计中的创造性部分, 使用标准化的设计表示法—— “平法” 来进行设计, 从而达到简化设计的目的。这就是“平法”技术出现的初衷。 所以,看每一本“平法”图集,有一半的篇幅是讲“平法”的技术规则, 另一半的篇幅是讲标准的节点构造。 使用“平法”设计,结构设计工作大大简单了,图纸也大大减少了,设计 的速度加快了,改革的目的达到了。但是,给施工和预算带来了麻烦。以前的 图纸有构件的大样图和钢筋表,照表下料、按图绑扎就可以完成施工任务。钢 筋表还给出了钢筋重量的汇总数值, 做工程预算是很方便的。 但现在整个构件 的大样图要按照标准图集给出的节点构造去进行想象, 钢筋表更是要自己努力 去把每根钢筋的形状和尺寸逐一计算出来。 如何解决这样的一个矛盾呢?我们研制了一个“平钢筋自动计算软件”, 用户只需要在“结构平面图”上按平法进行标注,就能够自动计算出《工程钢 筋表》法来。但是,光靠这个软件还是不够的。我们的软件既然叫做“平钢筋 自动计算软件”,就要求操作者要熟悉“平法”的基本技术,这样操作起来会 得心应手、如虎添翼。更重要的是,搞结构设计的人们更要精通“平法”技术, 这样他们设计出来的图纸才能真正符合“平法”的要求。——这些,就是我们 举办这个“平法实用技术讲座”的目的。 W“平法”的特点是什么? “平法”的特点是什么? DF 什么是“平法”?03G101-1 标准图集的第一句话就说: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 面整体表示方法,简称“平法” 。由此可见,“平法”的特点就是两点:一 是“平面”,二是“整体”。这个问题看看 03G101 系列图集的例子工程就明 白了:那就是在一个“结构平面图”上,同时进行梁柱墙板各种构件钢筋数据 的标注。 ——这些, 也就是我们开发 “平法钢筋自动计算软件” 的基本出发点。 关于这个问题,多年来存在着两个误区。 收集整理:倪文国 10 平法钢筋技术问答 一个误区是把单个构件抽出来,单独进行钢筋标注和钢筋计算。例如:把 一根框架柱抽出来,单独进行钢筋标注;把一道框架梁抽出来,单独进行钢筋 标注;把一面剪力墙抽出来,单独进行钢筋标注。这种做法的最大错误,在于 割裂了整个结构的整体性。从结构力学上看,整个建筑结构是一个整体。从 03G101-1 标准图集来看,其中一个精彩的部分就是“边柱顶梁”的节点构造。 所以, “肢解” 结构, 把各种构件单独进行钢筋标注和计算, 这是当今不少 “钢 筋软件”操作不方便、计算不准确的主要原因。 这种错误做法是有其历史根源的,十多年前广泛使用过的“梁表”、“柱 表”方法,就是这样做的,可是当时“平法”还没有诞生啊。如今,“平法” 已经推广应用八九年了,为什么还不“与时俱进”呢? 另一个误区是大搞其“三维”操作。作为建筑图纸,尤其是结构图纸,主 要是“平面图”,因为在平面图上标注的尺寸最准确,也最直观,这也是建筑 工人所习惯使用的方法。前面说过, “平法”就是结构平面图上的整体表示方 法。所以,五颜六色的“三维”界面,除了产生一些广告效应以外,在平法钢 筋的工程实际中很难有所作为。 W 应用“平法”除了平面尺寸以外还要注意什么? D 应用“平法”,顾名思义,主要的当然是平面尺寸,但是“垂直尺寸”也是 很重要的。 在“垂直尺寸”中,首先是“层高”。一些垂直的构件,例如框架柱、剪 力墙等,都与层高有密切关系。 “建筑层高”的定义是从本层的地面到上一层 的地面的高度。 “结构层高”的定义是本层现浇楼板上表面到上一层的现浇楼 板上表面的高度, 如果各楼层的地面做法是一样的话, 则各楼层的 “结构层高” 与“建筑层高”是一致的。 现在需要注意的是某些特殊的“层高”要加以特别的关注。当存在地下室 的时候,“一层”的层高就是地下室顶板到一层顶板的高度,“地下室”的层 高就是筏板上表面到地下室顶板的高度。 但是,如果不存在下室的时候,计算“一层”的层高就不是如此简单的事 情了。建筑图纸所标注的“一层”层高就是“从±0.000 到一层顶板的高度”, 但此时此刻,我们要计算“一层”层高,就不能采用这个高度,否则,我们在 收集整理:倪文国 11 平法钢筋技术问答 计算“一层”的柱纵筋长度和基础梁上的柱插筋长度时就会出错。正确的算法 是:没有地下室时的“一层”层高,是“从筏板上表面到一层顶板的高度”。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在《平法钢筋自动计算软件》的《使用说明书》第 4.28.2 节中已作详细分析,并且画出了附图。读者可以在本网站的“下载专 区”的“帮助下载”栏目,下载这本《使用说明书》。 此外,“垂直尺寸”还表现在一些“标高”的标注上,例如,剪力墙洞口 的中心标高标注为“-1.80”,就是说该洞口的中心标高比顶板标高(即顶板 上表面)“低了 1.80 米”。 还有,梁集中标注时的“梁顶相对标高高差”,就是梁顶面的标高与现浇 楼板顶面标高的高差。如果标注的“梁顶相对标高高差”为“-0.100”,则表 示梁顶比板顶 “低 0.100 米” 如果此项标注缺省, ; 则表示 “梁顶与板顶一平” 。 W 在“平法”的楼层划分中如何认识“层号”这个概念? DF “万丈高楼平地起” 。在工程施工中,楼房都是一层一层地向上盖起来的。 在工程预算中, 为了便于施工管理和进度管理, 经常是 “分层” 做预算的。 在“平法”技术中,用以“平法”标注的平面图也是“分层”绘制的。 “平 法”的这些规定是与施工和预算的工作实际完全一致的。 但是,在“分层”操作中, “层号”的概念值得大家充分注意。因为,在 建筑图和结构图中,对“层号”的认识刚好差一层。 (用陈青来教授的话来说, 就是建筑师和结构师对“层号”的认识刚好差一层。 )我们在“建筑”施工中, 如果我们正在“抹三层的地面” ,那就是在抹我们脚下的那个地面;如果我们 正在进行“三层主体结构的施工” ,那就是对“面前的柱、墙,以及头顶的梁、 板”的施工(包括支模板、绑钢筋和浇筑混凝土) 。而“三层”头顶上的楼板, 正好是“四层”脚下的地面。 在“层号”这个问题上,我和陈青来教授进行过讨论。陈青来教授说: 搞建筑设计,建筑学专业是“龙头” ,结构师有必要在“层的”定义上与 建筑师保持一致,以使建筑师与结构师对话方便。因此,某层结构平面布置图 应当与该层的建筑平面布置图相一致。在层的定义上与建筑学专业保持一致 后,结构所说的某层梁,就是指承受该层平面荷载的梁(站在该层上,这些梁 普遍在“脚下”而非在“头顶之上”。 ) 为将结构平面的“参照系”确定下来,03G101-1 对“结构层楼面标高” 收集整理:倪文国 12 平法钢筋技术问答 做出了明确规定(详见第 1.0.8 条) ,并对“梁顶面标高高差”也做出明确规 定(详见第 3.2.5 条三款和第 4.2.3 条六款) 。 对照陈青来教授的这些话, 我们看看 03G101-1 图集第 10 页上对框架柱变 截面的描述:KZ1 的第一次变截面(即由 750*700 变为 650*600)是在 10.470 的标高分界线上,在该页图左边的高程图上标注“6”——应该理解为是“第 6 层的地面” ,即“第 5 层的顶板” 。 我们在“平法钢筋自动计算软件”中,为了与施工人员的习惯保持一致, 便于分层施工和分层做预算,把当前层的主体结构定义为“面前的柱、墙,以 及头顶的梁、板” 。因此,对于 03G101-1 图集的例子工程,就是把“第 5 层” 作为框架柱变截面的关键楼层, 也就是说, “第 5 层” 的截面是 750*700, 在 KZ1 而到了“第 6 层”KZ1 的截面就变成 650*600 了。 所以,在我们的“平法钢筋自动计算软件”中,应该按上述的这个认识来 进行“楼层划分”和填写《柱变截面表》 。 W 在楼层划分中如何正确划定“标准层”? 既然是 “分层做预算” 如果每一层都要进行计算, , 就太麻烦了。 如果存在 “标 准层”,则只需要计算其中的某一层,再乘以标准层的层数就可以了。现在的 问题是:划定“标准层”时要注意些什么? DF “标准层”的划分应该遵循一定的原则:(以“03G101-1 例子工程”为例) 1、层高不同的两个楼层,不能作为“标准层”。 例如:本例的第一层和第二层就不能作为标准层。 2、“顶层”不能纳入标准层。 在框架结构中, 顶层的框架梁和框架柱要进行 “顶梁边柱” 的特殊处理, 所以“顶层”不能纳入标准层。 3、可以根据框架柱的变截面情况决定“标准层”的划分。 可以把属于“同一柱截面”的楼层划入一个“标准层”。 4、注意,框架柱变截面的“关节”楼层不能纳入标准层。 例如:本例的第五层和第十层就不能作为标准层。 到现在为止, 03G101-1 例子工程中, 在 我们可以把第 3-4 层划定为 “标 准层 1”、把第 6-9 层划定为“标准层 2”、把第 11-15 层划定为“标准层 3”。 收集整理:倪文国13 平法钢筋技术问答 (注意:我们现在仅仅考虑了“框架柱”变截面这一因素。) 5、然后,再根据剪力墙的变截面情况修正“标准层”的划分。 可以把属于“同一剪力墙截面”的楼层划入一个“标准层”。 6、同样要注意,剪力墙变截面的“关节”楼层不能纳入标准层。 例如:本例的第八层就不能作为标准层。 7、在剪力墙中,还要注意墙身与暗柱的变截面情况是否一样。(如果不 一样,就不能划入同一个标准层内。) 这样一来,在不少工程实例中,能够划入标准层的楼层就寥寥无几了。于 是有人会说,还不如“逐层计算”省心。有时的确如此。不过,我们的“平法 钢筋自动计算软件” 具有楼层之间的拷贝功能, 把一个做好的类似楼层拷贝过 去,再稍加修改就可以了。 W 在梁的“集中标注”中,哪些项目是必注项,哪些项目是选注项? 在梁的“集中标注”中,哪些项目是必注项,哪些项目是选注项? DF 一、在梁的“集中标注”中,“必注项”有:梁编号、截面尺寸、箍筋、上部 通长筋。 1、梁编号标注 KL1(4) ——框架梁第 1 号,4 跨,无悬挑 WKL1(4) ——屋面框架梁第 1 号,4 跨,无悬挑 KZL 表示 框支梁 L3(2) ——非框架梁第 3 号,2 跨,无悬挑 XL1 ——纯悬挑梁第 1 号 【注意】 XL 表示“纯悬挑梁”。如果是“框架梁带悬挑端”,则按如下方式 标注: KL4(3A) 表示框架梁第 4 号,3 跨,一端有悬挑 KL4(3B) 表示框架梁第 4 号,3 跨,两端有悬挑 2、梁截面尺寸标注 300*700 普通梁截面尺寸标注: 截面宽度 300,截面高度 700收集整理:倪文国14 平法钢筋技术问答 300*700 Y500*250 加腋梁截面尺寸标注: 腋长 500,腋高 250 【说明】 “300*700 Y500*250”用于集中标注,表示该梁的每一跨都进行加腋。 如果某一跨不做加腋,则在该跨原位标注“300*700” 。 300*700/500 悬挑梁截面尺寸标注: 根部截面高度 700,端部截面 高度 500 【说明】“300*700/500”一般用于“纯悬挑梁”的集中标注。 若为“框架梁带悬挑端”,则在端部进行原位标注“300*700/500” 。 3、梁箍筋标注 φ 10-@100/200(2) 为 100,非加密区间距为 200,均为两肢箍。 φ 8-@100(4)/150(2) 表示箍筋为Ⅰ级钢筋,直径为φ 8,加密区间距 为 100,四肢箍;非加密区间距为 150,两肢箍。 13φ 10-@150/200(4) 表示箍筋为Ⅰ级钢筋,直径φ 10,梁的两端各 有 13 个四肢箍,间距为 150;梁跨中部分间距为 200,四 肢箍。 18φ 12-@150(4)/200(2) 表示箍筋为Ⅰ级钢筋,直径φ 12,梁的两端 各 有 18 个四肢箍,间距为 150;梁跨中部分间距为 200,两 肢箍。 【说明】 集中标注“箍筋”,表示梁的每一跨都按这个配置箍筋。如果某一 跨的箍筋配置与集中标注不同,可以在该跨原位标注箍筋。 4、梁上部通长筋标注 2φ 25 梁上部通长筋(用于双肢箍) 2φ 25+2φ 22 梁上部通长筋 (两种规格, 其中加号前面的钢筋放在箍筋 角部) 6φ 25 4/2 梁上部通长筋(两排钢筋:第一排 4 根,第二排 2 根)表示箍筋为Ⅰ级钢筋,直径为φ 10,加密区间距收集整理:倪文国15 平法钢筋技术问答 二、“选注项”有:梁的架立筋、下部通长筋、侧面构造钢筋或受扭钢筋、梁 顶面标高高差。 5、梁架立筋标注 2φ 25+(4φ 12) 梁上部钢筋: 25 为上部通长筋, 12 为架立筋。 2φ 4φ 【说明】标注在圆括号里面的钢筋为架立筋。 6、梁下部通长筋标注 3φ 22;4φ 20 梁上部通长筋 3φ 22 ,梁下部通长筋 4φ 20 【说明】 标注在分号前面的钢筋为上部通长筋, 分号后面的钢筋为下部通长筋。 7、梁侧面纵向构造钢筋标注 G4φ 12 表示梁的两侧共配置 4φ 12 的纵向构造钢筋,每侧各 2φ 12 8、梁侧面受扭钢筋标注 N6φ 22 表示梁的两侧共配置 6φ 22 的抗扭钢筋,每侧各 3φ 22 9、梁顶面标高高差标注 (-0.100) 表示梁顶面比楼板顶面低 0.100 (单位:m) 【说明】如果此项标注缺省,表示梁顶面与楼板顶面一平。 W 为什么在软件中没有用到“WKL”的编号标注? DF “KL”就是框架梁,“L”就是非框架梁。在“平法钢筋自动计算软件”中, 用到这两个编号一般就可以了, 至于该框架梁是在屋面的还是中间楼层的, 用 户不必操心,由计算机自动判断。 反过来,如果采用“WKL”来标注屋面框架梁,计算机根据用户所标注的 “WKL”来进行“屋面框架梁”相关的处理的话,反而会出问题——某个框架 梁明明不是“屋面框架梁”,你却把它标注为“WKL”,这还不出错? 其实,“WKL”与“KL”的区别,在于对“顶梁边柱”情况的处理。现在, 我们的软件对“KL”是否“屋面框架梁”进行自动判断,也就是对“顶梁边柱” 收集整理:倪文国 16 平法钢筋技术问答 的自动处理,能够解决一些手工难以解决的问题。例如:一个具有“高低跨屋 面”的建筑,对于低跨屋面的某些框架梁,它可能一段在低跨的屋面上,要按 “屋面框架梁”来处理,另一端在属于高跨区域的中间楼层,要按“楼层框架 梁”来处理——这时你若把整个梁定义为“WKL”显然是不合适的——而我们 的“平法钢筋自动计算软件”就能够很好地解决此类问题。 W 梁在什么情况下需要使用“架立筋”?如何使用? 梁在什么情况下需要使用“架立筋”?如何使用? DF 顾名思义, “架立筋” 就是把箍筋架立起来所需要的贯穿箍筋角部的纵向构造 钢筋。 如果该梁的箍筋是“两肢箍” ,则两根上部通长筋已经充当架立筋,因此 就不需要再另加“架立筋”了。所以,对于“两肢箍”的梁来说,上部纵筋的 集中标注“2φ 25”这种形式就完全足够了。 但是,当该梁的箍筋是“四肢箍”时,集中标注的上部钢筋就不能标注为 “2φ 25”这种形式,必须把“架立筋”也标注上,例如标注成“2φ 25+ (2 φ 12)”这种形式,圆括号里面的钢筋为架立筋。 架立筋的根数 = 箍筋的肢数 – 上部通长筋的根数 架立筋与本跨两端支座负弯矩筋的搭接长度为 150mm。 (见 03G101-1 图集 第 54 页) 下面我们以一个“等跨”梁为例说明“架立筋长度”的计算:由于第一排 负弯矩筋伸出支座的长度为 Ln/3,意味着跨中“负筋够不着的地方”的长度 也是 Ln/3,所以 架立筋的长度 = Ln/3 + 150 * 2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框架梁中“架立筋”只是在跨中连接负筋 够不着的地方,也就是说,架立筋不可能是“通长”的。我看见过一份图纸, 上面在梁的集中标注中写成: 2φ 25+ (2φ 12) 通长 让施工人员摸不着头脑,以为架立筋是通长的。这“通长”二字无异于画蛇添 足。 w 板钢筋的锚固 长度 ? 收集整理:倪文国 17 平法钢筋技术问答 我公司施工的工程,在与监理进行钢筋核量过程中有个问题向您请教: 板的下铁钢筋, 进入支座锚固要求 20D 或到支座轴线取大值; 板的上铁钢筋 深 入 支座 25d。这样子如果 梁宽度比较大的时候,出现上下钢筋 不一般长, 这样做是否正确。板上铁架立筋的弯勾是否 也算在锚固长度范围内? DF 1、梁的下部纵筋在支座的锚固长度,应该是≥5d 且至少到梁中心线。——这 是《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第 10.1.5 条,以及 04G101-4 标准 图集第 25 页所规定的。 2、 “板的上铁钢筋”伸入端支座的直锚水平段长度为:一直伸到外侧梁角 筋的内侧,然后再拐直钩,其直锚水平段长度和直钩长度之和为 La 。——详 见 04G101-4 标准图集第 25 页。 由上述两条可以看出: “梁出现上下钢筋不一般长”的情况是正常的。 3、 “板上铁” (即“扣筋” )下的“分布筋”不需要加 180 度的小弯钩。 (我 们这里从来没有在扣筋分布筋上加过弯钩。 ) 至于“单向板”的下部钢筋上面的“分布筋”则需要加 180 度的小弯钩。 ——计算“锚固长度”时,不考虑“180 度的小弯钩” ,也就是说, “180 度的 小弯钩”是另加的。 W 为什么“上部通长筋”为梁集中标注的必注项,而“下部通长筋” 为集中标注的选注项? 为什么“上部通长筋”为梁集中标注的必注项,而“下部通长筋”为集中标注 的选注项? DF 1、首先讲“为什么上部通长筋为梁集中标注的必注项” 框架梁不可能没有 “上部通长筋” 因为框架梁在设计时要考虑抗震作用, 。 根据抗震规范要求至少配置两根直径不小于 14mm 的上部通长筋。这两根上部 ( 通长筋绑扎在箍筋角部。 ) 由此可见, 上部通长筋系为抗震而设, 基本上与跨度及所受竖向荷载无关。 2、再看看“为什么下部通长筋为梁集中标注的选注项” 然而, 下部通常筋系为抵抗正弯矩而设, 与竖向荷载和跨度有直接的关系。 收集整理:倪文国 18 平法钢筋技术问答 这和梁的支座负弯矩筋有点儿类似,支座负弯矩筋是为抵抗负弯矩而设的。 所以,从归类来讲,下部通长筋与上部支座负弯矩筋为同一类,而与上部 通长筋不属一类。因此,将下部纵筋定为“原位标注”的必注项、 “集中标注” 的有条件的选注项。 在实际工程中, 各跨梁的下部纵筋的钢筋规格和根数不一定相同, 当它们 各跨不同的时候,就不可能存在“下部通长筋” ,例如 03G101-1 例子工程的 KL5,就不可能有下部通长筋。只有在各跨梁的下部纵筋存在“相同部分”时, 例如 03G101-1 例子工程的 KL1,4 跨梁的下部纵筋存在“5φ 25”的相同部分, 才有可能在集中标注中定义“下部通长筋 5φ 25” 。 W 剪力墙遇连梁构造问题 剪力墙遇连梁时,墙身水平筋为连梁侧面钢筋,竖向筋不布置。 请教一下 CDF 教授:剪力墙竖向钢筋与连梁相交处该如何处理? DF 1、首先把“连梁”的概念弄清楚。所谓“连梁”就是在剪力墙上(尤其是在 外墙上)门窗洞口的上方的那部分横向的“窗间墙” 。我在讲课的时候,经常 指着外墙的窗口说:横向的“窗间墙”是连梁,而纵向的“窗间墙”是暗柱。 2、既然“横向的窗间墙是连梁” ,则连梁就是从本层的窗口上沿到上一层 的窗台以下。反过来说,连梁的上下方都是窗口。既然这样,怎么可能有“剪 力墙竖向分布筋”通过连梁呢? 3、 “窗口”一般较大,所以“窗口”两侧应该设置暗柱。也就是说,连梁 的两端支座就是暗柱。 如果说, 连梁两端存在 “剪力墙竖向钢筋” 的话, “剪 这 力墙竖向钢筋”就是暗柱的纵筋,至于“剪力墙竖向分布筋”在暗柱内部是不 存在的。 暗柱纵筋与连梁纵筋在支座处相交, 犹如框架梁纵筋与框架柱纵筋在 支座处相交一样,是正常的事,不需要再做什么处理。 连梁纵筋在支座处的锚固,也如同框架梁纵筋在支座处的锚固一样处理。 (看看 03G101-1 图集第 51 页就明白了。 ) W 梁的“构造钢筋”和“抗扭钢筋”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收集整理:倪文国19 平法钢筋技术问答 梁的“构造钢筋”和“抗扭钢筋”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DF 1、“构造钢筋”和“抗扭钢筋”都是梁的侧面纵向钢筋,钢筋工把它们称为 “腰筋”。所以,就其在梁上的位置来说,是相同的。其构造上的规定,正如 03G101-1 图集第 62-65 页中所规定的,在梁的侧面进行“等间距”的布置, 对于“构造钢筋”和“抗扭钢筋”来说是相同的。 “构造钢筋”和“抗扭钢筋”都要用到“拉筋”,并且关于“拉筋” 的 规格和间距的规定,也是相同的。即:当梁宽≤350 时,拉筋直径为 6mm;当 梁宽>350 时,拉筋直径为 8mm。拉筋间距为非加密区箍筋间距的两倍。当设 有多排拉筋时,上下两排拉筋竖向错开设置。 在这里需要说明一下,上述的“拉筋间距为非加密区箍筋间距的两倍”, 只是给出一个计算拉筋间距的算法。 例如, 梁箍筋的标注为φ 8@100/200(2) , 可以看出,非加密区箍筋间距为 200mm,则拉筋间距为 200*2=400mm 。但是, 有些人却提出 “拉筋在加密区按加密区箍筋间距的两倍, 在非加密区按非加密 区箍筋间距的两倍”,这是错误的理解。 不过,在前面的叙述中可以明确一点,那就是“拉筋的规格和间距”是施 工图纸上不给出的,需要施工人员自己来计算。 2、然而,“构造钢筋”和“抗扭钢筋”更多的是它们的不同点。 (1) “构造钢筋”纯粹是按构造设置,即不必进行力学计算。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10.2.16 条指出: 当梁的腹板高度 hw≥450mm 时, 在梁的两个侧面应沿高度配置纵向构造钢筋, 每侧纵向构造钢筋 (不包括梁上、 下部受力钢筋及架立钢筋)的截面面积不应小于腹板截面面积 bhw 的 0.1% , 且其间距不宜大于 200mm 。 上述规范中的规定,与 03G101-1 图集是基本一致的。之所以说是“基本” 一致,就是说还有“不一致”的地方,前一阶段在网上论坛曾有过争论。那就 是关于 hw 的规定。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7.5.1 条规定:hw——截面的腹板高度:对矩形 截面,取有效高度;对T形截面,取有效高度减去翼缘高度;对工形截面,取 腹板净高。 而在 03G101-1 图集第 62-65 页的图中,把 hw 标定为矩形截面的全梁高 收集整理:倪文国 20 平法钢筋技术问答 度——这与“有效高度”是有点儿差距的。 按道理,当标准图集与规范发生矛盾时,应该以规范为准,因为标准图集 应该是规范的具体体现。不过,这是设计上需要注意的问题。对于施工部门来 说, 构造钢筋的规格和根数是由设计上在结构平面图上给出的, 施工部门只要 照图施工就行。在 03G101-1 图集第 62-65 页中并没有给出构造钢筋的规格和 根数——这是 03G101-1 图集不同于先前两个版本的地方。 因为构造钢筋不考虑其受力计算, 所以, 梁侧面纵向构造钢筋的搭接长度 和锚固长度可取为 15d 。 (2) “抗扭钢筋” 是需要设计人员进行抗扭计算才能确定其钢筋规格和根 数的。 梁侧面抗扭纵向钢筋的锚固长度和方式同框架梁下部纵筋。 梁侧面抗扭纵向钢筋其搭接长度为 Ll(非抗震)或 LlE (抗震)。 对抗扭构件的箍筋有比较严格的要求。《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10.2.12 条指出:受扭所需的箍筋应做成封闭式,且应沿截面周边布置;当采用复合箍 筋时, 位于截面内部的箍筋不应计入受扭所需的箍筋面积; 受扭所需箍筋的末 端应做成 135 度弯钩,弯钩端头平直段长度不应小于 10d (d 为箍筋直径)。 对于施工人员来说, 一个梁的侧面纵筋是构造钢筋还是抗扭钢筋, 完全由 设计师来给定:“G”打头的钢筋就是构造钢筋,“N”打头的钢筋就是抗扭钢 筋。 WY 构造 与 抗扭 的区别 出了上面 说的, 最主要 是 他们的 锚固 长度 不一 样。施工中 需要加以区别。 DF 正如前面所说的, “构造钢筋”和“抗扭钢筋”的锚固长度是不一样: 梁侧面纵向构造钢筋的锚固长度为 15d 梁侧面抗扭纵向钢筋的锚固长度同框架梁下部纵筋。——对于端支座来 说,就是:伸到柱外侧纵筋的内侧,再弯 15d 的直钩,并且保证其直锚水平段 长度≥0.4LaE;对于中间支座来说,就是锚入支座≥LaE,并且超过柱中心线 收集整理:倪文国 21 平法钢筋技术问答 5d W 三、四级钢在焊接的时候如何才能保证焊接质量? D 三.级钢筋采用闪光焊接的方法是:二次闪光,带电顶锻。 (中级电流) W:“大箍套小箍”中的“内箍”采用哪种形式才合理? 1、有的人提出六肢箍的组合方式是“大箍套中箍、中箍再套小箍” 。 2、也有人说五肢箍的两种组合方式“内箍中间加拉勾”与“小箍的外边加一 个拉勾”都是可以的。 到底“大箍套小箍”中的“内箍”采用哪种形式才合理? D 让我们先分析这两个具体的问题,再得出“大箍套小箍”中“小箍”的构造 原则。 1、六肢箍采用“大箍套中箍、中箍再套小箍” (即三层嵌套)是错误的。 因为采用“大箍套中箍、中箍再套小箍”时,在箍筋的上、下水平边有一 段长度上发生三根箍筋并排拧在一起,这对于浇筑混凝土是不利的。因为“钢 筋混凝土”的最佳状态是每根钢筋周边 360 度都被混凝土所包围。 由于推出“大箍套小箍”中的“内箍”的构造原则是不允许超过两根的箍 筋上下边拧在一起。 2、五肢箍的两种组合方式“内箍中间加拉勾”与“小箍的外边加一个拉 勾”其效果是不一样的。 上述称呼的“拉勾”应该是“单肢箍” 。五肢箍的“内箍”——三肢箍, 如果采用“小箍”中间加单肢箍的形式不好,因为这时“小箍”的上下水平边 与外箍的重叠部分太长,对混凝土的结合不利;而采用在“小箍”的外边加一 个单肢箍的形式较好。 由于推出“大箍套小箍”中的“内箍”的构造原则,是使“小箍”的上下 水平边与外箍的重叠部分尽可能的短。 3、综上所述, “大箍套小箍”中的“内箍”的构造原则如下: 对于“偶数肢”的多肢箍来说,是一个“大箍”并列套若干个“小箍” 。 收集整理:倪文国 22 平法钢筋技术问答 对于六肢箍或八肢箍来说,其中“小箍”的尺寸都是一样的。 对于“奇数肢”的多肢箍来说,是一个“大箍”并列套若干个“小箍”另 加一个单肢箍。同样,对于七肢箍或九肢箍来说,其中“小箍”的尺寸都是一 样的。 上述这些“大箍套小箍”的构造形式,大家可以参看 03G101-1 图集第 46 页“复合箍筋”的构造方式,该页图虽然说的是柱箍筋的构造,但对于梁箍筋 也有参考作用。 W 从 KL1 第 4 跨原位标注“N”钢筋看“原位标注取值优先” 从 KL1 第 4 跨原位标注“N”钢筋看“原位标注取值优先” 03G101-1 第 31 页例子工程中,KL1 的集中标注为“G4φ 10” ,而在第 4 跨的原位标注为“N4φ 16” ,现在的问题是 KL1 的第 4 跨执行了抗扭钢筋“N4 φ 16”以后,在该跨还有没有构造钢筋“G4φ 10”了? D 当年我和陈青来教授讨论过这个问题。 “G”筋是侧面构造纵筋, “N”筋是侧面受扭钢筋,两者的性质不同,但 都布置在侧面,即都是“腰筋” ,因此有不可重复设置的问题。为此,制图规 则中把它们归为同一项注写内容 (见 24 页右栏第五款) 由于属于同一项注写 。 内容,因此“原位标注取值优先” (见第 22 页左栏最下边一行和第 26 页第四 款) ,所以,第四跨原位标注的“N4φ 16”取代集中标注的“G4φ 10” 。 有人会问:上述例子的“G”与“N”钢筋都是 4 根,所以好说话。如果“G” 钢筋变成 6 根或 8 根了,而“N”钢筋还是 4 根,那又该怎样处理呢? “G”筋的根数,取决于梁腹板的高度,因此,当某跨有扭矩需要设置“N” 筋时,要注意保持根数一致。如果“N”筋根数少于“G”筋,应属设计不细致, 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只能用同“G”筋直径相同的钢筋补上“N”筋比“G”筋 所少的钢筋根数。不过,这种情况一般不会发生,因为设计人员在考虑受扭钢 筋根数时,应该同时考虑满足侧面筋的间距要求。 w 原位标注在梁上部跨中,与同时标注左右支座等效吗? 原位标注在梁上部跨中,与同时标注左右支座等效吗? 例如,某跨梁原位标注 6φ 25 4/2 在梁上部跨中,与同时标注左支座 6φ 收集整理:倪文国 23 平法钢筋技术问答 25 4/2、右支座 6φ 25 4/2 等效吗? 回答是:原位标注在梁上部跨中,与同时标注左右支座是截然不同的。 某跨梁原位标注 6φ 25 4/2 在梁上部跨中,表示“6φ 25 4/2”在该跨梁 的上部“全跨贯通”:第一排上部纵筋 4φ 25 全跨贯通,第二排上部纵筋 2φ 25 也全跨贯通。 某跨梁同时标注左支座 6φ 25 4/2、右支座 6φ 25 4/2,表示该跨梁的左、 右“支座附近”的上部纵筋按“6φ 25 4/2”布置,而该跨“跨中”没有这种 钢筋配置。 ——具体设置是: 该跨梁的第一排上部纵筋 4φ 25 从支座边沿向跨 中伸至“1/3 跨度”的位置,而第二排上部纵筋 2φ 25 从支座边沿向跨中伸至 “1/4 跨度”的位置。 遗憾的是,现在我们手中的 03G101-1 图集却找不到有关梁“上部跨中” 原位标注的文字说明。为此,我在 03G101-1 图集出版发行后不久,就在网上 论坛向陈青来教授发帖提问: CDF 提问: 对比《96G101》、《00G101》、《03G101》三本图集,在最早的《96G101 图集》的“原位标注”中有“第 4 条”: “当梁某跨支座与跨中的上部纵筋相同, 且其配筋值与集中标注的 梁上部贯通筋相同时, 则不需在该跨上部任何部位重复做原位标注; 若与集中 标注值不同时,可仅在上部跨中注写一次,支座省去不注(图 4.2.4a)。” 然而在后面两本图集中,这一条不见了,但“图 4.2.4a”依然存在中间 一跨的上部跨中进行原位标注的实例。 再以《03G101 图集》的“图 4.2.7”为例,在 KL3、KL4、KL5 的中间跨, 也都采用了“上部跨中注写”的方法,可见这种方法还是很适用的。 建议在《03G101 图集》中,肯定《96G101 图集》“原位标注”中的“第 4 条”。 陈青来教授回答: 应该在 03G101 修版时还原该条规定。 以上是 2003 年中进行的讨论,遗憾的是在 2003 年 11 月及以后图集的修 订版中再也没有“还原”这条规定。 然而,“上部跨中”的原位标注仍然在 03G101-1 图集中、而且在许多施 收集整理:倪文国 24 平法钢筋技术问答 工图纸中大量地出现,可以说已经是“深入人心”了。 ——附带说明一下:我们的“平法钢筋自动计算软件”支持“上部跨中” 原位标注的这种功能。 w 当梁上部或下部的原位标注“缺省”的时候,如何配筋? 当梁上部或下部的原位标注“缺省”的时候,如何配筋? D 有好几种“缺省标注”的情况,下面分别讲述: 1、梁当前跨“左支座”标注缺省,但其左邻跨的“右支座”有标注时: 当前缺省标注的“左支座”的配筋值与其左邻跨的“右支座”相同。 同理:梁当前跨“右支座”标注缺省,但其右邻跨的“左支座”有标注时: 当前缺省标注的“右支座”的配筋值与其右邻跨的“左支座”相同。——这与 上述情况相比,属于“对称”的情况。 2、梁当前跨“左支座”标注缺省,同时其左邻跨的“右支座”也没有原 位标注,但左邻跨的“上部跨中”有原位标注时: 当前跨缺省标注的“左支座”的配筋值与其左邻跨的“上部跨中”的标注 值相同。 举例:03G101-1 图集第 31 页的例子工程中:KL1 的第一跨“上部跨中” 原位标注“8φ 25 4/4”,其邻跨——第二跨左支座的原位标注“8φ 25 4/4” 可以缺省。 同页的例子:KL5 的第二跨“上部跨中”原位标注“6φ 22 4/2”,其左 右邻跨——第一跨右支座以及第三跨左支座的原位标注“6φ 22 4/2”可以缺 省。 ——附带说明一下:我们的“平法钢筋自动计算软件”已经具有这种自动 判断功能。 3、当整跨梁的上部没有任何原位标注,而且邻跨支座也没有原位标注可 供参考的情况下: 当前跨的上部纵筋按集中标注的“上部通长筋”配筋。 收集整理:倪文国 25 平法钢筋技术问答 4、当某跨梁的下部没有原位标注时: 该跨梁的下部纵筋按集中标注的 “下部通长筋” 配筋。 ——其前提条件时, 该梁已经把下部通长筋进行了集中标注。 ——当该梁在集中标注中没有 “下部 通长筋”的话,则任何一跨的下部纵筋原位标注都不能缺省。 5、当梁的“侧面纵向构造钢筋”缺省标注时: 如果该梁的腹板高度 hw<450mm 时,不需要布置“侧面纵向构造钢筋”。 当梁的腹板高度 hw≥450mm 时,必须配置“侧面纵向构造钢筋”。但是根 据 03G101-1 图集的精神,施工方不能擅自决定“侧面纵向构造钢筋”的配筋 值,——此时的梁“侧面纵向构造钢筋”是不应该缺省的,属于设计失误,应 该向设计师索要“侧面纵向构造钢筋”的配筋值。 w 梁“悬挑端”上部纵筋的原位标注是标在“上部跨中”还是端支 座? 梁“悬挑端”上部纵筋的原位标注是标在“上部跨中”还是端支座? D 1、梁“悬挑端”上部纵筋的配筋特点是:整个悬挑长度都配置上部纵筋。从 这个意义出发,梁“悬挑端”上部纵筋的原位标注是标在“上部跨中”是合适 的。 2、如果把梁“悬挑端”上部纵筋的原位标注是标在“左(右)支座” ,会 让人产生“上部钢筋伸出支座 Ln/3”的错觉。——对于钢筋软件来说,也可 能会误导软件按“伸出支座 Ln/3”来进行上部纵筋长度的计算。 w 遇到不规范的钢筋标注 2φ 18+4φ 20 4/2 该如何处理? 在施工图中经常遇到下列的钢筋标注形式: 2φ 18+4φ 20 4/2 (梁上部纵筋标注) 4φ 25+2φ 22 2/4 (梁下部纵筋标注) 这显然是不规范的标注方式。运行软件时也不接受这种标注方式。该如何处 理? D 收集整理:倪文国 26 平法钢筋技术问答 1、在 03G101-1 图集中规定,当梁的上部纵筋或下部纵筋多于一排时,用斜线 “/”将多排纵筋自上而下分开。例如: 上部纵筋标注 6φ 25 4/2 (表示第一排上部纵筋为 4φ 25,第 二排为 2φ 25) 下部纵筋标注 6φ 25 2/4 (表示第一排下部纵筋为 4φ 25,第 二排为 2φ 25) 但是上述“4/2”或“2/4”的表示方式只适用于单一规格钢筋的“分排”。对 于两种以上规格的钢筋的“分排”,则要在斜线“/”的前后写清楚具体钢筋 的规格和根数。例如: 2φ 25+3φ 22/5φ 25 (例子参见图集第 26 页) 2、但是,不少搞设计的同志对“平法”的规定有点“随心所欲”,经常 另立一些自己的“标准”。例如:把梁上部纵筋标注为 2φ 18+4φ 20 4/2 这样的标注显然不对,因为它会产生“多义性”,例如,上例可以解释为下列 的几种形式: 4φ 20/2φ 18 2φ 18+2φ 20/2φ 20 3φ 20+1φ 18/1φ 20+1φ 18 3、如果梁的上部钢筋标注成“2φ 18+4φ 20 4/2”的形式,就应该结合集 中标注的上部通长筋来考虑。如果上部通长筋为“2φ 18”,则应该作为“2 φ 18+2φ 20/2φ 20”来处理。 4、对于梁的下部纵筋,当遇到“4φ 25+2φ 22 2/4”,作为“2φ 22/4φ 25”的处理是比较恰当的。因为,把粗钢筋放在下面的第一排,有利于加强梁 截面的承载力。 5、话又说回来,关键的问题还是要设计院首先做好“平法”的推广工作。 我曾经说过,推广“平法”要抓源头,这个源头就是设计院,要加强“平法” 设计的标准化、规范化。 作为施工部门和中介部门,也要多学习一些“平法”知识,知道哪些格式 收集整理:倪文国27 平法钢筋技术问答 是规范的、哪些格式是不规范的。 我们的“平法钢筋自动计算软件”,因为它以“平法”技术作为软件设计 的基本依据,所以软件只支持规范化的钢筋标注形式。 w 如果梁纵筋分三排设计,第三排纵筋的长度如何确定? 如果梁纵筋分三排设计,第三排纵筋的长度如何确定? 例如:梁的上部纵筋设计为 9φ 25 4/3/2 第三排纵筋“2φ 25”的长度如何确定? 还有一个说法: 第三排纵筋的长度在图集上未说明, 但根据第一排纵筋在 Ln/3 处截断、 第二排纵筋在 Ln/4 处截断, 这样推断下去, 第三排纵筋可在 Ln/5 处截断。此种看法在钢筋工中很普遍。请问是否正确? D 03G101-1 图集中,框架梁没有给出“第三排”负弯矩筋长度的规定。 陈青来教授说过,标准图集不能包打天下。如果“梁的上部纵筋”实际工 程设计为三排配筋,则应该由设计师给出负筋伸出支座的长度。 提问的“说法”——第一排纵筋在 Ln/3 处截断、第二排纵筋在 Ln/4 处截 断,第三排纵筋在 Ln/5 处截断——显然是不对的,这种“想当然”的推论没 有任何理论依据。 若设计师没有给出“第三排”负弯矩筋长度,可按第一排伸出 Ln /3,第 二排和第三排都是伸出 Ln /4 来计算。 在运行“平法钢筋自动计算软件”的时候,遇到梁上部纵筋标注“9φ 25 4/3/2”时,可按“9φ 25 4/5”进行钢筋标注。 (即把第二排钢筋根数和第三 排钢筋根数加起来。 ) 同样,遇到梁下部纵筋标注“9φ 25 2/3/4”时,可按“9φ 25 5/4”进 行钢筋标注。 (即把第二排钢筋根数和第三排钢筋根数加起来。 ) w 两根梁编成“同一编号”的条件是什么? 我看过一份图纸,两个编号为 KL1 的框架梁,虽然都是四跨梁,但其中一个 KL1 的第二、三跨的跨度与另一个 KL1 不一样,这样的两个梁不应该都称为 收集整理:倪文国 28 平法钢筋技术问答 “KL1” ,因为按其中一个 KL1 所下料的钢筋,不能放到另一个 KL1 上去绑扎。 到底两根梁编成“同一编号”的条件是什么? D 你所提出的问题很重要,如果把不相同的两个梁编成同一编号,首先会造成 工程预算不准确; 如果把两个不同的梁按同一标准制作钢筋, 则会在工程施工 中带来麻烦、甚至造成质量事故。所以,设计师必须认真对待“构件编号”问 题。对于施工部门来说,哪怕施工图的梁编号搞错了,施工员和预算员也应该 按正确的标准来更正梁的编号。 两个梁编成同一编号的条件是: 1、两个梁的跨数相同,而且对应跨的跨度和支座情况相同; 2、两个梁在各跨的截面尺寸对应相同; 3、两个梁的配筋相同(集中标注和原位标注相同) 。 相同尺寸和配筋的梁,在平面图上布置的位置(轴线正中或轴线偏中)不 同,不影响梁的编号。 w 请教问题 D 1.柱子深入基础内,箍筋在基础放置两根,请问若我是 1300mm 的基础,箍筋 放几根? 2.条形基础与独立基础相交,条形基础中的分布钢筋,受力钢筋,与独立基础 的结点怎么做做? 我查规范,只给出了条形基础与条形基础相交时候的结点 构造。 3.异形柱子,箍筋加密时,怎么去确定长边尺寸呢?是不是要全高加密。 4.关于次梁附加箍筋,有人提出:由于附加箍筋是箍在主梁上的,所以当标注 6a8 时 间隔 50 布置一个,只能算 4a8 ,原因是 50 一个起布,所以两边要拿 去一个箍筋。我觉的这种说法很没有道理。 D 1、 “基础”内柱插筋的箍筋,只起固定柱纵筋的作用,根据“两点决定一条 直线”的原则,有两个箍筋足够了,而且是只要外箍,不要内箍。 收集整理:倪文国 29 平法钢筋技术问答 2、既然是“独立基础” ,就应该是“独立”的。如果与“条形基础”相交, 则只能说明它是条形基础的一部分。 就按 “条形基础与条形基础相交的结点构 造”去做好了。 3、目前,03G101-1 图集只管到“矩形柱”和“圆形柱” ,对于“异形柱” , 未列出节点构造。至于“异形柱的长边尺寸” ,应该可以量出来。 4、这个问题,过去在国家论坛上见陈青来教授说过,他说,在原来箍筋 的位置上代换成加密的附加箍筋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但同时他又说, 如果另加 原有的那根箍筋也是可以的——于是,怎样说都有理。 w 两根柱编成“同一编号”的条件是什么? D 两个柱编成同一编号的条件是: 1、两个柱的穿越楼层的情况相同; 2、两个柱的截面尺寸相同,包括变截面的位置和变截面后的尺寸相同; 3、两个柱的配筋相同,包括钢筋变截面的位置和变截面后的钢筋规格相 同。 相同尺寸和配筋的柱,在平面图上布置的位置(轴线正中或轴线偏中)不 同,不影响柱的编号。 w 同一根柱在不同楼层能编成“不同的编号”吗? 同一根柱在不同楼层能编成 “不同的编号” 吗?我见过这样的图纸, 同一个 (水 平) 位置上的框架柱, 却在不同的楼层被编成不同的柱编号: 在一层时叫 KZ1, 在二层时叫 KZ2,在三层时叫 KZ3?? 同样的现象在剪力墙结构中也有出现:同一个(水平)位置上的暗柱,却 在不同的楼层被编成不同的柱编号:在一层时叫 AZ1,在二层时叫 AZ2,在三 层时叫 AZ3?? 所以我要问:同一根柱在不同楼层能编成“不同的编号”吗? D 1、同一根柱在不同楼层不能编成“不同的编号” 。 2、从 03G101-1 图集第 10 页的工程例子可以看出,KZ1 从“一层”到“顶 收集整理:倪文国 30 平法钢筋技术问答 层” 都采用同一个编号, 只有这样才能表现 KZ1 不同楼层段的 “变截面” 情况: 在“一层”至“五层”时为 750*700 在“六层”至“十层”时为 650*600 在“十一层”至“顶层”时为 550*500 要是把 KZ1 按“不同的楼层编不同的柱编号” ,怎么能看出 KZ1 的“变截面” 情况呢? 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暗柱” 。 3、在我们“平法钢筋自动计算软件”的《柱变截面表》中,就是应用了 同一个柱编号在不同楼层段中截面变化情况的描述, 来实现钢筋计算以及模板 面积、混凝土体积的计算的。 w 请教-剪力墙拉钩间距 本人在计算剪力墙拉筋时一直用的方法是: a8@400*400 或 a8@600*600 是拉筋 水平间距 400/600 和拉筋垂直间距 400/600, 这次遇到一个问题是施工单位施 工时监理要求 a8@400*400 按水平间距 400 和拉筋垂直间距 200(主筋水平和 垂直间距 200)梅花布置,这样要求等于拉筋量增大一倍,请问陈教授监理要 求对吗|?本人认为这是无理要求。 D 1、原问中的“a8@400*400 或 a8@600*600 是拉筋水平间距 400/600 和拉 筋垂直间距 400/600”有点看不懂其含义。 2、从两个常见的例子来说说“剪力墙拉筋”的布置问题: (1) 03G101-1 图集第 19 页的例子:墙身水平分布筋间距 250,垂直分布 筋间距 250,拉筋间距 500 。——这是“隔一拉一”的例子。其中拉筋的绑扎 规律是: 第一根水平分布筋上绑扎第 1、3、5、7、9 ?? 交叉点 第二根水平分布筋上绑扎第 2、4、6、8、10 ?? 交叉点 第三根水平分布筋上绑扎第 1、3、5、7、9 ?? 交叉点 这样从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上都实现了拉筋间距为 500, “隔一拉一” (拉 即 。 筋数量约为水平分布筋和垂直分布筋交叉点个数的 1/2 。) ——如果还要进一步深究的话, 上面说的是从拉筋的 “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上” 收集整理:倪文国 31 平法钢筋技术问答 达到了间距 500 的要求,而在拉筋的“斜方向上”,相邻拉筋的距离为 1.4*250=350 左右。 (2) 再举一个例子:墙身水平分布筋间距 200,垂直分布筋间距 200,拉 筋间距 600 。——这是“隔二拉一”的例子(在实际工程中也很多见)。其 中拉筋的绑扎规律是: 第一根水平分布筋上绑扎第 1、4、7、10、13 ?? 交叉点 第二根水平分布筋上绑扎第 2、5、8、11、14 ?? 交叉点 第三根水平分布筋上绑扎第 3、6、9、12、15 ?? 交叉点 第四根水平分布筋上绑扎第 1、4、7、10、13 ?? 交叉点 这样从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上都实现了拉筋间距为 600, “隔二拉一” (拉 即 。 筋数量约为水平分布筋和垂直分布筋交叉点个数的 1/3 。) 3、在实际工程中,就是这样进行“剪力墙拉筋”的绑扎的。 W 陈教授你好, 本人讲的 a8@400*400 是拉筋水平间距 400 和拉筋垂直间距 400, a8@600*600 是拉筋水平间距 600 和拉筋垂直间距 600。 该例墙身水平分布筋间 距 200,垂直分布筋间距 200,1、拉筋 a8@400*400 时我认为: 第一根水平 分布筋上绑扎第 1、3、5、7、9 ?? 交叉点 第三根水平分布筋上绑扎第 2、4、6、8、10 ?? 交叉点 第五根水平分布筋上绑扎第 1、3、5、7、9 ?? 交叉点 2、 拉筋 a8@600*600 时我认为: 第一根水平分布筋上绑扎第 1、 7、 4、 10、 ?? 交叉点 第四根水平分布筋上绑扎第 2、5、8、11、 ?? 交叉点 第七根水平分布筋上绑扎第 3、6、9、12、 ?? 交叉点 第十根水平分布筋上绑扎第 1、4、7、10、 ?? 交叉点 请问对吗?请指教 D 1、 水平分布筋和垂直分布筋间距 200, 拉筋间距 400——应该按我上面回 复的 2、(1)“隔一拉一”的做法执行。(你看:相邻的“第 1 列拉筋”一个 收集整理:倪文国 32 平法钢筋技术问答 在第一根水平分布筋上, 下一个在第三根水平分布筋上, 二者相距为两个间距 即 400 ) 你所举的 “工程实例” 的拉筋水平间距是 400, 但拉筋的垂直间距为 800 — — 你看:相邻的“第 1 列拉筋”一个在第一根水平分布筋上,下一个在第五 根水平分布筋上,二者相距为四个间距即 800 —— 这是不对的。并且,明显 的在第二根、第四根水平分布筋上没有绑扎任何拉筋,这是不允许的。 2、 水平分布筋和垂直分布筋间距 200, 拉筋间距 600——应该按我上面回 复的 2、(2)“隔二拉一”的做法执行。(你看:相邻的“第 1 列拉筋”一个 在第一根水平分布筋上, 下一个在第四根水平分布筋上, 二者相距为三个间距 即 600 ) 你所举的“工程实例”的拉筋水平间距是 600,但拉筋的垂直间距为 1600 —— 你看:相邻的“第 1 列拉筋”一个在第一根水平分布筋上,下一个在第 十根水平分布筋上,二者相距为八个间距即 1600 —— 这是不对的。并且, 明显的在第二根、第三根、第五根、第六根、第八根、第九根水平分布筋上都 没有绑扎任何拉筋,这是不允许的。 综上所述,你所举出的“工程做法”有两个错误: 一是拉筋的“垂直间距”没有满足设计要求。 二是存在大量的墙身水平分布筋没有绑扎任何拉筋。—— 不允许发生任 何一根水平分布筋或垂直分布筋不绑扎拉筋的现象。 W 请问,您说的拉筋间距可理解为 8@400 或 8@600,是按每根水平筋布置的,但 我说的是拉筋间距 8@400*400 或 8@600*600, 是应按每 400*400 或 600*600 范 围内布置 1 根拉钩。 D 1、首先需要解决一个概念问题,什么是“间距”?——间距是一种“线性” 的概念,就是在一个长度方向上,每相隔多长的距离布置一根拉筋。 反之,若把它理解为一个“面积”的概念——即每平方米布置几根拉筋, 这就不是什么“间距”了。 收集整理:倪文国33 平法钢筋技术问答 你把拉筋钢筋标注方式“φ 8@400*400”理解为“400 乘以 400” ,但这是 不是规范化的标注格式?因为有的图纸标注为“φ 8@400/600”——表示拉筋 的水平方向间距为 400,垂直方向间距为 600 ——该不至于理解为“400 除以 600”吧? 2、另外,剪力墙墙身的每一根水平分布筋或垂直分布筋,都必须有拉筋 连接。上面你所列举的施工方案,导致众多的水平分布筋得不到拉筋绑扎,这 在工程上是不许可的。 3、工程预结算,或者叫做“工程经济学” ,是一种技术经济学。——不但 要追求经济效益,而且要符合工程技术的规律,要确保工程质量和工程安全。 w 请教-柱钢筋搭接 本人理解 KZ/Z 搭接是按小于或等于 50%时搭接长度是 1.2La, 但是有人按 50% 搭接长度是 1.4La,25%搭接长度是 1.2La,100%搭接长度是 1.6La, (按 03G101-1/34 页修正系数) 请问本人理解 KZ/Z 搭接正确吗?本人说的是 3 级 。 抗震,KZ,请指教。 D 1、目前 03G101-1 图集对于“框架柱纵筋的接头”是按 50%来考虑的,这从 图集第 36 页就能看出来,柱纵筋断点设定为“两个” (两个连接点之间的距离 为大于等于 35d) 。 2、但是,就在 36 页的注 1 种有这样一句话: “在同一截面内钢筋接头面 积百分率不应大于 50%” 。——这会使人产生一个想法,可以“小于 50%”呀, 例如按 25%怎样?——其实,我认为还不如就认定“在同一截面内钢筋接头面 积百分率等于 50%”为好。在施工中就是这样做的。 3、如果柱纵筋“在同一截面内钢筋接头面积百分率等于 25%”来施工的 话, 就得设置 “四个” 互相错开的钢筋连接点, 按错开距离大于等于 35d 考虑, 这四个连接点的分布距离至少达到 105d(约为 2600 左右) ,再加上柱净高上 下的“非连接区” ,则层高在 4500 之内将很难做到这一点。——以上还仅仅是 针对机械连接或对焊连接说的。对于“绑扎搭接” ,别说是四个连接点,就算 是“两个”连接点,在 4000 层高以下的框架柱上也难以做到。 W 陈教授你好,我想问的是 50%时搭接长度是 1。2 或 1。4 的 La,谢谢。 收集整理:倪文国34 平法钢筋技术问答 D 1、对于框架柱,03G101-1 图集第 36 页“抗震 KZ 纵向钢筋连接构造”注 6: “LaE、LlE 取值见第 34 页。”——即 纵向钢筋搭接接头面积百分率为 25%时,搭接长度修正系数是 1.2 纵向钢筋搭接接头面积百分率为 50%时,搭接长度修正系数是 1.4 2、但是,对于剪力墙暗柱和端柱,图集第 49、50 页规定,搭接长度修正 系数是 1.2 。 偏心受拉柱不得采用绑扎搭接接头。(见于 03G329-1 图集第 16 页) 实际工程中框架柱没有采用绑扎搭接的。14mm、12mm 的钢筋才使用绑扎 搭接——那是构造柱、暗柱的纵筋。16mm 及以上的钢筋都采用电渣压力焊或 机械连接。 W 请问如 KZ 中 B12 或 B14 采用绑扎搭接时,搭接长度按 1。2 或 1。4Lae,谢谢 D 1、框架柱的纵筋一般没有 12mm 或 14mm 的。 2、要是剪力墙的暗柱纵筋,按 03G101-1 图集的规定,执行 1.2 的搭接长 度修正系数。 3、要是构造柱的纵筋,按照 03G363 图集的规定,其搭接长度 LlE 为: 二级钢 12mm: 600mm 一级钢 12mm: 480mm ; 二级钢 14mm: 700mm 一级钢 14mm: 560mm W 请问如果不是 AZ、GZ,该柱为楼层支撑 KL 的 400*400 柱,层高 4.5M,8B14 采用搭接时,其搭接长度 LlE 为? D 根据 03G101-1 图集的现行规定,框架柱纵筋采用绑扎搭接时,如果接头面积 百分率为 25%时, 其搭接长度修正系数是 1.2 ; 如果接头面积百分率为 50%时, 其搭接长度修正系数是 1.4 。收集整理:倪文国35 平法钢筋技术问答 w 弧形板中辐射钢筋的布置如&Ф 14@200&,其间距以哪一端为准? D 以“凸弧”为例,弧形板以外弧线量度辐射钢筋的间距。 w 急,盼陈教授解答 现在在做的一个工程为剪力墙结构, 屋顶女儿墙为钢筋砼结构, 那么剪力墙竖 向筋是直接升至女儿墙顶封边?还是将剪力墙竖向筋弯入屋面板后再另做插 筋伸至女儿墙顶?如果是另做插筋,那么是否是插入剪力墙内多长啊? D 如果女儿墙的宽度与剪力墙一致,可以认为女儿墙是剪力墙的延伸。当女儿 墙纵筋的直径与间距和剪力墙垂直分布筋一致时, 可以把剪力墙垂直分布筋直 接伸到女儿墙上去。 W 如果宽度不一致呢?是不是采取剪力墙变截面的构造呢? D 如果宽度不一致,剪力墙垂直分布筋按照“变截面”的构造直接通上女儿墙。 w 梁端部节点弯锚水平段长度不能满足时,如何处理 ●梁问题(2):关于 03G101 图集第 54 页“梁端部节点”的问题,是否“只 要满足拐直角弯 15d 和直锚长度不小于 0.4laE 的要求,则钢筋锚入支座的总 长度不足 laE 也不要紧。” ■答梁问题(2):laE 是直锚长度标准。当弯锚时,在弯折点处钢筋的锚固 机理发生本质的变化,所以,不应以 laE 作为衡量弯锚总长度的标准,否则属 于概念错误。应当注意保证水平段≥0.4laE 非常必要,如果不能满足,应将 较大直径的钢筋以“等强或等面积”代换为直径较小的钢筋予以满足,而不应 采用加长直钩长度使总锚长达 laE 的错误方法。收集整理:倪文国36 平法钢筋技术问答 我的问题:上面所诉“应将较大直径的钢筋以“等强或等面积”代换为直径较 小的钢筋予以满足”,不甚明白,陈教授能否举个工程实例给我解释一下。不 甚感谢!!! D 1、根据 03G101-1 图集的规定,框架梁上下纵筋伸入支座的直锚水平段长度 必须≥0.4LaE,这一点十分重要。 如果支座(例如框架柱)的宽度较小,导致直锚水平段长度<0.4LaE 的 时候,——举个例子,假设 KL1 的上部纵筋为 4 根直径 25 的二级钢筋,柱宽 度为 400mm,则框架梁上部纵筋伸入支座的直锚水平段长度=400-柱保护层 =440-30=370mm, 设混凝土强度等级为 C25, LaE=38d, 则 目前钢筋直径 d=25mm, 则 LaE=38d=950mm,0.4LaE=380mm,显然此时“直锚水平段长度<0.4LaE” 。 然而,如果施工时采用“等截面积代换”的方法,采用 5 根直径 22mm 的 钢筋来代替 4 根直径 25mm 的钢筋,则 22mm 钢筋的 LaE=38d=836mm, 0.4LaE=335mm,显然此时“直锚水平段长度>0.4LaE” ,满足“平法梁端支座 锚固”的要求。——不过,直径变小了,钢筋根数必然要增加,一排筋不行的 时候, 还要布置两排钢筋——第二排钢筋的实际直锚水平段长度要比第一排钢 筋更小一些。 2、但是,对 03G101 图集第 54 页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不要把“满足 0.4LaE”作为框架梁上下纵筋伸入端支座的“充分条件” 。框架梁上下纵筋伸 入端支座的基本原则是:第一、伸至柱外边(柱纵筋内侧) ,然后弯 15d 直钩; 第二、验算其直锚水平段长度是否大于等于 0.4LaE 。 3、03G101 图集第 54 页是“平法梁”的一个最重要的图(页) ,里面包含 很多的信息,一定要完全、彻底地掌握它。——我们在本论坛的“平法讲座” 中将全面地展开这个问题。 w 第一排为通长筋时,第二排非通长筋就是“第一排非通长筋”对 吗? 如何识别“第一排非通长筋”? 举一个工程例子:某框架梁集中标注的上部通长筋为 4φ 25,而左右支座 的原位标注为 9φ 25 4/3/2 —— 显然,第一排的 4 根 25 直径的钢筋全部为 收集整理:倪文国 37 平法钢筋技术问答 上部通长筋,问题是第二排的 3φ 25 的延伸长度是 Ln/3 还是 Ln/4 ? 有人说:当第一排全部为上部通长筋时,此时位于第二排的非通长筋 3φ 25 就成为“第一排非通长筋”了(因为它是非通长筋中的“第一排”,其延 ) 伸长度是 Ln/3;同样,此时位于第三排的非通长筋 2φ 25 就成为“第二排非 通长筋”了,其延伸长度是 Ln/4 。这种意见对吗? D 1、提出这种意见的同志,其目的是为了落实各排“非通长筋”的截断点位置 是在 Ln/3 还是在 Ln/4 的问题。 他们意见的实质是, “非通长筋截断点的位置” 与非通长筋在梁内的实际高度(第几排)无关,而只与非通长筋在梁内“第几 次出现”有关。根据这种推理,那怕非通长筋是在梁上部第三排的位置,但只 要它是第一次出现(即前两排都是上部通长筋),则这个第三排的非通长筋也 只能是在 Ln/3 的位置截断。 出现这种认识的同志,只是从“字面上”考虑“第一排”非通长筋的概念 问题,从而把一个工程力学上的问题,演化为一种文字逻辑之类的游戏。 我们认为这种意见是错误的。 2、首先,我们应该了解一下“非通长筋”截断点的由来。学习过材料力 学和结构力学的同志都知道, 梁的上部纵筋的主要作用是承受负弯矩, 它们的 长度与“弯矩包络图”相关:在弯矩包络图之内的上部纵筋不能截断,伸出弯 矩包络图之后的上部纵筋就可以截断。 ——由此可见, 梁上部非通长筋的延伸 长度只与它在梁内的物理位置(高度)有关。 3、 03G101-1 图集中, 在 为了简化设计与施工, 根据大量的工程统计数据, 考虑了安全因素,统一把“第一排非通长筋及与跨中直径不同的通长筋从柱 (梁)边起延伸至 Ln/3 位置;第二排非通长筋延伸至 Ln/4 位置”(见图集 28 页第 4.4.1 条)。 这里所说的“第一排”和“第二排”,根据上条的道理,只能理解为非通 长筋在梁内的物理位置(高度):你处在第一排的高度,你的延伸长度(即截 断点) 就是 Ln/3; 你处在第二排的高度, 你的延伸长度 (即截断点) 就是 Ln/4 。 —— 如果在第一排的高度上为通长筋,不需要截断,这个“Ln/3”也只能是 “没有使用到”,断没有“转让”给下一排钢筋的道理。 所以,就上述工程例子来说,“3φ 25”只能是“第二排非通长筋”,其 收集整理:倪文国 38 平法钢筋技术问答 延伸长度是 Ln/4 。而“2φ 25”则应该是“第三排非通长筋”。关于“第三 排非通长筋延伸长度”的问题,我们过去已有论述,在这里就不多说了。 4、当然,任何规定都有其局限性,上面的讨论是对于框架梁和非框架梁 来说的, 对于 03G101-1 图集的某些规定, 也是有其一定的适用范围的。 “框 在 支梁” 详见 03G101-1 图集第 67 页的构造, 中, 其中第一排上部纵筋全部是 “上 部通长筋”,第二排的非通长筋的延伸长度为 Ln/3 —— 不过,这已经不在 前面讨论的局限范围之内了。w“通长筋”和“贯通筋”有什么不同? 就说 03G101-1 图集第 54 页吧,2003 年 3 月的版本上,图中框架梁上部纵筋 的引注是“贯通筋” ,然而 2003 年 11 月出版的修订版上修改为“通长筋” 。那 “通长筋”和“贯通筋”有什么不同? DF 1、 “通长筋”和“贯通筋”应该没有太大的区别。 2、不过,从字面上来说,似乎“贯通筋”有点儿“一根钢筋通到头”的 意思;而“通长筋”在一根梁的各跨中,有可能不是同一个直径的钢筋一直通 到头,而可能是几根不同直径的钢筋通过连接,形成一种通长的、连续的力学 作用。 这样,才有了图集 28 页第 4.4.1 条中“第一排非通长筋及与跨中直径不 同的通长筋从柱(梁)边起延伸至 Ln/3 位置”的说法。 有的同志对第 4.4.1 条的这句话不理解,要求解释一下。现在举例如下。 例如,一个框架梁 KL1 集中标注的上部通长筋为 2φ 22;支座原位标注为 4φ 25。 在梁支座“左右两侧”的 2φ 25 支座负筋就是第 4.4.1 条中的“与跨中直 径不同的通长筋” 。如何去理解这句话呢?首先, “跨中”的上部通长钢筋就是 集中标注的“2φ 22” ,这两根“上部通长钢筋” ,到了支座附近,就不是 2φ 22,而变成了“2φ 25”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所谓“上部通长钢筋”并不一定收集整理:倪文国39 平法钢筋技术问答 是一根筋通到头,而可以是几根筋的“连续作用”——在本例来说,这个“连 续作用” 的每一处都保证了大于等于 “2φ 22” ——这就没有违背集中标注 “上 部通长钢筋 2φ 22”的规定。 3、在 04G101-3(筏形基础)图集中,只使用了“贯通筋”的说法,—— 例如, “顶部贯通纵筋”“底部贯通纵筋”“底部非贯通纵筋”等——而没有 、 、 使用“通长筋”的说法。 w 既然是通长筋,为什么还会在 Ln/3 处接头? 在 03G101-1 图集第 54 页,一跨梁的上部纵筋引注为“通长筋” ,可又在该跨 两端 Ln/3 的位置设置钢筋搭接。 ——既然是通长筋, 为什么还会在 Ln/3 处接 头? DF 1、首先要明确“通长筋”的概念。抗震框架梁必须布置上部通长筋。 根据抗震的构造要求,框架梁需要布置两根直径 14 以上的上部通长筋。 当设计的上部通长筋(即集中标注的上部通长筋)直径小于(原位标注的)支 座负筋直径时,在支座附近可以使用支座负筋执行通长筋的职能,此时,跨中 处的通长筋就在一跨的两端 1/3 跨距的地方与支座负筋进行连接。 例如,原位标注的支座负筋是 4φ 25,而集中标注的上部通长筋 2φ 22, 则上部通长筋 2φ 22 在 Ln/3 处与支座负筋中的 2φ 25 进行连接。——注意, 我这里说的是“连接” ,而不是“搭接” 。对于直径较大的钢筋,不宜采用绑扎 搭接,而应该采用机械连接或对焊连接。我问过一些施工人员的常用做法,他 们说,直径比较小的钢筋(例如 14mm、12mm 以下的钢筋)才使用绑扎搭接, 直径较大的钢筋(16mm 及以上的钢筋)都采用机械连接或对焊连接。只有当 钢筋直径在两个级差以上时,才使用绑扎搭接。 2、 一般的结构设计师为了操作方便, 往往设计两根和支座负筋直径相等 的上部通长筋。 例如, 支座负筋是φ 25 的, 则把上部通长筋也设计成 “2φ 25” 。 此时,如果钢筋材料足够长,则无须接头;但由于钢筋的定尺长度有限,通长 筋需要连接的时候, 可以在跨中 1/3 跨度的范围之内进行一次性连接——即只 有一个连接点,而不是在一跨的两端 Ln/3 处有两个连接点。——这就是图集 第 54 页“注 5”的基本精神。 w 圆柱箍筋长度 收集整理:倪文国 40 平法钢筋技术问答 03G101 中对圆柱箍筋只有一个说明,就是螺旋箍筋(开头、收尾 1.5 周长, 搭接大于 300mm) ,但是有的工程无法使用螺旋箍筋或设计不是螺旋箍筋,外 箍筋做法监理要求箍筋水平搭接大于 300mm(两钩间) ,本人认为外箍筋做法 应同理与矩形外箍筋做法两钩钩住一根主筋即可,请问陈教授监理要求对吗 DF 1、03G101-1 图集第 40 页的“2、搭接构造”是指圆柱螺旋箍筋的搭接,其 搭接长度≥LaE,且≥300 (可见, “300”并非唯一的标准) ,并且弯钩的平直 段长度 10d ——与矩形箍筋一致。 2、 “所有圆柱最好设置螺旋形箍筋” ,一本“构造手册”上这样说。—— 其原因,我考虑是整体性较好。但是,有的施工单位嫌螺旋形箍筋加工和绑扎 麻烦,喜欢采用“单个”的圆形箍筋。 3、对于不是螺旋形的圆柱箍筋,即“单个”的圆形箍筋,也不能“两钩 钩住一根主筋” ,而应该钩住相邻的第一根柱纵筋或第二根柱纵筋,即保证箍 筋有一定的 “重合长度” 这个重合长度应该与箍筋的直径有关。 。 在我们的 “平 法钢筋自动计算软件”中,圆形箍筋的重合长度取定为 35d 。 请问,单个的圆形箍筋,不能两钩钩住一根主筋即保证箍筋有一定的“重合长 度” ,这个重合长度,那个规范规定? DF 1、我查了设计规范和构造手册,都查不到单个圆形箍筋的“重合长度” 。我前 面说的那个数字可能是从《钢筋工》上抄来的。 2、要想找依据,我看,还是执行 03G101-1 图集第 40 页的“2、搭接构造” , 搭接长度≥LaE,且≥300 。 w 电渣压力焊属于对焊连接吗? 上次听陈青来教授在南昌的讲课, 他讲到一句, 梁里面的钢筋不能用电渣压力 焊,我想请教陈达飞教授:电渣压力焊属于对焊连接吗? DF 1、 “电渣压力焊”是属于对焊连接。 2、但是, “电渣压力焊”只适用于柱纵筋(受压钢筋)的对焊连接。对于梁纵 收集整理:倪文国 41 平法钢筋技术问答 筋(受拉钢筋)要采用对焊连接的话,只能采用闪光对焊。梁纵筋和柱纵筋还 可以采用机械连接(如直螺纹套筒接头) 。 w03G101-1 第 66 页的各类梁的悬挑端的 B 类型? 03G101-1 第 66 页的各类梁的悬挑端的 B 类型中的一句提示这样写道: 上部纵 筋连续布置。我不能理解其中的含义,请陈教授指教一二。谢谢。 DF 1、03G101-1 第 66 页的各类梁的悬挑端的 B 类型中的提示“上部纵筋连续布 置” ,是这样的意思:当悬挑端的上部纵筋与相邻第一跨的上部纵筋直径相同 的时候,本着“能通则通”的原则,把它们作贯通处理是最合理的。——设计 师一般都会这样做的。 2、注意,本页图纸画的都是“楼层”框架梁(或非框架梁)的悬挑端构 造。——你注意看,柱子的上端有“切断线”符号。 3、对于“屋面”框架梁(或非框架梁)的悬挑端构造,在 03G101-1 图集 中没有给出其技术处理措施。——我们打算在即将发表的“平法梁”讲座中进 行专题讨论,请注意收看。 w 陈教授,以下是你的原文,我摘抄下来,有一点疑惑,向你请教。 一个框架梁 KL1 集中标注的上部通长筋为 2φ 22;支座原位标注为 4φ 25。这 时上部通长筋的直径小于支座负筋的直径,此时,2φ 22 的上部通长筋在本跨 两端与支座负筋 4φ 25 中间的两根φ 25 钢筋在 Ln/3 处进行连接。 我想请教的是: 为什么 2 根通长筋与支座负筋 4B25 中间的二根连接, 不是 而 与 4B25 二边的二根连接,2 根通长筋本来就在角部,与中间的支座钢筋连接 的话,不是要拐弯吗? DF 你说得很对,看得很细心,十分感谢!欢迎读者对文章思想、以及对文章的每 个文字都进行认真监督。 原文在拷贝文字时修改得不彻底, 应按下列文字改正: 例如,一个框架梁 KL1 集中标注的上部通长筋为 2φ 22;支座原位标注为 4φ 25。这时上部通长筋的直径小于支座负筋的直径,此时,2φ 22 的上部通 收集整理:倪文国 42 平法钢筋技术问答 长筋在本跨两端与支座负筋 4φ 25 中(位于梁两侧)的两根φ 25 钢筋在 Ln/3 处进行连接。——由于两种钢筋直径在一个级差之内,不要进行绑扎搭接,进 行机械连接或对焊连接即可。 注:精辟之解,切忌与与架立筋混为一谈。 w 请问什么是“边柱顶梁”? 从 03G101-1 标准图集来看,其中一个精彩的部分就是“边柱顶梁”的节点构 造。 上面是摘抄你回答网友时的一段原文,请问什么是“边柱顶梁”? DF 1、 “边柱顶梁”——就是“边框架柱”和“屋面框架梁”的节点构造,具体说 就是 03G101-1 标准图集第 55 页和第 56 页的节点构造。 2、本“平法”讲座(问答)即将讲述这一问题,欢迎收看。w 请问一般什么情况下会碰到插筋,它起到的作用有哪些? 尊敬的陈教授: 最近经常看你的论坛, 受益很多, 今天问一个比较麻烦的问题, 也是我突然感到有点想深入思考下去的话题。就是关于“插筋” ,请问一般什 么情况下会碰到插筋,它起到的作用有哪些? 这个问题可能有些麻烦,希望陈教授给予一些提示,谢谢。 DF 1、就我们这个论坛来说,说得最多的“插筋”就是框架柱纵筋的基础“插筋” 。 2、对于柱纵筋来说,由于施工都是“分楼层”进行的。所以,柱纵筋不可能 从基础直通到楼顶。在筏形基础施工时,一般柱纵筋预埋在基础梁内,并且伸 出基础梁顶面一定的长度 (1/3 柱净长) ——这就是框架柱纵筋的基础 “插筋” 。 3、欢迎经常阅读“平法技术”论坛,你将会掌握更多的知识。 w 标准图上没有的:左右支座与上部跨中原位标注并存的问题 在施工图上不时出现“左右支座”与“上部跨中”原位标注并存的问题。 (但 是在 03G101-1 图集上没有解释过这类问题。 ) 收集整理:倪文国 43 平法钢筋技术问答 例 1: KL6(10)集中标注的上部钢筋为 2φ 25,箍筋为φ 8@100/200(2) 第 8 跨的左右支座原位标注为 4φ 25; 第 9 跨的左支座原位标注缺省,右支座原位标注为 8φ 25 4/4,同时有 上部跨中原位标注为 4φ 25 。 第 10 跨的左支座原位标注缺省,右支座原位标注为 8φ 25 4/4 。 例 2:KL25(7)集中标注的上部钢筋为 2φ 25+(2φ 12), 箍筋为φ 8@100/200(4) 第 6 跨的左右支座原位标注为 7φ 25 5/2; 第 7 跨的左支座原位标注缺省,右支座原位标注为 5φ 25 ,同时有上 部跨中原位标注为 5φ 25 。 这类标注应该如何理解? DF 1、前面说过, “上部跨中”原位标注在 03G101-1 图集中是一个遗漏项目,在 图集中没有做出任何解释。但是在 00G101 图集中对“上部跨中”原位标注有 过解释,就是: “梁某跨支座与跨中的上部纵筋相同” ,换句话说,就是“全跨 贯通” 。——这种标注方法已在全国工程界广泛应用,在 03G101-1 图集第 31 页的例子工程中也频频出现,只不过在图集中没有做出解释罢了。 2、 这样, 对于 “左右支座与上部跨中原位标注并存” 的问题, 03G101-1 在 图集中就更没有解释了。我们只好在上述“第 1 条”的理解基础上,做一些推 理。 3、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某跨梁“上部跨中”的原位标注是对该梁集中标 注的上部纵筋的一种局部修正。例如,某跨梁“上部跨中”的原位标注是 5φ 25,就是对集中标注的上部通长筋 2φ 25 的局部修正,就是说,在该跨的上部 通长筋变成 5φ 25 了。——这样一来, “左右支座与上部跨中原位标注并存” 的问题,就变成“集中标注”与“左右支座原位标注”的关系。——这正是我 们已经熟练掌握了的内容。 下面,我们就以这样的“理论”去分析上面提出的两个工程实例。 4、对于“KL6(10)”这个例子,我们关注的是第 9 跨的上部钢筋。它的前 后两跨(第 8 跨和第 10 跨)都是“左右支座原位标注” ,这就决定了这两跨的 上部跨中(1/3 跨度范围内)只有集中标注的上部通长筋 2φ 25 。但是第 9 跨就不同了,因为它的上部跨中原位标注为 4φ 25,这就规定“4φ 25”代替 收集整理:倪文国44 平法钢筋技术问答 了上部通长筋“2φ 25”而作为本跨的局部贯通筋。 问题是第 9 跨的这个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钢筋混凝土过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