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勋朗诵愿愿赏析

(苏格兰折耳)
(Apollo tribe)
(茁壮成长)
第三方登录:因为有愿,所以远行。wish&voyage
从现在开始,这个博客将停止更新,新的博客将开在wordpress。貌似这个网站在国内是被墙的。如果是这样,那么不翻墙的各位,就暂别了。当然,如果你还愿意继续关注,也欢迎到访我的“新家”。
https://jchenplanet.wordpress.com/&
过去的文章也会陆陆续续搬到新的博客。因为这里承载了太多会议和思绪,不想就这样丢弃在这里。每个细微的碎片都让我成了今天的我,好的坏的,我都接受都珍惜。
记日记是新老板的要求,但其实,记录也是我一直以来的习惯呀,只不过中间因为各种各样的琐事中断了很久。是时候重新把自己的生活和想法记录起来了。毕竟,我不是个记性太好的人。
又毕竟,能把自己的生活写的有滋有味儿,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呀。
朋友再见,再见。
还记得这首《分开以后》是曾经迷恋过的他,在大家还活跃在人人网的年代里,分享过的一首歌。就一个简单的一键分享,一句话也没有,可心有千千结的人自然会点开,反复听,琢磨着歌词,琢磨着他分享的时间点,想他在听到这首歌的时候心里想到了什么,是不是有哪句唱出了他心中的郁结。
哎,那样小心翼翼、迂回辗转的年月呵,那是情窦初开的二十岁。
后来,毕业,我选择了出国,而他如愿留在了北京。
从此,距离从楼上楼下、食堂和教室的交集变成了『白天不懂夜的黑』的时差。尽管彼时有了男友,但仍然放不下那个从未萌芽的时空里的他。
而今已经两年半过去,鲜有聊天,朋友圈里相互点赞都很少,却看到他常常给其他大学同学的留言。也就渐渐无感了,大概本来就聊不上,尽管自己很中意,可那又怎么样呢?大路朝天,各走一边吧。
今天工作的事有了一个新的回复,听着既promising又有点悬,唉,这该死的USCIS,这broken的immigration system. 用尽这个生日愿望的quota,希望VP们能愿意给sponsor吧,毕竟这个岗位、部门、整个Center、研究的东西都跟我是那么的合适,而我也这么喜欢Pew...今晚算是第一次认真查了一下H1B和相关的岗位、薪水等信息,觉得这个岗位真的和我这两年的所学太特么天造地设的对口了,简直把好多门public policy课的core skills全用上了。拜托拜托啦生日仙女,如果得到了这个工作,我一定会竭尽全力把它做到最好的。我是那么爱我现在所拥有的这一切,包括每天的那六站地铁,包括办公室里nerd们的玩笑和万圣节最逊糖果的投票。
进入二十五岁的这一年注定将是好好工作的一年,奋斗的一年,因为我还这么年轻,因为我想给自己打好基础,因为我不想浪费机会。
请保佑我梦想成真吧。
还有半个月,我的二字头生涯就要过半。
在这个分水岭一般的时间点上,也很难说清楚自己是不是有一种仪式感。
很多人都说女生到了二十五岁就不能再小打小闹、『要为后半生做打算』云云。以前(大概二十岁或者大学毕业以前)对这种说法会觉得:说的真对啊,女生的青春就那么短暂,最终就该早早定下来,安分守己、回归家庭,天经地义。从来没对这些说法背后的假设产生过质疑,也从来没有想过类似于『凭啥女生的青春就该这么短』『凭啥男生就可以肆意放纵到二十五岁以后(甚至没有一个固定的年龄限制)』『什么是「小打小闹」,而什么又才是「正经事」』这样的问题。
四个月前,一个挺要好的同学毕业后要回国,走之前单独聊了一次很长的天。
彼时的我还处在待业的焦躁中。六月末的华盛顿夏意初至,内心对未来的茫然不安和毕业之后大家各奔前程的局面让我也无暇去欣赏周围的草木繁盛。
那时是真的有一种前途未卜的恐惧和深深的孤独感啊,又是在这样竞争异常激烈的异乡。那时的我真的很需要有人陪,哪怕是一起走一走散散步,一起吃顿饭,一起兜兜风,或者有一句没一句地聊一聊,聊一聊这些年,聊一聊某一些人,聊一聊自己。
忘了我们具体聊了些什么,但是那次(或者几次?)之后,我真的淡定从容了很多。所以想来还是很感激他,恰好在那个时间里扮演了这样一个倾听者和安慰者的角色,让我的心态有了一个很大的调整和变化。
不得不承认,二十一岁到二十五岁,这四年间的成长密度超过了之前二十年。
开始逐渐认清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想要的什么样的生活,天天挂在嘴边的『三观』、『生活方式』究竟是什么、一些不愿意直面的问题、关于财富和金钱、关于家庭、爱情和婚姻、关于责任、关于才智、智慧和品德三者之间的关系、关于所面对质疑和如何应对、关于自己的价值和竞争力……等等等等,仿佛一股脑的都在这四年里一个接一个地出现。我回想了一下自己的前二十年,相对于其他的同龄人,我的经历虽然不算丰富,但也算是特殊。经历过一些打击和考验,有幸的是都挺过来了。这样一想,我比自己想象的还是要更坚强和有力量的。
最近的话,感觉比较骄傲的事,是终于凭借自己的能力让父母出了一次国,带他们一起看了我所看到的、生活的世界。感觉上了高中以后,我在家的时间就已经很少。这样想来,这半个月可能是我们一家三口很长时间来的第一次团聚了。最近比较烦心的事,也来自于家里。诚信、脸面、金钱、人际关系……听着父母的描述,现在的国内,真的是一个让人咋舌的世界。我只想带着他们快点离开那个纷扰的环境、离开一些令人作呕的人。而这,也是我接下来这五年给自己定下的目标之一吧。我现在特别能理解为什么现在的移民潮如此狂热。这两年多亲身经历、亲眼目睹了这么多的怪相,我也是受够了,并不想再回到那个大环境中去适应那个旁门左道潜规则多到百思不得其解的社会。
当然,还有很多比较细小、私人的目标,希望有朝一日达成的时候再到这里来回顾。算是个还愿的树洞吧。
过去的二十五年,我交了一份令自己挺满意的答卷;二十五岁之后,加个油,继续出发!
又到了要毕业的时候,简历申请投了一波又一波,夹杂在三不五时的deadline和各种作业各种due之间。脸书上朋友们一波又一波地发表毕业感言,毕业典礼近在眼前。这个Master得到的太艰难,感觉已经是我formally schooling的极限,想到要正式告别学生生涯,开始工作,开始为自己的人生全权负责,就十分激动。然而现在唯一缺的就是一份正式的工作。
从三月二十号开始,战线就已正式拉开:在赶论文的同时,约人出来喝咖啡,交朋友,推销自己,了解对方的内部招聘流程,这些一年前还不知道该怎么进行的事,这两个月仿佛一下子开了窍,都开始逐一着手做了。方文山说:『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爱情中最无奈的事就是等待』。
而在另一个国家求职,所经历的也是这样一个被挑选的等待过程:投出去的简历如石沉大海一般,杳无回音,或者等来的终是那一句『unfortunately』或者『we are sorry』的拒信。投简历也是一个耗费时间和脑力的工作,打开我的Job Application 的文件夹,光是不同的单位不同的岗就有几十个,都在四月被陆陆续续地发出,而每一封cover letter都要绞尽脑汁对着人家的job description字斟句酌一个字一个字重新码。或者收到了笔试通知、过了笔试,无奈应征者太多,只能被丢进那个大池子里,遥遥无期的等基本上无望的面试通知,然后安慰自己,这就是一个鼓励,继续向前继续投其他的岗位。&
四月初赶论文的时候偶然看到一个心仪的工作,在LA,手起刀落三下五除二写好一份cover letter,再附上简历和推荐信联系人名单,满怀欣喜地投出,四月底的时候收到拒信,这周一又失而复得被告知被重新考虑,问是否愿意为工作搬到LA,&这其中柳暗花明的心情起起落落,有谁可知呢?无奈glassdoor上评价说, the communication is lengthy,一看还真是,总是在周一跟我联系,看来要得到回信只能等到下周一了,机构庞大果然沟通效率低下。心中只能不断祈祷:please take me, take me!周围的人都在求职的焦虑中,不便倾诉,于是只能和父母相隔万里地絮叨絮叨发发神经。
噫!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Offer你快点来吧!希望暑假能继续在DC做(两)份实习然后挥一挥衣袖,大路朝天得Journey to the West!
Best regards,
May 11th, 2016
Self-reflection是这个夏天培养起来的一种习惯。
暑期的里三两好友还建了一个群,群名就叫“白天学习技能,夜晚思考人生”。虽然相互之间也大多是插科打诨,但还是时不时会交流一些正经事的,比如思考人生。
进入了八月,找秋季实习的事突然有了转机。
秋季在学校的工作这个月开始了,上周又跟下学期的一门选修课的教授面了一个秋季/春季的实习。面试感觉虽然不错,但也被告知等待周期会比较长。恰好面试出来又碰上了去年一门课的教授,问我要不要当她的助教,真的很惊喜,因为我错过了申请助教的时间,但居然有这样的好事找上门,于是我很快就答应了。这样,秋季学期的实习和工作就基本填满了我20小时的工作时间上限。于是找实习算是暂时告一段落,我也可以专注于这个学期的学习和工作,在课余时间重新捡起日语,如果可能还可以学个车。
一段糟心的恋爱的结束之后,感觉整个人都获得了新生。想把所有的时间都放在自己身上,好好地专注于自我提升。再一次感觉到人生短暂。记得以前在哪里看到过,人的身体机能,尤其是记忆力在三十岁以后开始逐渐下降,再扣除那些要忙于工作和家庭的日子,那真正能够属于我的“年轻”“学习”的时间也剩下不过短短的一两年而已了。而在那之前,我还有很多想要完成的事、想要浏览的地方,想多花一些时间陪爸妈。这一两年,或者两三年,应该就是我最快乐、最无忧无虑的时光了吧。
对于职业规划,最近也渐渐有了一点思路。
一切,就按照所想的计划去做吧。
新的学期,又是一个新的开始了。&
关于时间管理:
& & & 美国国庆假期里去了四天公路旅行,发现不知不觉中一年已经过去,身边这些一起上课吃饭的人其实默默也经历了很多成长。时间管理其实不论在哪个阶段都是一个大问题,年纪越大越是如此。&
&&&&& 这一段时间其实感觉还是有很多事情可以做得更好、很多时间可以更充分利用的,但没有好好地利用起来,比如下班以后的时间。其实可以用来做以下几件事:
锻炼。胖的有点不像话了,需要get in shape again。下班以后可以走路到学校游半个小时泳再回家,还可以顺便洗个澡。
做饭。锻炼一下厨艺,做做第二天的午饭,顺便还能省点钱。
看书。虽然一直想看,但往往无法付诸实践。回到家总是借着吃晚饭的名义看一集视频,然后看着看着就变成了一整个晚上,于是回家以后的五六个小时就这样荒废了。但是看书还是一个最重要的知识积累渠道,比如:历史人物传记、哲学、社会学、心理学,都是我想要多了解而且应该多了解的领域,既可以拓展自己的知识面,解决自己的一些困惑,还可以是聊天时不经意间素养的体现。年纪大了要注意自己的谈吐和思想,我还是想做一个有意思有水平一点的人的。应该好好利用自己的下班时间。
锻炼思考和表达的能力。最近特别爱看脱口秀,尤其是金星的《金星秀》和蔡康永的《奇葩说》。以前没有发现脱口秀的魅力,现在觉得特别过瘾,而且发现一个人的独立思考和有效表达能力很重要。话语的力量不在于声音的大小,而是两个“理”:“道理”和“条理”。《金星秀》里请到的嘉宾很多是很有意思的人。他们经过社会的历练和时间的打磨,人生经历也各异,但在各自的人生阶段都算把自己的生活打理的比较清楚,算是都活的比较独立和清醒了。比如王琳,比如张靓颖。明星的光环下其实也和你我一样,本质还是一个最普普通通的人。我觉得现在自己现在的生活状态还是有点不明不白、拖泥带水的原因就是因为自己一直以来“都可以”、“无所谓”的好说话的性格,不会给别人带来麻烦,但没有很明确自己的愿望和诉求。这是我需要改变的地方。至于不太善于和人交流,也许短期之内无法改变,但认识到自己的这点不足,也在尝试着改变,能做一个高质高效的交流者。
以上以此自勉。
关于情感管理:
&& && &在这些脱口秀或者播客节目里,我听的最多看的最多的,是人们对于情感和婚姻的理解和态度,其实也很正常,成年人其实就该好好认真思考一下这些;如果从学术上来看,大概就属于社会学人类学的范畴。
& & & &这半年里一直在反思我和Sam的这一段恋爱,反思的过程中我也对女性的社会角色、人格的独立、爱情、婚姻、家庭也有了一些新的思考。亲身的情感体会和他人的故事和感悟也让我过去的来自于父母、原生家庭的经验性观念发生了改变。 果然是“身体和心灵,必须要有一个在路上”,都说谈了恋爱人才会成长,我的“成长”来的比较晚,一些东西原来可能只有直觉性的感触,现在会看得更清楚。
& & & &比如之前因为某些外部因素的干扰,而且原来其实就知道自己对Sam并不是发自内心的喜欢,这一年里,我对Sam的感觉在未见时的期待、见面和短暂相处后的失望、情感冷却之后,便再也没有更多留恋。之所以还保持联系其实只是一种对他和他家人的一些歉疚,因为毕竟是那样善良的一家人。但男女如果做不成爱人真的便很难再做回朋友了。我曾经因为这很纠结是否应该和他继续下去。但这样的纠结其实没有必要,因为理智告诉我,本来这也勉强不得,还有什么比和一个自己不喜欢的人在一起更折磨呢?如果只是为了照顾他家人的心情,那更是没必要,我没有必要为了别人的感受赔上自己的一辈子,而他们若是知道也绝不愿意我这样做的。
听从内心的意愿才是唯一的答案。两个人的相处在这个阶段更重要的是共同成长,相互促进和相互陪伴,而Sam,在intellectual方面,确实和我的预期相差太多。“理科男的那股聪明劲儿”,我的一个东北朋友这么说,大概也一直是我想要的东西,他没有,也永远不可能有。虽然我不能说自己就有多聪明,而我也无法预测他未来的发展又会怎么样,但我能感觉到,和他在一起,我的烦恼他无法为我分担,而我和他能够分享的共同话题也很有限。这样的伴侣这两年我都已经觉得很辛苦,更不敢想象如果要几十年在一起会是什么样。上一代人会劝,“大方向没错儿就行啦!”“一不傻二不穷,听你的话又疼你,长得也挺好,身体健康,还图啥”。但也许就是不甘心,就是觉得还是有很大的缺憾。物质上的条件其实不是最主要的,我想要的大概还是能够一起创造、一起分担分享的一个人,毕竟,所谓人生伴侣,是两个人要一起共同经营几十年的生活和话题,两人本来就应该是无话不谈且可以互相信任、共同承担的伙伴,而这一点,恰恰是Sam无法满足我的。
&&&&&&& 几个月前打电话给舒月,告诉她其实自己对这段感情早经生了异心,也告诉了她自己一直以来的担忧。但也许是这种心底的疏离感表现得太过明显,很多人都已经看出我对他并非那么喜欢,因为我对他的肢体上的亲密表现得很抗拒。这也再一次证明一个事实:我对自己心里的想法其实无法很好地加以隐藏,往往会很明显的写在脸上或者表现出来。而对于我心里藏了很久很久的那个人,在上一周和娟儿的卧谈中我终于第一次让他浮出了水面。我把自己的困惑告诉了娟儿,又把另一个跟他很相似的B跟娟儿描述了一下,娟儿认识A但不认识B,但正是通过我自己对B的描述,让我知道,其实我对两个人的区别早有判断,只不过自己没有意识到而已。
&&&&&&& B的出现其实让我学到了很多,首先一点就是:人其实是会被某一些特质所吸引,而非特定的人。我喜欢你,不是因为你是多么独一无二,只不过你刚好具有几项特质比较符合对方的胃口而已。因此“你就是我的唯一”这种话就是bullshit。没有人不可取代,所以失去了不必歇斯底里、心如死灰,得到了也不要自以为是、有恃无恐。A和B的相似在于都很聪明,都很努力,但其中的细微差别还是让我坚信:令我念念不忘的A才是我想要了解、并且值得探索和期待的对象。虽然时间会流逝,人和环境也会随之改变,但如果我和他还能有机会发生交集、还能有可能更深入地了解对方,那我一定会抓住机会去多了解他;如果不能,那我将永远祝福他。毕竟,生命里能出现这样一个闪光的存在实在是一个太小、太小概率的事件了。不管怎么样,A都值得我好好珍藏。
&&&&&& 感情要经过时间的考验,这话一点不假,更多的接触和了解更让我坚信这一点。在这个现实而竞争激烈的圈子里,在这个需要证明自己、野心勃勃的年纪,我们每个人首先都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有了各自的资本和位置才有资格与人谈爱、谈倾慕、谈陪伴。如果你没有能力,你如何去匹配你喜欢的优秀的人;如果你没有能力,你如何去赢得你所喜欢的人的喜欢;如果你没有能力,你如何去支持和保护你所想要爱护的人?所以堂吉诃德里说,骑士要有一个心上人才能去闯荡,去征服天下,所以编也得编一个杜尔西内娅。
& & & 《奇葩说》第一季里有一些很好的辩题,比如婚姻是否需要门当户对,比如关于“今生挚爱”的探讨,比如对于婚姻的约束性的辩论,都让我最近对婚姻制度、对爱情、对两性关系、家庭的维系有了一些或者迷迷糊糊、或者颠覆性的思考。小时候听到一句母亲劝孩子的话:“你现在所有的努力,都是在为你的未来积累筹码。当你在对的时间遇到你所倾慕的人时,你的筹码有多少,你的公主或者王子就有多优秀”,一直觉得挺励志,所以攒过了高中、大学,曾经以为到了可以拿出来兑换的时候了,但现在,我才觉得,还没到时候,我还不应该这么快就动用自己的筹码。我遇到过让我倾慕的人,但我想让自己更好一点,准备的再多一点,因为那才是我认为能配得上他的价值。没有觉得可以定下来的另一个原因是,出国读研的大多数人都没这么早稳定下来,都起码还有两三年时间得漂泊着。这大概也是我们这一代人、留学生这个群体的一个共同状态吧。学业事业仍未成,仍然需要自己好好打拼一番。也挺庆幸能一直走到今天这一步,YOLO,就得好好轰轰烈烈地活一回。
想爱就放心大胆的爱,觉得值得等待的就耐住寂寞去等。靠自己的能力去打拼去创造,不要有依赖的心理。
学会独立、负责、靠谱,大概就是这一年学到的最重要的课。
十二钗里最喜欢的应该就是探春了。
这个大脾气的庶出小姐聪明正直且志向抱负不输男子。她应属秋。秋高气爽,她生性直爽,对世事洞若观火,曹雪芹安排她住在秋爽斋,真是恰如其分。
贾家四个女儿里,除了早已入宫因此在书中出场甚少的元春外,探春无疑是最出众的一个了。从一出场从林黛玉眼中看到的那个“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采精华,见之忘俗”的模样,到带头起诗社的雅兴,再到与宝钗李纨共同协理大观园时的威严和魄力,查抄大观园时护着丫头的担当,怒扇王善保家的时毫不犹豫,无一不透露出这个闺阁小姐与众不同的才能和霸气。
看红楼有时会感慨性格天生,很难改变,大观园里这些形形色色的女孩子,相似的人虽有,但说到底仍是个个不同。惜春也是庶出,贾环和探春同母,却都不曾生的这么落落大方,懂事机敏,这个三姑娘小小年纪,做事就如此精明干练,难怪深得祖母和正房太太王夫人的喜欢。看她练书法,喜好是大气的颜体;秋爽斋的布局也因着“探春素喜阔朗,这三间屋子并不曾隔断”;屋内陈设更是精简雅致,书卷气颇浓。若给“你最想去的大观园里的住处”来个排名,除了最为风流雅致宛若世外桃源的潇湘馆,温柔富贵乡似的怡红院,我最想去的就是秋爽斋了。凤姐是个明眼人,看出这么多姐姐妹妹中也就探春是个有主意能管家的女儿,但也不免为她不曾“托生在太太肚子里”不平,也算是裙钗巾帼里的英雄相惜了。
也有人批评探春嫌弃自己的母亲赵姨娘,封建等级观念太重,但对于探春这样一个女孩,我实在无法同意这样的批评。庶出的身份虽然是探春的一个硬伤,但探春并不是因为自己的生身母亲是奴婢出身的“半个主子”而嫌弃她。其实赵姨娘若是也像惜春的母亲周姨娘一样安分守己不到处惹事生非,探春也不至于如此看不上她的母亲和兄弟。在她心里,评判人的标准绝不是单一的唯出身贵贱而论,品行是否值得尊敬才是最主要的标尺。因此她也并没有因为和宝玉元春并非同母所生而自卑自怜,相反,而是以公道辨是非,用才能说话,她自己也说:“我但凡是个男人,可以出得去,我必早走了,立一番事业,那时自有我一番道理。”可惜她又是个女儿家,“多一句话都没有我乱说的”。掌握不了自己命运的舵手,空余一腔热血和满腹的才干,是很可悲的。
小说里的前八十回并未写道探春的结局如何,很多人推断她最终远嫁番邦,虽是贵为王妃,但不过是和亲的牺牲品,终生再没有回到故乡。较其他早早死去或是遭受了贾家抄家破败的姐妹,也许大家都认为探春的结局算是幸运的了,但我心里一直不忘的是,那个装着所有女孩们的命运判词的司可是“薄命司”啊,便是结局最好,也终究仍是“红颜薄命”。从小锦衣玉食又希望有一番作为的探春,远嫁蛮荒的属国,孤苦无亲,估计也比早亡好不了多少吧。
当大观园“三春去后诸芳尽”,“各人各寻各自门”后,那朵鲜艳又扎人的“玫瑰花”虽是“登了高处”,当家人们想起她的时候,却只能感伤“遍插茱萸少一人”,骨肉分离之苦其实也可以比拟香消玉殒之痛了。乐观一点想,也许对她而言是个新的天地也未可知,也避免了抄家的痛苦,但还是不免要感叹:纵然钟灵毓秀,但那个时代的女子无法左右自己的命运,终究是要成为一个附属品才能保证自己的生存。但以探春那样刚强的个性,也许在异国他乡也能开出一树繁花,做成自己的一番事业,延续贾家的繁华荣耀吧。
放假半月有余,好不容易闲下来了,离实习开始还有一个礼拜,偶然听到蒋勋说红楼,每天两三回,用耳朵重读一遍《红楼梦》,感觉好奇妙。
和初中时中午看刘心武下饭一样,听蒋勋就是催眠。每个人对红楼的关注点不一样,刘心武的太侧重考据,但有时到了牵强附会的程度,反倒有点讨厌。蒋勋更多关注的是一些细节,人物之间的关系、性格的分析、生活的细节,吃穿用度、赏玩物什,很有趣,似乎更合我的喜好,也更贴近我所理解的红楼。当然,这毕竟是一部太博大精深的作品,每个人的兴趣点不尽相同,同样的人不同的阶段读也会有不同的感悟和发现。
初读红楼大概是小学三四年级,有些字词尚认不全,也不理解林妹妹为何终日啼哭,也没有体会到一言一语中的人情世故,感受到的只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美,和对苏州园林一般的大观园和园子里四时变幻的美景的遐想,热闹场景里节日里他们玩的游戏吃的菜肴,人物里似乎印象比较深刻的就是跋扈干练的凤姐和聪敏豪爽的探春。
再读便是初中,关注的是园中姊妹谁的诗情最高,谁的画画得好。到了高中,因为语文课上有一些章节的赏析,还记得是《林黛玉进贾府》和《香菱学诗》,第一次在老师的讲解下发现曹雪芹语言和细节的精妙。记得高三最后一个学期的一个午后,天还冷着,自己独自拉了一张椅子,坐在教室前的走廊。冬日里的太阳暖洋洋地晒着,看了一个下午的《红楼梦》,才发现原来里面的小人物也写得那么有血有肉,尤其玫瑰露茯苓霜、尤氏姐妹那几段,简直停不下来。后来在宿舍里反复读《芙蓉女儿诔》,真的写得太美太动情,惊叹于这些小姐公子们(其实是曹雪芹)难以企及的才情,很多篇章还很认真地誊写了一遍。大概是因为日日读红楼的缘故,作文也有了一点半古文半白话的气息,一次模考的作文还颇得语文组老师们的喜欢,得了高分,这当然都是以外的收获了。
大学里就没有完整地看过红楼,总不过寒暑假里看的一些零散的篇章段落,因此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印象和体悟,只到最近才偶然又回到这个丰富的世界,似乎真的又有了一点不一样的感受,看来时间确实让人有了一些不自知的改变,也让我感叹《红楼》真的是“缓慢阅读”“常读常新”的典范。
&宝黛之间发小的情谊固然难得,但有很长一段时间我都不理解宝玉为何喜欢林妹妹多过宝姐姐:论才情,钗黛难分伯仲;论相貌,黛玉自是超凡脱俗,但宝钗也是“肌骨莹润,容貌丰美“,更有”人多谓黛玉所不及”之貌;论管理才能,宝钗出自商家富贾,承袭父辈家业耳濡目染,比体弱多病不食人间烟火的林妹妹自是高过一筹,为人又谦和低调,不愿过分显露自己的才干,只看和探春李纨共同管理大观园就可见一二,不似林妹妹孤傲小心眼;除了偶尔奉劝宝玉专心学业以外,并没有什么不妥之处,为何就是不得宝玉喜欢呢。
后来才渐渐发现,宝钗不得人心,恰恰是因为她太过懂事乖巧,太过周全,反倒让人无法捉摸她的真心,总让人觉得她戴着面具。而林妹妹虽然有时尖酸刻薄,又身体孱弱,但其实是一个很单纯透明的小女生,她的心思很容易就能把握:生气吃醋使小性,感春悲秋顾影自怜,情绪写在脸上,心思付诸诗词瑶琴。在表现上,宝钗是八面玲珑,面面俱到,而黛玉则不尽完美,性格外露,有棱有角。宝玉喜欢黛玉,最基本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她真实。所以那么多丫头姊妹里,比如湘云也是外戚家的女儿,身世比宝钗还要不幸,也不是自幼耳鬓厮磨长大的,但宝玉对她也比对宝钗亲近。
从真实这一点也可以衍生出其它宝玉更喜欢黛玉的原因:黛玉喜欢宝玉十分纯粹,并没有想到这桩婚姻背后现实和功利的考量。当然这其中也因为黛玉和宝玉一同长大,黛玉从小孤苦无依,一入贾府,贾母和宝玉就是最亲的人,二人的关系自然更为亲近。宝钗在亲缘关系上确实是“外四路”,但让人不太舒服的是,她对于自己与宝玉的关系,不过是不得以而求其次的选择:宝玉这样的纨绔子弟并不是她心目中理想的“夫君”人选,但“薛贾联姻,亲上加亲”的想法使得她不再寄望于其他男子,她喜欢的只是这个家族的嫡系公子,想要的只是贾府掌权的少奶奶的位置,如果可能,再把宝玉改造成自己欣赏的追求功名的上进青年。
这样看来,其实宝钗也很可怜,因为她背负了太多功名利禄/振兴家业的压力,以至于要把自己的真性情给掩盖冷却,听从母亲和姨妈的打算,早早地把自己对爱情的追求的可能熄灭了。其实,如果性情价值观和自己差那么多,大可不必再强求。世家子弟那么多,放眼望去,定然符合宝钗个性和追求的人,而薛家虽然在走下坡路,但以薛家的名望和财富,肯定也能找到其他门当户对的青年,何苦在一棵树上吊死?也可见薛姨妈和王夫人的思想太顽固落后,反观贾母为自己的女儿择婿,眼光就长远得多:贾敏配林如海,人品,家世,才华,都考虑得周周全全,绝不让女儿受一点委屈和勉强,必定要琴瑟和谐,举案齐眉。真真亲妈疼女儿,才为她考虑的这么长远。贾母的“所疼者唯有汝母”决不是白说,所以把这份心继续转移到外孙女身上,为黛玉宝玉忙碌了这么久。
宝黛钗的悲剧其实是王家俩姐妹酿成的,可见一个开明睿智的母亲对下一代的幸福有多么重要。
下一回再评其他的人物吧。
五月的华盛顿有一年一度的使馆开放活动。这一周是欧盟的使馆们。
沿着使馆区一路走下去,到处都是排着队等待参观的游客。平日里大门紧闭、来客寥寥的使馆今天格外热闹。比利时拿出了巧克力和葡萄酒,芬兰门口大排长队,英国是个大馆,不但馆员全体出动,边上的British School里的师生们也来给游客贴贴纸、分发英国国旗,丹麦的使馆位置比较偏,却有一种曲径通幽的美,大方地分发蓝罐曲奇,在门口放了乐高玩具让孩子和大人们坐下来拼搭。大使官邸也都开放,丹麦的大使特别亲和,里里外外地和大家打招呼、回答问题。因为时间有限,游客未必都有时间排那么长的队进使馆,爱尔兰专门让来美国参加踢踏舞比赛的爱尔兰孩子们在门口为大家表演。。。。我想一个国家形象宣传、公共外交就是如此吧,友好而富有人情味,而不是拒人于千里之外。
多么希望有一天,中国的使馆也能参与其中呢。&
炼狱一般的final周结束,一年就这样结束了。
不知道如何处理一些事情,又无处诉说,于是逃避,藏在心里,拖延症一样的不想去想。
感情上不太顺心,学业和工作方面也不尽如人意。都说本命年多舛,真是如此。后悔没买红绳辟邪,可惜该给我买红绳的人又离得太远。心塞。
谈了一年的恋爱,终于就这样划上了一个句号。从此萧郎是路人。为什么要分手,似乎记不太清了,反正左不过“感情淡了”,“自己尚且自顾不暇,无心顾及他人”这样自私真实的理由吧。
有点不太明白自己一开始为什么要谈恋爱,又要和什么样的人度过余生。原本一年前以为“就这样了”“板上钉钉”的事,现在居然有了这样一个戛然而止的结局。
自然有因为外因干扰,我的心在某个时刻不太宁静;但也有内因,那就是,一开始自己就没有那么喜欢这个人、两个人原本就没有那么契合。
遇到过很优秀的男生,但是人家是否会为你停留、是否会钟情于你呢?其实也未必。猜猜猜,于是摇摆不定。告诉自己不要犯傻,收收心,可是智商情商似乎都不够用。真想念小时候心无旁骛、简简单单的日子。&
每天都是一个新开始,每天都想把他赢回来。其实想要的大概也就是那一个字,“稳”。漂泊不定的感觉真的不好,可是什么时候、在哪里可以找到可以停泊的码头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蒋勋 愿 写的是什么情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