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眼观天下,独脚鲤鱼跳龙门图片,请横批

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素质教育丛书 教育铺就成才路(二)-文学教育读本.pdf 117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下载提示
1.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2.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三)归上传者、原创者。
3.登录后可充值,立即自动返金币,充值渠道很便利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素质教育丛书
第七篇 立志成材 1
第八篇 立业才能图强27
第九篇 节俭 成材的因素 57
第十篇 道德教育71
第十一篇 廉洁奉公的品质教育84
第十二篇 为母尽孝 为国效忠95
教育铺就成材路 二
第七篇 立志成材
志向是所有行动借以滋长的胚种 &志不立 如无舵
之舟 无衔之马 &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 他的才能发
对学龄儿童来说 教孩子最重要的是什么 当以立
志 如何实现自己的志向 当以求学 知识犹如人体的
血液一样宝贵 求学者要有&铁杵磨成针&的精神楔而
不舍 才能成功
李白 701-762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诗人之一 他
之所以能&开口成文 挥翰霞散& 写出数以千计为人民
传诵的诗篇 主要是他长期刻苦学习勤奋钻研的结果
当然 与家教也是不无关系的
李白的父亲是个很有文学修养的人 李白刚刚懂事
的时候 有一次听到父亲在书房里朗读 子虚赋 那优
美动听的文词 使李白人迷人神 开始 父亲以为他听
不懂 后来父亲发现每当他朗读诗文的时候 李白便到
父亲跟前 眼睛盯着父亲 认真聆听 有时竟随着父亲
感情的起落表示悲欢 于是 父亲便留他在书房里一块
学习 一块朗诵 幼时的李白几乎每天都是在书房里度
在父亲的教育下 李白&五岁诵六甲&指推算生辰
年月的六十甲子 &十岁观百家&指诸子百家的各类书
籍 十五岁开始学写文章和诗歌 他最早写的 惜余春
大猎赋 都曾受到文豪的重视
李白的进取精神特别强 他甚至有超过司马相如的
教育铺就成材路 二
抱负 为了使自己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 他下了很大决
心 同一位好朋友住到成都附近的青城山里去 专心攻
读 博览群书 钻研诗文书法 他在青城山 一连苦读
了好几个年头 都不曾进城去闲逛一次
但是 少年时的李白 在学业上也不是没有发生过
动摇的 他在四川眉州象耳山读书的时候 一度对学习
的艰苦和紧张适应不了 曾想中途放弃学业 做一个自
由自在 随意飘游的浪子 一天 他离开象耳山 正走
到山下小河边时 遇见一位头发花白姓武的老大娘蹲在
河边磨铁杵 李白好生奇怪 走上前去问大娘干什么
武大娘指着铁柞说 &我要把它磨成针 &李白以为老大
娘在拿他开心 不相信老大娘的话 问道 &这么粗的一
根铁杵 能把它磨成针吗 &q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諧謔聯拾趣&&&&&&&& 翁獨健是中國近代著名元史學家,三歲那年患小兒麻痺症。在燕京大學讀書時,與後來成為著名紅學家的吳世昌同住一室。吳世昌一目失明,翁一腳跛足,與他們同系的同學,後來是美國印第安那大學教授的鄧嗣禹,戲贈一聯曰:  隻眼觀天下;  獨腳跳龍門。  橫批是「盲跛相助」。此聯對仗工整,寓意深長,諧而不謔。  清代乾隆年間,江西萍鄉人劉鳳誥眇一目,赴京考試,殿試時乾隆帝見其貌不揚,不想取他,便出一聯要他屬對,想讓他知難而退,聯曰:  獨眼不登龍虎榜;  劉鳳誥不甘示弱,立即對以:  半月依舊照乾坤。  乾隆帝聽了,感到此人頗有文才,又以四方星辰為題出一聯:  東啟明、西長庚、南箕北斗,朕乃摘星漢;  劉鳳誥隨即對以:  春牡丹、夏芍藥、秋菊冬梅,臣是探花郎。  乾隆見他以四時花卉作對,答對工整,且突出「探花郎」三個字,龍心大悅,就御筆欽點他為本科第三名「探花」。  有兩個同學的書生,一個姓張,一個姓文。張是近視,文是麻子。一日,張出一聯要文屬對:  自幾歲上,此面便生麻子,看鏤蒂鏤疤,究竟是誰雕琢?悟得出:蜂窩模樣,亂墜天花,不圖刺股蘇秦,憔悴形容嗟獨異;  文知道張是取笑他,便答以:  于兩眼間,故意做成近視,問撞七撞八,果從何處摸來?最可憐:鼠眼低眉,頻遭地棘,倘遇觀眸孟子,往還顧盼 君奇。  明代,浙江布政使陸容鬍鬚極多,而教授陳震的頭髮甚少,二人作聯互相戲謔。陸容作上聯云:  陳教授數莖頭髮,無法可施;  按:「施」字在杭州方言中讀音如「梳」。陳震則對以下聯云:  陸大人滿面鬍鬚,何須如此。  上聯中「無法可施」的「法」字,與「髮」字同音;而下聯中「何須如此」的「須」字與「鬚」字同音。澳门“雙慶”抒情联选&&&&&&&&& 澳門小城包括澳門半島、氹仔和路環,素稱蓮花三島。今年欣逢祖國成立六十周年曁特區成立十周年,喜氣洋溢,慶典如潮。數十萬濠江兒女屆時齊齊舉觴,祝願祖國與澳門“如山如阜,如岡如陵;如川之方至,以莫不增……如月之恆;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壽,不騫不崩;如松柏之茂,無不爾或承”(《詩經·小雅·天保》)!&& 一 一城三島迎雙慶&&& 千曲萬觴頌九如&&& 二&&& 天安門對百尺豐碑,千古江山凝烈血;&&& 馬交石證十年建樹,萬家燈火認歸根。&&& 三&&& 萬里傳杯,漢水秦關添異彩;&&& 十年彈指,特區社會轉新型。&&& 四&&& 燈火上高樓,區建十年願好景;&&& 風雷起大地,國開六秩祝長春。&&& 五&&& 四百年漁火沉沉,媽閣香煙今認祖;&&& 八千里夢魂戀戀,長城風雨總牽情。&&& 六&&& 金蓮花情繫此心,最可憐千秋兒女;&&& 黃土地血濃於水,更難得一片江山。&&& 七&&& 六十年雨雨風風,開放邁向小康,有如此日;&&& 萬千念來來去去,轉型終歸博彩,仍待多元。 八 鏡海慶還珠,得建特區傳盛世;&&& 京華歌動地,敢翻歷史創新天。用虚字结尾的对联&&&&& 白化文著《学习写对联》一书,举了一些名联为例,其第一页第一例为"邓小平撰写的对联":&&& 列为无产者;&&& 宁不革命乎!&&& 这副对联作于何时何地,有何历史背景,书上没有说,只说"是典型的优秀对联"。如果单从形式上看,我以为至少有四点可说。第一,这是一副超短联,上下都是五字句,短联一般以四字句和六字句为多,五字句少见。第二,上下联首字为"列宁",是嵌名联。第三,上下联构成对仗,而又语意连贯,是流水对。第四,联作通常避用虚字,而这副对联偏用虚字结尾,这是特别难能可贵的。&&& 说到用虚字结尾的对联,我首先想起的是林则徐作的:&&& 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 这是一首律诗中的颔联。诗题为《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林则徐禁烟受挫,被充军去新疆伊犁,在途经西安时作了这首诗告别家人,并表明自己为了国家利益不惜牺牲一切的决心。上引两句本只是诗中一联,但因其表意完整,也常被人看作对联。据说林则徐晚年最爱吟诵这两句诗,并把它写成对联,悬挂在书房里,可见对它的珍视。&&& 下面再介绍两副对联,都是字数很少而又用虚字结尾的。&&& 其一,清末戊戌政变以后,维新派领袖康有为逃到日本,听到谭嗣同在菜市口被杀的消息,立时吟就一副挽联:&&& 复生不复生矣;&&& 有为安有为哉!&&& "复生"是谭嗣同的字,这里联两用"复生"与己名"有为"相对,在前的用作主语,在后的用作表语,十分贴切自然。&&& 其二,胡适于1962年2月病逝于台北,有人书送挽联一副:&&& 先生不可死,居然去了;&&& 我们还活着,何以继之。&&& 胡适以提倡白话文成名,这联用白话写成,可谓别具一格,可惜对仗不够稳当,还多少带点打油气味。重阳联话&&&&&&&&&& 民間諺語有云:「夏至有風,重陽無雨」,但並不靈驗。  明代時,欽天監有一柱聯云:「夏至酉逢三伏熱;重陽戊遇一冬晴。」  有人認為應改為:「夏至有雷三伏冷;重陽無雨一冬晴。」這樣則較為靈驗云。  有一副對聯云:  風起大寒,霜降房前成小雪;  日臨端午,清明水底見重陽。  這副描寫天氣的對聯,巧妙地嵌進了大寒、霜降、小雪、端午、清明和重陽六個節氣,組句自然。  九月重阳,白水重光,阳光重重照白水;  三代尚文,真人尚武,文武尚尚唯真人。  这副对联题于湖北枣阳白水寺。其地白水村相传为东汉刘秀故里,祀光武帝刘秀。  清朝乾隆五十五年,此年正是乾隆八十大壽,他循例每年都去熱河巡視木蘭圍場,中途駐驆於萬松嶺行宮。當他巡視行宮以後,吩咐隨扈大臣彭芸楣將宮內的對聯更新換掉,等到重九登高那一天,他回來時一定要辦妥。  當時距重陽節只有二十多天,任務非常緊迫,彭芸楣要撰寫一副既切合所在環境,又符合目前情況的對聯,以博取皇上的歡心。他冥思苦想,得出上聯:  八十君王,處處十八公,道旁介壽;  「八十君王」,道出了皇上今年是八十高壽,「十八公」暗示出萬松嶺這個地方,上聯還算滿意,但下聯怎樣也寫不出來。  眼見日復一日,重陽就要到了,只好派衙差飛馬北京請紀曉嵐幫忙。  當時紀曉嵐正在家中撰寫《灤陽消夏錄》,聞報彭芸楣從熱河派人緊急求見,笑道:「莫非芸楣又要考我?」他打開來函,才知是央他撰副下聯。  他稍微思索一下,便欣然命筆,在原函的背面寫出下聯:  九重天子,年年重九節,塞上稱觴。  到了重陽節,乾隆返回萬松嶺登高,當他見到行宮內這副新對聯時,吟誦再三,十分滿意。回鑾京師之後,為此事特賞賜彭芸楣玉玩珍物八件以資獎賞。彭芸楣不敢專美,他將實情如實向皇上稟奏,乾隆說:「上下聯俱佳,你應領賞,朕將另賜紀卿一份。」  明代解縉,少年時就文思敏捷,出口成對,有人出一上聯要他屬對:  上旬上,中旬中,朔日望日;  解縉不假思索,即答以:  五月五,九月九,端陽重陽。对联博览&&&&对联中的讽刺与幽默&&&&对联史略&妙趣横生的茶回文&&趣联故事方药名联谐妙趣&对联趣谈&中国古今奇联&古今名联&名人、名胜对联汇编&趣 联 巧对&《三国演义》中的对联&读书对联&长征路上的红色楹联&趣味对联故事&妙趣横生的回旋联&对联故事会&对联故事会2&对联拾趣&对联拾趣2&对联拾趣3&初中语文课文有关名胜和名家的对联辑录&有关作家人物的对联&趣联文房四宝&清明对联&文人书斋联拾趣&妙裁诗词入楹联&趣说对联的形式&“岳阳楼联”鉴赏&居室对联选辑&乔迁联&卧室对联&书房对联&楼台对联&妙趣橫生添字联&对联中的大学教育现状&武侯祠品联&中共名人題杜甫草堂联&旧时衙署联赏析&旧时烟馆妙联及其它&重阳联话旧时烟馆妙联及其它&&&&&&& 聯文「門前債主雁行立;室內煙人魚貫眠」為解放前煙館真實寫照。有人在某大煙館門前題寫一副楹聯:  因火成烟,若不撇下終是苦;  官舍為(舍+官),入能回首便成人。 這是一副拆字聯,從字義看,規勸那些抽大煙者,如果不及時醒悟將會痛苦一生,倘若能及早回頭,還可以重新做人。上聯指出,執迷不悟,將永遠受苦;下聯指出,迷途知返,則一片光明。一正一反,互為緊扣。金玉良言,苦口婆心,語重心長。巧嵌煙館二字,辛辣諷刺,聯妙不可言,不可多得。 無獨有偶,《新編對聯大全》中亦收有一聯,拆法與上聯有異曲同工之妙:  因火成烟,若不撇下終是苦;  欲心為慾,各宜捺住早成名。 似乎是在玩文字遊戲,誠心規勸將煙撇開,將慾按住。聯文不但好讀,有起伏波折,給人以回味猜測餘地。上聯意思一目了然,若不停止吸鴉片煙,到頭來還是自己受苦。用的是假設判斷句式。下聯意思更為有趣,捺住慾火不放縱才能早日功成名就。全聯喻意戒煙、節慾,在當時具有推動社會進步的作用。《奇聯妙對》載題某鴉片館聯:  任憑爾能說能行,到此大癮發時,還有力否;  須知我不賒不欠,且把長槍放下,快數錢來。  五十新郎,十五新娘,天數五,地數五,五位相乘,莫笑枯楊佔大過;  三兩好土,兩三好友,益者三,損者三,三生有幸,聊將罌粟請同人。  罌粟者鴉片也,生意做得如此精明老到,現金交易,不賒不欠,親朋好友都去光顧,何愁不發。該聯嘲諷舊時某開煙館老者娶少妻為妾,枯楊,典出《周易上經.大過》載:「九二,枯楊生秭,老夫得其女妻,無不利。」喻老牛吃嫩草,諷刺該煙館老闆老娶少妻也。無獨有偶,近代《巧妙對聯三千副》有嘲謔吸鴉片煙癮嗜好者聯:  一榻長眠,哪管他地裂山崩,海枯石爛;  半生虛度,總有日煙消火滅,燈盡油乾。  與祖宗呼吸相通,方是香煙一脈:  歎子孫詩書未讀,也知燈火三更。  好一個「燈盡油乾」「一榻長眠」,哪還有心思讀書,君不見到頭來「只剩下幾寸囚毛,半抽肩膀,兩行清涕,一副枯骸」,不久老命嗚呼。慘不忍睹,悲哉,哀哉。 有一好事者為某煙友輓聯,語言詼諧有趣,令人寒噤,摘錄如下:  鴉片正相因,問君何故丟槍,遽騎瘦鶴;  龍潭原不遠,愧我未親扶柩,怕拉肥豬。 舊時「拉肥豬」乃指綁票也,槍者煙槍也,柩者棺材也。聯句調侃俏皮,幽默酸楚,淋漓盡致,一針見血,雖達不到催人淚下的最高意境,但不乏催人警醒之功效。旧时衙署联赏析&&舊時上至都督府衙下至州縣衙署,大多撰有楹聯。對仗也較為工整,有理有節,用典自然,有些甚至可稱為大手筆。如舊兩廣都督府衙林則徐撰題聯句:「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慾則剛。」此聯告誡人們:為官者只有擁有大海一樣寬廣的胸襟,善於聽取各處意見,才能成就一番事業;只有像大山那樣剛正不阿,才能達到「壁立千仞」的境界。該聯句氣勢可謂宏大,具有一種讓人威嚴肅穆之感。 舊武昌府衙聯:「筆下留有餘地步;胸中仰無限天機。」呵,官可謂之大,口氣也不小也。舊時某縣衙署還有兩副堂聯頗為有趣:「眼前百姓即兒孫,莫言百姓可欺,當留下兒孫地步;堂上一官稱父母,謾說一官易做,還盡些父母恩情。」整一個父母官的形象躍然紙上,話語感人至深,但得普天下為官者都如此便好。「為政戒貪,貪利貪,貪名亦貪,勿務聲華忘政本;養廉性儉,儉己儉,儉人非儉,還從寬大保廉偶。」上聯對貪官之貪進行闡述,貪則圖利固然是貪,貪圖名利作沽名釣譽之事也是貪。下聯意是對為官者嚴格要求,儉以養廉,自覺節儉才算儉,對百姓這樣做便不是儉了,意在筆先,聯言異常明瞭淺白勿需贅言。 無獨有偶,舊時光緒年間柳州忻城土司衙署審判廳堂聯:「如得其情哀矜勿喜;期於無訟訊讞唯公。」其聯意極為明確,開庭審判當於以公心。柳州舊府衙門聯曰:「柳文惠侯古治;狄武襄公將台。」聯文開門見山,柳指唐代刺史柳宗元,狄指北宋武將狄青。明察秋毫,坐在堂上要效仿他們才能做到公生明,廉生威。舊柳城縣公署聯:「柳應星躔,設治遠稽唐代古;城如斗大,移官且喜故鄉鄰。」聯為民國初年柳州人莫伯襄任柳城縣知縣時所撰,聯語頌揚柳州及柳城的悠久歷史,在故鄉鄰縣為官的喜悅之情。舊忻城縣衙還有一聯曰:「有一日閒暇,且鋤爾地;非十分不了,莫到吾門。」旨在教民勤耕,安分守己,勸民息訟,安居樂業為本。嘉慶年間來賓知縣陳子瀾題聯:「事出於公,請君何妨至室;吏原非俗,我輩還要讀書。」該聯句更為平實,通俗易懂。為官辦事要出於公心,你為何還要走後門,拉關係。官吏本來也不是什麼聖人,要想擔當此重任,還要繼續修身養性多讀書。 古往今來舊衙署聯句多為言簡意賅,警醒之句,大多平易近人,平白如話。着墨不多,用散文的筆調,口感極強的文字賦予理喻,文白而理邁,諦精而應景,使人過目難忘。【右图:叶县县衙楹联】: 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 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妙聯促戒煙&&&&&&&&& 眾所周知,吸煙對健康有害,世界衛生組織因此規定,每年的五月三十一日訂為「世界無煙日」。  不少人想戒煙,但對「煙飛霧繞成公害,破財傷身吃大虧」認識不足,總是控制不住,抽了又戒,戒了又抽,反反覆覆,於是有人以橫批「白費」作了一副重疊聯戲謔之:  屢抽屢戒屢屢抽屢屢戒;  日戒日抽日日戒日日抽。  可是,也有些妙聯,促使戒煙成功的。  清代著名詩人書畫家「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他結識一位官吏,此人嗜煙酗酒成癖,不思飲食,年僅四十,已枯槁憔悴,遍求名醫也無效。  鄭板橋對他說:「我有奇方可治此病。」說罷寫一妙聯贈之:  酉水為酒,若不撇出終是苦;  因火生煙,丫能回頭便成人。  官吏閱後,感觸特深,把對聯高懸中堂,立志與煙酒「斷交」,終有收效。  小隊出效峒,願七萃功成,甲洗銀河長不用;  偏師成堡壘,看百蠻氣懾,煙消珠海有餘清。  這是禁煙英雄林則徐,在廣州時撰的一副戒煙聯,充份表達了他嚴厲禁煙的決心。&&&&&&& 李泽峰戒烟日漫画《病入膏肓》  著名國畫大師齊白石,年輕時煙癮很大,每作畫時,得先抽煙。後認識到吸煙之害,決心戒掉,把煙盒拋到水中,並吟一聯:  煙從水中去;  詩從腹中來。  有一家農戶父子嗜煙成癖,妻子女兒屢勸不止,後來鄉裡開展戒煙控煙活動,父子終於不抽煙了,為宣揚這一可喜現象,在自家門口貼一副對聯:  母愉快妻高興全家樂無邊;  父戒煙子戒煙父子不吸煙。  (橫批:家風可轉)  遼寧朝陽市戒煙協會成立時,有人擬一聯賀之:  吐霧招災,損人損己,災非小矣,當戒!當戒!  吸煙貽害,傷肺傷身,害莫大焉,勿抽!勿抽!談趣聯妙對&&有某狂生扶乩,書一上聯「三塔寺前三座塔」求對。臨乩者為關公老爺子,乃對以「五台山上五重台」。不意該狂生在上聯中再加上三個字,成為「三塔寺前三座塔,塔、塔、塔。」關老爺子雖已「列聖稱神」,但已無法再對,乃怒批曰:豈有此理!筆者幼時曾見一上聯「葛布糊窗,個個孔明諸葛亮」,此上聯雖非「絕對」,但筆者寡聞,迄今未見有佳作之下聯。筆者以為,如今流傳的許多名人的所謂佳聯妙作,其實很多都非當時的原作,而是後人附會杜撰,再經不斷修改而完成的。即以黃文中所引李鴻章巧對伊藤博文的對聯為例,黃文中的上下聯為「內無相,外無將,不得已衣帛相將,將來怎樣?」「天難度,地難量,這才是帝王度量,量也無妨!」此上下聯之文辭欠佳,想應是出自庸手。筆者對此傳說中的上下聯,見過多種版本,記憶中最佳者應為「朝無相,邊無將,爾國家玉帛相將,將恐不保?」「天難度,地難量,我皇上乾坤度量,量亦無妨!」李鴻章以弱國的使臣出使外邦,但他決不奴顏卑膝的去諂媚外人,而是以泱泱「上國」大臣的氣度睥睨群雄,也因此備受地主國的景仰和敬重,以下試舉一例以明之。今日歐美人士在正式的宴會場合,可以「就咖啡碟中吸飲從咖啡杯中溢出的咖啡」,此俗即因李鴻章而起。據說李在某一外交宴會中,因不諳西俗(他根本就不屑學習和遵守西俗)而就咖啡碟中吸飲咖啡,主人為了尊重主客,不使貴賓顯得失禮,乃故意也從咖啡碟中吸飲咖啡,一時座中諸人盡皆照做,從此就咖啡碟中吸飲咖啡遂成為歐美可以接受的定俗。此事雖為傳說,由此也可見歐美人士對李尊重的一斑。民國初年,眾軍閥據地為雄,橫征暴歛,常巧立名目搜括民財。有某軍閥,以做生日為名,要百姓們為他送禮金祝壽,乃有人作聯諷之曰:大老爺做生,金也要,銀也要,票子也要,紅藍一把抓,不分南北(當時南方及北方均有各自印發之紅藍色的地方鈔卷);小百姓該死,麥未收,稻未收,豆兒未收,青黃兩不接,那有東西?此聯寫實諷世,堪稱佳構。在抗日戰爭勝利後,國共內戰局勢於國府不利時,蔣中正總統特命何應欽上將為行政院長,何臨危受命,有某報乃出一上聯:「何應欽為何應欽命?」徵對,當時獲選下聯有好幾則,但都平平,筆者只記得其中較佳之一聯為:「曾澤生何曾澤生民?」(曾為國府軍長,後投共)有故事說,幼有神童之譽的明朝初年的大學士解縉(《永樂大典》即係由其監修),有次向人誇說,其故鄉吉水(江西省吉水縣)的文風甚盛,即山野村夫都會對對聯。有某官恰去吉水公幹,路遇一樵夫,乃出一上聯「孤塔巍巍,七層四面八角」求對。該樵夫那會對對?乃連連搖手表示不懂。某官回京見到解縉,乃責其大言欺人。不意解竟笑說,人家已經對了下聯,你自己不懂,還好意思前來責我?某官不服問故,解縉說人家對的下聯是「一掌搖搖,五指三長兩短」。某官雖明知解是在耍賴,卻也不得不佩服他的才思敏捷。俗傳蘇洵(老泉)有女,為蘇軾(東坡)之妹,人稱「蘇小妹」,有才氣,嫁為秦觀妻,在洞房花燭夜出對難秦。時蘇小妹在樓上推開琉璃窗,見窗上月影亦隨之推出,乃吟上聯曰「舉手推出窗前月」,請秦續下聯。秦在樓下院中苦思不得其對,乃口中反覆念著上聯,蘇軾在暗中見此情景,遂以石投入池水中助秦脫困。秦得此提示,觸動靈感,乃成下聯曰:「投石驚破水中天」。然據秦觀自作之《淮海集》中,徐君主簿行狀末云:「徐君以女文美妻余。」則秦之妻為徐文美,而非蘇小妹。同集又載:「老蘇(洵)先生僕不識其人。」而老蘇祭亡妻文云:「有子六人(三子三女),今誰在堂,惟軾與轍,僅存不亡。」秦既不及於老蘇生前面識其人,而老蘇祭亡妻時已只剩軾、轍二子在堂,餘一男三女均已早亡。可見才女蘇小妹嫁給秦觀為妻的故事,純為後人杜撰,助談可也,不必當真。另一趣聯故事則為,有一跛腳後生往謁獨眼的父執,後者戲出一上聯曰:「何勞賢姪兒一步高,一步低,親步來拜。」後者乃對曰:「尚望老叔台隻眼開,隻眼閉,另眼相看。」針鋒相對,立還顏色。又一趣聯故事為,某老翁續絃,娶得年輕女子為妻,花燭夜,該女嫌翁年邁,已先入帳就寢。翁進洞房時,該女拒翁入帳,並出一上聯諷之曰:「白紗帳外白頭翁,咳啍啍,啍啍咳,啐,今生休想!」該老翁立對曰:「紅錦被中紅顏女,嬌滴滴,滴嬌嬌,嘻,前世修得。」此翁雖老不修,倒也才思敏捷,下聯對得極為切題。思想保守人士的對聯&&&&&&&&& 郭嵩燾,湖南湘陰人,為道光年間的進士,清末著名的外交家。  他曾經出使英、法等國,主張「疏通夷情」,學習西方先進的政治經濟制度,學習西方科學技術,是近代中國向西方尋求真理的先進人物之一。  但他的主張,卻遭到滿朝文武大臣的竭力反對。  其中,湖南的王闓運(有「晚清大才子」之稱),寫了一副對聯諷刺他:  出乎其類,拔乎其萃,不容於堯舜之世;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何必去父母之邦。  倭仁,為道光九年翰林編修,官至宰相,但思想頑固陳舊。同治六年,同文館芻議考選五品以下京外官員,入館肆習天文算學,並聘請西人為教席。  此事是由當時的軍機處決定。軍機處的權力大於宰相,卻遭到倭仁的極力反對,他曾撰聯嘲笑這件事:  鬼計本多端,使小朝廷設同文之館;  軍機無遠略,誘佳子弟拜異類為師。  徐桐,官至大學士,以理學自命,日誦《太上感應篇》。  他惡新學如仇,府宅在東交民巷,與洋人的使館相鄰,他寫了這樣一副對聯以自嘲:  望洋興嘆;  與鬼為鄰。  因為徐桐惡見洋樓,故每出城拜客,不肯從洋樓前面經過,於是不出正陽門,繞地至安門而出。  庚子年(一九○○年),他已年高八十。義和團起京師,徐桐大喜,認為中國從此強大了,遂寫了一副對聯送給義和團的大師兄:  創千古未有奇聞,非左非邪,攻異端而正人心,忠孝節廉,只此精誠未泯。  為斯世稍留佳話,一驚一喜,仗神威以寒夷膽,農工商賈,於今怨憤能消。  八國聯軍攻破京城後,徐桐投環而死。輓何滿子聯&&&&&&& 何滿子逝世已經一個多月了,七月一號,我才在《中華讀書報》潭柘的悼念文章中讀到幾副輓聯。何滿子生前好友,趙昌平輓曰:  嚴光墓道,得先生為伴,亮節高風稱往昔;  且界門牆,有後勁增輝,投槍匕首到於今。「且界門牆」四字,謂何滿子私傳魯迅衣缽,形象十足。逝者生前業績,人格風采,盡在聯中。「先生」對「後勁」,十分精妙。(筆者存疑的是:魯迅當年的「且介亭」文集,就是用「且介」暗喻「租界」,此聯的界字為何不用「介」,是否筆誤?)史良昭聯云:  風器翩然,憶豐酒百篇,盡瀝孤襟期醒世;  老成謝矣,餘一聲雙淚,欲諮前事恐無人。「欲諮前事恐無人」,幾近毛澤東輓羅榮桓「國有疑難可問誰」之意境。上下聯第四字文言虛詞相對,文采斐然。何太太吳仲華女士輓聯云:  相偕一世共甘苦,情猶未了;  忽自獨行留孤燕,哀最難平。勞燕雙飛,如今獨留孤燕,真的是情猶未了,哀最難平。美中不足者,下聯「孤」處應為仄聲,若改孤為「只」,顧及平仄和諧,又覺詩意頓減。為免以詞害意,故只好用「孤」字。其中最精彩的,非「鬼才」魏明倫之聯莫屬:  胸中存魯迅,評文學前途,果真似錦否?  泉下會胡風,歎人生往事,並不如煙哉。口語入聯,似俗實雅;一氣呵成,極見工巧。更可貴的是別具深意,堪稱輓聯經典。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唐:张祜附:何满子简历&&& 何满子先生以“杂文家”闻名于世,被公认为中国八大杂文家之一,是一位通古今而博中西的杰出学问家。原名孙承勋、1919年出生,浙江富阳人。解放前做从业新闻,曾任记者、编辑、总编辑。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上海自由论坛晚报》总编辑、大众书店编辑、震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编辑、上海古籍出版社编审。早期从事美学与文艺理论研究,后治中国古代小说,兼治思想史、民俗等学科。何满子先生作为一位德高望重的杂文家而享有盛誉。他是当之无愧的,他的杂文十分高产,而且集作者的风骨、阅历、智慧、学养和一针见血的洞察力于一体,格外有分量、格外耐读。然而何满子的重要性更在于他是一位通古今而博中西的杰出学问家。已出版的专著有《艺术形式论》、《论&儒林外史&》、《五杂侃》【一说堂言:此书本人早年就收藏。可叹至今未曾细读,实在有些对不住已故老先生。今日检出,准备通读一遍。《五杂侃》,当代名家杂文系列之一,成都出版社1994版】、《人间风习碎片》、《汲古说林》、《中古文人风采》、《图品三国》、《中国酒文化》、《中国爱情小说中的两性关系》及《何满子杂文自选集》、《何满子学术文集》等杂文随笔集共五十多种行世。曾为上海杂文学会顾问等职。上海食文化研究会顾问等职。何满子先生于日晚10时36分因病在上海瑞金医院逝世,享年91岁。回 文 茶联&&&&&&&&&&& 中国是世界着名的茶叶王国,茶文化是国人的骄傲。历朝历代,文人墨客和茶结下不解之缘,留下许多茶的诗词楹联,其中文体独特的回文联句,更是情趣盎然,言简意赅,细细品来,回味无穷。  着名瓷都景德镇的细瓷茶具,宜兴的紫砂陶壶,烫印在茶壶盖上的题句,仅四、五个字,平淡无奇,却奥妙无比。如「明目清心」四字,可顺念成:  明目清心、目清心明、清心明目、心明目清。  又可倒念成:  清目明心、目明心清、明心清目。  各种读法,语意均完整,都是「明目清心」也。  又如,均等排列的「可以清心也」五字,按顺时针方向,任选一字开始念起,可以念成:可以清心也、以清心也可、清心也可以、心也可以清、也可以清心。  如此循环,都说明茶的功效,意思不变,设计者的匠心独运,令人折服。  茶杯多数是圆形的,喝茶者持杯,在茶杯上看到富有诗意美的回文句,如「怡神悦性」、「清心宜人」、「品一人茶」、「春螺碧如海」、「芬香透碧澄」、「云山醉绿树」、「香雾遮山长生树」、「不可一日无此君」等等,往前念,往後读,都成佳句,这种回旋美,往复趣,其妙无穷,令人神往。  「我热茶水茶热我」、「来客敬茶新洗手」,此两句的正念、倒读,都亲切感人,表达了人与茶交往情深,点明主人对客人的欢迎和尊敬,情操高尚,增添品茗情趣。  着名作家老舍写的《茶馆》是传世之作。今北京前门「老舍茶馆」有两副回文联:  前门大碗茶;茶碗大门前。  满座老舍客;客舍老座满。  前联将茶馆所在地,和卖大碗茶起家的历史告知来者。後联将饮茶的对象,茶馆的生意红火,说得清楚明白,还暗含对老舍先生的热爱和怀念。  「香茶待客寺钟晚,远鹿鸣山道门关。」这副回文茶联,反映了山寺僧人清高淡远的宁静生活。如果倒过来读,则变成出家人富有人情味、温暖的色彩:「关门道山鸣鹿远,晚钟寺客待茶香。」  「趣言能适意;茶品可清心。」此联倒过来则为:「心清可品茶,意适能言趣」,意境不变,另具文采。  至於回文体裁的茶诗,苏东坡曾写过;「记梦回文二首并叙」。  &&&&&& 苏东坡在诗叙中讲了一个故事:在十二月十五日,雪後天转晴,晚上作梦,梦见一位美妙女郎以雪水烹小团茶给我饮。她还唱着歌,我便在梦中写了回文诗。醒过来,只记得一句:「乱点余花唾碧衫」,於是把它续成完整的二首诗:  酡颜玉碗捧纤纤,乱点余花唾碧衫。歌咽水云凝静院,梦惊松雪落空岩。  空花落尽酒倾缸,日上山融雪涨江。红焙浅瓯新火活,龙团小碾斗晴窗。  前者将饮茶情态写得具体,後者生动地写出制茶的情景,两诗顺读倒读,都能成章。品尝这种独树一格的茶诗,回味悠长。郭沫若在山东四题名胜联&&&&&&& 撰写楹联是郭沫若诗歌创作中的一种特殊形式。他的楹联具有意境清新、对仗工整、平仄协调、音调铿锵等特点。尤其是作为诗人的郭沫若,自称是有“历史癖”、“考据癖”的人,故而每至一处,或名胜古迹,或观光佳景,往往艺术灵感袭来,楹联援笔而就,从而表现了对于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景仰和热情讴歌。然而,纵观郭沫若一生的楹联创作,仿佛对于山东情有独钟,先后四次为齐鲁名胜题写楹联,吊古凭今,含英咀华,为国人所称颂。&&&&&&&&&&&&&&&&&&&&&&& 时在1958年,郭沫若于百忙中特意为济南大明湖公园撰写楹联,是谓《题大明湖历下亭》:&&& 杨柳春风,万方极乐。&&& 芙蕖秋月,一片大明。&&& 大明湖位于济南市区北部,最早见录于北魏郦道元所著《水经注》。湖周约计4.25公里,湖面约计46.5公顷,湖水为小清河之源,东流注入渤海。由于湖内荷花田田,菡萏香浓,湖岸杨柳毵毵,绿树成荫,故有“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雅称。位于大明湖中岛上的历下亭,又名“客亭”。唐代诗人杜甫在《陪李北海宴历下亭》诗中有“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的惊句。后此二句由清代书法家何绍基题写,作为历下亭大门迎柱之楹联。郭沫若所题上述楹联,则悬刻于亭后名士轩门前的抱柱上。&&& 郭沫若所撰上联描写出大明湖上,历下亭畔,春风骀荡,杨柳轻扬,遂使四面八方的游客沉醉于无限的喜悦和浓浓的游兴之中;而下联则勾勒了一幅优美的湖上秋夜月光图,月下莲花楚楚动人,浮光跃金,光明璀璨一片。楹联通过大明湖绚丽景色渲染描绘,彰显了对于大自然的倾情热爱和对于美好生活的热烈向往之情,令人心旷神怡。&&& 1959年8月,郭沫若莅临济南。其时正值李清照纪念堂复修扩建,郭沫若高兴异常,于是欣然命笔,写下了《题李清照纪念堂》之楹联一幅:&&& 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 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 李清照(1084—约1151),号易安居士,南宋女词人。济南是李清照的故乡,传为柳絮泉畔(今趵突泉公园内)有其故宅。李清照家学渊源,父李格非是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当时金石考据家。其早期生活恬静优裕,后遇金兵入据中原,颠沛流离,境况凄苦。因之前期词作欢快明朗,后期则沉郁悲壮,颇承后主李煜哀婉凄凉的风格。郭沫若这一楹联,集中勾勒了李清照故宅诗情画意的环境特点,突出了李清照的创作成果及词采特色,可谓丝丝入扣。&&& 郭沫若此次来到济南,兴之所至,还写有《题济南李清照故居》诗一首:&&& 一代词人有旧居,半生飘泊憾何如?&&& 冷清今日成轰烈,传颂千秋是著书。&&& 此诗与楹联恰好相为桴鼓,交辉成趣。&&& 1959年秋,济南市人民政府在大明湖公园筹建辛弃疾纪念祠,特请郭沫若题写抱柱楹联,郭老当即挥笔而就,写成《题辛弃疾纪念祠》:&&& 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 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历城(今济南市)人,伟大爱国词人。他以独特的词章形式,抒写了抵御外侮,抗战救亡的重大主题,表达了不甘沉沦、收复失地的爱国热情,并倾吐了壮志未酬的满腔悲愤,无情地揭露了南宋统治集团屈辱投降的丑恶行径。在艺术上,他承继和发扬了苏轼词的特点,激情奔放,豪壮沉雄,气魄奇伟,意境沉郁,在文学上并称“苏辛”。&&& 郭沫若楹联中的“铁板铜琶”典出俞文豹的《吹剑续录》,意思是辛词风格,似关西大汉“抱铜琵琶,执铁绰板”,唱“大江东去”,借以形容豪放激越之概。“美芹”即指《美芹十论》,主旨是向朝廷陈述抗敌复国之策;“悲黍”,典出《诗经·王风》中的《黍离》篇,首句“彼黍离离”指代国家颠覆、风雨飘摇之状。郭联中的“悲黍”则指那些悲叹山河破碎、但恨朝廷昏庸的爱国词作。楹联上下两款,紧密呼应,托出辛弃疾这一矢志爱国的高大形象。1961年11月辛弃疾纪念祠正式开放日,报载新华社评论员文章说:“郭老这副楹联概括道出辛弃疾创作的特色及其爱国抱负。”&&& 1962年冬,郭沫若应邀为蒲松龄故居题书。楹联《题蒲松龄故居》写道:&&& 写鬼写妖,高人一等;&&& 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联上注有“一九六二年初冬题为蒲松龄故居”字样。&&& 蒲松龄(),清代著名文学家。字留仙,又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人。早岁即聪颖善文,但宦途不济,七十一岁始成贡生。除中年一度在宝应作幕客外,其余时光均居家教书与著述。曾以数十年时间,写成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此书以精练的文言写成,通过花妖狐魅的故事,讽刺揭露社会的黑暗,无情批判封建社会政治。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称:“《聊斋志异》独于详尽之处,示以平常,使花妖狐魅多具人情,和易可亲,忘为异类”。郭联中的“高人一等”,意在于此;至于“入骨三分”,系由成语“入木三分”化用而来,形容《聊斋志异》的讽刺性、针砭性深入骨髓,鞭辟入里。&&& 蒲松龄故居坐落于今淄博市淄川区蒲家庄,迎面故居门楼,有郭沫若手书金匾“蒲松龄故居”。在其书房“聊斋”,悬有朱湘鳞所绘蒲松龄遗像,游人伫目,唤起无限景仰之情。无情妙对情趣无穷附:无情三对释义&&&&&&& 所谓无情对,就是上句和下句各自通顺成章,而两句文义又必须毫无关联的对联。它虽然也像一般对联一样要求上下句字面相对,但意境、内容、风格却必须不相关,而且越是风马牛不相及,越成为佳构,越能产生妙趣横生的艺术效果。这种对联由于非常难得,因而堪称对联百花园中的奇葩。    二字式    无情对,早在明朝就已出现。据《古今谭概》记载,明成祖朱棣当朝时,一日,忽然对大学士解缙说:“朕以‘色难’为上联,欲求下联,然而非常难对。卿以为如何?”朱棣话音刚落,解缙便应声对道:“容易。”成祖一时不明白,就说:“既然是很容易的,为什么不快快对出来?”解缙又道:“臣已经对过了。”成祖一琢磨,于是笑着说:“对得好!对得好!”——这的确是副很好的无情对:“色”对“容”,即脸色对面容,属名词对名词;“难”对“易”,是形容词对形容词。并且平仄协调、对仗工整,实在难得。    三字式    清代显官张之洞擅长对联,尤其喜欢无情对。一日,张之洞在陶然亭宴饮,他就地取材,以“陶然亭”三字征对,工部侍郎李文田说:“若要无情,除非阁下姓名为对方妙。”在场人同声叫好,张之洞也高兴地认同。——张之洞;陶然亭。的确巧妙:“张”、“陶”,均属姓氏,为名词对名词;“之”、“然”都是虚词,是虚词对虚词;“洞”、“亭”,皆为旅游名词,属于名词对名词。此联就字面来说,对仗极其工稳,从内容上讲,却毫无关涉。一是名人,一是胜景,实在可以称为妙不可言的佳构。    五字式    解放前上海某家酒店曾以“三星白兰地”征对,虽然应征者甚多,但是其中只有“五月黄梅天”可比。此无情对涉及到数词、色彩词、植物名词、天文方面词语,其对无不工稳,且用语凝练,读来清脆响亮,细品大有美酒、鲜梅盈口,余香缕缕不绝之感。  当代四川楹联艺术家倪丁一先生也有一副无情对:“珍妃苹果脸;瑞士葡萄牙。”——此联牵合工稳:“珍”、“瑞”乃奇珍异宝对吉祥如意;“士”与“妃”为才子对佳人;“苹果”和“葡萄”都是水果;“脸”与“牙”皆为人体的一个部位。而且,“珍妃”既是一位皇妃,又可通指美女;瑞士既是国名,又可通指美男子。上联说珍妃的脸像苹果一样美丽;下联讲瑞士的牙像葡萄串一样整洁干净。联语巧妙,读来甚觉趣味良多。    七字式    张之洞还曾为征对“树已半枯休纵斧”,对得一下联:“果然一点不相干。”两联相映生辉,浑然成趣,实属难得佳作:“树”、“果”,为植物名称相对,“已”、“然”为虚词相对,“半”、“一”为数词相对,“枯”、“点”为形容词相对,“休”、“不”为副词相对,“斧”、“干”(借指“干戈”之“干”,即“盾”)为兵器类名词相对。此联上下各句字字相对,十分工整,每句各自语意通畅:上句是说“树木已经干枯,就不要动斧子砍伐了”;下句是说“果然一点也没有干系”。两句联系起来看,上句很像典雅的唐宋诗,而下句倒是地道的口头俗语,二者相去甚远,果然“一点不相干”!  无情对,委实是对联宝库中的珍奇。因其太过于精妙了,所以传世之佳作数量不多,但其蕴藏着不尽的情趣,闪耀着无穷的智慧,洋溢着极大的艺术魅力,常常令人拍案叫绝、叹为观止。附:无情三对释义无情对(苏轼)  三光日月星  四诗风雅颂  据岳珂《裎史》载,宋嘉祐年间,辽使抵汴京,朝廷派苏轼前往驿馆接待。宾主叙谈之暇,辽使出了“三光日月星”一联求对。此句典出班固《白虎通·封公侯》“天有三光日月星”。苏轼不假思索,立即以刘■(分攵)旧句“四诗风雅颂”巧妙作答,结构相同,对仗工整,辽使为之惊奇。按“四诗”指《诗经》中之国风、大雅、小雅、颂四部分。此类无情对只求字面对仗王巧,而不考虑上下联意义有无关系以及出句必须仄脚(此联“星”字是平脚)等问题,但当面应答,确能反映对答者的知识才能水平。  (蒋竹荪)无情对(程敏政)    五风十雨梅黄节  二水三山李白诗  李东阳与程敏政,都是明代的文学家,两人文名相齐。据说,这副无情对是李程二人过采石矶时在舟中属对之作。李的上联说出了江南四五月间黄梅时节的特定气候,系据王充《论衡·是应》中“风不鸣条,雨不破块,五日一风,十日一雨”等话加工而成。为了给对方出难题故意将“黄梅”颠倒说成“梅黃”。程敏政的下联则摘引了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诗中“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的“三山二水”来对李的“五风十雨”,又用“李白”对“梅黄”,不但描绘了长江采石矾一带的秀丽景色,而且产生了幽默风趣的效果。  (张迈 美云)无情对(佚名)  杨三已死无苏丑  李二先生是汉奸  此联传诵一时,作者虽佚其名,当出于清末文人之手。杨三,名叫杨鸣玉,又名阿金,昆曲名丑,因排行第三,人呼“杨三”,有人也称之为“苏丑”。杨鸣玉之死,当在清光绪中叶。上联表达了对名丑杨三之死的悼惜,语意明白如话。但这只是陪衬,而下联则是石破天惊,一语中的。李二先生即李鸿章,排行第二,因称。他与外国侵略者签订过许多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是汉奸”,可以说是春秋笔法,义正词严。联系写作背景,矛头当直指当时炙手可热的权奸,正反映了人们对李鸿章卖国行径的痛恨。下联以“无情”之法为对,着重于字面对仗,字字对得工整妥帖。且联意上褒下贬,锋芒毕露,直率犀利,很有战斗力。中秋聯話&&&&&&&&& 中秋佳節,古人多借明月吟詩對句,有一副對聯云:  天若有情天亦老,  月如無恨月常圓。  上聯是唐人李賀《金銅仙人辭漢歌》中的一句,據說李賀寫了這一句後,苦思冥想找一句好的對不得,勉強對以「地如無恨地長平」。直到宋代,詩人石延年在一次中秋賞月時,望皎潔玉兔,清光萬里,一時靈感到來,寫出了下聯「月如無恨月常圓」。  明代學者金聖嘆在中秋佳節招友飲酒賞月,遙望月圓光潔,信口吟出上聯:  天上月圓,人間月半,月月月圓逢月半;  此聯雖是通俗淺白,但「月」字疊出,通俗中寓藏風雅,座人無人能對。金聖嘆本人一時也得不到下句,他只好把這一上聯寫好貼在書房壁上,每日面壁冥想。過了多個「月月月圓逢月半」,不知不覺到了歲盡的除夕,他偶一抬頭望見上聯,頓然感悟,終於得出下聯:  今夜年尾,明日年頭,年年年尾接年頭。  李乏翁贈張半庵伉儷中秋雙壽聯云:  月圓人共圓,看雙影今宵,清光並照;  客滿樽亦滿,羨齊眉此日,秋色平分。  民國初年,曾任江蘇都督的李純將軍出生於中秋節,某年壽辰,有人致壽聯云:  將星與壽星同明,明星一路;  卿月偕秋月共朗,朗月三台。  清人楊庭和天生聰穎,自幼才思敏捷過人。七歲那年,其父在中秋節晚宴客,夜到三更,客人們酒酣耳熱,吵著要撰聯助興,有人出一上聯:  一夜五更,半夜五更之半;  此聯後句恰是前句的一半,是一道難度甚高的數字聯,一時全場靜寂無聲。楊庭和父有意讓兒子一露才華,於是命其屬對。庭和不假思索出口而就:  三秋八月,中秋八月之中。  七、八、九三月為三秋,而中秋又是八月之中,答得天衣無縫,眾人拍手讚好。  清代左宗棠有題甘肅蘭州北城拂雲樓聯云:  萬山不隔中秋月;  百年復見黃河清。  後人因此聯而將拂雲樓易名為望河樓。牛年话牛联&&&&&&& 二○○九年一月二十六日,是農曆己丑年的開始,生肖屬「牛」。有一種說法,「丑」字是象形的牛,取其側臥狀態,故曰「丑牛」。  農耕社會離不開牛,牛以踏實勤懇、任勞任怨的品德令人敬重。魯迅先生有詩聯「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表達了他願像牛那樣俯首為民眾服務的志向,凝煉厚重。  中國鄉村多有與牛相關的對聯。「夏雨分牛脊,秋風貫驢耳。」那完全是逼真的寫實。「犬眠花影地,牛牧雨聲坡。」這充滿鄉土氣息的田園景象,悠閒而祥和。  至於「豬鼻拱槽,牛角掛書。」「羔羊跪乳,老牛舔犢。」「喜鵲立牛背,公雞啄蟑頭。」「山羊上山,山碰山羊角,山羊咩咩;水牛下水,水淹水牛鼻,水牛嗤嗤。」這樣鮮活靈動的畫面,也只有農村才能見到。  「媽媽騎馬嫌馬慢,媽媽罵馬;妞妞牽牛恨牛擰,妞妞扭牛。」這副聯以諧音見巧,生動活潑。  另一副「大小姐提圓扁簍,掰青白菜;高矮子拿長短棍,趕黑黃牛。」將「大小」「高矮」「青白」「黑黃」統一在一起,別具匠心。而「甜苦煮酸辣湯,黑黃牛吃紅青菜。」一聯,與上一副異曲而同工。  有人集花名為對:「帝女合歡,水仙含笑;牽牛迎輦,翠雀凌霄。」八種花名,構成當句對,即上下聯中的兩分句,亦能各自相對。  而「稚子牽牛耕熟地,將軍打馬過常山。」一聯,由六味中藥名串聯而成,另有風趣。  又一副「村前木賊夜牽牛,連翹怎過;寨後檳榔朝背(貝)母,滑石難行。」也嵌了六味中藥,又兼諧音,有情節有議論,構思新穎,更為生動。  人們常常把說大話、誇海口稱作「吹牛」,有人用「拍馬屁」與「吹牛皮」相對,頗為精妙。還有人對以「擠牛奶」的,那是「無情對」。  辛亥革命元老張難先先生曾題《狗圈雞籠》聯:「拍馬吹牛,是真類狗;攀龍附鳳,不如養雞。」用以抨擊那些人品低劣者,可謂一針見血。  清代有一嘲諷差役聯:「報來跋往狗使腿,陰違陽奉牛班頭。」辛辣尖刻,入木三分。  下面一聯更妙:「尹公佗拖孟姜女之女,入張子房之房,非奸即盜;閔子騫牽冉伯牛之牛,耕鄭子產之產,為富不仁。」  尹公佗是春秋衛國大夫,孟姜女為傳說中的秦代哭倒長城的人物,張子房即漢高祖劉邦的謀臣張良,閔子騫乃春秋魯大夫閔損的別名。孔子的學生冉耕字伯牛,春秋魯國人。鄭子產就是春秋鄭國宰相公孫僑。  此聯借「佗」與「拖」、「騫」與「牽」諧音,將六位古人的名字跨越時空串連在一起,組成一副妙聯,詼諧、睿智,甚為別致。  也有將今人名字相串為聯的:「碧野田間牛得草,金山林里馬識途。」牛得草是河南著名豫劇表演藝術家,其他五位都是作家,此聯幽默,亦頗工穩。  還有以「牛得草」對「馬拉松」的,更是令人擊掌稱妙,「無情對」也。將著名電影導演「吳子牛」與著名文物收藏家「張伯駒」相對,也很工整。  中國大陸凡有老子李耳塑像之處,大都刻有「紫氣東來,青牛西去。」用的是老子在他的故鄉陳國被楚國消滅後,騎著青牛走出函谷關西遊的典故。  河南靈寶縣函谷關有聯:「未許田文輕策馬,願逢老子再騎牛。」田文即戰國齊孟嘗君。河南鹿邑縣城東北隅,相傳即為老子升仙處,唐代建有「老君台」,也有一聯:「一片綠波飛白鷺,半空紫氣下青牛。」  民間則傳有相問姓氏的諧聯:「騎青牛過函關,老子姓李;斬白蛇定天下,高祖是劉。」那「老子姓李」語帶雙關。  清代紀曉嵐賀牛姓朋友婚聯:「繡閣團圞同望月,香閨靜好對彈琴。」上聯隱「犀牛望月」之牛,下聯隱「對牛彈琴」之牛,雖為戲謔之作,然而畢顯高妙。  清江蘇巡撫宋犖,自題滄浪亭聯「共知心似水,安見我非魚?」有人將下聯改作「安見我非牛?」,切其名而嘲之,亦謔亦諧。  傳說古代有位富家小姐以聯招親,出句:「羊毫筆寫白鸞箋,鴻雁傳書,南來北往;」  這的確難度很大,許多士子都續不出相匹配的下聯句。  不料有位補鞋匠對曰:「馬足刀切黃牛皮,豬鬃引線,東扯西拉。」居然得中,可稱聯壇佳話。  「破的而探牛心,豪矜王濟;豎竿以掛犢鼻,貧笑阮咸。」上下聯的典故均出自《晉書》。王濟是晉武帝的駙馬,官至侍中,豪侈,常矜富。  帝舅王愷巨富,有牛名「八百里駁」,常瑩其蹄角。王濟以千萬錢賭射此牛。  王愷讓王濟先射,一發破的。王濟叱左右「速探牛心來」,須臾而至,一割便去。  阮咸為晉竹林七賢之一,家貧。有一年七夕曝衣,富裕的阮姓人皆錦綺耀目,獨阮咸以竹竿撐一粗布犢鼻褌(短褲)於庭院,曰:「未能免俗,聊復爾耳。」人皆怪而笑之。  此上下聯說的是貧富對照,格外鮮明。  民國初年廣州壺天酒家有聯「壺裡滿乾坤,須知游刃有餘,漫笑解牛甘小隱;天下無爾我,但願把杯同醉,休談逐鹿屬何人。」  聯首嵌店名「壺天」,上聯用庖丁解牛的典故。從下聯「休談逐鹿屬何人」來看,酒家老闆可能係政壇失意之人。  聯語重在表達「漫笑解牛甘小隱,一門心思做生意。」怡然自得,落筆不俗。  清末有文士名朱蘭,品德卑劣,有人以其姓名拆字入聯挖苦之:「尊姓本為牛,個中人作何勾搭?大名原為草,門內漢不是東西!」  上聯將朱拆為牛和人,下聯蘭字由廿、門和柬組成,因柬似東而非東,故言「不是東西」,作者功力非凡。  另一副:「牛不出頭,辜負牧童尋到午;鬼能踢斗,顯達才子占高魁。」也是拆字法,「牛不出頭」即為午,「鬼能踢斗」合成魁,妙哉!  又有「老王者一身土氣,朱先生半截牛形」一聯。「王老者」三字皆含「土」,「朱先生」三字都帶「牛」對得既工穩又詼諧。「鼓震龍舟,驚起黿鼉之窟;火焚牛尾,衝破虎豹之關。」下聯「火焚牛尾」,指的是戰國齊將田單的「火牛陣」。上聯黿是大鱉,鼉是揚子鱷,泛指水中動物。全聯氣勢豪邁,頗為雄渾。  台灣南投縣埔里鎮地母廟中,有黃季陸一聯「寶鼎繞香煙,廟燭神燈,輝爭虎月嶺;湖龍攀玉柱,晨鐘暮鼓,響遏牛崗山。」那牛崗山和虎月嶺,都是當地的山丘名,對得相當貼切。宣示做官准则的对联&&&&&&&&& 明代哲學家王陽明為官清正廉明,每赴新任,都要由兩個人扛兩塊高腳牌,作為行隊的前導,兩塊牌上寫成一副對聯:  求通民情;  願聞己過。  這是以民主作風和調查研究為準則,來要求自己的。後來,林則徐任江蘇廉訪使時,就把這副對聯寫在署院大門上。  《七修類稿》一書載,明代弘治年間,吏部尚書王恕為官清廉,任人唯賢,自題一副對聯懸於吏部大堂:  任於朝者,以饋遺及門為恥;  仕於外者,以苞苴入都為羞。  吏部是管理官員陞遷的,吏部尚書的權力很大,要向他行賄的人肯定很多,敢於在大堂上貼上這樣的對聯,是需要一點勇氣和魄力的。  明代戶部右侍郎張津為官清廉,在《明史》中有他的一篇傳記,他曾為浙江海寧縣譙樓寫過一副對聯:  寬一分則民多受一分賜,  取一文則官不值一文錢。  這副對聯的上聯是提倡對民實行惠政,下聯則勉勵官員務守清廉,不義之財一文莫取。海寧自古號稱天下觀潮勝地,譙樓即位於鬧市中心。  一個封建高級官員,敢於用老百姓看得懂的語言,把自己的做官準則張掛於惹人注目的地方,是難能可貴的。  清代康熙年間,徐士林任臬司(相當於現在的高級法院院長)時,在大堂上掛著自己撰寫的一副對聯:  看階前草青苔綠,無非生意;  聽墻外鴉啼鵲噪,恐有冤魂。  這位臬司大人,可以說是盡心盡責了。  清代寧波府某任太守,在郡署大門上貼了這樣一副對聯:  念厥職非輕,休戚與六邑相關:曰慎,曰清,曰勤敏;  求斯心可問,是非唯群言是度:不寬,不猛,不因循。  這位太守大人,是在向他的子民們作了重職守、勤政事、與群言、慎舉措的莊嚴承諾。  清代無鍚縣令武承謨,在大堂上貼了這樣一副對聯:  人人論功名,功有實功,名有實名,存一點掩耳盜鈴之私心,終為無益;  官官稱父母,父必真父,母必真母,做幾件懸羊賣狗的假事,總不相干。  這位縣令大人提倡做老實官、做老實事,這對老百姓是有益的。  清代四川蓬溪縣令潘先珍,在縣衙大堂上自題一聯:  捫心自慚興利少;  極目只覺曠官多。  這位縣令大人是在自我反省:為老百姓做的好事太少了;同時,也值得今天的高官們反省:今夫,已遍地是曠官了。武侯祠里有幅對聯:心在朝庭,原無論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陽南陽。胡耀邦同志生前曾改為:心在人民,原無論大事小事;利歸天下,何必爭多得少得?可惜,如今這世道,敢用這個準則來做官的,實在是少得可憐!楊度聯語見為人&&&&&& 楊度(一八七四年~一九三二年),湖南湘潭人,字皙子。一九○二年留學日本,參與創辦《遊學譯編》,曾擔任東京中國留學生會會長。  一九○六年,楊度創辦《中國新報》,鼓吹君主立憲,一九○七年,任憲政編查館提調。一九一一年任袁世凱內閣學部大臣,一九一四年袁世凱解散國會後,任參政院參政,後又於一九一五年組織籌安會,擔任會長,為袁世凱復辟帝制製造輿論。  袁世凱死後,楊度思想發生轉彎,一九二二年投向孫中山,加入中國國民黨,一九二九年秋參加中國共產黨,一九三○年二月,加入了由魯迅等組織的自由大同盟。一九三二年,楊度在上海病逝。  楊度十八歲捐監生,平日居家,自闢幽靜書齋,手不釋卷,其書齋中有自刻竹筒對聯:  五六月間無暑氣;  二三更裡有書聲。  一八九五年三月,二十一歲的楊度赴京參加會試落第,旋與湖南在京舉人聯名上書朝廷,痛陳甲午戰敗,喪權辱國,主張拒簽《馬關條約》,並要求參加抗倭戰爭。十月,楊離京返湘,途經岳陽樓,曾題有一聯,表達了其不凡的胸懷和抱負:  風物稱閑遊,望渺渺瀟湘,萬水千山皆赴我;  江湖常獨立,念悠悠天地,先憂後樂更何人。  一九一五年四月,楊度為袁世凱復辟帝制專門撰寫了兩萬餘字的《君憲救國論》,袁極為賞識,於五月底特頒親題「曠代逸才」四字匾額一方賜給楊度。  八月十四日,楊糾合孫毓筠、嚴復、劉師培、李燮和、胡瑛等組織「籌安會」,自任會長,進一步為「君主立憲」搖旗吶喊。  一九一六年六月六日,袁世凱在國人唾罵聲中病逝,臨終時嘆曰:「楊度誤我!」楊赴府中弔唁之際,曾垂頭喪氣書一輓聯,聯云:  共和誤民國,民國誤共和,百世而後,再評是案;  君憲負明公,明公負君憲,九泉之下,三復斯言。  「明公」即《捉放曹》劇中,陳宮對曹操的稱呼。此聯無疑是對自己倡君憲、搞帝制失敗的「自辯狀」。  楊度與「榜眼」夏壽田、畫家齊白石同為衡山東洲書院王湘綺(闓運)的高足,楊度的妹妹楊莊也是王的女弟子,後來嫁給王的四子王代懿。王湘綺十分賞識楊度,課餘假日,兩人尤多討論。  楊於經、史、子、集常提出新穎解釋,使行止灑脫不羈的王湘綺也為之驚異!  帝制失敗後,避居在天津租界的楊度,驚聞門師湘綺老人在家作古,因其尚被通緝中,無法返湘奔喪,只得唁函妹夫王代懿代為弔喪,楊還以獨特書法,盈文白絹,書聯哀輓曰:  曠古聖人才,能以消遙通世法;  平生帝王學,只今顛沛愧師承。  短短二十四個字,既將湘綺老人的學問文章寫盡,又深悔自己未遵師囑「少捲入政治漩渦」的教導。  一九○五年七月,孫中山從歐洲抵日本聯絡反清革命志士,曾慕名走訪楊度於東京富士町寓所。兩人暢談革命,商討救國大計,一連三天三夜,坦誠無隱。  最後,楊向孫說道:「閣下倡導民主共和,余主張君主立憲,一時難以驟改,致未能追隨左右,但我有位同鄉好友黃興,是華興會領導人,奇男子也,足以輔公,請得介見。」  隨後,孫中山即應楊度所請,前往走訪黃興,孫黃兩人從此成為患難知己。  楊度與黃興儘管政見不同,各行其是,但在人格上卻互相尊重、真誠相待。  一九一六年十月三十一日,黃興在上海病逝,楊度撰輓聯悼念,聯曰:  公誼不妨私,平日政見紛馳,肝膽至今推摯友;  一身能敵萬,可惜霸才無命,死生自古困英雄。  蔡鍔是楊度留學日本時的同窗,由於楊度等人的再三舉薦,袁世凱先後任命蔡鍔為政治會議議員、參政院參政、經界局督辦,以及「昭遠將軍」等官銜。  後來,蔡在名妓小鳳仙的幫助下,逃出京城,於一九一五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正式宣布雲南省獨立,反對袁世凱稱帝。  一九一六年十一月八日,蔡鍔因病在日本九州福岡大學醫院病逝,年僅三十六歲,英年早逝,楊度為老友不幸早逝而悲痛不已,撰一輓聯曰:  魂魄異鄉歸,如今豪傑為神,萬里江山空雨泣;  東南民力盡,太息瘡痍滿目,當時成敗已滄桑。  又一輓聯曰:  居恆抵掌論英雄,成功不喜,事敗勿憂,靜覽九州,公真健者;  鄉國驚心數人物,湘綺先亡,松坡後死,撫懷千古,各有生平。  孫中山很欣賞楊度的才華,曾經幾次勸楊加入同盟會。但楊表示願各行其是:「吾主張君主立憲,若事成,願先生助我;先生號召國民革命,先生功成,度當盡棄主張,以助先生。努力國是,期在後日,勿相妨也。」  一九二五年三月十二日,孫中山在北京逝世,楊度撰聯云:  英雄作事無他,只堅忍一心,能全世界能全我;  自古成功有幾,正瘡痍滿目,半哭蒼生半哭公。  一九一九年一月九日,楊度在北京度過其四十四歲生日,曹錕憫其「潦倒」,贈送銀元二千元。楊因而自寫壽聯以示自負不凡,但卻牢騷滿腹:  開天闢地,先盤古十日而生;  東奔西逃,享民國七年之福。  一九○三年秋,楊度在日本橫濱結交了梁啟超,兩人都主張立憲,但也有分歧,主要是:梁啟超和康有為一起堅持君主立憲,對清帝忠心耿耿;楊度卻希望由一有作為的漢人出頭,來改革腐敗不堪的清政府。  楊度在幫助袁世凱組閣之際,向袁推薦的第一個人就是梁啟超。  楊發起「籌安會」時,曾邀梁參加,梁婉言謝絕,並公開撰文反對帝制,駁斥《君憲救國論》,聲稱:與楊度政見不同,今後各行其事。  一九二九年一月十九日,梁啟超在北平協和醫院逝世。二月十七日,楊出席設奠於上海靜安寺的公祭儀式,其所撰輓聯,充滿了惺惺相惜之意:  事業本尋常,勝固欣然,敗亦可喜;  文章久零落,人皆欲殺,我獨憐才。  一九三一年,楊度住在上海法租界薛華立路一五五弄十三號一棟小洋房裡。這年,楊的學生董健吾結婚,楊在病中撰聯相贈:  但哦松樹當公事;  願與梅花結後緣。  表明其從失敗中汲取教訓,改途換轍的心情,這些在他逝世前的自輓聯中得到進一步反映:  帝道真如,而今都成過去事;  醫民救國,繼起自有後來人。楹联史话&&&&&&& 楹联始于唐末孟蜀。梁章钜《楹联丛话》云:“尝闻纪文达师言:楹联始于桃符,蜀孟昶余庆长春一联最古。但宋以来,春帖子多用绝句,其必以对语朱笺书之者,则不知始于何时也。”梁章钜转述纪昀的这段话,可以在《阅微草堂笔记》卷二十三找到原文。纪晓岚云:“门联,唐末已有之,蜀辛寅逊为孟昶题桃符‘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二语是也。但今以朱笺书之为异耳。”  按《杨文公谈苑》云:“辛寅逊仕伪蜀孟昶为学士。王师将致讨之前岁除,昶令学士作诗两句写桃符上。寅逊题曰:新年纳余庆,嘉节契长春。明年蜀亡。吕余庆以参知政事知益州,长春乃太祖诞节圣节名。寅逊归朝,为太子中允,上疏谏猎,诏褒之。”(《类苑》卷四十七)  纪晓岚典校秘籍廿余年,当然熟知张唐英《蜀梼杌》,李攸《宋朝事实》,脱脱《宋史》之说,一脉相承:称该联由孟昶亲自命笔;但他仍推崇杨亿之说,认为该联由辛寅逊所题。事实上,杨亿之说比张唐英《蜀梼杌》之说更早,因此可能更可信。  李攸《宋朝事实》云:昶“每岁除夕,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末年,学士辛寅逊撰词,以其非工,昶自命笔题云:新年钠余庆,嘉节号长春。昶以其年正月十一日降。太祖命吕余庆知成都,而长春乃太祖诞节名也。”  孟昶以“其年正月十一日降”,离“前一年岁除日”仅十一天。按阳历计算,题“余庆,长春”与孟昶降宋在同一年,即公元965年。在此以前,是否有更早的楹联问世,目前有多种说法,尚无定论,不妨以纪晓岚说为准。  入宋以后,按朝廷定则,每逢年节,翰林例须进春帖子,多用五言或七言绝句诗。可能因为孟蜀桃符为亡国之兆,朝廷有所禁忌。但文人学士都喜爱对联。例如:  理学家张载()为宋一代名儒,曾于著《正蒙书》时,自书楹联云:  夜眠人静后  早起鸟啼先  苏轼()在黄州,一日逼岁除,访王文甫,见其家方治桃符,戏书一联于其上云:  门大要容千骑入  堂深不觉百男欢  到了南宋,楹帖盛行。朱熹()撰有明伦堂联、书舍联、读书处联、格言联、赠联,因附载于《朱子全集》,得以流传。  朱熹对楹联发展有三大贡献:  (1)以骈文句式同边自对撰联。这是短联发展为长联的契机。例如,题建宁府学明伦堂:  学成君子,如麟凤之为祥,而龙虎之为变  德在生民,如雨露之为泽,而雷霆之为威  (2)将骈文句式与律诗句式结合,创四七格。例如:  鸟识元机,衔得春来花上弄  鱼穿地脉,挹将月向水边吞  (3)最早创作用韵联。例如,赠漳州士子:  东墙倒,西墙倒,窥见室家之好  前巷深,后巷深,不闻车马之音  宋元之间,汉族遭异族入侵,楹联因战乱,流落民间。元代大书法家赵孟頫以遗逸奉诏出仕。以书联兼美,闻名朝野:  奉元世祖忽必烈之命,书殿上春联(用杜牧诗句):  九天阊阖开宫殿  万国衣冠拜冕旒  题扬州迎月楼  春风阆苑三千客  明月扬州第一楼  但是,真正把楹联推广到民间的是明太祖朱元璋。  《簪云楼杂说》云:“春联之设,自明孝陵昉也。时太祖都金陵,于除夕忽传旨:公卿士庶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太祖亲微行出观,以为笑乐。偶见一家独无之。询知为腌豕苗者,尚未请人耳。太祖为大书曰:  双手劈开生死路  一刀割断是非根  投笔径去。嗣太祖复出,不见悬挂,因问故。答云:知是御书,高悬中堂,燃香祝圣,为献岁之瑞。太祖大喜,赉银三十两,俾迁业焉。”  于是,除夕书春联,成为民俗,流传至今。  明代联家有李东阳()、杨慎()、李开先()、徐渭()、陈继儒()等。例如:  杨慎题昆明华亭寺(《楹联丛话》卷七)  一水抱城西,烟霭有无,拄杖僧归苍茫外  群峰朝阁下,雨晴浓淡,倚栏人在画图中  嘉靖()帝好长生术,内殿设斋醮,词臣率供奉青词,工者立超擢,卒至入阁。时谓李春芳、严讷、郭朴及袁炜为“青词宰相“。《楹联续话》卷一引钮玉樵《觚賸》云:时世宗斋居西宫,建醮坛,敕大臣制青词一联悬于坛门。李春芳使昆仑山人为之。山人走笔题曰:  洛水灵龟初献寿,阴数九阳数九,九九八十一数,数通乎道,道合元始天尊,一诚有感  歧山威凤两呈祥,雄声六雌声六,六六三十六声,声闻于天,天生嘉靖皇帝,万寿无疆  嘉靖迷信神仙,将词臣引入歧途。上述青词是楹联特例,不足为训。明代联家自有反映民间生活之作。例如  李开先《中麓山人拙对》是较早的个人楹联专集。试举其中一联,以见风格:  数口业农,数口经商,糊口何多术也  一心务本,一心逐末,是心孰使然哉  清代是楹联的鼎盛时期。康熙六十寿诞(1713)和乾隆八十寿诞(1790)两次庆祝活动,以及乾隆敕儒臣撰写的紫禁城宫廷春联,形成了精品楹联创作高潮。这些应制联皆出当时名公硕彦之手,虽多“润色洪业,鼓吹承平”之辞,而其风格“典丽矞皇”,堪称一流。例如:  康熙六十寿灯棚牌楼(《楹联丛话》卷二)  辇道风清,葭管万年调玉露  瑶池春暖,华灯午夜彻琼霄  紫禁城养心殿(《楹联丛话》卷二)  旭日射铜龙,上阳春暖  和风翔玉燕,中禁花浓  由于最高统治者的爱好和提倡,清代联家辈出,高官名士无不擅长撰联。如李渔()、孙髯()、曹雪芹()、梁同书()、纪昀()、李调元()、阮元()、梁章钜()、林则徐()、曾国藩()、左宗棠()、彭玉麟()、薛时雨()、俞樾()、张之洞()、王闿运()等。其中李渔《笠翁对韵》,孙髯《昆明大观楼长联》和梁章钜《楹联丛话》,标志着楹联已经成为自成体系的独立文体,可以与诗词曲赋骈文并驾齐驱,媲美争妍。从此,春联、寿联、挽联、赠联;门联、厅联、斋联、桥联、亭联;名胜联、商业联、格言联、讽刺联、游戏联,成为社会生活中的时尚,流风之盛,不因战乱革命而衰落。  民国初期著名联家有吴恭亨()、易顺鼎()、方尔谦()、梁启超()、杨度()等。年,胡君复《古今联语汇选》以及吴恭亨《对联话》相继问世。1931年刘大白()在《世界杂志》上发表《白屋联话》,文言白话,不拘一格。1932年清华大学教授陈寅恪()在入学考试卷中出题“孙行者”求对,至今传为美谈。1933年曲滢生《宋代楹联辑要》一书探讨了楹联起源。这一切说明:楹联文学受到知识界的普遍重视。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虽然春联在民间继续流行,革命领袖和知识分子亦多爱好楹联,但未能形成风气。在十年浩劫中,一切旧文化都在破除之列,楹联几乎濒临失传,但亦有例外。日在陈毅元帅追悼会上,张伯驹用鸟篆写的一副挽联: &&& 仗剑从云作干城,忠心不易,军声在淮海,遗爱在江南,万庶尽衔哀,回望大好山河,永离赤县&&&&&&&&&& 挥戈挽日接尊俎,豪气犹存,无愧于平生,有功于天下,九原应含笑,伫看重新世界,遍树红旗&&&  引起毛泽东主席对文史专家张伯驹先生处境的关心。十一天后,张伯驹被聘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楹联文学进入复兴时期。1984年成立中国楹联学会,1985年创办《对联·民间对联故事》,1987年创办《中国楹联报》。地方楹联组织的发展如雨后春笋,征联活动连绵不断,楹联网站丰富多彩,出现了群众性的楹联创作和理论研究高潮。尤为可喜的是:书法与楹联的结合,网络与楹联的结合,为楹联发展增添了强大的两翼。
欢迎转载:
推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逗眼观天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