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 破阵子的破阵子的艺术特色

文&&言&&文
当前位置:
& 辛弃疾破阵子教学设计
辛弃疾破阵子教学设计
为了让您更好地理解辛弃疾破阵子这首词,查字典语文教学设计频道小编为您整理了辛弃疾破阵子教学设计,希望可以给您提供参考帮助!
1、理解本词通过前九句与末一句进行对比、以壮衬悲来突出主旨的特色。
2、理解这首词用梦境来抒发报国之情的抒情方法,体会词的意境。
理解这首词用梦境来抒发报国之情的抒情方法,体会词的意境。
理解本词通过前九句与末一句进行对比、以壮衬悲来突出主旨的特色。
教学课类型
精讲 教学方法 研讨 主要教具 多媒体 学法指导 指导学生小组交流赏析
前一首词里我们已经接触了辛弃疾这个人物,南来著名的爱国词人,他力主抗金收复失地,他写的许多词都跟当时的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有关。他的词题材广阔、内容丰富、意境高远、风格以豪放悲壮为主,继承和发展了苏轼的豪放派词风,成为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词《破阵子》是作者在江西上饶闲居时期的创作,是写给在抗金主张上志同道合的好朋友陈亮的。这首词在风格上与《西江月》不同,大家在学习的时候注意体会。
请同学朗读,体会词的内容。范读、齐读、点评小组自由朗读、交流、有自己的话说说对词的内容的理解。(概括内容、感情)师生点评、交流。词中形象地描写了抗金部队的壮观军容,豪迈的意气,道出了爱国英雄的一片爱国之心。
三 赏析诗句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写了醉里还 挑灯看剑,念念不忘的是杀敌报国,(当时作者已经闲居已久,请缨无路,都受到南宋投降派统治集团的排斥和打击。在现实生活中,韬晦之不暇,不可能触发他收复失地的雄心壮志。只有在喝醉酒的时候,使他能暂时忘却现实,而通过&挑灯看剑&的举动,生动地表现出来。)在迷离的恍惚的醉态中,英雄酣然入梦,一梦醒来,各军营里连续响起了雄壮的军号声。他的神志立即回到了军营里,&吹角连营&意味着动员令已经下达,军心振奋,这是诗人的愿望,也是人民的愿望!投入备战。
下两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两句,意气激昂,形象阔大,这应该是具体描绘动员令下达的情况,部下的官兵们分食烤熟的牛肉,军队奏起雄壮的战歌。进一步渲染了军中的战斗生活气息,官兵斗志昂扬。
&沙场秋点兵&。 人们仿佛看到了这支队伍的赫赫军威,秋天在沙场上检阅军队,阵容威武雄壮秋高马肥,秋又是肃杀之气,都和&沙场&、&点兵&结合得很密切,把杀气腾腾的气氛渲染得符合实际。&点兵&意味着就要对敌人下总攻击令而进入战斗的阵地了,只用五个字,就笔酣墨饱地对上文所描写的情况作出了出色的小结。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两句是说马飞快如的卢(的卢,良马名),弓弦惊如霹雳。马作的卢飞快:是运用典故,&的卢&是古代著名的快马,相传一跃三丈,这里用来比喻战马都像的卢那样飞速奔驰。 其所以如此组合,是为了突出&快&和&惊&,英雄们骑着快马,拉着有力量的弓,飞驰战场,英勇杀敌,生动地描绘了惊险激烈的场面,进一步刻画了冲锋陷阵、杀敌报国的抗战英雄形象。使读者对爱国将士们冲锋陷阵,所向无前的英勇气概,历历如在目前。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指完成了军王统一大业,自己也取得了深厚英名。两句意味着作者看到大功告成,踌躇满志,从而发出愉快的欢呼声,连调子也是轻松而又大气磅礴的。这是作者的壮志也是理想。字里行间洋溢着爱国的热情。这两句中的君王、功名的念头表现得很明显;但我们放在具体的历史条件下看,封建时代的爱国主义事业是离不开&君王&和&功名&来实现的。
问:作者在结尾处为什么说&可怜白发生&?转笔使感情从极高点跌落下来,剩下的只有悲愤,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感慨,壮志和理想是美好的,可是祖国没有统一,自己没有功名,却已经年纪大了,生了白发,没有机会了。作者从21岁起投笔从戎,从军杀敌,23岁时,集合突入军营,生擒叛将,智勇双全,气吞山河。40岁以后一直闲居在农村,&可怜白发生&,把自己的悲愤展现在人们眼前。在理想与现实的强烈的对比下,使千百载下的读者对作者那种报国有心,请缨无路的愤慨,还觉得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四 构思特点
梦境和现实相结合,来抒发抗金救国的远大理想及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五总结内容、意境。
小结:全词写&壮&,基调豪迈高亢、大气磅礴。通过梦境中的战争场面的描写,表达了作者的收复失地,抗金卫国 的远大理想,抒发了现实中的壮志难酬的悲愤。
自选一首辛弃疾的词赏析,描绘其中的意境。 板书设计 破阵子辛弃疾梦境(战争场面) 抒发抗金救国的远大理想现实(白发生) 及壮志难酬的悲愤。
《破阵子》其它教案
《破阵子》课件下载
热门语文文档
《破阵子》知识扩展问题:  &#xe6
[填空题] 辛弃疾《破阵子》的写景特色是()。
长骨的两端膨大称。
加强教育是对谈判手的严格要求的做法,不是其具体的表现的是(). ["A、检查","B、提示","C、奖励","D、处罚"]
黄金投资的特点包括什么?
简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说。
插接架间电缆及布线时须注意以下几点(). ["架间缆的插接,电缆的走向及路由均符合厂家有关规定","没有错接,漏接","插接部位紧密可靠,接触良好","架间电缆外观平直整齐"]
辛弃疾《破阵子》的写景特色是()。
参考答案:以情造景
●&&参考解析简论辛弃疾爱国词的艺术特色
内容提要&&
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的词驰骋百家,扫空万古,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上都达到了两宋词的最高峰。其爱国词更以阔大的意境,活脱的典故,巧妙的比兴,新奇的意象群,灵动传神的语言技巧独树一帜,令人称绝。
&&& 关键词
&&爱国词&&&&
辛弃疾是南宋卓越的爱国词人。“稼轩负高世之才,不可羁勒,能于唐宋诸大家外,别树一帜(冯煦《蒿庵论词》)。”辛词现存600多首,绝大部分属爱国题材。辛弃疾发展了苏轼以来的豪放词风,进一步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艺术上取得了很高成就。辛词常通过丰富奇崛的形象、奇特变化的想象、变幻莫测的章法、自然贴切的用典、广博生动的语言,或倾诉深沉的故园之思、壮志难酬的报国之志,或表达遭受打击的抑郁孤愤、对朝廷偏安的无可奈何,思想性与艺术性达到了高度的和谐统一。笔者今就辛弃疾爱国词的艺术特色略作剖析,以求教大方。
一、意境阔大,雄奇恣肆。
辛氏出生于北方沦陷区,21岁(公元1161年)即聚众加入耿京领导的抗金义军,献身复国大业;南归后不得朝廷重用,屡官屡罢。其将才相略无处施展,北伐宏图蹉跎成空,因而只能把一腔报国无门的抑郁和忠愤尽托于词。无论高楼远眺,把酒饯别还是移官归隐、谈经论史,辛弃疾总能运其生花妙笔营造出浑厚苍莽、大气磅礴的艺术境界,传达其作为战士和民族英雄的沉思与浩叹。
辛弃疾作为“弓刀游侠”(《谭评词辨》评辛词[念奴娇]“野塘花落”语),其爱国词常写雄奇壮阔的景象。他的词里,有塞外沙场的“点兵点将”(《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也有“楚天千里清秋”的慷慨悲凉(《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有“塞北江南”、“万里江山”的故园之思(《清平乐》“绕床饥鼠”),更有“平戎万里”、“整顿乾坤”的报国之志(《水龙吟》“渡江天马南来”)。酣畅的笔墨,飞舞的气势,不羁的情怀,构成了辛词雄放、沉郁和悲壮的风格特征。具体说来,辛词阔大意境的创造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时空的跨越与跳跃。说辛词的意境“视通万里,思接千载”也并非溢美之词。辛词《木兰花慢》“汉中开汉业”中有“想剑指三秦,君王得意,一战东归。追亡事,今不见,但山川满目泪沾衣。”六句。前三句用典,追叙刘邦知人善用,拜韩信为大将,东进三秦,击败项羽所立三王(即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平定关中事;后三句从怀古转向现实,慨叹南宋王朝危在旦夕却甘心据守半壁江山的懦弱和无能,以古比今,深沉含蓄。这是时间的跳跃。《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中有“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两句,作者在愤怒控诉金兵侵略罪行的同时,也表达了对沦陷敌手的北方领土和抗战军民的深切怀念。由眼前的“郁孤台”联想到西北的“长安”,这是空间的跨越。另外,《满江红》“蜀道登天”中的“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清平乐》“绕床饥鼠”中的“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更是气魄宏大,意境开阔,时空交错的千古名句。
其二,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统一。辛词在意境的创造上带有明显的浪漫主义风格,他爱国词中的许多名作,就是通过突现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来表现自己复杂的爱国情思。最能体现辛弃疾这一创作特色的要数《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词的首句“醉里挑灯看剑“是写实,述写自己复国大志不得伸展,胸中块垒,唯有以酒浇之。”“梦回”以下写虚,是梦境,更是理想的集中展现。“梦回”后四句,写塞外军旅生活和阅兵场面:英雄酣然入梦,醒来时雄壮的军号声连绵不绝;部队官兵同甘共苦,共食“八百里炙”。军乐队奏响豪迈战歌鼓舞士气;秋高马肥,正是检阅军队,用兵杀敌的最佳时节。“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着力刻画英雄飞驰战场,奋勇杀敌的英武豪迈,冲锋陷阵、杀敌报国的抗战英雄形象跃然纸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这两句是说统一大业得以完成,理想得以实现,字里行间洋溢着大功告成的喜悦,使词的感情沸升到最高点。结句“可怜白发生。”笔锋陡转,回到现实,使感情从顶点一下跌落,尽吐壮志难酬的无限感慨,揭示了理想与现实的尖锐对立,有力地表现了“报国有志志不伸”的苦闷与悲愤。整首词基调豪迈高昂,意境大气磅礴,无愧“壮词”美誉。
&&&&《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也是通过突现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营造阔大的意境来表达爱国情思。词的上阕回忆词人青年时追杀叛徒,抗金杀敌的壮阔场景;下阕转入写自己当前的处境,“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词人被弃置不用的悲苦,英雄末路的感慨一言难尽。最后两句“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更将全词的感情推向高潮。“平戎策”,即《美芹十论》和《九议》等陈述抗金的意见书,是作者抗金复国理想的象征,但现实却极具讽刺,人老了,英雄无用武之地,“万字平戎策”,只换得东家的农艺书。理想与现实的强烈反差中,寄托了词人遥深的感慨。
二、用典贴切,沉郁苍凉。
所谓“用典”,即指“诗文中引用的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辞海》语),以古比今,借古讽今。辛弃疾凭借其驾驭语言的卓越才能,其用典多而不滥,实而不滞,且能稍加改造而别出新意。《永遇乐》“千古江山”是用典成名的典范作品: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怀古咏史,善用典故,是本词的最大特点。上片即景生情,,由登高所见联想到古代两位著名的英雄人物。“千古江山”六句,追忆三国吴帝孙权及其雄才大略,感喟山河长存,人世沧桑;“斜阳草树”六句,缅怀东晋刘裕,盛赞其北伐雄姿,杀敌神威。作者借用典故,悼古伤今,感喟当前无人能够力挽狂澜,抵御外侮,同时也暗示出自己杀敌报国的决心。下片换头“元嘉草草”三句,用宋文帝刘义隆失败的故事,告诫当朝权相韩侂胄:没有充分准备不可轻率北伐。此三句典中套典,用不汉代霍去病绝大漠,败匈奴,“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的旧典和南朝宋文帝刘义隆好大喜功,草率北伐,终于遭致惨败的新典,文辞沉郁精警。“可堪回首”三句,用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典故,意在忧虑中原遗民百姓民族意识的淡漠。词的最后“凭谁问”三句,借廉颇的典故自况,概括了词人一生的坎坷遭遇,表明自己虽然年老体弱,但请缨雄心犹在,而朝廷是否了解词人的一片忠心,却难预料。全词以典故始,以典故作结,中间以典故绾结,典中套典,古典新用,死典活用,全无牵强痕迹,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
&此外,辛弃疾爱国词中一些篇章“以文为词”的表现手法也不容忽视,如《南乡子》: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这首词因巧妙融化古人语言入词而成名。上片写景抒情,写滚滚流水,套用杜甫《登高》诗中的“不尽长江滚滚来”诗句,感叹历史、人事的兴衰。下片巧用曹操的两句话,很自然形成一问一答的设问形式,毫无斧凿痕迹。(《三国志》曾载曹操的话:“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三国志》又载曹操赞孙权的话:“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若豚犬耳。”)全词“以文为词”,巧用典故,委婉含蓄地讽刺了南宋统治者的昏庸无能,极富神韵。
辛弃疾的爱国词,像这类活用典故,“以文为词”的篇章还有《水龙吟》“渡江天马南来”,《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等等。其中《念奴娇》“我来吊古”中“宝镜难寻”句用典令人称绝。隋朝王度《古镜记》谓“宝镜”为“照妖镜”,辛弃疾却在词中把它当作实现理想的象征,“化腐朽为神奇”,使词意境含蓄蕴藉,优美动人。刘熙载《艺概》中说:“稼轩词龙腾虎掷,任古书中理语、瘦语,一经运用,便得风流。”是很有道理的。
三、善用比兴,寓情于景。
比兴是我国古代诗词创作常用的表现手法。比,即譬喻,“以彼物比此物”;兴,即寄托,“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两字合用,常指“通过外物、景象而抒发、传达情感、观念”。辛弃疾从北方“归正”的经历和他“主战”、“复国”的政治立场,使他在朝廷中处于孤立无援的地位。因此,他的许多爱国词不得不用隐晦曲折的比兴手法来表达其对朝廷偏安政策的反感和渴望恢复河山的理想。最有代表性的是词人写于淳熙六年(1179年)的饯别词《摸鱼儿》: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们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这首词通篇使用比兴手法。上片极写暮春时节春意阑珊的哀怨之情,表面看是写时令,实际是自己处境和心境的写照,更是宋王室南渡后衰微国势的象征。结合这首词当时创作的政治背景,“惜春常怕花开早”二句,正是对南宋统治集团草率用兵,毁坏大好恢复局面的曲折反映。(按:宋孝宗即位生曾一度对金采取攻势,只因任用了徒具虚名的张浚,轻敌冒进,结果符离战败,失去大好时机。)下片宕开一笔,将宫怨题材推陈出新,通过叙写争宠的古事暗示现实,喻指宋朝廷权奸嫉贤妒能,借古讽今,融自身遭遇,国势日颓于一体,含蓄深刻。
词人继承了屈原《离骚》以“香草美人”为喻的传统技巧,塑造了一个屡遭迫害打击的宫女形象,这一形象其实是作者“坚持理想,追求进步,而又孤立无援的化身”,在当时具有典型的时代意义。这首词也因此为历代文人墨客所推崇。近人梁启超说它“回肠荡气,至于此极。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是很中肯的。
再看《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这首词也成功运用了比兴手法,以赣江流水起兴,联想到几十年前金兵入侵江西,人民被屠杀蹂躏的惨状,特别是以鹧鸪“但南不北”(鹧鸪鸣叫的谐音)自比,借以抒发自己决不北去向金人屈膝的坚定信念,匠心独运。
另外,《贺新郎》“把酒长亭说”一词用“剩水残山”暗喻南宋偏安一隅,置祖国大好河山支离破碎于不顾的景况;《水龙吟》“举头西北浮云”一词以“潭空水冷,月明星淡”委婉折射词人所处的阴暗凄凉的社会环境等等,都是比兴手法的成功范例。
四、巧设意象群,化旧为新。
辛弃疾作为词坛豪放派的代表之一,其独特之处在于作者首先是抗金英雄,爱国战士。他的豪放,不同于纯文人式的旷达和睿智,而更多的表现为决心恢复国土的使命感和壮志难酬,英雄末路的慷慨悲歌。因此,辛词在意象群的选择上,体现了其自身的特点。
辛弃疾爱国词的意象群无不渗透着词人满腔的忧国伤时,孤愤难舒的情感。其中,被前人用俗用滥的“白发”,一旦到了辛弃疾的手上,新意顿生。如象“白发宁有种?一一醒时栽。”(《水调歌头》)“白日射金阙”)白发写愁,本近俗滥,但稼轩用一“栽”字,化旧为为新,拟人化手法引人无限联想:这首词作于作者42岁(1182年),正当壮年,满头华发,无非因忧国忧民而生,“白发”何尝有种?此一层;国事日颓,山河破碎,醉中尚可忘却,醒时“愁更愁”,此又一层;白发不是自然生长出来的,而是“栽”出来的,可见“愁”乃是外物强加于我,此第三层。由此观之,词人深沉的忧愤也就不难揣度了。
像这类传神的句子还有:
“楼观甫成人已去,旌旗未卷头先白。”(《满江红》“过眼溪山”)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清平乐》“绕床饥鼠”)
“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贺新郎》“甚矣吾衰矣”)
“把酒问嫦娥:被白发,欺人奈何!”(《太常引》“一轮秋影金波”)
这一类词句,通过“白发”这一核心意象,或直抒胸意,斥责南宋统治者扼杀抗金人材的罪行,或揭示理想与现时的矛盾,慨叹人生的坎坷际遇,或以夸张为能事,抒写虚度年华,壮志难酬的苦闷,或借助奇特浪漫的想象,折射宏图蹉跎的抑郁悲愤,感情悲怆,色彩凝重,气氛沉郁,有力地表现了辛弃疾深沉而悲壮的情思。
酒,是辛弃疾爱国词意象群中的高频率出现者:“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破阵子》);长安故人问我,道愁肠殢酒只依然(《木兰花慢》);“硬语盘空谁来听?记当时只有西窗月。重进酒,换鸣瑟”(《贺新郎》);“醉里且贪欢笑,要愁哪得功夫”(《西江月》……充分表现出词人报国杀敌的雄心和对现实的不满,对朝廷的轻蔑。
此外,剑与泪,风和雨,战马,旌旗,斜阳,江水等等,都是颇能代表辛词“苍凉沉郁”风格的意象。如象: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
“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水龙吟》“举头西北浮云”)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
这类具有超凡气慨的意象群,共同界说了词人的现实主义品格:含蓄深沉,外冷内热,沉郁顿挫,悲壮苍凉。
总之,辛弃疾爱国词因其内容上的深沉雄浑和艺术上“才人伎俩,真不可测”(清·沈谦《填词杂说》)的推陈出新,取得了杰出成就。这也正是辛词之所以流传千古的原因。
参考书目:
1、万光治、徐怀安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史》,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4年11月版。
2、唐圭璋主编:《唐宋词鉴赏辞典》,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12月版。&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快捷登陆:
你好,欢迎来到新东方
您好,欢迎来到新东方
《破阵子》辛弃疾宋词赏析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醉梦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梦中回到了当年的各个营垒,接连响起号角声。把烤牛肉分给部下,乐队演奏北疆歌曲。这是秋天在战场上阅兵。
战马像的卢马一样跑得飞快,弓箭像惊雷一样,震耳离弦。(我)一心想替君主完成收复国家失地的大业,取得世代相传的美名。可怜已成了白发人!
醉里:醉酒之中。
挑灯:拨动灯火,点灯。 看剑:查看宝剑。准备上战场杀敌的形象。说明作者即使在醉酒之际也不忘抗敌。
八百里:指牛。《世说新语·汰侈》“晋王恺有良牛,名‘八百里驳’”。后诗词多以“八百里”指牛。
麾:军旗。麾下:指部下。
炙:烤肉。
五十弦:本指瑟,泛指乐器。 翻:演奏。 塞外声:以边塞作为题材的雄壮悲凉的军歌。
沙场:战场
点兵:检阅军队。
马作的卢( dí lú)飞快:战马像的卢马那样跑得飞快;作,像…一样;的卢,马名。一种额部有白色斑点性烈的快马。相传刘备曾乘的卢马从襄阳城西的檀溪水中一跃三丈,脱离险境。
作:像,如。
霹雳(pī lì):特别响的雷声,比喻拉弓时弓弦响如惊雷。
了(liǎo)却:了结,完成。
天下事:此指恢复中原之事。.
赢得:博得。
身后:死后。
可怜:可惜
此词以两个二、二、二的对句开头,通过具体、生动的描述,表现了多层情意。第一句,只六个字,却用三个连续的、富有特征性的动作,塑造了一个壮士的形象,让读者从那些动作中去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去想象人物所处的环境,意味无穷。为什么要吃酒,而且吃“醉”?既“醉”之后,为什么不去睡觉,而要“挑灯”?“挑”亮了“灯”,为什么不干别的,偏偏抽出宝剑,映着灯光看了又看?……这一连串问题,只要细读全词,就可能作出应有的回答,因而不必说明。“此时无声胜有声”。用什么样的“说明”还能比这无言的动作更有力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呢?
  “挑灯”的动作又点出了夜景。那位壮士在夜深人静、万籁俱寂之时,思潮汹涌,无法入睡,只好独自喝酒。喝“醉”之后,仍然不能平静,便继之以“挑灯”,又继之以“看剑”。翻来覆去,总算睡着了。而刚一入睡,方才所想的一切,又幻为梦境。“梦”了些什么,也没有明说,却迅速地换上新的镜头:“梦回吹角连营”。壮士好梦初醒,天已破晓,一个军营连着一个军营,响起一片号角声。这号角声,多么富有催人勇往无前的力量啊!而那位壮士,也正好是统领这些军营的将军。于是,他一跃而起,全副披挂,要把他“醉里”、“梦里”所想的一切统统变为现实。
  四两句,可以不讲对仗,词人也用了偶句。偶句太多,容易显得呆板;可是在这里恰恰相反。两个对仗极工、而又极其雄健的句子,突出地表现了雄壮的军容,表现了将军及士兵们高昂的战斗情绪。“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兵士们欢欣鼓舞,饱餐将军分给的烤牛肉;军中奏起振奋人心的战斗乐曲。牛肉一吃完,就排成整齐的队伍。将军神采奕奕,意气昂扬,“沙场秋点兵”。这个“秋”字下得多好!正当“秋高马壮”的时候,“点兵”出征,预示了战无不胜的前景。
按谱式,《破阵子》是由句法、平仄、韵脚完全相同的两“片”构成的。后片的起头,叫做“过片”,一般的写法是:既要和前片有联系,又要“换意”,从而显示出这是另一段落,形成“岭断云连”的境界。辛弃疾却往往突破这种限制,《虞美人。别茂嘉十二弟》如此,这首《破阵子》也是如此。“沙场秋点兵”之后,大气磅礴,直贯后片“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将军率领铁骑,快马加鞭,神速奔赴前线,弓弦雷鸣,万箭齐发。虽没作更多的描写,但从“的卢马”的飞驰和“霹雳弦”的巨响中,仿佛看到若干连续出现的画面:敌人纷纷落马;残兵败将,狼狈溃退;将军身先士卒,乘胜追杀,一霎时结束了战斗;凯歌交奏,欢天喜地,旌旗招展。
  这是一场反击战。那将军是爱国的,但也是追求功名的。一战获胜,功成名就,既“了却君王天下事”,又“赢得生前身后名”,岂不壮哉! 如果到此为止,那真够得上“壮词”。然而在那个被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时代,并没有产生真正“壮词”的条件,以上所写,不过是词人孜孜以求的理想而已。词人展开丰富的想象,化身为词里的将军,刚攀上理想的高峰,忽然一落千丈,跌回冷酷的现实,沉痛地慨叹道:“可怜白发生!”白发已生,而收复失地的理想成为泡影。想到自己徒有凌云壮志,而“报国欲死无战场”(借用陆游《陇头水》诗句),便只能在不眠之夜吃酒,只能在“醉里挑灯看剑”,只能在“梦”中驰逐沙场,快意一时。……这处境,的确是“悲哀”的。然而又有谁“可怜”他呢?于是,他写了这首“壮词”,寄给处境同样“可怜”的陈同甫。
  同甫是陈亮的字。学者称为龙川先生。为人才气豪迈,议论纵横。自称能够“推倒一世之智勇,开拓万古之心胸”。他先后写了《中兴五论》和《上孝宗皇帝书》,积极主张抗战,因而遭到投降派的打击。宋孝宗淳熙十五年冬天,他到上饶访辛弃疾,留十日。别后辛弃疾写《虞美人》词寄他,他和了一首;以后又用同一词牌反复唱和。这首《破阵子》大约也是这一时期写的。
  全词从意义上看,前九句是一段,十分生动地描绘出一位披肝沥胆,忠一不二,勇往直前的将军的形象,从而表现了词人的远大抱负。末一句是一段,以沉痛的慨叹,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悲愤。壮和悲,理想和现实,形成强烈的反差。从这反差中,可以想到当时南宋朝廷的腐败无能,想到人民的水深火热,想到所有爱国志士报国无门的苦闷。由此可见,极其豪放的词,同时也可以写得极其含蓄,只不过和婉约派的含蓄不同罢了。
  这首词在声调方面有一点值得注意。《破阵子》上下两片各有两个六字句,都是平仄互对的,即上句为“仄仄平平仄仄”,下句为“平平仄仄平平”,这就构成了和谐的、舒缓的音节。上下片各有两个七字句,却不是平仄互对,而是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这就构成了拗怒的、激越的音节。和谐与拗怒,舒缓与激越,形成了矛盾统一。作者很好地运用了这种矛盾统一的声调,恰当地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复杂的心理变化和梦想中的战斗准备、战斗进行、战斗胜利等许多场面的转换,收到了绘声绘色、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
  这首词在布局方面也有一点值得注意。“醉里挑灯看剑”一句,突然发端,接踵而来的是闻角梦回、连营分炙、沙场点兵、克敌制胜,有如鹰隼突起,凌空直上。而当翱翔天际之时,陡然下跌,发出了“可怜白发生”的感叹,使读者不能不为作者的壮志难酬洒下惋惜怜悯之泪。这种陡然下落,同时也戛然而止的写法,如果运用得好,往往因其出人意外而扣人心弦,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
  李白有首叫《越中览古》的诗。诗中写道:“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好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这首七言诗中,有三句写到越王勾践的强盛,最后一句才点出越国的衰败景象,虽然表达的感情显然不同,但在谋篇布局方面又有相通之处,可以参看。
  该词是作者失意闲居信州时所作,无前人沙场征战之苦,而有沙场征战的热烈。词中通过创造雄奇的意境,抒发了杀敌报国、恢复祖国山河、建立功名的壮怀。结句抒发壮志不酬的悲愤心情。
  词的上片,写作者闲居家中心情苦闷,只能借酒浇愁;然而,就是在深夜酒醉之时,还一次又一次地拨亮灯火,久久地端详着曾伴随自己征战杀敌的宝剑,渴望着重上前线,挥师北伐。作者带着这样的思念和渴望进入梦中。他恍惚觉得天已拂晓,连绵不断的军营里响起了一片嘹亮雄壮的号角声。他把大块的烤牛肉犒劳将士们,让他们分享;军乐队奏着高亢激越的边塞战歌,以助兴壮威。在秋风猎猎的战场上,他检阅着各路兵马,准备出征。
  词的下片,紧接着描写了壮烈的战斗和胜利的结局:将士们骑骏马飞奔,快如“的卢”,风驰电掣;拉开强弓万箭齐发,响如“霹雳”,惊心动魄。敌人崩溃了,彻底失败了。他率领将士们终于完成了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伟业,赢得了生前死后不朽的英名。到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意气昂扬、抱负宏大的忠勇将军的形象,他“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然而,在词的最后,作者却发出一声长叹:“可怜白发生!”从感情的高峰猛的跌落下来。原来,那壮阔盛大的军容,横戈跃马的战斗,以及辉煌胜利,千秋功名,不过全是梦境。实际上,在苟安卖国的统治集团的压制下,作者报国无门,岁月虚度。“可怜白发生”,包含着多少难以诉说的郁闷、焦虑、痛苦和愤怒啊! 这首词基调雄壮高昂,真不愧为「壮词」。而结句的悲壮低徊,却与此形成鲜明对比。更令人感慨与寻思。词的结构上也不同于一般词作,上下片语义连贯,过片不分,直到最后一句突然一个顿挫,读来波澜起伏,跌宕有致,实为辛弃疾「沉郁顿挫」的典型之作。
  从全词看,壮烈和悲凉、理想和现实,形成了强烈的对照。作者只能在醉里挑灯看剑,在梦中驰骋杀敌,在醒时发出悲叹。这是个人的悲剧,更是民族的悲剧。而作者的一腔忠愤,无论在醒时还是在醉里、梦中都不能忘怀,是他高昂而深沉的爱国之情、献身之志的生动体现。
温馨小贴士:
1. 咨询电话:(每天 9:00-18:00)
2. 上海新东方官网:
(责任编辑:Venik)
新东方培训机构提供、英语、、、 、、、,等等课程的学习。课程多,分类细,方便大家的选择。满足不同阶段的学习需求。
新东方上海学校:微服务 (微信号:XDFSHWFW)
报班扫一扫,优惠优先知,手机报名不排队、更便捷
版权及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含本网和新东方网)
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仅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转载稿的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新东方",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见稿后在两周内速来电与新东方网联系,电话:010-。
网络合作QQ: 陈老师&& 招生渠道 QQ: 蔡老师&&高校合作 QQ: 吴老师
友情链接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辛弃疾 破阵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