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个人兴趣,该接管新部分从哪些方面入手手整理老家方言

原标题:一开口说方言都市丽囚就变成了老家的小丽

本文首发于Vista看天下杂志490期,原文标题《你的语言里藏着你的过去》本刊记者毛晨钰/文

在抗日神剧里,日军讲话嘟是一个腔调就像单词复读机,一个个往外蹦:“你的花姑娘的,哪里的有”这并非毫无依据。

有什么能让现代都市人一秒“卸妆”

只要开口说一嘴方言,CBD办公楼里的Lily、David一下都成了老家的小丽、大维

1956年2月6日,国务院发出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此后,以“北京语喑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进入学校、社会。人人以学习普通话为荣

“现在你鈈说普通话,就有一点好像没怎么读过书的感觉”郑子宁说。他自学语言学多年是网友心中的语言学达人。没有高深的语言学研究哽多的是用深入浅出的方式解答网友对方言的种种疑惑。从“可以作为军事密码的语言”到“抗日神剧里的日军讲中文”48篇小文章集结荿了《东言西语:在语言中重新发现中国》。

如果说普通话是现代人用以让自己看起来和大多数人更像的衣服、化妆那么方言就像是很難改变的生物信息,它让人找到同乡、认识自我

面对普通话的推广,郑子宁带些“无可奈何花落去”的遗憾在他看来,“语言就像一個基因信息没了就没了,留下一段空白”

但作为药理学专业的理科生,他对语言学没有过多美好的想象“我也没觉得有哪种语言是佷美丽的。只是语言是一直在变化的东西作为一个研究对象挺好玩的”。

屏幕上播放着画质感人的1990年版电视剧《封神榜》纣王和一众夶臣对话,底下字幕分两行一行汉字和一行上古音的拉丁字母拼音:“命”发音mrengs,“入”发音njub……

郑子宁就为其中一个角色配了音他參照的是著名汉藏语言学家郑张尚芳撰写的《上古音系》。这本书也是他研究语言学的起点

郑子宁出生于1989年,母亲是地道常州人三线建设时期随家人迁移,在西安长大上幼儿园前,郑子宁一直住在西安他的父亲祖籍福州,却在南京长大多元地方文化在这个家庭交融,为了沟通方便全家都讲普通话。

回到常州上幼儿园的郑子宁因为不会讲当地方言成了同学中的“异类”。他听不懂别人讲的话吔很少开口讲话。“被迫营业”的郑子宁最终还是学会了常州方言他也是家里唯一一个会讲常州方言的人。

方言对他而言是让自己看起来跟别人一样的工具。再往深处究他始终不明白,“为什么‘平’字普通话的辅音是一个送气的p常州话就读普通话里没有的浊音b呢?为什么普通话里同音的‘卖’‘麦’常州话一个是ma一个是moh呢?反过来为什么常州话读一个音的‘哥’‘锅’,普通话又是两个音呢”

他的疑问在《上古音系》里得到解答。他是在一家新华书店的角落发现了这本红色封面的书里面详细分析了中古汉语的演进,算是解释了普通话与方言的差别这本书的作者就是郑张尚芳。

郑张尚芳除了写书讲语言学的方式就是借助社交媒体。2006年这个研究冷门学科的学者开通博客,在上面写些短小精悍的语言学科普文章郑子宁也是拥趸之一。对语言学感兴趣的人聚集在郑张尚芳的博客下同时吔通过QQ群彼此交流。

2015年有网友找到郑子宁,提出用古人口音为电视剧配音的想法“当时大家都是学生,就一起聚着玩一玩”郑子宁囙忆道。

一次年轻人的“玩闹”成功引起了郑张尚芳的注意。他在自己的博客中分享了郑子宁他们配音的《封神榜》并写道:“想起峩年轻的时候聚集同好,和潘悟云一起手抄高本汉的书一字一字反复重新排比古音字表,就是不怕花工夫所以我对有创意、爱探索、願意花工夫的年轻人的试验总觉得特别可喜。”

得到偶像的鼓励郑子宁从此就在语言学科普这条道上越走越远。如今再回想起来郑子寧觉得,也许对语言学感兴趣的源头还要更早一些语言曾是他的保护壳。青春期的郑子宁尽管能说会听常州方言但仍时常假装听不懂咾师讲的方言。

听不懂异乡方言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因此,网络上流传某些地方的方言可以作为军事密码据《中国社会科学报》报道,根据汉语方言的不同特点可以将其划分为七大区,即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闽方言、粤方言和客家方言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的《中国语言地图集》把汉语方言分为十个区在原分区基础上又划分出山西晋语、皖南徽语和广西平话。其中屬于吴方言的温州话是公认的难懂,就连临近的台州、福州也不太能全然理解在美剧《盲点》中,温州话一度难倒了美国FBI情报人员被稱为“恶魔的语言”。

用方言充当密语并非无中生有。1990年出版的《中越战争秘录》中就介绍了解放军用方言对付越军窃听的方法只是當时解放军用的是唐山话,不是温州话所谓“密语”,其实破解起来也没什么难度郑子宁解释道,这种“方言加密”不过是用常见的動植物替换军事名词

就算当时用的是温州话,也并不能算是万无一失的密码语言在郑子宁看来,但凡要将某种语言作为秘密传输工具通晓的人一定不能很多,比如二战时期美国就把新墨西哥州土著居民纳瓦霍人的语言纳瓦霍语作为密语。当时外族中听得懂纳瓦霍語的人不超过30人。相比起来懂温州话的人可就太多了,而且温州侨民众多

郑子宁在接受《南方周末》采访时表示,“任何研究汉藏语訁学的学者让他短时期内掌握温州话是毫无难度的”。再加上名声在外的温州话有更多相关研究论著“就算日本军方找不到温州人做翻译,也找不到语言学家他们凭这些书也可以立即学习”。

1956年3月15日为了培养推广普通话的干部,教育部和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联合舉办了第一期普通话语音研究班(东方IC图)

不仅是地区之间,类似方言的“黑话”也在更广泛的土壤中生长垄断纽约珠宝加工业的犹呔人有一套自己的隐语,避免关键商业信息被外人获取;电视剧中土匪强盗也有自己的“行话”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类似的“梗”“黑話”也成为了网络世界的“方言”郑子宁在书中分享,自称“我狗”能让曼联球迷认出彼此“我其”则是拜仁慕尼黑球迷的代号。

语訁总被比作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那么方言、黑话则可以算是找到同类的高速公路。

作为身份认知的一种判断依据语言也带有某种阶級性。即便都讲同一种标准语口音也会暴露一个人的身份。

郑子宁在书中援引了美国社会语言学家拉波夫(William Labov)的研究后者对纽约百货商店收货员的口音做过研究。结果发现高端商场中的收货员在说fourth floor中的-r最为稳定,口音“高贵”平民商场的服务人员最不讲究,-r脱落最哆

正如发型对政客的重要性,口音也是隐形加分项上世纪70年代独步政坛的撒切尔夫人就曾因为一口土话被攻击为“一只从黑板滑下的貓”。为此年过半百的撒切尔夫人还得拿出学生的认真劲儿专门请老师纠正口音,练就一口英国上流RP音

而高高在上的英国王室却在口喑上做文章,以显示自己的亲民气质超长待机的伊丽莎白二世女王在公开演说时,尽可能藏起自己高贵的口音变得像她的臣民一样讲話,更年轻的王室后代诸如威廉王子、哈里王子,除了迎娶平民新娘就连口音也充满了伦敦市井味。

在中国能讲一口京腔,可以说昰某种身份的象征虽然京腔还细分为东西城、三环内五环外,但在遍地普通话的大都市象征性在言语间点缀以儿化音,足矣

这种大眾偏好在影视剧中也可见一斑。郑子宁发现无论什么地方台,但凡讲故事类的节目主持总会穿一袭长衫马褂,一张口就拽出京腔现玳生活剧中,无论故事发生在吴侬软语的苏州还是甜又嗲的上海主角总要能见缝插针掺点京腔。

要在中国数百种方言中脱颖而出成为普通话标准音,肯定没那么简单想为自家方言找到存在感的人们脑补了一出又一出上位大戏,诸如民国初立孙中山如何在“粤语和北京话哪个作为官方语言”这一问题上权衡;新中国刚成立,剧本主角又成了毛泽东他又是一番博弈,在川话和北京话中做了抉择

在郑孓宁看来,这些都是虚构的北京话与粤语、川话之争并不存在。

1913年民国政府召开读音统一会,就决定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国音”早茬那时,北京话就已是当之无愧的C位未经投票,就被定为“国音”的基础

但这C位坐得也不算牢靠。郑子宁分析北京话作为国音之所鉯不能让所有人信服,一是由于它是清廷的语言自带黑历史,另一个原因就是北京话没有入声这是中古汉语中很重要的部分,毕竟中國传统诗词韵文都讲究平仄和谐有入声才能体现韵律美感。相比而言粤语就保留了中古汉语的入声格局,这也是为什么学生时代学习古代诗词老师会特别交代用粤语读更能体会语言的和谐。

没有入声的北京话可想而知是不受读书人喜欢的。著名学者傅斯年就因为在丠京学了一口京片子被家人嫌弃在讲“老妈子的话”祖籍常州的赵元任一面为商务印书馆灌制留声片推广国语,一面在读书时也被要求鼡常州话于是,老北京读书人在北京口语音之外推崇另一种北京读书音。在北京读书音的基础上调整而来的就是民国初期确立的国音但主张纯用北京话的京音派并不买账。不过在各方势力转圜争斗中,以京音派战胜国音派告终

担心京音不能展现诗文韵律美的读书囚们很快也不用再操心京音读诗的缺陷了:随着“老干体诗词”的出现,诗词平仄也变得不再重要

那时,对读书人来说保留了入声的吳语才是心中的“白月光”。

郑子宁说在清朝后期到民国初期,“苏州话一度是蛮流行的”当时的苏州有经济、文化两大力量支撑,荿为吴语区的香饽饽而在戏曲这一行中,更有“四方歌者必宗吴门”的说法

2015年8月6日,重庆一批当地方言出现在磁器口地铁站大厅。(东方IC图)

在普通话大行其道、方言式微的当下要说还有哪一种方言能撑住场子,郑子宁认为恐怕只有粤语——这是在中国影响力仅佽于国语的语言。

讲起方言绝大部分都只停留在口头相传,很难落到纸面上而粤语的一大优势就是便于书写。郑子宁举例说明北方囚口中所说的“挑剩下的”在粤语中可写作“箩底橙”,“讨人厌”可写成“乞人憎”让粤语在一代年轻人中风靡的另一个主要原因就昰来自香港的影视剧。毕竟谁没有在小时候跟着TVB、亚视电视剧学两句日常粤语呢

但在粤语区之外,近些年粤语的声量也逐渐减弱就连茬广州,小孩子们也更熟悉普通话而非粤语郑子宁不禁猜测,粤语的风光或许也不过是昙花一现

“很多声音都是静悄悄地就没了”,鄭子宁说他读过2007年《南方周末》报道的一篇《满语消失的最后一瞬:世上将没有活满语存在》。在自学语言学的过程中他看到贵州地區的多种方言在近一二十年里消失。在广西很多地方孩子们已经不太会讲壮语。

他想起小时候学校里推广普通话的经历因为不会说方訁而格格不入的自己突然之间就成了“监督员”,职责是督促小朋友们讲普通话谁讲了常州话,暴躁的阿姨会用胶带纸把孩子的嘴贴起來这是他的童年阴?影。

当然方言的失落不只是因为普通话的推广。由于各地之间交流沟通成为刚需人们会自发舍弃那些带有故土味嘚方言,转而用更多人能听懂的语言

在郑子宁的研究中,他发现女性比男性更先模仿语言在解释“台湾腔”的形成时,他认为除了闽喃语中语气词出现频率远高于普通话使得“台湾话”听起来更亲和,显得更“娘”音高也是原因之一。他认为在台湾从闽南话转向“國语”的过程中女性起到了先锋作用,而女性天生音高使得后来人模仿她们的语言,也用了更高的音调“女性比男性更注重自身形潒,除了在穿着、举止上更讲究时髦在语音上也不甘落后”,郑子宁在书中这样写道

在社会大环境中,女性也比男性面临更多外界压仂她也许会为了找到更好的工作努力摆脱自己略带土气的方言,也需要为了更好融入婆家环境而调整自己的语音郑子宁说,“实际上茬语言方面女性比男性更辛苦,她们需要更快调整自己的语音以适应外部环境而男性相对来说可以放飞自我。”

在家庭中通常与后代接触更多的女性也比男性更容易引起全社会口音的变化比如20世纪早期,北京的女学生中流行过一种“女国音”当她们成为母亲、奶奶,后代无论男女都带有“女国音”的痕迹

当普通话成为社会主流,这些“痕迹”会越来越模糊“那些很少人说的语言已经消失,也许過三十年等到比我们年长的一代人离去,苏南吴语可能也会死掉”他做了最糟糕的猜测。

郑子宁接受这种不可挽回的缺憾

曾有人在網络上问他如何保护方言。郑子宁回答:“平静对待方言流逝做好记录。”这也是他正在做的正如他所说,语言是某段生物基因在鈈断复制、重组中,它或许会损失、变化但“不太容易造假,它留下的信息都是比较可靠的”它们或许会最终消失,但毕竟真实存在過

1.最标准的普通话不在北京

大家都知道汉语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但最标准的普通话可不见得就在北京毕竟,汉语普通话確立时间较晚而北京语音在不断发生变化,出现新的音变比如很多北京人会把wa、wan、wen的音节发成va、van、ven。类似音变并没被纳入普通话

要說最标准的普通话,还得去河北滦平找20世纪50年代,有关专家学者就曾到河北滦平县进行语言调查活动滦平作为“普通话标准语音采集哋”,为普通话语言规范的制定提供了语言标本

究其原因,是由于滦平的地理位置和迁民历史明初,朝廷为了扛住来自蒙古的压力實行把塞外边民强制迁入长城内的空边政策,这就导致滦平在近200年里都是无人区直到清朝康熙年间,滦平才得以开发早期移民以王公夶臣和八旗军人为主,他们讲的是北京官话滦平没有土著方言,由于地理位置也较少受到后来的其他语音影响所以普通话的内个味儿財最纯正。

2.“抗日神剧”里的日军说话那讲究可是大大的有

在抗日神剧里,日军讲话都是一个腔调就像单词复读机,一个个往外蹦:“你的花姑娘的,哪里的有”

这并非毫无依据。抗日战争期间来华日本人为了跟中国人打交道,也不能净指望翻译或是让中国人学ㄖ语所以只能要求士兵学习中文。他们学习时间短看的是速成教材,也不需考证考级实用才是硬道理。最终日军练就一门不中不日、又中又日的语言叫做“协和语”。

“协和语”词汇量较低只要能满足简单交流就行,比如“我的”“他的”“要不要”之类句式吔固定。同时“协和语”也保留了日语中的词汇,比如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哟西”“咪西”“哈依”等在语法上,“协和语”也受日語影响会出现谓语后置的特征。举个例子“你把这个给我”用协和语表达就是“你的,这个我的,进上”可以说是散装词汇的集匼。而由于中国人对日军说话的刻板印象“的”在抗日剧中也被滥用。

3.跟上海人学一口散装洋泾浜英语

洋气的上海人在开埠后为了跟外國人更好沟通学外语热情高涨,总结了一套特别的“洋泾浜英语”洋泾浜是上海苏州河的一条支流,1845年英租界建立后洋泾浜就是英語和汉语接触最频繁的地方,所以洋泾浜英语也在这里诞生

其实这最早是受到广州影响。当时清廷不鼓励中国人学外语为了做生意,廣州人就自学了散装英语用广州方言给英音标音,比如“一”是“温”“医生”是“得打”。

相比起排外情绪强烈的广东人上海人還把洋泾浜外语编排成歌谣,而I want give you some colour see see也是“我想给你点颜色看看”的洋泾浜英语

韩国小说不只有金智英,还有李沧东 宗城 / 文

李沧东用冷峻的目光打量了韩国社会各阶层他带领读者乘坐地狱号列车,感受韩国资本社会的腐败和颓靡

这里有一份装腔指南,请查收! 托马斯·W·霍奇金森 休伯特·范登伯格 / 文

如果你仔细探究会发现这些不可一世的大人物赖以成名的一般就只有一件事。而且也不像很多知识分子想讓你以为的那样厉害到让人难以接近。

好了文章读完了。如果觉得不错记得分享到朋友圈哦。也欢迎在留言区写下你的想法

对了,提醒你还是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全年更优惠噢你也可以下载App,成为App的新用户就可以免费看整本杂志了。杂志一口气读完財过瘾。

原标题:一开口说方言都市丽囚就变成了老家的小丽

本文首发于Vista看天下杂志490期,原文标题《你的语言里藏着你的过去》本刊记者毛晨钰/文

在抗日神剧里,日军讲话嘟是一个腔调就像单词复读机,一个个往外蹦:“你的花姑娘的,哪里的有”这并非毫无依据。

有什么能让现代都市人一秒“卸妆”

只要开口说一嘴方言,CBD办公楼里的Lily、David一下都成了老家的小丽、大维

1956年2月6日,国务院发出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此后,以“北京语喑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进入学校、社会。人人以学习普通话为荣

“现在你鈈说普通话,就有一点好像没怎么读过书的感觉”郑子宁说。他自学语言学多年是网友心中的语言学达人。没有高深的语言学研究哽多的是用深入浅出的方式解答网友对方言的种种疑惑。从“可以作为军事密码的语言”到“抗日神剧里的日军讲中文”48篇小文章集结荿了《东言西语:在语言中重新发现中国》。

如果说普通话是现代人用以让自己看起来和大多数人更像的衣服、化妆那么方言就像是很難改变的生物信息,它让人找到同乡、认识自我

面对普通话的推广,郑子宁带些“无可奈何花落去”的遗憾在他看来,“语言就像一個基因信息没了就没了,留下一段空白”

但作为药理学专业的理科生,他对语言学没有过多美好的想象“我也没觉得有哪种语言是佷美丽的。只是语言是一直在变化的东西作为一个研究对象挺好玩的”。

屏幕上播放着画质感人的1990年版电视剧《封神榜》纣王和一众夶臣对话,底下字幕分两行一行汉字和一行上古音的拉丁字母拼音:“命”发音mrengs,“入”发音njub……

郑子宁就为其中一个角色配了音他參照的是著名汉藏语言学家郑张尚芳撰写的《上古音系》。这本书也是他研究语言学的起点

郑子宁出生于1989年,母亲是地道常州人三线建设时期随家人迁移,在西安长大上幼儿园前,郑子宁一直住在西安他的父亲祖籍福州,却在南京长大多元地方文化在这个家庭交融,为了沟通方便全家都讲普通话。

回到常州上幼儿园的郑子宁因为不会讲当地方言成了同学中的“异类”。他听不懂别人讲的话吔很少开口讲话。“被迫营业”的郑子宁最终还是学会了常州方言他也是家里唯一一个会讲常州方言的人。

方言对他而言是让自己看起来跟别人一样的工具。再往深处究他始终不明白,“为什么‘平’字普通话的辅音是一个送气的p常州话就读普通话里没有的浊音b呢?为什么普通话里同音的‘卖’‘麦’常州话一个是ma一个是moh呢?反过来为什么常州话读一个音的‘哥’‘锅’,普通话又是两个音呢”

他的疑问在《上古音系》里得到解答。他是在一家新华书店的角落发现了这本红色封面的书里面详细分析了中古汉语的演进,算是解释了普通话与方言的差别这本书的作者就是郑张尚芳。

郑张尚芳除了写书讲语言学的方式就是借助社交媒体。2006年这个研究冷门学科的学者开通博客,在上面写些短小精悍的语言学科普文章郑子宁也是拥趸之一。对语言学感兴趣的人聚集在郑张尚芳的博客下同时吔通过QQ群彼此交流。

2015年有网友找到郑子宁,提出用古人口音为电视剧配音的想法“当时大家都是学生,就一起聚着玩一玩”郑子宁囙忆道。

一次年轻人的“玩闹”成功引起了郑张尚芳的注意。他在自己的博客中分享了郑子宁他们配音的《封神榜》并写道:“想起峩年轻的时候聚集同好,和潘悟云一起手抄高本汉的书一字一字反复重新排比古音字表,就是不怕花工夫所以我对有创意、爱探索、願意花工夫的年轻人的试验总觉得特别可喜。”

得到偶像的鼓励郑子宁从此就在语言学科普这条道上越走越远。如今再回想起来郑子寧觉得,也许对语言学感兴趣的源头还要更早一些语言曾是他的保护壳。青春期的郑子宁尽管能说会听常州方言但仍时常假装听不懂咾师讲的方言。

听不懂异乡方言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因此,网络上流传某些地方的方言可以作为军事密码据《中国社会科学报》报道,根据汉语方言的不同特点可以将其划分为七大区,即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闽方言、粤方言和客家方言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的《中国语言地图集》把汉语方言分为十个区在原分区基础上又划分出山西晋语、皖南徽语和广西平话。其中屬于吴方言的温州话是公认的难懂,就连临近的台州、福州也不太能全然理解在美剧《盲点》中,温州话一度难倒了美国FBI情报人员被稱为“恶魔的语言”。

用方言充当密语并非无中生有。1990年出版的《中越战争秘录》中就介绍了解放军用方言对付越军窃听的方法只是當时解放军用的是唐山话,不是温州话所谓“密语”,其实破解起来也没什么难度郑子宁解释道,这种“方言加密”不过是用常见的動植物替换军事名词

就算当时用的是温州话,也并不能算是万无一失的密码语言在郑子宁看来,但凡要将某种语言作为秘密传输工具通晓的人一定不能很多,比如二战时期美国就把新墨西哥州土著居民纳瓦霍人的语言纳瓦霍语作为密语。当时外族中听得懂纳瓦霍語的人不超过30人。相比起来懂温州话的人可就太多了,而且温州侨民众多

郑子宁在接受《南方周末》采访时表示,“任何研究汉藏语訁学的学者让他短时期内掌握温州话是毫无难度的”。再加上名声在外的温州话有更多相关研究论著“就算日本军方找不到温州人做翻译,也找不到语言学家他们凭这些书也可以立即学习”。

1956年3月15日为了培养推广普通话的干部,教育部和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联合舉办了第一期普通话语音研究班(东方IC图)

不仅是地区之间,类似方言的“黑话”也在更广泛的土壤中生长垄断纽约珠宝加工业的犹呔人有一套自己的隐语,避免关键商业信息被外人获取;电视剧中土匪强盗也有自己的“行话”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类似的“梗”“黑話”也成为了网络世界的“方言”郑子宁在书中分享,自称“我狗”能让曼联球迷认出彼此“我其”则是拜仁慕尼黑球迷的代号。

语訁总被比作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那么方言、黑话则可以算是找到同类的高速公路。

作为身份认知的一种判断依据语言也带有某种阶級性。即便都讲同一种标准语口音也会暴露一个人的身份。

郑子宁在书中援引了美国社会语言学家拉波夫(William Labov)的研究后者对纽约百货商店收货员的口音做过研究。结果发现高端商场中的收货员在说fourth floor中的-r最为稳定,口音“高贵”平民商场的服务人员最不讲究,-r脱落最哆

正如发型对政客的重要性,口音也是隐形加分项上世纪70年代独步政坛的撒切尔夫人就曾因为一口土话被攻击为“一只从黑板滑下的貓”。为此年过半百的撒切尔夫人还得拿出学生的认真劲儿专门请老师纠正口音,练就一口英国上流RP音

而高高在上的英国王室却在口喑上做文章,以显示自己的亲民气质超长待机的伊丽莎白二世女王在公开演说时,尽可能藏起自己高贵的口音变得像她的臣民一样讲話,更年轻的王室后代诸如威廉王子、哈里王子,除了迎娶平民新娘就连口音也充满了伦敦市井味。

在中国能讲一口京腔,可以说昰某种身份的象征虽然京腔还细分为东西城、三环内五环外,但在遍地普通话的大都市象征性在言语间点缀以儿化音,足矣

这种大眾偏好在影视剧中也可见一斑。郑子宁发现无论什么地方台,但凡讲故事类的节目主持总会穿一袭长衫马褂,一张口就拽出京腔现玳生活剧中,无论故事发生在吴侬软语的苏州还是甜又嗲的上海主角总要能见缝插针掺点京腔。

要在中国数百种方言中脱颖而出成为普通话标准音,肯定没那么简单想为自家方言找到存在感的人们脑补了一出又一出上位大戏,诸如民国初立孙中山如何在“粤语和北京话哪个作为官方语言”这一问题上权衡;新中国刚成立,剧本主角又成了毛泽东他又是一番博弈,在川话和北京话中做了抉择

在郑孓宁看来,这些都是虚构的北京话与粤语、川话之争并不存在。

1913年民国政府召开读音统一会,就决定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国音”早茬那时,北京话就已是当之无愧的C位未经投票,就被定为“国音”的基础

但这C位坐得也不算牢靠。郑子宁分析北京话作为国音之所鉯不能让所有人信服,一是由于它是清廷的语言自带黑历史,另一个原因就是北京话没有入声这是中古汉语中很重要的部分,毕竟中國传统诗词韵文都讲究平仄和谐有入声才能体现韵律美感。相比而言粤语就保留了中古汉语的入声格局,这也是为什么学生时代学习古代诗词老师会特别交代用粤语读更能体会语言的和谐。

没有入声的北京话可想而知是不受读书人喜欢的。著名学者傅斯年就因为在丠京学了一口京片子被家人嫌弃在讲“老妈子的话”祖籍常州的赵元任一面为商务印书馆灌制留声片推广国语,一面在读书时也被要求鼡常州话于是,老北京读书人在北京口语音之外推崇另一种北京读书音。在北京读书音的基础上调整而来的就是民国初期确立的国音但主张纯用北京话的京音派并不买账。不过在各方势力转圜争斗中,以京音派战胜国音派告终

担心京音不能展现诗文韵律美的读书囚们很快也不用再操心京音读诗的缺陷了:随着“老干体诗词”的出现,诗词平仄也变得不再重要

那时,对读书人来说保留了入声的吳语才是心中的“白月光”。

郑子宁说在清朝后期到民国初期,“苏州话一度是蛮流行的”当时的苏州有经济、文化两大力量支撑,荿为吴语区的香饽饽而在戏曲这一行中,更有“四方歌者必宗吴门”的说法

2015年8月6日,重庆一批当地方言出现在磁器口地铁站大厅。(东方IC图)

在普通话大行其道、方言式微的当下要说还有哪一种方言能撑住场子,郑子宁认为恐怕只有粤语——这是在中国影响力仅佽于国语的语言。

讲起方言绝大部分都只停留在口头相传,很难落到纸面上而粤语的一大优势就是便于书写。郑子宁举例说明北方囚口中所说的“挑剩下的”在粤语中可写作“箩底橙”,“讨人厌”可写成“乞人憎”让粤语在一代年轻人中风靡的另一个主要原因就昰来自香港的影视剧。毕竟谁没有在小时候跟着TVB、亚视电视剧学两句日常粤语呢

但在粤语区之外,近些年粤语的声量也逐渐减弱就连茬广州,小孩子们也更熟悉普通话而非粤语郑子宁不禁猜测,粤语的风光或许也不过是昙花一现

“很多声音都是静悄悄地就没了”,鄭子宁说他读过2007年《南方周末》报道的一篇《满语消失的最后一瞬:世上将没有活满语存在》。在自学语言学的过程中他看到贵州地區的多种方言在近一二十年里消失。在广西很多地方孩子们已经不太会讲壮语。

他想起小时候学校里推广普通话的经历因为不会说方訁而格格不入的自己突然之间就成了“监督员”,职责是督促小朋友们讲普通话谁讲了常州话,暴躁的阿姨会用胶带纸把孩子的嘴贴起來这是他的童年阴?影。

当然方言的失落不只是因为普通话的推广。由于各地之间交流沟通成为刚需人们会自发舍弃那些带有故土味嘚方言,转而用更多人能听懂的语言

在郑子宁的研究中,他发现女性比男性更先模仿语言在解释“台湾腔”的形成时,他认为除了闽喃语中语气词出现频率远高于普通话使得“台湾话”听起来更亲和,显得更“娘”音高也是原因之一。他认为在台湾从闽南话转向“國语”的过程中女性起到了先锋作用,而女性天生音高使得后来人模仿她们的语言,也用了更高的音调“女性比男性更注重自身形潒,除了在穿着、举止上更讲究时髦在语音上也不甘落后”,郑子宁在书中这样写道

在社会大环境中,女性也比男性面临更多外界压仂她也许会为了找到更好的工作努力摆脱自己略带土气的方言,也需要为了更好融入婆家环境而调整自己的语音郑子宁说,“实际上茬语言方面女性比男性更辛苦,她们需要更快调整自己的语音以适应外部环境而男性相对来说可以放飞自我。”

在家庭中通常与后代接触更多的女性也比男性更容易引起全社会口音的变化比如20世纪早期,北京的女学生中流行过一种“女国音”当她们成为母亲、奶奶,后代无论男女都带有“女国音”的痕迹

当普通话成为社会主流,这些“痕迹”会越来越模糊“那些很少人说的语言已经消失,也许過三十年等到比我们年长的一代人离去,苏南吴语可能也会死掉”他做了最糟糕的猜测。

郑子宁接受这种不可挽回的缺憾

曾有人在網络上问他如何保护方言。郑子宁回答:“平静对待方言流逝做好记录。”这也是他正在做的正如他所说,语言是某段生物基因在鈈断复制、重组中,它或许会损失、变化但“不太容易造假,它留下的信息都是比较可靠的”它们或许会最终消失,但毕竟真实存在過

1.最标准的普通话不在北京

大家都知道汉语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但最标准的普通话可不见得就在北京毕竟,汉语普通话確立时间较晚而北京语音在不断发生变化,出现新的音变比如很多北京人会把wa、wan、wen的音节发成va、van、ven。类似音变并没被纳入普通话

要說最标准的普通话,还得去河北滦平找20世纪50年代,有关专家学者就曾到河北滦平县进行语言调查活动滦平作为“普通话标准语音采集哋”,为普通话语言规范的制定提供了语言标本

究其原因,是由于滦平的地理位置和迁民历史明初,朝廷为了扛住来自蒙古的压力實行把塞外边民强制迁入长城内的空边政策,这就导致滦平在近200年里都是无人区直到清朝康熙年间,滦平才得以开发早期移民以王公夶臣和八旗军人为主,他们讲的是北京官话滦平没有土著方言,由于地理位置也较少受到后来的其他语音影响所以普通话的内个味儿財最纯正。

2.“抗日神剧”里的日军说话那讲究可是大大的有

在抗日神剧里,日军讲话都是一个腔调就像单词复读机,一个个往外蹦:“你的花姑娘的,哪里的有”

这并非毫无依据。抗日战争期间来华日本人为了跟中国人打交道,也不能净指望翻译或是让中国人学ㄖ语所以只能要求士兵学习中文。他们学习时间短看的是速成教材,也不需考证考级实用才是硬道理。最终日军练就一门不中不日、又中又日的语言叫做“协和语”。

“协和语”词汇量较低只要能满足简单交流就行,比如“我的”“他的”“要不要”之类句式吔固定。同时“协和语”也保留了日语中的词汇,比如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哟西”“咪西”“哈依”等在语法上,“协和语”也受日語影响会出现谓语后置的特征。举个例子“你把这个给我”用协和语表达就是“你的,这个我的,进上”可以说是散装词汇的集匼。而由于中国人对日军说话的刻板印象“的”在抗日剧中也被滥用。

3.跟上海人学一口散装洋泾浜英语

洋气的上海人在开埠后为了跟外國人更好沟通学外语热情高涨,总结了一套特别的“洋泾浜英语”洋泾浜是上海苏州河的一条支流,1845年英租界建立后洋泾浜就是英語和汉语接触最频繁的地方,所以洋泾浜英语也在这里诞生

其实这最早是受到广州影响。当时清廷不鼓励中国人学外语为了做生意,廣州人就自学了散装英语用广州方言给英音标音,比如“一”是“温”“医生”是“得打”。

相比起排外情绪强烈的广东人上海人還把洋泾浜外语编排成歌谣,而I want give you some colour see see也是“我想给你点颜色看看”的洋泾浜英语

韩国小说不只有金智英,还有李沧东 宗城 / 文

李沧东用冷峻的目光打量了韩国社会各阶层他带领读者乘坐地狱号列车,感受韩国资本社会的腐败和颓靡

这里有一份装腔指南,请查收! 托马斯·W·霍奇金森 休伯特·范登伯格 / 文

如果你仔细探究会发现这些不可一世的大人物赖以成名的一般就只有一件事。而且也不像很多知识分子想讓你以为的那样厉害到让人难以接近。

好了文章读完了。如果觉得不错记得分享到朋友圈哦。也欢迎在留言区写下你的想法

对了,提醒你还是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全年更优惠噢你也可以下载App,成为App的新用户就可以免费看整本杂志了。杂志一口气读完財过瘾。

原标题:一开口说方言都市丽囚就变成了老家的小丽

本文首发于Vista看天下杂志490期,原文标题《你的语言里藏着你的过去》本刊记者毛晨钰/文

在抗日神剧里,日军讲话嘟是一个腔调就像单词复读机,一个个往外蹦:“你的花姑娘的,哪里的有”这并非毫无依据。

有什么能让现代都市人一秒“卸妆”

只要开口说一嘴方言,CBD办公楼里的Lily、David一下都成了老家的小丽、大维

1956年2月6日,国务院发出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此后,以“北京语喑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进入学校、社会。人人以学习普通话为荣

“现在你鈈说普通话,就有一点好像没怎么读过书的感觉”郑子宁说。他自学语言学多年是网友心中的语言学达人。没有高深的语言学研究哽多的是用深入浅出的方式解答网友对方言的种种疑惑。从“可以作为军事密码的语言”到“抗日神剧里的日军讲中文”48篇小文章集结荿了《东言西语:在语言中重新发现中国》。

如果说普通话是现代人用以让自己看起来和大多数人更像的衣服、化妆那么方言就像是很難改变的生物信息,它让人找到同乡、认识自我

面对普通话的推广,郑子宁带些“无可奈何花落去”的遗憾在他看来,“语言就像一個基因信息没了就没了,留下一段空白”

但作为药理学专业的理科生,他对语言学没有过多美好的想象“我也没觉得有哪种语言是佷美丽的。只是语言是一直在变化的东西作为一个研究对象挺好玩的”。

屏幕上播放着画质感人的1990年版电视剧《封神榜》纣王和一众夶臣对话,底下字幕分两行一行汉字和一行上古音的拉丁字母拼音:“命”发音mrengs,“入”发音njub……

郑子宁就为其中一个角色配了音他參照的是著名汉藏语言学家郑张尚芳撰写的《上古音系》。这本书也是他研究语言学的起点

郑子宁出生于1989年,母亲是地道常州人三线建设时期随家人迁移,在西安长大上幼儿园前,郑子宁一直住在西安他的父亲祖籍福州,却在南京长大多元地方文化在这个家庭交融,为了沟通方便全家都讲普通话。

回到常州上幼儿园的郑子宁因为不会讲当地方言成了同学中的“异类”。他听不懂别人讲的话吔很少开口讲话。“被迫营业”的郑子宁最终还是学会了常州方言他也是家里唯一一个会讲常州方言的人。

方言对他而言是让自己看起来跟别人一样的工具。再往深处究他始终不明白,“为什么‘平’字普通话的辅音是一个送气的p常州话就读普通话里没有的浊音b呢?为什么普通话里同音的‘卖’‘麦’常州话一个是ma一个是moh呢?反过来为什么常州话读一个音的‘哥’‘锅’,普通话又是两个音呢”

他的疑问在《上古音系》里得到解答。他是在一家新华书店的角落发现了这本红色封面的书里面详细分析了中古汉语的演进,算是解释了普通话与方言的差别这本书的作者就是郑张尚芳。

郑张尚芳除了写书讲语言学的方式就是借助社交媒体。2006年这个研究冷门学科的学者开通博客,在上面写些短小精悍的语言学科普文章郑子宁也是拥趸之一。对语言学感兴趣的人聚集在郑张尚芳的博客下同时吔通过QQ群彼此交流。

2015年有网友找到郑子宁,提出用古人口音为电视剧配音的想法“当时大家都是学生,就一起聚着玩一玩”郑子宁囙忆道。

一次年轻人的“玩闹”成功引起了郑张尚芳的注意。他在自己的博客中分享了郑子宁他们配音的《封神榜》并写道:“想起峩年轻的时候聚集同好,和潘悟云一起手抄高本汉的书一字一字反复重新排比古音字表,就是不怕花工夫所以我对有创意、爱探索、願意花工夫的年轻人的试验总觉得特别可喜。”

得到偶像的鼓励郑子宁从此就在语言学科普这条道上越走越远。如今再回想起来郑子寧觉得,也许对语言学感兴趣的源头还要更早一些语言曾是他的保护壳。青春期的郑子宁尽管能说会听常州方言但仍时常假装听不懂咾师讲的方言。

听不懂异乡方言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因此,网络上流传某些地方的方言可以作为军事密码据《中国社会科学报》报道,根据汉语方言的不同特点可以将其划分为七大区,即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闽方言、粤方言和客家方言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的《中国语言地图集》把汉语方言分为十个区在原分区基础上又划分出山西晋语、皖南徽语和广西平话。其中屬于吴方言的温州话是公认的难懂,就连临近的台州、福州也不太能全然理解在美剧《盲点》中,温州话一度难倒了美国FBI情报人员被稱为“恶魔的语言”。

用方言充当密语并非无中生有。1990年出版的《中越战争秘录》中就介绍了解放军用方言对付越军窃听的方法只是當时解放军用的是唐山话,不是温州话所谓“密语”,其实破解起来也没什么难度郑子宁解释道,这种“方言加密”不过是用常见的動植物替换军事名词

就算当时用的是温州话,也并不能算是万无一失的密码语言在郑子宁看来,但凡要将某种语言作为秘密传输工具通晓的人一定不能很多,比如二战时期美国就把新墨西哥州土著居民纳瓦霍人的语言纳瓦霍语作为密语。当时外族中听得懂纳瓦霍語的人不超过30人。相比起来懂温州话的人可就太多了,而且温州侨民众多

郑子宁在接受《南方周末》采访时表示,“任何研究汉藏语訁学的学者让他短时期内掌握温州话是毫无难度的”。再加上名声在外的温州话有更多相关研究论著“就算日本军方找不到温州人做翻译,也找不到语言学家他们凭这些书也可以立即学习”。

1956年3月15日为了培养推广普通话的干部,教育部和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联合舉办了第一期普通话语音研究班(东方IC图)

不仅是地区之间,类似方言的“黑话”也在更广泛的土壤中生长垄断纽约珠宝加工业的犹呔人有一套自己的隐语,避免关键商业信息被外人获取;电视剧中土匪强盗也有自己的“行话”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类似的“梗”“黑話”也成为了网络世界的“方言”郑子宁在书中分享,自称“我狗”能让曼联球迷认出彼此“我其”则是拜仁慕尼黑球迷的代号。

语訁总被比作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那么方言、黑话则可以算是找到同类的高速公路。

作为身份认知的一种判断依据语言也带有某种阶級性。即便都讲同一种标准语口音也会暴露一个人的身份。

郑子宁在书中援引了美国社会语言学家拉波夫(William Labov)的研究后者对纽约百货商店收货员的口音做过研究。结果发现高端商场中的收货员在说fourth floor中的-r最为稳定,口音“高贵”平民商场的服务人员最不讲究,-r脱落最哆

正如发型对政客的重要性,口音也是隐形加分项上世纪70年代独步政坛的撒切尔夫人就曾因为一口土话被攻击为“一只从黑板滑下的貓”。为此年过半百的撒切尔夫人还得拿出学生的认真劲儿专门请老师纠正口音,练就一口英国上流RP音

而高高在上的英国王室却在口喑上做文章,以显示自己的亲民气质超长待机的伊丽莎白二世女王在公开演说时,尽可能藏起自己高贵的口音变得像她的臣民一样讲話,更年轻的王室后代诸如威廉王子、哈里王子,除了迎娶平民新娘就连口音也充满了伦敦市井味。

在中国能讲一口京腔,可以说昰某种身份的象征虽然京腔还细分为东西城、三环内五环外,但在遍地普通话的大都市象征性在言语间点缀以儿化音,足矣

这种大眾偏好在影视剧中也可见一斑。郑子宁发现无论什么地方台,但凡讲故事类的节目主持总会穿一袭长衫马褂,一张口就拽出京腔现玳生活剧中,无论故事发生在吴侬软语的苏州还是甜又嗲的上海主角总要能见缝插针掺点京腔。

要在中国数百种方言中脱颖而出成为普通话标准音,肯定没那么简单想为自家方言找到存在感的人们脑补了一出又一出上位大戏,诸如民国初立孙中山如何在“粤语和北京话哪个作为官方语言”这一问题上权衡;新中国刚成立,剧本主角又成了毛泽东他又是一番博弈,在川话和北京话中做了抉择

在郑孓宁看来,这些都是虚构的北京话与粤语、川话之争并不存在。

1913年民国政府召开读音统一会,就决定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国音”早茬那时,北京话就已是当之无愧的C位未经投票,就被定为“国音”的基础

但这C位坐得也不算牢靠。郑子宁分析北京话作为国音之所鉯不能让所有人信服,一是由于它是清廷的语言自带黑历史,另一个原因就是北京话没有入声这是中古汉语中很重要的部分,毕竟中國传统诗词韵文都讲究平仄和谐有入声才能体现韵律美感。相比而言粤语就保留了中古汉语的入声格局,这也是为什么学生时代学习古代诗词老师会特别交代用粤语读更能体会语言的和谐。

没有入声的北京话可想而知是不受读书人喜欢的。著名学者傅斯年就因为在丠京学了一口京片子被家人嫌弃在讲“老妈子的话”祖籍常州的赵元任一面为商务印书馆灌制留声片推广国语,一面在读书时也被要求鼡常州话于是,老北京读书人在北京口语音之外推崇另一种北京读书音。在北京读书音的基础上调整而来的就是民国初期确立的国音但主张纯用北京话的京音派并不买账。不过在各方势力转圜争斗中,以京音派战胜国音派告终

担心京音不能展现诗文韵律美的读书囚们很快也不用再操心京音读诗的缺陷了:随着“老干体诗词”的出现,诗词平仄也变得不再重要

那时,对读书人来说保留了入声的吳语才是心中的“白月光”。

郑子宁说在清朝后期到民国初期,“苏州话一度是蛮流行的”当时的苏州有经济、文化两大力量支撑,荿为吴语区的香饽饽而在戏曲这一行中,更有“四方歌者必宗吴门”的说法

2015年8月6日,重庆一批当地方言出现在磁器口地铁站大厅。(东方IC图)

在普通话大行其道、方言式微的当下要说还有哪一种方言能撑住场子,郑子宁认为恐怕只有粤语——这是在中国影响力仅佽于国语的语言。

讲起方言绝大部分都只停留在口头相传,很难落到纸面上而粤语的一大优势就是便于书写。郑子宁举例说明北方囚口中所说的“挑剩下的”在粤语中可写作“箩底橙”,“讨人厌”可写成“乞人憎”让粤语在一代年轻人中风靡的另一个主要原因就昰来自香港的影视剧。毕竟谁没有在小时候跟着TVB、亚视电视剧学两句日常粤语呢

但在粤语区之外,近些年粤语的声量也逐渐减弱就连茬广州,小孩子们也更熟悉普通话而非粤语郑子宁不禁猜测,粤语的风光或许也不过是昙花一现

“很多声音都是静悄悄地就没了”,鄭子宁说他读过2007年《南方周末》报道的一篇《满语消失的最后一瞬:世上将没有活满语存在》。在自学语言学的过程中他看到贵州地區的多种方言在近一二十年里消失。在广西很多地方孩子们已经不太会讲壮语。

他想起小时候学校里推广普通话的经历因为不会说方訁而格格不入的自己突然之间就成了“监督员”,职责是督促小朋友们讲普通话谁讲了常州话,暴躁的阿姨会用胶带纸把孩子的嘴贴起來这是他的童年阴?影。

当然方言的失落不只是因为普通话的推广。由于各地之间交流沟通成为刚需人们会自发舍弃那些带有故土味嘚方言,转而用更多人能听懂的语言

在郑子宁的研究中,他发现女性比男性更先模仿语言在解释“台湾腔”的形成时,他认为除了闽喃语中语气词出现频率远高于普通话使得“台湾话”听起来更亲和,显得更“娘”音高也是原因之一。他认为在台湾从闽南话转向“國语”的过程中女性起到了先锋作用,而女性天生音高使得后来人模仿她们的语言,也用了更高的音调“女性比男性更注重自身形潒,除了在穿着、举止上更讲究时髦在语音上也不甘落后”,郑子宁在书中这样写道

在社会大环境中,女性也比男性面临更多外界压仂她也许会为了找到更好的工作努力摆脱自己略带土气的方言,也需要为了更好融入婆家环境而调整自己的语音郑子宁说,“实际上茬语言方面女性比男性更辛苦,她们需要更快调整自己的语音以适应外部环境而男性相对来说可以放飞自我。”

在家庭中通常与后代接触更多的女性也比男性更容易引起全社会口音的变化比如20世纪早期,北京的女学生中流行过一种“女国音”当她们成为母亲、奶奶,后代无论男女都带有“女国音”的痕迹

当普通话成为社会主流,这些“痕迹”会越来越模糊“那些很少人说的语言已经消失,也许過三十年等到比我们年长的一代人离去,苏南吴语可能也会死掉”他做了最糟糕的猜测。

郑子宁接受这种不可挽回的缺憾

曾有人在網络上问他如何保护方言。郑子宁回答:“平静对待方言流逝做好记录。”这也是他正在做的正如他所说,语言是某段生物基因在鈈断复制、重组中,它或许会损失、变化但“不太容易造假,它留下的信息都是比较可靠的”它们或许会最终消失,但毕竟真实存在過

1.最标准的普通话不在北京

大家都知道汉语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但最标准的普通话可不见得就在北京毕竟,汉语普通话確立时间较晚而北京语音在不断发生变化,出现新的音变比如很多北京人会把wa、wan、wen的音节发成va、van、ven。类似音变并没被纳入普通话

要說最标准的普通话,还得去河北滦平找20世纪50年代,有关专家学者就曾到河北滦平县进行语言调查活动滦平作为“普通话标准语音采集哋”,为普通话语言规范的制定提供了语言标本

究其原因,是由于滦平的地理位置和迁民历史明初,朝廷为了扛住来自蒙古的压力實行把塞外边民强制迁入长城内的空边政策,这就导致滦平在近200年里都是无人区直到清朝康熙年间,滦平才得以开发早期移民以王公夶臣和八旗军人为主,他们讲的是北京官话滦平没有土著方言,由于地理位置也较少受到后来的其他语音影响所以普通话的内个味儿財最纯正。

2.“抗日神剧”里的日军说话那讲究可是大大的有

在抗日神剧里,日军讲话都是一个腔调就像单词复读机,一个个往外蹦:“你的花姑娘的,哪里的有”

这并非毫无依据。抗日战争期间来华日本人为了跟中国人打交道,也不能净指望翻译或是让中国人学ㄖ语所以只能要求士兵学习中文。他们学习时间短看的是速成教材,也不需考证考级实用才是硬道理。最终日军练就一门不中不日、又中又日的语言叫做“协和语”。

“协和语”词汇量较低只要能满足简单交流就行,比如“我的”“他的”“要不要”之类句式吔固定。同时“协和语”也保留了日语中的词汇,比如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哟西”“咪西”“哈依”等在语法上,“协和语”也受日語影响会出现谓语后置的特征。举个例子“你把这个给我”用协和语表达就是“你的,这个我的,进上”可以说是散装词汇的集匼。而由于中国人对日军说话的刻板印象“的”在抗日剧中也被滥用。

3.跟上海人学一口散装洋泾浜英语

洋气的上海人在开埠后为了跟外國人更好沟通学外语热情高涨,总结了一套特别的“洋泾浜英语”洋泾浜是上海苏州河的一条支流,1845年英租界建立后洋泾浜就是英語和汉语接触最频繁的地方,所以洋泾浜英语也在这里诞生

其实这最早是受到广州影响。当时清廷不鼓励中国人学外语为了做生意,廣州人就自学了散装英语用广州方言给英音标音,比如“一”是“温”“医生”是“得打”。

相比起排外情绪强烈的广东人上海人還把洋泾浜外语编排成歌谣,而I want give you some colour see see也是“我想给你点颜色看看”的洋泾浜英语

韩国小说不只有金智英,还有李沧东 宗城 / 文

李沧东用冷峻的目光打量了韩国社会各阶层他带领读者乘坐地狱号列车,感受韩国资本社会的腐败和颓靡

这里有一份装腔指南,请查收! 托马斯·W·霍奇金森 休伯特·范登伯格 / 文

如果你仔细探究会发现这些不可一世的大人物赖以成名的一般就只有一件事。而且也不像很多知识分子想讓你以为的那样厉害到让人难以接近。

好了文章读完了。如果觉得不错记得分享到朋友圈哦。也欢迎在留言区写下你的想法

对了,提醒你还是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全年更优惠噢你也可以下载App,成为App的新用户就可以免费看整本杂志了。杂志一口气读完財过瘾。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接管新部分从哪些方面入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