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有哪些传统饮茶习俗

&&&&&&&&&&&&&&&&&&&&&
西双版纳少数民族饮茶习俗
日 15:27 来源:云南网
作者:段晓瑞
内容摘要:西双版纳是世界茶树的原产地中心,世居这里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种茶、用茶、饮茶、贸茶等活动中,各民族的制茶工艺、饮茶习俗彼此渗透、相互学习、相互交融。
关键词:习俗;西双版纳;竹筒;少数民族;茶叶
作者简介:
&  西双版纳是世界茶树的原产地中心,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世居这片神奇土地的傣族、布朗、哈尼、彝、基诺、拉祜、族等12少数民族,在在长期的种茶、用茶、饮茶、贸茶等活动中,各民族的制茶工艺、饮茶习俗彼此渗透、相互学习、相互交融,形成了独特而又多姿多彩的民族饮茶习俗和民族茶文化,蕴育了积淀丰厚、博大精深的普洱茶文化,沿袭至今。各族人民视茶为“上通天神,下接地鬼”的灵性之物,涉及到人类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哲学、医药等各个方面,人们的婚丧嫁娶、红白喜事、祭祀拜神、人际交流、走亲访友等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少不了茶。各民族在长期的饮用茶叶中逐步形成了各自独特的食茶、饮茶、用茶习俗,如:傣族的“竹筒茶”、“喃咪茶”,哈尼族的“土锅茶”、“火燎茶”,布朗族的“腌酸茶”、“青竹茶”,基诺族的“凉拌茶”、“包烧茶”,拉祜族的“烤罐茶”、“瓦盏茶”,彝族的“姜桂茶”、“等等。这些都是受特殊的地理与社会环境、生活水平等因素影响而形成的饮、食茶叶的传统习俗。现介绍几种具有代表性的少数民族饮茶习俗:  1、傣族竹筒茶  傣族竹筒茶属于紧压茶类。西双版纳竹类资源丰富,傣族人民的生产生活都离不开竹子,除用竹子建房、做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外,还喜欢用竹子来烧竹筒饭、加工竹筒茶。常见用来加工竹筒茶的竹子有香竹和甜竹两种。香竹又叫糯竹,皮薄内空,节间长,一般30-40厘米,竹膜清香浓郁,是做竹筒香茶的上好材料。  竹筒茶加工工序,首先把一棵棵刚砍下的竹子锯成若干一端带节的竹筒备用。把采回的茶叶鲜叶在铁锅内杀青,待茶叶变软、颜色深绿时,倒在竹席上反复揉捻,再把揉捻好的茶叶装入竹筒中,用一根木棒舂实、压紧,最后再用青竹叶把竹筒口堵上,在火塘边均匀烘烤15-30分钟后,取下,凉放。待冷却后,剖开竹筒,即成一节一节的竹筒茶。另外,竹筒茶还有一种以晒青毛茶为原料的加工方法,即将晒青毛茶分3-5次放入一节新鲜的竹筒中,每次放入茶叶后都要塞好竹筒口,再将竹筒放到炭火上烘烤,鲜竹筒受热后在竹筒内壁溢出又热又香的水气使筒内的晒青毛茶回软、吸香,这时应马上用木棒将竹筒内的茶叶舂实、压紧。这样反复几次后,即可获得一筒香香的竹筒茶。竹筒茶品质优异,外形呈棒状,白毫特多,汤色黄绿明亮,滋味鲜爽回甘,并有馥郁的茶香和独特的香竹香,令人陶醉。竹筒茶贮藏两三年仍保持原有品质不变,若经长年贮藏,可演变形成普洱茶独特的汤色、香气、滋味等品质特征。  2、哈尼族“土锅茶”  哈尼族饮用茶习俗大特色是好饮浓茶首先,主要有“土锅茶”、“烤茶”等习俗。  “土锅茶”是聚居勐海各山区爱尼人的家常饮茶方法,其煎煮方法为:将盛有清澈山泉水的土锅置于火塘内三脚铁架上煨煮,待水煮沸后,把干毛茶放入开水中煨煮半小时左右,即可倒入茶杯中饮用。茶汤金黄明亮、香高覆郁、滋味浓醇,苦而回甘。也可用新鲜茶叶放入土锅煨煮,即待土锅的水煮沸腾,然后放入新鲜茶叶,再经一个多小时不断加水煨煮后,即可倒出来饮用。  3、哈尼族“烤茶”  “烤茶”即现场将茶树上的一芽四五叶的老茶叶带枝折下后直接在炭火上烘烤至焦黄,放入备好的土茶罐或竹筒内,冲入开水,稍煮片刻即可倒出饮用。  4、布朗族酸茶  布朗族擅于制作晒青毛茶和酸茶,有吃“酸茶”、“喃咪茶”和饮“青竹茶”的习俗。  布朗族酸茶又叫“腌酸茶”,制作方法是:采摘夏秋茶一芽三、四叶及较嫩的对夹叶、单片叶,蒸或煮熟后,放在通风、干燥处7-10天,使之自然发酵,再装入较粗长的竹筒内,压实、封口后埋入房前屋后地下干燥处,以土盖实,埋一个多月后即可取出食用。这种酸茶具有解渴、提神、健身、消除疲劳等功效,是布朗人的美味与保健食品。  5、布朗族“喃咪茶”。  “喃咪”是西双版纳各民族皆爱食用的一种菜酱,一般用菜花沤制而成,食用前拌入辣子、花椒、大蒜、芜荽等佐料,即成风味独佳的一碗酱,用各种生菜蘸食,也可直接佐餐。“喃咪茶”也就是蘸喃咪吃的茶,是打洛等地布朗族以茶当菜的一种吃法,即将新发的茶叶一芽二叶采下,放入开水中稍烫片刻,以减少苦涩味,再蘸喃咪吃。滋味浓醇、爽口,颇得野趣。  6、彝族的“姜桂茶”。  《云南志》卷七说,唐代·樊绰书咸通四年(863):“茶,生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讲述了思茅、西双版纳古茶区饮茶方式,这也是中国饮茶的古法之一.古代本草家认为,茶味甘苦微寒,椒、姜、葱俱是热性,以椒,姜、桂等和烹而饮之,以去寒,故而被誉为饮茶良法。如今,彝族、白族、拉祜族等少数民族在煮茶时亦常有放入加姜、桂的做法,保存着的古代饮茶的遗风。  “姜桂茶”烹煎与上述的描述一样,即把干毛茶和少许姜片、桂皮一同放入土罐茶或茶壶,在灶火上煨煮,煮沸半小时左右后端下来,倒入茶杯或碗中饮用。此茶汤黄褐、姜茶香气,略带姜桂辛辣味,苦而回甘。  7、拉祜族“土罐茶”。  这种“土罐茶”是将晒青毛茶放入一个小土罐中,在火塘边不停抖动地慢慢烘烤,使茶叶均匀受热。待罐内的茶叶散发出阵阵热香味时,再注入开水,罐内发出噼叭噼叭的水响声,稍煮片刻即可倒出饮用。茶味浓醇,焦香持久,回味无穷。  8、基诺族“凉拌茶”。  “凉拌茶”,基诺语叫“腊爬批皮”,传统做法简单,山民们在野外劳作休息时,砍一节粗大的竹筒,横剖两半作容器,再采下新鲜的茶叶,适当揉碎后放入容器中,注入适当的山泉水,加入随身携带的盐巴、辣子、大蒜及樟脑尖等佐料,拌匀后即成一道既可以提神解渴,又可以佐餐的“茶菜汤”。现在“凉拌茶”的做法已有所改进,先用土锅烧一锅开水,再将茶树一芽二叶鲜叶放入开水中稍烫片刻,随后将茶叶捞入小盆中,放入盐巴、辣子、味精等佐料,拌匀后即可用小碟子奉茶请客人品尝。  9、基诺族“包烧茶”。  将茶树的老叶片用芭蕉叶或当地的一种扫把叶包好,埋入火塘内炭火灰中,10多分钟后即可取出烧好的茶叶,放入茶壶中煮饮,也可放入茶杯中直接用开水泡饮。包烧茶现烧现用时汤色黄绿,清香爽口;若烧好后凉干,几天后再煮(泡)饮,则成暗红的汤色,香气稍逊,滋味较醇和。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责编:蔡毅强)
用户昵称:
&(您填写的昵称将出现在评论列表中)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
最新发表的评论0条,总共0条
查看全部评论
中国社会科学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C)
by www.cssn.cn. all rights reserved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中国各民族饮茶习俗.doc 13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下载提示
1.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2.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三)归上传者、原创者。
3.登录后可充值,立即自动返金币,充值渠道很便利
中国各民族饮茶习俗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经济与管理学院 《新疆民俗旅游概览》
中国各少数民族的饮茶习俗
旅游管理教研室制
关键词:民俗
生活习俗 2
一、汉族的清饮 2
1.杭州的品龙井 3
2.潮汕啜乌龙 3
3.成都盖碗茶 3
4.昆明九道茶 3
5.羊城早市茶 4
6.北京的大碗茶 4
二.藏族酥油茶 4
三.维吾尔族的香茶 5
四.回族的刮碗子茶 5
五.蒙古族的咸奶茶 5
六.侗族、瑶族的打油茶 6
七.土家族的擂茶 6
八.白族的三道茶 7
九.哈萨克族的奶茶 7
十.苗族的八宝油茶汤 8
十一.回族苗族的罐罐茶 8
十二.瑶族、壮族咸油茶 8
十三.基诺族的凉拌茶和煮茶 9
十四.佤族的烧茶 9
十五.傣族的竹筒香茶 9
十六.拉祜族的烤茶 10
十七.景颇族的腌茶 10
十八.哈尼族的土锅茶 10
十九.傈僳族油盐茶 10
二十一.纳西族的&龙虎斗&和盐茶 11
中国各民族饮茶习俗
引言: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在长期传统的生活方式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饮茶习俗,藏族的酥油茶、白族的三道茶、土家族的擂茶、蒙古族的奶茶和傣族的竹筒香茶等等,无不显示出各民族强烈的文化色彩。好茶还须好水来冲泡,从古至今,中国各地的名茶历来受到了文人墨客的赞誉。各种茶叶有各种冲泡和饮用的方法,是否得法,很有讲究。煮茶、点茶、泡茶、品茶、喝茶、吃茶都各有不同的含义。当你置身于典雅古朴的茶馆中,观赏着各种茶艺表演时,定会有心旷神怡的感受。
摘要:中国饮茶历史最早,所以,最懂得饮茶真趣。客来敬茶,以茶代酒,用茶示礼,历来是我国各民族的饮茶之道。 &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共有56个兄弟民族,由于所处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的不同,以及生活风俗的各异,使每个民族的饮茶风俗也各不相同。在生活中,即使是同一民族,在不同地域,饮茶习俗也各有千秋。不过把饮茶看作是健身的饮料、纯洁的化身、友谊的桥梁、团结的纽带,在这一点上又是共同的。
关键词:民俗
一、汉族的清饮
汉民族的饮茶方式,大致有品茶和喝茶之分。大抵说来,重在意境,以鉴别香气、滋味,欣赏茶姿、茶汤,观察茶色、茶形为目的,自娱自乐,谓之品茶。凡品茶者,得以细啜缓咽,注重精神享受。倘在劳动之际,汗流夹背,或炎夏暑热,以清凉、消暑、解渴为目的,手捧大碗急饮者;或不断冲泡,连饮带咽者,谓之喝茶。
不过,汉族饮茶,虽然方式有别,目的不同,但大多推崇清饮,其方法就是将茶直接用滚开水冲泡,无须在茶汤中加入姜、椒、盐、糖之类佐料,属纯茶原汁本味饮法,认为清饮能保持茶的&纯粹&,体现茶的&本色&。而最有汉族饮茶&纯粹&,体现茶的&本色&。而最有汉族饮茶代表性的,则要数品龙井、啜乌龙、吃盖碗茶、泡九道茶和喝大碗茶了。
1.杭州的品龙井
龙井,既是茶的名称,又是种名、地名、寺名、井名,可谓“五名合一”。杭州西湖龙井茶,色绿、形美、香郁、味醇,用虎跑泉水泡龙井茶,更是“杭州一绝”。品饮龙井茶,首先要选择一个幽雅的环境。其次,要学会龙井茶的品饮技艺。沏龙井茶的水以80℃左右为宜,泡茶用的杯以白瓷杯或玻璃杯为上,泡茶用的水以山泉水为最。每杯撮上3-4克茶,加水7-8分满即可。品饮时,先应慢慢提起清澈明亮的杯子,细看杯中翠叶碧水,观察多变的叶姿。尔后,将杯送入鼻端,深深地嗅一下龙井茶的嫩香,使人舒心清神。看罢、闻罢、然后缓缓品味,清香、甘醇、鲜爽应运而生。
2.潮汕啜乌龙
在闽南及广东的潮州、汕头一带,几乎家家户户,男女老少,钟情于用小杯细啜乌龙。乌龙茶既是茶类的品名,又是茶树的种名。啜茶用的小杯,称之若琛瓯,只有半个乒乓球大。用如此小杯啜茶,实是汉民族品茶艺术的展现。啜乌龙茶很有讲究,与之配套的茶具,诸如风炉、烧水壶、茶壶、茶杯,谓之&烹茶四宝&。泡茶用水应选择甘冽的山泉水,而且必须做到沸水现冲。经温壶、置茶、冲泡、斟茶入杯,便可品饮,啜茶的方式更为奇特,先要举杯将茶汤送入鼻端闻香,只觉浓香透鼻。接着用拇指和食指按住杯沿,中指托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中国是世界茶叶的发源地,无论在种茶、制茶、饮茶都有着悠长的历史,那么对于我国各地喝茶风俗,各位有多少了解呢?下面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吧。1、功夫茶功夫茶是广东潮州和汕头区域的传统茶叶文化,以三人功夫茶著称,功夫十分讲究手法,茶具方面最佳选用宜兴产的小陶壶和白瓷上釉茶杯,茶泡好后,将三个茶杯摆制品字形,斟茶时要以圆周运动,俗称“关公巡城”,不能一杯斟满再斟一杯,而要按杯的多少来回轮番顺序斟,以示对客人对等对待。2、擂茶擂茶是把茶和一些配料放进擂钵里擂碎冲沸水而成擂茶,以广东的揭阳、普宁等地的客家擂茶著称,首先把茶叶放进牙钵中擂成粉未后,加上捣碎的熟花主、芝麻、盐和香菜,以后用开水冲泡即可,喝茶时一要趁热,二要慢咽,只有这么才会有“九曲回肠,心旷神怡”之感。3、竹筒茶竹筒茶以傣族竹筒茶著称,是将清毛茶放进竹筒里,边烤边捣压,把竹筒装满,茶叶烤干,以后剖开竹筒将茶叶取出冲泡饮用。4、锅帽茶锅帽茶是布朗族传茶叶文化,在锣锅内放入茶叶和几块燃着的木炭,用双手颤动,使茶叶和木炭触摸,直到有浓郁的茶香味散出时,就可以倒出,去掉木炭,再把茶叶倒回锣锅内加水煮几分钟即可。5、盖碗茶盖碗茶是回族的传统茶叶文化,首先在有盖的碗里一起放入茶叶、碎核桃仁、桂圆肉、红枣、冰糖等参加开水盖好盖子即可,盖碗茶要在就餐之前喝,斟茶时要当面将碗盖掀开,并用双手托碗捧送客人,以表示对客人的尊敬。中华名族有一千多年的饮茶历史,发展到现在,衍生出了各种关于饮茶的文化,以上者几种便是大家最为常见的喝茶方式,在每一种饮茶文化的背后都有一段不可磨灭的茶文化历史。
责任编辑:3158茶叶网
Copyright(C)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
重庆叁壹伍捌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本站已启用
总部地址:重庆市北部新区软件园水星科技大厦B座 电话:023-&云南的26个民族都特别喜欢饮。在悠长的历史中,茶渗透到每个民族生活的各个方面,饮茶习俗也多姿多彩。下面我们从十个方面介绍云南少数民族的饮茶习俗。 一、傣族民俗茶相随思茅地区的傣族主要分布在景谷、孟连、澜沧、江城、墨江、普洱、思茅、西盟、景东、镇沅等县。傣族喜爱饮茶,在住房内设有煮饭、烹茶、取暖用的铁制的三脚架。昔日的景谷傣族土司家还有专为土司烧茶的“茶房”,在孟卧大赛有一户种的田就是土司授予的“茶房田”,种“茶房田”的这户人家专管为土司煮茶倒水的事。江城土卡河的傣族青年男女相互产生感情后,要告诉父母,由父母托媒人去说亲,一般要去三次,每次去说亲都要捎带一些烟、酒、茶之类的礼物。西双版纳傣族订婚的聘礼,一般男方送蜡条两对,礼银四十至一百元,大小不等的银碗两个,“蕃欢”筵席若干桌、槟榔一串、茶两瓶、盐一瓶、糖四瓶。举行结婚仪式时,由媒人及亲友偕同新郎捎带宰杀的全猪一头、酒二十斤、蜡条两对、槟榔一串、茶、盐、糖若干,以及赠给新娘的衣裙、包头等,前往女方家迎新娘。总之,傣族的婚俗和日常生活,总是有茶相随相伴。让老咪涛给您敬茶让小卜哨给您跳舞客来敬茶,历来是我国人民重情好客的礼俗,“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当你来到热情好客的傣乡,傣家人的迎宾礼仪会使你从茶香人美以茶会友的古朴民风中体验到“一杯春露暂留客,两夜清风几欲仙”的傣家深情。傣家人用来招待客人的上等礼宾茶是糯米香茶,糯米叶是傣乡特有的一种野生物,其叶芳香,用它冲茶,不仅香馥味醇,生津止渴,还有健脾固胃、清热解毒之功能。此外,傣家人崇尚绿色,他们把绿色的芭蕉叶当作吉祥的象征。您到傣家做客,傣家人会在篾桌上铺一层芭蕉叶,表示对您的尊重和祝福。傣家人说“没有茶就不成其为礼仪,没有赞哈就等于菜里没有盐巴”,唱赞哈是傣族迎宾礼仪的一项重要内容。这一段赞哈调的歌词大意是:“尊敬的客人啊,从远方来到傣家竹楼,我们用最好的糯米香茶敬您,您就把这儿当做自己的家,让老咪涛给您敬茶,让小卜哨给您跳舞,我们大家为您祝福,在这里您会感到很快乐……”有人赞美傣家迎宾茶说:“喝一口,神清气爽;喝两口,满嘴留香;喝三口,味外有味;喝四口,云游仙人。”这正是傣家迎宾礼仪茶道的传神微妙之处。花茶是傣族同胞的又一味茶,也是到西双版纳旅游的游人最为心醉的一种饮品。傣族同胞制造花茶的桂花主要有金桂、丹桂、银桂。桂花香气淡雅,常常能随风飘荡,有“一树桂花一村香”的说法。桂花香味浓厚而高雅、持久,无论制绿茶、红茶、乌龙茶均能取得较好的窨花效果,是一种多适性茶用香花。傣族同胞爱花,小卜哨的名字大多与花相关,节日里的头饰不是金银玉器,而是一束美丽的鲜花。就是在喝茶时,男人也把花置入其间,让花香醉到心上,把花的容颜留在心间。除了桂花、茉莉、玫瑰等花也被纳入茶叶中,在民间的茶杯里,在高雅的席宴上,时时可以看到花在香茗里的芳踪,使人闻到春天在水里的味道。傣族同胞喝花茶很有讲究,老人喝的是桂花茶,年轻人喝的茉莉花茶,谈恋爱的人喝玫瑰茶。而桂花茶又都分了级别,金桂是上等口,只能给年纪大的人喝;银桂是次品,一定岁数的人就可以喝;丹桂更差一些,只要结了婚都可以喝。茉莉是结过婚的女人喝的,玫瑰茶就只有年轻人用了,不论小卜哨还是小卜冒,初次约会的时候一定要用玫瑰茶,就是谈不到一块,也要在玫瑰茶与玫瑰茶的交杯里分手。柠檬茶(其实是爱情茶),是傣家“三味茶”里最浪漫的一种,也是最让游客难忘的一味。美丽的西双版纳种植着许多柠檬树,每一个果子都能泡出一对恋人。柠檬茶经常用来招待游客,用来留住那些热爱象脚鼓的客人。柠檬茶讲究柠檬要鲜,茶叶要精,最好以红茶为主。茶汁出来时用杯盏盛之,然后再添加时鲜柠檬汁,最好加点糖,这样喝起来酸甜可口,解渴解馋。对于大多数年轻人来说,这是一味最上等的饮品,如果茶馆里专项经营柠檬茶,那里绝对会是情人约会的场所。因为,柠檬的味道酸涩而泛甜,正好与情人的味道一样。二、布朗族的青竹茶布郎族是古代濮人的后代。唐时称“朴子蛮”,元、明、清时称“蒲人”,由于居住的地区各异,昔日的布朗人有不同的自称。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意愿,统称为布朗族。布朗语属南亚语系佤德昂语支,无文字。布朗人兼操汉语、傣语和佤语,部分人通晓汉文和傣文。布朗山区还是世界茶树的发源地。布朗山寨地处海拔1500米至2300米的亚热带,群山峻岭间密布着遮天蔽日的原始森林。这里雨量充沛、四季无霜,盛产桐油、香樟等经济林木。布朗人以农业为主,种植旱稻与茶叶,其聚居地是驰名中外的普洱茶原料产地之一。饮青竹茶是布朗族的传统习俗。在狩猎、野外劳作中,在林中或者河边烧一堆火,取山中竹子砍成竹筒节,盛满山泉水放于火中烧沸,然后折一枝茶叶在火中烧黄,放入筒中煮沸10分钟,将茶水倒入竹制的茶杯中即可饮用。这种茶味甘清香,解暑消渴,十分地道。三、基诺族的凉拌茶把茶当菜吃的还有滇西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境内的德昂族。他们将树上采来的新鲜芽叶放进小缸里面,撒上盐巴拌匀,层层压紧、装满。放几个月后,掏出来,拌上香料,便是一道好菜基诺族从茶地采回鲜嫩的茶叶,洗净晾干后,仔细用手揉软搓细,放进一个大碗中,再用柑橘树叶、泡酸的鲜竹笋、可制成蚂蚁醋的酸蚂蚁、一种叫做“白参”的菌、大蒜、辣椒、盐巴等作料拌和,就成为一碗“凉拌茶”,基诺人把它叫作“拉拔批皮”。这种凉拌茶叶酸、辣、辛、咸,苦中透出一股鲜香,是下饭的好凉菜。四、以茶当菜景颇族和哈尼族也有以茶当菜的习惯。他们砍来竹子,锯成长约一尺、一端留有竹节的竹筒,再将采来的嫩茶放在太阳下晒,失去二三成水分后,再用手揉搓;或者将采来的新鲜茶树芽叶用锅蒸煮,等到茶叶柔软泛黄时,起锅将茶叶倒在竹帘上再用手揉搓,然后,将茶叶装入竹筒,用木棒分层捣实。到快装满时,用竹叶塞紧筒口,把竹筒倒置,使多余的水分流出来。两三天后,再用泥灰封住筒口,将茶筒插入土中。放上两三个月,当竹筒内的茶叶变成金黄色,发出一种特有的茶叶浓香时取出晾干,装进瓦罐加进香油腌渍,随时都可以取出当菜,是一种具有特殊风味的菜肴。五、香竹筒茶傣族和拉祜族香竹筒茶呈圆柱状,其制作和冲饮方法也相同,是馈赠宾客的高级礼品。饮用时,掰下适量茶叶,放入碗中,冲上沸开水,几分钟后便可饮用。“香竹筒茶”茶味芬芳沁香,爽口清凉,令人心旷神怡,终身难忘。拉祜族、傣族均喜用香竹筒制茶,“香竹筒茶”,傣语称“腊跺”。制作的原材料之一是一种生长在西双版纳的竹子,这种竹子新鲜时具有沁人心脾的芳香味。其制作方法是:把采集的新鲜香竹按竹节分切成段,把干青毛茶装入香竹筒内,用橄榄树做成的木棒在竹筒内舂压,一边舂一边放入茶叶,直到将竹筒填满舂紧为止,然后把填满茶叶的竹筒放置在火塘上用微火烘烤,边烤边翻动,待闻到阵阵香味时,将竹筒取出,竹筒冷却后用刀剖开,就制成了圆柱型的筒茶。六、拉祜族的火焯茶“火焯茶”是拉祜族喜爱的饮茶方法,每当客人至家,主人先烧水,然后抓一把大叶茶放在瓢内,拣火塘中的灼燃火炭放入瓢中快速摇动,瓢中的茶叶烤得发出香味时,把火炭捡掉,把茶叶放入茶壶中或者放在杯中,冲上沸水,几分钟就可饮用。火焯茶叶酽香浓,芳香扑鼻,茶色浓黄,味清凉,是拉祜族传统的饮茶习俗。喜爱饮茶的拉祜族在思茅地区主要分布在澜沧、孟连、镇沅、西盟、景谷五县,其他县市也有少量分布,全区人口1990年为27.3万人。拉祜族喜欢饮浓茶,沏茶很认真,先将茶叶放进陶罐在火边烘烤,待茶叶烘黄后再加入开水,其茶味香醇,能提神解渴,但易上茶瘾。拉祜族的男女在定了情,男方请媒人到女方家说亲时,要带去一二斤草烟、二三斤酒和一包茶叶为礼物,到女方家听候答复。经过一番交谈后,由媒人亲自动手在火塘上煨一壶茶,依次端给姑娘的父母、舅父和叔伯父喝,女方父母如喝了茶,婚事即算确定,如不喝茶即表示拒绝。拉祜族把订婚称为吃“火龙酒”。男方托媒人带两筒大米、两壶酒、两斤肉、一只鸡、一包茶叶和一块盐巴到女方家,由媒人动手煮好这些食物,请女方父母和亲人吃喝。吃火龙酒时,即商量聘礼和婚期,一般是酒二十碗,米二斗、猪半头、盐二斤、茶叶二斤、红糖二十多斤、包头布一条、衣裳一件。热情好客是拉祜族有着传统美德,客人来了,烤出来的头道茶主人先喝,第二道茶才能给客人喝,以示无毒,客人可以放心饮用。七、古老的阿佤茶俗佤族自称“阿佤”,其先民是古“百濮”的一支。清代有“嘎剌”、“哈瓦”、“卡瓦”等不同之称。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佤族,意为“住在山上的人”。在沧源县境勐省、曼帕、曼坎等地海拔两千多米的山崖上,仍保留着十余处古代崖画,距今至少有二三千年的历史。沧源崖画分布在佤族聚居区,崖画所在之处被当地佤族视为神圣之地。佤族竹筒茶是一种古老的茶俗,用竹筒煮茶饮茶,别有情趣。阿佤人的日常生活少不了竹,他们住竹楼、坐竹凳、用竹碗、使竹筷、睡竹箩。有一道山歌这样唱:“竹叶青青竹筒长,砍节竹筒装砂糖,吃了砂糖竹筒在,妹不变心日子长。”如果说,在竹筒放砂糖是青年男女甜蜜恩爱的象征,那么在竹筒里煮茶水则又包含了更多的内涵。竹筒茶还可以制成姜茶用以驱寒发散;制成糖茶,用于补气血;制成薄荷茶,用于解暑。阿佤人又习惯就着竹筒茶吃用竹筒煮成的糯米饭,喝竹筒装的阿佤水酒。青年男女对坐饮酒喝茶,别具一番情趣。?烧茶在佤族中广泛流行,佤语叫作“枉腊”,是一种近于“烧”茶的方法。首先,烧一壶开水,放在火塘边备用。然后,把茶叶均匀地铺在一块薄铁板上,放在火上烤。等到茶叶焦黄时,将茶叶倒入开水壶中煮。煮好的茶倒入茶盅里,便可饮用。这种茶苦中带甜,散发出一股焦香,味道别具一格。八、苗族的苦茶——百抖茶苗族历史悠久。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代活跃于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商周时期,苗族先民便开始在长江中下游建立“三苗国”,从事农业稻作。苗族在历史上多次迁徙,大致路线是由黄河流域至湘(湖南)、黔(贵州)、滇(云南)。当你来到神奇迷人的苗家山寨,你一定能喝到百抖茶。百抖茶又称太华茶。百抖茶用土茶罐就着炭火烘烤,边烤边抖,据说要抖上百次,直烤到茶叶疏松而不焦糊,味道醇而不浓。一旦烤就,冲入滚烫开水,顿时,水花四溢,香味扑鼻,真是不饮自醉了。百抖茶历史悠久,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曾到过今天的凤庆、云县一带,他生动地记述了有关煮茶、品茶的经过。百抖茶在临沧很普及,传说被朱德总司令誉为“护国之神”的赵又新将军,一日在公馆里制家乡凤庆的百抖茶,茶的香味飘往四邻,惹得附近的外国公使涌进公馆,不惜重金买那个神奇的小茶罐。“好茶还须活水煎”,百抖茶的真功夫就在于掌握火候,抖动均匀。土茶罐的特点是能均匀传热,使茶叶黄而不焦,再加上用苗寨清纯的山泉水冲茶,好茶好水,喝一口管叫你神清气爽,满身熨帖。九、喝一杯谢客茶?唱一段民歌生活在临沧地区的彝族支系俐侎人,也与茶有着不解之缘。传说在很久以前,从一个叫“阿古米”的地方,一对年轻人逃婚出来,一路上靠茶叶解渴充饥,走了整整七七四十九天,才在一个叫“窝索洼”的地方定居下来,他们就是俐侎人的祖先。俐侎人有许多茶俗茶礼,谢客茶是在喜庆之日答谢客人的一种茶礼。谢客茶茶礼伴随着一整套喜庆舞蹈进行,在茶礼中要唱祝福歌和敬茶歌。歌词大意是:对不起大哥大姐,对不起亲亲戚戚,今天你们在我家串门,没有什么好吃的东西,我们大家边喝茶边讲一些家常话,一起跳舞唱歌,图个快乐讨个吉利。谢客茶大多数泡制成核桃米花茶。核桃不仅可以增加茶的香味,还可以润肺定喘,滋补健身,具有补肾强肾的药理功能。喝一杯谢客茶,唱一段民歌,正是同欢共舞的好时候,男女老幼围圈拉手,合着节奏边唱边舞,其趣无穷,其乐无穷。置身在这古老茶俗的氛围中,融会在这歌与舞的欢乐中,你会从这一杯香茶中品出古老茶俗的韵味,由此了解独特的民族习俗。十、“绘圆老泼”——古老的饮茶方法哈尼族的“土锅茶”,哈尼语叫“绘圆老泼”,是一种古老的饮茶方法。先用土陶锅把山泉水烧开,再把烤制的大叶茶放入锅内,煮沸后约10分钟,将茶水倒入竹制的茶杯中即可饮用。哈尼民间用土罐和竹筒烤制大叶茶由来已久,代代相传。烤制这两种茶所用的水是山上石头缝里流出的山泉水,是煮茶最好的水。大概经过近20分钟的烤制,茶香便溢满了木楼。我们忙着用竹杯盛满茶水品尝,开始品第一口时,觉得有一股极浓的青涩味,品过之后不久,便觉得口中有回甘的茶香。这种茶水,汤色绿黄,温度适中,清香润喉,令人回味无穷,是哈尼人待客的一种古老习俗。&&更多资讯,请关注红茶产业网。&
关键字:红茶,红茶产业网,
古老的茶乡民俗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