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地方体现了明清散文精选和五四散文的传统

&&&&&&DOCX文档下载
游客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人民币8元】
邮箱/手机号:
您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为您创建此邮箱/手机号的账号,密码跟您输入的邮箱/手机号一致,以方便您下次登录下载和查看订单。
支付方式: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当日自动登录&&
合作网站一键登录:
2:本站资源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浏览器直接下载(不支持QQ浏览器)
3: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从阐扬幽韵到独抒性灵_明清散文的审美现代性_刘敏.docx
从阐扬幽韵到独抒性灵 —— 明清散文的审美现代性 刘敏 (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山东济南 250014) [摘要 ]明清散文的审美现代性展示了自觉的人文理想和自由的世界观,文章试图从李贽、袁宏道、张 岱、黄宗羲和汪中为文为人中发掘出这种审美现代性。 [关键词 ]明清散文;审美;现代性;主体自觉 [中图分类号 ]1206.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8)05-0065-02 审美现代性应该包括: “ 在现代性的总体性结构和精 神氛围中的审美趣味,审美价值的现代性品格和现代性意 向。 ”m 145审美现代性展示了自觉的人文理想和自由的世 界观,在一定意义上讲就是指主体精神内涵的现代性,这 种现代性的精神内涵在文学作品中或是以传统的文学形 式来表述,或以名目繁多的现代技巧来呈现,但其现代性 内核就是人的主体性。明清小品散文就是在这种真善美的 价值判断标准下,展现了人的自觉和文的自觉,从而架构 起了与现代审美互通的桥梁。 真善美作为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东西,与创作主体紧密 相连,是创作主体本质力量的显现和创造性的体现,是能 贯穿古今文学的审美互通点。明清小品散文正是在这种真 善美的标准下,充分展现了人 的自觉和文的自觉,成为明 清文学与现代中国文学的审美互通点。 张岱是晚清散文最后一位集大成者,自幼聪慧灵隽, 六岁时即被名士陈继儒引 “ 小友 ” ,自小豪华奢侈的生活养 成了他喜欢享受、性情豁达、守大节而不拘泥于小节的性 格。在散文创作中又受 “ 公安派 ” 和 “ 竟陵派 ” 影响,形成了 其清新流畅、独抒性灵又不失冷峭诙谐之趣的为文风格。 被袁宏道称为 “ 细行不修,适情任口 ” , “ 好刚使气,快 意恩仇 ” 的李贽,虽然好骂,但在他冰冷、尖刻的表面覆盖 下,却是一颗充满善意的心。他自己就说 :“ 我口恶而心善, 言恶而意善也。 ”( 《三蠢记 》 )而奠定他文坛地位的名篇《焚 心 ,, 童心说》,公然以异端自命,倡言 “ 人必有私 ” , “ 童心既 障,于是发而为言语,则言语不由衷;见而为政事,则政事 无根柢;著而为文辞,则文辞不能达 ” 。这种独抒性情, 敢于言敢于怒的性格不正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现代人的主 体自觉,不正是在李贽本人身上,在李贽的散文中透射出 的审美现代性吗?读过明清史的人都知道李贽是因言而获 罪,最终招来杀身之祸。袁中道曾再三说过,李贽写文章最 大的特点是 “ 别出新眼 ” 。这里的 “ 别出新眼 ” 就是指喜欢读 史、谈史、以史喻今,在那个对于所谓 “ 大君子 ” 敢怒不敢 言 的时代,李贽的 “ 黜虚文,崇实用 ” 虽有益于世道人心,但也 必定触犯时忌。放言无惮、毫无顾忌、不守礼法的文风与魏 晋名士孔融、嵇康的文章一样都不被当时皇上和朝廷命官 所欣赏。在一个思想禁锢的时代,以秦始皇为千古一帝,不 以孔子是非为是非,敢于怀疑,无论在思想史还是文学史 上,李贽的确非常人可比,有着难能可贵的现代人的审美 品格,在这种品格支撑下的李贽,为人为文都被后人所敬 仰。 “ 山有色,岚是也;水有纹,波是也;学道有致,韵是也; 山无岚则枯,水无波则腐,学道无韵则老学究也 ” 。 [2]31“ 公 安派 ” 的领袖人 物袁宏道在《寿存斋张公七十序》里开宗明 义提出了自己的观点,韵既是情,是性灵,是个性。从这篇 小品文里最能看出袁中郎的性情,处处以 “ 人 ” ,以 “ 自我 ” 作为终极关怀的对象,他提出 “ 无心 ” 与 “ 纵心 ” 的主张 :“ 无 心故理无所托,而自然之韵出焉 ” , “ 纵心则理绝而韵始 全 ” 。厌倦束缚,热爱自由的袁中郎还喜欢写那些 “ 独抒性 灵,不拘格套 ” 的游记小品文,这与当时的社会风气有关, 也是与作者借山水自然来抒写主体 “ 性灵 ” 分不开的。 “ 心 情半佛半仙,姓字半藏半显 ” ,在出世与入世之间徘徊的袁 中郎不像李贽那样 “ 好刚使气,快意恩仇 ” ,作为一个文人 的立身处世,袁宏道在所谓的抗争与消极、进取与颓废、清 高与世俗之间还有很多个人的实际考虑。 “ 大隐隐于市 ” 的 袁宏道既欣赏 “ 山中幽韵 ” 又不避讳对 “ 都市声色 ” 的喜好, 它可以明目张胆地在文章中将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趣味相 [收稿日期 ] [作者简介 ]刘敏 ( 1963— ),女,山东济南人,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高级讲师,主要从事中国古典文学研究。 65 提并论,清雅高洁的书生意气与纵情声色的携妓泛舟行为 同时出现在他那篇有名的《龚惟长先生》里,这与他强调率 直坦诚、尊重自我、不守束缚、不拘格套的个性一脉相承。 陈平原说过晚明的文章大多是独抒性灵,轻巧倩丽的 “ 文人之文 ” ,清代的文章则大多是典制庄雅,朴实大气的 “ 学者之文 ” 。魏禧曾经概括明人的文章是 “ 扬以急 ” ,而清 人文章是 “ 沉以缓 ” ,更多的后人知道明文的尊重自我,发 扬个性,独抒性灵,而对清文 “ 文 ” 与 “ 学 ” 的并重看成是义 理考证,引经据典,束缚个性。其实,未必如此,重新解读清 代散文大家的作品,其中有很多思想值得我们仔细 研究。 “ 初锢之为党人,继指为游侠, 终厕之于儒林 ” 的黄宗 羲,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早年的政治抗争,晚年的闭门著 述使得黄宗羲能写出波澜壮阔、元气淋漓的文章,更造就 了他坚持以遗民身份著书立说,不与新朝合作的硬朗意 气,这与同时代诸多改换门庭的读书人相比,确实有着主 体性很强的意志和信仰。黄宗羲的文章有他个人的姿态和 风韵,但这种境界与气象又不同于晚清的李贽和袁宏道等 人,更多的是源于黄宗羲易代之际的生活阅历,史学丰厚 的渊博学识,深谙现实的人情世故,造就了其文章的大气 而不失于深情,思想幽深而不失于风韵曲折。说到黄宗羲 就不得不提到成书于 1663年的《明夷待访录》,黄宗羲的 民主自由思想在这本书里得到充分体现。在明清之际,君 权是一个不可侵犯的神圣观念,黄宗羲以《元君》作为开篇 之作,借以伯夷、叔齐的典故阐释了 “ 昏君 ” 在位之际受到 外族诛灭是合情合理的事情,同时指责、嘲笑那些死守君 臣之义的儒生之流面对天下 “ 视之如寇仇 ” 的昏君无所适 从的言行。孟子 “ 民贵君轻 ” 民主思想在黄宗羲的文章里充 分体现出来,虽然这种反对王权独尊的思想是希望有更好 的圣君贤相来取代昏君,是不同于我们现代的民主思想, 但是在那个时代作为朝廷命官的黄宗羲能够看到并且敢 于直言 ,这已经是难能可贵的精神了。再看黄宗羲晚年所 作的另外一本小书《思旧录》,这是一本追忆文体的小书, “ 余少逢患难,故出而郊游最早,其一段交情,不可磨灭者, 追忆而志之 ” 。书中所追忆的友人有抗清名将张煌言,晚明 隐士陈继儒,才气横溢的张溥,经史渊博的钱谦益,对这些 人的追忆黄宗羲并没有一味地用尽赞美之词,而是深乎 情、明乎理、实事求是地评价他们的为人为文。如他提到张 溥喜好读书,天资聪明,但同时自恃其才,下笔轻率。赞赏 钱谦益文章 “ 堂堂之阵,正正之旗 ” ,但同时又不关心国家 兴亡,只关注一己之私。黄宗羲的文章作 为清代学者之文, 不同于同时代桐城文章的独特之处是 “ 以学入文 ” ,以渊博 学识、通达思想、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对当时朝廷钦定的 一切学说用怀疑眼光和审视态度重新认识。其中汪中的散 文也是以超脱性情,雅致文笔纳入到 “ 学者之文 ” 的行列 里。 汪中不同于明清时代的其他学者 —— 大都经过正统 的学院教育。出身贫寒的汪中是通过自小在书肆里当学徒 而接近书籍,自学成才的学者。或许也正是没有当过官的 身世经历,使得汪中不同于学术大盛、皓首治经的清代初 期的学者,他们大多有半隐半士,徘徊于出世与入世之间 矛盾的心情。汪中恃才傲物 、锋芒毕露、正直率真的性格也 造就了其行文中流露出的豪爽气盛,不拘一格,甚至带有 些忧愤不满的情绪。《经旧苑吊马守贞文》一文借秦淮名妓 马守贞的命运自喻,感叹自己生活困顿,怀才不遇,写尽当 朝幕僚的难言之隐。 “ 一从操翰,数更府主,俯仰异趣,哀乐 由人 ” 。汪中和李贽一样都喜欢骂人,而汪中的骂比起李贽 来可谓更加直接表现在其言行中,据说汪中在读书期间就 经常拿一些经史难题去请教先生 ,一 旦答不出来,他就狂 笑而出。比起时人独尊孔孟程朱,汪中表彰荀子,以及几千 年来倍受压抑的墨子,对孔孟在先秦思想史上的地位进行 了 质疑,为 “ 五四 ” 对中国两千年来思想意识的怀疑和反省 提供了思想方向,明清文学与现代中国文学的互通性在这 里也得到充分的体现。在《与巡抚避侍郎书》中,汪中再三 表白自己的学术宗旨是 “ 合于世用 ” 和 “ 实事求是 ” ,不满足 于同时代的人为考据而考据,不满足于墨守成规,考订精 细的做学问,强调会通一气,能见其大,能观其变。汪中的 这种怀疑精神不是仅仅计较一字一句的得失,不仅仅是在 名物训诂,而是表明了即使作为学术著作,也是应该具有 人文主义的内涵,能体现主体的现代性。 明清散文呈现出的阐扬幽韵、奇情壮采文风,散文家 表现出的对独抒性灵、尊重自我追求,在审美现代性上与 现代中国文学找到了互通点,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人的自觉 和文的自觉的第三个时期。 [ 参 考 文 献 ] [1] 吴予敏 .美学与现代性 [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5. [2] 石万鹏选译 .明清小品对读 [M].济南:山东友谊出版 社, 2002. (责任编辑刘迎秋 ) 66
本文(从阐扬幽韵到独抒性灵_明清散文的审美现代性_刘敏.docx)为本站会员(蟋蟀哥哥)主动上传,caj转换成word_caj转换成word可编辑文档下载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caj转换成word_caj转换成word可编辑文档下载(发送邮件至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汪曾祺谈写作 - 简书
汪曾祺谈写作
我年轻时写过诗,后来很长时间没有写。我对于诗只有一点很简单的想法。一个是希望能吸收中国传统诗歌的影响(新诗本是外来形式,自然要吸收外国的,——西方的影响)。一个是最好要讲一点韵律。诗的语言总要有一点音乐性,这样才便于记诵,不能和散文完全一样。我的散文大都是记叙文。间发议论,也是夹叙夹议。我写不了像伏尔泰、叔本华那样闪烁着智慧的论著,也写不了蒙田那样渊博而优美的谈论人生哲理的长篇散文。我也很少写纯粹的抒情散文。我觉得散文的感情要适当克制。感情过于洋溢,就像老年人写情书一样,自己有点不好意思。我读了一些散文,觉得有点感伤主义。我的散文大概继承了一点明清散文和五四散文的传统。有些篇可以看出张岱和龚定庵的痕迹。我只写短篇小说,因为我只会写短篇小说。或者说,我只熟悉这样一种对生活的思维方式。我没有写过长篇,因为我不知道长篇小说为何物。长篇小说当然不是篇幅很长的小说,也不是说它有繁复的人和事,有纵深感,是一个具有历史性的长卷??这些等等。我觉得长篇小说是另外一种东西。什么时候我摸得着长篇小说是什么东西,我也许会试试,我没有写过中篇(外国没有“中篇”这个概念)。我的小说最长的一篇大约是一万七千字。有人说,我的某些小说,比如《大淖记事》,稍为抻一抻就是一个中篇。我很奇怪:为什么要抻一抻呢?抻一抻,就会失去原来的完整,原来的匀称,就不是原来那个东西了。我以为一篇小说未产生前,即已有此小说的天生的形式在,好像宋儒所说的未有此事物,先有此事物的“天理”。我以为一篇小说是不能随便抻长或缩短的。就像一个苹果,既不能把它压小一点,也不能把它泡得更大一点。压小了,泡大了,都不成其为一个苹果。宋玉说东邻之处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施朱则太赤,敷粉则太白,说的虽然绝对了一些,但是每个作者都应当希望自己的作品修短相宜,浓淡适度。当他写出了一个作品,自己觉得:嘿,这正是我希望写成的那样,他就可以觉得无憾。一个作家能得到的最大的快感,无非是这点无憾,如庄子所说:“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躇踌满志”。否则,一个作家当作家,当个什么劲儿呢?
如此,安好。
这个梦想很快就破灭了,因为我读到了汪曾祺先生写的《人间滋味》。 在我还在跟南方同学争论豆花到底该咸还是甜的时候,汪曾祺先生在 20 年前就已经写过一篇相当详细的关于豆腐的考证。 豆腐点得比较老的是北豆腐,北方的豆腐都质地绵密,有韧劲,听说张家口地区的豆腐可以用秤钩勾起来走十...
1.舍伍德·安德森 (Sherwood Anderson,) 舍伍德·安德森是美国第一位成熟的现代意义上的小说家,曾经深刻地影响过他的学生兼朋友海明威和福克纳两位大师,可以说他是大师的教师。他在短篇小说创作方面最杰出的成就体现在一部叫《俄亥俄的温斯堡》(又...
&江雄英的原创日记第8天& 1.清明假日用单车了吗? 今日清明。清明,是一年之中的第五个节气。万物生长于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落雨过后,很快就要进入夏天了。 在凤凰山今天也是人山人海,周围最为醒目的共享单车随处可见,我挺喜欢骑,但是我...
文/安小暖 本文为《小白理财》读书笔记。 《小白理财》确实是写给小白的理财书。书里对常用的理财词汇进行了解释,罗列了常规的一些理财方式,内容比较接地气,挺适合给理财小白扫扫盲的。 读书笔记由此开始: 一、小白们的财富梦想:“第一桶金” 有些人会这样想:“我现在没钱,没办法理...
初中班主任因为肝癌复发,做完第一期化疗,就撒手归去了。初中的同学纷纷在群里表达哀思,我眼中没有眼泪,回想起前年暑假回娘家,有跟班主任、一帮老同学聚餐。那个时候我才知道班主任早在20年前验出有此病,当时我们正在上高中,他的儿子刚2、3岁的光景。当时他没有告诉同学。他也很幸...
工作的同时参与公益,做些有意义的事,是我高中时就萌芽的梦想,此次栾川公益行,公司为我提供了圆梦的平台和和机会,带着任务,带着好奇,带着希望,与来自五湖四海的伙伴们,一起去做公益,获益匪浅! 1.怀揣期许,心灵出发 日清晨,在老促会安排的三位老师的陪同下,怀...
应用市场上记账类APP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状态,其中以生活类记账为主力军。但是是随着收入的增加、理财意识的觉醒,人们不仅仅满足知道钱去哪了,“钱从哪里来怎么管钱”成为了新的需求,记账App于是开始向理财超市、个人资产管家等方向转变。 在多种投资方式中,P2P投资近年来倍受青睐。...&&& &&& &&&
作者简介 ? ? ? ? ? ?
  汪曾祺(日――日),江苏高邮人,现代作家、散文家、文体家,剧作家。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辑。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著有小说集《邂逅集》,小说《受戒》《大淖记事》,散文集《蒲桥集》,大部分作品,收录在《汪曾祺全集》中。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小时候受过正规的传统教育。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1940年开始写小说,受到当时为中文系教授的沈从文的指导。1943年毕业后在昆明、上海执教于中学,出版了小说集《邂逅集》。1948年到北平,任职历史博物馆,不久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四野南下工作团,行至武汉被留下接管文教单位,1950年调回北京,在文艺团体、文艺刊物工作。1956年发表京剧剧本《范进中举》。1958年被划成右派,下放张家口的农业研究所。1962年调北京市京剧团任编剧。1963年出版儿童小说集《羊舍的夜晚》。“文革”中参与样板戏《沙家浜》的定稿。1979年重新开始创作。80年代以后写了许多描写民国时代风俗人情的小说,受到很高的赞誉。出版了小说集《晚饭花集》、《汪曾祺短篇小说选》,论文集《晚翠文谈》等。所作《大淖记事》获1981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比较有影响的作品还有《受戒》、《异秉》等。所作小说多写童年、故乡,写记忆里的人和事,在浑朴自然。清淡委婉中表现和谐的意趣。他力求淡泊,脱离外界的喧哗和干扰,精心营构自己的艺术世界。自觉吸收传统文化,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显示出沈从文的师承。在小说散文化方面,开风气之先。  汪曾祺同别人不一样之处,在于他接受过西南联大正规的高等教育,当属科班出身。他虽也喜欢做学问,但同那些大学者不同的是,他多半陶醉于辞章考辨之类的“小学”,做的是阐幽发微的工作。他喜爱《世说新语》和宋人笔记,继承明清散文传统和五四散文传统,倾心晚明小品集大成者张岱的文章,同晚明公安派“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文学主张也息息相通。中国传统文化修养深厚、从事过京剧编剧的汪曾祺,深谙“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东方古训和布莱希特标榜的“间离效果”的西方现代理论,加上个人身世浮沉的沧桑之感,促使他不去追求反映时代精神的最强音,而是以含蓄、空灵、淡远的风格,去努力建构作品的深厚的文化意蕴和永恒美学价值。他长于江南,定居于京城。翻阅他的作品,不乏风和日丽、小桥流水的江南秀色和小四合院、小胡同的京城一景,极少见到雷霆怒吼、阔大无比的壮观场景。汪曾祺凭着对事物的独到颖悟和审美发现,从小的视角楔入,写凡人小事,记乡情民俗,谈花鸟虫鱼,考辞章典故,即兴偶感,娓娓道来,于不经心、不刻意中设传神妙笔,成就了当代小品文的经典和高峰。  汪曾祺博学多识,情趣广泛,爱好书画,乐谈医道,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他一生所经历的轰轰烈烈的大事可谓多矣,例如启蒙救亡、夺取政权、反右斗争、“文革”、改革开放等等。但他深感现代社会生活的喧嚣和紧张,使读者形成了向往宁静、闲适、恬淡的心理定势,追求心灵的愉悦、净化和升华。人们都有这样的体验:狂泻喧腾的大瀑布之美固然可敬可畏,然而置身清丽澄明的小溪边,观鱼游虾戏,听流水潺潺,不是让人忘掉精神疲惫而顿感其乐融融吗?汪曾祺把自己的散文定位于写凡人小事的小品,正是适应了中国读者文化心态和期待视野的调整。  当今社会,由于复制技术造成的那种虚拟幻化的“大文化”、“大话语”、“大叙事”,因为它们的虚幻和刻板,已经不再具备可体验的审美特征。真正具有可体验的美的特征的,恰好是真实的个体生存中的无时无刻不在的“小文化”“小话语”“小叙事”。汪曾祺在中国当代文坛上的贡献,就在于他对“大文化”“大话语”“大叙事”的解构,在于他对个体生存的富有人情味的真境界的昭示和呼唤,在于他帮助人们发现了就在自己身边的“凡人小事”之美。美在身边,美在本分。汪曾祺散文的精神气质和艺术神韵之所以能对读者产生强大的魅力,就在于他对“凡人小事”的审视,能做到自小其“小”,以小见大,而不是自大其“小”,以小媚“大”。  必须指出,汪曾祺写“凡人小事”的小品文深蕴着他独特的人生体验,但其效用并不只是自娱一己的性情,他强调自己的作品还应于世道人心有补,于社会人生有益,决不是要把个人与社会隔离开来,对立起来。他的作品间或也流露出道家主张的随缘自适、自足自保的悠然任化的意趣,但断然有别于魏晋文人的清谈和颓废,在本质上他对人生的理解和描绘是乐观向上的,相信“人类是有希望的,中国是会好起来的”。现代艺术,太多的夸饰,太多的刺激,太多的借助声光电气。汪曾祺则是要从内容到形式上建立一种原汁原味的“本色艺术”或“绿色艺术”,创造真境界,传达真感情,引领人们到达精神世界的净土。  现代人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身边的“凡人小事”还没来得及完全呈现自己的意义就被抛到记忆的背后。由此看来,人们除了被“忙”包裹、挤压之外,似乎根本体验不到人生还有什么其他乐趣。汪曾祺的散文在向人们发出这样的吁请:慢点走,欣赏你自己啊!书评: 21:05:48   来自: 阿蒙小姐 汪曾祺散文的评论 &&   这是上下两册书,语言平实,风格纯朴,具有让人心情平静的力量。而且,通过作者笔下所描写的一个个人物、一段段故事,读书的人还能从中体会到与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不一样的社会风情,是我的珍藏书籍之一。
18:45:50   来自: 玉老田荒 (ZH民俚纫荒昃鸵话q了!!) 汪曾祺散文的评论 &&         不世出的小说家,汪曾祺可算的上是一位。      用他老先生作品中经常唠嗑出来的一些话来说:“这城里很多人都死了。 ”当然,人的生老病死,却又是这自然界中最逃脱不出的一种法则。而他作品中的一个个小人物,却总是很自然地成为了一个个生动的文化符号,而他们的消逝,却又往往不仅仅是一个人的消逝,同时也夹杂着一些别的东西,比如说一种不同寻常的技艺、一种较为特殊的味觉、还有淡然的生活下,一些别样的生活雅趣……这在今天的我们看来,颇有些白头宫女“闲坐说玄宗”的味道。而现在的现在还有什么呢?北京的老城墙我们是来不及见了;而胡同也拆的十有七八了;虽然各个城市都相继地修起了“仿古一条街”什么的,但也仅仅只是“仿古”而已,而缺少的那些,或许正象电影《洗澡》中蟋蟀所攀附着的那种地气,这也正是汪曾祺小说中时不时透露出的那些东西。      x曾经不止一次地听人说起汪曾祺的“小”,相同的话也曾批驳过鲁迅,说中国的这位大文豪咋弄不出一部长篇呢,这在一个崇尚饕餮追求磅礴的国度里应该是很平常的一种心理。据我个人私下认为,中国当今文学的空前繁荣,一年似乎可以出上数千部长篇,但书名和作者换了一拨又一拨,却绝少有质的突破,其问题或许就是忽视了这“小”的缘故。所以至《儒林外史》、《红楼梦》以来,中国很难再有真正恢弘大气的作品,而古人穷尽一生,往往却只能留下一部半部的,这是无论如何让那些两三个月出一本书,一年出五六七本书的作者,所摸不着头脑的。      作品中的“大”,固然是创作者所应该追求的,却也得由无数个“小”的细节精巧地构成才能真正地谓其“大”啊!君不见《水浒》、《儒林》诸书,细细地从中拈出一两段,亦自可成为一篇上佳的文章。而《水浒》、《儒林》等书后人自难胜之,即使从他国舶来一些别的题目和创作手法,虽然一时间在作者和读者眼里看来足够先锋足够另类,却难于更见其伟大,因为还是不深知国与国文化不同的缘故。这种文化上自然的疏离,也常常使作者陷入一种两难的境地。至于这里所说的“小”,也恰恰是生活里的一种细微末节,鲁迅写过,废名写过,沈从文写过,早期的贾平凹写过……而我们今天要说的汪曾祺更是在“小”中善于着笔的佼佼者。      在现在的中国,而“大”更象是少数人的一种专利。譬如说市长,在一般人的眼里,他的政绩就是盖了高楼修了几座立交桥什么的。至于别的政绩,偶尔一天我们也会从电视里看见他在某个小角落握住某位平民的手,至于其它一些日子是不是这样,我也实在无法知道。更何况这些本是他分内应该做的小事,但因为其小其琐碎而实在无法表现,假使以意为之,天天录成电视,我们看电视的人也就生厌了,还是情愿他们多盖几座高楼多修几座立交桥为好,这也是一时间里猪尾巴戏满天飞的原因。如果把这样的视角转到文坛上,一篇文字的长短,书的厚薄,一年是否出过几部书,却又成了彼此心照不宣的一条法则。所以,题目无论如何要大,这文字无论如何要长起来,而出书与否,却又成为文坛的一种身份验证。每到这里,我就想起明朝唐顺之给门人说坚决不给自己出文集的决心,不知道这究竟是不是他一时的愤懑,等到他死后,他的门人照旧把他的文集印的飞快。      还是回到“小”字上来吧,前两天和朋友闲来无事说起吃的时候,极尽画饼望梅之能事。忽地想到汪曾祺有一本谈“吃”的书,那里面的饮食说屑,细细品来,如闻前朝旧事,隔江琵琶,颇多兴味。其实这些,再用他老先生的一句话说,“不过,这种东西没有了,也就没有了。”   
19:23:21 soom(榻榻米)  汪曾祺很多小说结尾都是,×××死了。很有意思。
23:36:09 四爷  不过,这种东西没有了,也就没有了   这个说法我很理解   我是从京剧开始了解老前辈的,而且我对戏的态度,更倾向于把它看成是一种文化现象,放到中国甚至人类的文化进程里来理解,所以不像大部分戏迷,对现在传统艺术的不景气,我是没什么不好的感受的。所以,这句话我很理解。自古以来失传的东西不计其数,不是那个时代了,自然也就没有了。没有了,也就没有了   如此而已
09:50:44 上官无能  若干年前,在拆除北京各朝代牌坊的时候,梁思成曾给周恩来说,“总理,不能拆,这些各朝代的牌坊在夕阳西下时有种独特的美感,”但周总理说,“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于是就拆掉了,后来又重建了。在反反复复中,我们丢失了许多美好的东西~~
13:08:49 四爷  自古以来拆的多了,没了就没了吧   大明宫怎么样,还不是尘归尘土归土 19:44:40   来自: 欢乐分裂 (凝注眼泪才敢细看) 汪曾祺散文的评论 &&   难以想象像我这样情绪如此大起大落的人,竟然还在夏日午后像模像样地读“中国最后一位士大夫”汪曾祺,大概这样清淡这样仙风雅骨的文字才能让我平静下来,像白米饭仔细咀嚼方能咂出甘甜滋味,像白开水虽无味然最适合人体饮用,情到浓时才显淡,越是醇厚越是藏巧露拙,你当他是信手拈来佳句天成的呢,其实句句藏了机锋用心安排的呢,只是大家的自然浑然不觉做作,即使他在文学评论《短篇小说的本质》中,依然保持着亲和的本色,极为平易近人兼深入浅出,看得不免会心一笑算是极得我心.且看这一段:“泰戈尔告诉罗曼*罗兰他要学画了,他觉得有些东西文字表达不出来,只有颜色线条胜任。”让我想起刚故世的安东尼奥尼在高龄多病的情况下,用绘画代替了影象,同样是艺术,不同的形式相通的精神,总归是自我释放的方式;      而开篇的《花园》一文,简直舒服自然到空灵境界,写汪老小时候逗虫摘花,写意家中老小,全是白描,宛如摄影机一个360度大全景扫过院子扫过深夜的花园扫过地上甲虫,于是一个孩子快活的童年活灵活现地浮现了,没有成人故意模仿稚童矫情的口吻与实则居高临下的圆熟眼光,一切都流淌在孩子深沉的回忆里,他说“一下雨,什么颜色都郁起来”,“那棵龙爪槐是我一个人的。我熟悉它的一切好处,知道哪个枝子适合哪种姿势。”不知为何,这些文字总让我想起朱天文&冬冬的假期》,小孩子午睡时睡不着就睁着眼睛听窗外的蝉鸣看树枝间露出的一小方天空,同样的幽思无穷,且同样的传统儒雅.最妙的是结尾:“那一次,我感觉我跟我父亲靠得近极了。”后面有两行文字记载:“四月二日。月光清极。夜气大凉。似乎该再写一段作为收尾,但又似无须了。便这样吧,日后再说。逝者如斯。”这一小段可看作他对“留白”的最好阐述;      《笔下处处有人》是谈论戏曲剧本《四进士》,我虽对戏曲不感兴趣,但经他风趣分析,竟也读得兴致盎然;      《沈从文和他的边城》,有关《边城》已谈论太多,但因汪曾祺师承沈从文,所以更有价值一读,同样淡雅的文字,汪老将字后面的微妙与曼妙洞悉地清清楚楚,再一次感受到了“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的凄美与彷徨;      他作品的一大特色是关注民俗,和风物人情,仿佛看到他闲庭信步穿梭在花市、画舫、食肆、戏园、校舍之间,各等小人物与名人无不生动跃然于纸上。的确,“文如其人”是对作家的最高评价,做文做事到如此境界,阖为尽善尽美。
13:33:32 L\'instant  他写的泰山很大   \"我写不了泰山\"   很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元明清散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