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经学主体解释学学有哪些现代意义

当前位置: >>
论伽达默尔解释学经验的辩证本质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2 7卷 第 1 期  Vo . 7 o 1 1 2  N .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t .’   1 1…   T  ’   … 1  ■  
20 06年 1月  
论 伽 达 默 尔 解 释 学 经 验 的 辩 证 本 质   天  吴  波  ( 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 陕西西安 70 6 ) 10 2 
摘 要:经验” “ 在伽达默 尔的解释学中是一个非常重要 的概念 , 在其解释 学理论 中具有重要 的地  位。 伽达默 尔 批判地继承 了黑格 尔的经验 , 并发展 了经验理论 , 他指出解释学的经验不仅具有“ 否定性” 。   而且具有“ 有限性” 开放性” 和“ 的辩证本质。   关键 词 : 伽达 默 尔; 黑格 尔 ; 经验 ; 否定性 ; 限性 ; 有 开放性  中图分 类号 : o 9 文献 标识 码 :   文章编 号 :0 3 8 8 ( 0 6) 1 0 8 . 3 B8  A 1 0 ― 3 8 2 0 0 ― 0 0-     0
“ 经验 ” 的概 念 在 伽达 默 尔 的哲 学解 释 学 中 占  之 一 ” 【 由于 经验 一 向被看 作认 识论 的概念 。 。l   与  有非常重要和突出的地位, 并具有十分丰富的内  科学直接相关 , 经验重要之处在于可重复 。 而科学  涵, 在其著作《 真理与方法》 二版序言 中, 第 伽达默  是 在归 纳可 重复 的经 验基 础 上发展 起来 的 , 是 自 这   尔明确指出“ 本书中关于经验那一章占据了一个具  培根以来认识论的典型看法。但是, 我们却忽视了   有纲领性的关键地位” 1地 认为 , 。[。 i p 解释学作为理  经验在另一种层面上的意义。实际上 , 人处在历史  解和解 释 文本 的哲学 , 务不 是重 构或 复原 原来 的  之 中 , 是 历史 的人 , 而 , 文 社科 所 涉 及领 域 。 任 人 因 人   思想 , 而是揭示具有真理性的思想 , 什么东西超  都随着历史 、 即“ 时间的变化而变迁。 人文社科之领  即, 越我们的愿望和行动而与我们一起发生” 【 就此  域内的经验 , 。。   都是不可重复的 , 一旦逝去 , 就不可挽  而言 , 解释学“ 探究人 的世界经验和生活实践的问 回,   与科学之领域相 比, 它们的特点恰恰是 : 不可归  题, 包括此在 的全部世界经验 ” 。 。【 ㈣理解和解释现  纳。所以, 同为“ 经验”其内涵却有着极大之不同, ,   象就是一种“ 经验 ” , 并且属于人类最基本 的世界经  伽达默尔认 为 ,由于我 们缺乏对经验的历史性考  验, 和人的实践活动直接联系在一起 。伽达默尔认  察 , 终究还是把经验作 了一种片面抽象化理解。因   为这与通常人们将 这种经验狭隘地 等同于一般对  而 , 我们需要正本 清源 , 需要更深入全面地考察经  本文的理解和解释活动不同, 它实际上首先涉及的  验 的本质 。伽达 默尔 为 了说 明此种 经验 的本质 , 找  是人的存在 , 具有本体论 的意义 。由于理解和解释  了几位 见 证 人 , 分别 是 亚 里 士 多德 、 格尔 和 埃斯  黑 属于人类 的整个世界经验 ,涉及人的生活实践问  库 罗 斯 。在 亚 里士 多德 那 里 揭示 出来 的 经验本 质  题 , 以伽达 默 尔把 自己 的解 释 学理 论 又称 作 “
赞助商链接
他关于一般游戏的学说可以概括为“自为”论:游戏 ...人们了解伽达默尔的游戏理论并在看清其实质与适用...然而,当伽 达默尔在超出人们关于游戏的一般经验的...伽达默尔解释学思想中的意义问题 -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伽达默尔解释学思想中的意义问题 作者:袁雪艳 赵宁 来源:《中国? 东盟博览》2013...伽达默尔明确解释学是人文 科学方法论。 2、超越...世界及其事物(自然、社会、人、意识)的本质、来源 ...“经验”建构方式与辩证分析;“绝对精神”与 “三种...对话是语言的典型存在方 式, 是语言的本质。 通过...伽达默尔对苏格拉底-柏 拉图的辩证法表现出异乎...“我们的整个世界经验以及特别是诠释学经验都是从...以 上关于理解问题的不同,正是伽达默尔的解释学对海德格尔的存在论解释学的发展。从根本上 来说解释学是一种关于理解的学说。理解的形成或对误解的避免与克服...论伽达默尔的解释学美学思想 一 伽达默尔(Hans-...(22)正是因为游戏实质上作为艺术作品的存在方式,...伽达默尔解释学中的辩证...
伽达默...他的学生伽达默尔则系统地建立了作为存在本体论 的...前解释学时期 的主要著作有: 《柏拉图的辩证伦理学...” 2、解释学经验 我们对视域融合的经验即是一种...他的学生伽达默尔则系统地建立了作为存在本体论 的...柏拉图的辩证伦理学》 《柏拉图的辩证伦理学 (1931)...2、解释学经验 、 我们对视域融合的经验即是一种...解释学―――伽达默尔 - 解释学---伽达默尔 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 一、生平与著作 海德格尔为解释学朝存在本体论转向提供了一般的理论原则, 他的学生伽...经验抬高到了哲学的高度,美 学成为解释学的一个有...意指的东西中” 伽达默尔的艺术作品本体论的建立...“走向文本的存在” , 这与海德格尔把人的本质引领...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www.tceic.com
copyright &copyright 。文档资料库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客服。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论中西古典解释学的言说范式差异.docx 6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下载提示
1.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2.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三)归上传者、原创者。
3.登录后可充值,立即自动返金币,充值渠道很便利
论中西古典解释学的言说范式差异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论中西古典解释学的言说范式差异康宇摘要
中西古典解释学在各自发展过程中。言说范式表现出诸多差异:中国解经者在恪守文 本“厚意”的同时,并不排斥在理论上发经典之微言大义,西方解释学者对于经典的解释限度则有着 严格的自觉意识;中国学者认为解释对象与解释主体无法分开,本体是一种自我呈现,而西方学者 将解释对象看作一种客观的实有,需要解释主体去探究其真实;中国的解释学以汉字字形作为考据 中心,以形义的统一为线索,注重现实人生,倾向政治伦理教化;西方解释学以语音为考证的核心, 侧重语法的分析,着重阑释上帝的神意与理性的逻各斯之关系.宗教神学色彩浓重,且强调“圣灵感 动”。等等。这些差异的形成源于二者所处不同历史文化与学术背景等综合因素。关键词解释学经典范武中西比较中西鳃释学的发展均有着悠久历史。19世纪 解、精神的理解的解释学规范,以及文字、意义和精 以前,在中国,先秦时期的孔子以“述而不作”确立了神的解释三大要素,以古代的语法知识和历史知识 儒家经典解释的基本范式。老子、庄子通过论道辨名为前提的广义语言学解释学形成了。 将辩证法融人文本解释之中,两汉经学家们发睨出通过比较分析可以发现,中西古典解释学在各 “阐释”与“训诂”的解释方法,宋明理学家则以“诠 自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些相似之处:两者均注重文 释”义理精神作为解释学言说范式的根本指向。在本中的主体、语言与存在关系的问题;以文献为对 同一时期的西方,古希腊语言学与中世纪圣经诠释象;以语言或标记语言的文字为突破口和途径,以意学的相融,催生出早期解释学主要针对“神”精神阐
义的理解和解释为目的}在经典解释中始终存在训释的言说宗旨。自亚里士多德始,很多学者运用从
诂与义理、字义与寓意的张力关系等。然而由于历 文字、声韵的考据实践中提炼出的语言学规则去理
史文化与所处学术背景不同的因素,中西古典解释 解古代文本《圣经》。基督教产生后不久,解经学学
学在本质上表现出的更多是彼此间的差异。这些差 派阵营中出现了相互对峙的双方:注重寓意解经的
异不仅奠定了中西古典解释学各自独立的学术特 亚历山大学派与注重字义解经的安提约基学派。18
征,更决定了两者言说范式建构中的迥异风格。世纪,西方古典解释学开始向着兼具语言学和文献中国古典解释学主要的解释对象是儒 学意蕴的语文学方法论演变。迈耶尔和阿斯特等人 日 家文化典籍。这些典籍由经、传、记、注解、提出对古代作者的理解包括历史的解释、语法的理章句、义疏等部分组成。孔子整理六经,中西哲学比较研究47万方数据“并以《诗》、《书》、《礼》、《乐》教弟子”①,揭开了儒家
的“原意”,这也是两者言说范式建构最根本的基础。 典籍“经典化”的序幕.到了汉代.由于“罢黜百家,
然而,由于中西方学者对于经典的态度,一个是尊 独尊儒术”的局面出现。五经(《乐》已失)立于官学。
奉,一个是信仰;一个认为经典是圣人对天道的领悟且与仕途、俸禄相连,儒家经典的社会地位极大彰
和传承,是人之作,一个认为经典是上帝启示的圣显。甚至被视为“太阳”,“六经为太阳。不学为长 言,是神之作,所以在具体的“原意”言说中出现了种 夜”⑦。魏晋时期,儒家集解、义疏盛行。至宋明, 种的不同。《易传》、《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传记备受在中国,解经者在恪守文本“原意”的同时,并不 青睐,成为新的解释中心。在八股取士的国家科举 排斥在理论上发经典之微言大义。孔子在确定“六 制度中。儒家经典的权威性被进一步加强。清代乾 经”在儒家经典解释中的核心地位时,便指出对其解 嘉学派的考据工作。使得儒家古本典籍的真实性与 释不仅是一种传承,而且也是一次“正名”过程。汉 可靠性得以充分保证。 代古文经学与今文经学共存,学者在遵循章句训诂 应该说,儒家文化典籍在历史的传承中始终被的基本原则时,“经以致用”的思想一样得以流传。 人们所尊奉。在统治者的大力推行下。在学者不厌 魏晋南北朝与隋唐时期,中国解释学中出现了“义 其烦的论说中,儒家经典是圣人之意,是“王教之典 疏”的“原意”追寻方法,但“得意忘言”、“辨名析理” 籍,先圣所以明大道,正人伦,致至治之成法”⑦的思 等强调“意”、“理”的理论方法存在亦是不争的事实。 想,成为世人的共识。经典本身是完美的。不会出错即便是在宋元明等诠释“义理”大行其道的年代,对 且具有内在的系统性;经典中出现的字面矛盾,不过 文字训诂仍是每一个经典解释者不能忽略的任务。 是人们对经典解读的失误等预设准则,被历代解经 并且发展至明清之际。以戴震为首的“朴学”考据之 者所坚信、恪守不变。在这样的解释前提下,揭示经 风又让“考据”之法占据经典解释的主流。可以断 文“原意”是经典解释者最重要的任务。甚至每当儒 定,训诂与义理并存于中国解释学每一个历史发展家学说条文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简介/解释学
解释学西方哲学、宗教学、历史学、语言学、心理学、社会学以及文艺理论中有关意义、理解和解释等问题的哲学体系、方法论或技术性规则的统称。有关解释学的研究可以上溯到古希腊。它作为一种哲学学派形成于20世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西方学术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释义学" 早在人类远古文明时期就已存在如何理解卜卦、神话、寓言意义的问题。古希腊时代亚里士多德的学说已涉及理解和解释的问题。“解释学”一词的词根 hermes就来自古希腊语,其意为 "神之消息"。当时,人们已把如何使隐晦的神意转换为可理解的语言的研究看作一门学问。中世纪的A.奥古斯丁、卡西昂等哲学家在对宗教教义进行新的解释时,逐步把以往对解释问题的零散研究系统化。16世纪的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提出如何直接理解圣经本文的原则与方法的问题,对解释学研究起了较大的推动作用。此外在法学、历史学、语言修辞学等传统研究中也一直涉及解释学的问题。“解释学”一词于1954年首次出于J.丹豪色的着作中。但在18世纪以前,有关如何正确理解文意内容的研究往往被称作"释义学"。这类研究往往从实用性出发,实际上是一些零散解释规则的汇集。亦泽“阐释学”、"释义学”、“诠释学”。广义指对于本文之意义的理解和解释的理论或哲学。涉及哲学、语言学、文学、文献学、历史学、宗教、艺术、神话学、人类学、文化学、社会学、法学等问题,反映出当代人文科学研究领域的各门学科之间相互交流、渗透和融合的趋势。既是—门边缘学科和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又是一种哲学思潮。狭义指局部解释学、一般解释学、哲学解释学等分支、学派。局部解释学泛指任何本文注释(包括备往今来的法律、《圣经》、文学、梦和其他形式的本文解释的规则和方法的理论体系。从古希腊人解释荷马的史诗和其他诗作开始.欧洲的古典学者就有注释古代文献的传统。中世纪后期形成了有关圣经》经文和法律条文解释的“古典注释学”和考证古代典籍的文献学。一般解释学是对本文的理解和解释的—般方法论研究。它不同于各种局部形式的解释学,其目的在于建立以连贯—致的理解哲学为基础的一般而普遍的方法论。代表人物为施莱尔马赫、狄尔泰和意人利哲学家埃米里奥·贝蒂。埃米里奥 贝蒂为了响应伽达默尔的《真理与方法》,发表《作为精神科学的普遍方法的释义学》和《普遍解释是人文科学的方法》(1967)两书,试图建立以考察多学科中解释的模式为基础的普遍“理解”方法,规定一套解释的标准。哲学解释学泛指对理解和解释的现象的各个层次和各种情况的研究,它不是一种方法论,而是对方法沦、对理解中意识形态的作用以及对不同形式的解释的范围和假定等的哲学“反思”。哲学解释学有两种形式;(1)分析的解释学。涉及理解和解释、思维机器和日常语言等问题。它均一般解释学不问,虽然也涉及方法论,但是主要属于哲学性质。(2)人文主义的哲学解释学。其代表人物包括海德格尔、伽达默尔、利科和德里达等人。他们根据现象学的传统及其对客观知识的批判,对本文解释的条件进行反思。伽达默尔和德里达根据海德格尔对存在——神学传统的批判研究,力图在形而上学问题的具体情况中理解解释。利科与前两入不同,试图调和德国的解释学传统和语言分析哲学、心理分析学、结构主义思潮,认为本休论只存在于解释的方法论中.并只有通过各种解释之间的“冲突”,才能获悉被解释的存在。
定义/解释学
解释学(来源: 解释学 南丰公益书院 )解释学,又称诠释学(hermeneutics),是一个解释和了解文本的哲学技术。它也许被描述作为诠释理论并根据文本本身来了解文本。“文本”的概念被扩展为书面文件。例如:讲话、表现、艺术作品和事件。因此,任何一个人都在细说或者诠译“社会文本”。辞源“hermeneutics”源自于希腊语(?ρμ?νευω),意思是“了解”。这是从希腊神赫耳墨斯(Hermes)的名字得来。文字解释学在一般情况下,解释学常常意味着解释圣经的过程。在犹太和基督徒历史学者和研读圣经的学生为了意思而开发了诠释学各种各样不同的系统。因为哲学诠释学为各种解释性项目提供理论依托,所以它可以被视为圣经诠释学的发展。哲学诠释学在某种程度上对当代圣经诠释学有影响。参见圣经诠释学电脑语言学内容分析解构主义知识表达文学理论意义符号
古典时期/解释学
作为一门理论来研究。解释学是由19世纪德国哲学家 F.E.D.施莱尔马赫()和W.狄尔泰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开创的。施莱尔马赫致力于圣经释义学中的科学性和客观性问题的研究,提出了有关正确理解和避免误解的普遍性理论,使神学的解释成为普遍解释理论的一种具体运用。狄尔泰被看作是西方传统解释学的集大成者,他仿效为自然科学奠定哲学基础的I.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提出了作为"历史理性批判"的解释学。他所关心的中心课题是:处于具体历史情境中的解释学如何能对其他历史性的表现进行客观的理解。他认为自然科学中的因果"说明"原则与精神科学中的"理解"原则根本对立,彼此各有其适用范围,互不逾越。他还把文化现象中的"理解"看作是一个生命(作品解释者)"进入"另一个生命(作品创作者)的过程。也就是说,一切社会文化现象都相当于在种种符号中固定化了的生命表现,理解这些现象就相当于把握符号创造者的主观精神世界。狄尔泰以前的各种解释学研究,在西方往往统称为古典解释学。古典时期对解释学有贡献的研究者还包括文艺复兴以来的I.M.弗拉休斯、B.斯宾诺莎、J.克拉德纽斯、A.G.鲍姆嘉通、L.迈耶尔、K.W.von洪堡、G.A.F.阿斯特、F.K.von萨维格尼,L.von兰克和J.G.德罗申等。
现代时期/解释学
现代解释学的开创者是20世纪的德国哲学家M.海德格尔,他把传统解释学从方法论和认识论性质的研究转变为本体论性质的研究,从而使解释学由人文科学的方法论转变为一种哲学,并发展成为哲学解释学。海德格尔通过对"此在"的分析达到对一般"存在"的理解,并把理解作为一种本体论的活动。他提出了"解释学循环"这一著名理论,认为解释者对被解释对象的"认识预期"是待解释的意义的一个部分,理解活动的完成因而依赖于理解的"前结构",即一组在理解之前业已存在的决定理解的因素。于是,这一基本"循环性"始终存在于"前结构"与解释者的"情境"之间。不过,他强调这不是一个"恶性循环",而是"此在"进行认识活动的基本条件。50年代末德国哲学家H.-G.加达默尔把海德格尔的本体论与古典解释学结合起来,使哲学解释学成为一个专门的哲学学派。他本人的学说也成为60年代以来欧美解释学的基础之一,影响甚广。加达默尔关于解释学的基本观点是:人文科学不可避免地具有历史相对性与文化差距性。他在美学、历史与语言这三个领域中,分别对这一主题进行了研究。他认为人的存在局限于传统之中,其认识会有不可避免的"偏见"。人类历史由传统的各种力量积累而成,他称之为"效果史"。在"效果史"中,过去与现在相互作用,当前的认识受制于过去的传统因素。他认为真实的理解乃是各种不同的主体"视界"相互"溶合"的结果。现代解释学前期的另外两位代表人物是德国的宗教解释学者R.K.B.鲍尔特曼()和意大利"解释学理论"的研究者E.贝蒂。鲍尔特曼受狄尔泰与海德格尔的影响,提出了自己的解释学循环论,其基本观点是:宗教信息解释者必须先有信仰才能理解,但理解的目的正是为了获得信仰。他还提出使圣经解释"非神话化"的原则,认为只对圣经作历史的与语言的解释,就足以判定它所包含的宗教信息。他的弟子E.福赫斯与G.艾伯林把其学说移入语言学研究中,在宗教解释学中也有较大影响。贝蒂则反对本体论解释学的主观主义与相对主义。他直接继承了古典解释学的课题,恢复了把解释学作为人文科学方法论以及一般解释理论的意义。他认为人文科学中的理解应具有相对的客观性,这种客观性来自心灵的"客观表现"。但由于客观表现(如文字)与接受者之间存在着距离,因而理解的客观性就不可能完全实现。同时也由于心灵凝结于永恒的形式中并与作为 "他者" 的其他主体相对而结成相互依存关系,这就使理解不只是了解文本字义,同时也要求文本的创作者与解释者彼此在理智、情感、道德诸层次上互相融通。尽管贝蒂对解释活动的技术性问题进行了较详细的研究,但他对哲学解释学的影响不很大。
显示方式: |
历史分类树
历史,或简称史,指对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行动,以及对这些事件行为有系统的记录、诠释和研究。历史泛指所有事物的演变过程,一般专指人类社会与文明的演变情形,某种事物的发展过程或个人的经历。简而言之,即为对过去事实的记载。
共有31个词条
&|&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www.baike.com。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7次
参与编辑人数:7位
最近更新时间: 00:41:32
贡献光荣榜
扫码下载APP豆丁微信公众号
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伽达默尔的解释学美学美学,帮助,伽达默尔,解释学美学,解释学,伽达默尔的,诠释学,解释学循环,法律解释学,街道的美学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伽达默尔的解释学美学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http://www.docin.com/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何新著述分类概要·卷二
我的图书馆
何新著述分类概要·卷二
何新著述分类概要·卷二&&
十三、历史
中国古代社会史的重新认识——从近年出版的两部史著看当代中国史学理论的危机(原载《读书》1986年第11期)
中国古代社会史的重新认识——从两部史著看史学理论的危机(收入《何新集——反思?挑战?创造》,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8年8月第1版)
内容提要:
在本文中,何新比较了古代希腊社会与古代中国的社会形态,指出二者具有本体性的差别,因之在二者之间,不存在共同适用的历史规律——特别是不能套用那种“社会发展五阶段公式”。何新认为,古代希腊与古代中国在社会形态与文化上的差别,决定了西方社会文化与东方社会文化在发展道路上的巨大不同。
一、国内史学界的“史学危机”
二、究竟什么叫“封建制度”
三、当代中国史学中第一部以科学态度重新认识世界历史之作
四、我们的政治制度并非抄袭于其他任何国家
五、中国的政治关系是一种亲族式的伦理关系
爱国的屈原与辱国的〈河殇〉(原载《北京日报》1989年8月26日)
论〈河殇〉的历史哲学(收入《论中国历史与国民意识——何新史学论著选集》,时事出版社,2002年9月第1版)
论河殇(原载《北京日报》1989年8月26日。收入何新著《艺术分析与美学思辩》,时事出版社,2001年9月第1版。此文即《爱国的屈原与辱国的〈河殇〉》。本文是何新80年代后期重要文论之一,为国内知识界最早公开批判西化派、“河殇派”的文章。)
一、《河殇》的历史哲学支柱
二、《河殇》依托于哪些意识形态
三、“庸俗进化论”与单线进化论
四、《河殇》与西方中心论
五、《河殇》题名揭秘
六、为什么屈原不是“全盘秦化论者”
七、一个信口开河的胡说
八、《河殇》的主题
九、对近代史的无知与妄论
中国历史中的人口规律与社会治乱(原载《科技潮》杂志1996年第12期)
战争与革命:何新论朝鲜战争和20世纪(收入何新著《孤独与挑战——我的奋斗与思索》,山东友谊出版社,1998年1月第1版)
内容提要:
●共和国从百年耻辱中兴起
●朝战爆发的原因
●毛泽东将错就错化被动为主动
●毛泽东因势利导,力排众议
●美国认为中国问题就是全球问题
●朝鲜半岛是东方地缘政治的枢纽
●越南战争是朝鲜战争的后续
●毛泽东晚年朝战的反思
●大革命与大逆转
●文艺复兴由东方兴起
●大革命由西向东
●历史的主题:东方的复兴
欲窥天心问太平——宋儒邵尧夫《梅花诗》戏解及解读方法(2001年7月10日何新析解于海上。2003年7月7日刊于“何新中国论坛”网站)
中国古代史有待重新审视(原载《深圳特区报》2002年3月24日)
驳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停滞不前论(原载2002年《香港商报》。《深圳特区报》2002年3月31日转载)
奴隶制度才是私有制的最高形态——何新再谈张五常其人与其事,2002年4月5日
农民起义不是中国历史进步的决定性动力(原载《深圳特区报》2002年4月7日)
法家之学源出儒家(原载《深圳特区报》2002年8月11日)
子夏与变法经世的“西河学派”&(原载《深圳特区报》2002年8月18日)
关于孔子的家世与出身(原载《香港商报》2002年11月29日)
论陆游、赵构及岳飞——读朱东润《陆游传》书后(1992年4月27日。先收入《何新政治经济论集》,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1版。后收入《何新史学论著选集》)
历史学与“国民”意识(本文收入《论中国历史与国民意识——何新史学论著选集》,时事出版社,2002年9月第1版)
《尚书》与德教(原载《深圳特区报》何新读史札记)
汉武帝建元新政之失败
武帝晚年的巫蛊之乱
巫蛊之乱背后的外戚集团斗争
卫太子的平反与轮台罪已之诏
汉武帝抗击匈奴之十五战役
匈奴对汉朝的生物战争及其历史后果
《淮南子》与汉初政治斗争(原载《深圳特区报》2002年5月26日)
董仲舒与汉武帝元光决策(原载《深圳特区报》2002年6月23日。后以《董仲舒与天人三策》为题,收入《何新史学论著选集》)
汉武帝生平大事年表
论文化大革命与毛泽东晚期思想(2002年10月3日记于上海竹园,12月26日改定于京华秋澄楼)
关于孔子的出身与身世(原载《香港商报》2002年11月29日)
何新论毛泽东(2003年12月26日)
关于毛泽东与邓小平(2004年8月14日,写于北京。2010年2月26日刊于何新网易博客)
毛泽东生平重大事件编年纪事(原载“何新中国论坛”网站。“何新研究中心”网站2012年1月12日转载http://www.chzu.edu.cn/)
端午新考(2005年5月)
端午由来(原载《安庆日报》文艺副刊,2005年6月11日)
略论孔子及古代儒学的演变(此文原是何新2005年的一次讲学谈话。原题《简论古代儒学思潮的演变史》)
《孔子新传》(原载《中国电子商务》2006年11期)
孔子新传&连载之三&&(原载《中国电子商务》2006年12期)
孔子新传〈连载之四〉(二)“贫而贱”的早年生涯(原载《中国电子商务》2007年01期)
孔子新传〈连载之五〉(二)“贫而贱”的早年生涯(原载《中国电子商务》2007年02期)
孔子新传〈连载之六〉(三)第一次远游(原载《中国电子商务》2007年03期)
何新论学杂记:唯民族主义别有用心(2010年3月1日刊于何新网易博客,http://hexinbbs.blog.163.com/)
何新读史札记:毛泽东与刘少奇最后会面出题难之——要刘读三本怪书(2010年5月16日刊于何新网易博客)
重论毛泽东(2003年12月初稿。2011年改定。2011年6月16日刊于何新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hexinbbs。2011年9月9日刊于何新网易博客)  
何新:总结我的国学和史学研究——追本溯源&古为今用(2011年7月3日刊于何新网易博客。本文收入何新著《命运与思考》香港版)
中国古代为何未能发育出资本主义制度(2011年7月5日刊于何新网易博客)
汉代军制(2011年9月22日刊于何新网易博客)
安阳东汉西大墓更可能是袁绍之墓(2011年9月23日刊于何新网易博客)
老何读史:1945,毛泽东嘲傅斯年的一首唐诗(2011年9月30日刊于何新网易博客)
文革悲剧之谜的解释:张春桥是蓝衣社(华蒂社)特务而非叛徒——对于文化大革命性质的再思考(2011年10月6日初稿。2011年10月17日刊于何新网易博客)
何新最近重新认知近代日本问题(2011年11月17日刊于何新网易博客)
颠覆普世价值,推翻欧洲历史的中心论(2011年11月28日刊于何新网易博客)
西方确实伪造了希腊历史(2011年12月12日刊于何新网易博客)
何新读史札记:康有为悼李鸿章的一首诗(2012年5月24日刊于何新网易博客)
疑古不要只疑中国,何妨也疑疑老外?(2012年7月18日刊于何新网易博客)
老何说:当我开始研究希腊的时候,中国多数自由精英还在吃屎(2012年7月18日刊于何新网易博客)
古希腊存在一个盲诗人荷马及其史诗么?(2012年7月19日刊于何新网易博客)
何新读史札记:特洛伊地在土耳其与古希腊毫无关系(2012年7月21日刊于何新网易博客)
古希腊伪史是如何被伪造出来的?(2012年7月21日刊于何新网易博客)
何新札记:诡异的希腊古文明之谜(2012年7月22日刊于何新网易博客)
何新读书札记:关于《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的可疑性——休昔底德说希腊半岛并无希腊(2012年7月27日刊于何新网易博客)
所谓“黑暗时期”的希腊史基本是伪史(2012年8月5日刊于何新网易博客)
伪史之源—著名希腊历史之父竟是波斯人(2012年8月6日刊于何新网易博客)
何新札记:关于古希腊罗马人种族起源非白人论(2012年8月9日刊于何新网易博客)
何新读书札记:古希腊语言与文字的东方来源(2012年8月13日刊于何新网易博客)
何新读书札记:亚裔人种的东方伊奥尼亚是希腊文明的真正起源(2012年8月14日刊于何新网易博客)
何新希腊史札记:希腊伪史包装的典型范例——伪“米诺斯“文明(2012年8月15日刊于何新网易博客)
何新希腊伪史批判:亚里士多德著作失传及再生的系列惊悚故事(2012年8月23日刊于何新网易博客)
何新希腊伪史批判:亚里士多德著作是阿拉伯人教给欧洲的(2012年8月23日刊于何新网易博客)
欧洲文艺复兴的阿拉伯教父——阿维洛依(2012年8月24日刊于何新网易博客)
关注阿拉伯文明和希腊伪史问题的地缘战略意义(2012年8月25日刊于何新网易博客)
何新希腊伪史批判:“希腊”在历史上究竟指什么?(2012年8月27日刊于何新网易博客)
何新希腊伪史批判:希腊作为独立国家也是近代共济会所建立的(2012年8月27日刊于何新网易博客)
就是要颠覆欧洲历史中心论——读《白银资本》一书札记(2012年8月28日刊于何新网易博客)
何新希腊伪史批判:&与希腊毫无关系的”希腊哲学家“和学派(2012年8月29日刊于何新网易博客)
何新希腊伪史批判:伪造的古希腊地图和古希腊殖民史(2012年8月30日刊于何新网易博客)
何新希腊伪史批判:&非希腊人的伪“希腊”哲学家(2012年8月31日刊于何新网易博客)
何新希腊伪史批判:古希腊的哲学之源在亚洲(2012年9月2日刊于何新网易博客)
何新希腊伪史批判:所谓"大希腊殖民地"的伪史(2012年9月2日刊于何新网易博客)
用对古希腊的造史法,有一天中国人会发现——中华文明原来日韩原创(2012年9月3日刊于何新网易博客)
何新希腊伪史批判:希腊文明的来源和原创者——腓尼基人(2012年9月4日刊于何新网易博客)
何新希腊伪史考证与批判:&伪造荷马考古学的一个实例(2012年9月6日刊于何新网易博客)
何新希腊伪史考证与批判:小亚细亚文化之源及反“希腊化”的历史(2012年9月7日刊于何新网易博客)
何新希腊伪史批判:近代西方史学的另一巨大伪造物——子虚乌有的“拜占庭帝国”&(2012年9月17日刊于何新网易博客)
何新希腊伪史批判:古希腊雅典公民有多少人?——兼论希腊古史的史实、史料与神话传说(2012年9月18日刊于何新网易博客)
给灌水的希腊伪史放放水——我的文化民族主义的宣言(2012年9月18日刊于何新网易博客)
何新希腊伪史批判:共济会学术伪造古希腊史的目的与方法(2012年9月21日刊于何新网易博客)
何新希腊伪史批判:&欧洲人是何时以及怎样知道希腊的?(2012年9月23日刊于何新网易博客)
何新希腊伪史考证(摘录):关于荷马史诗的来历(2012年9月23日刊于何新网易博客)
何新希腊伪史批判——希腊罗马人的族源及其所说“蛮族”是谁?(2012年9月24日刊于何新网易博客)
老顽童宣布,希腊伪史专题评论就此告一段落(2012年9月24日刊于何新网易博客)
十四、经学
论康有为的今文经学改革思想(原载《学习与探索》1982年第5期。本文是何新《康有为谭嗣同经学佛哲学思想新论》的上篇。后以《康有经学改革思想散论》为题,收入《何新集——反思?挑战?创造》,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8年8月第1版。)
内容提要:康有为谭嗣同经学佛哲学思想新论这一组论文,是何新研究中国近代思想的早期习作。与何新后来的研究比较,此文某些术语(如仍采用“封建社会”的分期)后来有所修正。但文中对康有为今文经学、谭嗣同仁学思想的阐发,视角独特,笔力遒劲,在近代思想研究中别开生面。
●南海圣人一生梦想做“帝王师”
●封建制度造就了一批小资产阶级思想家
●经学乃是政治反抗的又一形式
●《新学伪经考》的学术价值
●从根本上摧毁孔教传统
论《易经》之解读(收入何新著《何新论易经》下卷,中国书籍出版社,2012年7月第1版。本文为何新古典新论丛书《何新论易经》之序言)
内容提要:
●清代朴学未开易学之新局
●以训诂探索《易经》文辞本来意蕴使成为可通读之书
●帛书《易经》含有勘解《易经》文字之谜的若干钥匙
●任何解《易》者都会遇到强为解人之事
●《易经》乃畜牧经济居于重要地位之时代产物
●本书为《易经》提供一个基本晓畅的训诂学通解
(注:此提要由编者根据序言内容归纳整理)
论《易》(收入何新著《何新论易经》下卷,中国书籍出版社,2012年7月第1版。)
内容提要:此文即《&易经&体例》
●《易经》不是一部原始占筮之书
●隐藏在神秘符号和晦涩词句下的形而上学体系
●对《易经》四个层面的不同解释形成易学两大学术流派
●《易经》之神秘在于其辞句皆是一种象征
●以神道设教使《易经》成为不可解之天书
●王弼舍卦象而纯求义理乃是刻舟求剑之举
●《易经》与商周之际史事相关
●八卦符号之起源,实源于结绳
(注:此提要由编者根据文章内容归纳整理)
《易经》之训诂(收入何新著《何新论易经》下卷,中国书籍出版社,2012年7月第1版)
内容提要:
●解读《易经》经文应根据新训诂学的方法
●训诂学之本源是汉语语言及语义的考古学
●中国古代文字语言的研究分为三大系统
●商代开始假借字已在实践中居主导地位
●汉字是表达能力极强、信息容量最丰富的符号系统
●自孔子以下《易经》经文从来未被真正读通读懂过
●清代汉学大昌,唯独易学成就甚少
●《易经》爻辞本口耳相传,记录者记音不记字
●泥于表层文字之字义求解必陷无边之迷惘
●今日之雅言(普通话)绝非宋元以前之“雅言”
●汉唐以前古音古词或仍残存于晋陕方言及闽粤客家语
●训治学——汉语语源考古学以自然语言之古音为根本
●清代训诂语言学者勘读古籍之秘钥是解译《易经》的根本方法
(注:此提要由编者根据文章内容归纳整理)
“易”字考释(收入何新著《何新论易经》下卷,中国书籍出版社,2012年7月第1版)
内容提要:
●《说文》释“易”是确有渊源且极具见地之论
●易之古音与蜥、蜴及鳄诸字的古音相通
●易字与益(溢)字古文之简化体以形近相混讹
●《易经》之名可理解为“蜥易之经”(龙之经书)
●《易经》本义即书记于龟版鳄甲上的太古书记
●甲骨文确实与太古《易经》具有深刻联系
●汉代纬学“阴阳为易”理念并非《易经》得名的原始意义
(注:此提要由编者根据文章内容归纳整理)
“周易”释名(收入何新著《何新论易经》下卷,中国书籍出版社,2012年7月第1版)
内容提要:
●易即演之别名,所谓“推易”俗语谓之“推演”
●周易者,筹易、策易也,演易也,筹演也,推演也
●《易经》者,演经也,演变之经
●模拟阴阳天地之情的三种演卦之法
●以天文运动为模型推变演算时日及事件的预测之术
●《易》的演算包含数占和天文占两个传统
●一种具有较高思辨形态的数理和天文神秘测算体系
●周易兼寓周旋变易、循环交错、生生不休变易之义
(注:此提要由编者根据文章内容归纳整理)
《易经》体例(收入何新著《何新论易经》下卷,中国书籍出版社,2012年7月第1版)
论《易经》及八卦爻辞的起源(2010年5月1日刊于何新新浪博客,原题“《易经》及八卦爻辞的起源”。收入何新著《何新论易经》下卷,中国书籍出版社,2012年7月第1版)
内容提要:
●易经之神秘首先是由于其来源的神秘
●易经起源于上古包牺时代的结绳记事
●南美洲国家曾盛行的结绳制度
●我国苗族与琉球及秘鲁结绳记事的方法
●人类先民用结绳记事是公认的当时制度
●殷商先祖的册与典都是结绳记事的产物
●典其实就是远古的记事档案
●绞编于绳索上的记事之辞就是爻辞
●从信息论看古结绳之法是一种二元编码系统
●《易经》源于上古记事的竹册历史
●古代卜筮资料存档制度与《周易》爻辞的形成
(注:此提要由编者根据文章内容归纳整理)
论阴阳(收入何新著《何新论易经》下卷,中国书籍出版社,2012年7月第1版)
内容提要:
●阴阳之概念始本于日与夜之交替循环
●关于阴阳及易学起源所根据的天文模型
●乾坤之符号是模拟两性生殖器的象形符号
(注:此提要由编者根据文章内容归纳整理)
释“乾”、“坤”(收入何新著《何新论易经》下卷,中国书籍出版社,2012年7月第1版)
内容提要:
一、释“乾”卦
●乾坤及阴阳符号有生殖崇拜之意义
●天体似车轮以北极星为中轴而运行不息
●《易经》所言大人即夫人,利见大人即利会夫人
●乾坤就是宇宙、时间与空间
二、释“坤”卦
●闻一多考释坤、块、地义通之语源发千古之覆
●乾卦象征时间,坤卦象征空间
(注:此提要由编者根据文章内容归纳整理)
八卦释名(收入何新著《何新论易经》下卷,中国书籍出版社,2012年7月第1版)
内容提要:
●八卦每卦分上中下三爻,分别象征地人天:
a——外卦(地)&空间、过去
b——中位(人)&人德、现在
c——内卦(天)&时间、未来
●上古八卦以本为计时之八种符号,以记八种时节:
坤(?):至阴之象
坎(?):春分之象
震(?):初春始雷之象
兑(?):阳强阴退之象
乾(?):至阳之象
离(?):秋分之象
巽(?):阴虽弱而渐强之象
艮(?):外阳内阴,阳不掩阴之象
(八卦卦象显示了一个阴阳变化之周期)
●以八卦记序八季节及相关自然物候,是八卦符号之起源
●重卦的天文意义(盖天论之天运论)
(注:此提要由编者根据文章内容归纳整理)
&八卦与外婚制图腾分族组织(收入何新著《何新论易经》下卷,中国书籍出版社,2012年7月第1版)
内容提要:
●人类早期社会血亲组织的基本形态
●摩尔根文化比较原理
●“图腾”观念之定义
●人类学认为图腾团体本质是一种性关系和亲属制度
●早期人类社会组织的普遍演化规律
●上古先民社会组织的基础结构
●原始人类社会的亲属识别制度
●血族外婚制导致族内同代两性的禁忌与隔离
●根据原始血亲分类制可以划分出四象及八卦
●中国古代礼制社会的人类学起源
●族外婚的婚姻分类图腾组织广布于世界各地
●炎族与黄族是同一姓族下的两个对分形成的伙伴族
●澳大利亚土著民族的胞族婚姻制度
●图腾团体的分化规律暗合《易经》八卦之生成规律
●原始的八卦起源于一种外婚制的图腾分类系统
(注:此提要由编者根据文章内容归纳整理)
八卦历法(收入何新著《何新论易经》下卷,中国书籍出版社,2012年7月第1版)
内容提要:
●八卦之名本为八节纪时之辞
●《史记?律书》详载了八节历法
●《黄帝内经?灵枢》的九宫八风图
●《易纬?乾凿度》对八卦历的解释
●九宫的结构符合于易经的阴阳之道
●汉儒郑玄对九宫八风图的天文学解释
●九宫十五数的分布即是《洛书》之龟象
(注:此提要由编者根据文章内容归纳整理)
上古五行十月历考论(收入何新著《何新论易经》下卷,中国书籍出版社,2012年7月第1版。原文收入何新《宇宙的起源·楚帛书、夏小正新考》一书,2007年重刊于何新中国论坛网站时作者有订正。)
内容提要:阴阳五行学说起源于中国上古的天文历法学。20世纪初叶主流史家如顾颉刚等认为,“五行”学说是起源于战国未及汉代的神秘理论,现在看来,这种传统说法实乃不明源流之论。
自汉代以后,五行学说的本来意义即淹晦失传。现代哲学家多以为五行学说是以“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为宇宙本原的物质本体论,完全误解了五行说的真正来源及意义。
五行,初义来源于五运五气五风。所谓“五行之气”,实际就是以中原为本土,而感受到的来自中国大陆四边的四方季风。一般来说,东风来时,春季降临。西风来时,秋季降临。南风来时,夏季降临。北风来时,冬季降临。无风(中央风)之时,酷暑之季也。上古人认为,太阳与季风是形成五季变化的原因,由此形成以太阳(阳气)及五风(阴气)相辅相成的阴、阳五行历即黄帝历。秦国所用之颛顼历,似即为十月历。
●五行观念起源于上古天文历法之学
●五风运行导致五种季节乃五行之本义
●上古存在四时之历和五行历法,前者今存,后者失传
(注:此提要由编者根据文章内容归纳整理)
太一阴阳五行十月历起源(收入何新著《何新论易经》下卷,中国书籍出版社,2012年7月第1版)
五行说来源新探(原载《学习与探索》1985年第4期。《新华文摘》1987年第6期摘要介绍。收入《何新集——反思?挑战?创造》,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8年8月第1版;何新著《何新论易经》下卷,中国书籍出版社,2012年7月第1版)
内容提要:
在本文中,何新指出,《尚书》中所言“洪范五行”,实际暗涵有“金木水火土谷”六府(这是前人未发的创见)。何新从物质形态转化的角度,对五行说的来源,作了探讨。对于这个问题,何新后来有更深入的研究,并修正了此文中的若干结论。但此文仍不失为一篇对先秦思想史研究有启发的要论。
《易经》理札记(收入何新著《何新论易经》下卷,中国书籍出版社,2012年7月第1版)
一、周易源于天文历法之学
二、释阴阳
三、《天问》“明暗”即“阴阳”
四、中国上古时空观念之演进
五、反者道之动
六、太白与小白
八、释九畴、河图、洛书
九、五行起源
十、上古历法多变
十一、汉民族名称来源
十二、四方概念起源
十三、刑德即乾坤
十四、地有四游
十五、释“卦”
十六、上古以山为天文观象座标
十七、先天图
十八、天有八风
十九、四角八圭
二十、卦象释义
二十一、八卦释义
二十二、爻词的人文意义
二十三、爻象的象征
二十四、上爻多极变
二十五、爻位与季节
二十六、八卦释名
二十七、二十八宿观念的起源
二十八、帛《易》卦序
二十九、关于阴阳二极的历代释义
三十、《太平经》记“十月”为一年之“终月”
三十一、《帛易》月令
三十二、水星主正四时
三十三、大小白
三十四、辰星的不同涵义
三十五、五行四帝
三十六、含枢纽
三十七、以神道设教
三十八、越南历法用华夏古历
三十九、湘君乃大火星
四十、太阳历
四十一、四季象征
四十二、冬至与日至
四十三、洛书
四十四、水星周期
四十五、说“气”
四十六、《帛易》卦象
四十七、主卦与客卦
四十八、马王堆帛书卦序
四十九、二十八宿观念的起源
五十、洛书
五十一、反对与旁通
五十二、八卦的二进编码
五十三、云梦睡虎地秦简
五十四、三大座标
五十五、阴阳与易
五十六、焦延寿“独得隐士之说”
神秘之星——水星(收入何新著《何新论易经》下卷,中国书籍出版社,2012年7月第1版)
欲窥天心问太平——宋儒邵尧夫《梅花诗》解(收入何新著《何新论易经》下卷,中国书籍出版社,2012年7月第1版)
解读《易经》的方法
《尚书》新论(此篇是何新著《尚书通解》序言。本文是何新经学重要论文之一。)
内容提要:
1.贯穿《尚书》的核心观念是德
2.“尚书”本义是宗社太尚(堂)之书
3.今古文之分野
4.清人“伪书”之断多不足据
5.汉、晋“孔安国”为《尚书》作传
6.梅赜是保存《尚书》有功之功臣
论《诗经》(2003年1月8日记于京华九龙居)
十五、现代化研究
现代化与传统文化的重新思考——关于海外“新儒学”及其对“西化论”的批判(原载《书林》1987年第6期。收入《何新集——反思?挑战?创造》,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8年8月第1版;收入《何新史学论著选集》,题改为《论新儒学》。)
内容提要:在本文中,何新对传统儒学与新儒学作了比较分析,并给予后者以有保留的积极评价。
●如何认识估价中国传统文化?
●世界不存在其他文化必须一致向其学习的“样板模式”
●文化的开辟不能从悲愤的绝望之情起步
●西方的现代性已陷入绝境
●东方文化的优越性正在为西方人所研究和借鉴
论精英淘汰(原载香港《明报月刊》1988年第3期。收入《何新集——反思?挑战?创造》,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8年8月第1版)
内容提要:
本文是一篇社会学论文。原是何新1987年在香港大学中国现代化讨论会的的讲演。在本文中,何新创先性地指出了中国社会中的所谓“逆向淘汰”——即精英淘汰的问题。何新指出,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存在一系列结构性机制,导致了“精英淘汰”、“择劣选拔”以及人才平庸化的恶果。这种机制,对于维持一个停滞和稳定的社会形态,十分有利。却不利于社会文化的发展和进步。这三种机制的存在,是中国社会在历史上虽然历经变革,其形态与结构的进步却十分缓慢的重要原因。
●300年来的科技落后原因究竟何在?
●封闭的精英位置,是革命与动乱的先兆
●精英淘汰使中国人才普遍平庸化
●钻营与成功成正比,而勤奋与成功成反比
●只有激发具有变迁活力的基因,国家才有振兴的希望
危机与挑战:中国现代化的艰难之路(原载香港《明报月刊》1988年第5期;《书林》杂志1988年第6期。收入《何新集——反思?挑战?创造》,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8年8月第1版。后以《评费正清&美国与中国&》为题,收入《何新史学论著选集》。)
内容提要:
本文是何新对美国著名汉学家费正清一本名著《美国与中国》的书评。在本文中,何新赞同费正清对于国内史学理论的批评。何新指出,通常人们描写中国传统宗法专制社会所使用的“封建制度”一词,是一个重大的语言误用。意识形态特别是历史学理论的指导性错误,使中国人在多年内一直误解了中国社会自身所处的发展阶段。因之,近百年来中国社会虽然一直激烈地处在革命和震荡中,却由于社会历史目标的误导,而陷入了极大的盲目性。
●费正清预言了中苏关系破裂和“文化大革命”
●中国古代的城市是专制主义的堡垒,而不是自由和民主的策源地
●等级身份制度一直延续到现代
●官僚制度导致墨守成规和系统化的贪污
●中国为追求现代化的理想之梦付出了巨大代价
●我们错过了世界经济高速发展的大好时机
危机与挑战:中国现代化的艰难之路——读费正清的《美国与中国》(原载《新华文摘》1988年第11期)
论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地位与当代使命(原载《河北学刊》1988年第9期)
东方的复兴——第21世纪中国的现代化之梦(目录原载于《自学》1988年第12期;《经济学周报》1988年冬陆续选刊部分章节)
我的困惑与忧虑——中国当代文化备忘录(原载《新文化报》1989年3月15日;《学习》月刊1989年第5期。收入何新著《东方的复兴》第1卷,黑龙江人民出版社/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1年2月第1版。本文是何新80年代后期重要论文之一。)
中国政治家肩上的责任实在太重了
学者参政的路径
文艺界必须来场革命
走在改革路上的彷徨国人
中国文化是衰老与幼稚的结合体
除了改革,中国别无选择
近世中国人的心理变态
窝里斗的中国人
社会性犯罪者的悲哀
当代中国人,再次让我感到可悲
文革是否会重演
20世纪中国已失落了太多传统
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
五四精神与当代中国改革——八位学者纪念五四运动七十周年感言(原载《中国青年研究》1989年第1期。八位学者分别为张黎群、严家其、吴国光、钟沛璋、苏晓康、佘世光、王润生、何新。在此次纪念会上,何新与其他人在思想政见上形成严重分歧,遂有《“五四”精神的继承与超越——中国现代化问题的再思考》、《当代文化备忘录》等文章的发表,进一步反对激进主义和自由主义改革思想。)
“五四”精神的继承与超越——中国现代化问题的再思考(原载《人民日报》1989年3月24日。《新华文摘》1989年第5期转载。同期《新华文摘》以《首都部分专家座谈五四运动》为题,介绍了1989年1月16日共青团中央邀集首都社会科学界部分专家学者举行座谈会,以纪念五四运动70年的活动。与会者有中国社会科学院于光远、丁守和、庞朴、何新、朱荫贵、杨百揆,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沙健孙,中国人民大学彭明等。本文发表后曾受到邓小平的称赞。)
“五四”精神的真谛
现代化意味着文化形态的重新塑造
建立现代文化必须有根、有土壤
激进反传统不利于现代化
调动社会成员的自身动力
重建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
社会主义的选择与历史评价──纪念鸦片战争150周年(原载《中国青年报》1990年7月14日;另载于《科学社会主义》1990年第7期;《人民日报》9月24日转载。后以《中国社会主义的起源和历史评价》为题,收入《东方的复兴》第1卷)
中国现代化的命题与问题(原载《南京社会科学》1990年第1期。收入何新著《东方的复兴》第1卷,黑龙江人民出版社/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1年2月第1版,作为全书导论。)
1.主题的追思
2.东方将走向复兴
3.关于经济改革的批评与警告
4.中国具有古典民主传统
5.当代中国社会的性质
6.“封建制度”辨析与近代西方历史
7.现代化与文化传统的关系
8.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原因
9.中国现代化的两种前途
(注:此目录由编者根据文章内容归纳整理)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将实现(原载《当代思潮》2001年10期)
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转]&[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民法解释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