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古代硬笔书法 pdf敦煌水井多吗?

敦煌的水_甘肃敦煌游记攻略_山水旅游黄页㕝您的位置: &
& 敦煌的水敦煌的水 | 发布于 10:49:00 | 来源:转载 | 目的地:古代敦煌的劳动者
我的图书馆
古代敦煌的劳动者
敦煌是建郡两千多年的古城,历来为多民族聚居之所,中西文化在这里荟萃交融,佛教文化经这里传入中原。敦煌向来以河西重镇、丝路要冲、莫高窟而闻名,古代这里人口众多、农业、牧业、手工业都很发达,三教九流各显神通,曾是百业俱兴的古城。千年敦煌灿烂的文化,正是古代敦煌劳动人民共同智慧的结晶。&&&&&(一)农耕者敦煌在公元前111年建郡之前,原是少数民族游牧之地,畜牧业生产比较发达。到了西汉时期,居民成分逐渐变成以汉族为主,生产方式也就从原来畜牧业变为以农业为主。唐宋之际,敦煌是戈壁荒漠中的绿洲,成为河西地区重要的粮仓。&敦煌壁画中有许多关于农作之事的画面。佛经中描述佛法就像大云带来的雨水一样,可以滋润万物,使其共成佛果。为了说明佛法无边,佛经中有“卉木药草,大小诸树,百谷苗稼,甘蔗葡萄,雨之所润,无不丰足”之语,用来形容佛法像大雨一样普及万物使之丰足。画工根据佛经的描述,在壁画中进行了创造性的发挥,绘出了一幅雨中耕作的场面。画中天空乌云密布,时雨普降。一位农夫正挥鞭赶牛,在雨中耕地,另一位农夫挑物而行。地头上坐着三个人,即农夫、农妇和他们的孩子,父子俩儿正捧碗吃饭,农妇关切地注视着他们。这一田头小景,妙趣横生,充满了生活气息。莫高窟第23窟-雨中耕作图-盛唐&敦煌壁画中有一部分耕作图是表现弥勒世界一种七收情景的,画中往往有耕地、播种、收割、运载、打场、扬场、粮食入仓等情节,形象地画出了当时农业生产过程和农民的劳动生活。莫高窟第445窟的一种七收图很有代表性,包括播种、收割、挑运、打场、扬场、田间进食等几个画面。画中左上方有一幅收租的画面,一间大屋,里面坐着一位头戴软巾、身着圆领长袍、腰束丝带的人。他悠闲自在,正在听外面的管家跪禀汇报。屋外粮食堆积成山,堆旁有量粮食用的斗。屋内清凉闲适,屋外热烈劳作,形成鲜明对比。莫高窟第445窟-一种七收图-盛唐&踏碓是古代农业生产的一个重要环节,早在东汉时期,就有以圆木为杠杆、以杵舂石臼的形式,唐宋时期将圆木改为板,缩短踏板,合理调整了支点,踏者双臂扶架,这比汉晋时期更为方便、省力、安全。画中支撑杆板的立柱已改进为可以随板起伏的活动柚木,操作更为灵活。在缺乏畜力和水力的地区,以人力踏碓进行生产加工,更为实用。榆林窟第3窟-踏碓图-西夏&(二)畜牧者由于历史上的传统和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敦煌的畜牧业也是非常发达的。马是古代的主要交通工具之一,马坊是专门饲养管理马群的场所,有专人负责看管、饲养及打扫。佛经中的一个比喻故事讲:有一个小孩,幼年离家,生活贫穷,不知自己的身世父母。有天流落到自家门口时被父亲发现,父亲派人找他回家,他却心怀恐惧逃走。父亲于是想了一个办法,雇佣他在家里的马坊工作,之后逐渐重用他,最后把实情告诉他,让他继承万贯家财。这个故事是说佛祖就像父亲,众生就像迷失父母的孩子一样,佛祖会用渐进的方法引导众生走上佛道,让众生渐渐接受佛的万贯家财。敦煌壁画的马坊就是画这个孩子在马圈中的这段生活,画中一少年扎双角髻,着缺胯衫,手执铲子正在清除马圈的粪便,后面是他卧在马圈中的情景。这幅画真实地记录了敦煌古代马匹饲养已有专人负责的情况。&莫高窟第108窟-马坊图-五代马的情性刚烈,都要经过驯服才能驾驭。驯马的画面出现在供养人行列当中,画中一高鼻深目的胡人马夫,头戴白毡帽,身着小袖褶,脚登长靿靴,一手拉扯缰绳,一手高举鞭子,两眼圆瞪,正在驯马。被驯之马抬起了一只前腿,后腿弯曲,屁股后坐,低首,正准备挨打但又很不驯服。画工以自己对生活的细心观察和纯熟的技巧,生动、简练、准确地表现了马夫驯马的生活场景。莫高窟第290窟-驯马图-北周随着畜牧业的发展,专门为牲畜治病的兽医应运而生。驮着货物的骆驼和马匹在艰苦的丝绸之路上不堪重负,时常在旅途中生病,兽医就得治疗。治疗方法有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前者给病畜灌药,后者把牲畜固定后,在相应的部位手术。为过往的商旅提供方便、为生病牲畜医治也是佛教提倡的,此类画面正是为了表现饮马灌驼的功德。画中骆驼患病,软卧在地,左侧是兽医,手持药钵,正向驼嘴灌药。右侧是驼夫,正撑开驼口,协助医师。莫高窟第296窟-灌驼-北周&(三)狩猎者狩猎也是古代重要的生产方式之一,敦煌壁画有很多狩猎图,在这些佛教绘画中为什么会出现与戒律严重违背的杀生的画面呢?佛经中说,杀生吃肉的人,众生见了,都感到惊恐,所以会远远躲避这些人。画中猎户主人端坐床上,右侧是臂上立鹰的猎户,正向主人禀报。左侧是主人的眷属,侧身掩面,反映出佛典所说:“杀生食肉之人,众生见之都惊恐远避”的情景。莫高窟第321窟-猎户图-初唐佛经中又说,吃肉的人让人看了就害怕,就像猎人捕鱼网鸟做各种杀生的事,所以动物们见了猎人就远远逃走。本意在于劝说佛教信徒不能吃肉,因为人们见了吃肉的人后会感到恐惧,就像野兽见到猎人一样。画工按照自己对经文的理解,绘制了一幅出猎图,画中几个猎人,有带鹰前导的,有握斧拉猎狗的,有执弓背猎物的,还有回头唤猎狗的。莫高窟第85窟-出猎图-晚唐此外,在表现佛教护法神帝释天出行时也有狩猎的场面,在崇山峻岭当中正进行着一场人与兽的搏斗,画中有两位猎人,一位正忙于追逐射猎三头野鹿,揽弓挟鸣镝,长驱直前。另一位本来在追逐一头牛,画工用寥寥几笔,将牛边跑边回头顾望的神态表现得非常生动,这时从山中窜出一只猛虎扑向逐牛的猎人,猎人不慌不忙骑在马上,回身搭弓向老虎放箭。在画的另一头,一只母猪正带着一群小猪在山中游玩,浑然不知前方的危险。整个画面动静结合,将狩猎时的紧张与动物们的悠闲结合在一起表现。莫高窟第249窟-狩猎图(局部)-西魏&(四)手工业者唐代社会经济空前繁荣,敦煌的手工业无论是工艺水平还是制造技术都有了进一步的提高。敦煌壁画中酿酒图中有一炉灶,灶台上叠压四层大小不同的方形和梯形器物,顶部有烟囱。一女子半跪在灶前向炉膛里添柴,另一女子持钵站在灶旁。地上放着酒壶、高足碗、木桶、贮酒槽等用品,整个画面比较接近家庭式的酿酒作坊。榆林窟第3窟-酿酒图-西夏佛经中说,成佛是需要经过渐进修行的,就像陶师制作陶器那样一步步完成。画工据此绘制了制陶图,画面多是一位陶师,赤裸上身,下着短裤,正在全神贯注制作陶器。有的陶师身旁堆泥,或放几只成形的陶罐,反映了古代陶器生产的真实场景。这里的陶师用的是轮制法,地上放一圆轮,上置陶坯,用脚来操纵圆轮的转动,在旋转中以手工使器物成型。画中的陶师在树下紧张的劳作,不远处是他的妻子和孩子,这就是当时家庭作坊的形象反映。莫高窟第61窟-制陶图-五代莫高窟第454窟-制陶图-宋代&土木工程行业,主要包括木匠、泥匠、石匠和灰匠等工种,是修建洞窟和房屋的主力军,有的木匠还专门从事雕版。有时,木匠还与塑匠相互配合,因为敦煌彩塑多为木骨泥塑,事先需木匠做好骨架,然后再上泥绘塑。石匠除了开凿洞窟外,还负责打制磨石和其他各种石料。敦煌壁画中表现这些行业的画面主要是宣传佛教中的福田思想。人们做功德,是为了求得福报,就像农民种地一样,春播一粒种,秋收万颗子,广施七法,就属于种下福田。做有利于众生的善举,可以收到普遍的良好社会效果。 “广施七法”指具体的与社会公益有关的七种善行:(1)兴建浮图僧房堂阁;(2)兴造果园浴池、树木清凉;(3)经常施舍医药给众人治病;(4)制造坚实牢固的船济度人民;(5)建造桥梁过渡羸弱;(6)于道旁造井使过路的渴乏之人取得饮水;(7)建造圊厕施便利处。莫高窟第302窟的福田经变中有 “兴立浮图僧房堂阁”,从伐木开始绘起,画面有三个工人,正在斫树、运木,为工程备料;接下来的画面是一座塔,塔有两层、四门,并于中心置轮,三名工人正在施工,另有一名于树下执矩尺进行指挥;下一个画面是一座悬山起脊的堂阁,一名工人正挥镘砑墙。莫高窟第302窟-福田经变之伐木建塔-隋手工业的发展往往还要有铸铁锻造业的配合,敦煌有写匠和铁匠。写匠就是铸匠,一般铸炼出铁锅以及生产、生活用具,供应普通百姓生活。铁匠是锻铁者的统称,敦煌壁画中就有锻铁的情景,整个画面分锻铁和鼓风两个部分。画中锻铁者有两人,一人左手执小锤,右手握钳夹铁;另一人双手举大锤,作锻铁状。鼓风的画面中有双扇门的立式梯形风扇,扇上有杆状拉手,鼓风者坐在墩上,以足抵风扇,两手各握一扇门拉手,一推一拉,正在鼓风。图中的三人均穿南宋的服饰,所以这幅画面所绘可能是南宋时期的锻铁场面。&榆林窟第3窟-锻铁图-西夏此外,为了适应军事和狩猎需要,敦煌的手艺人中还有弓匠、箭匠、胡禄匠和鞍匠等。胡禄即箭筒,又称阑、矢菔,为圆筒形,由皮制成,拿空的胡禄卧于地上可以听见远处人马的行动声,东西南北皆能响见于胡禄中,所以也被叫作地听。&敦煌石窟精美绝伦的壁画与彩塑,都出自于古代敦煌的画匠与塑匠之手。从现存的遗物来看,敦煌古代的画匠与塑匠人数之众、水平之高,足可以自豪于世。这些工匠有高下等级之分,从都料、博士到匠人、工人。画匠又叫画手、绘画手,五代时期官府专门设立画院,培养相关的专业人才。众多的画匠和塑匠都默默无闻的为敦煌的辉煌史立下了不朽的功勋,我们现在只能在少数洞中发现寥寥几人的题名, “社人节度押衙知画匠录事潘……”、“施主男节度押衙知左右厢绘画手银青光录大夫检校国子祭酒兼监察御史上柱国安存立”等。在敦煌壁画中,保存有一些画匠、塑匠的真实形象。在佛教中,修建佛塔、绘制佛画是一大功德,画面下部有一正在装修的歇山顶小寺庙,房前屋后有画匠在工作,一人手拿调色用的碗,另一人举笔绘画。画匠们都穿着圆领袍服,同一画面中的其他工匠都上身半裸、下着犊鼻短裤。莫高窟第296窟-建塔与画壁画-北周佛教中还有一些能够预示灾福的佛像,如凉州瑞像,这尊大佛在国泰民安时完好无缺,在混乱恶世时佛头就会自然掉下来。 “修塑大佛图”和“临摹佛像图”就是画凉州瑞像的故事,前者在大佛像前搭起脚手架,泥水匠和塑匠正全神贯注工作;后者是请擅于绘画的丹青手临摹佛像真容。这些画面是对古代画匠、塑匠从事艺术活动的形象记录。莫高窟第72窟-修塑大佛、临摹佛像-五代&古代敦煌还有金银玉石加工业。金银加工一来是为官方制作首饰、服饰服务,而更主要的是为了寺院装扮佛像。玉石加工,则更具地方特色,古代敦煌境内的紫亭山(今当金山系和天山山系余脉)中盛产白、黑、红玉和水晶石、冰洲石等。用黑白玉制成的围棋子,以质地优良、制作精美闻名于世,从初唐以来被列为贡品。唐代围棋子-1980年敦煌唐代寿昌城遗址出土&(五)从商者古代丝绸之路自然条件恶劣,常常需要穿越无人的荒漠与戈壁,有时还会受到强盗的袭击抢掠。佛经中说,在商队遇到强盗时,商人们只要一心念颂观世音菩萨名号,就可摆脱怨贼顺利通过。画中一商队整装待发,商主正在祈祷,一人为病驼灌药。在爬山的过程中,道路艰险,一匹骆陀坠崖而死。这时路遇强盗,货物被抢。商人与强盗展开激战,这时有商人一心念颂观音菩萨名号,强盗们双手合十,交回赃物。莫高窟第420窟 -商人遇盗图-隋代&唐代画面更接近佛经原文,画中一群西域商人,个个高鼻深目、浓髯卷须,他们牵着驮载丝绸的毛驴,正在山谷中行进。这时,从悬崖幽壑中突然杀出三个持刀强盗,拦路抢劫。商人们不慌不忙,双手合十念颂观音名号。强盗虽仍一手持刀,但另一手已作出 “不要”的手势,示意放行,商人们得以平安通过。莫高窟第45窟-商人遇盗图-盛唐&敦煌是河西地区的商业重镇,这里不仅有专门的贸易场所,还有提供给来往商旅和常住市民的娱乐、消费、服务的设施。尽管敦煌壁画主要是佛教内容,但透过一些场景,仍可以看到形象的肉坊、酒肆、瓦舍、妓院、医坊、赌场和杂技百戏的画面,对古代敦煌的百业风貌也可略见一斑了。客栈是设在旅途中供人休息的客店,见于五台山图中。画中屋内坐着店主,门前一人作揖求宿,屋前有篱笆围栏,院内有一长形木槽,供客人喂牲口之用。屋外一背负财物的行人向客栈走来,似要投宿。灵口之店外两人正在推碾磨粮食,可见此店还经营客人食宿。莫高窟第61窟-客栈-五代莫高窟第61窟-灵口之店-五代&屠户是以宰杀牲畜为生的人。佛教故事中说善事太子曾骑马出行,目睹了屠户宰牛等一系列杀生害命之事。画中屋外持刀站立的人就是屠户,上身赤裸,下身仅着犊鼻短裤,屋内刚宰杀了一头牛,身首异处,血流遍地,一旁正用平底铛烧水。善事太子和随从正骑马路过此处,目睹了屠户杀生的可怕场面。莫高窟第296窟-屠户-北周&肉肆就是肉店。佛经说 “衢路市肆,诸卖肉人,或将犬马人牛等肉,为求利故,而贩鬻之”,经文的本意是劝说佛教徒不要吃肉,但画工根据经文绘出了一幅肉铺的画面。画中一肉店,店内挂肉,店外置案,案上放肉,案下还放着一头待宰的肥羊。案旁有一肉贩,正执刀割肉,双目怒视前方的野狗,野狗扒在地上昂头看肉,眼睛露出贪婪的目光。这一画面真实的反映了古代敦煌肉市的一角,保存了珍贵的形象资料。莫高窟第85窟-肉肆图-晚唐&敦煌壁画中有很多酒肆的画面,主要是根据佛经“入诸酒肆,能立其志”所绘,表现佛教徒维摩诘居士在酒店中劝说众生、宣传佛法,使酒徒醒悟、立志重新做人的画面。根据房屋、设备、饮食及活动的差别,酒肆主要有三类:一为露天酒肆,多设在宽敞的原野,在花树的环抱之中,人们坐在长形酒桌两边的条凳上开怀畅饮,同时欣赏舞伎的表演。这种酒店还兼营下酒的饭菜,又称茶饭店。因自然环境优雅,花树簇拥,所以又名花园酒店。二为帐篷酒肆,由布幕帐篷搭建而成,是一种大众化的酒馆。这类酒肆比较简单,供普通百姓来此任意喝上一两碗,所以又叫“散酒店”,酒桌前有男伎表演。后排左起第一人是维摩诘居士,正在酒店中布道。三为宅子酒肆,一般设在一间庑殿顶、带鸱吻的大宅之内,内壁装饰花鸟屏风图案画。这种属于比较高档的酒店,客人多是仕宦之辈,宅外有舞伎表演,宅内围坐的酒客群中还有乐队演奏。宅内众人开怀畅饮,后排中立者是维摩诘居士,他右侧的两人已现醉态,敞开衣襟,双手上扬。宅外两人,一人是正在表演节目的舞伎,另一人为梳双丫髻的侍女,正端盘而上。经营酒店比务农利润大得多,吐蕃时期的敦煌僧人龙藏先前务农种田生活拮据,改行经营酒店后便成了小康人家。在利益的驱动下,敦煌的酒店比比皆是。莫高窟第360窟-酒肆-中唐莫高窟第12窟-酒肆-晚唐莫高窟第146窟-酒肆-五代&(六)卖艺者杂技在中国古代,无论是在宫廷还是在民间,都很受欢迎。汉唐时期,杂技艺术已经达到了繁盛多姿、技艺高超的境界,而且在汉初就已开始吸收西域各国的奇伎异术。杂技演出的地点是瓦舍,唐宋时期瓦舍之风颇盛。瓦舍,野合易散之意,来时瓦合,去时瓦解,易聚易散,故名瓦舍。每一处瓦舍内又有若干勾栏,一座勾栏即为一项活动的地盘,是民间游艺性的场所,又名游棚。敦煌壁画的勾栏是用条状粗布围成的帷帐,形状既像瓦合,又似勾形,装拆很方便。壁画中保存了不少杂技演出的场面。一是达官显贵家的家伎侍从的杂技表演,画中一人张臂头顶十字长竿,竿上有三层四人表演,技艺相当高超,这就是杂技中的顶竿。莫高窟第156窟-顶竿图-晚唐二是民间社会中的杂技表演。佛经为了说明一切客观事物皆虚幻不实,比喻现实世界就像魔术师借助魔术手段让人产生幻觉一样,将草木瓦石之类幻化成众生形象。画工根据自己对经文的理解,绘制了一幅古代杂技表演的“戴竿图”。画中绘一头顶竹竿的力士,有的在竿上画两人攀竿折腰,有的画一人立在另一人头顶上。载竿者旁边还有乐队伴奏,观众围观。这一画面非常生动,是我国古代杂技史的珍贵图像资料。另一画面以青布缦围作勾栏,栏内三名艺人着百戏衣在表演。一人头顶竿,一人在中部单腿侧立,一人在竿顶亮相。栏外左侧为乐伎表演,右侧为说话人,栏前围坐观众。莫高窟第85窟-顶竿图-晚唐还有一幅图为一场露天的杂技演出,右立一人面对观众“量活”,即中国戏法中为吸引观众的垫活;中间两人在竿上正式表演,两名童子身着百戏衣,上为半臂,下作绸短裙,一人以一只脚踏在另一人的头顶上;前有六人或站或坐弹奏乐器为其伴奏,左起分别为吹横笛、打拍板、弹曲项琵琶、持打击乐器、吹排箫、吹洞箫的。两位主要演员除了要作缘竿顶技表演外,同时还要变幻出桃子,这是杂技中带有魔术性质的特殊表演。&莫高窟第61窟-顶竿图-五代古代敦煌的繁荣,与古代敦煌人的辛勤劳动密不可分。正是千年来敦煌劳动人民的共同协作,创造出了耀眼的敦煌文明。这些不同行业的劳动者,有的被记入了敦煌文献,有的被绘入了敦煌壁画。而更多的敦煌人,仍旧在这片土地上默默无闻的辛勤耕耘,在平凡中创造新时代的敦煌故事。&版权声明:
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什么是西域我听说中国古代西边的过敦煌那一块的都称_百度知道
什么是西域我听说中国古代西边的过敦煌那一块的都称
我有更好的答案
您好,我是旅游包车姜师傅,自汉代以来,西域狭义上指玉门关、阳关以西,葱岭即今帕米尔高原以东,巴尔喀什湖东、南及新疆广大地区。而广义的西域则是指凡是通过狭义西域所能到达的地区,包括亚洲中、西部地区等。西域到了后来演变为我国的西部地区的含义,所以青海、西藏亦是属于西域的范围。清代的&西域&的范围位东起敦煌以西,西至巴尔喀什湖及葱岭,南至拉萨界,北至俄罗斯及左右哈萨克界,青海西南地域、西藏北部地域很多也在其中。希望可以帮的到您!
西北旅游包车姜军师傅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收集关于敦煌所有的历史资料_百度知道
收集关于敦煌所有的历史资料
包括神话,传说。
我有更好的答案
敦煌是甘肃省酒泉市代管的一个县级市,位于河西走廊的最西端,地处甘肃、青海、新疆三省(区)的交汇处,东经92°13′~95°30′,北纬39°40′~41°40′。总面积3.12万平方公里。总人口18万,全市经济主要以农业为主,旅游服务业次之,敦煌因曾经的辉煌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敦煌位于古代中国通往西域、中亚和欧洲的交通要道——丝绸之路上,曾经拥有繁荣的商贸活动。以“敦煌石窟”、“敦煌壁画”闻名天下,是世界遗产莫高窟和汉长城边陲玉门关、阳关的所在地。2012年,入选“2012年度中国特色魅力城市200强”,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指出:“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再没有第二个。”“敦煌”一词,最早见于《史记·大宛列传》中张骞给汉武帝的报告,说“始月氏居敦煌、祁连间”,公元前111年,汉朝正式设敦煌郡。古代人一般用汉语字面意义来解释“敦煌”地名,如东汉应邵注《汉书》中说“敦,大也。煌,盛也。”唐朝李吉甫编的《元和郡县图志》进一步发挥道:“敦,大也。以其广开西域,故以盛名。”但现代大多数学者认为“敦煌”的词源不是汉语。一般认为,《山海经》中记载的“敦薨”即是敦煌最早的称呼,而“敦薨”或敦煌是当地少数民族语言的汉语音译,至于是哪个民族,则是众说纷纭。日本学者藤田丰八考证说,敦煌可能是都货罗(Tokhara)译音,而都货罗也就是当时居住在敦煌、祁连间的月氏人;中国学者岑仲勉认为敦煌的词源是“桃花石”(Taugas);王宗维认为“敦薨”或敦煌为“吐火罗”的音译,并推断敦煌为吐火罗人居住的故地;李得贤则认为敦煌为古羌人语言“朵航”(义为诵经地或诵经处)的对音。总之,“敦煌”地名的词源为汉朝以前的当地少数民族语言之汉译,这点应是没有疑问的。敦煌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早在原始社会末期,中原部落战争失败后被迁徙到河西的三苗人在这里繁衍生息。他们以狩猎为主,开始掌握了原始的农业生产技术。夏、商、周时,敦煌属古瓜州的范围,有三苗的后裔,当时叫羌戎族的在此地游牧定居。在敦煌地区发现游牧民族留下的许多岩画。战国和秦时,敦煌一带居住着大月氏、乌孙人和塞种人。后大月氏强盛,兼并了原来的羌戎。战国末期,大月氏人赶走乌孙人、塞种人,独占敦煌直到秦末汉初。西汉初年,匈奴人入侵河西,两次挫败月氏,迫使月氏人西迁徙于两河流域(锡尔河、阿姆河)。整个河西走廊为匈奴领地,号称“控弦之士三十余万”。汉武帝继位后,于建元二年(前138年),首次派遣张骞出使西域,联络月氏、乌孙夹击匈奴。汉元鼎二年(前115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开通了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汉代丝绸之路自长安出发,经过河西走廊到达敦煌,继出玉门关和阳关,沿昆仑山北麓和天山南麓,分为南北两条道路。南线从敦煌出发,经过楼兰,越过葱岭而到安息,西至大秦(古罗马);北线由敦煌经高昌、龟兹、越葱岭而至大宛。汉唐之际,又沿天山北麓开辟一条新路,由敦煌经哈密、巴里坤湖,越伊犁河,而至拂林国(东罗马帝国)。汉宋之际,丝绸之路是通往西方的交通要道,敦煌也由此成为丝绸之路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以下是敦煌历史资料:  “敦,大也;煌,盛也”盛大辉煌的敦煌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早在原始社会末期,中原部落战争失败后被迁徙到河西的三苗人就在这里繁衍生息。他们以狩猎为主,开始掌握了原始的农业生产技术。敦煌地区曾发掘出新石器时代的石刀、石斧和陶器、铜器。夏、商、周时,敦煌属古瓜州的范围,有三苗的后裔,当时叫羌戎族的在此地游牧定居。敦煌地区发现游牧民族留下的许多岩画至今历历在目。战国和秦时,敦煌一带居住着大月氏、乌孙人和塞种人。以后,大月氏强盛起来,兼并了原来的羌戎。战国末期,大月氏人赶走乌孙人、塞种人,独占敦煌直到秦末汉初。  西汉初年,匈奴人入侵河西,两次挫败月氏,迫使月氏人西迁徙于两河流域(锡尔河、阿姆河)。整个河西走廊为匈奴领地。强盛的匈奴以&控弦之士三十余万&的威势,对西汉王朝构成了严重威胁,并且经常骚扰掠夺。雄才大略的汉武帝继位后,采取武力防御和主动进攻两者兼用的战略,于建元二年(前138年),首次派遣张骞出使西域,联络月氏、乌孙夹击匈奴。元狩二年(前121年),汉王朝决定断敌右臂,张我左掖,进发河西走廊。同年春,派骠骑将军霍去病统率万骑从陇西出塞,进军河西,大获全胜。不仅生擒了浑邪王的儿子、柏国,还缴获了匈奴的“祭天金人”,给河西的匈奴势力以沉重的打击。汉武帝把这一战利品放置在甘泉宫&(陕西凤翔)加以供养礼拜。莫高窟第323窟北壁绘有此段故事。这年天,霍去病亲率骑兵涉过居延水,直冲祁连山,斩杀敌兵3万余人,使河西的匈奴势力受到毁灭性打击,其间,匈奴统治集团发生内讧,浑邪王杀死休屠王,携其部4万余人投降汉朝。汉元鼎二年(前115年),张骞二次出使西域,顺利地从乌孙凯旋而归。从此,开通了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张骞&凿空&之行,是中西交通史上的创举,为促进中外以及中原同西域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建立了不朽的历史功绩。  为了彻底断绝匈奴与西羌的通路和联系,捍卫边关和丝绸之路的安全,汉武帝于元狩二年(前121年),在河西设置了酒泉郡和武威郡。并采用设防、屯垦、移民等措施,不断充实、加强建设河西。汉元鼎六年(前111年),又将酒泉、武威二郡分别拆置敦煌、张掖两郡。又从令居(今永登)经敦煌直至盐泽(今罗布泊)修筑了长城和烽燧,并设置了阳关、玉门关,史称&列四郡,据两关&,保证了丝绸之路的畅通。从此,中国的丝绸及先进技术源源不断地传播到中亚,西亚和欧洲。欧洲、地中海沿岸和西域的玉器、玛瑙、奇禽异兽、农作物等长途转运到中原。各国使臣、将士、商贾、僧侣往来不绝,都要经过丝路要道敦煌。敦煌成为中西交通的&咽喉锁钥&。当时的敦煌疆域辽阔,统管六县。西至龙勒阳关,东到渊泉(今玉门市以西),北达伊吾(今哈密市),南连西羌(今青海柴达木)。敦煌建郡之后,为西汉王朝经营西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如贰师将军李广利伐大宛国,获汗血马;赵破奴击败姑师国俘获楼兰王,都是以敦煌为粮草、兵马供应基地而一举获胜的。  东汉初年,匈奴又逐渐强盛,征服了曾是西汉管辖的大部分西域地区,丝绸之路被迫中断。公元75年,东汉王朝出兵四路进击北匈奴,凉州牧窦固率河西兵大败匈奴,收复了伊吾等失地,重新打开通向西域的门户。同时派遣名将班超两度出使西域,杀死匈奴使节,联络西域诸国与东汉建立了友好关系,使断绝65年的丝绸之路重新畅通。  自西汉设郡到西晋末的数百年间,丝绸之路虽几通几绝,但敦煌日渐呈现出繁荣昌盛的景象,也逐步发展成为西北军政中心和文化商业重地,成为&华戎所交大都会&。在此期间,敦煌文化发达,名士济济,人才辈出:有骁勇善战的征边名将张奂,有深明大义的朝臣盖勋,有才学出众的大文学家侯瑾,有勤奋好学、人称&草圣&、&亚圣&的著名兄弟书法家张芝、张昶等。  永嘉丧乱,西晋王朝覆灭,晋室南迁,建立东晋政权。广大北方地区出现了&五胡&、&十六国&的混战、割据局面。魏晋时期的河西地区先后建立了前凉、后凉、南凉、西凉、北凉等封建政权。前凉张骏时期,曾改敦煌为沙州。公元400年,李高[注:为日下一高]据敦煌称王,建立西凉国。敦煌有史以来第一次成为国都,以后亡于北凉。前凉、西凉、北凉三政权先后统治河西地区时,比较注重谨修内政,安民保境,轻徭薄赋,劝课农桑,崇尚儒学,兴办教育。使河西地区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  这一时期,凉州已成为中国北部的文化中心,而敦煌又是凉州文化的中心,名流学者代不乏人。如有号称&敦煌五龙&的索靖、汜衷、张彪、索纟介、索永,俱以文学闻名当时。索靖还是历史上著名的书法家。敦煌的经学大师宋纤、郭王禹、刘日丙等,讲学授徒数百人到上千人,敦煌人阚马因撰写的《十三州志》,是我国古代重要地理著作。还有天文学家赵匪文及索袭、宋繇、张湛等敦煌较知名的学者。  十六国时期,群雄逐鹿中原,战火四起,百姓流离失所,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而河西成为相对稳定的地区。中原大批硕学宿儒和百姓纷纷背井离乡,逃往河西避难,带来了先进的文化和生产技术。尤其汉魏传入的佛教在敦煌空前兴盛。饱受战争之苦的百姓拜倒在&佛&的脚下,企望解脱苦难,过上幸福、安定的生活。敦煌是佛教东传的通道和门户,也是河西地区的佛教中心。有一大批佛学高僧在敦煌讲经说法。河西各地的佛门弟子多来此地研习学。如有世居敦煌的译经大师竺法护;有前往印度学习佛法的敦煌人宋云等。法显、鸠摩罗什等沸学大师无论东进还是西去都在敦煌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乐尊和尚在三危山下的大泉河谷首开石窟供佛,莫高窟从此诞生了。之后,开窟造佛之举延续了千百年,创造了闻名于世的敦煌艺术。  北魏灭了北凉,统一了北方,占据了河西。这个时期,敦煌比较安定,百姓安居乐业,佛教随之盛行。北魏的人在莫高窟开凿洞窟13个。  隋朝的建立,结束了西晋以来三百余年的分裂局面,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大业。隋文帝收复河西时,相继平息了突厥、吐谷浑的侵扰,保证了丝绸之路的畅通与繁荣。同时改北周以来的鸣沙县为敦煌县。隋文帝平定了南方割据政权后,将批南朝贵族连同其部族远徙敦煌充边,给敦煌带来了南方的文化和习俗。这样,南北汉文化在敦煌融为一体,使敦煌的地方文化更加富有明显的特色。隋文帝崇信佛教,曾几次下诏各州建造舍利塔。诏命远至敦煌。在最高统治者的提倡下,隋代虽存在了短短的37年,但在莫高窟开窟竟有77个,且规模宏大,壁画和彩塑技艺精湛,同时并存着南北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风格。大业初年,隋炀帝派遣吏部侍郎裴矩到张掖、敦煌一带了解丝绸之路以及中西通商贸易情况。大业五年(公元609年),炀帝西巡,在张掖举办了西域27国贸易交易大会,盛况空前。  唐朝初期,在河西设肃、瓜、沙三州。河西全部归唐所属。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唐太宗李世民一举铲除东西大道上以西突厥为主的障碍,确保了丝路占道的畅通。唐代的敦煌同全国一样,经济文化高度繁荣,佛教非常兴盛。莫高窟开窟数量多达1000余窟,保存到现在的有232窟。壁画和塑像都达到异常高的艺术水平,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唐玄奘到印度取经返回,经敦煌回到长安。  唐朝兴起的时候,我国西南部的吐蕃王朝日益强盛。&安史之乱&以后,唐王朝由鼎盛开始走向衰落,从此一蹶不振。吐蕃乘虚进攻河西,攻陷了凉州、甘州、肃州等地。沙州将士百姓坚持了长达11年的抵抗,终因弹尽粮绝,以城降蕃。自此,吐蕃统治了全部河西,长达70多年。吐蕃也信佛教,莫高窟中唐洞窟中保存了大量吐蕃时期的壁画艺术。藏经洞内保存了大量的吐蕃文经卷。  唐宣宗大中二年(公元848年),敦煌百姓难以忍受吐蕃暗无天日的统治,奴隶般的生活,本地人张议潮乘吐蕃王朝发生内乱,联络当地各族群众,聚众起义,赶走吐蕃贵族,一举光复沙州。经过10多年的斗争,全部收复河西、河湟等地,并遣使奉表归唐。唐王朝封张议潮为河西、河湟十一州节度使,建归义军,治沙州。  后来,朝廷诏张议潮人朝为官,沙州张氏宗族内乱。其孙张承奉嗣节度使,叛唐自立&西汉金山国&,自称&金山白衣天子&。此时,甘州回鹘也控制了河西走廊中部地区。&金山国&为打通东西交通,与回鹃交战,结果一败涂地。后回鹘攻打沙州,张承奉难以抵挡,只好投降。公元9l4年,金山国亡,张氏绝嗣,沙州长史曹议金取代节度使地位,统领瓜、沙二州。曹氏统治期间,笼络瓜、沙望族,注意发展生产,重视经济、军事和文化建设,改善同周围各民族的关系,东交回鹘,西联于阗,与邻邦各国和睦相处,保持了稳定和安宁,维持了130多年。  11世纪初,西北地区的党项族开始兴起,逐步强大。公元1028年取胜甘肃回鹘,继而攻陷瓜州、沙州,称霸河西。于1038年建立了西夏王朝。当时,形成了宋、辽、西夏三足鼎立局面。在西夏统治敦煌的一百多年间,由于重视经济发展,使敦煌保持着汉代以来&民物富庶,与中原不殊&的水平。西夏统治者崇信佛教,不排斥汉文化,在文化艺术方面也有大的发展。至今,莫高窟和榆林窟保存着大量丰富而独特的西夏佛教艺术。举世闻名的&敦煌遗书''即在西夏统治时期(公元1036年)封藏于莫高窟第17窟内。  宋宁宗开禧二年(公元1206年),元太祖铁木真(成吉思汗)统一漠北各部族,成立了强大的部落联盟。1227年,蒙古大军灭西夏,攻克沙州等地,河西地区归元朝所有。此后,升敦煌为沙州路,隶属甘肃行中书省。后升为沙州总管府。元朝远征西方,必经敦煌。当时瓜、沙二州屯兵济济,营寨栉比,屯垦农兵遍布党河、疏勒河流域。敦煌一度呈现出经济文化繁荣的景象,和西域的贸易更加频繁。著名旅行家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就是这一时期途经敦煌漫游到中原各地。元朝统治者也崇信佛教。莫高窟的开造得以延续。现存元代洞窟约10个。自元朝以后,千里河西逐渐失去了昔日的光彩。  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为扫除元残部,派宋国公冯胜率兵三路平定河西获胜,修筑了嘉峪关明长城,重修了肃州城。明王朝为了加强西北边疆的防卫,设置了关西七卫。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在敦煌设沙州卫。后吐鲁番攻破哈密,敦煌面临威胁。明王朝又在沙州古城设置罕东左卫。正德十一年(公元1516年),敦煌被吐鲁番占领。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明王朝下令闭锁嘉峪关,将关西平民迁徙关内,废弃了瓜、沙二州。此后二百年敦煌旷无建置,成为&风播楼柳空千里,月照流沙别一天&的荒漠之地了。  清康熙后期,清王朝渐次收复了嘉峪关外的广大地区。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在敦煌建立沙州卫,并开始从甘肃各地移民2400户到敦煌垦荒定居,同时又迁吐鲁番、罗布泊大批兵民于沙州一带。雍正末,沙州已有耕地10万余亩,引党河水分10渠灌溉,农业得到很快的恢复和发展形成河西走廊西部的戈壁绿洲。到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改沙州卫升敦煌县,隶属安西直属州,直至辛亥革命,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敦煌一直是县府所在地。 1987年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立敦煌市。1986年被国务院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其他类似问题
历史资料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dhgate敦煌网假货多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