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分析中国历史上唐代宦官政治pdf乱政的原因

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中国政治制度史习资料.doc 8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下载提示
1.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2.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三)归上传者、原创者。
3.登录后可充值,立即自动返金币,充值渠道很便利
中国政治制度史习资料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中国政治制度史复习资料
中国政治制度史平时作业一
一、 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中国古代前国家时期和一些少数民族政治组织的最普遍的形式是
2、早期国家起源的模式有
3、最高权力的称谓,夏代称
4、中国早期政治的最主要的特征是
5、夏代在王之下有少量的高级贵族组成的执行机构,有
6、商代王位继承的两个原则是
7、西周中央政府文职系统因职事不同可以分为
8、西周时期诸侯国对周王承担的义务基本上是
义务是象征性的 。
9、开始出现在战国时期,由于它的出现, 意味着
将逐渐代替“世卿世禄制”。
10、职官制度成熟的标志之一就是形成较为完备的
,在制度层面则发展出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人类从蒙昧时代走向文明社会两个初级的政治组织是
D.聚落联合体
2、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三皇一般是指
3、徐旭生将传说时期中国境内的存在的部落集团划分为
等三大集团。
A.华夏集团
B.东夷集团
C.苗蛮集团
D.炎黄集团
4、商代的“诸侯”对王室承担
5、西周政治制度的基本支柱是
C.礼乐制度
D.宗庙制度
6、西周的政治机构大体可以分为
A.决策机构
B.执行机构
C.内廷宗教与文职机构
D.宫廷机构
7、西周国家的执行机构主要是“三有司”即
8、战国时,有些国家实行五官制,五官即
9、战国时,司法职官地位上升,各国的司法职官主要有
10、战国时的任官符信制度有
三、 辨析题(每小题6分,共12分)
1、政教合一是中国古代早期的权力结构模式。
2、分封制是西周政权的基本体制形式。
四、 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1、现代西方学者认为国家的特征有哪些?
2、传说时代的政治组织的基本特色有哪些?
3、为什么说商代王权合法性观念完全是巫术思想的产物?
五、 论述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1、试述西周分封制的特点及其后果。
2、试述春秋战国时期政治体制转型的局限性及意义。
中国政治制度史平时作业二
一、 填空题(每空一分,共20分)
1、在唐朝,皇帝的名号制度更加完备,除了名号之外,生前要加
,死后要加
2、宦官在唐以后称
,宦官制度是
的派生物。
3、明代宦官的组织系统是
和秉笔太监是整个宦官集团的首脑。
4、西周时期存在两个职官系统,一是负责处理国家事务的
,二是负责王室事务的
5、作为正式机构,宰相制度出现于
,当时被人们称为“
”或“相”。
6、西汉自武帝时起,开始出现“内朝官”与“外朝官”之分;前者最重要的是
,而后者则以
7、魏晋南北朝时期,相权不断转移,东汉政归
,魏晋政归中书省,南北朝政归
8、为解决三省运行的不协调,唐高祖设
作为议政决策机构,并逐渐变成了正式的
9、北宋前期,中书门下主民政,
财政,彼此不相统属。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68页50页21页128页119页66页59页59页90页70页问题:  &#xe6
[问答题,论述题] 怎样分析中国历史上宦官乱政的原因?
以下()参数在系统信息中播送 ["BTDM","GTDM","T3212","Talim"]
下列哪项不是病例对照研究的特征。() ["花费较少","可由结果近似估计相对危险度","可计算发病率","可从无病者选对照","对既往暴露的评估可能发生偏倚"]
哪些原因会造成气动薄膜调节阀开关不到位?
在设计病例对照研究时,若从全部目标人群中选择病例,则下述哪项特点是不正确的。() ["较难进行","要求该人群有完善的疾病登记","选择性偏倚较小","其结论推及该人群的可信程度较低","花费较大"]
什么是作物的土壤营养环境?
怎样分析中国历史上宦官乱政的原因?
参考答案: 作为皇帝制度和后宫制度的派生物,宦官制度与中国古代专制主义制度相始终。尽管历朝政府对宦官参与朝政可能带来的危害都有明确的意识,也在制度上作了种种努力,但仍无法避免宦官乱政的现象,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外朝官一般有家族和师友背景,一些势大权重的朝臣也确实有可能夺取皇帝的权位,因而他们很难赢得皇帝的衷心信任。宦官作为服侍皇帝私人生活的奴才,一般没有家族背景,在皇帝的眼里,对皇权并不构成威胁,故往往得到皇帝的信任与纵容。其次,宦官与皇帝朝夕相处,比外朝官更有机会摸透皇帝的禀性,投其所好,易讨得皇帝欢心,也极易与皇帝产生情感上的联系。再次,从制度设置上看,随着历史的演变,外朝官的权力逐渐趋向于分散,直到废除宰相,这就失去了能够于宦官相抗衡的体制力量。
●&&参考解析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精品]中国政治制度史作业2
下载积分:280
内容提示:[精品]中国政治制度史作业2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3|
上传日期: 13:08:46|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 280 积分
下载此文档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精品]中国政治制度史作业2
关注微信公众号导读:答:第一必须注意学以致用,体用结合,所谓“体”是制度条文规定、沿革等,把中国政治制度史纳入当时社会经济和社会政治的总体中来进行考察,注意从发展的角度来学习中国政治制度史,不断加深对中国政治文化的认识,在正确理解和认识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基础上,理解中国政治制度史多元化的特点,130、三皇五帝:三皇五帝是中国在夏朝以前出现在传说中的“帝王”,就要建立一定的制度以进行规范,私有财产制度与国家的出 答:第一必须注意学以致用,体用结合,所谓“体”是制度条文规定、沿革等。所谓“用”就是包括当时如何惊醒运行及其对社会所起的作用,两者不能偏废。第二,必须坚持正确的历史观和方法论,用现代理论为指导,把中国政治制度史纳入当时社会经济和社会政治的总体中来进行考察,认识和总结其发展基本规律和特点,给予正确的评价。第三,注意从发展的角度来学习中国政治制度史,不断加深对中国政治文化的认识,在正确理解和认识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基础上,理解中国政治制度史多元化的特点。 130、三皇五帝:三皇五帝是中国在夏朝以前出现在传说中的“帝王”。现在看来,他们都是部落首领,由于实力强大而成为部落联盟的领导者。三皇有五说,五帝也有五说。具体三皇是谁,五帝是谁,存在多种说法。“三皇”指天皇、地皇、人皇(泰皇)。 三皇:①燧人、伏羲、神农(《尚书大传》);
②伏羲、女娲、神农(《风俗通义》); ③伏羲、祝融、神农(同上);
④伏羲、神农、共工(同上);⑤伏羲、神农、黄帝(《古微书》)。五帝(1)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大戴礼记》);
(2)庖牺、神农、黄帝、尧、舜(《战国策》);
(3)太昊、炎帝、黄帝、少昊、颛顼(《吕氏春秋》);
(4)黄帝、少昊、颛顼、帝喾、尧(《资治通鉴外纪》)。 (5)少昊、颛顼、帝喾、尧、舜(伪《尚书序》);以其经书地位之尊,以后史籍皆承用此说。于是这一三皇五帝说被奉为古代的信史。 131、“家天下”与“公天下”:公天下,实际上指尚未出现财产私有的共有社会,这种社会实际上是建立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基础上,在物资匮乏,勉强维持生活外,很难有剩余的产品可供私有。这种条件下原始氏族的民主制和首领选举制只能只能奠定在领袖人物尚不能够享有特殊利益前提下的权利平等和平衡的基础上,也不可能出现专职的管理人员。家天下,是建立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适应社会的需要,就要建立一定的制度以进行规范。天下为家的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私有财产制度与国家的出现是适应社会发展潮流的必然结果,也是历史的巨大进步。 132、内服与外服: 商代的职官,有“内外服”之分,在朝廷和商王直接统治的区域里担任官吏的称为“内服”,商王直接统治区域以外的诸侯、伯、甸等以及地方官吏,称为“外服”。 133、皇权专制下的政治制度有什么特点? ()1、贵族权力继续被剥夺,专制皇权在理论上至高无上,独裁一切,但实质上受到一定的制约;(2)、很多朝代出现过皇权的变态形式:权臣当道、外戚专权、宦官弄权、女主专政等;(3)、儒家学说成为钦定的统治思想,以维持统治秩序为目的,没有更积极的目标,消极地规范社会,是保守型而不是进取型;(4)、乡里组织的严格化。 134、晚清宣布实行“新政”后,政治制度发生了哪些变化? 135、朝聘: 朝聘,是天子与诸侯、诸侯与诸侯之间的一种政治交往方式。诸侯亲自觐见天子称为“朝”,诸侯派卿觐见天子称为“大聘”,派大夫觐见天子称为“小聘”。朝聘的目的是向王朝汇报工作,接受王朝的考核和指示。 136、上计制度:战国时期,诸侯朝觐则在中央集权的基础上成为固定的考核制度,被称为“上计”,也就是地方主要长官率先对所属进行考核,把情况汇编起来,写在木简上称为“计书”派遣专门人员送到中央,接受君主和中央政府的考核。计书范围广包括户口赋税盗贼多少等。上计是诸侯朝觐述职制度的发展。 137、嫡长子继承制度:周代在文王世子制的基础上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度,根据嫡长子继承制度,择立太子的标准是“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这种嫡长子继承制度的确立是王位传承制度的完善,具有重大积极意义,使政治上“家天下”而又一人独尊的专制制度更加巩固,在其后的3000年时间里被尊为正统的定规。 138、秘密建储制度: 139、女官制度:为了使皇后“母仪天下”把后宫之内的嫔妃和宫女们组织起来,设置了一定的女官机构进行管理,以保证“内治”的稳定乃是历代的共同点。后宫嫔妃除了应该严格遵守规定的等级生活外还有一定的职事分工,以保证内治原则的实现,秦汉时期宫中女官名目不多,分工也不明确,魏晋以后设置有了明确的记载女官制度渐趋完备,隋唐设6局24司外加富正司的女官制度,明以后重用宦官把许多女官之职并入宦官衙署,清代取消女官之职。 140、托孤: 141、宗正: 142、简述王权的行使方式,王权的行使受到哪些因素的制约? 答: 王权的行使方式:第一,批答奏章;第二,接受群臣的面奏;第三,朝议或廷议。 对王权的制约:(1)朝廷内部开国元老和传统贵族势力的制约,如伊尹放太甲、祖己训王、周召共和的故事,最常用的方式就是“谏诤”。(2)家族内部宗亲势力的制约,如直系亲属和外戚势力等等。(3)诸侯国等地方势力的制约。禹会诸侯于涂山,“执 第 16 页 共 16 页
玉帛者万国”,商汤时已经变为3000余国,西周初年兼并成1800余国,西周末年减少为1200余国。有些方国通过兼并或联合而发展壮大,称为与王朝抗衡的政治军事势力。(4)天地、鬼神、祖先等各种宗教信仰的制约。宗教信仰是把双刃剑,可以被王用来进行统治,也可以被反对势力用以反对或推翻王权的统治。 143、简述皇帝的名位制度,名位制度的扩大、主要内容及其特点? 答: (1)名位制度才出现:名位是名号的具体化,是为了突出名号的尊严,是将名号延伸为现实的政治统治。秦始皇始创名位制度,皇帝名位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以是称谓方面的专用词语,二是衣食住行方面的专称,三是政令运作方面的专用凭据,如玺印、诏书、口谕等。(2)名位制度的扩大和发展:第一,有皇帝血缘和婚姻关系的人都有了专用称呼;第二,年号的出现和演变;第三,庙号、谥号、陵寝号等制度的形成和演变。(3)皇帝名位制度的特点:第一,反映了皇权专制的本质。第二,渗透了天命观念,营造皇权专制的神秘化。第三,贯穿君臣、父子、上下、尊卑的礼法思想,以三纲五常为核心内容。第四,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第四,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144、皇权制度的本质及其特点? 答: (1)自称“君权神授”,神化皇权,突出皇帝至高无上的至尊地位。(2)天无二日,人无二主,皇帝在全国范围内拥有绝对的权威和权力。(3)全体官僚都是皇帝的臣仆,人民都是皇帝的子民。官吏只对皇帝负责,不对人民负责。(4)官僚机构都是执行皇帝意旨、控制和镇压人民的机构,而不是为人民服务的机构。 145、皇位继承制度的防范和保护措施? 答: (1)重视对太子的培养,为太子选定太师、太傅,设立东宫官署,给太子一定从政实践的机会,使太子熟悉政情,掌握为君之道。但是,当朝皇帝又对太子进行防范,害怕儿子抢班夺权。所以,同时对太子制定一些限制措施。(2)向朝臣或宗亲托孤、建藩,以期匡正和藩卫新主。(3)消除有可能妨碍皇位继承的政治势力,以期继承者能顺利进行统治。如明令禁止母后和外戚干政,甚至有的皇帝采取极端的措施,将太子之母赐死。对于诸皇子和宗亲,则采崇其位而削其权的办法。对于宦官,限制他们的官爵,禁止他们干预政事。对于老一辈的文武大臣及皇族长辈,有的皇帝不惜采取大批诛戮的极端做法。 146、议政王大臣制度:是一种满族早期的贵族辅政制度。是清前期上层贵族参与处理国政制度。努尔哈赤以费英东、额亦都等开国重臣为五大臣,让他们与诸贝勒一起参与军政事务。尤其是军事事务。皇太极时设入八大臣,后又吸入贝子增加议政大臣,提高大汗权力,削弱贝勒实力,此后康雍乾三帝不断削夺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逐渐名存实亡,至乾隆56年被完全取消。 147、政事堂制度:政事堂是唐宋宰相议事的地方。政事堂会议是常议的,协助皇帝统治全国的最高决策机构。唐初设政事堂于门下省。以中书门下政事堂为宰相府,掌管行政事务。是典型的宰相机构参议辅政制。(三省长官对重大事务共同议论于门下省的政事堂,尚书省长官既参与决策,又主持政务,权力较大。为了限制尚书省长官的权力,给尚书左右仆射加上“同中书门下”的“加官”名义,才可以进入政事堂办公。后来,政事堂从门下省迁至中书内省,担任宰相的官员轮流在中书内省的政事堂值守,值班的宰相会同中书舍人草拟诏敕,中书内省负责承传。唐玄宗时,政事堂改称“中书门下”,设五房,分管庶务,三省实际上都成为执行机构。所谓的中书出令、门下封驳、尚书执行的三省制度,成为纸面上的规定。) 148、翰林学士承旨:唐太宗时,时常召令一些名儒学士草制诏令,称“北门学士”。唐高宗有意识地任用北门学士参与时政,分宰相权,逐渐形成秘书机构“翰林学士院”。翰林院在禁中办公,负责撰写诏书,翰林学士承旨是翰林院“内相”首领,是皇帝的亲信。中书门下用黄麻纸书写的诏敕号称“外命”,翰林院用白麻纸书写的诏敕号称“内命”,可以不经过中书门下直接向下传达,具有法律效力。 149、军机处:军机处,清代官署名。亦称“军机房”、“总理处”。是清朝中后期的中枢权力机关。雍正七年(1729),因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恐漏泄机密,始于隆宗门内设置军机房,选内阁中谨密者入值缮写,以为处理紧急军务之用,辅佐皇帝处理政务。十年(1732),改称“办理军机处”,简称“军机处”。 军机处的设立是清代中枢机构的重大变革,标志着清代君主集权发展到了顶点。军机处成立后,议政王大臣会议于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废止了,内阁变成只是办理例行事务的机构,一切机密大政均归于军机处办理。军机处总揽军、政大权二端,真正成为执政的最高国家机关。 150、试述宰相参议辅政制度(三省制度)的演变。 答: 1、尚书、中书、门下三省制度的演变 尚书:
⊙汉武帝有一擢升在宫中主管收发文书的尚书掌管机要;为了政务和管理的需要,又任用外戚为大司马,以领录尚书事的 第 17 页 共 17 页
名义主管尚书事务,使原隶属于少府的尚书地位得以提高;与此同时,还从随从警卫的郎官中选拔一些人来管理尚书的具体事务。汉武帝赋予他们批阅奏章、提出初步处理意见的职权,尚书的地位逐渐引起重视。 ⊙汉武帝死后,中朝官之首大司马兼领录尚书事,开始分曹治事,与丞相府诸曹对口分工,代表皇帝颁布诏令于公卿,并且承传公卿的奏章,权力引人注目。⊙东汉时,尚书见任,重于三公,宰相开府的权力基本上被尚书取代,宰相开府辅政与尚书辅政并存,形成双轨辅政制。 ⊙东汉的尚书正式以“台”为称,尚书台是半独立机构,官署设在宫内。曹魏的尚书台完全独立,官署也迁到宫外。尚书台统领二十余曹,管理全国政务,实际上已经取代三公而直接处理国事,已经由辅政机构转变成行政机构。 ⊙南朝刘宋时,尚书台改称尚书省,北魏也设立尚书省。南北朝后期,基本上确立了尚书六部二十四司的规模。 中书: ⊙汉武帝重用中朝官尚书的同时,晚年任用宦官为中书谒者令,负责承传诏令奏章,使辅政体制发生明显变化。原来中朝官直接面对皇帝,现在则在皇帝与中朝官之间增加一层中转,权力结构也就发生变化。汉宣帝为了剥夺霍氏的权力,命中书直接去宫门收取大臣上奏的文书,并派中书宦者代为起草诏令,尚书降为誊正诏令和颁布于外的中转机构,主要权力转移到中书。 汉成帝时,在王氏外戚专政的情况下,废除了中书,政治之本仍然控制在外戚操纵的尚书手中。⊙东汉时,禁中三寺负责辅政职责。郭举事件后,侍中寺迁出宫外,禁中事务由东西二寺负责。从曹魏开始,相继出现尚书、中书、门下三省。曹魏时,由于尚书迁到宫外,魏文帝曹丕将原魏王府典尚书奏事的秘书监改为中书监,官署设在宫内,替代原来尚书的位置,主管出纳政令。晋以后改监为省,中书监和中书令仍为长官。中书省内分设局、属,与尚书诸曹相对应,承办各方面的诏令奏章。 门下:
⊙东汉时,有侍中寺、东寺、西寺,号称禁中三寺。公卿奏章先付尚书,提出处理意见后,再交侍中承递给皇帝,皇帝的诏令再按此途径发出。郭举事件后,侍中寺迁出禁中,侍中寺的职责由宦官组成的东西二寺承担起来。东汉末年,宦官势力被清除后,侍中寺重新进入禁中,改称侍中省。魏文帝将秦制的散骑、汉制的中常侍合并为散骑常侍,改称散骑省,置于禁中,与中书省构成制衡机制。东晋时,侍中寺与散骑省合并为门下省,取得了“万机大小,多管综之”的机会。⊙隋代正式确立尚书、中书、门下三省正副长官均为宰相的三省制度,但三省的具体分工和运行机制并不明确。唐代的中书出令、门下封驳、尚书执行的三省制度是公认的比较健全的体制。 151、试述唐朝多轨辅政制度? 答: 政事堂制度:三省长官对重大事务共同议论于门下省的政事堂,尚书省长官既参与决策,又主持政务,权力较大。为了限制尚书省长官的权力,给尚书左右仆射加上“同中书门下”的“加官”名义,才可以进入政事堂办公。后来,政事堂从门下省迁至中书内省,担任宰相的官员轮流在中书内省的政事堂值守,值班的宰相会同中书舍人草拟诏敕,中书内省负责承传。唐玄宗时,政事堂改称“中书门下”,设五房,分管庶务,三省实际上都成为执行机构。所谓的中书出令、门下封驳、尚书执行的三省制度,成为纸面上的规定。 翰林学士承旨:唐太宗时,时常召令一些名儒学士草制诏令,称“北门学士”。唐高宗有意识地任用北门学士参与时政,分宰相权,逐渐形成秘书机构“翰林学士院”。翰林院在禁中办公,负责撰写诏书,翰林学士承旨是翰林院“内相”首领,是皇帝的亲信。中书门下用黄麻纸书写的诏敕号称“外命”,翰林院用白麻纸书写的诏敕号称“内命”,可以不经过中书门下直接向下传达,具有法律效力。 枢密使:唐朝中后期,皇帝重用宦官,以宦官充当“内枢密使”,参与国家政事。枢密使代表皇帝“批纸尾”,成为皇帝的代理人。唐宪宗在内廷设宣徽院,宣徽使有一项口宣圣旨的任务,使之成为皇帝的代言人。 这样,形成中书门下制、翰林学士承旨、枢密使等多层次的辅政体制。 151、试述明清时期的宰相奉命拟旨辅政制度。 答: 1、明朝宰相奉命拟旨的辅政制度 内阁制度:明朝的内阁制度起源于朱棣时期的大学士制度,大学士到宫内协助皇帝处理机务,皇帝有意识地吸收他们参与国家核心机密,作为心腹,承担起部分辅政的责任。朱高炽更加提高内阁的地位,赋予学士们更大的责任,同时提高他们的政治地位。朱瞻基即位,内阁大学士不但兼有各部尚书衔,而且政治地位高于各部尚书,内阁制度渐趋定型。大学士奉命处理征调、减免赋税、审判刑狱、有关人事和军政等事务,掌握了票拟权。明朝的内阁制度与汉唐的辅政制度有本质区别:其一,是否具有封驳权;其二,中央和地方政务系统是否向辅政机构汇报政务。 司礼监辅政制度:宣德以后,皇帝躲进深宫,皇帝利用身边的太监充当贴身秘书,这就是司礼监秉笔太监。司礼监掌握“批朱权”,往往按照自己的私欲私利,擅做主张。这样中枢辅政实际成为内阁和司礼监双规辅政制,而司礼监的实权高于内阁。
第 18 页 共 18 页
152、清朝宰相奉命拟旨的辅政制度 ⊙内阁制度:处理日常政务。
⊙议政王大臣会议:由盛转衰,乾隆末年取消。
⊙南书房:康熙时的机要秘书处。
⊙军机处:起源于雍正时期的军需房,后改名军机房,再改军机处。军机处是一个贯彻皇帝意图的御前机要处,不是有权威的宰相府。 153、诸使差遣负责制:诸使差遣负责制是指派遣具有专职的特使,处理钦命的政务。诸使本来是临时差遣的由于长期沿用,有些便成为国家的固定职位,甚至演变成为国家正式机构和职务,广设临时差遣诸使,被认为是君主独操用人大权的良策,中国自国家出现以来诸使差遣,始终与正规官制并存,有时甚至是凌驾于正式国家机构和职官之上。 154、八旗制度:清代满族的社会组织形式。满族的先世女真人以射猎为业。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各部的战争中,取得节节胜利。随着势力扩大,人口增多,他于明万历二十九年建立黄、白、红、蓝四旗,称为正黄、正白、正红、正蓝,旗皆纯色。四十三年,努尔哈赤为适应满族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原有牛录制的基础上,创建了八旗制度,即在原有的四旗之外,增编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把后金管辖下的所有人都编在旗内。八旗官员平时管民政o战时任将领。旗民军籍为世袭。 155、简答与论述:中国古代中央政务管理体制有哪些类型?
P220 156、密折制度:最早启用于康熙,由雍正逐步加以充实和完备。就是采用君臣之间私人通讯的形式由具有上奏资格的臣子,包括朝中的部院主官,地方的督抚两司,以及御史等官允许将所具要奏的内容写成折叠的文本,封存在特制的折匣之内上报;对比较重要的折本,还要加以特制的铜锁,用黄纸封口。折匣钥匙君臣各一把,任何人都无法开启。官员自派亲信家人送抵京城,不可扰累驿站,直达御前。并由皇帝亲自批答。。军机处负责密折,皇帝特许的下级官员可直接向皇帝弹劾上级长官,密折奏事使政令完全体现了皇帝的意志,使得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达到极限。 157、谏诤:谏是劝,诤是直言,谏诤也就是对君主或上司提出规劝性意见。谏诤的范围相当广泛,从军国大政到 158、简答与论述:简述中国古代主要的监察方法?宫庭生活以致宦官行为活动等 159、计吏拜官 试吏,又称计吏拜官。是为吏卒选拔入官的一种方法。每年末郡、国遣“上计吏”,将郡内诸事记载于册,称作“计簿”,对于贤能的吏卒,不论是书史、驭吏、亭长、街卒、啬夫等,都可书于计簿,呈与司徒,到京城参加选拔后授予一定的官职。 160、乡试 乡试是明、清时在各省省城和京城举行的科举考试。照例每三年举行一次,逢子午卯酉年为正科,遇皇家有喜庆之事加科称为恩科,由皇帝钦命正副主考官主持,凡获秀才身份的府、州、县学生员、监生、贡生均可参加。考试通常安排在八月举行,因此叫“秋试”。按四书五经、策问和诗赋分三场进行考试,每场考三天。举人一词,在元代以前,是指各地举荐进京参加会试的秀才;到明代,成了乡试合格秀才的专称。乡试第一名称解元,读书人成了举人才有资格进入更高层次的会试。 161、会试 金元明清四代科举考试名目之一。所谓会试者,共会一处,比试科艺。由礼部主持,在京师举行考试。金代凡府试中选者可参与会试。泰和二年(1202) 定,策论三人取一, 词赋经义五人取一。元代乡试取300人,三分之一可参与会试,其中蒙古、色目、汉人、南人各占四分之一。考试内容重经义,轻诗赋。明清各省乡试中式的举人,于次年二月(清乾隆以后改在三月)入京参加由礼部主持的考试。以往各届会试中未中的举人与国子监的监生也可一同应试。因考试在春天,又称春试或春闱。若乡试有恩科,则次年也举行会试,称会试恩科。 162、殿试 殿试,为宋(金)、元、明、清时期科举考试之一。又称:“御试”、廷试”、“廷对”,即指皇帝亲自出题考试。会试中选者始得参与。目的是对会试合格区别等第。殿试为科举考试中的最高一段。由武则天创制,但尚未成定制,宋代始为常制。明清殿试后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通称状元、榜眼、探花;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一名通称传胪;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163、丁忧 原指遇到父母丧事。后多专指官员居丧。古代,父母死后,子女按礼须持丧三年,其间不得行婚嫁之事,不预吉庆之典,任官者并须离职,称“丁忧”。源于汉代。宋代,由太常礼院掌其事,凡官员有父母丧,须报请解官,承重孙如父已先亡,也须解官,服满后起复。夺情则另有规定。后世大体相同。清代规定,匿丧不报者,革职。 164、古代荫袭制度和世袭制度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165、分封制是西周政权的基本体制形式。 答:正确.周公所开创的封建诸侯以强化周王室对各地控制的政策,在周公以后已经成为西周最根本的各级政权营建形式.各诸侯国 第 19 页 共 19 页
也纷纷仿照王室分封的方法在自己的国内实施低一级的分封,并以此作为强化自己对分国各地控制的有效手段,于是分封在西周便呈现出多极化的特征,成为由中央到地方,甚至基层的各级政权的基本体制形式. 166、皇位的世袭制对政治稳定有重要的作用。 答:错.世袭制的实施有助于避免因对皇权的激烈争夺而引发的政治动乱.但是世袭制对政治稳定的作用是十分有限的,尽管已将皇位合法的继承人局限于皇帝家族内部,但仍无法避免皇族内部的争斗.中国古代各朝各代,皇族内部的与异姓野心家合谋夺嫡争储的各种斗争一直没有停息过,而这正是皇权的专制性质所决定的. 167、九品中正制为科举制所取代,是由它的日益暴露的弊端而造成的。 答:正确.西晋时,派到各地的中正已完全为士族所控制,门第成为入仕的首要条件,遂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说法.到东晋时,九品中正制进一步于门阀制度相结合,门第已成为国家选官的唯一标准,国家的选管及任用制度,就失去了社会激励作用.到南北朝后期,九品中正制的弊端业已暴露无遗,到隋唐时期逐渐为科举制所替代. 168、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典型的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政体。 答:错.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突出总统权力的不完全的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政体.一般三权分立的国家总统行使政权,但临时政府总统的权力实际上兼有司法权,总统的权限超出了行政系统.南京临时政府并没有独立的司法机构. 169、魏晋南北朝的三省制对以后官僚体制有重大影响。 答:正确.它标志着宰相权力已为三省分掌,秦汉时期的独相制已为群相制所代替,它的产生是君权与相权之间长期互动的结果.尽管三省制于南北朝时已共掌相权,但彼此之间的责任分工尚不明晰,作为国家主要决策和执行体制,其运行尚有许多需要完善之处. 170、政教合一是中国古代早期的权力结构模式。 正确.王权虽然主要是由战争发育起来的,但它在形成过程中会自然而然地从传统文化中为自身寻找合理的支撑点,酋长借助巫术来统治部落的方式被继承下来,巫术或巫教也就成为王权所发现的第一个\合作伙伴\王权以政治整合达成了对巫术的整合,又以整合起来的巫术帮助其实现更稳固的政治整合,于是,政教合一的权力结构形态随着中国文明的起源而形成了,这也成为中国早期政治的最主要的特征. 171、传说时代的政治组织的基本特色有哪些? (1)人群以氏族和部落为单位,构成了孙氏族―子氏族―宗主氏族―联合体的金字塔式的政治组织结构形式;(2)他们分布在广阔的地域范围内,但却已经实现了有效的联合;(3)血缘氏族组织构成了政治性组织的基础,而政治组织由肯定血缘关系和血统优势.血统优势不仅使某些氏族在其所统辖的族群中成为当然领袖,而且还使他们有可能成为联合体的最高领导者. 172、汉代察举和征辟制度的特点是什么? 答:汉代察举和征辟有两个共同特点.首先,将国家职官的推荐权及部分录用权交给了各部门主管,特别是交给了地方州郡主管,说明两汉时各部门及地方还保留相当大的权力,中央集权的政府体制在其草创时期,尚未能建立起与这一体制相适应的职官录用机制.其次,不论是征辟还是察举,考察标准都是面察和行为道德的考察,文字考试居于次要的位置,这反映两汉的官员选任尚带有相当的随意性. 173、汉武帝时监察机构的设置出现了哪些变化? (1)开始重用内朝官,监察权力逐渐转移到内朝尚书令手中.
(2)于丞相府设置丞相司直,秩位与御史大夫相同,
(3)设置司隶校尉,其权势逐渐显赫. 174、简述早期改良主义者的思想主张及其局限性。 (1)早期改良主义者清楚地发现了引进的西方现代技术和工业与中国传统社会和政治制度之间的冲突,也意识到这是洋务运动本身所存在的根本性误区.(2)他们认为中国要富强,必须改变腐朽落后的封建专制制度,明确提出了实行君主立宪制的纲领性主张,并极力鼓吹设立议院,且对议院制度实现了由一般性的赞赏到提出具体方案的转变.(3)但是,绝大多数早期改良主义者在主张改革封建专制制度的同时,却对旧制度的思想信仰基础――儒学大肆捍卫,这反映了改良思想对传统的妥协性. 175、明朝政治制度的最显著特点有哪些? 答:明朝政治制度最显著的特点是:(1)国家的权力高度集中于皇帝手中;(2)在皇帝与各具体执行部门之间,宰相这一中间机构被撤消,决策机构与职能部门之间直接联系;(3)皇帝之下,行政,军事,监察三个机关分别独立,互不统属,相互制约. 176、南京临时政府体制的特点及其意义是什么? (1)是革命派,立宪派与具有自由倾向的地方官僚参加的三派联合政权,其主要领导权控制在革命派手中.(2)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突出总统权力的不完全的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政体.临时总统的权力实际上兼有司法权,总统的权限超出了行政系统.意义:南京临时 第 20 页 共 20 页 包含总结汇报、IT计算机、人文社科、经管营销、文档下载、资格考试、教学研究、计划方案以及西南大学《中国政治制度史》作业等内容。本文共5页
相关内容搜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唐代宦官政治pdf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