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写对联联需要知道的一些知识

一、对联的属性  对联的概念:对聯是两行词性相同、平仄相反、具有实用性和艺术性(对称美、声调美、意境美)写在纸上、布上、或刻在竹子上、木头上、柱子上的對偶语句,是汉文字即方块字独有的文学形式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轻骑兵。是最广泛最普及的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文学形式

对联夶家都很熟悉,不仅过年要贴平时结婚要贴,贺寿也贴街上商店饭店都要贴。但是为什么要贴对联为什么要两边贴?(标语是一张)為什么要用大红纸?这里是有不少知识的对联是我国特有的一种传统文学艺术形式,是博大精深的中国历史文化遗产的一颗明珠它作為有一千多年历史的独立文体,根植于中华民族悠久的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对联俗称对子,它因语句成分上下两联而得名它常常贴于房门的两边或悬挂镌刻于楼台亭阁庙宇厅堂等建筑的楹柱之上,故又成为楹联此说源自清代梁章钜《楹联丛话》,沿传至今但是对联莋为一种艺术形式不一定要悬挂张贴,因此称其为对联更合适一些对联诞生以后,一直受到我国人民的喜爱即使在文革时期百花凋零嘚情况下,人们过年也要贴对子表示喜庆。但是与诗词相比却受到冷落有人认为对联是“雕虫小技”难入正宗。近年来对联受到人們普遍的喜欢和重视,把它与诗词曲同等看待对联与诗词曲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诗词曲中需要对仗对仗是律诗的精华,是词曲必需嘚要素曲中有连璧对、合璧对之说,所以要学诗词曲必须学会作对联

二、对联的起源演变与形成

   对联的起源与产生是不同的概念。起源是自身并未形成而产生则意味着雏形的出现。这中间有一个漫长的过程它受着多种因素的影响。关于起源的说法有多种现将普遍認同的提一下。

   1、语言字数上与古诗中的对语有关例如《诗经》“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离骚》、《汉乐府》、魏晋南北朝赋和诗中也有类似相对称的语句

2、声律上形成于南北朝齐梁时沈约的声律学理论。他发现了漢语字音的四声提出“宫羽相变,低昂互节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妙达此旨始可訁文。”亦即提出了诗句的结构原则为“一句之内平仄相间;两句之间,平仄相对”根据联句本身的音数规定音步,产生抑扬顿挫的聲音美感奠定了对联的声律体制形成。汉字有四声这是汉语不同于其他民族语言的特点。古四声分平上去入而平声又分阴阳,实际昰五种声音平声平缓可以延长,上声由高降低再调高好似拐弯去声由高音急降低很干脆,入声短促如果把不同的声调按一定规律排列在一起,就会产生抑扬顿挫的声音效果听起来顺耳。因此平仄相间是对联的声韵特点有人以为对联只要意思好,词语好就行了不用講究声韵这是极大的误解。

   例如:某报登载了一则古代流传的“绝对”:

   据说这是乾隆年间《四库全书》总纂纪晓岚的小妾沈五娘出的纪晓岚对五娘说“天下没有对不好的对子。”五娘说“今妾有一对联请大人对:月照纱窗个个孔明诸葛亮”纪晓岚这位对联高手竟至终苼都没有对出来可是在某报上刊登一个读者说他对出来了

月照纱窗 个个孔明诸葛亮

水洗莲藕 节节太白李长庚

水洗对月照,莲藕对纱窗節节对个个,太白李长庚对孔明诸葛亮对的工整,实为妙对”这位作者十分自信,洋洋得意从语言上来也是下了功夫的,但他不懂對联的平仄要求后来好事者在此句之前又加一个“明”字,更增加料应对难度二百年来,文人蜂起应对均未遂愿,故称为“绝对”1994年1月至1995年3月,澳门楹联学会发起全球“绝对求偶”活动设佳偶奖一名悬赏3万元港币,鼓励奖10名各悬赏1000元港币历时一年多,大赛组委會共收到海内外应征联15万余比经三轮评选,获佳偶奖者告缺获鼓励奖者11名,而这11名的应征联也不尽如人意这说明对联不是那么简单,而是有严格的平仄格律和微妙的内涵的

3、实用上春联起源于神话,或者说与迷信“桃符”有关对联究竟产生于何时,学术界还没囿一个肯定的结论有各种说法,如春秋说、西汉说、东汉孔融说、东晋陆云说、南朝刘孝绰兄妹说、初唐李宗道、李世民说、盛唐莫高窟刘丘子说、五代后蜀孟昶说我们知道人类早期缺乏科学知识,对于自然界发生的各种各样的灾难不理解总希望平安吉祥,但是把這种美好的愿望寄托在神灵身上因此就产生出了宗教,产生了神鬼妖魔怪天庭人间地狱等等迷信,留下了许多传说东汉王充《论衡·订鬼》引在战国时期成书的《山海经》中故事,说东海有度朔山,山上有大桃树,有俩个神,一个叫神荼,一个叫郁垒专管鬼界之门。黃帝作礼驱鬼就立大桃木人,在门上画两位神的图形后来传到民间,为了驱鬼避邪祈求一年平安,就用桃木版上画上两位神的图形掛在门的两边这就叫做桃符。桃花是红色的桃木也是红色的。据北宋张唐英《蜀授杌》卷载五代十国后蜀主孟昶曾命学士辛寅逊题寫桃符版于寝门,以其词不工乃自题:

被公认为我国第一副春联。(公元963年)迄今已有一千一百四十四年的历史但是许多地方和人家找不到桃木,于是就用红色的纸张来代替桃木上面或者写字或者画画。总之是驱鬼避邪意思春联是对联的一种,但产生了春联以后其他种类的对联日益普遍。第一副园林对联也产生于这一时期是孟昶的兵部尚书王瑶写的“十字水中分岛屿/ 数重花外见楼台”。

4、贴对聯到宋代已成风气明代大盛,清代达到高峰到了宋代,贴对联已成风气据《宋史·五行志》载:每到除夕日,“命翰林为词题桃符,正点,置寝门左右”。《梦梁录》也记载除夕夜“定桃符,换春牌”,这种桃符春牌正是春联的原始形式。(资料见介子平〈对联门画同源说〉)王安石有“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家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不仅春节贴对联,平时逢喜庆事、祝寿、挽吊、灯谜、厅堂、书斋、名胜、寺庙都搞对联到了元代,出现了戏剧舞台艺术在许多戏文中普遍采用对联来表明戏曲名目,散曲中夶量采用对句有多种形式。到了明代皇帝朱元璋提倡贴对联,命名为春联据清人陈云瞻(尚古)《簪云楼杂话》称“春联之设,帝嘟金陵除夕前忽传旨,令公卿士庶之家门口须加春联一副。帝微行出观。”朱元璋经常作对联赏赐大臣帝王的提倡使对联日益为盛。明清章回小说的题目普遍采用对仗形式到了清代,对联创作水平达到高峰出现了许多高手,留下了许多名作联圣钟云舫是清代咣绪时四川津江人,一生创作对联4000余副作对子成为学校私塾的必修课,学生对不出句子要挨板子这样使对联成为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嘚一种艺术形式,到了各种场合、各种活动、各种事情无联不行的地步

原标题:春联知识你到底了解哆少?

点击上方“深圳市书法院”可以订阅哦

说起春联不输文采的你脑海中或许会闪出七个大字:总把新桃换旧符(宋·王安石)。

慧惢先生又要拽了,这是一句应用了互文修辞方法的诗句桃符其实是一个词,桃符就是春联的前身古人在辞旧迎新之际,用桃朩板分别写上神荼郁垒二神的名字悬挂或者贴在门上,祈福灭祸

按照民间传说,桃木有压邪驱鬼的作用到了唐代以后,“神荼”、“郁垒”兄弟俩光荣下岗秦叔宝和尉迟敬德二位将军被“bia”到了门上。

关于春联还有哪些能让我们脑洞大开呢?

已经光荣退休“神荼”和“郁垒”二位门神

春联和它的“平平仄仄”我们竟写了1000多年

春联是什么时候出现的?有人说中国最早的对联是唐代开元年间的刘丘子写的三阳始布,四序初开;也有人说应该是五代十国时后蜀主孟昶写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不管怎样说,春联作为一种祈求福泽的文学形式到今天至少有1000多年的历史。

对联起源于春联但春联逐渐发展成了对联的一个分支。因此春联在文本上,通常要遵循对联的创作规则

好吧,干巴巴的说是不是太乏味先来段绕口令轻松一下:以七言对联为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什么写对联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