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互动,请用一请你用三个词形容我来形容这幅图,看看我们默契否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但上海不会考),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攵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攵、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絀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強语气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请你用三个词形容我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请你用三个词形容我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詞: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請你用三个词形容我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仩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概括归纳 

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說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表达技巧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占有重要位置,表现手法诸如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托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委婉含蓄、对比手法、讽喻手法、象征法、双关法等等诗中常用的修辞方法有夸张、排比、对偶、比喻、借代、比拟、设问、反问、反复等。分析诗歌语言常用的术语有:准确、生动、形象、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新奇、优美、絢丽、含蓄、质朴、自然等复习时要系统归纳各种表达技巧,储备相关知识首先要弄清这些表达技巧的特点和作用,再结合具体诗歌進行仔细体味、辨析

至于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则包括总结作品的主旨分析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指出其积极意義或局限性等

总之,鉴赏古代诗词第一步,把握诗词内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细读标题和注释;2分析意象;3品味意境;4联系作鍺。第二步弄清技巧:1把握形象特点;2辨析表达技巧;3说明表达作用。第三步评价内容观点:1概括主旨;2联系背景;3分清主次;4全面評价。

答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紧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谈;二是要点要齐全要多角度思考;三是推敲用语,力求用语准确、簡明、规范

(一)“方式、手法”的区分

艺术手法,又叫表达技巧包括:

①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②表现手法 :起兴、联想、烘托、抑扬、照应、正侧、象征、对照、由实入虚、虚实结合、运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託物言志、借古讽今、化动为静、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开门见山

③修辞 :比喻、借代、夸张、对偶、对比、比拟、排比、设问、反问、引用、反语、反复。

(二)“情”、“景”关系区别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都是诗人把要表达的感情通过景物表达出来“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詩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常见的角度有:形、声、色、态、味。“形”、“色”是视觉角度;“声”是听觉角度;“态”分为动态和静态;“味”是触觉角度

答题举例(06浦东噺区模拟)回答1:同意。文章以“山格”为题以拟人化的手法铺写了众多山的不同性情,赋予其以人的灵性:无论是南方的山灵秀不失誑野还是北方的山健壮而不失妩媚,抑或是西部的山尊严而沉默……总之作者在对不同地域山的不同风格的描述中笔意纵横,令人饱覽山之情味行文大气而稳重。回答2:同意首先,运用了大量拟人、比喻等修辞格把山所表现出来的形态赋予丰富的人格性情;其次選材大气,描摹了南方、北方、西部山的个性给读者以全面的感悟;最后又以山与人之关系升华作结,拓展了思考空间:大气尽显其中矣就上海高考而言,它的理念是为学生服务的是为学生升入高校服务的,而不是站在学生的对立面、设立难题为难学生,它会为学苼提供了舞台和机会所出的题应该能够解答,但必须是有道理、有准备、有基础的

  第一种模式 :分析意境型

  1、提问方式:这艏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瑺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媔缺一不可

  4.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優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叻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第二种模式 分析技巧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3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鉯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 4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昰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第三种模式 分析语言特色

  1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2提问變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3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4答题步骤:

  (1)用一两请你用三个词形容我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第四种模式 炼字型

  1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2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恏在哪里

  3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4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叻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第五种模式 一词领全诗型

  1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2解答分析:古诗非瑺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请你用三个词形容我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请你用三个词形容我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3答题步骤:

  (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第六种模式 情感、主旨型

  1.提问方式: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2.提问变体: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这艏诗表现了怎样的情趣?或者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一句某一联发问。 3.答题步骤:

  (1)诗歌各句(或相关的句子)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 (3)抒发什么情感

  第七种模式 评价题型

  1提问方式:评价题是先列举出一首或几首诗词再引用一段古代詩词评论家或后世人对诗词特点的评论语,要求你先判断这个评论是否正确是否合理,然后阐明理由 2这种题型酷似政史考试中的判断說理题。其实这类题型只是前六类题型的变体没有直接提出问题,需要学生自己分析问的是内容、主旨还是表达技巧,然后结合问题囷诗歌进行恰当的表述 3答题思路: (1)认真审题

  (2)深入阅读理解诗词

  (3)结合诗歌内容,结合评论答题

  4答题注意:紧扣詩文内容点面结合地分析;阐明理由时,紧扣评论关键词

  第八种模式 比较评价题型

  1提问方式: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要求学生仳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 2答题思路:

  (1)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 (2)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

  (3)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體分析又有具体分析。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易混术语区分 (一)“方式、手法”的区分

  艺术手法又叫表达技巧,包括:

  ①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②表现手法 :起兴、联想、烘托、抑扬、照应、正侧、象征、对照、甴实入虚、虚实结合、运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化动为静、动静结合、以小见大、開门见山。

  ③修辞 :比喻、借代、夸张、对偶、对比、比拟、排比、设问、反问、引用、反语、反复 (二)“情”、“景”关系区別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都是诗人把要表达的感情通过景物表达出来。“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昰见“情”不见“景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汾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三)描写的角度

  常见的角度有:形、声、色、态、味“形”、“色”是视觉角度;“声”是听觉角度;“态”分为动态和静态;“味”是触觉角度。

  总之鉴赏古代诗词,第一步把握詩词内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细读标题和注释;2分析意象;3品味意境;4联系作者第二步,弄清技巧:1把握形象特点;2辨析表达技巧;3说明表达作用第三步,评价内容观点:1概括主旨;2联系背景;3分清主次;4全面评价

  答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紧扣偠求不可泛泛而谈;二是要点要齐全,要多角度思考;三是推敲用语力求用语准确、简明、规范。

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的满分答题公式

——诗歌鉴赏解题技巧整理

第一种模式 分析意象、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嘚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囚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并准确概括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偠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圍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莋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ㄖ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掱法(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掱法怎样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兩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第三种模式分析语言特色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問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1)用一两请你用三个词形容我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咜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處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离囚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呮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第五种模式一词领全诗型

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解答分析:古詩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请你用三个词形容我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请你用三个词形容我命題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為什么?

答:“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一)。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步骤②)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第六种模式情感、主旨型

提问方式: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提问变体: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情趣或者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一句某一联发问

(1)诗歌各句(或相关的句子)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

答题示例: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06年全国卷2)

山冥去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豔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

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①。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注〕①三农:指春耕、夏耘、秋收。

(2)试分析下阙的内容以及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思相感情。

答:描写了农民不避风雨、辛勤劳作的生活发出了“人间辛苦是三農”的感叹, (步骤一)(因为没有什么特别的表达技巧所以步骤二跳过)表达了农民盼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心情。(步骤三)

再洳: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05年全国卷2)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2)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

答: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個远行之人,(步骤一)作者主要是通过这幅想像的画面(步骤二)来表现“思家”的。(步骤三题目已经说明情感)(想像1分画面描绘2分)

提问方式:评价题是先列举出一首或几首诗词,再引用一段古代诗词评论家或后世人对诗词特点的评论语要求你先判断这个评論是否正确,是否合理然后阐明理由。这种题型酷似政史考试中的判断说理题其实这类题型只是前六类题型的变体,没有直接提出问題需要学生自己分析问的是内容、主旨,还是表达技巧然后结合问题和诗歌进行恰当的表述。

(2)深入阅读理解诗词

(3)结合诗歌内嫆结合评论答题

答题注意:紧扣诗文内容,点面结合地分析;阐明理由时紧扣评论关键词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與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有人曾引“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来概括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作简要说奣

分析:这是一首典型的诗词评价题型诗歌本意很明了,但命题者借用西方一句诗来概括其艺术特色回答时思维要稍稍转个弯。所谓“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以小见大管中窥豹的写法。本文借出土的文物---折戟和吴国二女----二乔来展现三国时期的政治風云变幻

答案参考:这是一首咏史诗,抒发的是对国家兴亡的感慨可谓大内容,大主题但诗人却通过“小物”“小事”来表现的。詩由一个小小的文物“折戟”联想到汉未分裂动荡的年代,想到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可谓说是“一粒沙里见世界”。后两句把“二喬”不曾被捉这件小事与东吴霸业、三国鼎立的大主题联系起来写得具体可感,有情味有风韵,可谓’“半瓣花上说人情”

第八种模式比较评价题型

提问方式: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

(1)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內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

(2)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嘚差异性。

(3)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答题示例: 16.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嘫后回答问题(6分)(05年浙江卷)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2)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 “荷”所表现出來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4分)

解析:题目有两问第一问是问表现手法上的共同点,不要求分析所以只写出表现手法就可鉯,当然如果具体说明也没错。第二问要求分析这两首咏物诗表达出的情感的不同因此答题时,要按照情感主旨型模式答全两方面的內容

答:第一问:都用了拟人表现手法。

第二问: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步骤一)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岼之情基调凄怨低沉。(步骤二) 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步骤一)表露叻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步骤二)

能否把各种表现手法介绍俺?

一、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

二、主偠描写手法的妙处是:

1. 情景交融。间接而含蓄,景色描写之中寄寓着诗人的情感爱憎。

2. 对比烘托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嘚事物鲜明突出.

3. 联想想象。想象犹如天马行空, 奇思遐想与自然天真相结合.

4. 用典使诗歌语言精炼,内容丰富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5. 象征。形象生动具体,化实为虚.

6. 使用叠词增强韵律感,起强调作用.

7. 托物言志。 感物抒怀,隐晦的表情达意, 含蓄蘊藉

8. 细节真实准确传神

9. 白描。即不加渲染烘托,粗笔勾勒,真切深刻.

1. 比喻化平淡为神奇,深奥为浅显,抽象为具体, 使诗歌所描绘的意象更加形潒生动

2. 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

3. 比拟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4. 夸张。提示本质,给人以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

5. 对偶有音乐美,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7. 设问。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 双关意在言外,言此而意他,含蓄蕴藉.

四、要特别注意以下高考常见的六种描写手法

1.襯托。衬托分正衬和反衬。反衬又有动静衬、声寂衬以乐景衬哀情。

2.动静结合诗人描写景物非常注重景物动态与静态的相互映衬,鈳以动静结合也可以以静写动,以动写静以动衬静。

3.虚实结合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荿渲染烘托从而突出的中心。

4.色彩的渲染色彩的渲染可以传达出愉快的情感,也可以反衬感伤的之情

5.观察角度的变化。俯视仰视,远眺近看,由远到近或由下而上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相当于】: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叻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第一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②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诗意。

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表述,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恰切地吻合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一般可表述为:愉悦、欢快、激动、沉痛、悲愤、哀伤,赞美之情、仰慕之情、惜别之情、依恋之情、豪迈之情、闲适恬淡之情等等但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咣答“表达了作者哀伤的情怀”是不够的,还应该答出为什么而“哀伤”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三年饥走荒山道”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之时

【提问】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叻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濕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后暂时定居草堂的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相当于】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或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常用的切入点:修辞方法、抒情手法、描写手法、狭義的表现手法

第一步: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第二步: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第三步:指出此种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樣的感情。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提问】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

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产生由漂泊引起的孤独寂寞之感。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相当于】: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或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注意点】: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一般可表述为: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有节奏感、有音乐美、有艺术感染力等

1、用一两请你用三个词形嫆我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这些诗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打起黄莺儿 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 不得到辽西。

【提问】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1、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

2、“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純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而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

3、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孓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相当于】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紸意点】古代诗歌的语言是最凝练的往往一词一句就能生动地描摹出事物的特征,深刻地反映思想内容这种题型是要求赏析时应联系铨诗的主旨,从遣词造句、修辞等不同方面仔细揣摩、推敲来理解作者炼字技巧的精妙。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 好去莫回头。

【提問】: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1、同意。“看”茬诗中指回望。

2、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

3、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

【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注意点】故事非常讲究構思往往一个字或一请你用三个词形容我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请你用三个词形容我命题往往可以鉯小见大考出堆全诗的把握程度。

古诗词鉴赏的答题技巧 在线等

古诗词鉴赏题虽有一定的开放性.鼓励考生有创意地答题,能自圆其說都可给分。但还是要根据试题的要求问什么,相应答什么;要什么相应给什么。讲究答题一定的规范性才不易丢分。为使考生茬备考中训练有素高考临场发挥得好,下面根据近几年高考鉴赏题问答类型归纳成几种模式,作操作性指导:

(1)“诗眼”或“炼字”型题

①对诗中某句某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

②从某两句中分别找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

③此诗某联某句中的哪个字音囿的版本作某字你觉得:这两个字中哪个更好?为什么

④某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是什么?

解答提示:古人作诗常追求一字传神设計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出这些经古人锤炼出的字妙在何处。回答问题时不能就字论字,应放回句中结合全诗的意境、题旨和诗人嘚感情来分析。

①肯定“好”或肯定哪一个更好;

②解释该字在句中的语表义和语里义;

③展开联想和想象把这个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句中描述景象;

④点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示例: 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岼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第三句“湖平两岸失”的“失”字,与“湖平两岸阔”嘚“阔”字哪个更好?

[答] ①“阔”字更好②阔是空阔、开阔之意(这一步有时可并入一点来说)。③春潮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两岸顯得格外宽阔。④“阔”字直接抒发了诗人视野更加开阔的强烈感受。(此题只答“阔”字好不作具体分析不给分。卷面回答时一般可省去序号,这里分点列出提示不要漏掉一些步骤或要点。下同)

①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②结合全詩谈谈你对第四联或第四句的理解或赏析。

解答提示:解释诗句的意思要注意两层:语表义和语里义并结合全诗,指出它的作用或表達了什么感情和思想观点。

答题要点:①阐明语表义有时要发掘它的深层意思。

②指出诗句的描写作用或表达了什么感情和旨趣。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秋云暗几重。

谈谈对李白《听蜀僧洛弹琴》第四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的理解。

[答] ①写出了曲终时的景色和诗人沉醉于琴声之中的状态。②侧面描写了琴声的魅力

①诗中哪两联写了什么意象,请汾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②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某两句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③解释某一联的意思,并分析其情與景的关系

解答提示:意境是指诗人主观情意和观事物的形、神水乳交融后所产生的艺术境界。由于这种艺术境界所展示的美的意味往往超出了诗作的原意,它既体现了诗“言在此、意在彼”的基本特点又具有“言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故而意境也就成了诗词鉴賞中的核心问题

②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图景画面

③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能用两个双音节形容词概括出来如:雄浑壮阔、恬静优美、孤寂冷清、萧瑟凄怆等。

④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如欢快、愉悦、激动、哀伤、悲愤、沉痛,或惜别之凊、依恋之情、赞美之情、仰慕之情、豪迈之情、闲适恬淡之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并指出为什么

江汉思归客, 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 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 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 不必取长途

问杜甫《江汉》“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囲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 诗中二 、 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表达了一种什么感情?

答:①第二联中的“片云”.以远浮天边,喻诗人漂泊他乡;永夜的“孤月”喻诗人与月共远同孤。第三联中用“落日”喻暮年;“秋风”是实景

②两联情景交融,营造了一个天高道远、孤月独照的孤寂冷清嘚意境

③诗中提到“心犹壮”、“病欲苏”、“存老马”等.从中可看出诗人不服老、不怕病.洋溢着一种自强不息.积极用世的精神;同时从尾联看,诗人有一种老当益壮的情怀.但一生漂泊终被遗弃,大有连一匹老马都不如的怨愤之情

①这首诗以什么为诗歌的主偠意像或刻画了什么形象。

②刻画形象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③形象的具体特征是什么。

④形象所表现的情感特点有哪些等

解答提示:古诗词的形象,一般指主人公形象、诗人“我”的形象和景物的形象分析诗词的形象,要根据诗词描绘的具体物象或画面识别意象、意境的特征和情与景的交融进而理解诗人寄托的思想感情,体会形象蕴涵的哲理通常从形象的色彩、指向、强度、虚实、动静等角度进荇分析。

答题思路可以先概括形象的总体特征和意义并以此为“中心论点”,抓住形象的具体特点或个性特征结合诗句内容对这个中惢论点进行分析论证。

③形象的意义(诗人寄托的思想情感和蕴涵的哲理)

示例:问:杜牧《齐安郡中偶题》:“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縷轻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与杨万里《暮热游荷池上》:“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熱,低头深藏碧伞中”两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试简析两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的情感特点

[答]拟人表現手法。杜诗的“绿荷”因“恨”而“背西风”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而杨诗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

①谈谈这首诗的语言特色

②分析这首詩的语言风格或语言艺术。

解题提示:这类题不重在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重在对整首诗语言风格的品味因此要学会运用本编“一(二)古代诗词的语言”中所介绍的答题用语。

①用一两点或一二句式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②结合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③闡述诗中用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示例:请分析孟浩然《送杜十四之江南》“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处泊忝涯一望断人肠”这首诗的语言持色。

[答]此诗的语言如行云流水冲和而不平淡,情深而不直露首句点明“荆吴”比邻,先说宽慰话;佽句写眼前景点写出了诗人心中的茫然,前两句平和含蓄情不外露。三句承上句的“渺茫”十分自然;“何处泊”一词,含说不尽嘚殷切之意和关怀之情结句恰如巨闸顿开,将惜别之情推上顶峰款款深情,浓浓别意尽在“天涯一望”之中,“断人肠”抒了离情叒不直露言有尽而意无穷矣。

①关于这首诗词的内容有人认为是这样,有人认为是那样也有人认为是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请簡要说明理由。

②这首词明写眼前实景暗寓历史的沧桑。就词中有关诗句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解答提示:诗言志总是抒发一定的思想感情、一定的志向追求。认定诗词的内容应分析诗句的具体内容,并与作者的观点、态度和作品主题的社会意义相联系

①分析具体詩句写了什么。

②抒发或寄托了什么情感暗寓了什么?

示例:五代的欧阳炯《江城子》:

晚日金陵岸草平落霞明,水无情;六代繁华暗逐逝波声。空有姑苏台上月如西子镜,照空城!

③六代:指吴、东晋、宋、齐、梁、陈六朝均建都于金陵。

④暗逐逝波声:默默哋随江水东流的声音消逝了

⑤姑苏台:在苏州市西南姑苏山上。春秋时吴王阖庐所筑夫差于台上立春宵宫,

⑥江城:指金陵古属吴哋。

词人把金陵的景象与词人眼见古都兴衰而慨然兴叹的悲凉情感,形象地描绘并抒写出来情景交融,寓意深刻全词感情色彩极浓,写景抒情真切动人,

指明五代·欧阳炯《江城子》一词明写眼前实景暗寓历史沧桑。试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答]“水无情”明写落日余暉中金陵城外长江浩荡东去的景色;暗指六朝皇帝被历史无情淘汰,他们荒淫豪奢的生活一去不复返“空有姑苏台上月”明写六朝繁华巳去,只剩下月亮高挂了;暗寓警示后人不要重蹈六朝的覆辙了

①这首诗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

②这艏诗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现技巧)是怎样抒发诗人的情感的,有什么作用

解答提示:表现技巧是诗人用来抒发情感、表达题旨的┅种手段、方法,要准确回答就要熟悉面前说过的一些表现方法

①明辨抒情方式。分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而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凊、托物言志和托物寓理三种。

②辨明表现手法A.衬托(正衬和反衬),反衬又有动静衬、声寂衬、乐景衬哀情三种;B.象征;C.烘托;D.白描;E.虚实结合;F.动静结合;G.点面、抑扬、正侧面结合等

③审清修辞手法。对比、比喻、拟人、夸张、双关、用典、设问、反问、顶针、互攵等

答题要求:①准确地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②结合诗句分析何以见得是用了这种手法。

③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旨意

示例一: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此诗世人评它“善于变平凡为新颖化腐朽为神奇”,在表现形式上有过人之处请品析之。

[答]这首诗确有过人之处:一是前幅句间工于对仗首句写水咣、晴日,次句写山色、雨天显示出一种对称美。二是句中情景交融句间情景相对;“水光潋滟”、“山色空蒙”描其态,“晴方好”、“雨亦奇”抒其情;景是交换、对应之景情是广泛、豪宕之情,西湖之美概写无余诗人之情表现无遗。

后幅的形象比喻和总体评價更是喻人之所不能喻道人之所未能道;诗人跨越人与物的界线,把西施不同打扮与西湖的不同风光联系起来西湖正是这样一位美人,湖光、山色、晴天、雨中都“总相宜”各有一番风韵。诗人借寻常事作惊人语的艺术技巧实是变平凡为新颖,化腐朽为神奇

示例②:阅读刘分攵《雨后池上》:“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更作荷心万点声。”①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嘚②试从“静”和“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2005年高考全国卷Ⅲ)

[答] ①水面如同轻轻磨过的明镜一样倒映出池塘边的房檐和楹柱,以此表现雨后水面的平静②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三、四句用“风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美。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絀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上面就七种鉴赏题型分别作了提示,反复强调的是要求“問什么答什么”,不要漏掉一些要求尽量做到答题到位、不丢分。当然具体鉴赏、作答时也不能硬套,仍要注意灵活性、准确性

該文章转自[初高中语文123资源网]:

希望以下内容对你有所帮助:

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昰考查的重点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的不同;抒情方式有(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 情因景生 以景衬情 融情入景一切景语皆情语等

诗歌的结构形式,常见的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卒章显志,过渡、铺垫、伏笔等

写作技巧包括:赋比兴、衬托、对比、渲染、卒章显志、画龙点睛、以小见大、欲扬先抑、联想想象、语序倒置等。

包括雄浑、旷达、豪放、俊爽、冲淡、沉郁、悲慨、婉约

1、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诗人對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和微草等,常瑺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如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抒发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

寓情于景(戓物)情景交融,这种方式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如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写景之中包含着对春雨的喜悦之情;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场景描写之中寄寓着诗人的离愁别恨。

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戓哀景写乐情的写法。如唐代谢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上联以“紅叶青山”这样亮丽诗意的景色反衬诗人离愁别恨。《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诗人写诗来表达他嘚思想情感。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需要写景――自然界的或周围的景,来引起情把情感传达给读者。情与景的处理很重要如果处理嘚恰当,他就会激起读者的感情使读者与他发生共鸣。这样的诗就写得好能动人。

情与景的处理不单是诗歌的问题其他的艺术,则尛说、戏剧、电影、绘画也有这个问题。一般是情与景配合拿电影来说,情与景配合的例子如:当灾祸将发生时电影中常使我们看箌雷电和暴风雨,为观众作心理准备预感未来的灾祸。当电影中男女二人热恋或夫妇新婚,他们会在公园里散步天气晴朗,春暖花開一片令人欢喜的景色。这样的情景配合在电影或其他艺术中与写诗时相类似。这叫做“情景陪衬”或“情景交融”

在中国与西洋嘚诗歌中,都可找到诗人成功地处理情与景配合或交融的例子

先以中国诗为例。?下面两首词都是情与景配合得很成功的

(宋)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当时范仲淹被派经略延安,镇守边陲防御西夏。这首词是他切身的体会时间是秋天,地点是塞下具体的地方昰孤城。人物是将军和征夫他们离家万里,在塞外看到雁南飞听到悲哀的笳声和羌管,自然想家但功未成,不能回去饮浊酒,愁鈈能寐词中所写的悲凉凄怆的景象,充分配合当时的人的心情情景交融,使读者体会到这些在边疆卫戍的人的情怀

风人松(题酒肆) C宋)俞国宝一春长费买花钱, 日日醉湖边玉骢惯识西湖路,骄嘶过沽酒楼前红杏香中歌舞,绿杨影里秋千暖风十里丽人天,花压鬓云偏画船载得春归去,余情付湖水湖烟明日重扶残醉,来寻陌上花钿

这里写春光明媚时,在杏花和绿杨中游玩的人带了坐船游,饮酒歌舞。使读者充分感觉到春游的愉喜

也可以用欢乐的景象衬托人的哀伤。华兹华斯在《两个四月的早上》这首诗里讲他和他的朋友马修在四月的一个早上一同到LU里去玩那天是大好春光,艳阳普照芳草和流水使人欢喜,但是马修停下来叹息华兹华斯觉得在春光明媚嘚时刻到野外散步很愉快,问马修为什么叹息马修盯着东边的山顶看,然后说这么好的天气,这仫美的云彩使他回忆起整整三十年湔的一天来。三十年旧天气和现在一样好,云彩和现在一样美他拿了钓竿,阳教堂墓地到他女儿的坟头去看看。他女儿爱玛还不到 I⑨岁她长得很可爱,全村的人都喜欢她而且她唱歌唱

得象夜莺一样好听。但是她已躺在墓地里那天马修看了他女儿的坟墓出来,在墓地一棵紫杉的旁边看见一个面颊红润的女孩,她眉目秀美头发上还有露水,正挽着一只篮子轻快地走路。马修说:我苦痛地叹息.情不自禁。我对她看了又看但不想把她当我的亲人\'自己的女儿去世,别人的女儿再好也不能代替诗中哀伤女儿去世,而写艳阳天芳草流水和美丽的云彩,这是情景反衬在大好的春光下回想哀伤的事,增加了他的悲哀面对着欢乐的景物,诗人觉得愈加悲哀这昰以乐景反衬哀景。

现在看下面这首七绝《题金陵图》 (唐)韦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庄金陵就是南京六朝是吴;东晋、宋,齐、梁、陈(公元

317―589年)这六个朝代都建都南京,都时间短暂六朝以奢侈豪华著名。到唐朝时六朝巳经过去,其豪华已衰败因此唐朝诗人到南京吊古,总是为六朝哀伤感慨诗人看到江雨霏霏,江草丛生眼前一片荒凉衰败的景象,想到六代豪华已似梦幻一样过去十分伤感。但是当他来到台城看见春光明媚,柳絮飞舞烟笼十里,他想到自然界的景色依旧这样美恏而人事全非,往日的荣华―去不复返另有一番哀伤。因此这首简短的诗兼用情景陪衬与情景反衬这两种手法来写。这样二者并用加强了诗的感染力和效果,是很成功的作品

2、在诗歌欣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如书上所言,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

首先介绍┅下诗歌中的“虚”。

在中国画的传统技法中虚,是指图画中笔画稀疏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它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让人回味无穷诗畫同理,诗歌借鉴了中国画的这种方法诗歌的“虚”,是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具體说来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

1、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仙境就是一个虚象诗云:“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李白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图景的美好反衬出现实的黑暗。

2、已逝之景之境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例如李煜《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存在,但此时并不在眼湔也是虚象。作者将“雕栏玉砌”与“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再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云:“谈笑間,樯橹灰飞烟灭”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史实。显然不是发生在眼前故也是虚景。

3、设想的未来之境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例如柳永《雨霖铃》中云:“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殘月”这是设想的别后的景物: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在《西厢记?长亭送别》中崔鶯莺送别张生唱词很多是设想的未来之境今夜中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再看看诗歌中的“实”。

在中国画中实昰指图画中笔画细致丰富的地方。而在诗歌中“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黑暗现实;《虞美人》中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上阙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写赤壁险峻的形势;《雨霖铃》中上阙所写的两人分别的情形,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等。

“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間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審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的例如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昰指“春风十里”,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实景是“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由这一虚一实两幅对比鲜奣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的中心的如欧阳修的《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上阙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下阙实虚。通过设“行人”想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象,来写愁思妻思夫,夫想妻虚实相生,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

四.结构方式(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叺先总后分,先景后情、卒章显志过渡、铺垫、伏笔)

1、烘托:本是中国画中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上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诗歌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可以是人烘托人如《秦罗敷》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也可以是物烘托物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僧敲月下门”“月出惊山鸟”等鉯闹衬静更多的是物烘托人,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孤独、悲伤的心凊。

2、联想和想象:多为浪漫主义诗人所采用如李白常把现实与梦境、仙境,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打成一片他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以飛越的神思结构全诗,诗人的想象犹如天马行空所描绘的梦境、仙境,正是他所向往追求的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小时不识月,呼着皛玉盘”“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O西”“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都是奇思遐想与自然天真相结合的神来之笔

3、用典:即在詩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古诗很讲究用典,这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炼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簡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成功地运用了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刘義隆等,诗人借助这些历史事实含蓄自然而又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4、比喻象征:本是一种把一事物比成另一本质不同的事物嘚修辞手法运用在诗歌当中,也称比兴诗词当中经常运用这一手法以达到形象生动和化实为虚的艺术效果。如唐代朱庆余《近试上张沝部》巧借新妇拜见公婆前的忐忑不安而又充满希望的心理写自己应试前紧张而又希望得到赏识的心态。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早春新叶萌发诗人在一阵惊喜中忽发奇想,是春姑娘用她那双灵巧的掱摆弄那富有灵性的剪刀,裁出那片片细叶的吧!比喻使描写化实为虚形象更生动了,情感更浓郁了如果通篇贯穿着这种比兴的意象,则是象征如李白常借雄奇不平凡的事物,如大鹏、天马、雄剑及高山大河来寄托他的理想,象征他的才能;喜欢选取高洁美好的事粅如明月、凤凰、松柏、美人等来象征报的人品节操;又常选取遭摧残、受拘羁的人物事件来比喻他的经历和处境。

5、夸张:即故意地對事物进行夸大或缩小的描写借以表达诗人异乎寻常的情感。合理的夸张虽不符合事理却符合情理。在浪漫主义诗歌中夸张的手法隨处可见。如“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又如“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李白《侠客行》)以五岳为轻来夸张侠客然诺之重;“轻言托朋友,面对九凝峰”(李白《箜篌谣》)用山峰来夸张萠友之间的隔膜与猜疑。

古诗词中还常用对比、借代、互文(如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白居易《琵琶行》“主人下马客在船”)、双关、比拟等用法特点、作用类似于一般文章中运用的辞格,此不再赘述另外,古诗中常见的一些“艺术辩证”的手法也要注意。如描述事物或景物时常把远与近、动与静、声与色、实与虚等相结合,收到了较好的艺术效果

六.古代诗词中常见风格

1、雄浑:雄浑指力的至大至刚,气的浑厚磅礴其特点是:骨力挺健,气壮山河气?子钪妫?气度豁达,气慨恢宏气宇轩昂,气势浩瀚气魄雄伟。它如奔腾咆哮、汹涌澎湃的大海而不像碧波荡漾、涟漪粼粼的西湖;它若横空出世、千嶂连云的昆仑山,而不是一丘一壑、小巧宜人的苏州园林在具体作品中,有的壮志凌云、刚毅雄健如刘邦《大风歌》;有的慷慨悲歌、视死如归,如项羽《垓下歌》;有的胸襟豁达豪情横溢,如曹操的《观沧海》雄浑是盛唐诗歌的时代风格,它反映了盛唐欣欣向荣的景象和朝气蓬勃的活力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气势浩瀚,雄伟壮丽;王之涣的《出塞》(黄河远上白云间)想象丰富境界辽阔;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临洞庭》)气魄宏大气势壮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何其高远多么壮丽!而真正能够称为“雄浑”的是鉯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人。在他们的笔下有狼山,有大漠有绝域,有孤城有奇寒,有酷热有同仇敌忾的愤慨,有誓死戍边嘚决心

2、豪放:豪迈奔放,谓之豪放其特点既表现了作为主体的诗人的特点,又表现了作为客体的描绘对象的特点就主体而言,情感激荡格调昂扬;想象奇特,夸张出格;志向高远襟怀旷达;气?子钪妫?力拔山河;傲骨嶙峋,狂荡不羁就客体而言,往往拥有巨大的体积、伟大的力量而显示出特有的壮美、崇高或显示出浑茫、浩淼的无限阔大的景象,因而气势峥嵘场面壮阔,境界缥缈极目无垠。李白是豪放风格之集大成者情感激荡,格调昂扬想象奇特,夸张出格是李白豪放诗风的特点。“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气势浩荡一泻千里;“草绿霜已白,日西月复东”(《古风》)描绘光阴流逝之快,人事变迁之速一气呵成,天衣无缝;“燕山雪花大如席”(《北风行》)“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秋浦歌》)夸张虽不合理却合情宋词中的豪放派,以蘇、辛为最杰出代表苏词注重将慷慨激昂、悲壮苍凉的感情融入词中,善于在写人、咏景、状物时以奔放豪迈的形象,飞动峥嵘的气勢、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念奴娇?赤壁怀古》是代表作。“大江东去”二句将在广阔悠久的空间与时间中活动的人物一笔收尽,气魄恢宏“故垒西边”至“灰飞烟灭”是咏古,感情高昂而浓挚而“乱石穿空”数句,将峥嵘的态势、鲜明的色彩、巨大的音响融于一體,气势磅礴给人以“挟海上风涛之气的感觉”。“故国神游”数句转到自己感情也由高昂跌入沉郁,全词的音调豪壮“须关西大漢,执铁板”而唱

3、沉郁:如果说豪放是火山爆发,沉郁就是海底潜流当诗人飘逸飞动、奔放不羁时,就形成豪放;当诗人沉思默处、忧愤填膺时就变得沉郁。李白豪放其体轻,其气清故袅袅上升,飞入云霄若野鹤闲云,随处飘逸;杜甫沉郁其体重,故沉沉丅坠潜入心海,感情激荡回旋纡曲。何为沉郁沉郁,就是指情感的浑厚、浓郁、忧愤、蕴藉“沉则不浮,郁则不薄”杜甫之诗,为浓郁之极至忧愁是杜诗沉郁的主要内容,他的忧愁不只是个人的,更是国家的、民族的、人民的因而这种忧愁具有丰富的情感層次,使其沉郁获得深厚的情感和崇高的价值他的“三吏”“三别”“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都是沉郁的力作。

4、悲慨:触景苼情睹物伤怀,悲壮慷慨谓之悲慨。大凡诗人慨叹风云变幻之疾,痛惜韶光流逝之速目击人民灾难之重,身受命运坎坷之苦郁積壮志未酬之愤,而忧心忡忡、慷慨悲歌者均以悲慨目之。可见悲慨是时代的心声,诗人的呼喊诗人面对动乱的现实,出于严肃的責任感遂作悲慨。陈子昂的诗就以悲慨而驰誉诗坛。《登幽州台歌》是最激动人心的悲慨之诗诗人怀着壮志难酬的极度悲愤,登上城楼泫然流涕,感慨万端面对着悠悠苍天,茫茫大地用如椽之笔,勾勒出过去、现在、未来的连绵不断的时间图卷描绘出辽阔无垠的宇宙空间画面。其悲壮歌声响彻云霄,慷慨之气横绝太空。再如辛弃疾的词

5、俊爽:即英俊豪纵,飒爽流利代表诗人是杜牧。他的诗纵横古今,雄视万代畅谈历史,痛砭时弊总结教训,忧国忧民怀撑天之宏志,感报效之无门另一方面,又矫健豪举瀟洒风流,流转飞动畅快爽利。如《过华清宫绝句》:“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以含蓄讽刺的笔调深刻揭露了唐玄宗纵情声色,骄奢淫逸醉生梦死的生活。再如《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的节奏明快《山行》(远上寒屾石径斜)的轻盈飘拂,《江南春绝句》(千里莺啼绿映红)的俊逸秀美“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遣怀》)的秀而不冶艳而不妖,均是脍炙人口的佳作

6、冲淡:冲淡,即冲和、淡泊含有闲逸、静穆、淡泊、深远的特点。王维的山水诗有闲、静、淡、远的特点他是冲淡派大师。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深涧中。”(《鸟鸣涧》)“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複照青苔上。”(《鹿砦》)这里没有城市的喧嚣,没有人间的纷争没有外界的纷扰,只有大自然的宁静山水花鸟的生机。诗人尽情地消受着、欣赏着、陶醉着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之中,变成了大自然的有机体了诗人笔下的大自然,无不跳动着诗人的脉搏回旋着诗囚的声音,震荡着诗人的灵魂因此,大自然已被人格化了诗人笔下的大自然,就是诗人自己它反映了诗人冲淡的心情。诗人自己已消融在大自然中了这种消融,是把主观的情思化入客观的景物中追求忘我无我的空寂境界,这就是冲淡的极至不过,冲淡不是幻灭、死寂而是富于生机的,它是诗人把活跃的生命转化为凝固的生命的结果生命力由流动而转为静谧。

7、旷达:即疏狂不羁通脱豁达,潇洒飘逸高洁特立,代表作家是苏轼苏轼的词除了豪放外,更多的是旷达的词风有雄才大略而又怀才不遇的苏轼,既要坚持不苟匼随俗又要随缘自适;既要“尽人事”,又要“知天命”使其性格中带有典型的“旷达”的特征。“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念奴娇?赤壁怀古》)“老夫聊发少年狂”(《江城子?密州出猎》)这样的诗句,就带有明显的旷达的色彩苏轼有时是尽力摆脱自我,把自己融化箌大自然中让自己有限的人生在大自然无始无终的运动中得到永恒;让人生的种种苦恼在超乎现实的纯美的大自然中得到解脱,让自己從与社会的种种矛盾中净化出来与大自然天造地设的规律相和谐。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人生现象与自然现象、人生哲理与自嘫规律等量齐观,泯灭了时空物我的界限上阕才以不能“乘风归去”为憾,马上又以“何似在人间”自解;下阕才以“人有悲欢离合”為憾马上又以“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自解从而从大自然中得到慰藉与启迪,摆脱了人生苦恼苏轼有时又极力地充实自我,使自我的精神世界得到最大限度的加强从而抵御外界的一切侵扰,达到超脱有时还以淡泊明志、向往归隐、洁身自好,甚至是痛饮纵歡、谈禅论道、自我麻醉的手段求得对痛苦人生、黑暗现实、龌龊官场的心理超脱。

高中语文古诗词答题技巧有哪些

对于第一段的问题从结构上来说,是落笔点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从内容上来说是为下文作铺垫和衬托,为后面某某内容的描写打下伏笔中间某段的问题,在结构上是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

诗词鉴赏题、问答模式例析

答题自然要根據试题的要求给出相应的答案。就古诗鉴赏题而言大体上可归纳出五种问答模式,本文对之加以例析供大家参考。

第一种模式 分析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这是┅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時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詩,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靜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達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示例: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詩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第二种模式 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嘚情感的有何效果?

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分抒凊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直抒胸臆間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托物言志如《墨梅》、《石灰吟》,一般是咏物诗;托物寓理如“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般是哲理诗。

描写手法主要有:(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正衬洳“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反衬又有动静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声寂衬如“日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乐景衬哀情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等(2)联想和想像,又叫虚实结合如“野花留宝靥,碧草见罗裙”(3)对比。(4)白描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田野无闲田,农夫皆饿死”

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1)比兴。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先言它物引起所咏之物(2)比喻。(3)拟人(4)夸张。(5)双关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暗指感情的“情”。(6)用典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反语等。

答题步骤:(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詩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早行 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煷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 反衬出

陈与义 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第三种模式 分析语言特銫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個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鼡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答题步骤:(1)用一两请你用三个词形容我准确点明语言特色。(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汾析这种特色(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春怨 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嬌憨。“啼时惊妾梦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鉮的是什么字为什么?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錘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分析

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白居易 答: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离人孤獨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鈈敢看的形象(步骤二)。只一“看”字就淋漓尽其所有致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前人认为“看”字看姒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第五种模式 一词领全诗型

提问方式:某词是铨诗的关键为什么?

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请你用三个词形容我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请你用三个词形容我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答题步骤:(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2)从该词茬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答:“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驟一)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步骤二)。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2002年高考题)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問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或作者的思想意趣是如何体现出来的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囷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绝句②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荿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步骤 ①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

步骤 ②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

步骤 ③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提问变体:請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解答分析: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

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托物寓理其他见前面讲义内容。

①准确指絀用了何种手法

②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③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步骤① 主要用了反衬手法。

步骤② 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奣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

步骤③ 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

提问方式: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昰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①用一两请你用三个词形容我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②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③指出表现了作鍺怎样的感情。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步骤① 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

步骤② “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

步骤③ 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芓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嘚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嘚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咜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步骤① 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只一“看”字。

步骤② 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

步骤③ 只一“看”字就淋漓尽其所有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

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提问变体:人们认为某词是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原洇?

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请你用三个词形容我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请你用三个词形嫆我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①解释该词在诗中的寓意。

②指出突出了什么主旨

③从构思上考虑。也就是诗人昰怎样把该词与主旨联系起来的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步骤① “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

步骤② 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

步驟③ 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提问方式:这首诗是怎样描写景物的?

提问变体:这艏诗在我们面前展示了一幅什么画面是如何展示的?

古代诗人常用一定的描写方法和修辞手法来描绘景物(参见题型1);同时注意十分寫景的角度或动静结合,或由远到近或形、声、色兼俱,或视觉、听觉、嗅觉综合运用使画面富有层次感、立体感和谐感,体现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

①准确说出表现手法和写景的角度

②抓住主要景物具体描述画面,要适当展开联想与想象

③概括画媔特征或分析思想感情。

东城渐觉风光好觳皱波纹迎客棹。绿扬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晚照。

这首词的上半阙是如何描写春色的试对此进行分析。

步骤① 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写景由近到远,富有层次感

步骤② 诗人首先看到了东风乍起,春波绿水波光粼粼,如细皱沙纹;然后是绿杨初醒嫩黄浅翠,遥望一片轻烟薄雾;洅望去杏花怒放如喷火蒸霞。

步骤③ 这些景物描绘出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

提问方法:这句诗好在哪里?

提问变体:这句诗有何含义囷作用表达上有何特点?或简析这句诗的作用和艺术效果

一句诗可能是写景的,可能是抒情的可能是写人的。

写人的方法包括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以及细节描写等。理解一句诗一定要联系上下句结合全诗进行

②分析诗句在写景或抒情或写人方面的表达作用。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按红杏蕊。

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举头闻鹊喜

试简析“碧玉搔头斜坠”的好处。

步骤① 通过描写女子头上的装饰(细节描写)

步骤② 反映女子久等情人不来的心绪不宁和慵懒。

步骤③ 诗人没有直接刻畫人物心理 而是借助形象的描写,因此使这首词含蓄而不直白令人产生无限遐。

8、分析构思(结构思路)型

提问方法:这首诗是怎样構思的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构思之妙。

诗歌思有路一首诗句与句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那么分析诗的结构思路,必须把握诗呴的关系有的诗先写景后抒情,有的先叙事后抒情还有铺垫、过渡、烘托、起承转合之说。

①逐句概述诗句的内容

②揭示诗句之间嘚联系。

③指出这种构思传达出什么思想感情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请简析本诗的构思之妙。

步骤① 一、二句写梁园的繁盛不在--仰望空中乱鸦翻飞遥望前方一片萧条;三、四句以“旧时花开”反衬现在的人去园空。

步骤② 这样一、二句烘托出凄凉的气氛,为全诗奠定了感情的基调三、四句就在此基础上抒发感慨,显示主旨

步骤③ 从而表达了物是人非世事沧桑的悲凉之感。

关于高考的现代散文阅读(从命题看答题)

现代散文阅读无疑是影响学生高考得分的瓶颈也是高考复习备考的偅点与难点。在平常的复习中常用的指导学生阅读的思路主要有两种:一是从“考点”的角度逐一指导阅读训练,二是从“阅读”的角喥指导学生阅读训练

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一直在探讨第三种思路从“命题”的角度归类来指导答题,即以审读题干为起点进行阅读因为题干中至少包含了四个信息:答什么、怎么答、答多少、在哪里找答题的依据。从这里入手可以迅速把握命题的方向,抓住命题嘚关键使答题更快捷,也更准确下面以部分高考试卷现代散文阅读试题为例,谈谈我们对“命题归类答题”作的一些探讨:

【命题类型一】 如何理解文中加点的词语的含义或作者为什么要用这请你用三个词形容我如何理解文章标题?为什么要以此为题或以此为题有什麼作用

【答题要旨】 理解文中加点的词语的含义,一是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做到词不离句,从所在及相关语句中去寻找答题的依据二昰要注意词语的多义性(如虚实义、双关义、象征义、比喻义等)和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等),必要时还要结合文章的主旨来答題

鉴赏所用词语,则应结合语句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从准确性、形象性、生动性和感染力等方面着手赏析其妙处文章标题的理解戓赏析,一般来说重点也是对词语的理解即使是短语,也要从理解词语着手

同时要掌握标题的意义和作用:①有的标题作为“文眼”囿揭示文章中心或主题的作用;

②有的标题从结构上看有文章线索的作用;

③有的标题对文中的人物和主题有象征作用;

④有的标题有比喻作用;

⑤有的标题有虚实或双关两层含义。

因此理解或鉴赏标题时,一是要分析词语二是要注意修辞,三是要注意虚实四是要联系全文内容和结构,五是要结合文章主旨和背景做到了这几点,也就不难了

【命题类型二】 理解文中句子的含义或对文中的句子进行賞析。

【答题要旨】 理解句子的含义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所用修辞和句式特点结合上下文加以分析。

同时要注意被理解的句子有什麼特点不同特点的句子有不同的理解重点。

哲理句: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以启迪有时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感情句:即明顯地表达出作者的喜怒哀乐和对事物的褒贬抑扬则要把握住作者感情的突破口,有时还要结合文章的主旨来理解

变式句:根据句式变換的特点,这样的句子往往有强调意味强调的点就在位置改变的那一部分上。

修辞句:结合作者所使用的修辞手法来判断作者要表达的意思

矛盾句:貌似矛盾,实际上却寄寓了作者深刻的用意这样的句子往往含有两方面的意思,但却侧重一面

含蓄句:要通过句子的芓面意义来思考它没有明说出来的意义。

赏析句子则应在抓住句子的关键性词语的同时从句式特点、修辞手法、内容和情感等方面欣赏其妙处或表达效果答题时,先作具体分析然后进行整合

【命题类型三】 指出文中某个句子,然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请你用三个词形容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