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与中国梦国美丽对下联

文化自信的维度-中国社会科学网
文化自信的维度
日 07:18 来源:《求是》
作者:沈壮海
内容摘要:高度的文化自信,内含着我们这个民族对于自己文化理想的信仰与坚守、对于自己文化价值的肯定与认同、对于推进自己文化创新发展的坚韧与执着,是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的重要体现,是我们在时代风云中立稳脚跟、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的重要前提。在文化领域,要坚持对内改革发展、对外形象塑造的统一,更加聚焦文化精神、文化能力、文化心态、文化形象等方面的建设,进一步弘扬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强化先进文化对文化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引领。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着力提升全民族的文化素养,激发和释放全民族的文化创造活力,推动文化创新创造与文化自信相互涵养、相互砥砺。
关键词:文化;中华民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增进;发展道路;文明;创新;创造;中国共产党;改革开放
作者简介:
  核心要点:  在西方文化狂飙的冲击下,在国运的消沉困厄中,曾经长期领先世界的中华文化遭遇无情诘问,曾经“天生的丽人”在不少人眼中沦为“叫化的婆子”;迷于西潮、疑于传统、惑于前路,一度成为国人广泛存在的文化心态。  如何准确把握时代、从容直面世界、理性审视自我?如何在立足当代、直面世界的同时走向未来,成就中华文化的古韵新风?回答好这些时代性课题,我们必须不断增进文化自信。  作为当代中国文化精神集中体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样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精神的时代性转化和升华。增进文化精神的自信,就是要增进人们对优秀中华文化精神及其在当今时代崭新体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心。  增进文化能力的自信,就是要增进中华民族在充分吸收借鉴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基础上续写出更加瑰丽文化新篇章的信念,努力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为人类文明的更加多姿多彩作出中国贡献。&&  当今世界不同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文化软实力竞争日趋激烈,增进文化自信,已成为各国普遍关注的时代性课题。没有哪一种文化,在缺乏自信的状态下能够挺立于人类文明的潮头;没有哪一个民族和国家,不将培育激发文化自信置于提升文化力量、赢得文化优势的重要位置,中华民族亦不例外。深刻认识坚定文化自信的重大意义,确立全面而理性的文化自信观,有效推动文化自信的不断增进,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一项战略重任。  一  我们所要增进的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对于自我文化理想、价值、活力与前景的确信。高度的文化自信,内含着我们这个民族对于自己文化理想的信仰与坚守、对于自己文化价值的肯定与认同、对于推进自己文化创新发展的坚韧与执着,是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的重要体现,是我们在时代风云中立稳脚跟、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的重要前提。  中华民族正站在复杂的时空交汇点上,如何处置好文化领域古今中外的关系,仍是我们绕不过去的重大课题。这一课题,近代以来便一直横亘在中华民族的面前,反复拷问、检验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在西方文化狂飙的冲击下,在国运的消沉困厄中,曾经长期领先世界的中华文化遭遇无情诘问,曾经“天生的丽人”在不少人眼中沦为“叫化的婆子”;迷于西潮、疑于传统、惑于前路,一度成为国人广泛存在的文化心态。在向着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的顽强探求中,在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历史性提升中,中华民族一步步重建并提升着自己的文化自信。但在当今时代,西强我弱的世界文化格局依然没有根本改变,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风潮席卷,文化日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前沿地带,如何处理好文化中的古今中外关系问题,不仅没有消失,反而带着一系列新的特点更加显著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如何准确把握时代、从容直面世界、理性审视自我?如何在立足当代、直面世界的同时走向未来,成就中华文化的古韵新风?回答好这些时代性课题,我们必须不断增进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文化自信的建设,实即精神力量的涵养,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精神家园的安放、精神共识的凝聚、精神支柱的构筑和精神能量的激发,与国运民魂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任何一个朝气蓬勃向前向上的国家和民族,都一定会有自己明确的价值引领、不可撼动的精神磐石。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不可逆转地结束近代以来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悲惨命运,不可逆转地开启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进军,与对先进文化价值和理想的矢志追求密不可分。近年来,我们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激发并汇聚了推动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磅礴伟力。但同时必须看到,在思想文化领域,迷眼向洋者有之,泥古不化者有之,自我鄙弃者有之;左摇右摆者有之,耽于鬼神者有之,盲目自大者有之,不知所从者亦有之;一些低俗、媚俗、庸俗的文化现象仍然混迹于世,惑扰人心;一些不良的精神状态、思想观念、文化心理、价值取向,浸渗到人们的生产生活之中,阻碍着社会前进的步伐。因此,续写好民族复兴的新篇章,必须提振全民族的文化自信,厚植中华民族开创美好未来的文化优势。  二  文化自信作为一种在文化问题上的积极精神状态,有其关键性的构成维度。文化精神的自信、文化能力的自信、文化道路的自信,是其中的重要方面。这三个方面的自信,分别指向于文化的内容体系、创造主体、发展路径,也提示着我们推进文化自信建设的基本着力点。  文化精神的自信是对中华文化精神的信仰。文化精神,即一种文化体系所蕴含的基本的、起主导性作用的思想内容,它具体展现为文化的理想追求、价值体系等。在漫漫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不断开拓、勇于创新,逐渐形成了以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为鲜明标识的价值体系和文化理想。中华文化之所以绵延不绝,离不开贯注其中的这些优秀文化精神的牵引;我们今天之所以仍然礼敬、珍视民族传统,就是因为其中内含着仍然鲜活于当今时代的优秀文化精神。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在抗击外侮、救亡图存的拼搏中所形成的革命文化,在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所形成的先进文化等,都与这些优秀文化精神一脉相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所以说是从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中走出来的,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它以新的文化形态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理想、传承着中华文化的精神基因。作为当代中国文化精神集中体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样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精神的时代性转化和升华。增进文化精神的自信,就是要增进人们对优秀中华文化精神及其在当今时代崭新体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心。  文化能力的自信是对中华民族有能力推进文化创新发展的信念。文化自信,归根到底,是对文化创造主体创造新文化能力的自信。没有这种自信,一个民族就不可能有推动文化创新发展的强烈愿望、自觉担当与主动作为。中华民族文化创造能力之强,已然明证于史。没有强大的创造能力,现今的我们便不可能拥有辉煌于史、溢彩于今、无与伦比的优秀文化遗产。提振我们的文化能力自信,尤需更加客观全面地认识中华民族在当代的文化新创造以及面向未来再创文化辉煌的能力,使我们的文化自信既“长于谈古”,也不“怯于论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的伟大胜利,使具有5000多年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全面迈向现代化,让中华文明在现代化进程中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使具有500年历史的社会主义主张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成功开辟出具有高度现实性和可行性的正确道路,让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使具有60多年历史的新中国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短短30多年里摆脱贫困并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彻底摆脱被开除球籍的危险,创造了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惊天动地的发展奇迹,使中华民族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这一论述,高度凝练地展现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改天换地的新创造、中华文明的创新发展及其世界意义。增进文化能力的自信,就是要增进中华民族在充分吸收借鉴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基础上续写出更加瑰丽文化新篇章的信念,努力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为人类文明的更加多姿多彩作出中国贡献。  文化道路的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信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是一条中华民族“自己的路”。在具体的文化建设领域,我们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坚持改革开放,着力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等等,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基本内涵。这条文化发展道路,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建立在对国内外历史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对当今时代文化发展规律与态势深刻研判、对当代中国文化国情准确把握的基础之上,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在文化建设实践中的具体展现。增进文化道路的自信,就是要增进中华民族“走自己的路”的信心与定力,扎实迈好我们发展中的每一步,建设彰显中华民族智慧、气度和神韵的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责编:贾伟)
用户昵称:
&(您填写的昵称将出现在评论列表中)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
最新发表的评论0条,总共0条
查看全部评论
中国社会科学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C)
by www.cssn.cn. all rights reserved文化自信是谁提出来的_百度知道
文化自信是谁提出来的
我有更好的答案
CCTV等,得到众多人士的赞同与支持。(由于百度屏蔽关键、敏感字词,比如DVD,写成《中文正在缺失》。于2009年上半年完成后文化觉醒、文化自信是谁首次完整提出的、CPI,中国人对中国人说话用英文这些常人见怪不怪的琐碎小事中提炼中国人崇洋媚外的本质原因是中国人一百多年来的文化自卑,并探求解决文化自卑的办法,此文后部详情,请看360问答《文化觉醒,立即将此文寄到有关部委并在各有关网站和论坛推广,给我们上网造成诸多不便、文化自信首倡者是安徽省安庆人黄晶(现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会员)。他从2003年开始发现中国人普遍喜欢用英文命名中国的事物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美丽经济”折射出的文化自信_网易新闻
“美丽经济”折射出的文化自信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原标题:“美丽经济”折射出的文化自信)
新华社北京4月1日新媒体专电 题:记者手记:“美丽经济”折射出的文化自信
新华社记者张辛欣
中国国际时装周(2017/18秋冬系列)即将落下帷幕。90余位设计师的60多场发布,彰显出时尚产业这份“美丽经济”的蓬勃朝气。中国时尚也在自我觉醒、自我进化的过程中,向世界展示出越来越多的文化自信。
首先,向传统手工和文化致敬,注重回归和传承,本身就是一种自信。
时尚厚植于文化。本届时装周的一个特色,就是在成衣理念、面料制作等方面向传统文化和手工致敬。尤为可取的是,这种致敬并不是简单的“拿来主义”和“粘贴复制”,设计师们对这份传承有更多自己的理解和思考,注重与传统文化的呼应,加强整体服装的国际化表达。
图片由中国国际时装周组委会提供
3月31日“盖娅传说·熊英”的这场发布让人印象深刻。设计师从东方山水中寻找元素和色彩,跟随四季更迭捕捉独特意境和风貌。不论是样式的设计,还是精工制作,都传递出浓浓的东方风情。
本届时装周上,不少设计师从传统文化中寻找灵感,把自己对东方哲学的理解赋予“服装化”的表达。
从这些发布中,我们看到新一代设计师有了更多自我的表达。这就是一种文化回归和觉醒。
其次,对多元的文化包容和理解,也是一种文化自信的体现。
本届时装周一大特点就是风格更加多样。在这个展示中国时尚力的大舞台上,我们不仅看到了具有东方特色的发布,潮牌、个性运动风、极简现代风等都涵盖其中。关注个性化的表达、打造更轻松的风格、充满冒险精神,也让时装周更加具有国际视野和时代风格。
图片由中国国际时装周组委会提供
期间,不少品牌打出了个性运动风的旗号,推出了年轻化、潮流化的服装,“迎合”追求新鲜感和喜欢社交媒体的“千禧一代”。
不只是潮牌。其他品类的发布,也都展示出多元文化的碰撞和融合。比如,设计师胡社光的主题为“像芭比娃娃一样生活”的发布,用非传统的面料设计为传统旗袍赋予新的表达。
某种程度而言,时尚的意义在于打破界域,享受自由。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包容,对框架束缚的颠覆,既传递出一种创新探索的勇气,也彰显了文化自信。
此外,更强调原创和匠心,同样是一种自信。
创新,是产业发展的永恒命题。创新的勇气则源于信心。
中国时尚要焕发出不竭动力,原创设计能力的提升至关重要。这也是举办中国国际时装周和各种时尚赛事活动的根本初衷。
纵观本届时装周可以看出,无论是新锐设计师,还是已经成熟的品牌,都在进行着大胆的颠覆和革新。特别是新一代设计师,从他们的作品中,人们看到了更多的原创活力。即便一些发布有一定借鉴成分,也能做到“引进来”后,再次吸收创新,做到有自己的风格和辨识度。这说明了产业的自信心和话语权在提升。
图片由中国国际时装周组委会提供
创新的同时,匠心的注入也传递出时尚产业精益求精的价值观。
更关注细节、更讲究搭配、更注重针脚和做工,毫无疑问是本届时装周的亮点。这也代表了消费升级的必然趋势。即便在一些流行趋势的发布中,面料的选择和搭配也并不马虎。一个小细节就可以说明,在本届60余场服装发布中,无论从款式、颜色还是类别,几乎找不到相同的鞋子。这样的匠心同样体现在了服装制作和搭配的方方面面。可以想见,一个高品质、高品位、高姿态的时尚时代正在到来。(完)
(原标题:“美丽经济”折射出的文化自信)
本文来源:新华社新媒体专线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登录人民网通行证 &&&
树立文化自信&创新节庆模式
――系列活动拓展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深度和广度
日08:30&&来源:
原标题:树立文化自信 创新节庆模式
9月13日,第19届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在广西体育中心拉开帷幕。 记者陈卓凡 摄
丝路山水,画里民歌。民歌节以“一带一路”为主题。以歌会友,以歌传情;民歌成了沟通的桥梁,民心相通,发展共赢。秉承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
民歌节以音乐的名义联通世界。从去年开始,民歌节就推出了“全网民星唱”,世界各地的网友将民歌节指定曲目做成了各种版本进行演绎。今年的民歌节,不仅在唱吧上有网友的参与平台,更是将广西原创音乐的另外一张名片《广西尼的呀》进行了全网范围录唱招募,来自五大洲四大洋的朋友们PK唱腔,就连苏格兰风笛也加入了“全网民星唱”的队伍。当晚,来自中国、乌克兰、马来西亚的歌手同台献上“全网民星唱”2.0之《广西尼的呀》,此时的绿城以音乐的名义联通了世界。
“大地飞歌?2017”晚会向世界各地爱音乐的人们发出邀请,让四方嘉宾徜徉在“丝路山水?画里民歌”的壮美画卷里,浪漫行走;
“绿城歌台”群众文化活动(以下简称“绿城歌台”)以“6+12”模式演绎“丝路织梦?歌海扬帆”,掀起“大地处处都飞歌、东盟各国大联欢”的壮乡歌海热潮;
2017年中国―东盟(南宁)戏剧周(以下简称“戏剧周”)以“丝路起航,戏海扬帆”为主题,在中外戏剧“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中彰显了南宁城市包容并蓄、海纳百川的文化自信;
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自1999年首次举办以来,让南宁这座唱响“大地飞歌”的城市,成为“天下民歌眷恋的地方”,绽放出夺目的光芒。近年来,随着办节办会形势的发展变化,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组委会也在不断地推动节庆转型创新,谋求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第19届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既有经典的“大地飞歌”晚会,又有群众基础深厚的“绿城歌台”,还有展示中外戏剧魅力的戏剧周,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在拓展民歌节深度和广度的同时,也彰显了南宁文化软实力,树立文化自信。
经典晚会再创经典
“大地飞歌?2017”:丝路山水心间绕 画里民歌常相随
说起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大地飞歌”晚会已成为一个代名词。这台经典的晚会,将中外民歌精品一一展现,让人感受不同民族文化的魅力,品味各国民歌的精髓。
民歌节最大的特色在于让多元文化、多种艺术元素同台。“大地飞歌?2017”晚会一如既往地展现出“民族性”“艺术性”“高雅性”和“国际性”,让世界各地的艺术精品、艺术家汇聚一堂,让民族文化在这个舞台上闪耀出绚丽的光芒,向世人又一次完美地奉献了一场文化视听盛宴,在经典中再创经典。
小山村的阁楼挂着红灯笼;“坡顶”的壮乡人民跳起“打榔舞”,欢庆丰收;主舞台演员载歌载舞,为观众和四方宾朋敬上了一碗壮乡的米酒……这是《壮族老家》中呈现出的一幕。在舞台的设计上,“大地飞歌?2017”晚会充分体现出了民族性,而在节目的安排上也是如此,甚至在往年的基础上还进行了升华,让不同地域的民族文化相互碰撞,擦出火花。创意民歌大秀《刘三姐遇上阿诗玛》中,广西那坡黑衣壮地道民歌和云南海菜腔同台呈现,给观众带来的是惊艳,是震撼。
云南海菜腔传承人李怀秀表示,这次他们精心准备,向大家展示丰富多彩的彝族文化,与其同台演出的弟弟李怀福弹奏的是云南红河彝族特有乐器“龙头四弦琴”,其他演员跳的是花腰彝舞蹈。 &
“刘三姐”蒙鹂君认为,壮族民歌相对柔和,云南彝族民歌更高亢,这样的同台交流演出,能把两个民族的民歌精髓展现给大家。
新疆歌手帕尔哈提和他们的朋友们用最具维吾尔族特色的乐器“萨塔尔”和“弹布尔”优美的乐音,以及独特的嗓音,演绎了经典的民族旋律。被誉为“中西合璧的夜莺”的吴碧霞一口气演唱了两首难度极高的歌曲,并献上了一段花腔女高音,给观众带来顶级听觉享受。这些歌曲和表演,让人们领略到了艺术的高雅,让这台晚会变得更立体、更丰满。在上台表演前,吴碧霞就动情地说:“我会用我的真情、我的实力,去表达对民歌节、对民歌文化的敬意。”
民歌节是一个国际化的大舞台,不同肤色、不同种族、不同国籍的音乐爱好者们在此相遇,唱出与音乐有关的梦想和心声。“大地飞歌?2017”晚会在大量推出原创音乐作品、强调民族性的同时,还突出了国际性。《广西尼的呀》不再是壮家儿女的“独唱”,而是由原唱李思宇携手乌克兰歌手阿廖娜、马来西亚歌手诺兰诗丹,有“苗族维塔斯”之称的蝶当久,爱丁堡风笛与打击乐团,以及南宁市志愿者共同演绎,让世界听见了广西的声音。现场,“尼的呀”反复被唱响,唱出热情好客的广西人民携手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发出的携手共进、共同发展的新时代最强音,呈现出各国人民在壮族传统节日“三月三”大联欢的盛大场面。晚会还邀请了乌克兰和波黑的两位歌唱家原汁原味地演绎本国民歌。国外艺术的呈现和中外艺术的融合,让人们看到了南宁的包容胸襟和“天下民歌眷恋的地方”的魅力所在。
群众文化活动风格各异
“绿城歌台”:提升市民幸福感和获得感
民歌来自民间。19年民歌节,19载歌台盛筵。强调大众参与性的“绿城歌台”把舞台搭建在群众身边,让市民共享文化发展红利,提升市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此外,市民从“观众”的视角转到舞台“主角”,在潜移默化中成为民歌文化传承的主体。
今年的歌台分为民歌湖歌台、县分歌台、城区分歌台三大板块,演员既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嘉宾,也有南宁市专业文艺团体,更多的是热爱民歌的老百姓代表。在天下民歌眷恋的地方,天籁歌声如约回响,南宁成为舞的世界、歌的海洋。
“丝路织梦?歌海扬帆”――2017年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绿城歌台”开幕式晚会既有国内特色节目,又有异国风情表演,南宁人与四方来客用歌声共同编织了一个海上新丝路的梦想,用舞蹈扬起友谊与交流的风帆。“相约民歌湖畔?共眷天下民歌”2017大型民歌专场――陕西专场把极具当地浓郁民族特色文化的优秀节目呈现给观众,引发观众强烈的情感共鸣。中外群星致敬经典民歌LIVE公益演唱会邀请国内外的歌手深情放歌,向民歌致敬,向经典致敬。“绿城飞歌?花朵绽放”南宁市少儿民歌汇演绎广西各民族儿童经典民歌,向观众呈现一台童趣盎然、色彩丰富、舞台互动性强的少儿民歌主题演出。“舞动?中国梦”南宁市原创精品节目展演上演南宁市近来创作的文艺精品,是“南宁力量”的集中展示。“南风粤韵”地方戏曲专场演出通过经典剧目、精彩片段的演出展示粤剧的独特风采……6场民族色彩丰富、异域情调浓郁、舞台互动性强的民歌湖歌台,让首府群众大饱眼福。
五县分歌台立足本土文化特征,塑造多彩民族地区形象,并采取自主沟通交流的方式,实现县与县之间的特色节目互换,通过县域文化交流,搭建多元开放、和谐共荣的文化展示平台;七城区分歌台则根据各城区文化特色,设置不同的主题内容,展现特色文化、体现发展活力,力求以浓郁的民族风情、开阔的国际视野和强劲的现代气息,彰显南宁各城区的新魅力。
18场歌台让市民零距离感受民歌和民族文化的魅力,在欢歌热舞中体会到全民狂欢的气氛。观众钟先生表示,最让他感动的是南宁市少儿民歌汇演,让观众看到孩子们缤纷多彩的世界,也感受到了民歌生生不息的传承。
同时,在中外艺术家、广大群众共同参与中,“绿城歌台”成为中国与东盟、与世界对歌的心桥、纽带。美国的格莱美金曲歌手保罗受邀参加“绿城歌台”演出,他表示,很早就听说过民歌节,“终于能站在这个舞台上为南宁的朋友唱歌,今晚的观众都很热情,我喜欢这种欢乐的氛围”。爱丁堡风笛与打击乐团参加了“大地飞歌”晚会和“绿城歌台”演出,领队李莫尔介绍,他是第二次来南宁参加民歌节,“上次是2013年,我参加了‘绿城歌台’的演出,去了好多个歌台,观众非常热情。我很喜欢到各个歌台演出,可以欣赏到不同风格的节目,更重要的是南宁人的热情就像天气那么热”。
戏海扬帆“绽放”多元文化
戏剧周: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作为2017年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系列活动重头戏之一的第五届中国―东盟(南宁)戏剧周,从9月6日至11日,来自中国和10个东盟国家的24个优秀院团、40多家艺术机构的700多名演员为观众带来了42场演出、1场中国―东盟艺术院(团)长高峰论坛、1场国际学术研讨会、1场南派粤剧折子戏剧评会、1场东盟艺术展、3场电影展映、1场大联欢晚会,共50场活动。近10万市民参与了戏剧盛会,在中外戏剧“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中彰显了南宁城市的包容并蓄、海纳百川的文化自信。
本届戏剧周活动框架其实始于日至10日举行的“文化走亲东盟行”活动。当时,南宁市文化交流代表团走进东盟国家,在8天的行程内共举办了南派粤剧展演、民族传统技艺展示、艺术工作坊体验等5场文化交流活动,还与新加坡、柬埔寨的相关单位和机构进行了交流洽谈,在文化交流发展方面达成共识及合作意向。
“文化走亲东盟行”活动是广西面向东盟的新窗口,为搭建中国―东盟文化的优质交流平台作出了表率。
中华优秀文化要“走出去”,也要把友好国家的文化“请进来”。在“一带一路”倡议的良好氛围中,本届戏剧周加强中国与东盟文化的互动交流,促进双方民族文化的持续开放,将给世界创造一个多彩的、和而不同的文化大环境,也将引领南宁走向东盟、走向世界。
戏剧周期间,中国与东盟的戏剧同行挥洒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艺术魅力,每一场都气氛热烈、掌声如雷。家住兴宁区的戏迷鲁先生表示,本届戏剧周的精彩节目特别多,真是好戏连场,可惜许多场次是同时、不同地点进行,看了晋江高甲戏专场就看不了菲律宾传统歌舞专场,看了粤剧《白蛇传?情》就看不了越南木偶剧《四季》……赶场看戏完全忙不过来,既兴奋,又有遗憾。
国内众多专家、学者对戏剧周活动给予了高度评价,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毛小雨说:“戏剧周从2013年举办以来,经过5年的努力,已在中国和东盟国家间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中国和东盟国家的戏剧文化交流得到开拓加强。”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院长刘侗说:“中国―东盟(南宁)戏剧周所建立的中国―东盟戏剧合作交流机制,是双方戏剧艺术领域的一次有意义的创举,它将书写双方之间戏剧交流、促进戏剧艺术发展的新篇章。”
东盟10国的参演文艺院团也乐享其中,来自印度尼西亚巴当班让艺术学院的KURNIASIH ZAITUN认为,戏剧周活动能够让每一个人感受到紧密联系的感觉。泰国华富里戏剧艺术学院代理副校长WIRAT KORSANTIMUKKHANG直言,戏剧周让他印象很深刻,通过戏剧周平台,他们很好地传播了泰国文化,分享了研究成果,认识了许多好朋友。
各国友人纷纷表达了希望戏剧周长期办、创新办的美好意愿,希望继续以戏剧周为文化交流合作的平台,拉近与东盟各国文化的距离,增进戏剧界及民众间的交往和友谊。
(责编:高丽、乐意)
安徽、山东、广东、重庆、贵州调整党委常委
本周,安徽、山东、广东、重庆四省市党委常委班子发生变动:广东省委常委、统战部部长严植婵调任安徽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安徽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邓向阳不再担任组织部部长职务;山东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胡文容调任重庆市委常委。从履历看,严植婵、胡文容均系2017年首次当选省委常委,本次调整为两人首次异地任职。另外,贵州调整省委常委职务: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唐承沛兼任省委政法委书记,省委副书记、代省长谌贻琴不再兼任政法委书记职务。地市方面,戴彬彬任北京海淀区委副书记,提名区长人选;陈晏任贵州贵阳市委副书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的文化自信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