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洗砚修良策石云边 出自何诗人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3亿+用户的选择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3亿+用户的选择
笔墨纸砚各出自于哪些地方?
作业帮用户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3亿+用户的选择
  文房四宝  徽 墨  徽墨产于徽州地区的屯溪、歙县、绩溪等地.距今已有千年历史.徽墨以松为基本原料,渗入20多种其他原料,精制而成.成品具有色泽黑润、坚而有光、入纸不晕、经久不褪、馨香浓郁及防腐防蛀等特点,宜书宜画.高档徽墨有超顶漆烟、桐油烟、特级松烟等.  徽墨的生产始于南唐.创制人是奚超、奚廷父子.唐中叶至唐未,由于藩镇之乱,连年征战,大量的人口和经济重心南移,奚氏一家由河北易水(今易县)南迁,为黄山白岳之奇和练溪、新安之妙所吸引,遂定居歙州.奚氏父子本是制墨能工,此时得皖南的古松为原料,又改进了捣松、和胶等技术,终于创制出“丰肌腻理,光泽如漆”,经久不褪,香味浓郁的佳墨.南唐后主李煜,雅爱书法绘事,将召奚廷担任墨务官,井赐给“国姓”的奖励.于是,奚氏全家一变而为李氏.李廷成为古今墨家的宗师.宋宣和年间,就出现了“黄金易得,李墨难求”的局面.  宋时,随着制里亚的繁荣,形成了“徽人家传户习”以及“新安人例工制墨”的盛况.黟县的张遇、黄山的沈桂、歙州的潘谷、新安的吴滋,等等,都是十到十一世纪制墨业的著名人物.张遇是油烟墨的创始人,以制“供御墨”闻名于世,其“龙香剂”为历代收藏家追来的瑰宝;沈以占松煤用脂、漆滓烧之,得烟极黑,名为漆烟,人称其墨“十年如石,一点如漆”;吴磁所造之墨的妙处在于“滓不留砚”,曾得宋孝宗犒赏缗线二万的奖励.风靡一时的制墨高手潘谷,被世人誉为“墨仙”.他制的“松丸”、“狻猊”等墨品,具有“香彻肌骨,磨研至尽,而香不衰”的优点,被称为“墨中神品”,他晚年不幸落水溺死后,苏东坡写下“一如入海寻李白,空看人间画墨仙”的诗句悼念他.  歙 砚  我国四大名砚之一.因取石于古歙州(今歙县)的龙尾山,故称“歙砚”.歙砚已有一千二百多年历史.歙砚石质坚韧,具有下墨快、不损笔锋、墨水不涸、洗之易净等特点,其中“坚润”二字体现了歙砚的特色.歙砚的品种繁多,其中以罗纹、眉子为上品.  歙砚始于唐开元年间.据五代陶谷《情异录》记载,唐开元二年,玄宗赐给宰相张文蔚、杨沙等人的“龙鳞月砚”,就是歙州产的一种较为名贵的金星砚.可见,歙砚的传世至少有一千二百余年了.  由于歙砚石包青莹,纹理缜密,坚润如玉,磨墨无声,深得南唐元宗李景的喜爱,故在歙州设置了砚务,并把观工高手李少微招为砚务官;专理制观事宜.南唐后主李煜称澄心堂纸、李廷墨、龙尾枣心现为天下之冠,使歙砚声名益振.五代末,江南战乱,砚坑淹没,制砚业日趋衰落.直到宋朝景年间,校理钱芝到歙县任职,遣人找到了被淹没的砚坑,便采取措施,疏浚溪流,石乃复出,制砚业重又兴起.以后嘉右年间,再次征民工开掘.于是,歙砚生产又一次呈现繁荣景象,精品不断问世,并涌现出以周全为代表的一批雕砚高手.在此期间,一些论述领砚的专著,如《歙州砚谱》、《歙砚说》、《歙石辨》也相继刊印.如今,在安徽省博物馆内,尚保存着一批解放后出土的宋代歙砚,其石质坚润细密,雕琢古朴雅洁,了无繁缛之饰,看后令人爽心悦目.  歙石的地质年代后属震旦纪,距今十亿年,是一种泥质粘板岩,广东端石的地质年代为泥盆纪,距今四亿年,是一种泥质变质疑灰岩.歙石的平均硬度,为四度左右,比端石高零点五度.由于歙石坚润,故有“多年宿墨,一濯即莹”的优点,为端石所不及.历史上,赞美歙砚的诗文甚多.如北宋书法四大家苏武、黄庭坚、米芾和蔡襄,都对歙砚作过极高的评价.苏轼有首诗云:“罗细无效角浪平,米丸犀壁浦云泓,午窗睡起人初静,时听西风拉瑟声.”同见诗人对歙砚迷恋的程度了.曾任端明殿学士的书法家蔡襄,偶得一方歙砚后喜吟道:“玉质纯苍理致精.锋芒都尽墨无声,相如闻道还持去,肯要秦人十五城”把保歙砚比拟为价值连城的和氏壁,这足以说明一方精品联现是何其珍贵而难得的了.  宣笔  泾县产笔,历史久远.相传古代自有书契以来,我国便开始有笔,不过早期的毛笔很简易,也不叫笔.战国时期楚称笔为聿,吴称不律,燕称弗,到了秦代始称为笔.据记载,公元前二二三年,泰将蒙恬南伐楚国,路过中山(即现在宣城、泾县一带),得 到毛纯质佳的兔毫,遂制造出第一批改良的秦笔.后人因称豪恬为笔工之祖师,那么,这种以中山之毫所制的亲笔,应该说就是今天宣笔的祖先了.  宣笔选料严格、精工细作,具有装模雅致,毛纯耐用,刚柔得中,尖圆齐健兼全的独特风格.唐、宋时代,宣城兔毫(又称紫毫)笔极受书画名获的仰慕和追求.唐代诗人白居易曾写下脍炙人口的《紫毫笔诗》:“江商石上有老兔,吃刘饮泉生紫毫,宣城工人采为笔,千万毛中拣一毫.”又云:“每岁宣城进笔时,紫毫之价如金贵.”诗人耿伟在亲试宣笔后,欣然写 了《咏宣州笔》,盛赞道:“落纸惊风起,摇空邑露浓,舟奇与纪事,舍此复何从!”唐律把宣笔列为“贡品”,作了“岁贡青毫六两,紫毫二两”的规定.到了宋代,笔工巧匠辈出,制笔技术又前进了一步,笔杆的雕镂艺术也达到了精美绝伦的地步.当时全国制笔业中,以宣城诸葛高、诸葛渐、诸葛元等名声最重.梅圣俞诗赞:“笔工诸葛高,海内称第一.”著名文学家苏东坡 应试时用宣州笔,经“终试不败”,遂“以为珍玩”,平生书字每得诸葛笔则宛转可意,自谓除宣城外,不仅岭南无笔,就连“都下”亦无称心之笔.宣笔产于我省泾县,已有二千多年历史.因品质优良,曾被列为“贡品”、“御用笔”.宣笔选料精慎,工艺要求严格,主要以兔毛、羊毛、狼毛为原料,有“装潢雅致、毛纯耐用、刚柔适中、尖圆齐健”的独特风格.有260多个品种,其中“古法胎毫”、“梦笔生花”’、“莲蓬斗笔”等品种,为笔中精品.  宣纸  宣纸因产于古宣州而得名.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宣纸生产主要集中在径县.宣纸因质地细薄、棉韧、洁白、紧密而著称于世. 以耐老化、拉力强及不变色为最大特色,有“千年寿纸”之称.红星牌宣纸获全国著名品牌.  宣纸宣笔产于泾县,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史籍对宣纸的记载,最早见于唐.唐乾符年间,书画评论家张彦远著《历代名画泪》中云;“好事家宜置宣纸百幅;用法腊之,以备摹写.”这说明唐代造纸术已颇发达,并开始把宣纸用于书画了,但制作水平尚不高,仍需“用法腊之”,方可“摹写”.  另据《旧唐书》记载,唐天宝二年(公元七四三年),江西、四川、皖南、浙东都产纸进贡,宣城郡一地献纸尤为精美.到南唐时,后主李煜监制的澄心堂纸.“肤如卵膜;坚洁如玉,细落光润,冠于一时”,可谓是宣纸中之精品.宋代大画家李伯时,曾用澄心堂纸画了一幅《五马图》,流芳百世.
为您推荐:
扫描下载二维码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粉丝量:20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古砚概述及砚的选择、使用方法
下载积分:10
内容提示:古砚概述及砚的选择、使用方法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34|
上传日期: 08:50:53|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 10 积分
下载此文档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古砚概述及砚的选择、使用方法
关注微信公众号查看: 3671|回复: 6
  从历史和收藏的角度来讲,砚是文房四宝中的第一品。砚作为特殊的文化用具,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人们利用各种材质进行砚的制作,以适应文化发展的需要。这些材料包括了矿物、动物、植物等物质。根据史料记载,砚的品种有:石砚、玉砚、玛瑙砚、水晶砚、琉璃砚、铁砚、化石砚、骨砚、木砚、纸砚、漆砚、陶砚、澄泥砚、瓷砚、瓦砚、砖砚、铜砚、锡砚、金银砚等。而把他们归纳起来又可大致分为:石砚、玉砚、陶瓷砚、金属砚四大类,其中又以石砚和陶砚最为重要。我国的四大名砚——端砚、洮砚、歙砚、澄泥砚,就是三石一陶。
  在我国砚的生产遍及各地。砚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有的被淘汰,有的又被发现,这样去粗取精,存留下来的大多是名品。所制的砚也因为质地的不同以及地区的差异而各具特色。
  我们谈论砚的种类时,必须肯定无论从实用观点还是从欣赏的角度来看,最重要的无疑是石砚。石砚是由砚石雕琢而成的,而砚石则是岩石家族中的一员。
  岩石可以分为三大类:火成岩(由地壳岩浆活动所形成的岩浆岩);
            水成岩(由外力以及海水中的沉淀物生成的沉积岩);
            变质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岩石在外界环境的变化下(如            高温、高压的作用下))质变而成变质岩。
  砚石的形成,经历了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这个过程概括起来说就是:原来地层的所有岩石经过长期的风吹日晒、风化腐蚀、以及树根的穿凿等逐渐被破坏,又经过水流的冲刷,其中有的化学物质被溶于水中随水流入江河湖海,有的以颗粒粉末状的碎屑随水流入江河湖海。由于海洋、湖泊的化学环境与母岩所出的环境发生了变化,一部分化合物起了化学反应,产生了沉淀,又由于水流速度在湖泊和海洋中逐渐减弱,随水而来的碎屑也沉积了下来。天长日久,日积月累,沉积物越积越多、越积越厚,其密度也越积越大,最后象压豆腐干一样,水分贝逐渐挤了出来,沉积物逐渐胶结变硬,成为致密的岩石。这就是沉积岩形成的大致情况。
  沉积岩的种类很多,分布面积较广,按期形成的原因可以分为三类:碎屑岩、粘土岩、化学岩。碎屑岩又碎屑物质经过紧胶结而成;粘土岩又粘土矿物组成;化学岩是由母岩经化学分解成胶体溶液,经过搬运沉积而成的。
砚石的主要成分和特点:
  用于制砚的矿石介于粉沙岩和细砂岩之间,其主要矿物粒度均在0.01—0.048毫米之间。矿物成分复杂,主要有:绢云母、石英、白云石、粘土等。砚石的碎屑沙粒很细,但又未磨圆,故有利于发墨。砚石的胶合物质主要是粘土,具有层理构造,其结构为鳞片结构。这些鳞片结构的的矿物质在紧压过程中平行排列,故有致密不透水的特点。这就是砚石保湿的主要原因。铁质等矿物随数量不太大,但起作用却很重要。如果砚石中含有高价氧化铁,砚石则呈和红褐色、棕色等;含绿泥石则为绿色;而含黄铁矿物则呈黄色。砚石具有如云如雾的纹理,它是由不同成分矿物沉积而成的。
  端溪石砚被列为我国四大名砚之首。它的历史悠久,石质优良,雕刻精美。问世于唐初,至今已经有1300多年的历史了。根据清代计楠的《石隐砚谈》记载:“东坡云,端溪石始于唐武德三世。”“武德”为唐高祖李渊的年号(618—626),至今已经有1370年的历史了。现藏于广州市博物馆的一方唐代端砚,即是日出土于广州动物园唐代古墓之中。文献与实物相互印证,说明端砚在唐代已经行销大江南北。端溪石产于今广东肇庆东南的斧柯山西鹿羊峡端溪水一带,肇庆古属端州,以此石料作成的砚谓之端砚。
  这里,滚滚东流的西江水,穿峡而过,直奔南海。夹岸丛山峻岭,气势磅礴,重岩叠翠。春夏之际,烟雾弥漫,变化万千。端砚名坑中的水岩(老坑)、坑仔岩、麻子岩、朝天岩、古塔岩、大西洞、水归洞......就错落的分布在这风景如画的环境中。
  开采砚石的坑洞星罗棋布,遍布山中,形成了雄伟的奇砚。宋代的叶樾在《端溪砚谱》一书中记述当时的各砚岩的情况,很是清楚:“自江之眉登山行三、四里,即为砚岩也。先至着曰下岩,下岩之中有泉出焉,虽大旱未尝涸。下岩之上曰中岩,中岩之上曰上岩,自上岩转山背曰龙岩。龙岩盖唐取石之所。后下岩得石胜龙岩,龙岩不复取......大抵石以下岩为上,中岩、龙岩、半边山诸岩次之,上岩又次之,蚌坑最下。”元明以后变化不大。我们在介绍端是的各坑之前,先来说说端石的丰富的石品。
1.丰富多彩的石品
  端溪石砚的石品花色品种之多,形状色泽之雅致,其丰富多彩、绚丽多姿,是其它诸砚不能望其顶背的。这些它所独具风格和特点的石品,在历史上曾经得到了极高的评价和肯定,当之无愧地列为四大名砚之首。
  端砚岩具有繁多的石品,如青花、蕉叶百、鱼脑冻、火捺、天青、金线、银线、冰线、金星点、翡翠、眼、鹧鸪斑等,其中真正优秀名贵的石品也是十分难得的。
  青花,是端砚中最名贵的石品之一。青花之细,如波面微尘,象轻纱,似水藻,隐泻在紫石的上面,瞅之无形,沉入水中,方依稀辨。细润如玉,叩磨无声,其硬度较高,乃发墨之源也。古人有不少论著评述青花。如赵希鹄的《洞天清录.古砚变》中说:“色青黑,细如玉,有花点如筋头大。”朱彝尊在《说砚》里讲到:“沉水观之,若有萍藻浮动其中者是曰青花。”
  本世纪三十年代,日本研究中国古砚的著作,数量惊人,水平日高。他们宣称,端砚研究上的不同观点,实际上是青花的论战,是对青花名品金星详尽的科学研究。坂东氏《中国古砚与文艺》一书甚为确切地解释了青花的理化本质:端溪砚石属凝灰岩之水层岩,其构成分子含有辉绿岩之微分子,若微分子高度聚集成粗点而均衡散布于砚面,就成为微尘青花。有些微分子的砚石,所发墨超乎一般,此乃青花稀罕贵重之处。青花的种类很多,就分布和形成,端石山坑、水坑的不同构成,青花大致可分为: 微尘青华,青花如空气中飘散荡漾的细微灰尘,其细小的程度可想而知,故为上品;鹅毛毡青花,青花的分布象小鹅,小鹅屁股后的一簇又细、有软、又短的毛,故亦为上品;雨淋墙青花,古代的茅屋泥墙,暴风雨后屋漏,雨水顺着泥墙曲曲弯弯地如蚯蚓走泥般往下流,干后留下了淡淡的印痕,青花的分布亦如此状;
  蚁脚青花,其结合如蚂蚁脚,一只只细而曲;
  蝇头青花,结合呈颗粒状,一点点大小若黑色的蝇头;
  青花结,就是青花曲结成为一块块灰黑色的疤痕状物;
  玫瑰青花,
  蛤肚纹青花,
  玫瑰紫青花,在成片中夹杂点滴如如同青花的色泽,大提醒比青花大,准确地说这不叫青花,应该叫“玫瑰紫”;但是其中有几点紫玫瑰的砚石无疑会增加其娇艳、名贵的气质,更叫人爱不释手;
青花结,品相幌隆?/li&
  《端溪砚史》说:“青花欲细不欲粗,欲活不欲枯,欲沉不欲露,欲晕不欲结,欲浑不欲破。”此处所言“欲细不欲粗”、“欲沉不欲露”指的是青花不是生长在砚石表面,不可能一下子看到,必须浸在水中才能浮现出来,这样的青花才是上品青花。
  青花在端砚石中也是比较少见的,一般在水岩、麻子坑以及坑子岩砚石中才有。当然,在这三个砚石中有青花的砚石还是少数。为此,古人对青花非常赞赏:“质之美矣,宁用追琢;文之粹矣,目彰不觉;慎尔出话,安此良璞。”《端溪砚坑纪》也说:“石之细玩可爱者,无如青花,似黑非黑,如纱如毂,如藻如波,映日视之,五色鲜润。”
  火捺,即是生长在端石中的深红、浅红、胭脂红灯红色晕斑。顾名思义,即是少热的物品在皮肤上岸哪,皮肤被烫伤所反映出来的程度深浅不一的痕迹。火捺有老、嫩之分,老者紫中带微黑,嫩者紫中带微赤。火捺以浅红色水灵灵状若胭脂红晕者为佳,有深色渐而浅色,亦很象水墨那样的浓淡相化。火捺还有就形而称的,如圆形的称金钱火捺,一簇簇状如长丝流畅自然的称马为火捺,等等。火捺在宋坑砚石中比较多,老坑、麻子坑、坑仔岩、石塔岩的砚石中也有。
  蕉叶白和鱼脑冻都是比较名贵的石品。凡有蕉叶白和鱼脑冻的都是端石水坑,同时伴有青花和火捺,石质也必然致密、坚实、幼嫩、细润,易于发墨。是的底色一般呈青灰色,细弱小儿的皮肤,有脂肪感,称为“孩儿面”。蕉叶白砚石上带有一堆堆、一团团,状如蕉叶初展,含露欲滴,一片娇嫩的形象。关于蕉叶白,古人的品评甚多,清计楠云:“紫色既竭,白气次之是也。”焦叶白色较嫩于砚石的整体色调,显得莹润,洁净可爱,浑然一体,净嫩如柔肌、如凝脂。古人又说:“焦叶白者,石之嫩处,膏之所成,故其色白,其一片纯洁,微有青花。”焦叶白“如秋云锦密,或如水波微尘,视之不见,浸于水中乃见。”并做诗赞誉:“焦叶如剪,青花满身,不逾三寸,恰称袖珍。”焦叶白是成片出现的,从色泽上看,其色洁白,较嫩,略带绿色,并有微量黄色渗透。
  淡白色若受冻鱼脑,水汪汪的有灵动感。清代吴兰修《端溪砚石》记载:“一种生气,团团圞圞,如登潭月祥者,曰鱼脑冻。”鱼脑冻是半圆形、圆形或椭圆形,其色白如青天浮云,若聚若散,白里透黄。带鱼脑冻的水岩端石,石质必细腻、滋润、坚实。
  天青,在端砚的石质中纯洁无暇疵者叫天青。古人说:如“秋雨咋晴,蔚蓝无际”的叫上品天青。在端砚的石质中有“天青”的较名贵而少见。有天青的砚石,仅出自水岩(水归洞、大西洞)、麻子坑、坑仔岩、以及古塔岩。
  端石中的石眼名贵而罕见。所谓石眼,顾名思义,是天然上长在岩石上象眼睛一样的“石核”。石眼生长在天青或青紫色的砚石上,呈青绿和翠绿略带为黄的色泽,瞳子碧黑,深浅相同,形体园正或尖长。以其不同的大小、形状、色彩,以定其名,谓之鸲鵒眼、鹦哥眼、凤眼、雀眼、公鸡眼、猫眼、象眼、绿豆眼、猪鬃眼等等。
  端砚石眼的质地高洁、细润、晶莹有光,鼓长有石眼的端砚十分宝贵,其价值亦高昂。依据眼睛的神态有可以分为活眼、泪眼、瞎眼(有眼无珠),依据眼睛生长在砚中的位置有可以称之为高眼、低眼、底眼等等。对于名贵的石眼,清代初期的潘次耕在其《端石砚赋》中游精彩的评述:“人为至灵,乃生双眸;石亦有眼,巧出天工。黑睛朗朗,碧晕重重,如珠剖蚌,如月丽空。红为沙丹,黄为象牙,圆为鸲鵒,长为乌鸦。或孤标而双映,或三五而横斜;象台斗之可贵,维明莹而最佳。”其实石眼对于砚没有直接的价值,仅仅起到装饰作用、欣赏作用。因此历来被文人视为珍宝,并以次作为鉴别端石品质的标准。
  端石中的冰线又叫做冰纹,为蜘蛛状、游丝状的白晕纹,又痕而无迹,多产于水岩中的大西洞。在砚石中的冰纹象峭壁上的瀑布,一泻千丈。另外还有冰纹冻,其纹如水花飞溅,,四周云雾弥漫,似水非水,西线非线,非常难得,又古朴素雅的感觉。
  端石中的翠斑是石纹中绿色如翠的斑纹,但又不成圈砚,古人称之为“青脉”。《端溪砚谱》中说:“青脉者必有眼。”当地矿区的人称青脉为“眼筋”。所以翠斑通常伴有石眼。认为砚石中有翡翠的食品非常名贵,得之不易。端石中其它还有黄龙、水蛀等等。
  金银线,是水岩砚石中独有的一种石品,象线条横斜或竖立在砚石中,黄纹者叫金线,白纹者叫银线。它与砚石本身的硬度相同,在砚石中起到装饰作用。化验证明,金线是黄花铁矿脉经过长期作用而形成的,银线是石英矿脉形成的。
  金星点,是宋坑砚石中特有的石品。如天上的星星布满太空一般,洒满了砚石的表面,在阳光下闪闪发光,犹如黑夜青空中的星斗,故称“金星点”。金星点是沙质的变质物,又金星点的砚石易于发墨,美观实用,只是稍粗而已。
2.各类不同的坑口
  端砚的石质优良,安开采地点的不同,可以分为山坑和水坑两类。它细腻嫩爽,滋润坚实,致密严实,具有发墨不伤毫,呵气可研墨的特点。水坑佳品常年浸泡于水中,纹润如玉,所以端砚能达到致密、坚实、幼嫩、细润的优点。《古砚变》说:“端溪下岩旧卵石黑如漆,细润如雨,叩之无声,磨墨亦无声。”《笔墨纸砚笺》云:“下岩天生子石,温润如玉,眼高而活,分布成象,磨之无声;储水不耗,发墨而不败笔者,为世之珍。”《端溪砚史》亦载:“体重而轻,质刚而柔,磨之寂寂无纤响,按之如小儿肌肤,温软嫩而不滑,秀而多姿,握之稍久,掌中水滋。”
  按端石开采的时间不同,可以分为宋坑、明坑和清坑。宋坑又分为“将军坑”、“梅花坑”、和“坑仔岩”三种。将军坑石色紫红如猪肝,质地之谜,润滑坚实。砚石中有火捺、金星点、以及金钱火捺等品。梅花坑也称“九龙坑”,砚石呈灰色微黄色,有梅花点,因此得名,该坑砚石又以眼多著名。坑仔岩石质纹理细腻、坚实,有青花、火捺、蕉叶白等名品,又以眼多著称。明、清两代的岩石按各个开采时期的不同,各可称之为明宣德坑、万历坑,清乾隆坑等。
  按端砚开采的地点又可分出水归洞、大西洞、小西洞、东洞、古塔岩、朝天岩等等,其中水归洞和大西洞之砚石最佳。笔者有幸得睹水归洞砚石珍品。该砚石为二方大小一致的八英寸的长方形砚板,无雕工,紫檀嵌银纹砚盒,外又有一丝楠木套盒,掀开砚盒盖,在盒盖的背面有乾隆年间用珊瑚笺写的一行小字:“水归洞砚值纹银五两。”该砚石幼细滋润,恰如婴儿之肌肤,色天青,《端溪砚史》中说:“天青如秋雨咋晴,蔚蓝无际者上。”可见晶莹洁净的石质,当为绝无仅有的珍品,可能十佳石难觅良工,所以不是雕琢而已。现此砚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按端石开采的监坑主和采矿人(发现该矿的人)的姓氏,又可以分出吴兰修坑(道光年间)、张之洞坑(光绪年间)和麻子坑等等。所谓麻子坑,在乾隆年间,有一矿工姓陈佚名,满脸麻子,是他发现该矿并首先开采,故而得名。麻子坑石质坚实、细腻、幼嫩,有青花、蕉叶白、火捺等名品,尤其以鸲鵒(八个)眼、鹦哥眼、凤眼等石眼著称于世。
  3.历代文人对端石的高度评价
  端石的开采非常艰巨,工程庞大复杂,古代砚石来之不易。宋代著名文人苏东坡的一方端溪岩砚的背面铭文曰: “千夫挽绠,百夫运斤;篝火下縋,以出斯珍。”写出了采石的艰辛。同时端砚也因为具有有益的石质,绚丽的石 品,多姿多彩的砚形砚式,以及精致的雕刻工艺,博得了历代文人雅士的极高评价。他们著文评述,赋诗赞美, 镌刻砚名,甚至把自己的书室颜名为“端居室”(唐代丞相李沁),把自己的名字改成端友(近代砚雕名人陈 端友)等等。唐代著名诗人了和情不自禁挥毫疾书,写下了千古名句:“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 佣刓抱水含满唇,暗洒苌弘冷血痕。圆毫促短声静新,孔砚宽硕何足云。”(《杨生青花紫石砚歌》)诗人 以浪漫的笔调、炽热的感情,热烈地赞颂端州采砚石工人登临陡峭高山,采石不畏艰险;精刻工艺技巧, 巧夺天工,创造出砚中至宝。刘禹锡的《唐秀才曾端州紫石砚以诗谢答之》、《谢友生遗端溪砚石》, 写出了“端州石砚人间重”的名句。唐代李肇的《国史补》技术“端溪紫石砚,天下贵贱通用”。但凡 端砚的研究记述文稿,内容丰富,考证详实,形成了一门专门的学问,下表罗列其要,以犒读者研读之恩。
皮日休,《以紫石砚寄鲁望兼酬见赠》
陆归蒙,《袭美以紫石砚见赠以诗迎之》
清.黄钦阿,《端溪砚史汇参》
清.吴绳年,《端溪砚志》
清.吴兰修,《端溪砚史》
清.谢堃,《端石砚》
清.黄樾,《端溪砚谱》
清.李兆洛,《端溪砚坑记》
清.陈龄,《端石拟》
清.江潘,《端研记》
清.袁树,《端溪砚谱记》
清.计楠,《端溪砚坑考》
清.高兆,《端溪砚石考》&&
4.同宗异族的绿端和白端
  绿端在北宋时期就开坑开采,有较长的历史。绿端色青绿,微带黄,石质幼润嫩滑。上等绿端色泽纯净,一片情侣,晶莹无暇,发墨润笔,别具一格。清代的纪昒在她的一方绿端上刻铭曰:“端溪绿石砚谱不以为上品,此自宋代之论尔,若此砚者岂新坑紫时及所耶?嘉庆戊五四月晓岚记。”砚的侧面还刻上:端石之支,同宗异族,命曰绿琼,用媲紫玉。是岁长至前三日又铭。”纪昒对绿端的新发现、新评价,是有根据、有道理的。
  白端的色洁白应润,细腻有脂肪感,很逗人喜爱,惜无大块的石料,琢成的砚一般只在6—7寸之间。白端在清代初期发现,也是端的同宗异族,由于色白易于研朱调色,故白端常作批朱之用。但白端不发墨,自清代中期以后常有以白色的矾石来冒充白端,以求增值。细观之白矾石质粗涩,石中有细小的石英小颗粒,且无脂肪感,色也不若白端荧润。
  洮河砚,产于甘肃省卓尼县洮砚乡(以前称临潭县一代),洮河砚的石料取自当地的临洮大河,所制之砚以地为名,称为洮河石砚。
  由于洮河市长年被水浸蚀,因而石质细腻,肤理缜密,发墨不损毫,磨而不光,呵气即湿。洮河砚质地细润晶莹,色泽碧绿,市面呈现为黑色的水波纹状花纹,似波浪翻滚,娟云连绵,千姿百态,清丽动人,是我国四大名砚之一。该石因其色绿,称为“临洮大河绿旖石”,也称“鸭头绿”。除绿旖石外,又有玫瑰色的“鸊鷉血”深绿色的“鹦鹉绿”,墨绿色的“玄璞”和淡绿色的“柳叶青”等。
  洮河石的生产历史悠久。据南宋赵希鸪《洞天清录》记载:“除端、歙二石之外,惟洮河绿石,北方最贵。绿如蓝,润如玉,发墨不减端溪下岩,然石在临洮大河深水之底,非人力所致,得知无价宝。”昔日开采此砚石,必须潜入激流深处攫取,方可得到。他还指出洮河石砚在宋代是十分稀罕的。“耆旧相传,虽知有洮砚,然未目睹。今或有绿石砚名为洮者,多是漆石之表。”金朝的冯延登,有著名的《洮石砚》诗云:“鹦鹉洲前抱石归,琢来犹自带清辉,云窗近日无人到,坐看元云吐翠微。”可见洮砚在金朝仍是非常贵重的。
  明代的高濂在《遵生八笺.论砚》中说;“洮河绿石,色绿微蓝,其润如玉,发墨不减端歙。下岩出陕西,河深甚难得也。今名洮者,具黎石之皮,乃长沙山谷中石,光不发墨。”明代对洮砚进行了搜集并有研究,但是终因原料难觅,洮河石砚的生产没有发展起来。
  洮河石从宋代开始就有生产,由于原料开采困难,流传至今的宋代作品比较少,元明清三代的洮河石也及近绝迹。岁月流失,年复一年,现在洮河河床已经被河水冲刷加深,砚矿层位已经渐渐露出水面,采石比起古代先朝时方便了许多倍。
  但是必须说明,洮河绿石的原料产地地处即将波土动工的九旬峡水库淹没区,水库完全竣工后,洮砚原料将绝迹,因此,现在刻制收藏洮砚更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价值。
  歙州石砚产于江西婺源之龙尾山,据清乾隆五年徐毅所著的《歙砚辑考》记载:“砚出自婺源之龙尾山,盖新安古歙州,婺隶属歙,不曰龙尾而曰歙者,统于同也。”这里已经说出了歙砚的产地来源。唐代和五代时期歙州辖歙、休宁、祁门、黟县、婺源、绩溪诸县。据古籍记载,产砚诸坑主要在歙县、祁门、婺源等地,而以婺源所出为忧。通常所说的龙尾砚,主要产于婺源龙尾山下溪涧中的砚石所制成的歙砚。例如:宋代李之彦《砚谱》云:“歙石产于龙尾溪,以金星为贵。”米芾的《砚史》则称“歙砚婺源石”,等等。
1.歙砚的生产、发展、和起伏
  据五代时陶谷所著《清异录》记载:“唐开元二年,赐宰相张文蔚、杨涉等人龙麟月砚各一,歙产也。”则歙砚的初产时间,至少也在唐朝开元年间,大约在公元700年左右。又据宋人洪景伯《歙砚谱》记载:“龙尾砚石发现于唐代开元年间,当时有一个姓叶的猎人,打猎来到一个叫长城的地方,看到这里的石头莹洁可爱,就械之回家,粗制成砚。试磨以后感到比当时人们普遍看好的广东端砚还好,就诊藏起来。嗣后,她的后人将此石砚献给了县令,县令使用以后也惊叹不已,遂命名石工李少微再精心雕刻,从此这里的佳石可以琢砚的消息就传开了。至南唐时,歙周的官员把龙尾石砚献给了中主李璟。李璟雅好诗文翰墨,精意文房。他见了歙县太守献呈的龙尾歙砚,石色青莹,纹理慎密,见润如玉,发墨如油,十分喜爱,非常重视,于是就派人找到了凿砚高手李少微,任命其为砚务官,督办开采歙石的事务,并派石工周全从其学习砚雕技术,专门搜罗佳石为皇室造砚,歙砚石即成为御用之品。因此《砚谱》中记载:“所用澄心堂纸、李廷圭墨、龙尾山砚三物,为天下之冠。”
  到了宋代,歙砚进入了大发展的时期。南唐灭亡以后,自宋景祐和嘉祐年间均进行过一定规模的开采,砚石精品不断涌现,石色之多、质地之细,为诸砚之冠,影响也在不断地扩大。当时著名的文人学识、书画家等,几乎都有石文对歙砚进行赞美。最能识别歙砚妙处的是苏东坡,他的那首《寓于龙井辩才处得歙砚甚奇做小诗》头两句是:“罗细无纹角浪平,半丸犀壁浦云泓。”把歙石中的暗细罗纹、角浪纹、古犀纹等美纹都点到了。 他为孔毅浦作龙尾砚铭云:“此罗纹也。”又运:“君不见成都画手开十眉。此眉子石也。汪彦章诗云:“冰蚕吐茧抽银忽。”此刷丝石也。东坡又云:涩不留笔,滑不拒墨,瓜肤而腠理,金声而玉得,厚而重,朴而坚。”当为的评,称的上是鉴赏砚台的名家。宋胡仔《苕溪鱼隐丛话》云:“新安龙尾石,性皆润泽,色具苍黑,密可底玉,滑腻而能起墨,以之为砚,故世所珍也。石虽多种,为罗纹者、眉子者、刷丝者最佳。”宋代书法四大家之一的蔡襄,更有诗赞龙尾歙石曰:“玉质纯苍理致精,下墨都尽细无声,相如闻道还持去,肯要秦人十五城。”他把龙尾歙石和著名的美玉和氏壁相提并论。其他如欧阳修、周必大、黄山谷等也都写下了许多赞美歙砚的诗文,指出了歙石的妙处。
  这样,大约经过了三百年的时间,到了南宋末年和元代初年,由于大关显贵的贪欲和过渡的挖掘,致使砚坑崩塌湮没,从此以后歙石便长期的得不到开采了。在这个时期,歙石的生产萧条,与端石在清明二代的大发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当时只有觅取宋代开采时遗留下的矿石,加上外售,勉强维持。这样自元代到清代乾隆年间大约五百年的时间,歙石就没有正式开采过。
  清代乾隆帝弘历十分喜爱文房古玩,他对砚也请有所钟,尤其是端歙佳石,得之往往爱不释手,雕刻、题铭、装璜,并拓裱成砚谱。在它的影响下,涌现了一批藏砚家、考证家,如高凤翰、翁方纲、阮元、金农等等,他们的论砚著书,为砚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乾隆喜爱歙砚,据乾隆年间徐毅所撰《歙砚辑考》和清代著名学者程瑶田《纪砚》所记载,乾隆在歙石的开采和发展上作了两件事,首先是他登基后就官员来到歙州,“构求精砚”,“重价征取”,把当地申家藏的古砚和燕山村民藏的老坑就是全搜罗出来作为贡品。其次是恢复了歙石的开采。据称瑶田记:“乾隆丁酉夏五月(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余从京师归于歙,时方采龙尾石琢砚,以供方物之贡,其石之不中绳矩者,砚工自琢之,以售于人。”可见当时歙砚已经有生产、收购,并进贡朝廷,或馈赠显贵。可以推想当时开采与生产也会是有一定的规模的。
  清代自乾隆以后,政治腐败,经济衰退,歙石的开采又一次终止,砚的雕刻只能靠民间收集的预料,吉光片羽,难成气候。此后,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的1963年,人民政府才开始组织力量有计划地开采。由于从乾隆以至民国歙石又停产了二百来年,因此歙砚的传品远比端砚来少得多,精品尤为罕见。
2.歙砚砚石的结构和性质
  我们知道适合制砚的岩石,绝大部分属于水成岩中的碎屑岩类。歙石是碎屑岩中的粘板岩,所以呈片层状结构。歙石的地质年代为震旦纪,距今十亿年以上。他处于皖南婺北障公东西向构造带的南东部,属板桥组上部地层,含有绿色干枚岩、加青灰色千枚状砂岩、石英岩和黑色泥石板岩,厚薄不一,岩石中所含有的成分,都聚在岩石的胶化物中,有碳质粘土、绢云母、石英以及硫化银、硫化铜、铁、锰等矿物成分。在岩石的形成过程中,受到外力的作用不同,如压力、温度、渗透力等因素,一一岩石本身的凝固程度的不同,因而使岩石呈现出不同的构造状态,造成厚薄、软硬、疏密、粗细、燥润、曲直不一,这就形成了歙石的不同纹色和色彩,品种多种多样。
  龙尾歙石石色黝黑,微呈青碧,质地细腻,温润如玉,呵气成水,利于研墨。歙石的硬度为寞氏4度上下,而墨的硬度为1.5到2度,歙石的平均硬度比墨高出一倍。而砚石中的绢云母和石英质分布的致密度亦高。所谓聚结而紧,法墨耐用,所以用墨研磨时,发墨益毫,涸墨之迟,噪声之低必然出色。另外歙砚还有一个它独一无二的优点:“多年宿墨,一濯而莹”,换句话说,就是歙砚虽用之年久,墨膏满面,能洗之立净。欧阳修指出:歙砚的发墨比端砚更好。还说:“其石理微粗,以手磨之索索有锋,芒者尤佳。”总之,歙砚确具备了“涩不留笔,滑不拒墨”二德相兼的优点。
  歙石由于形成石不同的结构和环境,造成了它的不同的美丽色泽和各异的纹色。他们有的是以点滴状散开,有的以线条层次状排列,而线条有的规则, 有的呈不规则曲折形态。
  金星的品种很多, 有几十种之多,比如金钱金星、雨点金星、鱼子金星、葵花金星、云雾金星、雨丝金星、大金星、小金星,以及各种金花、金晕等等。金晕也因形态不已,多以相似的形相来命名,如斗祥、运气、卧蚕、舞鹤、金壶屏、双鸳鸯、罗汉洞、双鱼蹲鴟、枯槎仙人、湖中寒雁等。
  金星时一种硫化铁的点滴状散布物,结晶在砚石之中,大的如豆、小的如蚕蚁,最小的若鱼子。金钱金星、雨点金星、鱼子金星等名目,就是根据其形状的大小来命名的。金星之融为云状、流云状、就成了金晕;而金星质融化到看不见痕迹时,石就呈青碧色,显得格外娇媚沉静。
  其实,金星既然是一种重金属矿物质,其硬度必然高于普通歙石的平均硬度,从而产生锉墨伤笔的不良作用,应该属于硕劣之质,但是进行的色彩悦目,在严重起到了精美的装饰作用,是可取的。也正因为如此,人们自然地把它作为歙石的特征。至于宋代文人尊崇进行,是因为当时的历史习俗,以及科学技术欠昌盛的缘故。笔者以为歙砚中的金星分布,最好是在砚背,若在砚面,应当把他们设计在砚首、沿边等研不到的地方为佳。
  银星为硫化银、硫化锌等矿物质,在砚面上表现为银白色的深浅不一的斑点和一层层一片片银白色浓淡各异的云雾状色彩。不过银星无大点,且多为老坑。
  歙石中的罗纹也有二十来种,他们是粗罗纹、西罗纹、暗细罗纹、金星罗纹、古犀罗纹、金晕罗纹、金丝罗纹、银丝罗纹、枣心罗纹、瓜子罗纹、蒜子罗纹、胶丝罗纹、松纹、鸟钉螺文、金印刷丝罗纹、石心罗纹、卵石罗纹等等。
  罗纹的形成是歙石中的硫化银、铜、锰等矿物成分,粘土在砚是中作层状排列的缘故。其中层次极薄的,在砚石的断面显示细罗纹,略粗的为粗罗纹;层次整齐、比例规则、纹如毛刷擦过的,则为刷丝罗纹;层次不规则曲折的,则为水浪纹或为漩涡纹;层次稀疏间有碳质黑点,呈现出枣心和蒜子形状,则称为枣心罗纹和蒜子罗纹。碳质的黑点质小者,犹如竹根剖面之黑点,则为鱼子罗纹;色气黄润,有黑点细斑者为鳝肚罗纹;丝直而密者,为犀牛角罗纹;层次较厚,莹质有一道粗宽直纹的,则为角浪纹;层次间隔,一层含铁,一层含银,这种间隔形成的纹理,从剖面上看,称之为金银刷丝罗纹。
  歙石种的眉子有十余种:长眉子、短眉子、阔眉子、对眉子、簇眉子、金星地眉子、金晕眉子、大眉子、雁攒湖眉子、绿豆眉子、鳝肚眉子、虎皮眉子、枣心眉子、金眉子等。
  眉子是罗纹的变异。有几类眉子:一种是大眉子,一抹白云,形如新月;一种是对眉子,形体较小,多数横而不曲,两端略粗,成双成对,若人面之双眉;还有一种眉子如甲痕,是眉子中最小的,实际上是银星的变异,银星磨制到不成星时,呈半圆状,犹如指甲之痕。前面说过银星无大点,所以也就成了小眉子,小对眉子。古籍中说到的雁攒湖眉子,就是无数的甲痕相接,如人字倒置,,也如中国华中简笔画发的大雁和飞鸟。砚面上一群群大雁聚集在湖边,天近拂晓,湖中雾气笼罩,谜谜蒙蒙,近处有几只大雁扑翅南飞,远处的雁群则前呼后应,这种有动有静,有远有近,水汽交融的情景,犹如一幅意境深远的中国画,这必然是上佳之歙石了。
  罗纹中最名贵的是犀角纹、鳅背纹、细罗纹、暗细罗纹。它们都是莹润发墨呵气成水的精品。鳅背纹,又称满盆鳅,与犀角纹共质,致多而密,主要是碳质黑点分布得细匀而成,这些都是罕见之品,千不一见。在上述精品中以暗纹最易被忽略,乍看没有什么金星银华等光耀夺目之色(这正好是纯净无杂质),但仔细审视,却又发觉它有如罗穀之精细的紧密纹理,坚重莹净,一无瑕疵,是歙石种的无上精品。
  还有一种一点点细小黑点密密层层地分布在棕黄色、或灰色和浅绿色的歙石上,状如鱼子的称鱼子歙。鱼子歙为山坑,产于婺源龙尾山之近侧,至稍干硬,已非正总之龙尾矣。
  澄泥砚自宋以后,便代替了势微的山东红丝石砚,与端砚、洮砚、歙砚并成为我国四大名砚。澄泥砚属于陶类,它的前身是古代的陶砚。可能古人是秦汉间砖和瓦当生产的启示,结合陶砚在精工制作,逐步升华为澄泥砚。澄泥砚的形成约在晋唐之间而略早于端歙二砚。
  关于澄泥砚的商产最早始于何地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说是于山西绛州(今山西络兀灰凰凳加?/a&虢州(河南灵宝县)。唐宋之间澄泥砚颇为盛行,当时端歙还处于初创阶段,人们对澄泥砚的评价非常高,视之为“砚中第一”。宋代米芾在他对砚的有关论述中,盛赞澄泥砚坚实如此,扣致金声,刀之不入。宋代李之彦《砚普》记载:“虢州澄泥,唐人品砚以为第一,今人罕用。”唐宋二代的虢州,治所在今河南灵宝,辖境在今河南西部。《东坡题跋》等书记载,宋朝时的绛州(治所在今山西进城,辖今山西省东南沁水、晋城等县),有一道人吕翁,善作澄泥砚,多为提壶样,砚首有吕字,砚面手触辄生晕,坚致可以试金,砚重如石。道人死后,名产难得。宋东坡说:元丰五年(1082),他偶尔看见一枚。又据宋代古籍《春睹记文》记载:北宋“静梧处士”王天诱,藏一副澄泥砚,正紫色,坚泽如端溪石,扣之吭然有声,以金铁画之,了无痕迹。后朱元璋见到取名孙真人砚”。
  明代的《珍珠船》记述:“绛县人善制澄泥砚,缝绢袋致汾水中,逾年而取之,陶为砚,水不涸。”可见汾水流域,在明代时澄泥砚的著名产地。宋元以后,澄泥砚地位与端砚相比,相形见绌,至清代乾隆之后,便湮没于世了。除了众多的客观原因之外,其主要原因还是由于技术失传的缘故。据台湾魏美月先生的《澄泥砚》文中称:“澄泥砚另有制法,其地道的制法因系秘方,到宋代已经失传大半。至于以后的制法均类似陶砚的制法,远非唐法矣!现今1大多数关于澄泥砚的制法则使用宋代的《贾氏谈录》和《文房四谱》中的说法,大致是取河床下的河泥,淘洗后,用绢袋盛之,口系绳再抛入河中,继续受水冲洗。如此二三年后,绢袋中的泥越来越细。然后入窑烧成砖,再雕琢成砚。清代乾隆帝御制澄泥砚,积泥若干,令江苏制造烧制,但所至砚品也较平庸,更未及唐法。
  澄泥砚细腻坚实,形色具丽,发墨而不损毫,滋润胜水可与石质佳砚相比肩。我们知道澄泥砚的燥与润、粗与细在于泥才的结构。成分密度大者必细腻,小者必粗糙,这种密度是决定研质是否坚实、是否发墨的主要条件。其次是泥中的金属成分等,也是发墨与否的重要条件。再次是少只是的火候,火候高,你的密度大,也会导致澄泥砚不发墨,滑润多于滞涩。清代《砚小史》云:“澄泥治最上者,为鳝鱼黄,其次为绿豆砂,又次为玫瑰紫......然不若朱砂澄泥之尤妙。”澄泥所以呈现出不同的颜色是因为烧制时不同的温度所致。其中鳝鱼黄也称为膳肚黄,较细腻发墨。绿豆砂也叫茶叶末,蟹壳青较硬,玫瑰紫日本人呼之“虾头红”较少,看来古人并非有意烧制成各种颜色,是烧制过程中自然形成的。
  无独有偶,在人工烧制的澄泥砚之后,竟也出现了一种与人工澄泥相伯仲的天然石。据宋代苏易简《文房四谱》中说:“宋以后开采天然石琢砚类澄泥砚,亦说名澄泥砚。其品类有鳝鱼黄、朱砂红、绿豆砂等。”至明代中期以后,苏中灵岩山一带出现了上述的澄泥砚,发墨也好,惟山坑,益毫盛水有不及。该类砚由清至今均有生产,我们当与人工陶类澄泥砚相区别。
哇!!真有文化啊!仰慕中。。。
见多识广呀!
Powered by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家洗砚池头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