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中国制造的三百六十五天重读长辈这本书书有卖吗

六个关键词看中国制造2025|中国制造2025|智能制造|绿色制造_新浪财经_新浪网
&&& &&正文
六个关键词看中国制造2025
  六个关键词看“中国制造2025”
  湖北日报讯 制造强国
  如果用一个词形容《中国制造2025》的全部内涵,工信部部长苗圩的答案是“由大变强”。
  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发展,我国已建成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产业规模占整个世界制造业20%左右。但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品牌质量水平不够高,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仍然“大而不强”。
  如何实现制造强国?苗圩认为,首先要加大两化融合步伐,用信息化带动整个制造业发展,让中国制造包含更多中国创造因素。同时推进智能制造、绿色制造,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提升制造业层次和核心竞争力。
  中国创造
  在《中国制造2025》中,一个亟须实现的转变是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坚持创新驱动,把创新摆在制造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我国的研发投入规模近几年来一直处于世界前列,2013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11800亿元。但与世界强国相比,产业创新能力还有不小的差距。资料显示,我国技术对外依存度高达50%以上,95%的高档数控系统、80%的芯片、几乎全部高档液压件、密封件和发动机都依靠进口。
  工信部规划司副司长李北光说,必须把增强创新能力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提高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创新能力,走创新驱动的发展道路。
  智能制造
  在《中国制造2025》中,智能制造被定位为中国制造的主攻方向。
  在苗圩看来,要做到智能制造,不仅要采用新型制造技术和装备,还要将迅速发展的信息通信技术渗透到工厂,在制造业领域构建信息物理系统,从而彻底改变制造业生产组织方式和人际关系,带来制造方式和商业模式创新转变。
  工信部装备工业司副司长李东表示,智能制造会给制造业带来“两提升、三降低”:“两提升”指生产效率的大幅度提升,资源综合利用率的大幅度提升;“三降低”指研制周期大幅缩短,运营成本大幅下降,产品不良品率大幅下降。
  绿色制造
  在《中国制造2025》中,“绿色”散布其间,成为贯穿全文的主色调。
  我国制造业依然没有摆脱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发展模式。解决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制约问题,唯一的出路就是绿色发展。加快推进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提高产业发展效率,也需要建立一个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
  工信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司长高云虎介绍说,工信部将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包括建设绿色工厂、实施绿色制造、加大循环利用、倡导绿色消费等各个方面,并建立严格的标准和评价机制,企业如不符合绿色制造,还将上“黑名单”。
  中国质量
  《中国制造2025》提出,坚持把质量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生命线。
  高质量是制造业强大的重要标志之一,它从市场竞争角度反映出国家整体实力,既是企业和产业核心竞争力的体现,也是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表征;既是科技创新、管理能力、劳动者素质等因素的集成,又是法治环境、文化教育、诚信建设等方面的综合反映。
  中国制造亟须突破质量瓶颈。在工信部科技司副司长沙南生看来,中国在一些关键材料、零部件和核心系统上,质量和可靠性不是太高,长期依赖于进口。改变低水平、低附加值的制造业状况,必须从质量入手。
  中国品牌
  实现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的转变,是《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又一个重要目标。
  目前,中国已是位居全球第二的制造业大国,但还只是一个贴牌大国,不是品牌大国。中国出口的商品中90%以上是贴牌产品。贴牌和品牌的差别直接体现在利润上。一个芭比娃娃在美国市场价格约10美元,在中国离岸价格仅2美元,贴牌生产毛利只剩区区0.35美元。品牌缺失导致中国企业只能处在全球产业链低端,辛辛苦苦“为人做嫁衣”。
  伴随中国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越来越多的中国品牌跃上国际舞台。最新的世界品牌500强中,中国有29个内地品牌上榜。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从贴牌大国迈向品牌大国,可以预见,将会有越来越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成为国际市场上耀眼的“中国名片”。
  本栏报道综合新华社、新华网
文章关键词:
&&|&&&&|&&&&|&&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顶部 “”,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请用微博账号,推荐效果更好!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离开中国制造的一年
对中国制造 的思考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离开中国制造的一年
对中国制造 的思考
总评分4.2|
用知识赚钱
阅读已结束,下载本文需要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中国制造的差距、尴尬、远景、未来及出路(12篇)
我的图书馆
中国制造的差距、尴尬、远景、未来及出路(12篇)
&& & & & & & & & &&&& & & & 中国的产品质量,尤其是中国的食品和药品安全问题最近成为一个国际热点话题。的确,“中国制造”这几个字已经不仅仅是一个产品制造地点的标识,它在国际市场上、在世界范围的消费者那里,已经成为一个关乎“中国形象”的大问题。& & & & 一个国家靠什么来树立它的国际形象?在全球化浪潮到来之前,这个问题的答案也许是军事实力的比对,外交的穿梭,意识形态领域的唇枪舌剑,或者其它什么;然而冷战结束之后,从某种程度来讲,经济对话成为非常重要的“国家语言”,具体讲就是流通于国际市场上的产品。在普通的消费者那里,提到“德国制造”,人们就会想到德国人做事的严谨和一丝不苟,在生意场上只强调其产品质量,而在价格上则“皇帝女儿不愁嫁”,至于奔驰、宝马这些过硬的国际品牌就更是响当当的了;提到“日本制造”,人们的印象就是制造工艺的考究、设计上的精良、性价比上的优势,你还会联想到三菱、松下、东芝这些著名的国际品牌;而“美国制造”所传达的讯息则是技术上的领先,产品标准的权威性,以及产品在使用上的安全性,美国所拥有的国际品牌就更是如雷贯耳、数不胜数。再说回到“中国制造”,它给消费者留下的印象就只能是“价格低廉、低档质劣、商业信誉差”这些较为负面的印象,谈到国际品牌,我们就更是少得可怜。很明显,从经济角度来审视一个国家,产品形象就是国家形象,“中国制造”如今就是“中国形象”。& & & & “中国制造”决定中国未来。中国现在是世界贸易大国,也是贸易顺差大国,然而单就出口贸易来说,原材料、劳动力密集型、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不高、利润微薄,这就是中国出口产品的突出特点,“8亿件衬衫才能换来一架波音飞机”,这是“中国制造”的尴尬,这样的顺差我们不要也罢。从长远的战略目光来看,这样的出口产品结构最多只能是一个权宜之计,长远之计无疑是向技术密集型、高利润产品过渡,而这样的过渡首先要改变和扭转“中国制造”当前并不尽如人意的国际形象。从宏观角度来看,国际市场对低端产品的需求在一定时期内是一个定量,这样看,中国的出口贸易在不久的未来遇到一个瓶颈是可以预见的。中国出口贸易的继续增长只能透过出口产品结构的转变来实现。因此,“中国制造”无疑决定着中国的未来。& & & & “中国制造”的背后有着怎样的商业道德?这或许是问题的深层原因。这几年,从苏丹红的滥用到二甘醇超标,从毒奶粉到瘦肉精,从食品市场上人们表现出的无奈到一些政府机关自行开发小农场种菜,再到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原局长郑筱萸近日被执行死刑,直至假药、假钞、假合同……等等。在这些现象的背后,无疑是商业道德的沦丧,无良商人到了为了追逐利润而不择手段,而无所不用其极的程度!在这样的商业道德和信用之下,假如国人仍然可以忍受的话,“中国制造”在国际市场上却已经遭遇信誉危机了:毒牙膏、毒饲料这些小的国际商业争端不用提及了,就在前些时候进行的中美战略经济对话过程中,中国出口产品的信誉问题、知识产权的保护问题依然是对方关注的焦点议题。值得注意的是,这种业已沦丧的商业道德还会向一般社会道德领域扩散,从而影响整个社会的进步,这并非是危言耸听。& & & & “中国制造”决定中国未来。要真正扭转和重新树立“中国制造”的形象,就必须从商业道德的重建做起,建立健全应有的市场秩序和正常的道德形态。唯有如此,“中国制造”才有它的未来。& & & & &“中国制造”(Made In China)是这个时代最复杂的全球化命题。前几年,曾经有一位美国妈妈,用其亲身经历来证明美国人的生活离不开“中国制造”。还有走出去的中国人,在海外市场满眼看到的也都是中国制造的商品--以至于带给亲友的“舶来品”,一不小心都印着Made In China。& & & & &改革开放1.0时代,中国主动融入全球化的洪流,使得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大国。这曾经是中国上下的荣光和自豪--全球尤其是发达市场都离不开“中国制造”,但“中国制造”也是低价低质低端的象征,甚至被贴上假冒伪劣的标签。“中国制造”的辩证法,呈现出典型的好与坏两种极端的评价。& & & & &国内市场,人们也有三个层次的消费选择:第一选择盯准原装进口,第二等级是合资产品,第三才是原汁原味的中国制造产品...这一消费模式从改革开放初始的白色家电到如今的奶制品、汽车等,皆是如此。尤其是新富者成为阶层,及海外出游成为潮流,从中产阶级到富豪大额,更是对海外奢侈品趋之若鹜。据财富品质研究院调查显示,2014年中国消费者全球奢侈品消费达到1060亿美元,同比增长4%,这表明中国人买走了全球46%的奢侈品;其中,76%的奢侈品消费发生在境外。& & & & &“中国制造”几乎不含全球知名的奢侈品--有也是经过贴标在海外市场升华蝶变,中国富豪和时尚群体的奢侈品消费盯住海外市场有其合理的市场逻辑。然而普通消费品呢--近年来中国游客在美欧澳新和香港市场掀起搜刮性的购奶风,导致这些市场不时出现“奶荒”,以至于各大市场对中国“奶客”限购。“中国制造”的奶制品,除了在好莱坞大片中上演插入广告的噱头,中国消费者对本国奶制品完全失去了信心。看似三聚氰胺、皮革奶惹得祸,实则是“中国制造”奶制品、食品安全事故频发,让中国人对“中国制造”失去信心。& & & & &也有例外。譬如2015年中国游客在日本制造的抢购电饭煲、马桶盖风潮,看似反智--相 关国产品较之日本货价廉物美,实际上却是“中国制造”多年难以走出的现实窘境。& & & & &如上所示:一是中国制造只是在低端徘徊,高端消费品只能到海外市场寻购;二是中国制造质量的确等而下之,让国人对中国制造失去信心;三是中国制造只会依样画瓢,在“山寨”中只能无限接近原创品质而不能实现超越,如白色家电到汽车手机,莫不如斯;四是上述因素给中国消费者心理留下难以消弭的阴影,从而形成“宁信进口,睥睨国产”的消费心理;五是的确存在虚荣消费的群体--主要是新富的“土豪”和时尚有产者阶层,他们的高消费生活方式的确有特异之处...总之,无论消费者选择是否理性,中国制造的短板硬伤是一定的,而且是系统化和结构性的。& & & & 有人形象地调侃:“中国制造是靠广告'炸’出来的,凭网点'铺’出来的,以低价'杀’出来的,玩花样'翻’出来的。但这'炸’、'铺’、'杀’、'翻’四招其实只是四根'软骨’,在勉强支撑着中国制造。如此浮躁之风侵蚀着中国制造的创新力,摊薄了中国品牌的影响力,结果是大而不强,经不住市场的长久考验。”(5月13日《上海证券报》)& & & & & 然也。由于工作关系,笔者曾经接触过国内最大的一家工程机械加工企业,该企业负责人曾经说过,中国工程机械引进21世纪的技术,生产的却是20世纪的产品。简言之,即便是世界先进技术支撑下的“中国制造”,其产品品质也落后发达国家10年左右。若是没有技术托底呢?只能是山寨其形--“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了。此类山寨国货,充溢了整个红尘世界--而国人也大抵习惯了这种市场氛围和消费方式。& & & & &更糟糕的是,随着外商投资企业在华优惠待遇的被取消,国民待遇加劳动力价格攀升,那些曾经深耕中国市场的跨国资本,开始向劳动力价格成本更低的新市场转移,譬如印尼、越南等东南亚国家。长三角、珠三角大批代工厂的倒闭,是跨国大佬重新选择新制造中心留下的尴尬印记。& & & & 中国进入改革开放2.0时代,中国创造(made by china)和中国智造也喊了许多年。但现实并不乐观--中国制造的低端惯性还在,中国创(智)造还只是一句口号,至多只是刚刚迈开局促的一小步。& & & & 从尴尬境地走出来,升华到高端“创(智)造”是中国制造的现实使命。& & & & 中国人不是不聪明,也不是无创意,更不是没智慧,从封建时代风靡全球的中国瓷器和丝绸,但现代中国的航天飞船和巨型计算机,乃至吸收多国技术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高铁技术,凸显中国“创(智)造”是有潜力的。不过,古今中国“创(智)造”,原动力或来自宫廷赏玩的私人属性,或基于国家战略的宏大投入,并非基于红尘民生的目的。西方世界--无论看去像是奇技淫巧的奢侈品,还是其他高科技产品,上达国家战略下及市场民生。因而,未来“中国创(智)造”,不能局限于国家战略安全层面,而应普及于整个市场民生。& & & & “中国创(智)造”不是器物的升级,而是道的升华。其一,以好的教育体系培养好的人才,涵养国之智慧,国智与民智齐发,是“中国创(智)造”的根基。其二,以开放多为的意识形态激发市场创新活力,让中国的土地上也诞生更多的比尔-盖茨。若社会环境适宜,13亿的中国大市场,产生更多的比尔-盖茨和乔布斯应是大概率事件。其三,最大限度地发挥民资民智效应,让民资民智享受国资国士待遇,民资民智定能唱出“中国创(智)造”的优美旋律。其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打击盗版“山寨”,给“中国创(智)造”提供良好的法治环境。& & & & 总之,给别人打工的“中国制造”不可持续,升华至“中国创(智)造”才有意义。& &BBC NEWS'Free T**ibet' flags made in ChinaThe factory owner reportedly told police the emblems had been ordered from outside China, and he did not know that they stood for an independent T**ibet.Workers who had grown suspicious checked the meaning of the flag by going online.Workers said they thought they were just making colourful flags and did not realise their meaning.But then some of them saw TV images of protesters holding the emblem and they alerted the authorities, according to Hong Kong's Ming Pao newspaper.真讽刺!或许真是“无知者无畏”,但估计不会“无知者无罪”。天涯上早前有讨论这事的这么一个帖子& & & & 这些年因为公务交流或者个人旅游去过一些国家和地区,在法国、美国、韩国以及香港,我这个连土豪边都沾不上的人买起东西起来也有点土豪做派了。没有办法,人家的东西就是好,并且价格比国内卖的便宜不少。& & & & 我购买的商品里面既有国际大牌,也有当地国的本土品牌。例如韩国本土化妆品“雪花秀”就特别受到中国女性的欢迎。第一次知道“雪花秀”,是去韩国使馆参加活动被赠送的,结果老婆一用感觉特别好,以后只要我有机会去韩国就让我买好几套回来。& & & & 还有去年在以色列死海边上的免税店中,我买了一套死海泥制作的护肤品,老婆用后也觉得非常好。可惜的是,在国内买不到同样的产品,而去遥远的以色列不是想去就去的。& & & & 这两件事情给我很大的刺激。偌大的中国化妆护肤品市场,除了一些国际知名的品牌外,几乎没有国产货的立足之地。其中原因并不完全是国际品牌经营多年口碑在外,更大原因是国产货不争气,质量上根本就没有竞争力。我家里原来也偶尔买些国内品牌洗发水,价格其实也不低,一瓶在80~100元。可是用过几次之后就再也不用了:洗完头发后不清爽,甚至还会头皮痒。& & & & 中国号称“中草药的故乡”,但惭愧的是,我们制造不出来“雪花秀”,打造不出一个属于自己本土的品牌。我在韩国的免税店里看到,“雪花秀”的销量完全不逊任何一个国际大牌化妆品。或者说,“雪花秀”已经成为国际大牌。& & & & 岂止是化妆护肤品,几乎所有中国制造都存在粗制滥造的毛病。我们在任何一个行业,都鲜见可与国际大牌抗衡的本土品牌。& & & & 曾几何时,“中国制造”是国人的骄傲,在国外逛街,随便拿起一件小商品,上面的产地多半写着:Made in China。巨量的劳动力、低廉的价格也曾经是中国的一大优势,吸引了不少外商投资中国制造业。然而好景不长。中国制造的品质并未随中国经济地位的崛起成正比。经济数量的翻倍增长,并没有带来相应的质量提升。按照官方的说法,经济增长属于“粗放型”,快速的高增长同时也带来高昂的成本——环境污染、资源流失、人命伤亡、社会贫富差距扩大引发的动荡……一味追求增长的另一个严重代价,就是缺乏价值的创新。社会弥漫着快速致富的集体心理,以及由此导致的抄捷径、不尊重知识产权的风气,使得需要时间、热忱和耐心累积的探索、研究、发明等工作乏人问津。& & & & 求快心切、求富心切的冲动,导致“中国制造”从原来的“价廉物美”逐渐沦为与“假冒伪劣”齐名的趋势。继美国人去年在昆明市发现仿真度非常高的“山寨”美国品牌苹果零售店之后,国际媒体又报道昆明出现经营模式抄袭瑞典品牌宜家家居的家具店。报道称,中国的伪造者手法越来越高明,且不再满足于仿冒名牌产品,还要进一步复制西方成功零售商的品牌形象、消费体验及顾客服务,“山寨”整个品牌体验。& & & & 此境之下,中国制造的困境无法避免。2014年年底,一些制造业大省接连传来工厂倒闭的消息。被誉为制造业之都,以生产制造眼镜、鞋子、打火机闻名于世的温州,正在经历着制造产业空心化,鞋子、打火机等引以为傲的产业正在失去光环。& & & & 温州鞋厂往年春节只放一周假,而去年很多鞋厂距春节前一个月就放假了。小的鞋厂生产线全部停工,大的鞋厂只开通一条生产线维持。打火机企业的好日子也一去不返了,金属打火机已不符合人们消费需求,受全球经济下滑影响,国外订单减少,国内人工、材料、土地成本逐年上升,企业利润越来越薄,生意越来越难做…… & & & & 2014年12月5日,知名手机零部件代工厂苏州联建科技宣布倒闭,就在联建科技宣布倒闭之际,同样位于苏州的手机零部件供应商闳晖科技也宣布关门停产。这两家企业都属于当地大型企业,辉煌时员工达一两万人。联建科技曾是苹果手机屏幕供应商,后来与小米也有过几年合作,闳晖科技主要生产各种手机按键、镁合金手机外壳、汽车音响及其他塑胶零件等。& & & & &这两家代工厂的没落关键在于创新不足。联建科技在给苹果做产品代加工的时候,根据苹果销量增长前景扩大了其生产设备,但这些设备主要用于iPhone4s以前的款式,自去年苹果公司推出了屏幕要求更薄的iPhone5和iPhone6,联建科技的产品便无法适应,最终因其技术落后、良品率太低、成本太高被苹果剔除了供应商之列。闳晖科技主要为诺基亚生产手机按键,随着触屏手机的出现,按键手机已不能适应市场需求。诺基亚因为没跟上市场需求脚步而失去了市场,闳晖科技的下场可想而知。& & & & 面临危机的还有制造业同样密集的广东。以东莞为例,据2014年10月份的统计数据,东莞大型工厂破产的有十多家,其中多为代工企业。业内人士估计,春节前东莞至少还有上百家大型工厂倒闭或停产。& & & & 在这个人们越来越重视“品质”和“品位”的时代,尤其是伴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人们的消费理念已经发生了变化,“简单粗暴”的产品已经不能适应市场发展需要,制造企业要想发展下去,就要走品牌化路线,将产品做到极致。还记得凯特王妃婚礼上穿的那件蕾丝婚纱么?为婚纱提供蕾丝的企业依赖不断进步的蕾丝制作工艺及技术,为客户提供极致的蕾丝产品(生产一英寸蕾丝需要两个工人半天时间),这家企业至今已存活百年,依然很好地活着。& & & & 另外,创新不光是指科技上的新发现,还包括科学人文知识的突破;另类商业经营模式的诞生;各种新型的政治、经济、社会、司法制度的创建;在流行的文学、艺术、思想潮流外另辟蹊径等等。这些创新发明不但能为中国的进步服务,也同样可以丰富并促进人类的集体文明。作为一个有13亿人口、历史悠久、经济规模不断扩张的大国,尚未在这方面对人类有显著的贡献。& & & & 缺乏这些方面的显著贡献,任何关于“大国崛起”、“中国模式”的讨论,都将丧失核心意义。中国的世界角色正在日益重要,也需要肩负起更大的国际责任。世人对中国的期许,已经超越了前些年“世界工厂”的定位。假若二十一世纪如同一些学者所言,是一个亚太的世纪,乃至于是一个中国的世纪,那么“中国制造”必须升华为“中国创造”,才能符合历史所赋予的使命。
如何构建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过渡的桥梁& & & & 在中国,制造业对GDP贡献大约40%,无疑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目前 “中国制造”的产品充斥全球,很多人从国外卖回来的商品中相当一部分是“made in china”。于是不少人认为中国已经成为名符其实的“世界工厂”,“中国制造”已经非常强大,已经成为全球经济的不可或缺,某种程度上卡住了世界经济的脖子,并以此沾沾自喜。& & & & 其实不然。仔细剖析一下中国制造业,不仅没有资格沾沾自喜,而且还会发现其中隐藏着许多辛酸与尴尬。中国制造业占世界制造业的比例约20%,而中国人口数量是世界人口的21%。中国制造业充其量能说在制造业中尽到了自己的本分而已,谈不是强大。再就是尽管中国制造业获得了“20%”的份额,但形成这个份额的不是高端制造,而是基于衣帽鞋袜、日用小商品、家用电器、铝制品、玩具、电子、化工、机制制造等方面。其特点是重资产结构、劳动力密集程度大、高消耗、高能耗、高污染、低技术、低效益。挣的是血汗钱,辛苦钱、劳累钱。日子过得异常艰难。大量的利润归出订单的外国品牌公司如“耐克”、“阿迪达斯”、“苹果”等,其次是工厂老板,最后才是产业工人、农民工,喝点汤而已。挣的的确是地地道道的血汗钱。& & & & 挣血汗钱,相当于给别人当牛做马。是的,上无高端技术、高端产品,下无销售渠道,除了挣血汗钱,还能有什么别的办法呢!举个手机制造的例子。手机厂家每生产一部手机,要向核心技术垄断控制公司-高通上缴占批发净价65%的专利使用费,办加工厂的老板还要赚钱,手机生产工人能从其中得到多少,是显而易见的。南方一些加工厂,如牢笼,工人如机器动物一样被严格管制,不少人干上几年就会累一身病。前些年南方有报道,说某制衣厂起火,工厂如牢笼工人无法迅速撤离,活活断送了很多年轻女孩的生命。走进几乎所有的加工厂,所能看到的是监工来回游走,工人们毫无表情地拼命干活。& & & & 而且今天,这种“当牛做马”挣血汗钱的机会也在逐步丧失。 从去年冬天开始,中国大陆沿海地区以及江苏等地先后出现代工厂倒闭潮。春节前夕,日本知名钟表企业西铁城在华生产基地宣布清算解散。几乎同时,微软计划关停诺基亚东莞工厂和北京工厂,裁员幅度达到9000人。另外,其他一些知名外资企业,如松下、夏普、TDK等均计划进一步推进制造基地回迁本土之计划,而三星、富士康、耐克等国际知名企业也受大陆成本压力纷纷向东南亚地区设立工厂。中国制造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了。& & & & 外在原因有四:一是由于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劳动成本快速上升,中国制造的订单日益减少。二是对外资金企业实行同等国民待遇,优惠政策减少了。三是中国的权力太任性,管理太折腾人,投资环境太差,难有改变。四是一些民族品牌掘起,价格低的替代品尽管质量差,但对低端市场的冲击很大。& & & & 内在原因,主要是中国制造天生的粗制滥造,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国人天生缺乏精益求精的制造技术品格,这些方面把中国制造局限在低端、粗放的层面上,入不了引领国际制造风尚的高精尖高利润制造领域。& & & & 一位机械制造业从业者曾经无比痛苦的感言,说出了如下一段肺腑之言:& & & & 曰:“首先我要说,中国的制造业不发达。我是学机械制造的,谈一些我的体会。当我和厂里的师傅们在为了使数控机床提高一级精度而不分白夜进行调试、翻译德文资料时,当我费尽千辛万苦又没有假期和加班费、满身污垢,满手是伤,操作失败了无数次但最终第一次加工制造出精度达到预计的0.0001毫米要求的样品时,我兴奋了一阵子,但紧接着又有了失落感,因为那台加工中心的数控机床是德国造的,数控计算机部分是德国造的,加工软件还是是德国造的,就连一把车刀,一个钻头,都是日本造的!除了厂房,没有一样工具是中国制造!就连厂房也是借鉴了外国的经验,同胞们,你们不是搞这个的也许没有深刻的体会,我要加工一件精度为0.0001毫米的零件,所需的工具,就是上述外国制造的东西,这些工具的精度要比产品的精度高好几倍甚至几十倍几百倍!一把用于高精度加工的小小的钻头,咱们就是做不到啊!买日本的要好几千啊!没法子啊。”& & & & 这位机械师的感言,道出了中国制造业的软肋与辛酸,也展示了中国制造业的一般现状。前一段我收到了朋友转的一个微信,名称为“中国制造与德国制造的差距”。内容是一段视频。展示的是一根管子上套着中国制造的轴承滚珠,另一要管子上套着德国制造的同样规格的滚珠。用同样的力猛然旋转滚珠,中国制的大约持续了10多秒不到20秒,而德国造的足足转了1分多钟。一个小小的钢滚珠,背后蕴藏着的是天壤之别的制造文化-材料的品质、加工的精确、技术的精益求精、加工工人的素质。背后反射出来的,却是一个民族的工业特性。我们中国人有句最常用的语言,叫“干活”,背后的潜台词是干工作首先突出的是挣钱活命,而不是把工作干好。而我所知道的做加工的德国人、日本人,人家干什么首先想到的是把所干的事情“干好、干精、干透”,干成行家里手并在此基础之上生活。干工作的出发点差之毫厘,产品质量就会失之千里。& & & & 2015年5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考察中关村,看到大家拍照拿的手机很多都是外国品牌,说中国是世界最大的手机供应国,有巨大的市场,更有巨大的行业提升潜力。“这更需要基础研究作为支撑,让更多‘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变成‘Created in China’(中国创造)!”李克强总理点准了中国制造的软肋,也指出了中国制造的出路,即是给中国制造注入创造的品性。中国制造严重缺乏创造性。用一个比喻来比方,中国制造本质上是一种建立在“人的本能+简单培训+劳动”基础上的制造,技术含量低,很少具有创造发明的因素。而在相关的基础研究投入、制造业科技投入方面,中国的投入不到发达国家的1/3。这就是现行中国制造的基本定位。是的,中国制造如果不注入创造的品质,注定只能停留在“当牛做马”层面上蹉跎岁月。& & & & 也许有人会质疑,说今年五一劳动节中央电视台播出了个大国工匠的节目,其中所介绍的关于造飞机、造精密仪器的“工匠”们,哪个的素质低了,都是一流的高手,怎么能对中国制造这样失望呢?是的,在制造业中国也有一流的高人,中国的航天制造技术、装备加工技术确实也相当不错。但航天技术仅仅只是千千万万加工制造业之一,而中国的装备制造用到落后国家还可以,要到发达国家的卖萌是没有机会的。& & & & 然而要使中国制造变成中国创造,谈何容易啊。因为粗制滥造、缺乏精益求精,可以说是中国制造的普遍德性,也可以说是中国制造业从业者普遍的素质,还可以说是中国社会劳动力再生产的必然结果。如果某种软肋成为普遍的共性, 或者说成为一种民族的根性,背后一定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而要改变这种普遍的民性,的确是难于上青天。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个难度虽然没有“让猴子学说话”那么难,但一定比培训导盲犬难得多。& & & & 本人认为粗制滥造、缺乏精益求精的映射在制造业上的民族根性,主要来自于中国历史的三个方面:& & & & 一方面,是中国来自于农耕文明根深蒂固的影响。中国文明是典型的黄土文明,支撑这个文明的是农业。历史上的农业是一个靠天吃饭的产业,农民的劳动起不到决定性的作用。风调雨顺意味着丰收,而天旱地涝则意味着饥饿。而农业的种植只要掌握好时令,挖土犁田,播种,施肥、锄草等体力劳动就大概齐了,对土地颗粒的大小、种子站卧朝向、地块的几何形状等有大致的要求,没有精确的要求。在农业方面,所谓的“精耕细作”所代表的是守时令、知农理、勤快、辛劳,而非制造业需要的精确、标准和对产品质量无微不至的挑剔。这种没有精确度标准化要求的劳动历史长了,粗制滥造就成了劳动的习性,长进骨头里去了。当然,任何事物都是两方面的。农业文明在培育了民性的温良、顺从、文化传承和保持社会稳定方面,作用是巨大的。但今天的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下,这种文明所培育出来的劳动特性,工业社会不太认可。& & & & 第二方面,是中国的历史一直是权力任性的历史,也同时是一个排斥个人发展、压抑个性的历史。2000多年超长的封建专制统治,权力通吃。权力通吃之于社会管理,意味着重面上的管理,由面到点地全面管制,个人的自由被限制在狭小的空间,个人个性发展、个体发挥一起受到压抑。在这种人生生态里,急功近利、弄虚作假、心浮气躁客观上就成为在权力通吃的环境里求生的不得已,这种“不得已”长期存在,就形成了一种长进骨头里的普遍的社会文化。急功近利的民性,导致社会不会真正花力气在科学的基础研究之上,即使是有些基础研究也只是皮毛的。弄虚作假意味着不尊重真理,不尊重科学。心浮气躁则意味着人的办事不认真,敷衍了事。这种文化与现代高端制造业需要的职业道德、科学思维与精益求精,是格格不入是的。& & & & 第三方面,是中国传统的以培养“顺民”“服从”为目标的教育制度,是不折不扣的扼杀个人创造力的罪魁。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在于人是所有生命中唯一具有自由意识,能独立思考的高等动物。创造,是建立在独立思考基础之上的。没有独立思考,创造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然而封建专制之于个人所需要的,不是独立思考,而是不能提出质疑的绝对服从听命。学习服从、学习听命的历史长了,整个民族独立思考的能力在消褪。中国古代为什么能出“四大发明”,是因为中国人天生聪明。科技革命为什么不在中国产生,因为这是一个封建的、权力通吃的王国,其教育制度一起在抹杀个人的创造力。近代以来中国为什么出不了思想家,是因为思想没有空间,闭气了,憋气了。& & & & 中国制造要注入创造的因素,或者说中国制造要升华为中国创造,要解决的问题有三:人、环境、动力。要有具有创造力的个人,要有给创造以宽松环境的社会制度,要让创造者能在创造中自我实现。没有这三个条件,讲中国创造是猴子捞月,天方夜谭。& & & & 要打造适宜创造的上述三要素,所要解决的问题与我们这个社会整个改革发展所需要解决的问题,从根本上看是同一个问题,但从具体的取向上看,要着力解决好各有侧重和特点的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 & & 一个方面,是必须深化改革。这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必须坚定不移的做下去。包括以下几点:一是必须继续深化政府改革。要实行社会生活法治化,建立法治政府,建立服务型政府,把政府的权力转化为法治的力量。如果社会生活继续是权力通吃,权力任性继续存在,创造就没有落脚之地。二是必须进行脱胎换骨的教育体制改革。抹杀个性的教育体制不改,这个社会就生产不出搞创造的人。创造没有主体,拿什么来创造。三是创造的活力在民间,必须毫不犹豫彻底放开市场。市场经济本身是一种经济制度的创新和创造的成就,让市场做为资源配置的基本手段,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这是人类文明的成就。任何一个具有创造力的国家,都是市场经济做得好的国家。只有市场,才生产创造,才成就创造。市场才是创造的沃土。而我们今天的市场,只是个名称而已,真正的内容并不多,离市场经济的要求还有十万八千里。& & & & 另一个方面,是坚决搬掉现实生活中政府部门妨碍“中国制造转化为中国创造”的因素,主要是管理部门的权力任性。这是当前即期必须下大决心花大力气,短期内需要立竿见影做出效果的事情。改革的制度创新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而“中国制造”的转型升级却是迫切的,事关民生的大事情。我们不能等改革成功了再转型升级,而是要在荆棘丛生之中为“创造”砍出一条血路。李克强继工商管理商事改革提出“三证合一”(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一址多证(一个办公地场所可以办多个营业执照)等等为企业进入市场降低门坎的安排之后,紧接着于5月12日进一步提出要对政府权力再砍五刀,为市场和民企松绑。我们称之为“五砍”,即再砍掉一批审批事项,再砍掉一批审批过程中的繁文缛节,再砍掉一批企业登记注册和办事的关卡,再砍掉一批不合法不合规不合理的收费。校正政府行为、清除权力任性的力度是空前的。& & & & 中国政府是这个世界上政府权力最大、涉及范围最广的社会之一。人们不仅要问:政府的工作到底是弄权,还是社会发展。如果说人民共和国的政府需要努力奋斗的,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话,那么弄那么多权力干嘛呢?因为权力,特别是与当权者个人极容易粘合在一起的公权私执的权力-任性的权力(其中的性体现的是个人利益倾向),是抑制社会发展进步的罪魁。在政治体制还没有能力把权力关入制度的笼子的现实条件下,放任权力就是抑制发展。任性的权力耽误社会发展,绝对的权力滋生绝对的腐败。& & & & 5月12日,李克强总理在全国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职能转变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引《礼记》《论语》详解政府工作报告中“大道至简,有权不可任性”的表述,语重心长间接指出了政府权力任性的不合理。李总理说,纵观中国历史,凡盛世往往都“居敬行简”、轻徭薄赋,政府施政要义,在于以敬民之心行简政之道。仔细体会总理的讲话,的确百感交集。一个没有敬民之心,不行简政之道的政府,是绝对不可能培养和激发出社会的创造力的。& & & & 政府权力设置中扼制市场、排斥创造的因素还有很多。不需要讲出来。只要到政府去办事,无论去哪个部门,都能深切地体会到。可以说是无所不在,无处不有。& & & & 中国创造之路,与中国文明之路一样,路漫漫其修远兮。但本届政府在这方面所做出的努力,成就是显著的,用心是良苦的,工作是到位的,这是天下民众都能切身感受得到的。& & & & 没有权力的任性,就没有对市场的刁难;& & & & 没有权力的任性,就没有对创造的扼制。& & & & 最近两年,随着成本优势的逐步丧失,人们对中国制造的未来忧心忡忡,甚至有唱衰者以为中国制造现在腹背受敌(前有美国、日本、德国,后有印度、越南、泰国等),终将有被替代的危险。而凭着对中国制造的深入了解,笔者反而相信中国制造不仅能够超越日本制造,而且称霸世界也只是时间问题。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中国制造拥有诸如广阔的内陆发展腹地、完备的产业配套条件、巨大的消费市场支撑以及发愤图强的制造业者等多方面优势。广阔的内陆发展腹地& & & &自2008年前后开始,中国长三角、珠三角的企业开始了向土地、劳动力和基础资源品等各方面成本都更为低廉的中西部转移的浪潮。虽然企业家们不时抱怨,中西部的投资环境不规范,政府招商“进得去,出不来”,但毕竟中国是一个同质性极高的国家,其转移成本和转移难度比转移到完全不熟悉的国外要低得多。& & & & 最近几年,在东南沿海制造业差强人意的情形下,河南、四川等中西部人口大省制造业的兴起趋势明显,东部农民工总量增幅回落,中西部则持续增长,就是这种现象的重要反映。这种转移使得中国内部形成了一定的产业梯度,有利于整个国家的平衡发展。& & & & 再加上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中部崛起战略和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实施,显著改善了中西部地区的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因素得以逐步消除,这些都为这些地区加快工业化进程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 & & 中国制造可以以空间换时间,得以喘息,得以继续发展。完备的产业配套条件& & & & 经过近三十年的快速发展,中国制造形成了世界上最完备的产业配套条件,这是印度、越南等发展中国家不可能拥有的能力。前些年,在世界制造业向中国转移的浪潮中,外商投资之所以青睐中国的一个很关键的原因,就是中国的配套条件好。反过来,又由于大量外资企业在国内的运营,进一步完善了产业配套条件。& & & & 一直以来,许多人认为,中国制造的唯一优势是通宵达旦的廉价工程师、流水线上不分昼夜的工人、以及各公路上深夜疾驰的货柜车司机等等......这些都是事实。正因为这种优势延续了足够长的时间,才使得中国制造的产业配套能力变得无以伦比。& & & & 可以肯定,未来十年、二十年之内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可以复制这种能力,即使是美国也做不到这一点。在这个基础上,只要循序渐进地升级技术和管理,逐步提升研发能力和品牌影响力,中国制造将变得越来越强。巨大的消费市场支撑& & & & 可以说中国的消费市场潜力在全球的主要国家中是最大的。过去,那么多外资企业来中国办厂,还有一个着眼点是中国有一个巨大的潜在市场。虽然过去几年我们的劳工成本上涨很快,但就制造以及物流等综合效率来讲,中国依然保持着优势。& & & & 中国不仅仅是世界工厂,中国还是一个重量级的世界市场,实际上已经形成了世界工厂和世界市场的联动格局。尽管最近有许多外企撤走在中国的工厂,但从频频出现的工厂“员工荒”来看,说明巨大的消费市场业已启动,部分劳动力已经转向商业。& & & & 所以,即便欧美市场需求疲软,但国内消费需求将成为推动中国制造持续增长的新引擎。再加上国家政策的积极导向作用,中国制造将得到较快速的升级和转型。发奋图强的制造业者队伍& & & &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不仅成长了一大批成功的民营制造业者,他们大多是企业主,是中国制造中最富竞争精神的力量。与此同时,大量的外资企业投资国内,除了解决就业发展经济之外,还有一个重要贡献就是帮助我们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职业经理、产业工人等制造业者,他们拥有先进的管理思想、良好的职业素养和熟练的工作技能。他们或者自主创业,或者进入民营制造企业,形成了一股推动中国制造向前发展的强大力量,这也是其他国家所没有的。& & & & 最近和一些日本制造业朋友交流的时候,常常被问到,中国制造会否全面超越日本制造的时候,我通常会给予肯定的回答。理由是,多数日本制造业者的学习力严重退化,冲劲不足是致命的缺点,而中国制造业者依然发愤图强,学习力超强。曾几何时,由于地产的疯狂、金融的无序,让一部分制造业者分了心,走了弯路。值得庆幸的是,最近一两年来,由于市场的无形之手和政府的有形之手,让多数制造业者回心转意,重回主业。& & & & 就像真正的战争一样,不管武器如何先进,但最终的决定因素仍然是人。所以笔者以为,有我们这样一支发愤图强的制造业者队伍,中国制造必将称霸世界。(本文作者刘承元博士为合众资源·3A顾问董事长)& & & & 东方出版社“精益制造”系列图书助力中国产业升级& & & & 东方出版社“双百工程”之一——日本精益制造书系,专门为中国制造业产业升级提供思想武器,从实务学习详解精益制造,深受管理者和一线员工喜爱。& & & & 所谓双百工程是指,东方出版社计划用5年左右的时间,陆续引进出版在制造行业独领风骚、服务业有口皆碑的日本系列书籍各100种,以服务中国的经济转型升级,我们命名为“日本精益制造”和“服务的细节”两大系列。& & & & 出版愿景:“通过东方出版社双百工程的陆续出版,哪怕我们学到日本经验的一半,中国产业实力都会大大增强。”& & & & 东方出版社精益制造系列目前已推出、、、、、、、、、、、、、、、、、、、27本。& & & & 过去20年,中国一直以制造大国自居,而且安详地活在自己的梦中,我们骄傲于生产出了全宇宙最优秀的手机,也为生产了全球70%的圣诞老人玩偶而感到自豪,甚至在国外看到产自温州的廉价皮鞋,我们都会感觉倍儿有面子…这种感觉有点像晚清时候,大臣们纷纷以“天朝上国”自居,也有一个属于他们那个年代的美梦,但鸦片战争的炮弹粉碎了晚清大臣们的美梦,随之将其抛入水深火热之中,而不断上涨的人力、材料成本、以及越来越离谱的员工管理难度,正吞噬着中国制造业的美梦,倘若再无法完成升级,中国制造或许也会变得水深火热,事实上,2015年春节前后的倒闭潮,也预示着中国制造该如梦方醒了。& & & & 环顾世界上最主要的几个国家,美国崇尚创新,且向全球范围内输出了微软、谷歌、脸谱等优秀的品牌,并不断将制造任务外包给其他国家,与之相对应的则是,中国、日本、德国承担了大部分的制造任务,而且都能通过自己的方式抢到了一些订单,这些国家在努力程度方面全都值得点赞,但在通向未来的进程中,显然,中国制造慢了半拍。& & & & 中国制造,没有上帝?& & & & 如前文所述,中国制造的日子因成本问题和员工管理难度而变得越来越糟糕,一些沿海代工厂干脆倒闭,东莞老板自杀未遂的事迹以及那封挺有文采的绝笔信都成为当日制造业的头条,更尴尬的是,制造业面对这种不利局面,能想出来的办法实在太少,否则,不会连胜华科技这样的业界翘楚也轰然倒地。抛开经济大环境不讲,笔者觉得中国制造的核心问题,还是基本的品质意识有问题,最直接的表现就是把消费者不当上帝,甚至直接当成弱势群体,而在面对自己的员工时,就更不会有上帝的感觉了。& & & & 海尔的张瑞敏曾经用铁锤砸毁了70台有瑕疵的冰箱,在他抡锤之前,依旧有人建议:冰箱有点瑕疵,便宜点卖给中国人吧!这个故事有非常强的审美性,也唤醒了海尔人的品质意识,对这个企业有着深远的影响,但显然,张瑞敏的锤子没能砸醒更多的制造企业,20年来,我们制造的产品依旧有着“凑合用”的老毛病,拿智能手机为例,苹果的iPhone4在使用了4年之后,依旧能通过翻新的方式来二次售卖;而很多国产手机压根撑不过自己的保修期,在硬件细节、品质标准上更是无法同日而语,事实上,纵观整个制造行业,我们也没什么能拿得出手的工业化产品,更糟糕的是,有关部门也迟迟不能出台相关产品的品质标准,他们的理由是要维护社会稳定,一旦监管太严格,会让大多数企业倒闭,长此以往,中国制造行业势必会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情况,而随之而来的就是连续不断的价格战,营销竞争,拼数量、拼规模、拼市场份额,但质量就是上不去。& & & & 中国制造把消费者当弱势群体,于是,产品质量总是不过关,即便过关,也是那种要求极低的标准;同时,中国制造业也没有找到一种合适的态度去对待自己的员工,最直接的表现就是,把员工看作是机器人,用一种叫做UPH的东西去设定其每个小时的完成量。如果说UPH这种东西是迫于效率压力而不得已而为之,那么,制造业普遍缺乏的向心力则需要制造企业,特别是中小型制造企业需要好好思考的问题,事实上,好的企业应该给员工发三份工资,一份是人民币,用来养家糊口;一份是情感,有尊重在里头,还有就是提供给员工的成长平台,大概效果就是让员工感觉自己在这里干,特别有希望,并帮助他们不断适应新环境、增长新技能。现在,我们又有多少制造企业能做到这三分工资呢?能把第一份痛痛快快发了,就已经很不错了。& & & & 产品质量差,导致利润率下降,从而无暇顾及员工收入,更无法投入成本去照顾感情,员工归属感下降,拉动离职率走高,新进员工又因技术生疏而生产出不良品……有很多的中国制造企业都陷入这样的恶性循环中,无法自拔,直到倒闭。面对产品质量和员工管理问题,笔者倒是建议中国制造可以虚心向德国、日本企业学习。日本马桶,冲走了谁的尊严?& & & & 谈到产品制造流程的严谨性,我们不得不给邻国日本点个赞,事实上,在制造业流传的很多故事都来源于日本的制造业,比如丰田、松下的品质零缺陷标准,多数的日本制造企业中没有不良率的概念,他们甚至一度因过于严谨而错失了创新的改革。现在,日系电子企业虽然集体陷入亏损、索尼、夏普、松下等全球知名企业日子都不好过,但相关的制造技术却依旧补给着整个世界,据统计iPhone有30%的零件来自日本制造,夏普依旧是苹果最重要的显示器供应商之一,另外,波音公司也从日本采购了大量零件,有人甚至调侃,这家公司有50%的血统都是属于日本的。& & & & 日本制造出来的产品,让本国人民放心,同时,也引发了中国人的抢购。相信很多人都应该知道“马桶圈”的故事。中国人为什么去日本抢购马桶圈?,这甚至成为了两会议题,在“抵制日货”的呼声尚绕梁三日之时,这种抢购热真有点让中国制造脸上挂不住。& & & & 其实,笔者无意崇洋媚外,只是单从客户体验上来看,不得不承认,日本的马桶圈比之国内商品更有竞争力:日本马桶圈胜在细节,他们的工程师会充分地研究男人、女人臀部的差异,从而细分产品设计,而且在水流喷射力度、角度、烘干的温度、时间设定以及冲水时的防溅等功能,也有非常细致入微的标准要求;对比之下,中国的马桶能顺利把黄白之物顺利冲下去就谢天谢天地,至于,那些冲腚、热风吹干等高级功能就不要太指望了,急出一头汗之后,还是要用手纸来搞定。关于日本马桶圈,还有一个需要澄清的就是“made in China”,没错,中国游客抢回来的日本马桶圈,确实产自杭州下沙经济开发区内,但可以肯定的是,相关质量标准,或者生产流程,日本企业都有着非常大的参与度,之于产品质量有着决定作用,正如iPhone6的组装基地在郑州,但这与中国手机无关。& & & & 日本马桶冲走了中国制造的尊严,是时候,检讨我们的产品标准、生产流程了,也是时候,从数量经济向质量经济转化了,当然,最重要的是,生产者要坚持生产好的产品,而消费者同样具有用“好产品”的意识。或许,多年之后,中国制造业产品真得会因消费者严苛要求,而大幅度提升品质,那时候,中国制造也应该要给消费者记上一功。专注简单,德国制造的育人之道& & & & 除了产品标准之外,中国制造业正面对着越来越多的管理问题,掌舵者、中层和基层,几乎每个level都有着自己的焦虑和迷茫:& & & & 中国制造业一旦受到外部环境影响,就会不由自主地进行多元化投资,比如做空调的人,去做手机;做手机的,又去做电商;过去十年,房地产大热之时,又有大量企业转型房地产开发商,这种做法本无可厚非,但企业如果只是以短期利益为目标,是很难拥有核心技术的,而这又恰恰是企业在经济环境恶化之时,最重要的护身符;相比之下,德国制造业的掌舵者就显得“迂腐”很多,他们能始终坚持自己的产品方向,持续沉淀核心工业技术,坚信制造企业能存活下来,最根本的原因是要解决消费者的生活、工作、娱乐的问题,而不是靠虚拟经济或着金融手段来美化财报。& & & & 另外,德国制造业面对员工的态度也需要国内企业进行反思,在中国,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讨厌进工厂、讨厌制造业,多是因看不到前途,收入低的同时,又没有技能上的增长;相比之下,德国制造的雇员数量几年来保持着1.4%的增长率,工人的工资和福利待遇高出美国66%,更重要的是,德国企业能对劳动者持续培训,增加了员工技能的同时,又降低了企业管理者的难度,对于产品品质更是有着巨大的改善。(科技新发现 康斯坦丁/文)& & & & 本文如需转载,请联系QQ: ,并注明出处& & & & 2025,未来战鼓。& & & & 近日,关于中国制造2025的计划,在国内风靡一时。而在此前的春节,中国的制造业行业充满动荡与争议。& & & & 大批中国游客,去日本争抢马桶盖、电饭煲等产品,与此同时,大批中国沿海工厂倒闭,而在董明珠与雷军的制造业对决互联网的赌局中,似乎一向强势的董明珠,并没有占得上风。& & & & 这一切,都志向了中国当下制造业的困局,中国未来是否仍需要坚持制造业?中国制造能否保持在全球的竞争优势?& & & & 就目前来说,从国家到城市,在产业选择上,存在着两大误区,一个是处理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高端产业的误区,一个是处理制造业与第三产业的误区。整个国家,存在着“去制造业化”的倾向。& & & & 十二五以来,有一个倾向,就是各地争相将发展新兴产业和高新产业,作为未来破局之道,而忽视了“中国制造”,甚至,很多地方将传统产业,作为落后产能。各地兴起腾笼换鸟之风,必欲除之而后快。& & & & 战略性新兴产业目前占比只有10%,尽管潜力巨大,但是,从潜力到现实,尚且是未知数。现在出现的一个不好的现象是,各地对于新兴产业蜂拥而上,以太阳能产业为例,全球有46个国家将其作为未来新兴产业的支柱,而国内几乎所有的省市,也都将其作为未来重点发展的产业。如此,很容易导致新兴产业的同质化。& & & & 事实上,就中国在全球产业链所处的位置而言,中国仍然位于全球产业链的下端。在高新技术行业,中国与世界的差距巨大,&在中国竞争最激烈的家电行业,核心的技术却在美国和日韩,甚至在LED领域,中国企业更是全面受制于日韩,在汽车领域,核心技术控制在美国,德国、日本等国手中。中国最先进的航天工业,已经落后于世界先进十年以上。在高端产业领域和主流产业,中国企业的产业升级,受到核心技术的制约,短期内将难以实现。& & & & 对于更广大的内陆地区而言,未来最严峻的任务,可能并非发展新兴产业和高新产业,而是传统产业的转型与突围。作为一个强大但是却人均收入低的国家,国内民众庞大的内需,仍然需要通过传统产业来满足,制造业仍是中国的立国之基。& & & & 中国目前制造业的困境,并非制造业本身出了问题,而是社会结构出了问题,由于贫富分化严重,权贵和富豪阶层的奢侈品消费流行,中国以穷国之资,竟然成为全球第二大奢侈品消费大国,是不正常的。而在另一端,则是庞大的低收入人群所构成的低端消费市场,而在此中间,大众消费,或者说是“中端消费“严重匮乏。 & & & & 新兴产业和高端产业,绝对不是救世主,切不可寄托太多期望。欲以此为经济发展的动力,更似一种投机主义。中国更需重视“中国制造”。否则,在高端领域,中国将受到欧美阻击,在低端领域,越南和印度虎视眈眈,中国有两线作战的巨大隐忧。& & & & 在二产和三产之间,中国仍然需要坚守制造业,在二十年内,坚持制造业立国的国策。 北京服务业占GDP的比重超过75%,成为大陆城市中服务业占比最高的城市,北京模式的出现,无疑为中国各地城市转型,提供了样本。& & & & 不过,中国仍然属于后发国家,在全球产业链中定位的制约,以及中国目前的产业经济发展阶段,决定了北京模式,恐难以为全国仿效。 & & & & 第三产业,往往与高新技术以及制度优势有很大关联。这两个方面,恰恰是中国的短板。如,在电信服务领域,中国的技术不及欧美,无法在世界主流市场拥有强势市场。如在金融行业,制度创新非常重要,中国纵然有世界上市值最大的银行,但是却无法称为世界性银行。& & & & 由此,第三产业的全球布局,中国短期内无法改变。而中国最大的机会,其实仍然在制造业。& & & & 中国拥有广阔的大陆市场,但是,由于国民收入偏低,导致低端消费流行,未来,中国将从低端消费,过度到大众消费,在此过程中,必然产生对基本工业品的大量需求,这种趋势,注定了制造业在中国大有可为。既然能去日本买马桶盖、电饭煲,中国如能造出好片的马桶盖,不就可以扩张无限广阔的市场?& & & & 此外,虽然现在发达国家的服务业均占据主导地位,但是,各大强国崛起之初,却无不以制造业立国。& & & & 英国在19世纪中期最强盛的时候,工业占欧洲的60%,全球的45%;美国在二战结束初期最强盛的时候,工业占全球的53.4%。今天中国被美称为“世界工厂”,其工业占比,也仅为全球的20%,远远称不上强盛。& & & & 目前,中国仍然属于欠发达国家,充分的工业化过程尚未完成,制造业在所有产业中,具有决定性的战略意义。若缺少制造业攻坚的耐心,欲实现跨越式发展,则不仅第三产业难以后来居上,目前“世界工厂”的比较优势亦将失去,最后沦落到夹心饼干式的两难境地。& & & & 就此而言,除中心城市外,中国的多数一般城市,恐怕仍然需要以铸造业为主体,服务业为辅助,最后逐步达到制造业业与服务业的平衡。 & & & & & & & & 目前破局最大的希望,在于于内需的振兴。中端阶层,大众工业,大众消费,方才为中国强盛久远之道。& & & & 中国近期推动“中国制造2025计划”,其根本任务,就是迅速实现制造业升级,尽早使中国进入全球制造业大国第二方阵,形成对后发国家的互补,摆脱同质化竞争。 & & & & & &当下,全球制造业三大方阵的划分,比较流行,严格来说,全球制造业存在五个方阵。第一方阵首当其冲是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尖端的科技,以及相对完备的产业体系,实力雄厚。第二方阵是日本和德国,拥有高新技术优势,在智能制造和精密制造方面,优势突出。第三方阵是英国、法国、韩国。英国和法国在航天,医疗、高技术产业有优势。而韩国则在电子产品领域优势突出。中国此前被归于第三方阵。其实是不太科学的。因为中国的制造业技术水平,与英法和韩国,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应归于第四方阵。第五方阵,则是东南亚,印度、非洲等一些国家。前三大方阵处于发达国家。第四方阵以中国这种高速发展的金砖国家为首。处于过度阶段。第五方阵则明显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下端。& & & & 当下,中国处于比较尴尬的境地,既要追赶前三大方阵,又要应对后来者的追赶。当下,中国制造处于连线作战的危险境地。在高端技术方面,核心技术掌握在欧美发达国家手中,中国的技术升级,产业升级,受到了残酷阻击,最近几年,中国遭遇的知识产权官司越来越多,而且,鉴于中国的不太顺畅的科研体制和人才体制,中国未来在短期内,也难以完成技术升级,难以冲刺前三大方阵。而随着中国人力成本的提升,,东南亚和印度等地,逐渐对于中国的低端市场构成了严峻挑战 & & & & 中国制造2025计划,预计将用10年时间,完成初步的产业升级,力争使中国进入制造业的第二方阵。20年之后,进入与美国比肩的第一方阵。这个目标比较宏伟,其实,退一步而言,哪怕未来10年之后,能够进入第三方阵,也能拉开与后起国家的产业差距,形成产业梯度,并由此建立产业互补。& & & & 对于未来中国而言,对外扩张式的投资,并非首要,最大的挑战,是实现国内的产业升级。而鉴于中国的产业地位,低于发达国家,稍高于东南亚,非洲的情况,中国应实现半步产业升级,满足国内日益提高的消费水平,同时,拉开与第三世界的差距,形成与第三世界的广泛产业互补。& & & & & &当越来越多"中国制造”风靡世界的时候,欧美贸易“壁垒”的大棒也挥向我们,是欧美新的保守主义的抬头还是我们做的真的不够?我们认为:中国制造业到了升级的时候.& & & & & &近几年,随着我国制造业的迅猛崛起,“中国制造”已经风行世界,但是,我们赚取的利润却十分可怜,我们的产品没有核心竞争力,依托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我国制造业却屡屡遭到欧美国家的贸易制裁。& & & & & 我国制造业究竟何去何从?我国是制造业大国,但还不是制造业强国,我们还需要在自主创新,核心竞争力方面狠下功夫。我们要走向世界,要想成为制造业强国,首先要走出亚洲。亚洲制造业发展总体来讲(除日本外),科技水平还比较低,附加值低。日本作为世界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成功的关键在于制造业的崛起,值得我们借鉴和吸收。韩国的三星依靠技术创新,成功进入世界500强。新加坡的电子信息技术发展势头强劲,他们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我国的华为、中兴等企业在自主创新方面已经处于世界先进水平,联想、海尔的国际化也值得国人惊喜。但,作为中国这么大一个国家,这么大一个市场,仅仅少部分优秀企业还是不够的,我们需要若干企业的崛起,在世界各地,能够更多地看到“亚洲制造”,看到“中国制造”的产品。论坛每年年会将根据亚洲制造业发展形势确定不同的选题。今年的主题是:创新推动亚洲制造业崛起。& & & & & 创新是企业前进的动力。亚洲制造业论坛秘书长罗军认为,“没有创新,企业就没有活力;没有产业的升级,亚洲制造业就没有办法与欧美抗衡。”希望通过亚洲制造业论坛,促进亚洲企业加强自主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实现亚洲企业的共同繁荣。大会将从以下五个方面来探讨:“自主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亚洲如何突破欧美贸易壁垒”,“亚洲如何缔造世界品牌”,“‘亚洲制造’与‘亚洲创造’”,“亚洲制造业资源整合”。& & & & &在谈到亚洲制造业论坛的发展时,秘书长罗军告诉记者,亚洲制造业论坛不同于一般的会议活动。她是一个很务实的,专业性很强的国际性活动,围绕“制造业”这个重要的主题深入探讨,得到了亚洲制造业大国的积极参与,日本、韩国、新加坡、印度,以及香港、澳门、台湾都将带领制造业领袖出席,目前,亚洲地区还没有举办过以类似的专题活动;制造业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的发展。& & & & & &罗军认为,亚洲制造业的崛起,也需要一个氛围,需要一个创新的发展环境,亚洲制造业企业应该联合起来,加强交流与对话,促进沟通与合作,亚洲国家和地区借助“亚洲制造业论坛”这个“平台”,加快亚洲工业革命步伐,用团体的智慧,屹立于世界。& & & & 近年来,中国人到海外疯狂抢购的消息屡见不鲜,许多西方国家的奢侈品店名牌店里挤来挤去的几乎全是中国人,从伦敦到柏林再到拉斯韦加斯,从东京到首尔再到迪拜……中国人俨然成了各国繁荣的“救世主”。在全球经济低迷的当下,中国“狂购族”在海外显示出来的强大消费能力,让各国媒体频发感叹:中国到底是穷国还是富国?& & & & 单从海外购物潮来看,中国毫无疑问是富国,中国人出国出境最大的乐趣也是购物!据中国奢侈品专业研究和顾问机构财富品质研究院发布的《2014中国奢侈品报告》显示,中国去年出境旅客人数连续第五年以20%的速度增长,达到1.7亿人;人均境外购物消费额达到632美元,居全球第一。据商务部不完全统计,2014年中国境外消费额已超过1万亿元人民币。& & & & 中国人每每从海外回来,都是大包小包满载而归,里面塞满了自已中意的商品,或者是朋友嘱托捎带的商品,大到名贵手表,小到蒸锅炖锅以及品牌服饰、奢侈皮具,奶粉香水、红酒餐具甚至是马桶盖垫都是应有尽有。按说“中国制造”早己风靡全球,出国旅行大可不必如此辛劳疯狂购物。但现实又迫使中国人乐此不疲加入到汹涌的海淘大军中,因为在国内,同类商品要么价格昂贵,要么就是假冒伪劣,让众多消费者对“中国制造”缺乏足够的信心和信任。& & & & 中国制造本来有劳动力的优势及资源的优势,但同样商品的价格却比国外贵很多。中国还不是一个自由市场经济体,对外贸易壁垒也很高。贸易壁垒包括关税、进口限制、换汇限制、外汇政策等,结果导致海外商品不能像在开放国家的市场一样在中国国内正常销售,因而价格一直居高不下。& & & & 中国对特定消费品和消费行为加征消费税,很多奢侈品或者是一些日用商品,都是消费税重点照顾的对象。需要缴纳消费税的商品包括烟、酒、鞭炮、化妆品、贵重首饰及珠宝玉石、高尔夫球具、高档手表、游艇、摩托车、小汽车等。共有13个档次的税率,最低3%,最高56%。以小汽车为例,中外市场巨大的价格落差主要涉及到各种苛捐杂税,比如25%的关税、17%的增值税、10%的购置税以及依照排量征收的高至40%的消费税,使得进口小汽车在中国价格翻倍成为普遍现象。& & & & 在海外购物,除了品质可靠,价格优势也是另一个因素。我在美国时,喜欢去诳奥特莱斯,那里面形形色色的知名品牌优质商品可谓琳琅满目,即使没有碰上打折季,许多大牌服饰、皮具的价格也只有中国的三分之一!一些贴着“中国制造”标签的服饰,在中国的商场卖得很贵很贵,而在美国的商场却只卖出淘宝价,让人觉得不可思议!想想这些“中国制造”不远万里,来到美国,除了长途运费,美国的劳动力成本比中国高,美国人均收入水平也高于中国,却能享用到如此优质优价的“中国制造”。同样的商品,在中国的价格却比国外高很多,这对中国人当然很不公平。& & & & 一个朋友2013年曾在燕莎花了15万买过一款德国名表,这款产自德国德累斯顿的名表堪称顶级名表,去年底游德累斯顿时,我特地走进了设在古城堡的旗舰店,发现里面看表选表买表的几乎都是中国人,德国店员操着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与顾客交流。那款玫瑰金机械表,标价是1.7万欧元,折合人民币12万多元,由于这款名表产自德累斯顿,在当地购买,退税额高达25%。也就是说,在北京需要15万人民币才能买到的名表,在德累斯顿只需要10万元人民币,可以省下三分之一。海外购物值不值,人们一看一比,就用不着再多思考了。& & & & 与深圳毗邻的香港,国内游客包括深圳市民,这几年最热衷的事情,就是去抢购各种货真价实的名优商品,而进口原装奶粉常常一上架就被中国人抢购一空……鉴于中国人对奶粉的抢购习惯,一些西方国家接连推出了一系列购买洋奶粉的限购措施。去年元旦前后,香港甚至出台规定,大凡赴港旅客只能携带两罐奶粉离境,违规者可判200万港元罚款和最高7年监禁。如此严厉的限购措施,以前闻所未闻,只是因为中国人海外购物太过生猛所致。& & & & 一个靠出口创汇迅速崛起的制造业大国,一个拥有十四亿人口需求的庞大市场,却生产不出让自己放心的奶粉,这显然不是一般的耻辱。是什么原因导致中国奶粉长期过不了质量关?一个涉及千家万户的婴幼儿产品何时才能让中国妈妈们放心?这是“中国制造”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也是政府和企业需要共同反思的问题。中国人到海外疯狂抢购,并不意味着崇洋媚外,也不是什么人傻钱多!中国人也曾坚定不渝的支持国货,支持本土生产企业,可换回来的却是“大头娃娃”“三聚青氨”以及什么皮革乳粉等等黑心产品,让“中国制造”一再蒙羞!& & & & “中国制造”历经30多年风雨兼程,为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但“中国制造”没有使中国成为一个制造业强国,很多代工产品其原料和市场都在海外,真正拥有核心技术在海外畅通的自主品牌少之又少。“中国制造”只是给国际品牌代工,既没有核心技术,也没有知识产权,更没有营销渠道,附加值或者含金量并不高。& & & & 随着国际市场不断变化,过去低成本、薄利润、高消耗、高污染的制造业发展模式显然难以为继,一些东南亚国家正从中低端制造业抢夺中国的成本优势,高科技制造业也在回迁到发达国家。“中国制造”凭藉成本低廉和人口红利等优势,曾经吸引不少外商投资企业,但多年来,中国制造业仍然停留在产业链的最低端,利润微薄,产品技术跟不上市场发展,如今必然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压力和挑战。& & & & 财经作家吴晓波认为,“中国制造”所推行的、用“市场换技术”的后发战略已经失效,只有力求技术上的创新,才能抓住“中国制造”的最后一公里。所谓技术创新在中国已经喊了N多年,但技术创新之路仍然走得十分艰难。虽然过去科研经费投入巨大,学术成果和技术创新并不尽如人意。在基础研究、社会公益研究和共性关键技术研究领域,中国和世界科技强国差距明显。中国要成为制造业强国,需要充分尊重人才,保护知识产权,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产品的泛滥,使更多的科研经费真正用于技术创新。& & & & 中国要遏制海外疯狂抢购,还需要政府推出减税让利政策,减税不仅是对企业减税,更要对商品减税,特别是把进口关税和消费税降下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淘汰落后产能,让粗制滥造的产品或假冒伪劣产品在市场上无立足之地,使消费者不出国门就能买到物美价廉的商品。新一届政府显然意识到减税让利的重要性,尽管减税让利阻力重重,现在看来,这项工作己经在启动。“中国制造”出口为何比内销物美价廉& & & & 凤凰博报(主持人):今年年初中国游客去日本抢购电饭煲还有马桶盖引发了一时的舆论,两位觉得是因为中国商品的质量和技术不够好还是有其他的原因呢?& & & & 杨佩昌:原因是多方面:首先就是欧美产品整体质量上是要比中国要高一些;第二个是价格相对便宜,有的甚至是便宜了两倍,甚至很夸张的三倍;第三就是中国人的从众心理,比如说我跟一帮人出去,我看谁买什么东西我也跟着去买了;第四架不住导游会忽悠,我记得有一次带着几个老板去一个商店买手表,这个导游说你们今天运气太好了,从来没有碰上过在这个店里面竟然有四块百达菲利,那些老板赶紧去疯抢,那几块百达菲利几下就全给买光了,那个导游的艺术,言语是很重要的。& & & & 凤凰博报:除了这些,还有什么其他的原因呢?& & & & 李从国:第一个是人们对中国制造当中的出口产品和国内销产品是两种不同的心理状态,在制造商的心目当中,出口的商品他知道要经过严格的检验,所以加工管理就严,质量上一丝不苟,否则消费者反映出问题以后,下次订单就没了。& & & & 凤凰博报:同样的商品,但是出口的就会比国内销售的质量要好?& & & & 李从国:对。& & & & 凤凰博报:国内不会有相关部门来管理吗? & & & & 杨佩昌:中国的管理是多头,谁都可以插手,谁也管不了。在国外的法律是很明确的,而且管理也非常明确,到底谁来管,责任人是谁,非常明晰,有问题的话知道去找谁;在中国可能有时候你会投诉无门,比如说你找消费者保护协会吧,也许行,也许不行,不知道,但是在国外你找就一定行。& & & & 中国人到海外去购物,主要是对整体的品牌信任,国外的产品不管怎么说,大多是比较放心的,不会像在中国可能有好产品,也有次产品,一不留心就买到次的了。我在国外基本上不会去考虑质量的问题,价格还可以,然后不错,我就把它买下来了,或者这个功能我喜欢也会买下来。国外的整体品牌就让我们很放心,不会让你慢慢去琢磨哪个放心不放心,这点很重要。& & & & 另外外国人服务整体比我们高出一大截,我去日本的一次印象特别深,我在商场里面买东西,两只手大包、小包提着,就快走出大门的时候,有一个老太太,就是商场的,在我后面追着我,然后我一看叫我停下来,我也没明白什么意思,一会儿就给我送来两个大袋子,然后把我的小袋子装进大袋子里面,让我带出去。要知道,我买的东西不是在他这儿买的,而是在别的地方买的,他看见我拿东西那么困难,主动把袋子送给我,印象特别深。& & & & 一次在德国,我带着几个人去买表,店员一看见我们来了,他也不知道我带的几个人都特别有钱,就让我们挨个坐下来,再问你有什么需求,最后很耐心的挨个挨个跟你说,受尊重感非常强。“中国制造”质量差病根在体制文化& & & & 凤凰博报:赴日本采购的新闻曝出来之后,我们凤凰做了一个调查,就是把从日本购回来的电饭煲和中国同等价位、同等档次的电饭煲放在一起煮饭,然后给一些嘉宾尝,其实在口感上并没有太大的区别,既然这样,为什么还要去买?& & & & 李从国:这是一个品牌问题,人们对品牌的信任问题,品牌不是简单的一个商标,还包括产品的质量、信任度、服务,人们对国外的东西已经形成一种共性了,民间的共识。为什么呢?因为别人的产品无论在质量上、耐用上还有服务方面,是远远高于我们的,中国制造有很多地方就有点和稀泥,有点粗制滥造,电饭煲不是技术含量很高的产品,中国要制造这个东西很简单,借鉴其他国家的技术很快就可以搬过来,但是我们在材料上、在用工上、在设计上、在最后的销售服务上,可能我们做得不如人家地道。& & & & 凤凰博报:是不是可以说中国人去买只是买一个心里安慰呢? & & & & 李从国:有这个问题,钱都花了,买就买个好的,也是一种信任 & && & & & 凤凰博报:是什么原因使国人对于中国制造的产品失去信心呢? & & & & 李从国:在中国的经济社会当中,在民众当中有共性的缺点,或者说共性的弱点、软肋肯定有很深刻的历史或文化原因,可以说长到基因里面去了。& & & & 简单说有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我们的历史,我们是黄土文明,从农业国家走向工业化、现代化,黄土文明有一个大特点,就是种粮食的,中国人大多数是种粮出身,农业文明有一个特点是靠天吃饭,决定于老天爷、定于气侯,风调雨顺了这一年就OK了,如果风水恶劣了,天干了、地涝了,这一年就欠收,就会有人出去要饭。& & & & 听天由命的生产过程中有一个很微妙的东西,农民下锄头、下地就行了,至于生产的标准、对土地的平整度、品质这些东西基本不在考虑之内,农业生产当中有一种粗犷性,只要有责任心,具体的动作大而化之就可以了,这种大而化之,由爷爷传到爹那儿,爹那儿转到我这儿,我再转到我儿子,传承出一种什么东西呢?就是做事往往有点大而化之了,这是一种文化,文化的东西不值得批判,因为文化是来自于历史。& & & & 那么这是一个方面,另外一个方面来自于社会的治理,两千多年超长的封建社会当中,权力为上,权威主义为上。国人的这种权威主义对应的东西就是被过于忽视,老百姓被称为草民嘛,庶民嘛,在社会上他们的空间是受限制的。威权至上,大家都去看着权力去了,就不会在乎自己。如果你学些经营手艺,不去巴结关系,就会排斥个人发展,长期以来就会形成人们对自己的行为不负责任的文化。他要抓影响他生活命运的主要因素,权力就是其中第一个影响命运的,所以人们其实很少去发挥自己,也没有机会、没舞台发挥自己。& & & & 所以长期以来中国人大而化之、做事毛毛躁躁,原因就是这么两条线:一个是超长的封建统治;另一个是文明历史,某些方面潜移默化、润物无声植入到了我们的基因里。& & & & 凤凰博报:但黄土文明其实也很讲究精工细作。& & & & 李从国:黄土文明的精工细作跟工业肯定是两码事,即便是精工细作,但一个最重要的问题是生产更多是靠天吃饭,人在其中只是参与,靠老天爷吃饭是第一。中国土豪国外购物心甘情愿被导游忽悠& & & & 凤凰博报:一般说到海外购物、可能第一想到就是去购买一些奢侈品,价格比较贵,而抢购一词足以说明海外购物群体的庞大,根据统计,去年一年中国海外消费量已经达到了1万亿,中国有钱的人真的已经这么多了吗?& & & & 杨佩昌:中国的人口太庞大了,这么庞大的基数,依然是很低的比例。中国庞大的富人人群一到国外去,把外国人给吓傻了,他们确实非常有钱,到了国外买东西基本上不考虑价格。有一次一个土豪朋友买表,我说导游老这么忽悠你,你不知道吗,我实在问了,结果他跟我说了一句话让我释然了,他说我知道他在忽悠我,但是他拿到的点也就是3%、5%,可是如果我在国内买这个表的话,贵的不是几倍的问题,起码两三倍,我宁可让他忽悠,让他挣我这3%、5%。& & & & 李从国:实际上改革开放几十年来,中国整个收入分配成两极分化,民间说叫二八定律,就是说20%的人拥有80%的财富,然后80%的人就仅仅有20%的财富。我觉得这个比例还会往上提,应该是一九定律,就是说10%的人富起来了,90%的人穷下去。& & & & 中国14亿人口,你想10%是多少?就是1.4亿!1.4亿就5个澳大利亚,所以这些人无论跑到哪里去,那肯定是吓死人的,所以出外去购物,不是说大家都富起来了,是有一部分人是富起来了。& & & & 凤凰博报:那这个有没有钱跟有没有文化有关吗? & & & & 李从国:这个不可能一概而论,中国如果经济正常了,非常理性了,那应该有钱人跟文化有关。在我改革开放这几十年当中,思绪没有理清楚的时候,这个就说不定了,在中国先富起来的人,往往有知识的人恰恰不多,所以叫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 & & & & & 凤凰博报:我们再谈回中国制造,以小家电为例,中国的小家电比国外的小家电品牌差在哪里,优势有什么?& & & & 杨佩昌:我今天想带我的一个剃须刀过来, 1998年在德国买的,到现在依然用得非常好,还在用,质量确实没得说。中国还是有很多进步的空间,这个主要源于中国人想图便宜,因为经济水平不高,有钱的人毕竟是少数,大多数人还是图便宜,厂家生产的只能是比较次的,这是一个恶性循环,没办法。& & & & 凤凰博报:日本一家财经媒体曾做过一个调查,在全世界的消费群体当中,中国年轻人最不注重商品价格,仅仅在意品牌和质量,这和你说的图便宜恰恰相反。& & & & 杨佩昌:他的调查肯定是真的,但只是某些特大城市的部分比较新潮的年轻人,是不能代表中国的。放到中国的整个视野来看,还真不是这样,因为中国的二三线城市或者说广大农村,很多人买个手机,两三千块钱,还要琢磨去琢磨来的,大有人在对不对?还有些为了买个iphone还要去卖肾的不也有吗?还有卖血的,能说明中国年轻人都不注重价格吗? & && & & & 李从国:在国外来讲,人的独立性很强,18岁以后孩子都会自己独立的,离开父母闯天下,中国年轻人为什么不在乎商品价格,因为钱不是他的,他们是在啃老,所以他就不在乎钱。& & & & 杨佩昌:或者在北上广这些地方调查也不能代表中国对不对?我讲个例子,有德国人来中国旅游一趟,最后回去说中国太厉害了,哪是发展中国家,绝对是发达国家了,那是十年前。后来我问您去哪儿了?他说北京、上海、广州。& & & & 李从国:中国的消费水平要针对不同的消费群体来谈,对于新富裕起来的中产阶级,跟未富裕起来的消费水平还是有差距,但总体上来说,消费水平是在提高。说中国完成工业革命是个笑话& & & & 凤凰博报:那两位觉得现在目前中国整体的消费水平是什么样的呢 & & & & 凤凰博报:六七十年代的时候,日本经济刚刚起飞,日本人也喜欢到海外去抢购东西,是否能说明在经济起飞的过程中,逐渐富裕起来国家必然会经历这个过程?& & & & 杨佩昌:有这种趋势,因为刚富裕起来有两个钱了之后,很难一下就沉淀下来,想展示自己的财富,人的心理都是这样。比如我在国外买了一个好东西,回来是给身边人看。发达国家,物质相当丰富了,已经过了这个阶段,中国现在还没过,还没见过好东西,突然一出去之后发现原来有这么多好东西,货真价实的,还那么便宜,就发生大量抢购。& & & & 李从国:这个跟文化的背景有关,中国人的虚荣心特别强,冒富、显摆,在富二代身上可以淋漓尽致的看见这个东西。对我们国家新一代的人来说,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是有一定道理的。& & & & 工业革命是在欧洲,科技革命也在欧洲,我们只是农业在我们这儿,黄帝内经、中医是吧?对现在的这种产品来说,我们属于后发国家,从农业国家转到工业化的一个国家,可能产品在一定时期赶不上别人,那他们的产品就能够满足中国人的虚荣心或者显摆感。& & & & 凤凰博报:拿从农业国家转向工业国家,必然会经历粗制滥造的过程?& & & & 李从国:必然,对中国来说是铁打的必然。从根上来讲,中国人不如欧美人做事严谨,我们做事情的地道性、职业性、专业性,这些方面是有差异的,这个根源于农业文明,我不是否定农业文明,但从黄土文明过来的那些人,因为长期是靠天吃饭,不是靠自己的本事,就形成了“差不多就行了”的文化。& & & & 凤凰博报:有人说中国的工业化已经完成了,按照您说的好像还没开始。& & & & 李从国:开始也不多。 & & & & 杨佩昌:谁说中国完成工业化了? & & & & 李从国:现在网络上大家心目中,中国属于后工业化了,很多专家都判断是后工业化,或者工业化后期了。& & & & 杨佩昌:那还不如说中国已经进入世界的发展强国得了。 & & & & 凤凰博报:那中国的工业化处在一个什么阶段? & & & & 李从国:初级阶段,刚起步阶段。 & & & & 杨佩昌:中国现在是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过程之中,这个过程才刚开始没多久,才几十年时间,二三十年吧,在转变过程当中说中国完成工业革命,这个是一个笑话。& & & & 凤凰博报:达到工业化有什么标准呢? & & & & 杨佩昌:比如说工业化人口吧?这个到多少,有一个比例的,在国外的产业工人是占绝大多数的,中国现在农业人口起码还占一半,所以说中国没有完成工业化革命。政府简政放权李克强总理有“五砍刀”& & & & 凤凰博报:从去年冬天开始,中国大陆制造业发达的地区,就先后出现了工厂倒闭潮,一些知名的外企也出现解散或者解雇员工、停业、外迁之类,中国制造可以说是内忧外困,这样的局面下,中国制造业怎么突围?& & & & 李从国:长三角、珠三角,确实很多外资撤资、搬工厂、撤员都很普遍,目前原因来自于这么三个方面:第一个是我们国内工业化也是在借鉴当中,西方文化进入中国以后,我们产生了一些民族品牌,民族品牌的崛起使得他们(外国企业)委托中国加工的产品利润率下降;第二个原因是人口红利逐步消失,典型表现在劳动力成本在上升,因为社会水平提高了,农民工也好,产业工人也好,按照以前的工资支付,他维系不了相同的生活方式,就拉动了产业工人的工资提高,以14%、15%,人口红利的消失导致利润降低;第三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对外资企业的优惠条件慢慢向同等国民待遇这方面走了,优惠所产生的一些利润也就慢慢消失了,也许他就会往非洲、南美或者国内比较落后的地方走。& & & & 凤凰博报:这样的情况下去扶持国内企业会是更好的出路吗? & & & & 李从国:对,就是给他们更宽松的环节,这是解决现实问题的出路。发展的出路在什么地方?要转型,目前叫中国制造,现在构建中国制造的大量产业功能的劳动性质是什么,是一种基于本能的模仿和简单培训,然后付出体力劳动就行了,最大的特点是缺乏创造性,缺乏精益求精,所以我们就要往精益求精走,大量培训。& & & &再往上走一点我们有中国制造同时也有中国创造,再加上中国评判,然后这些才是出路。安定今天的,发展明天的,要长期地战略性地来考虑这个问题,制造业是现代经济的命脉,人类经济最大特点是创造性,创造和制造实际上是连在一块的,所以我们需要有创造性地制造。 & && & & & 凤凰博报:2013年4月,德国提出《工业4.0战略实施建议书》,就是第四次工业革命,引起了欧美还有韩国的广泛关注和跟进,在这样的趋势下,中国应该怎样干呢?& & & & 李从国:中国毕竟是一个后来的工业化国家,很多决策要立足于具体国情和工业化成长的程度了。我们还要补课,补什么东西呢?全面质量管理这一块,现在我们的管理是很初级的,管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检查制,工头检查;第二个阶段是统计制,统计产品质量;第三个阶段是全面质量管理,就渗透到方方面面,经济性都要充分考量,要做到物尽其用,包括两个方面,一个设计的东西要非常适用,另外就是做出东西要非常节约,目前这些都还需要补。我们过去就是高耗能,吃老本、污染环境、损坏民心的那种增长方式对应的产业状态最典型的就是粗制滥造,粗制滥造这一关我们都还没过。& & & & 第四次产业革命的内容首先第一条是自动化,第二是虚拟化,第三要智能化。这些东西我们也要做,但是我们也要补课。& & & & 杨佩昌:我补充一下吧,就是你画出四个象限,可以明白中国处在哪个位置,四个象限里面,中国明显处在信息技术相对比较发达,但是工业制造是规模大、竞争力还比较差的这种阶段,所以中国现在要补的课是尽快让中国的制造业、工业生产提升到相应的水平,也就是说现在我们补的课是工业的自动化、产业化。& & & & 凤凰博报:今年5月份的时候,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到中关村去考察,看到大家拍照大部分用的都是国外品牌,他就说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手机工业国,有巨大的市场,更有巨大的行业提升潜力,这更需要的是基础研究作为支持,让更多的中国制造变成中国创造。这句话怎么解读?& & & & 李从国:今年讲的改革内涵就是这个问题,这一点国务院李克强总理他们做得非常好,我举个例子,前两天我才在博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叫做《从李克强总理五砍刀看中国经济生态的由来》,可以说国务院在这方面该做的、看得见的基本上都做了,五把刀怎么说呢:第一把砍掉一部分行政审批;第二把刀砍掉中介;第三把刀要砍掉政府管理的繁文缛节;第四把刀要再砍掉一些企业进入市场的关卡,就是商事制度改革和进一步放权;第五把刀还要再砍什么?再砍那些不合理的收费。而且近期也做了一个三证合一,把企业的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和税务登记证三证合一,以前跑这个证要到处去跑,跑得企业腿都断了,给企业增加了无比的事务。 & & & & & 后有追兵前有堵截。& & & & 这是曾给整个民族带来自信和光荣的中国制造在全球的真实处境。& & & & 2010年,世界制造业迎来新的王者。& & & & 当年世界制造业总产出达到10万亿美元。其中,中国占世界制造业产出的19.8%,略高于美国的19.4%。此前,制造业世界第一的“宝座”由美国从1895年一直保持到2009年。& & & &中国114年后的加冕,首先是其改革开放33年经济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 & & 但这个国王从加冕那一天起就陷入深沉忧患。& & & &过去,中国制造之所以崛起,是靠着中国人民勤劳勇敢超时劳动塑造的核心竞争力——以劳动要素价格低廉形成的全球无以伦比的比较优势。& & & & 目前随着外贸形势遭遇严峻挑战,内需启动缺乏真正基础,加上这一比较优势日渐暗淡。& & & & 2012年1月我国出口额同比下降0.5%,这是2009年12月份以来首次出现负增长。这预示支撑“中国制造”的国际贸易空间正在加速缩小。& & & &首先,遭遇金融危机的西方列强迫于国内经济增长乏力,缺乏摆脱经济危机的引擎,尤其是受困于巨大的就业压力,开始了一次强势回归——再工业化。& & & & 波士顿咨询公司的报告甚至预测,将有15%针对北美市场的美国企业,从中国“回流”到美国。& & & & 31年来首次出现年度贸易逆差的日本,也出台激励措施,避免产业“空心化”带来的经济社会问题。& & & & 入世以来,“中国制造”成为世界贸易保护主义攻击的头号目标。中国已连续15年成为遭受反补贴调查最多的成员,2009年全球35%的反倾销、71%的反补贴案件涉及中国。& & & & 与此同时,随着周边新兴经济体的崛起,开始成为“承接转移”的生力军,对传统中国制造完成釜底抽薪。& & & & 刚刚闭幕的亚洲博鳌论坛提供的数据显示,以制造业人员平均工资为例,目前越南大约是每月1000元人民币,印度大概是600元,而中国东部沿海已经达到2500元至3000元——假如往内地迁移,又遇到越来越严峻的生态环保压力。& & & &但这些都不是中国制造最凶恶的敌人。& & & &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金碚曾指出,“中国制造”面临资源环境和成本上升的巨大压力,产业利润率明显偏低,甚至有“去制造业”或“去工业化”的恶性循环倾向。& & & & 长期以来,处于世界产业链最低端的中国制造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靠传统比较优势获得了长足的进步,也形成了巨大生存惯性,比如过度依赖低价+血汗模式,迷恋挣快钱,行业恶性竞争频发,山寨成风,难以完成真正意义上的品牌塑造,在当前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压力面前无力完成自身科技管理创新,走向破产倒闭边缘。& & & &专家指出,目前,中国制造在关键生产环节与核心部件上技术落后,装备水平低。钢铁、有色金属、石油化工、电力、煤炭、建材等15个行业,技术水平普遍比国际落后5~10年,有的落后20~30年。& & & & 2007年,中国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只相当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离开中国制造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