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昔》和《石壕吏注音》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0066)《杜甫诗歌选讲与研究》复习思考题 一、填空 1、______,寂寞身后事!(《梦李白二首》) 2、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____》) 3、百年歌自苦,_____。(《南征》) 4、后来鞍马何巡逡,当轩下马入锦茵。(《___》) 5、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__________》 6、_______,独立苍茫自咏诗。(《乐游园歌》) 7、_______,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8、会当临绝顶,_____。(《望岳》) 9、即防远客虽多事,_______。(《又呈吴郎》) 10、气撸呃荩慷蹋撸咔健#ā蹲秤巍罚 11、郑公樗散鬓成丝,酒后常称老画师。_______,_______。(《送郑十八虔贬台州司户伤其临老陷贼之故阙为面别情见于诗》) 12、忆昔开元全盛日,_______。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俱丰实。_______,远行不劳吉日出。(《忆昔》) 13、自非旷士怀,_____。(《同诸公登慈恩寺塔》) 14、为人性僻耽佳句,_______。(《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15、安得广厦千万间,__________,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6、以兹悟生理,_____。(《咏怀五百字》)
17、“古今诗人众矣,而杜子美为首,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______也欤?”这是苏轼在《王定国诗集叙》中说的。 18、__意识源自对社会人生的真诚,__意识体现一个仁人志士的勇气,而__意识则表现出一个以道自任的社会良知的政治理想。 19、杜甫作为“社会良知”,其思想渊源无疑是儒家的“__”。 20、从杜甫的作品中可以感到,他认为远古和当代有可供当代和后世统治者效法的德治典范。一个是以__为代表的三代之治,一个是本朝的__之治及__之治。 21、边庭流血成海水,_______。《兵车行》 22、不作河西尉,_____。《官定后戏赠》 23、国破山河在,_____。《春望》 24、文章千古事,_____。《偶题》 25、赋料__敌,诗看__亲。__求识面,__愿卜邻。《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26、窃笑__喜,难甘__贫。《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27、此身饮罢无归处,独立苍茫自咏诗。《____》 28、_____,明我长相忆。《梦李白二首一》
29、_______,簿书何来急相仍。《早秋苦热堆案相仍》 30、尔曹身与名俱灭,_______。《戏为六绝句》 31、_______,血污游魂归不得。《哀江头》 32、君不见管鲍贫时交,_______!《贫交行》 33、齐纨鲁缟车班班,_______。宫中圣人奏云门,天下朋友皆胶漆。百余年间未灾变,_______。??(《忆昔》) 34、关于《哀江头》的主旨有两种意见。一是___,一是____。 35、_____,斯人独憔悴。《梦李白二首》 36、魏征说:“__使身获美名,君受显号,子孙传世,福禄无疆。__身受诛夷,君陷大 1 恶,家国并丧,空有其名。”杜甫属于DD谏诤而不任怨----谏过匡邪而扬善不隐恶的“忠臣”
37、忧患意识是人类对自然灾害社会危机和人生命运的____的思想意识。在国家和民族面临危机时,这种意识往往表现为_____和_____。 38、大道之行也,____,选贤与(举)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_____,使老有所_,壮有所_,幼有所_,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___。货恶其弃于地也,_____,力恶其不出于身也,____。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不闭。是谓__。 39、杜甫的忧患意识,突出地表现为____(忧世)和____(忧生)。 40、高帝子孙皆隆准,_______。豺狼在邑龙在野,王孙善保千金躯。《哀王孙》 二、默写题 1、望岳2、登高3、又呈吴郎4、梦李白二首其二(浮云终日行)5、房兵曹胡马诗 6、兵车行7、《丽人行》8、新安吏9、潼关吏10、石壕吏11、新婚别12、垂老别 13、无家别14、蜀相15、月夜16、秋兴八首 其一 三、名词解释题 1、 三吏三别: 2、 社会良知三要素: 3、 盛唐之音: 4、 杜甫的忧患意识: 5、 民胞物与: 6、 社会良知: 7、 文章憎命达: 8、 反诛求: 9、 反奢侈: 10、以兹吾生理,独耻事干谒。 11、老夫怕趋走,率府且逍遥。 四、翻译题 将下面的诗译成白话文 1、《北征》:
忆昨狼狈初,事与古先别:奸臣竟{醢,同恶随荡析。
2、《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抚迹犹酸辛,平人固骚屑。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
五、简答题 1、 杜甫对自然界的吟咏主要有哪些内容? 2、 杜甫属于哪一类忠臣? 3、 杜甫民胞物与情怀的主要表现。 4、 杜甫民胞物与情怀的思想渊源。 5、 谈谈杜甫用典与生命悲感的表达
6、 杜甫忧患意识的深广性。 7、 杜甫忧患意识中的预见性的具体表现。 8、 为什么白居易的《新制布裘》、《新制绫袄成,感而有咏》不如杜甫的《茅屋歌》感人? 9、
从《丽人行》、《咏怀五百字》到《哀江头》,杜甫对杨贵妃的态度有何变化? 10、为什么说杜诗反映了唐诗美学风格的变化? 11、谈谈杜甫宽容精神的表现。
2 12、杜甫在哪些方面受到了儒家文化的影响? 六、阅读理解题 要求:1、结合课件或教学参考书,将这一段文字落实到字句,掌握关键字词句。 2、简述作品主要内容,准确理解原意。 3、结合课本,理解这一段文字所表现的思想情感,根据自己的理解作适度发挥。 1、 结合作品《哀江头》和《哀王孙》理解杜甫的宽容精神 2、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所体现的人道主义精神精神 3、 《又呈吴郎》所体现的民胞物与情怀 4、 结合作品《咏怀五百字》分析杜甫的仁爱情怀 5、 杜甫诗作《登高》赏析 七、论述题 要求:1、观点要明确,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发挥,但要自圆其说。 2、论述要全面深刻,能结合具体的作品进行分析。 3、语言表达要流畅,层次清晰,逻辑性较强。 1、 为什么说杜甫的文学思想属于盛唐文学转变时期的文学思想?
2、 论杜诗批判现实的主要内容。3试论杜甫的悲剧命运及其启示。 4,结合具体的作品论李杜友谊。5.试论杜甫在政治思想方面对儒家“仁政论”,“民本论”的继承。
(0066)《杜甫诗歌选讲与研究》复习思考题答案 一、填空题: 1、千秋万岁名 2、秋兴八首3、未见有知音 4、丽人行5、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6、此身饮罢无归处 7、安得广厦千万间 8、一览众山小 9、便插疏篱却甚真
10、屈贾、曹刘 11、万里伤心严谴日,百年垂死中兴时 12、小邑犹藏万家室 、九州道路无豺虎 13、登兹翻百忧 14、语不惊人死不休 15、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16、独耻事干谒 17、一饭未尝忘君 18、忧患、批判、重建19、仁学 20、尧舜、贞观、开元21
武皇开边意未已22、 凄凉为折腰 23、 城春草木深
24、 得失寸心知 25、 杨雄、子建、李邕、王翰26、 贡公、原宪27、 乐游园歌 28、 故人入我梦29、 束带发狂欲大叫30、 不废江河万古流31、 明眸皓齿今何在 32、 此道今人弃如土33、 男耕女桑不相失、叔孙礼乐萧何律34、 讽鉴说、词婉而雅 35、 冠盖满京华36、 良臣、忠臣37、 焦心忧虑、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
38、 天下为公、不独子其子、终、用、长,女有归、不必藏于己、不必为己、大同 39、政治忧患、生命忧患40、龙种自与常人殊 二、默写题 1、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酒杯。 3、又呈吴郎: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困穷宁有此, 只缘恐惧转须亲。即防远客虽多事,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3 4、梦李白二首其二(浮云终日行) 浮云终日行, 游子久不至;三夜频梦君, 情亲见君意。告归常局促, 苦道来不江湖多风波, 舟楫恐失坠。出门搔白首, 若负平生志。冠盖满京华, 斯人独憔悴。孰云网恢恢? 将老身反累!千秋万岁名, 寂寞身后事。 5、房兵曹胡马 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6、兵车行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阑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边廷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长者虽有问,役夫敢伸恨?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7、《丽人行》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 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 头上何所有?翠微阖叶垂鬓唇。 背后何所见?珠压腰w稳称身。 就中云幕椒房亲,赐名大国虢与秦。紫驼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犀箸厌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 黄门飞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 箫鼓哀吟感鬼神,宾从杂e实要津。后来鞍马何逡巡,当轩下马入锦茵。 杨花雪落覆白苹,青鸟飞去衔红巾。灸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
8、新安吏 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我军取相州,日夕望其平。岂意贼难料,归军星散营,。就粮近故垒,练卒依旧京。掘壕不到水,牧马役亦轻。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 9、潼关吏 士卒何草草,筑城潼关道。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馀。借问潼关吏,修关还备胡。要我下马行,为我指山隅。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胡来但自守,岂复忧西都。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艰难奋长戟,千古用一夫。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 10、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看门。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11、新婚别 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傍。结发为君妻,席不暖君床。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肠。誓欲随君去,形势反苍黄。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自嗟贫家女,久致罗襦裳。罗襦不复施,对君洗红妆。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 12、垂老别
4 四郊未宁静,垂老不得安。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投杖出门去,同行为辛酸。幸有牙齿存,所悲骨髓干。男儿既介胄,长揖别上官。老妻卧路啼,岁暮衣裳单。孰知是死别,且复伤其寒。此去必不归、还闻劝加餐。土门壁甚坚,杏园度亦难。势异邺城下,纵死时犹宽。人生有离合,岂择盛衰端。忆昔少壮日,迟回竟长叹。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何乡为乐土,安敢尚盘桓。弃绝蓬室居,塌然摧肺肝。 13、无家别 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馀家,世乱各东西。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久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方春独荷锄,日暮还灌畦。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鼙。虽从本州役,内顾无所携。近行止一身,远去终转迷。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 14、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15、月夜
今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16、秋兴八首 其一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三、名词解释题 1、 三吏三别: 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2、 社会良知三要素: 忧患意识、批判意识、重建意识 3、 盛唐之音: 林庚先生用诗一般的语言说:“蓬勃的朝气,青春的旋律,这就是‘盛唐气象’与‘盛唐之音’的本质。”“一种青春的旋律,无限的展望,就是盛唐诗歌普遍的特征。”盛唐之音具体表现有三:一是崇尚风骨,在作品中表现高昂明朗的感情基调,雄浑壮大的气势大量。二是追求兴象,向往一种兴象玲珑的完美的诗歌境界。三是追求自然的美。 4、 杜甫的忧患意识: 忧患意识是人类对自然灾害社会危机和人生命运的焦心忧虑的思想意识。在国家和民族面临危机时,这种意识往往表现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杜甫的忧患意识,突出地表现为政治忧患(忧世)和生命忧患(忧生)。在杜甫的忧患意识中,最为可贵地表现出他对大厦将倾的唐朝政治的预见性,而壮志难酬的遭遇使得诗人心灵时时蒙上时不我待的阴影,其忧生之嗟便带上了迥异于其他忧生诗人的紧迫感。 5、 民胞物与: “民胞物与”出自宋张载《西铭》:“民,吾同胞;物,吾与也。”意即人民(所有的人)都是我的同胞;(有生命的或无生命的)万物都是我的朋友。 6、 社会良知: 人类的基本价值(如理性、自由、公平等)的维护者。他们一面根据这些基本价值来批判社会上一切不合理的现象,另一方面则努力推动这些价值的充分实现。他们除了献身于专业工作之外,同时还必须深切地关怀着国家、社会以至世界上一切有关公共利害之事,而且这种关怀又必须是超越于个人(包括个人所属的小团体)的私利之上的。 杜甫简介(北京四中网校-〉名师答疑-〉高三-〉语文) 
  欢迎您!
                        
               
 杜甫简介
  请介绍杜甫,我们在鉴赏他的诗时应该注意什么?
  杜甫(712—770),字子美,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其郡望为京兆杜陵,又曾寓居长安少陵,故称杜少陵。他家世代“奉儒守官”,祖父即杜审言。他有家学渊源,又能刻苦自砺,“读书破万卷”,(《奉赠韦左丞丈》)所以诗名早著。年轻时便树立了济时用世、辅弼君王的宏大理想:“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同上)。
&&开元十九年(731),为了解社会,结识名流,他几次漫游,历时十余年,足迹南至吴越,北至齐、赵、梁、宋,过着“裘马颇清狂”的生活。天宝三载(744)前后,他与李白、高适客游齐、鲁、梁、宋,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此后,他曾先后写了11首诗思念和酬赠孪白。这一时期的杜甫入世未深,受时代精神的感染和李白的影响,诗风较豪放,代表作有《望岳》、《画鹰》等。
&&天宝六载,玄宗诏求天下通一艺者诣京应试。杜甫为实现政治抱负,前去应试。李林甫为证明“野无遗贤”,让所有应试者落第。杜甫自此困守长安达十年之久,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奉赠韦左丞丈》)的辛酸生活。天宝十载(751),献三大礼赋,受玄宗赏识,命待制集贤院。直至天宝14载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官职,大失所望。生活的贫困,仕途的蹭蹬,使他对腐朽的朝廷、痛苦的民生有了较深入的了解,写出了《兵车行》、《丽人行》、《出塞》、《秋雨叹》等现实性很强的诗篇。天宝14载11月,他在去奉先县探亲时写的长诗《咏怀五百字》,标志了他的现实主义创作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从天宝十五载(756)至乾元二年(757),是安史为祸最烈的时期,也是杜甫生活的转折时期。天宝十四载,“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携全家颠沛流离,冻馁逃亡。当他听说肃宗在灵武即位后,把家室安顿在鄜州,即奔赴行在。途中被叛军掳至长安,目睹了叛军在京城的烧杀掳掠,听说了官军的败绩,他血泪相和,写下《悲陈陶》、《哀王孙》、《悲青坂》等诗篇。至德二载(757),被逃出长安,投奔凤翔,“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述怀)》,他任命为左拾遗。因疏救房琯,几受刑戮。长安收复后,肃宗贬房琯同党,杜甫于次年(758)6月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乾元二年(759)春,在洛阳返华州途中,写成不朽的诗篇《三吏》、《三别》。同年7月,关中饥荒,他弃官奔秦州。10月,迁居同谷,12月,去成都,“奈何迫物累,一岁四行役”(《发同谷县》)。有《秦州杂诗》二十首、《同谷七歌》备述艰辛危苦之状。这是杜甫现实主义创作的高潮时期。
&&从乾元三年(760)至大历五年(770),是杜甫飘泊西南的时期。杜甫卜居成都西南浣花溪,在亲友帮助下营建了草堂。宝应元年(762),徐知道叛乱,杜甫避乱梓州、阆州等地。广德二年(764)严武再镇川蜀,他重返成都草堂,由严武荐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人称“杜工部”。次年,严武卒,杜甫经渝州至夔州,住了三年左右,于大历三年(768)出川,漂泊于湖北江陵、公安及湖南岳州、潭州、衡州一带,大历五年,病死于舟中。这是他创作丰收的时期。今存《杜工部集》有诗1450余首,其中千余首作于此时。尽管生活相对安定一些了,但他仍萦怀国事,系心苍生:“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宿江边阁》),忧国忧民的思想更深邃,诗风更苍老沉郁了。他的乐府古体诗少了,创作了一些自传体的回忆诗,如《壮游》、《昔游》等。七律却大量增加了,在用七律表现社会政治内容方面有很大收获,格律也更精美,技巧也更纯熟了。代表作有《秋兴》八首、《蜀相》、《诸将》、《登高》、《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
&&由于家庭影响,杜甫的儒家思想根深蒂固。青年时代的杜甫即“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咏怀五百字》),树立了匡时济世的抱负,“安史之乱”更强化了他拯溺济危的忧患意识。尽管他有时悲愤失望,嗟贫叹老,有时也受佛道思想的影响,安于恬静闲适,但他还是“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葵藿倾太阳,物性固难夺”(《同上》),爱国忧民之心始终不渝。“少陵有句皆忧国”(周紫芝《乱后并得陶杜二集》)这正是杜诗的精髓之所在。当然,他不可能突破封建伦理纲常的藩篱,他的政治理想和爱国精神都不能不和忠君相联系,因而对封建君王也难免有愚忠和美化之处。
杜诗的思想内容
&&杜诗内容博大精深,“安史之乱”前后各种各样的社会矛盾和社会生活都在他的诗中得到广泛而深刻的反映,他的诗歌确实称得上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诗史。
&&“安史之乱”爆发,唐朝由盛而衰,从根本上说,是由封建社会的基本矛盾决定的。作为一代诗史,杜诗的现实主义深度在于它不仅揭示了农民和地主的贫富阶级对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咏怀五百字》)“高马达官厌酒肉,此辈杼柚茅茨空”(《岁晏行》)这一封建社会的基本矛盾,而且还揭示了造成广大百姓贫穷的根源,即阶级压迫和剥削:“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鞭挞其夫家,聚?贡城阙。”(《咏怀五百字》)“无贵贱不悲,无富贫亦足”(《写怀》)。统治阶级的穷兵黩武、无休止的征戍徭役更增加了人民的苦难:“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兵车行》)而安史之乱的爆发更使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庞大的军费开支加上兵匪的劫掠,使许许多多百姓家破人亡,卖儿、鬻女:“乱世诛求急,黎民糠籺窄。饱食亦何心?荒哉膏粱客。富家厨肉臭,战地骸骨白”。(《驱竖子摘苍耳》)“去年米贵缺军食,今年米贱大伤农。……况闻处处鬻男女,割慈忍爱还租庸”。(《岁晏行》)“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何乡为乐土,安敢尚盘桓。”(《垂老别》)不仅“儿童尽东征”(《羌村之首》之三)而且“垂老不得安”,(《垂老别》)于是力衰的老妪、无家的翁叟也被征去从军服役。《三吏》、《三别》不仅写出“安史之乱”中,阶级矛盾加剧,战争频仍,而且深怀同情地写出人民被迫征战的淒恻心情,“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石壕吏)》“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投杖出门去,同行为辛酸。”(《垂老别》)在颠沛流离的逃难生活中,杜甫与许多劳动人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入门闻号咷,幼子饥已卒。……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抚迹犹酸辛,平人固骚屑。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咏怀五百字》)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又呈吴郎》中,诗人表现出推己及人的崇高情怀。他不仅在诗中塑造了无家可别的壮丁、晨婚暮别的新妇、采蕨负薪的寒女、被抓服徭的翁媪、贫苦无告的贫妇等大量贫苦百姓的形象,而且反映了他们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他们的愿望:“谁能扣君门、下今减征赋”(《宿花石戍》),“安得务农息战斗,普天无吏横索钱”(《昼梦》),“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军至”(《悲陈陶》),“安得壮士挽天河,净洗甲兵长不用”(《洗兵马》)在待中表现如此众多下层百姓的形象,这样真实广泛地反映他们的思想感情,是其他诗人无法相比的。统治阶级的腐朽及其内部矛盾,正是安史之乱爆发的重要原因,对这一社会现实,杜诗作为一代诗史,予以深刻尖锐的揭露:
“凌晨过骊山,御榻在?嵲。蚩尤塞寒空,蹴踏崖谷滑。瑶池气郁律,羽林相摩戛。君臣留欢娱,乐动殷胶葛。赐浴皆长缨,与宴非短褐。(《咏怀五百字》)
&&君臣荒娱如此,朝政的腐败,可想而知。杨国忠兄妹一人得道,鸡大升天。《丽人行》铺陈了诸杨游宴曲江时侍从之盛,饮食之精,衣著之丽,揭露了他们的奢侈腐化、骄横跋扈:“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追前丞相嗔”。统治阶级为了满足他们穷奢极欲的生活,不惜竭泽而渔,敲骨吸随地盘剥百姓:“庶官务割剥”,“诛求何多门?”(《送韦讽上阆州录事参军》)“刻剥及锥刀”,“渔夺成逋逃”。(《遣遇》)唐玄宗对外穷兵黩武:“君已富土境,开边一何多。”(《前出塞》其1)骄纵安禄山“主将位益崇,气骄凌上都。边人不敢议,议者死路衢”。(《后出塞》其4)杜诗深刻揭示出正是这些内外矛盾的激化,导致了安史之乱的爆发。此外,在《洗兵马》、《忆昔》中,杜甫指斥李辅国等宦官弄权,危害国家。在《诸将》、《三绝句》中,他抨击官吏贪婪,将帅无能,军阀暴虐:“殿前军马虽骁雄,纵暴略与羌浑同。闻道杀人汉水上,妇女多在官军中。”(《三绝句》之2)如此官军,与盗匪何异。
&&关心社稷,忧念时局,是杜甫爱国主义思想的体现,是杜诗内容的一大特色。也是它成为“诗史”的重要原因。杜甫的许多诗所反映的玄宗、肃宗、代宗三朝20余年间发生的军政大事,不仅可证诸史籍而且可以补充史料。其特点在于这些诗歌不是客观地叙述,而是把它们与诗人的经历、感受紧密结合起来,所以浦起龙称:“少陵之诗,一人之性情,而三朝之事会寄焉者也。”(《读杜心解·少陵编年诗目谱附记》)早在天宝后期,杜甫就借登临远眺之际,表达了他对君臣荒亡、祸乱将作的忧虑:“秦山忽破碎,径渭不可求。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回首叫虞舜,苍梧云正愁。惜哉瑶池饮,日晏昆仑丘。……君看随阳雁,各有稻粱谋。”(《同诸公登慈恩寺塔》)这种忧虑在《咏怀五百字》中更急迫深重了:“群水从西下,极目高崒兀。疑是崆峒来,恐触天柱折。”“忧端齐终南,洞不可掇。”“安史之乱”爆发后,社稷的安危、民生的苦难更令他忧心如焚:“乾坤含疮痍,忧虞何时毕。”(《北征》)以至见花溅泪,闻鸟惊心。由于官军轻敌,在陈陶、青坂接连惨败:“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陈陶泽中水。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悲陈陶》)杜甫与广大沦陷区人民一起在悲病之余,还谋划建议:“焉得附书与我军,忍待明年莫仓卒。”(《悲青坂》)即使在偏僻的西南蜀川,他也无时无刻不在关心时局的安危,战事的胜败。当他避难梓州时,听到官军收复两河的捷报,欣喜若狂,“初闻涕泪满衣裳”,写下了悲喜交集,充满激情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犬戎直来坐御床,百官跣足随天王”(《忆昔》2首之1)他对“安史之乱”刚平,吐蕃又占长安,代宗出奔陕州,深表关切。并已洞察到藩镇割据,祸不旋踵。“胡灭人还乱,兵残将自疑。登坛名绝假,报主尔何迟?”(《有感》5首之5)直到暮年,他还在希望报效国家:“尚想趋朝廷,毫发裨社稷。”(《客堂》)的确像叶燮所说:“杜甫之诗,随举其一篇与其一句,无处不可见其忧国爱君,悯时伤乱。”(《原诗》外篇上)
&&杜甫也写了许多描绘山水、题画咏物的诗,它们不仅体物写貌,而且寄情寓志。在这些别人多用来抒发闲情逸致的题材中,杜甫却倾注了忧国忧民之情,融入了身世飘零之感。他的山水诗如:
玉露调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秋兴八首》之1)
&&诗由萧索秋色,而引起对国家盛衰和个人身世的感叹。后人评日:“子美《秋兴》八篇,可抵庚子山一篇《哀江南赋》。”(杨伦《杜诗镜铨》卷13引王梦楼语)类似的山水诗还有《登高》、《旅夜书怀》、《登岳阳楼》等。他的题画诗如《观曹将军画马图歌》,“因画马想及真马……马之盛衰,国之盛衰也,公阅此图,有不胜其痛者矣。”(王嗣奭《社臆》卷6)如“粉墨形似间,识者一惆怅。干戈少暇日,真骨老崖嶂。为君除狡免,会是翻?上。”(《杨监又出画鹰十二扇》)仇兆鳌评日:写一画鹰,而世之治乱,身之用舍,俱在其中。”(《杜诗评注》卷15)他的咏物诗在传统的托物言志的基础上加以拓展,可以讽谕时事,如《杜鹃行》感玄宗失位而作:“虽同君臣有旧礼,骨肉满眼身羁孤”;可以揭露时弊,如《枯棕》:“交横集斧斤,凋丧先蒲柳。伤时苦军乏,一物官尽取”,伤民困于重敛之意十分明显。
&&杜甫深于亲情,笃于友谊。潦倒困苦的生活,使他对风雨同舟的妻儿怀有深深的歉意和负疚感:“何日干戈尽,飘飘愧老妻。”(《自阆州赴蜀山行三首》之二)而个人和家庭的不幸,更深化了他对社稷苍生的关切:“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登岳阳搂》)他亲切怀念因战乱而生死不明的弟妹友朋:“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月夜忆舍弟》)。“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梦李白》二首)这些首都写得情深意挚。
&&综上所述,杜诗忠实地记录了他饱经丧乱、忧国忧民的一生,可作少陵年谱看;真实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的社会现实、时局变化,不愧为一代诗史。
杜甫是一位集大成的诗人,他的诗风格多种多样,诸如清新、秀丽、明快、俊逸等,无不兼备,而主要风格则无疑是其夫子自道的“沉郁顿挫”(《进(雕赋)表》)。
&&杜诗的沉郁顿挫,形成的原因很多。首先,诗人性格深沉、思想深邃、感情深挚,又有饱经忧患、有志难酬的坎坷遭遇,经眼风云与胸中潮汐交汇融合,蕴涵既深,郁结复厚,诉之于诗,形成深沉、深厚的风格。
&&其次,杜甫提倡“咫尺应须论万里”(《戏题画山水图歌》)的审美原则,所以他的诗取材典型,如著名的《三吏》、《三别》,通过个别的典型事例,反映战乱带给民生的普遍灾难:“今新安无丁,石壕遗妪,新婚有怨旷之夫妇,垂老痛阵亡之子孙,至战败逃归者,又复不免。河北生灵,几于靡有孑遗矣。”(仇兆鳌《杜少陵集详注》卷7引卢元昌语)这种以少总多,就小见大的典型化手法,使杜诗深郁深厚。此外,杜甫追求宏观的惊世骇俗与微观的毫发无爽相统一的艺术效果:“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思飘云物外,律中鬼神惊。毫发无遗憾,波澜独老成。”(《敬赠郑谏译十韵》)这种艺术追求,体现在他的诗中,即是雄浑壮阔的境界与精细入微的表现手法的统一。“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阁夜》)“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登楼》),被誉为“气象雄盖宇宙,法律细入毫芒”。(《诗薮·内编》卷5)《春望》诗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大处着眼,概括了战乱劫难,何等悲壮;“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小处落笔,表达了多少人国破家亡的悲痛,手法何等深细。“织女机丝虚夜月,石鲸鳞甲动秋风,波漂菰米沉云黑,露冷莲房坠粉红。”(《秋兴八首》之七)细致入微地描绘了长安深秋时昆明池中的景物,极写其苍凉破败,寄托诗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世事之悲。可见杜甫善于通过身边琐事、眼前最物、一时感触,描绘天下大事,推出壮阔境界,表达博大情怀,因而形成了杜诗深沉浑厚的特色。
&&杜诗的沉郁顿挫,还与含蓄深远的寓意,一波三折的表达形式有关。社甫善于把丰富的感情、众多的内容,浓缩后,用最精炼的笔墨表现出来。如他的《秋兴八首》“凡怀乡恋阙之情、慨往伤今之意,与夫外夷乱华、小人病国、风俗之非旧、盛衰之相寻,所谓不胜其悲者,固已不出乎意言之表矣。(仇兆鳌《杜少陵集详注》卷17引张綖语)杜甫善以乐景写哀情,如《春望》。又惯用层层转折、以退为进、抑扬顿挫的表现手法使要表达的内容委曲深沉。如《无家别》写战士兵败后死里逃生,返乡后却发现已无家可归,其悽凉之状、悲痛之情,淋漓尽致。不料他却反说出旷达语来应从县吏的再度征召:“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诗人用递进一层法,把无家可别的哀痛表达得更深沉含蓄。又如《述怀》写诗人“自寄一封书,今已十月后”。其日夜盼望收到家信的心情,自不待言。谁料诗人却说“反畏消息来,寸心亦何有。”这种反接法把战乱中“书断则疑,书来则畏,正恐家室尽亡,将来欢会之处,反成穷独之人”。(仇兆鳌《杜少陵诗详注》卷5)这种矛盾复杂的心情,表达得曲折而有层次。“童稚情亲四十年,中间消息两茫然。更为后会知何地,忽漫相逢是别筵。”(《送路六侍御入朝》)诗人以跌宕的笔法,写出战乱中“朋友从始而相亲,继而相隔,忽而相逢,俄而相别”(仇兆鳌《杜少陵诗详注》卷12引朱瀚语)的遭遇和心情。
&&杜诗的沉郁顿挫,当然还与他“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的创作态度和语言工力有关。杜甫是语言的巨匠,他的诗无论是抒情还是状物,都能曲尽其妙。杜诗的语言特点首先在于精炼准确,这取决于他深邃的思想、深入的洞察力和高度的概括力。“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是杜甫对封建社会阶级对立的高度概括,遂成千古警句;“三年笛里关山月,万国兵前草木风”(《洗兵马》),是他对“安史之乱”前后形势的形象描绘,“上感九庙焚,下悯万民疮”(《壮游》),是他忧国忧民的内心自述:“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水槛遣心》),是细雨微风中鱼游燕翔的传神之笔。其次,杜甫的语言丰富多彩。“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望岳》),“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登岳阳楼》),有气吞八荒之势;“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夜喜雨》)“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旅夜书怀》)有精细入微之处。“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沾襟”(《蜀相》)何等悲壮,“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饮中八仙歌》)又是何等傲岸豪放。“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旅夜书怀》),提炼的是动词;“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夜忆舍弟》),汰选的是形容词。“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蜒款款飞”(《曲江》二首之二)运用叠词,突出花蝶水蜒的自在生趣;“歧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江南逢李龟年》)通过虚词的组合,表达出诗人今昔盛衰的无限感慨。杜诗的语言,自然而通俗:“四更山吐月,残夜水明楼”(《月》)‘状景精切,用语自然。“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前出塞》之6)“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兵车行》)通俗如口语,又极富表现力。
&&杜诗众体皆备,并都有所发展创新。他的乐府摆脱了六朝以来模拟剽窃,陈陈相因的俗套。如《兵车行》、《丽人行》、《三吏》、《三别》都是根据内容需要,自拟新题,为乐府诗的发展,拓开新路。他的五七言古体,“千变万化,尽有汉魏以来之长,而改其面目。叙述身世,眷念友朋,议论古今,刻划山水,深心寄托,真气坌涌。”(施补华《岘傭说诗》)杜甫一生创作了近900首律诗。律诗,尤其是七律,在杜甫笔下,各种题材,细大不捐,均可题咏;各种手法,叙事议论,写景抒情,运用自如。所以清朝管世铭评曰:“七言律诗,至杜工部而曲尽其变。盖昔人多以自在流行出之,作者独加以沉郁顿挫。其气盛,其气昌,格法、句法、字法、章法,无美不备,无奇不臻,横绝古今,莫能两大
f6_huanghui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石壕吏翻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