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面如桃花宝典人物介绍心如蛇蝎的真实人物有哪些?

小学语文教研课《桃花心木》优秀教案导学案优质课教学设计资料
滨江学校& &邓鑫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正确读写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课文借种树喻育人说明的深刻道理,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体会。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部分。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课文借种树喻育人说明的深刻道理,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体会。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激发阅读兴趣。
1、导语: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桃花心木》,一齐来读课题。
2、质疑:桃花心木是一种怎样的树呢?翻开课本第七英,你能快速地课文中找出来吗?
预设:第2自然段和第15自然段,教师出示课件。
3、师:找得很准,同学们很会读书。下面,我们来认识一下桃花心木。(出示桃花心木资料)这就是桃花心木,它原产美洲,是多米尼加共和国的国树。在咱们中国有广泛种植。它树高可达15米,因此常用作行道树、庭园树。同时,它也是世界名贵木材之一,可以用来制作高档家具、乐器等。
4、阅读了这些资料,咱们能读出桃花心木的特点吗?(指名学生朗读。预设:你读出了桃花心木的“高大”,你读出了桃花心木的优雅……)
5、师:(出示树苗照片)再来看看这张图片,你知道这又是什么吗?对,这是桃花心木的树苗。种树人是怎样把这仅及膝盖的树苗培养成高大笔直的桃花心木的呢?就请同学们自由地放声读课文,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注意,读的时候要做到不丢字、不添字,不认识的字自己想办法会读。如果哪些地方读起来不顺畅,就回读一遍或多遍,努力把课文读通顺。听明白了吗?
6、学生自读课文。
二、整体感知,引导学生质疑。
1、出示课件,学习生字新词。
师:课文中的生字词,老师不教,哪位同学已经会念了?(指名学生读生词)介绍一下经验。
齐读生字词。
2、自由默读课文,思考解难。
师:种树人是怎样种树的?你对他的做法有什么疑惑?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一找!
学生汇报交流。
预设:学生可能会找到以下的句子
(1)奇怪的是,他来得并没有规律,有时隔三天,有时隔五天,有时十几天才来一次;浇水的量也不一定,有时浇得多,有时浇得少。
(2)他有时早上来,有时下午来,时间也不一定。
(3)所以,他来的时候总会带几株树苗来补种。
三、再读课文,师生共同解疑。
1、一般人种树都要按时给树林浇水、施肥、除草,可他却有闲功夫喝茶聊天,这是为什么呢?你能用课文中的句子来回答吗?
(1)种树人笑了,他说:“种树不是种菜或种稻子……”
(2)种树人语重心长的说:“如果我每天都来浇水……”
2、质疑:(出示12自然段)
a.我们先来看看第一段话,种树人是怎么说的?为什么会笑着说?(对自己种树的经验非常自信)
b.这段话中的“不确定”指的是什么?你能在课文中找答案吗?
预设:前一个不确定是种树人模仿老天下雨,不定时不定量的浇水;后一个不确定是自然界中的不确定。正因为有了种树人的不确定,才使得桃花心木苗适应了自然界的不确定。(这一部分学生自由谈)
3、原来种树人有意制造了不确定,是为了让桃花心木适应自然界的不确定。难怪他对他的做法那么自信,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4、再来看看第二段话,种树人是怎么说的?(语重心长)语重心长是什么意思?(指名回答)你来语重心长的读一读。
5、引导评议:他读得够不够语重心长?谁能读得再语重心长一些?(若学生读得不到位,教师加以引导并范读:语重心长这个语重,我们要重读哪些关键词才能达到心长的效果呢?)
6、小结: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不会拼命扎根、自己汲水生长的树即使暂时在种树人的照料下生长得很好,将来还是会枯死。原来,种树人一系列的奇怪举动蕴藏着他的良苦用心。我们一齐来语重心长的读一读。
四、精读课文,潜心领会人生哲理和文章写法。
1、听了种树人的话,作者想到了什么?(根据学生回答出示课件)
2、质疑:这段话中,也有两个“不确定”。这两个不确定你又是怎么理解的呢?
3、面对大自然的不确定,桃花心木是怎么做的?面对人生的不确定,人又该怎么做?
4、你知道哪些遭遇人生的不确定时,能够经得起考验的人呢?
5、学生汇报资料,老师相机出示霍金等人物的图片。
预设:所以,不只树,霍金……张海迪也是这样……刘翔也是这样……
6、除了这些名人,你或者你身边的人,可能会遇到哪些不确定呢?又该怎么做呢?
7、是啊,每个人的人生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所以,在我们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林清玄告诉我们——(指课件,生齐读);我们的老师也这样教导我们——(齐读)爸爸妈妈依然鼓励我们——(齐读)身边的朋友还会这样说——(齐读)
8、同学们,这个道理你们还想听吗?读了这么多遍,你的感觉怎么样?
9、师:再好的话听多了我们心里也会觉得很烦。我们会在心里说,我都知道了,你不要再烦我了!让别人明白道理的关键不是在于说多少遍,而在于记在心里。再好的道理,再深刻的道理、再有意义的话,如果反反复复地就这么说,任何人都会觉得厌烦,这不奇怪。林清玄这么一位优秀的作家,也讲了这个道理,他为什么不会令我们感到厌烦?他是怎么一步步告诉我们这个道理的?
10、小结:没有直接讲道理,而是先写了一件事后说道理,用桃花心木的成长来说人的成长,这样的写法就叫做——借物喻人,借事喻理(板书)。
11、这个时候,老师不禁想起了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管子的一句话——(出示课件,师范读。)。考考同学们,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培植以后一年就有收获的,是庄稼;培植以后十年才有收获的是树木;培植以后百年才有收获的,是人才。)
12、质疑:为什么管仲和林清玄都要把种树和培养人放在一起说呢?
13、的确是这样。桃花心木和人一样,都要经历许多的“不确定”。只有锻炼出独立自主的心,才能经得起“不确定”的考验,努力成长。所以种树的人不再来,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
五、读写结合,升华情感体验。
1、假如你就是如今长成大树的桃花心木中的一棵,你想说些什么?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谈出自己的感受:对种树人说……;对已枯萎的同伴说……;对一起成长的伙伴说……;对前来散步的人们说……)
2、同学们,我们的人生路还很长,要面临的困难和挫折还有很多。但我相信,我们会在这些困难和挫折面前独立自主、独自面对,茁壮地成长。最后一点时间,老师送大家一首诗,也送给我自己和后面听课的老师们,与大家共勉(出示课件,师生齐读)。
【板书设计】
3、桃花心木
浇水无规律
树的不确定& &&&人的不确定
拼命扎根& && &&&生活考验
汲水生长& && &&&独立自主
长成大树& && &&&努力成长
《桃花心木》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识写“插秧、枯萎、依赖、锻炼、优雅”等词语。
2.弄清课文的写作思路,初步感悟文章的语言特点。
3.抓住重点语段,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体会课文借物喻人等写作手法。
教学重难点:
感悟种树人的话和我揭示的育人道理,体会到作者写“育树”是为了说明育人之道。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 && && && &第一课时
一、 激趣质疑,导入文本
1.出示家乡树木图片,
2.引出成材的桃花心木,师简单介绍,生读课文中描写桃花心木的句子。
3.把桃花心木苗和成材的桃花心木作比较,激发疑问,导入文本。
二、 初读感知,理清思路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课文写了些什么?
2.检查字词 (1)认读词语:插秧 枯萎 依赖 锻炼 优雅自在 莫名其妙 语重心长(2)弄清字形词意 引导:给“枯萎”找近义词;真金不怕火炼是“锻炼”
3.理清课文思路:奇怪 ——询问 —— 感动
三、 研读感悟,习得方法
(一)探“奇”质疑
1.寻找种树人做法之“奇”
种树人奇怪的做法表现在哪里呢?迅速浏览课文用笔划出来。
交流:一奇:他来得并没有规律,有时隔三天,有时隔五天,有时十几天才来一次。
二奇:浇水的量也不一定,有时浇得多,有时浇得少。
三奇:他有时早上来,有时下午来,时间也不一定。
四奇:他来的时候总会带几株树苗来补种。
这几句话里都有一个共同的词语——有时,这说明种树人来浇水是不确定的。归纳一下种桃花心木的人都有哪些“不确定”呢?(来的次数不确定,浇水的量不确定,浇水的时间不确定)
2.读出作者心情之“奇”。
看到种树人的做法,作者起初感到——奇怪,后来——越来越感到奇怪,接下来发生的事情让他——更奇怪。作者就是采用这种层层设疑的方法把眼前看到的和自己的心情巧妙地结合起来写的。尝试读出奇怪的做法和心情。
3.激发学生心中之“奇”
同学们,看到种树人对待桃花心木漫不经心的做法,你的心中一定也涌出了许多困惑和想法,请你来问问他吧?(出示种树人图片)
& &(二)问“奇”解疑
1.静读默思:看来我们的心中有着和作者一样的困惑,那么我们就一起再来看看种树人是怎样解答这些问题的?(出示种树人说得两段话)
指名两个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边听边想每句话的意思?看能不能读懂种树人的话。
听着同学们动情的朗读,看到同学们若有所思的样子,老师相信大家一定找到了问题的答案,交流读懂了什么?相机理解重点句子含义:
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扎根的树,长成百年的大树就不成问题了。(这里的“不确定”指的又是什么?)
种树人语重心长地说:“如果我每天都来浇水,每天定时浇一定的量,树苗就会养成依赖的心,根就会浮在地表上,无法深入地下,一旦我停止浇水,树苗就会枯萎得更多。幸而存活的树苗,遇到狂风暴雨,也会一吹就倒。”(理解“语重心长”,读中感悟。)
2.采访释疑:老师做一回记者,你是种树人,我来采访几位同学:“ 请问到底该什么时间浇树?多久浇一次才好?”
“桃花心木为什么无缘无故会枯萎?”
“如果你每天来浇水,桃花心木苗该不会枯萎吧?”
作者正是从正反两方面把种树的道理讲得清清楚楚。
3.想象说话:你听明白了种树人说的话,那么桃花心木能否理解他的良苦用心呢?同学们,假如树木和我们一样有心,假如我们就是其中的一棵桃花心木,你会对种树人说些什么?请你选择一种情况说一说。
(出示课件:如果我是一棵即将枯萎的桃花心木,我会对种树人说:“————————。”
我是一棵正在经历痛苦,拼命扎根的桃花心木,我会对种树人说:“————————。”
我是一棵已经长成参天大树的桃花心木,我会对种树人说:“——————。”)
你现在认为种树人是个怎样的人?
4.读中感悟:那我们就牢牢记住种树人这番意味深长的话吧,齐读种树人的话。
(三)感“奇”悟理
1.各抒己见:同学们,种树人的奇怪做法你们懂了,树木懂了,作者也被深深地感动了。
(出示文字: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在不确定中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
同学们,抓住关键词是我们理解句子的一个重要方法,这里有一个关键词——不确定,你是怎么理解的?引导:还是自然环境的不确定吗?联系生活实际,你能想到那些不确定?
2.联系实际:你想到了自己的那些经历?了解哪些人是在不确定中成长起来的故事?
四、阅读衔接 感悟写法
这篇文章从树写到人,树似人,人如树,树与人的形象叠印在一起,这就是借物喻人的手法。这种写法在我们以前的学习中也遇到过,我们一起来回顾这经典的片段:
出示《落花生》《白杨》句段。
出示课外片段,补全后面的人生感悟。
写下自己的人生感悟。
一、& &&&听写词语
插秧 枯萎 依赖 锻炼 优雅自在 莫名其妙语重心长
二、& &&&默写作者感悟到的一段话。
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在不确定中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
三、& &&&训练。一起完成《基础训练》最后一题。
四、& &&&小练笔。
写一篇400字左右的借物喻人的文章
3、桃花心木
一、教学目标
1.会写本课6个生字,抄写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
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种树人的话和“我”从中感悟到的育人的道理。体会到作者介绍种树的经验、道理和方法仅是一个比喻,其目的是为了说明育人之道。
三、课前准备:
1.搜集有关桃花心木的资料和图片,了解桃花心木这种植物。
2.搜集林清玄的作品,读一读,体会一下他的作品风格。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教学过程:
& && && && && &&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
1、由《和时间赛跑》这篇课文吗?作者是谁?能简单介绍一下吗?
你还读过他的哪些文章?你从中懂得了什么?谁来跟大家聊一聊?
小结:的确,林清玄的散文总是让人在平凡的小事中悟出深刻的道理。今天,我们要学习他的散文《桃花心木》板书课题,齐读。
2、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桃花心木的资料。大屏出示图片。
3、课文中,作者在哪一自然段给我们介绍了桃花心木?齐读第二自然段,从作者笔下进一步了解桃花心木。
(二)检查自学情况:
1、要深入地学习一篇文章,首先要读好文章。文中的生字掌握起来有困难吗?老师今天只提醒两个字:锻、勃
2、指名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3、指名汇报。
(三)学习课文:
师:这是一个奇怪的种树人。请默读课文,看看种树人的哪些做法让作者感到奇怪?勾画下来,把你的想法写下来。
1、& && && & 默读勾画。
2、& && && & 汇报交流:(3—7自然段)理出作者情感变化的线索:奇怪——越来越奇怪——更奇怪
3、& && && & 看到种树人这些奇怪的举动,作者猜想到了什么?(8—10自然段)
4、& && && & 这是作者的猜想,你的心里会有哪些猜想呢?
5、& && && & 假如此时种树人就站在你的面前,你想问他什么?指名读11自然段。
6、& && && & 当我忍不住问种树人时,他有什么表现?(为什么笑?为什么又语重心长地说?)
男生、女生分读12、13自然段。
7、& && && & 默读12、13自然段,看看你能从种树人的话中读懂什么?老师提醒,注意联系上下文理解。
(1) 四人小组交流。
(2) 指名汇报。
(3) 想象:假如你是那棵百年大树,你会对种树人说些什么?假如你是那棵被风吹倒的树苗,你会说什么?......
(4) 再读这两段话。
8、& && && & 听了种树人的话,作者受到什么启发?(大屏出示句子)
(1) 指名读——齐读
(2) 这里的不确定指什么?
(3) 联系生活实际,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有哪些不确定的因素?
(4) 配乐读这段话。
9、& && && & 引读、16、15自然段。思考:桃花心木为什么不会枯萎了?
(四)总结课文:
本课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线索进行描写的。我们抓住了一个关键词“不确定”,体会出了在不确定中树会拼命扎根,才能长成百年大树,人在不确定中生活,会学会独立自主,才能成为栋梁之才。希望我们每一位同学都能成为一名自立自强、独立自主的好孩子。老师给大家送上一段感悟。齐读。
《桃花心木》教案3
 & & & & 佚名
  一、素质教育目标
  (-)知识教学点
  1.学会本单元9个生字,掌握“枯萎”“汲水”“依赖”“一旦”“一番”“锻炼”“优雅”“勃勃生机”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二)能力训练点
  1.训练学生能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2.训练学生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
  (三)德育渗透点
  使学生感悟到作者借种树喻育人,懂得人应经得起生活的考验,学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不能养成依赖心理。
  (四)美育渗透点
  使学生感受到人生之美在于能经得起生活的考验,在于学会自立、自强。
  二、学法引导
  (-)教师教法
  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并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二)学生学法
  自读自悟,小组合作学习,全班汇报交流。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难点
  通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进而悟出课文是借种树喻育人,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二)疑点
  1.种树人给树苗浇水的时间为何没有规律?浇水量为何不一定?
  2.为什么说:“种树的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
  (三)解决办法
  教师引导学生多读,多想,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并通过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所蕴含的道理。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通过自读自悟、合作解疑、联系实际谈感想等形式进行深人的探究,指导学生通过编演课本剧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一篇蕴含深刻道理的文章。(板书:6桃花心木)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通课文,要求读准生字的字音,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个别不理解的新词用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
  2.再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自主学习,谈感悟。
  1.抓段落,谈感悟。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说说自己喜欢的部分,并陈述自己喜欢的原因。
  2.抓句子,谈感悟。在学生畅谈自己喜欢段落的基础上,先引导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反复阅读,细细品味,再组织学生讨论,谈感受,谈见解。
  着重理解以下句子:
  (1)“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扎根的树,长成百年的大树就不成问题了。”
  (2)“如果我每天都来浇水,每天定时浇一定的量,树苗就会养成依赖的心,根就会浮在地表上,无法深入地下,一旦我停止浇水,树苗会枯萎得更多。幸而存活的树苗,遇到狂风暴雨,也会一吹就倒。”
  (3)“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
  3.抓品读,促感悟。教师引导学生品读,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句子,自己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然后在小组中读,推荐读得好的同学在全班同学面前比赛读。
                   第二课时
  (-)主动探究,悟道理。
  1.重点探究:“种树的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水也不会枯萎了。”桃花心木为什么不会枯萎了?“我”从种树人的一番话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2.读了这篇文章,联系生活实际,你想到了什么?
  (二)综合实践,练能力。
  1.以小组为单位,合作编写课本剧,练写作。
  2.小组内排练课本剧,练表演,练表达。
  3.班上演出,赛水平。
  (三)总结拓展
  学了这篇课文后,你有何感受,请写一篇读后感。
  (四)记忆生字,指导书写
  1.小组内交流你是怎样记忆本课的生字的。
  2.指导书写,重点指导“萎”“锻炼”等字。
  (五)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附:板书设计
              6 桃花心木
        种树:浇水不定时、不定量长成百年大树
         人:在不确定中生活经得起考验
             (借种树喻育人)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73被浏览35,367分享邀请回答154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3210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书香课堂展示《桃花心木》教学设计和反思
|&&&&&& 书香课堂展示《桃花心木》教学设计和反思
书香课堂展示《桃花心木》教学设计和反思
作者:佚名&&&&转贴自:本站原创&&&&点击数:9444
书香课堂展示《桃花心木》教学设计和反思
麻城市实验二小& 梅艳
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种树人奇怪做法的原因。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领悟“只有经得起生活中风风雨雨的考验,才能成为坚强的人、有作为的人”的人生哲理。3.进一步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重难点:种树人的话和“我”从中感悟到育人的道理。体会到作者介绍种树的经验、道理和方法仅是一个比喻,其目的是为了说明育人之道。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1.激情导入:(播放《真心英雄》这首歌)人生的道路不会是一帆风顺的,生活中常常有不可预料的坎坷、曲折、磨难。在挫折与磨难中,有的人悲观消沉,最终被社会淘汰;而有的人选择的是勇敢面对,从而成为了杰出的人才。正如种桃花心木的种树人,不定期地给桃花心木浇水一样,有的桃花心木在自然界的考验中枯萎了,有的却能长成百年的大树。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台湾当代名作家林清玄的《桃花心木》。2.板书课题。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播放一段桃花心木的视频,学生初步感受桃花心木的特点。桃花心木是一种怎样的树?从文中找句子。画横线。读一读。桃花心木的外形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高、直、美)& 2.快速阅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讲述在作者的乡下老家,有一个种桃花心木的人,他不按固定的规律给树苗浇水,树苗却长成大树。)& 3.课文的哪些自然段写我从种树人的种树过程中得到的人生启迪?(给课文分段)全文可分三段。& 第一段(第1、2自然段):介绍桃花心木这种树木。& 第二段(第3至14自然段):“我”从种树人那里得知做人的道理。& 第三段(第15.16自然段):桃花心木茁壮成长。 三、品读重点句段,感悟育人道理。1.课文的第二部分是以我的感情变化为线索,请默读这部分,想想我的感情有哪些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奇怪&& 越来越奇怪& 更奇怪& 非常感动)& 交流:(1)奇怪的是:来的没有规律;浇水的量不一定。(总结并板书:浇水无规律)(2)越来越奇怪的是:来的时间也不一定。(3)更奇怪的是:树苗枯萎,种树人会带树苗来补种。过渡:看到种树人奇怪的举动,我满心的疑惑。面对我天真的问题,种树人是怎样回答的?2.品悟种树人的话:(1)指名读。①理解“语重心长”的意思。(言辞诚恳,情意深长。文中用来形容种树人的说话,表现出对人的真诚恳切和情意深长)。②指导学生读出“语重心长”的语气。(2)从种树人的话中,你知道了他这样做的原因。请你来解释一下。(来的没有规律,浇水的量不一定,是模仿老天下雨,让树苗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扎根,从而长成百年大树。)(板书:会找水源&& 拼命扎根)这就是“万物竞天,适者生存”的道理(板书:长成大树)&& 3.情境说话训练。种树人与“我”的对话,比一棵棵桃花心木听见了,想一想,它们想对种树人说点什么呢?课件出示:如果你是那棵即将枯萎的桃花心木,你会说:&&&&&&&&&&&&&&&&&&&&&&&&& 。如果你是那棵即将枯萎的桃花心木,你会说:&&&&&&&&&&&&&&&&&&&&&&&& 。如果你是那棵即将枯萎的桃花心木,你会说:&&&&&&&&&&&&&&&&&&&&&&&& 。4.作者感悟到怎样的人生的道理?用波浪线画出来。(1)(课件出示句子)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棵独立自主的心。①理解“不确定”(种树人给树浇水没有规律来理解,明白这里的“不确定”是指生活中不可预料的一些坎坷、曲折、磨难。只有经得起生活中风风雨雨的考验,才能成为坚强的人、有作为的人。)②学生谈感受:a.你的生活中有哪些“不确定”?b.这段话给了你哪些人生启迪?(总结板书:生活考验& 锻炼自主& 努力成长)& (2)(课件出示句子)在不确定中,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 ①“很少的养分”指的是什么?“巨大的能量”又是指的是什么?②联系实际谈一谈,在生活或学习中,你是如何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的?四、总结全文。1.课文为什么用“桃花心木”为题?本文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本课借树苗的生长来比喻人的成长,树似人,人如树,树与人的形象叠印在一起,这就是文章在表达上独特的表达方法:借物喻人(总结板书:种树喻育人)。你还读过哪些借物喻人的文章?2.同学们,温室中的花朵经不起风雨的考验,屋檐下的小鸟飞不上广阔的蓝天,在逆境中自强不息,是成才的一条通路。读了本课,你联想到了哪些名言警句?请你从中选择一条作为你成长的座右铭吧。(课件出示名言警句)
桃花心木浇水无规律(树苗)----(人)会找水源&&& 生活考验拼命扎根&&& 锻炼自主长成大树&&&& 努力成长(种树喻育人)
教学反思:《桃花心木》是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是我国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的一篇散文。这篇文章语言朴实流畅、寓意深刻。作者借树苗的生长,来比喻人的成长,写一个种树人让“树木自己学会在土地里找水源”的育苗方法,说明了在艰苦环境中经受生活考验、克服依赖性对人成长的重要意义。本文在写作方法上特点鲜明:通过描写大自然中桃花心木这种植物的特点,抒发作者的真挚情感。表明积极的人生态度、高远的生活志向和独特的价值取向。饱含深刻的人生哲理。所以,在开课的时候,特地准备了《真心英雄》这首歌,既是为了渲染气氛,也是为了向学生渗透“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这一主题。通过近六年的语文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语文的能力。因此,在教学时,为了体现出教材编选者的意图,本课教学紧扣目标,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一、整体把握,理清脉络。整篇课文的层次非常清楚,先从描写桃花心木的形状很特别开始,引出桃花心木树苗和种树人,再写作者观察种树人的奇怪现象,最后写与种树人的谈论悟到了一个人生道理――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作者安排材料的独具匠心,让学生的脑海里有一条清晰的线索,学习起来,思路更加明朗了,就不会是云里雾里,不知所云。桃花心木这段视频地播放,让学生对桃花心木这种树的生长环境、树形、树叶有了比较直观的印象,对课文的学习兴趣就更浓厚了。二、品悟重点句段,感悟人生哲理。林清玄的散文之所以吸引读者,是因为他善于从生活小事或不起眼的事物中感悟到做人的道理。而这深刻的人生哲理就蕴含在文章的重点句段中。首先是引导学生找出描写种桃花心木的人与众不同的句子,学生读文概括出:一是浇水的时间不定,二是浇水的水量不定。接着让学生从文中找出那他为什么要这样做的原因。学生很快找到种树人的话,回答了我的问题。并且能加上自己的感悟,我随机板书。这一部分再让学生反复朗读,让学生明白种树的目的所在,为下文理解育人道理做铺垫。接下来理解十四自然段中揭示文章中心的句子。通过学生找到“我”听了种树人的话受到的启示,理解“不确定”的意思,理解“独立自主”的意思,再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生活中会遇到那些不确定因素,你会怎样锻炼自己的独立自主的?然后反复读文。这一部分学生理解的比较透彻。三、体味写作方法,感受语言魅力。在本堂课的结尾,我设计了回归课题这一环节。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明白作者以物命题的意图何在。学生有了上面几个环节的学习,对课题的理解已是水到渠成了。所以,很准确地总结出课文以“桃花心木”为题,不是单纯地写树木,而是借树木的生长,来比喻人的成长。人在不确定中生活,经历风雨和磨难,就能成为意志坚强、有所作为的人。树似人,人如树,树与人的形象叠印在一起,以此体会到文章在表达上借物喻人的方法。阅读教学不是孤立的,以本课牵动整个小学阶段的学习,既是对以前知识的复习巩固,又是对知识点的一个整合。所以,在根据本课进行拓展时,又安排了“回顾以前学习的文章,说说文章是什么物喻人的”的环节。学生谈到了《白杨》谈到了《梅花魂》,并且能够说出文中喻人的道理。由此,说明学生明白了借物喻人的真正含义。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
&最新10篇热力推荐文章
[10321][7423][8494][6928][8427][7567][8254][7310][6948][6500]
[1078][1828][3544][2082][1988][3696][1885][6857][2808][1909][2747][1575][1499]
语文课堂网友情提示:如果你使用站内搜索引擎搜索课文题目,就会找到更多的相关资料!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6&.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桃花宝典人物介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