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不雅观观观观观观观观观观观观观观观观观欣赏识器连不上wwW235bobo的住页,风闻以经235b

《从约伯记谈不同的神观》——约伯记专文
  翻开约伯记,迎面而来的就是重重苦难,透过苦难,随之而来的是道道难题。人类历史上少有像约伯记这样的著作,把人生中这么多而大的问题层层叠加,仿佛把人置于无以应对的境地。
苦难是人类共同的生活经验,也是人类历史文化较深层次的难题。对于一个没有信仰的人,面对苦难,通常只能以消极的态度,将之归结于悲惨的命运,认命(宿命论)是大多数人面临苦难时最终的选择。然而,对于一个有信仰的人,当面临苦难时,显然就不是那么简单了。我们不仅会问:
苦难从何而来?
如何才能避免苦难?
苦难有没有价值和意义?
苦难跟信仰(神)有何关系?等等。
以上诸多问题,在人有限的范畴里有时候是无法解决的。
显然,对基督徒而言,整本圣经对苦难着墨最多的应该就是约伯记了。从字面上看,约伯记所述说的,是一个善良正直的人遭受苦难的经历。因此,苦难也常常成为约伯记最常引用的主题。
假如将苦难作为约伯记的主题,那么读者自然会去追寻苦难的源头、苦难的原因、苦难的形式等问题,而当读者深陷于诸多的难题之中时,必然也会产生诸多负面的因素,拦阻我们去认识神,如同苦难中的约伯一样,很难去看清神真实的意图和面目。然而,如果我们认为在约伯记之中,苦难只是故事的一部份,不是核心所在,约伯记作者乃是要通过苦难这特殊的载体,以最严肃的方式来探讨信心的问题,那么,约伯记会给我们打开另一扇窗,带领我们更好的来认识神。
我们应该通过哪种角度来看约伯记呢?
有人认为,约伯记的目的是“说明神是谁,也指出神要求他的儿女对他存怎样的信心。”我们觉得这种观点放在对约伯记的学习上是合适的。
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约伯记所探讨的应该就是“神的形像和他的作为”。而书中对苦难的描述,实质上是神给人开了另一条认识他的途径,虽然这途径显得有些冷酷,但实际又是真实存在的。作者借书中人物对苦难不同的认识,通过他们之间不同思想的碰撞,渐渐地将一个重要的概念显明出来:“人主观上对神形像的看法与神自身所展现出来的是否完全一致?”通过约伯记,我们不难发现,人对上帝的认识是很有限的;同时我们也发现,当有限的人面对无限的神时,如果不是神的屈尊附就,人连提问题的资格都没有。而这个课题,对照我们今天的时代,依然十分重要,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所有信仰上的偏差,几乎都是基于人对神的认识偏差造成的。
十九世纪著名的唯物论者费尔.巴哈在《基督教的本质》一书中说到:“宗教的本质就是人类按自己的形象、属性、喜好、偏见和文化来臆想一个神的概念,再将之投射在一个虚拟的对象上,以此来满足自我的需求。”
费尔.巴哈的言论是出于批判基督教,虽然其立论的根本是错误的,但在另一方面也给广大信徒提出了一个严重的警告:“我们所相信的神到底是自己主观思想的投射,还是圣经启示的绝对标准?”
今天的基督教,据不完全统计,有各种流派近千种,其中不乏有偏离圣经的教导。今世福音,成功神学,多元主义运动以及后现代的思潮,这些人本主义思想对教会的冲击,已经引发教会各种混乱,所引发的问题不可谓不大,对真理产生的冲击不可谓不强。而这一系列问题的产生,从本质上讲,无不是由错误偏差的神观所引发出来的多米诺骨牌效应。
因此,今天我们重提约伯记的神观,是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的。在本文中,我们将就约伯记的事件与辩论,从约伯三位朋友的角度、约伯本人的角度、以利户的角度来看他们对神的认识的差异,并借此重新认识圣经所启示的神的形像和神的作为,了解其对人的信心所带来的巨大影响。
二、约伯记中不同的神观
1、约伯三位朋友的神观
在约伯记当中,约伯的三位朋友是很重要的人物。约伯记也是以约伯与三位朋友的辩论作为主要的架构来展开全书主题探讨的。因此,我们有必要对约伯三位朋友的神观来作一个详细的梳理。
首先,我们来看以利法的神观。
  从本书的记载来看,显然以利法是一个经验主义者,他对神的认识大多是从感官世界中得知的。在以利法的三轮发言中,他多次提到自己的感觉经验,像是“按我所见”(4:8)、“我耳朵听其细微声音”(4:12)、“我曾见....” (5:3)、“我要述说所看见的”(15:17)。甚至他以约伯所见不足作为反驳的依据,例如“你曾听见神的密旨吗?”、“你知道什么....你明白什么?”(15:8-9)以利法对神的认识基本来自于他主观的观察 (5:27),由此最后得出的结论是:神是一个“赏善罚恶”的道德审判官,因此,他必然将保护义人,而使恶人灭亡。
  当约伯陈述完他的哀歌之后,以利法反驳约伯说:“请你追想,无辜的人有谁灭亡?正直的人在何处被剪除?”(4:7)他试图通过自己所认识的神来安慰约伯,而他的问题也好象在暗示一个普世性的原则,即:假如约伯是一个义人,他就能迅速得到慰藉。神既是赏善罚恶者,他就必然按此法则行事,因此,他在五章中所陈述的都是神“伸张正义”的作为,依神公义的原则,恶人必遭报应。
  然而,约伯与以利法的分歧在于:“义人为什么会受苦?”以利法虽然一直说神会保护无辜者,眷顾义人,但他完全无法将约伯的苦难与神联系起来,所以他也无法解释约伯的问题:“为何神会将苦难落在义人身上?”因此,面对约伯的苦难,他们基本是各说各话,以利法无法提供合理的解释,约伯也得不到想到的答案。
最终以利法的结论自然是:“约伯一定是犯了罪,因为,赏善罚恶的神不会无端降祸给无辜者。”于是,他在辩论的后段持续数落约伯的罪,而这些罪名,在约伯都是莫须有的。(22:5-9)
其次,是比勒达的神观。
根据经文的记载,比勒达发言的内容基本上是针对约伯的言论而来,而约伯的言论大多是出于对以利法指控的回应。显然,比勒达是站在以利法的角度来发言的,因此,在对神的看法上,比勒达与以利法相当接近。相对于以利法着重“经验”,比勒达则更喜欢“传统”。比勒达试着从历史的角度为以利法的言论补充证据。他说:“请你考问前代,追念他们的列祖所查究的。我们不过从昨日才有,一无所知,我们在世的日子好像影儿。”(8:8-9)在远古时代,历史与传统往往是近东部族很重要的权威来源,比勒达引用它自然是为了加大对约伯的反驳。
比勒达没有像以利法一样从个人“经验主义”来切入陈述,而是将人的经验置放于整个历史中,集合更多人的“经验”来支持以利法的论点。比勒达告诉约伯,假如你不能接受以利法的“个人经验”,那么你总该虚心接受先辈们的经验教训吧?
  所以,比勒达的发言依然没有离开以利法的主题:“神岂能偏离公平?全能者岂能偏离公义?”(8:3)他的论点与以利法的论点是一致的(4:7-9),即:无辜者是不会无故遭到苦难的,这是生活中重要的原则。因此,当他面对约伯无罪的辩白时,他随则将苗头指向约伯的儿女:“或者你的儿女得罪了他,他使他们受报应。”(8:4)
假如约伯是无罪的,那么约伯的儿女们肯定是犯罪了,否则神不可能将灾难降在约伯头上,他认为约伯的遭难可能是被其儿女所牵连的缘故。
在与约伯辩论的同时,比勒达也觉察到约伯对神似乎不敬畏的态度,这更加肯定了他对约伯的判断。对于约伯不断向神发怨言、挑战神权威的作法,他指责说:“难道大地会因你的忿怒而荒凉吗?难道上帝要移动群山来满足你吗?”(18:4)(现代中文译本作)
比勒达指出了神与人之间位阶的差异,反驳约伯对神的指控。在第二十五章,当比勒达面对约伯的反驳而言穷辞尽时,他开始把上帝的“绝对性”与“不可侵犯性”拿出来压倒约伯。他高举神的威严权柄,来对应“如虫如蛆”的渺小人类(25:1-6),好让约伯收声闭口。
虽然比勒达的叙述有其合理之处,却依然无法撼动约伯的坚持。这种理论性的认知和非理性的表述,与后来约伯和上帝面对面时,亲身浸润在上帝的权能里而心悦诚服有极大的差异。这不仅说明人是有限的,甚至人所诠释的神亦是有限的。
  最后,我们来看看琐法的神观。
  当约伯发言反击比勒达的言论之后,琐法非常厌烦约伯的话,因此他的发言充满急躁、责备之情。琐法既是一个教条主义者,也是一个道德主义者,他对神的认知与比勒达、以利法类同。琐法特别强调信仰的教条,故一开始就责备约伯的自义:“你说:‘我的道理纯全,我在你眼前洁净。’惟愿神说话,愿他开口攻击你。”(11:4-5)然后才述说他对神的认识。
  琐法心目中的神是人无法以有限的理性考察而得的。他说:“你考察,就能测透神吗?你岂能尽情测透全能者吗?”(11:7)琐法根据约伯与以利法和比勒达的对话内容,来调整他对约伯辩论的策略。为了彻底征服约伯,他既不提以利法的经验,也不用比勒达的传统,他直接以无限的神作为权威的来源,以神的“超越性”来压倒一切(11:8-12),他很严肃的告诉约伯,必须承认自己在神面前是有限的,人不可在神面前放肆,否则决没有好下场。(20:1-29)
锁法除了从神超越性的角度来指责约伯,也从道德性的角度来教导约伯。他先区分“善恶”的概念,再来指出神对善恶的不同态度,善者得蒙保守,恶者遭到剪除,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是神彰显公义的法则,人只要弃恶向善,神也自然会收回他的报应。(11:13-20)
在琐法的眼中,神既是超越性的,也是道德性的。表面看起来这是很正统的观念,但是,当锁法将“超越性的神”与“道德性的神”相交叉时,两者间的矛盾也出来了。因为,神既是超越性的,就不应该被圈在道德的框架里,如果神自身亦需受到道德律的制约,那么神的超越性就必然要打折扣。事实上锁法是犯了一个逻辑上的错误,他一方面用“超越性的神”来压倒约伯,又用“道德性的神”来劝戒约伯,而实质上,锁法心中的神仍然只是一个“赏善罚恶的道德执行官”,他只会照章办事,而绝不会节外生枝。
2、以利户的神观
  当约伯与三位朋友经过了三轮激烈的辩论之后,一个名叫以利户的年轻人开口发言了。
以利户开门见山指责约伯所言无理,他说:“你这话无理,因神比世人更大。”(33:12)以利户认为约伯不应该与神争辩,不应该坚持自己无辜的态度,在对神了解不足的情况之下不应任意发言抱怨。以利户肯定神的权能,他说:“谁派他治理地、安定全世界呢?”(34:13)以此否定了约伯争论的合理性,因着神的权能,约伯的言论遂为无理。
以利户用智慧的话在思想上预备约伯来面对神的显现。他纠正约伯认为神是隐藏起来的看法,指出神以隐秘的方式来显明自己(包括藉着梦、痛苦、疾病及天使)(33:13-23)。他还对以利法有关苦难的教导予以补充,表示苦难既有防御的作用,使人免于犯罪和自毁前途(33:l7-18、30上),亦能够达致管教和教育的目的(33:16、19-22、30下)。以利户称神是至高无上的教师(36:22),他会利用痛苦来提醒人留意自身的骄傲(33:17,36:8-10)。
以利户指出全能者绝不偏离公义(34:l2),他是一位至高无上(34:13)、掌管生死(34:14-15)、公平(34:17-18),和不偏私的统治者(34:19-20);他并非以人的尺度来赏赐人(34:33)。作为一位无所不知的审判者,他看透人的一切作为,而且经常施行审判(34:21-28);不过,即使他没有迅速施行报应,人也没有资格质疑他(34:29-31)。至于神为何对受苦者似乎很忍心,对他们的呼求不理不睬,其中一个理由是因为骄傲人的呼求不是出自真心,所以不蒙神垂听(35:9-13)
神拥有超越一切的属性,这意味着人的行义或作恶都不会影响到他(35:5-6)。然而,这并非表示神拒人于千里之外(36:7)。以利户指出,人(无论如何行义)绝对不能使神变成对他有所亏欠(35:7;34:33),这亦契合了神在之后的教导。(41:11)
以利户反驳约伯的神学,表示神虽是全能的,但他在运用能力的时候,却绝非任意专横(36:5-6)。他是那位至高无上的自存者,约伯当然不可对他妄加批评,反而应该藉着颂赞表彰他的力量和权能(36:21-24),并虔诚地默想自然界如何彰显他那可畏的威严和奇妙的作为(37:1-2,14-18、22-24)。神在强风雷暴或大风雪中所显出的伟大,是完全超乎人所能理解的(36:26-37:l3)。他是掌握至高权柄的大能战士,他一面伸手发出如箭的电光,一面向暴风发号施令(36:32),雷声是他大发威严的声音(37:2-5)。
以利户似乎是在告诉约伯,人生的际遇必须嵌入到神伟大的作为中,才能够使之超越一切。以利户对神的认识是最接近神自己所启示的。
3、约伯的神观
约伯是约伯记中绝对的主角,约伯记的中心思想就是围绕着约伯的人生经历展开信仰层面的讨论。相对约伯的三位朋友,约伯信仰的经历显然更加丰富而有层次,同样,相对三位朋友偏平式的神观,神在约伯生命中的作为也来得更加的动态且富有情感色彩。随着跟三位朋友辩论不断的推进,约伯对神的观念也不断地产生改变,以致最后达到“从前风闻有你,现在亲眼见你”的境界。
约伯记一开始对约伯是这样介绍的:“乌斯地有一个人名叫约伯,那人完全正直、敬畏神、远离恶事。”这样的文字,共出现了三次,(1:1、1:8、2:3)
除了第一次是作者所言,其他两次都是出自神的金口。作者随后向读者解释了约伯为何有这般美好的表现:“筵宴的日子过了,约伯打发人去叫他们自洁。他清早起来,按着他们众人的数目献燔祭,因为他说:‘恐怕我儿子犯了罪,心中弃掉神。’”(1:5)
原来,约伯因为家道丰富,儿女们经常宴乐,致使约伯担心他的儿女们在宴乐中得罪了神。于是,约伯为他的儿女们献祭,作为一位大家族的族长,约伯担任祭司的角色,他为这庞大的家业负有责任。他要他的儿女们自洁,为的是要他们与上帝保持正确的关系。从约伯的这些行为可以看出,约伯有自己一套信仰的规范与标准。
约伯相信,神的标准应当是“德福一致”的,人必须忠诚于神(此为德),才能蒙福。约伯因为敬畏神,故为人正直,并远离恶事。他深怕稍有恶念而得罪神,导致神收回对他的祝福;他也深怕儿女们得罪神,故常常提醒儿女们要自洁并亲自为他们献祭。在约伯的观念里,只要敬畏神,神必能保住他的产业且不断地赐福予他,只要尽量做到“无可指摘”,神自然也就没有降祸的理由。
由此看来,约伯原先眼中的神是相当“理性的”,这样“理性的神”理当会依照他所订下的自然法则(德福一致)一成不变地行事。因此,当神无端降祸给他时,虽然他表面上看似接受了这一严酷事实,但是他却不明白原因到底是为什么?因为他敬畏神,他一开始不敢公然埋怨,甚至认为“耶和华的名是应当称颂的”,(1:21)身在苦境中的约伯,实际上还有一种更深的痛苦,就是他不知道神何故如此待他,他“德福一致”的信仰标准在现实中受到了严酷的挑战,于是,约伯陷进了一个逻辑的混乱中,他对自己的遭遇大惑不解,但固有的观念又使得他不敢在神面前造次,遂将矛头指向自己。(3章)
按照约伯信仰的模式,“如果人敬畏神,神就会赐下福乐。”在此论证中,前项是敬畏神,后项是神赐下福乐;敬畏神成为拥有福乐的“前提条件”。在此合理的推论下,当前项成立时,则后项也必然成立。否则,“如果人没有得到福份,就表示他不敬畏神”,否定后项即可否定前项也是本逻辑的正确推论。
而现实中的约伯,他完全可以肯定自己的前项“敬畏神”(神也肯定),但却导不出后项的“得到福份”;约伯固有的“德福一致”法则被打破了,苦难的遭遇强烈地冲击着他信仰的根基,搅乱了他信仰的认知,使他迷失了对神的认识。与其说约伯的痛苦在于财产的损失与儿女的死亡,倒不如说在残酷的现实面前,约伯似乎有了怀疑神的依据,这种认识上的错乱使他方寸大乱、无所适从。
因此,假如曾经的约伯是相信神的,倒不如说他更相信自己对神的逻辑认识;假如曾经的约伯是敬畏神的,倒不如说他更敬畏自己对神的法则的理解。这便是约伯所有问题产生的根源。
我们承认,神固然订下了道德法则,然而法则通常是静态的,法则本身没有位格、也不拥有主权,只有神才是拥有主权的本尊、活泼常存的、丰满的自存者。约伯的问题恰恰出在他过于信赖自已所认定的法则,而忽略了真正赐福的神,这完全可能导致他热心于献祭,在一套固定的宗教礼节之下,按时以所谓“敬畏神”的礼仪来保证自己的福泽。
  对神认识的偏差,导致约伯在面对痛苦的折磨时似乎崩溃了。他的朋友以利法意识到眼前的约伯与从前的约伯有相当程度的不同(4:3-5),约伯不再如前那样温柔坚强,反而是用尖锐的语气与人争辩、甚至想与神争辩。他在极度的痛苦中,以几近绝望的口吻向神说:“鉴察人的主啊!我若有罪,与你何妨?为何以我当你的箭靶子,使我厌弃自己的生命。”(7:20)
约伯在极大的苦难打击之下,他原来“风闻有你”的神观经受着神对他近乎严酷的考验,在全能的神面前,他之前的宗教法则纷纷被打破,众多的外来痛苦,以及仿佛被神遗弃的痛苦,加在一起使他几乎坠入到了黑暗的深渊。
纵观约伯记,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约伯对神的认识是渐进式的,他从最初的人本神学观念,到最后对神主权完全的降服,有一个曲折又深刻的过程。
神借约伯三位朋友和以利户的发言,最终以自己亲自在旋风中的声音,告诉约伯自己是一位怎么样的神。神从自己宏观的角度来解决约伯一切的疑难,带领
他提升对自己的认识,认清苦难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神使约伯灵魂深处的痛苦得到慰藉,并经历到人生最终极的关怀,同时,也将约伯的信心从“风闻有你”的境地,带到了“亲眼见你”的层次。
三、探索约伯记神观的意义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是约伯与他那几位朋友神学的共通点,似乎也是旧约圣经所启示的一个通则。
约伯记中约伯和三位朋友都相信这样一个非常简化的报应原则:神会(绝无例外地)赏赐义人,惩罚恶人,他们认定这是不变的原则,即使神自己也不能改变。因此,当神夺去约伯物质上的祝福并且使约伯失去健康时,他的朋友便断定这是因为约伯有罪,约伯也因为神打破了这个原则而陷入极度的痛苦之中。
约伯记从反面说明了一个重要观点,就是要反驳这个将人在物质和身体上的福祉,与其属灵境况直接拉上关系的报应神学。由于约伯和他的朋友均假定神必然是按照他们所接受的这个神学来作为其行事规范,因此,他们便在不知不觉间规限了神的自由和至高主权。在这样的大前题之下,约伯为了证明自己的无辜,便反过来质疑神的公义(40:8),这便是约伯在这种神学体系里所暴露出来的重大缺陷,随之而来的自然是一系列无法解决的神学难题。
依照圣经的启示,赏善罚恶固然是神所设定的原则(申28章),但如果我们把它变成一种一成不变的教义,并且籍此来预定神的行动和臆测他人的人生际遇,这便是大错特错了。虽然神以赏赐义人和惩罚恶人作为他基本准则,但神却不会被这条由人制定的教义所约束,神可以选择这种惯常性的作法,他也可以选择其他的作法,都不能对他的全能、全智、全圣、全善造成任何的损失。
圣经告诉我们神会照各人的行为来报应人,但这只是圣经教导的一方面。圣经同样强调的是一位慈悲怜悯、满有慈爱的神,正如他自己在摩西面前宣告的一样:“耶和华,耶和华,是有怜悯有恩典的神,不轻易发怒,并有丰盛的慈爱和诚实。”(出34:6)
神有权依照人的罪恶施行审判,但他也可以法外开恩,将丰盛的恩典赐给不配得的罪人;同样,神可以将苦难加给类似于约伯行为正直的人,也可以让恶人在世得享长寿,这都不妨碍他的公义与全智。圣经告诉我们,恶人看似安乐,却无法逃脱神将来的忿怒,义人遭遇苦难,却要在其中得益处。这是超越约伯记中约伯和三位朋友固有的神观,也是苦难中的约伯(和一切在苦难中的人们)所迫切需要的、能够真正安慰他的真理。
约伯记亦反驳另一个出于人的推论,就是人若遵从神,神就有义务赐福他。从撒但在序幕指称约伯是为了利益才事奉神这点,便已经突显了这个主题(1:9-11)。当约伯失去了不计其数的财产之后,他便要求神在法庭上给他一次公平的审讯(10:2)。由于神没有答应他的恳求,也没有明确给出答案,于是,约伯便尝试传唤神作证,藉此大胆地挑战全能者的至高权威(31:35)。他指控神用欺压人的计谋(10:3),强行夺去理应属于他的东西。当约伯假定自己因为听从神,神便有责任去祝福他的时候,实际上他是接受了一个来自于民间宗教的基本观念,那就是人与神的关系皆建立在互利的基础上,人只要敬畏神(神的利益),神就有义务保佑人(人的利益)。
约伯记清楚显示出人要求神以这种方式对待他,这不但贬低神的位阶,也完全违背圣经的原则,因为神没有欠下任何人情:“谁先给我什么,使我偿还呢?天下万物都是我的。”(41:11)因此,神拥有完全独立的主权,绝不受制于人的一切准则,包括任何宗教所加诸的规范。
当今世代,成功神学在教会中方兴未艾,无不出自于这个体系。成功神学认为,信心是万能的,祷告是绝对的,人如果依照此法,便可将神玩弄于掌股之中。
近三十年来,这种错谬影响了很多基督徒。他们相信只要我们对神有信心,努力祷告,讨神喜悦,我们就会过一个健康富裕的生活。出于这个目的,福音在这些人的口中成了神带给人祝福的“诱饵”,变成了没有十字架的空架子。
这种教导使不少教会和信徒沉浸在成功神学中不能自拔。而特别是华人教会,由于受几千年传统文化和民间宗教的影响,许多信徒认为信神就是为了满足自我的福利和需求,神灵不灵就要看神能否满足我的需求。而如果我敬拜的神不仅没有给我现实的好处反而带给我苦难时,我是绝不会继续相信的。这样的成功神学使信仰建立在沙土而非磐石之上,给当下信仰的复兴带来巨大的挑战。而约伯记中的神观及苦难观正是应对成功神学的最好武器。
在耶稣的生平中,有一个特别重大的问题出现在一个特别重要的时刻。当耶稣最后一次面向耶路撒冷,即将踏上十字架的道路时,他在该撒利亚腓立比境内给了门徒们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人说我是谁?你们说我是谁?”这个问题对跟随耶稣三年多的门徒来讲似乎是多此一问,三年多的时间不短,谁还不认识谁呢?然而,圣经告诉我们,旁观者的答案与彼得的答案是不一样的,而彼得的答案与耶稣的答案又是不一样的。(太16:13-19)
那么今天,借约伯记学习的机会,我们可以再次来重温这个严肃的问题:“约伯所信的神与神自己所启示的神一样吗?我们所信的耶稣,与耶稣所要我们信的耶稣一样吗?”
相信所有自称为“基督教或基督徒”的都会声称他们所信的“耶稣是基督,是永生神的儿子”,但具体信出来的“基督和永生神的儿子”的版本却是五花八门。有人将耶稣当医生,有人将耶稣当财神爷、甚至有人将耶稣当仆人来使唤。
然而,耶稣很清楚的告诉我们,那位真的“基督,永生神的儿子”是要“先被虐杀,然后再复活”的,(太16:21)并且凡跟随他的人也必有如此遭遇(太16:24),这才是真正的基督教,才是约伯所敬畏的那位拥有绝对主权、无法测透的神。
今天的基督徒,大多习惯于安逸的生活,吃苦的能力与心志已经远远不如列祖先贤。真正敢于直面苦难,以受苦作为兵器(彼前4:1)的传道人也廖廖无几。
圣经清楚的告诉我们,人在苦难中能真正经历神、认识神,并可以得到熬练、成为神的精兵。在苦难中能听见了神的声音、看见神(伯38:1、40:6、42:5)更重要的是旧约中的苦难观,在新约耶稣基督的身上更得到了印证和成全。正如保罗所言:“我们既多受基督的苦楚,就靠基督多得安慰”。(林后1:5)“原来我们所受的,是基督的苦楚,是参与在基督所受的苦里面……我们跟随基督的人,是与基督连合的一个整体,是基督的身体,我们若不受苦,基督的苦就在他的身体上不完整”。(摘自《受苦的意义》)。
旧约中的苦难观,在新约耶稣基督的受难中,再次得到了回应,正如基督教学者刘小枫所写的:“奥斯维辛事件是一个刺激,激发基督徒重新拾回福音书中神的形象:不是‘魔法师’,而是苦弱者。基督教的神观必须是与耶稣基督的生、死、复活事件叠合的,撇开基督的受苦事件论说神,都不是真切的基督教的神的形象……神通过基督倾听、感受、承担着人的不幸”。
这一切,对我们基督徒面对苦难、提升灵命、应对人本神观、人本苦难观和成功神学的毒害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最后,我们引用奥古斯丁对于义人受苦的教导作为本文的结束语:
“因此,尽管善人和恶人都会遭受痛苦,但我们一定不能因为他们所受到的痛苦没有区别就设想人本身没有区别。即使所受的痛苦相同,受苦者仍有不同,尽管他们面对的痛苦是相同的,但美德与邪恶不是一回事。就好比在同样的火里,黄金闪光,而糠秕冒烟;同受连榈敲打,秸草扁瘪,而谷粒洁净。就好比尽管经过同样力度的压榨,在大油桶里渣滓不会与油混杂,所以,同样力度的伤害对善人是一种考验、净化和纯洁,而对恶人来说是遭殃、毁灭和根除。因此,受到同样的伤害后,恶人会咒骂、亵读上帝,而善人会求告和赞美上帝。所以,重要的区别不在于遭受什么苦难,而在于什么样的人在受苦。同样受搅动,污泥发出熏人的臭气,而香膏则发出馨香之气”。(《上帝之城》第12页)
&&&&&&&&&&&&&&&&&&&&&&&&&&&&&&&&&&&&&&&&&&&&&&&&&&&&&&
希伯仑2015级道学硕士班&&
参考书目:
《搁浅的日子》吴献章
《无语问上帝》杨腓力
《上帝之城》奥古斯丁
《丁道尔旧约圣经注释:约伯记》安德生著,潘秋松译
《浅探约伯记之上帝观》刘清虔
《受苦的意义》舍勒
《约伯记的神学》基督教书库
《基督教的本质》费尔.巴哈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不要问我,看看这些就会明白一些道教常识(茅山道士180问题整理)
&不要问我,看看这些就会明白一些道教常识(180问题整理)
一、道教教义1、什么是道教?
2、道教是何时产生的?
3、道教的基本教义是什么?
4、道教的基本信仰是什么?
5、道教的宗旨是什么?&
6、道教究竟是张道凌创的?还是“老子”创的?道教的教义与老子的“道“有什么关系?
7、道教为何是中国固有的宗教?
8、道教为什么以道名教?
9、什么是道与德?
10、何为道教三宝?
11、什么是承负?
12、什么叫守庚申?
13、道教为何提倡无为?
14、道教为何提倡清静?
15、道教为何提倡寡欲?
16、道教为何提倡不争?
17、何为仙道贵生无量度人?
18、何为济世利物齐同慈爱?
19、何谓三界十方?
20、何谓四恩三有?
21、何谓三皈五戒?
22、如何拜师?&
23、何谓三业与六根及六尘?
24、何谓三障与十恶?
25、何谓三塗五苦?
26、何谓三灾八难?
27、什么是三元五腊?
28、道教的主要经典有哪些?&
29、道教的世界观和生命观到底是什么样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是怎么个关系?&
30、道教的宇宙结构是怎样的?&
31、道教怎样解释天人感应?
32、全真教的主要教义是什么?
二、道教文化33、道教对中国哲学有何影响?
34、道教哲学是根据何种哲学?
35、道教之学术思想以何为中心?
36、何为道教五大经?
37、老子道德经之旨要及定义为何?
38、道教的五行与相生相克关系?
39、八卦的称呼和代表的涵义是什么?
40、子午时是什么时间?
41、天干和地支是什么?
42、十二黄道日歌内容?
43、明正统《道藏》分类有:三洞,四辅,十二类,其具体名称?
三、道教宗派44、道教有哪些教派?
45、道士分哪几类?
46、什么是五斗米道?
47、什么是太平道?
48、什么是真大道教?
49、什么是太一教?
50、什么是正一道?
51、什么是全真道?&
52、丘长春祖师是怎样使全真教走向全盛?
四、道教礼仪53、道士是什么?&
54、开期传戒是什么?其意义如何?
55、道教怎样敬香叩拜?
56、道教怎样叩拜?作揖磕头是一回事吗?
57、敬香怎样敬?
58、诵经有些什么礼仪?
59、献神供品有些什么礼仪?
60、道教的教规有哪些?
61、参访道教宫观的礼仪有哪些?
62、道教的称谓有哪些方面?
63、道教神仙怎样称呼?
64、道教法坛怎样称呼?
65、道教徒怎样称呼?其意义怎样?
66、丛林执事有那些?怎样称呼?
67、道教的清规、戒律有哪些?&
68、何谓符籙?
69、何谓斋醮?
70、道教认为人死之后会发生什么?炼度是什么?
71、道教为何诵早晚功课?
72、怎样许愿、还愿?&
73、塑像仪有哪些内容?
74、道教节日有哪些?
75、朔,望,晦,电,是哪一天?
76、接驾是什么时间举行?
77、何为道历?
五、道教宫观78、道教庙宇的名称有哪些
79、道教宫观的组织形成形式有哪些 ?
80、十方丛林中的常住道士如何分工?执事有那些?其职责怎样?
81、全真道三大祖庭分别是?
82、何谓万法宗坛?
83、道教五岳名山在什么地方?
84、现代有哪些著名宫观?
85、道教名山有哪些?
86、近代何时成立全国性道教组织?
六、学道修行87、修道是为什么?&
88、如何加入道教?&
89、普通人如何才能进入正宗的道门呢?&
90、实修实炼是指什么?&
91、能否通俗易懂,简明扼要的表达“修炼”一般有几层境界(层次),各是什么?&
92、修行一般的方法是什么?&
93、可以只通过现代的一些阐述性书籍了解道教吗?&
94、道教五术具体指什么?&
95、什么叫《道藏》?
96、道教崇拜偶像吗?&
97、道士可以结婚吗?&
98、道教与民间信仰为什么有些相似?&
99、如何报考中国道教学院?
七、道教禁忌100、什么是“戊不朝真”?
101、什么是“道不言寿”?
102、斋醮道场法会禁忌。
103、供品禁忌。
104、敬香禁忌。
105、道教服饰禁忌。
106、修道者饮食禁忌有哪些?
107、信士朝圣敬香禁忌?
八、道教服饰108、道士服饰有哪几种?
109、道士戴的冠子有哪几种?
110、道士戴的巾有九种是哪九巾?
111、道士为什么穿道装,蓄头发?
112、全真道土为什么要冠巾?
九、祖师仙真
(一)先天尊神
113、道教的神仙谱系是怎样的?&
114、何谓道教三祖?
115、道教的各种神明有什么区别?
116、何谓三清三境?
117、何为昊天玉皇上帝?
118、四御是哪几位?
119、何为北极大帝和长生大帝?
120、何为天皇大帝和土皇地祗?
121、何为三皇五帝?
122、老子是否即太上老君,其事迹有哪些?
123、何为斗姥元君?
124、何为三官大帝?
(二)祖师仙真
125、仙有五等是哪五仙?
126、雷神是何神?
127、玄天上帝来历如何?&
128、东岳大帝是何神圣?
129、文昌帝君是何事迹?
130、关圣帝君事迹如何?
131、何为碧霞元君?
132、何为天妃娘娘?
133、赵公明元帅是何来历?
134、王灵官是何来历?
135、城隍爷是何神灵?
136、太岁君是何神明?
137、土地公与财神爷是为何神?
138、创成道教的张道陵天师其传略如何?
139、葛玄天师是何来历?
140、葛洪真人是何来历?
141、许逊天师是何来历?
142、萨守坚真人是何来历?
143、三茅真君是何来历?
144、寇谦之是何来历?
145、陆修静是何来历?
146、陶弘景是何来历?
147、何为道教五祖?
148、少阳帝君仙迹如何?
149、正阳祖师传略如何?
150、纯阳祖师圣迹如何?
151、海蟾祖师仙迹如何?
152、重阳祖师传略如何?
153、何为道教全真七祖(七真)?
154、邱长春真人传略如何?
155、刘长生真人事迹如何?
156、谭长真真人传略如何?
157、马丹阳真人事略如何?
158、郝广宁真人事迹如何?
159、王玉阳真人传略如何?
160、孙清静仙姑事迹如何?
161、何为南五祖?
162、张紫阳真人传略如何?
163、石杏林真人事迹如何?
164、薛道光真人事略如何?
165、陈泥丸真人事迹如何?
166、白玉蟾真人传略如何?
167、道教八仙是哪八位?
168、汉钟离系何来历?
169、吕洞宾仙迹如何?
170、张果老来历如何?
171、韩湘子传略如何?
172、李铁拐事迹如何?
173、曹国舅得道之事迹如何?
174、蓝采和之行略如何?
175、何仙姑是何出处?
176、扁鹊是何来历?
177、孙思邈是何来历?
178、张三丰是何来历?
179、道教里对龙是怎么解释的,对“神通”是怎么解释的?&
180、道教的现状如何?
一、道教教义
1、什么是道教?
  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宗仰黄老,以道家、神仙家的修炼理论及方法为中心,用老子“道德”思想告谕、教化众生,追求宇宙和谐、天下太平,教导人们通过修道积德达到安乐幸福、长生久视、得道成仙的我国特有的本土宗教。
2、道教是何时产生的?
  据道经记载:道教起于渺渺浩劫之先,天地未分之时。宇宙混沌,日月未光,太上老君生于其间,化名为盘古;经过五太(太一、太初、太素、太始、太极),轻清上浮、重浊下凝而开天辟地;又由玄元始三炁,化生三天。老君以双眼化为日月、毫毛化为星辰、肌肉化为丰沃的土壤,骨骼化为坚硬的岩石、呼吸之气化为风云、声音及眼中的神光化为雷电,身中的血脉化为江河湖泊、头发化为草木……由此,阴气上升、阳气下降,万物生成、人伦兴远。至此,老君返于天宫,以太虚为体,太微为宅。而后老君数次化身,历经八十一化。轩辕黄帝时,化身为广成子,授予黄帝养生之道;春秋时化身为老子,传下《道德真经》,教关尹子以修真之法,由此道脉兴矣。
  至东汉中叶,距今1800多年前,即东汉顺帝(西元126~144年在位)时,老君降于蜀都,授予天师张道陵《正一盟威籙》及《五斗真经》,于四川大邑鹤(或作鹄)鸣山创立了天师道教。春秋时期,老君復授道于东华帝君王玄甫;汉代,东华帝君授道于正阳祖师钟离权;至唐代,正阳祖师授道于纯阳祖师吕洞宾。时至北宋末年,钟吕二仙降于甘河桥上,授予重阳祖师以至道。重阳祖师汇四海宗风于一坛,在活死人墓中苦行修炼,传道于山东,全真七子再续宗风,传于后世,教法大兴。
3、道教的基本教义是什么?
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和修行的终极目标。围绕着这一核心,在其发展演变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教理教义。任何一种宗教都有信仰,对信仰的阐述即为教理。为方便宗教徒对教理的把握,在教理基础上,总结出简明扼要的几个字或几句话,便于教徒记诵,作为指导教徒的日常修持称为教义。这些教义能契合于所有教理,并不与教理有矛盾冲突(陈撄宁)。
  道教以《道德经》的思想为主要教义,倡导尊道贵德、重生贵和、见素抱朴、抱元守一、清静无为和慈俭不争。道教认为“道”是宇宙的本体,万物的本源,万物运行的规律以及人间伦理道德纲常。“德”是道的外化及功能。神仙是循德而上,在精神和肉体及伦理道德超越于世俗的精神实体。神仙既是道的化身,又是人类道德的楷模。故道教徒尊道贵德,期于与道合真,形神俱妙,成为神仙。
“我命在我不在天”是道教的又一重要教义。原意是说人的生命长寿与否取决于自身,并非决定于天命。泛指命运并非掌握在别人手中,更不是掌握在某些无形的神秘力量里,而是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即我命在我,富贵不在天。就健康生命而言,人通过服食药物,行气导引,达到延长寿命的目的,在没病之前进行调养,使之得到健康。古人说:救济受灾的人民,帮助他们解决困难,不如防患于未然,将灾祸消灭于萌芽状态之中。这种“我命在我不在天”的积极思想,是道教修行、改变命运的根本指导思想。
4、道教的基本信仰是什么?
  道教的基本信仰是“道”,教徒以学道、修道、行道为宗,故称道教。尊奉《道德经》(即《老子》)为主要经典。道经记载:道是“虚无之系,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元”、“万象以之生,五行以之成”。也就是说,宇宙、阴阳、万物都是由它化生的。在道教的世界当中,除了人居住的世界外,还有神仙居住的:“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和七十二福地”等仙境。
  道化为三种炁,再化成三位至高无上的神,即元始天尊、灵宝天尊和道德天尊。
  道教拥有庞大的神灵系统,信奉的神还有很多:如玉皇大帝、四御、五老上帝、斗姥元君、三官大帝、四值功曹、六丁六甲、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真武大帝、东岳大帝、碧霞元君、关圣帝君、城隍、土地、灶君、门神等等。
  信仰“道”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道具有永恒的生命,获得它、保持它便可长生,这也叫作“德”。德即得,即得道。因此人可以修道而长生不死,得道而成神仙。
  道教重生、贵生,追求长生,人通过学道、修道、行道等修炼方法达到“生道合一”,就可以得道而长生久视,不仅可以享受人间的幸福,而且可以返本还元、与道同体,复归于“婴儿”,长存仙界,达到永生的境界。
5、道教的宗旨是什么?
  道教的宗旨是“仙道贵生,无量度人”。“炼形存神”,“形神俱妙”,“与道合真”,“乐生贵生”。道教是对生命积极追求的宗教,而且对肉体和精神的统一性非常注重。
  救人、拔幽多是表现在对道教医药的钻研追求和在度幽法事上对幽魂的济拔上。那些一提起道教就想起降魔驱鬼、祈福禳灾的人其实是受一些小说或者影视所误导的。
6、道教究竟是张道凌创的?还是“老子”创的?道教的教义与老子的“道”有什么关系?
道教发源于中国,始于轩辕黄帝,为中华民族固有的宗教。道教早在张陵天师之前就已经存在。例如方仙道、黄老道、太平道等等。早期的道士称为方士或者羽士。只是现代历史上以张陵为“道教”正式成立的标志人物。道教以道祖老子的《道德经》为根本经典。道教的核心教理教义基本上皆是由此而出。尊奉“道”为最高信仰,道是凌驾于所有尊神之上的。但由于“道”一气而化三清,玉清、上清、太清代表了道教宇宙生成的三个时期即混元、洪元、太初,是道教宇宙生成论的具体体现,所以三清至尊直接代表着道,是代表道这一本体的不同方面,因此又常说三清即是“道”。以后便衍生了天地三界等道教神明,是诸神的根本。
7、道教为何是中国固有的宗教?
  道教始源于黄帝、集成于老子、发扬于张道陵天师。战国及秦汉诸儒,皆崇黄帝老子之学,称为道家。唐宋以降各代悉宗道学,并信仰崇奉,普及于中华民族,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华夏民族精神及民族性格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故道教是为中国固有的宗教。
8、道教为什么以道名教?
  答:道教徒对道,一要信仰、二要研究、三要继承、四要发扬、五要践行,所以道士是
“以道为事” “以‘道’教化众生”故以“道”名教。
9、什么是道与德?
  老子所说的“道”是道教教义的核心,是以“清静为宗、虚无为体、柔弱为用”的一种“道”。这种“道”是宇宙的本源与主宰者,它无所不包、无所不在,它是一切的开始与万事万物的生化者。
  《道德经》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所说的“道”既是指“宇宙”的本体,又是指“自然”的规律。所以“道”能使一切有情在三清众神面前,不论贵贱、贫富、聪愚,一律平等。道教强调,任何人都可以信仰道,都能够学道、得道。《老子想尔注》中说“道”:“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常治昆仑,或言虚无,或言自然,或言无名,皆词一耳”。《混元皇帝圣纪》也说:“老子者,老君也,此即道之身也,元气之祖宗,天地之根本也”。所以太上老君即是“道”的化身。
  “德”和“道”是一个整体,成为道教教义的核心。《道德经》中所说的“上德”、“玄德”、“常德”、“道尊而德贵”的“德”指的是这个“德”。《清静经》中说:“上士无争、下士好争、上德不德、下德执德、执著之者,不名道德。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所以道教徒一定要重视“修道养德”。并将“道”和“德”作为最根本的信仰和行动的准则,做到既要修道,更要积德。《道教义枢·道德义》说:“道德一体,而其二义。一而不一,二而不二”。所以可以说,凡是符合“道”的准则的,便是“有德”;凡是违反“道”的准则的,便是“无德”。《西升经·序》云:“道之在我谓之德”。按照“道”的准则,“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道教强调:修身、治家、统治天下,都应该修道,从而使“道普德溢”,以达到太平和仁爱的理想境界。
  道教将“德”按态度区分为“阴德”和“阳德”二类。所谓“阴德”,是指个人不被他人所知道的德行;所谓“阳德”,是指个人被大家了解的德行。道教提倡“阴德”密惠,“大以及于人,小以及于物,修身积德”。
10、何为道教三宝?
  道教以:元始天王所化玉清天宝君、上清灵宝君、太清神宝君,为道教三宝,尊为最高之神。
  然因道教以学道、修道、行道为本,故又有以所本的三要旨,尊为三宝者:
  (一),学道者:以玉清元始天尊为道宝尊,上清灵宝天尊为经宝尊,太清道德天尊为师宝尊,作为皈奉道法之“道、经、师”三宝。
  (二),修道者:以人身之“精、气、神”为修养性命、作出世工夫的三宝。
  (三),行道者:以“慈、俭、让”为立身行道,作入世工夫的三宝。《老子&三宝章》云:“我有三宝,持而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11、什么是承负?
  道教讲“承负”即“因果”,但又不同于“因果”也。
  “因果”是针对于个人,谁种因,谁得果,与他人无关;“承负”包含“因果”,但更进一步认为:个人的善恶行为,不但影响个人,而且影响家庭、社会乃至宇宙的和谐。比如说前辈行善,后人得福;今人行恶,后辈受祸。因为有“承负”,所以今世有的人一贯行善,但却经常得祸;有的人一直行恶,但却经常得福。道教认为,这是由于“承负”使人蒙受的。即本人如果造恶,子孙就会得祸;本人如果行善,子孙就会得福。同样,本人的命运是在为祖先承担后果,祖先如果造恶,本人就会得祸;祖先如果行善,本人就会得福。就如同祖辈积财,后辈享受,祖辈欠债,后辈还钱一样。即“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之理也。
12、什么叫守庚申?
  道教认为人身中有三尸神,每到庚申之日,即上天报告人的过失。三尸为:上尸名彭倨,中尸名彭质,下尸名彭矫,所以也叫三彭。也有称为玄灵的。也有称为青姑、白姑、血姑的。上尸使人好色、中尸使人多思、下尸使人淫欲,故三尸使人逐渐衰老,趋于死亡,更不利于道人修行,因此必须除之。
  道教为了除去三尸神,采取了许多办法。一种是去欲。所谓“欲生则三尸生,欲灭则三尸灭”。一种是服符诵咒,一种是厌胜,一种是服药,一种是服气。流行最广的是守庚申,即在每月的庚申日,彻夜不眠,阻止三尸上天报告,或者斩却三尸神。
13、道教为何提倡无为?
  无为的思想,源于《道德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因此道教以“无为”作为得道意、得天心、致太平的根本。《淮南子·原道》说:“所谓无为者,不先物为也;所谓无不为者,因物之所为”。魏晋以后,“无为”逐渐成了道教社会观的基础。河上公在《老子注》中说:“法道无为,治身则有益精神,治国则有益万民”。所谓“治身”的“无为”,应当“无为事主,无为事师,寂若无人,至于无为,”这样才能全身、去危、离咎。所谓“治国”的“无为”,应当按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来治理天下,这样才能使黎民百姓得益。
  怎样才能做到“无为”呢?《云笈七签》指出:“欲求无为,先当避害。何者?远嫌疑、远小人、远苟得、远行止;慎口食、慎舌利、慎处闹、慎力斗。常思过失,改而从善。又能通天文、通地理、通人事、通鬼神、通时机、通术数。是则与圣齐功,与天同德矣”。可见道教的“无为”,并非消极避世,而是应该努力学习,积极进取,通晓自然和社会,善于处理人际关系。所以说“无为”并非无所作为,什么事情都不做,而是应该按“道”行事,处世立命必须摒弃妄自作为,远祸慎行,追求朴素节俭、清静寡欲的境界。
14、道教为何提倡清静?
  答:道教认为:“清静”是“道”的根本。万物只有在“清静”的状态中,“道”才会显现。于是,“清静”成了道教教义的一个重要内容。而这种思想,追根寻源,还是出自《道德经》。
  《史记·太史公自序》说:“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道教强调“清静”,目的是为了“真思志道,学知清静”。《老子想尔注》主张:“人法天地,故不得燥处,常清静为务”。还指出:“道常无欲乐清静,故令天地常止”。这是说,学道的人只有“无欲”而“清静”,才算符合“道”的规律,才有可能得道。道教认为,学道者只有先做到了“寡欲”和“无为”,才有做到“清静”的可能。
15、道教为何提倡寡欲?
  所谓“寡欲”,就是少私欲或节欲。《老子》第十九章在谈到治理社会时,要求能够“见素抱朴,少私寡欲”。道教将“寡欲”作为教义的一个重要内容,认为道教徒为人处世,应该时时节制个人的私欲。
  唐宋以后,“寡欲”与内修术结合在一起,从而要求修道者,“在物而心不染,处动而神不乱,无事而不为,无时而不寂”,达到“无欲”的境界。《道德经》所说的“寡欲”,其实并不是“绝欲”、“无欲”的意思,只不过是应该“去甚、去奢、去泰”,即不极端、不奢侈、不过分。
16、道教为何提倡不争?
  在道教教义中,“不争”是指人们顺乎天理而不强求的原则。而这种原则,是天地万物的运行以及人的为人处世都必须遵循的。《老子想尔注》说:“圣人不与俗人争,有争,避之高逝,俗人如何能与之共争乎?”并指出:“求长生者,不劳精思求财以养身,不以无功劫君取禄以荣身,不食五味以恣,衣弊履穿,不与俗争”。《云笈七签》有:“太上曰: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故与时争之者昌,与人争之者亡,是以有兵甲而无所陈之,以其不争。夫不祥者,人之所不争;垢辱者,人之所不欲。能受人所不欲则足矣”。大家都知道,俗人所不争的事物,一般都是不祥的;俗人所不欲的事物,基本都是垢辱的。
  道教徒的“不争”,还不仅仅是谦让,需一心为善,绝不造恶。道教认为,一个为善的道教徒,即使“不争”,也不会不胜利;即使“不言”,也不会没有响应。这是因为,“不争”的高尚行为,自然会感动周围的人。“不争”本身是无声的语言,标志着一个道教徒的修为境界。
17、何为仙道贵生无量度人?
  道教十分重视人的生命,万物都由道化而来,一切生命都体现着道,对生命的重视,即是对道的尊重。因此道教讲的是长生不死、修道成仙,即是对道的信仰与实践的结果。对于生,老子曰:“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说明人的生命非常有限,而且处于一个危险的状态之中,所以要求人们“深根固蒂”,追求“长生久视之道”。《太平经》中主张乐生、重生。总之尊重生命是道教的一贯主张,主要包括:
  一,尊重人类自身的生命价值,反对轻生自杀,也反对杀害他人,要求洁身自好,修身养性,追求长生;
  二,尊重动物的生命,认为一切血性之物,皆有灵性(即有道性),由于悟性有早迟之分,所以修道阶次有快慢之别;
  三,尊重植物的生命,认为植物和人一样具有灵性,在某种特定的环境下,也能够修炼成仙;
  四,尊重人类和动植物赖以生存的环境。做到上述四点既度己又度人,故《度人经》云:“仙道贵生,无量度人”。
18、何为济世利物齐同慈爱?
  济世利物是道教修炼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济世即普济世间,利物即利益万物。道教认为济世利物不仅帮助了他人,而且还有利于自己仙道的修成。老子曰:“赈穷补急则名生,起利除害即功成”。葛洪曾对弟子解释云:你们之所以不能够成为天仙,而做了个地仙,是因为“前世学道受经,少作善功,唯欲度身,不念度人;唯自求道,不念他人得道”。故道教修道时强调“济世利物,齐同慈爱”。
19、何谓三界十方?
  三界者有三:一以时间而言,分为无极界、太极界、与现世界;一以空间而言,分为天界、地界、与水界;一以道境而言,分为欲界、色界、与无色界。皆称为“三界”也。十方者,乃为东方、南方、西方、北方、东北方、东南方、西北方、西南方、上方、下方,为十方也。
20、何谓四恩三有?
  道教以报恩为重,故有四恩应报。四恩者:一天地恩,二国土恩,三父母恩,四师长恩。凡此四者,皆宜回向以报之。三有者:一有情者,二有识者,三有缘者。凡此三者,道皆亲之。所以“四恩三有”为信道者须念念不忘之也。
21、何谓三皈五戒?
  三皈者:皈依道、皈依经、皈依师,为皈依三宝也;
  五戒(又称为“积功归根五戒”)者:一戒杀生,二戒偷盗,三戒邪淫,四戒妄语,五戒荤酒。
  身不染杀盗邪淫,将升入欲界十八天,心无贪、嗔、痴将升入色界六天,口无绮言华语、恶口妄言,将升入无色界四天,在此基础上供养三宝,广行方便,积功累德,将升入四民天。至此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三灾不到,八难不侵,永脱轮回,常处清静逍遥之境。
  常人名籍,录于阴曹地府,随自身功过沦于六道。欲脱轮回之苦,必须皈依大道。凭借道经师三宝之力而摆脱轮回。因此,必须皈依三宝,皈依之后,名籍将从阴曹地府消除,记名于三官大帝青编之籍。从此之后,三宝弟子的一切功过皆归三官大帝考校,阴曹地府无权干涉。欲求皈依,必先拜师,拜师必须心意虔诚。皈依之后,必须遵守三皈五戒。此三皈五戒为学道者入道之初,需首要遵守之规律也。
22、如何拜师?
  体悟大道,凭借经。经文蕴藏大道的玄理,常人难以自悟,须借师之引导而进入道之门墙,故而拜师极为谨慎而严肃。(详情请参阅《道教仪范》。)凭借自身之缘分,寻找与自己有缘的度师,由度师诵经讽咒,忏除自己前世今生之罪愆,授予三皈五戒之仪。(出家入道皈依者详见《冠巾科仪》或本书“开期传戒是什么?其意义如何?”条。)俗家皈依者,拜师之后,必须研习道经(习诵《道德经》、《太上感应篇》、《玄门日诵功课经》等),行善积德,做个道门的合格弟子。
23、何谓三业与六根及六尘?
  三业者:身业、口业、意业,谓身、口、意三者所起作用之业也。六根者:眼根、耳根、鼻根、舌根、心根、意根,谓此六官能生六识之根,故谓六根。六尘者:色、声、香、味、触、法,谓此六境,能由六根而染尘污,故谓六尘也。
24、何谓三障与十恶?
  三障者:魔障、业障、灾障也。一、因贪嗔痴等之惑,而生魔障。二、因五逆十恶之业,而成业障。三、因三灾八难之遭,而见灾障。十恶者:口有四恶:绮语,妄言,恶口,两舌。心有三恶:贪,嗔,痴。身有三恶:杀,盗,淫。合为十恶。
25、何谓三塗五苦?
  三塗者:一、火塗,地狱道猛火所烧之处。二、血塗,畜生道互相噉食之处。三、刀塗,饿鬼道被刀剑逼迫之处。又以:一者拷对前非之塗,二者畜生偿酬往业之塗,三者饿鬼苦对最深,渴饮火精,饥则食炭之塗,号曰三塗。
  五苦者:一、刀山地狱之苦,二、剑树地狱之苦,三、铜柱地狱之苦,四、镬汤地狱之苦,五、溟泠地狱之苦,是为五苦。
26、何谓三灾八难?
  三灾者:遭受三大天灾也。一、风灾,二、火灾,三、水灾。
  八难者:一者得生人道难,二者去女为男难,三者形体完全难,四者得生中土难,五者值有道君难,六者禀性慈仁难,七者值国太平难,八者与三宝相遇难,谓之八难。《云笈七签》卷三十五“杂修摄”的八难为不废道心一难,不就明师二难,不托闲居三难,不舍世务四难,不割恩爱五难,不弄利欲六难,不除喜怒七难,不断色欲八难。
27、什么是三元五腊?
  三元节日是:正月十五日上元天官节,七月十五日中元地官节,十月十五日下元水官节。五腊节日是:正月初一日天腊,五月初五日地腊,七月初七日道德腊,十月初一日民岁腊,十二月初八日王侯腊。
28、道教的主要经典有哪些?
  道教最根本经典是老子的《道德经》。其他主要经典则有《阴符经》、《清静经》、《黄庭经》、《度人经》、《玉皇经》《三官经》等等。&
29、道教的世界观和生命观到底是什么样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是怎么个关系?
  道教认为,人天的世界是相应的。天有什么,人也有什么。天中有日月,人身有阴阳。天中有五行,人中有五脏。简单说,人是天的副本。由此萌生出中医医学的理论。所以古时才有“十道九医”的说法。历史上有名的医生有很大部分都是道士或者是与道教相关的人物。
  道教认为人是由魂和魄这两部分所组成的。魂是精神层面的,魄是肉体层面的。此魂此魄则暗合阴阳,孤阴不长,独阳不生。两者不能单独存在。
30、道教的宇宙结构是怎样的?
  道教认为宇宙之间,上有三十六天,下有三十六地。三十六天之最上一层为大罗天;其次三天为三清境,分别是清微天、禹余天、大赤天;其次四天为四种民天(又称四梵天),分别为贾奕天、梵度天、玉隆天和常融天;再次为三界二十八天,包括无色界四天、色界十八天和欲界六天。
  大罗天为三清尊神所居,三清境为九圣、九真、九仙所居,四种民天之人断除生死之苦,三灾不及;无色界人寿命长,但未断生死;欲界之人有欲望,因而有各种痛苦。
  三十六地则为人死之后鬼魂所入之处,俗称阴间。道教认为,人死之后在阴间要受到十殿阎王的审判,有善行者则能转生,作恶多端者则打入地狱受惩罚。修道证果者直接依修行层次进入到相应的天界,而不用接受十殿阎王的审判。
31、道教怎样解释天人感应?
道教将“天人感应”纳入教义,认为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能够相通。道教有关“天人感应”的理论,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
第一,是从天地与人体相类这方面来解释。《云笈七签》引《真文经》之说:“人之生也,头圆像天,足方法地,发为星辰,目为日月,眉为北斗,耳为社稷,口为江河,齿为玉石,四肢为四时,五脏法五行。与天地合其体,与道德齐其生”。人体所有的部位,不仅与天地相对应,还和“四时”、“五行”相联系。所以,治国就好像治身,都应当贯穿于“天道”。
第二,是从神仙与世人相通这方面来解释。《神仙可说论》说:“五脏六腑,百关四肢,皆神明所属,各有主守”。所以,人的内丹修炼可以与自然相通,得天地之精华。第三,是从人的言行受到天的监视这方面来解释。
32、全真教的主要教义是什么?
根据《道德经》,全真道主张无心忘言、柔弱清静。正心诚意、少思寡欲。注重修行,分为真功和真行。真功即内修,其修持大略以识心见性、除情去欲、忍耻含垢、苦己利人为宗。全真因内修“求返其真”,主张功行双全,以期成仙证真,所以叫“全真”。这种内修主要是修养精神,即性,也称为性功,全真教既修性,也修命。真行即外修,主张济世度人。
四、道教礼仪
任何宗教都有自己规范而独特的礼仪。植根于素有“礼仪之邦”盛誉的中华民族文化土壤中的道教,其礼仪相当完备且十分讲究。除了郑重场合、重大活动必须依礼进行外,就连日常生活起居,衣食住行,也都有一定的仪规。现仅将常见的礼仪简介如下。
53、问:道士是什么?
答:道教中,信奉道教教义并修习道术的教徒称为道士。道经说:“身心顺理,唯道是从,从道为事,故称道士。”道士一般是师徒相传。入道后唯道为务,持斋礼拜,奉戒颂经,烧香燃灯,不染尘务。道士又称道人,全真道的男道士又称乾道,女道士又称坤道。旧时,对道士也称呼为黄冠,女道士(民间称为道姑)则称女冠。这是因为道书上说,古时人的衣冠都出自黄帝所定的规制,所以称为黄冠。历代下来已有很大的变异,唯独道士衣冠没有改变。
54、问:开期传戒是什么?其意义如何?
答:全真派之正式道士,必须经过受戒仪式,受戒即表示接法,为正式之法嗣。出家初入道观为道童,拜师学经,蓄发结辫。在此期间要诵习《早晚功课经》、《三官经》、《玉皇经》、《玉皇宝忏》、《斗科经》以及作道场之经咒。等到有十方丛林开坛传戒时,小庙的师父便保荐其赴丛林受戒。戒期为五十天至一百天,住在十方丛林里过十分严格的宗教生活,听传戒律师宣讲戒律,求戒者要诵读初真戒、中极戒、天仙戒等三堂大戒的条文。传戒的高道大都是十方丛林的方丈,这时称为“传戒律师”。律师之下,还有证盟师、监戒师、保举师、演礼师、纠仪师、提科师、登籙师、引请师、纠察师、道值师等共同主持授戒。道童受戒后便名入《登真籙》,取得戒衣、戒牒,便成了正式的道士。以后或住丛林,或住小庙,或云游参访,行动自由。
55、问:道教怎样敬香叩拜?
答:道教敬香,有两种。一是殿主烧香,此皆用线香,以三炷为准,插于大香炉内;炷与炷之间距:三炷平列以不过寸宽为合格,故有“烧香不过寸,过寸神不信”之谚。二是坛主拈香,此香以檀香为之,敬拈擅香,非常讲究,每炷擅香长短粗细,长不过寸,粗不过分。坛主拈香时,初炷香插入炉中间,二炷插于左,三炷插于右,三炷香平列并拢。香案上,香炉左盒盛香面,右盒盛檀香。
叩拜,叩拜礼,是我国民族传统礼仪,有不同的敬意和不同的仪规,用不同的礼节以表示,故有三拜、九拜之仪。“擎拳拱手”,是以表示恭敬之意。后世演变成叩头作揖礼,直到现在,道教仍行叩头作揖礼。
叩头有三叩、九叩之别。
道教以一揖三叩再一揖,为一礼。与上圣高真祝寿、庆贺道场毕要行三礼九叩。叩头虽用拜垫,实际是五体投地,即双足,双手著地,头磕下去时要头著手。足站成八字形,双膝与手同时著地,左手搂著右手,拜下时手心皆向下,成十字形,头为一,表示著老君“八十一化”。
56、问:道教怎样叩拜?作揖磕头是一回事吗?
答:道教对常人行拱手礼或行作揖礼,而对神、仙和真人则行叩拜礼,以示特别尊敬。因叩拜过程中伴随有拱手、作揖,我们先介绍一下拱手礼和作揖礼。
一、拱手礼
两手相抱(左手抱右手,寓意为扬善隐恶。盖以左手为善,右手为恶之故),举胸前,立而不俯。拱手礼亦称抱拳礼。道侣相逢或道俗相逢,多行此礼,表示恭敬。
另外,有一种抱拳手式,以左手大拇指插入右手虎口内,掐右手子纹(即无名指根部);右手大拇指屈于左手大拇指下,掐住午纹(即中指上纹),外呈“太极图”形,内掐“子午诀”。这种抱拳形式多用于打坐时,其寓意为“抱元守一”。平常行拱手礼或作揖礼时,只需自然抱拳即可。
二、作揖礼
一面躬身,一面双手于腹前合抱,自下而上(不过鼻),向人行礼。因举手伴以屈身(躬身)故亦称“打躬”。又因身体弯曲成月牙状,故又称“圆揖”。向人作揖行礼时不要过分屈身,以免臂部突出,而显得不雅观。作揖礼较拱手为敬,对长者多行此礼。
道教叩拜礼有两种形式,其中以一礼三叩最为常见,以三礼九叩最为隆重。
关于三礼三叩的具体拜法:
(1)站在跪垫(拜垫)前,双脚站成“八”字形,两脚跟相距二至三寸。
(2)一面躬身,一面双手于腹前合抱,自下而上(与口相齐)。
(3)左手离开右手捂心(心意散乱为道教之大忌,捂心表示以专一沉寂之心向神致敬),同时从容俯身,右手按跪垫,两膝下跪,紧接着,左手离开心口,按右手背上,形成“十”字状。
(4)俯伏叩首,头磕在双手背上(头与脊要同时下伏,切忌臀部高于背)。此时,心中存想神容并诚心祈祷。
(5)抬头,左手收回捂心,右手用劲,慢慢起身,右手随之收回,双手抱拳高拱,准备第二次叩拜。如上重复两次,是为三礼三叩。三个头磕完后,起身,双手合抱放于上腹处(道教称“怀抱太极”)。接着,再一次向神行一作揖礼,待双手自上而下至上腹处并立身站定后,方可离开跪垫。
道门中人常说的“朝上三礼”,就是指行三礼三叩礼,此礼多用于平日朝神。
关于三礼九叩,其拜法是重复“一礼三叩礼”两次,合为三礼九叩。重复前,要先敲三下大磬,表示再一次向神行礼。礼毕,同样作揖而退。三礼九叩是道教最高的礼拜仪式,只有逢初一、十五、祖师圣诞及各种斋醮道场时,方行此礼。有老道长说,道教叩拜礼是对道祖太上老君八十一化的形象表示,盖足站“八”字,手按“十”字,头为“一”也。总而言之,向神行礼是为了表达对“道”的信仰和对神的尊敬。
57、问:敬香怎样敬?
答:敬神最常见最普遍的方式莫过于敬香。敬香,也称献香,世人多称烧香。敬香旨在“以香达信”,即以人的诚心通过香烟达于神明,所谓“一柱真香通信去,上圣高真降福来。”敬香有焚香、拈香两种方式。
焚香较为常见,为平日道士及信徒用线香敬神的仪式。具体做法:
(1)选三柱(支)香,不要断香。
(2)点燃香(用左手点香,点燃后若起明火,可左右摆灭,不能用口吹灭)。
(3)面对神像,双手举香(与额相齐),躬身敬礼。
(4)用左手上香(可一次上完,也可分为三次上。分三次上时先插正中,次左,再右),三柱香要插直、插平,间隔不超过一寸宽(以表示“寸”心)。若是道徒还要默念《上香咒》:“常焚心香得大清静”。(若在一个神殿里供奉有多尊神像,先上正位,再上左位,次上右位,后两者各上一柱香,仪式相同。)
(5)上香讫,即行叩拜礼。
拈香最为隆重,只有在诸神圣诞或供斋设醮时,由主持(方丈、监院)或高功行之。所拈的香有五种,即檀香、沉香、云香、紫降香和茄兰香,是为“名贵五香”。最常用的是檀香,是故拈香亦称烧檀香。烧檀香比较讲究。香要劈成一分粗细,一寸长短;须有专用香炉(称檀香炉),还要另备一些香面(通常以线香碾成粉末代之)。拈香前,先用香匕(小勺之类)在檀香炉中间将香灰挖一小坑,埋入香面,用香匕摸平,香面上微覆一层香灰。接着,点燃少许事先折成一寸长短的线香,将燃着的那端插入香面内。拈香时用左手,三枚香分三次投炉,直立(先中、次左、后右)或卧于香炉均可。拈香时要默念《祝香咒》:“道由心学,心假(借也)香传。香焚玉炉,心存帝前。真灵下盼,仙旆临轩。令臣关告,径达九天。”拈香讫,退回跪垫,行三礼九叩大礼。
58、问:诵经有些什么礼仪?
答:我们知道,所谓“礼”,指表示尊敬的语言或动作,并由此而产生礼仪。前面所述叩拜、敬香以及献供等都是道教礼仪中用动作向神致敬的形式。
道教敬神礼仪中以语言向神致敬的形式,便是诵经。诵经包括念诵和歌赞两部分。念诵是指咏念经文与念诵道教诸神和真仙圣号。诸神真仙为无上大道的化身,信仰诸神真仙便是信仰道。道和经都是道教三宝(道、经、师)之一,咏念经文与诵念诸神真仙圣号,既是对诸神真仙的敬礼,也是自我修持的必要。歌赞是以唱的方式赞礼诸神、真仙的功德。赞词多采用四言、五言、六言、或七言偈语,如《偈言》、《大赞》、《小赞韵》、《三皈依》等。诵经还是道教各种斋醮法事活动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诵经的作用在于:
(1)唱诵诸神、真仙宝诰,以表崇道敬神的虔诚之心;
(2)礼拜诸神、真仙,以延生保安,超阴度亡;
(3)通过诵经,以求开悟经义,保养元和,合助道力。是故,道教诵经有—定的礼仪和严格的规定。如上殿诵经以钟、鼓为号;开经前,焚香礼拜;要求道士斋戒身心,道装整洁,同声应和,不得交头接耳,思念不专。
59、问:献神供品有些什么礼仪?
答:神像就是神的分灵身,应当时时供养不怠。供,享献也;养,以饮食供奉也。其供品,平日为香、花、灯、水、果,此为常设之供品。做道场时则在前面五供的基础上,增设茶、食、宝、珠、衣五供,合为十供。现今道观所献供品一般有茶(茶叶或茶水)果(水果或干果)、饭食(米饭或米制品)、面食(馒头或面制品)、菜(青菜或干菜)。献神的供品,也要依礼摆设。其排列顺序是从内到外:一茶、二果、三饭、四菜、五馒头。献供时,先双手高举供品(与额相齐),躬身致礼,然后轻放供桌上。供献讫,还要敬香、叩拜。
60、问:道教的教规有哪些?
答:道教的教规主要有四条。一是传授。传授是道家成仙证圣的必由之路,故道教把授道传密之事看得极为重要,以不能乱传乱泄为戒。传授时必须有虔诚求道的思想和行动,洗涤身心,烧香斋戒,并起宏誓、请师证盟,师方予以传授。二是赏善惩恶。俗话说:“举头三尺有神明”,神仙宫府统辖三界十方,故人类的善恶亦属神明的监察范围。行恶的人定受惩罚,甚至丧命;行善的人就可消灾免难而增延福寿。三是斋戒。道教修斋设供,以达到积累功德和防止出现过失、恶疾的目的。斋分为节食斋和心斋,节食斋以和神保寿,心斋以澡雪精神。戒,指对道教徒分别有不同的戒律,并提倡所有人行五戒十善,提出凡人若常行五戒十善,则天人善神护卫,永灭灾殃,长致福佑。四是诵持。道教规定,凡师传的经箓,必当念诵佩持。意思是凡道教徒必须常念诵师传的经法和佩持符箓。&
61、问:参访道教宫观的礼仪有哪些?
答:道教宫观是道士生活、修道和举行各种道教活动的重要场所,无论道内道外,都要保持道观的清静、整洁和庄严,切忌有任何不合禁戒的言行。比如说,进入道观,应当衣冠整齐,注重仪表,不可光身赤脚,也不可高声喧哗等等。所以参访宫观时也有一些礼仪应该注意。
1、和道士“招呼”的礼仪。可称道长、仙长、师父、师傅、大师、爷、师兄。因道士不改姓氏,也可带姓称呼,如某道长、某爷。另外有职务可称会长、方丈、监院、知客等。
见面一般用传统礼节,抱拳拱手,称“拱手”礼(俗称作揖)。打招呼时,一面拱手,一面口称“慈悲”(盖道徒崇尚道祖老子三宝,即“慈、俭、不为天下先”,并落实到平日言行中。)或天尊圣号。拱手就是两手抱拳(形如太极图),这是道教对别人极为尊贵的打招呼方式。
2、与道士言谈的礼仪。见了道士不问寿。即不询问道士的年龄。中国有句俗话说:“僧不言名,道不言寿”。道人修炼是为了长生久视,所以最好不要问道人的年龄。道士入道门的原因很多,有的是宗教信仰,有的是要寻求生命解脱。有的是要学习传统文化,也有的是想练就一身好武功等等。所以,如果没有深交,请不要贸然问其身世。事实上,道人亦是普通人,有着常人的情感,只要相互尊重、理解,是很容易与之交往的。
3、烧香的礼仪。各地道观习俗不同。有的地区,可以在神坛前燃烛烧香和焚化纸制“元宝”等。有的地区,只能在道观指定的蜡台、香炉和焚炉中燃烛、烧香、焚纸。有的地区,则只允许烧香祀神,而没有燃烛等其它习俗。
4、叩首礼拜的礼仪。重大的道教醮仪(法会),主祭道士都用中国传统的三跪九叩仪。如果入宫观不会礼拜,可以在神坛前行鞠躬礼。道教主张为人要“慈悲为怀”、“以礼相待”,忌“轻忽言笑”、“举止不雅”、“为人轻慢”、“斗戏诙谐”、“衣着不整”等不礼行为。沿袭至今的礼节有;叩首、顿首、稽首、鞠躬、曙躬、作揖等。祀神、拜祖、拜师,行叩头、顿首、稽首礼,要求三跪九拜;对长者作叩头礼;对同辈和知已以作揖表示礼貌。
5、饮食用斋礼仪。在饮食方面,道教养生之道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饮食禁忌。道教特别强调对于酒、肉及五辛之菜等的禁绝。现今,道教两派之中,全真恪守古训,苦心厉志,不立家室,以素食为主;而正一则允许成家,除斋醮活动期间,一般不禁绝荤辛饮酒,但求心净而已。全真道士茹素吃斋,入全真道观决不能夹带荤菜。正一道士平日可以吃荤,惟逢斋醮必须吃素,因此,在斋期内入正一道观,也不能携带荤菜。
待客用膳有两种。全真道宫观以清食待之,有啥吃啥,不摆荤酒,以盛情为满意;正一道宫观待客可摆荤酒。另全真十方丛林里有实行“过堂斋”的,无论道俗过堂时,均应按照丛林规矩,吃饭时不弄出声音,不随便走动、说笑起哄等,讲究“食不语,寝不言”。依照斋堂负责人的指挥,作到威仪随众,就可以了。
62、问:道教的称谓有哪些方面?
答:道教称谓,可以分为道教神仙、道教法坛、道教教徒、道教宫观及丛林等若干方面。
63、问:道教神仙怎样称呼?
答:道教神仙是对道教信奉的神和仙的统称。
神:道的化身(如“三清”)或自然界中神秘力量的化身(如“雷神”)。
仙:指通过道家修炼具有神通变化而能利济世间的得道之士。
道教信奉的神仙,有天尊(如“元始天尊”)、老君(如“太上老君”)、道君(如“灵宝道君”)、大帝(如“玉皇大帝”)、上帝(如“玄天上帝”)、帝君(如“梓潼帝君”)、真君(如“北斗真君”)、老人(如“南极老人”)、真人(如“长春真人”)、元君(如“碧霞元君”)、夫人(如“南岳夫人”)、圣母(如“天上圣母”)、灵官(如“王灵官”)、元帅(如“温琼元帅”)、将军(如“五道将军”)、星官(如“七曜星官”)、娘娘(如“眼光娘娘”)、功曹(如“四值功曹”)等多种称谓。其中男仙多称真君、真人或帝君,女仙多称元君、夫人或圣母。道教徒对神仙一律尊称为“祖师”。
64、问:道教法坛怎样称呼?
答:道教法坛:即道教举行宗教活动的宗坛。基本上可以分为醮坛、箓坛和戒坛三类。
(1)、醮坛:即道教举行斋醮科仪的法坛。醮坛之上参加科仪的道士,称为“醮坛执事”,主要有:
高功:又称“法师”。是斋醮科仪中为主的执事。根据斋醮规模的不同,有时一位,有时三位。
经师:是斋醮科仪中唱念经韵、击打法器的执事。全真派醮坛一般要用八位,称为“八大经师”。
提科:负责提音接韵。
表白:负责奏陈表文。
其它还有侍经、侍香、侍灯等。
(2)、箓坛:是正一派道士授受经箓的法坛。称为“万法宗坛”。箓坛设有三师:
传度师:举行授箓科仪的主持者。
监度师:一般由正一派世袭的张天师担任。
保举师:负责保送正一道士参加受箓。
(3)、戒坛:是全真派道士授受戒律的法坛。称为“玄都律坛”。授戒由传戒律师和八位大师共同完成。
传戒律师:又称“传戒本师”、“律师”。由传戒丛林的方丈担任,负责为戒子讲说戒律、传授戒法。律师的选拔非常严格,必须受满三坛大戒,接过“方丈法”,戒行精严、德高望重的方丈始可荣膺此职。
传戒八大师为:
1、证盟大师:负责为戒子(即受戒道士)解说教义经典、经忏威仪等。
2、监戒大师:负责监察戒子言行,不许违规犯戒,对不法者有权责罚。
(以上传戒律师、证盟大师和监戒大师,又称戒坛“三师”,是戒坛最主要的三位。)
3、保举大师:一般由传戒丛林的监院担任,负责保举戒子参加受戒。
4、演礼大师:负责传授戒子登规演礼及戒坛威仪等。
5、纠仪大师:负责为戒子纠正礼仪规范。
6、提科大师:负责戒坛诵经拜忏诸事。
7、登箓大师:负责为戒子取道号,填写“登真箓”(即戒坛考偈之后按名次排列所编的名册)。
8、引请大师:又称“迎请大师”。负责主持戒坛斋醮科仪,担任高功。
65、问:道教徒怎样称呼?其意义怎样?
答:道教徒狭义的指信仰道教的宗教职业人员。广义上包括五种人士:道士、隐士、居士、学士、信士。
道教徒中的宗教职业人员现在泛称“道士”或“道人”,不过多用于书面语。言谈中多称“道长”,尊称“仙长”、“道爷”、“师傅”等。道经说:“身心顺理,唯道是从,从道为事,故称道士。”
道教相信通过修炼可以羽化登仙,故此又称道士为“羽士”、“羽衣”、“羽人”、“羽客”等。道士所戴道冠为木制黄冠(一云道教衣冠与黄帝之时相同),因而又称“黄冠”(一般指男道士),女道士则称“女冠”(偶尔也称“女黄冠”)。现在一般男道士称为“乾道”,女道士称为“坤道”。
道士初入道观,称为“道童”。道童先须在庙内出力苦行,培养功行,又称“行行”(读x&ngh&ng)。冠巾拜师之后,方可成为正式道士。现代道教分为全真和正一两大道派,遂有“全真道士”和“正一道士”之称。全真派道士擅长斋醮者,尊称“法师”。正一道士散居民间从事斋醮活动者,称为“散居道士”。有的道士娶有妻室,又称“火居道士”,俗称“连家道”。台湾道教基本上全属正一派,其中从事度生一类丧葬仪典者称为“乌头道士”。
道行高超的道士,称为“高道”、“高真”、“高士”或“大德”。对于隐居修炼的道士,尊称“大隐”或“高隐”。历史上著名的高道,过去的皇帝多封赠以“先生”、“真人”或“天师”之号。“天师”原是古代对有道者的尊称,东汉时称传道者为天师,张道陵创立正式道教称为天师,其后代子孙世袭“张天师”称号。道教历史上功绩卓著的名真高道,道教徒尊为“宗师”或“大师”。
对道士还有几种称呼:
(一)法师:是对教内精通教义教理、能为人师者的道士的尊称;道士中学法精进、能主持斋仪的人,亦称为法师。
(二)炼师:道士中修持日久,德高思精的人,称之为炼师。
(三)嗣师、宗师、律师、大师:全真派中,没有受戒的称为嗣师;已受戒的称为宗师;曾担任方丈的,称为律师;职司戒坛的,称为大师。
(四)天师:这是正一派道士对天师道创教人张道陵及其后代世袭教主的尊称。
(五)方丈:这是对道教十方丛林道观主持人的称谓,其所居静室亦称方丈。
(六)监院:道观内,对仅次于方丈的全观事务总管者的称谓。
(七)住持:道教庙观内维持道法和总持事务的道士,都可以称为住持。据《道门十规》上说,“住持之上,必德高年耆,刚方正直,言行端庄,学问明博,足为丛林之师表,福地之皈依者任之。”
(八)知客:道观中负责接待外方道众和宾客者称谓。
道士之间互称“道友”,亦称“同道”或“同参”,尊称“道兄”或“师兄”,无论乾道、坤道都如此称呼。结伴修道的人称为“道伴”,聚在一起的道友称为“道侣”或“烟霞侣”。
非专职的在家信仰道教的教徒,受过三皈五戒者称为“居士”,未受过皈依的信教者称为“信士”。
道士入道之后,沿用原来的姓氏,表示继承中华民族古老传统,不背亲,不绝伦,不忘祖宗。入道之后改用道名,即在原姓之下,第一个字由宗派字谱上取,第二个字由师父按照教义来取,组合起来就构成了道名。道名之外,可以另取道号,一般是“某某子”或“某某道人”。问讯道士姓氏称“仙姓”,问讯名字称“上下”,问讯宗派称“仙派”。道士居所,称为“丹房”或“丹室”。
道士寿终,称“羽化”、“解化”、“仙化”、“仙去”、“仙逝”等。道士外出寻师访道,称为“参访”,现在各地道教团体之间的访问团,也称“参访团”。道士外出遨游,称为“云游”。到其它道观留住,称为“挂单”。在某所道观入道的道士,称为这所道观的“法眷”。
66、问:丛林执事有那些?怎样称呼?
答:道教丛林,有着一整套系统的管理体制,道士在丛林中分别担任不同的执事,各负其责,共同维护丛林的正常秩序。丛林各执事称谓如下:
方丈:道教十方丛林的最高领导者。亦称“住持”。
监院:俗称“当家”。道教丛林主持一切事务者。
监院之下,设有“三都五主十八头”。即:都管、都讲、都厨;静主、堂主、殿主、经主、化主;庄头、库头、堂头、钟头、鼓头、门头、茶头、水头、火头、饭头、菜头、仓头、磨头、碾头、园头、圊头、槽头、净头。
其它还有高功、提科及表白,连同都管、都讲、都厨,静主、堂主、殿主、经主、化主,库头、总理、知客、巡照、巡寮、海巡、监修、公务、迎宾、主翰、书记、典造、账房等,又称道教十方丛林“二十四位大执事”。
67、问:道教的清规、戒律有哪些?
答:道教宫观内对违犯戒规道士的惩处条例称作清规。道教创立时规定:凡道士犯法者,先原谅三次,如仍不改过,才给以惩罚。其目的是“闻人有过助其自诲”。使在净室中向神叩头思过,以乞求“诸大神原其不及”。现存较著名的清规有《教主重阳帝君责罚榜》、《长春真人规榜》等。
道教约束道士思想言行的条规称作戒律。道教初期戒律简约,主旨为戒贪欲、守清静。两晋南北朝时,由上清派、灵宝派、新天师道等制定出“五戒”、“九戒”、“十戒”和其他戒律,这些戒律均为防止“恶心邪欲”、“乖言戾行”之用。
68、问:何谓符籙?
答:符籙,也称“符字”、“墨籙”、“丹书”。为一种笔画屈曲、似字非字的图形,道教谓可用它来“遣神役鬼”、“镇魔压邪”。东汉时张道陵祖师就曾以符籙为人“治病”或“驱鬼”。后世道士盛传其法。中国古代封建帝王有亲临道坛受符籙事,魏太武亲受符籙,自是之后,每帝即位,必先赴道坛接受符籙后才即位。
69、问:何谓斋醮?
答:道教设坛祭祷的一种仪式。即供斋醮神,借以求福免灾。其法为清心洁身,筑坛设供,书表章以祷神灵。斋者,戒洁行事,古人于祭祀之前,必先斋,斋必有戒,故亦云斋戒。醮者、祭也,祈祷也。道教所建祈禳法事道场,皆曰建醮,又统称为“斋醮”。
道教宫观逢祖师圣诞或道教节日都要建醮庆贺。另十方丛林有“赈孤”的醮仪,即每年清明节、七月十五日、十月初一日要作道场,追荐超度亡魂,超度已故(道教称为羽化)的道士和十方信众。平时有道士羽化,亦建醮超度。宫观以外的信徒也可出资请宫观修斋建醮,如祈福、禳灾、拔苦、谢罪、求寿、求平安以及超度亡魂等。除在观庙内建醮外,也有外出到信徒家建醮的。
70、问:道教认为人死之后会发生什么?炼度是什么?
答:人乃是气聚而生,气散而死。受魂于天,滞魄于地,死后魂魄分离。魂常使人行善,魄常使人行恶。所以,修行者必须调魂制魄,人常行善事则魂(阳气)旺,死后魄随魂上升天界;人常行恶事则魄(阴气)滞,死后则魂随魄沉,沦入幽冥,历十八层地狱,六道轮回受无量苦。
道教的超度科仪就是将沉沦于幽冥的魂魄通过高功法师的济炼,将其化为轻清之气上升,随其生前所做善恶之业,往生不同的天界。
炼度,是超度亡魂的科仪之一。道教认为,通过经功、符籙或内丹术可使亡魂受炼,消除罪业、重获神形、获得度化,故称炼度。
71、问:道教为何诵早晚功课?
答:玄门早晚功课,是道教徒早晚必诵的两部经典,是修道者的基本法则。功课者,课自己之功,修自身之道。修道之士要认真习诵,理解经意,深悟玄理,脚踏实地按经旨行持。道教讲结三缘,《早课》诵清静经,即分轻清之意,为祈求国泰民安,忏悔罪业,可结仙缘。《晚课》诵救苦经,超度鬼魂,可结鬼缘。《午课》诵三官经,可赐福、消灾、解厄、赦罪,可结人缘。
72、问:怎样许愿、还愿?
答:许愿是求神护佑自己,使自己的心愿得以实现。还愿是自己的心愿得以实现,对神许下的诺言予以对现。许愿、还愿不需择吉日,随时随地都可以许愿、还愿。
许愿之前最好能沐浴其身,斋戒净口。在神前敬三炷香,然后在神前伏拜虔诚祈祷,默许所求心愿,祈求神灵护佑实现其心愿。许愿可大可小,不拘形势,有许做多少善事的,有许诵经、做道场、献神供品、重塑金身、助印善书赠送、捐资修庙等。
求神护佑实现心愿后,求神护佑之时许下的什么诺言都必须兑现。
73、问:塑像仪有哪些内容?
答:道教以先秦道家哲学思想为基础,继承了道家“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的思想,所以在修建殿宇时,一般以这一思想为指导。在全真祖师重阳真人《立教十五论·第五盖造》中讲到“苟或雕梁峻宇,亦非上士之所作为;大殿高堂,岂是道人之活计?”故而禀此祖训,所以道教殿宇一般不尚奢华,而以朴实见长,有些地方的道教宫观甚至保持白墙灰瓦的朴素面目。
在造像时,与道教的修行也是息息相关的,道教倡导天人合一,认为“一身天地,天地一身”。把人身与天地万灵相对应,通过存想自身体内之神祗,以契合天地之神祗,从而达到与道合真的目的,故而在塑像时,便于存想神灵金容,一般神像都比较小巧,但十分精致。
道教塑像有一定的仪轨。《洞玄灵宝三洞奉道科戒营始》第二卷有《造像品》,规定了造像的先后次序,质料、尺寸、仪相、辅神、衣冠、华座、冠帔等,要求皆依经典规定。在塑像时,也要进行敬神仪礼。首先,要选择吉日良辰,举行开工仪式,向神位或木料供奉,焚香、诵经、礼拜。“开脸”(也称“开相”)后神像头部要用红布或红纸蒙上。还要将经典、五谷、铜镜、朱砂、沉香、雄黄、五色线、金银珠宝、灵符或香灰等放入神像体内。塑像造好后,还要进行开光点眼仪式,举行祭祀庆祝活动。
74、问:道教节日有哪些?
答:道教以神、仙之诞辰为节日,到时要举行隆重斋醮,包括祭星与设道坛诵经。有的节日还有庙会集巿。道教各派都有所崇奉之本宗祖师,但对道教共同尊崇之神的诞生节日,都是很重视的,如:
1.三清节:即冬至日为元始天尊圣诞,夏至日是灵宝天尊圣诞,二月十五日是道德天尊(太上老君)圣诞。
2.三元节:即正月十五日上元天官节,七月十五日中元地官节,十月十五日下元水官节。
3.正月初九日: 玉皇上帝圣诞。
4.三月初三日:真武圣诞、王母娘娘圣诞,俗称“蟠桃会”。
5.四月十四日:吕纯阳祖师圣诞。
6.五月十八日:张天师圣诞。
7.十一日:太乙救苦天尊圣诞。
8.十二月二十二日:王重阳祖师圣诞。
9.六月初一至初六为南斗下降日(朝南斗会)、九月初一至初九为北斗下降日(朝北斗会)、
10.五腊节:正月初一日天腊,五月初五日地腊,七月初七日道德腊,十月初一日民岁腊,十二月初八日王侯腊。总之,每逢节日,宫观都要设坛诵经庆贺。
75、问:朔,望,晦,电,是哪一天?
答:阴历每月初一为朔、十五为望、三十为晦、十四为电。
76、问:接驾是什么时间举行?
答:因为阴历腊月二十五日为玉皇大帝巡天之辰,故道教宫观都举行“接驾”仪式,在腊月二十四日半夜子时举行。
77、问:何为道历?
答:道历为道教专用之历法也。是以我国夏历及六十甲子纪年的一种历法。推算之法,由黄帝纪元(西元前二六九八年)开始,迄今(西元二00六年)道历为四七零四年。唐朝曾因老子为其始祖,乃以老子降生年(西元前一三00年)为道历之开始,但至宋以后,则仍以黄帝纪元为用也。而道教斋醮道场,所用表奏文牒等,则皆书以天运甲子之岁,因对神明故不用道历纪年也。
现在,炎黄子孙以为:中国乃数千年文明古国,应用自己的纪元。不应该惟西方的马首是瞻。以基督教之历法用于中华国土,岂不自取其辱?枉自称五千年文明古国!有识之士无不痛心疾首。因此,提倡正规场合用黄帝纪元某某年(或称中元某某年,或黄历某某年),其余凡用“公元”的一律改称“西元某某年”。
61、参访道教宫观的礼仪有哪些?
  道教宫观是道士生活、修道和举行各种道教活动的重要场所,无论道内道外,都要保持道观的清静、整洁和庄严,切忌有任何不合禁戒的言行。比如说,进入道观,应当衣冠整齐,注重仪表,不可光身赤脚,也不可高声喧哗等等。所以参访宫观时也有一些礼仪应该注意。
  1、和道士“招呼”的礼仪。可称道长、仙长、师父、师傅、大师、爷、师兄。因道士不改姓氏,也可带姓称呼,如某道长、某爷。另外有职务可称会长、方丈、监院、知客等。
见面一般用传统礼节,抱拳拱手,称“拱手”礼(俗称作揖)。打招呼时,一面拱手,一面口称“慈悲”(盖道徒崇尚道祖老子三宝,即“慈、俭、不为天下先”,并落实到平日言行中。)或天尊圣号。拱手就是两手抱拳(形如太极图),这是道教对别人极为尊贵的打招呼方式。
  2、与道士言谈的礼仪。见了道士不问寿。即不询问道士的年龄。中国有句俗话说:“僧不言名,道不言寿”。道人修炼是为了长生久视,所以最好不要问道人的年龄。道士入道门的原因很多,有的是宗教信仰,有的是要寻求生命解脱。有的是要学习传统文化,也有的是想练就一身好武功等等。所以,如果没有深交,请不要贸然问其身世。事实上,道人亦是普通人,有着常人的情感,只要相互尊重、理解,是很容易与之交往的。
  3、烧香的礼仪。各地道观习俗不同。有的地区,可以在神坛前燃烛烧香和焚化纸制“元宝”等。有的地区,只能在道观指定的蜡台、香炉和焚炉中燃烛、烧香、焚纸。有的地区,则只允许烧香祀神,而没有燃烛等其它习俗。
  4、叩首礼拜的礼仪。重大的道教醮仪(法会),主祭道士都用中国传统的三跪九叩仪。如果入宫观不会礼拜,可以在神坛前行鞠躬礼。道教主张为人要“慈悲为怀”、“以礼相待”,忌“轻忽言笑”、“举止不雅”、“为人轻慢”、“斗戏诙谐”、“衣着不整”等不礼行为。沿袭至今的礼节有;叩首、顿首、稽首、鞠躬、曙躬、作揖等。祀神、拜祖、拜师,行叩头、顿首、稽首礼,要求三跪九拜;对长者作叩头礼;对同辈和知已以作揖表示礼貌。
  5、饮食用斋礼仪。在饮食方面,道教养生之道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饮食禁忌。道教特别强调对于酒、肉及五辛之菜等的禁绝。现今,道教两派之中,全真恪守古训,苦心厉志,不立家室,以素食为主;而正一则允许成家,除斋醮活动期间,一般不禁绝荤辛饮酒,但求心净而已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www.6.cn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