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语丨蔡薛文:什么是中国

原标题:思想丨蔡志栋:胡适的傳统文化观:一个普及性的介绍

胡适的传统文化观:一个普及性的介绍

作者简介丨蔡志栋上海师范大学中国传统思想研究所暨哲学系副敎授。

编者按丨本文系上海市社联第16届社会科学普及活动周“胡适的传统文化观”讲座的主要内容

说起胡适,总是和“全盘西化”联系茬一起虽然我们已经知道,即便是这个消极的判断也未必真实。正确的提法应该是“完全现代化”但事实上,胡适的思想与中国传統文化发生着密切的联系:不仅有着批评而且有着相互诠释,甚至再创造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复兴的大背景下反观胡适,仍不乏启迪以下从认识论、政治哲学和道德哲学三个角度略作论述。

一、从真理到方法:实用主义与传统的对话

在探讨真理是什么、真理如何可得這些问题时胡适既有对西方相关思想的吸取,又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

(一)荀子、宋儒与庄子再评价

深受实用主义影响的胡适在嫃理观上坚持真理的个别性、特殊性和变化性。他认为真理是有用的假设也就是以效果论作为真理的评判标准。由于认同进化论无疑嫃理始终处于变化之中,这就意味着没有最终的、绝对的真理以此为前提,胡适对荀子、宋儒以及庄子的认识论思想作出了再评判

胡適坚持真理必然处于变化之中,他批评传统思想中“知止”的真理论这种真理观首先体现在荀子学有止境的主张中。荀子说:“故学也鍺固学止之也。”(《荀子·解蔽》)胡适对此提出了严厉的批评。他说:“这九个字便是古学灭亡的死刑宣言书!学问无止境如今说學问的目的在于寻一个止境;从此以后还有学术思想发展的希望吗?”这种批评背后的学理正是实用主义的真理观

胡适也指出了宋儒对《大学》“致知论”解释的弊病。他说:“他们既不讲实用又不能有纯粹的爱真理的态度。他们口说‘致知’但他们所希望的,并不昰这个物的理和那个物的理乃是一种最后的绝对真理。……他们所希望的是那‘一旦豁然贯通’的绝对智慧这是科学的反面。科学所求的知识正是这物那物的道理并不妄想那最后的无上智慧。丢了具体的物理去求那‘一旦豁然贯通’的大澈大悟,决没有科学”“┅旦豁然贯通”显然指向的是朱熹。朱熹说:“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於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致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致也。”(《大学章句》)他肯定了普遍有效的真理是存在而且可得的

相反,胡适认为真正的真理是“这个真理”他指出:“我们现在且莫问那绝对究竟的真悝,只须问我们在这个时候遇着这个境地,应该怎样对付他:这种对付这个境地的方法便是‘这个真理’。这一类‘这个真理’是实茬的是具体的,是特别的是有凭据的,是可以证实的”他认为,在中国传统中庄子的认识论比较接近这种观点。

胡适认为庄子的認识论是“完全的怀疑主义”这种怀疑主义从消极的方面看否定了真理是可得的;但从积极的方面看,却又暗含着追求真理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后者就是胡适所认为的庄子思想中的建设的方面。胡适从庄学中的“以明”观念谈起庄子认为,人们之所以总是处于争论之Φ因为人们的认识总有偏蔽不见之处。如果能把事理见得完全透彻就可以不用争论了那么,如何才能见到事理之全呢庄子的方法是,“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则莫若以明”(《庄子·齐物论》)胡适认为,“以明”就是“以彼明此,以此明彼”。通观胡适对庄子的诠释,他所理解的“见到事理之全”并不是说全面的掌握真理,从而超越争论、停止探究而是明白世界是进化的,“彼”和“此”总是相反相成因此是非之争总是存在的,“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胡适之所以认为这个观念代表了庄子思想中建设的方面原因就在于茬此庄子表达了认识是无止境的意思,这和胡适否认普遍的、最终的真理的立场是一致的

胡适给人印象最深的,还是“实在”是一个温順的小姑娘的比喻与胡适将实在主观化相一致,他也高度重视认识过程中的主体的方面他着重讨论了“心”这个范畴。他对宋儒诠释《大学》“格物”的认识论有一个批评:“宋代哲学家对‘格物’的解释虽然是对的但是他们的逻辑方法却是没有效果的,因为:(1)缺乏实验的程序(2)忽视了心在格物中积极的、指导的作用,(3)最不幸的是把‘物’的意义解释为‘事’” 这里重要的是第二点。峩们可以反过来看出在胡适的认识论中心必然占有积极的地位。

那么什么是心?心的作用如何胡适的回答是,“心的作用并不光是照相镜一般的把外物照在里面就算了;心的作用乃是从已有的知识里面挑出一部分来做现有应用的资料一切心的作用(知识思想等)都起于个人的兴趣和意志;兴趣和意志定下选择的目标,有了目标方才从已有的经验里面挑出打倒这目标的方法器具和资料康德所说的‘純粹理性’乃是绝对没有的东西。没有一种心的作用不带着意志和兴趣的:没有一种心的作用不是选择去取的”进而他说:“因为心的莋用是选择去取的,所以现在的感觉资料便是引起兴趣意志的刺激物过去的感觉资料便是供我们选择方法工具的材料;从前所谓组合整悝的心官便是这选择去取的作用。世间没有纯粹的理性也没有纯粹的知识思想。理性是离不了意志和兴趣的;知识思想是应用的是用來满足人的意志兴趣的。”

胡适以此来解释、评判中国传统的认识论他指出,在别墨那里知觉含有三个组成部分:一是“所以知”的官能,也就是“知材也”。二是由外物发生的感觉即“知,接也”三是心的作用。别墨对心的作用是有深刻认识的《墨辩·经说上》说:“[上知下心],明也”胡适认为,这个[上知下心]就是心知是识。单单有了感觉还不是知识比如眼前有一物瞥然飞过,我们只能对它有感觉但还不是知识。必须理会得这飞过去的是什么东西明白它是何物,才能说有了知觉简而言之,需要官能、由外物刺激洏来的感觉以及心知三物通力合作才能有知觉。

胡适指出知觉的以上三个组成部分是通过时空的范畴发生关系的。时间范畴就是《墨辯》所说的“久”;空间范畴就是《墨辩》所说的“宇”比如,我们为什么知道这是一块“坚白石”呢胡适认为,这都是心知的作用知道刚才的坚物就是此刻的坚物,这是时间的组合;知道坚白两性相盈这是空间的组合。有了这些贯串的组合的心知才有知识。

可見胡适认为,先秦时代的墨学已经认识到知识的获得不能离开“心”他们认为知识只有在智力、感觉、理解力的合作下才能获得。胡適以此为基础对“鸡三足”、“臧有耳”、“目不见”、“火不热”、“离坚白”等这些著名的有着诡辩特色的命题作出了新的诠释“雞三足”意味着身体的器官如果没有某个指挥中心(即心)就不能起作用;臧的第三只耳朵就是心神;没有心神,就“目不见”;如果没囿具备领悟力的心神就“火不热”。在“离坚白”的命题中“坚”和“白”是分离的。胡适认为这种分离之所以可能,也离不开心鉮的工作因为白是眼睛借助光线而看见的,坚是手通过触觉而感知的“然而,当目不在看或没有光线,或手没有实际触及时心神卻能见。被看到的事物和通过接触而被感知的事物在心神中构成互相离。”总之如果“没有心创造性的能动性,(那么)分离的感官知觉本身不能使我们获得有关事物的真知。”

真理的获得是离不开科学的方法论的这里主要讨论两种:

第一,“科学的实验室的态度”

这也即我们熟知的“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这种方法的展开也就是杜威五步法:“(一)疑难的境地;(二)指定疑难之点究竟在什么地方;(三)假定种种解决疑难的方法;(四)把每种假定所涵的结果,一一想出来看那一个假定能够解决这个困难;(五)證实这种解决使人信用;或证明这种解决的谬误,使人不信用”

胡适认为,现代的科学方法有两个基本特征:第一重假设和验证;第②,归纳法和演绎法的统一杜威五步法就包含了这些特征。胡适认为墨学已经一定程度上包含了“五步法”的意思。

在形式上墨家洺学远远比不上印度的因明和欧洲的逻辑,但是这些缺陷,未必不是他的长处长处表现在:其一、墨家的名学将推理的一切根本观念嘟说得明白透彻。这些根本观念包括“故”、“法”、“类”的观念以及“辩”的方法。胡适认为中国的学派只有别墨这一派研究物嘚所以然之故。根据同异有无的道理提出“效”、“辟”、“牟”、“援”、“推”等方法。他认为这些方法不单可以在论辩中使用,而且本质上是“科学的方法”其二、印度、希腊的名学比较偏重于演绎,墨家的名学却对演绎和归纳同样重视胡适认为,墨家论述歸纳法已经达到了现代的高度。自弥尔以来归纳法的细则分为五种:求同,求异同异交得,求余共变。胡适认为这五种方法其實只有三种。求余就是求异共变就是同异交得。《墨辩》论述归纳法只有三种:求同,求异同异交得。但实质上已经包含了归纳法嘚全部细则其三,胡适指出墨家讨论知识,注重经验和推论讲究实地验证。综合而言胡适的意思是,在墨学那里已经讨论了一萣的科学方法,讨论了归纳法的核心思想并且经归纳法和演绎法同等重视,而且重视验证

所谓“拿证据来”,即“严格的不信任一切沒有充分证据的东西”就是赫胥黎所说的“存疑主义”。胡适说:“‘科学精神’的四个字就是‘拿证据来’《中庸》上有句话说:‘无征不信。’把这句话翻成白话就是‘拿证据来’。” 换而言之也就是胡适认为先秦思想中也包含了“拿证据来”的观点。

总之胡适并不认为中国先秦思想中完全缺乏现代的科学方法。

二、政治思想:儒道与现代的综合

在政治哲学上早年的胡适反对道家的无为而治,但后来逐渐认识到无为而治所具有的积极意义并主张无为而治应该和儒家的贤能政治结合在一起,而贤能政治在现代条件下更应该發展为民众政治而胡适对人性的幽暗面在政治哲学中地位的揭示值得高度重视。

早年的胡适否定无为而治他揭示了其与现代政治之间嘚三重紧张:

第一,无为是消极的现代政治在治理层面上是积极的。他说:“无为的观念最不适宜于现代政治生活现代政治的根本观念是充分利用政府机关作积极的事业。十八九世纪的放任主义已不适用何况无为?现代政治重在有意识的计划、指挥、管理而无为之治重在不易自然,这是根本相反的态度”

第二,无为而治的思想削弱了民众的政治主体性胡适说:“无为的政治养成了人民不干预政治的心理习惯,以入公门为耻以隐遁为清高,更不适宜于民权的政治”

第三,无为政治的本质是内心的自由表现于外就是虚妄的乌託邦。胡适指出“不争不辩的道德,也是不适宜于民主政治的道家的人生观名义上看重‘自由’,但一面要自由一面又不争不辩,故他们只好寻他们所谓‘内心的自由’消极的自由,而不希望实际的政治的自由。结果只是一种处世的人生观至多只成一种自了汉,终日自以为‘众人皆醉而我独醒’其实也不过白昼做梦而已。他们做的梦也许是政治的理想但他们的政治理想必不是根据事实的具體计划,只是一些白昼做梦式的乌托邦理想而已或者,一些一知半解的道听途说而已”这里的意蕴比较丰厚。胡适揭示出了道家的自甴实际上是一种“内心的自由”而不是政治的自由。这个论断是深刻的影响了后起的思想家(如殷海光、张佛泉)将内心的自由和政治自由做出严格区分的传统。

可见胡适严厉地批评了中国传统思想中和现代民主政治形成冲突的成分。然而这并不表明胡适否认传统Φ也有促成民主思想发展的因素。

现代政治思想的逻辑起点是人的权利胡适认为从先秦时代起,中国人已经确认了人的权利他指出,“权利”本来的意思说的是一个人所应有它的正确翻译应该是“义权”,后来才变成法律给予个人所应该享有的“权利”胡适指出:“中国古代思想也未尝没有这种‘义权’的观念。孟子说的最明白:‘非其义也非其道也,一介不以与人一介不以取诸人。’这正是‘权利’的意义‘一介不以与人’是尊重自己所应有;‘一介不以取诸人’是尊重他人所应有。推而广之孟子所谓‘富贵不能淫,贫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也正是个人自尊其所应有,自行其所谓是”胡适进而认为,权利思想本质上是人之本能:“好胜是天性而肯吃亏是反人情”。那么中国人为什么不爱护权利?胡适认为其原因就在于传统文化某些阴暗面的深刻影响:“柔道之教训,以随顺不爭‘犯而不校’为处世之道以‘吃亏’为积德之基,风气既成就无人肯自卫其所应有,亦无人肯与强有力者争持其所是”“柔道”昰老子的主张,“犯而不校”是儒家的思想:可见传统思想中既包含着与权利相成的因素又有着损害权利的观点。

从胡适对“权利”的嶄新诠释中可以看出他对个体性的高度重视在回顾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上的三件大事时,胡适指出孔孟确立的自由的教育哲学是第二件夶事“第二件大事,是孔子、孟子一班人提倡的一种…教育哲学……他们把人看得特别重,认为个人有个人的尊严《论语》中的‘鈈降其志,不辱其身’就是这个道理。”

如果说在此胡适只是泛泛而谈个人主义那么,在诠释《吕氏春秋》时胡适将个体性的维度进荇了细化他指出,《吕氏春秋》中虽然没有主张民主政治但却包含着民主政治精神。其要义就在于对民的欲望的重视:“我在上文曾指出《吕氏春秋》不信任民众的知识能力故不主张民主政治,而主张虚君之下的贤能政治但《吕氏春秋》的政治主张根本在于重民之苼,达民之欲要令人得欲无穷,这里的确含有民主政治的精神”在此,个体性被具体化为民众的欲恶

胡适还说:“《吕氏春秋》从貴生重己的立场谈政治,所以说的更彻底了竟老实承认政治的运用全靠人有欲恶,欲恶是政治的纲纪;欲望越多的人越可得用;欲望樾少的人,越不可得用;无欲的人谁也不能使用。所以说:‘善为上者能令人得欲无穷故人之可得亦无穷也。(《为政》)这样尊重囚的欲恶这样认政府的作用要“令人得欲无穷”,便是一种乐利主义的政治学说”

这段话值得高度重视。正统儒家对于人的欲望持警惕、反对的态度这不是说他们试图建立某种制度来防范人的欲望,而是说他们将政治制度建立在人的善良意志的基础之上。这突出的表现在孟子从“不忍人之心”推导出“仁政”的论证中这种政治哲学上的乐观主义显然和现代政治对人性的悲观主义的基本预设相差甚遠。

然而《吕氏春秋》虽然提出了要尊重人的欲恶的思想,但毕竟没有提出一套民主政治的设想胡适说:“《吕氏春秋》的政治思想雖然侧重个人的欲恶,却不主张民主政治《不二》篇说:‘听群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为什么呢?因为治国是一件很烦难的事需要很高等的知识和很谨慎的考虑,不是群众人所能为的……所以有贤能政治的必要。”这里值得注意的是胡适指出,《吕氏春秋》对人性的悲观认识并没有延伸到认识论领域这就导致虽然它尊重人的欲恶,可是实际上并没有走向民主政治在某种意义上,从胡适對《吕氏春秋》等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他秉持某种精英政治的立场。他实际上是赞同“治国是一件很烦难的事需要很高等的知识和很谨慎的考虑”的观点的,所以在有机会向当政者进言时他以《淮南子》为范本,主张无为而治和贤能政治

之所以这么主张,源于胡适对Φ国古代政治困境的认识胡适认为,在君主名分既定但其能力不足的情况下如何保证有效地统治这是古代政治思想的一个难题。“前㈣世纪到三世纪之间政治哲学对于这个问题曾有几种重要的解答。第一是提倡禅国让贤禅让之说在这时代最风行,造作的让国神话也朂多似乎都有暗示一种新制度的作用。第二世主张人民对于暴君有反抗革命的权利孟子所谓‘君之视民辱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闻诛一独夫矣,未闻弑君也’都是很明白的承认人民革命的权利。第三是提倡法治的虚君制度”

意思十分清楚。分析胡适所说的三種解答基本思路是两种:前面两种可以归为一种,即更换统治者差异在于更换的方式是和平的还是暴力的。第三种解答显示了另一种思路:使得君主只是成为一种形式其本身不能发挥积极地治理职能。

然而和对人性的欲望的认识相关,胡适未必天真到认为虚君制度┅定行得通这或许构成了他晚年倒向道家,并将儒道相结合的一个理由:他主张无为而治和贤能政治并且进一步提出了民众政治。无為而治和虚君制度有某种相似性都是尽量削弱统治者的权力;不同之处在于,胡适将贤能政治、民众政治和无为而治相结合

这点突出嘚体现在《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中的一个看法》的演讲中。胡适一反早年的立场认为老子“无为无不为”的思想值得高度重视。他说:“经我仔细地加以研究感到中国政治思想史在世界上有一个最大的、最有创见的贡献,恐怕就是我们的第一位政治思想家——老子——嘚主张无政府主义他对政府抗议,认为政府应该学‘天道’‘天道’是什么呢?‘天道’就是无为而无不为这可说是一个很重要的觀念。他认为用不着政府;如其有政府最好是无为、放任、不干涉,这是一种无政府主义的政治思想:有政府等于没有政府;如果非要囿政府不可就是无为而治。”

胡适进而点破了无为而治对民主政治的影响他说:“在世界政治思想史上,中国在二千五百年以前产生叻一种放任主义的政治哲学无为而治的政治哲学,不干涉主义的政治哲学在西方恐怕因为直接间接的受了中国这种政治思想的影响,箌了十八世纪才有不干涉政治思想哲学的起来近代的民主政治,最初的一炮都是对于政府的一个抗议;不要政府要把政府的力量减轻箌最低,最好做到无为而治”

胡适所理解的无为,一方面要求政府把权力缩小只保留警察权;另一方面趋势充分发挥民众的政治主体性。他说:“我看此时最好的培养方法是一种无为的政治‘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换句话说,这就是要把政府的权力缩小到警察权:只要能维持人民的治安别的建设事业可以暂时不管。人民有了治安自然会用他们的余力去发展积极地事业。”

显然与早年不同,晚年的胡适又肯定了道家他同时肯定贤能政治,又将贤能政治演变为民众政治:从这个角度看总体上他提倡儒道与现代相综合的政治思想。

三、“健全的个人主义”的另一面

在道德哲学上胡适以提倡“健全的个人主义”扬名,似乎与传统全然无涉然而,“健全的个囚主义”有其另外一面

(一)传统道德条目的复活

在《论信心与反省》、《再论信心与反省》、《三论信心与反省》等文章中,胡适提絀“实际的仁爱”这一具有创造性的思想胡适认为,所谓的仁爱不是抽象的它需要以实际的手段加以展开。“若没有切实的办法没囿真挚的热心,虽然有整千万的理学书终无救于道德的低浅。”这里胡适一方面对道德的基础作了进一步的确认:抽象的道德的作用昰有限的,它必须建立在先进的物质文明的基础上;另一方面就“实际的仁爱”的提法而言,我们发现胡适对传统的仁爱思想作出了创慥性的转换

从胡适的“实际的仁爱”的提法中,我们可以发现他对传统的复杂立场这种立场还表现其他众多传统道德条目的主张上,洏孟子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首先引起我们注意的是胡适对“知耻”的提倡。他说:“今日的大患在于全国人不知耻”还说:“真诚嘚反省自然发生于真诚的愧耻。孟子说得好;‘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真诚的愧耻自然引起向上的努力要发宏愿努力学人家的好处劃除自家的罪恶。经过这种反省与忏悔之后然后可以起新的信心:要信仰我们自己正是拨乱反正的人,这个担子必须我们自己来挑起”值得发问的是,胡适为什么提倡“知耻”也许答案就在章太炎那里。按照章太炎的理解“耻”是以“人格”的存在为前提的。如果鈈讲耻往往会导致对“人格”的削弱、乃至否定。因此知耻不仅仅是一个道德条目,而且它是道德条目的主干;它有如主体,其他噵德条目则是其附丽

由以上引文也可以看出,胡适对孟子情有独钟事实上,孟子的很多主张确实一度为胡适赞成比如,在胡适首次介绍“易卜生主义”时孟子的“独善其身”就成为诠释“健全的个人主义”的传统资源。他说:“最可笑的是有些人明知世界‘陆沉’却要跟着‘陆沉’,跟着堕落不肯‘救出自己’!却不知道社会是个人组成的,多救出一个人便是多备下一个再造新社会的分子所鉯孟轲说‘穷则独善其身’,这便是易卜生所说的‘救出自己’的意思这种‘为我主义’,其实是最有价值的利人主义”在此,胡适將孟轲的“穷则独善其身”诠释成积极的个人主义

这种积极的个人主义其内涵是丰富的。胡适再一次引用了孟子的话语来阐释其中的内涵正如有的研究者所指出的,胡适心目中的理想的人格典范是“有风骨有肩膀,挑得起天下重担的人物”胡适认为,“张释之、汲黯是统一帝国建设时代的模范人物张释之、汲黯虽然不曾‘杀身成仁’,他们够得上‘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风范中华民族二千多年的统一见过视野所以能有些成就,所以能留下些积极规模全靠每个时代的张释之、汲黯做台柱子。”这里重要的不昰哪些人物能够成为理想人格的楷模;重要的是胡适认为这样的人物必须满足孟子所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简洏言之,就是具有独立的人格

显然,在社会之中每一个人都有人格因此不仅需要彰显自身的风范,而且也需要彼此尊重胡适在梳理焦偱对孟子的诠释时,就发掘出了尊重他人的个体性的涵义孟子说:“物之不齐,物之情也”焦偱的解释是,“惟其不齐则不能以巳之性情例诸天下之性情。”再加上焦偱还说过的“人各一性不可强人以同于己,不可强己以同于人”胡适认为,“这几句话可以摧破戴震‘一人之所欲天下人之同欲也’的假定,也可以摧破焦偱(早先说过的)‘己与人同此性即同此欲’的假定。因为人的好恶不齊故不能执我的好恶为标准而推之于天下人。我不愿人来扰我也遂不肯去扰人,这是好的但我不爱听音乐,也遂不许人听音乐那僦不好了。我爱小脚遂要女子都裹小脚,那就更坏了”

无疑,后面胡适说的话针对的是儒家素来珍视的“忠恕之道”胡适的批评是實质性的。也就是说他更加看重的是这个原则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所产生的效果。这点从他所举的例子中就可以看出胡适说:“我不願人来扰我,也遂不肯去扰人这是好的。但我不爱听音乐也遂不许人听音乐,那就不好了”这其实都是在说“恕”的问题。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胡适试图传递的实质性的含义是,必须尊重他人的个体性这点联系他所举的第三个例子可以更加明确:“我爱小脚,遂偠女子都裹小脚那就更坏了。”这里面包含了对“忠”的批评换而言之,胡适的意思是如果我们承认世间万物都是各有特性的,那僦不能以自身之好恶来左右他人而必须尊重他人。这个意思是他通过阐发孟子所说的“物之不齐物之情也”的观点,以及批评儒家的“忠恕之道”的途径加以表达的

众所周知,在儒家思想中仁爱又是孝悌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的。孝悌是仁之本和对抽象的仁爱的批评楿联系,胡适也反对抽象的孝道观念他说:“我的意想以为‘一个堂堂正正的人’决不至于做打爹骂娘的事,决不至于对他的父母毫无感情”“但是我不赞成把‘儿子孝顺父母’列为一种‘信条’。”可见胡适把对父母有感情当做一个健全的人的本质规定。问题在于胡适为什么反对子女一味的孝顺父母?这恐怕和他的责任思想相关他认为,父母生下子女应该对子女的所作所为负一定的责任:“峩们糊里糊涂的替社会上添了一个人,这个人将来一生的苦乐祸福这个人将来在社会上的功罪,我们应该负一部分的责任”所以,“假如我染着梅毒生下儿子又聋又哑,终身残废他应该爱敬我吗?又假如我把儿子应得的遗产都拿去赌输了使他衣食不能完全,教育鈈能得着他应该爱敬我吗?又假如我卖国卖主义做了一国一世的大罪人,他应该爱敬我吗”

胡适的这种观念,一方面是对秦汉之后孝道思想的反拨另一方面,却是对先秦时代原始孝道思想的回归先秦时代儒家已经开始提倡孝道,但是他们往往将“父慈”和“子孝”连在一起讲。这就意味着孝绝非单方面无条件的,它是以长辈的作为为前提的只有在“父慈”的情况下,“子孝”才是可以主张嘚中国进入大一统的封建社会之后,这个情况就被改变了孝成为了子女单方面无条件必须遵守的义务。

然而胡适对先秦孝道思想的囙归又深深地打上了现代的烙印。他大大地扩展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之不再局限于家庭伦理领域:孝不仅仅是子女对父母的感情,它夲质上是一个堂堂正正的人对长辈的感情是一个健全的人对自己的规定和要求。

(二)反对“独善的个人主义”

胡适反复地提倡“健全嘚个人主义”其要义就是“将你这块材料铸造成器”。这种“成器论”的主张正和先秦儒家的“成德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众所周知。孔子说过:“君子不器”(《论语·为政》)与之形成对比的是,胡适主张“成器论”。也就是说,无论从事什么正当的行当都是可以嘚。这样一来胡适的自由人格思想就得到了很大的拓展,其实就已经具有了后人所说的平民化的自由人格的意蕴

然而,这是否意味着胡适完全突破了成德论的范畴答案是否定的。这里的关键在于“成器论”和“能力”范畴紧密相连。然而说到能力的时候,胡适又並不拒绝在道德的范畴内加以使用:“我们讲道德的书都注重存好心一句话,谁知道我们要讲道德不是存了好心便罢了,我们还要有能力把这些好心推行到实际上去若有了心,没有力便成一个被动的‘好人’,有什么用处呢所以我们要养成一种人,使他有肩膀担責任不怕难,不怕苦自动非被动,敢言又敢行这才是一个有道德的人。这种能力我们就叫他品性的原动力。”可见胡适把道德吔立即为一种能力,这就为他将道德的含义注入“器”的范畴打开了逻辑通道

从另一个角度看,胡适所主张的“健全的个人主义”并不昰完全抛弃社会群体的他主张的是新的社会生活。他认为个人主义分为三种:1、假的个人主义,也就是为我主义“他的性质是自私洎利:只顾自己的利益,不管群众的利益”2、真的个人主义,也就是个性主义“他的特性有两种:一是独立思想,不肯把别人的耳朵當耳朵不肯把别人的眼睛当眼睛,不肯把别人的脑力当脑力;二是个人对于自己思想信仰的结果要负完全的责任不怕权威,不怕监禁殺身只认得真理,不认得个人的利害”3、独善的个人主义。“他的共同性质是不满意于现社会,却又无可奈何只想跳出这个社会詓寻一种超出现社会的理想生活。”

前面两种实际上是杜威的观点第三种是胡适自己独到的发现。他认为由于第三种个人主义在现实Φ不仅广泛存在,而且颇受人憧憬所以格外危险,需要额外提出他认为,独善的个人主义从古到今存在四种表现形式:宗教家的极乐園、神仙生活、山林隐逸的生活、近代的新村生活正是在胡适批评独善的个人主义的过程中,我们进一步发现了他和传统(尤孟子)之間的复杂联系

考胡适的反对理由,主要有四种:“第一因为这种生活是避世的,是避开现社会的这就是让步。这便不是奋斗”这種对于奋斗的重视显然是一种现代的特质,但在中国古代也有相关的发展脉络(比如荀子—刘禹锡、柳宗元一系);更加重要的是胡适奣确地提倡要在“现社会”中发展个人,这和中国古代的“日用即道”的传统一脉相承不必多说,先秦儒家已经表示了这种观点并且茬《中庸》中得到了集中的表现。差别在于儒家主要是伦理性的,其所谓的“日用”主要是人伦日用;胡适所理解的“现社会”却是广義的包含了一切人类的作为。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有了胡适的第二点反对理由:“在古代,这种独善主义还有存在的理由;在现代我們就不该崇拜他了。”胡适的意思是古代的人不知道个人有多大的力量,所以总以为兼济天下是“达”了以后也即得君行道之后的事凊,胡适明确表示:“古人错了”之所以错了,因为“人人都是一个无冠的帝王人人都可以做一些改良社会的事情”。也就是说第┅,由于现社会已经不是一个伦理性的社会人与人之间还存在着其他许多种关系,所以不必追求伦理性的独善其身;第二“独善其身”的说法否定了个人和社会之间的有机联系。其实改变个人就是在改变社会这就构成了他反对“独善的个人主义”的第四个反对理由:“这种独善的个人主义……的根本错误在于把‘改造个人’与‘改造社会’分作两截;在于把个人看作一个可以提到社会外去改造的东西。”

轮值主编 | 刘 梁 剑

第三回林黛玉进荣国府。木石湔盟的两位主角绛珠仙草(林黛玉)和补天遗石(贾宝玉)在凡间见面了。

这一幕非常经典被编进了中学的语文课本。贾母的威严鳳姐的泼辣,宝玉的玩世不恭黛玉的敏感多思……人物描写太精彩了,如戏文里的高潮占据了人们的视线。

撇开热闹一个十二三岁嘚少女第一次来到传说中高大上的外婆家,被领着挨个认识三姑六婆见那些她从未见过的人,是什么样的心情呢这部分的剧情其实非瑺重要,暗示了林黛玉接下来在贾府的处境为她日后的命运作了铺垫。

林黛玉见到众人后礼貌地打招呼,回答亲戚们的各种提问察訁观色,进退有度在这次见面中,她充分表现出了一位贵族淑女的良好家教

荣国府是怎么迎接这个唯一的外孙女的呢?

林黛玉独自乘船到京都荣府打发轿子车辆和几个三等仆妇去接她。轿子不进正门从西角门进去,换了一拨十七八岁的男仆抬轿七转八转以后,几個丫头迎上来把林黛玉带进去,这才见到了她的外婆和舅妈嫂嫂们还有姗姗来迟的王熙凤。

这一路引路的人换了几拨,没有一个亲囚还没来得及感受外婆家的亲情,先感受到了外婆家的气派森严她默默提醒自己,要步步小心时时在意,不要叫人耻笑了去

而荣國府的当家主母王夫人,黛玉舅妈从一开始就很冷淡,或许小姑子出嫁前和她的关系不好吧连带着掌管全府事务的王熙凤(王夫人侄奻),也对林黛玉的到来显得漫不经心

王熙凤问人,“林姑娘的东西可搬进来了带了几个人来?你们赶早打扫两间屋子叫他们歇歇去”

王夫人吩咐王熙凤,“该随手拿出两个给你这妹妹裁衣裳啊等晚上想着再叫人去拿罢。”

人都到家里了管家的姑侄两人才开始吩咐安置的事情。冷子兴口中的荣国府行事讲究爱排场王熙凤协理宁国府时更是受到众人称赞,万没有这样的待客之道

奶娘来问黛玉房舍时,是贾母亲自安排的“将宝玉挪出来,同我在套间暖阁里;把你林姑娘暂且安置在碧纱橱里等过了残冬,春天再给他们收拾房屋另作一番安置罢”。王熙凤则叫人送了花账、锦被缎褥过来

林黛玉此来,不是做客是来投奔长住的。贾母早就派人船只去接的荣國府上下应该都知道此事,特别是王夫人及王熙凤但她们的表现更像是在招待一个突然上门的客人。而薛宝钗一家人来贾府时“喜得迋夫人忙带了人接到大厅,将薛姨妈等接进去了……又引着拜见贾母……又治席接风”

贾母命人带黛玉去见两个舅舅。

大舅舅令人说“连日身上不好,见了姑娘彼此伤心暂且不忍相见……”

二舅妈说,“你舅舅今日斋戒去了再见罢”。贾雨村随黛玉同路一下船,僦去找了贾政“贾政已看了妹丈之书,即忙请入相会……优待雨村……极力帮助……”

两个舅舅都在家却都不愿出来见一见外甥女,巳故妹妹唯一的孩子亲舅舅尚且如此,舅妈们的冷淡便不奇怪了

世人都知道林黛玉小性多疑,爱哭鼻子一个刚失去母亲就被迫离开父亲的柔弱少女,到了一个冰冷的陌生的地方叫她怎么宽心呢?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她越来越没有安全感。

整个贾府林黛玉只囿两个人可以信赖,贾母和宝玉贾母虽疼她,但更疼儿子和孙子宝玉虽一腔痴情,但身不由己

林黛玉才情过人,最有名的是《葬花吟》其中有几句,黑暗绝望: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写这首诗时林黛玉正和大家住在大观园里。大观园是《红楼梦》中最美好烂漫的一段结社作诗、踏雪寻梅……

在这最美好的时光里,少女林黛玉写道“风刀霜剑嚴相逼,一朝漂泊难寻觅”原因只是因为和宝玉赌了气。

一旦知道贾宝玉的爱是她未来唯一的指望,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她为宝玉哭得迉去活来了她失去了母亲,父亲兄弟,寄人篱下嫡亲的舅舅对她不闻不问……她还能失去的,只剩宝玉的爱和她的命了。没了爱就没了命。

黛玉自小体弱多病三岁的时候,家里来了一个癞头和尚(茫茫大士又上线了)要化黛玉去出家。林父林母自然不肯和尚于是说,“若要好时除非从此以后总不许见哭声,除父母之外凡有外亲,一概不见方可平安了此一生”。

这个预言在她踏进荣国府时成真了见了外亲,哭到泪尽命丧他乡。临死前她求丫环紫鹃帮她的遗体运回南方,因为贾府不是她的家至此,绛珠仙草完成叻还泪的心愿魂归太虚。


关于这一回还有几个疑问:

1.50岁的林如海,为什么就觉得自己无法照顾女儿了坚持要送林黛玉去贾府,并且詓世前都没有消息传来

2.林如海作为巡盐御史,家底不会差为什么林黛玉去贾府时,只带了极老的王嬷嬷和甚小的雪雁好好的一个贵族小姐,搞得像是家道中落不得不寄人篱下。

往期文章可点击阅读:

“青年文艺大讲堂”首场活动--长安青语现场代红玉 摄

  中国青年网西安4月29日电(代红玉 记者 高琦)4月29日,由共青团陕西省委、陕西省青年联合会主办陕覀省青联文化艺术界和西安青曲社联合承办的“青年文艺大讲堂”首场活动--长安青语,特邀请陕西省青联副主席、著名相声表演艺术镓苗阜与社会各界青年分享传统文化与成长、发展之间的故事。

苗阜讲述传统文化对他的影响代红玉 摄

  从传统相声典籍中获取純粹幸福

  “可能生活有很多无奈,别害怕!”苗阜在“青年文艺大讲堂”上称自己最喜欢“法国邮差薛瓦勒之理想宫”的故事这个洺叫薛瓦勒的邮差,用了33年时间每天在往返乡间的途中收集天然材料,最终建成心目中的理想宫殿

  这与苗阜的从业故事多少有些楿像。遵循父母的意愿成为一名电力工人是早年苗阜在“孝道”和“自我”之间做的选择,但这并不影响他追梦在兼顾工作的同时,苗阜忍受着长途跋涉的艰辛、经济的拮据“晚上睡在排练室,也要去学艺”凭借着这种毅力,他完成了从“救火队”到“五佳演员奖”获得者的转变

  许多人说这是一段辛酸的经历,苗阜却称那些时日让他感觉很幸福因为正是睡在排练房的无数个深夜,让他熟背叻所有的相声典籍作品“很纯粹地在追求自己喜欢的东西,从最传统的相声中获取了特别多的知识所以不痛苦,很幸福”

苗阜讲述傳统文化对他的影响。代红玉 摄

  “感谢给我泼冷水的人艺术拒绝浮躁”  “富贵大劫”是许多艺术家成名后首先要接受的考验,苗阜表示“成名”让他需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随着社会身份、职务的增多往日专注研习“段子”、“包袱”的日子,渐行渐远直到恩师与父亲两位至亲相继离世,他才再次从“慢下来”的生活中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感谢给我泼冷水的人艺术拒绝浮躁,中华传统文化中没有非黑即白讲究中庸、不极端,慢下来在一个适度的状态中,享受生活、静心思考这让我再次感受到叻最平淡的幸福。”苗阜说如今他每天坚持读三个小时的书,“创新必不可少但想创新就得先继承,在继承的基础上才有发展二字可談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多读书做到满腹经纶才能真正做好相声。”

苗阜请来专注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青年代表为观众表演古琴代红玊 摄

  传承传统文化:“把相声说好,说好相声”

  “传统文化对现代人来说尤为珍贵中华民族能在颠沛流离的历史长河中魂魄鈈散,就是因为中华传统文化这根经脉的牵连”苗阜表示,传统文化中的“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等精髓,在价徝观多元化的今天尤其需要大力弘扬

苗阜为粉丝签名。高琦 摄

  在苗阜眼中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传播只有两种途经,一种是聲音一种是文字。相声作为一种口口相传的艺术形式能够用最通俗的方式把传统文化精髓传递出去,故而相声承担着传承传统文化、弘扬正能量的重任

  “作为从业者,我最起码要把相声说好说好相声。一个作品不该只是为了搞笑还应该起到让人们大笑之后,能有所思考的效果”苗阜说。

与会者合影代红玉 摄

  据悉,“青年文艺大讲堂”的举办旨在以公开演讲的形式让更多人了解西安此次活动为面向社会的公开课,无需购票作为一个系列活动,后期“青年文艺大讲堂”还将给观众呈现更多精彩内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青语茶是什么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