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万20万左右买什么轿车好好?想买一台商用家用都能够兼顾到的车子,最好是德系车,求推荐。

20万买什么中型车好?20万左右的中型车推荐_排行榜123网
> 20万买什么中型车好?20万左右的中型车推荐
20万买什么中型车好?20万左右的中型车推荐
& &20万买什么车好?特别是B级车,中型车,像奔驰,奥迪,宝马这样的就别推荐了,这种牌子的20多万的车太low了,小编今天结合2016年的汽车销量,为大家推荐三款不错的B型车,三款适合大家购买的中型车。
 一、&福特蒙迪欧
  蒙迪欧在16年12月的卖出了13620台,力压雅阁坐上了第三把交椅。2017款蒙迪欧在外观和内饰方面都做出了不小的改变。
  外观最大的改变在于重新设计的进气格栅,马丁脸已成过去,新款面积更大,更加凶猛,但说实话还是老款的好看。同时豪华版及以上车型都配备了全LED前后大灯,这一点还是相当厚道。
  2017款蒙迪欧的内饰依然维持简约风格,电子换挡旋钮的加入突出了档次感与科技感。
  全新SNYC3系统也应用在2017款蒙迪欧上,其优化了语音识别功能,还支持手写输入,还有能多互联网软件应用,使用起来得心应手。
  动力方面2017款蒙迪欧换装了新款2.0T涡轮增压发动机,涡轮迟滞得到明显改善,同时还有一款1.5T发动机供消费者选择。与之匹配的是一台6速自动变速箱。动力不是你担心的问题。?
  二、&本田雅阁
  雅阁去年12月销量13182台,排在第四,对于这个老牌日系中级车来说,能维持这个销量已经相当不易,因为凯美瑞和天籁已经完全掉队。
  雅阁外观在该款之后去掉了令人诟病的&大龅牙&,现款看上去清秀了很多,同时重新设计的大灯以及灯带式LED日间行车灯的加入明显提升了新款雅阁的档次感。
  2016款雅阁在内饰变化不大,主要是升级了多媒体系统,中控上的两个屏幕尺寸更大,分辨率也得到提升,同时支持时下流行的CarPlay功能。
  2.4L发动机已是在熟悉不过了,厂家对发动机点火系统方面进行了优化以燃烧效率,实现了降低油耗以及提升动力响应的效果。2.0L车型的发动机也进行了降低内部摩擦处理。经济的油耗表现当然也有CVT变速箱的功劳。
  三、&迈锐宝XL
  迈瑞宝的销量(迈锐宝+迈锐宝XL)为13106台,至于迈锐宝目前有着不错的优惠,性价比十足,下面重点说说XL的表现。
  大量横向线条的使用,让迈锐宝XL的车头十分宽且十分低矮富有很强的攻击性,年轻人看了一定会喜欢上它,大灯下方&镰刀状&的LED日间行车灯也是充满了杀气。
  内饰采用了雪佛兰&飞翼&式家族化设计语言,实际坐在车内你会感觉这是台非常宽的车,于此同时,内饰的档次感却不是很强。XL在空间方面也较老款做出了优化,尤其表现在后排空间上,接近4米9的车身,给你一个不错的后排空间,同时舒适性方面也比老款提升不少。
  1.5T的发动机表现还算不错,7速双离合在抑制顿挫方面做的也比较高,给我印象最深的是XL的底盘表现,通过坑洼路面时,底盘表现相当不错,很有更高一级车的表现。
& & &买中型车,买中级别的车,建议就考虑以上三款。
推荐文章:
声明:《20万买什么中型车好?20万左右的中型车推荐》一文由排行榜123网(www.phb123.com)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本人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本网站不对网站真实性负责,如有违反您的利益,请发邮件到处理!
2018年1月国产SUV销量排行榜数据近日出炉,哈弗H6以59133辆稳坐头名,宝骏510依旧紧随其后。排名第三的是广汽传祺GS4,1月销量为33935辆。排名第四的是吉利博越,1月销量为30381辆。1月国产SUV中
2018年1月合资SUV销量排行榜数据近日出炉,大众途观夺取榜单冠军,1月销量为26392辆。排名第二的是别克昂科威,1月销量为21538辆。排名第三的是丰田RAV4,1月销量为17238辆。1月合资SUV中共有
2018年1月国产轿车销量排行榜数据近日出炉,吉利帝豪登顶榜首,1月销量突破2.5万,达25597辆。排名第二的是宝骏310,1月销量跌至20206辆。排名第三的是吉利远景,1月销量为20055辆。1月国产轿
2018年1月合资轿车销量排行榜数据近日出炉,丰田卡罗拉以46735辆强势登顶。大众朗逸退居第二,1月销量为44202辆。排名第三的是大众捷达,1月销量为39651辆。1月合资轿车中共有2款车型销量超
2018年1月豪华SUV销量排行榜数据近日出炉,奥迪Q5以16688辆的成绩夺得1月销量冠军,环比增长18.64%。排名第二的是奔驰GLC,1月销量为13152辆,环比增长75.57%。排名第三的是凯迪拉克XT5,1月销量为
2018年1月豪华轿车销量排行榜数据近日出炉,奥迪A4L以20802辆夺得榜单冠军,也是1月份唯一一款销量超2万的豪华车型。排名第二的是奔驰C级,1月销量为18408辆。排名第三的是奔驰E级,1月销量
2018年1月中型SUV销量排行榜数据近日出炉,别克昂科威依旧稳居榜首,1月销量为21538辆。排名第偶尔的是东风风光580,1月销量为18339辆。奥迪Q51月排名升至第三,销量为16688辆。值得注意的是凯
2018年紧凑型SUV销量排行榜数据近日出炉,哈弗H6依旧稳坐榜首,1月销量达59133辆,领先第二名近2.6万辆。排名第二的是广汽传祺GS4,1月销量为339635辆。排名第三的是吉利博越,1月销量为30381辆
行业排行榜推荐
汽车排行榜精选
汽车文章排行榜德系车日系车安全性能大比拼到底那个好(车黑党勿进)【长葛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363,240贴子:
德系车日系车安全性能大比拼到底那个好(车黑党勿进)收藏
  随着汽车各系别主要品牌不断进入中国市场,竞争格局开始发生大幅变化。从2002年到2004年,德系品牌失去了约13%的市场份额,下降非常迅速。虽然目前其市场占有率仍位列第一,但与处于第二名的日系品牌差距已十分微弱;因此日系车与德系车的安全性能对比,就成了一个持久不衰的话题
长葛招聘信息网就选猎聘网,海量招聘信息,为经理人提供500强企业高薪职位.是涵盖广大地域各行业的高端求职网站,职业经理人的招聘网站.
 NO.1 发动机室  德系车  德国人想的是要把发动机室做坚固,以确保在可能出现的事故中尽量把车的损失减少到最小。而为了人的安全要把驾驶室造得更坚固,以确保在车的损坏不可避免的情况下,还能保证人的安全。  日系车  日本人想的是发动机室要比驾驶室结实——只要保证发动机的安全,不出问题,驾驶室做得薄一些也未尝不可。
  NO.2 车身刚度  德系车  德国人严谨、认真的性格直接融入了他们的汽车设计观念——一辆汽车出厂后,目标是要无故障地跑遍欧洲。“相对来说,德系车整车的刚性比较高,在正面撞击和侧面撞击实验中,整车的变形都很小,对驾驶室的乘员给予最大限度的保护。”  日系车  日系车之所以能迅速占领市场,与车子优秀的性价比是分不开的,但这并不代表车子在安全性能上就打了折扣,“日系车重量相对较轻,刚性不高,但发生撞击时‘柔软’的车身会发生褶皱性变形,这恰恰起到了吸收能量的效果,能确保驾驶者的安全。”
  NO.3 使用时间  德系车  如果德国车的要求报废里程是30万公里,到了报废里程后,只需更换车上的某些零件,汽车依然可以达到很好的性能,速度不下于新生产的汽车。  日系车  因为日本车更新换代更快,所以很多等不到报废就已经被主人淘汰了,因此日本车的耐用性不如德国车。如果日本车的要求报废里程也是30万公里的话,很可能开到30万公里就完全报废了。
作为汽车帝来坐评委席
  NO.4 碰撞实验表现  德系车  目前国内的碰撞方式与车的钢板厚度没有太大关系,实际起决定作用的是设计的匹配性。从国内碰撞实验的结果来看,德系车与日系车的表现并没有明显不同。  日系车  从国内碰撞实验的结果来看,德系车与日系车的表现并没有明显不同,日系车由于更注重设计的匹配性,其碰撞结果甚至还要好于一些德系车。
都说日本车油耗低,其实要我说也是扯淡。咱就说现在的路,堵啊!你一个2.4的车,差不多跑跑,11个,11个半的油很正常,换德系车也差不多。我那CRV也不省油,也许比途观百公里省那么0.3个油。我擦,0.3个还计较什么?3块钱不到的事。一瓶可乐3块钱,您要是买脉动还不够呢!当然了,大众目前的1.4T+DSG节油挺牛逼的。我一朋友的朗逸1.4T百公里7.5个左右。废话,人家进市里时候他出京,人家下班出市区了他下班进市区,你换别的车也省啊。别的车可能达不到这么低的油耗,可你保养的时候钱还扔给维修技工了呢,算起来背着抱着一边沉。至于朗逸的1.6发动机,算了,那叫一个肉啊。目前各大厂商宣传的东西无非也就是本田的I-VTEC,丰田的VVT,棒子车的CVVT(其实貌似这三个都是同一个东西),德系车的T+I。或者变速箱上再做点文章,大众来个双离合,丰田本田多用AT,尼桑用的无级变速。其实现在各大厂商做的发动机都挺牛逼的。还是那话,对省油方面,差个零点几个,路稍微多堵一点全回来了。
最后说说舒适性。都说天籁舒服,那是人家后悬挂软。悬挂这东西,软了舒适,硬了运动,可不就是这么点事么?德系车悬挂偏硬,到也无所谓。其实总体讲,5AT的本田车,换挡顿挫还是蛮大的。4AT的丰田车咱不说顿挫了,可能比5AT调教还好点,但现在流行6AT,您也太坑爹了吧?(如凯美瑞,2.4的是6AT,2.0的是4AT,RAV4更坑爹,啥都是4AT)咱对无级变速不感冒,老觉得起步太肉,就不评价尼桑了。大众的车就更恶心了。6速T什么的变速箱,日本爱信的。7速DSG已经坑爹到无以复加了。当初嚷嚷自己没问题,后来投诉太多了,召回升级程序,2档换挡转速提高。反正我同事的高6中招之后是这么说的:妈的本来升级之后油耗就上升了,怎么还J8坏?那升级程序有个毛用?反正大众现在也没辙,保修期延长到10年了。你说不召回换6AT吧,出毛病的太多。召回吧,不就是说明了DSG有质量问题自己扇自己大嘴巴么?(为毛我一提到DSG就恨得无以复加?说故障时候已经骂过一次了,现在又觉得不过瘾再来一次?)但实际上就这DSG换挡顿挫还是相当牛逼的,至少比我的5AT强很多很多。变速箱说完了再说说发动机。涡轮增压这玩意咱不是说他不好,关键是这东西也不见得是你德国人一个人在玩。当年的奥拓,大家可能见过,盖子上多个小进气口的那个就是涡轮增压的。那都日本人玩剩下的了,后来发现不是那么回事,人家研究混合动力去了。你呢,混合动力你没那本事,核动力太远。国内又有个二氧化碳排放标准问题,只能搞涡轮增压了。TSI牛逼啊:涡轮增压+机械增压+缸内直喷。到国内先把机械增压阉割了,说是油品不好。对了,其实本来叫TFSI,还有个分层燃烧呢。听说也因为油品不好给阉了。可为什么奥迪上不阉呢?天知道大众把你当什么了。其实TSI保不齐也能和日本扯上点关系,听说技术引进的日本石川岛播磨家的。谁知道呢,反正神车党也不认。日本反正基本上就是一水的自然吸气。你说这自然吸气吧,就是多踩油门他就猛,你少踩他就肉。当然比不了TSI,超过了1800转就跟打了鸡血似地往前窜。反正你要觉得1800转之前1.4的车就是1.4的肉B样,过了1800转突然就变2.0的很舒适,那咱就没什么共同话题了,咱可以讨论讨论他的优势:真他娘有驾驶感!1.8T速腾是真牛逼啊,那提速,港港的!那天上高速,旁边是辆迈腾2.0T,我油门塌下去车刚动换,人家都窜出去老远了。---------------------------------
最后再说说轮胎和车重。轮胎这东西吧,肯定是大比小了好,宽比窄了好,米其林固特异的比锦湖韩泰的好。轮胎大了,宽了,就费油。米其林固特异的比锦湖韩泰的贵。日本车是都用小窄胎么?这得分车说。锋范轮胎是坑爹,那您得和他那价钱的其他车比。您非要说锋范的破轮胎比奔驰S600的差远了,您这不是自己给自己找不自在呢么?我最不理解的就是为毛大众车你车价本来就贵,给上俩好轮胎就那么难么?尤其是这备胎,还经常搞个非全尺寸的。听说安上了备胎最多跑80,再高了就不安全了。也对,用某个神车党成员的话说,这叫时刻的提醒你用的是备胎,赶紧的修好了主胎换上。我次奥!车重问题就更2了。现在还有什么人用车重来考虑安全?记得前两天103.9聊天说S600撞SMART会怎么样。嘉宾说了,2车相撞,低速下都是先保证了乘车人员的安全,然后,S600稍微占点便宜。废话,S600什么价钱?能买一个班的SMART,要再吃亏了哪说理去啊!尤其是信口开河的说日系车车轻如何如何的,同价位同类型的车比,真不见得日系车就轻了。我在那个帖子里已经对比过CRV途观,普拉多XC90。这都是价钱差不多的车,没发现有什么太大区别,咱也不能睁着眼睛说瞎话,非说普拉多比XC90轻个300多公斤。至于有个朋友说MDX比Q7轻多少多少,其实我们可以做个测试:Q7比MDX贵多少,你把这些钱换成100的放MDX上再和Q7比比车重。你要还犹豫就把这些钱换成一块的再比比。我们家楼下前一阵子停着辆骑士十五,全世界限量300台也不知道500台。悍马跟他边上都跟小崽子似地,你要不要拿Q7比比车重?其实对于各个厂家来说,把车做的轻量化是他们攻克的技术!在同等安全的情况下必然是车轻优势明显,最起码他省油了吧?打个比方时候吧,老帕萨特B5,那车听说1.7吨,你再看看现在这帕萨特B7,轻了多少?这你怎么不说偷工减料呢?当然了,听说尼桑风度快3吨重,现在这车停产了,主打B级车天籁也挺轻的。这时候你要不要质问一下东风日产?不过论偷工减料来说,我第一反应和大家不太一样,我反应的是桑塔纳。您说这玩意从8几年卖到现在了,最初的小30W卖到现在的10W搞定,估计只剩个皮子了吧?桑塔纳,还真是“您忠实信赖的好基友”。
其实咱说话向着日系车的时候多,但也不是说日系车就都是好玩意。我尤其不喜欢日产车,那后防撞梁是心头一大恨。不过想想大众POLO,心里也就释然了。不过说起这防撞钢梁啊,还想起来一个很好玩的事情:拆解日产车,发现后防撞钢梁外还有一些白色塑料泡沫作为缓冲。拆解宝马X5的时候,发现后防撞钢梁以外还有一些黑色塑料泡沫作为缓冲。黑的比白的有明显优势:不那么容易被直接看出来是塑料泡沫。 也就这样了,很少码这多字了。咱也没什么文化,帖子里夹杂着很多骂街的话。但咱最后劝大家一句:开车三分慢,变道三分看。系上安全带,别嫌汽车烂。车再轻,再不安全,那也是车,是铁壳的,不是纸糊的。
日本车,设计美观,做工精致,省油,人性化,科技含量高,安全性差美国车,大气,安全,费油,科技含量不高韩国车,设计美观,省油,人性化,安全性和日本车相当,科技含量稍逊于日本车德国等欧洲车,大气稳重,科技含量高,配置高,保值率高,维修费用相对同级别车便宜,油耗居中国产车,配置高,维修费用低,性价比高,做工稍差,小毛病相对多,总体质量不如同级别合资车。
从迈腾上市初就打算购买迈腾,但经过了解,很多人反映啊:1、迈腾是带T的每6万公里(官方数据10万公里,价格在1.8万左右)就要更换一个涡轮;不管多久,涡轮始终有寿命,始终要更换,日本车就不需要这部分的支出。2、帕萨特烧机油,鉴于迈腾和帕萨特的配置几乎一样,是否迈腾也烧机油呢?3、经过了解,进入中国涡轮增压减少了两个技术,原因是中国的空气质量和燃油。4、德系车保养成本高,机油都是全合成机油,还烧97号油。近来凯美瑞又上市了,凯美瑞的优势,理由:1、此次丰田新一代凯美瑞车还算是有诚意的,发动机用的发动机和北美版的RAV4差不多的版本,且比它的动力还要好一点,变速箱用的是现在主流的6速手自一体,2.5排量的综合耗油10个左右,当然这个数据是一个有一定经验的司机驾驶出来的数据。2、保养比德系车便宜,因为大众的双离合的技术,对保养和汽油要求高,比如日系车一般是半合成机油,而迈腾就是全合成机油,机油换的频率比日系车高,且又烧机油的现象。3、安全系数问题,都说日系车安全系数低,我觉得低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再安全的车也是需要我们自己要小心驾驶,别动不动就和人抢道,你不让我我不让你。4、中国的路况,相信大家都知道,很堵啊,这样对带T的车有很大损失的啊综述:买个20来万的车,我还是觉得选日本车,经济实惠,保养便宜,使用93号油,我们买东西要货比三家,既然买20来万的车,就证明车主的经济条件一般,所以要考虑日后的成本问题,日后保养也是一笔不少的支出啊。附:其实丰田也是最早研发双离合的企业之一,但丰田最终放弃了,这与日本国家,人多资源少有很大关系,我们中国何尝不是这样啊
只能说说特点吧,不能说优缺点,因为同系车型低端车的缺点,中高端车或豪华车就不会有这些缺点。同系车也是分档次的。有好有坏德系和日系,无论生产线,生产工艺,品牌效应在民用车中都是首屈一指。但是国情不同早就了不同的汽车设计理念。德国,欧美地域相对广阔,人口密度低,道路普遍畅通,石油能源不紧迫,德国高速公路的设计时速也是很高,其法律允许某些高速公路不限速,所以德国车的发动机最大扭矩的转速相对较高,对于油耗的控制也不是其重中之重,旨在高转速换档,高转速行使。德系车最大扭矩都在4000转左右,所以德国人开车,高速上多数都是3到5000转换档。德国虽然是欧盟最大钢铁生产大国,但是德国车对于汽车车体结构用料并不十分讲究,但是对汽车结构的设计,强度的结构设计很讲究,能用不多的料,设计出够坚固的车子。因为德国车在国内,主要以大众奥迪宝马为主,事实上低端车和高端车的差距很大,价格差距也很大。日本,经济发达,能源和钢铁紧缺,交通拥堵所以日本设计的汽车多数着想于低油耗和经济型。目前日本的发动机是全世界民用最先进的发动机(民用车不考虑超大排量跑车发动机,不考虑法拉利等大排量大马力发动机),能以最低的油耗行使更大距离和提供更高动力,当然其轻量化的车身也是一个因素。日本车对于市场的认知是比较彻底的,日系城市代步车,主要考虑经济油耗,而拥堵的路况对于汽车安全来说没有必要更高,所以日系低端代步车会将侧重点放在油耗控制上而非汽车车体结构的强度上,但是强度对于城市交通的车速也是够用的。而日系越野车或者豪华车,则会兼顾车体结构和动力,舒适度,如三菱越野,因菲妮迪,雷克萨斯等等。日本在发动机上的科技含量相对较高,表现在静音,相对低油耗的高动力,最后就是日系车的发动机寿命也确实更长,新车和老车油耗动力偏差不大,发动机磨损小等特点这都是公认的。日本变速箱目前也是民用界世界领先,无论是大众的低端POLO高尔夫还是德系的其他品牌高端车,变速箱都是日本爱信精机公司生产的。就连德国车的车窗玻璃都不例外。日系车对于车内饰的人性化设计也是最好的,不用看中控 手一摸就能开空调,手一模就能开除雾,等等。这些欧美和德系就没他好了。美系汽车从50年代之前就以大马力为天,因为美国空旷的农田和郊外畅通无阻的道路,美国车非常注重霸气外表和大马力,80年代美国发现石油问题和污染后得以收敛,但是美系车还是给人高油耗的感觉,特别是美系众多的中端品牌根本不出2.0以下排量的车,虽然现在的美系民用代步家用车也向地排量靠拢,但是看看其众多产品如福克斯等等都在同级别排量的汽车中拥有更大的动力,当然油耗也更大。美系车的内饰也更加前卫,这个也和其美式文化有关,在面向年轻人的车上如科鲁兹,爱唯欧,嘉年华的内饰都很现代化很星球大战,而同样的年轻人车日系德系就不会那么夸张。美系车在车架设计上崇尚多料少技术含量,实际上这个和成型工艺有关,越厚越坚固的钢料,越难折成想要形状。而且在美国炼钢行业中,中等厚度的钢板出货量最大,自然而然也就采购这样的钢板了,美国人认为,汽车用更多的钢铁没关系,因为汽车报废后钢铁是可以回收利用的,所以美国车在车架结构设计中就显得比较简单,不会用太多复杂的形状和加强筋去加固车体而是采用更厚的钢体材料做出相对形状简单的车体内部加强结构,这个又和日本德国有很大的不同。美系车在人性化设
你没事看看出车祸的图片 看看同样的车祸日系车和德系的车差别有多大
一、动力系统:德系车对变速箱、发动机性能、发动机核心技术的研究从来都是孜孜以求,痴心不改,而且成效显著。其TSI和DSG的推出几乎是在一夜之间的事。多年潜心研发,一朝推向市场,就是大批量生产,几乎所有车系全都T字武装,简直就是一场发动机革命。从宝来和帕萨特的T到迈腾的TSI和DSG,几乎是跳跃性飞跃,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使汽车发动机技术和发动机与变速箱的配合达到了世界范围内难以企及的高度。日系车发动机与以往相比有长足进步,其CVVT技术非常成熟,静音技术登峰造极。但这种进步只是修正式的,与德系车革命性进步相比不能同日而语。二、内饰与外观:德系车车型设计方面变化也很大,由以往的稳重、质朴相比,时尚元素、动感元素和人性化设计得到很大强化,色彩系列变化更为显著。最大变化就是新车改型几乎随时进行。捷达的改型几乎就是销量得以维持的主要支撑;宝来改型屡败屡战,接近脱胎换骨,直到全胜。没有改型,就没有宝来的今天。高尔夫在推出6代同时外形也做了中国市场适应性改变。这也是个屡败屡战的经典。德国人的严谨加上对中国市场的顽强坚持痴心不改,成就了不少经典车型。甚至失败最为彻底的开迪,都要卷土重来。而只 要德系车一心一意要达到经典境界的车型,无不死而复生,几乎无所不能。开迪再改款失败,它会再再改,直到成功。三、操控性:德系车注重操控性和驾驭性,几乎所有车型都带着欧洲用车理念的影子。改变这一点也需要时间。但德系车在最短的时间里完成了市场适应性变化,宝来改型很大程度上就是变化空间,拓展空间;帕萨特改型后空间超大,舒适性与日系车不相上下;奥迪A6、奥迪A4的改款,加长加大是其主要工程;桑塔纳每一次变化都带来空间的变化;速腾、高尔夫的新款推出,空间都有变化。加长,加大,德系车在加法中成长,欧洲理念得到了中国式刷新。迈腾被认为是重磅推出、比较完美的车型。即便是这样的车型,也在犹豫再三之后,也将决定加长。只是这样的加长将被赋予一定的时机,与改款并进,也避免为加长而加长,让操控性打了折扣。德系车的加长也是经典的。奥迪在加长同时运用了前轴迁移技术。这就不再是简单地修修补补拉皮抻长了,而是增加了技术含量,照顾了车身比例和配重,保持了操控性优势。这些战术,都是立足长远的战略举措,加长也不是简单的加法,而是具有创新意义。四、老百姓最关心——价格:德系车的价格,至少在四年前还是管得死死的。随意优惠,将受经济处罚。为一次降价,德方与中方要反复磋商甚至公开争吵。而现在,对价格的管制看不到了,降价手段可以随心所欲地灵活运用随意发挥。甚至连以往被认为大忌的加价也完全放开了,奥迪Q5加价5万元,途观加价1-2万元,没有人受到厂家的指责和批评。尽管是处于无奈,但德系车的价格是彻底放开了。需要降价则大胆降价无拘无束,需要加价则肆无忌惮毫不客气。这和德系车以往的墨守成规、顽固执拗大相径庭。正是因为不断降价的灵活策略,才使得德系车与日系车在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可以说,德系车的这些变化,与德国人对中国市场的认知的逐步深入有关,与日系车的市场占领速度的咄咄逼人有关,也与德系车低成本战略有关。早在2008年,德系车就推出了低成本战略,声称在两三年内将汽车成本降低10-20%。现在,德国人几乎做到了,而且,他们的造车成本还有进一步压缩的空间。这是应对日系车大举进攻的制胜一招。立足长远,注重规划,
我们不妨从北美市场来检视这个问题:北美市场是全球最大,也是公认对外来者最开放、竞争最激烈的汽车市场,这里车辆数及厂牌够多,而且该地区气候多样化,表示这个市场的比较基数够大、使用者类型够分歧、使用环境够多样,与其他小地区的数据比较,反映出来的数据比较具有代表性。根据Consumer Reports这个最冷酷客观、曾经让许多大企业下不了台、也是北美最大消费者组织的统计,以三年车龄出现毛病的数量作比较基准,质量最好的前五个全部是日系厂牌;最差的五个由好到坏依序是Saturn, GMC, M-Benz, Volkswagen, Cadillac,新车可靠度及顾客满意度也呈类似分布。接著看日本车在德国的表现:根据德国最大汽车杂志Auto motor und sport在2005年对读者的调查,德国人心目中质量最好的车清一色是日本品牌。连德国人自己都认为日系车的质量最好!为什么日系车越卖越好,因为用过德系车和日系车的人都能体会到日系车的优越之处。我以前也太相信所谓德系车稳重、可靠、高质量的宣传了,现在想想真是一个骗局!日系车质量好,在全球都一样。很多人说日系车如何如何差,都是些捕风捉影的东西,又有几个人开过这些车呢?!!雅阁会断,怕萨特不也会断吗?桑塔那、捷达、怕萨特自燃的比例这么高,要是在国外,老早就召回来,可大众会这么做吗?!!质检局及CCTV会因此调查并曝光吗?!说日系车钢板比德系车少一半,真是笑话,说这话的人做过车重对比吗?!而且一辆轿车只有1吨多点,一吨钢板才几千,想偷工减料根本就没必要在钢板上动脑筋!为啥德系车总是重一点?因为它用铸铁发动机,丰田用铝发动机!谁先进?说实话,日本在汽车结构.技术以及质量和成本控制方面全球遥遥领先!连奔驰老总都承认!比如汽车发动机,相同排量,日本人能做得更小!更轻!更安静!更顺滑!更省油!寿命更长!可靠性更高!并且性能(马力和扭力)和德车比一点不差!说句难听话,日系车要是真想省钱就要学欧洲和美国同行,把N年前过时的车型重新包装一下,再加上欧洲特有的出土文物级发动机,这样就比德国车还重就可以黑中国人一笔了!!国产化,中国日车质量确有下降!但中国产德车质量下降更加厉害!这是不争的事实!!
日本人派来的
首先就安全理念来说,我认为德系和日系不存在本质差异。大家都有各自认为很重要的研发内容,比如说德系车因为自己用车环境的原因,特别重视高速安全性,所以发明了众多与高速公路行驶有关的主动安全设施,比如ESC电子稳定程序、ACC主动定速巡航、防驾驶员疲劳系统、车道偏离提醒系统等;而日系车也因为自己的用车环境特点,特别重视行人保护,因此更早涉足行人保护领域的技术研发,具有主动保护行人功能的发动机盖、车头构造也是日系厂商先发明的。双方的确各有所长,但同时彼此都不否定对方的研发领域,例如日系厂商不会认为高速行驶的安全性不重要,德系也不会认为行人保护不要紧。结果就是,日系会跟随德国厂商进行与高速行驶相关的技术开发,德国也会效仿日系的做法改善行人保护性能。理念是没有分歧的,那么大家做到的成效有差异吗?首先我们还是说被动安全。就NCAP测试的成绩来看,日系和德系总体上没有差异,另外不要忽视了法系车和美系车,近年在NCAP碰撞测试中的表现也很好,尤其是法系。也就是说,全球厂商在NCAP测试中的水平都在进步,甚至包括我们中国厂商也在进步,只是和国际一流水平还有明显差距而已。
跳出NCAP测试,我们还是能提到一些会影响汽车安全性的环节。先说两个被广泛议论并误解的热点——车皮厚薄和前后防撞梁。关于“车皮”——也就是外层钢板的厚薄,上两篇我们已经介绍过车架的构造,明确说过车皮不起到安全方面的作用。即便如此,有人还是坚持德系车的车皮比日系车厚,至少可以说更加“厚道”。实际上据我所知,德系厂商和日系厂商对车身钢板的厚薄指标相差不大,这一点大家如果参观过汽车生产工厂,或者在4S店维修车间关注一下,都不难下此定论。有的人用手去按日系车的发动机盖、车门、翼子板等部位,说能“一按一个坑”,这绝对是夸张,按得动、能感觉钢板有弹性的情形确实是有的,这往往是跟车身钢板的固定点多少和部位有关系,简单想想,只要在钢板和车身骨架之间多加几个固定螺钉,“车皮”就没那么容易被按动了,那样做其实对安全性一点帮助都没有,反而增加了维修的难度。一些新的欧洲高档车甚至已经开始尝试用复合塑料去做车身覆盖件,再次说明了“车皮”不属于安全性部件。当然车皮“硬”不是一点好处没有,比如低速(10km/h以下)擦碰时受损幅度可能小一些,维修花费也可能少一点。但这也可以用新材料实现,例如会自动恢复原来形状的树脂材料。再说说防撞梁,准确的说是指车架前后两端、树脂保险杠之内的横置金属梁。必须说,这个装置对于发挥车架的安全性能,包括让前后端的撞击缓冲区发挥最佳效用确实是有帮助的,因为外挂式的防撞梁往往也是撞击缓冲机构的一部分,起到让能量更有效传递和转移的作用。比如说来自于一侧的偏置碰撞,如果有前置防撞梁,可以将一部分撞击力分散到车体另一则,提高能量传导和分散的效果。但从设计理论上,我们也不能说防撞梁一定非有不可,就好比车体内没有哪个结构件是一定必须的,具体还是要看车体构造是怎么设计的。有的车在前后端虽然看不见装上去的防撞梁,但车架的前围、后围进行了构造强化,同样可起到防撞梁的作用。防撞梁的另一个效用是作为低速碰撞时的缓冲件,防撞梁与车架固定点之间通常会是一个易折叠构造(俗称小吸能盒),一旦发生低速下的碰撞(例如5km/h以下),防撞梁可以保护外保险杠不出现大的形变,防撞梁本身也不会变形,变形就由防撞梁与车体大梁之间的小吸能盒吸收了,用户仅需要更换新的小吸能盒,它的成本往往不贵。这就是防撞梁能降低低速碰撞维修成本的原理。从这一点说,有防撞梁比没有确实要好。上述两样东西,车皮问题容易下定论:它对事故保护的作用近乎零,日系车车皮比德系车薄这个观点也可以完全否定。防撞梁问题稍微复杂一点:它对整车安全有一定程度的提升作用,但不是起核心作用的部件;对低速碰撞安全性没影响,但多数情况下有助于减少维修成本。日系车比德系车更广泛地缺少肉眼可见的前后防撞钢梁,这一点也许有一定的数据支持,但同时我们看到德系也有新车不安装防撞钢梁了,这的确不是一个好现象。另外还有一种现象,就是某些车型的海外版、国际版确实有前后防撞梁,而在中国销售、生产的版本确实没有了,基于厂方拿掉防撞梁后还去重新修改整车构造的可能性极低,我认为这种现象属于证据确凿的减少配置或降低规格,是我们应该站出来反对的。反对的主要是厂方的做法,但还是不必对防撞梁所能带来的安全保护程度过于夸大,至少说“没有防撞梁的车绝对不能买”是不太理智的。
分析完上述两个坊间谣言后,我们来看看有没有什么技术点能确实反映出德、日系车安全性能上的差异。其实还是有的,车身刚性就是一个重要指标。车身刚性,说的不是车皮按下去的手感,而是车体主体框架构造的坚固程度。好的车身刚性,对操控乘坐品质(Ride quality)和被动安全性来说都是基础。现在所有厂商都会在新车上宣传自己采用“高刚性车身”,包括运用了多高比例的高强度钢、增加了多少焊点等,这些都属于提高车身刚性的举动。一讲到车身刚性,很多人会说到钢材的强度,有人会拿出德、日系车用于车架上各处的钢材规格和强度(单位是Mpa)来对比,也有德系厂商大力宣扬“热成型钢板”、“激光焊接”等新技术词汇,来佐证自己在车架上的材料、工艺很“厚道”。但有一个我们必须具备的科学认识,那就是一副车架的刚性并不是只看材料和工艺就能确定其实际水平的。车身框架是一个复杂的结构体,除了所用材料外,结构设计也对刚性有决定性影响。比如说,两款车的车架虽然用相同的钢材制造,高强度钢的使用份量也相同,但一个是10年前的设计,一个是最新的设计;或者两者的高强度钢分别用到了不同的部位上;又或者两者的焊点数量相差很多。大家认为它们的车身刚性还会相同吗?显然不会。所以评价车身刚性,不能只看厂家宣传的材料和工艺,要看实际效果。实际效果怎么看呢?很遗憾,看不出来。虽然试车时经常会评价某车“车身刚性好/不足”,这是我们通过驾驶、操控得到的感受,经验丰富的驾驶者通过观察车辆行走烂路、激烈驾驶时的行车品质,确实能多少感觉出车身刚性的好坏,但这只有程度,不可能精确到数据。车身刚性的评价其实是有数据可依的,方法是将整个白车身放在台架上进行扭曲、拉压,测得名为“静态抗扭转”和“静态抗压”的数值,单位为牛米/度(Nm/°)和牛顿/单位面积。不过这些数据基本都属于厂方技术机密,很少会完全对外公开。近年一些欧洲厂商为了强调产品操控性的进步,提升买家信心,开始逐步公开第一组“静态抗扭刚性”数据,不过日系厂商公布这项数据的依然甚少,所以我们也无法进行一个德、日系的对比评价。(有兴趣了解的朋友可以看这里的一个排名,来自论坛,我无法证实它的可信性,这里头欧系车居多,日系车只有个别几款,从数据对比也不能证明德系车刚性有绝对优势,更多的是新车刚性较老车优势明显)。
这他吗就是一只日本[DOG FACE]
其实我觉得现在韩国车在街上跑的最多。明年有钱要买个k3
看完啦,从不同当面讲,日本汽车设计的确很棒低碳高效耐用德国车表现在用料厚道,但不注重节能设计上可能没有日系车先进但是做工质量没出现偷工减料
确实钱多的话大多人都买德系了 搁咱这农村挣的都是辛苦钱买车就得买经济实用的 我的车一般小保养才500左右 但是和我一个级别的德国车保养一次却要1500左右
说啥都不买日系车,
个人比较喜欢德系车
日本人是你爹
其实 买车全跟自己的经济水平吧
可能在帖子里 喷的连个自行车都没
登录百度帐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0万以内买什么轿车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