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不仅是文学家韩愈称颂,还是儒教道统的继承人

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浅析韩愈的“道统论”思想
  摘要:以往对于韩愈“道统论”的研究,大多数都侧重于研究"道统论"的形式意义,但是对于韩愈“道统论”中关于“道”的思想内容却很少重视。其实,韩愈的“道统论”思想不仅的的确确影响了以后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而且其思想内容以及历史性作用还具有一种深层次的理论上的意义。因此,总结其思想及历史性的作用,将对关于中国哲学的历史以及未来的发展有一定的意义。中国论文网 http://www.xzbu.com/1/view-3821565.htm  关键词:韩愈 儒家思想 道统论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儒家思想作为封建阶级的统治思想,始终处在支配的地位,它深深地契入了中国的社会生活和思想文化的各个领域。在儒学发展史上,汉儒和宋明理学家们根据时代的社会需要,对传统的儒家思想进行了新的理论阐释。被后人誉为“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的韩愈是唐代的文学家、思想家的教育家。在学术思想中,他一生以复兴儒学为己任,首次提出了以弘扬儒家圣人之道和人文价值为核心的道统论,为之后的中国哲学文化发展提供了一种文化形式的可能性选择。历史表明,其对宋明理学的影响作用,不只是历史性的,而且还具有深层的文化意义和理论意义。韩愈的“道统论”思想,主要体现在《原道》、《原性》等作品中,本文也以《原道》、《原性》等著作为基础,概括总结韩愈的“道统论”思想以及其历史作用和意义。  一、“抵制异教,攘斥佛老”的道统论思想  韩愈终其一生都在追求建立一套“抵制异教”,重振儒学的道统论体系。纵观中国从春秋开始之思想历史,春秋时期,孔子继承文王和周公之仁政和礼制,创立儒家学派。战国之间,各国争霸,并且进行改革,都欲建立起一套新的适应时代的思想体系来,于是出现了儒、墨、道、法等百家争鸣的局面。汉朝时吸取秦朝之经验教训,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最终确立了儒家思想在社会中的正统地位。两汉之后,中国历史又一次出现分裂的状况,由于西汉时期“丝绸之路”的开通,随之带来了所谓的异教——佛教,而此之间道教也开始兴起,使得中国传统思想——儒家开始面临严重的挑战。隋唐时期,中国政治得到大一统,但是思想方面并没有统一。唐朝之初,佛教盛行,加之唐代帝王和老子同姓之缘故,更加推崇道家老子之学说,所以形成了儒、佛、道三家并立的这样一个局面。当然,在当时的社会之下,佛老之学能够盛行的原因也是因为它们对于封建统治者的统治毫无疑问是很有利的。  韩愈生活的年代正是中唐时期,当时社会危机日益严重,藩镇割据、权臣倾轧的状况是甚之又甚。特别是中唐后期的安史之乱带来的影响也是特别的沉重,社会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政治日趋腐败严重。这是当时的政治背景。另一方面,当时佛教、道教势力日益蔓延,尤其是信佛佞僧风气尤为严重。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韩愈认为必须要重振儒学,强化儒家的正统地位,排斥反对魏晋以来流传广泛的佛道思潮。并且韩愈敏锐的感觉到佛教的思想里有着不事君父和不承担赋税这样给社会带来的经济损失和离心倾向的消极面将会越来越严重。而韩愈生长在儒学世家,父辈们即以尊崇儒学并且身体力行儒行而著称于世的,他深受其影响,所以韩愈感觉到务必要进行儒家的重振,于是他走向复兴儒学,攘斥佛道的道路。韩愈五十二岁那年,虔诚信佛的唐宪宗大张旗鼓的将凤翔之佛骨迎来长安,并且留置禁中(天子居处)三日,然后送入寺庙,于是上有好者,必有甚焉,当时的王公士庶,奔走施舍,唯恐在后,百姓有废业破产而求供养。韩愈当朝为官看到此景,大为痛心,于是不顾自己安危,大胆向唐宪宗上《谏迎佛骨表》,痛陈这是“伤风败俗,传笑四方”的丑事,并对皇帝提出“以此骨付之有司,投诸水火,永诀根本,断天下之疑,绝后代之患。”[1]他公开批判佛教曰:“夫佛本夷狄之人,与中国言语不通,衣服殊制,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2]由此可见韩愈的《论佛骨表》着重从纲常伦理方面批判佛老之学。不仅是这样,而且也从佛老对社会政治、经济生活方面造成的消极负面的影响进行了严厉的批判。他在《原道》中指出:“古之为民者四,今之为民者六;古之教者处其一,今之教者处其三。”[3]这样出家人剧增,他们不担赋税且不牢而食,增加了社会的危机给社会经济带来严重的负担,不利于社会的发展。  二、以“仁义”为核心的道统论思想  在韩愈看来,儒家的基本原则是仁义,而仁义最基本的精神是教人如何做人,以什么样的精神做人,做什么样的人等等,也就是人道。儒家的道德原则在人道中被赋予了充实的内容。韩愈在《原道》一文中指出:“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仁与义,为定名;道与德,为虚位。故道有君子小人,而德有凶有吉。” [4]  这里韩愈给仁、义、道、德下了定义,仁义二者有其特定的内容,是儒家所特有的;道德二者的意义比较宽泛,哪一个学派都可以用,对“仁”韩愈用“博爱”释之(与孔子“仁者爱人”相通),意即对人充满关怀和热爱,始于孝敬父母、友爱兄弟,进而推及于任何人“泛爱众”;这种“博爱”的心情必须通过行为表现出来落实到具体的实践中,如得体适宜,即是“义”(与孔子“克己复礼”相通)。所以仁、义二者,一表现为内心修养,一表现为行动。按照仁义的标准去做即是“道”,不必要外界的帮助和安慰,切实具备仁义,达到自得自乐的地步,即是“德”。韩愈在这里是用“仁义”来限制“道德”,用“仁义”来充实“道德”。 “道德”是以仁义为具体内核,“其道易知,其教易行” ,能够达于四海,通于万世的“天下之公言”。而真正能体现“仁义”原则的是“除天下之害,兴天下之利”的“圣人”。韩愈弘扬仁义,给仁义道德寓于“定名”作为儒家总纲,其理论完整表现在韩愈以《大学》为纲领的儒学思想体系中,将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原则与个人的道德修养联系在一起,用“将以有为也”的仁义道德,贯通内外两个方面,融二者于一体。  韩愈对历史上儒学受到多次挫折表现了极度的感慨。为了倡导先王之道的崇高和悠久,给仁义道德寓于“定名”。他创造了对后世儒学发展颇有影响的“道统论”,“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 [5]以此“道统”为理论依据,力图恢复儒学在社会中的正统地位,同时以“道统”为人道价值标准,定名仁义道德,倡导先王之道,以存于内的“仁”到见于行的“义“来核实人道之本。   三、儒学的理论依据——“性三品说”  在韩愈与佛老斗争、重振儒学的过程中,提出来他的“性三品说”,并且把它作为恢复儒家传统思想的理论根据。  韩愈在他的《原性》中认为每个人有性有情。“性也者,与生俱生也;情也者,接于物而生也。性之品有三,而其所以性者五,其所以为性者五,曰仁,曰礼,曰信,曰义,曰智。上焉者之于五也,主于一行于四;中焉者之于五也,一不少有焉,则少反焉,其于四也混;下焉者之于五也,反于一而悖于四也。情之品有上、中、下三,其所以为情者七,曰喜,曰怒,曰哀,曰惧,曰爱,曰恶,曰欲。上焉者之于七也,动而处其中;中焉者之于七也,有所甚,有所亡,然而求合其中也;下焉者之于七也,亡与甚,直情而行者也。情之于性,视其品。” [6]他认为性的内容是仁义礼智信,也就是儒家的五种伦理道德。又把人性分为上、中、下三个品级。他认为五种伦理道德在不同人身上的搭配以及所起的作用是不相同的,这样,人性便有了高下之分;同时,他把情也分成三个品级,而高下取决于每个人对自己的情感表现不同。韩愈之所以认为如此,主要他认为情由性生决定,人的情感意志与人的本性是相一致的。人性中有中固有的仁义礼智信的道德伦理,但又因为情感的表现和人的禀赋能力的不同,而分为上中下。那么在现实社会伦理关系中通过情的“动而处其中”,来体现人的道德本性,人们的社会行为只有以儒家的社会规范作为标准,才能近善而远恶。  四、韩愈思想的历史地位及意义  韩愈站在时代的高度痛陈佛老学说对社会造成严重的危害,从而为重振儒学提供了有力的证据。韩愈的道统思想,在中国道统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上承孔孟,下启程朱,开宋代理学道统论之先河,是承前启后的中间环节。但他为了重振儒学,完全否认了佛老学说在当时存在合理性的一面,使韩愈最终走向一个极端。后来的程朱采纳了佛老学说中合理的成分,以至于儒家道统思想在宋明时期达到一个巅峰时刻。尽管这样,我们还是应当承认韩愈在弘扬儒家文化,重振儒学的正统地位方面做出了积极巨大的贡献,他在道统思想发展史上的历史地位我们应该给予肯定。  参考文献:  [1] [5]韩愈.韩昌黎文集注释[M].阎琦校注.西安:三秦出版社,,165,15,22,22.  [2]韩愈.韩昌黎文集校注(卷八论)[M].马其昶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3] [4] [6]韩愈.韩昌黎文集校注(卷一)原道[M].马其昶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8.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那位思想家提出了儒家的道统思想
作业帮用户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韩愈唐代韩愈仿照佛教诸宗的法统,在《原道》中提出儒学之“道”的传授系统.他认为“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韩愈以孟子继承者自居.宋代朱熹将韩愈儒道传授系统的思想概括为“道统”,但把韩愈排除在外,认为上继孟子的是程颢和程颐.
韩愈道统说
韩愈 字退之 昌黎先生 《韩昌黎集》中《原道》《原人》《原性》《原鬼》《与孟尚书书》《谏迎佛骨表》较为经典
内涵:即孔孟所讲的仁义之道,仁就是普遍的爱人,义就是处事合适而得当.道德应以仁义为内容,“道”即是依着仁义的要求去做,“德”指仁义本来就是具足于人的本性之中.道、德具有了确定的伦理内容,仁、义被赋予了形而上的意义.
目的:为反对佛道的法统而建立的
作用:a. 确认先王之道从尧开始,在时间上早于佛教法统,比佛教更加源远流长
b. 强调儒家道统植根于自己的国土之中,比佛教更具正统性
c. 宣示儒家道统经过历代圣贤相传,已浸润到社会各个领域,比佛教更具有权威性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
为您推荐(广告)儒教的兴衰(五)
像秦始皇一样,隋炀帝也是个暴君,儒家对此二人都没有什么好印象。然而隋朝创立的科举制度却为后世的儒生进入仕途开辟了道路。
旧的选官制度通过皇上的任命和达官贵人的举荐,官吏的人选限于豪门望族。科举制选拔人才,是历史的进步。参加考试者有太学(国子学)的学生,也有各州县按规定推荐的贡生。秀才科需要广博的知识,除了考策论,还要加试各体文章,录取人数极少。因此增设进士科,放宽标准。明经科主要考对某一儒家经典熟悉程度,进士科只考策论,看文才如何。当年儒家祖宗孔子为了当官,游说列国,始终不能如愿,“累累若丧家之狗”。“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读书人努把力,就可以跨进隋炀帝设的这道门槛。若孔子九泉有知,不知如何感谢炀帝才是。
玄武门之变,唐太宗李世民杀兄逼父取得皇位,不合乎儒家伦理。不过李世民的确有雄才大略,他即位后果断采取养民政策:“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馀”。
&&&李世民有胡人血统。唐朝不是以前汉人的延续,也不是胡人汉化,而是汉胡互化,如胡风盛行,胡乐、胡舞、胡服、胡床,外来民族也学习汉文化。在唐朝三百年间,不断与周边的胡人融合,汲取新鲜血液,因而唐朝文化多元化。儒学在唐朝没有什么创新,倒是道教、佛教有了很大发展。优其是佛教,经过南北朝,到唐朝时进入兴盛时期。《西游记》西天取经的唐僧,确有其人,即玄奘。玄奘去印度取经带回657部佛经回国,唐太宗下令组织规模宏大的佛经译场,调集有学问的高僧翻译佛经。佛教对中国政治、文化、思想、社会各方面产生深远影响。
佛教与传统文化融为一体。如禅宗强调佛在每个人心中,传道方式采取非经院式的口传,祟尚简朴,不埋首于佛经文本,讲究内心的领悟,明显带有道家色彩。佛教的修身,与儒家通过个人道德修养来恢复社会秩序也有某些相似之处。佛、儒、道,和谐相处,唐朝文化名人中,既有李白这样的道家思想诗人,又有杜甫这样的儒家思想诗人,还有王维这样的佛教禅宗思想诗人。
唐朝文化宽容,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大量吸收外来文化。在历代帝王中,唐玄宗是一个有文化素养的皇帝。他宠爱的美人、曾出家当过女道士的“太乙真人”杨贵妃,在《霓裳羽衣曲》音乐伴奏下翩翩起舞,尽善尽美,倾倒了大诗人李白,为此写下“云想衣裳花想容”名篇。为杨贵妃伴舞的乐曲,源于佛教《婆罗门曲》。
歌舞升平的大唐盛世,唐玄宗在祭祀孔子之后,感叹孔子一生奔波却不得志:“夫子为何者,栖栖一代中。地犹鄹氏邑,宅即鲁王宫。叹风嗟身否,伤麟怨道穷。今看两楹典,当与梦时同。”
&&&贞观元年,唐太宗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人材。考试科目中明法(法律)、明书(书法)、明算(算学)是专门学科,秀才科须博学之士才能应考,进士科主要考经义、策论,唐高宗时改考杂文诗赋,唐玄宗时改考试诗赋为主。明经科主要考试帖经、经义及策论。进士科日益受到重视,大多官员出身进士科,因此官员多擅长诗赋文章。唐朝是古典诗歌的繁荣时代,主要原因进士科考试诗斌。唐中宗时明确了诗赋与策论、经义同等地位。由于诗赋取士的推重,进士及第位极卿相者,都精于诗赋。唐朝文人几乎无一不是诗人,清朝康熙年间,曹雪芹祖父曹寅编辑《全唐诗》,收集诗作4万8千余篇,作者达2千3百多人,可谓空前绝后。
安史之乱,由盛到衰,出现了不和谐之音。晚唐文学家韩愈,就以儒家道统的继承者自居,力排佛、老。韩愈的名篇《原道》,探求儒道之本原,系统地阐明了自己的尊儒思想,抨击佛老为异端邪说。此文言简意赅,气势磅礴,为后世儒家津津乐道。
&&&韩愈的思想,对后世的宋明理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待续)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韩愈与道统
&|&来源:家国网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人(今河南孟州),因其郡望为昌黎,所以他又以昌黎人自居,世称韩昌黎。
韩愈倒是出身於官宦世家,但是他出生不久父亲就去世了。他由长兄韩会抚养。不幸韩会也去世了,韩愈只好依靠寡嫂。所以韩愈虽出身官宦,却备尝艰辛。这些不幸的经歷对韩愈的成长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养成了他在逆境下坚定不屈的性格。
韩愈的仕途也并不顺利。他早年三次考进士都落第,只得寄居别人篱下。792年。 终於考中进士,但是唐朝的进士并不意味著一定会有官做。所以他又去报考博学鸿词科,始终未能如愿。后来为了谋求官职,韩愈又多次投书权贵,也都以失败告 终。韩愈只能到地方上谋求一些小官。在中进士十年之后,韩愈才获得了国子监四门博士的职位。第二年又与柳宗元、刘禹锡等人一起被任命为监察御史。此时的韩 愈虽已经三十五岁,但仍不改书生本色。上任不久就上书言事,结果得罪了权贵。於是辛苦谋求来的官职很快也就丢失了,他被贬到了遥远的广东当了个小小的阳山 县令。或许这次贬官对韩愈来说是件好事。因为著名的&永贞革新&正好发生在他贬官期间,以韩愈的性格会不会积极参与其中呢?这是很有可能的事情。如果是那 样韩愈可能会和柳宗元等人一样终身失去翻身的机会了。不过,那样也可能会使韩愈在思想和文学上所取得的成就更大。
唐宪宗即位后韩愈被赦回京,再次出任国子博士。为了避祸,韩愈请求到东都任职。可是他到了洛阳也没有能避祸,因为得罪了宦官而再次被降为河南县令。811年,韩愈结束了县令生涯,正式到中央任职。此后的一段时间里,韩愈虽然也曾经有被降职的经歷,总体上还算顺利,817年,被任命为刑部侍郎。但是刚过了几年好日子的韩愈再一次为自己的梗直付出了代价。819年, 唐宪宗为了给自己增加功德而决定迎接佛指舍利入宫,韩愈於是写出著名的《諫迎佛骨表》。他在《表》中称佛为夷狄,称舍利为&凶秽之餘&,主张&以此骨付之 水火,永绝根本&。结果宪宗大怒,韩愈几乎因此而送命。在裴度等人的讲情下,韩愈被贬为潮州刺史,所谓&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他在潮州任上 并没有很长时间,也没有什么建树,他在潮州的作为值得记录仅是一件近乎荒唐的事情。潮州有一处水塘里面有鱷鱼出没,於是韩愈就下了一篇咒文,命令鱷鱼三天 内离开否则格杀勿论。虽然韩愈没有为潮州人民做什么贡献,但是潮州人民还是很以能有这样一位父母官而感到自豪,於是潮州人民就把流经潮州的一条河改名为韩 江来纪念他。两年后韩愈又被调回长安,先后出任兵部侍郎、刑部侍郎等职,直到824年去世。
韩愈的道统
韩愈的歷史地位并不是由他的政治活动所确立的。韩愈的歷史地位主要体现在思想史和文学史上。在思想史上一般认为韩愈对宋代理学的诞生起了篳路蓝缕的作用。韩愈的思想中最为重要的无疑就是他的道统思想。他是在《原道》中正式提出了他的道统论的。
韩愈的道统思想并不是空穴来风,也是有所承受的。陈寅恪在《论韩愈》中指出了韩愈道统思想的两个来源。一是由於孟子的启发,一是承袭佛教禪宗的祖统说。对后 一点陈先生认为韩愈早年随长兄在岭南生活,而岭南是禪宗的发祥地,而且韩愈幼年正当禪宗宣传极盛之时,所以聪明的韩愈在这样的环境中不可能不受影响。陈先 生说:&退之固不世出之人杰,若不受新禪宗之影响,恐亦不克臻此。&韦政通先生进一步补充认为在韩愈三十五岁被贬阳山县令期间受禪宗影响的可能性更大些。 韦先生还认为古文运动的先驱柳冕就已经提出了以尧、舜、周、孔为文学的正统,暗示了以道统为正的文学观。韩愈是古文运动的健将,他的道统论可能也有这方面 的影响。
韩愈在《原道》中说:&曰:斯道也,何道也?曰:斯吾所谓道也,非向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 以是传之孔子,孔子以是传之孟軻,軻之死不得其传焉。&韩愈所编织的道统也就是道的传授系统。通过这个传承系统使自己所承担之道的合法性获得了歷史性依 据。但是&道&在中国古代是一个共名,各家思想都言道。所以韩愈又给他所说的儒家之道的含义进行了界定:&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 道,足乎己无待於外之谓德。仁与义为定名,道与德为虚位。&&凡吾所谓道德云者,合仁与义言也。&这样不仅使儒家的道与其他的道区分开来,而且还使儒家的 道落到了实处。所以他特别标明儒家的道并不是仅仅可用於个人的修养,而且还要用於治国理民的实践上。所以他特别推崇《大学》,他说:&传曰:&古之欲明明 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然则,古之所谓正心而诚意者,将以 有为也。今也欲治其心,而外天下国家,灭其天常,子焉而不父其父,臣焉而不君其君&。陈寅恪先生认为:&退之首先发见《小戴记》中《大学》一篇,阐明其 说,抽象之心性与具体之政治社会组织可以融会无碍&。对《大学》的标榜无疑为宋代理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所以朱熹对韩愈这一点十分讚赏,朱熹说: &《大学》之条目,圣贤经传,所以教人为学之次第,至为纤悉。然汉魏以来,诸儒之论,未闻有及之者。至於韩子,乃能援以为说,而见於《原道》之篇,则庶几 其有闻矣&。通过对《大学》的强调使道统也获得了来自经典的支援。
在韩愈的道统说中,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对孟子的强调。本来孟子就是韩愈道统思想的一个重要来源。在韩愈的道统中,他把孟子作为孔子的继承人。韩愈曾经说 过:&始吾读孟子之书,然后知孔子之道尊,圣人之道易行&。所以他主张&故求观圣人之道,必自孟子始&。当然韩愈推崇孟子不仅是因为孟子是孔门正宗,而且 还在於孟子与杨墨的斗争上。韩愈高度评价孟子与杨墨的斗争来为自己与佛道的斗争提供来自道统的依据。韩愈提出道统论的直接动机正是与佛道进行斗争以振兴儒 学。他用道统说确立的中华正道与佛道两家的外道相对抗。韩愈道统论的提出可以看做是儒学开始復兴的一个重要转折。从此后佛道的盛况就不再了,这与道统思想 的提出是有一定关係的。韩愈与佛道的斗争并不只停留在理论上而且是付诸可实践的,他的积极举动在当时应该讲是取得了一定的影响的。
在韩愈所提出的道统中,自孔子以前都是帝王,而孔子以后则是平民。也就是说从孔子起,王统和道统就开始分离了,从此所谓的大&道&就靠儒者们来传承。儒家本 就有重道不重王的传统,韩愈道统论的提出实际上是把儒家的道统放在了王统之上,以道统来限制王统。韩愈自己更是勇敢地以道统继承人自居,其实就是把当时的 皇帝完全放在了一边。在这个意义上韩愈特别重视师的作用,因为师就是道统的具体载体。他在名篇《师说》中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传道被 放在了首位,而所传之道就是儒家的圣人之道。
从先秦时期儒者们基本上都是成功的教育家,秦汉以后国家的教育权基本都掌握在儒家手中。儒家对教育的重视是儒家绵延数千年而不绝的一个重要原因。韩愈则把教 育提到了传承道统的高度,则是发前人所未发。韩愈不仅以道统的继承人自居,而且还积极主动地要寻找道统的接班人,自觉地承担起了传道的重任。韩愈对人才的 培养和选拔在唐代是出了名的。《新唐书》本传中说:&成就后进士,往往知名。经愈指授,皆称韩门弟子&。陈寅恪先生在《论韩愈》文中指出,韩愈的官没有元 稹大,寿命没有白居易长,而对后世的影响比二人大,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其生平奖掖后进,开启来学&。
韩愈的道统说也建立在夷夏大防观念基础之上的。他的道统说的主要斗争物件是佛教,他的一个重要观点就是佛教是外来的夷狄。经过了南北朝的民族融合,唐朝初年 的民族观念是十分开放的。而在中唐以后,中央政府的权威越来越受到地方割据势力的威胁,而地方割据势力往往都有少数民族的背景。所以在所谓的古文运动中, 尊王攘夷是一个重要的主题。不过韩愈通过道统来确立夷夏大防的思想则是众人所不及的。
韩愈的道统思想对他的文学实践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韩愈作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其地位无疑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在韩愈心目中文学并没有独立的地位,他认为文 章只是&道&的表达工具而已,即所谓&文以载道&。孔子老早就说过&言之不文,行之不远&。韩愈正是出於扩大宣传效果的目的而主张对文体进行改进。陈寅恪 先生称韩文&在当时为最便宣传甚合实际之文体&。而且所谓的復兴古文,也具有象徵意义,即要以上古之文来承载上古之道。不仅要回归圣贤的道统,而且还要回 归圣贤的文统。
韩愈的道统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所列的从尧到孟子的道统完全为宋儒所接受。在北宋初年韩愈道统继承人的身份得到承认,比如石介就把他的老师孙复看 成是韩愈以来道统的继承人。韩愈自觉承继道通的精神更是为宋儒所仿效。理学兴起之后,韩愈虽被排除在道统之外,但其篳路蓝缕之功是不可抹杀的。程朱等人对 韩愈还是称讚有加的,朱熹说:&韩愈亦近世豪杰之士&,&如《原道》一篇,自孟子后,无人似它见得&。韩愈对孟子的推崇更是为宋儒所继承,在宋代孟子不仅 上升为亚圣,而且《孟子》一书也由子上升为经,这与韩愈的提倡也是不无关係的。总之,韩愈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佔据著十分重要的地位,正如陈寅恪先生所指出 的&退之者,唐代文化学术史上承先启后转旧为新关捩点之人物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美国总统顺位继承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