荼山的景色有哪些??

【围观】景色美如画,满山生态茶,来看看你没有见过的金刚台...-信阳日报
【围观】景色美如画,满山生态茶,来看看你没有见过的金刚台...作者:信阳日报 / 公众号:xinyangribao发表时间 : 用心用情做企业 名山名茶誉天下在信阳,一提起金刚台风景区大家会情不自禁地赞叹那里的独特风光、优美景色但去过的人都知道,金刚台除了美丽的风景还有一样东西也令人着迷下面小编就带你一探究竟~金刚台风景区位于信阳市商城县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景区主峰金刚台,海拔1584米为大别山在河南境内最高峰看到这,小伙伴们应该猜出来是什么了吧?对,就是生态茶!可能有人想问,在自然保护区里种茶,不会破坏环境吗?河南金刚台茶叶有限公司来为你解答~多年来,公司坚持“公司+合作社+茶场+农户”的经营理念,建立了名优茶加工厂一座,内装一条现代清洁化生产无公害茶生产线。看过了这么多风景,相信大家跟小编一样想知道开茶场的到底是谁,那就猛戳下图↓↓↓↓胡安海,1974年10月生于河南省商城县,多年从事茶叶生产、加工、销售,相继创办了河南省商城县金刚台自然保护区茶场,河南金刚台茶业有限公司,迈出自主创业的关键一步。在他的带动下,公司在品牌建设上狠下功夫,无论是金刚台野茶,还是金刚春芽,还是金刚台红茶,均以质量为核心,在国际名茶评比中多次获得金奖。“金刚台野茶”荣获第七届、第九届、第十届、第十一届国际名茶评比“金奖”,荣获信阳市科学进步二等奖,企业注册的“金刚台”牌茶叶商标被河南省工商局认定为“河南省著名商标”,2014年12月,公司被信阳市人民政府授予“信阳市农业产业化头企业”。金刚台茶场不但获得了奖项还得到了众多领导和茶文化专家的青睐金刚台茶叶历史悠久,据历史资料记载,宋代商城县金刚台茶叶生产盛极一时,出现了“商族络绎竞相购买”的盛况,千余年来金刚台种茶始终没有间断过,金刚台深处的“金刚古寨”还残存有大量的野生茶树,相传金刚台生长的“童子茶”喝后可让人长生不老。中国高山生态绿茶—金刚台茶王金刚台茶王为贡品御茶,近年以来又屡获国际国内金奖,由于千年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结合,其工艺精湛,品质超凡。其特点:外形扁秀挺直,色泽翠绿,满批白毫,香气高锐,栗香持久,汤色嫩绿明亮,滋味醇厚鲜爽,隐含兰花香味,成为信阳毛尖大家族中一枝独秀,盛世经典名茶。经典环境,无可复制,稀世臻品,绝无仅有。深山的精灵—金刚台野茶金刚台野茶得益于峭岩穿云,悬岩摩天,云山雾海,风景秀丽,天然沃土的滋养,春夏秋三季野花熏陶,造就品质独异的天然野生茶,经人工精心采制,茶叶外形条索肥壮,芽叶肥厚,色泽翠绿,白毫显露,内质:香气、栗香(花香),高而持久,汤色清澈明亮,滋味醇厚鲜爽,饮后沁人心脾,口颊留芳,经久耐泡。国际金奖—金刚春芽“金刚春芽”茶以采全芽和一芽一叶初展为原料,经特殊加工工艺精制而成,其品质特点为:外形微扁、挺直、色绿带毫、汤色浅绿、栗香持久、滋味香醇、叶底肥嫩整齐。金刚台牌—信阳红茶金刚台牌信阳红茶以高山茶园采摘一芽二三叶为原料,经委凋,发酵,干燥工艺特制而成,其品质特点:外形条索细紧,金豪显露,色泽乌黑油润,香气有嫩甜香,汤色红艳明亮滋味醇厚鲜爽,叶底嫩匀明亮,具有高山红茶特色,目前已投入市场,深受消费者青睐。河南金刚台茶业有限公司在壮大企业、创响品牌的同时,也注重生态经济发展,致力于建设旅游观光型企业,目前已初具规模。其中,金刚台茶庄是集客房、餐饮,品茗休闲为一体的综合性山庄。游客在这里可以吃到农家饭,住上农家别墅,喝着醇香的地方小米酒,远离城市的喧嚣,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尽情玩耍,亲近自然,释放心情,品茗观光!金刚台茶场如此多姿多彩快跟小伙伴们分享这个新发现吧~原标题:用心用情做企业 名山名茶誉天下 ——记河南金刚台茶业有限公司文/信阳日报社报晓风客户端记者 叶红编辑:张芮【信阳新闻网】春节出游、串亲戚 先看看这份天气指南【法制信阳】真情关爱暖人心!市委政法委走访慰问贫困户【清风信阳】干事有平台 付出有回报 新年有希望 ——杨蕾同志到市环境攻坚办召开慰问座谈会信阳日报微信矩阵精彩推荐往期精彩回顾【城事】好样的!信阳交警开辟“生命通道” 紧急救助病重患者【暖暖新年】这里生死只隔一道墙,因为他们,同时又距离希望更近!——第一视角下的新年重症监护室【头条】@信阳人 我国《劳动法》春节假期加班,该补休还是发加班费?【暖暖新年】新时代新变化 柳林乡贫困户乔迁新居谢恩情【暖暖新年】暖心、暖城、暖行!我们一起话除夕,贺新春,过暖暖新【围观】过个年要花多少钱?算完扎心了…【康健】喝酒之后,这个动作千万不要做,已有多人被送医急救!信阳日报·部分内容和图片转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原创文章版权属信阳日报官方微信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投稿邮箱:传递信阳政能量值班编辑:朱媛秋审核:张继疆目前100000+人已关注加入我们相关文章猜你喜欢青大标准贵州三联教育信阳经济圈相约金话筒广播文登#统计代码武夷山茶之旅【多图】_大红袍游记_途牛
自由行邮轮门票自驾游当地参团当地玩乐酒店旅拍定制包团
武夷山茶之旅
武夷山茶之旅
浏览数:937
山里的风掠过,夹杂着山野的阵阵幽香,不晓得这香气是隐身何处的野花在吐露芬芳。深呼吸一下,幡然醒悟,仿佛这香气熟悉已久,正是平日里静静品出的茶的香味,然而这带着“岩骨花香”的气息独独是有这里才有的,这里就是武夷山。这就到山里去,到山里去寻茶的踪影,在茶里去觅山的故事。
以茶之名 寻茶之旅
初春时节,搭乘火车去武夷山,窗外细雨绵绵,一路掠过稻田和山林在雨中的姿态更加秀美。烟雨蒙蒙中,到达了武夷山,眼前的景色不禁让人想起朱熹“武夷山上有仙灵,山下寒流曲曲清。欲识个中奇绝处,棹歌闲听两三声”佳句,也许武夷山中真的有仙灵,守护着这里的山山水水。
到酒店处理好入住手续之后,正式开始武夷山之旅。天公作美,刚才那细雨已退去,天空放晴,空气中充满了清香的茶味儿。武夷山有着世界著名的武夷岩茶,山水间也藏着关于茶的种种传奇。
武夷山峰岩交错、溪流纵横,而九曲溪就贯穿其中,蜿蜒流转。坐上竹筏,丹山与碧水相映成趣。听说古人游九曲溪,是逆流而上,而自从崇桐公路开通后,现在人们则是从九曲到一曲顺流而下,这样一来,随波逐流,更轻快自如。每个竹筏都有两名艄公,他们是九曲溪的代言人,也是我们的导游。
“九曲溪将青山分为两侧,各位请看,这边就是二曲有名的玉女峰。”艄公边划动着溪水,边给大家介绍武夷山的名胜。“说起玉女峰,可是有一段凄美的故事哟!”只见她面对寒潭,亭亭玉立,透着一股沁心神韵。“这故事的主角有两位,还有一位是我们之前路过的‘大王峰’,大王原本是武夷山的青年茶农,制茶手艺相当了得。这茶香也引来了王母娘娘的小女儿玉女,并且爱上了这大王,更和他结为了夫妻。王母娘娘得知后,非常生气,就在他们中间划下了这九曲溪,让他们永远不能在一起。然而,他们依旧驻足对望,直到化做两座山峰。”原来,山水有情,更是因茶生情,缘由茶起。
本次的旅行,以茶为主线。拜访了天心寺之后,我们看到了天心岩,这是传说中从天而降的巨石。天心岩和牛栏坑相连,映衬着晴朗的天空,一篇郁郁葱葱的茶园展现在两侧巨大石壁的山坳里,绿色的茶叶在阳光下泛着亮光。牛栏坑的茶以名枞肉桂最为出名,被简称为“牛肉”。牛栏坑肉桂喝起来香艳异常,茶汤滑厚却活力激荡。走到九龙窠山腰,怎能不去欣赏那举世闻名的“大红袍”?两侧长条状的单面山高耸,九座危峰嶙峋而立,三丛绝无仅有的“大红袍”矗立在石壁上,树龄已千年。
武夷山除了依山开辟的茶园,路边也有很多野生的茶树,或一棵或几丛,从岩缝或者沟壑里探出身来。而武夷山的茶农爱惜茶,培土磊石的照看也是顺心而为。刚刚经过一个由碎砖石砌成的平台,上面的茶树竟然就是大名鼎鼎的水金龟。水金龟是武夷山四大名从之一,这原来就是水金龟母树所在的杜葛寨了。虽然水金龟母树已经不见踪影,后培育的这颗新枞还是继承了爱茶之人对母树的怀念。
一路经过燕子峰、古崖居、章堂涧,满目苍翠,草木是山的发肤,是充满着光泽和活力的生命韵律。路边的各种蕨类藤蔓植物拥簇着树冠如盖的树木。
武夷山的茶树上多爬满苔藓,这是生态环境优良的指标,如果空气水源遭到破坏,是难得看到的,这其实也是成就岩韵的因素之一。岩韵,如同其他的韵味一样如滴墨入水空灵。
入夜后的武夷山同样吸引,同样带着茶韵,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大红袍》正在上演。这是一部讲述武夷山茶文化的歌舞剧,既有宽袍大袖的唐朝人在竹海中斗茶,又有现代时尚小青年用演绎了的八星八剑广告推销减肥茶;既有老北京茶馆里旗人太监掌柜的钩心斗角,又能看到武夷人采茶、洗茶、晒茶的辛劳。武夷山的山水风光自然是演出中最华丽的舞台背景,当远方的大王峰和玉女峰被追光照亮,当无数轻舟从九曲十八溪中款款而来的时候,舞台与自然融为一体,美不胜收。自行旋转的观众席改变着视野和角度:从梯田到茶社,从溪流到远山,舞台也就在360度空间范围内铺展开来。一个穿着红袄手持竹竿的山妹子走到舞台边缘,用竿头一点坐席,再顺势做个撑船的动作,观众就如同坐在一艘正在调转航向的大船之上,真是妙不可言。《印象·大红袍》将武夷山的文化精髓都浓缩在一起,茶与山、茶与文化、茶与生活密切相关。何不将烦恼苦闷都放下,喝杯茶,与宁静美好相伴。
武夷山和茶有着宿世情缘,他们相依相伴,共同走过那漫漫时光。若你也来武夷山,游山玩水之际,请记得聆听山间的美丽故事,请记得品味那与山相随的武夷茶。
武夷山里说茶缘
你说,茶在山间,漫不经心的走走便会发现;我说,茶在心里,也在漫漫历史长河之中,要用心琢磨理解才能体会。其实,山间有茶,心间亦有茶。行千里,登高处,到山里去遇见茶的样子,而更用心去读懂山中茶的故事。这一山一水造就了一壶茶。
细看山水融茶情
茶与山,山与水,水与茶,总有剪不断的绵绵情缘。茶从山中来,水也从山中来,以山中水泡出山中茶,恰如其分,相得益彰。
沿着九曲溪畅游,慢慢行走,细细寻觅,总会发现以茶为题的胜迹,蕴含着武夷山丝丝缕缕的茶情。
走到仙掌峰下的“茶洞”,相传这里是武夷山培育第一株茶树的地方。只见洞的右侧石碑上刻有“茶洞处于接笋峰、隐屏峰、玉华峰、仙游岩、清隐岩、晒布岩之间的小天地,产茶曾甲于武夷诸岩洞”,茶洞的地理位置、特色优势一目了然。向前几步,便凑耳听到一位带团导游正在为大家讲述茶洞的传说:“有一年夏天,武夷山瘟疫横行。这时,山上有位草医,人称‘半仙’,他知道只有吃了苦茶,瘟病才能治愈。但这苦茶非常难找。为此,他攀山岩,抓野藤,为百姓寻找苦茶治病。当他好不容易爬到半山一处洞口时,体力不支,悬空摔下了山涧。就在这时,眼前出现了一位童颜鹤发的仙人,将他扶起,飘飘升空,又回到洞口。仙人施以一盏浓露,让草医喝下。草医顿觉神志清新,起身拜谢。仙人说,这是碧玉瑶草,名为仙茶,能治百病。但要留种一株传世,就可以免去百姓日后灾害。最后他道出自己的身份是武夷茶君,便飘然而去。于是草医一一照办,在洞口种上一株仙茶,百姓吃了仙茶,众生得救。”如此看来,这洞口的一株茶早已繁衍后代,茶树也遍布了武夷山。人们在此立碑,是不忘武夷茶君的救命之恩呢!
去过茶洞,也不得不去“御茶园”走一遭,这始建于元朝的“御茶园”位于九曲溪五曲溪畔,是元、明两代官府督制贡茶的地方。元初时,浙江官员路经此地,采制“石乳”茶,献给元始祖忽必烈。从此,武夷茶便成了贡茶,并设立“焙局”称为御茶园。从如今保留的遗址尚能推断出当年御茶园的巍峨华丽。“那时的御茶园完全按照皇家的规格模式设计和构建。仁凤门之后是拜发殿(亦名“第一春”殿),还有清神堂、思敬堂、焙芳堂等,又有通仙井,龙亭,称之为通仙亭,一派繁华。”御茶园的工作人员接着说,“但好景不长,明嘉靖三十六年,御茶园被迫停办,茶园失宠,变为废墟。”如今遗址还在,进入后就可以见到一座牌坊,并树有一碑,以示纪念。
从御茶园出来,临溪而立,便可以看到四曲的古渡口“平林渡”。这里自古被称为“小九曲”,可见,此处的风景是取九曲之精华。然而,这样一处舟楫往来密切的古津,也留下了有关茶文化的遗存。这就是摩崖石刻“庞公吃茶处”五字,是对康熙辛巳年间武夷山九曲溪畔茶事活动的记录。想来也正适合,平林渡相较隔溪相望的御茶园更为清净,是闻茶香、听舟楫渔歌,看渡口人来来往往的好地方。古人若是想喝茶,扫净一块山石,便可垒起茶灶,舀起岩泉水煮武夷茗茶。冬季里的渡口更是少了喧哗与繁忙,古人徜徉溪滩之上,身临其境赏九曲风光。庞垲将所见所感容于心中,任“吃茶”的意念升华。随行的林翰,深谙庞垲与佛界一名僧之姓雷同,投其所好,助其雅兴,便刻下了“庞公吃茶处”五字。也就是现在深印在山壁上的茶缘印记。
武夷山与茶相依相伴,茶见证了武夷山的兴衰变化,也保留了它古老的历史痕迹。 百转千回武夷茶
高山云雾孕奇茗,自古名山出名茶。秀甲东南的武夷山,便出了一种滋味醇厚、香气浓郁的名茶,这就是驰名天下的武夷岩茶。所以来武夷寻胜的游人,在玩赏的山水之余,总也忘不了一品此茶,似乎非得“一啜”,则不足以言尽揽武夷之胜。
武夷山最早发现茶树的地方是“茶洞”。相传,这个云蒸霞蔚的洞天福地,是彭祖曾经居住的地方。而彭祖之所以长生不老,正是因为喝了武夷山的茶。
早在宋代,武夷茶就已逐渐兴起,苏东坡的《咏茶》诗里,已有“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宠嘉”之句。而查慎行《御茶园歌》云:“先春次春遍采摘,一火二火长温馨;缄题岁额五千饼,鸡狗窜尽山边村。”却反映了贡茶给武夷山茶农带来的深重灾难。
入清以后,武夷茶又由衰而盛。每逢春初,大批客商便接踵而来,采办后转运四方。到康熙年间,随着海上交通的发展,武夷茶和小种红茶运销的区域,已远至西欧、北美和南洋各岛。当时欧洲人都把武夷茶作为中国茶叶的总称。而在上流社会中,也流行着以“武夷”作为中国茶和红茶的名字,可见当时的武夷岩茶已是蜚声国际。
千余年来,武夷茶一直盛名不衰。这是因为“山中土气宜茶”。武夷山的奇峰秀水,为茶树的生长提供了优厚的自然环境。这里峰岩高耸,峡谷深邃,日照时间比平地短。山间岩泉渗流,终年不断,相对湿度比较大。气候温暖,四季如春。植茶的土壤,几乎全是酸性岩石风化而成的,并含有丰富的腐殖质。各岩又多是依崖筑成的梯式茶园,或利用岩凹、石隙垒成的盆栽式茶座,客土植茶,土层深剧、疏松,适合于茶树深根的生长。作为一个茶区,武夷山的自然条件,可以说是得天独厚。
到了元初,武夷茶便被充作贡品。先是浙江行省采制入献,不久,又创御茶园于四曲溪畔,督造贡茶。于是,御茶园成为武夷茶发祥地。茶事遂盛极一时。此后,直到明代末叶,武夷茶一直深受皇室宠爱。正是由于封建统治阶级铢求无厌,贡额年年增加,迫使茶农四出逃亡,乞至明末武夷茶渐趋衰落。随后,红茶青茶兴起,傲立茶坛。
武夷山的茶树,有着名目繁多的品种。各岩种植的众多品种,多半是土生土长的菜茶。这种用籽繁殖的茶树。经过了数百年的自然杂交,便生成了无数的变种。用菜茶制成的茶叶,可以分为奇种、名种、小种三类;而奇种又有提丛、单丛、名丛之别。所谓名丛,是从各岩茶园里选拔出品质特优的一、二株茶树,分别采摘,单丛制造而成的。如大红袍、铁罗汉、白鸡冠、水金龟等,名目繁多,不胜枚举。除了本山品种肉桂之外,近百年来,还从外地引进不少良种,如水仙、铁观音、雪梨等。所以,先前人们都把武夷山称为“茶树品种的王国”。
自然环境的优良,茶树品种的繁多,加上管理的周到和采制的考究,就使武夷岩茶具有“臻山川精英秀气所钟,品具岩骨花香之胜”的特征,颇有色、味、香俱佳的优异品质,而成为茶中极品。这是介乎红绿茶之间的半发酵的乌龙茶,既有绿茶的清香,又有红茶的甘醇。一片标准的岩茶茶叶,冲泡开来,有“三红七绿”之分,叶缘红似朱砂,叶片绿如宝石,茶水深澄而鲜丽。饮后,令人喉下润滑,齿颊留芳。不仅可以提神、益思、破闷、解乏,而且还具有消食、止痢、去暑和醒酒等功效。
若要真正领略岩茶的天然味道也并不容易,饮茶的环境、茶具、茶水和烹法都有着是否考究的要求。钟情武夷山,钟情武夷山的茶,名山出名茶,名茶耀名山,举世无双的合衬。不妨气定神闲品一品。 茶冠群雄“大红袍”
武夷岩茶品目繁多,据调查,仅山北慧苑岩便有名丛八百多种,而最负盛名的当数大红袍。
“说起这大红袍,可就有太多故事要讲了。相传,康熙皇帝巡视江南的时候,因水土不服,卧床不起,用了很多良医配方,都不能治好,后来有人献上一包武夷山的茶叶,请康熙皇帝饮用。这一喝,康熙的病就好了。康熙为了感谢武夷山的茶,便当即脱下红色御袍,派人送往武夷山,披挂在茶树上。大红袍就因此得名。”坐在茶园的茶社之中,品着茶,听着大红袍的故事,眼前仿佛出现了那古老的画面。
走在大红袍景区里,会看到一块平整巨大的岩壁,岩壁上留存着许多摩崖石刻。最先映入眼帘的是“晚甘侯”。“武夷岩茶最早的文字记载是在唐朝元的年间,孙樵在赠送武夷岩茶给达官贵人时的一封信扎中写过,晚甘侯十五人,遣待斋阁,此徒皆乘雷而摘,拜水而和,盖建阳丹山碧水之乡,月涧云龛之品……孙樵用拟人化的手法,把武夷岩茶美称为‘晚甘侯’”。同行的导游介绍说:“‘晚甘’的寓意是甘香浓馥,回味无穷。‘侯’为尊称,从此以后,‘晚甘侯’就成为武夷岩茶最早的代名词。”看来,这个称呼不仅与周敦颐把莲花称为“花之君子”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也是目前关于武夷茶最早的文字记载。
在武夷山,茶树的命名是很有讲究的,有以茶树生长环境命名的有不见天、半天腰;还有以茶树形态命名的有醉海棠、一枝香;也有以茶树叶形命名的瓜子金、金柳条。岩茶的分类则是根据品种、地域而定的,同样也有按季节分为春、夏、秋茶。
举世闻名的茶中之王——“大红袍”就是在陡峭的岩壁上的几株茶树,这九座嶙峋的岩峰,犹如九条将要腾空而起的游龙,蟠绕在它的两旁。“大红袍”的生长环境得天独厚,岩顶终年有水自岩罅滴落,而随水滴落的又有苔藓之类的有机物,因而土壤比其他地方润泽肥沃,而且两旁岩壁直立,日照量很少,气温变化也不大,更加有利于它的生长。再加上茶农精心的管理以及顶级茶师的制作,自然使大红袍的成茶具有独到的品质和卓著的药效,成为“茶中之王”。然而,大红袍的年产量极少,年产只七至八两。所以,尼克松访华时,周总理笑称赠予他的4两武夷山大红袍已是“半壁江山”了。
“大红袍”品质奇绝,有一叶能泡一桶之说,味醇厚回甘,汤色橙黄、清澈,叶底匀亮,冲泡七次有馀香。它的内质丰厚,所以品味的时候也颇为讲究,每一道都不同。于是便有了“三看三问三品”,古人称作“甘活清香细品茶”。“头道生二道茶,三道四道是精华、四道五道也不差,七道有余香。”每道的色香味形的表达都各异,观色闻香就成了必备程序。只有眼睛见过它,手里捧过它,嘴里品过它,才能真正体会其中奥秘。
“大红袍”入口先是舌下生津,如同有柔丝在水中源源不断地回旋着,后是神清气爽、心旷神怡,有荡气回肠的余味。眼前的这杯茶水仿佛溶解了武夷山树木草丛里所特有的香气,然后又逐一释放出来,她香的自然延绵,留在杯底、停在齿间,直沁脾肺,这大概就是大红袍蕴藏的武夷岩韵吧! 武夷茶的“艺”与“功”
茶可以静若处子,也可动若脱兔。由山中到树上,再到杯里,她完成的是一段生命长跑。需静心去品,去回味。爱茶之人必然少不了茶艺茶道之事,是茶艺与茶道丰富了茶的内涵,也延续着茶的生命。武夷山岩茶,不仅茶艺是一绝,茶的制作功夫也是举世无双。年轻茶艺师们展示着武夷茶的感官之美,而老一辈的焙茶师则担忧着武夷岩茶技艺的未来传承。一个用水舒展了茶香,一个则用火收紧了茶味。
武夷茶艺展芳华
泡茶可以修身养性,品茶也同品味人生。鲁迅先生说过,有好茶喝,会喝好茶,算是一种清福。聪明的武夷人把选茶、鉴水、用火、择器、布席、造境、冲泡、奉茶、煮茶、斗茶、鉴茶等饮茶环节与自然景观、文化艺术巧妙地融会贯通,形成了一整套雅致的“武夷茶艺”,茶盏未举,心已远,物我两忘。
走进武夷山御茶园茶艺室,只见陈列柜上摆放着一套套紫砂茶具,这些数十盏精致小巧且容积仅有十毫升左右的小茶杯让人想起《红楼梦》中妙玉曾对喝茶有过精彩的评说,一杯为品,二杯解渴,三杯就为“饮驴”了。武夷山人以茶待客,始终如一,无论迎接什么地方的客人都是使用相同的茶具,也代表着武夷山人真情不变的诚意。
安静就坐,准备饮茶。品饮武夷岩茶是一种功夫茶,不但讲究色、味、香,也讲求声、韵、律。武夷茶道是集生活与文化为一体的品茶技艺,共有三回二十七道。在茶艺展示中,茶艺师依次按照这二十七道程序,引领来客进入品茶的高雅境界。
茶艺师焚点檀香,轻播古典民乐,在清幽、平和的氛围中,出示“肉桂”供大家观赏,此道为“叶嘉酬宾”。肉桂是当地岩茶中精品,其茶叶片较大,外形不如江浙绿茶,色泽不如旗枪、毛尖,但它香味独特,可谓是有着“乞丐的外形,皇帝的肉身,菩萨的心肠”。
泡茶讲究“高冲水,低斟茶”,茶艺师会用活火将泉水煮到初沸,然后净水多次烫洗茶具,用来煮水的器具也颇有讲究。将风炉中的硬炭点燃,熏着热气,用紫砂壶煨起清泉水,这般细致带着清雅古朴的韵味,茶未入水,水仿佛都已有香气。水沸腾后,将茶叶装入紫砂壶内,此为“乌龙入官”。再用盛开水的长嘴壶提高冲水,这道为“悬壶高冲”。这时,茶叶翻动,茶水略有溢出,则用壶差轻轻刮去反复刮去口器中的茶叶泡沫,使茶叶清新洁净,称作“春风拂面”。片刻加盖后,以开水淋冲壶体,使其内外加温,以便茶香浸出,叫做“重洗仙颜”。也将茶杯进行烫洗,使其玲珑清澈,称作“若探出浴”。“玉液回壶”之后,茶艺师将其倒出又转倒入壶,举壶将茶汤一一均匀地斟入口杯中,是为“关公巡城”。
对于武夷茶而言,泡茶有艺,品茶更是如此。“三龙护鼎”讲究用拇指、食指扶杯,中指顶住杯底的手法来端茶杯。此法既稳当又雅观。所谓“一看二闻三品四回味”,即先观色,后闻香,移至鼻前嗅一番,稍离再凑前欣赏茶香的奥秘;然后,徐徐试其味,切记不可一口吞下,因为匀作三口,方可称“品”。让茶水须在舌头周围包容流动,缓缓地“啜英咀华”,然后咂嘴有声。至此,才发觉呈琥珀色的武夷岩茶,先是苦涩,再出清香,之后是微微甘甜,直至满口生津,满颊留芳,自有别一番滋味。品茶时,茶艺师奉上了点心供茶客品尝。茶点带着淡淡的咸味儿,是为了不喧宾夺主,侵占茶的味道。
武夷岩茶既非绿茶,也非红茶,乃是介于两者之间的青茶——既无绿茶之苦涩,也无红茶之浓艳;它有“山骨”“喉韵”“咀底”“杯底香”众多感官享受,它韵味悠远,久萦杯中,绵绵不绝,回味无穷。清代学者袁枚曾在他的《随园食单》中倍加赞誉。
武夷茶汁的岩韵与馨香,久久萦绕在紫砂杯中,韵味悠远、绵绵不绝。回味里不仅只有口中的甘洌,或是入腹后四肢通透的清爽,更带给人一种切实存在的豁达清静的氛围,一种幽雅古朴的情趣。武夷茶以淳朴的民族历史作沉淀,武夷山的名山胜景作承载,武夷人的谦和朴素作情怀,浸润着独特的风格与傲骨。 功夫蕴茶中 传承盼新人
火之烈,茶之柔的交相呼应,才可将茶的品质发挥到最佳。这需要多年的经验与探索。然而对于稀有而珍贵的茶中之冠“大红袍”而言,它的焙制则更显超凡功底。
一个鼓状的竹制焙笼前,一位老人家正目不转睛地盯着笼中的茶叶,温度高时,便加层细灰降温,若温度不够了,又将细灰刮薄,或用焙刀开火。不使用温度计,更没有用到红外线检测仪,紧靠手眼观测,木刀调节,仅仅凭借焙茶师的感觉,来烘焙武夷山岩茶“大红袍”。陈老卓越的传统焙茶工艺令人赞叹不已。
“做久了就知道,跟着感觉走就好。焙茶靠的是丰富的经验,没有反复的尝试和摸索是不行的。”陈老和茶叶打了一辈子交道,更曾从事过茶叶研究工作40多年。从福建武夷山茶叶科学研究所所长,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红袍制作技艺传承人,他早已是顶级大红袍的代言人。
大红袍生长在武夷山,是中国名茶中的奇葩,被誉为“万茶之尊”。香幽而奇、味醇益清,历代流传不息,新中国成立后,更是作为“国宝”“国茶”“国礼”,盛名不衰,享誉中外。但在莽莽武夷山中,现存仅6株树龄超过350年的原生大红袍茶树长于悬崖绝壁之上,一般人无法触及,一被称为“猴采茶”。
  陈老自上世纪六十年代就在福建省茶叶研究所工作,也是在那里和大红袍结下不解之缘。他倾注心力,第一个用剪枝繁殖的方法成功地培育出“正本”大红袍茶树,采制的大红袍经茶叶专家组鉴定,其“色、香、味”与母树大红袍不相上下。  “茶圣陆羽的《茶经》上说‘上者生烂石’,‘烂石’就是乱石风化土。大红袍对土壤、气候等的选择相当严格,虽然大红袍在很多地方都能种活,但是土地不一样最后做出来的茶质量是不一样的。”陈老说道。大红袍的生长讲究“天时”“地利”“人和”,除了适宜的生长环境,武夷茶人的精工研制更是不可或缺。
“大红袍”从武夷山中星星点点的茶丛,到“绿叶红镶边”的粒粒茶叶,中间要经过采摘、萎凋、做青、炒青、揉捻、烘焙、扬簸晾索、拣剔、归堆、复焙等多个加工环节,可谓是每片都是精华之物。每个环节又都有所讲究,不可忽略的“三不采”原则、双炒双揉、两晒两晾等,其中“做青”更是考验茶师的“真功夫”。
对于做青的技巧,陈老早已烂熟于心:“做青工序极为繁复,需经过多次走水、摇青、等青、发酵等环节交替进行。”摇青的目的是促进叶边缘摩擦,从而让水分走失更快,但是走失太快,就达不到保留有益成分的目的,所以要走走停停地做。等青的目的是让茶青发酵,促进茶的酚类物质转化,达到气香味醇的目的。
一次做青长达七八个小时,做青师傅不但要会“看青做青”,“看天做青”,还要会“青变则做法变”,全靠经验把握。要做出茶香馥郁,透出岩韵的大红袍,不可依靠机器,要采用传统工艺。“只有手工才能做出大红袍的那种‘岩骨花香’,传统的东西经得住考验。”2006年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录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也是名录中的唯一一个制茶工艺。
手工制茶流程中,每经过一个环节,茶叶量就减少一次,再经过层层精挑细选。每片茶叶都包含着武夷山的天地灵气,别有韵味。配上绝妙的茶器,更是锦上添花。
茶给中国人带来的更多享受,是茶的冲泡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品茶论道的乐趣。“高山流水”“乌龙入海”“关公巡城”“韩信点兵”……这些带着传统文化烙印和历史厚重感的名称,就出自大红袍十八道茶艺。
好茶精贵,好的制茶人更是凤毛麟角。大红袍茶艺的传承也并非易事,后继无人的窘况始终存在着。在武夷山,从事茶叶生产制作的人口约有4万,其中,栽种制作“大红袍”的只占到百分之六左右,不到3000人。“大红袍传统制作技艺的传承,需要长年累月经验的积累和几十年如一日的恒心,更需要热爱。如今的年轻人大都不愿尝试。”陈老感叹说,“现在传统大红袍的一线制茶工人多在60岁上下,面临着断代的危险,这也是大红袍制作技艺能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原因之一。”
大红袍的制作技艺需要传承,这是武夷山文化的需要,更是中国茶的需要。传统的茶文化是茶叶本身的延伸,更是制茶者的心血积累。茶中功夫深厚,也需要更多的爱茶之人一起来“练功夫”,继承这派绝学。
此篇游记约有8819文字,27张美图
相关目的地:
扫描下载途牛APP
最新预订:
1分钟前用户***672868预订含恐龙谷温泉门票2张 免费使用酒店嘻哈乐园冒险岛剧场 可自选恐龙园门票&&&&
2分钟前用户***ylWong预订仅含往返巴士,天天发班,酒店自选,黄浦旅游集散站正规发车,出行有保障&&&&
2分钟前用户***4631qq预订宿杭州宋城千古情主题酒店(杭州西湖店)&&&&
3分钟前用户***952311预订[五一]国航/美联航直飞,17里海岸/卡梅尔/羚羊马蹄/锡安/布莱斯/拉斯大道/海鲜自助餐/含拉斯夜游&&&&
4分钟前用户***646034预订九峰山赏梅,狮子岩体验玻璃栈道,宿五星级酒店,享泳池或健身房,含丰富自助早&&&&
4分钟前用户***625015预订全程纯玩 一车到底 门票全含 另含扬州早茶 1晚精品酒店 1晚五星酒店&&&&
5分钟前用户***275916预订穿越毅行路段(龙井、五云山、虎咆)&&&&
5分钟前用户***529989预订内含1个手提袋1个转换插头1个洗漱包1套分装瓶2套颈枕2个耳塞2个眼罩&&&&
6分钟前用户***预订含3餐 大明山 白水涧大门票全含 宿临安远东大酒店含自助早
乐享挖笋乐趣含竹林鸡 青山湖环湖绿道 舒适迎春&&&&
7分钟前用户***335820预订2人起订,10人精品VIP小团,宿黑马河观日出,包车摄影线随走随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佘山曼荼园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