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的南郑县设区后的规划今天是那里

反映古代知府、知县职责的两通重要碑石汉中市政协
当前位置:
反映古代知府、知县职责的两通重要碑石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
  反映古代知府、知县职责的
  两通重要碑石
  郭&鹏&校点
  按:在汉中市政府后院的文庙酃星门牌坊下,卧着民国二十五年(1936)陕西省第六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南郑县长张笃伦刊立的《知府之职》、《知州知县之职》两通碑,两面皆有文字,魏体。因一面着地,且向上的一面部分字迹漫漶不清,多年来,笔者欲整理全文而不可得。遂委托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的一位朋友,将全文从清代陕西大儒盩厔县李颙《二曲集·司牧宝鉴》中找到寄来。该两篇文字原为明代山西巡抚吕叔简(吕坤,陕西高陵县人)所作,二曲先生辑录,并每篇作跋。细品该文,感慨良多。封建社会中,不乏为民着想、为民做主谋利之良吏。今日,我们的各级领导机关的绝大多数领导干部,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谋利,比起封建官吏,对社会进步的推动更大,对人民的贡献更大。这两篇古代府县两级官吏的“职责”,在今天很多方面仍然有参考价值,很值得一阅,特录以饷读者。
  余闭户养疴,久与世暌。虽居,恒绝口弗及世事,而世道之人心,未尝一日忘怀。睹风俗颓敝,私窃扼腕太息。遇 生民阽危,不禁潸然悽怆,盖根心之恫,有不知其所以然者。药饵之余,聊辑是篇,以备牧民者寓目,庶因观兴感,因感生奋,自爱爱民,以是心行实政,德泽浃于民心,仕声垂于百世,方不枉大丈夫出身一场也。密邑、中牟、谷阳、桐乡,皆以邑显,所居民戴,所去民思,生有荣称,殁而奉尝,登诸简册,流馨无穷。彼其时,位卿相而湮灭者,何啻霄壤?语曰:“不习于吏,视己成事。”今成事具在,有真正念切民隐,欲尽司牧之实者,倘取而镜之,法其法,而戒其当戒,则生民受赐多矣。一人如是,斯一方治;人人如是,斯四海治。世不雍熙,吾不信也。
  知 府 之 职
  知府一身,州县之领袖,而知州知县之总督也。今之为知府者,廉爱严明,公诚谨慎,便自谓好官。而课知府者,见其能是,亦以好官称之矣。不知此八字者,知州知县之职,而非知府之职也。知府无此八字,固为不肖;仅有此八字,是增一好知州知县耳。设府治、建府官之意岂谓是哉?为知府者,或奉院司之科条,董督僚属;或酌郡邑之利病细与兴除。所属州县掌印正官及佐领合属一切大小官员,有用刑不当者,持已不廉者,政不宜民者,怠不修政者,昏不察奸者,涂饰耳目者,虚文搪塞者,前件废格者,阿狥权势者,差量不均者,催科无法者,收解累民者,窃劫公行者,奸暴为害者,风俗无良者,教化不行者,仓库不慎者,狱囚失所者,老幼残疾失养者,听讼淹滥者,桥梁道路不修者,荒芜不治、流移不招者,衙役纵横不禁者,属官如是,知府皆得以师帅之。师帅不从,知府得以让责之。让责不改,知府得以提问其首领;吏书提问不警,知府得以指事申呈于两院该道。譬之一人,一肢病不得谓之完身;譬之一裘,一幅斜不得谓之完衣。所属州县,有一不肖之吏,有一失所之民,有一不安之事,不能安辑而处置之,尚得谓之完府乎?务俾所属之吏。廉爱严明、公诚谨慎,如我一身;所属之政,废兴、坠举、弊革、奸除,如我一堂。所属之民,无一不得其所;所属之物,无一不得其理。循良者署以上考,无论卑微;不肖者署以下考,无附炎热。使属吏知有府之可畏,不敢不守官;知有府之可服,不患不共命。如是而千里之封疆,凛凛风生;万井之黎民,瀼瀼雨润。知府之职,不当如是乎?夫帅之不能,知之当审。乃一切从厚狥情,而寮属署考,十九称贤。又极其妆点,无乃行私罔上,纪法不荡然尽废乎?贤太守其熟念之。府职之责任如此,拊心自问,旷众与否,快歉自知。
  知州知县之职
  士君子无济人利物之心,则希清华、慕通显,总之无益于苍生,不若听其求富贵。苟平生疾恶,抱不平之气,悲民怀欲救之心,朝兴一利,而朝即泽被闾阎;夕除一害,而夕即仁流市井。随事推恩,听我自便,因心出治,惟我施行,则莫妙于知州知县矣。
  朝廷设官,自公卿以至驿递,中外职衔不啻百矣,而惟守令人称之曰父母。父母云者,生我养我者也。称我以父母,望其生我养我者也。故土地不均,我为均之;差量不明,我为明之;树木不植,我为植之;荒芜不垦,我为垦之;逃亡不复,我为复之;山林川泽,果否有利,我为兴之;讼狱不平;我为平之;凶豪肆逞,良善含冤,我为除之;狡诈百端,愚朴受害,我为剪之;嫖风赌博,扛帮疾幼,我为刑之;寡妇孤儿,族属侮夺,我为镇之;盗贼劫窃,民不安生,我为弭之;老幼残疾,鳏寡孤独,我为收之;教化不行,风俗不美,我为正之;远里无师,贫儿失学,我为教之;仓廪不实,民命所关,我为积之;狱中囚犯,果否得所,我为恤之;斤斗秤尺,市镇为奸,我为一之;贫民交易,税课滥征,我为省之;衙门积蠧,狼虎吾民,我为逐之;吏书需索,刁勒吾民,我为禁之;征收无法,起解困民,我为处之;游手闲民,荡产废业,我为惩之;异端邪教,乱俗惑民,我为驱之;庸医乱行,民命枉死,我为训之;士风学政,颓败废极,我为兴之;市豪积霸,专利虐民,我为治之;捏空造虚,起祸诬扰,我为安之;某事久废当举,我为举之;某事及时当修,我为修之;民情所好,如已之欲,我为聚之;民情所恶,如已之仇,我为去之。使四境之内,无一事不得其宜,无一民不得其所。深山穷谷之中,无隐弗达;妇人孺子之情,无微不照。是谓知此州、知此县,俾一郡邑爱戴吾身,如坐慈母之怀,如含慈母之乳。一时不可离,一日不可少,是谓真父母。各官试自检点,果能如是否乎?耽诗赋者以豪放自高,好晏安者以懒散自适,嗜骄泰者以奢侈自纵,工媚悦者剥民膏以事人,计身家者刮民财以肥已。民生疾苦,昏昏绝不闻知;风俗美恶,梦梦哪复理会?一般坐轿打人,前呼后拥,招摇大市稠人之中,面目亦安否乎?意念无愧否乎?大街小巷,千百人环视,爱我乎?敬我乎?恨我乎?笑我乎?厌恶而鄙夷我乎?此不必揆之人情,一反已而可知矣!如此作官,果称职否乎?夫医者之治人也,诊其脉息,望其形气,投以汤丸,曰:一服去甚,再服却疾,三服减半,四服全愈。病家验之,日异则月不同,期而卒有效,曰:此良医也。若携药裹囊而来,守治数月,病无损于分毫,仍携药裹囊而去,何词以复主人?守令到任之时,便察此郡邑受病标本,施治后先,何困可苏,何害当除,何俗当正,何民当惩,何废可举,洞其病痛,酌其治法。日积月累,责效观成。自初任以至去任,光景改观几何,民愁苏醒几何,政事修举几何,或享利于目前,或垂恩于永久,庶几士民数其事而称之曰:吾父母到任以来,某事某事有功吾民。吾临去而自检点之,曰:吾于地方,兴得某利,除得某害,疲瘵之苦顿苏,膏泽之施亦足。如此治民,即是良医治病,何快如之!倘到任时,地方是这般景象;离任时,地方依旧是这般景象。如此等官,虚享数月俸薪,无益百姓毫厘。试一省察,称职废职,两院之奖荐,有愧无愧,戒劾有屈无屈,自有一点不死之真心在,又何暇计较考语优劣,归咎他人诬陷哉?
  言言警切,字字骨髓,必如此方是以实心行实政,方是民之父母,方为无忝厥职。一有不尽,便是旷瘝。曾谓贤者而旷瘝乎哉?必不然矣。有父母之责者,如果实心实政,此篇自宜揭之座右,时时阅,则时时薰心,朝朝暮暮阅,则朝朝暮暮感发。振萎靡之气,换尘俗之见,毕智虑,殚精力,何效弗臻,治绩冠绝一时,声称超出寻常万万矣。李二曲先生跋
  张笃伦跋:
  甲戌督政赣南,匪乱粗定,偶于记载中获读吕叔简先生《知州知县之职》节文一段,叹服靡已,偏索全文而不可得。乃揭之左右,朝夕省惕。乙亥秋,量移汉中,于西安市书摊上获李二曲先生所辑《司牧宝鉴》一书,内载《知府之职》《知州知县之职》两文,往复浣涌,珍为拱璧,深觉言言金玉,字字药石,陈义至平至正,列举至精至详,可以廉顽,可以立懦。地无中外,时无古今,可以行之而不谬,俟之而不惑。缅怀前哲,心越神依,能勿感奋?顾伦蒞任匝年矣,利弊兴革者有几?风气转移者如何?寇深匪狂,救亡图存者安在?晨夕省察,直为芒剌在背,刻不能安。用将两文,勒之于石,感摅精诚,愿与我合境同僚互相策勉,立志服膺,踏实奉行,庶于举贤任能,仁民爱物,诸端或万有一当欤。
  陕西省第六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南郑县县长张笃伦敬跋&
  第一科科朱和文监刊&国立四川大学文科毕业陆鸿渐敬书
  &&&&&&&&&&&&&&&&&&&& &&&&& 中华民国二十五年十月
全国政协网站
汉中市政府网站
陕西政协 | 西安政协 | 咸阳政协 |
宝鸡政协 | 延安政协 | 榆林政协 | 铜川政协 | 渭南政协 | 安康政协
媒体合作 人民政协报|各界导报|汉中日报 汉中电视台|汉中广播电台
Copyright 2008 http://zx.hanzhong.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ICP备号
地址:汉中市民主街雄奇蜀道:古代陆上交通的活化石
责任编辑:汪昕
古蜀道上的栈道遗址
古蜀道门坎石
古蜀道防滑带
古蜀道饮马槽
民国以来,近现代交通工具逐渐传入中国,古蜀道交通开始衰落。
飞栈连云的蜀道,与万里长城、大运河一样,是我国古代人民的又一伟大工程,堪称世界奇迹之一。同时,蜀道是巴蜀与关中乃至中原在漫长的历史时期联系与交往的通道,是多种文化交流与融合之地。今天,蜀道上还有众多历史悠久、种类繁多的交通遗存与文化景观,处处保留着历史变迁的痕迹。
最早的蜀道应始于商周时期
广义的蜀道,是指与四川毗邻的各省通往四川的主要道路,包括经过长江三峡的交通线路。南朝梁简文帝《蜀道难》曰:“巫山七百里,巴水三回曲。笛声下复高,猿啼断还续。”“建平督邮道,鱼复永安宫。若奏巴渝曲,时当君思中。”讲的就是广义的入蜀之道。当然,还有由云南入蜀的僰道,也是重要的通道。
狭义的蜀道,是指连接关中与成都平原,穿越秦岭大巴山的一系列川陕道路的统称,唐人诗句已多以“蜀道”指称这样的交通线路,而自李白名作《蜀道难》问世之后,人们通常理解的“蜀道”,主要就是指这特定的川陕道路了,即学术研究中常常提到的“蜀道”。其以汉中盆地为中间站,分为南北两段:北段以西安、宝鸡等城市为起点,越秦岭抵汉中,从西向东主要有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南段从汉中始,向南翻越大巴山、米仓山,最终到达成都等地,其中西为金牛道,中为米仓道,东为荔枝道。
甲骨文中有“[克]蜀”文字,《尚书》等文献记载,周武王伐纣,有“蜀”人从行,可见蜀道的起始年代,应远在战国以前,甚至商周时期。从秦惠文王与蜀王会褒中而后有“五丁迎石牛”的传说,我们可以推知,早期“蜀道”的开通,是通过秦人和蜀人的共同努力而实现的。
战国秦汉时期是蜀道大开通大发展的时期,先是秦有对楚作战的需要,后来又统一全国,均依靠了通畅的蜀道。三国时期,魏、蜀、吴的争雄,促进了蜀道旧路的维护修复和新路的开辟利用。唐宋时期,蜀道是四川地区与中原交流和沟通的主要通道,是四川对外交通格局的重心所在。元明清时期,四川对外交通从原来的以蜀道为主,转移到以长江为主干的三峡水路,但蜀道仍然是中原与西南地区相联系的主动脉,保持着官驿大道的地位。而明末农民起义、清白莲教起义、太平天国起义等,战火都无一例外波及到了蜀道。
民国以来,近现代交通工具逐渐传入中国,古蜀道交通开始衰落。然而,古蜀道并没有彻底消失,只是换了个面貌。现在,连接川陕两省的公路、铁路、高速路,大多是在古蜀道的基础上演进的,不少选线也基本上是沿古蜀道线路设计施工的——民国时修建的川陕公路(今108国道路段),取线于唐宋褒斜道(元明清连云栈)和金牛道;新中国成立后修建的宝成铁路,其北段取线于陈仓道,南段取线于古金牛道;由西安到四川万源的西万公路,北段取线于子午道,南段取线于荔枝道;由周至到洋县的周洋公路,大部分取线于傥骆道;由眉县到汉中褒谷口的褒斜公路,取线于褒斜道;由南郑县到四川南江线的二南公路,基本上取线于米仓道。
比罗马大道还古老700年
说起古代的交通工程,最容易让人想到的是罗马。世人常说“条条道路通罗马”,罗马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罗马帝国的中心,其建筑奇迹中最著名的就是“罗马大道”,它构筑了世界上规范宏伟,年代较早的交通路网。其中,第一条道路“阿庇亚大道(Appian Way)”于公元前312年和前244年两次修建,从罗马通往坎帕尼亚(Campania)和意大利南部,全长582公里。这条道路因诗人贺拉斯和斯塔提乌斯的著作而著称于世,他们称她为“远距离道路中的皇后”。但这条著名的“阿庇亚大道”,比起参加过周武王伐纣(发生于约公元前1046年)时巴蜀之师走过的蜀道,至少落后700多年。
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四川境内陆上对外运输基本上完全依靠蜀道维持。蜀道选线合理科学,配套设施齐备,路政管理完善,颇具科学性、实用性。让我们来看看古人是怎样维护和使用这条古道的。
古蜀道完备的路政管理设施
现在还有规律的分布在300多公里长的蜀道两旁,其规模堪称世界一绝,是古人植树护路的典范。驿道树具有多方面的作用:一是以树记里,起里程碑的作用;二是植树表道,起路标作用;三是便于修理栈道,就近伐树取材;四是保护道路,防止雨水冲刷路基;五是为行人提供行路方便,遮荫避暑。
蜀道沿途有不少以某某铺、某某驿命名的地方,如汉阳铺、抄手铺、剑门驿、龙泉驿等。铺、驿站设有驿丞、管理、文书、兽医、公馆、厨师等,既解决护树、护路和沿途邮传、治安问题,又解决了往来行人吃、住、行的问题,其功能与今天的养路段、路政部门、交警部门以及高速公路服务区等的职能职责差不多。据不完全统计,清代时仅广元与陕西交界处至绵阳这一段古道上就有56铺、14驿站,形成古蜀道一套完整的路政交通、军事治安、邮传等一元化体系。
拦马墙、饮马槽
拦马墙就是在驿道险要处为防备跑马官差跌落悬崖而砌成的墙,可谓最早的路政安保设施。饮马槽又叫饮马池,是在大青石上开凿的可移动性水槽或固定性的水槽,专为往来马匹提供饮用水源,与当今加油站的功能大同小异。青石板路面一般宽2-3米,最宽处达到5米,路面平整,沟渠畅通,千百年来路面很少垮塌。古驿道管理人员在光滑的石板路上开设了防滑带,并在容易塌方处和阶梯石中间加有“门坎石”,一方面使路基石板稳固,另一方面使“木牛”(鸡公车)易于减速刹车,保证了行人行路安全。
栈道和石门
历史上栈道在中国西南及陕南秦岭大巴山山地产生,是人们为了在深山峡谷通行而在峭岩陡壁上凿石架木、下撑以柱、上覆以板所构成的通道。为了防止这些木桩和木板不被雨淋变朽而腐烂,又在栈道的顶端建起房亭(亦称廊亭)。这就是阁,亦称栈阁。相连贯的称呼,就叫栈阁之道,简称栈道。栈道是中国古代交通史上的一大发明,在现代交通方式产生以前,它无疑是平直近捷的一种交通设施,被誉为“古蜀道高架桥”、古代山区的“高速公路”。而在一条闻名古今中外的重要蜀道——褒斜道上,有一个开凿于东汉永平年间(63~66)的人工交通隧道——石门,被学术界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一条人工山体岩石隧洞。
蜀道的道路、关隘、驿铺、沿途城镇构成的交通体系的完备,在世界交通史上的成就是首屈一指的。就在蜀道丧失主要功能数十年后的今天,我们仍然可以从残存的遗迹中,想象当年蜀道的繁忙和辉煌。(王小红)(作者系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历史地理研究所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汪昕
来源:华西都市报云山 祝英【岁月留痕】早负盛名的龙岗寺人类古遗址
龙岗寺位于今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县梁山镇爱国村,东与历史文化名城汉中隔江相望,西接梁山,南带濂津、北临汉江,山势蜿蜒曲折,江流回旋如龙,故名龙岗。山上早年林木葱郁,且有神奇的“万石城”虎踞山头。早负盛名的龙岗寺人类古遗址,它是中国文化的根源。
这里有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古遗址——龙岗寺旧石器文化遗址,除龙岗寺人类古遗址之外,考古学家还在黄家山、中梁山等地发现了数以千计的旧石器,类型众多,有砍砸器、石球、尖状器、刮削器、石砧、石锤等等,与大熊猫、剑齿象、羚羊等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伴生。经测定距今120万年以上,地质时代中更新世、文化上属于旧石器时代。
这里有新时期时代遗址——7500年前,原始人类已在南郑这块美丽的土地上定居生活,从事原始农业、畜牧业、渔猎等活动,生活资料有较可靠的保障;先民们的手工技艺、绘画雕像等具有较高的水平,为我们遗留下了一批绚丽多彩的彩陶和雕塑艺术品,我们完全可以自豪地说,南郑也是我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龙岗寺新石器时代人类古遗址在龙岗寺院东部,为一处规模宏大的新石器时代墓地群落。1983年5月至今,陕西省汉水考古队对该遗址进行了科学的发掘,清理墓葬430座,出土完整古人类骨架200多具。葬式分单人仰身直肢葬、二人合葬、二次葬等等,还有小孩的瓮棺葬。出土随葬器物三千余件,有玉制的生产工具、陶制品、磨制石器、骨雕艺术品、玉石装饰品等等;其中人面壶、船形壶、大头壶等文物精品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这里有龙岗寺院古建筑——该寺院始建于南朝梁天监年间(公元502—519年),清代曾三次重修,现存古建筑庙宇48间,总面积11685平方米。寺内香火缭绕,钟磬相续,风光绚丽,游人如织,在历史上早负有盛名,唐宋时期已经成为人们由汉中乘船游览观光之胜景。唐代著名诗人岑参曾有《陪赵行军龙岗寺北庭泛舟王侍御》诗曰:
谁宴双台使,行军粉署郎。
唱歌江鸟没,吹笛岸花香。
酒影摇新月,滩声聒夕阳。
江钟闻已暮,归棹绿川长。
这里有汉代墓葬群——分布在龙岗寺以东50米的地域,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先后清理了四座,其中西汉文景时期一座,东汉中期一座,东汉晚期二座。出土了青铜鼎、青铜剑、玉鹰、鎏金带勾、陶俑等弥足珍贵文物九十余件。
这里有中共陕南特委代表会议遗址——龙岗寺西院革命旧址。1931年5月,中共陕南地下党组织负责人梁益堂、贾拓夫等在南郑龙岗寺西院主持召开了中共陕南特委第一次代表大会,点燃了轰轰烈烈的革命烈火。,因此,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龙岗寺在中国革命斗争史上谱写了光辉的篇章。
迄今为止,考古工作者在龙岗寺院西部梁山等地发现了数量众多、类型齐全的旧石器;在龙岗寺院东部发现了一处保存完整的新石器时代古人类文化遗址,其中包涵了多种古人类文化类型,这也是陕南地区重要的古人类文化遗址。1992年今陕南地区汉中市南郑县梁山镇内龙岗寺古人类遗址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周云山 舒祝英 供稿)
作者简介: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县大河坎镇老科协文教组 周云山
【期刊 572】
本期责编:田也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当前位置:&>&
了解中国古代猪品种类型
&&& 历史上关于中国猪品种类型的记载相当有限,已有的记载只是有关猪的某些部分特征,如毛色,此外在一些志异小说与笔记中多有关于怪异猪的内容,与现今的品种相关的概念有很大的区别。不过,从这些记载中我们可以大致知道一些历史时期猪品种的一些较模糊的线索。关于猪的品种,汉代《尔雅·释兽》一书中有关于猪名称的解释,是迄今为止关于猪的特征的最早的记载,《尔雅·释兽》:“豕,奏者豱。”晋郭璞注曰 :“今豱猪短头,皮理腠蹙。”清代邵晋涵解释说 :“此释猪种之异,有皮理腠蹙谓之豱。”清郝懿行《尔雅正义》曰:“奏者,《释文》本或作‘凑’。郭云,‘豱猪短头,皮理腠蹙’;是‘腠’与‘凑’同。今猪腹干头足俱短,毛赤黑色,亦短,即猪也。音温。”这里提到当时的一种皮肤皱折比较多的一种猪,名“豱”。
  按《尔雅》一书编于秦汉之际,地域大约在今天的山西、山东、河南、陕西一带,今天这里仍然有皱褶较多的猪品种,如黄淮海黑猪,也许它们之间存在一种血缘关系。《尔雅·释兽》还记有“豕,四蹄皆白,豥,其迹刻。”这里提到的是一种白蹄猪,其名字由其颜色来定。《尔雅·释兽》又曰:“豕,绝有力, 。”郭璞原注曰 :“即豕高五尺者。”清邵晋涵曰:“今养猪有高大者,刚突尤甚,其名为 。郭象注曰 :“《尸子》曰,大豕为 ,五尺也。今渔阳呼大猪为 。”清郝懿行《尔雅正义》曰:“即豕之绝有力者。”很显然, 是指一个体形比较大的猪。三国魏张揖所撰《广雅·释兽》曰:“顿丘、梁 、重卢。”《广雅疏证》曰 :“(顿丘),此盖顿丘之良豕也,即以顿丘为名,其详则未闻也。”即顿丘地区有一个名叫“顿丘”的优良猪品种。《广雅疏证》又曰:“《玉篇》曰 :(梁 ),良猪也。《广韵》 ,梁之良豕也。”即梁地有一种较优良的猪品种。
  按梁州一名,历史上多次出现,辖地几经变化,初为古九州之一,辖地在今天的陕西汉中道及四川省,后来多次异地,至五代置于今天的陕西省南郑县一带。《广韵》为宋人所撰,那么最有可能指的是最后为五代所置的地区,在今天的陕西省南郑县一带。汉扬雄《方言》(第八)中说:“猪,北燕、朝鲜之间者谓之豭 ;关东、西谓之彘,或谓之豕 ;南楚谓之猪子。”这可见当时全国猪的名称不同,不同名称是否意味着不同的品种特征呢?显然不能轻易地否定。《后汉书·朱浮传》说 :“往时辽东有豕,生子,白头,异而献之。行至河东,见群豕皆白,怀惭而退。”可见当时辽东产花猪。而河东,即现在的山西临汾以南到黄河以北岸则盛产白猪。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卷 50上兽部豕条曰 :“猪,天下畜之,而各有不同。生青、兖、徐、淮者耳大,生燕、冀者皮厚,生梁、雍者足短 ;生辽东者头白,生豫州者味短,生江南者耳小,谓之“江猪”,生岭南者白而极肥。”从这些描述中可知,当时山东、江苏、安徽的某些地区的猪耳特别大 ;河北、北京一带的猪则皮肤较厚 ;四川、陕西及湖北某些地区的猪足较短 ;今天辽宁一带的猪头白 ;江南地区的猪则耳小 ;则今天广东等地的猪则为白色。
  可见在明朝时期,广东一带的猪即是以白色为主要特征,这可能就是今天的大花白猪的先祖。这是中国历史上比较早的且描述比较清晰的有关各个地区不同的猪品种特征的记载,文中对于当时中国大地上各个地区猪的品种特征作了描述,对猪的各部位的功能及其药用价值有了介绍,为我们今天了解当时的猪品种提供了一点线索。后来,明方以智在其《物理小识》卷10 鸟兽类豕条同样记载了当时辽东和广东猪的毛色特征,其曰 :“辽东白 为奇,广则大抵花白。”依然指出,辽东一带猪的蹄为白色,而广东一带猪的全身多为白色,进一步证明了广东大花白猪的白色特征在明朝即已经出现了。
  清代杨双山在其《豳风广义》卷 3论猪类中指出 :“猪类甚多,各处不同,称名亦异。……其实一种也。生于青、兖、徐、淮者耳大,生于幽燕者皮厚、生于辽东者头白,生于江南者耳小,生于岭南者白而肥,生于雍梁者足短。猪乃水畜,性趋下而喜秽,在天应‘室’,在卦属‘坎’,乃北方之畜也。南方之猪味酸冷而有小毒,食之动风生痰,弱筋骨,虚人肌,不可久食。北方水深土厚,风气高燥,其肉味甘,性平无毒,大能补肾气虚损,壮筋骨,健气血。而秦中之猪甲天下,尤非它处可比也。”这一大段文字中,前面一部分重复了李时珍的记述,最大的可能性是从《本草纲目》转抄而来的。后面的部分则是作者的观点,其中主要论述了各地猪肉的特点。但他认为南方的猪肉不能多食,其道理难以站得住脚 ;论述北方之猪则多补益,补肾气虚损,壮筋骨,健气血,这是传统中医的观点。而秦即现在的陕西一带的猪肉与其他地区有显著的区别,也没有相应的证据可以论定。清张宗法在其著作《三农纪》卷 8中说 :“(猪)形有大小,色有黑白花苍,皮可造鼓,骨细筋少,肉多厚薄。青、兖、徐、淮者耳大,燕、楚者皮厚,梁、雍者足短,豫产者味短,辽东者头白,岭南者黑白花,耳小足短。”这一段文字和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和清代杨双山的《豳风广义》记载的大同小异,多数内容相同,不同的是《三农纪》中首次提出广东一带的大花白猪不是全白,而是黑白花,这就明确地告诉我们广东一带猪品种的颜色特征在清代已经成为共识。
如果您认为本网转载的内容涉及侵权,请作品的作者联系网站下方的编辑qq
牧通人才网微信公众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南郑县政府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