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哪里有裱画的地方跑墨有什么什么小妙招

您是不是在找:
买家还在看:
书法裱画跑墨怎么办字画收...商品大图
请注意:本图片来自北京聚贤阁书画院提供的书法裱画跑墨怎么办字画收藏,名人字产品,图片仅供参考,书法裱画跑墨怎么办字画收藏,名人字产品会因为批次的不同可能与本图片不一致,请以收到的实物为准。
相关商品推荐
& 998.00/副
& 8.80/件
& 800.00/个
& 888.00/件
& 4.80/瓶
& 300.00/片
& 3.00/幅
& 135.00/件
国画相关推荐
您在慧聪网上采购商品属于商业贸易行为。以上所展示的信息由卖家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发布卖家负责,请意识到互联网交易中的风险是客观存在的。推荐使用慧付宝资金保障服务,保障您的交易安全!
所在地区:北京&丰台区
咨询商家:许晓梦
查看联系方式
让慧聪网撮合专家为您解决采购难题
您采购的产品:
请输入采购产品
您的手机号码:
请输入手机号码
*采购产品:
请输入采购产品
*采购数量/单位:
请输入采购数量
请选择单位
*采购截止日期:
请输入正确的手机号码
请输入验证码
*短信验证码:
<input id="valid_Code1" maxlength="6" placeholder="请输入验证码" name="VALIDCODE" class="codeInput" onkeyup="this.value=this.value.replace(/\D/g,'')" onkeypress="if(event.keyCode
57) event.returnValue =" type="text">
免费获取验证码
为了安全,请输入验证码,我们将优先处理您的需求!
请输入验证码
发送成功!
慧聪已收到您的需求,我们会尽快通知卖家联系您,同时会派出采购专员1对1为您提供服务,请您耐心等待!
电话:010- &&
联系人:许晓梦&
公司名称:北京聚贤阁书画院
请输入正确的手机号码
请输入验证码
*短信验证码:
免费获取验证码
为了安全,请输入验证码,我们将优先处理您的需求!
请输入验证码
优质商品推荐书画裱画晕墨的原因_百度知道
书画裱画晕墨的原因
我有更好的答案
主要原因为书画创作时用的墨的质量不过关,好墨创作的作品在装裱过程中是绝对不会晕墨的。
采纳率:94%
来自团队: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xe675;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xe6b9;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版权所有 Copyright(C)&&&&&&史上最全面装裱知识全过程
我的图书馆
史上最全面装裱知识全过程
史上最全面装裱知识全过程,价值千万!&&
&托裱&&将画心反铺在干净的画案上,并在画心背面喷洒细水花,让画心润潮展平&在画心背面刷上稀浆水&刷浆要均匀&将托纸卷成圆筒。托纸一般用单层宣纸,比画心略宽&左手拿纸,右手用棕刷自上而下排刷&逐渐向前排刷&把托纸排实&上完托纸后,在托纸四边口上刷上浆水&起件时,用右手食指与母指拿棕刷,中指与食指夹住上右角,左手夹住左角提起&近墙板垂直摆正后贴住上端左右角,然后封固四周&封固后在画心喷些细水花,防止画心比边口先干发生绷裂&镶活&砑裝字画装裱技术字画依靠装裱传世。装裱古旧字画需经多道工序。主要可分为:修复画心、品订裱式等。修复画心:古旧字画有的残损,有的污脏,修复方法有以下几种:①去污:画心因烟熏尘染,质地变黄变黑,如画面颜色稳固,可将画心放入清水内浸泡,隔时换水,即可明净。污迹较重,可用热水浸泡,或缓缓浇淋开水。画面颜色受潮返铅的,可用双氧水涂抹消除。画心生霉,有黑有红,黑霉易涂,红霉可用高锰酸钾溶液涂在霉处,稍时再涂双氧水和淡草酸水,如霉不严重,一次即可除掉。用药物去污后,务必用清水冲淋画心,免蚀纸绢。②揭旧:揭前在画心正面用排笔蘸清水或温水刷湿,并覆盖新纸一张,反置案上待揭。古旧字画多有断裂,如在揭心之前,不附加垫纸,揭托之后,不易起案。画心局部颜色不稳定的,应稍施淡胶矾水,干后,再行闷水。有些残破糟朽的画心,当日揭不完时,应在已揭过的部位,均匀地放置些湿纸团,然后覆盖一层塑料薄膜,以防画心干裂错位。③托补:已揭好的画心,如完整,可调兑稀糊,托一层比命纸命绢稍浅的旧色纸。如有残缺,可用手将画心残处边际揉出薄口,选好补纸,端正纹理补上,并在补口边际搓出薄边。使接缝处厚度适宜。补缀残缺的绢本字画,一种方法是揭毕待干,用刀将残处刮成薄口,上糊补绢,浆口干后再修刮补绢边际,使补口相合。另一种方法是托上一层与原命绢质地、丝纹相近的薄绢。正面如有残缺,可用素纸补在托绢的背面,使画心薄厚统一,干后再用刀修磨画面残缺处的边际。托旧绢画心时,要用干纸吸去正面的溢糊,以免留有浆迹,影响古旧作品的“褒光”。④全色:字画经揭托,待干后,务使补纸补绢的矾性适度。否则,矾轻则透色,矾重则滞笔。全色时,应将颜色调兑得浅些,复次全就,使颜色渗进纸纹纤维,取得画面色调统一的效果。画心有缺笔的,补全时,需先审视画心气韵及用笔特点,然后轻勾轮廓,调兑颜色,进而全之,力求使补全的一笔一点、一墨一皴均与原画浑然一体。绫绢均用宣纸夹连,以适画心厚度。装裱字画均用宣纸,夏背纸用夹连、锦连托制为宜,还要使夏背纸的相接处,避开画面要节及人物的头部,否则强急舒卷,有损画幅。装裱用糊,稀则有利画平,古人说“良工用糊如水”。制糊要弃去面粉中的麸皮和面筋,煮糊用火适中。刮制天杆地杆,选用燥干的松木或杉木可保挺直。书画珍品,用檀木或樟木刮制画杆可避虫蠹。
&书画作品,是作者在一层的宣纸写上字或者画,完成后也就一层宣纸,称为画心。宣纸是软而皱的,所以只适宜收藏而不适宜观赏。要使之成为便于悬壁或手翻的立轴、横幅、手绢或者册页,就需要装裱。装裱用的主要材料也还是宣纸,其次是镶料。其实也就是把一层宣纸的作品再紧密粘上几层宣纸,形成有一定厚度的、而且镶有一些装饰材料的典雅观赏品。装裱镶料简介:宣纸、绫、锦,以前还有仿绫纸(现在已经不太被采用,因为档次偏低的)-关键之处:是要熟悉宣纸的特性,试想想,水打湿后的宣纸用手拿是不是很容易烂?装裱人就是要练到掀湿的宣纸就想常人掀布一样,掀来掀去不会烂!也就是要正确操控宣纸的湿度,而且在工作过程中一定要用力均匀。托——我们的方言叫小裱。这是装裱的第一步,也是最基本的功夫,托的手法也贯穿了装裱过程的始末。“托”也就是把一层宣纸粘合到画心或绫、锦等镶料背面,托的效果是背面的托纸与画心或镶料粘合平整,无缝无褶,使画心和镶料不再那么软而皱,托完之后厚度增加从而硬衬一点。-托的工具主要是排笔和棕刷,托的时候将画心平铺在大、平、光滑的台面上,用排笔刷上湿的浆糊水,再在上面盖一层宣纸,用棕刷把上面那层宣纸刷平与下面一层宣纸贴合并确保不烂不褶,然后再贴到墙上自然晾干。托的过程嘛,无从一一说得清楚,实践过后自有感觉。镶——托好的画心从墙上取下来时,已经平整、清晰了,接着进行裁边,镶上渠条和镶料,整个过程是手工贴的,做的人一定要心细、手巧,镶的过程全凭目测,渠条边的粗细是否合适、均匀,全看手艺人。镶的过程中要严格按规定-
的尺寸镶好渠条、边、天头、地头与隔书、惊燕,镶好后已经形成了完整装裱作品的雏形。覆背——我们当地的方言叫大裱。镶好的作品其实是两层宣纸,那么还差了两层。覆背的过程其实也就是2+2的再次粘合过程,即两层加两层变成四层。同样是要翻来覆去地摆弄宣纸,不停地刷浆、粘合再用棕刷紧固振平,然后上墙晾干。磨——取下墙的字画上过浆,干了后未免会硬、糙,我们把画的背面打上腊,用一块圆滑的石头来回磨押,一道一道,画的背面光亮了,磨完后将画摆正,会发现画已经变得舒软顺滑,卷起来会缓慢自然回平。装杆、上带——将磨好的字画装上天杆、地杆,牵上挂绳,并绑上绛色的丝带,成品就出来啦。
装裱字画过程中的秘诀及窍门本帖在此贴出,用意是希望网友吸纳一些装裱的小知识,在日常收藏过程中也可提高对装裱品相的认识。(本帖是裱画师苏邵敬在裱画过程中的小总结所述,随时增加内容。版权归属权归苏邵敬,如有引用者请注明是: 裱画师苏邵敬原著)1.切记裱画即裱背,切勿喧宾夺主。2.该简则简,该繁应繁,不可因繁就简。3.工具以用起顺手为上,不一定依样画葫芦。4.浆糊用料应结合地方所产材料,易求为原则。5.凡画心过大如五尺以上,托好后提离案台勿急,急则双手执的纸角易断,应静待十余分钟并用宣纸吸去水分。6. 裱画用纸用料应选用高挡宣纸及用料,做工精良,因薄利而扬名。日久自会名利双收。7. 绫料图案要大勿要小。8. 新塑料直尺易移位,可用细沙纸轻轻打磨尺底。9. 砑石选滑质地的鹅卵石,重约2500克。10.&&裁方用的垫板,昔日老师傅选用细小木纹的银杏木、扬椴木,以木纹竖直、密细且干燥无疤痕为最佳。只是好物一时难求,再讲就算寻找到银杏木、扬椴木在使用过程中一定要保持板面的平整,刀痕不可过多,稍有凹陷应立即进行修整。否则就会使裁切的材料出现不规则的毛口。有鉴于以上的问题,本人建议改用5mm厚的玻璃用作垫扳,缺点是易打烂,伤刀刃。优点是易找到,每个地方都有玻璃店,可找一些玻璃的余料,宽度在15cm左右,长度在1米至2米,就算购买也是几元一件,物美价廉,不用担心刀痕过多有凹陷,尤其用在裁割湿了的宣纸或绫料时特好用(怎样裁湿的宣纸或绫料以后开帖讲述)。对于它的缺点伤刀的问题也可解决,改用小号美工刀,刃口不锋利就折断它,刀片也不贵。11.衬绫扫衬绫宣纸时最好一次过把宣纸压扫在绫上,切记勿揭起一段宣纸又扫下,有问题时换一张宣纸,在备宣纸时应多备几张,并裁割方正宣纸,去掉宣纸红刀头印。12.开榫口的刀切勿锋利,以刀刃大力割手而不入肉为准,兔得常用止血贴包手指。13.隔浆糊条又名:隔护、隔糊。昔用高丽纸经双层粘贴后,刷上桐油或清漆,置乾后用。时下多用塑料布、赛璐璐片替代效果好是好,但都要专门寻找,特别是赛璐璐片,还要求亲朋好友在医院工作者帮忙索取,又要用后必须擦净浆糊,好好存放,烦而不便。& &&&本人建议使用双层宣纸的隔浆糊条,方便,身边常有单层的宣纸余料托合即可,或因复背用料有余者存留着用之,近乎废物利用,免求亲朋好友寻赛璐璐片了。& & 至于恐怕稠浆糊含水而放在双层宣纸条上透水气,这也不用担心,如果稠浆糊过稀含水多可以先放在另一张双层宣纸上,过一段时间就会浑发些水分,才抹在浆糊条上,最为好的是用完即弃,免保管。14.关于直尺
本人在某论坛发的一帖子内有正在使用直尺1米的图片,有位网友言道落后了,呵呵,但他并无看到我还有数把近2米的直尺,更有一把2.6米的近百年旧酸枝直尺。只是常用的直尺多是1米及1.2米或0.5米的直尺,初学裱画者有此三种规格足够了,尺越长越不便利。15.一些朋友常常问我:用什么办法开始揭裱古旧画,第一次揭旧画担心不担心揭坏了。我回答他们:揭旧画就如同学生期末考试,压力是有的,学生平日做好了作业,考试也易得A呵。装裱也一样,平日的裱件认真去裱,闲时多试揭新托的宣纸,当有旧裱件交来装裱时就不会慌张到不致于如何下手了。
16.&&新购棕扫回来,最好煮煮它,然后开锋, 17.&&裁方画心或开料时,裁刀与玻璃垫板的角度在3°为佳,而裁刀与直尺的角度也是3°为妙。18.&&浆水由头浆稠的状态稀释为可托心的稀浆水,可用白色沙布的口罩折开用来过滤稀浆水,以过滤三至五次为上。19.&&托绫时因绫过长,单人把绫上壁不便,可折叠但复背好的裱件万万不可用此法。因其过厚,叠后就算重新扫平也是会有暗痕。
20. 裱画的案台大小和高低:裱画案台的大小要因地而制,地方大可做大裱画案台,小地方做小裱画案台,高度是以到裱画者的肚眼再高8cm为高度,因人有高矮,过高过矮的案台都不好用。21.&&裱画案台的使用和裱画案台的颜色:裱画案台的颜色传统以朱红色、朱砂色、紫红色、大红色、以红色为基调,老裱画师们认为红色对字画的重揭和修复有一定的帮助,这想法是有一点道理,但本人认为有必要改良。昔日的漆油颜色较少,生活中多选用红色,中国人以红色为喜庆吉祥之色,作为一门学问及生意的裱画行业选用了红色甚为方便,红色裱画案台自然而然地流传下来。本人在此请各位想想并实践一下:将一件有内容的宣纸作品放在红色的台面上,然后喷水湿透;另将一件有文字的宣纸作品放在白色的台面上,也喷水湿透,看看那一件作品的内容清楚,白色台面上的宣纸作品比红色台面上的宣纸作品要清楚得多。书画家们的作品也是以白色的宣纸为多。宣纸之名称约定俗成地指是白色宣纸,染上其它颜色的宣纸称之为色宣纸。当画家在宣纸上书写染色完成一件作品后,装裱者的作用就是要让画家的作品完美无缺地完成装裱的全过程,如果作品放在红色裱台扫浆水而走墨走色而毫不觉察,或是发现问题迟缓,那是就非常大的问题了。但作品放在白色裱台扫浆水而走墨走色有一丝一毫时就可即时察觉。那为何一直以来裱画师都不去改变颜色,这是昔日没有白色的颜料漆油。白色的颜料漆油于清末民国年间以洋漆为名传入中国,当时的裱画师并未使用来做案台面的防水漆油。经本人十多年的使用,感觉并不差于红色的裱画台面,尤其对跑墨的作品和跑色的作品只要是一丁点的跑墨和跑色即可发现,在此推广给各位。使用与否各自考量。22.&&壁板作用:壁板是用来贴上裱件让其干澡,既有纸壁板和木壁板,因地域不一同而有所不同,不论用料为何物,能让裱件干透而不出问题者即可用之。未必以是否标准的裱画室设备而耿耿于怀,但如果出现问题就要想办法解决,或是在原有的基础上改良,或改用其他材料制作,总言言之,首先是保证裱件的安全和完美,其次才是工作的便利。
以各种绫锦纸绢对古今纸绢质地的书画作品进行装裱美化或保护修复。在宣纸和绢素上所作的书画,因其墨色的胶质作用,画面多皱折不平,易破碎,不便观赏、流传和收藏。只有经过托裱画心,使之平贴,再依其色彩的浓淡、构图的繁简和画幅的狭阔、长短等情况,配以相应的绫绢,装裱成各种形式的画幅,使笔墨、色彩更加丰富突出,以增添作品的艺术性。沿革 书画装裱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早在战国时期就有帛画、缯书,至西汉即有装裱的绘画出现。如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画上端,装有扁形木条,系有丝绳,木条两端还系有飘带。南北朝时书画装裱多赤轴青纸,著名裱工有范晔、徐爱、巢尚之等人。书法家虞□还著有装裱著作。至唐代始用织锦装书画,格调堂皇,高手辈出。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设“论装背裱轴”一章专门论述有关装裱事项。宋代因书画繁荣,装裱亦获空前发展,多用绫绢作裱料,装裱样式丰富多采。北宋宣和年间,装裱多是画心上下镶隔界,不镶绫边,周以古绸绢边栏之,称宣和裱。此时画家米芾兼善装裱,著《论鉴赏装裱古画》一文,颇有建树。元代宫廷设置专门机构,管理装裱书画。明清以来,随文人画大兴,以素绢或浅色绢作裱料的装裱逐渐增多。出现了地区性的装裱中心,所裱书画因绫绢色彩及操作技法及裱幅形式的不同而具有地方特色,如京(北京)裱、苏(江苏)裱等。明代周嘉胄撰《装潢志》一书,论述精微,人多重之。另外,中国的书画装裱技术还传至日本、朝鲜,形成各自的独特风格。工具和材料 装裱书画需要有完备的工具和材料。工具主要包括:①工作室,要求宽畅明亮通风。②案台,以坚实的木材做成,用朱红油漆罩面,使之光滑平整。③大墙或壁,分木板墙和纸墙两种,前者适用于气候潮湿之处,后者多用于干燥之处。要求平整、光洁。④裁刀,用于裁切纸、绢、绫、锦的材料和挖配、裁画心及修补破洞。其刀刃锋利平直,呈马蹄形,又名马蹄刀。⑤裁板,用于裁切之垫,多以质细纹直的椴木、银杏木或柳木为之。⑥裁尺,用于裁切画心材料时作界尺之用,多用楠木、杉木制成。⑦棕刷,用树棕编扎制成,有南、北方之分,前者小且薄,后者大而厚。⑧排笔,由几支乃至20余支羊毫笔并排扎接而成,用于刷浆糊。⑨竹启子,大毛竹制成,呈剑形,前部薄而光滑,尖端半圆形,后部粗厚。⑩针锥,用于扎眼、转边和排毛等。□砑石,用以砑磨画背,质细光滑的鹅卵石为之。另外还有浆油纸,水油纸等。材料主要有:①纸,多用生宣纸,一般用作托画心,托绫绢或配覆背等。②绢,是平纹织物,用蚕丝织成,有粗细之分③绫,亦用蚕丝织成,并织有各种图案,多用于裱幅的天头、地头、隔水等。④锦,丝织物,多为二方连续或四方连续的图案。多作手卷包首、册页封面、轴幅锦眉和边框等。⑤浆糊,托裱所需的粘合剂。用去掉筋麸皮的淀粉或上好面粉打成,打浆时需放入适量明矾,以防以后虫蛀。⑥颜料,即中国画颜料,用于染制纸、绢、绫及为破损的画心补色等。⑦胶矾水,用胶和明矾及水三者混合而成,用于加固裱件的色彩和纸绢质地。⑧轴头,用在挂轴式和手卷式的装裱中。前者多用紫檀木、红木、花梨、瓷、象牙、角、金属等制成,呈蘑菇头等形状;安装在地杆的两端,既起到装饰作用,又便于画卷悬挂。后者常用象牙、瓷及金属等材料为主,圆形装于卷尾的上下两端。⑨画杆,分天杆、地杆,以杉木为主,要求平直,其中地杆要一定重量⑩绳、带、别,用于捆扎别紧裱物。另外还须备有一些化学药品,加高锰酸钾、草酸、过氧化氢、丙酮、乙醚等,用于清除霉迹、迹等。工艺 装裱有—套完整工艺过程,操作时须按要求进行。其过程首先是材料的托和染,包括:①托绫、绢,将绫绢正面合案铺平,用排笔蘸清水将其刷透,后用干毛巾将水份吸干,使绫绢紧绷案面,平直无皱,再刷浆糊,后将卷好的纸对齐绫绢,边展托纸,边用浆刷刷实,完后再以棕刷排实,揭去,晾在墙上。另外还可将颜料放入浆糊中调匀,刷至绫绢,上纸,晾干,即连托带染色,称浑托。②托镶料纸、裱背纸,大多托3层。先将第1层纸铺开,用稀浆水将纸刷平刷匀,加托第2层,对齐边口,展纸,刷实。再用浆水加托第3层,步骤同上。3层托好后,再用棕刷刷一遍,晾干。③染材料,将颜料及胶用水浸泡化开,把所染纸绢绫反扣在画案上,往上刷颜色水,要均匀,先刷托纸,后刷纸绢绫的正面。后上墙晾干。接着托裱画心包括:①湿托法,用于不掉色的画心。把裁方的画心反铺于画案,润潮展平,上浆水,沿画心四边刷上局条,后把托纸刷上,再用棕刷由上而下刷住托纸。②平托法,用于易扩散或掉色的画心。其法是托纸上刷浆水,画心覆其上。有飞托、覆托之分。再进行镶覆和砑装,包括:①镶覆,将托好的画心裁去多余的局条,再在画心四周镶覆上所需要的圈档、上下隔水、天地头、惊燕,绫小边或通天小边等各种材料,然后在其背面刷浆水,粘上覆背纸即可。②砑装,砑,即对覆背后的裱件用砑石砑磨,使之光洁柔软。装则指在裱好的画幅上,装配天地杆、轴头、在杆上钻,穿绳,以便悬挂等,至此装裱工作全部结束。形式 亦称品式。主要有:①条幅,因是垂直悬挂,又称挂轴,或轴。自上而下包括天杆、天头、惊燕、上隔水、圈档、画心、下隔水、地头、地杆、轴头等,一般为天头大、地头小。②长卷,也叫手卷,简称卷。由天头、副隔水、前隔水、绢边、引首、画心、后隔水、题跋纸心、拖尾等组成。③册页,首尾相连、折叠而成,其形式类似画册,每页一幅画,或一画一跋,首尾为硬面包锦,内有边、画心、分心等。册页有多种样式,其中左右翻折,向右开版的称蝴蝶装,上下翻折,向上开版的为推蓬装等。另外装裱幅式还有屏条、对联、横披等。怎样学习书画装裱  自古以来,装裱技术一直处于保守的状态,多为父子相授,祖孙相传。外人欲从事这一职业,必须经过拜师,做几年学徒,方能出师,进行独立操作或单立门户进行经营。随着装裱业的发展和各类舆论媒介对装裱技术的广泛传播,这种“拜师学艺”的陈规被逐渐打破。人们可以通过在装裱专业单位就业,或参加装裱培训班,或通过参加实习,或根据专业工具书和录相自学等方式学习装裱技术。无论采取何种方式学习装裱,初学者开始往往感到比较简单,一看就懂,一学就会,并不是所想象的那么难。这是由于对这一传统工艺缺乏深刻认识而造成的错觉。作者对学习装裱的认识是:一看就懂,一学就会,一干就难,而且越干越难。所以在学习装裱的过程中,需要有决心,下气力,肯于动脑,善于总结,胆大心细,一丝不苟,方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初学装裱者要注意:第一步先要了解装裱书画的专业术语和先后工序,通过研读装裱工具书和实地观摩操作,将理论和实践相对照,必要时可作一下笔记,逐步进行全面熟悉,并加深理解和记忆。第二步,开始“打下手”,即做些易掌握的辅助工作。在打下手的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和模仿操作人员的动作,以便于理解和掌握。第三步,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根据装裱书画的先后工序,进行操作基本功训练,内容可分为托、裁、镶、覆、装五部分。托:即托制各类镶料和托书画心。镶料包括绫、绢、锦绫、锦、和镶纸等。可先从托镶纸(或覆背纸)入手,掌握了刷浆糊和上托纸的要领后,再学习托绫绢,学习调配颜色水托染绫绢。托书画心较托料难度大,如果托料出现失败,这仅是宣纸和绫绢的代价,但如果托心失败,其后果就严重了。所以初学托心者应备加精心,认真对待。学习托心时,先用各种质地较薄、拉力较尽弱的宣纸进行模拟托心。湿心、飞托、搭托等各种托法都要练习几遍。再准备一些尚无艺术价值的国画或书法习作进行试托。经过反复练习,逐渐掌握托心的基本要领,然后可正式从事托心。裁:即“用刀”的基本功,如方心、下料(包括裁距条、包边纸)、齐边、裁配覆背纸等。初学者,可先用废纸头,废绫边进行剌裁练习。注意掌握持刀正、运刀稳、用力轻的要领,防止走刀、啃尺、滑尺或用力过重。即而再进行裁距条和包边纸的练习,然后方可进行方心、下料和齐边工序的实习。镶:包括书画的镶活、回边或包边以及折贴串口等内容。初学时,亦采用模拟方法进行。可取一些镶纸和绫绢废边料,练习镶接、回边、包边和折贴串口的基本功。练习镶活时,要注意浆口小巧均匀,浆糊用量适中,镶缝慰贴不绽。回边或包边,要求规矩习称,平直如一。然后再用一些书画习作继续进行练习,达到基本要求后,方可从事正式镶活。覆:即书画的覆背工序,其操作方法与要领和托料有相同之处。主要侧重于练习裁配覆背纸、上绢包首和贴耳子、签纸及角绊的方法。常用的覆背方法有两种,即座覆和搭覆,可分别进行练习。初学覆背时,也可采用一些书画习作进行练习,以免出现问题而造成较大的损失。装:即上杆,包括下挣子、砑活、剔边、批串、量杆、制杆、上杆和拴绦等工序。其中砑活、剔边、量杆和制杆等工序,同样可采取模拟的方法进行练习。其他工序可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进行实习。在这个练习中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下挣子时,力求余边要全,严防幅面打折;砑活时,要求砑光砑匀;剔边要净,批串要正;量杆要标准,制杆要规矩,上杆要得体。经过以上基本功训练以后,便可由简到繁进行独立操作实习。先以一般水平的书画作品,装裱镜心、纸镶绫边的立轴或横披,经过技术人员的检查和考核,已达到了一定的技术标准,并具备了独立操作的能力,便可独立装裱全绫或锦绫立轴和横披,即而再从事其他各种款式裱件的装裱。初学者在学习基本的装裱工序同时,还应注意学习和掌握装裱书画的各种常识,如各类款式与规格的设计,各种镶料的使用与配色,各道工序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和预防及解决的方法,等等。这就需要初学者多学习(向书本学习,向有经验的技术人员学习);多实践(多练习,多实验,熟能生巧);多总结(总结出工作中的经验体会和败失的原因,以助提高)。只有这样反复学习、实践和总结,装裱技艺水平才会逐步趋于成熟。书画的装裱材料、品式和装裱程序  一、书画 装裱材料:(一) 宣纸:分为生宣和熟宣,以安徽产净皮生宣为主。(二) 绫、绢、锦、锦绫、麻布等。(三) 天杆、地杆、月牙杆、轴头、手卷片、签子等。(四) 丝带、绦带、铜钮等。(五) 面粉、明胶、明矾等。二、书画装裱品式:(一) 立轴、中堂(二) 对联(三) 横披(四) 条屏、通景屏(五) 镜片、扇面(六) 手卷(七) 册页三、 装裱程序制浆(糊)——托画心——方正画心-——(托染材料)——-配料——-镶活——--清裁大边-——转边(包边)-——粘串(接含口和粘搭杆)——-配背(裱覆背纸)-——覆画(覆活)-——磨画(砑光或压背)-——剔边(批串)-——配杆-——钉铜钮(绦圈)-——包杆(上轴头)-——上杆-——系绦(串丝带)-——扎带-——粘签条书画装裱款式的设计原则  书画装裱款式的设计,有以下几个原则:1、打破传统的用料常规,促成装裱材料的多样化,带动装裱材料生产的创新意识,促进中国装裱材料生产的发展。2、通过装裱款式的多样化,充分使书画作者发挥自己的创作才能,提高他们的创作欲。3、使书画欣赏者在欣赏书画之余,同时能够感受到书画装裱艺术的魅力。4、随着人们文化修养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衣、食、住、行”为人们所关注,人们在“住”上更加关心。优雅的居住环境,艺术品装饰不可缺少,现代居室需要具有现代气息的艺术品,使书画装裱艺术与现代装饰装修艺术融为一体。5、弥补书画作品的单一感,求得书画作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既不喧宾夺主,又活跃环境气氛。6、带动书画装裱工作者的装潢创造欲,步入新世纪的装裱风格,赶上时代的发展,树立民族的文化形象。书画装裱知识详解  一 书画装裱艺术的起源和概况中国书画是世界各国一致公认的东方艺术之瑰宝。伴随着书画装传统艺术而生发的书画装裱工艺,也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独有的工艺。正由于有了装裱工艺,历代书画珍品才得以保藏久远。后来传到日本以及一些亚洲国家,成为东方别具一格的特有工艺,同样受到世界各国的珍视。那么,我国这一独特的民族工艺又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呢?如同其它事物一样,书画装裱也有一个从无到有,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 1973 年湖南战国楚墓出土的《人物御龙帛画》,为我们认识这个规律性的问题,提供了极可宝贵的原始资料。这件珍贵文物, " 最上横边裹着一根很细的竹条,上系有棕色丝绳。 " 后来在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帛画上,又进一步发现: " 丁形帛画的顶部裹有一根竹竿,并系以棕色的丝带,中部和下部的两个下角,均缀有青色细麻线织成的筒状绦带。 " 这些具体特征,展示了古人要求观赏绘画的最初动机,对于研究书画装裱的起源,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上述资料,完全可以将书画装裱的历史,推至距今 2000 多年前的战国时期,若进一步推论,将盛产竹子,多次出土了我国最早的绘画,并揭示了书画装裱症结的湖南一带,作为装裱工艺的发祥地,也不无道理。书画装裱的历史虽长,但留下来的文字记载并不多,据现存文书,最早记载装裱史料的当推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其中提及: " 自晋代已前,装背不佳,宋时范晔始能装背。 " 南朝宋的宣城太守,《后汉书》作者,著名史学家范晔,是我国装裱史上早期的装裱名家。到了唐朝,唐太宗大力搜集王羲之的书法和历代名画,指定王行直装褫,楮遂良,王知敬监领其事,足见唐代对裱画的重视。其时,日本国朝使臣来我国学习装裱技术,唐太宗亲命典仪张彦远面授技艺,从此我国的装裱技艺流传日本,在异国生根,开花,结果。五代时,装裱技艺进一步发展。到了北宋,宋徽宗设立画院,装裱家列入官职,成为文思院六种待招之一。皇家的倡导下,在书画家,装裱家精心探究的基础上,终于形成了著名的 " 宣和裱 " 的格式。这标志着我国书画装裱技艺遂传入民间,特别在明,清五百年间,装裱技艺成为设店裱画的专门行业,在苏州、扬州、北京、上海、广州、湖南、湖北、开封等地先后出现了许多驰名中外的书画装裱店铺。解放后的一段时间里,由于种种原因的影响,装裱业一度出现了衰落。后来,一些文物,博物馆单位,设置了书画装裱机构,七十年代中后期情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书画装裱如同被唤醒的春风,一改往日的沉寂,从业人员大幅度增长,在装裱工艺及用料方面,亦进行了许多探索与改革,正朝着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道路迈进。    二 书画装裱的设备及工具(一) 工作室(亦称装裱间):要求:宽畅明亮,清洁整齐,安全方便,温度与湿度要适中。(二) 挣墙(亦称大墙,挣板):用于贴平,挣干画心,裱件和各种装裱材料。要求:平整、光滑、通风、干燥。(三) 案台(亦称装裱桌):要求:台板木质坚硬,台面光滑平整,案台高度一般在 80 厘米左右。(四) 晾架(亦称晾竿):用于晾干经过加工的复背纸,色纸以及各种材料等。(五) 拷贝桌:玻璃桌面,内置日光灯,用于揭裱残破旧画。(六) 人字梯:用于裱件上、下墙时蹬踩。(七) 排笔:用于托裱绫、绢、纸张、画心及覆画等。(八) 棕刷:用于托裱绫、绢、纸张、画心及覆画裱件上墙等。(九) 裁纸刀:用于方正画心、裁配画料等。(十) 界尺和切板:用于方正画心、裁配画料等。(十一) 锥针和镊子:用于方正画心、挑除杂物等。(十二) 启子:用于揭启挣在墙上的裱件及各种材料等。(十三) 油纸(亦称浆纸、隔糊):用于镶嵌边料隔浆糊用。(十四) 砑石(亦称磨石):用于裱件背面砑光、磨平。(十五) 蜡板:用于裱件背面砑光时磨擦画背。&&(十六)其它工具:剪刀、掸子、叉子、喷水壶、箩筛、木锯、电钻、钳子、铜线、面盆、毛巾、毛笔、颜料、墨汁、调色盘、塑料薄膜等。&&三 装裱材料&&(一)宣纸:分为生宣和熟宣,以安徽产净皮生宣为主。&&(二) 绫、绢、锦、锦绫、麻布等。&&(三)天杆、地杆、月牙杆、轴头、手卷片、签子等。&&(四) 丝带、绦带、铜钮等。&&(五) 面粉、明胶、明矾等。&&四 书画装裱品式&&(一) 立轴、中堂&&(二) 对联&&(三) 横披&&(四) 条屏、通景屏&&(五) 镜片、扇面&&(六) 手卷&&(七) 册页&&五 装裱程序&&制浆 --托画心 --方正画心 --(托染材料) --配料 --镶嵌 --清裁大边 --转边(包边) --粘串(接含口和粘搭杆) --配背(裱覆背纸) --覆画(扶活) --磨画(砑光) --剔边(批串) --配杆 --钉铜钮(绦圈) --包杆(上轴头) --上杆 --系绦(串丝带) --扎带 --粘签条&&六 裱件质量的品评&&品评裱件质量的标准简而言之为:平整光洁、柔软谐调。&&具体可以分为:&&(一) 工艺精致,镶口匀细。&&(二) 展挂平整大方,画面光滑洁净。&&(三) 画面色彩搭配谐调。&&(四) 手感柔软,厚薄适度。&&(五) 收卷后整齐,无参差。&&古画揭裱注意事项  &◇忌用化学胶水、化学浆糊、玻璃胶纸等修补古籍。中国古籍的纸张,多采用天然原料的手工制纸,而现今通用的化学胶水、化学浆糊及玻璃胶纸对中国式纸张具有极强的腐蚀力,一般不隔多时,便会使纸张变质黄脆,触手即碎,故而绝不可用。正确方法应为采用天然面粉浆糊,调以麝香、花椒,可达到修复与避虫双重功能。如果藏家一时无法具备以上条件,也应宁可暂时不修,待请到行家里手,再行修复,绝不可仓促滥修,加厄典籍。◇忌用洋纸夹衬古籍。许多民国版本的拓片、字帖、纸墨拓工皆属精良,可版面之上却是黄斑累累,令人扼腕。这是因为民国时期的一些书贾作坊,贪求省惜工料费用,采用了一种叫作“油光纸”的纸张(当时流行的一种廉价的西式工业法制纸),作为字帖的衬纸。由于西式纸酸碱性不合量,具有一定腐蚀力,以致许多民国旧帖惨遭“黄斑之厄”。这一遗憾,也使得当今的古籍藏家得出了一条教训,即:中国古籍必须远离一切西式纸张,二者隔离,方为上策。◇忌用化学杀虫剂防杀蠹虫。一些新手藏书家,因为惧怕蠹虫蛀毁古籍,便时常使用一些化学杀虫剂喷洒书橱,结果蠹虫猖獗如故,而古籍却反遭其害,黄斑遍布书身。惨痛之余,古籍藏家们也悟出一点,传统古籍的纸张极为“娇贵”,受不得任何化学品的侵害,而化学杀虫剂的腐蚀只会造成“爱而毁之”的结果。传统的正确防虫方法应为:在书橱中放置麝香、芸香或花椒(也可采用质量上乘的印度奇南香),以香气驱杀蠹虫,效果极佳。中国书画装裱的对象,可概括为轴、卷、册三大类,这些按照画件形体规定的式样即为装裱形制。而每一类中不同的装裱式样又称品式或装式。即是同一形制中,也还有相对独立的装裱形式,如轴类之对联、屏条等。另外,尚有暂不归类的横披、镜心等。(一)立轴  立轴亦称挂轴、挂幅、条幅、竖幅、条山、轴子;特别窄的有人称其为“琴条”。悬挂在厅堂正中的大幅字画还称“中堂”。  由于历史等原因,以及人们欣赏习惯的影响,立轴成了最普及、款式最多的一种装式。  立轴常见的传统装式有:一色装、二色装、三色装、宋式(宣和)装、诗堂装、半绫装、纸镶绫边装、绫镶绢边装、集锦装、锦眉装、间隔一色装、框二色装、轴背等。(二)屏  屏亦称扇屏、屏□(此字上为“户”部,下为“衣”部)。并以张挂的不同环境,称其炕屏、卧屏、吊屏及御屏(指用于宫廷的屏风)。原为用于遮挡、装饰的实用物,通称屏风。其正面粘贴绢画。而屏条是在立轴的基础上,将竖幅形式与屏风相连的特点结合在一起的、以套或组为单位的独立装式。  屏主要分为屏条和通景屏。(三)对联  对联亦称楹联、门联、字联、书联、对子、门对、楹贴。双行长句还称龙门联。  对联是由二条字数相等、内容相连、画心尺寸与装裱规格完全相同的书法作品而组合的。排挂时,右为上联(亦称出句),左为下联(亦称对句)。二条为依副。(四)卷轴  卷轴亦称手卷、横卷、轴卷、横轴、横看、手轴、卷子、行看子。横式装,是一种古老的装潢形式。卷轴体积较小,轻巧且宜收藏。但只能平放案头,不便张挂。  卷轴是由天头、隔水、引首、尾子将画心连接而成的。其装式虽有所不同,但各部位的要求、规格基本是一致的。  卷轴一般分为:撞边卷、转边卷、套边卷和卷背。(五)横批  横批亦称横挂。横式装。横批解决了横幅书画不便张挂的矛盾。(六)镜心  镜心亦称镜片。以夹放在镜框内而得名。与早期的屏风画,以及清宫的“贴落”(一种贴在宫殿墙壁上的简易裱件)同属一种类型。横、竖式皆可。是一种简易、方便的装式。(七)册页  册页亦称叶子。是受书籍装帧影响而产生的一种装式。  册页的装式主要分为:蝴蝶装、推篷装、经折装、平开册页、转边册页等。但无论有几种,均不外乎横竖两种类型。
中国书画的干式装裱中国书画的干式装裱是中国书画史上的一次变革,它使用一种高性能复合干式粘合剂代替传统的稀面浆,把现代科学技术与传统工艺有机结合起来,使整个装裱工艺呈无水操作,无须上墙,工艺简单,装裱时间短,不霉变,不虫蛀,装裱质量与传统装裱相同。一、装裱书画的设备、工具及材料2、工具熨斗:必须使用恒温熨斗(500W)。烙铁:采用电烙铁(50W)。尺子:长80--150厘米为宜(有机玻璃尺或自制木尺)方画芯等用。裁板:椴木五层胶合板或玻璃条,长1.00--2.00,宽35—50厘米,若用玻璃条需0.5厘米厚的。小针锥:自制。以一枚大号针加一木柄即成或作钢条(如自行车条)制作,制天杆孔眼用。刀:制杆砍榫用(家用菜刀)。裁刀:若干把,目前采用裁纸刀,用于裁布绦、丝绦,方画芯等。锯:制杆工序的必备工具、钢锯或小的木式锯。木锉:制杆锉榫用。尖嘴钳:制天杆时钉绦圈和制作绦圈用。3、材料 宣纸:夹宣、安徽宣、云南宣均可。花绫:湖南双林花绫、合山花绫、苏州花绫,除白花绫外,还有蛋青色、米黄色、荼黄色、灰色、咖啡色、娃娃脸色、湖色等,多选购一些以增加裱件的花色品种。锦绫:锦是装裱书画作品和制作书画盒不可缺少的材料。绢:包首用,也可用来做镶料。天地杆:天杆的横面宽度根据书画裱成的宽度而定。比较常用的有90厘米、72厘米、66厘米、54厘米、45厘米等。天杆要求不变形的红、白松或椴木,地杆以桐木为宜,也可用红、白松,可根据自己的条件而定。轴头:书画装裱商店有售:如象牙、宝石、花磁、红木、黄洋木、紫擅木、牛角等等。上述较贵,一般采用低价和普通木质轴头。其型号1—4号。丝绦:也称作画绳,有古铜色和紫红色。丝带:也称扎带或画带,以古铜色为佳。粘合剂:热膜。另外:定做部分塑料袋或布袋,作为书画裱件的包装、也可定做一些壳简易画盒、宋锦国画盒,乃至红木国画盒。其直径规格为7x7厘米,长度可根据裱件的宽度而定。二、裱书画的准备工作新型书画装裱工艺一来不存在制浆问题,它是传统工艺与现代科学的有机结合,从而解决了古人难以解决的问题。二来是绫是绢生产厂家和宣纸生产厂家生产种类繁多的各色绫绢、颜色宣纸(仿绫纸),所以免去了染绫子托染料纸等诸多麻烦,装裱人员到书画物质供应站或到厂家购买即可。1、托绫先购成匹的绫子按需长度分段剪开,叫段绫。一般每段二米为宜,其方法是:在段处用剪刀剪开一小口,捏住一根慢慢抽出,再沿抽丝的痕迹用剪刀剪开。识别绫子正面的方法:1.明花暗花底为正面。2.看花纹凸起的一面为正面。托绫:由于其质地柔软,厚薄如纱,必须进行托宣加工。其方法是:将宣纸铺案子上再铺上热膜,再在上面将段好、识别好的绫子的正面朝上,用熨斗结合,具体步骤与托芯部分同。2、托仿绫纸 (1)、托仿绫纸:其方法与托绫同,这里不再赘述。 (2)、壤条的做法: 把粘膜粘铺在铺有布的案子上,上面盖一张纸,用加热后的熨斗,把纸与案面粘在一起,然后乘热揭开,粘膜就粘在纸上了,把带有粘膜的纸裁成0.8cm的小条就成了镶条。 (3)、装饰性细条的做法:具体做法与镶条同,却有随意性,细条的颜色是根据画面的需要而定的,或深一些,或浅一些。三、装裱书画作品的程序装裱书画作品的程序大致分成四道工序,即托芯、镶活、覆背和上杆,下面分别介绍。1、找芯 (1)、配托纸托纸即芯的宣纸。一般画芯质地都是单宣,那么托纸也应用单宣;但有的画芯质地为双宣,可选用较薄的棉料怍托纸。一般规格和芯子最好不要接头。规格较大的书画芯必须拼接时,接口时进行齐裁方正,不要马虎从事,以免伤害书画作品。 (2)、托芯置一张与画芯大小相同的宣纸在工作台上,在纸上铺上一层粘膜,把画芯正面朝上放在上面,在案面与托芯宣纸的右边放一条宽约1厘米的粘条,用加热的熨斗沿放粘膜条的部位把画芯与托纸和案面粘在一起,然后右手持熨斗左手扶持画面,由右身边左把托纸与画芯粘合在一起,粘合后反转画芯,再在其背面上一遍,托芯既告完成。注:1:1,前章所述托料与托芯方法同2:2,若画芯不平展。可先将画芯用熨斗熨平,方能托芯。如画芯太折皱,熨时要小心,一点一点的熨,千万不要敷衍伤害作品。2、镶活 镶活也称镶料,是装裱书画的关键工序,用料决定其装裱的款式和品类。凡书画进行装裱,其款式用料最好征求客户的意见,这样达到彼此满意。省去诸多麻烦。(1)、款式和用料一幅书画进行装徕,一是要决定装徕成什么款式。二是选配哪种质地的镶料。这都要在镶活的工序中决定。书画装裱的款式可根据乙画芯的规格来决定,而画芯的规格有大小;有横有竖;有单幅和双幅(对联式);还有多幅(屏式);有幅面较小的(如册页);也有巨幅的(如手卷)。根据这些不同的规格以及客户的要求,可分别裱成不同的款式,如立轴(包括大小中堂、条山)、对联、屏、横披、手卷、册页以及镜心等等。装裱书画的镶料有宋锦、交织绵绫、花绫、耿绢、镶纸等等。无论哪种装裱式都可任意选用这些材料。因而在用料的区别上又有全绫镶、全锦镶、半绫镶(半绫半纸)和全纸镶以及绢代绫、绫绢合用的镶法。在用料和款式上还有一些区别,如多绫镶(即采用两色或三色绫作镶料。锦、锦绫和镶纸亦可采用这种形式)。 (2)、镶料的配色如何根据不同的画面配以适当色调的镶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一幅书画裱件,其镶料的色调如果选配适当,可以增强其艺术效果。这如同人与服装须以性别和年龄而异的关系一样,裱件的选配也要因画而异应以美学的观点指导配色;切不可随意用料,忽视配色的重要性。装裱工作者要注意学习一些美学理论,了解一些关于色彩方面的基础知识,才能更好地掌握书画镶料的配色方法。一般选配镶料色调的要求是:镶料的色调与画心主体色调(包括不加颜料色彩的水墨画的深浅调子),既要有一定的对比,又要有适当的协调;既不要对比太强烈,也不可完全协调一致,如果两者的色调对比太强烈,使人看上去就会有喧宾夺主之感。例如画芯的内容是雪景或是轻描淡写的简笔大写意画(色调较浅),若配以色调较深的镶料,就会使画芯明显的成为一个“白洞”;再如画芯色比较深厚,若配以白色或色调较浅的镶料,又会使画芯明显地呈为一个“墨洞”。这样只注意色调的对比而忽视了色调的和谐,就达到预期的效果。当然,如果镶料色调与画芯主体的色调太一致,没有一点对比也是不行。例如画芯的主体色调为赭厂一色,就不易配米色或茶色的镶料。再如画芯的色调比较深重,再配以深色的镶料,就会使人感到画芯与镶料混然一体,模糊不清,会大大削弱作品的艺术感染力。镶料的色调和画芯的主体色调,是否能达到既有对比而又协调的程度呢?这也是不难做到的。色彩分为冷色、暖色和中间色,在冷色、暖色和中间色中,又有深浅浓淡之分,掌握了这些知识,就可以在设计镶料色调的过程中,灵活拱配,得心应手。例如画芯的主体色调和镶料的色凋在冷暖调子上有所对比的话,那么就要在两者的深浅程度上达到相对的协调;反之,如果两色调在冷暖调子上有所协调的话,那么就要在深浅度上去求对比。但也有这种情况,在一幅绘画作品中具有冷暖两种主体色调,不论配以冷调或暖调的镶料,都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这样便可取得较好的效果。当然,既有对比又有协调的配色方法并不是绝对的。有时两者的色调对比强烈了些或色调一致了一些,同样也能达到较好的效果。例如,画芯的色调上偏冷了些,深浅程度上偏浅了一些,如配以较深暖色镶料,或中间色镶料(对比较强烈),也比较适合一部分人的欣赏口味;反之,同一幅画,配以白色镶料(有些过于一致),再镶以古铜色或磁青色的距,同样显得淡雅清逸。所以在对比与协调的统一问题上,亦应灵活掌握,有的要以对比为主,有的要以协调为主,这就要看最后的效果了。书法作品,其镶料的配色比较简单,但也要以淡雅为主,不宜采用色泽艳丽或色调深重的镶料。因为人们的欣赏口味和审美观点各不相同,所以,选配书画镶料的色调还要注意因人而异,如有的客户和乙画作者提出他们所喜欢的色调,也可参考他们的意见来配色。如果承办的书法和绘画展览的装裱任务,应根据书画的具体情况和客户所提出的要求除在装裱款式和用料上注意变化外,也要在镶料的配色上作一番精心地研究和设计,使其款式和花色多种多样,从而提高展品的艺术魅力,活跃展览的气氛。切忌色调上千篇一律,毫无生气,便失去了装裱的本来意义。综*画的主体色调与镶料色调搭配,一定要相辅相成,无论是冷与暖、深与汪、还是冷与冷、暖与暖、深与深、浅与浅,都要达到对比与和谐的统一,才能处理好书画与镶料的主次关系,达到绿叶(镶料)衬红花(书画)的目的,使书画裱件更加美观雅致,熠熠生辉。(3)、方芯方芯就是将已托芯的书画裁去四周托纸余边,使之成为方形,方芯前,先铺好裁板准备好木尺和针锥,磨好裁刀。方法是:先把芯子的一边裁齐(先裁齐的一边应是题款或押角章比较靠近边际的一边),裁时,左手按住木尺、防止移动,一刀一刀地裁下,再将芯子合起来,使裁了的一边对齐,在未裁的一边依据芯子宽度,用小针锥扎眼作记。舒展开,用木尺根据扎下的眼,两点成一线,将另一边裁齐。然后把裁齐了的两边合到一起对齐,上面压一把钢尺或木尺,并往前平行推移,观察芯子中间拱外两侧是否平行一致,如果出现拧劲和不一致,可稍加调整,然后在未裁的两边际扎眼作记,再舒开,将未裁的两边裁齐即成。方芯时,要注意在齐裁方正的情况下,尽量保证书画芯的完整。周嘉胄云:“画芯勿令裁伤,庸工或因边料不敷,裁画就边”,“致伤款印,所可痛恨”。所以,裁边能少则少,来防伤及书画边沿部位的内容、题款及印章。方芯时,也会遇到芯子不规则,题款和押角章又比较告边的情况要把芯子齐裁方正,必然会伤及题款或印章。遇到这种情况只好舍其方正。保全画面。将芯子裁为梯形。镶活时,以边料补之。巨幅书画的方芯难度较大,可将芯子平置于案子上,上面压两把长木尺,在芯子边沿处平行拉一直线,两头抻紧并加以固定,再沿线用针锥扎若干眼作记,然后撤掉拉线,以眼为准将边际裁直。再将芯子卷起,裁了的一边磕齐,在另一边扎眼作记,展开根据扎下的眼,将另一边裁齐。然后将裁齐了的两边合到一起使其边际平行对剂,在两侧扎眼作记。如果尺子不够长度,可再用拉线的方法,将未裁的两边裁齐。(4)、下料书画在方芯后即可直行下料。下料前,先把每幅书画的作者、内容和规格或客户报要求的尺度,记下每幅书画应裱成的规格和款式,并列出公式,计算出镶料的规格,同时注明镶料的品类及所选配的色调,以便下料时参照。1.立轴的下料。各式立轴的镶料(无论采用何种材料)其天地长度的比例以6:4为宜,例如芯子规格为46×79厘米,需要裱成的规格为60×210厘米,那么左右两条边的宽度即各为7厘米。计算公式为:(裱件宽度一芯子宽度)÷2一条边的宽度,边条宽度计算出后,按裱件总长裁条即可。天地总长按6:4的比例,天头应为131×60%=78.6厘米;地头应为131×40%=52.4厘米。天地的宽度与画芯宽度同。综上所述应列成以下公式:芯子:46×79厘米;裱成60×210厘米;边7 x 210厘米;天地13l厘米。如果芯子幅面是竖长者,两条边的下料应适当放宽一些。如果芯子幅面的长度悬珠不大者,两条边应适当窄一些,天地亦相应加长一些。如果芯子幅面是正方形或是横宽竖短者,就可取消两条边,采用宋式的款式。每幅书画下好的镶料,要分别卷起作记或与芯子在一起,以防镶活时搞错。2.横披的下料。书画幅面为横长者,可裱为横披的形式。横披的上下两条边、左右两耳都分别是对等的。例如芯子的规格为34×68厘米,需裱成的规格为44×125厘米。那么上下两条边的下料应各为5×125匣米;左右两耳的下料共57厘米,上杆约使其长度缩短5厘米,所以实际下料应为62厘米。公式如下:芯子34×68厘米(横),裱成45×125厘米,边5×125厘米,耳34×57厘米。3.对联、条屏的下料。对联的下料与立轴的下料相同。其天地比例一般也是6:4,也可采用2:1。边的宽度可取4--6厘米为宜。因对联是竖长式,其天地总长一般可在45—70厘米之间。条屏一般常见的有四幅屏,也有六幅屏八幅或十二幅屏。其内容和形式也有一些区别,有画屏、书画同幅的屏。屏中有四体书屏、六体书屏,例如真、草、隶、篆。也有一种书体的通篇屏;例如一首诗词或一篇文章,书写在一套屏上;如山水春、夏、秋、冬;花卉梅、兰、竹、菊等。也有通景屏,即把一幅较大的山水或花卉(一般为横长式)竖横为四幅或六幅,分为四轴或六轴装裱成屏。条屏的下料要根据芯子的宽度与长度酌定。如果芯子是竖长者,如同对联,其裱成的规格可比对联适当放大一些。如果芯子不是很长,其裱成的规格要比一般小条山(立轴)稍小一些,与对联大致相同即可。通景条屏,例如四幅屏,只下两条边和四套天地。总之下料时,无论是哪种装裱款工或采用何种镶料(包括镶纸),都应注意两边与天地、两边与两耳之间的色度要相同:花纹(或纸纹)横竖要一致(大幅或巨幅除外),否则,其色度、光泽度便有明显差异,影响美观。再者,其丝纹不顺,伸缩程度亦不统一,还会致使裱件出现变形。(5)、镶活镶活即镶料。新型工艺的镶料方法简单,其方法是:天地头料与画芯(反面向上)置于工人台上,对齐边缝,用加热后的烙铁把裁好的镶接条顺画芯的边缝粘合在一起。完成隔水、天地头粘合后,按同样方法镶嵌画芯两边的边距全部材料镶在一体后,把裱件反转过来(注意要慢,以免损坏裱件)正在向上,沿镶缝镶上宽约一毫米的装饰性的细条(我们称其为锦牙)。隔水与画芯,或隔水与天地头的装饰性的细条可略宽,但不能超过5毫米。3、覆背: 乙画在镶活后即可覆背,覆背也称覆活。就是在书画背面覆上宣纸,使其贮面平展、厚实、军固。夹口纸有些地方称串口纸。即天地杆的部位,在覆背前必须卷边,再按以上尺雨(见下料)把镶好裁齐的书画幅卷起来,卷边的方法是在边条边缘0.5厘米的地方上下两端各刺一个针眼作记,再将画幅正面朝下,反面朝上,展平于工作台上,用尺压住对准针眼,用针锥沿尺子划一条折线,折线过轻不能卷边,过重则划破镶料,因此,此时应格外小心,在画芯正面,用熨斗压实,再把书画幅背面朝上,铺上粘膜然后铺上覆背纸,用加热后的熨半,把裱件和覆背纸粘合在一起,裁去废边的废粘膜。开始做夹口,做夹口的方法,把需做的部分用熨斗加热,在天头揭开约3厘米左右、折一条线,铺上双层粘膜,用熨斗粘合,裁去废边,即成上夹口。在地头的部分揭开约6厘米左右,向上折一条线,铺上双层粘膜,用熨头粘合,裁去废边,即成下夹口。4、上杆: 上杆也称上活或装杆,是装书画的最后工序,新型书画装裱省去了下挣子(下墙)、砑光等,但制杆、上杆、拴条系带是少不了的。 (1)、制杆 书画覆背后,根据书画的宽度选好相应的天地杆,天地杆要求挺直,光滑并无缺损。腐朽、虫蛀和变形的天地杆不可使用。制火杆:天杆长度与画面幅度等长,多余部分锯掉,注意据口要正。在天杆一侧根据一定的比例计算钉绦圈的位置,用钻钻或锥子打孔并用尖嘴钳钉上绦圈。天杆的两头如有毛刺,可用剪刀或用砂纸打磨干净,然后包头。包头的用料可采用色调与镶料色凋相仿的仿绫纸或绫绢,取托好的仿绫纸或托好的绫绢剪成2厘米见方,揭掉托纸,包于天杆两端,用熨斗熨好。一般中堂,条山和横披钉四个绦圈,中间两个绦圈的距离约占天杆总长的4/10稍弱,两边两个绦圈的距离各占天杆两个即可,两个绦圈中间的约占天杆总长的1/2,绦圈的用料以铜丝为佳。绦圈的制作方法:用钳子将铜丝6厘米一段裁开、用尖嘴钳子以7厘米的铁钉为模将铜丝捏成圆型即可。制地杆:地杆长度(不包括轴头),应与书画幅面的宽度相等。不论长短都会影响裱件的美观。制地杆前,先将轴头配好对,每对轴头要求的规格相同,粗细(直径)一致。书画小条(幅面宽度在50厘米左右者)可用4 号轴头:大条山及小中堂(幅面宽度在60--70厘米)可用3号轴头;大中堂(幅面宽度在80厘米以上者)可用2号或1号轴头。制杆方法是:在也杆两端量出的标记部位(在地杆两端留2—3厘米的余地)缠一硬纸条,用铅笔依据纸条在标记处旋转一圈划出据口,然后用锯按照留出的线旋据一周,注意下据不要太深,防止据透或据偏。如果下据太深,很容易出现掉榫现象;如果据偏,走了据口,轴头安上去就会不合缝。两头锯好后,再用菜刀砍去据下的部分,留下榫来,用木锉锉圆找正制成凸形(即榫)。据榫时,要一边锉一边试安轴头,以防将榫锉小,并要求轴头安得端正合缝,松紧适度。如果发现据榫时下据太深或砍榫时将砍斜或锉榫时将榫锉小,或木质太软而轴头的孔太小,遇到这些情况要进行调换。否则,日后会出现断榫脱头现象,便难以处理了。安轴头时,先用与镶料色调相同和仿绫剪纸或绫剪成铜钱形、包于在杆两端,方法同包天杆。然后安上轴头,牢固合缝。对联及条屏的地杆珲寻轴头,将两端据正剪去毛刺,以宋锦仿绫纸包头即可,方法同天杆。(2)、上杆 上杆一般先上天杆,后上地杆。上天杆,将书画幅铺于工作台上,画朝下,将天杆平行置于央口(或串口)接缝部位,使绦圈向上,平面向下与串口接缝垂直;天杆两端与串口左右放齐,然后将纸口包过天杆一周,并使绦圈钻透纸串显露在外取掉天杆,把多余的纸串裁。在天杆包是双层粘膜,再把天杆置于原来位置,用熨斗熨四周,注意天杆绦圈周围要多熨一遍,使其平展结实。上地杆,画面朝上、地串冲外,地杆两端与串口两侧取齐,然后向纸串一方滚动。取出地杆裁掉多余的纸串,在地杆上包上双层炽膜,滚实,用熨斗粘合牢固即可。横披上杆:方法与天杆同。手卷的上杆方法同立轴无异。其上比一般天杆稍细一些的为好;地杆可取直径2厘米的圆杆。轴头要特制,以玉石、象牙和牛角等料为上。如无轴头,以锦包于地杆端亦成。手卷的天杆不钉绦圈,上杆后以,形的铜钉将丝带固定于天杆中间部位,以备捆扎。清人周二学古《赏延素心录》一书中去:手卷“轴用白玉西碧为上,犀角制者间用之,以备一种,须缩入平卷,才使展舒,勿仿古矗出卷外,古玉虽佳,但历久则签痕透人画室,为害不少,不如用旧织绵带作缚”。此说值得我们借鉴。(3)、拴绦与系带绦即挂绳,书画上杆后,即可在天杆的绦圈处拴绦,拴圈可在上杆的工序中同时进行。其方法:将绦子穿过天杆的上个绦圈和两个绦圈(对联及小横披)并分别在两边的绦圈外套扣,套扣的两个绦子头要各留出一段,其长度约占两个绦圈隔的五分之三。用剪刀齐头,取色调与镶料相同,宽约1厘米的绫绢小条,按3左右分段剪开,将两个绦子头分别包起称作封箍。再在绦子中间部位系一根约70厘米的丝带(也称为扎带或画带),以备书画卷起后捆扎之用。有的裱件在拴绦后,将四个绦圈全部砸倒,这样两边的绦圈失去了存在意义,故砸倒绦圈不可取。(4)、检验 书画上杆后,即成成品,便要细心进行一检验,如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乃书画司命之后功
跑墨現象,讓裱畫師很頭痛,怎樣才可以防止跑墨(渾墨)呢。先分析研究墨的結构,現代的墨汁以桐油煙、另加麻油,豬油,廣東膠,麝香,梅片,冰片,珍珠等制成,保存期長。跑墨的作品有很明顯的跡象:其一:手摸就手黑。其二:有墨渣。其三:跑墨字体有放射狀的現象。其四:有异臭味。都會在濕托中渾墨。托裱操作方法如下:【】使用干托的方法:配好字心托底的宣紙,用稀漿水洗紙,用小木杆挑起,墊上吸水宣紙吸去部份水份,再用小木杆挑起,用棕掃壓掃在字心背后,壓掃的力度要輕中有力,棕掃不离托紙,左手挑宣紙的木杆要低,低到接近作品,要求在掃的過程中隔著托底紙細心觀察字心有否重疊起皺褶。壓掃完成后就可反轉觀察一下有無問題,然后上壁,上壁的時侯只可以掃廢邊,不允許棕掃在字心里面掃過,用吹風筒熱風在字的位置吹過,見白就行了。讓字的水份比空白的宣紙的地方要干些,渾墨的机會就少多了,這樣就可以放心。【】有時候會不留意地濕托字心,到發現有跑墨時候巳經晚了,這時就要盡快地完成托底全過程,字心向外上壁板,用吸水宣紙在渾墨的地方吸去墨跡四周的水份,同時也吸去渾墨的痕跡,一次不行,多吸几次,直到滿意為止,可以有百分之了八十的机會不仔細看是看不出來有渾墨發生過。【】另有一些辦法是:在托底前用吹風筒熱風吹一次有字跡的地方,讓墨跡更加穩定。也可以在太陽下晒它半小時。也有一些人用蒸籠如蒸面包那樣蒸蒸它。最笨的方法也就是用礬水把宣紙礬了它,讓它變成熟紙。作品筆划大的字不妨墊上宣紙再排掃漿水,這樣可使墨的微粒難以在宣紙与台面之間流動,這樣也會減少渾墨的机會。傳統的裱畫工藝有防止跑墨的方法
自然風干,放作品十几天或几個月,跑墨的机會會少一點,但還是不放心!
用礬水把整張作品礬了它,變成熟宣,作品就不走墨。這方法好是好但墨气也失去光亮。蘇邵敬的做法是:用漿水洗濕托底上乘的宣紙,用木杆挑起,吸去水份。把作品橫反放在裱畫台的右下邊上,左手拿挑起宣紙的木杆,右手執宣紙的一個近身的角,另一角放上作品的角上預留廢邊2cm,輕放右手拿的角,拿棕掃走N形掃動向左方掃去,有墨的地方輕而過去,要求隔著有漿的托底宣紙不可以把作品掃折,反過來正面查看沒問題就可上壁扳Someone: 預防跑墨,盡量減少刷子与字的摩擦即是,通常拿剛寫的字來托,有時還未干透,十有八九也是不跑的.蒸字可防渾墨,但也要提防一些想不到的意外:&&趙朴初先生曾講:“書畫賴有裝裱助,乃能挂壁增光輝。”依据長短、形狀的不同,書畫作品可分別裝裱成立軸、屏條、對聯、橫披等等。我只講傳統的簡易方法。一、首先要准備常用工具刷子。刷子有兩种,一种是全用棕毛扎成的排刷,一种是蘸糨糊用的排筆或底紋筆。新買來的棕毛排刷在使用前要加工一下,銼短兩邊的長毛,再在水泥地上蘸上水磨刷或用細砂紙磨刷,然后用開水煮一個小時至兩個小時,除去浮色和臟污,使其棕絲軟熟些再用,這樣不易刷破宣紙。此外還得備有托裱用的案桌、板牆、啟子、裁刀、尺子、鋸、銼、小籮、石蜡、盆、毛巾、針錐、砑石、噴壺、紙、糨糊等。其中案桌用木制的,要求平整光洁、無裂縫,要油漆一下,不能滲水。托好的字畫貼在板牆上面晾干,直接貼在牆上、平面的門板上或案桌上晾干也行。啟子是用來揭下晾干后的字畫。其他工具的用途在以后的程序中講述。二、糨糊。糨糊要自制,市面上的糨糊因含化學原料不能用。糨糊用好一點的面粉,最好用精粉,提出面筋提面筋方法有多种,自選即可,能再抽掉麩皮、雜質最佳。水開后,把提過面筋的面粉徐徐倒入水中,邊沖邊攪動,最好朝一個方向攪動,一直攪成糊狀,面糊由白色變成灰黃色,也就是沖熟為止,要成糊狀,不是湯狀。打糨子時加入少量的极細白礬。現在有許多裝裱師加蜂蜜,可參考使用。糨糊沖好后,用冷水減退燥性即可使用。打糨子的另一种方法是將開水向面粉中沖,攪動成糊狀。兩种任選一即可。如一次用不完可加清水淹沒糨子面保存。二 書畫裝裱的設備及工具(一) 工作室(亦稱裝裱間):要求:寬暢明亮,清洁整齊,安全方便,溫度与濕度要适中。(二) 掙牆(亦稱大牆,掙板):用于貼平,掙干畫心,裱件和各种裝裱材料。要求:平整、光滑、通風、干燥。(三) 案台(亦稱裝裱桌):要求:台板木質堅硬,台面光滑平整,案台高度一般在厘米左右。(四) 晾架(亦稱晾竿):用于晾干經過加工的复背紙,色紙以及各种材料等。(五) 拷貝桌:玻璃桌面,內置日光燈,用于揭裱殘破舊畫。(六) 人字梯:用于裱件上、下牆時蹬踩。
(七) 排筆:用于托裱綾、絹、紙張、畫心及覆畫等。
(八) 棕刷:用于托裱綾、絹、紙張、畫心及覆畫裱件上牆等。
(九) 裁紙刀:用于方正畫心、裁配畫料等。
(十) 界尺和切板:用于方正畫心、裁配畫料等。
(十一) 錐針和鑷子:用于方正畫心、挑除雜物等。
(十二) 啟子:用于揭啟掙在牆上的裱件及各种材料等。
(十三) 油紙(亦稱漿紙、隔糊):用于鑲嵌邊料隔漿糊用。
(十四) 砑石(亦稱磨石):用于裱件背面砑光、磨平。
(十五) 蜡板:用于裱件背面砑光時磨擦畫背。
(十六) 其它工具:剪刀、撣子、叉子、噴水壺、籮篩、木鋸、電鑽、鉗子、銅線、面盆、毛巾、毛筆、顏料、墨汁、調色盤、塑料薄膜等。三 裝裱材料(一) 宣紙:分為生宣和熟宣,以安徽產淨皮生宣為主。(二) 綾、絹、錦、錦綾、麻布等。(三) 天杆、地杆、月牙杆、軸頭、手卷片、簽子等。(四) 絲帶、絛帶、銅鈕等。(五) 面粉、明膠、明礬等。四 書畫裝裱品式
(一) 立軸、中堂
(二) 對聯
(三) 橫披
(四) 條屏、通景屏
(五) 鏡片、扇面
(六) 手卷
(七) 冊頁五 裝裱程序制漿--托畫心--方正畫心--(托染材料)--配料--鑲嵌--清裁大邊--轉邊(包邊)--粘串(接含口和粘搭杆)--配背(裱覆背紙)--覆畫(扶活)--磨畫(砑光)--剔邊(批串)--配杆--釘銅鈕(絛圈)--包杆(上軸頭)--上杆--系絛(串絲帶)--扎帶--粘簽條六 裱件質量的品評品評裱件質量的標准簡而言之為:平整光洁、柔軟諧調。具体可以分為:
(一) 工藝精致,鑲口勻細。
(二) 展挂平整大方,畫面光滑洁淨。
(三) 畫面色彩搭配諧調。
(四) 手感柔軟,厚薄适度。
(五) 收卷后整齊,無參差。七 古代書畫裝裱論著
(一) 唐代 張彥遠《歷代名畫記》
(二) 北宋 米芾《書史》、《畫史》
(三) 南宋 周密《齊東野語》卷六《紹興御府書畫式》
(四) 元代 陶宗儀《南村輟耕錄》
(五) 明代 文震亨《長物志》
(六) 清代 鄒一桂《小山畫譜》八 書畫裱件的展挂与收藏由于書畫作品裝裱的形式不同,對于不同形式的作品有不同的展挂与收藏方法。(一) 立軸的展藏立軸的展挂最好由兩人同時進行,一人雙手托住天個杆及絛帶,另一人握住地杆 兩端的軸頭,緩緩展開,無論是展收或挂壁,最忌用手指頂托畫背,這樣會隨著畫件的展開,留下折痕。
收藏:有條件的話,可做專用的木柜(用樟木做最為理想),分層隔平放,切忌壓擠。如沒專用柜子,可每件作品做一個畫筒或者畫盒裝放,再放上樟腦丸即可。
(二) 手卷的展藏
由于手卷的特點是窄長且不能挂壁,因此,手卷的展觀必須在台面上進行。若是兩人,則一人雙手扶住卷子徐徐展開,另一人則隨著展速收卷,單人展觀則右手執著天頭處,左手握著手卷的中腰,然后邊收邊展。展開之后,必須在兩頭各壓一鎮尺,防其滾動。收藏方法与立軸相同。
(三) 冊頁的展藏
冊頁不同于其它書籍,我們不能像翻書那樣來翻閱冊頁,應將其平放在台面上,打開冊頁之后,右手中指(或食指)最好是用一專用竹片,插入頁下空間,向右(或向上)翻動。
收藏:大多用錦、緞等制作冊套,將其包套好,平放收藏。
(四) 橫披的展藏
橫披与立軸相比,由于它不便實卷,因而,具体要求亦不相同。
首先應將其平放于台面上,一人輕按右天杆,另一人雙手扶住裱件上下邊際,徐徐展開。挂壁時,須兩人相互配合,將作品拉平,穩妥地固定在左右兩側的牆釘上,(若是月牙杆,則需在月牙杆背面加上一根与其大小一樣的木條一同固定于牆上,這樣可將作品与牆隔离,以免受潮)。 收藏与立軸相同。
(五) 鏡片的展藏
鏡片裝裱好后,大都裝入鏡框內。但沒裝鏡框的作品,應平放于木質閣板或木箱中,摞放時,須在作品之間隔墊宣紙,亦可卷好裝入畫筒或畫盒中。
總之,書畫作品懸挂一段時間后,一定要更換,在清洁裱件時不能用刷子刷,更不能用濕毛巾擦,最好軟布或雞毛撣輕輕撣去灰塵即可。凡是接触書畫作品(特別是裱件)一定要戴上手套,以免汗液沾污作品使其變形生霉。九、裝裱術語解釋(一)立軸立軸亦稱挂軸、挂幅、條幅、豎幅、條山、軸子;特別窄的有人稱其為“琴條”。懸挂在廳堂正中的大幅字畫還稱“中堂”。由于歷史等原因,以及人們欣賞習慣的影響,立軸成了最普及、款式最多的一种裝式。
立軸常見的傳統裝式有:一色裝、二色裝、三色裝、宋式(宣和)裝、詩堂裝、半綾裝、紙鑲綾邊裝、綾鑲絹邊裝、集錦裝、錦眉裝、間隔一色裝、框二色裝、軸背等。
屏亦稱扇屏、屏□(此字上為“戶”部,下為“衣”部)。并以張挂的不同環境,稱其炕屏、臥屏、吊屏及御屏(指用于宮廷的屏風)。原為用于遮擋、裝飾的實用物,通稱屏風。其正面粘貼絹畫。而屏條是在立軸的基礎上,將豎幅形式与屏風相連的特點結合在一起的、以套或組為單位的獨立裝式。
屏主要分為屏條和通景屏。
(三)對聯
對聯亦稱楹聯、門聯、字聯、書聯、對子、門對、楹貼。雙行長句還稱龍門聯。
對聯是由二條字數相等、內容相連、畫心尺寸与裝裱規格完全相同的書法作品而組合的。排挂時,右為上聯(亦稱出句),左為下聯(亦稱對句)。二條為依副。
(四)卷軸
卷軸亦稱手卷、橫卷、軸卷、橫軸、橫看、手軸、卷子、行看子。橫式裝,是一种古老的裝潢形式。卷軸体積較小,輕巧且宜收藏。但只能平放案頭,不便張挂。
卷軸是由天頭、隔水、引首、尾子將畫心連接而成的。其裝式雖有所不同,但各部位的要求、規格基本是一致的。
卷軸一般分為:撞邊卷、轉邊卷、套邊卷和卷背。
(五)橫批
橫批亦稱橫挂。橫式裝。橫批解決了橫幅書畫不便張挂的矛盾。
(六)鏡心
鏡心亦稱鏡片。以夾放在鏡框內而得名。与早期的屏風畫,以及清宮的“貼落”(一种貼在宮殿牆壁上的簡易裱件)同屬一种類型。橫、豎式皆可。是一种簡易、方便的裝式。
(七)冊頁
冊頁亦稱葉子。是受書籍裝幀影響而產生的一种裝式。
冊頁的裝式主要分為:蝴蝶裝、推篷裝、經折裝、平開冊頁、轉邊冊頁等。但無論有几种,均不外乎橫豎兩种類型。 怎 樣學 習裝 裱自古以來,裝裱技術一直處于保守的狀態,多為父子相授,祖孫相傳。外人欲從事這一職業,必須經過拜師,做几年學徒,方能出師,進行獨立操作或單立門戶進行經營。隨著裝裱業的發展和各類輿論媒介對裝裱技術的廣泛傳播,這种“拜師學藝”的陳規被逐漸打破。人們可以通過在裝裱專業單位就業,或參加裝裱培訓班,或通過參加實習,或根据專業工具書和錄相自學等方式學習裝裱技術。
無論采取何种方式學習裝裱,初學者開始往往感到比較簡單,一看就懂,一學就會,并不是所想象的那么難。這是由于對這一傳統工藝缺乏深刻認識而造成的錯覺。作者對學習裝裱的認識是:一看就懂,一學就會,一干就難,而且越干越難。所以在學習裝裱的過程中,需要有決心,下气力,肯于動腦,善于總結,膽大心細,一絲不苟,方能取得預期的效果。
初學裝裱者,第一步先要了解裝裱書畫的專業術語和先后工序,通過研讀裝裱工具書和實地觀摩操作,將理論和實踐相對照,必要時可作一下筆記,逐步進行全面熟悉,并加深理解和記憶。第二步,開始“打下手”,即做些易掌握的輔助工作。在打下手的過程中,要注意觀察和模仿操作人員的動作,以便于理解和掌握。第三步,在技術人員的指導下,根据裝裱書畫的先后工序,進行操作基本功訓練,內容可分為托、裁、鑲、覆、裝五部分。
托,即托制各類鑲料和托書畫心。鑲料包括綾、絹、錦綾、錦、和鑲紙等。可先從托鑲紙(或覆背紙)入手,掌握了刷漿糊和上托紙的要領后,再學習托綾絹,學習調配顏色水托染綾絹。托書畫心較托料難度大,如果托料出現失敗,這僅是宣紙和綾絹的代价,但如果托心失敗,其后果就嚴重了。所以初學托心者應備加精心,認真對待。學習托心時,先用各种質地較薄、拉力較盡弱的宣紙進行模擬托心。濕心、飛托、搭托等各种托法都要練習几遍。再准備一些尚無藝術价值的國畫或書法習作進行試托。經過反复練習,逐漸掌握托心的基本要領,然后可正式從事托心。
裁,即“用刀”的基本功,如方心、下料(包括裁距條、包邊紙)、齊邊、裁配覆背紙等。初學者,可先用廢紙頭,廢綾邊進行剌裁練習。注意掌握持刀正、運刀穩、用力輕的要領,防止走刀、啃尺、滑尺或用力過重。即而再進行裁距條和包邊紙的練習,然后方可進行方心、下料和齊邊工序的實習。
鑲,包括書畫的鑲活、回邊或包邊以及折貼串口等內容。初學時,亦采用模擬方法進行。可取一些鑲紙和綾絹廢邊料,練習鑲接、回邊、包邊和折貼串口的基本功。練習鑲活時,要注意漿口小巧均勻,漿糊用量适中,鑲縫慰貼不綻。回邊或包邊,要求規矩習稱,平直如一。然后再用一些書畫習作繼續進行練習,達到基本要求后,方可從事正式鑲活。
覆,即書畫的覆背工序,其操作方法与要領和托料有相同之處。主要側重于練習裁配覆背紙、上絹包首和貼耳子、簽紙及角絆的方法。常用的覆背方法有兩种,即座覆和搭覆,可分別進行練習。初學覆背時,也可采用一些書畫習作進行練習,以免出現問題而造成較大的損失。
裝,即上杆,包括下掙子、砑活、剔邊、批串、量杆、制杆、上杆和拴絛等工序。其中砑活、剔邊、量杆和制杆等工序,同樣可采取模擬的方法進行練習。其他工序可在技術人員的指導下進行實習。在這個練習中要注意以下几個問題:下掙子時,力求余邊要全,嚴防幅面打折;砑活時,要求砑光砑勻;剔邊要淨,批串要正;量杆要標准,制杆要規矩,上杆要得体。
經過以上基本功訓練以后,便可由簡到繁進行獨立操作實習。先以一般水平的書畫作品,裝裱鏡心、紙鑲綾邊的立軸或橫披,經過技術人員的檢查和考核,已達到了一定的技術標准,并具備了獨立操作的能力,便可獨立裝裱全綾或錦綾立軸和橫披,即而再從事其他各种款式裱件的裝裱。
初學者在學習基本的裝裱工序同時,還應注意學習和掌握裝裱書畫的各种常識,如各類款式与規格的設計,各种鑲料的使用与配色,各道工序中容易出現的問題和預防及解決的方法,等等。這就需要初學者多學習(向書本學習,向有經驗的技術人員學習);多實踐(多練習,多實驗,熟能生巧);多總結(總結出工作中的經驗体會和敗失的原因,以助提高)。只有這樣反复學習、實踐和總結,裝裱技藝水平才會逐步趨于成熟。
&“常言道,三分畫,七分裱”。
將剛剛“上牆”的一幅潑墨寫意畫輕輕揭開一個小口子,往濕漉漉的宣紙和板壁之間,“呼”地吹出一口气,然后悠悠地說出上面的這番話來。接著,他解釋說,吹那口气的目的,在于讓畫和板壁之間因為空气留有一定的空間,這樣畫体就不會粘到板壁上。
“莫夸筆墨多神韻,完美還需看裱工”,傳統書畫和裝裱的關系,竟然密切到了如此地步。裝裱,古代稱之為“裝褫”、“裝潢”、“裝池”,由于裝裱書畫著重于襯托背面,因此又稱之為“裝背”、“裱背”。所謂“裝”,是指為書畫裝潢門面,使書畫有“天”有“地”有框,有一身絹絲包縫的“衣裳”;所謂“裱”,是指用多層紙將書畫加厚,使之延長壽命;所謂“背”,是指書畫的背面。不論是“裝”還是“裱”,都在書畫的邊上及背面。
從將漿糊刷上畫背,再覆上一層紙的“裱畫心”,到加“天”加“地”之后再刷上一層漿的“上牆”;從看畫稿度量是用錦用緞做“衣裳”,到裝裱完畢之后的卷裝——無一不是屏气凝神,平心靜气,動作舒緩,處處拿捏。當初剛學裝裱時,亦曾毛手毛腳、力走橫斷,天長日久下來,有如武術中“欲練武,先學樁”般,經歷了一個“換勁”的過程,從此得心應手。
裝裱并不僅僅是一項“力气活”。色彩的協調、“天地”尺寸的安排,都需要裝裱師傅反复推敲。一幅宣紙字畫,非得經過精心裝裱才便于欣賞、收藏、流傳。&字画装裱技术裝裱古舊字畫,需經過沖洗去污、揭舊補綴、修磨殘口、礬掙全色、刺制裱綾、鑲嵌綾絹、轉邊扶背、砑光上杆等多道工序。但主要可分為:修复畫心、品訂裱式等。修复畫心 古舊字畫有的殘損,有的污臟,修复方法有以下几种:
①去污。畫心因煙熏塵染,質地變黃變黑,如畫面顏色穩固,可將畫心放入清水內浸泡,隔時換水,即可明淨。污跡較重,可用熱水浸泡,或緩緩澆淋開水。畫面顏色受潮返鉛的可用雙氧水涂抹消除。畫心生霉有黑有紅黑霉易涂紅霉可用高錳酸鉀溶液涂在霉處,稍時再涂雙氧水和淡草酸水,如霉不嚴重,一次即可除掉。用藥物去污后,務必用清水沖淋畫心,免蝕紙絹。
②揭舊。揭前在畫心正面用排筆蘸清水或溫水刷濕,并覆蓋新紙一張反置案上待揭。古舊字畫多有斷裂如在揭心之前,不附加墊紙,揭托之后,不易起案。畫心局部顏色不穩定的,應稍施淡膠礬水,干后,再行悶水。有些殘破糟朽的畫心,當日揭不完時,應在已揭過的部位,均勻地放置些濕紙團,然后覆蓋一層塑料薄膜,以防畫心干裂錯位。揭畫心上的舊紙,一般應根据字畫的薄厚、殘狀、顏色以及質地的具体情況制定揭舊方案。
③托補。已揭好的畫心,如完整,可調兌稀糊,托一層比命紙命絹稍淺的舊色紙。如有殘缺,可用手將畫心殘處邊際揉出薄口,選好補紙,端正紋理補上,并在補口邊際搓出薄邊。使接縫處厚度适宜。補綴殘缺的絹本字畫一种方法是揭畢待干,用刀將殘處刮成薄口上糊補絹,漿口干后再修刮補絹邊際,使補口相合。另一种方法是托上一層与原命絹質地、絲紋相近的薄絹。正面如有殘缺,可用素紙補在托絹的背面,使畫心薄厚統一,干后再用刀修磨畫面殘缺處的邊際。托舊絹畫心時,要用干紙吸去正面的溢糊,以免留有漿跡,影響古舊作品的“褒光”。
④全色。字畫經揭托,待干后,務使補紙補絹的礬性适度。否則,礬輕則透色,礬重則滯筆。全色時,應將顏色調兌得淺些复次全就,使顏色滲進紙紋纖維取得畫面色調統一的效果。畫心有缺筆的,補全時,需先審視畫心气韻及用筆特點然后輕勾輪廓調兌顏色,進而全之,力求使補全的一筆一點、一墨一皴均与原畫渾然一体。對于一些具有重要學術研究价值的經卷、書籍、契證等文物,經過洗污補托,如有殘缺,不必求其复原,只把殘缺處的色調全補得与通幅基本一致即可。
品訂裱式 畫心修整后,根据字畫的幅度大小、形狀及內容分別裝裱成畫片、條幅、手卷和冊頁等形式。
①畫片。字畫四周鑲嵌綾絹、扶背后裝入鏡框的稱“畫片”,也稱“鏡心”,有橫式和立式兩种。橫式的裱綾,上下兩條邊大小相同,兩條立柱應比上下的兩條綾邊寬。立式的兩條綾邊相同,天頭要比地頭略大。
②條幅。俗稱“中堂”。立式畫心可裱成一色、二色或三色條幅。天地頭、綾圈、隔界多大适度,要依畫心大小确定。橫式畫心多裱成橫披或“宣和裱”。宣和裱式一般不鑲綾邊,只鑲上下隔界、天地頭及古銅絹邊,天頭處貼兩條与隔界用料相同的“綬帶”,又名“惊燕帶”。橫披粘上天杆,兩頭分別粘上月牙杆的稱做“月牙杆橫披”。數幅內容相關而又張幅相同的立幅畫心可裝裱成條屏、通景屏或對聯。屏類條幅的天地及邊界的裱綾不宜大條、條或條的通景屏,因畫面相連,只在上下兩條的外邊鑲綾。
③手卷。狹長的橫幅畫心,可分別裱成大鑲、小鑲或撞邊手卷。卷類裱式結构复雜,裁斷各部位的裱料都應參照一定的尺寸規范,力求使畫面美觀、協調。裝裱手卷,注意參差接縫,避免迎首、畫心、尾子的鑲縫赶在一條線上。迎首應選舊色洒金紙或藏經箋等名紙。包首宜用舊錦,手卷剔子和軸頭多用玉石琢磨而成,如用象牙雕制,色雅結實。卷類字畫放置案几欣賞,為避免包首受損,可做軟囊楠木或金絲紅木盆裝置。
④冊頁、碑帖。一般畫心小而數量多的可分別裱成開版冊頁或推篷冊頁。開版冊頁的畫心在右開,題詩則在左開,天頭稍比地頭大,立柱、分心与地頭基本相同。推篷冊頁的畫心裱在下開,題詩裱在上開,天頭与地頭大小相等,立柱与分心的寬度相同。裝裱冊頁多用羅紋紙鑲嵌,洁淨古雅。冊面可以織錦或緙絲糊制,也可用楠木或紅木制作。裁刺冊頁刀口要整洁。將碑文裱成一本本的開版冊頁,稱做“碑帖”。裱帖規格与裱冊頁相似,但程序較多,首先要等定每行字數,每頁若干行以及抬頭、年月、落款及首尾附題小跋的位置,畫好樣式,再行裝裱。裱帖要備制墨紙,以供補縫,也應選配名紙作前后副頁。五鑲經折的裱式,不用綾絹而用宣紙作鑲料。
裝裱字畫的綾絹須經過調色托染。染制色彩要根据畫面色彩的濃淡、繁簡及用途來選擇。天地綾子的花紋圖案要大些。宣和裱所用古銅色小邊,用絹染托。染托綾絹均用宣紙夾連,以适畫心厚度。裝裱字畫均用宣紙,夏背紙用夾連、錦連托制為宜,還要使夏背紙的相接處,避開畫面要節及人物的頭部,否則強急舒卷,有損畫幅。裝裱用糊稀則有利畫平古人說“良工用糊如水”。制糊要棄去面粉中的麩皮和面筋,煮糊用火适中。刮制天杆地杆選用燥干的松木或杉木可保挺直。書畫珍品用檀木或樟木刮制畫杆可避虫蠹。膠膜裝裱省時省力,快速高效,然而,令人頭痛的是膠膜裝裱裱件易起泡(起皮)。為什么會這樣?除了工藝方法不規范外,主要原因是膠膜的質量問題。可以說,目前市面上銷售的“裝裱膠膜”多為假冒偽劣產品:有气味、韌性差、易破膠、熔點高、收縮性大等等。
歷代裝裱名著《裝潢志》——周嘉胄 著全書共分四十二題,對揭洗、修補、全色、鑲嵌、覆背、上下壁、安軸上杆、上貼、加繩圈、貼簽、襄函等提出了具体要求,說明了裝裱書畫碑帖的各种技術、格式、設備、工具等,敘述的先后体現了裝裱的工藝過程,闡述最為系統和全面。《賞延素心錄》——周二學 著本書從九种古籍中錄了有關裝裱的章節,依照唐、宋、元、明、清的時代順序排列。文中介紹了許多裝裱和修補破畫的經驗,兼及畫叉、畫案和畫匣的形制。它与《裝潢志》可稱為書畫裝潢學方面最具代表性完整性的姊妹篇。這兩卷書,篇幅不長,但都精而不苛,簡而又要法盡精到,悉有成效,誠墨寶金湯,繪事干城,是中國明清兩代裝潢技藝的寶貴總結,一向為裝裱家所手自傳抄,視為雙壁,奉為圭臬。
  《歷代名畫記》——張彥遠 著
  書中對裝裱發展歷史作了簡要的回顧,對如何組裝書畫,如何煮糊、修補、裝軸等作了言簡賅的論述,開裝潢學之先河,其論著為世所重。
  《畫史》、《書史》——米芾 著
  書中從正反兩方面來闡明裝裱經驗,主張用紙托畫褙畫,反對用絹褙畫;主張裱好的書畫要以時卷舒,适時收藏,否則容易損坏,反對軸身過重,指出用檀木作軸杆,中間宜刳空,以免軸重損絹;強調牛角不宜作軸頭,那樣會有濕臭气;主張用絲線編織成狹而扁平的帶子輕輕的縛畫,以免損畫。他的裝裱理論都是經驗之談,切合實際而又精細入微。
  《齊東野語》為我們提供了南宋紹興內府書畫的裝裱格式。在很多方面是值得今天學習和繼承的。
  《宋史職官志》中“官告院”部分,向我們提供了宋代官員委任狀的裝裱格式。其中,裝裱的精致和丰富多變,能給我們以有意的啟示。
  《南村輟耕錄》——陶宗儀 著
  《清閟藏》——張應文 著
  節錄部分記述了裝裱古書畫所用的紙和絹,對我們研究古書畫的鑒別和修補有一定的參考价值。從中我們還可以看到宋代米芾關于裝裱的理論對后代的深遠影響。
  《長物志》——文震亨 著
  本書節錄介紹了法糊、裝褫定式、裱軸、裱錦、藏畫等,其中關于畫匣、懸畫月令的說明頗有新意,還能幫助我們了解書畫名家和著名法帖。
  《小山畫譜》——鄒一桂 著
  書中關于礬絹、礬紙、用膠礬的介紹,是我們修補古畫必備的知識。
  《裝潢短論》——博采眾書
  《中國書畫裝裱》——馮增木 著 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 年月 第一版  年月第二版 年月第次印刷
  《中國書畫裝裱最新款式例》——田淑國 著 山東畫報出版社 年月第一版  年月第一次印刷
  《書畫裝裱技藝輯釋》——杜秉庄、杜子熊 編著 上海書畫出版社 年月第一版  年月第次印刷
  《中國書畫裝裱大全》——楊正旗 著 山東美術出版社 年月第一版  年月第二次印刷
http://www.zhuangbiao.com/gongju.htm&&& 连喜牌装裱机
http://www.sd-china.com/art/artzb/artzb9.htm&&&&
柏呈牌中國書畫傳統快速裝裱机
http://www.libocheng.com/docc/cp.htm&&&&
http://www.ychun.com/&&&&
http://www.ychun.com/jqcz.htm&&& (user guide)
(http://www.artists-china.com/shcs-xq.asp?id=36)
一幅完整的國畫,需要使其更為美觀,以及便于保存、流傳和收藏,是离不開裝裱的。因為中國畫大多畫在易破碎的宣紙上或絹類物品上的。裝裱也叫“裝磺、“裝池”、“裱背”,是我國特有的一种保護和美化書畫以及碑帖的技術,就像西方的油畫,完成之后也要裝進精美的畫框,使其能夠達到更高的藝術美感。
  裝裱還可以分為原裱和重新裝裱,原裱就是把新畫好的畫按裝裱的程序進行裝裱。重新裝裱就是對那些原裱不佳或是由于管理收藏保管不善,發生空殼脫落、受潮發霉、糟朽斷裂、虫蛀鼠咬的傳世書畫及以上書畫進行裝裱。經過裝裱的書畫,牢固、美觀,便于收藏和布置觀賞。而重新裝裱的古畫,也會延長它的生命力。古人說:“古跡重裱,如病延醫醫善則隨手而起,醫不善則隨手而斃。”
  那么中國畫裝裱的程序是怎樣的呢?一般是先用紙托裱在繪畫作品的背后,再用絞、絹、紙等鑲邊,然后安裝軸杆成版面。傳統的裝裱是多种多樣的,但其成品按形制可分為挂軸,手卷,冊頁三大類。原裱的繪畫不論畫心的大小、形狀、及裱后的用途,都只有托裱畫心、鑲覆、砑裝三個步驟。只是畫心的托裱是整個裝璜工藝中的重要工序。而舊書畫的重新裝裱則就相當困難了。首先要揭下舊畫心,清洗污霉,修補破洞等,再按新畫的裝裱過程重新裝裱。
中 國 畫 的 裝 裱
張偉明 (http://www.cnart.biz/cnart/w_baike/b.htm)
裝裱亦稱“裝璜”、“裝池”、“裱背”,是我國特有的一种美化和保護書畫及碑貼的技術。裝裱也一是門藝術。俗話說,三分畫七分裱,可見裝裱之重要。書畫作成一經裝裱、便覺神采墨妙而成為完整的作品使人感到賞心悅月。其方法是先用紙托裱在書畫作品的背后,再用綾、絹、紙鑲邊,及至扶活,然后安裝,軸杆或版面。成品按形制可分為卷、軸、冊頁和片。經裝裱后的書畫,碑帖便于收藏和布置觀賞。明代周嘉胄所著《裝裱志》,清代周二學所著《一角篇》及現代馮鵬生所著《中國書畫裝裱概說》杜子熊所著《中國書畫裝裱》;都是系統論述書畫裝裱的專門著作。
宣和裝:又稱“宋式裱”。是北宋徽宗(趙佶)內府收藏書畫的一种裝裱形制。因徽宗宣和年號(公元—年)而得名。此种樣式、是裱條中最复雜的一种。如故宮博物院所藏梁思閔《蘆汀密雪圖卷》,其天頭用綾、瓣后隔水用黃絹,尾紙用白宋箋、加畫本身共五段。還按一定格式蓋有內府收藏印章。
吳裝:蘇揚兩地裝裱歷經明清數百年,承前啟后,名池全國,號稱吳裝。其裱件平挺柔軟,鑲料配色文靜,裝制切貼,整舊得法。《裝潢志》謂:“王 州世具法眼、家多珍秘,深究裝潢”。明代胡應麟《少寶山房筆叢》有吳裝最善,他處無及”。的高度評价。
紅幫:裝裱形制的一种。解放前蘇州,揚州和上海等地有一种專裱紅白立軸對聯,專供婚喪喜慶之用的。稱為“紅幫”。
行幫:解放前上海、蘇州、楊州各地就其裝裱工藝的不同,有一种專裱普通書畫的,稱為“行幫”。
一色裱:就是裱畫鑲料用一种顏色的。這要根据畫芯的長短畫畫幅長短的比例而定,一般鑲料長不超過畫芯長的,用一色裝裱就可以了,如一張三尺長的畫芯,加三尺長鑲料,裱成六尺長幅式的立軸,只用一色即可,在鑲料色彩的運用上,以突出畫芯的畫意為目的,不能用強烈的對比色,要使其美觀,大方為原則。
二色裱:二色裱是在貢四周用上适色鑲上,其余不夠的長度再采用深色較為隱重的鑲料,接湊于天地頭裱成需要的長度。如畫芯長是二尺,要想裱成六尺左右的長度,就需加四尺鑲料,這樣只用一色,則鑲料長于畫芯的一倍,在配色上有喧賓廳主的副作用。同時也顯得單調。這樣就可裱成二色。即圈的上下、另加天地。
三色裱:三色裱,是圈与天地之間加隔界。其邊的寬度可隨畫幅的大小而定,或三寸,或二寸,或一寸五分不等。圈的顏色應淺些,天、地頭應深些,隔界不深不淺起過度作用。這樣裱的畫,色彩為協調。并有溫文、柔和、肅穆的情趣。但圈、隔界、天地的顏色不要過分相近,應有節奏感。切忌,圈職業病色深,而天地色淺,這樣會使讀者感到空曠。
仿古裝池:這是解放前蘇州、上海、揚州各地就夠得上稱為裝潢藝術的,專為書畫名家和收藏家裝裱珍貴書畫的,稱為“仿古裝池”。
惊燕:亦稱“綬帶”原只是垂畫畫的天頭處,燕子飛近畫面,兩帶自然飄動,可惊走燕子。后來用它作為裝飾,就把這兩條帶子固定在天頭上,刺綬帶的寬度可根据畫的寬度而定,如二尺寬的裱件可用六分寬的綬帶較為合适。用料楊与隔界相同。它的長度与天頭一樣,但不要太厚,厚則使畫不平。如隔界是綾子的,綾上有花紋,那么刺綬帶時就要注意花紋的完整。現在日本裝還有用活動的飄帶,用來惊動止栖的繩燕,以保護書畫,故又名“惊蠅”
古書畫裝裱揭托紙之我見
(http://culture.yuxi.gov.cn/xxxs_gy.asp?id=0090955)
吳建偉 周 靜
來源:玉溪市群藝館
__隨著人們生活的改善,欣賞水平的提高,家居新老字畫的裝飾及收藏逐步成為時尚,對于古舊(傳世)字畫由于問世時間長,加之保管不善,自然災害等方面的因素,或多或少都會出現污漬殘損,一般是年代愈久損坏程度就愈嚴重,對于這類經過裝裱之后出現損傷。污染有礙觀瞻的書畫作品,我們必須除去其原來的裝飾材料(揭去護背紙及托紙),并進行洗滌去污,修殘補缺,按要求托上新的托紙和背紙。這個更新裝裱的過程稱為“揭托”紙。目的是為了恢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裱画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