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水浒传算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吗?

有什么结局是对封建社会的妥协的古代文学作品可以推荐?譬如《西游记》中不可一世、反抗强权的孙悟空最后_百度知道
有什么结局是对封建社会的妥协的古代文学作品可以推荐?譬如《西游记》中不可一世、反抗强权的孙悟空最后
有什么结局是对封建社会的妥协的古代文学作品可以推荐?譬如《西游记》中不可一世、反抗强权的孙悟空最后被招安式的皈依。
我有更好的答案
水浒传算不?梁山水泊英雄反抗朝廷,最后被招安剿灭方腊最后被朝廷杀死
可否更多一些?
那孔雀东南飞算吗
你的回答太稍带一些分析
焦仲卿与刘兰芝反对封建礼教,妥协后有殉情而死
你的回答太泛了,可否稍带一些分析
可以!还有吗?我们是课题讨论需要。
你几年级?
哦哦我对于文学方面的很少涉猎了,关于反对封建社会的时期,第一魏晋时期竹林七贤放浪不羁他们的作品大多数是讥讽当时的你可以查查
这个只能帮到这了实在不好意思。。。
采纳率:78%
可否有更多的推荐?
水浒传、孔雀东南飞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古代文学各时段作品中人物及文学形象研究 - 文学论文
||||||||||||||||||||||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阅读次数:人次古代文学各时段作品中人物及文学形象研究1.VIP俱乐部2.查看资料3.订阅资料4.在线投稿5.免费阅读6.会员好评7.原创检测8.教材赠送9.联系我们10.常见问题
摘要:中国是有着千年文化底蕴的文明古国,在历史的演变过程当中,中国先民留下了十分丰富的文化成果。古代文学作品的种类繁多,类型也多种多样,随着时代的变迁,文学作品中对于人物的描写以及文化形象的塑造都有着一定的差异,因此本文将结合古代文学各个时段的作品分析人物以及文学形象。
关键词:古代文学;人物形象;文学形象
在人类的生活当中,由于人们的身份、社会地位、性格和命运存在着不同,使得人们在文学表现手法上存在着差异,可能会运用不同的文学表现手法塑造了一个个十分鲜活的人物形象。中国的古代文学非常具有研究的价值,通过对历代文学作品的研究可以很好地了解到古代先民的文化修养,并且能够对现在文学作品的创作提供更多借鉴。
2古代文中各个时期作品中人物以及文学形象研究
人类是生活的主角,文学作品更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因此文学作品如果离开了人物,就如同水离开了源泉,树木离开了其根本。在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创作过程当中我们可以看到,人物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一个中心,是整个文学作品的灵魂所在,在诸多的文学作品中,对于人物肖像的描绘、人物文学形象的塑造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差异。这些差异的存在或是由于作者个人的思想,作者不同的命运以及不同的时代背景所导致的。纵观中国文学几千年的历史,由最开始的几百字的短文,到上千字的著作,无一不重视对于人物形象的刻画,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文化背景所刻画出来的人物形象存在着差异。中国文学作品的起源是《诗经》,这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也是中国文学发展的契机所在。
在《诗经.魏风》有一篇佳作名字叫做《硕鼠》,在这个小故事中,刻画了两个不同的人物形象,一个是勤劳劳动的奴隶,一个是贪得无厌的大老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汝,莫我肯顾。逝将去汝,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汝,莫我肯德。逝将去汝,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爰得我直。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汝,莫我肯劳。逝将去汝,适彼乐郊。乐郊乐郊,谁之永号?文章大意是说“食我黍、食我麦、食我苗,多年来却不肯照顾我、施恩于我,我发誓要离开这里到那理想的国度去。”这是中国先民最早对于自由思想的向往,反映了我国古代先民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对于硕鼠形象的描写,作者将“剥削者”描绘成一个贪得无厌的大老鼠,实际上这并不是对于剥削者肖像的描写,而更多的是对于剥削者抽象的描写。作者对于剥削者形象的塑造是通过比喻的形式,将剥削者的性格与老鼠的特征联系在一起,这样就给读者塑造了一个贪得无厌的剥削者形象,与此同时,也塑造了一个有思想、追求幸福、努力生活奴隶形象,并通过这两个形象的对比,让读者能够产生对于剥削者的厌恶,对于奴隶的同情。
《诗经》一书最早创作于何时,现在已经无法考证了,但是《诗经》的叙事方法以及人物塑造方法,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那个时期,塑造人物的方法更多的是采取形象的比喻,或者借喻的形式来树立人物的形象,这样既能够满足读者的需求,也能够让创作者在创作的过程中更加形象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是中国先民的智慧所在。随后伴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古代文学的人物塑造手法开始呈现多元化方向发展,人们更加愿意通过某一项具体的事件或者某一个具体的对话当中来实现对于人物性格的塑造,通过对话或者事件的描述,来构建人物的形象。比如《晏婴传》中记载了,晏子使楚的故事,晏婴来到楚国希望能够说服楚王,但是当晏婴跋山涉水来到楚国之后,却遭到了楚王的轻视,按照当时招待使者的礼节,有他国使者到本国来的时候,需要按照使者在他国的地位来进行招待,但是晏婴来到楚国之后,楚怀王并没有亲自派人去接见他,甚至连城门都不打开,只留下一个狗洞,让晏婴自己进去,晏婴知道楚怀王不安好意,轻视他的身高,于是晏婴说道:出使狗国才会从狗洞进去,难道我要去见的人是狗王么?在后面的故事当中,楚怀王对于晏婴多方刁难,晏婴利用自己的智慧一一化解,不卑不亢,不惧强权,忠心的维护国家的利益和尊严,最终赢得了尊重。作者通过对这一系列故事的描述,向读者塑造了一个有勇有谋的爱国者形象。文章的叙事过程跌宕起伏,晏婴与楚怀王斗智斗勇,最终取得了谈判的机会。这是先秦文学作品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个人物形象,这是一个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形象,虽然晏婴本人的真实历史形象在文章中不能全方位的概括,但是我们也看到了在这个故事中向我们所塑造的晏婴的形象,而塑造这个形象的方法,更多的是通过语言对话,通过故事情节的设置,逐步地向人们塑造出一个更加全面更加生动的人物形象。这是先秦文学的塑造人物形象过程中比较常用的一些手法。
与此同时,这个时期的文学作品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不仅仅会塑造一些真实的历史人物,还会有一些神话历史人物,比如屈原的《洛水赋》在这首诗中,它通过利用环境的描写,来为读者塑造了一个翩翩女神的形象,而通过对于这个女神形象的塑造,来表达自己对于生活的向往,阐述自己的政治理想,这也是先秦文学作品中表现人物形象的一个重要的写作手法所在。历史是处于一个不断发展的阶段的,秦始皇统一六国,开始加强对于人们的思想文化的控制,焚书坑儒让中国损失了大量的优秀文学作品,因此这个时期的文学作品中所塑造的一些人物形象,多的是一些神鬼为主的,通过对于这些神鬼的肖像以及能力的描述来塑造其文学形象。比如在《恶鬼传》中,就有很多对于恶鬼外表的描述,或青面獠牙、或三头六臂,塑造了一些十分恐怖的文学形象,这对于后世志异类小说的创作起到了十分重要的铺垫。可以说后世的一些志异类小说更多的是以先秦文学作品作为主要的素材进行创作的。虽然这个时期也塑造了一些十分经典的文学形象,可是由于封建统治皇权的加强,人们的言论和思想自由受到了严重的控制,在这样的条件下,没有一个很好的社会政治环境来保证人们的文学创作,这个时期中国的文学创作进入了一个相对萧条的阶段。随后陈胜吴广起义,联合各地的奴隶开始希望推翻暴秦的统治,这个时期的文学作品更多的是以描绘战争为主,在文学作品的创作中,会更加重视对于人物形象神话塑造。比如对于陈胜吴广形象的塑造,在很多文学作品中,我们都可以看到,在诸多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陈胜吴广的形象,更多的是以天神的形象存在的,他们能够撒豆成兵,能够利用黄符来呼风唤雨。再比如,很多文学作品中,对于项羽刘邦的形象塑造也是相对比较猎奇,文学作品中曾经记载过刘邦斩白蛇的故事,在这个故事中相较于其它方面,文章更加重视对于刘邦形象的塑造,给读者塑造了一个智勇双全,性格刚毅的少年形象,虽然这些故事的真实性有待考证,但是在后世的文学作品,甚至在现代的一些影视作品当中,都会加入一些这样的桥段,通过这种方式来使得所塑造的艺术形象更加丰满。自秦汉以后,文学作品的创作进入了一个相对繁荣的时期,尤其是在南北朝之后,此时的社会相对稳定,人们有更多的精力能够从事的文学作品的创作过程当中。在宋代,人们的生活相对比较富裕,社会文化比较繁荣,统治也相对安定,由此就涌现了大量的文学作品。这些文学作品在内容上不再以一些古之圣贤作为主要的形象来进行塑造,而更多的开始结合人们的生活状态来进行文学作品的创作,而这个时期的文学作品主要是以词为主,涌现了大量的词人。词虽然比较短小精悍,但是和故事小说一样,也离不开对于人物的塑造。比如著名的词人李清照就十分擅长对于女子形象的塑造。
在《点绛唇•寂寞深闺》中“倚遍阑干,只是无情绪。人何处,连天衰草,望断归来路”。寥寥数语,就可以让读者脑中出现这样一个女子,她一个人百无聊赖地坐在闺中,到处走走看看,所有的楼台都已经被依靠过了,却没有情绪再出去走走,也不知道那个人应该在何处?却只望见连天的衰草和归来时的路。这就给读者塑造了一个十分寂寞的女子形象,在家中苦苦思盼爱人的归来,即使望遍了所有的高楼也只看到了连天的水草,也看不到爱人的踪迹。这种表现手法,在宋代的词曲中经常看到,宋代的词人更加愿意使用一些象征性的手法来表现人物形象,比如他们经常会使用梧桐叶来表示寂寞聊赖,用西窗来表达夫妻和爱的生活。这是宋代词曲中最典型的用来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这个时期人们开始更加重视自己的生活,开始更加愿意将创作结合到日常的生活当中去,而不愿意去在去创作一些不存在的人物。随后到了元朝,戏曲开始繁荣,戏曲也是源于生活的,在这个时期涌现出了大量的优秀作品,比如《孔雀东南飞》、《长恨歌》等等,这些作品开始更加贴近到人们的生活当中,更加表现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其中也塑造了一些十分经典的人物形象,比如《西厢记》里面的红娘、张生等等,都是比较典型的文学形象。通过对这些文学形象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元曲中文学形象的塑造更多的是源于人们的生活,因为社会的阶级性导致了人们生活方式的差异,而生活方式的差异和不同,也就导致了人们在创作文学作品的时候会更加结合社会的阶级矛盾来进行创作,通过对于形象的描写来表达作者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明清时期,中国的小说创作开始繁荣,如果说之前的文学作品更多的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明清时期的小说更多的是为了贴近人们的生活,满足人们的娱乐需求的,因此时期的小说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与老百姓的生活十分贴近的,我国的四大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就是在这个时期创作出来的,这些小说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技艺更加高超了,这四部小说在人物形象塑造的技法上已经能够很好地结合前人的创作技法,无论是在故事的设置方面,还是在象征性的表述方面都有着很高超的技巧,这些技巧就使得小说中塑造了一个个令人难忘的经典形象。比如《西游记》中,我们可以看到憨厚老实的沙僧,看到好吃懒做的八戒,看到神通广大的孙悟空,这一个个经典的形象让我们至今难以忘怀。在文章中作者对于这些形象的塑造更多的是通过使用语言描写的方式来塑造这些形象的,另外还更加重视对于这些形象外表的刻画,这样一来就能够让读者想象出这些人物的具体形象,这对于现代文学作品的创作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再比如在《三国演义》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为我们展现出的一副宏大的历史蓝图,在这本书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刻画都十分的有意思,比如足智多谋的诸葛亮、比如机关算尽的司马懿、威武忠勇的关羽、温良宽厚的刘备这些都是让人难以忘怀的经典形象,而在《三国演义》中这些经典形象的塑造,是由历史事件逐步推动来塑造这些人物形象的,这些人物形象都刻画的十分饱满,每一个人物都有自己典型的性格特点。纵观中国古代文学的创作,我们可以看出,在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各个阶段,都有其塑造的一些经典的人物形象,这些经典的人物形象,或足智多谋、或武艺高强、或温文尔雅、或古灵精怪。在不同时期文学作品所塑造的实际形象都存在着差异和不同,这些差异不仅仅体现在对于这些形象的塑造技法上,更多的也体现在这些人物形象独特的个性上,我们在惊叹古代先贤的文学创作水平之余,也需要能够从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中吸取更多的氧分,为中国现代文学作品的创作提供更多的思路和借鉴。
通过对于我国古代不同时期文学作品的创作我们可以发现,古代文学由于其时代背景都不同,其创作的内容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也导致了古代文学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存在着差异和不同,这些差异也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学宝库,因此我们需要通过对于古代文学中人物塑造的技法和人物形象的研究来更好地去创作适合现代读者审美观点的优秀文学作品。
[1]顾玉明.中国古代文学史长篇[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2-34.
[2]张少康.中国古代文学创作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12-18.
[3]蔡正楚.中国古代文学通论[M]湖南:岳麓出版社1999:24-31.
作者:姚红蕾 单位:辽宁理工学院
本文永久链接:上一篇论文: 下一篇论文:
关于本站:中国最大的权威的公务员门户网站-公务员之家创建历经7年多的发展与广大会员的积极参与,现已成为全国会员最多(95.4万名会员)、文章最多、口碑最好的公务员日常网站。荣膺搜狐、新浪等门户网站与权威媒体推荐,荣登最具商业价值网站排行榜第六位,深受广大会员好评。公务员之家VIP会员俱乐部在公务员之家您可以分享到最新,最具有时事和代表性的各类文章,帮助你更加方便的学习和了解公文写作技巧,我们愿与您一同锐意进取,不懈的追求卓越。如何加入公务员之家VIP会员第一步:先了解公务员之家,查看第二步:或在线支付,汇款即时到帐第三步:汇款后立刻,将您的汇款金额和流水号告诉客服老师,3分钟内系统核查完毕并发送VIP会员帐号到您的手机中,直接登陆即可。百度推广转载——《西游记》:换一种读法
《西游记》:换一种读法
  鲍鹏山
  《西游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出现是令人大为惊异的事。盖国人忠厚敦实,重实在而少玄想,安土而重迁,父母在而不远游。即如《西游记》所叙西游之人,除猪八戒在高老庄留下一个家眷外,其他三人都了无牵挂,说得再直白一些,他们四人中至少三个都不是“人”——两个来自天上,一个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而剩下的那一个人,却又是人中的“异类”——和尚——和尚是四大皆空的。如此这般,这四位方才有这样长年在外游荡的可能。而他们这样近乎浪漫的西游,对于生活在自给自足封建小农经济环境下裹足不前的古代读者,是多么巨大的精神诱惑啊!
  《西游记》之怪异还不仅在此,其最大的另类之处在于它实在是游戏笔墨。
  这与传统文学之重道德教训,面目颇为不同。所以,读《西游记》,也要换一副眼光,换一副心肠,才能看出其价值和韵味。胡适说:“几百年来,读《西游记》的人都不太聪明了,都不肯领略那极浅极明白的滑稽意味和玩世精神,都要妄想透过纸背去寻那‘微言大义’。”(《(西游记)考证》)鲁迅在此基础上,更明确地说:“此书则实出于游戏。”(《中国小说史略》)这两位的眼光不仅空前,而且从此后的学界研究来看,简直是要绝后。此后的绝大多数学者,’
  都把《西游记》归于庸俗社会学,对其主题、人物作社会学的指认。比如有关《西游记》的主题,学者们就说是阶级斗争,是压迫与反抗,是统治阶级与劳动人民的对立等。与之相关,就是大闹天官的孙悟空变成了农民起义的英雄。
  用这种眼光来读《西游记》是无聊的,无趣的。实际上,《西游记》是全薪的东西,是作者的游戏笔墨,我们也就要用游戏的心态去读。
  你看书的名字,就叫《西游记》,而不是什么一本正经的《取经记》《斗魔记》《斩妖记》《成佛记》等。这就是要告诉我们,这是“游”,这师徒四人,固然有取经的大目标,大理想,但在作者那里,实际不过是一个“游西”
  的小由头,他真正津津乐道让我们读得津津有味的,不是师徒四人取经的所谓坚定坚忍、苦难历练、终获正果,恰是师徒四人路途中的“趣味”。在作者笔下,连精魅妖魔都是有趣味的。纯粹的恶魔,让我们起杀心的妖怪,除了“白骨精”这样的少数,几不存在。就这一点说,他是超越《水浒传》的。《水浒传》中的恶人,是让我们起斩尽杀绝之心的。而《西游记》中的妖怪,几乎成了游戏的另一方,而对游戏的结果,由于作者预设的结局太明显,读者也不会有太大的阅读紧张,对出乎意料的结局也就较少期待,阅读的快感就不是来自什么悬念与结局,而是转向了对过程本身的欣赏:这是轻松的一愉快的,哪怕再紧张,也近乎于插科打诨的。于是,传奇不见了,“家常”凸现了。这才是《西游记》的最大看点。且看这段:
  三藏却坐在他门楼里竹床之上,埋怨道:“徒弟呀,你两个相貌既丑,言语又粗,把这一家儿吓得七损八伤,都替我身造罪哩!”八戒道:“不瞒师父说,老猪自从跟了你这些时,俊了许多哩。若像往常在高老庄走时,把嘴朝前一掬,把耳两头一摆,常吓杀二三十人哩。”行者笑道: “呆子不要乱说,把那丑也收拾起些。”三藏道:
  “你看悟空说的话。相貌是生成的,你教他怎么收拾?”行者道:“把那个耙子嘴,揣在怀里,莫拿出来;把那蒲扇耳,贴在后面,不要摇动,这就是收拾了。”(第二十回)即便在生死关头,作者也不是调动我们的阅读紧张,而是让我们粲然。比如第七十七回,师徒四人俱被那青狮、白象、大鹏三魔头擒住,在要被蒸熟的关头:
  只闻得那老魔……叫:“小的们,着五个打水,七个刷锅,十个烧火,二十个抬出铁笼来,把那四个和尚蒸熟,我兄弟们受用,各散一块儿与小的们吃,也教他个个长生。”八戒听见,战兢兢的道:“哥哥,你听,那妖精计较要蒸我们吃哩!”行者道:“不要怕,等我看他是雏儿妖精,是把势妖精。”沙和尚哭道:“哥呀!且不要说宽话,如今已与阎王隔壁哩,且讲甚么‘雏儿’‘把势’。”说不了,又听得二怪说:“猪八戒不好蒸。”八戒欢喜道:“阿弥陀佛,是那个积阴骘的,说我不好蒸?”三怪道:“不好蒸,剥了皮蒸。”八戒慌了,厉声喊道:
  “不要剥皮!粗自粗,汤响就烂了!”老怪道:“不好蒸的,安在底下一格。”行者笑道: “八戒莫怕,是‘雏儿’,不是‘把势’。”沙僧道:“怎么认得?”行者道:“大凡蒸东西,都从上边起。不好蒸的,安在上头一格,多烧把火,圆了气,就好了;若安在底下,一住了气,就烧半年也是不得气上的。他说八戒不好蒸,安在底下,不是雏儿是甚的!”八戒道:“哥啊,依你说,就活活的弄杀人了!他打紧见不上气,抬开了,把我翻转过来,再烧起火,弄得我两边俱熟,中间不夹生了?”
  临死之前,不讨论如何逃生,而是讨论死法,这是大幽默。就阅读效果讲,这样写,有效地缓解了读者的紧张情绪,并且给读者一个暗示:这师徒四人定会遇难呈祥,逢凶化吉,而此刻的一切,都不过是供大家一笑而已!
  第二十三回“三藏不忘本,四圣试禅心”,这可算是一堂严肃的道德测试课。四位菩萨化成母女四个,要试这师徒四位的禅心。可是我们的阅读快感与兴奋点全不在四菩萨装扮的美女的“色”的诱惑,也不在四位取经僧的“德”
  的坚拒,恰恰相反,我们完全被四位取经僧逗乐了。在美女面前,三藏笨拙,行者机智,沙僧忠朴,八戒活泛,尤其是八戒在女色面前的不能自持,欲心难忍,却又遮遮掩掩,作者写得一片灿烂。他先是催促师父拿主意,是留还是行,用意当然是想让师父决定留下来,师徒四人就地娶那母女四人,后来在行者说让他留下时,他忸忸怩怩地道:“哥呵,不要栽人么。大家从长计较。”
后来沙僧又说让他留下给人家做女婿,他还忸怩道:“兄弟,不要栽人,从长计较。”当行者直接说破他的心思,这呆子道:“胡说!胡说!大家都有此心,独拿老猪出丑……都这么忸忸怩怩的拿班儿,把好事都弄得裂了……”
  猪八戒的形象曾让批评家很为难,曾有人撰文予以彻底否定,说他的一切行为皆可笑,可鄙。若从道德角度言,他的行为确实很丑陋,很自私,但作者显然把他的道德之丑变成了审美之丑。我们读《西游记》,对猪八戒的这些丑陋,非但不那么厌恶反感,倒常常觉得可笑甚至可爱。我们可能是从他的言行里,看出了人性。他好货(在耳朵里藏钱),好色(大凡美色,哪怕情知是妖精,他也不能自持),偷懒,贪吃,逃避义务,追求安逸……举凡这一切人性的缺点,不也潜伏在我们的意识深处,不也在我们自己身上一再冒头?正如我们在孙悟空身上看到的,是我们的自大的梦想一样,我们在猪八戒身上看到的,是我们的自卑的现实。孙悟空的形象满足我们的英雄梦,事业梦,成就感;而猪八戒的形象则满足我们的享乐梦,安逸梦,幸福感。又正如那个不安分的猴子最大的理想就是做个英雄,做个超人一样,这个天蓬元帅,似乎最大的理想就是做个平凡的人,过凡人的生活,享受凡人的幸福。所以,他在高老庄,很是“勤谨”, “扫地通沟,搬砖运瓦,筑土打墙,种麦插秧,创家立业”。对那高小姐,他要让她“穿的锦,戴的金,四时有花果观玩,八节有蔬菜烹煎”。这不就是人间的小丈夫吗?在第二十三回“四圣试禅心”时,当那菩萨假装的寡妇对他说,女儿们可能嫌他丑时,他说:
  娘,你上复令爱,不要这等拣汉。想我那唐僧,人才虽俊,其实不中用。我丑自丑,有几句口号儿。……虽然人物丑,勤紧有些功。
  若言千顷地,不用使牛耕。只消一顿钯,布种及时生。没雨能求雨,无风会唤风。房舍若嫌矮,起上二三层。地下不扫扫一扫,阴沟不通通一通。家长里短诸般事,踢天弄井我皆能。
  唐僧曾说他是“两个耳朵盖着眼,愚拙之人”(第三十二回),他确是两眼向下,脚踏实地,特别安心于平常的生活与幸福。所以,对于取经之事,他是一直视之为苦差事的,总是怨声载道,甚至,在他的潜意识里,可能还巴望着师父死掉:
  假若师父死了,各人好寻头干事;若是未死,我们好竭力尽心(第二十一回)。
  在第三十七回,鬼王夜谒唐三藏,三藏惊醒——慌得对着那盏昏灯,连忙叫:“徒弟,徒弟!”八戒醒来道:“甚么‘土地土地’?当时我做好汉,专一吃人度日,受用腥膻,其实快活。偏你出家,教我们保护你跑路!原说只做和尚,如今拿做奴才,日间挑包袱牵马,夜间提尿瓶务脚!这早晚不睡,又叫徒弟作甚?”
  一旦师父遇险,他就嚷嚷着分行李。其实,在他看来,这世界本来很平凡,有着平凡的幸福,都是什么唐僧,无事生非,惹出这一段波折,让好好的生活横生这许多烦恼,许多痛苦。所以,他急着要给唐僧送终,以便回到生活的常态中去。
  于是我们看到了这样一幅绝妙的画图——那是第七十六回,孙悟空被青狮怪一口吞下,八戒以为猴子就此由和尚变成了青狮怪的“大恭”,溜回去又吵着分行李。待孙悟空制伏了青狮怪,回来时——远远的看见唐僧睡在地下打滚痛哭;猪八戒与沙僧解了包袱,将行李搭分儿,在那里分哩。
  这画面真够残忍,残忍得超过全书任何一处对妖怪的描写。但这恰恰是人性!对人性的善意的调侃,从而让我们会心而笑,这种轻松、幽默又不乏教益的阅读经验,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是稀有的。
  实际上,正如《西游记》的妖怪不是完全的恶,作者对它们不是完全的恨一样,《西游记》中也没有作者完全佩服的正面人物。猴子是“泼猴”,是“泼皮”,既借小妖之口,说他“沿路上专一寻人的不是”(第六十二回),又让土地爷说他“一生好吃没钱酒,偏打老年人”(第七十二回),“弼马温”的称呼更是刻意的调侃。而唐僧的形象就更差劲‘,他没用,肉头,糊涂,胆小,软弱,对着劫路强人,大叫: “大王饶命!大王饶命!”以至于被行者埋怨:
  “天下也有和尚,似你这样皮松的却少。”(第五十六回)对徒弟,也说“你若救得我命,情愿与你做徒子、徒孙也”(第七十八回)。所以,不但八戒说他没用,就连最忠心耿耿的行者,也骂他是“晦气转成的唐三藏,灾殃铸就的取经僧”(第八十三回)。甚至诅咒他:“我那师父,不听我劝解,就弄死他也不亏!”(第六十五回)但我们若仔细一点琢磨,就能感觉出,作者放在行者、唐僧身上的这些弱点,往往只是把他们作为一个寄托,他只是要借此骂世而已,只是借此调侃人性而已。笔触由社会层次而转到人性层次(远游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就象征着对社会的疏离,对背景的淡化),由反映社会问题、社会矛盾,而转向透视人性的矛盾,人性的优点和缺点;文风也由面向社会时往往不能避免的紧张、严肃一变为面向自然人性时的轻松活泼,由严峻的社会批判一变为对人性的轻松调侃,由向外的横眉冷对,到向内心的温煦的自我观照,道德的意义退化了,精神品质的一面凸显了。《西游记》在语言上可能比不上《水浒传》,但在见识上,在观念上,却似乎又在《水浒传》之上。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