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繁霜零是什么东两

当前位置: >>
文学与应用文
《大学语文》教案文学 1 类与应用文 2 类2016 上周震豪1.(周二) &第一单元:文学与纺织服装文化(一)先秦诗歌 1.重点了解《诗经》、《楚辞》的基本知识 2.学习《君子偕老》等作品 3.&能分析作品的旨趣及艺术特色――作品诵读&Chapter 1《诗经》《诗经》 正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以四言诗为主的乐歌总集, 它不仅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 重要源头,而且对我国文学和文化有着难以估量的深远影响。 第一节 《诗经》的编集、应用及流传 《诗经》 辑录了春秋中叶以前的诗歌 305 篇, 另有六篇笙诗, 有目无辞, 先秦时代称 “诗” 或“诗三百”,西汉初成为官学,被尊为经,始称《诗经》,后世也称为“三百篇”。 《诗经》 是周王朝乐官,在王官行人采诗和公卿列士献诗基础上搜集、整理,编选而成, 各篇都是合乐的。 根据地域和音乐的不同,全书分风、雅、颂三大类。风也叫国风,是带有诸侯各国地方 特色的乐歌,包括周南、召南、邶、{、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十 五国风,共 160 篇。风诗多是民歌,少数是贵族作品,其创作地域以黄河流域为主,远及长 江、汉水流域。雅是周王朝京都地区的乐歌,分大雅、小雅。大雅 31 篇,多朝会宴享之作; 小雅 74 篇,多个人抒情之作。雅诗中也有部分民歌。颂是王室宗庙祭祀或举行重大典礼时 的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三颂,共 40 篇。其中周颂 31 篇是西周时期的作品,鲁颂 4 篇是春秋前期鲁国的作品,商颂 5 篇,有人说是商代作品,多数人认为是春秋前期宋国人写 的宗庙乐章。颂多是颂德之作,主要产生在王都,作者多是上层人物。 《诗经》 早在春秋时期已广泛流传。 当时士大夫常在外交场合以 “断章取义” 的方式 “赋 《诗》言志。”儒、墨等学派把它作为授徒讲习的教科书。到了汉初,出现了齐、鲁、韩、 毛四家诗。齐、鲁、韩三家属“今文诗”,西汉时立于学官,《齐诗》亡于三国时,《鲁诗》 亡于西晋,《韩诗》亡于宋。《毛诗》为毛亨、毛苌所传,属“古文诗”,东汉时立于学官, 训诂多用《尔雅》,事实多本《左传》,后由东汉著名经师郑玄作《笺》、唐孔颖达作《正 义》,历代研习者甚多,故得以流传至今。 第二节 《诗经》的思想内容 《诗经》思想内容广阔,涉及婚恋、农事、征役、赞颂、怨刺、周民族的史诗等等,丰 富多彩。 1、婚恋诗。《诗经》是较早较多涉足此题材的,占全书的三分之一,同时也是全书中 写得最为精彩的部分。《诗经》中的婚恋诗,无论是写男子悦爱女子,或写女子悦爱男子, 或表追求、言思慕、叙幽会、寄怀念,或描述爱情、婚姻的悲剧,莫不丰富多彩,生动活泼, 情真意挚,感人肺腑。其中写得最多的是情歌。如《周南?关雎》以河洲上雌雄和鸣的关鸠 起兴,写一个男子对一个美丽姑娘的单恋,热烈而坦率。他醒着想,梦里也想,不惜以巫术 和想象与自己心爱的姑娘结合。 《邶风? 静女》 表现对爱情的大胆追求和对情人的热切思念,1 洋溢着一派热烈欢快的情调。《秦风?蒹葭》抒写对“在水一方”的“伊人”的缠绵悱恻、 反复追寻,展现了主人公对爱情的深沉执著。 另有一些恋歌则表现了青年男女对礼法压迫的反抗及其内心创伤。如《郑风?将仲子》 写女主人公,强压着深挚的爱情,求其心爱的“仲子”不要翻墙折树来幽会,以免被父母、 兄长或别人发现的矛盾心理;《邶风?柏舟》的姑娘则不顾父母的强烈反对,大胆声言:那 个垂发少年,才是我心中思念的对象,并且发誓至死不渝。 在婚恋诗中, 还有一些表现婚姻与家庭不幸生活的 “弃妇诗” , 是最能反映社会问题的。 如 《邶风? 日月》 、 《邶风? 谷风》 、 《秦风? 晨风》 等皆属此类。 其中最典型的是 《卫风? 氓》 , 诗以弃妇的口吻, 倾述了她从恋爱、 结婚到受虐待以至被弃的全过程, 抒发了她内心的不平、 哀伤、怨恨和反抗。诗的结尾弃妇抱定与氓决裂的态度,性格由多情、忍耐转为清醒、刚强 和果断,是我国文学史上较早注意人物性格变化表现的诗篇。 2、农事诗。由于周民族的始祖以农立国,故周代很重农事,因而与农业生产有关的农 事诗在《诗经》中表现很突出,风、雅、颂各部分中均有。如《周颂》中的《臣工》、《载 芟》、《良耜》、《噫嘻》等,多赞颂农业成就,夸耀田土广大、农夫众多、收获丰盛,表 达祈求丰年的愿望。《小雅》中的《甫田》、《楚茨》等,极力夸张谷物收获之丰盈,赞美 农夫的勤敏和君上爱农以事神,与《颂》中的农事诗基本思想相似。《国风》中的农事诗以 《周南?]苡》和《豳风?七月》为代表。《]苡》是一首优美的劳动小诗,它以重章叠句 的形式,反复吟唱,语言朴实,感情真挚,意境清新,情调欢畅,读之“恍听田家妇女,三 三五五,于平原旷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 (方玉润《诗 经原始》)。 《七月》是全面反映农奴终年劳动情景的诗篇,也是《国风》中最长的一首诗。 首章至末章由春耕写到寒冬凿冰,反复咏叹,诉说男女奴隶一年到头除繁重的农业生产,还 要为奴隶主贵族制衣、打猎、酿酒、修房、凿冰、服役,结果却劳而无获,无衣无食,充分 揭示了奴隶们内心的悲苦和哀伤,真实而生动地展现了一幅古代奴隶社会的生活画图。 3、征役诗。这类诗与周王室的平叛、外族入侵和频繁的诸侯兼并战争有关,既有西周 初年的,也有西周晚期和春秋时代的,尤以后者为多。这些战争,给民众带来了沉重的兵役 和徭役,因而反映征战、徭役和离乱给民众带来的灾难和痛苦也就成了《诗经》征役诗最重 要的主题。如《豳风?东山》通过对参加周公东征归来的征人所见战后农村的破残景象,及 他对家乡亲人思念的描写,揭示了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齐风?东方未明》写一个 狂暴的官差,天不亮就把人抓走,弄得民居不宁;《小雅?何草不黄》控诉了兵役不息,征 人劳瘁;《王风?君子于役》借山村农妇怀念久役不归的丈夫,揭露征役给百姓带来的无限 痛苦。这些诗,或以征夫之口出之,或以思妇口吻言之,写来都感情真挚,声调凄楚,情节 悲惨。 在 《诗经》 征役诗里, 还有一类是表现爱国思想的作品。 如 《秦风? 无衣》 、 《{风? 载 驰》、《小雅?采薇》等。《无衣》是秦国抵御西戎入侵的一首慷慨激昂的战歌,它生动地 表现了秦国人民团结御侮、同仇敌忾地爱国精神。《载驰》是著名女诗人许穆夫人写的,它 表现了诗人心系祖国、急赴国难的爱国精神。《采薇》是周宣王征伐猃狁入侵时的作品。它 虽也写到征人思归恋家的苦闷情绪, 但更多的是写战士们在外敌入侵时同仇敌忾的昂扬奋勇 精神。这些诗篇,或委婉沉郁,或慷慨激昂,格调虽有所不同,但都表现了威武的气概和强 烈的爱国精神。 4、颂歌。《诗经》中出自公卿列士或乐官之手的庙堂及宫廷乐歌多属此类,在三《颂》 中保存最多,《雅》诗中也有不少。有的颂帝王歌天命,如赞美天道深远、文王德行纯美遗 惠子孙的《周颂?维天之命》。有的颂战功扬王威,如《商颂?殷武》歌颂殷高宗武力讨伐 荆楚大获全胜的赫赫武功,赞美殷武受命中兴、天下畏服的伟大功绩。《大雅?江汉》赞美 周宣王大臣召虎 (召穆公) 平淮夷之乱,战果辉煌,立功受赏。这类作品大都讴歌战争胜利, 赞美将领功绩,主旨仍在宣扬帝王威德。还有一些颂宴饮赞嘉宾之作,实亦颂歌之一支。如2 《小雅?鹿鸣》、《小雅?南有嘉鱼》等。此类诗歌直露地反映王公贵族恣意享乐的生活, 具有一定认识意义。 5、怨刺诗。这类诗主要存于《雅》诗和《国风》中,它主要产生于西周末年朝政腐败、 礼仪废弛、统治者残暴荒淫的厉、幽时期及其以后,带有乱世的鲜明印记。“二雅”中的怨 刺诗多为公卿列士的讽谕劝戒之作。有的借古讽今,如《大雅?荡》谏厉王应以殷鉴为戒, 《小雅?正月》以“赫赫宗周,褒姒灭之”警戒今王。更多的作品是针贬时弊,指斥昏君。 如 《大雅? 民劳》 揭露了统治集团的残暴、 欺诈、 丑恶、 昏乱, 对人民的忧苦深表同情; 《板》 、 《荡》直斥最高统治者违反常道,妄行政令,荒淫昏聩,使人民陷入苦难深渊。此外,还有 一些以斥责奸佞为主题的怨刺诗,如《小雅?巷伯》等,亦颇引人注目。这些怨刺诗大都敢 于直面人生,大胆揭露社会矛盾,表露了诗人忧国伤时的强烈忧患意识。 《国风》中的怨刺诗多出自民间,更直接地反映了下层民众的思想、感情和愿望。其内 容更深广,怨愤更强烈,讽刺也更尖刻,具有更激烈的批判精神,如《魏风?硕鼠》直接把 贵族统治者比作贪婪无厌的大老鼠,唱出奴隶们对剥削者的无比愤恨。《魏风?伐檀》》以 委婉曲折的反语,复沓的手法,辛辣地讽刺了不劳而获的剥削者。《国风》》中的怨刺诗更 多的是对统治阶级种种无耻丑行的揭露和讥嘲。如《邶风?新台》辛辣嘲讽了卫宣公光天化 日之下劫媳宣姜的荒淫乱伦丑行; 《齐风? 南山》 讽刺了齐襄公和其妹文姜的无耻乱伦行为; 《秦风?黄鸟》控诉了秦国暴君对无辜良善的杀害。 6、周民族的史诗 《诗经?大雅》保存了五首古老的周族史诗《生民》、《公刘》、 《绵》、 《皇矣》、 《大明》,记述了从周始祖后稷诞生到武王灭商的一些传说和英雄史迹, 以粗线条较完整地勾画出周族发祥、创业、建国、兴盛的光辉历史。远古传世的史诗极少, 此组诗显得格外珍贵。其中如《大明》绘声绘色地描述历史上有名的牧野之战,既有军阵、 军容的描摹,又有战车、战马的形容;既有整体的鸟瞰,又有局部的特写,写出了大战雄伟 壮观、惊天动地的场面和师尚父(姜太公)的生动形象。 第三节 《诗经》的艺术成就和影响 《诗经》是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地位的奠基之作,作为一部乐歌总集,它的作 者不一,地域不同,内容各异,艺术风格也多种多样。概括而言,其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以 下四个方面: 其一,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 《诗经》从各个方面主要描写了我国西周数百年的社会现 实生活,真实、深刻、广泛而多彩,尤其是其中的民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直 接坦率,真实地反映了下层人民的劳动和生活、喜爱和憎恨、痛苦和希望。这些诗歌,不仅 主题和题材广泛多样、真实深刻,同时还以惊人的艺术概括力,把握和揭示出当时社会生活 中一些本质矛盾。它们通过对当时生产、劳动、战争、徭役、爱情、婚姻、家庭、祭祀等的 描述,真实而形象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表达了民众的理想和愿望。 其二,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赋、比、兴的表现手法,是后人研究《诗经》时提 出来的,也是《诗经》艺术上一个最突出的特点。所谓“赋”,指的时一种铺陈直叙事物的 方法。如《七月》,诗人按季节和物候变化,由春至冬记述了农奴一年的劳动过程,直陈其 事。 比, 就是比喻或比拟, 用形象的事物打比方, 使被比喻的事物生动形象, 真实感人。 《诗 经》中用比的地方很多,形式也多种多样。有明喻,如“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王风?采 葛》);有暗喻,如“我心非石,不可转也”(《邶风?柏舟》);有借喻,如“桑之未落, 其叶沃若”(《卫风?氓》);有博喻,如“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 螓如蛾眉”(《卫风?硕人》)。这些比喻,都能紧扣诗中的情、事、景,十分贴切。兴, 就是托物起兴,先用他物起头,然后借以联想,引出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兴句多在一 首诗的开头。《诗经》中用兴大致有三种情况:一是起协调韵律的作用,如《秦风?黄鸟》 开头的“交交黄鸟,止于棘”;二是起创造意境、烘托气氛的作用,如《秦风?蒹葭》中的3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三是起象征、联想、比拟的作用,如《周南?桃夭》以盛开的艳 丽桃花,象征新娘的艳美。需要注意的是,《诗经》中,这三种手法常常结合运用。 其三,复沓的章法和以四言为主的句式。复沓的章法是《诗经》的一个显著特点。它又 叫重章叠句,即各章词句基本相同,只是更换中间的几个字,反复吟唱。其作用在于深化主 题,渲染气氛,加深情感,增强音乐性和节奏感。在具体的字词的更换中,或用递增法,或 用递减法等,总是曲尽其妙。如《王风?采葛》,全诗三章,只是更换了“葛”、“萧”、 “艾”、“月”、“秋”、“岁”六个字,从采摘东西的变化和时间的递增,表现出思念的 愈来愈强。从句式看,《诗经》中的诗,90%以上是四言句式,也有一些突破此定格,在整 齐中显出参差错落之美。 其四,丰富、生动、简练、形象的语言。 《诗经》大约使用了近三千单字,其中有名词、 动词,也有形容词,丰富多采、生动准确地表现了各种事物及其变化特征。如表示动植物的 名词有 373 种,读之可使人博物多识。此外,《诗经》中还用了大量的动词、形容词及双声 字、重叠字、叠韵字,写景状物,拟形传声,细致传神,使诗歌富于形象美和音韵美,增强 了诗歌语言的艺术魅力。 《诗经》是我国文学的光辉起点,其丰富的思想、高尚的审美情操和精湛的艺术手法, 哺育了历代作家和诗人, 影响至为巨大和深远。 首先是它开创了我国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 统。它的“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创作精神,启发和推动了后世作家密切关注现实、 国家命运和民生疾苦,如“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汉乐府民歌,以乐府旧题写时事的建安 诗歌,倡导“风雅兴寄”的陈子昂的《感遇诗》,即事命篇的杜甫诗歌,以美刺手法因事立 题的白居易的“讽喻诗”等等,都是对这种创作精神的直接继承。 其次,它赋、比、兴的艺术手法为后世文学的创作提供了成功的艺术借鉴。其后屈原以 香草美人寄情言志、表达爱憎的手法,汉乐府民歌中的寓言拟物诗,阮籍的《咏怀》,郭璞 的《游仙》,李白的《古风》,李商隐的《锦瑟》,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以及元曲清戏 中的美刺讽喻作品, 无不是对 《诗经》 比兴手法的继承发展, 以至形成了我国文学韵味悠长、 含蓄蕴藉的民族特色。至于其赋的手法,对后世文学也有颇深远的影响。赋体文学是由它直 接发展而来的。此外,诗歌、词、戏曲、小说中亦有很多作品糅进了赋的手法。 再次,它确立了民间文学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诗经》中的诗歌绝大部分是民歌,朴素 清新,生动活泼,和谐自然,给后世文人学习民间文学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从文学史发展的 实际看,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常常是先从民间孕育,然后由文人予以加工发展。历代一些有 成就的作家,也多是通过向民间文学学习,丰富自己的创作。向民间文学学习,这是我国文 学发展历史的优良传统。Chapter 2 屈原与《楚辞》《诗经》之后三百余年,中国古典诗歌大抵处于消歇状态,至战国后期,一种“奇文”由 楚国挺拔而起,那便是以屈原的《离骚》为代表的“楚辞”。它是屈原在深厚的楚文化基础 上,并吸收中原文化的营养开创的一种新诗体。它以其美妙的歌声、突发的异彩,使沉寂已 久的诗坛重新活跃起来,开创了我国诗歌史上第二个重要时期。它的出现,表明我国古典诗 歌实现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双峰并峙的发展道路, 标志着我国古典诗歌由简短的抒情短章 向叙事抒情长篇的发展,也标志着我国古典诗歌由集体创作向个人创作的转变的基本完成。 第一节 《楚辞》的含义、渊源及特点 “楚辞”的名称,始见于《史记?酷吏列传》。其本义是指楚地的言辞,后来逐渐固定 为两种含义:一是诗歌的体裁,一是诗歌总集的名称。从诗歌体裁来说,它是战国后期以屈 原为代表的诗人,在楚国民歌基础上开创的一种新诗体。从总集名称来说,它是西汉刘向在 前人基础上辑录的一部“楚辞”体的诗歌总集,收入战国楚人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汉代贾4 谊、淮南小山、庄忌、东方朔、王褒、刘向诸人的仿骚作品。今存最早的注本是东汉王逸的 《楚辞章句》。 “楚辞”具有鲜明的特点。它采用楚国方言,运用楚地声调,记载的是楚国的地理,描 写的是楚国的风物,因而富有楚国的地方特色。它构思奇特,想象丰富,善于运用比喻、夸 张等手法和神话故事,表现思想感情,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句子参差不齐,形式活泼 自由,多用“兮”字,语句曼长流利,灵活多变,有停顿、有延伸,委婉而多情致。比起《诗 经》更富有表现力,既能曲尽缠绵宛转之情,又增强了抑扬顿挫的音乐美,更富有文彩。 《楚辞》是中原文化与楚文化相融合的产物。楚民族在殷商时代已接受了中原文化的影 响,春秋战国时期,随着楚国的强大、兼并战争的日益加剧和列国间交往聘问之事的增多, 它进一步吸收了中原文化,儒、法、墨、名、阴阳等思想及经典都传入楚国并产生影响。屈 原曾多次使齐,身受中原文化的影响。如他诗歌中的“举贤授能”、“修明法度”的思想和 大量的比兴手法,就是直接继承和发扬了儒法思想与《诗经》的传统。但对《楚辞》产生最 直接影响的还是楚文化。首先是楚地民歌。楚地民歌渊源甚古,《诗经》里的“二南”中已 有一些带有楚地风物和语言特点的民歌。之后,春秋末有《越人歌》(《说苑》)、《接舆 歌》(《论语》),战国时有《孺子歌》(《孟子》)。这些楚地民歌,句子参差灵活,多 用“兮”字来加强节奏、舒缓语气,有的还用了兴句和双关语,已开楚辞体格。其次,巫风 文化的熏陶。楚国一直盛行着殷商时代一种迷信色彩浓厚的巫风文化,在郢都以南的沅、湘 之间,老百姓有崇信鬼神的风俗,喜欢举行祭祀活动。祭祀时要奏乐、歌唱、跳舞以娱神。 这种巫术风俗的熏陶,培养了人们丰富的幻想力,滋长着美丽的歌辞和舞蹈,给楚辞提供了 养料。其他如楚国的地理风物、方言声调等也给《楚辞》提供了直接营养。 第二节 屈原的生平、思想及创作 屈原(前 343?----前 278?),名平,字原,又名正则,字灵均。战国后期楚国丹阳 (今湖北秭归县)人,楚王宗室。他少年时受过良好的教育,具有卓越的才能和丰富的政治 历史、天文地理、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知识。年青时,曾任楚怀王左徒,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 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史记?屈原列传》),很受赏识重用。后怀王听 信上官大夫靳尚等人的谗言,疏远了他,让他做三闾大夫,失去了政治地位。怀王在被秦国 欺骗下,与齐国断交,兵败失地之后,一度又起用他,派他使齐修好。怀王 24 年,再次背 齐合秦,不久把屈原流放到汉北。楚国因此先被“合纵”联盟攻击,又被秦国夹击,再次丧 失国土。这种情况下,屈原再次被召回,在他的努力下齐楚联盟恢复。怀王死后,顷襄王即 位,屈原被流放到江南。流亡中,他“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却仍然心系祖国安危,哀叹 民生多艰,写下了大量的诗篇。顷襄王 21 年(前 278)秦兵攻破郢都,屈原感到楚国已不 可收拾,悲愤地投汨罗江殉国。 屈原通晓诸子百家,对儒、法等家思想都有所吸收。他讲仁义、言民本、颂德政,崇尚 尧、舜、禹、汤、文、武等古圣先王,同情和关心百姓疾苦。他追求“法度”、“绳墨”, 称道秦穆、齐桓,主张选贤任能,要求变法治国。他一生始终以国家兴亡为念,有着强烈的 爱国爱民的思想感情。在政治斗争中,他不屈不挠,坚持追求“美政”理想,代表着历史的 发展与进步。 屈原的作品,据王逸《楚辞章句》,有二十五篇,即《离骚》、《九歌》(十一篇)、 《九章》(九篇)、《天问》、《远游》、《卜居》、《渔父》,与《汉书?艺文志》所载 篇数相同。现代学者多认为《远游》、《卜居》、《渔父》不是屈原之作。 第三节 《离骚》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为我国古代最长的政治抒情诗。它作于诗人放逐汉北时,是 他充满爱国激情的抒忧发愤之作。全诗分三部分:(一)从开头至“岂余心之可惩”,抒写 诗人的身世抱负、忠而被疏的痛苦心情和坚持理想、九死不悔的斗争精神,着重对往事的追5 溯;(二)从“女林挎沦狻敝痢坝嘌赡苋逃氪酥展拧保耘令涸⒊麓怯谒础⑸线档 阍、历访神妃的情节,来表现诗人理想破灭的苦闷和不懈追求美政理想的执着,着重于幻想 的驰骋;(三)从“索}茅以ji兮”到结尾,在现实与幻想的结合中,以问卜灵氛、决疑 巫咸、决计远行、神游西天的情节,展示诗人去留的复杂矛盾心理。全诗的思想内容主要有 三点:一是表达了诗人政治革新的要求和对“举贤授能”、 “修明法度”的美政理想的追求; 二是表达了诗人热爱国家关心民生疾苦的强烈爱国激情; 三是展示了诗人坚持正义、 反对奸 邪的高尚情操和九死未悔的斗争精神。 《离骚》的艺术成就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其一,成功地塑造了抒情主人公屈原的自我形象。他情操高尚,品德美好,从不同流合 污;他抱负远大,理想崇高,为实现理想百折不挠,上下求索;他热爱故国,心系国家兴亡, 矢志为国献身。其峻洁高尚的人格,可与日月争辉。 其二,继承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将喻体和本体水乳交融,创造出了优美、奇 丽、新颖、灿烂的艺术境界,甚至出现了由一系列艺术形象和艺术境界组成的象征体系。如 “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近臣,虬龙鸾 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王逸《楚辞章句?离骚经序》)。诗人以小见大,以近 托远,表达强烈的爱憎感情,使人透过形象联想到真善美和假丑恶的社会生活内容。这不但 使诗篇文采斑斓,而且创造出一种寄托幽远、耐人寻味的意境,开拓了以香草美人寄情言志 的新诗境。 其三, 大量运用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 想象丰富, 构思奇特, 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特色。 如诗的二、三部分写诗人南访重华,饮马咸池,上叩帝阍,下求佚女,朝发天津,夕至西极, 驰太空,游仙境。诗人极力驰骋想象,创造出了一个丰富新奇的世界。 其四,浓郁的楚国地方色彩。 《离骚》中大量运用了楚国的地名、物称、方言、口语等, 使全诗具有鲜明的地方和民族特色。 其五,创造出了新的诗体形式。《离骚》突破了《诗经》以四言为主的格式,汲取南地 楚歌的韵调和句式,采用散文化的长句,以六言为主,长短相间,灵活多变,创造出一种比 较自由灵活的新诗体,扩大了诗歌的表现力。在结构形式上,它把《诗经》整齐短小的体制 扩大为长篇巨制,幻想与现实交织,抒情与叙事结合,大气磅礴,完美生动地反映了丰富复 杂地社会生活。 第四节 《九歌》、《九章》及其它作品 《九歌》创作于楚怀王时,是屈原在楚国民间流行的祭祀乐歌基础上加工而成的一组祭 歌,共十一篇。它所祭之神,分天神、地祗、人鬼三类。天神有东皇太一、太阳神东君、云 神云中君、寿命神大司命、宰嗣神小司命。有关的五首歌词,多表现对天神的敬仰和赞颂, 写得庄严肃穆。地祗有湘水的配偶神湘君和湘夫人、河神河伯、山神山鬼,有关的四首诗歌 全是恋歌,借对神的恋爱生活的描写,表现人类对纯洁爱情的赞颂,大都清新凄艳,幽渺情 深。写人鬼的只有《国殇》一篇,它不同于其它诸篇的情调和风格,而是取材于秦楚战争, 是对卫国战争中牺牲将士的热烈礼赞。全诗激昂悲壮,刚健质朴具有强烈的感召鼓舞力量。 《九歌》经屈原加工后,艺术上有了很大提高。首先,它吸取民歌的浪漫精神,具有浓 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诗人通过丰富奇特的想象, 创造了一系列生动鲜明的神灵形象和美妙神 奇境界。这些神灵,多来自神话世界,兼有神和人的双重特点。他们住贝宫,居幽篁,乘云 龙,驾鸾凤,居处不与人同,但他们或哀怨缠绵,或威严冷酷,或温柔妩媚,或痴情寂寞的 感情则与人同。其次,在塑造艺术形象时,《九歌》善于把心理刻划和环境气氛描写和谐统 一起来,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如写山鬼久候情人不至一段,诗人把女神的烦乱痛苦心境与 凄风苦雨的环境交融相衬,真切地表现出了她对爱情的缱绻缠绵。另外,《九歌》语言清新 秀媚,情韵悠远,既自然优美,又绚烂多彩。6 《九章》是一组组诗,共九首。它非一时一地之作,一般认为,《橘颂》是屈原青年时 期的作品,《惜诵》作于被谗而尚未放逐时,《抽思》作于放逐汉北时,其它六首是放逐江 南后所作。 《橘颂》通过对橘的特质和形象的拟人化的象征描写与赞颂,寄托了诗人秉德无 私、横而不流的崇高志节,开了后代咏物言志诗赋的先河。全诗情调激昂乐观,无失意之悲 愤,又基本是四言,“兮”字在句尾,显非屈原后期之作。《抽思》、《哀郢》,是倾诉对 郢都的怀念和忧国忧民的感情的。后者写于顷襄王 21 年秦将白起攻陷郢都后,忧思之情比 《抽思》更深切、更沉痛。《涉江》、《悲回风》、《怀沙》,写诗人艰辛悲苦的流放生活 中,因谗见斥的愁苦心情和死不变节的志向的。尤其是《涉江》中对他流放路线的记述,具 有重要的传记史料价值。整体看,《九章》是一组政治色彩浓重、感情充沛的抒情诗,它的 大部分篇章是屈原斗争经历的纪实。诸诗在写法上,多直抒怀抱,写实多于幻想,注意通过 细致入微的心理刻划反映诗人的爱国思想和高尚情操。语言华美生动,感情激烈奔放,结构 跌宕有致,情景交融。 屈原比较重要的作品还有《天问》。《天问》是仅次于《离骚》的第二长篇,计 370 余句,1500 多字。它以反诘的形式,一连提出 170 多个问题,内容涉及天文地理、神话传 说、古史传闻、社会政治、个人生活等,表现出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和广博的知识,表现了诗 人大胆怀疑、敢于批判旧观念和勇于探索真理的精神。全诗以四言为主,颇类《诗经》,又 四句一节,通篇用反诘,故能严整中见灵活,参差错落,圆转活脱,无板滞之感,被认为是 千古奇文。 第五节 屈原的地位和影响 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 也是世界文化名人。 他是我国浪漫主义诗 歌传统的开创者, 他的诗歌标志着我国诗歌创作由民间集体创作向作家个人独立创作的新时 代的真正到来。 他在楚地民歌的基础上创造了骚体诗这一新诗体, 并写出光照日月的名篇 《离 骚》,从而在我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化思想史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屈原强烈的爱国思 想、高洁的品格和为追求理想而九死不悔的执着精神,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千百年来,在 反抗强暴、伸张正义、维护祖国尊严和利益的斗争中,人们总以屈原为榜样,从他的为人、 品格中获得鼓舞和进取的力量。 他的精神品格熔铸成的动人魂魄的诗篇, 哺育了一代又一代 进步的作家。贾谊、司马迁、李白、杜甫、文天祥、龚自珍、鲁迅等人,对黑暗现实的揭露 和鞭挞,对民生疾苦的关注,无不是屈原精神的继承和发扬。 屈原诗歌的艺术成就影响也很大, 他开创的重幻想的浪漫传统, 丰富了我国文学的艺术 表现力。《离骚》问世以后,“风”、“骚”并称,被视为我国古典诗歌的典范和论诗的最 高准则。他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使之与主体融合,情景交融,形成一系列独立的意 象,在诗中起着象征、寄寓的作用。这种“寄情于物”,“托物以讽”的表现手法,极大地 提高了我国古代诗歌的创作水平,为后世作家广泛继承。楚辞参差的句式,冲破了《诗经》 的四言格式,为五、七言诗的创制铺平了道路。他创造的楚辞体这一文学样式还直接催生了 赋这一新的文学体裁。宋玉便是这一体裁较早的开拓者之一。 宋玉,生卒年不详,战国末期楚国人。出身寒微,曾做过大夫,后遭谗去官,郁郁不得 志。思想和创作都受屈原的影响,以辞赋著称,《汉书?艺文志》说“宋玉赋十六篇”。对 其作品的真伪多有争议。《九辩》为其代表作,是模仿《离骚》所作的一篇优秀的政治抒情 诗。诗借悲秋伤时,主要抒发了“贫士失职而志不平”的悲叹,同时忧时感事,揭露了世道 的衰败浑浊,表现了诗人忠君忧国的情怀。善于写景,情景交融,是此诗突出的艺术特色。 它对秋景的出色描写,被后人称为“宋玉悲秋”。《风赋》既是一篇咏物赋,又是一篇寓言 赋。作者把风分成“大王之风”与“庶人之风”,借以揭示当时统治阶级与普通百姓的对立, 艺术构思极富特色。整散句式,长短交错,间以用韵,并多动词,对风的飘举回环进行具体7 描绘,曲尽其态,很有文彩。《风赋》、《高唐》、《神女》等篇,是楚辞转化为散体大赋 的承前启后之作。学习《君子偕老》等作品参见 PPT1.能分析作品的旨趣及艺术特色 2.作品诵读 君子偕老 君子偕老,副笄六珈⑴。委委佗佗,如山如河,象服是宜⑵。子之不淑,云如之何⑶? u兮u兮,其之翟也⑷。I发如云,不屑也⑸;玉之也,象之W也,扬且之皙也 ⑹。胡然而天也?胡然而帝也⑺? 兮兮,其之展也⑻。蒙彼绉,是绁袢也⑼。子之清扬,扬且之颜也⑽。展如之 人兮,邦之媛也⑾![1] 【注释】 ⑴君子:指卫宣公。 偕老:夫妻相亲相爱、白头到老。 副笄六珈 ,副:妇人的一种首饰。 笄(jī):簪。 六珈(jiā):笄饰,用玉做成, 垂珠有六颗。 ⑵委委佗佗(wēi wēi tu? tu?),如山如河:一说举止雍容华贵、落落大方,象 山一样稳重、似河一样深沉。一说体态轻盈、步履袅娜,如山一般蜿蜒,同河一般曲折。 佗同“蛇”、“迤”,或音 tu?。 象服:是镶有珠宝绘有花纹的礼服。 宜:合身。 ⑶子:指宣姜。 淑:善。 云:句首发语词。 如之何:奈之何。 ⑷u(cǐ):花纹绚烂。 翟(dí):绣着翟鸟彩羽的象服翟衣。 ⑸I(zhěn):黑发。 (dí):假发。 ⑹(tiàn):冠冕上垂在两耳旁的玉。 象:象牙。 W(tì):剃发针,发钗 一类的首饰。一说可用于搔头。 扬:额。 且:助词,无实义。 皙(xī):白净。 ⑺胡:何,怎么。 然:这样。 而:如、象。 ⑻(cuō):玉色鲜明洁白。 展:古代后妃或命妇的一种礼服,或曰古代夏天穿的 一种纱衣。 ⑼ 绉(zh?u):丝织物类名,质地较薄,表面呈绉缩现象。 (chī):细葛布。 绁袢(xi? fán):夏天穿的亵衣、内衣,白色。 ⑽清:指眼神清秀。 扬:指眉宇宽广。 颜:额。引申为面容、脸色。 ⑾展:诚,的确。 媛(yuàn):美女。 【译文】 誓和君子到白首,玉簪首饰插满头。举止雍容又自得,稳重如山深似河,穿上礼服很 适合。谁知德行太秽恶,对她真是无奈何! 服饰鲜明又绚丽,画羽礼服绣山鸡。黑亮头发似云霞,那用装饰假头发。美玉耳饰摇 又摆,象牙发钗头上戴,额角白净溢光彩。仿佛尘世降天仙!恍如帝女到人间! 服饰鲜明又绚丽,软软轻纱做外衣。罩上绉纱细葛衫,凉爽内衣夏日宜。明眸善昧眉 秀长,容貌艳丽额宽广。仪容妖冶又妩媚,倾城倾国姿色美![1]8 2. (周二) 3-4 &第一单元:文学与纺织服装文化(一)先秦散文1.重点了解与先秦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有关的知识 2.学习《乡党》等作品& 要求:能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 对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主 张进行分析批判。具体内容: 一、先秦诸子语录精品 前言: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现象;先秦散文;诸子散文的发展阶段;儒家推崇的几个重 要概念。 (一)《论语》(20 篇) 1、孔子简介 孔子(前 551 ――前 479 ),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儒家学 派创始人。先世是宋国的贵族。少&贫且贱&。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把奴隶主阶级垄断的古代 文化普及于平民的思想家,他的思想核心是“仁”(“仁者,人也。” );教育家,首创 私立讲学的风气。教育理论方面:他主张有教无类;从四个方面教育学生:文(诗、书、礼、 乐)、行(道德规范,修养)、忠(忠心耿耿)、信(守信约);学科有德行、言语、政事、 文学四科。 他整理了《诗经》、《尚书》、《礼记》、《乐经》、《易经》,合称为“五经”(另 还有《春秋》)。他在鲁国不得志,周游列国(宋、卫、齐、蔡、楚等),终不见用。对现 实采取“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态度。 孔子的祖先本来是宋国的贵族,后因避宫廷祸乱而迁居鲁国。孔子的父亲是一名武士,虽跻 身于贵族之列,但地位很低。孔子三岁时,父亲便死去了,他跟着母亲过着贫困的生活。孔 于年轻时做过“委吏”(管理仓库)、“乘田”(掌管牛羊畜牧)一类的小官,鲁定公时, 孔子曾任中都宰、大司寇(主管司法,与司徒、司马、司空三卿并列),鲁定公十二年(公 元前 498 年),孔子“由大司寇行摄相事”,“与闻国政”(《史记?孔子世家》),政 治生涯到了顶峰。由于与当时主宰鲁国政权的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政治观点不和, 孔子离开鲁国去周游列国,希望在别的国家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先后到了卫、宋、 陈、蔡、 楚等国, 都没有受到重用。 晚年回到鲁国一心一意讲学和整理古代文献资料, 曾整理删定 《诗 经》、《尚书》等,并根据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使之成为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历 史着作。孔子讲学,学生多达三千人,其中着名的有七十二人。 《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所记录整理。到汉代时,有《鲁 论语》(20 篇)、《齐论语》(22 篇)、《古文论语》(21 篇)三种《论语》版本流传。 东汉末年,郑玄以《鲁论语》为底本,参考《齐论语》和《古文论语》编校成一个新的本子, 并加以注释。郑玄的注本流传后,《齐论语》和《古文论语》便逐渐亡佚了。以后各代注释 《论语》的版本主要有:三国时魏国何晏《论语集解》,南北朝梁代皇侃《论语义疏》,宋 代邢晏《论语注疏》、朱熹《论语集注》,清代刘宝楠《论语正义》等。9 《论语》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 经典。在表达上, 《论语》语言精炼而形象生动,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在编排上, 《论语》 没有严格的编纂体例,每一条就是一章,集章为篇,篇、章之间并无紧密联系,只是大致归 类,并有重复章节出现。 《论语》又善于通过神情语态的描写,展示人物形象。孔子是《论语》描述的中心,“夫子 风采,溢于格言”(《文心雕龙征圣》);书中不仅有关于他的仪态举止的静态描写,而且 有关于他的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此外,围绕孔子这一中心,《论语》还成功地刻画了一些 孔门弟子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直鲁莽,颜回的温雅贤良,子贡的聪颖善辩,曾皙的潇洒脱俗 等等,都称得上个性鲜明,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孔子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对象,考虑其 不同的素质、优点和缺点、进德修业的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教诲。表现了诲人不倦的可贵 精神。据《颜渊》载,同是弟子问仁,孔子有不同的回答,答颜渊“克己复礼为仁”,答仲 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欲 慎施于人”,答司马中“仁者其言也”。颜渊学养高 深,故答以“仁”学纲领,对仲弓和司马中则答以细目。又如,同是问“闻斯行诸?”孔子 答子路:“又父母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因为“由也兼人,故退之。”答冉有:“闻斯 行之。”因为“求也退,故进之。”这不仅是因材施教教育方法的问题,其中还饱含孔子对 弟子的高度的责任心。 《论语》 是名列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首的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的门人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集 子,成书于战国初期。因秦始皇-焚书坑儒(虽说是焚书坑儒,但是活埋的其实是一些方士 及一些书本),到西汉时期仅有口头传授及从孔子住宅夹壁中所得的本子,计有:鲁人口头 传授的《鲁论语》20 篇,齐人口头传授的《齐论语》22 篇,从孔子住宅夹壁中发现的《古 论语》21 篇。西汉末年,帝师张禹精治《论语》,并根据《鲁论语》,参照《齐论语》, 另成一论,称为《张侯论》。此本成为当时的权威读本,据《汉书?张禹传》记载:“诸儒 为之语曰:‘欲为《论》,念张文。’由是学者多从张氏,馀家寝微。”《齐论语》《古论 语》不久亡佚。现存《论语》20 篇,492 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 444 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 48 章。 (二)《大学》(1 篇) 儒家经典之一,录存于西汉成书的《小戴礼记》(相传是战国时孔场肿铀迹鬃 之孙所作),意为成年人的道德修养。 译文: 古代想弘扬(展现) 美德于天下的人,首先必须治理好国家; 想治理好国家的人, 首先必须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想管理好家庭的人,首先必须修养自己的品行;想修养好自己 品行的人,首先必须端正思想;想端正思想的人,首先必须诚实(诚恳);想诚实的人,首 先必须充实自己的知识。 充实知识的关键在于推究事物的道理。 道理弄明白了知识也就提高, 知识提高了意念就诚实,意念诚实了思想就端正,思想端正了修养就提高,修养提高了家庭 就能管理好,家庭管理好了国家就能够治理好,国家治理好了天下就可太平了。从天子到老 百姓,一样都是以提高修养为根本。那些忽视根本而最后能够治理好国家的统治者不存在, 他们对应重视的反而轻视,对应轻视的却重视,从未见过。 析:儒家一贯重视人的道德修养。修身应从“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入手,然后致 (充实)知,然后诚意(意念诚实),而后方能“齐家&”、“治国” 、“平天下” 。《论语?乡党》 乡党,指乡里、家乡;乡族朋友。古代五百家为党,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合而称乡党。10 本篇是《论语》的一篇,共 27 章,集中记载了孔子的容色言动、衣食住行,颂扬孔子是个 一举一动都符合礼的正人君子,为人们全面了解孔子、研究孔子,提供了生动的素材。 乡党第十 1. 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 【注释】 (1)恂恂:音 xún,温和恭顺。 (2)便便:辩,善于辞令。 【译文】 孔子在本乡的地方上显得很温和恭敬,像是不会说话的样子。但他在宗庙里、朝廷上, 却很善于言辞,只是说得比较谨慎而已。 2. 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zz如也。君在,qe如也。与与如也。 【注释】 (1)侃侃:说话理直气壮,不卑不亢,温和快乐的样子。 (2):音 yín,正直,和颜悦色而又能直言诤辩。 (3)qe:音 cù jí,恭敬而不安的样子。 (4)与与:小心谨慎、威仪适中的样子。 【译文】 孔子在上朝的时候,(国君还没有到来,)同下大夫说话,温和而快乐的样子;同上大 夫说话,正直而公正的样子;国君已经来了,恭敬而心中不安的样子,但又仪态适中。 3. 君召使摈,色勃如也,足j如也。揖所与立,左右手。衣前后,b如也。趋进,翼 如也。宾退,必复命曰:“宾不顾矣。” 【注释】 (1)摈:音 bìn,动词,负责招待国君的官员。 (2)色勃如也:脸色立即庄重起来。 (3)足j:j,音 ju?,脚步快的样子。 (4)b:音 chān,整齐之貌。 (5)翼如也:如鸟儿展翅一样。 【译文】 国君召孔子去接待宾客,孔子脸色立即庄重起来,脚步也快起来,他向和他站在一起的 人作揖,手向左或向右作揖,衣服前后摆动,却整齐不乱。快步走的时候,像鸟儿展开双翅 一样。宾客走后,必定向君主回报说:“客人已经不回头张望了。” 4. 入公门,鞠躬如也,如不容。立不中门,行不履阈。过位,色勃如也,足j如也, 其言似不足者。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出,降一等,逞颜色,怡怡如也。 没阶,趋进,翼如也。复其位,qe如也。 【注释】 (1)鞠躬如:谨慎而恭敬的样子。 (2)履阈:阈,音 yù,门槛,脚踩门坎。 (3)摄齐:齐,音 zī,衣服的下摆。摄,提起。提起衣服的下摆。11 (4)降一等:从台阶上走下一级。 (5)逞:舒展开,松口气。 (6)没阶:走完了台阶。 【译文】 孔子走进朝廷的大门,谨慎而恭敬的样子,好像没有他的容身之地。站,他不站在门的 中间;走,也不踩门坎。经过国君的座位时,他脸色立刻庄重起来,脚步也加快起来,说话 也好像中气不足一样。提起衣服下摆向堂上走的时候,恭敬谨慎的样子,憋住气好像不呼吸 一样。退出来,走下台阶,脸色便舒展开了,怡然自得的样子。走完了台阶,快快地向前走 几步,姿态像鸟儿展翅一样。回到自己的位置,是恭敬而不安的样子。 5. 执圭,鞠躬如也,如不胜。上如揖,下如授。勃如战色,足缩缩,如有循。享礼, 有容色。私觌,愉愉如也。 【注释】 (1)圭:一种上圆下方的玉器,举行典礼时,不同身份的人拿着不同的圭。出使邻国, 大夫拿着圭作为代表君主的凭信。 (2)战色:战战兢兢的样子。 (3):音 sù,小步走路的样子。 (4)如有循:循,沿着。好像沿着一条直线往前走一样。 (5)享礼:享,献上。指向对方贡献礼物的仪式。使者受到接见后,接着举行献礼仪式。 (6)觌:音 dí,会见。 【译文】 (孔子出使别的诸侯国,)拿着圭,恭敬谨慎,像是举不起来的样子。向上举时好像在 作揖,放在下面时好像是给人递东西。脸色庄重得像战栗的样子,步子很小,好像沿着一条 直线往前走。在举行赠送礼物的仪式时,显得和颜悦色。和国君举行私下会见的时候,更轻 松愉快了。 【评析】 以上这五章,集中记载了孔子在朝、在乡的言谈举止、音容笑貌,给人留下十分深刻的 印象。孔子在不同的场合,对待不同的人,往往容貌、神态、言行都不同。他在家乡时,给 人的印象是谦逊、和善的老实人;他在朝廷上, 则态度恭敬而有威仪,不卑不亢,敢于讲话, 他在国君面前,温和恭顺,局促不安,庄重严肃又诚惶诚恐。所有这些,为人们深入研究孔 子,提供了具体的资料。 6. 君子不以绀j饰。红紫不以为亵服。当暑,,必表而出之。缁衣,羔裘;素 衣,裘;黄衣,狐裘。亵裘长,短右袂。必有寝衣,长一身有半。狐貉之厚以居。去丧, 无所不佩。非帷裳,必杀之。羔裘玄冠不以吊。吉月,必朝服而朝。 【注释】 (1)不以绀j饰:绀,音 gàn,深青透红,斋戒时服装的颜色。j,音 zōu,黑中透红,丧 服的颜色。这里是说,不以深青透红或黑中透红的颜色布给平常穿的衣服镶上边作饰物。 (2)红紫不以为亵服:亵服,平时在家里穿的衣服。古人认为,红紫不是正色,便服不 宜用红紫色。12 (3):,音 zhěn,单衣。,音 chī,细葛布。,音 xì,粗葛布。这里是 说,穿粗的或细的葛布单衣。 (4)必表而出之:把麻布单衣穿在外面,里面还要衬有内衣。 (5)缁衣:黑色的衣服。 (6)羔裘:羔皮衣。古代的羔裘都是黑羊皮,毛皮向外。 (7):音 ní,小鹿,白色。 (8)短右袂:袂,音 m?i,袖子。右袖短一点,是为了便于做事。 (9)寝衣:睡衣。 (10)狐貉之厚以居:狐貉之厚,厚毛的狐貉皮。居,坐。 (11)帷裳:上朝和祭祀时穿的礼服,用整幅布制作,不加以裁剪。折叠缝上。 (12)必杀之:一定要裁去多余的布。杀,裁。 (13)羔裘玄冠:黑色皮礼貌。 (14)不以吊:不用于丧事。 (15)吉月:每月初一。一说正月初一。 【译文】 君子不用深青透红或黑中透红的布镶边, 不用红色或紫色的布做平常在家穿的衣服。 夏 天穿粗的或细的葛布单衣,但一定要套在内衣外面。黑色的羔羊皮袍,配黑色的罩衣。白色 的鹿皮袍,配白色的罩衣。黄色的狐皮袍,配黄色的罩衣。平常在家穿的皮袍做得长一些, 右边的袖子短一些。 睡觉一定要有睡衣, 要有一身半长。 用狐貉的厚毛皮做坐垫。 丧服期满, 脱下丧服后,便佩带上各种各样的装饰品。如果不是礼服,一定要加以剪裁。不穿着黑色的 羔羊皮袍和戴着黑色的帽子去吊丧。每月初一,一定要穿着礼服去朝拜君主。 7. 齐,必有明衣,布。齐必变食,居必迁坐。 【注释】 (1)齐:同斋。 (2)明衣:斋前沐浴后穿的浴衣。 (3)变食:改变平常的饮食。指不饮酒,不吃葱、蒜等有刺激味的东西。 (4)居必迁坐:指从内室迁到外室居住,不和妻妾同房。 【译文】 斋戒沐浴的时候, 一定要有浴衣, 用布做的。 斋戒的时候, 一定要改变平常的饮食, 居住也一定搬移地方,(不与妻妾同房)。 8.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而g,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 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 气。惟酒 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 【注释】 (1)脍:音 kuài,切细的鱼、肉。 (2):音 yì,陈旧。食物放置时间长了。 (3)g:音ài,变味了。 (4)馁:音 něi,鱼腐烂,这里指鱼不新鲜。 (5)败:肉腐烂,这里指肉不新鲜。 (6)饪:烹调制作饭菜。13 (7)不时:应时,时鲜。 (8)割不正:肉切得不方正。 (9)气:同“饩”,音 xì,即粮食。 (10)不及乱:乱,指酒醉。不到酒醉时。 (11)脯:音 fǔ,熟肉干。 【译文】 粮食不嫌舂得精,鱼和肉不嫌切得细。粮食陈旧和变味了,鱼和肉腐烂了,都不吃。食 物的颜色变了,不吃。气味变了,不吃。烹调不当,不吃。不时新的东西,不吃。肉切得不 方正,不吃。佐料放得不适当,不吃。席上的肉虽多,但吃的量不超过米面的量。只有酒没 有限制,但不喝醉。从市上买来的肉干和酒,不吃。每餐必须有姜,但也不多吃。 9. 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 【注释】 (1)不宿肉:不使肉过夜。古代大夫参加国君祭祀以后,可以得到国君赐的祭肉。但祭祀 活动一般要持续二三天,所以这些肉就已经不新鲜,不能再过夜了。超过三天,就不能再过 夜了。 (2)祭肉:这是祭祀用的肉。 【译文】 孔子参加国君祭祀典礼时分到的肉,不能留到第二天。祭祀用过的肉不超过 三天。超过三天,就不吃了。 【评析】 以上 4 章里,记述了孔子的衣着和饮食习惯。孔子对“礼”的遵循,不仅表现在与国 君和大夫们见面时的言谈举止和仪式,而且表现在衣着方面。他对祭祀时、服丧时和平时 所穿的衣服都有不同的要求,如单衣、罩衣、麻衣、皮袍、睡衣、浴衣、礼服、便服等, 都有不同的规定。在吃的方面,“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而且对于食物,有八种他不吃。 吃了,就有害于健康。 10 食不语,寝不言。 【译文】 吃饭的时候不说话,睡觉的时候也不说话。 11 虽疏食菜羹(1),瓜祭(2),必齐(3)如也。 【注释】 (1)菜羹:用菜做成的汤。 (2)瓜祭:古人在吃饭前,把席上各种食品分出少许,放在食具之间祭祖。 (3)齐:同斋。 【译文】 即使是粗米饭蔬菜汤, 吃饭前也要把它们取出一些来祭祖, 而且表情要像斋戒时那样严 肃恭敬。14 12 席(1)不正,不坐。 【注释】 (1)席:古代没有椅子和桌子,都坐在铺于地面的席子上。 【译文】 席子放得不端正,不坐。 13 乡人饮酒(1),杖者(2)出,斯出矣。 【注释】 (1)乡人饮酒:指当时的乡饮酒礼。 (2)杖者:拿拐杖的人,指老年人。 【译文】 行乡饮酒的礼仪结束后,(孔子)一定要等老年人先出去,然后自己才出去。 14 乡人傩(1),朝服而立于阼阶(2)。 【注释】 (1)傩:音 nu?。古代迎神驱鬼的宗教仪式。 (2)阼阶:阼,音 zu?,东面的台阶。主人立在大堂东面的台阶,在这里欢迎客人。 【译文】 乡里人举行迎神驱鬼的宗教仪式时,孔子总是穿着朝服站在东边的台阶上。 15 问(1)人于他邦,再拜而送之(2)。 【注释】 (1)问:问候。古代人在问候时往往要致送礼物。 (2)再拜而送之:在送别客人时,两次拜别。 【译文】 (孔子)托人向在其他诸侯国的朋友问候送礼,便向受托者拜两次送行。 【评析】 以上 6 章中,记载了孔子举止言谈的某些规矩或者习惯。他时时处处以正人君子 的标准要求自己,使自己的言行尽量符合礼的规定。他认为,“礼”是至高无上的,是神 圣不可侵犯的,那么,一投足、一举手都必须依照礼的原则。这一方面是孔子个人修养的 具体反映,一方面也是他向学生们传授知识和仁德时所身体力行的。 16 康子馈药,拜而受之。曰:“丘未达,不敢尝。” 【译文】 季康子给孔子赠送药品,孔子拜谢之后接受了,说:“我对药性不了解,不敢尝。”15 17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译文】 马棚失火烧掉了。孔子退朝回来,说:“伤人了吗?”不问马的情况怎么样。 【评析】 孔子家里的马棚失火被烧掉了。当他听到这个消息后,首先问人有没有受伤。有人说, 儒家学说是“人学”,这一条可以作佐证材料。他只问人,不问马,表明他重人不重财,十 分关心下面的人。事实上,这是中国自古以来人道主义思想的发端。 18 君赐食,必正席先尝之。君赐腥(1),必熟而荐(2)之。君赐生,必畜之。侍食于君, 君祭,先饭。 【注释】 (1)腥:牛肉。 (2)荐:供奉。 【译文】 国君赐给熟食,孔子一定摆正座席先尝一尝。国君赐给生肉,一定煮熟了,先给祖 宗上供。国君赐给活物,一定要饲养起来。同国君一道吃饭,在国君举行饭前祭礼的时候, 一定要先尝一尝。 【评析】 古时候君主吃饭前,要有人先尝一尝,君主才吃。孔子对国君十分尊重。他在与国 君吃饭时,都主动尝一下,表明他对礼的遵从。 19 疾,君视之,东首(1),加朝服,拖绅(2)。 【注释】 (1)东首:头朝东。 (2)绅:束在腰间的大带子。 【译文】 孔子病了,国君来探视,他便头朝东躺着,身上盖上朝服,拖着大带子。 【评析】 孔子患了病, 躺在床上, 国君来探视他, 他无法起身穿朝服, 这似乎对国君不尊重, 有违于礼,于是他就把朝服盖在身上。这反映出孔子即使在病榻上,也不会失礼于国君。 20 君命召,不俟驾行矣。 【译文】 国君召见(孔子),他不等车马驾好就先步行走去了。16 21 入太庙,每事问(1)。 【注释】 (1)此章重出。译文参见《八佾》篇第三之第 15 章。 22 朋友(1)死,无所归,曰:“于我殡(2)。” 【注释】 (1)朋友:指与孔子志同道合的人。 (2)殡:停放灵柩和埋葬都可以叫殡,这里是泛指丧葬事务。 【译文】 (孔子的)朋友死了,没有亲属负责敛埋,孔子说:“丧事由我来办吧。” 23 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 【译文】 朋友馈赠物品,即使是车马,不是祭肉,(孔子在接受时)也是不拜的。 【评析】 孔子把祭肉看得比车马还重要,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祭肉关系到“孝”的问 题。用肉祭祀祖先之后,这块肉就不仅仅是一块可以食用的东西了,而是对祖先尽孝的一个 载体。 24 寝不尸,居不客。 【译文】 (孔子)睡觉不像死尸一样挺着,平日家居也不像作客或接待客人时那样庄重 严肃。 25 见齐衰(1)者,虽狎(2),必变。见冕者与瞽者(3),虽亵(4),必以貌。凶服(5)者式(6) 之。式负版者(7)。有盛馔(8),必变色而作(9)。迅雷风烈必变。 【注释】 (1)齐衰:zī cuī,指丧服。 (2)狎:音 xiá,亲近的意思。 (3)瞽者:盲人,指乐师。 (4)亵:音 xi?,常见、熟悉。 (5)凶服:丧服。 (6)式:同轼,古代车辆前部的横木。这里作动词用。遇见地位高的人或其他人时, 驭手身子向前微俯,伏在横木上,以示尊敬或者同情。这在当时是一种礼节。 (7)负版者:背负国家图籍的人。当时无纸,用木版来书写,故称“版”。 (8)馔:音 zhuàn,饮食。盛馔,盛大的宴席。 (9)作:站起来。 【译文】17 (孔子)看见穿丧服的人,即使是关系很亲密的,也一定要把态度变得严肃起来。看见 当官的和盲人,即使是常在一起的,也一定要有礼貌。在乘车时遇见穿丧服的人,便俯伏在 车前横木上(以示同情)。遇见背负国家图籍的人,也这样做(以示敬意)。(作客时,) 如果有丰盛的筵席,就神色一变,并站起来致谢。遇见迅雷大风,一定要改变神色(以示对 上天的敬畏)。 26 升车,必正立,执绥(1)。车中,不内顾(2),不疾言(3),不亲指(4)。 【注释】 (1)绥:上车时扶手用的索带。 (2)内顾:回头看。 (3)疾言:大声说话。 (4)不亲指:不用自己的手指划。 【译文】 上车时,一定先直立站好,然后拉着扶手带上车。在车上,不回头,不高声说话, 不用自己的手指指点点。 【评析】 以上这几章,讲的都是孔子如何遵从周礼的。在许多举动上,他都能按礼行事,对 不同的人、不同的事、不同的环境,应该有什么表情、什么动作、什么语言,他都一丝不苟, 准确而妥贴。所以,孔子的学生们在谈起这些时,津津乐道,极其佩服。 27 色斯举矣(1),翔而后集(2)。曰:“山梁雌雉(3),时哉时哉!(4)”子路共(5)之,三 嗅而作(6)。 【注释】 (1)色斯举矣:色,脸色。举,鸟飞起来。 (2)翔而后集:飞翔一阵,然后落到树上。鸟群停在树上叫“集”。 (3)山梁雌雉:聚集在山梁上的母野鸡。 (4)时哉时哉:得其时呀!得其时呀!这是说野鸡时运好,能自由飞翔,自由落下。 (5)共:同“拱”。 (6)三嗅而作:嗅应为笞种蟆螅 jú,鸟张开两翅。一本作“戛”字,鸟的 长叫声。 【译文】 孔子在山谷中行走,看见一群野鸡在那儿飞,孔子神色动了一下,野鸡飞翔 了一阵落在树上。孔子说:“这些山梁上的母野鸡,得其时呀!得其时呀!”子路向他们拱 拱手,野鸡便叫了几声飞走了。 【评析】 这里似乎是在游山观景,其实孔子是有感而发。他感到山谷里的野鸡能够自由飞翔,自 由落下,这是“得其时”,而自己却不得其时,东奔西走,却没有获得普遍响应。因此,他 看到野鸡时,神色动了一下,随之发出了这样的感叹。3+应用(周一) 3-418 &第十二单元:演讲艺术了解演讲的一般知识 掌握并能灵活运用一些好的演讲方法和技巧& 写作演讲体会 视屏指导 http://jingyan.baidu.com/article/e6cbfde54f1a188a.html 意义作用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演讲能力已成为考核和评价人才素质的重要尺度, 学习演讲 的人越来越多。初学演讲的人,往往有着迫切的成功欲望,但却容易走上两个极端:或者轻 视理论、盲目实践,或者死抠理论、忽略实践,事与愿违??美国著名的演讲教育家卡耐基 说过: “世界上没有什么天才演讲家。只要你能遵循一些简单却又十分重要的规则,演讲就 会变得轻而易举。”事实证明,没有一个人的演讲能力是天生的,而唯有在科学理论的指导 下经过长期的艰苦实践, 才是古今中外的一切著名演讲家成长的共同道路。 演讲能发掘你的 潜能,培养你的自信,最大限度地发挥你的才能。 演讲是一门语言艺术,它的主要形式是“讲”,即运用有声语言并追求言辞的表现力和 声音的感染力;同时还要辅之以“演”,即运用面部表情、手势动作、身体姿态乃至一切可 以理解的态势语言,使讲话“艺术化”起来,从而产生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 演讲表达的主要特点是“讲”,对演讲者来说,写好了演讲词,不一定就讲得好,正 如作曲家不一定是演唱家一样。有文才,善于写出好的演讲词的人,不一定有口才,不一定 能讲得娓娓动听。真正的演讲家,既要善写,还要会讲,即既要有文才又要有口才。从某种 意义上说,口才比文才更为重要。如果演讲者讲话哼哼哈哈,拖泥带水,“这个”“那个” 的一大串,那么,即令有超凡脱俗的智慧,有深刻广博的思想内容,也无济于事。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想要成就一次精彩的演讲,一方面要注重平日 里的锻炼和学习, 另一方面也要掌握一定的演讲技巧, 下面我就从以下八个方面与大家共同 分享学习一下演讲的技巧和方法。 演讲时的姿势 1 演说时的姿势(posture)也会带给听众某种印象,例如堂堂正正的印象或者畏畏缩缩 的印象。虽然个人的性格与平日的习惯对此影响颇巨,不过一般而言仍有方便演讲的姿势, 即所谓“轻松的姿势”。要让身体放松,反过来说就是不要过度紧张。过度的紧张不但会表 现出笨拙僵硬的姿势,而且对于舌头的动作也会造成不良的影响。 2 决窍之一是张开双脚与肩同宽,挺稳整个身躯。另一个决窍是想办法扩散并减轻施加在身 体上的紧张情绪。例如将一只手稍微插入口袋中,或者手触桌边、或者手握麦克风等等。 演讲时的视线 1 在大众面前说话,亦即表示必须忍受众目睽睽的注视。当然,并非每位听众都会对你报以 善意的眼光。尽管如此,你还是不可以漠视听众的眼光,避开听众的视线来说话。尤其当你 走到麦克风旁边站立在大众面前的那一瞬间,来自听众的视线有时甚至会让你觉得刺痛。 2 克服这股视线压力的秘决,就是一面进行演讲;一面从听众当中找寻对于自己投以善 意而温柔眼光的人。并且无视于那些冷淡的眼光。此外,把自己的视线投向强烈“点头”以 示首肯的人,对巩固信心来进行演说也具有效果。19 演讲时的脸部表情 1 演讲时的脸部表情无论好坏都会带给听众极其深刻的印象。紧张、疲劳、喜悦、焦虑、 等情绪无不清楚地表露在脸上, 这是很难藉由本人的意志来加以控制的。 演讲的内容即使再 精彩,如果表情总觉缺乏自信,老是畏畏缩缩,演讲就很容易变得欠缺说服力。 2 控制脸部的方法,首先“不可垂头”。人一旦“垂头”就会予人“丧气”之感,而且 若视线不能与听众接触,就难以吸引听众的注意。另一个方法是“缓慢说话”。说话速度一 旦缓慢,情绪即可稳定,脸部表情也得以放松,再者,全身上下也能够为之泰然自若起来。 演讲时的服饰和发型――服装也会带给观众各种印象。 尤其是东方男性总是喜欢穿着灰 色或者蓝色系列的服装, 难免给人过于刻板无趣印象。 轻松的场合不妨穿着稍微花俏一点的 服装来参加。不过如果是正式的场合,一般来说仍以深色西服、男士无尾晚宴服(tuxedo)、 以及燕尾服为宜。其次,发型也可塑造出各种形象来。长发和光头各自蕴含其强烈的形象, 而鬓角的长短也被认为是个人喜好的表征。站出来演讲之际,你的服装、究竟带给对方何种 印象?希望各位好好地思量一番。 演讲的声音和腔调 1 演讲的语言从口语表述角度看,必须做到发音正确、清晰、优美,词句流利、准确、 易懂,语调贴切、自然、动情。 发音正确、清晰、优美 ,以声音为主要物质手段的,语音的要求很高,既要能准确地表 达出丰富多彩的思想感情,又要悦耳爽心,清这优美。为此,演讲者必须认真对语音进行研 究,努力使自己的声音达到最佳状态。 一般来说,最佳语言是: (1)准确清晰,即吐字正确清楚,语气得当,节奏自然; (2)清亮圆润,即声音宏亮清越,铿锵有力,悦耳动听; (3)富于变化,即区分轻重缓急,随感情变化而变化; (4)有传达力和浸彻力,即声音有一定的响度的力度,使在场听众都能听真切,听明 白。 演讲语言常见的毛病有声音痉挛颤抖,飘忽不定;大声喊叫,音量过高;音节含糊, 夹杂明显的气息声;声音忽高忽低,音响失度;朗诵腔调,生硬呆板等。所有这些,都会影 响听众对演讲内容的理解。 2 词句流利、准确、易懂 听众通过演讲活动接受信息主要诉诸听觉作用。演讲者借助口语发出的信息,听众要 立即能理解。口语与书面语之间有较明显的差距。有人说,书面语是最后被理解,而口语则 需立即被听懂。 3.与书面语相比,口语具有以下特点: 1、句式短小。演讲不宜使用过长的句子。 2、通俗易懂。要使用常用词语和一些较流行的口头词语,使语言富有生气和活力; 3、不过多的做某些精确的列举,特别是过大的数字,常用约数。 4、较多地使用那些表明个人倾向的词语,诸如“显而易见”“依我看来”等等,并且 常常运用“但是”、“除了”等连接词,使讲话显得活泼、生动、有气势。当然,讲究表意 朴实的口语化,绝不能像平常随便讲话那样任意增减音节,拖泥带水,吭吭巴巴,这样便损20 害了口语的健康美,破坏了语言的完整性。4 语调贴切、自然、动情 语调是口语表达的重要手段,它能很好地辅助语言表情达意。同样一句话,由于语调 轻重、 高低长短、 急缓等的不同变化, 在不同的语境里可以表达出种种不同的思想感情, 一 般来讲,表达坚定、果敢、豪迈、愤怒的思想感情,语气急骤,声音较重;表达幸福、温暖、 体贴、欣慰的思想感情,语气舒缓,声音较轻;表示优雅、庄重、满足,语调前后尽弱中间 强。只有这样,才能绘声绘色,传情达意。 语调的选择和运用,必须切合思想内容,符合语言环境,考虑现场效果。语调贴切、 自然正是演讲者思想感情在语言上的自然流露。所以,演讲者恰当地运用语调,事先必须准 确地掌握演讲内容和感情。说话的速度 说话的速度也是演讲的要素。为了营造沉着的气氛,说话稍微慢点是很重要。标准大致 为 5 分钟三张左右的 A4 原稿,不过,此地要注意的是,倘若从头至尾一直以相同的速度来 进行,听众会睡觉的。 科学的发音取决于科学的运气,有些演讲者时间稍长点就底气不足,出现口干舌燥、声 音嘶哑的现象,此时,只得把气量集中到喉头,使声带受压,变成喉音。 “气乃音之帅。 ” 气息是声音的原动力, 科学地运用运气发音方法可以便声音更加甜美、 清亮、持久、有力。要达到这个目的,平时要加强训练,掌握胸腹联合呼吸法。其要领是: 又目平视,全身放松,喉松鼻通,无论是站姿还是坐式,胸部稍向前倾,小腹自然内收。 吸气方法是:扩展两肋,向上向外提起,感到感到腰带渐紧,后腰有撑开感。横隔膜下 压腹部扩大胸腔体积,小腹内收,气贯“丹田”。用鼻吸气,做到快、缓、稳。 呼气方法是:控制两肋,使腹部有一种压力,将气均匀地往外吐,呼气时用嘴, 做到匀、 缓、稳。3. (周二) 3-4&拓展学习延伸阅读二、三个相关作品, 观看一、二个相关的视频资料&&能够借助文献资料对作品进行分析、探讨 作学习体会&21写 史籍 1.《左传》闵公元年至闵公二年 女传?卷之七?孽嬖传》2.《史记?卷三十七?卫康叔世家第七》 3.《列古代歌谣与诗歌舞蹈: 种姓时期《神话》――部族时期《诗经》《楚辞》――民族国家时期《汉赋》 《毛诗序》云:“《君子偕老》,刺卫夫人也。夫人淫乱,失事君子之道,故陈人君之德, 服饰之盛,宜与君子偕老也。”孔疏云:“毛以为由夫人失事君子之道,故陈别有小君内有 贞顺之德,外有服饰之盛,德称其服宜与君子偕老者,刺今夫人有淫u之行,不能与君子偕 老。” 他们认为此诗所写的服饰仪容之美属于理想的“小君”(国君之妻)。而朱熹《诗 集传》则说:“言夫人当与君子偕老,故其服饰之盛如此,而雍容自得,安重宽广,又有以 宜其象服。今宣姜之不善乃如此,虽有是服,亦将如之何哉!言不称也。”他以为服饰仪容 之美乃是反衬宣姜人品行为之丑。在这点上今之学者又多从朱熹之说。 一说: 宣姜(卫宣公夫人) 卫宣公本来为太子公子常弊樱┤⑵拮樱研⒌轿拦N佬歉雒廊耍 趁急子出使郑国的机会,自己把宣姜娶为自己的夫人,之后宣姜生下公子寿、公子朔两个儿 子。宣姜讨厌宣公,想和急子重叙旧缘,被急子拒绝。 宣姜由爱生恨,与儿子公子朔共谋向宣公进太子车牟餮浴P敕削硖常⒐邮 为太子,于是派太子吵鍪蛊牍扇嗣俺涞猎粼诎肼飞绷怂 宣姜的长子公子寿密告太子常八永胪夤L尘芫耍邮僦缓迷谔 船上请他饮酒,他想代替太子呈芩馈K职嘴傅搅宋拦呔齿返亍5猎艏桨嘴敢晕 是太子常谑巧绷斯邮佟L承蚜耍吹揭豢吹艿艿氖澹罂蓿 “所当杀乃我也。” 盗贼又杀了太子场 《诗经?二子乘舟》记载着宣姜对急子和公子寿的思念: 二子乘舟,泛泛其景,愿言思子,中心养养! 二子乘舟,泛泛其逝,愿言思子,不暇有害! 二说(另卫襄公正夫人亦称宣姜,二女非一人。 宣公两个儿子都死了,立公子朔为太子。次年(前 700 年),宣公薨逝,太子朔即位为卫惠 公。卫惠公即位后,地位非常不稳固。太子澈凸邮俑饔械秤穑鞘笨滔胛轿还颖 仇,于是不久发动政变,赶走了卫惠公,立公子持芮参拦 后来卫惠公从齐国搬兵,齐军攻下卫国,赶走卫君黔牟,杀掉了叛乱的右公子职和左公 子泄,卫惠公再次上台。 但是卫国国内两公子的党羽势力仍然很强。 为了安抚卫国国人和两公子的势力, 齐襄公 出了一个馊主意,作主把宣姜改嫁公子车牡艿芄油纾ㄎ勒巡P凸油缁楹蠓浅 幸福。后来,宣姜又与公子顽生了三男二女:齐子、戴公、文公、宋桓夫人、许穆夫人。 宣姜死于何年?历史没有记载。一只美丽的蝴蝶消逝在历史深处?? 《鹑之奔奔》卫惠公眼看兄长公子顽和生母宣姜比翼双飞,写了一首鹑之奔奔,以雌雄鹑鹊 相交反兴他们的乱伦行径: 鹊之。人之无良,我以为兄? 鹊之,鹑之奔奔。人之无良,我以为君?22 卫惠公非常尴尬,写诗制止国人言论: 墙有茨,不可埽也。中篝之言,不可道也。所可道也,言之丑也。 墙有茨,不可襄也。中篝之言,不可详也。所可详也,言之长也。 墙有茨,不可束也。中篝之言,不可读也。所可读也,言之辱也 《诗经?邶风 ?新台》将卫宣公比做丑陋的癞蛤蟆,道: 新台有,河水弥弥。燕婉之求,cX不鲜。 新台有洒,河水浼浼。燕婉之求,cX不殄。 鱼网之设,鸿则离之。燕婉之求,得此戚施。 《毛序》解说:“《新台》,刺卫宣公也,纳持蓿餍绿ㄓ诤由隙硕裰 作是诗也。”新台在临漳县古黄河故道附近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老”:一个人按照普通人的方式完成普通人的价值或者愿望,社会愿望。 历史上,雅利安人摧毁了四大文明古国中的三个:古巴比伦、古印度、古埃及。正是由于雅 利安人有一段辉煌历史, 后来许多国家和民族宣称雅利安人是其祖先。 波斯人宣称是古雅利 安文化的继承者。塔吉克人也是如此宣称。 有史以来第一位女将军――妇好,商朝国王武丁的妻子,中国历史上有据可查(甲骨文)的 第一位女性军事统帅, 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女政治家。 她不仅能够率领军队东征西讨为武丁 拓展疆土,而且还主持着武丁朝的各种祭祀活动。因此武丁十分喜欢她,她去世后武丁悲痛 不已,追谥曰“辛”,商朝的后人们尊称她为“母辛”、“后母辛”,司母辛大方鼎即是她 的用器。妇好墓于 1976 年于河南安阳殷墟被发现。4 (周二)3-4&第二单元:文学与纺织服装文化(二)两汉史传1 重点了解司马迁和《史记》23 2 学习《胡服骑射》等作品 3 能够站在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对历史人物进行再评价品评历史人物&《史记》 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 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 间共 3000 多年的历史。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史记》 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 历代“正史”所传承。同时,《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 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刘向等人认 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 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 (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 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据《战国策?赵策二》记载:“今吾(赵武灵王)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史记》卷 四十三《赵世家》也记载:“十九年正月,大朝信宫,召肥义与议天下,五日而毕,遂下令 易胡服,改兵制,习骑射”。是说赵武灵王召肥义与议天下,五日后决定推行胡服、教练骑 射,励行改革。 名称来由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称“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 据现知材料考证,最早称司马迁这部史著为《史记》的,是东汉桓帝时写的《东海庙碑》, 此前“史记”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 名。[1]创作背景 东周时期王道废弛, 秦朝毁弃古代文化典籍, 以致明堂、 石室的珍贵图书典籍散失错乱。 汉朝建立后,萧何修订法律,韩信申明军法,张苍制立章程,叔孙通确定礼仪,品学兼优的 文学之士逐渐进用,《诗》、《书》等被毁弃的古书亦不断在各地被爱好文学的人士搜寻并 献出。[2]取材 内容 《史记》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写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前 122 年),叙述了中国三 千年左右的历史。据司马迁说,全书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 十篇,共一百三十篇,约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1]24 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提到《史记》缺少十篇。三国魏张晏指出这十篇是 《景 帝本纪》、《武帝本纪》、《礼书》、《乐书》、《律书》、《汉兴以来将相年表》、《日 者列传》、《三王世家》、《龟策列传》、《傅靳列传》。后人大多数不同意张晏的说法, 但《史记》残缺是确凿无疑的。今本《史记》 也是一百三十篇,有少数篇章显然不是司马 迁的手笔,汉元帝、成帝时的博士褚少孙补写过《史记》,今本《史记》中“褚先生曰”就 是他的补作。[13] 《史记》分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部分。其中本纪和列传是主体。它以历史上的 帝王等政治中心人物为史书编撰的主线,各种体例分工明确,其中,“本纪”、“世家”、 “列传”三部分,占全书的大部分篇幅,都是以写人物为中心来记载历史的,由此,司马迁 创立了史书新体例“纪传体”。 “本纪”是全书提纲,以王朝的更替为体,按年月时间记述帝王的言行政绩;其中记载 先秦历史的五篇,依次 是 五帝,夏,殷,周 ,秦;记载秦汉历史的七篇,依次是秦始皇, 楚霸王项羽,汉高祖刘邦,高后吕雉,汉文帝刘恒,汉景帝刘启和汉武帝刘彻。 “表”用表格来简列世系、人物和史事; “书” 则记述制度发展,涉及礼乐制度、天文兵律、社会经济、河渠地理等诸方面内容; “世家”记述子孙世袭的王侯封国史迹和特别重要人物事迹; “列传”是帝王诸侯外其他各方面代表人物的生平事迹和少数民族的传记。[1]《史记》 取材相当广泛。当时社会上流传的《世本》、《国语》、《秦记》、《楚汉春秋》、诸子百 家等著作和国家的文书档案,以及实地调查获取的材料,都是司马迁写作 《史记》的重要 材料来源。特别可贵的是,司马迁对搜集的材料做了认真的分析和选择,淘汰了一些无稽之 谈,如不列没有实据的三皇,以五帝作为本纪开篇,对一些不能弄清楚的问题,或者采用阙 疑的态度,或者记载各种不同的说法。由于取材广泛,修史态度严肃认真,所以,《史记》 记事翔实,内容丰富。[1]创作过程 司马迁之父司马谈曾任太史令,将修史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可惜壮志未酬与世长辞。 司马迁子承父志,继任太史令。他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 传闻。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太初元年(前 104 年),司马迁开始了《太史公书》即后来被 称为《史记》的史书创作。但是,事出意外,天汉三年(前 98 年),李陵战败投降匈奴, 司马迁因向汉武帝辩护事情原委而被捕入狱, 并处以宫刑, 在形体和精神上给了他巨大的创 伤。出狱后任中书令,他忍辱含垢,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 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前后经历了 14 年,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3]传承 司马氏世代为太史,整理和论述历史。《隋书?经籍志》载:“谈乃据《左氏春秋》、 《国语》、《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接其后事,成一家之言。”。可见司马 谈有意继续编订 《春秋》以后的史事。 元封元年, 汉武帝进行封禅大典,司马谈身为太史令,25 却无缘参与当世盛事,引为终生之憾,忧愤而死,死前将遗志嘱咐儿子司马迁说:“今天子 接千岁之统, 封泰山, 而余不得从行, 是命也夫! 余死, 汝必为太史, 无忘吾所欲论著矣??” 司马迁则回答道:“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可知司马迁乃秉承父亲的遗志完成 史着。而《史记》以《封禅书》为其八书之一,即见其秉先父之意。司马迁是绍继《春秋》, 并以汉武帝元狩元年“获麟”,撰写《史记》。司马迁的外孙杨恽经过努力,才开始流传, 但到东汉时已经有了残缺。 今本《史记》一百三十卷,篇数跟司马迁自序所说的相符。但《汉书?司马迁传》说其 中“十篇缺,有录无书”。三国魏张晏注:“迁没之后,亡景纪、武纪、礼书、乐书、兵书 (即律书)、汉兴以来将相年表、日者传、三王余篇”,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著录冯 商所续《史记》七篇;刘知几认为续补《史记》的不只是褚、冯两家,而有十五家之多。[1] 《史记》有两部,一部在司马迁的工作场所(宫廷);副本在家中。在汉宣帝时期,司 马迁的外孙杨恽开始把该书内容向社会传播, 但是篇幅流传不多, 很快就因为杨恽遇害中止。 《史记》成书后,由于它“是非颇谬于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 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贱贫,此其所蔽也。 [4] ”被指责为对抗汉代正宗思想 的异端代表。因此,在两汉时,《史记》一直被视为离经叛道的“谤书”,不但得不到应有 的公正评价,而且当时学者也不敢为之作注释。 在西汉即使诸侯都没有全版的《太史公书》,东平王向朝廷要求赏赐宫廷中的《太史公 书》也遭到拒绝。因为《史记》中有大量宫廷秘事,西汉严禁泄露宫廷语,因此只有宫廷人 员才能接触到该书。 汉宣帝时褚少孙在宫廷中阅读该书, 其中已经有些篇幅不对宫廷官员开 放,到班固父子时,宣称缺少了十篇,班固家被皇室赐予《太史公书》副本,其中也少了十 篇。 司马迁创作的《史记》比较广泛地传播流行,大约是在东汉中期以后。东汉朝廷也曾下 诏删节和续补《史记》。《后汉书?杨终传》云,杨终“受诏删《太史公书》为十余万言”。 表明东汉皇室依然不愿全部公开《史记》,只让杨终删为十多万字发表。被删后仅十余万言 的《史记》,在汉以后即失传,以后一直流传的是经续补的《史记》。[1] 唐朝时,由于古文运动的兴起,文人们对《史记》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当时著名散文家 韩愈、柳宗元等都对《史记》特别推崇。 宋元之后,欧阳修、郑樵、洪迈、王应麟各家,以及明朝的公安派、清朝的桐城派,都 十分赞赏《史记》的文笔。《史记》的声望与日俱增,各家各派注释和评价《史记》的书也 源源不断出现。[5] 今本《史记》中有些篇章或者有些段落不是司马迁所撰写,明显有补窜痕迹,如《司马 相如列传》有扬雄以为靡丽之赋劝百而讽一之语, 《公孙弘传》中有汉平帝元始中诏赐弘子 孙爵语, 《贾谊传》中有贾嘉最好学、至孝昭时列为九卿语,等等,这些内容都是后人补窜。 而对于《史记》缺篇的补写,裴S在《太史公自序》末注文中引三国时张晏的话,说《史记》 亡十篇,“元、成之间,褚先生补续,作《武帝纪》、《三王世家》、《龟策》、《日者列 传》,言辞鄙陋,非迁本意也。”认为褚少孙补了亡佚十篇中的四篇。张守节《龟策列传?正26 义》 则认为褚少孙补十篇, 赵翼 《廿二史札记》 卷一也认为褚少孙补十篇。 但是, 据 《汉书? 艺 文志》、《论衡?须颂篇》、《后汉书?班彪传》注及《史通?古今正史篇》等,西汉后期 补续《史记》的多达 17 家。张大可认为真正补续的只有褚少孙一人,其余均为续写西汉史, 大都单独别行,与褚少孙续补附骥《史记》而行不同 [6] 。赵生群则根据有关资料,认为 真正补续《史记》的除褚少孙之外,还有冯商,《汉书?艺文志》对冯商所续《太史公》保 留七篇,当是补亡之作;删除四篇,应是续《史记》之文。[7]增补 《史记》在流传过程中,也窜入了其他文字,失去原貌。至于《史记》中哪些属于窜入 文字, 古今以来的学者也有许多看法。 最有代表性的是崔适, 他在 《史记探源》 中认为, 《史 记》属于今文学,由于刘歆的窜乱,乃杂有古文说。刘歆伪造《左传》,凡《史记》中出于 《左传》的内容,皆为刘歆所窜入。而且,崔适列举八条理由证明《史记》断限止于“麟止” (汉武帝元狩元年),所以,“麟止”(元狩元年)后的记载皆为窜入。他认为,《史记》 中有 29 篇为后人所补和妄人所续,它们是:《文帝纪》、《武帝纪》、《年表》第五至第 十(6 篇)、八书(8 篇)、《三王世家》、《张苍传》、《南越传》、《东越传》、《朝 鲜传》、《西南夷传》、《循吏传》、《汲郑传》、《酷吏传》、《大宛传》、《佞幸传》、 《日者传》、《龟策传》。崔适还认为《年表》五至九为褚少孙所补,其余妄人所续[8] 。 崔适的一些观点颇有偏激之处,朱东润《史记考索》附《史记百三十篇伪窜考》一文[9] , 对“十篇亡佚”和崔适提出的 29 篇补续及其他说法涉及到的篇目共 48 篇进行辨析,有肯定 前人者,也有反驳前人者。 据日本学者泷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史记总论》“史记附益条”,涉及《史记》补窜 的篇目有 34 篇,它们是: 本纪 2 篇:《秦始皇本纪》、《今上本纪》。 表 6 篇:《三代世表》、《汉兴诸侯年表》、《高祖功臣侯者年表》、《惠景间侯者年 表》、《汉兴以来将相年表》、《建元以来侯者年表》。 书 6 篇:《礼书》、《乐书》、《律书》、《历书》、《天官书》、《封禅书》。 世家 7 篇:《陈涉世家》、《外戚世家》、《楚元王世家》、《齐悼惠王世家》、《曹 相国世家》、《梁孝王世家》、《三王世家》。 列传 13 篇:《贾生列传》、《郦商列传》、《张丞相列传》、《郦生陆贾列传》、《田 叔列传》、《李将军列传》、《卫将军骠骑列传》、《平津侯主父偃列传》、《司马相如列 传》、《酷吏列传》、《滑稽列传》、《日者列传》、《龟策列传》。[10] 这些篇目中,有些是褚少孙所补,有些则是后人补窜。今人张大可经过详细考释,认为 窜补篇目除以上 34 篇外,还有《孔子世家》、《韩信卢绾列传》、《匈奴列传》、《大宛 列传》,并将所有补窜篇目内容分为四类:褚少孙等续史篇目内容、好事者补亡篇目内容、 读史者增窜篇目内容、司马迁附记太初以后事篇目内容。共有 16 篇涉及太初以后记事,凡27 22 人,是司马迁对历史变迁“综其终始”的简略附记,总计 1541 字,这些人和事集中在两 件大事上,一为巫蛊案,一为李陵案[11] 。赵生群则认为,《史记》记事迄于太初,太初 以后所记载的事件,是后人补窜。[12]胡服骑射当时所谓的“胡服”,是指类似于西北戎狄之衣短袖窄的服装,同中原华夏族人的宽衣博带 长袖大不相同,所以俗称“胡服”;“骑射”指周边游牧部族的“马射”(骑在马上射箭), 有别于中原地区传统的“步射”(徒步射箭)。从此,使军队中宽袖长衣的正规军装,逐渐 改进为后来的衣短袖窄的装备。从而顺应了战争方式由“步战”向“骑战”发展的趋势,为 国家的稳固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胡服骑射”是指战国时赵武灵王为了国家的强大,推行“胡服”、教练“骑射”的故事, 表现出赵武灵王注重实用、勇于改革的形象。 背景 战国时赵武灵王即位的时候, 赵国正处在国势衰落时期, 就连中山那样的邻界小国也经 常来侵扰。而在和一些大国的战争中,赵国常吃败仗,大将被擒,城邑被占。赵国眼看着被 别国兼并。特别是赵国在地理位置上,东北同东胡相接,北边与匈奴为邻,西北与林胡、楼 烦为界。这些部落都是以游牧为生,长于骑马射箭,他们常以骑兵进犯赵国边境。 赵武灵王看到胡人在军事服饰方面有一些特别的长处: 穿窄袖短袄, 生活起居和狩猎作 战都比较方便;作战时用骑兵、弓箭,与中原的兵车、长矛相比,具有更大的灵活机动性。 他对手下说:“北方游牧民族的骑兵来如飞鸟,去如绝弦,是当今之快速反应部队,带着这 样的部队驰骋疆场哪有不取胜的道理。” 胸有大志使赵国强盛的武灵王,对胡人骑兵的优越性,认识真切。他认为以骑射改装军 队是强兵的道路,就对将军楼缓说:我国处在强敌包围之中,怎么办?“吾欲胡服”。 因此,为了富国强兵,赵武灵王在邯郸城提出“着胡服”“习骑射”的主张,决心取胡 人之长补中原之短。 胡服就是采用胡人的服装,即改穿短装,束皮带,用带钩,穿皮靴。这赵武灵王的胡服 改制很彻底,他不仅要使军队将士改穿,还要全国上下臣民都改穿,所以这一改变穿着的革 新触及的层面就很广,加剧了改革的困难。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命令还没有下达,就遭到邯郸许多皇亲国戚的反对。公子成等 人以“易古之道,逆人之心”为由,拒绝接受变法。赵武灵王驳斥他们说:“德才皆备的人 做事都是根据实际情况而采取对策的, 怎样有利于国家的昌盛就怎样去做。 只要对富国强兵 有利,何必拘泥于古人的旧法。” 赵武灵王抱着以胡制胡,将西北戎狄纳入赵国版图的决心,冲破守旧势力的阻拦,毅然 发布了“胡服骑射”的政令。赵武灵王号令全国着把袖子改窄,习骑射,并带头穿着胡服去 会见群臣。窄袖交领右衽服装在赵国军队中装备齐全后,赵武灵王就开始训练将士,让他们 学着胡人的样子,骑马射箭,转战疆场,并结合围猎活动进行实战演习。 公子成等人见赵武灵王动了真的,心里很不是滋味,就在下面散布谣言说: “赵武灵王 平素就看着我们不顺眼,这是故意做出来羞辱我们。”赵武灵王听到后,召集邯郸城满朝文 武大臣,当着他们的面用箭将门楼上的枕木射穿,并严厉地说: “有谁胆敢再说阻挠变法的 话,我的箭就穿过他的胸膛!”公子成等人面面相觑,从此再也不敢妄发议论了。 不过,赵武灵王事先预知反对者必强、阻力大。于是在赵国信都(今河北邢台)之信宫 先找大臣肥义和将军楼缓商议了五日。肥义和楼缓都十分赞同。武灵王乃下定决心,下令全28 国实行胡服。他自己首先穿了起来,又派专人去告诉他的叔父公子成,请他穿窄袖交领右衽 的服装。 使臣回报公子成持不赞成的态度, 武灵王便亲自去说服公子成, 这样公子成也穿窄袖交 领右衽的服装上朝。 贵族赵文、赵造、周、赵俊等劝阻不要实行窄袖交领右衽的服装。赵武灵王反驳他 们说:“先王不同俗,何古之法?帝王不相袭,何礼之循?”“势与俗化,而礼与变俱,圣 人之道也。”并指出,“便国不必法古,圣人之兴也,不相袭而王”。对于衣服,他说“衣 服之制,所以齐常民也,非所以论贤者也。”赵武灵王得到大臣们的支持,反驳了一些贵族 的责难,特别是像公子成这样很有影响的贵族,也穿上窄袖交领右衽的服装,于是窄袖交领 右衽的服装就在赵国上下推行开来。 后来赵国攻下原阳(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东)后,把它改作“骑邑”,以训练骑兵。有 位叫牛赞的又出来反对,说“国有固籍,兵有常经,变籍则乱,失经则弱。”武灵王驳斥他 说:“古今异利,远近易用”。“子知官府之籍,不知器械之利”,“今子以官府之籍,乱 寡人之事,非子所知!”牛赞忙下拜说“臣敢不听令乎!” 由于实行胡服, 赵国建立起以骑兵为主体的一支军队, 它在战争中的作用即刻显示出威 力来。就在行胡服的次年,赵国就向侵略赵国已久的中山国发动进攻,一直打到宁葭(今河 北获鹿县北)。又西攻胡地,到达榆中(今内蒙古河套东北岸地区),“辟地千里”,林胡 王向赵贡献良马以求和。赵武灵王让代地的相赵固专主管所占领的胡地,向内地提供骑兵。 赵武灵王二十一年(公元前 305 年),分三路大军进攻中山国,夺取了中山国的丹丘、 华阳、鸱之塞、z、石邑、封龙、东垣等地。中山王献 4 邑请和,赵军才停止攻击。赵武灵 王决心要灭掉中山, 于二十三年、二十六年相继再攻中山,到赵惠王三年(公元前 296 年), 终于最后灭掉中山,把中山王迁到肤施(今陕西绥德县东南)。 赵国在加紧进攻中山的同时,还向北方的匈奴侵略者出击,“攘地北至燕、代”。向西 边林胡、楼烦用兵,到达云中(今内蒙古托克托县)、九原(今内蒙古包头市)。 可以说,经过“胡服骑射”改革的赵国,成为当时除秦国外,国力最强的国家。5.(周二)3-4 第二单元:文学与纺织服装文化(二)魏晋南北朝骈赋1.了解骈赋的艺术特点 2.学习《洛神赋》等作品& 3.&能在诵读中体现骈赋的音韵之美 作品诵读&29 骈赋又称俳赋,古代汉族文学特有的一种文言文文体。骈即对偶的意思,其特点是通篇基本 对仗,两句成联,但句式灵活,多用虚词,行文流畅,词气通顺,音韵自然和谐,骈赋的体 制特点是,除了使用“发语”外,几乎通篇对联,技巧出新;炼词熔典,讲究一定声律;犹 如对联串缀成文。但较之唐代律赋,则四六未严,平仄随意(韵脚除外)。当代某些业余作 者认为,今人作骈赋可以不必过于拘泥,根据内容增加叙事性文字,音律平仄似可再随意一 些,但这种观点未曾获得专业领域的认可。骈赋基本含义 俳赋即骈赋也,韵类汉赋而篇精短,崇骈偶、对句工、好融典,近于诗歌;江淹氏《春赋》, 若金杯碰玉盏,锵然可唱;律赋为唐宋科举试体,严律而求工,甚于俳骈,程式拘泥几近乎 游戏也;至中唐,古文兴而文赋出,以散代骈,韵亦宽便,句参差若琼树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繁霜尽是心头血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