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说丨蒋勋说唐诗mp3百度云里有多少八卦

[转载]壮哉,唐诗!(三)
我的图书馆
[转载]壮哉,唐诗!(三)
原文地址:作者:
《壮哉,唐诗!》系列之九&——白居易与《长恨歌》
《壮哉,唐诗!》系列之十
——“鬼才”李贺
《壮哉,唐诗!》系列之十一&——晚唐诗人杜牧
《壮哉唐诗》系列之九——白居易与《长恨歌》
在中唐诗歌史上,白居易是一位卓有成就且极有个性的诗人。
一、口舌成疮,手肘成胝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原籍太原,后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市)。晚年自号醉吟先生、香山居士,世称白香山。白居易五六岁学写诗,十六岁只身闯长安,被顾况戏称“长安米价方贵,居亦弗易”。随后读了他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又称赞:“道得个语,居即易矣!”。同时,他学习刻苦:“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于口舌成疮,手肘成胝”(《与元九书》)。
白居易的身上,有两点是值得我们今天的青少年学习的:一是刻苦精神,“口舌成疮,手肘成胝”(读书读得嘴都长疮、溃烂了;伏在桌子上“做作业”,手肘都磨起老茧(胼胝:pián
zhī〉了),多么专一,多么用功!二是独立精神,十六岁只身闯天下。
白居易二十九岁中进士,三十二岁开始为官,曾担任校书郎、左拾遗,性格耿直,作风泼辣,锋芒毕露,敢于同当时朝廷中的宦官、权贵以及地方军阀作斗争,对唐王朝忠心耿耿,因而受到排斥。
二、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
白居易一生有诗作三千余首,现存二千八百多首。他在文学史上的最大贡献是创导了“新乐府运动”。
安史之乱后,唐代社会渐趋衰落,社会矛盾(藩镇割据、宦官弄权,农民负担过重)越来越突出,但到了贞元、元和年间(785-820),却有过相对的稳定,有一些“中兴气象”,这就给一批诗人带来了希望,他们认为,在这“太平”的时候(太平盛世兴乐府),反映一些社会问题,是可以引起统治者注意的,从而促使他们匡正时弊,赐福于人民,“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他们试图以诗歌的手段,把政治弊端,人民疾苦反映给统治者,以求得政治的革新,于是就出现了著名的中唐“新乐府运动”。
白居易的乐府诗以《新乐府》系列五十首、《秦中吟》系列十首为代表,名篇有:《观刈麦》、《轻肥》、《买花》、《杜陵叟》、《新丰折臂翁》、《上阳白发人》等,尤其以《卖炭翁》最为今人所熟知。
三、此恨绵绵无尽期
白居易的诗大体上可以按照元和十年他被贬为江州司马为界限,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的诗关心政治、关心历史、关心现实,风格较为浪漫,语言亦较华美;后期则呈悲凉、狂放之态。
他的最著名的感遇诗《长恨歌》就是一首感天动地的名篇。
元和元年(806)十二月,白居易任周至县尉,与好友陈鸿、王质夫相携游于仙游寺,三人谈及唐玄宗与杨玉环“希代之事”(世间少见的传奇),王质夫建议白居易以“出世之才润色之”,于是白居易写了长篇叙事诗《长恨歌》,陈鸿写了小说《长恨歌传》。
《长恨歌》突出了唐玄宗李隆基与贵妃杨玉环之间的爱情生活。
诗中先写杨玉环的美貌:“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回眸一笑,风情万种,六宫美女相形失色)这种侧面描写,留给读者想象的余地,成为千古名句。
接着,写李隆基对杨玉环的宠爱: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潼骊山,留下了杨玉环的倩影;华清池温泉,曾见证过杨玉环的娇柔。美人出浴,贵妃醉酒,诗人极尽华丽的笔触,描写了唐玄宗呵护下的杨玉环的形象。而一句“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一方面暗讽君王重色误国,另一方面也表现了李隆基对杨玉环的专一,“三千宠爱在一身”,作为女人的杨玉环如何承受得起!须知,情到浓时便是恩;爱到深处亦为恩。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惊天兵变,让唐玄宗李隆基措手不及,兵临城下,他仓皇之间逃往西蜀。途径马嵬坡时,内部又发生士兵哗变,一代美女杨玉环竟死在李隆基銮驾之前: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杨玉环被拖走,金银首饰散落一地;玉殒香销,鲜血染红马嵬坡的山色——还是那个“回眸一笑百媚生”的美人吗?为了君王能继续西行,杨玉环被活活缢死,——是回报了那“三千宠爱在一身”的未了情吗?
眼看着自己心爱的女子死在面前,却无力相救,——还是那个“从此君王不早朝”的风流皇帝吗?
没有了杨玉环,李隆基生活中的天,塌了;李隆基心中的太阳,熄灭了:
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
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到了西蜀,李隆基极度伤心,朝朝暮暮牵挂的只有杨玉环;时时刻刻,听到的只有那时断时续的风铃声。
待到天下局势稍为安定,玄宗李隆基銮驾回朝,再经马嵬坡时,往事不堪回首: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
“不见玉颜空死处”(马嵬坡前已经没有了杨玉环的“玉颜”,空留下她遇难之处和一座孤墳),何其失落,何其悲哀,又何等引人同情!难怪人们会生发出杨玉环其实没有死,她被掉包了,她逃了,逃到海外了(海外至今仍有人自称为杨贵妃后裔)等等猜想和传说,文学总愿意去抚慰那些受伤的心灵!
唐玄宗回归长安之后,已是一个失去王位的废君,太子李亨在他西逃蜀中之后,乘机继位。尽管如今玄宗已经返国,但肃宗登基已是既成事实。而且,为防止玄宗复辟,肃宗不许大臣们与他接触,实际上将玄宗软禁在长安。
此时的李隆基,失去皇位,政治上遭禁闭;失去爱侣,感情上受打击,他的处境是: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风烛残年,日思夜想,生死相隔,无缘重见,于是派方士寻觅玉环的仙踪: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
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
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
终于找到太真仙子了!终于找到杨玉环了!而听说皇上派人寻找自己,杨玉环惊喜莫名:
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
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
这一段从杨玉环的角度写她对李隆基的思念,也进一步表现了两人之间真正的情感和恩爱,十分感人。而且,杨玉环的绝世美貌和风姿,也进一步表现无遗,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皇上派来的使者要回去复命了,临别时该托他捎些什么话语给皇上呢?
唯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
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
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
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这真是感天动地的爱情!“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古往今来,震撼了多少青年男女的心!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又引发人们对李、杨爱情的多少思考!
四、同是天涯沦落人
元和十年(815)六月,军阀李师道派人刺杀主持平定藩镇叛乱的宰相武元衡,白居易上书皇上,要求缉捕凶手,震慑军阀,维护国家统一,结果遭到谗毁,认为他“越职言事”,被贬为江州司马。
第二年秋天(816年),有一次他在江州长江边上(浔阳江:长江流经九江市北的一段)送客,晚上听到相邻船上有琵琶声,便邀请弹琵琶的女子到自己的船上相见,并弹奏数曲。
叙谈之中,得知琵琶女原是京城音乐家,因年长色衰,才沦落到江州来,嫁为商人妇。诗人对她的遭遇十分同情,并由此联想到自己政治上不得志,于是生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
诗中描写琵琶女演奏琵琶的神态,以及琵琶音乐的美妙,有许多绝妙的句子: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琵琶女弹琴时的动作(“转轴拨弦”、“低眉信手续续弹”)与她的心情如此谐和,使得全诗充满悲怨的情调。
而在描写音乐方面,作者以声摹声,即以自然界其它声音来模拟琵琶的轻、重、缓、急声;如:“间关莺语”、“幽咽泉流”、“冰泉冷湿”、“银瓶乍迸”、“铁骑突击”等等。
  尤其是: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诗中以疾风骤雨比喻大弦弹奏的雄浑,以恋人私语比喻小弦弹奏的轻柔;而以大珠小珠跌落玉盘比喻大小弦混响的清脆,都可以使人产生联想从而获得美的享受。
一句“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写出琵琶声暂歇而余音袅袅的意境,同时又极具生活哲理性,历来被人们所赞赏。
《琵琶行》最感人之处还在于它所表达的主题思想:“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五、花非花,雾非雾
白居易不仅善写长篇叙事诗,而且善写即景小诗,很多作品都被当今的大、中、小学教材选用。如中学教材中的《花非花》:
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
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此诗回忆、怀念某一人或事,字面上很好懂,是说:(那情景)似花却不是花,似雾又不是雾;它半夜出现,天明消逝,是梦吗?
半夜里春梦为何这样短?是云吗?早上的云霞飘向了哪里?
他在怀念谁呢?这是诗人留下的千古之谜,隐晦的情,朦胧的诗,谁也无法解透,那就一代又一代猜下去吧,在猜想中感受此诗的意境之美!
《壮哉唐诗》系列之十 ——“鬼才”李贺
中唐时期有一批诗人,追求新奇、怪异,在构思上、语言上、意境上都与传统诗法不同,他们被称作“险怪派”。
一、一群失意人,一个“险怪”派
中唐时期,由于社会动荡、政治混乱,文人往往难以有平坦的仕进之路。
以“大历十才子”(大历年间的一个诗人群体: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湋、夏侯审、李端)为代表的一批诗人,他们往往依附于官僚、军府做其宾客,所写诗歌也多是应酬答谢、别恨离情、留连山水。诗风则讲究声律、对仗和文辞华美,总体上较为平庸。
而自韩愈之后,为了突破大历平庸诗风,则追求内容与形式的新奇、怪异,结果走上“以毒攻毒”的另一个极端,形成一个影响深远的险怪派。代表人物有:韩愈、孟郊、贾岛、刘叉、卢仝、李贺等。
韩愈(768-824),大散文家。他用写散文的方法来写诗,诗本来是抒情的,他却采用叙述和议论的方法来写,如《嗟哉董生行》:
“寿州属县有安丰,唐贞元时县人董生邵南隐居行义在其中。……”
孟郊(751-814),一生不得志,屡试不第,46岁才考中进士,激动得写了那首著名的《登科后》: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虽然中了进士,有了“文凭”,但直到50岁才找到工作,得到溧阳县尉(县令副手)的职务。到职之后,喝酒吟诗,不理政事,县令便请人代职,当然得扣掉他一半薪俸,晚年还做过两任小官。
贾岛(779-843),年轻时生活落拓,不得不削发为僧,法号无本。后得到韩愈赏识,还俗赴考,却屡试未中。他的诗也多写自己贫寒困苦的生活,内容单一,情意凄冷,“郊寒岛瘦”说的就是这一特征。
贾岛写诗字斟句酌,追求奇特。往往“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是真正的“苦吟诗人”。
二、“雄鸡一声天下白”——少年李贺的“心事”
在险怪派中,诗歌成就最高的还是李贺。
李贺(790-816),昌谷(今河南宜阳)人,字长吉。
他的远祖李亮是唐高祖李渊的叔父,曾被封为郑王。因此,李贺也算是唐王朝的宗室,在血统上贵为王族。但是,到了李贺这一代,家境早已败落,他的父亲李晋肃曾在边疆担任过小官,死得很早,他有一姐一弟,跟着寡母艰难度日。他家的情况是:“我在山上舍,一亩蒿硗田。夜雨叫租吏,舂声暗交关。”(李贺:《送韦仁实兄弟入关》)可见十分窘迫。
李贺是个小天才,七岁时就能写诗,而且名气很大,诗作曾在社会上流传。开始的时候连韩愈也不太相信,他读了李贺的诗后,说:“若是古人,吾曹不知者。若是今人,岂有不知之理?”于是便同好友皇甫湜一起到他家面试,李贺果然出口成诗,韩愈大为吃惊。此事传开,李贺的名气更大了。李贺虽有天才,但却十分勤奋。他小时候外出,总要随身背一个花书包(锦囊),所见所感,当即记下素材,晚上回来就写成诗作。母亲看了他的书包,心疼地责备他:“这孩子要把心呕出来才算完!”
李贺是一个很有理想、有抱负的人,他的诗主要表现个人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苦闷,也能反映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但是,由于个人的情绪和性格,他写诗喜欢用一些悲凉、幽冷的字,创造一种凄凉的意境,常常以“牛鬼蛇神”入诗(杜牧语),所以,从北宋开始,人们便称李贺为“鬼才”(宋祁:“太白仙才,长吉鬼才”),并且说:“李白为天才绝,白居易为人才绝,李贺为鬼才绝。”(钱易:《南部新书》)
人们往往把李贺与李白相提并论,是因为李贺的诗构思奇特,想象丰富,文辞瑰丽,具有浪漫主义特色。
如:“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雁门太守行》),让人感受到天地倾覆的气势。
“天河夜转漂回星,银浦流云学水声”(《天上谣》),天河转动,星星在天河中漂浮;银河中云层翻滚,仿佛能听到咆哮的涛声。这种大气,不让于李白!
“羲和敲日玻璃声,劫灰飞尽古今平”(《秦王饮酒》),羲和为太阳神驾车,他敲着太阳,太阳竟发出“当当”的玻璃声,这种浪漫,这种气度,非人间能有!
李贺志在报国,他的诗处处透露出这种“心事”:
  零落栖迟一杯酒,主人奉觞客长寿。
  主父西游困不归,家人折断门前柳。
  吾闻马周昔作新丰客,天荒地老无人识。
  空将笺上两行书,直犯龙颜请恩泽。
  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
  少年心事当拿云,谁念幽寒坐呜呃。
  (《致酒行》)
好一个“雄鸡一声天下白”!尽扫黑暗,展现光明,给人多少信心!一千多年后,1950年毛泽东主席在《和柳亚子先生》诗中,化用此典(“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形容旧中国长夜已经过去,新中国的光芒照耀人间,给人多少鼓舞,诗人的胸怀是相通的!
好一个“少年心事当拿云”!年轻人风华正茂,应该志存高远,“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毛主席诗),李贺擂响了年轻人心灵的战鼓!
三、“石破天惊逗秋雨”——唐代最“怪”的音乐诗
李贺不仅有“鬼才”,而且是个“怪”才(宋朱熹《朱子语类》:“李贺较怪得些子”)。所谓“怪”,就是写诗时,总有一些奇想:奇特的构思,奇特的人物、情节,奇特的语言等等,这些特点集中反映在他的代表作《李凭箜篌引》。
李凭是当时的宫廷音乐家,擅弹箜篌,“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十分走红。箜篌,中国古代的弹拨乐器,二十三根弦,有卧式、竖式两种,竖式类似当今西洋乐器中的竖琴。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此琴用蜀中的梧桐木(有东汉蔡邕用梧桐木造“焦尾琴”故事)、吴地的真丝所造,十分精美。在秋高气爽的季节里弹奏起来,空山的云雾被美妙琴声吸引,颓然凝滞而不流动——那真叫“响遏行云”啊!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湘妃泪洒斑竹;素女(霜神)面带悲愁,那是李凭在长安(“中国”,即国中)弹奏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玉质的昆仑山碎了啊,凤凰引吭高歌——那琴声何其清脆、嘹亮。芙蓉花含着露珠儿,正在流泪呢;香兰花绽开花瓣儿,露出了美丽的微笑——李凭的琴声忽而悲伤,忽而欢快,何其美妙!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长安城四周(十二个城门)的秋天寒气啊,被琴声融化了;二十三根琴弦上发出的美妙旋律,感动了天神紫皇!——那和美的琴声又何其神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女娲娘娘正炼石补天呢,却被箜篌的声浪震得石破天惊,引来秋雨倾盆——这琴声真是惊天动地啊,震撼乾坤!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天上有位神仙叫成夫人,老太太是弹箜篌的高手呢。可如今你随着李凭的琴声进入梦境,却见他正在教这位神仙演奏;河中的“老鱼”,随着琴声在浪尖上跳跃,江底的“瘦蛟”伴着音乐在水中起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月宫里的吴刚(字质),被琴声吸引,倚靠在桂树旁,凝神倾听;月宫里那只兔子为欣赏音乐,已顾不得深夜里露水斜飞——深夜鸣琴引人不眠,依然有无限魅力!
四“天若有情天亦老”——李贺怀古
在现存的李贺240多首诗中,有一部分是他通过咏史来表达对唐王朝政治局势的关切和对个人遭遇的感慨。《金铜仙人辞汉歌》就是其中杰出的篇章。
据记载,汉武帝刘彻曾在长安建章宫前建造神明台,上铸铜仙人,以手托盘,承接露水,调玉屑服之,以求长生不老。到了三国时期,魏明帝曹睿派人到长安拆取这座铜仙人像,想将它安置在自己的洛阳宫殿中。后因铜人过重,搬运太难,被留在灞河岸边,未能到洛阳。传说,当铜人被搬离汉宫时,曾经流下眼泪。
“茂陵刘郎秋风客,夜闻马嘶晓无迹”:茂陵(汉武帝墓)下的刘郎啊,秋风中的过客(刘彻曾作《秋风辞》),昨夜似乎还是人喊马嘶,热闹非凡,今晨便杳无踪迹,繁华热闹转瞬即逝。
“画栏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刘郎”不在了,只剩下汉宫的雕栏玉砌犹存,桂树幽幽地年年开花;三十六座离宫别馆破落不堪,遍地是惨绿的台藓。
“魏官牵车指千里,东关酸风射眸子”:魏国来人要把你运向千里之外,刚出长安东门,那凄凉的酸风就射向你的瞳仁,使人倍觉伤感。
“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你带着汉时明月,带着汉朝繁盛的记忆离开宫门,回忆起汉武帝,你的眼泪像铅水一样流下。
“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你离开故都,只有路旁衰败的兰草为你送行,这情景连苍天也会为你伤感而变得衰老!
“携盘独出月荒凉,渭城已远波声小”:你还是离开了,你孤独地带着那只承露盘,乘着荒凉的月色离开了。长安在你身后,渭水在你身后,河水的呜咽已经听不见了……
这又是一个奇特的构思,作者抓住金铜仙人这个历史见证人,以它的今夕际遇来抒发历史盛衰的感慨,表达自己对唐王朝衰落的忧虑,同时又饱含个人生不逢时的凄凉感。
诗人李贺将所有这些感叹概括成一句话:“天若有情天亦老!”是啊,上天如果像人一样富于情感的话,它应该最能洞察人世的沧桑变化,它也会为此发出最深沉的感慨啊!
1949年4月,当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占领了国民党的统治中心——南京,人民将拥有自己的天下,中国的历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毛泽东主席化用李贺诗句,发出了“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的伟大感慨,可以想见,毛主席对李贺的结论是认同的。
李贺,一位只活了27岁的年轻诗人,带着他政治上的遗憾去了,带着他的满腹才华去了。
《壮哉唐诗》系列之十一 ——晚唐诗人杜牧
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市)人,西晋杜预的十六世孙,杜甫也以杜预为远祖,这样看来,“小杜甫”和“老杜”还真有一些渊源关系。
杜牧在文宗时中进士,曾为弘文馆校书郎、监察御史,后外调历任黄州、池州、睦州、潮州刺史,还京后曾为司勋员外郎,终官中书舍人。
他在年轻时就热衷于研究历史、政治、军事、经济,多次上书、著文,谈论“治乱兴亡之迹,财赋甲兵之事,地形之险易远近,古人之长短得失”(《上李中丞书》)。
他为人秉性刚直,受人排挤,政治上不得意。做幕僚期间,生活放纵,不拘小节,沉迷声色。他的诗辞采清丽,画面鲜明,韵调悠扬,文思清新活泼,风格爽朗俊逸。其怀古七言绝句在晚唐最为突出。杜牧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一、“折戟沉沙铁未销”——杜牧对历史的反思
杜牧的祖父倒是非常有名,他就是德宗时的宰相杜佑。杜佑又是一位历史学家,著有《通典》二十卷。虽然杜佑去世时杜牧才九岁,但受家学影响,杜牧非常关注一些重大历史事件,诗歌中往往涉及这方面的题材。而且,他是一个有独立思考习惯的人,他的见解总能翻出新意,给人许多启示。如《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诗人凭吊赤壁古战场,因一件文物而大发感慨。这文物是一支折断的戟,是当年曹操与孙权赤壁大战时遗留下来的兵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杜牧做刺史是在黄州,即今湖北黄冈市。这里有个赤壁,杜牧认为就是当年赤壁大战的遗址,后来的苏轼也这样认为。而且苏轼在黄州赤壁写了前、后《赤壁赋》,因而黄州赤壁后来(注:是在苏轼之后)被称作“文赤壁”。黄州赤壁究竟是文、武赤壁,还是仅为“文赤壁”,有待历史地理学家继续考证。不过,杜牧在这里是把它当作武赤壁来看的。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那件残戟沉埋沙底,虽然经历了岁月的风风雨雨,却并未朽烂,将它打磨干净而仔细辨认,知是三国时的遗物。
诗人由此想到那场血与火的战争。当时孙吴统兵大都督周瑜,借助东风,用火攻之计,烧毁了曹军的战船,赢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于是,“历史”便这样来评价周瑜:年轻有为,英雄美人,业绩辉煌。
可是,倘若“东风不与周郎便”呢?诗人从另一个角度发问。他的答案是:恐怕早已是“铜雀春深锁二乔”了。“二乔”是江东的两个美女,大乔嫁给孙权的哥哥孙策,小乔是周瑜的妻子。相传曹操之所以发动赤壁之战,就是为了夺取“二乔”,以便养于铜雀台上,供他寻乐。
“铜雀春深锁二乔”意味着东吴战败,二乔被掳,历史将改写。
但是,历史上曹操发动赤壁大战并不是为了夺取“二乔”。
建安十二年(207年)五月,曹操北征乌桓,至年底,大破之,消灭了袁绍的残余部队(袁绍之子袁熙、袁尚)。至此,曹操统一了当时中国广大北方地区,次年(208年)挥师南下,南征刘表。刘表死,刘表之子刘琮举荆州以降。曹操挥师征东吴,意在统一中国。
东吴孙权据长江之险,与刘备联合抗曹。曹操观孙权水阵井井有条,曾感慨地说:“生子当如孙仲谋(孙权坐领江东时才十九岁,即统领数十万军队),刘景升儿子(刘表之子刘琮)豚犬耳!”可见,曹操是大英雄,南征志在统一,绝非为了两个美女。 
还有一首《泊秦淮》,是当今人所尽知的一首诗: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六朝古都南京(当时称金陵)城内有一条河叫“秦淮河”,以其风景优美而名闻遐迩,而且曾经繁华无比。杜牧外放池州、睦州刺史时,常过金陵。
这一夜,他停船于秦淮河上,却生发出一番非常感慨。
“烟笼寒水月笼沙”,诗人行舟歇于河中,但见轻烟弥漫、雾气濛腾,笼罩在微透寒意的河水之上;皎洁的月光茫茫一片,笼罩着汀上白沙。这番景致,怎不令诗人陶醉,无怪乎他要“夜泊秦淮近酒家”,停舟买酒,饮酒观景,才能大快这位才子之心意。
这时,江对岸隐隐传来美妙《后庭花》的乐曲,诗人感叹道:“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想那《后庭花》乃是亡国之君陈后主所谱写的艳曲,是他昏庸败国的见证,可是隔岸的歌女似乎并不懂得这支乐曲所包含的亡国之恨,依然悠悠歌唱,让这靡靡亡国之音在繁华的秦淮河上飘荡……
国之将亡,浅薄的歌女们浑然不知;
国之将亡,醉生梦死的官僚们浑然不知;
杜牧秦淮河上一声“恨”,正是对大唐王朝走向没落的思考……
二、“春风十里扬州路”——杜牧的扬州情结
杜牧在进士及第之后,开始并没有做什么大官,过了四、五年之后,才在淮南节度使牛僧孺幕中做了个推官,居住在扬州。
杜牧在扬州实际只住了两年(833年-835年)就回朝做了监察御史,但后来被贬为外任,也常来扬州游玩,他对扬州的生活有着刻骨铭心的印象,酸甜苦辣终生难忘,以至形成心结。他这样写道:
  &&&&&&&&&&&&
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倖名。(《遗怀》) 
这是后来的回忆。
“落魄江湖载酒行”,是说自己极不得志,十分落魄,整日以酒浇愁。不仅如此,还时常出入青楼妓馆,与那些“楚腰纤细”的歌妓(《韩非子·二柄》):“楚灵王好细腰,而国中多饿人”)以及“掌中轻”的舞女(《飞燕外传》):赵飞燕“体轻,能为掌上舞”)混在一起。
但是,这种生活并非杜牧所甘心的,因为耗费了他的青春而在政治上毫无作为,所以回想起来,真是“十年一觉扬州梦”,十余年间的生活,浑浑噩噩,如同一觉醒来,什么都没有留下。
这里的“十年”,并非实指扬州,大概包括他中进士(828)前后以及后为地方官;“扬州梦”,以扬州的幕僚生涯为标志的“梦”一般的生活。
“赢得青楼薄倖名”一句,虽是自我调侃、自我嘲讽(不仅仕途没有作为,连青楼歌女之中也没有落下好名声,歌女们都称我为薄倖情郎),但读来是令人心酸的。
对于杜牧个人而言,扬州的生活是潦倒的,但扬州的山水却是美丽的。他离开扬州以后,曾给一位名叫韩绰的朋友写诗道: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寄扬州韩绰判官》
作者说,忘不了扬州的青山,忘不扬州的秀水。青山隐约逶迤,是如此含蓄;秀水迢迢绵长,是如此多情。而且,眼下虽是深秋,但江南扬州应该还是草木繁茂,一派生机吧!最令人难忘的是扬州夜景——“二十四桥明月夜”。
三、“鸳鸯相对浴红衣”——多情杜郎诗
“杜郎俊赏”,这是姜夔对杜牧才情的评价,这从《赠别》诗已经可以看出。
当代人金庸的小说《射雕英雄传》,书中有这样一个情节:瑛姑想念老顽童周伯通,情之所至,填了一首词:
“四张机,鸳鸯织就欲双飞。可怜未老头先白,春波碧草,晓寒深处,相对浴红衣。”
其实,这词不是瑛姑创作的,而是一首宋词,乃无名氏之《九张机》中的一首——《四张机》。而无名氏《四张机》的“关键词”“鸳鸯相对浴红衣”就出自杜牧的诗:
菱透浮萍绿锦池,夏莺千啭弄蔷薇。
尽日无人看微雨,鸳鸯相对浴红衣。
  (《齐安郡后池绝句》)
这是诗人任黄州(今湖北黄冈市)刺史时写的。郡衙后院小池,水色碧绿,水面上浮萍涨满,朵朵菱花穿透浮萍叶,点缀其间。
“菱透浮萍绿锦池”,在这初夏时节,在这绿色世界里,小池显得如此幽静,就像一幅美丽的绿锦,无声地铺展开来。
然而,夏日又是喧闹的,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夏莺千啭弄蔷薇”,小池畔,黄莺千啭百啼,嬉戏穿梭于枝间花丛,别是一番景趣。诗人似乎在作画,于青绿底色上又挥笔绘出几只莺、几丛花。初夏的的小黄莺儿,毛方嫩黄;而蔷薇亦多黄色。这几处新黄,更衬托出春末尚留的一点祥和与夏季将临的活泼气息,把整个画面也带得生动起来。
初夏多雨,小池终日静悄悄的,只有细雨如丝,只有鸳鸯成双成对,此所谓“尽日无人看微雨,鸳鸯相对浴红衣”。双鸳鸯正是爱情的象征,而“相对浴红衣”写尽爱侣的幸福与甜蜜,尽显杜郎风格。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齐安郡中偶题》
这是一幅画:清溪岸边,落日尚有两竿之高,夕阳金辉溶入于溪面,洒向溪上的小桥。在落日的辉映下,“半缕轻烟柳影中”。暮霭初漫,淡如薄纱,迷濛于垂柳之间。
诗的前两句中,落日、轻烟、柳影,既写出夏末秋初迷濛的晚景,又透出淡淡的悲秋之情,这一点,在后两句中表露得十分明白:“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水中绿叶红荷,一丛丛一簇簇,相偎相倚;一阵秋风掠过,片片荷叶顿时回过脸去,背对着袭来的凉意,好一幅风翻荷叶的动态图画。
杜牧还有很多写景小诗,均以七绝的形式表现出来(唐代有几位诗人最擅长七绝,如盛唐的王昌龄、李白,中唐的李益,晚唐的杜牧,都是七绝好手),最著名的诗有《江南春》、《山行》、《秋夕》等,都是人所熟知。
《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尤其是他的那首《清明》,更堪称千年绝唱: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馆藏&281186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蒋勋说唐诗mp3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