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天白日满地红mp3音频红

小站会根据您的关注,为您发现更多,
看到喜欢的小站就马上关注吧!
下一站,你会遇见谁的梦想?
同心同德,以进大同
以首相命名的巨舰——俾斯麦号战列舰 (四)
日的丹麦海峡海战,胡德号和威尔士号的炮火转向卑斯麦号。
此时俾斯麦号发射第三次齐射,命中胡德号中部,造成救生艇甲板产生火灾,并迅速蔓延。霍兰中将此时意识到己方处于不利地位,于是命令左舵二十度,以发挥全部火力。
日的丹麦海峡海战,卑斯麦号主炮炮击英舰
日的丹麦海峡海战,卑斯麦号主炮炮击英舰。
日的丹麦海峡海战,卑斯麦号主炮炮击英舰。
日的丹麦海峡海战,卑斯麦号主炮击中英舰胡德号战列巡洋舰并引起大爆炸。
6时整,胡德号刚完成转向,俾斯麦号进行第五次齐射,一发(一说2发)炮弹贯穿了胡德号的薄弱的甲板装甲,引爆了主弹药库。胡德号瞬间折成两半,迅速沉入海中,包括霍兰中将在内的1418名官兵阵亡,仅有3人获救。日的丹麦海峡海战,卑斯麦号主炮击中英舰胡德号战列巡洋舰并引起大爆炸。
日,被卑斯麦号击中的冒出浓烟的英舰,图片左为胡德号,右是威尔士亲王号。海面上可见炮弹炸起的浪花。
德舰立刻将炮火指向威尔士亲王号。该舰舰桥遭一发15英寸炮弹击中,除舰长与一信号兵外所有舰桥人员阵亡。另外各处遭4发15英寸炮弹及4发8英寸炮弹击中,舰体受重创,数门主炮因故障与战损而无法发射,在重伤之下失去战斗力,被迫退出战斗。
日,被卑斯麦号击中的冒出浓烟的英舰,图片左为胡德号,右是威尔士亲王号。
德国人也为胜利付出了一些代价。俾斯麦舰中弹三发,二号燃料槽受损破裂,泄漏出大量重油,航速降低至28节。但其损伤相较于英国人的惨重损失实在微不足道。在这场战斗中俾斯麦号技术上的优势非常明显,以至于在不到10分钟内便击沉了皇家海军最引以为傲的军舰之一。
丹麦海峡海战中的卑斯麦号。
英国人很快确定了俾斯麦号的位置,并集结了大量的军舰前来围击,包包括约翰.托维上将指挥的本土舰队及詹姆斯.索默维尔中将指挥的地中海H舰队。5月24日,俾斯麦号遭到从胜利号航空母舰上起飞的剑鱼式鱼雷机的攻击,被命中1枚鱼雷,但仅造成了轻微的损伤。随后欧根亲王号继续前进,进入大西洋,俾斯麦号则转向前往法国圣纳泽尔以修理损伤。其后英国人差点失去了同俾斯麦号的接触。但在5月26日,俾斯麦号再遭皇家方舟号航空母舰的飞机空袭,被命中3枚鱼雷,其中1枚击中舰尾,沉重的结构受到损坏后向下压迫到舵机,导致俾斯麦号的舵角卡死在15度。这使俾斯麦号已无法回避英国舰队的攻击,速度再度降低,而且很难控制航向。
剑鱼式轰炸机拍摄的卑斯麦号。
英国人很快确定了俾斯麦号的位置,并集结了大量的军舰前来围击,包括约翰&托维上将指挥的本土舰队及詹姆斯&索默维尔中将指挥的地中海H舰队。从英国皇家海军皇家方舟号航空母舰上起飞的剑鱼式攻击机首先发现了俾斯麦号并对其发动了攻击。剑鱼式俯冲之后的速度低于俾斯麦号上所装备的火控提前量计量器,同时这些飞机也飞的很低,造成了俾斯麦号上的绝大多数炮火无法伤害到剑鱼轰炸机。
罗德尼号战列舰炮击卑斯麦号。
5月24日,俾斯麦号遭到从胜利号航空母舰上起飞的剑鱼式鱼雷机的攻击,被命中1枚鱼雷,但仅造成了轻微的损伤。随后欧根亲王号继续前进,进入大西洋,俾斯麦号则转向前往法国圣纳泽尔以修理损伤。其后英国人差点失去了同俾斯麦号的接触。但在5月26日,俾斯麦号再遭皇家方舟号航空母舰的飞机空袭,被命中3枚鱼雷,其中1枚击中舰尾,沉重的结构受到损坏后向下压迫到舵机,导致俾斯麦号的舵角卡死在15度。这使俾斯麦号已无法回避英国舰队的攻击,速度再度降低,而且很难控制航向。
日,被围攻的卑斯麦号,冒出滚滚浓烟,英舰密集炮火激起的水柱,蔚为壮观。
5月27日晨,英军的主力追击舰队赶到,包括英王乔治五世号与[罗德尼号战列舰,于八点左右进入射程,两舰迅速接近,并用其16英寸及14英寸主炮轰击俾斯麦号。俾斯麦号由于舵机失灵,航向不定,还击效果不佳。俾斯麦号被最少数十枚,甚至上百枚大口径穿甲弹以及数百枚小口径炮弹击中,加上至少1枚鱼雷。最后的一枚16英寸炮弹是在极近的距离发射的(大约3,000码)。但直到10时25分俾斯麦号仍然没有沉没,甚至引擎尚在运转。在没有希望的情况下,德国人开始准备自行炸沉军舰以避免被俘获。英国多塞特郡号重巡洋舰随后在近距离发射了3枚鱼雷,全部命中。10时39分,俾斯麦号终于沉没于布雷斯特以西400海里水域。前后,皇家海军派遣了大量军舰前往拦截俾斯麦号,包括多达8艘战列舰及战列巡洋舰,和2艘航空母舰,即皇家海军约半数的力量,才最终将俾斯麦号击沉。
战俘营中的卑斯麦号幸存者。
英军指挥官托维上将在战斗后说:&就像一战时的德意志帝国海军一样,俾斯麦号进行了一次最勇敢的战斗,抵抗着数倍于己的敌人,以至于在她沉没时她的旗帜还在飞扬。&&
以首相命名的巨舰——俾斯麦号战列舰 (三)
日,阿道夫希特勒在波兰的格丁尼亚(波兰语:Gdynia)视察卑斯麦号战列舰。&
就算是海军内部,也有分歧。水面舰队指挥官雷德尔与潜艇舰队指挥官邓尼茨不和,并且相互在希特勒面前争宠,而这次视察就是雷德尔很好的表现机会。
日,阿道夫希特勒在波兰的格丁尼亚(波兰语:Gdynia)视察卑斯麦号战列舰
日,阿道夫希特勒在波兰的格丁尼亚(波兰语:Gdynia)视察卑斯麦号战列舰。
海军上将刚瑟.吕特宴斯G&nther L&tjens(也就是后来莱茵演习行动的舰队总指挥)站在希特勒左边,而卑斯麦号舰长恩斯特.林德曼Ernst lindemann海军上校陪伴在右。
日,阿道夫希特勒在波兰的格丁尼亚(波兰语:Gdynia)视察卑斯麦号战列舰。&
为了证明水面舰队的实力,在海军预算中争取更大的份额,海军元帅雷德尔决定让卑斯麦号战列舰出海
涂上迷彩的卑斯麦号开往挪威。&
面对着数量占优的英国舰队,德国军舰在设计上注重&重装甲&,以利于以寡敌众。拜德国的科技所赐,德国舰队拥有世界一流的引擎,机动性并未受影响。
卑斯麦号上拍摄的欧根亲王号重巡洋舰。&
5月23日晚,和德国舰队短暂交火后,英军巡洋舰自知不是对手,被迫释放烟雾并退往德舰的射程范围外,以雷达尾随德军。
卑斯麦号战列舰。
在5月23日同英舰交火时,俾斯麦号主炮射击产生的巨大震动导致桅杆上的凝结冰脱落砸坏其雷达,迫使吕特晏斯命令欧根亲王号行驶至舰队前方,为舰队提供前方的雷达搜索。该决定在之后使英军分不清德军舰只,因为两艘德舰自身的轮廓十分相似,舰身喷涂的伪装也一样。
日卑斯麦号停泊在挪威的格里姆斯塔峡湾Grimstadfjord。
5月24日,星期日,凌晨5时,德军舰队准备离开丹麦海峡,欧根亲王号的声纳探测到在左舷处有2艘未判明舰只。德舰立即做好了战斗准备。
日由欧根亲王号拍摄的卑斯麦号,停泊在挪威的格里姆斯塔Grimstadfjord。
英国拦截舰队包括刚完工的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及胡德号战列巡洋舰,由兰斯洛特.霍兰海军中将指挥。英国编队由胡德号打头阵,威尔士亲王号殿后。胡德号被视为皇家海军的骄傲,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战列巡洋舰,但其弱点是水平装甲相当薄弱。
日,英国皇家空军飞行员Michael Sukling发现并拍摄了在挪威格里姆斯塔峡湾Grimstadfjord的卑斯麦号。&
霍兰中将命令己方舰首对准德舰,以图尽快缩短双方距离。因为他知道胡德号的甲板装甲很薄弱,而假如炮战中双方距离超过10,000码的话,敌方的炮弹就很可能会落到己方军舰的甲板上,反之则会落到装甲带上。
日的丹麦海峡海战,卑斯麦号主炮炮击英舰胡德号战列巡洋舰。&
日的丹麦海峡海战,卑斯麦号主炮炮击英舰胡德号战列巡洋舰。
5时49分,霍兰命令向德军领头舰&
&&欧根亲王号开火,因此英国人又误将欧根亲王号当成了俾斯麦号。胡德号在5时52分主炮抢先开火,威尔士亲王号随后也向欧根亲王号开火。直到打了2轮齐射后,霍兰才发现攻击的目标是错误的,立刻命令将火力转向俾斯麦号,但已浪费了很多时间,并造成了一些混乱。当时双方距离大约为12.5英里,即10.9海里左右。
5时55分,德国编队开火还击,集中火力攻击胡德号。由于英舰的错误判断,所以一开始炮击时并未命中德舰,反观德舰就没有犯这种错误,所以炮弹不断准确地向英舰射去。尽管霍兰拥有比德舰更强大的火力,但战场形势对吕特晏斯有利&&由于英国战舰舰首正对德舰,胡德号和威尔士亲王号分别只能使用四门和六门前主炮,而德国军舰却能使用全部火力向英国人还击。
以首相命名的巨舰——俾斯麦号战列舰 (二)
卑斯麦号还有一艘姊妹舰Tripitz提尔皮茨号战列舰,该舰下水之后一直处于一种&限制行动&的状态下,实际上她从未单独对抗过敌舰,而在整个战争期间,她却不停的转站于挪威的各个港口,以威慑盟军并牵制盟军大量的海空力量以确保能对她进行绝对的控制,防止其突出重围为该海域的盟军带来更多的麻烦。由于提尔皮茨号的这些行动,挪威人给她冠以了&北方孤独女王&(Den ensomme Nordens Dronning)的称号。
卑斯麦号战列舰。&
俾斯麦号的第一次及唯一一次的任务,是于日实行的来茵演习行动Rhein&bung),伴随的有欧根亲王号重巡洋舰。
卑斯麦号战列舰在波罗的海进行海上测试。&
德国另外的主力军舰,包括两艘沙恩霍斯特级战列巡洋舰因机械故障或战损而不能参加莱茵演习行动;而俾斯麦号的姊妹舰提尔皮茨号战列舰还未完成海上测试。舰队由刚瑟.吕特宴斯(G&nther L&tjens)海军上将指挥。
波罗的海海试。&
德军的目标包括:尽量袭扰盟军的船舶以使英军难以派出护航运输队,令双方在地中海及北非的势力暂时平衡;吸引地中海的英国皇家海军力量令隆美尔及其部队由克里特岛入侵利比亚的计划风险减低。
1940年9月卑斯麦号战列舰在基尔。&
英国海军军部早已怀疑德军会突破大西洋,而俾斯麦号已经出发的消息亦被Ultra情报机关解密(破解恩尼格玛密码讯息)证实,并且瑞典巡洋舰哥得兰号已发现了俾斯麦号的行踪。在3日后,俾斯麦号于接近卑尔根的挪威格里姆斯塔峡湾(Grimstadfjorden)下锚时被喷火式侦察机发现并拍下了照片。
1940年9月卑斯麦号战列舰在基尔。&
皇家海军的战列舰及其他军舰己作好部署,密切留意俾斯麦号进入大西洋时将会途经的各条航线。
1940年底在波罗的海进行测试。
1940年底在波罗的海进行测试。&
德军先取北航向,再取西北航向,成功平安无事地穿过挪威海,向格林兰方向前进,驶向冰岛与格陵兰之间的丹麦海峡,即大西洋入口。由于舰队的航线距离北极圈很近,因此英国航空侦察没有发现德国人。由于德国人的主要目标是运输队,吕特晏斯希望能在浓雾的帮助下悄悄地突入大西洋。
日,阿道夫希特勒在波兰的格丁尼亚(波兰语:Gdynia)视察卑斯麦号战列舰。&
5月23日傍晚,卑斯麦号和欧根亲王号重巡洋舰被配备有雷达的重巡洋舰萨福克号及诺福克号发现,当时两舰正在丹麦海峡巡逻,等待德舰的到来。
日,阿道夫希特勒在波兰的格丁尼亚(波兰语:Gdynia)视察卑斯麦号战列舰。&
当初建造德国第一艘航空母舰Zeppelin时,海军元帅雷德尔曾经向空军元帅戈林要求拨一些飞机成立海军航空队,可是被戈林一口回绝:&凡是可飞的东西,都归我管!&如果海军再没有作为,就难有出头之日了。在这种状况下,海军制定了莱茵演习行动。
以首相命名的巨舰——俾斯麦号战列舰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败的德国一直想摆脱《凡尔赛和约》的限制。早在1932年,德国海军就开始对建造3.5万吨的战列舰进行了理论性研究,并对其武备、装甲和航速进行了可行性论证。在纳粹德国宣布撕毁《凡尔赛和约》之后,1935年与英国签订《英德海军协定》。德国海军开始准备建造俾斯麦级战列舰。英国曾要求德国将该型舰的排水量限制在35000吨,但德国以其不是华盛顿海军条约签字国为由断然拒绝。&
俾斯麦号于日在德国汉堡秘密开工。&
首舰俾斯麦号建成时标准排水量为41,700吨,这使其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战列舰,在海军史上也仅次于大和级和爱荷华级。俾斯麦级舰体因受基尔运河水深限制,因此适度加宽舰体减少吃水,长宽比为6.67比1。上层建筑比较紧凑,提高了舰体的稳定性。
日卑斯麦号战列舰在汉堡Blohm & Voss船厂下水。&
卑斯麦号战列舰是德国自从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败后首次建造真正的战列舰,为了降低风险,保证研制进度,尽量采用现成的技术。&
日卑斯麦号战列舰在德国汉堡的Blohm & Voss船厂下水。&
卑斯麦号身长达830英尺(约252米),和泰坦尼号相当,而且还要宽出30英尺(约米)
日卑斯麦号战列舰在德国汉堡的Blohm & Voss 船厂下水。&
尽管船身庞大,但在15万马力引擎的推动下,最快航速可达32节(时速59.2公里)。&
日卑斯麦号战列舰在德国的Blohm & Voss船厂下水。&
卑斯麦号的装甲防护沿用 &Incremental Armor Scheme&的设计模式(称为&全面防护&),拥有同期战列舰中的最大防护尺度,其主装甲堡侧壁覆盖了70%的水线长度和56%的舷侧高度,同时装甲总重量达到同期战列舰中的最大比重,占标准排水量的41.85%。&
1939年9月在Blohm & Voss 船厂安装设备的卑斯麦号。&
卑斯麦号战列舰的侧面装甲厚达13英寸(约33厘米),可抵御鱼雷和最大口径炮弹的攻击。在实现大防护尺度的同时,依赖大防护尺度提供的空间补偿,将主水平装甲安排在第三层甲板,让其与主舷侧装甲同时重叠在弹道上,使舰体要害部位的防护也得到了很大强化,超越同期建造的其它战列舰。&
日卑斯麦号战列舰在德国汉堡的Blohm & Voss船厂下水。&
相较于其他的战列舰,俾斯麦号因受基尔运河水深限制而显得比较宽,使它可在波涛汹涌的北大西洋上稳定地航行,另外载油量较大亦令其可参与类似太平洋上的远距离行动。&
1939年9月在Blohm & Voss船厂安装设备。&
主炮为8门52倍口径380毫米/SKC34炮,射速为3发/分,射程亦不低于纳尔逊级的45倍口径16英寸主炮,性能在当时很先进。&
1939年9月在船厂安装设备。&
主炮采用双联装380毫米52倍口径舰炮,主炮塔采用前后对称呈背负式布局,舰桥前后各布置两座。其主炮射速很高,达到3发/分,这是同期战列舰的最高水平。主炮穿甲弹采用&高初速轻型弹&,在中近交战距离拥有很好的威力,但远距离着靶存速性能相应降低。&
。9"/55(150mm)炮塔。&
卑斯麦号战列舰的TDS(鱼雷防御系统)设计为抵御250公斤TNT的水下爆破,实际上却可以抵御300公斤德国黑索金烈性炸药(其威力为TNT的1.58倍),十分惊人。&
在船厂安装设备。&
卑斯麦号战列舰的装甲材料也很优秀,根据战后美国弗吉尼亚海军基地的测试,俾斯麦级的KCn/A装甲抗弹性能大约是美国衣阿华级的ClassA装甲的115-120%,而日本大和级的VH装甲抗弹性能只有美国ClassA装甲的84%(以测试样品来说如此,但并不壹定是所有产品)&
卑斯麦号前甲板的15"/52(380mm)主炮。
坚固的焊接装甲保护及30节以上的航速,令俾斯麦号能有效地吸引及相当程度上应付任何敌军战列舰。其主炮的威力亦可轻易地摧毁遇到的敌方护航运输队。
卑斯麦号停泊在Blohm & Voss船厂的泊位。
以上条件可使俾斯麦号突破并进入大西洋的广阔水域,由德国油轮负责补给燃料,逗留在大西洋并攻击敌方护航运输队而不被英国及美国的航空器、潜艇及军舰发现。&
卑斯麦号停泊在船厂的泊位。
动力:瓦格纳式高压重油专烧锅炉(12座),布洛姆&福斯式蒸气涡轮引擎(3座),3轴推进,输出马力150,170匹。&
1939年12月或1940年1月在船厂安装设备。
武器:8门380毫米L48.5 SK-C/34(4&2)
& && && & 12门150毫米/L55 SK-C/28
& && && & 16门105毫米/L65 SK-C/37 / SK-C/33
& && && & 16门37毫米/L83 SK-C/30
& && && & 12挺20毫米/L65 MG C/30(单管)
& && && & 8座20毫米/L65 MG C/38 (4联装)&
1940年8月卑斯麦号战列舰在Blohm & voss船厂。
俾斯麦级设计上的主要瑕疵即防空火力不足。这主要是因为德国人在高平两用炮的研制上进展缓慢,因此不得不在俾斯麦级上安装大量的6英寸副炮及105毫米高炮,占用了很大的甲板空间。而同时期英国人建造的战列舰上使用了5英寸高平两用炮,既可以用于水面作战,亦可用于防空,这样可以节省空间以安装更多的高炮。&
日卑斯麦号离开船厂出海测试。&
卑斯麦号的续航距离达8,525海里(19节),乘员2,092人,其中军官103名,士兵1,989名。&
48年的柏林危机!!!
1948年的柏林危机是冷战开始后美苏双方以战败的德国为舞台,围绕柏林问题而展开的以军事对峙为背景的一次激烈的对抗。在柏林危机爆发前,苏联同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关系已严重恶化,并且已朝着集团对立的方向发展。冷战伊始,美苏便首先在柏林迎头相撞,乃是因为德国作为一个被分区占领的国家,集中体现了美苏双方在争夺德国和欧洲中的各种复杂的矛盾。在柏林危机中美国和苏联进行強硬的对抗,使人们第一次真正看到了美苏冷战对战后和平与安全所可能产生的可怕的危险后果。
& & & 柏林危机是苏联在冷战开始后对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展开的一次主动出击,目的是为了通过切断柏林的交通向美国等西方国家施加强大的压力,以迫使它们或者停止建立独立的西德国家,或者甚至把它们赶出西柏林。由于对德国问题的错误判断和对西方实力和决心的错误估计,苏联采取了封锁柏林的极端措施,导致了柏林危机的爆发,从而进一步强化了冷战的局面。
一& 苏联的错误判断与危机的爆发
& & & 苏联对德国问题的错误判断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对冷战后整个德国的发展和走向发生错误的判断。其二是对美国等西方国家抵制封锁的决心和能力发生错误的判断。
& & & 战后,按照雅尔塔会议的决定,战败的德国被划分为四个占领区,由苏、美、英、法四国分别占领和管理,德国的首都柏林亦由四国共同占领和管理。同时还成立了一个盟国盟国管制委员会,负责处理全德事务。按照这种分区占领制度,苏联在占领和管制德国中的地位是有利的和牢固的。因为,苏占区的面积占全德的40%,人口占36%,生产资源占33%。大柏林的面积为889平方公里,苏占区占409平方公里;大柏林的人口约为350万,苏占区拥有100万;美、英、法三国算在一起的西占区的面积是480平方公里,人口250万。而且整个大柏林又位于苏占区之内。根据波茨坦会议的规定,苏联可以在苏占区内自行其是已不必待说,就是在盟国管制委员会里,它也拥有不容置疑的重大权力。因为委员会实行的是一致性原则,这就使苏联处于以一抵三(美、英、法))的举足轻重的地位。苏联对德国问题政策的基本考虑,就是要在巩固苏占区的基础上,加强对全德事务的影响,并借以增强苏联在整个欧洲的地位。
从盟军攻入德国并确定分区占领制度开始,德国已处于分裂状态。因为在分区占领制度下,各占领国当局均按本国政F的旨意各行其是,已经使各占领区域成了独立的政治经济实体。负责全德事务的盟国管制委员会已形同虚设。在盟国管制委员会存在的两年多时间里,通过的法令和命令多达一百余项,均因难以实现面成为一堆废纸。美国忧虑苏联&想用GCZ義取代NCZ義&,苏联则担心美国利用德国反对苏联。双方都从战略高度看待德国问题,都想以有利于自己的方式来解决德国问题。
& & & 1946年5月,美国宣布停止从美国的德占区拆迁设备用于支付赔偿。1947年1月,美英占领区合并为双占区。同年3~4月,在莫斯科外长会议上,围绕着有关德国的经济、政治、赔偿以及和约问题美国等西方国家与苏联进行了激烈的争论。正是在会议期间(3月12日),美国宣布了遏制苏联的杜鲁门Z義。接下来马歇尔计划、计划和GC党情报局相继出现,美苏冷战爆发。欧洲的分裂包括被分区占领的德国的分裂已势不可免。
& & & 冷战开始后,德国作为四国共管的战败国,首当其冲地成为冷战的战场。分区占领制度进一步动摇。1947年7月讨论实施马歇尔计划的欧洲16国经济会议已经将德国的西占区纳入了欧洲复兴计划之中。7月,在美国政F给美占区军事长官克莱的新指令中,提出要让德国的州享有更大程度的政治独立和使德国的经济更能自给自足。[1] 这表明,美英在西占区将会有更大的动作。这个动作就是要把西占区变为依附于西方的单独国家。
& & & 对于西方国家组建单独的西德国家的试图,苏联方面也已经有所觉察。日,苏联外交部欧洲三司司长斯米尔诺夫在给的一份报告中说,&分析我们手头掌握的材料和美英在德国所采取的实际措施,有理由得出这样的结论,即,这已经不是宣传手段或政治讹诈,而是对德国进行政治和经济肢解,把西德及其所拥有的资源并入到美国建立的西方集团中去的实际威胁。&[2] 但是苏联决心阻止西方国家的这一试图。因为一个独立的西德国家的建立,不仅会使苏联失去对整个德国问题的影响,而且更重要的是,一个在美国等西方国家扶植起来的西德将会加入并且增强西方集团的力量。所以,日,联共(布)中央政治局在给参加外长会议的苏联代表团的指示中,特别强调要把签订对德和约放在首位,使和约与&恢复统一的民Z的德国&联系起来。指示要求反对美国提出的召开由所有对德宣战的国家参加的和会,主张召开由盟国中德国的邻国和其它以自己的武装力量参加对德共同作战的盟国代表参加的和会。[3]&
& & & 月,在冷战气氛中召开的美、英、法、苏四国外长会议,在讨论德国问题时,因双方歧见太深而不欢而散。两次外长会议失败后,美国及其盟国已决意在德国问题上同苏联最后决裂,使西占区成为独立的国家。以避免&整个德国& &被拖进东方轨道的真正危险&。[4]& & & 正是在这次外长会议期间,法国同意把法占区与美英双占区合并。
& & & 1948年,捷克斯洛伐克发生&二月事变&。在苏联的支持和帮助下,捷克斯洛伐克的多党联合政F变成了GC党的一党政权。&二月事变&在西方引起了强烈的反应,它不仅加快了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的步伐,而且也使美国等西方国家在建立西德国家问题上的决心变得不可动摇。日至3月6日美、英、法三国与比利时、荷兰、卢森堡一起在伦敦召开会议,讨论成立未来西德国家的具体事宜。会议召开前夕,2月13日,苏联照会东道国英国政F,谴责三大国的&单独行动&。伦敦会议召开时,苏联又发出了第二封抗议照会,指责西方国家奉行分裂德国的路线。[5]&
& & & & 在冷战已经开始的背景下,美、英、法三国的西占区和苏联的苏占区分别成为依附于各自占领国的单独国家,已成难以扭转的定势。实际上,德国分为两个国家乃是当时解决旷日持久的德国问题的可行选择,虽然它是以德国人民的暂时分离的痛苦为代价的。试想,一个国家由不同社会制度的几个国家共同占领并实施全权管理,它何以继续保持统一呢?如果硬要把不同的占领区重新凑合成一个统一的国家,那么该如何确立它的政治属性呢?是西方式的资本Z義还是苏联式的社会Z義?而在战败的条件下,德国人民已无自由选择选择社会制度的权力。显然,就美苏而言,不论出现哪种情况,另一方都不会答应和接受。因此,与其维护一个徒具虚名的统一的德国,使其成为美苏争夺的对象,从而给世界和平与安全带来巨大的危害,莫不如现实地承认和接受德国已经分裂的事实。总之,在冷战已经开始的情况下,再来侈谈德国的政治经济统一,已是毫无意义的了。1947年讨论德国问题的两次外长会议的失败,就是明证。
& & & 但是,苏联却无法认识到在冷战的条件下由四大国共同管制的德国从分区占领走向正式分裂的必然趋势,仍一厢情愿地试图恢复德国形式上的统一。正是这种对冷战后德国走向的第一个错误判断,使苏联以为,只要凭借苏占区有利的地理位置,封锁柏林的交通,就能造成西方国家难以呆在西柏林的条件,从而迫使它们在德国问题上作出让步。
& & & 苏联既没有估计到西方国家抵制封锁的决心,也没有认识到西方国家所拥有的抵制封锁的实际能力和手段。换言之,在它看来,西方国家似乎不会为了柏林甘冒同苏联发生军事冲突的风险。同样它也不认为,在封锁的条件下,西方国家有能力满足西柏林对生活和生产的各种需要。正是苏联对西方国家抵制封锁的决心和能力的第二个错误判断,使苏联迈出了封锁柏林的第一步。
& & & 就在西方六国关于德国问题的伦敦会议结束后不久,日,苏联驻德军事长官索科洛夫斯基奉召回国,商讨对策。正是在这期间苏联制定了有关封锁柏林的计划。
& & & 3月12日,苏联外交部欧洲三司司长斯米尔诺夫给提交了一份题为《关于近期内我们对德国措施的报告》。报告说,美国和英国拒绝在雅尔塔和波茨坦协议的基础上解决德国问题,&准备采取措施建立西德国家,并打算同它签订单独的和约或和平规则&。关于德国问题的伦敦会议是&西方国家把德国变为自己的据点和把纳入正在建立的针对苏联和人民民Z国家的军事政治集团&的证明。斯米尔诺夫建议要更加坚决地对抗西方国家在德国问题上的政策。他认为,&在现在的情况下,我们对西方国家单方面采取的行动不能再局限于提出抗议,这些单方面的行动实质上触及了我们在德国和欧洲的利益。因此我们必须采取不仅能制约美英法在德国的单方面行动而且能有力地挫败他们组建包括德国在内的西方集团计划的措施。&[6] 斯米尔诺夫还建议:1),召开苏联、波兰、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和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外长会议,邀请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芬兰和德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为观察员。会议将通过评估西方国家在德国活动的宣言;2),会后苏联应提议召开新的外长会议来讨论德国问题。&如果美国、英国和法国接受这一建议,那时组建西方集团并将德国纳入其中的行动基础就将被瓦解。如果我们的建议被他们否定,那就很清楚,这些大国将最终拒绝在波茨坦协议的基础上解决德国问题。& 在这之后,苏联将发表声明,西方大国以自己的行动破坏了盟国管制委员会和外长会议,从而使有关盟国管制机构和占领区的决议失去了效力。因此,苏联政F将不得不完全关闭自己的占领区,保障实施相应的财政措施,组织边界保卫等。[7]&
& & & 斯米尔诺夫在报告中所提出的对付西方国家的行动计划和措施很快就被付诸实施。
& & & 3月20日,索科洛夫斯基在盟国管制委员会上发表声明,称伦敦会议是一次&秘密G结&,并宣布盟国管制委员会作为德国的最高权力机构已不复存在,苏联将退出这一机构。[8]&
& & & 3月25日,索科洛夫斯基颁布了《关于加强保护和控制德国苏占区分界线的命令》。苏联驻德国军事当局的交通局局长特别受命把客运和美英法三国军队的交通运输减少到最低程度。[9]&
& & & 3月27日,索科洛夫斯基又颂布了《关于加强保护和控制柏林外部边界的命令》,强化了对通过大柏林外部边界的人员和货物往来的控制。
& & & 3月30日,苏联驻柏林军事长官德拉特温致函美占区军事长官克莱,通知他,从4月1日起,苏联将对美占区和苏占区之间的交通实行新的规则。据此,将检查通过苏占区的美方人员的证件、货运及除私人行李以外的一切物品。[10]&
& & & 从4月1日起,苏联开始实施其封锁柏林的最初步骤。先是美国继而是英国的客车在苏占区边界被拦截。当它们拒绝接受苏方检查时,苏方便不让其通行。4月3日,苏联封锁了从西占区的汉堡和巴伐利亚至柏林的交通,要求列车须经赫尔姆斯泰特驶往柏林。[11] 这样柏林危机的帷幕便被拉开了。柏林地区出现了对抗性的紧张形势。
& & & 4月17日,德拉特温和谢苗诺夫在给和军事部长布尔加宁的报告中谈到了实施限制柏林和苏占区与西欧交通措施的情况。报告说,&我们的管制措施严重地打击了美国人和英国人在德国的威信。德国居民认为,&英国人和美国人在俄国人面前退却了&这证明了俄国的力量。&报告指出,&克莱建立柏林与西占区之间&空中桥梁&的试图失败了。美国人承认,这是一件代价昂贵的事情。& 报告还建议要加强对西方国家的压力:从柏林运往西占区的货物要有苏联驻德军事当局的货物运输许可证,对运往西占区的邮件实行新的规定。接下去,以保障飞行安全为借口准备限制柏林与西占区之间的航空。[12]&
& & & 苏联这时采取的局部封锁行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迫使美国等西方国家停止建立西德,恢复德国问题的原状。但是如果有可能的话,则将把西方国家的包括军队在内的一切人员从柏林赶出去,使整个柏林并入苏占区。3月26日,斯大林同德国统一社会党领导人皮克的谈话证明了这一点。皮克说,拟定于同年10月在柏林举行的选举结果对统一社会党来说,未必会比1946年更好。皮克又说,&如果盟国撤出柏林的话,他将会很高兴。&斯大林表示,&让我们一起努力试试看,也许能赶走(他们)。&[13]&
& & & 4月23日,谢苗诺夫在给外交部的报告中谈到了西方国家正在把他们的人员从柏林迁往西占区的迹象。但他认为,由于他们大概想要为自己保留更多的自由以抵抗我们的压力,因此,逼迫西方国家撤出这座城市未必会是轻而易举的。[14]
& & & 在苏联对柏林交通实施限制的同时,苏联与西方国家在德国货币改革问题上的争端又使局势进一步加剧了。[15] 日,苏联政F通过了《关于在德国苏占区实行货币改革的决定》。决定责成苏联驻德军事当局在西占区单独进行货币改革时立即在苏占区实行货币改革。要求&苏联军事当局争取在整个大柏林地区发行苏占区新货币&。[16]&
& & & 6月7日,西方国家公布了筹建西德的伦敦议定书。6月11日和12日,苏联切断柏林与西占区的铁路交通两天。12日,苏联又以&维修&为由,关闭了易北河上的一座公路桥。16日,苏联代表退出盟国柏林管制总部。[17] 18日,美英法三国宣布将从6月20日起在西占区实施货币改革。第二天,19日,苏联宣布,&德国西占区发行的货币将不容许在德国苏占区和位于德国苏占区之内的在经济上是苏占区一部分的&大柏林 &地区流通。&[18] 6月22日,苏、美、英、法四国财政专家就货币问题进行谈判,未果。此时苏联代表发出警告,将实行经济和行政制裁,以&使在柏林只有一种货币,即,苏占区货币&。[19] 同一天,索科洛夫斯基通知西方三国驻德军事长官,苏联已在苏占区和大柏林地区进行货币改革。6月23日,美英法三国决定把西占区的货币改革扩大到柏林西区。6月24日,苏联当局以&技术原因&为理由,完全切断了西占区与柏林的地面交通联系,使柏林危机进入高潮。[20] 在陆地交通被封锁的情况下,从6月25日起,美国等西方国家架起了&空中桥梁&,向西柏林居民大规模空运粮食、煤炭等急需物品。与此同时,美国等还对苏占区和东柏林实行反封锁,阻止向苏占区运送煤炭和钢铁等。
二& 危机的结束及其后果
& & & 从柏林危机爆发的过程来看,苏联強硬地封锁柏林的交通无疑是引爆危机的直接的催发剂。令人惊讶的是,苏联采取封锁柏林这种重要行动时,它开始时提出的理由竟然是不能令人信服的&技术原因&。这种幼稚的手法似乎注定了苏联在以后同西方国家的较量中必然要处于下风。7月3日,美英法三国军事长官会见了索科洛夫斯基,向他建议由西方提供技术帮助恢复柏林交通。索科洛夫斯基当然拒绝了这种帮助,因为本来就不存在这种所谓的技术困难。同时他道出了封锁的真正原因是:西方六国伦敦会议和造成苏占区经济混乱的西占区货币改革。他还明确表示,他&不能保证当现在的技术障碍排除时,不会出现新的这方面的障碍&。[21]
& & & 虽然苏联与美国等西方国家在危机中尖锐地对抗着,但双方都没有也不敢下决心走向武装冲突。7月6日,美英法三国各自照会苏联。7月14日苏联复照三国。双方除了相互提出指责外,都表示愿意进行谈判。美国等表示可以就柏林管理的分歧问题进行谈判。但强调谈判只能在封锁解除后进行。[22] 但是苏联认为谈判不能仅仅限于柏林管制问题,因为这个问题是不能与四大国管制德国的总问题分开的。[23] 7月31日,在与美英法三国大使会谈时明确表示,&苏联政F认为,把讨论柏林问题与四方共同管制德国问题分割开来是不可能的。& [24]& 8月2日,斯大林在会见三国大使时非常清楚地阐明了苏联在柏林危机中的立场和观点。斯大林认为,是西方国家在柏林发行的B记马克和伦敦会议的决定引起了苏联所采取的封锁柏林交通的措施。因此如要苏联取消封锁,西方国家就必须:第一,废除B记马克,代之以苏占区通用的德国马克;第二,西方国家应当作出保证,执行伦敦会议的决定将推迟到四国代表会晤并就所有涉及德国的基本问题达成协议的时候。[25] 由于西方国家大使不愿意就停止执行伦敦会议决定作出保证,斯大林不再要求将这一点作为取消封锁的条件,但是他要求把苏联政F关于推迟解决西德政F问题的要求记录下来。西方代表同意苏占区德国马克在柏林流通和收回柏林西区的B记马克。条件是,在采取这一措施的同时,取消对柏林和西占区之间的交通限制。[26]&
& & & 但是,苏联的立场实质上仍然没有发生变化。日,联共(布)中央政治局讨论了苏联方面关于苏美英法四国会谈的联合公报草案。苏联的草案规定,将于8月15日废除在西占区宣布货币改革后对德国西占区和柏林之间的客运和货物运输实行的双向限制。与此同时,苏占区的德国马克应成为柏林的唯一货币,由苏占区的德国发行银行调节整个柏林的货币流通。草案还规定,近期内召开四国外长会议或四国代表的单独会谈&以讨论涉及柏林的未决问题和涉及与整个德国的其它未决问题&。最让西方国家所不能接受的是草案中的下面一段内容:&在四国代表的谈判中讨论了苏联政F希望推迟实施伦敦会议关于建立西德政F的决定直到上述四国代表会议产生结果时的问题。为此,西方三国代表表示,三国政F暂不处理建立西德政F的问题。&[27] 日,在西占区召开的制定西德宪法的议会清楚地反映了西方国家在这个问题上的反对立场。
但是西方国家在货币问题上还是作出了让步和妥协。根据在莫斯科制定的四国政F协议,建立了由四国驻德军事长官组成的财政委员会以监督实行有关在柏林发行统一货币的措施。9月1日~7日,在柏林召开的四国军事长官会议讨论了财政委员会的职能和权限问题。在给本国代表的指示中说,不能从在莫斯科达成的决定特别是关于扩大财政委员会权力的决定上退让。美国驻苏联大使史密斯表示,&在除了有关柏林的其它问题上,法国、英国和美国代表没有任何扩大财政委员会对德国发行银行实行监督的意图。&他还说,&三国代表始终承认,对财政委员会的监控不应当破坏苏联当局对苏占区货币流通的责任。&[28]&
& & & 但是苏联在谈判中没有抓住这一机会与西方国家达成妥协,而是拖延谈判,坐等&空中桥梁&行动失败后西方国家最终屈服和让步。有关&空中桥梁&遇到困难和即将失败的情报显然误导了苏联政F。如,出席联合国大会的苏联代表团成员拉季阿尼的报告就很有代表性。他叙述了他于日同联合国新闻署副署长奥登(法国人)的谈话。他说,一位奥登非常熟悉的美国代表团成员告诉奥登,&柏林的&空中桥梁&的情况是非常困难的。美国军方认为,目前正值冬季,飞行条件极为复杂,全体人员都已疲惫不堪,以至于要作很大的努力才能让飞行员继续飞行。物质方面的损耗非常快。这位美国代表团成员说,美国军事指挥部和国务院担心近期内&空中桥梁&的作用将很快丧失。&[29]&
& & & 但是,苏联对柏林的封锁并没有产生预期的效果。随着时间的推移,形势逐渐朝着不利于苏联的方向发展。第一,柏林危机爆发后,柏林作为四国共管的的单一城市的地位已经维以维持。1948年12月,柏林终于分裂各自为政的东西柏林两部分,各有自己的立法、行政和货币体系。这种情况的出现似乎更有利于美国等 西方国家,因为在去除了四国共管柏林的空壳后,西方国家警告了在西柏林不受苏联束缚的自由行事的机会。第二,最重要的是,美英的&空中桥梁&产生了显著的效果。到1949年春天,美国向西柏林空运的物品达到了平均每天8000吨的水平,这与封锁前美英通过水陆交通运送给西柏林的物品基本上持平了。第三,美英的反封锁对苏占区和东柏林产生了严重的影响。由于反封锁,苏占区和东柏林无法从西占区和西柏林等到其所需要的商品,尤其是煤和钢等重工业原料。而苏占区的经济体制基本上就是以重工业为主的苏联经济模式的翻版。这就使 苏占区受到了反封锁的严重打击。苏占区和东柏林的许多企业甚至被迫关闭。由此而引起的失业加剧了社会局势的动荡和紧张,东柏林居民逃往西柏林的事件频频发生。美占区军事长官克莱说,&可以肯定,我们的反封锁对东德所造成的损害要大于西德。&[30] 这确实并非夸大之词。
& & & 局势的这种演变,是苏联始料未及的。苏联发现,在封锁与反封锁的较量中,它已明显处于下风。这就迫使苏联在柏林危机的谈判中作出最后的让步。1949年1月底,斯大林终于表态了。他在答记者问中说,如果美英法国同意把建立西德国家推迟到研究整个德国问题的外长会议召开的时候,苏联不认为取消交通限制有什么障碍。[31] 这是苏联方面在谈到解除柏林封锁时第一次没有把它同纠缠不清的柏林货币问题联系起来。实际上已接近无条件解除封锁,因为推迟而不是取消建立西德,对西方国家来说,已经无关宏指。从2月中旬开始,美国驻联合国代表杰赛普同苏联驻联合国代表马立克就柏林问题进行谈判。在这期间,苏联采取了一系列走向解除封锁的措施。苏联恢复了对西柏林的电力供应,放回了扣押在苏占区的4000节车厢。4月,苏占区甚至已编制了包括西占区列车运行在内的火车时刻表。尤其耐人寻味的是,3月29日,苏联驻德军事长官索科洛夫斯基调任国防部副部长,其原职由崔可夫将军取代。索科洛夫斯基在柏林危机期间,一贯采取強硬立场,他的离职表明了苏联立场的变化。
& & & 日,苏、美、英、法四国终于达成了协议。协议宣布自5月12日起,取消从日起实施的封锁和反封锁。根据协议的规定,四国于5月23日在巴黎召开了外长会议。但除了肯定解除封锁外,没有任何具体成果。而一场柏林危机的最终结果是形成了两个德国的分裂局面。
& & & 从协议的内容来看,苏联和西方国家虽然同时取消封锁和反封锁,但是西方国家的反封锁本来就是苏联封锁的副产品。因此,较量的结果并不是打个平手,而是率先采取封锁的一方&&苏联的失败。封锁了一年多,苏联既没有阻止西德国家的建立,亦未能把西方国家赶出柏林,倒使自己尝到一些苦果。
& & & 柏林危机虽然结束了,但是它却强化了冷战的局面,加快了欧洲两大军事集团形成的过程。具体表现为:其一,危机加强了美国同欧洲国家的政治军事联系和合作,促进季美国在欧洲的地位和影响。正是在危机期间,美国以对付苏联的挑战为名,于7月中旬使英国同意美国在其领土上部署60架B&29战略轰炸机。其二,危机加快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过程。早在封锁前,美国根据它的对外战略,就明确表示支持建立西方联盟。1948年3月,英、法、荷、比、卢五国签订了布鲁塞尔条约。之后,美国便开始同布鲁塞尔条约成员国讨论建立大西洋安全体系问题。美国提议要把北欧的挪威、丹麦、瑞典和冰岛作为&垫脚石&国家也纳入大西洋安全体系中。但要实现这一设想并非易事。因为北欧国家长期奉行和平Z義和中立Z義的政策。1948年1月,当英国呼吁建立西方联盟时,北欧国宾的反应极为冷淡,甚至&公开宣称它们不会参加一个为俄国所谴责的计划&。[32] 1948年捷克斯洛伐克的二月事件已使它们对苏联的恐惧增加了。而苏联封锁柏林,更使它们感受到了苏联的咄咄逼人的进攻态势。最后除了瑞典继续保持中立外,挪威、丹麦和冰岛均加入了北约组织。由于柏林封锁给美国等西方国家带来的危机感,促使它们加快了筹建北约的步伐。在达成解除封锁协议的一个月之前,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已经脱胎问世了。后来杜鲁门在回忆录中写道,&俄国在柏林问题上所表现的粗暴和野蛮&&导致最后讨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33] 北约组织的建立当然是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对外战略的产物,但是苏联挑起危机的不当行为,起码也是加快北约组织产生进程的因素之一。
[1] 参见,汤季芳:《冷战的起源与战后欧洲》,兰州大学出版社,1987年,第282页
[2] 俄罗斯联邦对外政策档案馆,全宗082,目录34,卷夹146,卷宗7,页码1。转引自纳林斯基:&年柏林危机(俄罗斯档案的新材料)&,载俄罗斯《近现代史》杂志,1995年,第3期,第18页。
[3] 俄罗斯现代史文献保存和研究中心,全宗3,目录74,卷宗39,页码3。转引自纳林斯基:&年柏林危机&,第18页。
[4] 福&波格,《马歇尔传》,中译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1年,第297页。
[5] 阿哈尔卡奇:&苏美关系中的1948年柏林危机&,载苏联《美国》杂志,1991年,第12期,第41页。
[6] 俄罗斯联邦对外政策档案馆,全宗048(3),目录11(日),卷夹70,卷宗17,页码436。转引自纳林斯基:&年柏林危机&,第20~21页。
[7] 俄罗斯联邦对外政策档案馆,全宗048(3),目录11(日),卷夹70,卷宗17,页码437。转引自纳林斯基:&年柏林危机&,第21页。
[8] 《苏联与柏林问题文件集》,第1册,莫斯科,1948年,第22~24页。
[9] 俄罗斯联邦对外政策档案馆,全宗048(3),目录11(日),卷夹70,卷宗17,页码439。转引自纳林斯基:&年柏林危机&,第21页。
[10] 《柏林危机(关于莫斯科会谈的报告)》,华盛顿,1948年,第1 页;《杜鲁门回忆录》,第2卷,中译本,三联出版社,1974年,第140页。
[11] 阿哈尔卡奇:&苏美关系中的1948年柏林危机&,第42页。
[12] 俄罗斯联邦总统档案馆,全宗3,目录64,卷宗789,页码24~25,28。转引自纳林斯基:&年柏林危机&,第22页。
[13] &斯大林同志与德国统一社会党领导人皮克和格罗提渥的谈话记录(日)&,俄罗斯联邦总统档案馆,全宗45,目录1,卷宗303,页码34。转引自纳林斯基:&年的柏林危机&,第22页。
[14] 俄罗斯联邦对外政策档案馆,全宗048(3),目录11(日),卷夹70,卷宗17,页码449。转引自纳林斯基:&年的柏林危机&,第22页。6月11日,谢苗诺夫在另一份报告中说,按照已经确定的限制交通的计划,正在采取进一步的措施。他希望,限制将使西方驻柏林的占领政权的&威信进一步下降&。(俄罗斯联邦对外政策档案馆,全宗048(3),目录11(日),卷夹70,卷宗17,页码451。转引自同上)
[15] 货币问题是苏联同西方国家在柏林问题上分歧和对抗的主要内容之一。早在1946年盟国管制委员会曾经讨论过货币改革的问题。苏联代表主张在&相同的国际监督下&在西占区和苏占区发行单独的货币。美国等西方国家代表表示反对。他们坚持要在盟国管制委员会下建立全德银行体制,货币发行问题也由其负责。为此苏联财政部长兹韦列夫于日给联共(布)中央的报告中指出,西方大国试图&控制我们在占领和赔偿方面的开支数量&,对苏联来说这是完全不能接受的。应当&注意到,盟国将不会同意给予苏占区指挥部货币发行权以弥补占领和赔偿方面的开支&。兹韦列夫表示担心西方国家可能利用在发行体制问题上缺乏协议为借口在西占区单独进行货币改革,而这将导致苏占区的经济进一步孤立。兹韦列夫认为可以接受西方国家的建议。条件是,它们保证&充分弥补我们的占领开支和赔偿开支包括从现在的生产中提取的赔偿&。(&在从柏林会议到两个德国建立的这段时期内苏美英法相互关系中的德国问题(概述&&第三部分)&,俄罗斯联邦对外政策档案馆,全宗048,目录11,卷夹70,卷宗17,页码433。转引自纳林斯基:&年的柏林危机&,第19页)。最后,在盟国管制委员会里没有就在德国进行货币改革达成协议。1947年9月,索科洛夫斯基在给本国政F的报告中说,由于美国当局积极准备在德国西部单独进行货币改革,有必要着手为苏占区印制新货币根据索科洛夫斯基及其助手谢苗诺夫的建议,12月10日,苏联部长会议通过了《关于在德国苏占区发行新货币的决定》(俄罗斯联邦总统档案馆,全宗3,目录64,卷宗789,页码1~2。转引自纳林斯基:&年的柏林危机&,第19页)。鉴于德国西占区有可能单独进行货币改革,苏联政F同意苏联驻德军事当局&印制德国苏占区新货币&,苏联部长会议在日的决定中,责成莫斯科国家造币厂在日前印制总值50亿马克的4亿张德国新货币。决定把预定实施的日期推迟到日(俄罗斯联邦总统档案馆,全宗3,目录64,卷宗789,页码32页。转引自同上)。
[16] & 苏联部长会议日决定&,俄罗斯联邦总统档案馆,全宗3,目录64,卷宗789,页码33~35。转引自纳林斯基:&年柏林危机&,第23页。
[17] 同上;《艾奇逊回忆录》,中译本,上册,上海译文出版社,1978年,第116页。
[18] 《苏联与柏林问题(文献)》,第1 卷,莫斯科,1948年,第30页。
[19] 俄罗斯联邦对外政策档案馆,全宗048,目录11,卷夹70,卷宗17,页码454。转引自纳林斯基: &年柏林危机&,第23页。
[20] 同一天,苏联与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罗马尼亚、匈牙利、保加利亚和阿尔巴尼亚共八国外长在华沙召开会议,通过了《关于德国问题的单独决定的声明》。声明谴责美国等西方国家分裂德国和组建西方军事同盟。声明表示拒绝承认伦敦会议的法律效力。(《德国问题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53年,第45,51页)
[21] 《柏林危机(关于莫斯科谈判的报告)》,第4,6页。
[22]& 同上,第7~8页。
[23] 《德国问题文件汇编》,第55页。
[24] 俄罗斯联邦对外政策档案馆,全宗7,目录11(日),卷夹1,卷宗2,页码22。转引自纳林斯基: &年柏林危机&,第25页。
[25] 斯大林强调,他坚决反对成立西德国家政F,而把西方三个占领区合并为一个占领区,这可能更好些。&停止执行伦敦会议的决定和废除B记马克。不存在任何困难。这甚至明天就可以做到。你们考虑吧。&日斯大林同志与美国大使史密斯英国代表罗伯逊和法国大使夏代格纽的会谈,俄罗斯联邦对外政策档案馆,全宗07,目录21(日),卷夹43,卷宗1,页码7,11,17。转引自纳林斯基:&年柏林危机&,第25页。
[26] 俄罗斯联邦对外政策档案馆,全宗07,目录21(日),卷夹43,卷宗1,页码21。转引自纳林斯基: &年柏林危机&,第25页。
[27] 联共(布)中央政治局会议记录摘录(第65号&&日决定),俄罗斯联邦总统档案馆,全宗3,目录64,卷宗789,页码119~121。转引自纳林斯基:&年柏林危机&,第26~27页。
[28] 俄罗斯联邦对外政策档案馆,全宗07,目录11卷夹11,卷宗2,页码11。转引自纳林斯基:&年柏林危机&,第27页。
[29] 拉季阿尼日记摘录:日同联合国新闻署副署长奥登的谈话。俄罗斯联邦对外政策档案馆,全宗082,目录35,卷夹165,卷宗32,页码62。转引自纳林斯基:&年柏林危机&,第28页。
[30] 克莱,《在德国的决定》,第389页。
[31] 《斯大林文选》,下册,人民出版社,1962年,第514页。
[32] 戴&霍罗威茨,《美国冷战时期的外交政策》,中译本,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150页。
[33] 《杜鲁门回忆录》,第150页。
剿灭作战!开始!
1937年7月,蒋介石在庐山发表全面抗战讲话“最后关头一至,我们只有牺牲到底,抗战到底,“唯有牺牲到底”的决心,才能博得最后的胜利。若是彷徨不定,妄想苟安,便会陷民族于万劫不复之地!”
就是闹着玩的
This is National Socialism
国旗歌-青天白日满地红
[NHK][纪录片]希特勒-独裁者
成熟的人要有独立理性的思想-------有几个中国人知道?
&&60多年过去了,有几个中国人知道,蒋介石动用70万国民党军队,发动了淞沪会战。在会战中,国民党空军炸毁日本海军陆战队司令部,炸沉日本海军第三舰队旗舰,国民党陆军为补充战损,而五次发布动员令,超过半数团职以上高级将领以身殉国。&&淞沪会战未能阻止日军占领上海,却改变了日军在中国战场的战略部署,还为上海资本向重庆转移,赢得三个月的宝贵时间。&&
&&60多年过去了,有几个中国人知道,最让外国人刮目相看的不是叶挺的新四军,而是孙立人的国民党新一军。 新一军远征缅甸,以伤亡1.7万人的代价,击毙击伤日军10.9万人。&&在新一军攻占缅甸重镇于邦的时候,下属向孙立人询问,如何处理日军战俘,孙将军的回答是:"你去问问那些狗杂种,都谁到过中国,到过中国的就地枪毙,以后都这样"。&&
&&60多年过去了,有几个中国人知道,八路军在平型关大捷中,只不过是消灭了一支日军运输队。而平型关大捷,只是平型关战役的一部分,平型关战役又是太原会战的一部分。&&
&&60多年过去了,有几个中国人知道,李向阳和他的游击队是虚构的,真正让日军闻风丧胆的军队,是国民党的委员长卫队。这支军队使用德军的装备,甚至有德军教官亲手指导。&&
在南京雨花台,委员长卫队的两个营,独自阻击日军一个甲种师团(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军一共只有六个甲种师团),平均每个士兵要坚守25米长的阵地,面对50名日军精锐部队的士兵,但胜利者依然是中国人。&&
&&60多年过去了,有几个中国人知道,在影视作品中恶贯满盈的张灵甫是抗战英雄。在长沙会战中,他率领敢死队包抄小道,夜夺张古峰,为国民党成功阻击日军,立下汗马功劳。张灵甫还为抗战丢了一条腿。&&
&&60多年过去了,有几个中国人知道,在湖南常德(我们现在只关注那里是快女曾轶可的故乡)保卫战中,国民党74军57师的8000名官兵,阻击10万日军15天之久,最后只剩有200人还能够战斗。&&
师长发出了74军57师最后一封电报:"弹尽,援绝,人无,城已破。职率副师长、师附、政治部主任、参谋部主任死守中央银行,各团长划分区域,各扼守一屋,作最后抵抗,誓死为止,并祝胜利。74军万岁!"&&
&&60多年过去了,有几个中国人知道,在武汉上空爆发过持续时间仅次于不列颠空战的武汉空战。那场空战中,国民党空军击落日军飞机78架,炸沉日军舰艇23艘。&&
在那个时候,每当防空警报响起,很多武汉市民不是钻进防空洞,而是爬上房顶,为的是能看到日军飞机被击落的场景。&&
&&60多年过去了,有几个中国人知道,在重庆有17家军工厂在敌机轰炸下坚持24小时不间断生产。以金陵军工厂为例,抗战期间共生产迫击炮7000门、重机枪1.8万挺、步枪28万支、手榴弹30万枚、炸药包20万个。&&
&&60多年过去了,有几个中国人知道日军的投降书是什么样子。为什么我们只知道9.18日军侵华,而不知道8.15日军投降的情况?&&日军投降书文中多次出现:日本陆海空军及其辅助部队向蒋委员长投降,受降落款是:中国战区最高统帅特级上将蒋中正特派代表陆军一级上将何应钦。&&
要知道,伟大的中国卫国战争是世界四大反法西斯战争之一!它并不是光靠小米加步枪,只用游击战、麻雀战、地道战、地雷战就能打赢的。它是用了重兵集团与敌人浴血奋战,才打赢的!&&
战争期间,国民党陆军有321万1418名官兵壮烈牺牲,其中包括8名上将,41名中将,71名少将。国民党空军有6164名飞行员血洒长空,2468架战机被击落。国民党海军全军覆没,所有舰艇全部打光。&&
谨此向所有为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尊严而战斗过的人们致敬!
山河國幟,血色人間,白日當空,青天無限
四十年来,经风雨,不改名节。
  历沧桑,长歌当哭,壮志如铁。
  十载寒窗仰圣贤,
  万里豪情同日月。
  怀众生、何惧商旅苦?慈悲切。
  魏武操,程公节。
  中山泪,翼王血。
  轮回处,伤心千古离别。
  欲挽银河洗国耻,
  扫除红魔补天裂。
  朝圣王,不负当年誓、男儿血
本人反日情绪越来越重了......
1942年的今天,为配合整个东南亚抗战,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以6万将士的英勇捐躯为世界反西斯斗争做出贡献.赢得了世界人民的尊重。曾经参与缅北作战的美军布朗上校这样说过:“中国人是我看到的最勇敢的军队,我必须向他们脱帽致敬。
中国远征军军歌
君不见,汉终军,弱冠系虏请长缨,&  君不见,班定远,绝域轻骑催战云!&  男儿应是重危行,岂让儒冠误此生?&  况乃国危若累卵,羽檄争驰无少停!&  弃我昔时笔,著我战时衿,&  一呼同志逾十万,高唱战歌齐从军。&  齐从军,净胡尘,誓扫倭奴不!&  忍情轻断思家念,慷慨捧出报国心。&  昂然含笑赴沙场,大旗招展日无光,&  气吹太白入昂月,力挽长矢射天狼。&  采石一载复,冀鲁吉黑次第平,&  破波楼船出辽海,蔽天铁鸟扑!&  一夜捣碎倭奴穴,水尽赤色,&  富士山头扬汉旗,樱花树下醉胡妾。&  归来夹道万人看,朵朵鲜花掷马前,&  门楣生辉笑白发,闾里欢腾骄红颜。&  国史明标第一功,中华从此号长雄,&  尚留余威惩不义,要使环球人类同沐大汉风
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
虎式重型坦克
虎式重型坦克(Panzerkampfwagen VI Ausf. E Tiger I)即&虎I&坦克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制造的重型坦克。虎I坦克自1942年进入陆军服役至1945年德国战败投降为止。
简介  在1943年3月虎I坦克起初名为Pzkw VI Ausf. H,但后来重新设计成为Ausf. E (Ausf&hrung Ger. "version")。这名字同样跟Mark VI-E、Panzer VI-E、PzKpfw VI-E或Sd.Kfz. 181 (Sonderkraftfahrzeug 181)一样知名,尽管公众通常只知它们的名字是虎I或简单称为虎。虎这个绰号是由所取的。虎I的基本设计概念同时延用到其他车辆上面,包括包括虎II(虎王)坦克和突击虎式突击炮。&  虎式的乘员教范,虎式坦克乘员手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成为纪念品。&
主要性能  重量: 56 吨(早期); 57 吨(后期)
虎式侧视图乘员: 5 人&  发动机: Maybach HL 210 P45-12 600hp(早期) Maybach HL 230 P45-12 700hp(后期)&  时速:38公里(公路)/15~21公里(越野)&  行程: 160 公里&  全长: 8.45m&  高: 2.93m&  宽: 3.4-3.7m&  武器: 88mm KwK 36L/56 2 X 7.92 MG34(早) 3 X 7.92 MG34(后) 6 X NbK39 90mm 高爆榴弹发射器(S雷)&  弹药: 88mm&&87发 7.92mm&&发&  装甲:(57吨型)&  炮盾 135-150毫米 0度 镍铬锰高压铸钢(非重叠部分)&  炮塔正面 102毫米 9度 PP7182 镍铬锰钼轧制钢(被炮盾完全遮挡)&  炮塔侧面 82毫米 0度 E22 镍铬锰轧制钢&  炮塔背面 82毫米 0度 E22 镍铬锰轧制钢&  炮塔顶部 40毫米 90度 E22 镍铬锰轧制钢&  车体首上 102毫米 9度 PP7182 镍铬锰钼轧制钢&  车体首中 63毫米 80度 E22 镍铬锰轧制钢&  车体首下 102毫米 -25度 PP7182 镍铬锰钼轧制钢(有时外挂附加履带)&  车体侧上 82毫米 0度 E22 镍铬锰轧制钢&  车体侧下 63毫米 0度 钢种E22 镍铬锰轧制钢(被负重轮遮挡)&  车体后部 82毫米 -15度 E22 镍铬锰轧制钢&  车体前顶部 40毫米 90度 E22 镍铬锰轧制钢&  车体后顶部 25毫米 90度 E32 铬锰轧制钢&  车体底部 25毫米 90度 E32 铬锰轧制钢&  主炮的穿透力:(呈30度角射中) 50%概率击穿 高质量靶板&  弹药 100m 500m m 2000m&  Pzgr39穿甲弹 120mm 110mm 100mm 91mm 84mm&
常与虎式坦克一并提及的人物
(所属第101 SS-坦克部队),他被后世誉为第二次世界大战
轰动一时的魏特曼车组中最杰出的坦克指挥官之一,他被称为一个传奇。他从基层做起,指挥过各式各样的车辆,直到他成为一位专职的虎式坦克指挥员。日诺曼底登陆以后的一星期,6月13日由魏特曼领导的第101独立重坦克营的第二连,在波卡基村遭遇英军,当时魏特曼击毁盟军超过24辆军用车辆,其中当然包含了不少英军的主力坦克,而后在盟军大举进攻时,魏特曼率领他的虎式坦克营(只有3辆)前往桑托镇帮助&装甲梅耶&进行防守,魏特曼死于桑托镇,关于他的死因有两种说法:1.萤火虫击毁说:这种说法由英国提出,英军认为是他们的谢尔曼&萤火虫&式坦克击毁了魏特曼的虎式坦克。2.&台风&击毁说:这种说法由德国提出,德军认为魏特曼死于&台风&战斗机的火箭弹袭击。从车体残骸的表象看来,巨大而沉重的炮塔都飞出去了,一定是猛烈的爆炸导致。总之,魏特曼之死至今还是个谜。&  照片上的就是著名的魏特曼车组,也就是S04号虎式坦克车组(从左至右):&  武装党卫队少尉米歇尔&魏特曼&  武装党卫队中士鲍比&沃尔&  武装党卫队装甲兵瓦尔纳&伊瑞冈Werner Irrgang&  武装党卫队装甲兵赛普&罗斯那Sepp Roesner&  武装党卫队下士尤根&施密特Euegen Schmidt&  炮管上画的标记是他们击毁的坦克数量&  Pzgr40穿甲弹 171mm 156mm 138mm 123mm 110mm
1126人关注
1126人关注
站长在关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青天白日满地红手机壳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