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是文学家家都移民了

15被浏览4,892分享邀请回答19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移民文学_百度百科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就是移民用所在国写作的文学作品。移民文学首先来源于的写作方式,并不与作者自身的语言和出身直接相关。
移民文学移民文学
在1985年以前还只是默默无闻的文学在过去的20年里,凭借其丰富多彩的诗化题材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不仅是对文坛的一种丰富和补充,更在国际上崭露头角。时至今日,一些著名的移民文学作品被广泛阅读,而它们的作者也以德语作家的身份频繁出现各种媒体之上,如Feridun Zaimoglu,SAID,Rafik Schami,Terézia Mora,Emine Sevgi zdamar,Ilija Trojanow,Herta Müller,Zsuzsa Bánk。他们的作品在图书市场上异军突起,他们的小说、和也成为了当代德语文学的重要作品。[1]
移民文学后民族主义讨论
移民文学首先来源于作者的写作方式,并不与作者自身的语言和出身直接相关。而这种写作方式的标志特性即是文化多视角性——这在德语文学中,并不是第一次出现,只要一想到 Adelbert von Chamisso、Franz Kafka、Elias Canetti 或是Jurek Becker ,他们就从未被约束在纯粹的“单一文化”范畴内。大多数被看作是移民文学的作家用德语写作;有些人,例如那些裔德语作家,一直如是。其他的作家却紧紧秉持着他们的祖籍语言,尽管他们长时间在德语地区生活——然而他们的文章无论是在形式上、主题上还是题材上出发,都依然从属于移民文学。如果将研究的范畴扩展到德国之外,那么移民文学就“不仅只是民族转化,而同样代表着一种后民族主义讨论”。
德国移民文学作品
移民文学家乡与异乡
1980 年,关于工作移民的文学作品,还贴着“工人文学”的标签,也正是从这时起,这种文化类型开始广泛被德国民众所接受。德国移民文学第一阶段的重要作品包括Aras &Oren、Yüksel Pazarkaya 、“PoLiKunst”协会会员的作品(成员包括Franco Biondi、Jusuf Naoum、Suleman Taufiq、Habib Bektas、Rafik Schami、Gino Chiellino等)以及 Irmgard Ackermann出版的文集。这些作品大多数是在德语外语学院的有奖征文中产生,该学院于1985年第一次作为权威加入了Adelbert-von-Chamisso 奖的颁奖委员会,而这一奖项是德语文学奖项中最值得炫耀的奖项之一。在始于1980年代中叶的移民文学初级阶段,许多文章多数聚焦于家乡与异乡语言交流、移民过程中的语言交流和文化交流、移民接纳“多元文化”的德国社会问题等话题。
与他们在1985年所遭遇到的情况类似,这种文学类别在Emine Sevgi &Ozdamar的书里被归纳为“外国人文学”,而它正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不断发展着其多样性。那些往往是出于政治原因被迫离开祖国的来自中欧、东欧以及东南欧的作家在年那个“转折点”到来之前,就已经进入了人们的视线。 他们的作品在语言上和风格上通常很新颖,有时极度复杂,有时又非常贴近二战前的文学传统,如Ota Filip、Libu?e Moníková、Zsuzsanna Gahse、Gy&rgy Dalos、Herta Müller以及 Richard Wagner等人的作品就非常生动地再现了当时中欧的民族对话状况。来自、和的作家,例如自1950 年代就在德国写作的波斯裔作家Lyriker Cyrus Atabay以及生活在的裔作家Yoko Tawada,也受到了同样的重视。1990年后,来自民主德国的外籍作家,如籍作家Tuwine Galsan Tschinag、籍作家Adel Karasholi,也逐渐获得了关注。
移民文学写作方式
伴随着第二代、第三代移民作家的出现,寻求摆脱“融入和析出的冲突”的需求成为一种普遍现场,而移民文学也由此逐渐融入德语文学。像Zafer ?enocak、José F.A. Oliver或Zehra &Cirak这样的作家,他们既不想被划分成外籍,又不想被划分成德籍。Feridun Zaimoglu 以Kanak Sprak 为关键词表述了整整一代德籍土耳其裔大城市青年人的生活现状,怀抱同样理想的还有Yadé Kara、Selim Oezdogan以及Imran Ayata。显而易见,他们成为了后殖民主义混合文化的文学代言人。
华裔女作家汤亭亭
在那些非德国文化背景的青年作家的作品中,呈现出一种极为多样化的跨文化创作方式。通过频繁的视角转换、复调式的语言表达方式以及“欧洲中心化”的写作方式凸现出其作品在结构上的复杂,例如Ilija Trojanows的《Der Weltensammler》以及捷克裔作家Wieners Michael Stavari那些带有语言试验性质的散文,再比如1978年生于的Sa?a Stani?i?的首部小说,看似一出幽默闹剧,实则带着浓重的自传特点。像1970 年生于的 Eleonora Hummel以及1973 年生于达尔马提亚地区的 Marica Bodro?i?这样的作家,因其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种种特色,被定义为“狭义上的移民作家”。直至今日,他们的作品仍为当代移民文学做出了诸多重要贡献。
移民文学作品选列
移民文学诗集
Irmgard Ackermann(著): 外国人在德国. 慕尼黑,dtv 1982
Irmgard Ackermann(著): 以两种语言生活。 慕尼黑, dtv 1983
Irmgard Ackermann(著): 土耳其德语。 慕尼黑,dtv 1984
火,生活之趣! 德国移民散文集。 斯图加特,Klett-Cotta 2003
Hülya &Ozkan / Andrea W&rle(著): 像我这样一个外国人。 慕尼黑,dtv 1985
移民文学散文
Imran Ayata: Hürriyet 恋爱快车。 科隆,Kiepenheuer & Witsch 2005
Marica Bodro i: 铁托死了。 法兰克福,Suhrkamp 2002
Marica Bodro i: 集风人。 法兰克福,Suhrkamp 2007
Dimitré Dinev: 头顶上的灯。 维也纳,Deuticke 2005
Luo Lingyuan: 你为了我的儿子从 5 楼飞! 慕尼黑,dtv 2005
Sudabeh Mohafez: 沙漠天空 星星国度。 汉堡/苏黎世,Arche 2004
Herta Müller: 洼地。 柏林,Rotbuch 1984
Yüksel Pazarkaya: 柳树巷。 科隆,Bachem 2001
Ilma Rakusa: 草原。 法兰克福,Suhrkamp 1990
Rafik Schami: 夜的讲述者。 魏恩海姆,Beltz & Gelberg 1989。 还有: 慕尼黑,dtv 1994
Feridun Zaimoglu: Kanak Sprak。 汉堡,Rotbuch 1995
Feridun Zaimoglu: 12 克幸福。 科隆,Kiepenheuer & Witsch 2004
移民文学小说
Zsusza Bánk: 游泳的人。 法兰克福,S. Fischer 2002
Artur Becker: Kino Muza。 汉堡,Hoffmann & Campe 2003
Dimitré Dinev: 天使的语言。 维也纳/法兰克福,Deuticke 2003
Ota Filip: Slavia 咖啡馆。 法兰克福,S. Fischer 1985
Catalin Dorian Florescu: 盲人按摩师。 慕尼黑/苏黎世,Pendo 2006
Léda Forgó: 我兄弟的身体。 苏黎世,Atrium 2007
Dante Andrea Franzetti: 爱的谎言。 苏黎世/弗劳恩费尔德,Nagel & Kimche 1996
Eleonora Hummel: 柏林的鱼。 哥廷根,Steidl 2005
Yadé Kara: 柏林,祝你平安。 苏黎世,Diogenes 2003
Radek Knapp: Kukas 先生的推荐。 慕尼黑/苏黎世,Piper 1999
Libu?e Moníková: 浮冰。 慕尼黑/维也纳,Hanser 1992
Terézia Mora: 每一天。 慕尼黑,Luchterhand 2004
Herta Müller: 那时狐狸就是猎人。 莱恩贝克,Rowohlt 1992
Aras &Oren: 柏林 Savigny 广场。 柏林,Elefanten Press 1995
Emine Sevgi &Ozdamar: 生活是荒漠旅店。 科隆,Kiepenheuer & Witsch 1992
Emine Sevgi &Ozdamar: 黄金角的桥。 科隆,Kiepenheuer & Witsch 1998
Selim &Ozdogan: 施密特的女儿。 柏林,Aufbau 2005
Magdalena Sadlon: 只要它美丽。 维也纳,Zsolnay 2006
Rafik Schami: 爱的阴暗面。 慕尼黑/维也纳,Hanser 2004
Sa?a Stani?i: 像军人一样修理留声机。 慕尼黑,Luchterhand 2006
Michael Stavari: Terminifera。 圣珀尔腾/萨尔茨堡,Residenz 2007
Yoko Tawada: 一位客人。 蒂宾根,Konkursbuch 1993
Ilija Trojanow: 世界这么大,到处潜伏着拯救。 慕尼黑/维也纳,Hanser 1996
Ilija Trojanow: 世界采集者。 慕尼黑/维也纳,Hanser 2006
Galsan Tschinag: 白山。 法兰克福/莱比锡,Insel 2000。以及: 法兰克福,Suhrkamp 2002
Galsan Tschinag: Dschingis Khan 的新梦想。 法兰克福/莱比锡,Insel 2007
Vladimir Vertlib: Rosa Masur的特殊记忆。 维也纳,Deuticke 2001,还有: 慕尼黑,dtv 2005
Richard Wagner: 丽莎的秘密书。 斯图加特,DVA 1996
Feridun Zaimoglu: Leyla。 科隆,Kiepenheuer & Witsch 2006
移民文学抒情诗
Cyrus Atabay: 诗歌。 法兰克福/莱比锡,Insel 1991
Zehra &Cirak: 身体训练。 科隆,Kiepenheuer & Witsch 2000
László Csiba: 夜窗 – 日门。 慕尼黑,Salon-Literatur-Verlag 2007
Adel Karasholi: Abdulla 这样说。 慕尼黑,A 1 1995
José F.A. Oliver: 芬兰人的冬季储备。 法兰克福,Suhrkamp 2005
José F.A. Oliver: 栖身处。 法兰克福,Suhrkamp 2006
SAID: 外皮,梨子梦。 慕尼黑,C.H. Beck 2002
移民文学杂文
Marica Bodro i: 星星继承,星星掉色。 我的德语中的生活. 法兰克福,Suhrkamp 2007
José F.A. Oliver: 我的红柱石黑森林村庄。 法兰克福,Suhrkamp 2007
Ilma Rakusa: 走向语言。 德累斯顿 Chamisso-Poetikvorlesungen 2005。德累斯顿,Thelem 2006
移民文学美国移民文学
美国的所谓“移民文学”其实是指外裔移民用英文写作所发表的作品。
美国移民文学作家,最著名的一是《洛丽塔》作者(V.Nabokov),他的母语是,用英文写作并不容易,但是《洛丽塔》文笔雅俗共赏,他被捧成为美国文坛明星。另一是裔的柯辛斯基(J.Kosinski),他以二战难民身份逃来美国,以英文小说《上了漆的鸟》(The Painted Bird)出名,甚至当过国际笔会美国分会主席。可是后来有人著文揭露,他的想象力虽极为丰富,但英文程度不足,小说乃雇人捉刀写成。此秘密泄露后,柯辛斯基郁郁不乐,终而自杀身亡。
华裔作家中最著名的当然是与两位。她们二位不但拥有大群读者,而且甚受评论家赞赏。但她们是第二代移民,出生于美国,英文不成问题。受注意者是她们著作的题材。她们写自己的母亲,以及母亲所讲的中国传统神怪故事。谭恩美新作是《救鱼出水》(Saving Fish From Drowing),又获好评,立即升入畅销书榜。评论家称扬它的内容已脱出以中国人为背景的圈子。
移民文学作家中裔出名的很多,但他们在印度所受的是英文教育,他们的英文写作能力无异于汤婷婷、谭恩美。华裔第二代移民作家很不少,另有一位值得一提的是,她的作品也颇获好评,但尚未能登上畅销书榜。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老华人眼中的移民人生,是瞎折腾还是生活新篇章?|移民|留下来|地产_新浪新闻
来源:加拿大移民家园我选择移民时年届四十,有一个正在上小学的儿子。移民生活真的有那么美吗?除了具体的生活细节,如饮食、购物、交通、住房、医疗、教育、工作、经济来源、父母团聚等,其他都可以用数据说话。另外,还有一些复杂的感觉,怎么形容呢,我喜欢概括地说:移民开始了我的第二段人生。“北漂”十六年后我开始“加漂”,说实话,初来加拿大,没觉得比当年刚开始北漂时更难。  第二段人生与第一段人生(“北漂”)的相同之处是都要从零开始;不同之处是,现在的我已非二十年前的那把嫩葱了——即便没有成长为良木,也有作老葱的资格。虽然初出茅庐时无知无畏的勇气、熬通宵的体力、过目不忘的记忆力已然不在,但有了阅历、包容性,也更顽强。因此,应付新世界的种种挑战和陌生反而觉得更容易。  移民人生轨迹其实都是如此,如果总结移民的状态,可以归纳为来了、走了、留下了。根据对周围移民朋友的真实故事的分析,我将移民后状态分为五种。1、一年内回流 比例高达50%第一种,移民就是一场瞎折腾。刚刚移民或住了一段时间后,发现和想象的不是一回事儿,或感觉完全不能适应,迅速回国,这样的大有人在。加拿大移民局的统计材料显示,新移民一年内回流的比例高达移民总数的一半。  当初,听说我要移民时,亲友们反馈来几则负面消息。要好的大姐告诉我,她家亲戚十年前就办过加拿大移民。可惜去了两个月,发现万般皆难。在国内时,亲戚夫妻都是公司主管,而去了新地方,语言不通,什么都不懂,工作也不好找。丈夫好容易找到一个工作,又因为不会开车而放弃。夫妻俩一点都没觉得温哥华是人间天堂,反而是感到“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都没有”,不到两个月便打道回府,永不再来。  相熟的中学同学给我介绍了他大学同学的故事。他大学同学在北京是心外科医生,操刀手术颇有名气。因为北美要求医生必须要具有当地的执照,而当地执照要经过一两年的回炉深造才能考取,心外科大夫发现自己连兽医都做不了,来了一个月便回国了。  还有个极端案例,夫妻俩一起来的加拿大,来了一周后,丈夫极度不适应,便回中国了,鼓励太太留下坚守。没多久,丈夫提出离婚,又没多久,丈夫和曾经断了联系的第三者结了婚。他们来的时候就没带什么钱,丈夫回去后又不再寄钱过来,这位女子只好靠兜里的两百加币,顽强地生存下来。如今她英语说得和本地人一样,买了房子、车子,爱上了摄影,还做起小生意。当她告诉我这个故事时,不由地让我感到她前夫移民似乎就是为离婚再娶铺路,不过她不愿意把人想得太坏。  这些来了就走的,一般都是没花多少时间和金钱就获得移民资格的技术移民。而花几百万人民币(现在要几千万了)投资移民来的,一般至少是把孩子留下来,保住移民身份后父母再回流。我的贷款经理、报账的会计以及丈夫所教学生的家长,都是中学时跟着父母移民过来,读大学时,父母回流或者枫叶卡过期便不保留了,他们自己则留在加拿大学习、生活,申请入籍。可见来之不易(花大价钱买的、苦苦等待才出现的、苦心经营才获得的)的东西(移民身份)大家都懂得珍惜,反之亦然。2、一边抱怨 一边赖着不走  第二种,抱怨满满地留下来。留下来生活,却不停地抱怨,好像是被强迫留在这里似的。虽然加拿大移民局认为,十年以上的居民基本能本地化、安心扎根,但一边抱怨一边留在这里的人在十年以上的老移民中并不少见。  抱怨大体分两大类。一类是看祖国繁荣昌盛、经济腾飞了,留在国内的同学、同事都发达了,而感到失落产生的抱怨。一般谈话的开始是秀国内亲朋的成功状态,继而是“如果我当初没走”、“如果我留下来”,接着是批判现在的“悲惨生活”。“咱这儿房子虽然大,一说就是两三百平方米的house,可是房价上不来啊!将来你卖了房子想养老,还不是没钱吗?你看看北上广,人家那个房价!那卖一套是一套啊!”  如果止于此,算个人反省,但他们往往不甘落寞地把听众也拉扯进来,“你看,比如你吧,如果你不来这里,那肯定在国内大学找个教职没问题,何必在这里教小孩中文呢”,或者更“一针见血”地直接对别人的生活给予评语,“老马现在这样,还不是瞎混、讨口饭吃嘛,哪有在国内当CEO好啊!”问题是,谁告诉他选择留在国内了,就“肯定”能到达他们的愿望?他又是否问过他们谈论对象自己是怎么想的?他们可能从未仔细分析、思考过,只是甘愿沉迷于自己假想,永无止境地抱怨下去。  另一类抱怨来得比较“高大上”,与物质生活无关,而是比较形而上地着眼于“文化比较”。“西人也势利着呢!你别看他们平时见谁都笑嘻嘻的,其实心里不定怎么评论你呢!”“歧视华人——那是肯定的啊!这都不用想的。”“你还别嫌国内出租车司机骂三字经。这边西人也有骂人话,只是不明说!”“这边好什么好啊?是,风景好、环境好、空气好、人少。可是寂寞啊!大家看起来都挺好,可是谁和你谈心啊?就算沟通也有文化隔阂啊。”世界就在那里,人心不同,看法也不同。3、来来回回 想要两头兼顾第三种,带着遗憾不得不走。我所接触的回流移民中,这类是主体。网友在微信群中卖二手家具,写明就是“钱花光了,不得不回流”。有人问是否连房子也卖了,答曰:房子不卖,还打算有朝一日赚了钱再回来住呢。  邻居J暑假也要回流一段时间。她最大的孩子今年高中毕业,之后要去多伦多上大学。丈夫还在国内上班,而J的父亲去世,她想带着老二回去陪妈妈,也和丈夫踏实团聚几年。不过,丈夫的枫叶卡今年刚换,他们信心十足地要在三四年内全家都搬回来。那时老二也高中十或十一年级,正是准备申请大学的关键时期。  一同上移民免费英语补习班认识的女友G,和我几乎同时来的,这个暑假要回去了。她丈夫在国内的工作越做越好,无论从薪水还是成就感角度讲,都不舍得辞职。她一个人在加拿大带两个孩子,确实也辛苦,而且长期分离对家庭稳定不利。最初移民过来的时候,她是抱着“蹲移民监”的心态。但来了这几年,她切实地爱上了这个国家。不仅是享受这里的好,也切实在意本地利益——当听说加拿大引以为傲的TIM HOTTEN咖啡连锁店被美国企业收购时,就像一个当地土著一样沮丧,从情感上她已经把加拿大当成了自己的安身立命之地。可是,考虑到现实中与亲人分离,她又不得不走。G的房子也是不租、不卖,她想每个暑假都带孩子回来看看。至于要回去几年,尚是未知。  像G这样入籍后便回去的,不在少数。很多人都像G当初所想那样,专心住下来,拿了护照马上回流,G的芳邻Y即如此。Y来了之后,督促丈夫很快也过来陪住。住够三年,立即申请入籍,但为了国内的一些便利,她的丈夫没有入籍,只有她和孩子入籍。在快要入籍前,Y便在国内撒网找工作,入籍后一家三口立即启程。Y把房子租出去,说八年内、也就是孩子高中前,不会回来。Y这样的情况很普遍,不止中国移民如此,其他国家的移民亦如此。他们都带着要回来的愿望离开。但俗话说,计划赶不上变化,其中难免有被各种原因绊住回不来的。因此移民局认为,留下来五年以上的,才有可能长期留下来。4、移民之后掀开崭新篇章第四种,移民后华丽转身的。我就不谦虚了,我算其中之一吧。来之前,我从事商业活动,现在是专门坐在家里的“作家”、学者,也算转换了职业。这其中当然与我读博六年的辛苦分不开,也与移民有关——我的一些写作内容,包括本文,皆因在温哥华的生活有感而发。我也再次体验到差异化生存的好处。当你是万绿丛中一点绿时,虽然能感到安全,但却不突出,而成为一点红时,则更有机会被发现。比如我在国内,只能是数不胜数的古代文学博士之一,可在这里,温哥华一带的中国古代文学博士绝对数得过来。尽管这边需要古代文学博士的机会少,我反倒有了更大的可能性去得到那些稀少的机会。我的丈夫现在是中文私教,他也乐在其中。先前他的古代文史修养、喜欢讲故事的天分只能用在儿子的培养中,现在可以用于教学中。学生们都很喜欢他,他也逐渐小有名气,隔壁的隔壁的市立图书馆还多次请他举办过义务的中国文史讲座。  “华丽转身”也是留下来的移民的普遍现象。大多数移民来了,很难重操旧业,都面临新职业的选择。有些人觉得工作难找,而有些人却感觉空间大、机会多。比如上文的心外科医生,因为回流后,家里又添丁,还是双胞胎,他们面临着养育成本从一个变成三个的困难,最终还是选择回到加拿大。这次回来后,心外科医生连兽医也不考虑了,干脆买了家小超市当起店主。  而上文中的老马,移民后先炒了几年房地产,觉得没意思,便学了电工专业成了专业电工。他可不觉得自己不如从前,相反,他说,从前在国内是CEO,可每天应酬喝酒,肝都毁了。除了在公司吆五喝六地有点威风之外,其他时候还是要赔着笑脸四处求人找关系看脸色。而在这里人人平等,甭说电工,就是收垃圾也照样可以有尊严。他每天四处接活儿,通过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手艺帮别人解除困难,很有成就感。我们脾气相投,都认为移民是在全新的世界中给自己全新的机会。只要努力,总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新方向。5、移民后超越国内事业第五种,移民后再创新高。移民后能克服语言障碍、风俗文化差异、人脉之不足,还能让自己的新事业超越在国内的成就,真心不易。不过达到此种境界的,也不在少数。  同行梅比我早来两年,也是自己拖着两个孩子住在温哥华,丈夫在国内做生意。梅来了之后,突然发现对房地产很感兴趣,手里又有闲钱。就依托本地房地产贷款利率极低的优势,几年内,从买房出租,发展到买了地皮盖新房,加上运气好赶上近两年大温地区房地产热,她赚得盆满钵满。而她的丈夫看到梅的地产收益远高于自己在国内打拼的成果,便逐渐将国内生意收缩,将资金和精力都用来支持梅的发展,现在他们常年留在温哥华,平时靠电话遥控,暑假才回国亲自指导生意。两个孩子在加拿大参加了冰球训练,成绩斐然,老大才上初中,已经有球探来打听了。  学长H,从本科到博士都是名牌大学、名门导师,出国之前是大学的副教授,马上要评教授了。之所以要出来,一是H觉得以后的路一眼看到头,没有意思。二是H曾有短暂婚史,年龄逐渐大了,在国内找到同龄人再婚几乎没有可能。和我这个半路出家、总想找机会去大学教书截然相反,她是一心一意要放弃教职、不想再做研究。在我写论文的时候,她去考了地产执照。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年后,H成了优秀的地产经纪,还意外地收获了满意的婚姻。她说没想到出来之后年龄、离异都不是问题了。  我丈夫的朋友老安在国内时做建筑生意。眼看烂账越来越多,在拿到加拿大移民签证后,毫不犹豫地举家搬迁。老安的太太半年后幸运地找到了本职工作,老安的压力就小多了,开始琢磨自己喜欢的事儿。他开过打印耗材店,其间还接触到本地华人社团,便加入社团。后来老安专职做华人社区报纸,又成立了留学生指导协会,自己家也接收留学生。渐渐地,老安成了本地华人的小领袖,有了一定的社会声望,收入也丰厚起来。来了八年,老安从未回国,两边父母轮流过来度假探亲,因为他太忙了,他自诩为“加拿大第三大忙人”。在开打印耗材店时,因为每天有现金,老安迷上了硬币收藏,继而进军西洋瓷器收藏。老安熟悉本地各大古董店的打折日期,定期去古董店淘宝,时而晒出新入手的宝贝。因为要查这些古董资料,老安的英文也跟着突飞猛进。移民的故事说也说不完,每天都有新移民来,每天也有移民离开,移民的去留可谓围城类故事的典型代表。北美的中国大陆移民人数据说有数百万之巨,那便有数百万个各不相同的故事。但无论去留,只要是自己认真选择的,就是对的。编辑:元宝
跟格局小的人打交道,就像被缩骨伞夹住脑袋一样不痛快。
号外号外,特朗普又出行政命令啦!行政命令有多强,买不了吃亏,买不了上当,是XX你就坚持60秒!
吴承恩的人生经历,决定了《西游记》背后必然影射着中国特色的官场文化。
没有石油的生活,可能比如今这种依赖石油的生活更加有趣和充实。理性与偏见:他们为什么排斥移民?
图为意大利海军营救海上难民
  地中海岸边的冰冷沙滩上,三岁的库尔迪静静地俯卧在波浪之中,仿佛陷入了甜美的安眠。过去几天,这一画面将全世界的目光吸引到了源源不断涌入欧洲的移民大潮之上。愤怒的人们指责欧洲各国首脑迟迟不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改善新移民面临的悲惨处境。然而,这些领导者的犹豫有情可原——在民主政体中,当选的政治家在进行任何行动之前,都必须考虑其身后的选民是否乐意为此买单;换言之,默克尔和卡梅伦的迟疑,其实反映出欧洲民众在接受新移民的问题上,并非完全心甘情愿。
  那么,人们对移民的排斥究竟源于何方?
低技能移民抢走工作,拉高财政支出?
  在 2001 年发表的一篇经济学论文中,来自耶鲁和达特茅斯学院的两位经济学家,基于国际贸易理论中经典的赫克歇尔-俄林模型(Heckscher-Ohlin Model)和劳动经济学中的要素比例模型(Factor Proportion Model),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分析。他们指出,新移民会在劳动力市场上跟本国居民展开竞争,从而拉低平均工资,损害本国居民的福利。
  然而,如果我们把一国经济视为由高技术部门和低技术部门组成,那么大量低技能移民(相对于本国居民而言)的涌入,反而会提升高技术部门中本国居民的收入。因此,只有在低技术部门中工作的本国居民才会在移民潮中遭受不利的冲击。利用美国的国家大选调查数据,他们发现,工资收入和教育程度较低的家户确实对移民的态度会更加负面。
  上述结论也得到了跨国研究的支持。在其 2006 年发表的论文中,乔治城大学的 Mayda 教授基于跨国微观调查数据(国际社会调查项目,International Social Survey Program;世界价值观调查,World Value Survey)指出,尽管非经济因素在对移民态度的形成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经济因素的影响也不可忽视。她发现,在本国居民相对于外来移民技术水平较高的国家,人们对于移民的看法也更加积极。
  近年来兴起的另一支经济学文献,强调移民对财政负担产生的影响:不断涌入的低技能移民会导致本国财政支出的持续性增加,并降低本国居民的福利水平。利用跟上面相似的方法和数据,Mayda 及其合作者在 2009 年的论文中对此理论进行了检验。他们指出,新移民所带来的财政成本,会更多地由高收入公民承担,从而这一人群对移民表现得更为排斥。在移民构成以低技能工人为主的国家,上述现象就更加明显。
排斥移民的更重要因素是社会心理
  尽管这些基于理性人假设、从收益-成本权衡出发的模型为移民受到的排斥提供了合理的解释,其研究方法和结论却远非无懈可击。斯坦福大学的政治学教授 Jens Hainmueller(亦是中国著名青年政治学者徐轶青的导师)及其合作者在 2010 年的论文中就指出,上述研究并未对高技能和低技能移民进行明确的区分,假定移民会加重财政负担也过于武断——事实上,1990 到 2004 年间,移民人数增加较快的美国各州,人均财政支出反而增长较慢。
  为了进一步检验以上经济学理论的可靠性,这两位学者进行了一个大规模的调查实验(Survey Experiment)。他们将在全国范围内抽取的 1500 余名受访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询问了他们对于高技能移民和低技能移民的看法。实验结果显示,无论受访者的教育程度和技术水平如何,他们都更加偏好高技能移民,反感低技能移民——并非如经济学理论所预期的那样,高技能公民更愿意欢迎低技能移民的到来。同时,随着收入的增加,受访者对于移民的态度也趋于积极,在移民享受财政支出相对较高的各州更是如此,这与由财政负担模型得出的结论也相违背。
  两位学者认为,这说明在对待移民问题的态度上,个体的理性经济权衡并不是决定性的因素,相比之下,社会心理因素扮演着更为重要的角色。
  在他接下来的研究中,Jens Hainmueller 考察了瑞士的公民归化投票,并在此基础上更详尽地阐述了他对于移民问题的洞见。在瑞士,得益于其较小的国家规模,大部分自治市都会通过全民公投的方式决定是否批准某个外国公民的归化申请。那么,是什么特质决定了一名申请者能否获得瑞士公民身份呢?Hainmueller 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搜集了 1970 到 2003 年间,瑞士 44 座自治市在公投开始之前向公民分发的申请者个人资料,以及最终的投票结果。他们发现,尽管历史清白、技能超群、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申请者的确会在公投中受到青睐,但对于归化成功来说,最为关键的因素还是该申请者出身的国家。如果你来自土耳其或者前南斯拉夫,那在公投中得到反对票的概率就会上升 40%。出众的个人能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抵消出身的影响,但无法完全消除。在那些排外严重(以在 1988 年联邦听证会中支持限制移民法案的投票比例衡量)的自治市,申请者遭遇的歧视尤为明显。
  作者对上述现象做出的解释是,由于来自土耳其和前南斯拉夫的移民数量一直增长迅猛,作为主流群体的瑞士人会感到自身的地位受到了威胁,从而形成了这种基于出身国别的偏见。相比之下,南欧移民的数量在过去几年中增长逐渐放缓,他们在公投中受到的歧视也愈发不明显。
  少数族裔的大量涌入,或者突发的政治经济危机,导致一国的主流群体产生了身份认同上的焦虑感,并通过对移民的排斥表现出来——这一现象并不独为瑞士所有。利用美国 2000 年和 2004 年两次大选的调查数据,Branton 等人发现,在 9-11 事件之后,美国各地对于移民的反感明显升温。而 Newman 发表于2013 年的研究则观察到,如果一地先前已经拥有大量拉丁裔居民,那么更多拉丁裔移民的出现会减缓当地人的排外情绪,反之则会使排外情绪显著加剧。
制度体系是“多数人暴政”的终结者
  以上的研究结论似乎让人有些悲观:如果是经济等理性因素导致的反感,政府尚能通过政策补贴加以缓解;如果对移民的排斥源自民众根深蒂固的偏见,那情况的改观大概就只能寄希望于我们内心“善良天使(The Better Angles,参见 Blinder 等人 2013 的论文)”的出现了。
  不过,Jens Hainmueller 于今年发表在美国政治学期刊(AJPS)上的一篇论文,又为我们燃起了些许希望。
  仍然着眼于瑞士的公民归化问题,这一次,Hainmueller 教授把目光投向了那些不采用公投来批准申请的自治市。他注意到,在 2003 年,瑞士联邦法院宣布了一项裁定:先前在批准归化申请的过程中,使用暗箱投票的全民公投有违宪法(因为申请者无法根据投票结果决定是否上诉)。在该裁定的影响下,大批自治市的申请批准机制在短时间内由直接民主(全民公投)转向了代议制民主——即由选举出的官员来决定归化申请能否通过。作者发现,在转向代议制民主之后,归化申请得到批准的概率提升了 60%,先前遭受歧视最多的群体——来自土耳其和前南斯拉夫,或者居住在排外严重地区的移民——从中获益也最明显。作者对此的解释是,与公民可以毫无顾忌地表达自身偏好的直接民主不同,代议制下的政治玩家需要承担被问责的风险,因而会更加在乎少数群体的利益。这恰恰印证了政治学的经典理论,即代议制是防止 “多数人暴政” 的有力武器。
  综合近年来文化经济学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人类远非古典经济学所假设的那样,在任何博弈机制下都能精确地对利弊进行权衡,而是无时无刻不受到习俗、惰性和认知局限的羁绊。离理性太远,离偏见太近。这或许也是欧洲移民问题迫在眉睫,却又始终得不到解决的根本原因。但是,通过不断的尝试和自我约束,人类又总能发展出一套套精巧的制度体系,从而规避自身愚蠢的天性,拨正历史前进的方向。我们之所以不是彻头彻尾的 “裸猿”,或者 “第三类黑猩猩”,道理大概也就在于此。
  (作者 王也)
位网友推荐了本文
31103&次阅读&&&&4&次回应
所属数据库
最新鲜,最热辣的时事评论。无惧冲突辛辣,只忧平庸逐流。
您还能输入&300&字
理性与偏见:他们为什么排斥移民?
您可以添加如下代码,然后复制粘贴到你要引用的网站下
人类远非古典经济学所假设的那样,在任何博弈机制下都能精确地对利弊进行权衡,而是无时无刻不受到习俗、惰性和认知局限的羁绊。离理性太远,离偏见太近。这或许是欧洲移民问题迫在眉睫却又始终得不到解决的根本原因。
人类远非古典经济学所假设的那样,在任何博弈机制下都能精确地对利弊进行权衡,而是无时无刻不受到习俗、惰性和认知局限的羁绊。离理性太远,离偏见太近。这或许是欧洲移民问题迫在眉睫却又始终得不到解决的根本原因。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
使用第三方帐号登录
还没有思客帐号?
登录或创建一个账号
还没有思客帐号?
邮箱格式不正确
验证码不正确
扫码关注思客
使用第三方帐号登录
还没有思客帐号?
登录或创建一个账号
还没有思客帐号?
邮箱格式不正确
验证码不正确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北宋文学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