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城天气预报之窗只等你关注,求下联?

推开对联之窗
——采撷国学经典之花
价格:¥36.50 &&
1154人阅读
2976人阅读
推开对联之窗 走进文化长廊
推开对联之窗 走进文化长廊
对联,对联又称楹联,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有偶语、俪辞、联语、门对等通称,明代时以“对联”统称之。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我们中华传统文化中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是我国经典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与书法的美妙结合,又成为中华民族绚烂多彩的艺术独创。本文集介绍了对联的来由,对联的特点,并从古今名联、名人对联、故事对联、趣味对联、对联教学等方面,引领读者推开对联之窗,走进中国传统文化长廊,采撷国学经典之花。
第1章 对联来由
1.“对联”一词的出处有了新发现
&正&&对联&一词大家都很熟悉,但多不知其出处。山西张延华先生经过细心考索,在明末乔应甲的《半九亭集》第一卷《心学》中读到了&对联&一词:&每日看书得料,夜间想为对联,次早书于格。&因此,&对联&一词在明代天启六年(1626)之前,乔应甲就使用了。又查到明末清初人担当()的《罔措斋对...&&&
来源:《对联(民间对联故事)(下半月...》
2011年第03期
作者:李学文
2.对联源流考
对联有两个源头,其载体源头是民间风俗题桃符的桃符板,文本源头则是古诗文中字数相等且对称相应的语句。二源合流才成对联。最早出现的对联,从五代十国的后蜀到南北朝时的梁,再到西晋,上推三大步,前移七百多年。对联在北宋时成为时髦,在明朝蔚然成风,在清朝出现鼎盛时期。从辛亥革命到新中国,...&&&
来源:《北京印刷学院学报》
2003年第03期
作者:罗维扬
3.对联探义
现有辞书关于对联的释义各有见地,但仍不够准确、全面。依据对联的运用实际,可将对联的释义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对联就是一联形式对称、内容关联的对偶句;用书法、雕塑等艺术按竖式出对句分开表现出来,形式对称、内容关联的一联对偶句,叫狭义的对联。&&&
来源:《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学报》
2012年第03期
作者:刘正坤
第2章 对联编撰规则及特点
1.论对联的一般规则和特殊规则
对联作为一种最为短小精悍的文体 ,有一般规则和特殊规则。一般规则有六条 ,它们是基本规则、普遍规则 ,违犯其中一条就不成其为对联 ;特殊规则是从汉字形体、声音、意义等特点中发生出来的 ,是在字形 ,字音、字序上的诸多特殊要求。掌握了一般规则 ,就可以尝试着作对联 ;特殊规则是联谜们孜孜...&&&
来源:《北京印刷学院学报》
2002年第03期
作者:罗维扬
2.“桃符”是对联的“渊源”吗——对联语言及格律研究之一
&桃符&是对联的&渊源&,似乎已成为联苑行家的共识。本文则认为,这其实是一种误解。文章指出:先秦文献中的对偶句式,是对联的原始形态;使对联的原始形态最终发展成为独立的文学形式的,先后是六朝的骈文、唐代的律诗、宋代的词和元代的曲。若论渊源关系,只有它们才称得上是对联的&渊源&。&桃符&...&&&
来源:《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2012年第03期
作者:纪国泰
3.对联的编撰方法与创作训练
编撰对联是语言涵义、语法、音韵的综合运用 ,也是思想条理的训练。编撰对联的方法有呼应法、集纳法、延展法、镶嵌法、修正法五种 ;创作对联的训练要从基本联入手 ,从平常的阅读中 ,找出感兴趣的语句来对 ,并直接运用于交际应酬之中 ,从作对联中学对联 ;可交一些联友 ,切磋联艺 ,交流心得 ,还...&&&
来源:《北京印刷学院学报》
2002年第04期
作者:罗维扬
4.对联的种类及特征
对联尚无权威的分类方法,作为古代修辞方式之一的对偶句分类虽有四分法、六分法、八分法,但难免交插和重复而并不科学。其实,不同的对联有不同的特征,对联的特征又与分类标准密切相关。按不同的标准,可分出不同的种类:按字数的多少,可分成短联与长联;按使用的范围,可分成行业联与通用联;按使用...&&&
来源:《北京印刷学院学报》
2003年第02期
作者:罗维扬
第3章 古今名联
1.名人墓、祠对联赏析
&正&1.由秀才封王,主持半壁旧江山,为天下读书人顿增颜色;驱外夷出境,自辟千秋新事业,语中国有志者再鼓雄风。(福建郑成功祠)[赏析]郑成功是明末收复台湾的民族英雄。当时清军已经攻占了北&&&
来源:《语文天地》
2008年第08期
作者:李学开
2.闲话关帝庙对联
&正&解放前的关帝庙,几乎遍及全国大小城镇及乡村。关帝庙供奉关公。关公姓关名羽字云长,是老少皆知的三国名将。关羽之所以得天独厚,遍享人间香火,与历代封建帝王对他的封赐推崇有关。关羽在世时,就被曹操表封为汉寿亭侯,死后追谥壮缪。刘宋朝又加封武安王。明万历年再加封协天护国忠义大帝,...&&&
来源:《语文天地》
2010年第16期
作者:王祖远
3.名联赏析
&正& 对联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有人认为它起源于律诗的对仗,律诗的颔联和颈联要求对仗,很多工整的对仗,成了后世的名联。例如主人待客,常吟诵的“花径不曾缘客少,蓬户今始为君开。”是唐代诗人杜甫《客至》里的颈联。当时杜甫刚刚定居成都草堂,正值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热情好客的主人清扫院落,...&&&
来源:《语文天地》
2000年第16期
作者:张建羽
4.一副令“官”深省的对联
&正& 河南省有一个内乡县,内乡县有一座被誉为“一座内乡衙,半部官文化”的县衙门,这是目前我国保存最完整的封建时代县级官署衙门。在内乡县县衙里有一副对联:“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已也是百姓。”据考证,这副对联是清朝...&&&
来源:《文史天地》
2004年第08期
作者:万义文
5.成都贡院的对联
...朝的王褒,字子渊;杨雄,字子云,都是四川的著名文学家、哲学家、语言家。是联对仗工稳,具有特色。此联悬挂地点是致公堂还是明远楼,尚待识者指点。成都贡院的对联@积多$四川省文史研究馆!成都&&&
来源:《文史杂志》
2003年第03期
作者:积多
6.清代科场案中的对联
&正&以对联揭露科场舞弊,这绝对是中国特色。洋文无对联,也就少了这样的幽默。清代是我国科举制度的鼎盛期,也是科场舞弊案件的频发期。从顺治到光绪,大大小小的科场案不下数十起,其中轰动一时,诛戮&&&
来源:《文史天地》
2010年第04期
作者:陶易
7.中国古代书院中的对联
&正&书院是中国古代文化精粹的汇聚之地,士人学子在此研习经典,探求修身治国之道、应举准备之策;大师也多在此讲学论道,阐发自&&&
来源:《文史天地》
2007年第05期
作者:张云江
8.警世醒人的贵定城隍庙联
&正&贵州贵定城隍庙,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五年(公 元1392年),初建的城隍庙,只塑城隍爷。至永乐年 间,又增建左右山门,塑马王菩萨。康熙二十六年, (公元1687年)贵定县治移迁至新添卫(现在所在 地),当地富绅又大规模对该庙进行拓宽扩建。设&&&
来源:《文史天地》
2005年第10期
作者:王培仲
9.古今名联话爱国
&正& 对联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学形式,爱国对联,有助于陶冶全民爱国之情,有益于激发爱国之志。一、林则徐自题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1838年,林则徐新任湖广总督,查禁鸦片,积极抗英。他亲自在府衙题写了这幅堂联。上联告&&&
来源:《语文知识》
2000年第07期
作者:刘贵宝
10.名楼名联赏趣
&正& 黄鹤楼位于湖北省武昌,因唐人崔颢《黄鹤楼》诗而闻名。历代文人在黄鹤楼留下了诸多对联佳作,其中清代著名文人沈复所撰一联颇有特色,联云: 何时黄鹤重来,且共倒金樽,浇洲渚千年茂草; 但见白云飞去,更谁吹玉笛,落江城五月梅花。&&&
来源:《语文知识》
2002年第06期
作者:任维东
第4章 名人对联
1.名人名联话读书
&正& 苏东坡年轻时,自以为博学,便大书一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后经一老翁指点,遂改成:奋发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东坡年轻时立志刻苦读书,功夫不负有心人,他最终成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来源:《语文知识》
1997年第09期
作者:刘贵宝
2.郑板桥送对联(名人轶事)
郑板桥送对联(名人轶事)汤泽民坐。请坐;请上坐。茶。泡茶;泡好茶。这副对联是清代著名画家郑板桥写给一位和尚的。一天,郑板桥去某寺院游览写生。接待的和尚看他其貌不扬,衣着破旧,随便说了声"坐",对司茶的说了声"茶",就不作声了。郑板桥欣赏了一番寺内的碑...&&&
来源:《湖南老年》
1995年第07期
作者:汤泽民
3.名人名联赏读
王树文;许爱琼
&正& 为历史名人撰写对联,是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鉴赏那些辞约旨丰,脍炙人口的名联,对丰富文史知识,弘扬民族文化不无裨益。在此,笔者略举数例,以飨读者。一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这是汉朝大将韩信墓前祠门两侧刻着的一副对联。联语虽短,含意颇深。上联“生死一知己”,说的是当年韩信弃项羽投...&&&
来源:《语文天地》
2000年第05期
作者:王树文;许爱琼
4.毛泽东对句、联语欣赏
&正&一代天骄毛泽东的对句联语,或抒情言志,或喻事明理,皆不同寻常,实为留给后人的一笔宝贵财富。诚如何其芳所说:&无一字无来历而又推陈出新。&又如赵朴初所言:&一点也没有‘掉书袋’的习气,经史百家都归他指使驱策,左右咸宜。&毛泽东对句日,毛泽东在韶山故居请老地下党员、革命烈...&&&
来源:《语文天地》
2009年第18期
作者:林凡瑞
5.龚煜江的对联故事
作者龚煜江的话 :从 1987年起 ,我就一直订阅《对联》杂志 ,认认真真地拜读每一副对联 ,思量每一个对联故事 ,从中吸取营养 ,收获知识与增添乐趣。这 14年里 ,我从一名普通干部升到所长、副镇长、副局长、医药公司经理 ,工作量日渐增大 ,责任愈来愈重 ,然工作之余 ,始终不肯放过一期《对联》 ...&&&
来源:《对联.民间对联故事》
2002年第10期
作者:龚煜江
6.少年蔡锷善对联
&正& 蔡锷是我国近代历史上著名的护国运动主将。1882年冬,当蔡锷呱呱坠地在湖南省宝庆县城东一户贫寒农家时,全家靠父亲当私塾教师的菲薄收入维持生计。6岁那年,父亲把蔡锷带到私塾亲自授课。三四年间,蔡锷就将父亲指定的书读了个通透,并练就了过硬的巧作对联的本领。有一次,蔡锷去一家店铺买...&&&
来源:《语文天地》
1999年第22期
作者:奚娟
7.纪晓岚幽默之中佳联出
&正&清朝乾隆年间的著名文学家纪晓岚,堪称奇才。同时乾隆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作为学者,他还主持编纂了《四库全书》这部内容浩瀚、规模宏大史志。他的名声在当时可谓声震朝野,社会上流传他的轶闻趣事不少。生性诙谐,才思敏捷,还善工对联,且常常是联语惊四座,妙趣横生。这里讲讲他...&&&
来源:《语文天地》
2009年第20期
作者:王长英
8.毛泽东“属对”珍闻
&正& 人民领袖毛泽东一生对“对联”情有独钟。他不仅喜欢作对子,而且喜欢对对子、出对子。对对子、出对子,叫做“属对”,这方面,他给我们留下不少珍闻。1909年秋,16岁的毛泽东入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读书。他得知同学肖三有一本《世界英雄豪杰传》,便前去借阅。不料肖三要他对句,并申明对出方...&&&
来源:《语文天地》
2004年第23期
作者:王培焰
9.杨遇春的三首诗和三副对联
杨正苞;杨锐
&正&杨遇春()字时斋,四川崇庆州人,清代最后一位军功显赫的名将。遇春自嘉庆五年(1800)先后任甘肃、固原提督至道光五年(1825),在任26年。此时陕甘总督额勒登保告老,总督出缺。道光帝以遇春在西北时久,熟悉情&&&
来源:《文史杂志》
2007年第05期
作者:杨正苞;杨锐
10.郭沫若妙改诗联立新意
&正&作文的创新,固然有多种多样的方法,但主题的创新,无疑是最重要的一个方面。那么,怎样对主题进行创新呢?从郭沫若妙改诗联的具体实例中,我们可以得到有益的借鉴。郭沫若、夏衍和于伶是好朋友。1942年2月的一天,大家聚在一起庆贺于伶37岁生日。于伶是著名的剧作家,其剧作有《长夜行》、《花...&&&
来源:《语文天地》
2011年第22期
作者:王燚;孔霞
第5章 故事对联
1.奇联妙对怒斥奸佞贪官
&正& 奸佞贪官乃国之毒疽,政权之恶瘤,祸国殃民,乱党乱国,人人痛恨。自古以来,不少联家义愤填膺,写下了很多奇联妙对予以怒斥。陕西某县令路大尊,横征暴敛,巧取豪夺,滥用刑律,草菅人命。他一次做寿,竟下令全县官民送礼。老百姓切齿痛恨,乘送礼之机,有人送一副对联:“大道生财,财连云汉三干丈;...&&&
来源:《语文知识》
2003年第10期
作者:唐仕伦
2.巧联刺奸恶
&正& 明神宗万历十四年(公元1586年),奸臣刘瑊病死在北京,灵柩运回苏州老家安葬。刘碱生前为扩建私宅。在家乡大肆搜刮民脂民膏。他的儿子倚仗父亲的权势.在当地横行霸道,无恶不作。人称“花面虎”。治丧期间,花面虎请了众多僧尼.在家中大做佛事,为其父超度亡灵。这天半夜,有人在他家大门上贴...&&&
来源:《语文知识》
2004年第11期
作者:沈淦
3.对联嘲讽(两则)
对联嘲讽(两则)某官每做生日,老百姓都得做生日,弄得怨声载道。于是,有人作对联嘲讽曰:大老爷做生,金也要,银也要,票子也要,红白兼收,何分南北;小百姓该死,麦未熟,谷未熟,豆)L未熟,青黄不接,咋送东西!(汤泽民)袁世凯复辟帝称,国怒。怨。有人用拆字...&&&
来源:《湖南老年》
1995年第08期
4.婚恋妙联故事拾趣
男女成婚时,新郎到女家迎娶新娘,女家会端出一条纸糊红鱼,留给男方对歌或对联。一次某男到女家接新娘,端出纸糊红鱼后,出一联曰:纸糊红鱼,难煎难熬难待客;新郎看后一时对不出来,于是找了一个借口,准备回家请教寨老。走到半路遇见一少女,裙上绣着一只丹...&&&
来源:《文史天地》
2004年第06期
作者:宋科炳
5.解缙的几副对联
&正& 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引了一副对联: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以芦苇、竹笋为喻讽刺哪些本无真才实学却又喜好夸夸其谈的人。这副对联出自明朝永乐初年,任翰林大学士,曾主持编写《永乐大典》的解缙之笔。下面再介绍几副他的对联:&&&
来源:《语文知识》
1997年第12期
作者:阎会才
6.一副对联之谜
&正& 人民日报曾经报道: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的李大钊同志写过这样的一幅对联:“铁肩担道议,妙手著文章”,上款题名是杨子惠。于是有李大钊同志写过这副对联送给杨森的传说。因子惠是杨的号名。 后来李大钊的女婿覃芝在1957年写的一篇纪念岳父的文章中说:这副“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
来源:《文史杂志》
1991年第04期
作者:舒国藩
7.对联天子朱元璋
&正&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在未登基前就酷爱对联,故有“对联天子”的雅称。元末,天下大乱,民不聊生。朱元璋当时刚想举事。在一个大雪纷飞的途中,他遇到了好友葛恩,于是口占下联曰:“天寒地冻,水无一&&&
来源:《语文天地》
2007年第10期
作者:郭殿崇
8.郭沫若对联轶事
&正& 郭沫若少年读书时,有一次,和同学们偷吃了和尚庙里的桃子,和尚告到先生那里,先生追问学生,没有人敢于承认。于是,先生出了一句责骂挖苦学生的对联:昨日偷桃钻狗洞,不知是谁?并说:“谁对上了,免罚。”郭沫若&&&
来源:《语文天地》
2003年第21期
作者:刘新明
9.几则失真媚俗的对联故事
&正&李调元是四川人引为骄傲的才子,于是产生了许多有关他的故事。竹间君的《亦俗亦雅李调元》(载日某报)是其中之一。作为民间故事讲讲,可以醒脾,不必深入研究;但如果要让读者不止是笑一笑,而能获得点甚么有用的常识,就得讲究质量。如果作者沦于失&&&
来源:《文史杂志》
2012年第01期
作者:陈之直
第6章 生肖对联
1.犬年犬联探趣
&正& 笔者长期从事楹联和民间文学的研究工作,搜集了不少民间流传和文字记载的嵌有十二生肖动物、或以十二生肖动物为题或相对的对联故事。1994年是农历犬年,现将搜集到的犬联故事,按“犬”字在联中出现的先后为序,选择几则,供广大读者品味、鉴赏。小犬无知嫌路窄大鹏展翅恨天低说的是“小解缙...&&&
来源:《语文知识》
1994年第07期
作者:夏民安
2.猪年嵌“猪”对联撷趣
冯瑞云看了恼羞成怒,撕了对联后又把娄塾师赶走。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郭亮,为湖南长沙铜官镇人。早年看到广大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便写了一首通俗、尖锐的题为《问问社会》的白话诗。此诗传开后,当地自治局长把郭亮传去训了一顿。郭亮出来后,便提笔写了一...&&&
来源:《语文天地》
2007年第01期
作者:王树人
3.虎年赏“虎”联
&正&2010年是农历庚寅虎年:这里搜集了部分含&虎&字的对联,与大家共赏。西汉名将李广,被誉为&才气天下无双&的将军。在甘肃天水市南文峰山麓的石马坪,有李广将军之墓,墓碑上有这样一副对联:树碑今再赋招魂,虎卧沙场射石昔曾传设羽,鹤归华表联语高度概括了&虎卧沙场&的飞将军李广的虎姿雄风,使...&&&
来源:《语文天地》
2010年第06期
作者:程忠学
4.狗年趣说嵌“狗”联
&正&浙江省的莫干山有一石雕十二生肖公园, 进口处有一座石牌坊,左右立柱上刻着一副对联,联曰:“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横批:“生生不息。”用十二地支来对十二属相,不但既通俗又文&&&
来源:《语文天地》
2006年第01期
作者:王树人
5.牛年牛联撷趣
&正&今年是农历丁丑年,生肖排列属牛,俗称&牛年&。在浩翰的联海中,有不少嵌有&牛&字的佳联妙对,读来妙趣横生,回味无穷。现撷数对,以飨读者。&&&
来源:《语文天地》
2009年第04期
作者:娄国忠
6.牛年话牛联
&正&一说起&牛&,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孺子牛&的精神;出大力,吃草料,挤出奶供人营养……鲁迅先生把古诗的&饭饱甘为孺子牛&改为&俯首甘为孺子牛&。他谦虚&&&
来源:《语文天地》
2009年第10期
作者:徐小凤
7.虎年趣赏嵌虎联
&正&除夕鞭炮响,虎年临世间。茶余饭后,邀游书海,摘录了几副嵌有&虎&字的佳联妙对,以供读者品赏。相传宋代文豪王安石进京赶考时,路过马家镇,偶见马员外家门外挂一上联:&走马好,灯走马,灯熄又停步。&意在征集下联。王安石说&好对&,却迟迟应对不出。次日王安石交了&&&
来源:《语文天地》
2010年第04期
作者:李盛仙
8.虎年赏虎联(一)
&正&2010年为农历庚寅年,生肖排列属虎。在我国浩瀚的联海中,有不少嵌有&虎&字的妙联,虎年赏虎联,别有情趣。&逞披发仗剑威风,仙佛焉耳矣?有降龙伏虎手段,龟蛇云乎哉。&这是宋朝文学家苏轼的一副感慨联。公元1100年,苏轼去海南儋州,路过广州真武庙,见道家供奉偶像真武帝。真武&&&
来源:《语文天地》
2010年第10期
作者:娄国忠
第7章 趣味对联
1.古今“绝对”知多少
对联是我国独有的一种小型的文艺形式。古今的一些文人学士都喜欢“对对子”。你出上联,我对下联,而且还流传下来许多对对子的佳话,但也留下了少许“绝对”。所谓“绝对”,是指有人出了上联,而无人能对出下联。现把所搜集到的古人“绝对”抄录于后,权当同读...&&&
来源:《文史天地》
2003年第04期
作者:王树人
2.有趣的教师对联
&正& 某地有一对数学教师喜结良缘,同事为之撰写一副大红贺联,曰:恋爱自由无三角;人生幸福有几何。“三角”与“几何”是数学名词,嵌入联中含义双关,既切合两位新人的职业,又道贺了他们的美满姻缘。某数学教师恋爱时遇上十年浩劫,拨乱反正后始得完婚,同事撰一喜联道贺:&&&
来源:《语文知识》
1998年第02期
作者:王孔文
&正&无情对又名羊角对,是对联中较为别致的一类。它在形式上具备对联的所有要求,但上下联的内容必须互不关联,出人意料。无情对是晚清士大夫阶层中盛行的一种文字游戏,相传为张之洞所创。进士及第、待职翰林院的张之洞在闲暇时常与三五好友在陶然亭作文赋诗,评论时事。一&&&
来源:《语文知识》
2005年第09期
作者:刘召果
4.有趣的玻璃对
&正&所谓玻璃对,即所用之字形体对称或基本对称的对联。这些字写在玻璃上正看反看字体均相同,如“大”“文”“因”“天”等。有人把玻璃对细分为“晶”体和“水”体。“晶”体指左右绝对对称,所用之字如“日”“出”“天”“山”等;“水”体指所用之字差不多对称,大多是指带“钩”笔画的左右...&&&
来源:《语文知识》
2005年第06期
作者:李艳
5.妙趣横生嵌名联
&正&嵌名联是对联中的奇葩,它构思巧妙,引人注目。一般来说,它可以分为三大类:单纯嵌名联、借义嵌名联和双关嵌名联。一、单纯嵌名联,即字面直接嵌入人名,只求人名相对,不求言外之意。这又可分为以下五小类: 1.全名联:联语全由人名组成,要求字&&&
来源:《语文知识》
2006年第09期
作者:田爱群
6.讽刺联拾趣
&正&(一)南宋大奸臣秦桧,讨好金人,卖国求荣。以“莫须有”的罪名,害死抗金英雄岳飞。为了纪念这位民族英雄,人们在杭州修了岳飞墓和岳庙。清朝乾隆年间,状元秦涧泉来游岳庙,见人们凭吊岳飞,痛骂奏桧,感慨万千,提笔写下了一副对联:人从宋后少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后来又有游人撰一联曰:青山有幸...&&&
来源:《语文知识》
2002年第04期
作者:林云龙
7.一字对拾趣
&正& 一字对是字数最少的对联,看起来简单,但要对得工巧却很不容易。古今成功的一字对不多,但下面的几副值得细细品味。墨;泉。相传清朝咸丰年间,有人举“墨”字求对,结果以“泉”字相对的为妙。令人叫绝的是“墨”字上半部为颜色中的“黑”,下半&&&
来源:《语文知识》
1995年第11期
作者:王钻又
8.一联多读
&正& 对联中有一些可以一联多读的佳作,读法不同,意则有异,仔细品味,妙趣无穷。如: 此屋安能居住; 其人好不悲伤。这副对联,上下联不停顿读来是一种意思,若从中间断开,意思则相反。&&&
来源:《语文天地》
2001年第23期
作者:任维东
9.奇联怪对觅趣
&正& 一、特别数字联不管三七只图九五该联产生的背景是:日,日本驻华公使向袁世凯面交了罪恶的“二十一条”,5月9日,袁世凯竟公开表示接受。消息传出,举国沸腾,纷纷声讨袁的卖国行径。上海教员曹一斋便愤而写下此联。联语上句巧借民间俗语:“不管三七二十一”,故意歇后,隐去关涉“...&&&
来源:《语文天地》
1999年第18期
作者:雷银喜
10.幽默风趣的嵌名联
&正&古往今来连绵不断的姓名,与中国特有的文学样式对联结合在一起,构成一幕幕绚丽多姿的奇特的文化景观。尤其是那些不乏幽默与笑谈之类的嵌名联,构思独特,富有文采,情趣盎然,耐人寻味。北宋文人王琪和张亢很要好,平时还总要开个玩笑。两人长得可都是其貌不扬,张亢满&&&
来源:《语文天地》
2010年第06期
作者:张国良
11.人名联趣读
&正&一、寿比萧伯纳功追高尔基1941年11月,郭沫若先生五十寿辰。当时被国民党反动派囚禁于重庆监狱的叶挺将军,高兴地题写了这副对联,让夫人送给郭沫若。作者将外国人名嵌入联中,使联语新颖别致。萧伯纳,英国杰出的现实主义戏剧家,当时八十五岁;高尔基,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全联...&&&
来源:《语文天地》
2010年第02期
作者:李司亭
12.字形联撷趣
&正&对联是我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文学样式。在浩瀚的联海中徜徉,你会被字形联这朵浪花折射的七彩逸韵所吸引,进而感受到这朵艺术奇葩的芳香,得到艺术雨露的滋润。明代抗清名将熊廷弼,是很有学识的,少年时学过木匠,人称&小木匠&。据说书院山第&&&
来源:《语文天地》
2010年第24期
作者:朱梅艳
13.奇妙的拆字联
&正&拆字联是对联中别具一格的形式。拆字,也称析字,离合,是将汉字的字形各部分拆离开,使之成为另几个字(或形),并赋于各字(或形)以新的意义。江西三清山下有座茅棚,人称&&&
来源:《语文天地》
2008年第17期
作者:沈文田
14.奇联共欣赏
王绪春;王通波
&正& 对联作为极富民族特色的一种文学样式,源远流长,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其中有许多奇联,更使人觉得妙趣横生,别有情致。窃国大盗袁世凯死后,四川有人送挽联一副:“袁世凯千古,中国人民万岁”。众皆不解,“袁世凯”怎能对得起“中国人民”?“是啊!袁世&&&
来源:《语文天地》
1999年第04期
作者:王绪春;王通波
15.逆换诗、逆换联
&正& 一明代大学者,《永乐大典》总编辑解缙曾给人题过一首逆换祝寿诗。有个老太太,年届古稀,子孙们为她祝寿。并请大学者解缙为老寿星题首诗。解缙先写了第一句:“这个婆娘不是人”,寿星家人很不高兴,纷纷指责解缙出口伤人,有损寿星名誉。解缙不理他们的指责,继续写第二句:“九天仙女下凡尘”...&&&
来源:《语文天地》
2003年第15期
作者:鲍亚民
16.叠字妙联
&正& 对联是中国文化独树一帜的艺术之花,叠字联则是这花苑中的一株奇葩,它构思巧妙,用字奇特,内涵深邃,别有情趣。赏析精彩的叠字妙联,将给你以语言艺术美的享受。上海豫园万花楼:“莺莺燕燕翠翠红红处处融融洽洽;风风雨雨花花草草年年暮暮朝朝。”&&&
来源:《语文天地》
1999年第05期
作者:江梅
17.弥勒佛对联拾趣
&正&历代文人雅士留下了不少关于弥勒佛 的佳联妙对,既令人捧腹,又叫人深思。 北京潭柘寺弥勒佛龛两边的对联大概 是最有名的: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这副对联把弥勒佛的形象刻画得生动 有趣,轻松洒脱。 峨嵋山上的灵岩寺里也有一尊弥勒 佛,它旁边的对联为:&&&
来源:《语文知识》
2006年第01期
作者:黎淑宜
18.特殊对联趣谈
&正& 有些特殊的对联突破了对联的固定模式和书写张贴的规范,形象含蓄地表达了或庄重严肃、或诙谐幽默、或憎爱分明的思想感情,其精妙的构思技巧、独特的示意方法令人叹服。这种对联《语文知识》&&&
来源:《语文知识》
2001年第03期
作者:陈洪茂
19.趣味盎然的“联边”对联
&正& 南朝齐梁时杰出的文学理论批评家刘勰云:“联边者,半字同文者也。状貌山川,古今咸用。”用今天的话来说,“联边”就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偏旁或部首相同的文字组成词或词组,以讲求外观形貌上的相似性,使读者一看到&&&
来源:《语文知识》
2003年第05期
作者:徐子祥
20.理发店对联趣说
&正&理发师,民间俗称“剃头匠”。太平天国著名的将领李文彩原来就是个剃头匠。1851年金田起义前,为了联络天下志士,壮大起义军力量,洪秀全派李文彩到广西贵县城里开了个“剃头铺”,作为地下联络站。开张之日,“拜上帝会”的坛主冯云山、石达开等人&&&
来源:《语文知识》
2006年第09期
作者:汪红光
21.抗日对联拾趣
&正&抗战时期,对联被用作匕首、投枪,充分发挥了战斗作用。日本统治台湾后的某年春节,洪月樵向社会征联,获第一名的是:如此江山如此日!是何世界是何年?上联感慨江山如旧而人事全非,下联用&&&
来源:《语文知识》
2006年第09期
作者:李秉鉴
22.有趣的动物对联
&正& 对联在我国源远流长,其内容、形式和风格姹紫嫣红,异采竞发,蔚为大观。其中有一类动物名称联语,机巧隽永,妙趣横生。燕雀自夸能识凤;蜘蛛虽巧不如蚕。这一咏物格言联,将“燕雀”与“凤”,“蜘蛛”与“蚕”进行对比,孰优&&&
来源:《语文知识》
1996年第01期
作者:元硕
23.歧义对联拾趣
&正& 语言中的歧义现象,会给人们带来交际上的不便甚至误会。但是,它也常被人们利用来满足交际中的某种特殊需要。修辞学上讲的“双关”,就是利用歧义现象的部分规律所构成的修辞手法。下面几则巧联妙对,即显示了歧义现象的特殊作用。&&&
来源:《语文知识》
2000年第01期
作者:胡星林
24.茶联赏趣
&正& 对联以其短小、通俗而被人们广泛地使用,就连人们休息饮茶的茶亭也有许多佳联。空袭无常,贵客茶资先付;官方有令,国防秘密休谈。这是抗战期间重庆某茶馆的一副对联。上联点出时事,下联直指当&&&
来源:《语文知识》
1996年第01期
作者:陈晓龙
25.绝笔联例谈
&正&南宋初年,江苏溧阳被金兵攻下,县令杨邦乂临危不惧,仍义无反顾地端坐县衙,直至被金兵俘虏。金兵元帅兀术欲招降杨邦乂,软硬兼施,花招用尽,却不能使杨邦乂屈服。杨邦乂咬破手指,用鲜血在衣袍上写下一副对联:&&&
来源:《语文知识》
2005年第03期
作者:李秉鉴
26.咏月联赏析
&正&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古代有许多以中秋明月为题材的妙联。笔者从古代楹联丛书、笔记小说中择录几则有趣的对联及其故事,供大家欣赏。 1.“北斗七星”与“南楼孤雁”甲乙两友人于中秋夜登临江楼赏月,但见月明如水,水清似镜,真是“江天—色无&&&
来源:《语文知识》
2006年第02期
作者:王洪秀
27.贬竹联拾趣
&正&竹子中空多节,凌风傲雪,不畏严寒,深受人们喜爱,自古以来,颂竹的诗文不计其数。但是,也有人冒天下之大不韪,对竹子大加贬抑。民国时吴恭亨所著的《对联话》中载有一联:竹被雪欺,倒地拜天求日救;&&&
来源:《语文知识》
2006年第10期
作者:李秉鉴
28.登第联拾趣
李秉(钅监)
&正& 通过科举考试做官、食取俸禄,几乎是封建时代读书人的惟一出路。自然登第中举后,当事人与相关人员就有很强烈的反应,这些不同情绪在对联中有一定的记录。明朝某年科考后,几个考中的试子结伴还乡,归途中兴致勃勃地凑成一联:&&&
来源:《语文知识》
2001年第01期
作者:李秉(钅监)
29.设问联撷趣
&正& 清代乾隆年间大学士、江西南昌人彭元瑞青年时曾撰写一联: 何物动人?二月杏花八月桂;有谁催我?三更灯火五更鸡。此联是为激励自己刻苦攻读、求取功名而作。当时科举分春秋两试,“春闱”在二月,“秋闱”在八月。他看到象征物候的“二月杏花八月桂”,很为触目惊心。“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
来源:《语文知识》
2004年第07期
作者:董家康
30.歇后联集萃
&正&有一种对联,上下联均由两部分组成, 前一部分类似谜面,后一部分类似谜底, 可以叫做歇后联。歇后联简练生动,诙谐风趣,深受人们的喜爱。兹集于此,以供欣&&&
来源:《语文知识》
2005年第05期
作者:张古月
31.梅联鉴赏
&正&雪里白梅,雪映白梅梅映雪;风中绿竹,风翻绿竹竹翻风。这是宋代米芾所作的一副咏物联。上联写梅,下联写竹,绿竹与白梅白雪相映成趣,极富色彩美。鸡行雪径,画成竹叶百千片;犬过霜田,留下梅花三两行。这副对联,鸡、犬为实,竹、梅为虚。下雪后,鸡在雪地上行走,爪迹活像一个个&&&
来源:《语文知识》
2005年第09期
作者:曾庆鸿
32.酒联拾趣
&正&某酒店经营不善,生意清淡。店主花钱请人写了一副对联:“东不管,西不管,酒管; 兴也罢,衰也罢,喝罢。”此联一出,酒店的生意很快就红火起来。杜康酒坊初创时曾贴过这样一副酒联:“猛虎一杯山中醉,蛟龙两盏海底眠。”联想丰富,颇具豪气。&&&
来源:《语文知识》
2006年第03期
作者:杨日红
33.“东西南北”巧入联
&正&明代著名文学家徐渭有一副对联,挂于青藤书屋本人画像旁: 几间东倒西歪屋, 一个南腔北调人。此联是他生活和性格的写照,自我嘲讽,幽默风趣,令人忍俊不禁。清代书画家郑板桥任山东潍坊县令时,有一位教书先生前来告状,说讲好教一年东家付学费八吊钱,现在东家却赖账。郑板桥说:“你可能是误入...&&&
来源:《语文知识》
2006年第05期
作者:潘启雯
34.妙趣横生歇后联
滕雅香;娄国忠
&正& 对联园地,百花齐放,争奇斗艳。歇后联就是其中别具风姿的一朵小花。它巧妙隐去联语中的关键性字词,不但委婉含蓄,寓意深刻,而且幽默机智,趣味横生。一副好的歇后联,往往叫人拍案叫绝,回味无穷。北宋诗人黄庭坚,自号山谷老人。他晚年填过一首《西江月》词,&&&
来源:《语文知识》
1995年第05期
作者:滕雅香;娄国忠
35.有趣的色彩联
&正& 1927年,董必武同志在湖北黄安发动武装起义,一举攻克了黄安县城,宣布成立工农政府。人们在县政府大门前挂起绣有镰刀斧头的红旗,有人提议在大门口再贴上一幅对联,那样就更有气派了。县政府派人请来了当地著名书法家吴兰阶先生,吴先生经过精心构思,写成了下面一联: 痛恨绿林兵,假称白日青...&&&
来源:《语文知识》
2004年第06期
作者:潘洪刚
第8章 对联教学
1.走进对联
近几年的高考试卷都有撰写对联的题型,可以说2004年高考试题的亮点之一就是对联的撰写。对联试题的出现,意味着高考在考查我们的语文能力和素养方面又开拓了一片新的天地,而对联作为中华民族一种古老而传统的文化载体,其含义及特点,甚至最基本的解读,都不为学生所熟知,因而我们必须让学生了解...&&&
来源:《文教资料》
2007年第24期
作者:代兰艳
学对联(一)
&正&第一节:了解对联的基本规则——《联律通则》开宗明义:故事是同学们最喜欢阅读的文学作品之一。本文的目的在于通过阅读故事调动同学们学习对联的积极性,激发同学们学习对联的兴趣,寓对联学习于快乐的阅读之中。在读故事中让同学们欣赏对联艺术,学习撰联的方法,理解古今联家撰联的立意和表...&&&
来源:《对联(民间对联故事)(下半月...》
2012年第01期
作者:张永剑
学对联——寓对联教学于快乐的故事阅读之中
&正&去年是联律普及年,作为一名&联海新舟&的特约辅导员,应该担当起联律普及的任务,有责任把联律的普及工作做得更扎实具体一些。针对同学们在学习对联过程中出现的单独学习联律知识枯燥无味,学习兴趣不浓,积极性不高的现象,我从教学的实际出发,把对联故事引进对联教学的过程中,寓对联教学于快...&&&
来源:《对联(民间对联故事)(下半月...》
2011年第02期
作者:张永剑
4.妙用对联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对联独特的艺术形式,无所不包的丰富内容,一向为大众喜闻乐见,要是能巧妙地把对联艺术引入课堂,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知识,还可以增强语文课的知识性、生动性和趣味性。本文从巧借对联学汉字、巧借对联学修辞、巧借对联学课文三方面,谈谈如何变对联为语文教学...&&&
来源:《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11年第01期
作者:许志松
5.对联教学方法摭谈
&正& 笔者就教于中等师范学校,为了弘扬对联这朵我国文学艺苑奇葩,从一九八九年开始,结合中师课程改革,我在学生中组建对联兴趣小组,每周固定一课时开展对联教学活动,每一学年一届。几届下来,由于自己平时注重教学方法的选择使用,受到学生的好评。 讲座打基础大多学生都见过对联,但对对联的有...&&&
来源:《对联.民间对联故事》
1995年第06期
作者:俞木雄
价格:¥36.50
请输入您的评论内容,评论内容将由主编筛选后显示,对所有人可见。
分享本书到朋友圈
名称:推开对联之窗
价格:¥36.5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舒城吧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