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红透骨消别名,经年乃消是什么意思

这些古老习俗你知多少
&&首推于&15.02.19
浏览(339)|回应(0)
中国的传统习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样,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而我们从这些流传至今的风俗礼仪里,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历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周 (郑国) 踏青】溱洧河畔钟鼓交,踏青游人乐陶陶.红男绿女佩香草,两情相悦赠芍药. 《诗经·郑风》有一首民歌《溱洧》,其中说:一对青年男女,要到溱洧二河边上去看集会,他们相互逗笑,并赠送芍药.高亨《诗经今注》说:『郑国风俗,每逢春季的一个节日(旧说是夏历三月初三的上巳节),这首诗正是叙写这个集会.』实际上, 郑国的上巳节是我们已知的最早的情人节。【汉 六博】六白六黑十二棋,双方相争博一局.只缘获筹心欢悦,废寝忘食仍嗜迷。六博在汉代流行.出土汉俑即有二人对坐六博者.鲍宏《博经》:『用十二棋,六棋白,六棋黑,所掷头,谓之琼.』每人六棋,局分十二道,中间横一空间为水,放鱼两枚.博时先掷采,后行棋.棋到水处则食鱼,食一鱼得二筹.更多具体玩法,已失传。【汉 弄剑与踏杯舞】壮夫弄剑不弄丸,上下青光慑人寒.长袖应随笙鼓乐,跳踏圆杯舞君前. 四川出土汉画像砖中百戏部分有『跳丸』或称『弄丸』者,一男子赤上身,双手上举,空中有五个圆球,加其手中一球当为六球.汉代壁画百戏中亦有一人在弄六丸,梳髻着衣,似为妇女.沂南汉墓石刻百戏中一赤上身男子,所弄为四把短剑.:我国的杂技在两千多年前便有了相当高超的水平。【晋 流觞赋诗】修禊文会聚溪头,羽觞载酒曲水流.酣饮赋诗联佳句,留得美名在士俦. 《论语》:『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证明周代已有到水边洗涤污浊,消灾去病之俗.所谓修禊,即指临水洗濯以除不祥.到晋代,变为临水流杯的文人聚会.《荆楚岁时记》:『』东晋时,王羲之曾于上巳在会稽山阴兰亭举行修禊之会,并作有《兰亭叙》。【晋 重阳 饮菊花酒】九月采菊酿酒香,来年开坛又重阳.畅饮何必陶隐士,难得佳节入醉乡。农历九月九日,二九相重,称为『重九』.古人认为九是阳数,所以又称『重阳』.汉代已有重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的风俗.饮菊花酒的时代,一般认为是从晋代陶渊明赏菊饮酒而来的。【宋 祭灶】时届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酒糟涂灶醉司命,男儿酌献女儿避。 我国古代奉祀的灶神,即是火神祝融,《礼记·礼器疏》:『颛顼氏有子曰黎,为祝融,祀以为灶神.』【宋 挂五彩线】榴花照眼艾蒿香,挂符门帘饮雄黄.粽角流苏悬彩穗,平安佑尔度端阳。 《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以五彩丝系臂名曰辟兵,令人不病瘟.』周处《风土记》谓:『角黍,人并以新竹为筒粽.楝叶插头,五采系臂,谓为长命缕.』宋人余靖《端午日即事》诗:『江上何人吊屈平,但闻风俗彩舟轻.空斋无事同儿戏,学系朱丝辟五兵。【宋 染红指甲】端午阶前采凤仙,小钵加矾细细研.染红女儿纤纤指,粉白黛绿更增妍。民间有在五月端午或七夕捣凤仙花染红指甲之俗.如《燕京岁时记》:『凤仙花即透骨草,又名指甲草.五月花开之候,闺阁儿女取而捣之,以染指甲,鲜红透骨,经年乃消.』再如洪亮吉《十二月词之七》:『七月七日侵晓妆,牛郎庙中烧股香.……君不见东家女儿结束工,染得指甲如花红。【宋 茶贩】银针碧螺漫自夸,玉壶沏煮胜紫砂.夏至日长行人少,担歇柳荫闲斗茶。 陆羽《茶经》引晋代《广陵耆老传》云:『有老妪每旦独提一器茗,往市鬻之.市人竞买,自旦至夕,其茗不减.』所谓茗,即茶水;这老妪是最早的茶水小贩形象.后来虽发展有茶棚,茶馆,茶楼,而小茶贩仍然存在.范祖述《杭俗遗风》:『杭州有茶司一行,最为便当。【宋 蹴鞠】我国古代称踢球为『蹴鞠』,《战国策·齐策》中说临淄富实,『民间无不吹竽鼓瑟,斗鸡走犬,六博,蹋鞠者.』《汉书·霍去病传》注:『鞠,以皮为之,中实以毛,蹴蹋而戏也,宋代更重无球门踢球,钱选绘《宋太祖蹴鞠图》,《水浒传》中描写宋徽宗赵佶好踢球可证.当时有许多球社,称『齐云社』,『圆社』;称踢球者为『圆情的』.《蹴鞠谱》中还介绍十种踢法:『肩,背,拐,搭,控,拽,捺,膝,拍,月.』【宋 捶丸】纵令相隔云山路,曲折轻巧入窝圆.《朴通事谚解》中有关于『用有柄木勺接球,相连不绝,方言谓之球棒.球用木为之,或用玛瑙,大如鸡卵.或隔殿阁而作窝,或于阶上作窝,或于平地作窝.人打球儿,先掘一窝儿,后将球儿打入窝内,可能至元代有所改变.按捶丸的形制,就是高尔夫球之祖源.而《简明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没有高尔夫球起源记载,只说最早1457年 (明代)苏格兰禁止高尔夫球。【宋 瓦子内说书】闲听瓦内讲评书,粉怪传奇胜翻读.打诨烟花皆悦众,全凭利口誉京都。《梦粱录》:『小说讲经史:说话者谓之舌辩,虽有四家数,各有门庭.且小说名:「银字儿」,如烟粉,灵怪,传奇,公案朴刀杆棒发发踪参之事,有谭谈子……等;谈论古今,如水之流.谈经者,谓演说佛书.又有说诨经者,……讲史书者,谓讲说《通鉴》,汉,唐历代书史文传,兴废争战之事.』【宋 傀儡戏】村头齐观耍傀儡,搬演故事又一回.载歌载舞赖提举;博得欢笑落夕晖。 《东京梦华录》中已载有『杖头傀儡,悬丝傀儡,药发傀儡』等名目.《梦粱录》:『凡傀儡,敷演烟粉,灵怪,铁骑,公案,史书历代君臣将相故事话本,或讲史,或作杂剧,或如崖词.如悬线傀儡者,起于陈平六奇解围故事也,今有金线卢大夫,陈中喜等,弄得如真无二,兼之走线者尤佳。【宋 燃爆竹】霹雳声中旧岁除,为惊疫魃燃青竹.一自火药发明后,难止新年放鞭俗。 据《神异经》载:西方山中有山臊,犯之则令人寒热.但它怕竹子爆声.于是人们烧竹来赶走它.唐代诗人来鹄诗云:『新历才将半纸开,小庭犹聚爆竿灰.』宋代王安石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来源:互联网
作者:添加作者
(以上内容来自于网友投稿,如侵犯了您的相关权利,请点击
通知我们,我们将尽快予以删除。)
退出以后,该精选社将不会显示在您的首页
您发布的内容超过140字了,试试投稿功能吧
您发布的不能超过500字了!
您发布的内容已经超过500字了,您只能使用投稿功能发布
别忘了点击发布哦!
发布成功!
成功发布到审核区!
你为什么要举报此投稿?
举报说明:(可选)
成为小编才能给社长推荐哦!
我要当小编
举报成功!
收藏成功!
取消收藏成功!
您还没有认证为原创作者
若您先提交此文章,稍后认证,我们会将其自动添加到您的原创
先投稿稍后认证美甲“尖端”时尚的“柔美”女人情
美甲“尖端”时尚的“柔美”女人情
来源: 日期: 编辑:zp
莎士比亚说:
上帝给女人一张脸
女人自己另造一张&&&&&&&&&&&&&&&&
每一位时尚的女性总是懂得
把自己最自信的一面展示人前
闪耀出最明亮,最迷人的光芒!!!
&手是女人展现魅力的第二张脸,而指甲是女生与生俱来的饰品之一,谈笑间,轻启玉手,妙指如诗,风情无限,美丽纤长的手指在女人的一举一动间,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指甲是手部最精彩的部分,性感鲜艳修长指甲,容易对男性形成性感的联想;整齐美观的指甲,会让人产生足以信赖、非常好感的印象。纤纤十指,虽然不如美丽的脸盘重要,却是评价人的另一种隐性标准。你能想象指甲油这么时髦的东西竟有好几千年的历史吗?其实指甲与手的保养、装饰自古以来就是社会地位的象征。不管在任何年代里:拥有一手修长、华丽指甲的人非富即贵,多半属于上流社会阶层,不必从事体力劳动。
旧时民间有五月端午或七夕捣凤仙花染红指甲之俗。
如《燕京岁时记》:『凤仙花即透骨草,又名指甲草。五月花开之候,闺阁儿女取而捣之,以染指甲,鲜红透骨,经年乃消。』
人们用自然方法美化指甲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近代,甲油的技术的突破性发展,让美甲成为时尚的“尖端”部分,可以这样说,美甲甲油的发展史就是人们追求更美的过程,期间充满着有趣奇幻的超凡想象力。爱美都是女人与生俱来的天性,上天已经给了我们美丽的容貌,美丽的双手就让我们自己来修饰吧
网上预付1元,到店支付28元!享价值130元的法国玛丽艳靓丽美甲套餐,赠送10元代金券1张,女士专享。-积分世界网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怎么形容古代女子指甲漂亮_百度知道
怎么形容古代女子指甲漂亮
我有更好的答案
依稀曾见托金车,极喜欢蓄指甲。一般来说、铜,眉儿轻纵,和相思曲未终,纹样大小由基部到指尖顺势而收,自然流畅、形容女性纤柔修长的指尖,其余各指均可饰戴,既可以对称成套地戴,也可以单手或单指戴饰:暖烘,醉客。  韩翭《咏手》:腕白肤红玉笋芽,调琴抽线露尖斜。背人细睰垂胭。除大拇指需要灵活不受限制外。后园笑向同行道。  玉笋芽即是赞美。这就是人们俗称为护指的器物,鬓影过处绕香风。玉葱,翠峰、镶嵌等装饰手法,闺阁儿女取而捣之,以染指甲,通常需要半年以上,而且稍不留神,逼匝的芳心动。雏莺声在小帘栊,唤醒花前梦。指甲纤柔。  晁采《子夜歌十八首》:明窗弄玉指,指甲如水晶。剪之特寄郎,聊当携手行。  洪亮吉《十二月词之七》:七月七日侵晓妆,牛郎庙中烧股香。……君不见东家女儿结束工,向镜轻匀衬脸霞。  乔吉《朝天子》。斜簪茉莉作幡胜,蓄一根一寸长左右的指甲,鲜红透骨,经年乃消,利用镂空、錾花、珐琅等多种材料,摘得蘼芜又折花,如刚生出的鲜嫩笋芽一样,染得指甲如花红,娇怯琵琶重。清宫皇后、嫔妃们的指甲套质地有金、银、玉、玳瑁,背面多为镂雕,极少封塞。  赵宜生《追次杨铁崖题顾仲瑛玉山草堂春夜乐韵》:画堂烛影摇春红,锦衣公子新乘龙。朱弦初障黄蜂蜡,弹破桃花红指甲。  清宫的皇后、嫔妃。怅望昔逢褰绣幔  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凤仙花即透骨草,又名指甲草。五月花开之候,就会劈裂折断,为了保护这种细长的指甲,特在手指上加罩一个套筒,以起到保护的作用
采纳率:72%
指甲洁白通透如葱皮。指如削葱根。 十点丹蔻(指涂了红色甲油的指甲)通透晶莹玉葱
指如削葱根,引自孔雀东南飞芊芊玉手
其他2条回答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指甲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燕京乡土记(邓云乡集)
开&&&&&&本:32开页&&&&&&数:字&&&&&&数:I&&S&&B&&N:4售&&&&&&价:61.55元 品&&&&&&相:运&&&&&&费:重庆渝中
至快递:10.00元上书时间:购买数量:(库存2件)
微信购买商品分类:关 键 字:品相描述:全新正品详细描述:版次:1页数:全2册字数:印刷时间:开本:32开纸张:胶版纸印次:1包装:精装丛书名:邓云乡集国际标准书号ISBN:4【编辑推荐】  民俗学家邓云乡在书中呈现了北京岁时风物、胜迹风景、市廛风俗,学界认为是书可于《荆楚岁时记》《东京梦华录》相媲美。  《旧都文物说》作者之一陈兼与赞曰:“不唯有益于今日读者,亦将影响于日后之流传。”&&【内容推荐】  《邓云乡集》十七种之一。  作为五百多年的首都,北京不唯有山川形胜、苑囿宫阙、闾里市廛,而且物产丰富、风俗淳厚,几百年中形成了一种特有的“北京味”,贯穿在北京人的全部生活中,这就是所谓的“乡土风”。  这本书以记叙风物乡俗为主,包括衣食住行、岁时节令、人情来往、土宜物产,都是些生活中至细至琐的事,而又是与生活关系非常密切的事,从而将一个回不去的“老北京”,最活色生香的老北京永远地留在书里。&【作者简介】  邓云乡,学名邓云骧,室名水流云在轩。一九二四年八月二十八日出生于山西灵丘东河南镇邓氏祖宅。一九三六年初随父母迁居北京。一九四七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做过中学教员、译电员。一九四九年后在燃料工业部工作,一九五六年调入上海动力学校(上海电力学院前身),直至一九九三年退休。一九九九年二月九日因病逝世。一生著述颇丰,主要有《燕京乡土记》、《红楼风俗谭》、《水流云在书话》等。【目录】自序岁时风物略万象又更新燕九春风驴背多厂甸欢情春风吹大地元宵月照华灯梅花三月端午小景入夏数伏夏雨雨人夏虫京华梦乞巧月令篇都城锦绣秋重阳话到小阳春数九坚冰至冰嬉今昔谈黄羊祭灶年关到花胜遗风春风忆童心春讯报芳情燕山花信谱琼华岛夏梦鸽铃入晴空女孩儿节令夏之儿歌老树茶烟街头夏景小院乘凉时河沿野趣多七月清韵长安一片月斗蛐蛐之趣三冬乐事腊鼓声声干干净净过个年糖瓜到饽饽行礼如仪福禄寿喜闹元宵龙抬头再逛厂甸春明花事夏之梦秋之思岁又阑胜迹风景谭五凤楼春色太液好风光稷园花事瓮山西湖风景画花照小山村山中夏景幽银杏奇观坛宇柏森森贡院小史卢沟千古月城南胜迹多白塔怀古古寺诗情名塑偶忆禁城记趣瀛台故事打鬼传奇西郊路上城阙怀古街巷琐记圆明园瓮山思绪坛苑拾零宣南古寺昔贤胜迹稷园旧梦市廛风俗志鞭影小骡车朝山走会家家井水清技艺杂谈冬煤与骆驼庙市商情年货年景牌楼街市变迁多交通杂述食肆鳞爪茶话闲话玉壶冰街头巷尾拾零孔方兄礼尚往来行路难旧时衣冠冰炭故事筷子与挑子买卖琐话旧都绝技山村京话官腔艺苑风烟戏台琐话门外戏谭什样杂耍丝竹之余后记附录原版序一 顾廷龙原版序二 周汝昌原版序三 陈兼与原版序四 柳存仁前言  原版序一  顾廷龙  余因挚交瓜蒂庵主谢国桢教授之介,获识邓君云乡。云乡熟掌故,擅诗文,谈艺论学,滔滔不绝,颇堪钦敬。一日持近著《燕京乡土记》一稿示读。皆旧时北京之习俗风尚,颇多异闻。在游戏饮食之中,皆存历史演变之迹。昔我家颉刚教授在广州中山大学提倡民俗之研究,研究关于民间流传之信仰、习俗、故事、歌谣、谚语等,尝主编《民俗周刊》,是亦专门之学,岂可以识小视之。余于三十年代间曾旅居燕京者八年,素性不好游赏而又善忘,今读云乡之稿,浑然如温旧梦矣。  尝阅前人日记,往往载厂甸之盛,余曾两度游观:从和平门起至南新华街,均搭盖席篷,遍悬名人字画、楹联、屏条、中堂,游人之多,挤扎不能驻立。足眺望,大名家,  原版序一  顾廷龙  余因挚交瓜蒂庵主谢国桢教授之介,获识邓君云乡。云乡熟掌故,擅诗文,谈艺论学,滔滔不绝,颇堪钦敬。一日持近著《燕京乡土记》一稿示读。皆旧时北京之习俗风尚,颇多异闻。在游戏饮食之中,皆存历史演变之迹。昔我家颉刚教授在广州中山大学提倡民俗之研究,研究关于民间流传之信仰、习俗、故事、歌谣、谚语等,尝主编《民俗周刊》,是亦专门之学,岂可以识小视之。余于三十年代间曾旅居燕京者八年,素性不好游赏而又善忘,今读云乡之稿,浑然如温旧梦矣。  尝阅前人日记,往往载厂甸之盛,余曾两度游观:从和平门起至南新华街,均搭盖席篷,遍悬名人字画、楹联、屏条、中堂,游人之多,挤扎不能驻立。足眺望,大名家,多伪作,近人者尚有佳品,价亦不廉,非学子可以染指。南行至海王村,则书摊林立,游人亦多,然尚可在摊旁捡阅,偶得异本,归与同好相赏,殊足乐也。今观云乡稿中所记,情亦历历,为之神往。  又忆一九三四年,其时国民党政府废止阴历。阴历元旦凡学校机关均必须照常上班,然于腊鼓催年,农历除夕之际,家家户户无不置酒欢饮;商店照例休息,厂甸仍极热闹,即白云观之“燕九”盛日,亦仍车毂喧阗,不殊曩昔焉。由此可见,风俗之移易,似不宜强加变革。况风俗之中,有善有陋,善者宜保存之,发扬之;陋者宜剔除之,改变之。“但开风气不为师”,其取舍之际,要在深心者之远瞻熟虑,因势利导,保存发扬其善者,为民族传统之继承;剔除改变其陋者,为民族健康之前进;二者至宜并重,固不能轻率主观,以个人之好恶而偏废之也。建国以来,重视春节,亦所以重视农业劳动,重视历史传统,顺乎民情,适乎天时,岂不懿欤?  《四库全书总目》其时令一类,收书仅二部,而入存目者十一部,可谓寥寥。嗣后著者稍多,亦不过约二十部。云乡此书,可于此类占一席矣。衰年笔墨荒伧,不足阐扬于万一,率记数语,聊存鸿雪。  原版序二  周汝昌  明人刘、于二公的《帝京景物略》,真是一部奇书,每一循诵,辄为击节叫绝。——然而高兴之余,却又总带有几分怅惘之感,因为在我寡陋的印象中,似乎数百年间,竟无一人一书堪称继武,在他们之后,拖下了这么大的一片大空白。这难道不让人沉思而慨然吗?多年以来,此种感慨日积日深,——不想今日要为云乡兄的《燕京乡土记》作序,我心喜幸,岂易宣喻哉!  乡土记有甚可读?有何价值?我不想在此佳构前面回答这种八股题,作此死文章。汉人作赋的,先讲“三都”、“两京”;三国诗人,也有帝京之篇。看来古人所以重视“皇州”、“帝里”,不一定只因为它是“天子脚下”。不论什么时代,一国的首都总有巨大的代表性,燕都的代表性,远的可以上溯到周武王分封,近的,也可以从辽金说起——这“近”,也就有七八百年呢!这其间,人民亿众,歌哭于斯,作息于斯,蕃衍于斯,生死于斯,要包涵着多么广阔深厚的生活经验、文化内容,恐怕不是“计算机”所能轻易显示出答案来的。我们中华民族,就在这样的土壤上,创造积累出一种极其独特而美妙的文化;这一文化的表现形式,不只是存在于像有些人盯住的“缥缃卷轴”之间,却是更丰富更迷人地存在于“乡土”之际。这一点,往往为人忽略。忽略的原因,我认为是它太神奇而又太平凡了,于是人们如鱼在水,日处其中,习而与之化;于是只见其“平凡”、而忘其神奇,而平凡的东西还值得留心与作记吗?这也许就是刘、于二公之所以可贵。我常常这样思忖。  “乡土”到底是什么?稍稍长言,或者可以说成乡风土俗。乡风土俗,岂不“土”气乎?仰慕“洋”风的,自然避席而走。但因沾了“帝京”的光,或许就还能垂顾一眼,也是说不定的。其实,“帝京”的实体,也仍然是一个人民聚落的“大型”物罢了。一个小小聚落的“乡土”,却也是很值得为之作“记”的呢?  我打一个比方。譬如这“庙”之一物,今天一提起它,想的大约只是一个“迷信象征”。事实上并不是这么简单的“认识论”所能理解说明的。如果他一乍听庙和“社会”密切相关,会惊骇诧异或嘲骂其“荒谬”、“错误”。因为他不知道中华民族的文化历史,我们的“老祖宗”们,凡是聚落之点,必先有一“社”(也许设在一株古树之下),群众有事——祭祀的,岁时的,庆吊的,娱乐的,商议的,宣传的……都以此“社”为“会”众之所。从这里发生出“一系列”的文化活动形式。后来的庙,就是“社”的变相遗型(众庙之一的“原始体”叫土地祠,就是“社”了)。庙的作用,远不只是“烧香磕头”一类。应当想到:建筑、雕塑、壁画种种艺术,都从此地生长发展。唱一台戏,名曰“敬神”,其实“娱人”(“心到神知,上供人吃”的俗谚,深通此理了!),而戏台总是在庙前头的。所谓“庙会”,其实是“农贸市场”和“节日文艺演出”的结合体!所以鲁迅先生早就指出,这是中国农村人民一年一度的唯一的一种自创娱乐形式,把它当作“迷信”反掉了,则农民们连这么一点快乐也就没有了!——讲“乡土”,其中必有与“庙”相关的事情,这是我敢“保证”的。这些事,难道不值得我们思索一下吗?  我们常说“人民的生活”这句话。其内涵自然有科学表述,今不多及;然而假使人民的生活当中不包括我们刚才叙说的那一重要方面,那么这个民族(伟大的民族啊!)还有什么“意味”可言呢?这个民族有他自己的文化历史,有他自己的乡风土俗,这如不是一个民族的一种标志,那什么还是呢?  历史的时间长河是望不到尽头的,时代要前进,科技要发展,文明要进化,社会要变迁……但不管怎么进展变化,中华民族的根本质体与精神是不会变“土”为“洋”的。以此之故,后人一定要了解先人的“乡土”,知道他们是怎样生活、为什么如此生活的深刻道理,才能够增长智慧,更为爱惜自己民族的极其宝贵的文化财富,对于“古今中外”的关系,才能够认识得更正确,取舍得更精当,而不致迷乱失路,不知所归。  如此看来,为燕京之乡土作记,所系实非细小。以“茶余酒后,谈助可资”的眼光来对待它,岂不浅乎视之了?  开头我提《帝京景物略》,此书确实不凡。但它是以“景物”为主眼,除“春场”等个别条目,记“乡土”的实在不够丰富。如今云乡兄这部新书,大大弥补了前人的阙略,长期的空白,使得我们不再兴惘然之慨叹,其于后来,实为厚惠,不独像我这样的一个人的受贶良多而已也。  云乡兄的文笔亦佳,使刘、于二公见之,或亦当把臂入林。这也是不可不表的。  我草此序,极为匆促,不及兼作题咏,今引前年题他的《鲁迅与北京风土》的一首七律于此,也算“义类”相关吧:  至日云鸿喜不遐,春明风物系吾家。  轮痕履印坊南北,酒影书魂笔整斜。  霏屑却愁琼易尺,揖芬良愧墨难加。  揩摩病眼寒灯永,惆怅东京总梦华。  诗题是:《壬戌长至节云乡兄远惠其新著赋句报之》。  是为序。                             一九八四年六月十三日,北京东城  原版序三  陈兼与  我们伟大的首都——北京,不唯是今天的首都,也是历史上的首都。城阙宫殿,苑囿园林,红墙缭绕,碧瓦参差,那种庄严巍焕的气象,在世界各国都会中,具有独特的东方标格。加以玉泉翠柏、花市斜街,郊外香山、西山、房山、潭柘、戒坛诸胜,以北地的水深土厚,又兼有江南林壑之美,天然的赋予,尤是不可及。北京本是古幽燕地,固有本地风光。但经过辽、金、元、明、清数代的朝市变置,它的礼俗风尚以及文物技艺各方面,都带有几个民族色彩,内容是多样的,生活是极其丰富的。尽管有些礼仪习俗,随着时代的进展与封建迷信的破除,逐渐消失,有的已成为历史的痕迹,但乡土的岁时景物,实对人有一种感召力,作为历史文献,自值得予以回顾;作为乡风土俗,更值得予以记载。  云乡博闻好古,留心掌故,近撰《燕京乡土记》,内分岁时风物、胜迹风景、市廛风俗、饮食风尚数录,叙事翔实,笔墨爽利,引人入胜。近日看了电影《骆驼祥子》和《城南旧事》,其中只是片段昔时的北京风貌,已吸引了许多观众,评为最佳影片,受到国际赞许,足见人们对北京乡土风物的感情,是多么亲切。云乡此书出版,也一定会不胫而走了。  我在北京度过少年和壮年时期,是我第二故乡,半世纪前还协助汤用彬先生编辑过大型文字画册《旧都文物略》,与燕京乡土之因缘,不可谓不深。可惜别来已三十多年了。摇鼓卖线,铜碗敲冰,沿街叫卖的清脆的顺口溜,还时时萦回于脑际。春日厂甸的集摊,前门廊房一带的灯市,夏日的北海泛舟,来今雨轩雪藕,以至于慈仁寺松,龙树寺槐,崇效寺楸和牡丹,法源寺栝和丁香,旸台杏花,南北河泊荷花,极乐寺海棠,所有这些,往日流连吟赏的地方,至今还怀念不值。云乡此书可以作为宗懔《荆楚岁时记》看,也可以作为孟元老《东京梦华录》看,与近人震钧之《天咫偶闻》、张次溪之《北平岁时志》、陈宗蕃之《燕都丛考》及一九三五年北平市政府所编之《旧都文物略》可以互相补充。对于北京掌故,史实考证,民间轶闻,都有其价值。正足以发热爱乡土之深情,增怀念燕京之遥思;不唯有益于今日读者,亦将影响于日后之流传。  我老益不文,对于云乡此著,不能有所增重。云乡索为弁言,只能就我的感想写了一些,持以就正!                                       一九八三年六月,时年八十七原版序四柳存仁  我小时候开始读一点西方作者写的小说,还是从文言的译本里,才读到雨果(VictorHugo旧时的译音作嚣俄)的长篇《孤星泪》(LesMisérables)。这是两册的节译本小书,收在当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说部丛书第二集》里面的。虽然我当时也很欣赏这套丛书里的许多别的小说,但是教育我并且给我印象最深的,教我稍微知道一点好的小说里面应该有的、高尚的人生意义,这大概是最早的一部启蒙书籍了。可惜这部书上似乎是没有印出译者的名姓的。其后又经过许多年,我又发现这书虽然首尾俱全,其实是节本,还有很多繁复的情节都割弃了不曾译。我于是又去找到《现代文库》里它的英译全译本来读。这个英译本奇厚,有一千六百多页。我因为太喜欢这部书,又早已知道它的结构大概了,就分开来每天只读十五六页,把它细细地咀嚼。在这个细研的过程中,我发现一件事:雨果对巴黎这一座大城的历史太熟悉了,不但里巷街道,被他描写得生动亲切,如数家珍,甚至于连巴黎的沟渠、水道,委曲琐细他都熟到透顶,所以他的书里有好几处都利用这些活的知识去安排他的曲折变化、不容易料得到的情节,却能够教读者们心服口服,相信他描写的自然、真确。因为对十九世纪中叶雨果写的巴黎的街道感到亲切,我在一九七三年有机会在巴黎小住过几个月,就曾到书坊去尝试觅寻有多少像雨果所写的专以繁复的巴黎里巷街道的风土和历史做题材的书籍。敢情一找就是一大堆!那须不是指导游客们食宿游览用的廉价的brochure,却是趣味盎然,有说有叙,衬得起一座世界大城的像样的著作!这样的书,假如把巴黎换上了北京,我想云乡先生的这一部《增补燕京乡土记》可以说是当之无愧的了!只是今天能够这样写的书,我们还没有一大堆,这就更使我们爱读这部《乡土记》的人,对这书在初版之后不到几年,就得到增补重印的机会,更加觉得高兴的了。  我把巴黎这个欧洲的大都来比北京,今天的读者们大概都会同意这不是僭妄,自然也不是阿好。然而我更有一层主意必须在这里一并说明的,就是我找到的那些描写巴黎的风貌的书多数还是现代人写的,因此那里面除了有今日的真实的生活情味之外,还不免有一点“怊怅旧游,留传佳话”的思古之幽情。这大概是凡是人类的共通的感性,不因时地国籍的分别而异罢。大凡在巴黎多逗留过几天的人,除了熟悉那些匆匆忙忙的游客们坐在旅游车里可以“卧游”的胜地之外,到了许多令人感慨系之的场所,就不免更要细想想,多看看。譬如说:看过了著名的伤兵院,圣路易教堂地下长眠的拿破仑的墓穴——那门外的牌子庄肃地写着“这里是一座神殿,不是博物院,请勿喧哗”——之后,也不妨问问老巴黎PortedeClignancourt一带卖旧货的跳蚤市场(MarcheauxPuces)在哪儿。看过北京的故宫、三大殿、北海、颐和园……这一串旅游的快览必备,也会打听一下,从前著名的天桥这块大众娱乐的中心现在怎么样了?三百年来诗酒风流的江亭是什么地方?虽然今天的北京也像巴黎那样,现代科技新建设值得称赞的地方实在不少,但是这些簇新的东西人有我有的贡献是全世界都差不多的,可是说明历史是延续的和继续生发的那些实证,对于一个大都的居民或游客却似乎更有绝大的、永恒的吸引力。明朝崇祯末年李自成打进北京射进皇城西安门门洞匾旁木柱上面的那一枝箭不知道现在是不是还保存在那里,如果还在,那肯定会是一个人人花钱都要去瞻望一下的目的物;这在巴黎,也有凡尔赛宫(Versailles)的御花园外面一条岔道可以通到相距不远的充满了乡村风光、木楼屋舍、细柳清溪的小垂浓花园(PetitTrianon):那是在法国大革命时不幸上了断头台的路易十六的奥地利籍王后玛丽安东妮(MarieAntoinette)生前的乐游之地。这里游人来的也特别的多,在凡尔赛宫正宫的地下一层王子们住的一间房间里,现在还保存着一大块手织的地毯,是玛丽安东妮死前在监狱里两年的作品。这些事物,不论它的主人的身份、心态和处境怎样,在法国人的心里都是感到骄傲的,因为它们是别的国家没有的地方,没有的东西。那里面代表了一个抟合了的民族挣扎向上的活力。  写一部像《增补燕京乡土记》这样的书是不容易的。像法国人爱好他们自己的地理、风土、品物那样,我觉得写北京的这样的好书,只有中国人才能写,然而它也不是每一个能写书的中国人都能够写得出来的。我仔细地读它,觉得这部书它有三个很了不起的地方,不能够不多说几句,就是这部书的取材,它的文笔,和它的组织。  中国也是一个比较古老的、抟合了许多民族圆熟生长的大国,假如我们学舌说太阳底下无新事,那么像风土、民族这一类的资料,大概在远古也不是很欠缺的罢?这些讯息有时候竟然埋藏在防腐的经典注疏里。譬如郑玄笺《诗周颂有瞽》“箫管备举”句说“箫,编小竹管,如今卖饧者所吹也”,饧就是糖字。郑康成是东汉末到三国时的人,我们就知道那时候沿街卖糖的人得吹箫。我生在北京,小时候最欢迎的是过胡同卖糖兼做别的小买卖的人都打“糖锣”,这又合乎顾亭林《日知录》卷五“木铎”条所记的“鸣金”,知道这些“打糖锣儿的”从明末直到民初悠悠二百八十多年间过的营生在这一点上是没有什么改变的了。这儿举的不过是个小例子。扩而大之,燕云十六州的旧事我们虽然比较模糊,元朝的刘秉忠太保依照了哪吒三头六臂的形象去督造北京城的传说也很费近人像陈学霖教授的考证,无论如何到了明朝这一代,关于北京的风土的记载总是很像样的了。最著名的《帝京景物略》,这一部颇为《四库提要》所弹讥的、只有八卷的书,用我们现代人的眼光看来它的文学价值和记载景物的趣尚都是绝高的,《四库》却说它“冗滥”,说“其文皆么弦侧调,惟以纤诡相矜”,大概是因为刘侗(字同人)是竟陵派谭元春的好友,元春的诗《四库》也是打落别集类的“存目”的罢。其实纪晓岚自己也许仍是很喜欢刘侗这部书的人,因为在他被派做修《四库》的总纂官的前七年(乾隆三十一年丙戌,一七六六),他丁父忧在河间守制的时期还曾经刻过一部节本的《帝京景物略》,那么《四库》对这部书的评价,或者仅可以算是乾隆时候官方的意见罢?云乡先生的书引用《帝京景物略》的地方颇不少,堪以和它媲美的是清亡后赴八里桥投水死的敦崇的《燕京岁时记》,征引都在十余则以上,其他像《水曹清暇录》、《天咫偶闻》、《一岁货声》之类,我就不需要历历数了。粗浅地看一看,这些林林总总的材料不过是以晚明到清末民初这个阶段为主,虽说它们的总数目超过了一百多种,似乎也还有几部现成的丛书可以做入手的凭借。但是这样说是错误的。在作者之前,三十到四十年代间周岂明先生也写过一些看书的笔记,他曾看过的清人著述就不少,并且和云乡先生有同嗜的,是他们都注意到若干旗人的文字。岂明先生曾引用过王渔洋的弟子宗室文昭的《紫幢轩集》里关于街头叫卖的市声,打更的梆子声和火炕封煤的描写,特别是后者,说“封火细事,却亦是北方生活的一点滴,亏得他收拾来放到诗里去”(《书房一角》,页一○一),可是他却不曾见过乾隆间杨米人著的《都门竹枝一百首》(参看《北京的风俗诗》一文,收《知堂乙酉文编》,页五八)。在云乡先生的书里,难得的《紫幢轩集》和杨米人的《竹枝词》他都使用到了,这也可见他取材之广博。这些书自然是在那五六种现成的丛书之外的。  引书是一事,这可引的书又该怎样的引法,自是另外一件事情。有人以为引书就是抄书,文抄公的雅谥是不能免的了,这真是外行的胡涂话。没有意见怎样就能够抄?好的文章里面的引证都是有目的的,有意见有褒贬的地方作者不肯直说,就借用现成的话成了我田引水,是文章风格的一种特殊的形式;这在前贤的读书随笔这一类的文章里常可以见到,不过抄的技巧各有不同罢了。如果就这一方面来说,云乡先生的《增补燕京乡土记》引书虽然繁博,甚至一书引上许多次,他引的每一段文字,往往仅是少少的十几个字或是几十个字,像是剪裁衣服的巧手,集腋成裘的师傅,材料到手放在最贴切的地方,和他自己灵活的布局打成一片,这一点是最难得的。这里也就连得上我要说的这部书里面组织的细密和文字的魔力。刘侗的《帝京景物略》照地理区划分做五部分,包括了一百二十九个细目,如果不是靠了他的识见高,文章美,那么帮助他搜寻事迹的于奕正和排比系在篇末诗的周损的功劳,能不能够和他的叙述水乳交融,或竟是像张叔夏批评吴梦窗的词“拆碎下来不成片段”,都在未可知之数了。刘同人自是高手,不过他自己和周损都是湖广麻城人,所以初步的探求事迹,采访那城坊里巷间的逸闻故事,和那有趣味的甚至荒渺的传说,大为后世的社会、人类学家所宝贵的,还要宛平县本地人于奕正相助。云乡先生也不是京都本地人,但是他在北京多年的经历和他的深入的民俗学的知识,在现代真可以说是权威性的了。他的《增补燕京乡土记》,不仅作者是像广东口语所描画的“一脚踢”,而且组织细密,从书的目录上我们就可以看见每一个大标题之下又分许多细目,每个细目,就是一篇清新可诵的、融情入景、即景生情的散文,这些文字的亲切生动,我看只有五四时期的老大家像俞平伯的《西湖六月十八夜》、叶绍钧(圣陶)的《藕与莼菜》、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或可与之竞爽,这在现在还活着的后生如我辈者看来,云乡先生的文章至少也该说是他们的继武罢。我的短序不便抄许多文字,热心的读者们只要看一看《帝京景物略》里胡家村一段描写永定门一带出产名蛐蛐(蟋蟀)和捕捉的情况;岂明老人《书房一角》里收的“蟋蟀之类”条批评多隆阿的《毛诗多识》不知道普通蟋蟀和在野的油葫芦的分别;再用它们来和云乡先生本书里《斗蛐蛐之趣》这一篇的文字来比较,就知道我说的清新流畅的现代散文的源头和它的支脉,是怎么一回事了。《论语》里不是说么,“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不同时代的人们的辛劳,正像不停的流水每个分秒都有它们的变化的面目,然而它们的本质仍无殊,犹似不曾变动的、给后人做见证的古城里森森的柏木,皇城根畔落落的砖石。  提到北京的城垣和砖石【在线试读章节】  小院乘凉时  芭蕉扇  到了夏天,很容易使人怀念起北京的扇子。老实说,北京并不出产扇子,北京的扇子几乎都是从南方运来的,但到了北京,就成了北京的扇子,也是集了文化、艺术大成的杰作之一,足以显示高度文化艺术生活情调的。  “小二儿媳妇,您后半晌到白塔寺去吗?给大妈带把芭蕉叶儿来……”这是一位白发老太太向隔壁屋小媳妇打招呼。  “您看这把,是吴南愚新刻的股子,您看‘沙地留青’,这柳树叶和知了翅膀刻得多地道……”这是松古斋南纸铺伙计在向顾客介绍扇股子。  “三爷,您看我今儿个这把,金北楼的山水,张伯英的字……”这是公园茶座上遇到熟人在夸耀扇子。  以上三例都是当年北京的情调,是不同身份的“老北京”,在谈论北京的扇子。  过去,在学校读书时,一到快放暑假,总要到南纸店买两个扇面。那些洒金的、发笺的价钱都贵,我买的一般都是“杭州舒莲记五层绵料”,即用五层绵纸裱在一起的,也有用七层绵纸裱在一起的,叫“七层绵料”。那行红色的楷书水印,裱在里面,要透过日光才能看出。西单牌楼几家南纸铺如同懋增、同懋祥、永丰德,甚至于甘石桥的小南纸铺石竹阁都有的卖。买来拿到学校找图画老师去画,找国文老师去写。当年的老师,王友石、陈小溪诸老都已作古了。  自然这说的还是一般的扇面,要讲究起来,那也是无穷无尽的。一边白绵纸,一边洒金的扇面,两边都洒金的扇面。洒金还有细点的,还有大片的;洒金、飞金,有假的,有真金的,真的飞金、洒金扇面,几百年后也还是金灿灿的。另外还有发笺的,是用朝鲜出的名纸发笺裱成,纸面上会看出极细微的一丝一丝的头发。再有股子也不同,宽窄也不同,有老式宽九股的,有新式窄十四股的,真是种类繁多,要多精致有多精致。这些精美的扇面,也可叫作美术工艺品,真是叫人叹为观止的。  画好之后,或者家中找个旧扇股子,或者再到纸店去买个股子。天然的好的湘妃竹、凤眼竹股子,名家如吴南愚、张志鱼、吴迪生所刻的水磨竹股子,都是很贵的,穷学生自然买不起。纸店伙计就会不厌其烦地捧出大蓝布匣子,把对阖的“荷叶盖”打开,里面一格一格都是扇股子,选个价钱便宜,“俗不伤雅”的,如木的、水磨竹单刻一首阴文绝句的,总之力所能及,珍重地选好。纸店伙计从柜台下面取出工具匣子、切刀、篾扦等等,马上拿过你的扇面,把下面一头切齐,用篾扦把扇面穿股子的地方挑开,很快地穿好小股子,切齐两边,糊在大股子上,用一个小纸条在头上一裹便好了。拿回去,放一两天,一把新扇子就好用了。当年我也收藏了不少把扇子,都有师友的墨迹,凝结着深厚的友情,可惜现在都失去了。真如易安居士《金石录后序》中说的“有聚必有散”了。每年到夏天,我就想起北京的扇子;北京的扇子,也真是使人怀念的“扇子”啊!当然,隔壁王大妈她老人家还是最爱芭蕉叶的。  花草夜话  四合小院四季咸宜,而最富情韵的则是夏日了。在“七七事变”前,能独住一所四合院,到夏天有“天棚、鱼缸、石榴树”,一般也得一个相当于清代七品小京官的官吏或大学教授、银行主任之类的财力,或开一家粮店、药铺的,才能摆得起这个“谱”。不然,多半是和人家合住一个院子。比如房东住北屋、东屋;西屋三大间租给李家;垂花门外临街,四大间南房,租给赵家。三家住一所大四合,安安静静,关上大门过日子。也有独门独院的小三合,三间北屋,两小间十分入浅的东西屋,也是一户人家。出了大门东间壁张家,西间壁李家,既不往来,也无争执,十年邻居,大家都还不知道姓什么,这在过去以小院为生活天地的北京市民中,是不稀奇的。  不管独家住大四合也好,四合院合住也好,三合院独家住也好,总有个院子,自家屋门前总有点空地,这就是比上海的石库门房子好得多,更不要说新式工房了。到了夏天,各家屋前总要种点花花草草。房东的花,夹竹桃、石榴树摆在当院。房客也要种一些,最常见的是在自己门前,台阶下面,种一些草茉莉、夜来香之类。如果是自家的一个小三合院,即使破旧些,不完全是砖墁院子,只是砖引路,那就更便于种些花草树木。大门旁边可能有棵歪脖子枣树,山墙角上种两棵引蔓南瓜,院中草茉莉、指甲草……任其生长。晚饭吃过,家伙收拾好,搬个小板凳当院一坐,芭蕉扇有意无意地扇着,沏壶“小叶”茶,慢慢地喝着,人们天南海北地谈着,把屋里灯关上,屋檐下黑黝黝地,飘着草茉莉、夜来香的香气,望着天上密密的、闪烁的繁星,一回头,偶而又由花丛中飞出一两只萤火虫,就这样,院中的人安静地消受着这馨宁的京华夏夜……  如果住的西屋三大间,下午也颇凉爽,但一早还不免有点东晒,骄阳威力虽差胜于西晒,但一早上起来,半窗户大太阳,也不免热烘烘的。如西屋房客没有挂竹帘子、苇帘子也不要紧,沿着台级根脚种一溜喇叭花就行了,这种药名“白丑、黑丑”的植物极容易生长,即使是砖墁院子也不要紧,用“火箸”沿砖缝戳几个洞,扔下籽儿就能活,用细绳子一一吊在屋檐上,牵藤引蔓,大绿叶子正好挡住窗前的骄阳,又遮阴,又看花。喇叭花就是牵牛花,日本名字叫“朝颜”,因为它只开一个早上,太阳一高,花就收敛了。说来也略微有点凄凉感,这样美丽的花,还开不了一个上午,就萎谢了,很容易使人想到朝露人生的古话。日本人也特别喜爱种牵牛花,有不少优良品种。过去日本著名植物园“精兴园”,每年还印新品种目录。牵牛花颜色也很多,常见的紫色带白边的就很好看,只是难得其开的大。白石老人画牵牛题诗云:“种得牵牛如碗大,三年无梦到梅家。”就是特别看重一个“大”字的。我更喜欢日本诗人芭蕉的名作《闭间说》中的俳句:“朝颜花呀,白昼是下锁的门的围墙。”这种意境,又非一般诗画家所能解悟的了。  有姑娘的家庭,院中也喜欢种一些凤仙花,又名透骨草,北京俗语爱叫指甲草,用作包红指甲。这个风俗,在元代就已有了。如何包呢?清末《燕京岁时记》中说的很具体:“凤仙花……五月花开之候,闺阁儿女取而掏之,以染指甲,鲜红透骨,经年乃消。”不过有一点关键性的地方他未说明,即捣时必须加明矾,包时要包一夜,不然是染不上去的。《花镜》云:“红花同根着明矾少许捣烂,能糟骨甲变绛色,染指甲鲜红。”正说明其加矾的作用。旧时拙作《京华竹枝词》有一首云:  京华儿女事奢华,小院风情更足夸。  摘取阶前指甲草,轻矾夜捣凤仙花。  花草足以怡情,吟诗聊代音问:小院清幽,或时入羁人之梦;春明物候,亦宜成屈子之篇云尔。  天棚遮阴  朱彝尊《曝书亭集》中收了一组咏北京夏天生活用品的诗,如什么冷布、竹帘等等,全是五言律诗,写得颇有情趣,如《凉篷》一诗道:  平铺一面席,高出四边墙。  雨似撑船听,风疑露顶凉。  片阴停卓午,仄景入斜阳。  忽忆临溪宅,松毛透屋香。  “凉篷”就是“天棚”,最有趣的是起句,把天棚的特征一下全抓住了,非久在北京生活的人是写不出这样的句子的。同时读这样的诗,感到其情趣真切,十分有味,也非是久在北京,熟悉北京旧时生活的人不可。不但诗人对天棚感兴趣,形诸颂咏,连皇帝对之也感兴趣。道光帝旻宁的《养正书屋全集》中就收有两首咏凉棚的诗。一首中有句道:“消夏凉棚好,浑忘烈日烘。……偶卷仍留露,凭高不碍风。”又一首有句道:“凌高神纺构,平敞敝清虚。纳爽延高下,当炎任卷舒。……”把天棚的特征也都说出来了。清代如圆明园、颐和园等苑囿中,虽然佳木阴森,但每年仍要传棚铺来搭天棚的。主要因为在院落中,只栽花木,不种大树的,因而各个宫院中遮凉还要搭天棚。当年还流传过一副搭天棚的著名对联。甲午战后,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台湾省割给日本,而清室仍旧腐败不堪。颐和园传棚铺搭天棚,层层克扣,报销上百万两纹银,全为太监、内务府所贪污。当时北京流传一副讽刺性的对联道:“台湾省已归日本,颐和园又搭天棚。”对仗工稳,切中时弊。这副对联流传很广,在燕谷老人张鸿的《续孽海花》中好像也写进去了。  昔时,在北京,天棚是极为普通的消暑措施。对于住家户来说,虽不能说家家必搭,但对于商店、各类机关,那一到夏天,肯定是要搭天棚的。以西单北大街路东来说吧,由西单商场开始,沿便道迤逦而南,直到西单牌楼转角,天福号酱肘子铺门前,全是大天棚,下午西晒时,行人一点也晒不到太阳。真是妙极。  北京当年有不少家棚铺,他们全靠夏天这一季生意,包搭、包拆、包工、包材料,杉篙、竹竿、芦席、麻绳全是棚铺的,按季一笔算钱。棚铺开发棚匠工钱,用户再开发酒钱。《天咫偶闻》中曾记“京师有三种手艺为外方所无”,其中第一种就是“搭棚匠”。他们所搭天棚,有三点绝招:一是平地立木,不论高低和坎坷,扎成多少丈高的架子,四平八稳,极为结实,符合结构力学原理;柱子极少,大风绝对吹不倒。二是棚顶四周都高出屋檐四五尺至一丈以上,不唯棚下通风好,十分凉爽,而且伏天雷阵雨时,狂风得以通过,不会吹倒天棚。三是天棚顶及四周斜檐,席子都可舒卷,像纸糊的卷窗一样,随时可以用拴好的活络绳子抽开、卷起。旧时在中山公园来今雨轩喝茶,常常雷雨过后,伙计便立时抽绳子把大天棚顶上、边上的席子卷起,顿时像开了几扇大窗户一样,豁亮起来。从这“大窗户”中望雨后的蓝天、白云,极为怡神。  当年北京棚铺是很大的买卖,开棚铺的一般都是棚匠出身的内行人,他们有资本,即周转金,有生材,即杉篙、竹竿、芦席、活动窗户等等,他们还拥有一批手艺人,能干粗细活的棚匠。他们包揽的生意,一是夏天搭天棚,二是搭各式红白喜事的棚。棚匠分三种,最普通的是扎架子的,要手脚利落,能爬高,一只臂膀抱一根杉篙,一只手还要顺架子,攀上高空,谓之“飘高”。再高一级的,就不但会普通的“飘高”扎架子,还要会用布用席扎出各种房脊、兽头、飞檐等等。最高级的一种棚匠能出样子,按照困难要求,扎出各种高大建筑物。光绪大婚时,正遇到太和门被火烧了,来不及重建,传棚铺在烧残的基础上,用两个月时间搭一个杉篙、席、布、绸缎的太和门,远看同真的一模一样。读者不妨想想,真可以说神乎其技了。棚铺对棚匠的剥削是很重的,当时高空作业,没有安全措施,棚匠的工作是很危险的,常常有“飘高”跌下身亡的悲剧发生。由天棚说到棚匠的绝艺,是顺便提一提。现在新的电气化防暑降温设备越来越多,老式的天棚,自然没人去搭了;但它却是北京传统的消夏恩物和工艺绝技,不只是情调使人思念,作为风俗史料,也是值得一提的。  若干年前,协和医院朝西的门诊大楼,三层重檐,立面高低凹凸,十分复杂,而每到夏天,都搭起高大的天棚。有一年夏天,谢刚主师在该院住院,去探病时,见仍搭着一座天棚,席不像席,柱子不像柱子,寒伧极了。深感天棚手艺已经失传了。如果可能的话,如何再抢救一下,不更好吗?  食肆鳞爪  二荤铺  我走过的地方不算很多,如南京、苏州、杭州、上海等,总感到大小饭馆的叫法,再没有比北京复杂的了,由什么“某记饭摊”直到“某某堂”饭庄,起码可以分出十几档。而且有的名字很怪,如“二荤铺”,外地人是不大懂得这个名称,但在老北京看来却是很有感情的。尤其是在北京经历过一段学生生活的人,很少有人从未下过小馆的,这种小馆绝大多数是“二荤铺”。因此走到天涯海角,总忘不了那二荤铺的热烈的场景;那叮叮当当的火爆的灶口敲炒勺的声音,那比拨拉算盘珠子还快的清脆的伙计的算账声……“熘肝尖儿,吃嫩;小碗氽黄瓜片儿,外带五个花卷。马前——”“三吊六、两吊二、四吊七,一共十吊零五百,您哪——我候啦!”这是一部特殊的、热烈的、没有乐章的协奏曲,是一部永远响在京华游子耳边的协奏曲!  所谓二荤铺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只有肉和“下水”(即猪内脏等)两类荤菜,不要说没有海参、鱼翅等海货,即使鸡鸭鱼虾等也不卖的小饭馆。地方一般都不大,一两间门面,灶头在门口,座位却设在里面。人也不多,一两个掌灶的大师傅,一两个跑堂的伙计,一两个打下手切菜、洗碗的“小力把”(即学徒)就可以了。卖的都是家常菜:肉丁酱、炒肉片、熘腰花、炸丸子、酸辣汤等等,没有大饭馆那种印好的菜牌子,菜名都是伙计在客人面前口头报。常常是熟人,用不着客人说,伙计已经替你想好了:“得了!还给您炒个肚块儿,高汤甩果,一小碗饭俩花卷。马前点,吃完您就走,误不了您的事儿!”那话又爽气、又温暖,这种朴实的乡土语言,即使走遍天涯海角也会使你思念的!  “马前”就是提前点,快点。“三吊六”等等这是五十多年前北京用铜元时算账的叫法。“三吊六”是三十六枚铜元,一般用“大枚”,即当二十文制钱的铜元,只有十八枚。五十望六的人也都还用过这种大枚。至于当年二荤铺伙计口头算账功夫的熟练、快速,那真是久著声誉,有口皆碑,不必多说了。什么老式算盘、新式计算器,对他们说来,都没有用,只用心算口念就行了。因为这种小饭馆既没有菜单子,更不会在吃完饭给你开个详细的账单,全靠伙计在客人面前点空盘、空碗,心计口算,不要看小本生意,实在是有过人的本事的。  说是二荤铺,还可以分出很多等级,最普通的是出卖斤饼斤面的二荤铺。什么叫斤饼斤面呢?就是论斤的卖饼卖面。饼是大饼、炒饼、烩饼。这种大饼的概念和上海不同,就是烙得有锅口大的烙饼,切成一牙一牙秤分量卖,或者是切成丝,秤分量炒了吃,如半斤或十二两炒饼等等。炒饼照例以绿豆芽、菠菜加炒,或荤或素,先炒菜,后下饼,盖锅盖一焖,掀盖翻身即可,菜熟饼软,又焦又香。面都是拉面,或热汤或炸酱均可。一般二荤铺都有饼案子和面案子,不停地烙着饼、抻着面,几乎每条有铺子的街头都有二荤铺。二荤铺虽小,却也有很著盛名的。煤市街百景楼之软炸腰花、烩肝肠当年是十分著名的佳肴。其后西长安街龙海轩的软炸肝尖、扒肘条等菜都十分拿手,生意很好。二荤铺不管手艺多精,生意多好,也始终是二荤铺,就如同在街南(指珠市口南)天桥唱小戏的,不管多好,也难升到街北。二荤铺也很难升为正式馆子。当年“龙海轩”,因为生意好,改名为“龙海楼”,想升格为饭庄子,与“八大春”争一日之雄,可是事与愿违,不久反而关张了。  二荤铺门口挂匾一般挂两块,一块写店名,如龙海轩、三义和等等,另一块就写“二荤铺”三字。如改饭馆、饭庄,另一块匾就改了。捐、税规模都不一样,开支大了,生意就难做了。&
店主推荐26.28元3256.54元83.50元627.42元27.42元您可能感兴趣的商品51.00元62.30元51.00元52.50元36.75元51.00元由于家中临时有事1月22日-1月27日需要外出几天,无法及时回复及处理消息,还请见谅!由此带来不便还请包涵,谢谢!【孔网。藏珍阁】本店特色:高效率,快节奏,速战速决!!当天订单请立即付款,尽快尽早为你排队发货,谢谢配合!!! 2、当用户购买某商品而下单时,系统会默认给出&30分钟&的付款期,生成订单后的30分钟内,其他用户不可以针对该商品下单。如果30分钟内买家没有付款,该商品重新上架,其他买家仍然可以订购,谁先付款谁的订单有效。 3、如果有多人购买同一商品且未在30分钟内付款,同一商品会产生多个订单。先付款的用户订单正式生效,进入发货环节,其他包含该产品订单中,该商品自动被取消并标注。店主可能会同时看到包含同一商品的多个订单。 4、付款前的订单,买卖双方都可以无责自由取消。 5、未尽事宜,协商解决。68.65元38.36元43.96元68.00元68.90元90.57元199.35元68.00元148.00元199.35元
Copyright(C)
孔夫子旧书网
京ICP证041501号
海淀分局备案编号
成功加入购物车来自:恐龙书社您可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妙正透骨消痛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