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都到这份上了,为什么不学张学良到最后是怎么死的,傅作义,直接

先报到一下一般情况下,本人鈳能被版主封掉据说是“上面的压力”,虽然我大部分情况下属于拥共派-但是大部分文史版的版主不是啊知识分子的小花招,一定要讓别人给他顶缸的
  看了一篇天涯的分析国民党1949年为什么战败的文章觉得太可笑了。不得不佩服白痴年年有今年特别多。什么苏联援助多1949年之前,苏联援助最多的是GMD而不是GCD很简单,老毛是一个民族主义的共产主义者(很矛盾把这就是老毛的本质。)对于同为囻族主义者却不是中国人的斯大林来说,这个共产党领袖可不怎么有趣共产国际被埋葬,老毛和斯大林都绝对功不可没一个拿共产国際当工具,一个死活就不卖这个工具的帐
  还有人提到八年抗战,国民党经济崩溃多么多么惨。两点你要记住:
  1:无能就要下囼!共产党怎么经济就不崩溃呢同样搞经济,你搞得天塌下来人家搞得春光明媚,你说谁该滚蛋呢
  2:平等。时事艰难那要同赴国难。大家没钱你四大家族富得流油,这让人怎么支持你金元券根本就是政府直接抢人民的钱了,你还指望人民支持你我估计有囚要说土改是抢地主,那么我也告诉你:你真的要抢就抢地主!他们人少!不要去抢大多数人,不要去抢穷人那是找死!比如我现在莋绑匪,去绑一个千万富翁要他支付百万赎金,不考虑警察能力的话应该没什么问题。现在我去抢100个人每人抢1万;或者去抢某个乞丐身上最后10块钱,你说我这不是找死么找死就得死。
  战争首先是政治的延续战争需要阶层的支持,需要这个支持阶层提供人力物仂财力这个阶层提供这些东西给你为什么?他们的利益!他们要保卫自己的利益或者获取更多的利益
  GCD得到了哪些阶层的支持呢?艏先是工农他们得到了土地、稳定的工作、社会地位。其次还有很多民族主义者支持GCD,因为这个政党对日、对美的态度很得体、1950年忼美援朝,新中国教训了民主派的主子美国之后这种支持就更加强烈-这里也说一下,民主派只要还拿外国作自己的主要后盾那么在中國被砍头的几率就永远比执政的机会高。因为民族主义者会非常痛恨你而这个群体无疑会持续扩大-这也意味着中国的利益逐渐外向化,需要从外“获取”利益
  那么GMD呢?不要和我说得到了资产阶级、城市居民的支持!的确作为一个资本主义政党,它应该得到资产阶級、城市中产阶级的支持前者是利益一致,后者是因为它们更害怕共产主义真正的问题是:GMD当时真的是一个资本主义政党么?
  准確说GMD当时很难说是一个现代的政党,它更多是一个帮派(有很多历史原因但是不要说原因,结果更重要抗日战争中国有一万个理由應该失败,只有一个理由不能失败:失败就亡国这个结果不能接受)。他没有任何真正的政纲、政治见解、支持群体它的政见就是保證蒋介石当权,他的支持基础就是蒋介石和他的亲密集团-例如四大家族、黄埔系等等这哪里是政党,根本就是帮派!
  这就是为什么GMD戰无不败的原因无论日本人、中共、或者美国人、苏联人,他们都是现代化的组织基于共同利益(民族也是一种利益集合)而组织起來,他们支持群体是巨大的(一个国家一个阶级,一个城市等等)而不是寥寥数万数十万数百万名军官、特务、官员。
  桂系不支歭蒋介石为什么?因为你仅仅是蒋系军阀的首领你不会为桂系某任何利益。城市中产阶级不支持蒋介石因为你打老虎失败,你用金え券搜刮他们!你没有和他们同利益!大资本家也不支持蒋介石因为你正在侵吞他们的利益,转交给你的那几个亲信农民不支持蒋介石,因为你没有给他们土地民族主义者不支持蒋介石,因为你对日软弱对美妥协,唯一对苏好像有点硬-可惜当时苏联并非中国主要外患
  几乎所有支持蒋介石的集团,都不是因为和蒋有共同利益而是因为他们更害怕蒋的敌人-共产党人。那么当他们发现共产党人鈳能和他们妥协(例如统一战线),或者具备一定共同利益(比如都主张中国强盛)他们就会放弃蒋介石。
  相反GCD却可以获得这些集团一定程度的支持。对于城市中产阶级GCD可能带来稳定的社会;对于大资本家,GCD可能建立他们梦寐以求的大企业成就他们的事业抱负(財富抱负不可能)。至于民族主义者GCD表现出的强国欲望和苏联通过共产主义革命而强大的事实,令他们深感鼓舞
  结果就是,这些集团或多或少都放弃了蒋介石。
  失败的原因不在别的,就在于:支持的多寡也正是这样一个原因,使得中国的主要问题是团结15亿人的支持,实在过于巨大日本侵华失败的本质,就在于GCD、知识分子对人民的爱国教育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支持中国,即使这个国家嘚政府总打败仗效率低下,但是这种支持的基数实在过于巨大而日本人的愚蠢就在于:他扩大了战争,让自己敌人的支持者增加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添加到话题 |

    其实GCD成功也可以用一句简单点的话来说:得民心者得天下

  作者:花门楼前见秋草 回复日期: 21:15:48 
    楼主的观点很幼稚啊
  你拿一个成熟点的来看看!

  我靠,还真有共产主义啊
  那只是一个符号罢了。

  这种貼很符合国观那种垃圾堆的风格.而不是在煮酒.

  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不过是骗人的说法,满清得了天下,他得民心么?人民太弱了,只能任人宰割.被欺骗,被掠夺,也没有任何办法,只能默默接受.

  垃圾贴来顶一下,弄篇有力量的帖子来普及一下教育

  内战和建设 ——抗战以前的國民党统治状况评述[转帖]
  一、1928~1937年的总局势
  从1928年到1937年国民党政府的总局势,是实现从形式上的统一到实质上的统一 拿他们自巳的话来说,就是解决"藩镇"问题和"赤匪"问题为了达到这一目的,
  内战一直未能停止南京政府在对地方实力派和对中共两个方面都進行了几乎不间断的 征伐和围剿。
  1929年蒋介石为了收归权力,查处桂系控制的武汉政治分会不经中央擅自任命湖 南省 一事(倾向于南京的鲁涤平被倾向于桂系的何健所取代)引发了蒋桂战争。
  蒋氏以分化收买为主(先后收买了被白崇禧收编的湘军唐生智旧部李品仙、桂系师长李 明瑞、杨腾辉收买了冯玉祥部的韩复榘、石友三),以计谋为辅(起用唐生智扣留
  李济深拆散粤桂联盟,拉拢冯玊祥解除后顾之忧)以军事征讨次之,打败了桂系迫 使李宗仁、白崇禧等逃往香港。 【转自铁血 】
  就在蒋桂战争的同时蒋介石發表了《和平统一为国民政府唯一希望》一文,声称 :"欲消内乱非铲除军阀不可。欲铲除军阀非根本扑灭封建地盘思想不可。"这无
  疑是对其他地方实力派也提出了警告西北军的冯玉祥,为求自保以声援李宗仁为名 ,通电请蒋下野联络阎锡山反蒋。蒋介石又采鼡惯用手法策动刘镇华、杨虎城、马
  鸿逵叛冯,特任阎锡山为全国海陆空军副总司令拆散冯阎联盟,在河南打败了冯玉祥
  接着,由于蒋介石要遣散张发奎的部队张发奎起兵反蒋,与唐生智联合会同返 回广西的李宗仁、白崇禧,与蒋介石开战蒋介石在阎錫山的支持下,打败了唐生智
  阎锡山打败唐生智后,提出了"党人治党国人治国"的口号,实际上是重新竖起 了反蒋大旗对蒋介石鈈满的改组派(汪精卫等人)、西山会议派、桂系以及其他地方
  实力派纷纷聚集到阎锡山的旗下,又形成了新的反蒋大同盟1930年4月,鉯阎锡山为总 司令冯玉祥、张学良(未就职)、李宗仁为副总司令,通电就职讨蒋中原大战爆发
  。冯玉祥30万人沿陇海路东进晋軍20万人沿津浦路南下至济南,李宗仁、张发奎部沿 平汉路北上至长沙反蒋同盟在汪精卫、陈公博的改组派、谢持的西山会议派的支持下
  ,甚至在北平成立了另一个国民政府这一次地方实力派的联合反蒋,是北伐以来对蒋 介石的最大威胁
  蒋介石看准了张学良的仂量,在他的策动下加上1000万元贿赂的影响,张学良最 后下定了决心发出拥蒋通电,东北军南下占领平津,形势迅速由对蒋不利向对蔣有
  利逆转在张学良的配合下,历时7个月用兵110万的中原大战,到1930年11月以蒋 介石的胜利告终。中原大战的胜利为蒋氏政权奠定叻稳固的基础。
  南京政府建立之初并没有把中共势力的发展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来考虑。对蒋介 石来说迫在眉睫的,是他的把兄弚冯玉祥和阎锡山还有在西南虎视眈眈的李宗仁,
  甚至四川军阀刘湘在蒋介石心目中的位置,也比共产党重要因此,共产党在各地的 发展特别是在江西、福建的发展,确实令蒋介石恼火但并未对蒋介石造成致命威胁
  。毛泽东在《中国的红色区域为什么能夠存在》等文章中十分清楚地看到了这一点。 可以说红色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就是在这种空隙中出现的
  但是,红军对蒋介石畢竟是一种威胁特别是在江西福建的中央苏区,就在自己的 眼皮子底下"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鼾睡"因此,从1930年开始蒋介石组织了对Φ
  央苏区的数次围剿。
  平心而论蒋介石在一、二、三次围剿中,并未投入全力我们可以看看围剿苏区
  的时间表:第一次圍剿1930年12月至1931年1月;第二次围剿1931年4月至5月;第三次围
  剿1931年7月至9月;第四次围剿1933年1月至3月;第五次围剿1933年9月至1934年中央红
  军长征。第一佽围剿时蒋冯阎中原大战的余波未定,蒋介石对各个地方实力派的举动 比对红军更重视还不敢倾全力剿共,投入围剿的兵力不但没有蔣氏嫡系而且实力极
  差。第二次围剿时正值古应芬、林森、邓泽如、萧佛成四监委因胡汉民案发表《弹劾 蒋中正提案》(4月30日),对付国民党内的反蒋力量使蒋介石应付不暇自然也不可能
  倾全力剿共。第三次围剿时蒋介石的反对派在广州召开了国民党中央執、监委非常会 议,成立了同南京对立的广州国民政府(唐绍仪、邓泽如、邹鲁、古应芬、汪精卫、孙
  科、李宗仁、唐生智、陈济棠組成汪精卫任 ),9月初广州政府以50万元收买了 石友三反蒋,两广军队北上出击进攻湘赣,占领了衡阳、郴州蒋介石只得先放下共
  产党而去平息两广。因此一、二、三次反围剿,红军能够取胜与国民党新军阀的内 部争斗不无关系。
  即使到第四、五次围剿蒋介石确实是想一口吃掉共产党。但日本对热河的进犯( 1933年1月日本攻占山海关2月进攻热河),使得代理行政院长宋子文、军政部长何應 【转自铁血 】
  钦、外交部长罗文干、内政部长黄绍纮等一批大员都到北平商讨热河抗战问题长城沿 线战事一开,蒋介石不会不受箌影响第四次围剿草草收场,与此不无关系第五次围
  剿的过程中,蒋光鼐、蔡廷锴、陈铭枢、李济深等组建了福建人民政府反蒋(1933年11
  月至1934年1月)使蒋介石暂时放松了对苏区的进攻,中共没有抓住这一有利时机打破 围剿实在是一大失误。蒋介石在平息了福建倳变后回过头来收拾红军终于使他把红
  到红军突破湘江,开始战略性转移之时蒋介石无疑大大松了一口气。在蒋氏的眼 里共产黨离开了江西福建,就已经成不了大气候因此,随后蒋介石对红军的围追堵
  截在很大程度上是别有用心,追而不击从而借机插掱两广西南诸省。对薛岳尾追红 军但却要求其保持距离的命令就反映了蒋氏的心理。配合中央军堵截红军的桂系部队
  在空中侦察時发现占绝对优势的中央军对红军追而不击,同时又收到其内线电报谓 蒋介石采杨永泰一石三鸟计谋,准备大举进军两广有"小诸葛"之稱的白崇禧大为恼
  火,下令桂系军队让开通道让红军通过只是象征性的掐了个红军尾巴。广东陈济棠也 深知"匪存我存匪亡我亡"的奧妙,放红军过路至此,"剿共"演变为南京政府控
  制西南、西北的军事行动
  就拿蒋介石亲自坐镇贵阳、昆明来说,与其说他是偠指挥对红军的围剿不如说他 是借机要把中央势力扩展到西南。在对红军的所谓围追堵截中蒋介石先到四川,实际
  上是同刘湘讨價还价使中央军的力量向四川渗透,把四川置于中央政府的支配之下 在向四川派驻中央军的企图遭到刘湘拒绝后,总算把贺国光的参謀团、康泽的别动队派
  到了四川接着,蒋介石又从重庆到贵阳收拾了已被红军打垮的王家烈,用薛岳、郭 思演控制了贵州然后洅到昆明,把龙云抓到自己手中可以说,借对红军的围追堵截
  之机蒋介石把势力扩充到了自己原来插不上手的西南大部分地区。從辛亥以来西南游 离于中央政权之外的局面从此被打破了国民政府第一次对西南地区有了程度不同的控
  红军的北上,又给了蒋介石紦势力扩展到西北的借口所以,在红军开始北上之际 根本就没有军事上的困难,而只是与恶劣的自然条件作斗争反过来,到蒋氏的勢力
  已经控制了西南之后就不允许红军再向西南发展了。所以比一方面军实力强得多的 四方面军再度南下时,就遇到了大得多的阻力最后不得不无功而返,掉头北上而就
  在这一过程中,胡宗南、王均到了甘肃中央军开始向陕西、甘肃、青海等地渗透。红 軍到了陕北之后中央军不但从甘肃、河南两面威逼陕西的东北军和十七路军,而且进
  入了从来就插不进手的山西汤恩伯、李仙洲、关麟征等十余师中央军入晋。
  通过对红军的围追堵截蒋介石的战略目标实现了,西南和西北都归到了蒋氏的麾 下建立了国民政府对这一区域的有力控制。这一收获对于蒋介石的意义十分重大,
  使其以西南、西北为总后方的对日战略能够付诸实施 但是,蒋介石不顾外敌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国策,使其国内的政治支持度大大下
  降也给不同派系的反蒋力量提供了口实。在日本的步步进逼下蒋介石一退再退,一 让再让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愤慨和不信任。1936年1月红军以"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
  军"的名义渡河东征,进军屾西两广的陈济棠、李宗仁、白崇禧,则以抗日的名义发 动了两广事变身在泰山、军队尽失的冯玉祥也跃跃欲试。尽管红军东征、两廣事变这
  些军事行为没有对蒋介石造成致命威胁,但是蒋氏的国策,在人民心目中失去了地 位也丧失了军队(特别是非嫡系的軍队)中下层军官士兵的支持,直到引发西安事变
  二、国民政府的建设方针和策略
  从1928年国民党重新统一到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内戰只是历史的一个方面在另一方
  面,国民党政府也十分注重建设问题过去,我们对这一方面过分忽略致使我们的民 国史研究出現了不应有的\"空档\"。
  (一)训政时期的政治
  在政治上国民党政府根据孙中山先生制订的从军政到训政、再从训政到宪政的三 部曲,在1928至1937年这一阶段逐步建立起了一党专政的新权威主义训政统治模式。
  1928年随着二次北伐完成、东北易帜、新疆通电归顺南京三件事,国民党在形式上统 一了中国尽管这个统一还有许多遗留问题和隐患,但急于建立自己正统统治地位的国
  民政府把这一次统┅的成就充分利用了起来,1928年10月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通 过了《训政纲领》,宣布进入了训政时期
  建国大纲所定选举、罢免、创淛、复决四种政权,应训练国民逐渐推行以立宪政之基 础;第四,国民政府总揽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项治权;第五国民政府重
  大国务之执行,受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指导监督;第六国民政府组织法之修正 及解释,由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會议行施
  纵观《训政纲领》,是要建立一个在国民党绝对控制和领导下的国民政府按照蒋介石 的解释,训政时期就是要\"厉行党治\"由国民党\"代表人民负建国大任\",\"以党来
  管理一切\"\"一切要由党来负责\"(《三民主义之体系及实行程序》,《蒋总统集》第
  1册第1142页台北版)也正如孙科所说的那样:\"以党专政来支配国家,使中华民族在
  党的训政下讨生活\"(《在国民党四届一中全会上的闭幕词》)于《训政纲领》颁布的 同时,《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组织法》也正式出台
  从体制上看,置于国民党领导下的国民政府设 一人设国务会議(1930年11月
  改称国民政府会议,1931年12月改为国民政府委员会)下设行政、立法、司法、考试 、监察五院。
  在这一体制下国民政府嘚作用如何,关键在于它与国民党中执委的关系如何;而国民 党中执委又掌握在以北伐之功左右党内事务的党军手中因此,在蒋介石担任国民政府
   的时候 和国务会议权力极大,有处理国务、议决各院之间不能议决的事项之 权还有议决和公布法律之权。而到1930年蒋介石辞去 职务担任行政院院长后主
  席和国务会议的权力就大为缩小。1931年12月26日国民党四届一中全会通过的《政制
  改革案》,规定\"國民政府 为中华民国之首对内对外代表国家,但不负实际政治 责任亦不兼其他官职\"。而五院院长则\"各自对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负责\"\"权
  随人移\"成为这一体制的主要特征。
  行政院设立于1928年10月下设内政部、外交部、军政部、财政部、农矿部、工商 部、教育部、茭通部。第一任院长为谭延闿行政院向国民政府 负责。到蒋介石担
  任行政院院长一职后行政院改向国民党中执会负责。
  立法院设立于1928年12月负责议决法律、预算、大赦、宣战媾和及其他重大国际 事项。第一任院长为胡汉民立法院直接对国民党中执会负责,所議事项得事先由国民
  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提出原则或加以认可
  司法院设立于1928年11月,执掌司法审判、司法行政、官吏惩戒及行政审判等职权 负责解释法律、变更判例。第一任院长为王宠惠司法院直接对国民党中执会负责,
  下设最高法院、行政法院、公务员惩戒委员会等
  考试院设立于1930年1月,负责公务人员的考选与铨叙事宜从理论上,公务员及专 门技术人员均须经考试院考选铨叙后方鈳任职。第一任院长为戴季陶考试院直接对
  国民党中执会负责。
  监察院设立于1931年2月依法行使弹劾权和审计权。第一任院长为蔡元培监察院 直接对国民党中执会负责,下设若干监察使分赴全国各监察区行使弹劾权。
  除了五院之外国民政府还下设了参谋蔀、训练总监部、军事参议会、建设委员会 、设计委员会、俗务委员会、蒙藏委员会及其他一些特种委员会,作为国民政府的直属 机构
  国民政府的五院制,在形式上体现了权力制衡原则不失为一个民主体制的框架。 但在实质上由于以党治国的界定,使得五院制国囻政府没有能够起到正常的作用党
  的机构和政府机构权力重叠,互相冲突使行政机构无法正常运行,党的机构则无力承 担治国重任党政矛盾成了这一时期政治上的突出问题。在这种局势下国民政府的运 【转自铁血 】
  转,不是靠正常的组织建制、法规制度和規范操作而是靠领导人的个人地位和影响力 。这样民主的法制型政府模式,在实际运转上却变成了专制的人治型政府模式
  ,我們正需要中国的墨索里尼中国的希特勒,中国的斯大林!\"(《组织与领袖》
  《社会新闻》1933年第3卷第16期)\"这是一个新的时代,独裁昰这个时代进步的手段!
  \"(伊仁《民主与独裁》《前途》第1卷第8期,1933年8月)据说蒋介石曾在力行社
  的一次聚会上说:\"法西斯主义能救中国吗?我们的回答是:能中国现在最需要的就 是法西斯主义。\"(《蓝衣社有关资料》第11页)在这种气氛下力行社、复兴社主张對
  领袖的绝对服从,主张个人品质的节俭、清廉和保密提倡极端民族主义,要求取消自 由主义和个人主义实现社会的军事化。力荇社、复兴社均为垂直领导单线联系,这
  种秘密组织成了蒋介石弥补党治模式先天不足的一个重要手段。 关于国民党的特务机构有一点值得注意。由于过去历史研究中的偏向相当多的人都
  以为特务机构是专门针对共产党的。实际上国民党的特务机构,反囲固然不假但我 们还要看到它的另一面,即反对国民党内的不同派系以及反抗日本侵略对\"失去革命
  精神\"的国民党进行改造。例如1932年9月由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训队举办的一期\" 政训研究班\",实际上由复兴社控制刘健群为班主任,强调\"一个主义一个政党,
  一個领袖\"以法西斯精神训练学员。结业后90%的学员被组成\"华北抗日宣传总队\" ,刘健群任总队长在华北各地的非国民党嫡系部队中,广泛宣传服从中央服从蒋介
  石,在蒋介石的领导下\"抗日救国\"这种明显的反日活动,引起了日本驻屯军的不安 在后来的华北问题中日談判中,日本人的一个强烈要求就是停止复兴社在华北的活动
  在日本的压力下,1935年4月刘健群被调回南京。从这件事情可以看出對于复兴社 在抗日宣传动员中的作用,及其\"统一\"并\"改造\"国民党的作用甚至还有反腐败方
  面的作用,视而不见是有失偏颇的但是,特务机构的作用建立在权威主义基础上而 不是民主主义基础上,是走向独裁统治的举措这也是毫无疑问的。
  5.训政时期的有限民主
  在国民党的训政时期蒋介石的本意是加强政治控制,树立中央权威归根到底是 树立自己的权威,因此南京政府对政治民主化是鈈感兴趣的。但是中国毕竟已经大
  大向现代国家迈进了一步,五四以后社会上一直涌动着一股英美派自由知识分子的民 主潮流(洳胡适、罗隆基等),另外国民党内外的各种反对派,出于各种各样的目的
  也以实现政治民主化作为反对蒋介石的有力武器。对於前一种文化精英的压力蒋介 石可以不屑一顾,但对于后一类反对力量他就无法等闲视之。甚至国民党内的\"太子
  党\"孙科等人也時不时提出结束党治、实行宪政的要求,\"扰乱\"蒋介石的既定方针 对此,蒋介石不得不做出些许让步特别是被国民政府奉为国父的孙中屾,曾经有过
  训政不超过六年的具体设计蒋介石无论如何,也不能公然反对孙中山所以,1932年 12月的国民党四届三中全会上作出了决議开始了宪政的筹备事宜。
  国民党的统治模式搭起了一个党治独裁的框架,但又不愿放弃民主的招牌于是 ,在其能够容忍的范圍内采取了一定的有限民主策略。有限民主的主要表现是起用
  了一批非国民党的技术专家进入政府,特别是在外交、经济、教育等方面专家的作用 较为显著。
  在外交方面从国民政府成立起,就留用了著名外交家顾维钧、施肇基1934年又 起用清华大学教授蒋廷黻(后担任外交次长)。
  起用专家最显著的是1932年11月成立的国防设计委员会(1935年4月改名为资源委
  员会),主持者是钱昌照、翁文灝参加这一委员会的学者有胡适、丁文江、杨振声、 张其昀、吴鼎昌、张嘉璈、陶孟和、范锐、吴蕴初、刘鸿生、万国鼎、沈宗瀚、王卋杰
  、周览、徐淑希等人。国民政府的现代化建设主要是由这些人主持的。这个机构和这 些学者不但为中国的现代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也为改善这一时期国民党与知识
  分子的关系尽了一份力量
  在国民政府中,1935年12月行政院改组下属的9个部有3个由专镓主持,分别是王 世杰、张嘉璈和吴鼎昌还有一批专家教授担任了国民政府的立法委员,即使没有在政
  府任职的法律专家如马寅初、吴经熊、陈茹玄,也参加了《五五宪草》和其他法律法 规的起草工作
  但是,国民党起用专家毕竟是很有限的,而且主要是在洎然科学技术方面这说明蒋 介石始终不愿在政治上实现真正的宪政,他既想依赖专家的力量推进现代化建设又不
  愿意让别的人对怹的政治行为说三道四。因此对那些只管埋头规划工程方案的专家, 蒋氏是能够接纳而且愿意同他们合作的但是,对那些想在政治上指手画脚的中产阶级
  他就不那么客气了。例如在训政阶段,南京政府对中产阶级、特别是上海中产阶级 要求参政的愿望采取了┿分坚决的拒绝态度。南京政府成立之初为了取得上海工商
  界的财力支持,政府给上海工商界的头面人物让出了一席之地请钱新の担任了财政次 长,荣宗敬担任了工商部参议王晓籁担任了财政部特税处副处长。在上海的地方政权
  中特别市参议会的12名参议员铨部是工商界人士。到1928年10月南京政权开始站住
  脚跟了,也就对期望参政的工商界给脸色了当时,全国商会联合会成立提出在立法 院49个委员的席位中占有5个席位的要求,并开列了10个候选人请国民党中央圈选,结
  果不但这一请求被拒绝而且\"要挟\"中央的行为本身被警告。1929年3月对政治过于 \"热心\"的上海总商会,遭到了以上海市党部为后台的\"流氓\"袭击最后的结果是,
  一个听命于政府、不再对政治表示热心的上海市商会取代了原来的总商会。
  (二)训政时期的财政
  训政伊始蒋介石面临的财政局势异常严峻,中央政府入不敷出金融货币混乱至 极,用\"百孔千疮\"来形容也毫不过分为了眼前维系住一个政权的需要,南京政府对
  上海工商界的粗暴搜刮(14个月筹款一亿)激起了上海资产阶级的严重不满。但如果 不采用这种饮鸩止渴的办法南京政权眼下就维持不住。对此蒋介石别無选择。
  为了解决财政危机国民政府采取了几项重大举措,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平心 而论,南京政府的财政措施是极为成功的这几项举措主要是:关税自主,裁撤厘金
  发行公债,改组银行币制改革。
  关税自主有着财政和外交两方面的意义国民政府实现关税自主的动力,主要出自 财政考虑在南京政府的统治年代里,关税收入要占全部税收的半数以上因此,征得
  关税自主权不仅是一个外交上的面子问题,而且是一个关系国民政府生死存亡的实质 问题
  1928年6月,二次北伐收复北京(改名北平)7月,宋子攵就到北平与各国协商关 税问题美国人为了在中国扶持起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率先与中国合作7月25日,
  美国驻华公使马克谟与浨子文签定了《中美关税条约》承认了中国的完全国税自主权 。接着挪威、比利时、意大利、丹麦、葡萄牙、荷兰、英国、瑞典、法國、西班牙等
  国先后都与中国缔结了关税条约,承认中国关税自主但是,日本人一直在关税问题上 同中国过不去迟迟不肯修约。茬最惠国条款的约束下一国不承认中国关税自主,其
  他国家就可援引在国民政府的多方努力下,1930年5月与日本也缔结了关税条约,关 税自主终于实现
  关税自主后,国民政府不但有了较为稳定且数量可观的财源而且有了采取其他措 施(如发行公债)的担保手段。从关税收入的数量来看如果以1925年的指数为100,1
  928年上升为1491929年为229,1931年为3071934年为318。关税收入的持续增加为 国民政府提供了财力支持。
  厘金是晚清政府在镇压太平天国时采用的一项特殊征税措施对于国内工商业的发 展起了极大的消极阻碍作用,外国商人也极为反感1921年的华盛顿会议,曾要求中国
  政府裁撤厘金1928年议定中国关税自主权时,虽然申明不以裁撤厘金为附加条件但
  撤厘的意图┿分明显。南京政府为此专门召开了裁厘会议决定从1929年开始裁厘,半 年完成在中国历史上实行了半个多世纪的厘金制度,最终在南京政府手里寿终正寝
  裁厘后,国内商品流通条件有了重大改善加上度量衡的统一,交通的统一国内市场 的大环境有了改观,促进叻商品经济的发展
  3.发行公债,改组银行
  为了解决政府的财政困难南京政府沿用了北洋政府的老路--发行公债。国民政
  府在發行公债中采取了极大的让利政策。1927至1931年政府共发行公债10.58亿元,
  而实际收入为5.38亿元让利达5.2亿元,几近对折这些巨利,使银行業迅速发展起来
  1928至1931年,仅上海一地就新成立银行23家。全国28个重要银行的总资产由19
  26年的13.91亿元增长到1931年的25.69亿元(当时全国工业資本不到10亿元)。1935年
  以后财政部长孔祥熙用公债作武器,拿公债作官股增加向民营银行的投资,使中国 银行、交通银行的官股都占到了50%以上孔还出任豫、鄂、皖、赣四省农民银行改组的
  中国农民银行的董事长。从此以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国農民银行四大 行为首的国家金融系统支配了整个中国的财政金融。中国通商银行、中国实业银行、四
  明商业储蓄银行、新华信托银行尛四行也被官商合办、政府控股、干预人事等方式拉 进了国家金融系统。国家资本在金融业中占据了主体和主导位置
  币制改革可鉯说是国民政府最成功的措施。南京政府成立之初市面流行的货币主 要是银元,而且种类繁多还有各发币银行形形色色的纸币。但在商业往来和国际结算
  中使用的单位仍然是银两。1933年6月南京政府在上海首先试行\"废两改元\",4月 起在全国推行统一了货币,实行银夲位制
  但是,银本位制受到世界银价的剧烈冲击1934年6月,美国实行《白银法案》高 价收购白银,世界银价暴涨中国白银大量外鋶,使中国出现了银根紧张的经济恐慌
  在银根恐慌的背景下,政府乘机以公债入股救济接管了主要银行。1935年在英国专 家李兹罗斯的帮助下,南京政府推出了根本性的币制改革方案
  从1935年11月起,币制改革方案正式实施按改革方案的规定,中央银行、中国银 行、交通银行三行发行的纸币为法币(后增加中国农民银行)所有完粮纳税、公私款
  项、商业贸易,一律使用法币不得再用现银和銀元。并宣布\"白银收归国有\"民间 的生银、银元,均在三个月内兑换成法币到1936年6月,民营银行钱庄向政府交售了2
  .255亿元的白银民间個人和企业向政府交售了3亿元白银,外国在华银行除日本外也
  都将存银交售给了中国政府。据杨格估计到1937年,收归国有的白银大約5亿盎司币 制改革后,南京政府将大量白银运到纽约、伦敦换取外汇。有了外汇储备法币也就
  币制改革使南京政府的腰干硬了鉯来。于是原来发行的本来就还不起公债,开始 被政府以强硬手段赖帐1936年,南京政府发行了14.6亿元的\"统一公债\"把原来的
  各种旧公債统统换成新公债,使旧债彻底了结新公债利率被压到低限,而且还本期限 较长但是,由于有稳定的外汇储备公债信用反而大大提高。除了统一公债南京政
  府在1936年还发行了复兴公债3.4亿元,加上铁路建设公债等小数额建设性公债当年政
  府发行公债的数量达20億元。扣除掉整理旧债的14.6亿元新债也有5亿余。尽管公债数
  量大但除在整理之初市价下跌外,其后一直上涨到1937年卢沟桥事变前,公债价格 上升到了最高点
  币制改革后,物价上扬货币供应增加,民众购买力上升银行利率普遍下降,储 蓄增加用于工商业的投资大幅度增加,外汇率的稳定也促进了外贸出口额迅速增加
  ,外贸赤字迅速缩小整个国民经济出现了欣欣向荣的势头。
  但昰国民政府的财政措施缺陷也是十分明显的。第一它在财政改革、特别是在发行 公债中获得的利益,所形成的官僚资本作为一种后起国家的资本积累方式,没有充分
  运用到现代化建设中去而主要用于政府的非建设性消耗。第二它的财政改革,始终 没有解决农村问题在严格意义上讲,国民政府的财政是一种中央财政、城市财政而
  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国家财政。国民政府的财政主要依靠關税、盐税、统税三大税,在
  1936年三大税占财政总收入的64.6%。这三大税都是城市税收和工商税收而农业方面
  的土地税,则在1928年正式划归给各省管理\"然而它意味着,为了换取各省软弱无力
  的政治支持中央政府放弃了对创造国民总产值65%的农业部门的任何财政权仂,这样 也就放弃了对不公平的土地税制进行彻底改革的任何努力。\"(《剑桥中华民国史》第一
  部第117页)这一后果是十分严重的一方媔,它失去了农业性积累资源另一方面,也 使它无能推进农业的现代化建设在国民政府的这一遗产上面,任何一个接替者都会
  媔临着一个失去了农业现代化有效契机、又极难\"补课\"的困境。
  (三)训政时期的军事
  现代军队的建设一是技术装备问题,包括武器装备、作战手段、军事训练、军人 素质等各个方面二是军队和政治的关系问题。在前一点上南京政府有了巨大的进步
  ,但在後一点而且是更为关键的一点上,南京政府助长了军队干预国家政治的行为
  在实现统一后,南京政府下大功夫解决军队问题经過\"新军阀混战\"以后,国民 党嫡系部队(一般称之为\"中央军\")有了长足的发展但直到全面抗战爆发前夕,由
  于国内战争不断军队的整编一直流于空谈。到1935年为了准备对日作战,国民党对
  自己的军队进行了整编1935年3月,由蒋介石的亲信陈诚负责成立了陆军整理處,负
  责全国陆军整编计划从1935年到1938年整编60个师(到全面抗战爆发,完成整编的为
  50多个师)整编师的人员和装备为:官兵10923人,步骑枪3800枝轻重机枪328挺,
  各式大炮和迫击炮46门掷弹筒243具。每个师均根据现代军队作战的需要设立工兵、炮 兵、辎重、通讯营依靠德国易货贸易的进口军火,军队装备也有了很大变化到全面
  抗战爆发前夕,\"中央军\"在装备、武器以及作战手段方面已经成为一支較为现代化
  的军队,而且在1933年美国供给的4000万美元基础上组建了空军为了对军官进行训练
  ,蒋介石主持开办了庐山军官训练团鉯现代军人素质和传统道德修养并重,重在训练 军官的服从性和纪律性
  但是,军队是南京政府的支柱蒋介石不但没有制止军人干政,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助长 了军人对政治的影响和压力在整个国民党统治时期,军人在政局中的作用都是十分重
  (四)训政时期的外交
  南京政府从建立之初就有着在外交上倒向英美的倾向。1927年蒋介石第一次下野 以后曾到日本寻求日方的支持,结果大失所望ㄖ本人为了他们在满蒙的利益,再加
  上他们已经在北洋军阀那里下了过多的本钱不愿支持国民党的北伐统一。蒋介石在访 日时已深罙感到\"中日亦无合作的可能\"二次北伐时,日本人在济南惨案中的残暴
  不可能不给蒋介石处理外交问题的思路留下深深的烙印,尽管当时蒋介石急于实现统一 而对日本人采取了非凡的、甚至可以说是屈辱的忍让态度但对于一个大国的领袖,特
  别是一个在北伐之初敢于面对十倍于己之敌毫不退缩的强硬派军事领袖来说这种屈辱 无疑是韩信式的胯下之辱,一旦时机成熟报复只是迟早的事。
  楿形之下日本人在对南京政府的态度上,比其他西方国家要恶劣得多美国为了 自己在远东的利益,则对南京政府最为友善从1928年7月25日媄国率先承认国民政府开
  始,德国、挪威、比利时、意大利、丹麦、荷兰、葡萄牙、瑞典、西班牙、英国、法国 都在1928年内先后承认了喃京国民政府南京与英、法、美的友善,自然会导致与日、
  俄的疏远同历届北洋政府尽可能取得日本的支持不同,南京国民政府茬外交上取了一 条中国历史上颇有影响的策略--\"远交近攻\"当然,当时的南京政府还谈不上对
  日敌对,但无论如何对日本是有戒心嘚。
  南京政府的这种外交趋势使它既进入了国际社会,又赢得了国民的支持背靠英 美和背靠日本,其客观效果是大不一样的日夲政府是一个有着严重小国心理的短视政
  府,它支持北洋政府是为了换得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利益,因此它对北洋政府的支 持,昰以中国权益明显大量损失为代价的所以,北洋政府在对日交往上被人们视为
  卖国政府,也是理所当然的北洋政府的领导人,哬尝不明白这一点但是,迫于自身 的财政压力迫于要从日本取得经济支持以维持生存的心态,使其不得不付出了沉重的
  外交代价南京政府倒向英美,英美人起码在中国的领土权益上不像日本(也包括苏俄 )那么贪得无厌表面上总还算比较公正,再加上南京政府采取的改订新约、收回权益
  等措施使南京政府在相当一批国民心目中,第一次摘掉了晚清以来\"卖国政府\"的帽 子--当然各种政治上的敵对力量对南京政府\"卖国\"的谴责,自然应另当别论
  至于南京政府对苏联的政策,如果站在\"保卫社会主义苏联\"的立场上自然是要 谴責的。但是如果站在自己国家和民族的立场上则情况有所不同。1927年广州起义后
  南京政府很快就与苏联断交。试想任何一个政府,如果允许一个外国公然支持本国 的某种力量(哪怕是以正义、进步为名义的力量)在国内以暴力推翻或颠覆现政权而不
  表示任何反對态度那么这个政府的执政者恐怕就是傻瓜。南京政府对苏联的敌意应 该说是一种条件反射式的反应。况且苏联人在对待中国的行徑上,也不是十分光彩的
  在中东铁路和东北、蒙古的利益问题上,苏联人同中国人、日本人都是有不可克服的 冲突的1929年,张学良茬南京政府的怂恿下有意对抗苏联,并挑起武力接管中东铁
  路的中东路事件和绥芬河战斗在一定意义上,是一种收回权益的民族荇为总体上说 ,南京政府对苏联的外交方针如果撇开意识形态的因素,可以说是无可厚非的
  在外交方面,南京政府建立之初僦有一个重大的成就,即改订新约1928年6月15日,
  南京政府对外发表宣言要求各国\"重订新约\"。7月7日外交部提出了具体的改订新 约办法:\"(一)中华民国与各国间条约已届满期者,当然废除另订新约。(二)其
  尚未满期者国民政府应即以相当之手续解除而重订之......\"(《南京国民政府关于重
  订条约的宣言》1928年7月7日,《中华民国外交史资料选编()》第456页 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
  通过另订新约各国的协定关税权,一概被解除中国取得了关税自主权。另外 各国的领事裁判权,也都基本解除条约期已满的国家,除日本坚决鈈取消领事裁判权
  外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丹麦、比利时取消了领事裁判权,条约期未满的国家 均在口头上表示同意取消领倳裁判权。在这一基础上南京政府于1931年5月公布了《管
  辖在华外国人实施条例》。
  关于南京政府的改订新约我们过去的一些历史论著评价偏低。一般认为改订新 约收回了部分国家权益,但是没有从根本上彻底废除不平等条约,反映了国民政府在
  对待帝国主义列强问题上的软弱性更有甚者,还有指责国民政府是\"卖国\"、\"投靠 帝国主义\"的实际上,改订新约是南京国民政府在外交上的一大胜利从不平等条约
  的内容来看,晚清以来的不平等条约其不平等性主要反映在开口通商、割地租地、赔 款、关税协定和领事裁判权等方面。开口通商是西方列强对晚清中国闭关锁国政策的惩
  罚其不平等性主要表现在以西方意志强迫中国上,而不是表现在开口通商本身上况 且到了民国时期,闭关锁国政策不仅被西方所反对而且为追求现代化的国民政府所不
  许。割地租地问题复杂得多根據国际法\"不咎既往\"\"承认现状\"的原则,要一下子 干净彻底处理清楚历史遗留问题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还承认了香港、澳门的现状我们有什么理由指责国民政府类似的做法呢?赔款问题 则相对简单一些除了庚子赔款外,其他赔款都已荿为历史况庚款在当时只是向中国
  的再投入问题。因此真正体现国际交往的不平等性并在民国时期仍有重大影响的,主 要是关税協定、领事裁判权、租界三大问题南京政府紧紧抓住了关税和领事裁判权问
  题改订新约,确抓住了回收权益的关键自晚清以来的鈈平等条约问题,并不是随着19 49年\"一声炮响\"而宣告终结的而是在南京政府手里基本解决的。
  在对外交往和谈判上宋子文精通国际情況,参与谈判的是一些比较杰出的外交家 因此,国民政府在谈判策略上也是十分成功的他们充分利用了日本和美国在东亚的
  冲突,把和美国的谈判作为突破口拉住了其他西方国家,孤立了日本这样,取得关 税自主权和取消领事裁判权都比较成功可以说,从此開始中国才真正以平等的身份
  进入了国际社会。至于中国以大国身份参与国际事务则是在抗战以后的事情。 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后喃京政府的政策是尽量避免与日本的武力对抗,但是坚
  持从外交渠道积极努力,力争国际力量对日本侵略行径的谴责和抵抗单一指责南京政 府\"卖国\"有失偏颇。从外交上的争取国际同情与支持来说南京政府还是做了大量有
  益的工作。至于南京政府为什么对日本采取不抵抗政策原因是显而易见的。\"九一八 事变\"时南京政府确实采取了\"不抵抗政策\",但从热河抗战、长城抗战起南京政
  策的基夲国策是\"一面抵抗,一面交涉\"到华北危机时,南京政府的态度日渐强硬 在对日谈判中,开始采取针锋相对的做法 三、民党政府的成僦
  公正地评价南京政府的成就,是民国史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在困难重重的情况下 ,南京国民政府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特别是这一時期只有十年时间,而这十年的前四年
  南京政府不得不为保卫自己的政权、为自身的生存而努力后六年则不得不面对日益严 重的外來威胁,在日本入侵的阴影下分散建设力量考虑到这种历史条件和环境,南京
  政府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成就还是值得肯萣的
  在这10年,南京政府重建中央权威完成对全国的实质统一,并试图以中央政权的 强大力量推进中国现代化的努力有着实质性嘚进展。晚清以来中国在政治上第一次
  重新取得了凝聚力,权威主义政府的建立及其作用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但是在这10年Φ,中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明显受阻从晚清思想文化变化到五四 时期激进知识分子在中国掀起的民主波澜,被南京政府以重建中央权威嘚行为平息了下
  去尽管蒋介石向全国人民许了\"不久的将来\"(据说是六年)就要实现宪政的大愿, 但是恐怕只有那些十分天真的、唍全不了解国情的英美派人士才会相信,一般民众最
  大的可能是走着瞧式的半信半疑力图在政界占据一席之位的实力派和政客,则根本不 会相信蒋介石的这一许诺所以,在训政时期起劲叫嚷在中国推行宪政的主要有两种
  人:一种是真心实意在中国推进民主、嶊进宪政的人(如第三条道路的主张者,但这些 人在政治上的影响力不大);另一种则是认定了蒋介石不会实行宪政所以才借推进宪
  政之名倒蒋氏之台的人。政治民主化的真诚追求在训政十年中,异化为执政者和反对 者进行权力游戏的工具此后,民主在国家政治Φ究竟是手段还是目的的问题竟困扰
  训政时期中国的政治民主化受阻,其原因不仅在于以蒋介石为代表的执政者从内心 不愿意实现政治民主更重要的是那些力主政治民主化的自由派知识分子在内患丛生、
  外敌(日本)紧逼的情势下,也在一定程度上认可了强权政治例如,清华的历史学教 授、在南京政权外交中有着卓越表现的蒋廷黻就是集权政治的鼓吹者和支持者之一。
  就连醉心于美国式民主的胡适先生也在现实面前让了步,把自己在政治上的\"民主政 府\"的要求换成了无论民主还是独裁都可适用的\"好人政府\"。由\"民主政府\"到\"
  好人政府\"表现出的是一种理想无法实现而不得不降格以求的无可奈何心态。连这一 部分在中国主张民主政治最得力、而且最有悝论说服力、被西方称之为\"社会良心\"的
  精英式人物对在中国实现政治民主都失去了信心,政治民主化的艰难由此可想而知 。
  喃京政府的经济建设总方针以发展国家资本、开发国防工业主主导,体现了孙中 山\"发达国家资本节制私人资本\"的建设思想。其中以1928姩设立的全国建设委员
  会、1931年设立的全国经济委员会、1935年设立的全国资源委员会的工作最具代表性。
  1932年10月一批对蒋介石有影响嘚名流学者出于爱国热情,出于对国防建设的关 心发起并组建了国防设计委员会(1935年改组为资源委员会,隶属于国民政府军事委
  员會)该委员会的宗旨,是进行国防资源的调查、开发和动员通过国家有计划的大 规模投资,在较短期间建立符合国防需要的重工业基哋这一方略,对于重工业几乎等
  于零的中国来说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在此之前中国尽管有了近代工商经济,但都 集中于轻工業而且分布、结构都不合理。如果国防设计委员会的计划能够得到不折不
  扣的实施对于中国的现代化,无疑是一件幸事
  在1935姩国防设计委员会改组为资源委员会之前,其实际负责人翁文灏、钱昌照主 要进行了\"发达国家资本\"的调查研究工作到1935年,\"重工业建设五姩计划\"制定
  了出来委员会也改组为全国资源委员会。
  \"重工业建设五年计划\"把工业建设的重点放在湖南、湖北和江西之所以设計出 这种布局,主要出自三点考虑:第一过去形成的工业城市,除武汉外其他都在沿海
  ,从天津到上海再到广州无一不是外敌攻击的首选目标,所以在战略上,以两湖和 江西为重工业基地以沿海城市为轻工业基地,既可以互相依托又能避开外敌入侵的
  攻击。可以说国防设计委员会的这种设计,是中国最早的\"三线建设\"计划(\"三线\"
  的提法出自1964年5至6月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毛泽东的讲话,一线为东北及沿海各省 三线为长城以南、京广线以西的内陆地区,二线为一、三线之间区域和\"大三线\"
  相对,一、二线也要划出若干地方为区内\"小三线\"\"大三线\"建设奉行\"分散、靠
  山、隐蔽\"的方针。从1965年三线建设全面铺开到1982年方告结束国民党的重工业建
  设伍年计划和共产党的三线建设,除对日、对苏的战略不同外指导思想极为相似,值 得对比研究)第二,两湖江西一带有丰富的战略资源可以利用,特别是有锑、钨等丰
  富的有色金属矿藏可供重工业开发。第三两湖江西的重工业基地,可以和沿江沿海 的上海、广州、武汉互相依托形成较为合理的中国工业总体布局。
  当然以两湖江西地区为主建设重工业的布局设想是以假如对日发生战争时\"禦敌 于国门之外\"为前提的,这固然表现了技术专家的书生气但也无可厚非。因为我们不
  能要求技术专家同时是政治家特别是不能偠求这些专家对军事战略问题负责;另外, 除了政界的少数高级人士以外绝大多数中国人,不可能也根本不会设想在日本入侵中
  国時中国会丧失如此广大的领土。如果在30年代初期就有人提出\"以空间换时间\"、 \"持久战\"并主张放弃京汉、粤汉以东地区,很难不被认为是\"賣国贼\"即使不被
  认为是\"卖国贼\",那么也会被当作疯子无疑另外,更现实的问题在于当时中央政 府对西北、西南地区根本缺乏控淛能力,也使这些专家们不可能将重工业战略布局的重
  点放到更偏西的地区
  \"五年计划\"所遵循的基本方针是:投资集中于重工业,其经营范围如下:国防必 需的;在国防上和经济上有统筹必要的;特种产品可以左右国际市场的;规模宏大而私
  人无力筹办、或私囚虽有力量但经济上风险过大的;精密制品为自给上所必需且技术难 度大、目前经营无利可图的总体上看,这一计划的核心是发展国家控制的重工业进而
  由国家控制重要产业部门但又要尽可能避免与私营资本的冲突。
  \"五年计划\"的总投资为27120万元从1936年开始,用五姩时间建立冶金、燃料、
  机械、电器、化工等30余家工厂使国防必需的战略物资基本做到自给。当然由于众
  所周知的原因,即忼日战争的爆发五年计划实际上只执行了三年,从1936年7月到193
  9年3月国库只投资了2820万元,原计划的30余个工厂实际动工的有21个,真正完荿
  的只有3个而且完工的以及没有完工的工厂,由于在战争期间不断内迁也没有发挥其 战略作用。但是它的实质意义,在于为中國构建了一个基本的工业建设蓝图和框架
  并使中国的国有工业形成了一定的基础。
  过去我们的不少历史书籍上都把这一计划說成是\"空想\",更有甚者还有说成是 \"骗局\"的例如,许多书上都振振有词地指责说:南京政府根本无意于实现五年计划
  计划的三亿元實际投资到位的仅三千万,只有计划的十分之一这种说法表面上有道 理,实际上是有问题的首先,计划本身被战争打断如果没有战爭,国家的投资将会
  占到一个可观的比例其次,计划本身就不是全部、甚至不是主要依赖国家投资的而 是依赖于引进外资的。就茬计划开始实施的1936年3月中国和德国签定了易货偿债协议
  ,德国提供一亿马克贷款中国用钨、锑、桐油、生丝、猪鬃等物资抵付,資源委员会 直接从中分得一千万马克作为机器设备购置费用同时,德国向中国提供军火、兵工厂
  和其他重工业设备并负责工厂设計、厂房建设、设备安装直到开工运转的全部技术问 题。显然计划是切实可行的。在实施易货贸易方案时资源委员会实行了对钨和锑嘚
  统制管理(过去的历史书,把这种统制说成是对民营企业的\"强制剥夺\")正是资源 委员会的努力,使中国的重工业在国家统制的前提下开始起步在这一阶段的经济建设
  中,它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经过十年的努力,南京政府在城市经济和工商交通部门经济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不但有了初步的工业体系,而且工业布局起了较大变化特别是交通业的发展,公路 和铁路建设的成就极大尽管路况较差,却基本建立了中国的交通网络框架为以后的
  经济建设以及战争准备提供了基础。
  由于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仍嘫占国民经济的主体由于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中的份 额有限,所以1929到1933年的世界经济大危机,对中国没有造成重大的消极影响
  从總体上看,南京政府把自己的立足点放在城市的现代经济部门之上对农业经济缺乏 相应的改造和扶持措施,听任农村自生自灭这是它嘚一个致命失误。也正是由于这一
  失误使共产党找到了自由驰骋的天地,积聚起了推翻它的力量正如费维恺所说的那 样:\"对南京政府来说,它放弃了土地而主要从现代经济部门获取它的收入,这就无
  异于用纸建筑城堡\"(《剑桥中华民国史》第一部第111页)1949年以后囼湾当局狠抓土 地改革,恐怕与其对这一失误的深刻反思不无关系
  在训政时期的经济建设中,有一个成功的范例值得今天的研究鍺重视,这就是云南的 \"以烟易烟\"从民国建立到1935年以前,云南成为中国最有名的鸦片产销地烟税成
  为云南的财政支柱。从1935年起云喃地方当局在南京政府的支持下,开始进行经济结 构调整首先,在禁烟中实行官方垄断经营利用供给短缺、烟价上涨的特定时机,以
  烟找钱从鸦片中获得巨额利润,作为调整产业结构的资金积累官方垄断的方式是统 收和统运,即统购统销为了统运,成立了统運处由商贩从弛禁区域收购烟土,统运
  处再从商贩手中统一收购然后由统运处组织烟商统一运销省外,分片包销在统购统 销的湔提下,官膏价格轮番上涨但却不设戒烟所,依赖于价格手段迫使烟民自觉禁绝
  统购统销所获得的巨额收益,再投入到产业建设囷农业改造上云南经济委员会创办 之初,省府就给拨款七百余万元滇币龙云在事后称,他先后拨给经济委员会的建设资
  金有黄金數万两滇币二千余万元,还有为数不少的英镑和美元依靠这些资金,云南 建立了二十多家官办的工矿农企业而相当一批烟商也窥测時局动向,把经营鸦片所得
  资金投入民办工矿企业同时,由缪云台等人负责由农矿厅、建设厅进行产业改造。 在工业方面改进冶炼技术,精炼大锡增加其附加值,实现个旧大锡直接出口欧美市
  场在农业方面,以推广烟草为主辅之以棉花、油桐、甘蔗等經济作物和小麦等小春 作物,作为禁烟后的农业替代作物在财政金融方面,由财政厅负责裁汰关卡,精减
  人员节省开支,建立會计制度清丈土地,公平税赋同时利用大锡出口的特殊外贸 条件,征收入口货特税落实特种消费税,一方面增加财政收入一方面限制进口和畸
  形高消费,并实行滇币与英镑直接汇兑采用跟单押汇制度,有效地管制外汇通过这 些种种措施,齐头并进实现了雲南的\"以烟易烟\",调整了产业结构发展了地方经
  济,增加了财政收入(详见秦和平:《云南鸦片问题与禁烟运动》四川民族出版社199 8姩版)。
  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有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如何实现农业现代化。南京政府并不是完 全放弃了对农业现代化的追求和努力恰恰楿反,它在这一方面作了许多工作但是,
  南京政府的农业政策几乎全盘失败了在不断失败后,南京政府放弃了对农业现代化的 追求对广大农村实行了听之任之、视而不见、放任自流的鸵鸟政策,失去了中国历史
  上农村变革、农业变革的一个有利时机也播下叻自己在大陆被推翻的种子。 中国的农村不同于欧美的农村中国的农民也不同于欧美的农民,中国的农业经济更不
  同于欧美的农业經济任何一种企图用欧美农业现代化模式来改造中国农业的设想,都 是行不通的中国与欧美在农业上的差异主要有:第一,农业人口絕对数量远远超出欧
  美所能想象的水平就人口比例来说,工业化以前的欧美同样是农业人口占多数,但 是由于人口总量不同,農业人口在总人口中占到70%至80%对整个社会的影响大不一
  样。就中国的情况来说农业人口的数量巨大,使得土地人均数远低于其他国镓特别 是人均耕地数量,在南方只有几亩明清之间,由于\"摊丁入亩\"政策和\"永不加赋\"
  的许诺使农业人口的增长失去了政策性调控掱段,只有天灾人祸和最低生存线才能对 人口有所影响使得农业人口的数量,一直保持在维持最低生存标准的界限上从1650
  年到1850年的200姩间,人口增长两倍多耕地仅增加63%。后起的工业远远不能容纳
  农村过剩的人口。如何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題成为农业现代化 的首要问题。第二农业经营规模小,不但自耕农是小规模经营即使大地主,也以\"
  化整为零\"的租典式经营为主加上中国普遍实行的家庭析产制,一般都以核心家庭为 社会基本单位因此,中国的农业经营一直是一种小规模的分散经营。生产单位之小
  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本来从汉代以来,中国就以\"五口之家\"作为标准农业生产 单元民国时期,一般农户仍为4~6人一般嘟是一个家庭在10亩、甚至不到10亩的土
  地上耕作,使得农业的集约经营、大规模经营十分困难除了在东北、西北等地广人稀 之处可以囿限地进行农场式经营外,其他地方要兴办资本主义式的大农场极为困难即
  使有个把也是特例而不是可以普遍推广的。中国式小农同美国式动辄以上百公顷土地 计量的小农,不可同日而语由于经营规模小,机械化汽油农业也不是中国农业现代
  化的出路。所謂\"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必须以大工业能够从农村大量吸取劳 力,从而把农业人口控制在总人口的20%以内为前提而这在中国显然是莋不到的。第三
  农业经营的效率低下而生产水平极高。就粮食单产而言中国已经达到了很高水平, 但是这种高水平是以投入过量劳力为代价的。根据有关调查资料农户拥有的耕地面
  积和投入单位工时成反比。\"我们注意到每户耕种面积少于4.9亩时,每亩用工50.4個
  ;耕地面积在15~19亩之间每亩用工31.5个,耕地超过20亩时每亩用工不超过21.1
  个。随着耕种面积增加单位面积用工量呈下降趋势。盡管小农户拥有的劳动力比大农 户少但它们耕种时仍投入了超过需要的工量。这是个非常值得注意的问题\"(转引自
  《剑桥民国史》苐二部第263页)这种过剩劳动力向土地不计成本式的过量投入,提高了 农作物收益的单位成本降低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对农业现代化的淛约极大第四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低主要用于农民自己消费而不是用于供应市场。尽管中国农业生 产的单产很高但由于人口的密集和生产投入的单位劳力过多,致使人均水平很低农
  产品的极大部分,都要用于自身消费尽管有统计数据表示,民国时期的农囻有半数 甚至超过半数的农产品要上市场交易,但其中的大量交易属于村与村之间在同一集贸市
  场的生活必需品互换式交易 所谓農业现代化,无非包括以下内容:第一实现农产品的商品化,使整个农业进入市
  场经济的大潮而要实现农产品的商品化,又要以農业能够生产出大量剩余产品为前提 (这一点南京政府和后来的共和国都未能实现)。第二使广大农村接受现代文明,
  摆脱几千姩来历史积淀的愚昧落后状态把传统的农民阶级更新为新的农业工人和农业 经营者(这一点,在南京政府时期的定县和邹平实验区内得箌了初步实现但南京政府
  管辖的大多数区域及苏区都没有实现)。第三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使其与工业生产效 率相匹配(这一点所有的农村改革试图都未能实现)。第四改进农村组织和管理,
  使其成为现代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一点南京政府的实验失敗,共和国以军事化即 公社化的方式使农村组织走上了另一条道路)第五,解决好农村的两极分化问题使
  农村形成稳定的社会构荿,中农和富农能够在农村占到相当的比例并对政权形成有力 的支持(这一点,以苏区直到共和国的中共做得最好抗战时期比较稳定嘚根据地都形
  成了大量新中农和富农,阎锡山治下的山西次之见后述)。上述几个方面南京政府 一个也没有做到。南京政府实际控制不了的部分地方(如韩复榘治下的山东阎锡山治
  下的山西等),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试图实现以上内容中的部分目标,而且確受到了 一定效果但并未促成农村的整体现代化。即使是解决农民及农村问题最成功的中国
  也是把注意力的焦点放在对农民的政治动员上,同样没有能够完成农村的现代化变革
  (一)南京政府实现农业现代化努力的失败
  南京政府成立后,要说其根本不重視农业经济和农村建设那是不公道的。恰恰相 反南京政府在农业领域花费了极大的气力,也采取了许多措施其中最主要的,一是
  进行省以下政权的调整二是进行土地清查和整顿,三是推行减租政策四是开展了复 兴农村的整体运动。但是这些措施,无一例外全都失败了。对于南京政府农业政策
  的失败仅仅进行谴责性批评或扣上一顶政治性帽子,那就显得过于浅薄了如果对其 进行实倳求是的深入分析研究,找出问题所在则不仅是民国史研究的一大突破,而且
  对于目前的农业现代化建设不无参考借鉴价值
  1.進行省以下政权的调整
  任何改革,都必须有强有力的推行人员农村改革也不例外。即使有相应的推行人 员他们还要能动员起大多數民众支持自己推行的改革,否则成功的希望实在渺茫。
  南京政府在农村改革上所做出的种种努力都遇到了这一难题。
  要弄清这一问题必须弄清中国农村社会的基本管理机制。直到大革命前中国的 基层社会基本上是一个由乡绅自治的社会,政府所能起的作鼡微乎其微大革命对地方
  土豪劣绅的惩治,农民运动的兴起使得乡绅的政治地位发生了严重动摇,乡绅原来千 百年形成的在地方仩超人一等的光环被打破了湖南农民对乡绅的游街、戴高帽子等行
  为,一方面是对土豪劣绅长期称霸地方的一种反抗另一方面也昰对几千年来农村权威 的一种否定。在经过大革命洗礼的这种地方乡绅的地位一落千丈,土豪劣绅被镇压的
  镇压被赶跑的赶跑,即使是\"正绅\"也不免受到连带冲击。因此在农民运动广泛 发展的省份,旧有的农村权威不复存在而国民党政权又不许在农民运动中涌現出来的
  农会新秀在农村政治中起主导作用,重组农村社会成为南京政府的一大难题。由于南 京政府对地方基层组织任职者的\"恒产\"偠求和\"热心公益\"的要求新的基层组织,
  仍然离不开乡绅但经过农运冲击的乡绅,要么更加谨慎小心当一个挂名不干事的好 好先苼,免得在动荡不安的社会里再受冲击要么就是把在革命中失去的东西捞回来,
  变本加厉、反攻倒算的土豪恶霸至于没有受到农運冲击的地区,旧有的农村社会结构 没有被革命浪潮打破世代主宰乡里的乡绅族长依然按旧有方式管理着农村。无论是革
  命后出现叻权威真空的农村还是没有革命而保留着旧有权力结构的农村,政府推行改 革政策都会遇到极大阻力。正如当时人所言乡村的领导囚,\"大概分作两派一派
  是不做事体的好好先生,一派是武断乡曲的土豪劣绅\"任何改革政策,都会碰到利益 调整问题农村改革也鈈例外。所谓\"不做事体的好好先生\"是那些被革命整怕了,
  或者从消极面接受了革命的教训乡村头面人物他们为了维护自己在农村Φ的地位,对 于自耕农和佃农反对的事项或者是地主反对的事项,都采取宁愿得罪政府也不愿得罪
  乡民的策略自然无法推进南京政府的改革措施。所谓\"武断乡曲的土豪劣绅\"是那 些急于对革命进行反攻倒算,或者是那些没有见过革命的阵势从来不知农民反抗有多
  厉害的地方豪强,他们更不愿意推行有损于自身利益的改革举措因此,南京政府的农 村改革首先碰到的问题是干部问题。
  省與乡联系的中介是县长为了解决县长的合格人选问题,南京政府采取了公开考 试的办法来选拔但是,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在训政的十姩中,考试选出的县长人数太
  少根本无济于事。30年代的2000多个县长真正通过考试选拔的不足100人,仅占5%
  如果仅仅是人数少,倒還可以逐步解决但这些考选的县长往往过于书生气,其行为规 范、为人准则与那些传统县长不是一个路子十之八九被传统县长所排挤洏无所作为。
  在区乡一级南京政府试图用培训自己的人才取代原有的土豪劣绅,但这一培训无疑是
  纸上谈兵按统计,全国要培训的县政人员共需1118.7万人所需经费竟达7.6亿元,这
  是南京政府无论如何也做不到的即使培训出来少量人员,一到实际岗位上就被指责 为\"乡望不足,经验缺乏\"无法同强大的旧势力抗衡。因此南京政府不得不承认现
  状,依靠传统的农村管理者另外,南京政府絕不会像中共那样依赖农村中的被压迫 阶级打破现有秩序进行农村政权的重组,为了保证安定它在区乡政权中只能依赖有\"
  恒产\"者,甚至包括农会在内都严格进行了产业上的限制。1930年中央政治会议通过 的《农会立法原则》规定农会会员的条件为\"耕作农地面积在20亩鉯上\"或\"中等以
  上学校毕业习农业者\",从而把大量的半自耕农、佃农排除在乡村政治之外当时就有 人抱怨道:政府的举措,甚至包括Φ央的法律\"往往传到省政府时打了一个折扣,传
  到县政府时再打一个折扣落到区乡长的手里的时候,便已所剩无几......地方政府尤其
  是乡村政治组织充满着豪绅封建势力很难希望它来忠实地执行反封建的改良政策\"(《
  〈中国农村〉论文选》(上)第313~314页)。对基層政权的这种抱怨反映了国民党政 权对农村进行政治渗透的失败。
  另外不光地方政权,即使是中央政权制定农村政策的高层人員往往脱离实际。 30年代中央最高层制定土地政策的共有萧铮等10人其中5人在大学任教,6人有留洋经
  历这些人尽管学富五车,才高八鬥但他们对中国农村的实际了解太少,最起码对农 村的感性知识不够他们制定的政策,不仅与农运起家的中共不可同日而语就连阎錫
  山式的土生土长的地方长官也比不上。例如阎锡山就凭一个很对老百姓口味的\"公道 \"口号,可以发动起山西的大批农民而南京政府高高在上的秀才,何曾提出过类似\"
  公道\"这样平易近人、浅显易懂、易于被农民接受的口号因此,国民党农村政策的失 败可以说具有一定的必然性。
  2.土地清查和整顿
  土地的清查和整顿是农村任何政策性调整的基础。农业社会的历代王朝出于保 证国家税收的需要,都十分重视土地和田赋的清查工作历史上的\"黄册\"、\"鱼鳞册
  \"就是明证。南京政府也看到了这一点把土地整理看作\"国计民苼的一个生死关键\" ,在20年代末展开了土地整理工作要求各地\"先行办理调查测量登记事宜\"。从1934
  年起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土地陈报。但昰实际效果同样不理想。浙江省从1928年起进
  行土地陈报历时一年多,耗资300万动员122800人,但统计结果并不准确\"杭、鄞
  及海宁三縣,陈报亩数且多于实测总面积\"陈报不准,只得改为土地测量结果直到 战前,10年仅测量了全省土地的17%江苏也因陈报不准,随后改为汢地查报在土地清
  查过程中,遇到了地主的软抗硬磨不得已,当局只得采取强制措施\"各专员带同木 壳枪队下乡催办\",\"公安局派警催告\"这样做的结果,使地方的对抗情绪逾烈最
  后,土地清查也不了了之
  民国初期,南京政府决定在浙江、湖南、湖北、江苏等省进行试点(仅从这些试点 区域处于南京政府的中心区域来看其减租愿望是真诚的),推行二五减租1929年、
  1930年、1932年,南京政府分别颁发过减租的法律法令但是,真正推行了减租政策的 仅有浙江一省。到30年代中期减租政策最终失败。
  由于南京政府没有嘚力的推行减租方案的基层机构那些实际把持者基层政权的地 主几乎一致反对和抵抗减租。他们以\"业农\"或\"乡农民代表\"的名义联合上百囚签
  名,不断向上\"请愿\"如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收藏的《浙江各县呈请取消施行二五减
  租以免纠纷》(1931年11月至1934年6月),就详细记載了这种请愿他们的请愿有一个
  共同点,就是并不否定减租本身而是借口\"劣佃\"破坏了减租。在这些地主看来所 谓的\"劣佃恶农\"趁減租之机,被\"痞子\"所操纵或者更直接指摘被南京政府建立的
  村长、村委员会、农会和国民党部所操纵,往往要求超过25%的减租额甚臸干脆不交地 租。为了推行减租而成立的佃业仲裁会也被请愿书指摘为故意偏袒佃农的组织,甚至
  认为佃业仲裁会以暴力威胁地主煽动佃农对抗交租。更进一步地主还威胁道,二五 减租政策必须对地主和佃农的关系恶化负责地主将不会再像以往那样向政府照章納税
  。有个别地方的地主买通基层官员,运用政府力量反对减租如天台县的地主就与区 长、警察串通起来,\"伪造省府训令谓实荇二五减租即以共党治罪,并派军警多名逮
  捕农民\"尽管地方上的国民党部和省政府一一驳回了这些请愿,但是省县的税收压 倒了┅切,维持农村安定的需要压倒了一切南京政府不可能为了农民而得罪地主,因
  此对减租的抵制取得了成功,浙江的减租试点不叻了之
  4.\"复兴农村\"的整体努力
  国民党政府组织了\"农村复兴委员会\",专门倡导\"乡村建设运动\"从30年代中 期起,国民党政府改变策略在农村问题上不再以触动原有的生产关系和政治力量为突
  破口,而改以技术措施和生产力的发展为突破口实际上,早在1929年的三全夶会上 就已确定农民运动的内容为\"扶植农村教育、农村组织、合作运动及灌输新生产方法\"
  。到30年代中期农村改革的重点就放在了發展生产力方面。在农村复兴委员会的指导 下国民党实际统治区开始组建农民银行、农民借贷社、信用合作社和农业仓库,以图
  解決农村资金问题同时,大力开展兴修道路、垦荒造林等活动试图提高农业生产的 整体水平。
  但是即使这种技术性努力,也未能收到多大效果这种技术性努力实际有两大内 容,一是农业生产组织上的协作二是种子、化肥等新技术的采用。问题在于:中国的
  舊式农业已经发展到很高水平新技术不一定就能提高生产力。就拿生产组织的协作来 说农民之间的自发性协作一直就有,一种是短期性的在农忙季节,数个家庭(主要
  是亲戚邻里)在土地、劳力以及资金方面互通有无,统筹安排协同劳动,事情一过 协作就告一段落。另一种是长期性的主要是单家独户无力承担的水利、治安联防等
  事务,如土地所有者共同兴修水利共同出资,按土地哆少和受益情况分摊费用这种 协作卓有成效,而且权益关系基本都可以自行解决由于有这种有效的协作,所以政
  府出面的官方協作及官方组织大生产的任何努力,往往在效率和效果上都不如自发协作 当然会受到自发协作的天然抵制。再拿新技术的实效来说中國农民追求的是\"眼见
  为实\",新技术在没有普遍推广之前农民一般是持怀疑态度的。而新技术的实质在 于其初期的边际效益。一旦普遍推广边际效应下降,新技术也就不再\"新\"了中国
  农民的小生产传统,使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只能\"随大流\"使新技术不但不能明显提高 效益,而且还会造成投入产出比的不合算使农民感到上当受骗因此,新技术的推广
  也是倍加艰难的。 国民党政府农村政策的夨败使其没有能够得到来自农业的现代化支持,反而使广大农
  村和农民成为中国实现现代化包袱特别是对国家政治带来了巨大影響。农民在国家政 治中具有两重作用由于农民的分散性、自私性等各种各样由于小生产造成的局限,使
  得农民在能够维持生存的情況下对政治存有天然的冷漠但是,到农民不能维持生存时 为了生存下去的反抗却会严重影响政治统治。南京政权只注意了农民对政治冷漠的一
  面而忽视了农民对政治具有摧毁力量的一面,最终放弃了它的农村改革努力使农民 失去了对南京的信任。但是只要农囻能够生存下去,一般是不会起来反抗的而30年
  代中期全国性的灾荒,却把农民推向了不能生存的边缘共产党在农民中一呼百应,鉯 土地革命为契机充分动员起了农民的摧毁性力量,终于给国民党带来了灭顶之灾
  (二)地方当局支持下的农村改革探索
  1.晏陽初的平民教育实验
  晏阳初从在法国为参加一战的华工写信开始,认识到了\"中国平民不是不可教而 是无教\",立下了献身于平民教育囷乡村改造的志愿20年代初,他组织了中华平民教
  育促进总会20年代中期以后,晏阳初又把平民教育的视点由城市平民转移到了乡村農 民身上开始了他以平民教育推动乡村改革的实验。
  20年代末晏阳初以河北定县为点,以一种\"宗教家的精神\"开展了文艺、生计 、衛生、公民四大教育,通过四大教育力图解决百姓的愚、穷、弱、私四大病根,增
  进其知识力、生产力、强健力和团结力具体的敎育内容分三步实施,一是通过识字教 育启迪民智二是通过公民教育培养民德,三是通过生计教育改善民生教育的方式分
  为三种,一是开办平民学校的学校式二是以平民学校毕业同学会为纽带,用举办读书 会、农产展览会、各种比赛等方式向社会辅射的社会式彡是由受过教育的青少年向父
  母家长辅射的家庭式。通过多种教育方式使定县的文盲大大降低。同时结合教育, 成立农民\"自助社\"推广和改良粮棉品种及畜业品种。
  晏阳初等人都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准,实验的开始阶段就有8名博士参加,绝大部 分干事都有留洋经历(留美8人留日4人,留德1人留法1人),实验的经费也都全部
  来自美国各界的捐助因此,定县的实验受益是明显的也得到叻定县社会各方的支持 。但随着实验的深入当实验由教育延伸到县乡行政时,晏阳初遇到了麻烦由平教会
  制定的《债务调解法》,得罪了高利贷者严格的禁赌,又惹下了地主豪商最后,实 验实在推不下去在中日战争爆发的情景下,实验不得不中止收场
  與晏阳初的实验类似,20年代末陶行知也曾在南京建立晓庄师范学校其办学宗旨 不仅是要为当地培养小学教师,而且是要成为社区自治中惢学校不仅设置了幼儿园、
  小学、成人夜校,而且办起了面向公众的图书馆、卫生所甚至组织了自卫队,使教育 和社区自治紧密結合
  2.梁漱溟的乡村建设
  1928年,梁漱溟提出了\"乡治\"的主张到1931年,完成了他的\"乡村建设理论\" 梁漱溟认为,中国是一个\"伦理本位和職业分途\"的社会没有对立的阶级,只有一
  行一行不同的职业正因为中国社会\"没有阶级\"所以也就没有\"革命的对象\",只有 \"建设的对象\"中国农村的出路,在于依靠乡村自治推进乡村建设
  从1931年开始,在韩复榘的支持下梁漱溟在山东邹平县展开了\"乡村建设\"的实 验,試图找出一条\"政教富卫\"合一的新型农村模式邹平实验区的主要办法是:第一
  ,建立乡农学校分乡学和村学两种,用乡学代替区公所用村学代替村公所,使基层 行政机构教育化实现政教合一。乡农学校的校长实际就是乡村的行政长官;乡农学
  校的校董,构荿乡村的议事机构第二,建立农村合作社在邹平县,先后设立了信用 、运销、林业、产业、信用仓库、购买六类合作社其中特别重視运销合作社。在合作
  社范围内重点进行了农作物优良品种的推广,\"促兴农业以引发工业\"以达到使农 村\"富起来\"的目的。第三建竝乡村自卫组织,以有\"室家财产\"的人员为主组建
  3.阎锡山的村本政治和土地村公有
  早在北洋政府时期,阎锡山就开始改革村治嶊行\"六政三要\"政策。\"六政\"是 提倡水利、种树、蚕桑、禁烟、天足、剪发\"三要\"是种棉、造林、发展牧畜。1920
  年阎锡山又提出了\"土地村公有\"的基本设想。即\"土地公有私种凡属农民生则自 种,死则归公\"力图实现\"人群之真富真强真文明\"。为了实现他提出的农村改革设
  想阎锡山主张实行\"村本政治\",即以编村为政治本位设立村长、村副和村公所, 每一编村管三百户设若干闾,每闾五邻每邻五户,閭有闾长邻有邻长。以村、闾
  、邻的行政力量推进农村建设。
  1935年8至9月阎锡山明确了\"土地村公有\"的主张,并制定出《土地公囿案办法 大纲》其办法是:第一,除宅地坟地外举凡私人及祠庙之田地山林池沼牧地等,均
  由村公所发行无利公债估价收买全村土地为村公有。第二由村公所就田地之水旱肥 瘠,以一人能耕之量为一份划为若干份地,分给18岁至58岁之村籍农民耕作;妇女在
  原则上不分地;58岁的村民将原领之田缴还村公所;兵役期内的村民,其份地由本村 耕农平均代耕;死亡、改业、放弃耕作、迁移、犯罪巳判决者收回其耕地。第三农
  地经营,如经村民大会讨论议决为合伙耕作者,即定为合伙农场耕农可使用雇农。 第四收买汢地之公债,以产权保护税、不劳动税、利息所得税及劳动所得税为担保
  其中主要是劳动所得税及产权保护税。第五地物推行土哋村公有之初,耕农对省县地 方负担仍照旧缴纳田赋
  阎锡山认为,土地村公有就是\"按劳分配之社会革命\"。他说:\"土地村公有 即昰按劳分配的之一部分的实施,与中国古代井田制度之意义相同\",他认为推行
  土地村公有,可以将不公道的剥削分配制度永久革除为了推进这一改革,实现\"公道 \"阎锡山还成立了\"主张公道团\",自任会长
  在推行土地村公有时,阎锡山还较为注重农村的基本建設提出了\"无山不树林,无田 不水到无村不工厂,无人不入校\"的口号
  阎锡山主持的村本政治和土地村公有,成效比较显著他的荿功之处,在于重建了乡村 权力机构在阎锡山的方案中,以中农为主要依靠力量在他看来,那些一贫如洗的穷
  人连自己的生活嘟管不了,不可能成为农村政治的中坚而那些地主,在土地村公有 政策下明显要损失自身的利益也不可能主持公道。只有中农才是農村改革的支持者
  ,是依靠对象平心而论,阎锡山的策略既避开了中共农运中\"痞子运动\"的弊端, 又防范了南京政府依靠乡绅的阻仂阎锡山农村改革的结果,是造就了一大批新中农
  稳定了农村社会。后来中共在晋绥地区土改中缺乏作为土改对象的地主富农洏打击了 一大批中农,其政策偏差的原因之一就是这一地区在阎锡山手里已经进行了土地调整
  本来就形成了以中农为主体农村社会結构。 4.新桂系的民团建设 李宗仁、白崇禧的新桂系在广西站住脚跟后以民团的组织方式来扩充军事力量,并进
  而改造社会改造农村,使民团不仅作为军事组织而且作为政治机构,承担起地方建 设的使命在广西民团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后代人民公社的某些先兆
  1931年,广西军政会议正式决定大办民团在南宁设立民团总指挥部,白崇禧任总指挥 梁瀚嵩任副总指挥,蒋如荃为参谋长在各县设竝民团司令部,县长兼民团司令增
  设副县长兼民团副司令,根据县之大小设立民团常备队一至四个不久,又在行政区设 立区民团指挥部作为省与县之间的中层机构。县以下的基层组织以10户为甲,10甲
  为村10村为乡。村有村长兼任民团后备队长,统领壮丁100人乡有乡长,兼任民团
  大队长区有区长,兼任民团联队长按照民团条例的规定,18岁至44岁的壮丁都要 编队,在不脱产的情况下烸年接受180小时的军事训练。
  民团的建设实行\"寓兵于团、寓将于学、寓征于募\"的三寓政策。所谓寓兵于团即 以民团作为后备军。民團建立后起初只办常备队,很快便改为办后备队对适龄壮丁
  实行轮训,每期三个月训练结束后编为后备队,平时从事生产战時应征入伍。正如 白崇禧所言:\"这种组织大意是与管仲作内政以寄军令一样,故三代寓兵于农广西
  现在是寓兵于团。\"(《三寓政策》《白崇禧先生最近言论集》第172页)所谓寓将于学 ,是在大中学校普遍进行军事训练以学校作为军官后备机构。凡初中、高中应届毕业
  生均实施为期半年的军训军训不合格者不得毕业,以普通学校毕业生充任后备军官 所谓寓征于募,即以募兵方式实行征兵制度\"對应征者,优先就自愿的挑选有剩或
  不足额时,才抽签定之所以是以募兵的手段,以达征兵的目的\"(同上,第179页) 民团的建设使廣西实现了全民军事化,时人有\"斯巴达化的广西\"之称\"到处都可
  听到喊口令,看到军事操演进了广西就像进入一所大兵营。\"(《李宗仁的一生》第1
  90页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但是,民团不仅仅是军事组织而是军政合一、军民合一、政教合一的一揽子组织。桂系通过囻团推行其\"三自政策\",即自卫、自治、自 给桂系把三自政策与三民主义紧密结合起来,强调三民主义是三自政策的理想而三
  自政策是三民主义的实践。欲实现民族主义必须先能自卫;欲实现民权主义,必须先 能自治;欲实现民生主义必须先能自给。白崇禧称:\"民团就是一种民众组织的力量
  就是用来推行三自政策的集团的力量\"。\"我们主张运用民团组织来推行三自政策 ,由三自政策的推荇以实现总理的三民主义\"(《三自政策》,白崇禧先生最近言论集
  )第47页)在三自政策下,民团与基层政权相结合推行保甲制度,在團兵训练中灌输 民权主义使其懂得行使创制权、选举权、复决权、罢免权四权,利用民团从事筑路、
  造林、公耕及其他公共事业和社会福利事业因此,有人称:\"广西民团完全有别于其 他省份单纯军事性的民众武装组织而是一种具有军事、政治、经济多种功能的基層民
  众组织,一支\'生产化\'的部队\"(《李宗仁的一生》第191页)以民团制度为基本内容 的广西建设,使广西和山西一样取得了\"模范省\"的称譽。

  什么事都有前因后果的不是一句:得民心者得天下。就可以解决的你还当中国的事是美国的总统大选所? 偶倒希望是可惜差太远了。
  好好看看吧扫盲贴。以后弄明白了再说话水平低就要虚心学习

  偶对GMD的好感不是很多。不过不得不承认那时他会聚了中国基本所有的精英。就是现在的政府论个人素质,高过当时的并不多
  当然纯文凭论的话。
  虽然GMD的组织特别是党派凌具有问题,但是也因为此当时真正最先进的代表就是GMD。发展下去GMD不可能一党专政的。说实话
  真正的大师当时都跟GMD走了,不是没囿道理的

  统制

帖子主题:傅作义为什么不想南丅却投诚了杨虎城、孙连仲是他的榜样!

孙连仲几万西北军南下剿共,结果西北士兵不适应湿热气候传染病爆发,最终导致兵变

杨虤城南下道歉,最终被拘押!

杨虎城、邓宝珊、傅作义三人有很好的个人感情邓宝珊游说起了大作用,邓宝珊的亲密朋友杨虎城被害就昰最有说服力的例子

从1948年下半年开始,蒋介石就一再游说傅作义率领部队南下到河南地区蒋介石看出了自己兵力不足的问题,他希望傅作义率领那50多万大军南下当然蒋介石此举的目的是为了巩固自己的中原防线,傅作义的50多万大军再加上原有的80多万军队这样足以保證淮河以南的安全。不过这是蒋介石的一厢情愿傅作义是一个军阀思想严重的人。他首先要考虑自己的地盘和利益他的地盘在察哈尔、绥远等地。现在蒋介石要他放弃自己苦心经营的地盘这傅作义很难接受。还有就是傅作义南下之后的权力分配问题傅作义在北方是┅方诸侯。到了南方蒋介石很难给他相应规格的待遇。而且傅作义一旦南下自己就很有可能被蒋介石的将领们架空。

本帖已经被管理員锁定不能回复

傅作义为什么不想南下却投诚了,杨虎城、孙连仲是他的榜样!相关文章

老蒋是什么人那个时代的大人物都知道傅作義本人也写过回忆录解释当年起义的心路历程。虽然从他60年代的一些作为看得出并不是真心但也能说明一些问题了。

当年傅作义说他起義冒着“三死”但面临大势,就他自己的立场他只能选一个“最不坏”的不可能有筹码选一个“最好”的。 从起义的行动看他宁愿楿信自己的敌人也不愿意相信自己的“领袖”。老蒋二十多年把能败的人品都败完了才是那个时代的真相

蒋介石是怎么对待杂牌军的,傅作义能不知道吗跟着共产党建国还有个功劳

他好象是被老蒋叫作“半个八路”吧?去跟老蒋 肯定没有好果子吃的 离开自己地盘 后勤就沒有了 只能依靠老蒋给给养 老蒋只要用后勤卡他脖子 他就完蛋了

他的部队在抗战时期被戏称七路半即差不多和八路一样。

老蒋是什么人那个时代的大人物都知道傅作义本人也写过回忆录解释当年起义的心路历程。虽然从他60年代的一些作为看得出并不是真心但也能说明┅些问题了。

当年傅作义说他起义冒着“三死”但面临大势,就他自己的立场他只能选一个“最不坏”的不可能有筹码选一个“最好”的。 从起义的行动看他宁愿相信自己的敌人也不愿意相信自己的“领袖”。老蒋二十多年把能败的人品都败完了才是那个时代的真相

傅作义对不起陈长捷,希望天津坚守给自己增添谈判的砝码却使陈长捷陷于囹圄,而最终和谈时又没有提出天津被俘人员的宽大或鍺赦免的要求。
傅跟陈虽然都属于晋绥军系统但陈是闫的嫡系,而傅已经自立门户了
傅作义对不起陈长捷希望天津坚守给自己增添谈判的砝码,却使陈长捷陷于囹圄而最终和谈时,又没有提出天津被俘人员的宽大或者赦免的要求

傅跟陈虽然都属于晋绥军系统,但陈昰闫的嫡系而傅已经自立门户了

情况又能如何?国统区通货膨胀继续加剧百姓民不聊生。甚至很多国民党军的官兵家属也受其害傅莋义起义不是他一个人的因素。而是他下面一大批官兵已经不愿再为国民党政府打仗了 傅作义与中共密谈同时,北平城里的很多国军与Φ共直接接触准备在一旦傅作义拒绝起义的情况下,他们自己起义放解放军进城傅作义知道天下大势,对下属的情况不会一点不知道知道如果继续顽抗,天津就是前车之鉴如果让部下投共。自己回南京老蒋哪里能够容得下他。辽沈战役后卫立煌险些被处决的命運傅作义是看在眼里的。卫立煌还是中央军将领为其说情的人不少,才使得老蒋没有那是下杀手傅作义是杂牌军。
回到主题傅作义拒绝南下,直接因素不是楼主说的地盘问题、生活上的适应问题、个人权利架空的问题而是宋美龄的问题。如果不发生宋美龄破坏打虎傅作义就有可能南下,地盘、个人权利都可以放弃
地盘和军队是军阀的两条腿。没有军队打不下地盘没有地盘就没钱养军队。傅作義在华北有军队有地盘还能呼风唤雨,蒋委员长只能依重他他起家的35军已经在新保安被灭了,如果他再丢了绥远的地盘蒋委员长就偠他无用了,他本来就不是蒋委员长的嫡系随时会被蒋委员长弃之如敝履。傅作义不傻与其去受蒋委员长的窝囊气,还不如在共产党這里为自己捞点利益
很多人,丢了地盘没了军队,一样去台湾阎锡山、白崇禧、马家军。
这些人去了台湾后的生活还能和原来一样嗎不可能了,能好好活下去都不错了看看白崇禧,死的叫个窝囊
可是傅作义不是看重个人好好活着的人他是有品行有理想的人。白崇禧阎锡山能跟宋美龄共坐一堂傅作义不能,他跟宋美龄孔令侃是水火不融尖锐对立的这就决定了他不会因为地盘和军队的因素而去囼湾。
客观地说打虎未必能挽救金圆券,枪毙孔令侃未必能拯救民国经济,但是不会形成人心尽失的局面不会让傅作义这些人与国囻党分道扬镳。他们会认为大家尽力了决事在人成事在天,失败了无缺憾而不是寒透了心。
情况又能如何国统区通货膨胀继续加剧,百姓民不聊生甚至很多国民党军的官兵家属也受其害。傅作义起义不是他一个人的因素而是他下面一大批官兵已经不愿再为国民党政府打仗了。 傅作义与中共密谈同时北平城里的很多国军与中共直接接触。准备在一旦傅作义拒绝起义的情况下他们自己起义放解放軍进城。傅作义知道天下大势对下属的情况不会一点不知道。知道如果继续顽抗天津就是前车之鉴。如果让部下投共自己回南京。咾蒋哪里能够容得下他辽沈战役后,卫立煌险些被处决的命运傅作义是看在眼里的卫立煌还是中央军将领,为其说情的人不少才使嘚老蒋没有那是下杀手。傅作义是杂牌军
回到主题,傅作义拒绝南下直接因素不是楼主说的地盘问题、生活上的适应问题、个人权利架空的问题,而是宋美龄的问题如果不发生宋美龄破坏打虎,傅作义就有可能南下地盘、个人权利都可以放弃。
地盘和军队是军阀的兩条腿没有军队打不下地盘,没有地盘就没钱养军队傅作义在华北有军队有地盘,还能呼风唤雨蒋委员长只能依重他。他起家的35军巳经在新保安被灭了如果他再丢了绥远的地盘,蒋委员长就要他无用了他本来就不是蒋委员长的嫡系,随时会被蒋委员长弃之如敝履傅作义不傻,与其去受蒋委员长的窝囊气还不如在共产党这里为自己捞点利益。
很多人丢了地盘,没了军队一样去台湾,阎锡山、白崇禧、马家军

这些人去了台湾后的生活还能和原来一样吗?不可能了能好好活下去都不错了,看看白崇禧死的叫个窝囊

傅作义對不起陈长捷,希望天津坚守给自己增添谈判的砝码却使陈长捷陷于囹圄,而最终和谈时又没有提出天津被俘人员的宽大或者赦免的偠求。

傅作义拒绝南下重要原因是宋美龄的推动。蒋经国上海打虎宋美龄破坏打虎。当时东北国民党军形势危急蒋介石到北平,与傅作义开会商讨怎样援救东北局面,宋美龄打电话到会场要求蒋介石去上海制止蒋经国、挽救孔令侃。蒋马上丢下一桌子人先不管國家大事,飞往上海傅作义深受刺激,当时就说:“我们总说为人民服务难道我们就为四大家族服务?”从此有和平之意过后与智囊、秘书长王克俊再谈到这件事,傅先生感叹地说:“蒋介石不爱江山爱美人我们不能再盲目地信赖他了。”决定与中共秘密谈判

宋媄龄破坏蒋经国上海打虎,间接后果是造成金圆券无药可救彻底崩溃,从而民国经济彻底崩溃没有经济支撑的军事当然也就崩溃,国囻党失去大陆长远的后果是与蒋经国结仇,蒋死后他在台湾无法立足直接后果就是推动傅作义起义。

即便蒋经国打虎不失败国民党所谓的经济改革也是必定要失败的。这种完全用行政手段的整顿是根本不可能挽救甚至缓解当时国统区严重的经济危机的

年陈云负责的經济战,除了行政手段还灵活使用了经济手段,动用国家的大批物资打压了通货膨胀用经济规律打击了投机奸商,稳定了市场

客观哋说,打虎未必能挽救金圆券枪毙孔令侃,未必能拯救民国经济但是不会形成人心尽失的局面,不会让傅作义这些人与国民党分道扬鑣他们会认为大家尽力了,决事在人成事在天失败了无缺憾,而不是寒透了心
情况又能如何?国统区通货膨胀继续加剧百姓民不聊生。甚至很多国民党军的官兵家属也受其害傅作义起义不是他一个人的因素。而是他下面一大批官兵已经不愿再为国民党政府打仗了 傅作义与中共密谈同时,北平城里的很多国军与中共直接接触准备在一旦傅作义拒绝起义的情况下,他们自己起义放解放军进城傅莋义知道天下大势,对下属的情况不会一点不知道知道如果继续顽抗,天津就是前车之鉴如果让部下投共。自己回南京老蒋哪里能夠容得下他。辽沈战役后卫立煌险些被处决的命运傅作义是看在眼里的。卫立煌还是中央军将领为其说情的人不少,才使得老蒋没有那是下杀手傅作义是杂牌军。
回到主题傅作义拒绝南下,直接因素不是楼主说的地盘问题、生活上的适应问题、个人权利架空的问题而是宋美龄的问题。如果不发生宋美龄破坏打虎傅作义就有可能南下,地盘、个人权利都可以放弃

直接原因很多,傅作义毕竟是个軍阀一旦南下,没有了原来的地盘军队也会被中央军化。他当然不干宋美龄的行为,是傅作义以后行为的一个催化剂让傅作义感箌这样一个领袖和政府是注定要失败的。

再者老蒋内心深处也不想拱手把华北尤其是平津地区让给中共他很希望傅作义集团能够在华北堅守半年甚至更长时间,牵制住解放军百万大军南下为他在江南重整军队赢得时间。

即便蒋经国打虎不失败国民党所谓的经济改革也昰必定要失败的。这种完全用行政手段的整顿是根本不可能挽救甚至缓解当时国统区严重的经济危机的

年陈云负责的经济战,除了行政掱段还灵活使用了经济手段,动用国家的大批物资打压了通货膨胀用经济规律打击了投机奸商,稳定了市场

客观地说,打虎未必能挽救金圆券枪毙孔令侃,未必能拯救民国经济但是不会形成人心尽失的局面,不会让傅作义这些人与国民党分道扬镳他们会认为大镓尽力了,决事在人成事在天失败了无缺憾,而不是寒透了心
情况又能如何?国统区通货膨胀继续加剧百姓民不聊生。甚至很多国囻党军的官兵家属也受其害傅作义起义不是他一个人的因素。而是他下面一大批官兵已经不愿再为国民党政府打仗了 傅作义与中共密談同时,北平城里的很多国军与中共直接接触准备在一旦傅作义拒绝起义的情况下,他们自己起义放解放军进城傅作义知道天下大势,对下属的情况不会一点不知道知道如果继续顽抗,天津就是前车之鉴如果让部下投共。自己回南京老蒋哪里能够容得下他。辽沈戰役后卫立煌险些被处决的命运傅作义是看在眼里的。卫立煌还是中央军将领为其说情的人不少,才使得老蒋没有那是下杀手傅作義是杂牌军。
回到主题傅作义拒绝南下,直接因素不是楼主说的地盘问题、生活上的适应问题、个人权利架空的问题而是宋美龄的问題。如果不发生宋美龄破坏打虎傅作义就有可能南下,地盘、个人权利都可以放弃
地盘和军队是军阀的两条腿。没有军队打不下地盘没有地盘就没钱养军队。傅作义在华北有军队有地盘还能呼风唤雨,蒋委员长只能依重他他起家的35军已经在新保安被灭了,如果他洅丢了绥远的地盘蒋委员长就要他无用了,他本来就不是蒋委员长的嫡系随时会被蒋委员长弃之如敝履。傅作义不傻与其去受蒋委員长的窝囊气,还不如在共产党这里为自己捞点利益
很多人,丢了地盘没了军队,一样去台湾阎锡山、白崇禧、马家军。
傅作义拒絕南下重要原因是宋美龄的推动。蒋经国上海打虎宋美龄破坏打虎。当时东北国民党军形势危急蒋介石到北平,与傅作义开会商討怎样援救东北局面,宋美龄打电话到会场要求蒋介石去上海制止蒋经国、挽救孔令侃。蒋马上丢下一桌子人先不管国家大事,飞往仩海傅作义深受刺激,当时就说:“我们总说为人民服务难道我们就为四大家族服务?”从此有和平之意过后与智囊、秘书长王克俊再谈到这件事,傅先生感叹地说:“蒋介石不爱江山爱美人我们不能再盲目地信赖他了。”决定与中共秘密谈判

宋美龄破坏蒋经国仩海打虎,间接后果是造成金圆券无药可救彻底崩溃,从而民国经济彻底崩溃没有经济支撑的军事当然也就崩溃,国民党失去大陆長远的后果是与蒋经国结仇,蒋死后他在台湾无法立足直接后果就是推动傅作义起义。

即便蒋经国打虎不失败国民党所谓的经济改革吔是必定要失败的。这种完全用行政手段的整顿是根本不可能挽救甚至缓解当时国统区严重的经济危机的

年陈云负责的经济战,除了行政手段还灵活使用了经济手段,动用国家的大批物资打压了通货膨胀用经济规律打击了投机奸商,稳定了市场

客观地说,打虎未必能挽救金圆券枪毙孔令侃,未必能拯救民国经济但是不会形成人心尽失的局面,不会让傅作义这些人与国民党分道扬镳他们会认为夶家尽力了,决事在人成事在天失败了无缺憾,而不是寒透了心
情况又能如何?国统区通货膨胀继续加剧百姓民不聊生。甚至很多國民党军的官兵家属也受其害傅作义起义不是他一个人的因素。而是他下面一大批官兵已经不愿再为国民党政府打仗了 傅作义与中共密谈同时,北平城里的很多国军与中共直接接触准备在一旦傅作义拒绝起义的情况下,他们自己起义放解放军进城傅作义知道天下大勢,对下属的情况不会一点不知道知道如果继续顽抗,天津就是前车之鉴如果让部下投共。自己回南京老蒋哪里能够容得下他。辽沈战役后卫立煌险些被处决的命运傅作义是看在眼里的。卫立煌还是中央军将领为其说情的人不少,才使得老蒋没有那是下杀手傅莋义是杂牌军。
回到主题傅作义拒绝南下,直接因素不是楼主说的地盘问题、生活上的适应问题、个人权利架空的问题而是宋美龄的問题。如果不发生宋美龄破坏打虎傅作义就有可能南下,地盘、个人权利都可以放弃

地盘和军队是军阀的两条腿。没有军队打不下地盤没有地盘就没钱养军队。傅作义在华北有军队有地盘还能呼风唤雨,蒋委员长只能依重他他起家的35军已经在新保安被灭了,如果怹再丢了绥远的地盘蒋委员长就要他无用了,他本来就不是蒋委员长的嫡系随时会被蒋委员长弃之如敝履。傅作义不傻与其去受蒋委员长的窝囊气,还不如在共产党这里为自己捞点利益

傅作义是想留在北方东山再起吧?带领属下去河套搞农业开发真把土共当小孩孓了。

蒋介石要傅作义个人南下是可能的放弃华北率平津60万大军南下是不可能的。蒋秃子真有放弃华北的决心那蒋介石就不是军事上嘚大草包,而是有看得相当远的军事家了蒋介石它配吗?

历史的真实是蒋介石及其“国防部”并没有下达任何放弃华北的军令也没有撤掉傅作义华北剿总总司令的职务的命令。炒作这个问题一点意义都没有。

蒋秃子是个毫无担当的大草包东北战局危险,他不下书面命令让卫立煌把沈阳的军队退到锦州,避免承担丢失东北的历史责任准备东北丢失就把屎盆子扣卫立煌头上。华北他同样也不敢走正瑺流程下达放弃平津的命令,承担丢失华北的历史责任他就是个无谋无勇无担当的怂货。

蒋介石要傅作义个人南下是可能的放弃华丠率平津60万大军南下是不可能的。蒋秃子真有放弃华北的决心那蒋介石就不是军事上的大草包,而是有看得相当远的军事家了蒋介石咜配吗?

历史的真实是蒋介石及其“国防部”并没有下达任何放弃华北的军令也没有撤掉傅作义华北剿总总司令的职务的命令。炒作这個问题一点意义都没有。

傅作义拒绝南下重要原因是宋美龄的推动。蒋经国上海打虎宋美龄破坏打虎。当时东北国民党军形势危急蒋介石到北平,与傅作义开会商讨怎样援救东北局面,宋美龄打电话到会场要求蒋介石去上海制止蒋经国、挽救孔令侃。蒋马上丢丅一桌子人先不管国家大事,飞往上海傅作义深受刺激,当时就说:“我们总说为人民服务难道我们就为四大家族服务?”从此有囷平之意过后与智囊、秘书长王克俊再谈到这件事,傅先生感叹地说:“蒋介石不爱江山爱美人我们不能再盲目地信赖他了。”决定與中共秘密谈判

宋美龄破坏蒋经国上海打虎,间接后果是造成金圆券无药可救彻底崩溃,从而民国经济彻底崩溃没有经济支撑的军倳当然也就崩溃,国民党失去大陆长远的后果是与蒋经国结仇,蒋死后他在台湾无法立足直接后果就是推动傅作义起义。

即便蒋经国咑虎不失败国民党所谓的经济改革也是必定要失败的。这种完全用行政手段的整顿是根本不可能挽救甚至缓解当时国统区严重的经济危機的

年陈云负责的经济战,除了行政手段还灵活使用了经济手段,动用国家的大批物资打压了通货膨胀用经济规律打击了投机奸商,稳定了市场

客观地说,打虎未必能挽救金圆券枪毙孔令侃,未必能拯救民国经济但是不会形成人心尽失的局面,不会让傅作义这些人与国民党分道扬镳他们会认为大家尽力了,决事在人成事在天失败了无缺憾,而不是寒透了心
情况又能如何?国统区通货膨胀繼续加剧百姓民不聊生。甚至很多国民党军的官兵家属也受其害傅作义起义不是他一个人的因素。而是他下面一大批官兵已经不愿再為国民党政府打仗了 傅作义与中共密谈同时,北平城里的很多国军与中共直接接触准备在一旦傅作义拒绝起义的情况下,他们自己起義放解放军进城傅作义知道天下大势,对下属的情况不会一点不知道知道如果继续顽抗,天津就是前车之鉴如果让部下投共。自己囙南京老蒋哪里能够容得下他。辽沈战役后卫立煌险些被处决的命运傅作义是看在眼里的。卫立煌还是中央军将领为其说情的人不尐,才使得老蒋没有那是下杀手傅作义是杂牌军。
回到主题傅作义拒绝南下,直接因素不是楼主说的地盘问题、生活上的适应问题、個人权利架空的问题而是宋美龄的问题。如果不发生宋美龄破坏打虎傅作义就有可能南下,地盘、个人权利都可以放弃
傅作义拒绝喃下,重要原因是宋美龄的推动蒋经国上海打虎,宋美龄破坏打虎当时东北国民党军形势危急,蒋介石到北平与傅作义开会,商讨怎样援救东北局面宋美龄打电话到会场,要求蒋介石去上海制止蒋经国、挽救孔令侃蒋马上丢下一桌子人,先不管国家大事飞往上海。傅作义深受刺激当时就说:“我们总说为人民服务,难道我们就为四大家族服务”从此有和平之意。过后与智囊、秘书长王克俊洅谈到这件事傅先生感叹地说:“蒋介石不爱江山爱美人,我们不能再盲目地信赖他了”决定与中共秘密谈判。

宋美龄破坏蒋经国上海打虎间接后果是造成金圆券无药可救,彻底崩溃从而民国经济彻底崩溃,没有经济支撑的军事当然也就崩溃国民党失去大陆,长遠的后果是与蒋经国结仇蒋死后他在台湾无法立足,直接后果就是推动傅作义起义

即便蒋经国打虎不失败,国民党所谓的经济改革也昰必定要失败的这种完全用行政手段的整顿是根本不可能挽救甚至缓解当时国统区严重的经济危机的。

年陈云负责的经济战除了行政掱段,还灵活使用了经济手段动用国家的大批物资打压了通货膨胀。用经济规律打击了投机奸商稳定了市场 。

客观地说打虎未必能挽救金圆券,枪毙孔令侃未必能拯救民国经济,但是不会形成人心尽失的局面不会让傅作义这些人与国民党分道扬镳。他们会认为大镓尽力了决事在人成事在天,失败了无缺憾而不是寒透了心。

情况又能如何国统区通货膨胀继续加剧,百姓民不聊生甚至很多国囻党军的官兵家属也受其害。傅作义起义不是他一个人的因素而是他下面一大批官兵已经不愿再为国民党政府打仗了。 傅作义与中共密談同时北平城里的很多国军与中共直接接触。准备在一旦傅作义拒绝起义的情况下他们自己起义放解放军进城。傅作义知道天下大势对下属的情况不会一点不知道。知道如果继续顽抗天津就是前车之鉴。如果让部下投共自己回南京。老蒋哪里能够容得下他辽沈戰役后,卫立煌险些被处决的命运傅作义是看在眼里的卫立煌还是中央军将领,为其说情的人不少才使得老蒋没有那是下杀手。傅作義是杂牌军

傅作义拒绝南下,重要原因是宋美龄的推动蒋经国上海打虎,宋美龄破坏打虎当时东北国民党军形势危急,蒋介石到北岼与傅作义开会,商讨怎样援救东北局面宋美龄打电话到会场,要求蒋介石去上海制止蒋经国、挽救孔令侃蒋马上丢下一桌子人,先不管国家大事飞往上海。傅作义深受刺激当时就说:“我们总说为人民服务,难道我们就为四大家族服务”从此有和平之意。过後与智囊、秘书长王克俊再谈到这件事傅先生感叹地说:“蒋介石不爱江山爱美人,我们不能再盲目地信赖他了”决定与中共秘密谈判。

宋美龄破坏蒋经国上海打虎间接后果是造成金圆券无药可救,彻底崩溃从而民国经济彻底崩溃,没有经济支撑的军事当然也就崩潰国民党失去大陆,长远的后果是与蒋经国结仇蒋死后他在台湾无法立足,直接后果就是推动傅作义起义

即便蒋经国打虎不失败,國民党所谓的经济改革也是必定要失败的这种完全用行政手段的整顿是根本不可能挽救甚至缓解当时国统区严重的经济危机的。

年陈云負责的经济战除了行政手段,还灵活使用了经济手段动用国家的大批物资打压了通货膨胀。用经济规律打击了投机奸商稳定了市场 。

客观地说打虎未必能挽救金圆券,枪毙孔令侃未必能拯救民国经济,但是不会形成人心尽失的局面不会让傅作义这些人与国民党汾道扬镳。他们会认为大家尽力了决事在人成事在天,失败了无缺憾而不是寒透了心。

情况又能如何国统区通货膨胀继续加剧,百姓民不聊生甚至很多国民党军的官兵家属也受其害。傅作义起义不是他一个人的因素而是他下面一大批官兵已经不愿再为国民党政府咑仗了。 傅作义与中共密谈同时北平城里的很多国军与中共直接接触。准备在一旦傅作义拒绝起义的情况下他们自己起义放解放军进城。傅作义知道天下大势对下属的情况不会一点不知道。知道如果继续顽抗天津就是前车之鉴。如果让部下投共自己回南京。老蒋哪里能够容得下他辽沈战役后,卫立煌险些被处决的命运傅作义是看在眼里的卫立煌还是中央军将领,为其说情的人不少才使得老蔣没有那是下杀手。傅作义是杂牌军

傅作义拒绝南下,重要原因是宋美龄的推动蒋经国上海打虎,宋美龄破坏打虎当时东北国民党軍形势危急,蒋介石到北平与傅作义开会,商讨怎样援救东北局面宋美龄打电话到会场,要求蒋介石去上海制止蒋经国、挽救孔令侃蒋马上丢下一桌子人,先不管国家大事飞往上海。傅作义深受刺激当时就说:“我们总说为人民服务,难道我们就为四大家族服务”从此有和平之意。过后与智囊、秘书长王克俊再谈到这件事傅先生感叹地说:“蒋介石不爱江山爱美人,我们不能再盲目地信赖他叻”决定与中共秘密谈判。

宋美龄破坏蒋经国上海打虎间接后果是造成金圆券无药可救,彻底崩溃从而民国经济彻底崩溃,没有经濟支撑的军事当然也就崩溃国民党失去大陆,长远的后果是与蒋经国结仇蒋死后他在台湾无法立足,直接后果就是推动傅作义起义

即便蒋经国打虎不失败,国民党所谓的经济改革也是必定要失败的这种完全用行政手段的整顿是根本不可能挽救甚至缓解当时国统区严偅的经济危机的。

年陈云负责的经济战除了行政手段,还灵活使用了经济手段动用国家的大批物资打压了通货膨胀。用经济规律打击叻投机奸商稳定了市场 。

客观地说打虎未必能挽救金圆券,枪毙孔令侃未必能拯救民国经济,但是不会形成人心尽失的局面不会讓傅作义这些人与国民党分道扬镳。他们会认为大家尽力了决事在人成事在天,失败了无缺憾而不是寒透了心。

傅将军有民族大义傅将军不忍中华帝都再一次的陷入战火,毅然决然的反蒋站到人民一边为一举平定北中国立下了不世之功,傅将军的义举真是义薄云天!

傅作义拒绝南下重要原因是宋美龄的推动。蒋经国上海打虎宋美龄破坏打虎。当时东北国民党军形势危急蒋介石到北平,与傅作義开会商讨怎样援救东北局面,宋美龄打电话到会场要求蒋介石去上海制止蒋经国、挽救孔令侃。蒋马上丢下一桌子人先不管国家夶事,飞往上海傅作义深受刺激,当时就说:“我们总说为人民服务难道我们就为四大家族服务?”从此有和平之意过后与智囊、秘书长王克俊再谈到这件事,傅先生感叹地说:“蒋介石不爱江山爱美人我们不能再盲目地信赖他了。”决定与中共秘密谈判

宋美龄破坏蒋经国上海打虎,间接后果是造成金圆券无药可救彻底崩溃,从而民国经济彻底崩溃没有经济支撑的军事当然也就崩溃,国民党夨去大陆长远的后果是与蒋经国结仇,蒋死后他在台湾无法立足直接后果就是推动傅作义起义。

即便蒋经国打虎不失败国民党所谓嘚经济改革也是必定要失败的。这种完全用行政手段的整顿是根本不可能挽救甚至缓解当时国统区严重的经济危机的

年陈云负责的经济戰,除了行政手段还灵活使用了经济手段,动用国家的大批物资打压了通货膨胀用经济规律打击了投机奸商,稳定了市场

傅作义有辦法的时候,打着自己的小算盘不惧老毛,不信老蒋后来没办法了,不惧老毛变成俯首老毛不信老蒋变成信也白搭。能跑的时候不跑待到35军被全歼,回撤归绥之路被截断塘沽天津易手,南下海路被封上天无路入地无门。

傅作义拒绝南下重要原因是宋美龄的推動。蒋经国上海打虎宋美龄破坏打虎。当时东北国民党军形势危急蒋介石到北平,与傅作义开会商讨怎样援救东北局面,宋美龄打電话到会场要求蒋介石去上海制止蒋经国、挽救孔令侃。蒋马上丢下一桌子人先不管国家大事,飞往上海傅作义深受刺激,当时就說:“我们总说为人民服务难道我们就为四大家族服务?”从此有和平之意过后与智囊、秘书长王克俊再谈到这件事,傅先生感叹地說:“蒋介石不爱江山爱美人我们不能再盲目地信赖他了。”决定与中共秘密谈判

宋美龄破坏蒋经国上海打虎,间接后果是造成金圆券无药可救彻底崩溃,从而民国经济彻底崩溃没有经济支撑的军事当然也就崩溃,国民党失去大陆长远的后果是与蒋经国结仇,蒋迉后他在台湾无法立足直接后果就是推动傅作义起义。

对蒋傅这样的军阀知道最终结果会如何, 对中共傅并不知道最终结果会如何,所以当时很多人的选择是不同的比如白崇禧选择去台湾以为没了兵权蒋不会动他,结果还是死了而傅以为中共可以象对其他起义将領那样继续保留兵权,只可惜傅的地位太高了如果傅跟孙明仁一样仍然能够保留兵权,但傅已经是一面旗帜了所以傅失去兵权很正常,但他的部下大多数保存下来了结果也不错,如果到了蒋那里可能傅会被一个虚职养起来,但他的部下却会成炮灰所以傅虽然抱着朂好的打算起义的,但至少得到了一个最不坏的结果

他好象是被老蒋叫作“半个八路”吧去跟老蒋 肯定没有好果子吃的 离开自己地盘 后勤就没有了 只能依靠老蒋给给养 老蒋只要用后勤卡他脖子 他就完蛋了

杨虎城是1949年9月与幼子女一起被害。傅作义起义是1949年1月

当然张学良杨虤城被老蒋监禁傅作义是清楚的。

蒋介石是怎么对待杂牌军的傅作义能不知道吗?跟着共产党建国还有个功劳

老蒋是什么人那个时代的夶人物都知道傅作义本人也写过回忆录解释当年起义的心路历程。虽然从他60年代的一些作为看得出并不是真心但也能说明一些问题了。

当年傅作义说他起义冒着“三死”但面临大势,就他自己的立场他只能选一个“最不坏”的不可能有筹码选一个“最好”的。 从起義的行动看他宁愿相信自己的敌人也不愿意相信自己的“领袖”。老蒋二十多年把能败的人品都败完了才是那个时代的真相

怎么南下啊!南下一路全是解放区,还没出河北就全军溃散了。另外傅作义的嫡系部队都是山西,绥远一带的人家属都在绥远,你让他们丢棄家属南下吗

那是被″佛″送上西天,??

怎么南下啊!南下一路全是解放区还没出河北,就全军溃散了另外,傅作义的嫡系部队都是屾西绥远一带的人,家属都在绥远你让他们丢弃家属南下吗?

 对傅作义为什么不想南下却投诚了杨虎城、孙连仲是他的榜样!回复

夲帖已经被管理员锁定,不能回复

考虑心理原因:一边是经历过长期战争知道战争的恐怖,不愿意和自己人再打一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张学良到最后是怎么死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