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淮安市清江浦区区哪有二十四小时卖水果的店

  金& 咽& 食& 府
  如果不是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北上中原争霸,将所开邗沟的终点选在了淮河南岸的末口;如果不是隋文帝父子相继疏浚拓宽了几将湮废的山阳渎,这片土地,也许与所有湖环河绕的鱼米之乡一样,宁静而裕如。后来,倘若明永乐帝不迁都北京,就不会将朝廷的咽喉置于黄淮运三水交汇之处,而确立她的漕运中枢地位;倘若没有黄河夺淮,没有集中频繁的水患,清康熙帝就不会将全国治河的总指挥部也移驻于此,淮安,也许只是京杭大运河畔的一座水邑小城,朴实而安逸。然历史不容假设,淮安无可选择:以其控吴扼楚,每逢分裂战乱,即为屯兵重镇,南北必争之地;因其襟河带湖,一遇黄淮漫决,顿成水府泽国,行洪必经之壤。惟自明初到清中叶,&漕河盐榷&萃处一郡,又未发生大的战事,故而境袤物繁,财赋雄厚,闾阎殷富,车马喧阗,号称&金咽食府&,历四百余年而不衰,才有了下面一幕幕怪怪奇奇的悲喜闹剧。
  壮丽东南第一州
  淮安因河而兴,因漕而盛。
  隋唐时,楚、泗二州均设置漕粮转搬仓。北宋,东南岁漕六百万石。淮仓积米五十万石,范仲淹曾主管此事,&监楚州粮料院&。(1)
  明永乐十三年(1415),漕运总兵官平江伯陈瑄开浚清江浦河,随着南北运河全线贯通,漕粮全由河运。漕运是维系国家经济政治命脉的要政,历任漕督皆以勋爵重臣担任,驻节淮安,负责督催、盘验、接收南方诸省缴纳的皇粮;即使山东、河南粮艘直接北运,亦须遥禀戒约;各省督粮道均遥隶其管辖。同时兼理海防河防,统率漕军十余万人,又称漕帅。明代有些漕督,还兼巡抚淮安(海州、盐城、宿迁、睢宁时属淮境)、扬州、庐州、凤阳四府及徐州、和州、滁州三州事,又称漕抚。有的还兼管河道。于是,淮安就成了&南北之襟喉,漕运之要津&。衙署鳞次栉比皆雕画,官员公私往来无虚时。永乐帝的主要谋臣、太子少师姚广孝,返乡回苏州路过淮安,大感意外,盛赞为&襟吴带楚客多游,壮丽东南第一州&。(2)
  明清两代,年运漕粮均在四百万石以上,动用漕船七八千艘,最多时一万一千多艘,按水途远近,分省限期集中过淮。漕船所募水手篙师不下数十万人,沿河临时招雇牵缆之苦力,尚不在其中。船过清江、通济等闸为沿途风险之最,(3)所谓&石高三板浸,鼓急万夫争&。常衔尾待潮,&帆迟几日程&。(4)往返粮艘,回空载重,捎来各地特产,百货山积,屯于河岸,再向里下河或中原腹地流通。每当夕阳西下,烟笼清淮,&两岸漕船八十里,樯灯累累一时起。&(5)煞是壮观。
  明初又在清江浦(6)设户部分司,建常盈仓四十区,连绵数里,常储量一百五十万石,兼收临近州府钱粮。为满足对内河漕船的需要,工部沿清江浦河南岸二十三里兴建了当时国内最大的造船工业基地&&&清江督造船厂&,分省区设四大厂、八十二分厂,征调了沿海沿江精良工匠六千余人,各省所用漕船统一在此修造,还承造部分遮洋海船。在河下镇形成了造船原料加工与专业市场数十个,手工业工人及采卖各种物料的官员牙商、贩夫运脚数以万计。在清江浦与河下之间的板闸镇,设立淮安榷关,与户部分司、工部抽份厂分工负责,分别征收南北过往客商的百货、农副产品、船料的流转税。
  无疑,这些都需要有一个庞大的,且适应多层次消费结构的饮食业来配套服务。&利之所在,百族斯聚。&山阳城南一直到清河马头镇,酒楼饭庄面馆饼铺、茶食店熏烧摊、小吃棚叫卖担,填街塞巷;青旗沽酒舫、红板卖鱼船,穿梭不歇;水上河岸,十余万人赖此谋生,昼夜喧嚣,市不夜息。&清淮八十里,临流半酒家。&&淮浦高楼高入天,楼前贾客常纷然。歌钟饮博十户九,吴歈不羡江南船&(7)等歌谣,皆反映了当时饮食服务业的盛况。大众化的酒楼,以位于淮安旧城西南角万柳池边的清溪馆最为著名。清吴玉搢《山阳志遗》记之甚详:&故酒肆也。昔时,南门迤西有一小门,凡南来漕艘到淮,俱泊舟南角楼,旗丁粮长皆由此关入城。相传当年粮艘不畏过江而畏过湖。西风一浪漂溺无算。是以渊娅戚属皆送至淮,过淮后方作欢而别。凡随船来者,丛集于淮,此馆水亭花榭有江南之致,靡不解囊沽酒,以饯北上者。&
  明正德后,吏治激趋腐败,并迅速向整个社会蔓延,漕政溃烂,弊病百出。官兵运丁及所雇水手在江南挑米色,催兑期,刁讹州县,欺凌民船;一旦出入淮境,不虎而鼠,稍有不谨,理刑主事、巡漕御史大杖伺候。过闸过坝过浅入仓皆有费,上上下下,无不索要好处,各种陋规畅行无阻。漕督部院下设的盘粮厅、坐粮厅、储运道等衙门,官如虎,吏如狼,在盘验米色与数量、发给伙食津贴、开发限单(指限定其北上运程)、分派兑漕州县诸多环节,恣意弄权索贿。而承运丁弁沿途盗卖,掺杂充数;潮湿霉变,质量不符;冒领重领伙食津贴,争夺富县近州等,也须内外勾结,狼狈为奸。连接双方的纽带,千古一辙:不外吃喝嫖赌加贿赂。&吃喝&为表,为先容;&贿赂&为里,为后续。这些狗苟蝇营多在灯红酒绿之下,饮酣耳热之时,半明半暗地展开。船厂选料议价、酌收修造工费,淮关偷漏税收,户部分司收纳钱粮,亦如是。加之淮处南北孔道,高官升迁赴任、进京返里,东厂太监、西厂锦衣窜扰南省,无不以此为行台下院;即微员小吏过境,也至少&黄昏饮官酒,半夜解扁舟&。(8)闹闹哄哄,歪歪扭扭,你方吃罢我登楼。盛馔侈靡之风大行淮上。
  &十里邮亭两岸舟,春风送客宴花楼。&(9)唐代,楚州刺史每宴新科进士于旧城南门楼上,为之披红簪花,其荣耀不亚于奥运会得金牌者。故民间羡称南城楼为&宴花楼&。明以后,商家迎合淮人好攀古、重科第的心理,酒店屡袭此名。最豪华者,当数望云门外西湖嘴上的宴花楼(10):周遭遍植桃柳枫竹,映湖水如染,琼台玉阁,水木清华。前楼堂口为散座,楼上小雅;后面回廊转楼围着个大天井,鱼池假山、小亭石桥、琪花瑶草错落其间;后楼上下二十四间宴厅,分别以花名之。&风满尊罍荷气入,酒酣衣袖桂飘香。&芰香榭下临荷花池,天香亭半绕牡丹圃;月香馆金桂压檐,远远挑出湖面浑欲揽月。尤为富丽堂皇的是冷香阁:糊壁梅花纸,先以梅汁浸制。绸缎帘帷上,不仅绣有各色梅花且用梅香熏过。冬春,瓶供红梅绿萼;夏秋,代之以玉雕梅桩。门窗槅扇,皆刻着各种梅花图案。字画摆设、桌椅条台,无不以梅为题材或为点缀。《孟浩然灞桥踏雪寻梅图》、《林和靖放鹤归雪舟图》等,多出自名家之手。琴筝弹奏的是《梅花三弄》,歌咏的是梅诗梅词梅曲。一入此阁,耳眼口鼻触意,皆沉湎于梅的世界梅的海洋。其他各厅也无不极尽巧思绮想与豪奢。筵席规格分三档:一般是银制餐具的银台面;好一点的是瓷台面,无非名窑精瓷;最高档的是玉台面,碗碟皆玛瑙水晶玳瑁琥珀白玉为之,犀角杯象牙箸,悉以金镶。讲排场论规格的达官贵人,总以这里为宴客之首选。&主与客相耀,雅与俗相趋。&&一席之费,超过中人之产。&(11)
  直到满人兵临城下,漕督田仰与总兵官刘泽清席卷帑金而逃,明朝官兵一哄而散。清军只遇到民众小股自发抵抗,也许是急于南下,八旗铁蹄穿城而过,未遑焚杀蹂躏。正像清初孔尚任《淮上有感》所云:&皇华亭下使臣舟,冠盖欣逢羡壮游。箫鼓欲沉淮市月,帆樯直蔽海门秋。&虽经鼎革换代,这里依旧琼筵金尊、歌舞升平。顺治年间,漕署官员横行不法比之前明并无收敛。清王澐《漫游记略》:&漕运胥吏有赵项毛曹四天王之号。赵华阳者,专司派单,尤恣甚,军患苦之。&山阳人张新标&进士甫释褐,即慨然上书发漕吏之奸,时远近争传&。然四天王伏法,恶种未绝,康雍及乾隆初期,一批又一批上断头台,流放柳条边宁古塔,只因孳生的土壤&&封建制度仍在,直至漕政消歇,痼疾也未根除。淮安民众远远地、冷峻地看着这一拨拨木笼槛车、一个个披枷戴锁的走过,形成了一种朴素的人生理念:不能光看强盗喝酒吃肉,还要看强盗上杀场!一门老少,只要牢里没有罪人,床上没有病人,家中没有闲人,三餐粗茶淡饭,吃的心安理得,就算福人。
  一斗黄金一浪头
  明隆、万以后,九州水患主要集中发生在黄淮运数水交汇处。康熙十七年河道总督迁驻清江浦,(12)河督下辖淮扬、淮徐、淮海、河库四道,里河、中河、外河等二十四厅,同时统驭二十四营河兵,故称河帅。驻淮的漕、河二督,皆为各直省总督之外的特设总督,俗称钦差,多以一二品大吏充任,位列各省巡抚之前。所以,市井中人一旦对外客&跩起味来&,动辄便吹淮安府&天下四渎汇其二;天下九督居其二&。两江总督也赶来硬凑一坎,在河帅府北邻建了一座行辕。道员及厅汛各官,环峙而居。真是官衙如林,冠盖如云。故有诗曰:&畚锸经营苦,帆樯日夜过。水争尘市绕,官比士民多。& (13)&河漕盐三途备集一隅,人士流寓之多,宾客燕宴之乐&, 远过于一般省会。(14)乾隆第一次南巡时,在河下镇边望云渡上岸,游览了漂母祠,策骑进城转悠了一圈,叹道:&富矣闾阎藏不匮,彬哉士庶许还淳!&淮安人美滋滋地将之镌于西门外运河岸边的御诗亭上。
  至1775年,仅清江浦人口已达五十四万,超过了两江总督驻节地江宁城。&清江上下十数里,街市之繁,食货之富,五方辐辏,肩摩毂击,甚盛也。曲廊高厦,食客盈门,细縠丰毛,山腴海馔,扬扬然意气自得也。&(15)河帅府的淮园为浦上园亭之首。池广数亩,叠石为峰,有荷芳书屋、听莺处、恬波楼、湛亭等,颇极水木之胜。后改成&清宴园&,本为祈祝&河清海晏&,不知有意还是无意,用了&宴&这个通假字,无异自书供状于天下后世:正是这座有着五百年历史的衙署名园,曾经&脂膏流于街衢,珍异集于胡越&,惊天动地、空前绝后、丧心病狂地摆过一席长达百年的华筵盛宴。白莲教起义席卷周边数省,波及淮境;关天培浴血虎门,英国兵舰游弋扬子江上:都没能撼泼他们高举的犀尊玉卮!太平天国定都江宁,占领扬州,&三百里外即天涯&;捻子已打到王家营,&隔河千里远而渺&:也未能震落他们手中的金镶象箸!这一天,是公元1860年夏历二月二十一日。已连着二十余天,各大衙门轮流做东吃年酒,一圈还没到头,河道总督正请漕运总督、淮关监督与文武官员饮宴观剧,闻警报后醉生梦死,觥筹交错,照吃不误。若不是捻子军纪太差,忙于搜罗市井财物,完全可以瓮中捉鳖,一网打尽。结果,清江浦到河下镇三十里,&广厦万千,毁之一炬&。过后,犹上下掩饰罪责。监察御史泗阳人尹耕云,得到故乡确切消息后,上了著名的《劾河督疏》,揭穿真象,清廷大为震怒,一时大小官员降调革职流放,处分有差。次年又撤并南河总督署,提拔吴棠为河漕总督,移驻清江浦。&银铸的食府流水的席&终于曲终人散,归入历史的灰垢。
  然而,百多年间,清宴园关起门来究竟吃了些什么?怎么个吃法?对外界来说,一直是个谜。原因是,&吃的人不说,说的人没吃&。如袁枚来拜访他的座师河督尹继善,&三日勾留千度醉&,&歌舞台高水自凉&。含糊其词,一笔带过,或许为长者讳?后又过此与其他河督周旋,未免有看法,可毕竟是来作客,而不是来作对的,难煞随园老人了,干脆装糊涂:&我来袁浦试肴烝,美膳家家记不清。&(16) 梁章钜任了两年淮海道,有《河上杂诗》:&河堤经费繁,袁浦冠盖萃。往者风侈靡,挥金每如芥。&看来他也不赞成河工侈靡的风气,但又不愿捅到社会上去:&幸无扬其波,官谤吁可畏。&最早公开揭露南河腐败的是山阳县书生黄钧宰,二十岁时写了一部传奇《十二红》。彤管如剑,犀利地讽刺、鞭笞了当时河督及所宠信的十二个红人的荒淫贪婪,征歌角饮之奇侈。后因河督干预,捅出内情的幕僚又倒戈反噬,一部奇剧几乎夭折。再就是有些无名氏,曾悄悄在河帅府辕门上张贴讽刺对联,于今传闻于故老的已不多:&烹!山海绝奇珍,全没心肺;吃!天下无敌手,别有肝肠。&&馔玉炊金,何其富也?穷奇极妙,未之有兮!&多数淮安人不敢言而敢怒,或默念&阿弥陀佛&,或背后&跳脚骂娘&。但也有不少人为了赚钱,置人性、道义、公理于不顾,甘当帮凶杀手,帮闲的无行文人更为之喝彩赞礼。直到裁撤了南河总督署,原有一班人马作鸟兽散,清宴园&&大清帝国不散的宴席终于揭密于世:
  大凡穷奢极侈暴殄天物者,必是挥霍他人血汗:或侵吞国家之帑,或坑蒙拐骗、敲诈勒索傥来之金,或祖辈聚敛遗孽之产,所谓&来得容易散得快&,悖入悖出也。据李岳瑞《春冰室野乘》:&铜瓦厢河决以前,治河有两总督。北督驻济宁,南督驻清江浦。北河事简费绌,繁剧迥逊南河。&&南河岁修经费每年五六百万金,然实用之工程者,不及十分之一,其余悉供官吏之挥霍。其奢汰有帝王所不及者。&怪不得南河官吏金穴琼厨,烹天煮海,贵如王侯将相,富如盐商胡贾,也难以望其项背,更非刮地皮、贪贼赃之地方官所能梦见。
  薛福成《庸庵笔记》中录下了亲耳所闻:&余尝遇一文员老于河工者,为余谈道光年间南河风气之繁盛。&&凡饮食衣服车马玩好之类,莫不斗奇竞巧,务极奢侈。即以宴席言之:一豆腐也,而有二十余种;一猪肉也,而有五十余种。豆腐须于数月前购集物料,挑选工人,统计价值,非数百金不办也。&&又有鹅掌者,其法:笼铁于地,而炽炭于下,驱鹅践之,环奔数周而死,其菁华萃于两掌,而全鹅可弃也。每一席所需,不下数十百鹅。&&有鱼羹者,取河鲤最大且活者,倒悬于梁,而以釜炽水于其下,并敲碎鱼首,使其血滴入水中。鱼尚未死,为蒸汽所逼,则摆首摇尾,无一息停,其血益从头中滴出,比鱼死,而血已尽在水中,红线一缕,连绵不断。然后再易一鱼,如法滴血。约十数鱼,庖人乃撩血调羹进之,而全鱼皆无用矣。&另有一些触目惊心的虐食、酷食场面,《春冰室野乘》也有记载,可资印证:&某河帅尝宴客,进豚肉一簋,众客无不叹赏,但觉其精美迥非凡品而已。一客偶起如厕,忽见死豚数十枕藉于地。惊询其故,乃知顷所食之一簋,即此数十豚背肉集腋而成者也。其法:闭豚于室,屠者数人各持一竿,追而抶之,豚负痛,必叫号奔走,走愈急,挞愈甚。待其力竭而毙,亟刲背肉一片,复及它豚。计死五十余豚,始足供一席之用。盖豚背受抶,以全力护痛,则全体精华萃于背脊一处,甘腴无比。而余肉则皆腥恶失味,不堪复充烹饪,尽委之沟渠矣。客闻之,不觉惨然。宰夫夷然笑曰:&何处来此穷措大,眼光如豆。我到才数月,手抶数千豕,委之如蝼蚁,此区区者,曾何足顾问耶!&有食驼峰者:选壮健骆驼,缚之于柱,以沸汤浇其背,立死。菁华萃于一峰,而全驼可弃。一席所需,恒毙三四驼。又有吸猴脑之法,尤为惨酷:选俊猴,被之锦衣,穴方桌为圆孔,纳猴首孔中,拄之以木,使不能进退。乃以刀剃其毛,剖其皮,猴不胜痛楚,叫号声极哀。亟以沸汤灌其顶,用铁椎破颅骨。诸客各以银勺入猴首中,探其脑吸之。每客所吸不过一两勺而已。骄奢淫逸,一至于此,真有史以来所未闻者。&据亲历者对薛福成言:&此不过略举一二,其他珍怪之品,莫不称是。食品既繁,虽历三昼夜之长,而一席之宴不能毕。故河工宴客,往往酒阑人倦,各自引去,从未有终席者。&
  南河总督手下的各道厅又如何呢?据《清朝野史大观&河厅奢侈》:&凡买燕窝皆以箱计,一箱则数千金。&&即席间之柳木牙签,一钱可购十数枚,亦开报至数百千。海参鱼翅之费,则更及万矣。其肴馔则客至自辰至夜半,不罢不止,小碗可至百数十者。厨中煤炉数十具,一人专司一肴,目不旁及,其所司之肴进,则飘然出而狎游矣。& 另外,& 各厅署内,自元旦至除夕,无日不演剧,自黎明至夜分,虽观剧无人,而演者自若也。每署幕友数十百人,游客或穷困无聊,乞得上官一名片,以投厅汛各署,各署无不延请,有为宾主数年,迄未识面者。新点翰林有携朝贵一纸书谒河帅者,河帅为之登高而呼,万金可立致;举人拔贡有携京员一纸书谒库道者,千金可立致。& 难怪时谚云:&任尔东西南北风,刮过淮上皆秋风。&大小京官一纸八行书便值如许,其它可想。
  以大吃大喝为张目,以浮销花账为掩盖,以中饱私囊为目的,以上下勾结为倚恃,种种虎噬鲸吞、狼贪鼠窃得以大行其道。黄钧宰《金壶七墨&河工》所记更为详实:&浙人王权斋熟于外工,谓采买竹木薪石麻铁之属,与夫在工人役,一切公用,费帑金十之三二。其余&&除各厅浮销之外,则供给院道,应酬戚友,馈送京员过客,降至丞簿、千把总、胥吏兵丁,凡有职事于河工者,皆取给焉。岁修积弊,各有传授:筑堤则削浜增顶,挑河则垫牙贴腮,买料则虚堆假垛。&&沿为积习,上下欺蔽,瘠公肥私,而河工不败不止矣。&若遇无灾之年,为骗取朝廷增拨河款并冒功邀赏,&河员与书办及丁役必从水急处私穿一小洞,不出一月,必决也&。(17)真是骇人听闻!一处处豆腐渣工程,再加上人为制造水灾,使淮安方圆数百里沦为&龙王行宫&、洪水走廊,《清史稿》所谓&无岁不决&。穷苦百姓动辄痛失家园,妻离子散;饿殍遍野,道馑相望。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百年大宴,吃的是千万生灵的血肉之躯!喝的是亿万民众的汗脂膏血!
  难道这百年中,河道官员个个穷奢极欲,饕餮无良?当然不。只是犹如洪峰冲决高家堰,大溜刷平钵池山,兴风作浪、推波助澜的固只一小撮,明哲保身、随波逐流,染指脔羹、分肥沾润的却占大多数。少数身处中下层的特立独行之士,面对排空的浊浪,不妥协,不合污,勇敢悲壮地选择了灭顶、沉没!没有记载,没有名字,甚而,连一点痕迹都不留。不!留下了一个沉重的感叹号!后人除喟叹哀惋之外,还有难以表达的深深敬意。做到河督一级,情况就不一样了,历史还真存下了一些雪泥鸿爪:徐端自幼长在清江浦,效力河工,熟知河弊,中年被破格提拔为总督后,《清史稿》称其&与夫役同劳苦,廉不妄取&。然而,众曲不容直,众浊不容清,两江、漕运总督联章倾轧,下属各道厅掣肘使绊、设谋陷害,致其六年中三撤三任,一直想觐见嘉庆皇帝沥陈积弊,朝中权贵恐受株连,百般阻挠,使其抑郁死于任上。贫无以殓,妻子无以存活,淮人悯而济之。(18)后来又有黎世序,能关心民间疾苦,曾跳入水中堵决口,劳瘁卒于任。终以清操廉守,弄潮搏浪,独善其身,算是异数。对这两位总督,淮安人特建专祠祀之。
  清末,朝野对河弊口诛笔伐,痛心疾首,甚至将其列为国家积贫积弱的重要原因。欧阳昱《见偶琐录》称:&本朝国帑之虚,耗于河工者居多。咸同以前,每年额银五百万两,为平时修河工费。或小缺口,则须加数百万,若大决口,则用银一千数百万两,均不在此数中。&而清廷年财政收入也不过就是六千万两左右。自乾隆第三次南巡,河工风气大坏;和珅秉政,&任河帅者皆出其门,先纳贿,然后许之任。故皆利水患藉蚀国帑&。乾嘉道三朝百年间,南河共支用国库银七亿余两,超过了《马关条约》与《辛丑条约》对外赔款本金的总和。治理河道、中饱私囊、吃喝靡费约各占三分之一。也许,人们要问:难道皇帝聋了瞎了?还是白痴?大把大把白花花的银子拿到淮安打水潎潎玩?就不能抓一批,杀一批?非不为也,实不能也。在乾隆手中,这滔天浊浪冲开的决口实在太大太险了:&漕运&是远在北方的朝廷赖以存在的生命线,而&河务&与之互为表里,所以康熙才会把这四个字大书在寝宫柱上,宵旰不忘;明知这些毒瘤并非肌肤小疾乃心腹大患,无奈它刬地摩天,盘根错节,上下其手,沆瀣一气,一枝动百枝摇,虽有三分之二的河督受过大小处分,但不能从根子上解决问题,于事终无补;加之从十八世纪末起,内忧外患接踵而来;若不是黄河返归山东入海,漕粮改由海运,就只能眼睁睁看着它与满清王朝共始终了。一个河督衙门如此,整个大清帝国可知。淮安有识之士从兴败存亡中悟出了一些道理:饮食,虽是人之大欲,但应有节有度,有道有义。否则,咽深无底,漏卮难量,小则破产隳业、丧德殒身;大则倾城倾国亡天下。绝非危言耸听,更不是天方夜谭。所以,他们决然将&清宴园&改作&清晏园&,不容许历史的悲剧和闹剧重演。
  夜深歌舞几曾休
  古称&煮海之利,重于东南,两淮为最&。向有&天下盐利淮为大&之说。所谓两淮,指淮河入海口南北两大海盐区。清代,两淮盐税占全国总税入的四分之一左右。明嘉靖年间,置淮北盐运分司署及监掣所于山阳县河下镇,主管海州等盐场的淮北盐产销征税,设盐政大使与监掣同知、批验大使督理其事。最初,山西、河南、徽州等地的商人以缴纳巨资获得了淮北盐专营资格,即可从户部分得盐引(19)和指定的销售地,资格称作引窝,可世代相袭,也可出让。凡至盐场购盐,须持淮安分司开具的照单,然后将所购之盐运至河下镇北的官栈统一存放,待掣验收税后,重新打包,分销各地。实际上,引商们无须自营运销,只凭&指令性计划&&&盐引窝单,就可向众多的运输批发零售商们有偿地转让专营权,获取厚利。自家所要做的,首先是和各级官府打交道,搞好关系,不要把引窝弄丢了;其次要按时向淮安分司交纳各种税费;故相对众多散商而言,又称总商。这样一来,作为清江督造船厂原材料加工集散基地的河下镇就更加繁华起来。&淮北商人环居萃处,纲盐集顿,商贩阗咽,关吏颐指,喧呼叱咤。&&诸商声华烜赫,几如&金张崇恺&,下至舆台厮养(轿夫与仆人),莫不食厌珍错。阛阓之间,肩摩毂击,袂帷汗雨。园亭花石之胜,斗巧炫奇比于洛下。每当元旦、元夕、社节、花朝、端午、中元、中秋、蜡腊,街衢巷陌之间,以及东湖之滨,锦绣幕天,笙歌聒耳,游赏几无虚日。而其间,风雅之士倡文社,执牛耳,招集四方知名之士,联吟谈艺,坛坫之盛甲于大江南北。迹其繁富,不啻如《东京梦华录》、《武林旧事》之所叙述,猗欤盛哉!&(20)
  明末,淮北盐商以山西杜姓最具实力。其别墅绾秀园中有挥麈亭、如如室、天心水面亭等几十所楼台亭馆,为西湖十园之最。崇祯十七年暮春,福王来淮避难,即寓居此园中。主人杜首昌有妹极美,能琴能棋,遂订婚约。临行,又得杜氏倾资相助。杜首昌入清不仕,游历他乡,不肯结交官府,家遂败落。(21)还有一家也是太原商人,万历年间主人中了进士,子孙便以举业为务,不再经商。清初,干脆连仕途也放弃了,一心一意做起学问来,结果出了位国学大师阎若璩,字百诗。其父阎修龄号饮牛叟,重气节,为山阳县不肯赴试集体落籍的秀才之一。傅山、杜于皇、魏禧、王猷定等人来淮,多下榻其家。(22)靳茶坡、张虞山等望社名士悉不愿屈节仕清,亦与之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契如金石,合著《三子秋心集》。清吴进《感物诗》曰:&牛叟行高襟清洒,百诗文章追董贾。经营高起眷西堂,数世弓裘托精舍。文士诗人来复来,银烛金尊夜复夜。高歌余韵绕雕梁。雕梁日日亲高雅。&乃当时实录也。
  清初,淮北盐始为徽州商人所垄断。雍乾间因人口激增,盐销量翻番,盐课相对又轻,这些人手中的财产迅速膨胀起来,镇上拥资百万的巨商比比皆是。巨大的两极分化,暴露了极大的社会不公,加之,盐商们的大量金钱很少用于生产性消费,而是大肆挥霍,引起万目侧视,众手所指。玉食琼饮,逞豪炫富,更为世人所诟病。为了缓和矛盾,他们一面搞一些扶困济贫的慈善活动与地方公益事业;一面阿尊事贵,拼命巴结官府,讨好名士。吴芗厈《客窗闲话》详细记述了淮安盐商的一次宴会,由此可窥一斑:&鹾客洪姓者,淮南之巨擘也。曾助饷百万,赐头衔二品。其起居服食,有王侯不逮者。戊辰之岁,予幕游淮上,仲夏,洪商投刺,约消炎会。偕同事数友诣其宅。堂构爽垲,楼阁壮丽,姑无论矣。肃客入萧斋,委婉曲折,约历十数重门,入一小院,山石玲珑,植素兰、茉莉、夜来香、西番莲数十种,以白石琢盆,梓楠为架,排列成行,咸有幽致。正南小阁三楹,前槐后竹,垂荫周匝。阁中窗户尽除,悬水纹虾须帘箔,望之,洞虚缥缈。卷帘入内,悬董思白雪景山水,配以赵子昂联句。下铺紫黄二竹互织卍字地簟,左右棕竹椅十有六,瓷凳二,瓷榻一,以龙须草为枕褥。棕竹方几一,花栏细密,以锡作屉,面嵌水晶,中蓄绿荇,金鱼游泳可玩。两壁皆以紫檀花板为之,雕镂山水人物,极其工致。空其隙以通两夹室,室中满贮花香,排五轮大扇,典守者运轮转轴,风从隙入,阁中习习披香,忘其为夏。未几,肃客入苑囿,丘壑连环,亭台雅丽,目不暇接。于是绕山穿林,前有平池,碧玉清波中满栽芙蕖,红白相间,灼灼亭亭,正含葩欲吐时矣。缘堤而东,千树垂杨之下,别有舫室。渡板桥而入,为头亭,为中舱,为梢棚,宛然太平艘。窗以铁线纱为屉,延入荷香,清芬扑鼻。其椅桌皆湘妃竹镶青花瓷而为之。中舱两筵已具,肃客就座。筵上安榴、福荔、交梨、火枣、苹婆果、哈密瓜之属,半非时物。其器具皆铁底哥窑,沈静古穆。每客侍以娈童二,一执壶浆,一司供馔。馔则客各一器,常供之雪燕、冰参以外,驼峰、鹿脔、熊蹯、象白,珍错毕陈。妖鬟继至,妙舞清歌,追魂夺魄。酒数行,热甚,主命布雨。未几,甘霖滂沛,烦暑顿消。从窗隙窥之,则面池龙首四出,环屋而喷。宴毕雨止,予潜察龙之所在,则洋夷铁皮为之,掉入池中,一人坐其背,鼓水而上也。&有意思的是,这些官府的幕僚们好吃好喝,古风扇、土空调,一一享用过后,还以极端鄙夷的口吻发表了一通议论:&嗟乎!鹾侩耳,而享用逾王侯,何德堪此?&
  挥金如土的淮安盐商们,宴阑客散后,一股潜伏灵魂深处的自卑与寥落往往会涌上心来。且不说被那些财大气粗的漕河衙门中人看不起,还要受淮关上大小口岸卡压勒索,就连盐运分司的芝麻绿豆官都能管着他们。更别提那些高人雅士了,视其如蚊蝇虮虱,生怕沾上铜臭有玷清誉。当然,富人身边总少不了一大群巴结奉承的人,可毕竟层次太低,令人无法得到心理上的满足。几千年来重本轻末的思想,成了无形的大山,压抑得他们透不过气来。取得政治权力和社会地位就成了最迫切的诉求。为了避免商场市侩习气对孩子的熏染,他们在官宦文人聚居的萧湖之滨买下并建造了最豪华的別墅群;不惜重金为孩子请来博学的家塾教师,到处收罗善本图书与精品字画,藏书多至十万卷以上(如朴学大师丁晏曾受聘于汪家的一卷一勺园等),以涵濡陶冶孩子的书卷气、儒雅姿。 经过几代人不懈的努力,还真有一些家庭成功了。如程风衣(号水南道人),精诗文擅书画,乾隆初举博学鸿辞而不愿就试,与其兄程爽林共主曲江园文社,学识渊雅,倜傥逸群,与淮上三民(边寿民、周白民、陆竹民)等并称&曲江十子&,绝不同于以往大腹便便,持筹握算、锱铢必较的商侩卤贾形象:&水南先生风流隽望倾倒一时,交游遍天下,凡文人逸士道出淮阴,必下榻斋中,流连觞咏,历旬月不少倦。& 其中,不乏名公巨卿、耆儒硕彦,沈德潜、梁山舟等就曾来此主持风雅。&高会金樽满,论文玉麈挥。&留下了《曲江诗稿》,传为韵事。(23)终于,凭借着雄厚财力作后盾,以闪亮的学问人品,诱人的华筵美酒,叩开了上流社会的大门。一切做得不着痕迹,水到渠成。一时,士大夫们无不乐意与之往还,&客吾土如归故乡,灵蛇家握蠙珠藏。&但,公开&傍大款&,开始总有点羞涩,便雅称东道主人为&儒商&。既然都是夫子门生,情同手足相尔我,也就名正言顺了。&萧湖瑟瑟青波绿,中构名园曲江曲。飞檐紫阁耸凌霄,小榭回廊三十六。&&玉山雅集延英流,放棹凭襟命俦侣。琴南太史忻周旋,水南道人雅相与。苇间画笔浩亭诗,白民素老高文许。拍肩歌啸若神仙,觞咏留连自千古。&(24) 即咏当时盛况。紧接着,又出了个程晋芳,以名进士入翰林,&嗜书籍如饥渴,待朋友如性命&。&购书五万卷,招致方闻辍学之士与共讨论。海内之略识字能握笔者,俱走下风如龙鱼之趋大壑。&因此,结交了一大批文坛精英,与袁子才尤为莫逆。吴敬梓亦曾两度为其府中西席,情同家人骨肉。以至身后,士林盛传一句口碑:&自鱼门先生死,士无走处。&(25)
  &贫者,士之常也。&一旦全身心地投入,彻头彻尾地做了文化人,视金钱如粪土就不奇怪了。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程鱼门以&不治家人生产&,&好周戚友,求者应,不求者或强施之&而破家,只身死于毕沅幕中。程风衣晚年也落魄潦倒,故有诗曰:&满头白发来偏早,信手黄金去已多。&好在引窝转来转去还在他们族人乡亲手中,外人根本插不进去。继之,程晴岚以翰林庶吉士告归后,在绿衣园对岸扩建了别墅荻庄,三面临萧湖,&芰荷香满,杨柳风多&,有带湖草堂、华溪渔隐、绿云红雨山居、松下清斋、小山丛桂留人诸胜。&名传海内招名士,牵引天涯名士至。书额标题记胜游,碧纱笼护珍珠字。&(26)题额的不是王梦楼、高凤翰等名家,就是铁保、毕沅等达官。&觞咏多耆宿,遨游尽俊才。&(27)&丝管终朝花下醉,食客三千涌户来。&(28)&馔玉炊金极毳鲜。荻庄元赏开游宴,春秋无日无华筵。&&晓钟已动犹未歇,宵深草露遗花钿。画船箫鼓笼纱蜡,金谷笙歌炫锦缠。&(29)
  与程姓势均力敌的是歙人汪氏一族。还出了一位榜眼、大学士汪廷珍,道光皇帝的师傅。乾隆间的汪已山,&家富百万,列典肆,俗呼为汪家大门。&&广结名流,筑观复斋,四方英彦毕至,无虚日。与扬州之玲珑山馆、康山草堂,天津之水西庄,后先辉映。&长夏,以重金聘苏州名伶,每日午后,&辄铺氍毹于广厦中,疏簾清簟,茶瓜四列,座皆不速之客,歌声绕梁,笙簧迭奏,真如神仙之境&。(30)所以,落拓才人、狂客豪士,在萧湖边不愁找不到供他们酣歌醉舞的居停主人,尽管大多是干名采誉、附庸风雅之辈:&生平好客颇不倦,夜夜开筵罗小膳。回廊曲折总张灯,光焰万丈一齐见。环园观者如堵墙,纷纷缉缉舣舟航。有时抚掌忽大笑,有时歌吹声苍凉。坐久众宾叹观止,也有豪呼兴不已。醉余扶掖共登舟,远处观灯胜于迩。舟行园外泊湖心,灯映湖光一片明。复来亭榭光焕烂,芙蓉夜静香益清。更看荷叶圆如笠,采作碧筒香共吸。&(31)风晨月夕,酒地花天。曲水流觞的潇洒、临轩挥毫的俊逸皆不见了,只剩下大呼小叫、无病呻吟。高雅文化既已悄然退出,当然只剩下世俗的纸醉金迷。一代代淮安盐商,宴集权宦名士之习不替,家家乐此不疲。一度也曾想学步扬州盐商,将目光瞄准权力最上层:打算在乾隆第四次南巡时,以荻庄为行宫,北自乌沙河伏龙洞,南到皇华亭,沿途十里兴建亭台楼阁、名园雅墅。正筹划得一头劲,待见平桥富商&林百万&因钻营接驾,一夕得罪了淮上官场与民间、士林,两头三下里没落好,焦头烂额几成众矢之的,方未敢轻举妄动越位邀宠,事遂寝。
  到了道光年间,情况有了变化。因为大盐商们任意提价,致使淮盐堆积如山而贫民苦于淡食,国税征不上来。两江总督陶澍奏请朝廷,实行盐纲改票。这样一来,谁都可以持现银,到盐运分司买票,直接到盐场购盐,照章纳税后,自行销往任何地方,不用每次从总商那里买引单。总值千万的窝引成了一张张废纸。淮南淮北的大盐商们&哗&地衰败下来。华屋丘墟,廊榭瓦砾,不复旧观矣。道光十三年,将盐务从河下镇迁往清河县的西坝,设立盐税局。光绪年间,又撤销淮南各盐场改为垦地,仅存淮北盐区,以西坝为总汇之所。居然回光反照,锻出最后一个&销金锅子&,前后又苟延了近百年的&繁华&:大厦豪宅连云,歌舞豪宴通宵,暴富的盐商们&势派之大、兴隆之盛、资金之厚&,江淮之间&莫能与比&。当时清河城内官宦名流的隆重宴会也要到西坝去办,或请名厨进城代庖。(32)直到1931年,民国政府颁布《盐法》,票商制度遂告终结,&盐商&这个词儿也随之风流云散,西坝跟变戏法似的,转瞬间,又只剩下麦畦菜圃点缀荒寒。淮安父老,三番两次&眼看它起朱楼,眼看它楼塌了&,不胜今昔之感,总不忘谆谆告诫子孙:坐吃山空!立吃地陷!祖上遗业再大,也如冰山朽柱。万贯家财,总不如薄技随身;一粥一饭,还要靠自己去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释:
  (1) 宋&吴曾《能改斋漫录》、《重修山阳县志》。
  (2) 姚广孝《淮安览古》。
  (3) 《北游录》载:&通济闸最险,势若建瓴,各舟并力而挽,又涯上系轮绞之,得不退堕,过此人人色喜。& 周际华《天妃闸》描述得更惊心动魄:&六十三番闸,危哉窘客魂。河开风雨窟,人过死生门。水立虹初下,波横石岸吞。不堪停足望,日色正昏昏。&
  (4) 清&吴伟业《清江闸》。
  (5) 张养重《赋得夜雨连淮泗和杜于皇》。
  (6) 清江浦简称清江(亦称袁江、袁浦或公路浦)。秦属淮阴县。明代,与河下、板闸合称山阳县西北三大镇。乾隆二十六年,划作清河县治。民国复称淮阴县。建国后一度改清江市,现为淮安市清浦清河两区。
  (7) 《淮阴曲》,作者蔡昂,山阳人,正德年间探花。
  (8) 宋&郭祥正《发山阳》。
  (9) 清&盛子履《淮阴竹枝词》。
  (10) 在山阳西门外,又称管家湖。运河从湖中穿过,滨湖多别墅,吴承恩有《咏西湖十园》诗。后涸为田。明大学士邱浚&十里朱旗两岸舟,夜深歌舞几曾休。扬州千载繁华景,移在西湖嘴上头&。西湖嘴即指湖东岸的河下镇,今有湖嘴大街存焉。
  (11) 光绪《淮安府志》。
  (12) 雍正七年改设北河、东河、南河三总督,乾隆年间裁撤北河总督。
  (13) 清&姚承望《袁浦》。
  (14)(18)(30) 《清朝野史大观》。
  (15) 《金壶七墨》。
  (16) 清&袁枚《留别荷芳书院》、《到清江题河库观察谢蕴山先生种梅图》。
  (17) 清&欧阳昱《见偶琐录》。
  (19) &引&为食盐产销征税的计量单位,每引重量不同时期规定不一样,多至千余斤,少到百多斤一引不等。
  (20) 李元庚《河下园亭记》东湖即河下萧湖,又称珠湖。
  (21) 清&王晫《今世说》称杜湘草&书法文词卓绝一时,单过武林,忽传方伯监司联车到门,并谢不见,士论高之。&
  (22) 清&杭世骏《阎若璩传》。
  (23)(31) 王觐宸《河下志》。
  (24)(29) 清&丁晏《萧湖曲》。
  (25) 袁枚《程晋芳墓誌铭》。
  (26)(28) 清&朱友三《荻庄歌》。
  (27) 李元庚《荻庄怀程瀣亭太史》。
  (32) 胡伯超《西坝镇小史》。&&
  孔& 道&& 星&& 河
  淮安&地界淮南北,星野跨徐扬&。据《史记》载,在夏朝即有&陆则资车,水则资舟&之便。东周时,燕齐通向吴楚的陆路,穿过盱眙,称作善道。秦朝修驰道,有两条经过淮安境内,多以淮河与运河的河堤为之。直至清末,居于水陆要冲两千余年,&最是襟喉南北处&,(1)&舟车日夜绕城行&。
  酒酣夜别淮阴市(2)
  秦国灭楚,占领了淮地,遂在泗水入淮口的对岸,修了一座甘罗城,统一六国后,设淮阴县,即以此城为治所。淮阴侯韩信微时,曾垂钓于城下淮河边。&水次千家市,蛮商聚百艘。&(3)后人诗文中淮阴市、淮河口、马头等悉指此处。中国四大译经家,唐代僧人义净去印度取经,由海道归国途经城外,在娑罗树(即菩提树)下演说佛法而开悟,兴建了太宁寺道场,后回长安,武则天特造了小雁塔作为其译经处。因此,南来北往的商旅们多至娑罗树下焚香,祈祷旅途平安,市面遂更热闹繁盛。&高帆巨舻,群行旅集,民居旅肆,烹鱼酾酒。&(4)李邕为此撰书了有名的《娑罗树碑》。唐宋时,大食、波斯的胡商由海上来华,也多经楚州过泗州去长安、汴京。一些穆斯林在淮定居下来,以马杨沙丁四姓居多。马头即马姓最早的聚居区,其后代多以经营饮食业为生,来自异域的清真风格使淮地牛羊肉烹调技术大大改观。著名的马头汤羊肉:&先上汤,后上菜;先用勺,后动筷。&由特殊配料和烹技做成,半汤半肉浑然一体。肉嫩软绵酥,入口即化;汤若稀若稠,回味持久。晚清&全羊席&最终在淮阴集大成,岂偶然哉。在古代对外交往中,楚州港是重要海口。日本国18次遣唐使大多经楚州,由淮河口入海回国。从事海运业的新罗(今韩国)人则聚居于山阳、涟水的新罗坊。淮菜中&高丽羊肉&、&高丽长鱼&等,很可能借鉴了他们的烹艺。
  &绕淮邑屋绵千区,画檐绮栋吹笙竽。&(5)饮食娱乐业的众多商家竭诚尽智,奇招百出,迎送着四海三江的客人。淮商向以谦和小巧著称,&贾贩恭事唯谨&,(6)对&上帝&服务周到。沿河酒店客栈,全天候通宵营业,&两岸烛龙照寒水,恰似星河落九天&,给日夜兼程的商旅们带来极大的便利,而有宾至如归之感。唐代诗人项斯深夜涉淮,就曾有过一次满意的饮食消费:&夜入楚家烟,烟中人未眠。望来淮岸尽,坐到酒楼前。灯影半临水,筝声多在船。&&&
  书剑飘零,一路流连于山晖水媚的李白,也许没能赶上入城,马困人饥日已暮,只好叩开了道旁农家的一座柴门。接纳他的是一位老妈妈,二话没说,捉了一只大黄鸡,精心烹制成美味,又捧出一坛家中自酿的村醪,招待这位素昧平生的过路人。像乡先贤漂母一样,只凭爱心,不要回报,连姓氏也没肯告诉客人。本来么,这类事情在古时就十分寻常,何况是&行旅无须裹粮&的盛唐?过后谁还记得这区区小事?偏偏,她遇到的是与韩信一样至性真情的奇男子,&滴水之恩,必当涌泉相报!&她的善良诚挚、热情好客,深深赢得了大诗人由衷的敬意,随后写了一首五古寄给友人:&暝投淮阴宿,欣得漂母迎。斗酒烹黄鸡,一餐感素诚。予为楚壮士,不是鲁诸生。有德必报之,千金耻为轻。&不甘折腰事权贵的诗人,竟心折如许,从此,留下一段人间佳话。淮阴人,为能以这种高厚之情款待了&诗仙&而自豪,淮菜名品&酒焖黄鸡&即附会此事而作。直到今天,淮人的热情好客,还常令外地人惊佩,从一些商品经济发达地区来的人,甚至觉得他们傻得可爱又可怜:&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付出总得要有回报,才划得来吧?&可他们一直没能学会&求报&,或者说学得总是&欠火候&,大概是胎里带来的那点&劣根性&作怪。
  古时,因大运河与淮河落差大,船行过淮,不仅要盘坝过闸,还常常因待潮待风滞留淮上。皇甫冉《途次淮口寄赵员外》:&欲逐淮潮上,暂停渔子沟。&刘长卿《楚州次白田阻浅问张南史》:&水浅舟且迟,淮潮在何处?&杨万里《至洪泽》:&早潮已落水入淮,晚潮不来闸不开。&&都梁到此只一程,却废一宵兼两日。正缘夜来到渎头,打头风起浪不休。& 真够急人的!难怪行人以阻浅阻风为题的吟咏特别多。明初,为了防止黄水向淮河运河倒灌,特建造了清江、惠济等四闸,极慎启闭。非集中过漕时,所有公私船只,到淮皆须盘坝,换船北上。(7)因此,&船一靠岸,千车万担&。(8)不久,因北方运道水浅,更严格规定除漕船外,其余船只禁止过淮。行人商旅自清江浦的石码头上岸后,北渡外河(即淮黄合流入海水道),至王家营改换骡马大车北行。于是中国交通史上有了&南船北马王营渡,九省通衢石码头&之说。明后期,闸规松弛,任意开启,淮河两岸众多湖泊漫成了一个洪泽湖,继而更淤垫为&悬湖&。清初,总结前代教训,重申:除漕艘及三品以上大员所乘官船,可在规定月份内由淮直航天津外,其余官民各式人等,一律自清江浦起旱北上;南下,则陆行至石码头换船。史学家谈迁顺治年间两次过淮,盘桓月余,其《北游录》载:清江浦夹河二十里,&多侨民宿贾,巨室鳞次,诚剧市也。&&绾毂东南占上游,居人范蠡解持筹。&据张煦侯《王家营志》:王营镇上兼营客栈的轿车厂、骡马厂林立通衢,车水马龙,日夜不休。每值会试之年,南至岭外闽海,各地赶考的举子,公车北上,落第南旋,莫不汇聚于此。秦选之《淮乘》也称:蒋、杨、张、贾、姜等各家骡马大店&房屋动以千计,且皆画栋雕梁,高墙峻宇,门阶石级有多至十数层的&。就这还家家爆满,居民争变其室为临时客栈,&旬日之入,与大贾抗。&
  由此看来,不论官商士绅、侨民方外,不分旅程缓急、游兴深浅,只要过淮,至少栖迟两三日,多至七八天,等船候车,空数行期。春深杨柳风,离人肠断;秋夜梧桐雨,客子心凄。行役之人,黄昏羁愁,最难消受。乡先辈鲍照就曾深谙其味:&旅人乏愉乐,薄暮增思深。&排烦遣闷,何不小饮薄醉,独上酒家楼?如果说淮安真能给这些滞客羁旅些须安慰的话,最惬意的事,莫过于从容品尝美味,一饱口福。一条条通衢长街上,酒楼食店比户挨肩,无不以淮安特色菜肴招徕顾客,炒软兜、炒虾仁等更是每店必备。故谚云:&有客到门,万事现成,此地美味,长鱼虾仁&。清末民初,八寸碟子也就二角多钱一盘。小酌和菜,均惠而不费。万字口的&玉壶春&正对越河,由石码头上岸必经其门口,店中名菜&龙飞凤舞&,其实是鸡鸭爪翅去骨形不变,又叫&双飞跳&。水门下的&新半斋&最拿手的是&炒双脆&,以鸡鸭肫为主料。圩门外的&四时春&,则以&走油猪肘&和&千张疙瘩烧大肠&闻名。洋桥口的&富贵楼&逢席必上&马蹄鳖炖鸡&,人称&别姬楼&。另有&荷叶粉蒸肉&也不错:以五花猪肉浸于酱油佐料中,半日取出,拌以炒芝麻、炒米粉等料,以新荷叶包之上笼蒸熟。荷香沁齿,别有风味。对面的&石园兴&,也是有名的酒家楼,特色是擅长肉饦子(猪肉圆)。猪肉肥瘦各半,细切粗斩,加水、盐、淮山药、虾仁、蟹黄等攉匀。&白汤饦子&,形如小球,汆入沸汤,无论配小萝卜头,还是小汤菜、茼蒿、菊花脑等,味皆好;&清蒸饦子&大倍之而扁圆,多以茶干、蒲菜或竹笋为衬;&红烧饦子&,大而略扁,放入油锅中炸黄,再配金针菜、黄芽菜、笆菜或海带等红烧。教门馆以&周同兴&最出名,&清炖鸡鸭汤&,称作&清江一绝&,誉溢人口。
  一到傍晚,推车设案,到处是挑灯夜卖的熏烧摊。&安东鸡糕&、&洪湖铁雀子&、野鸡野鸭都是独特而有名的地方风味。出自猪门的&佳子弟&中,当数&清江捆肉&最有特色:用猪头上腮皮肉裹肘子肉,加各种香料佐料,紧紧扎起来上甑子烀到烂熟,取出切薄片,皮黄肉红,蘸蒜荽姜醋吃,味极香极美,比肴肉更有咬嚼,胜过口条猪肚猪耳大肠等多多。初冬时,还有一种&小狗腿&,其实,是野兔子的腿肉,卤成一小团,味也很香。&活珠子&,即煮熟的毛蛋。&炸鱼串&只用甘罗,不要廉颇,也穿在竹签上,同于&对虾串&。这三样都是蘸椒盐来吃的。
  林林总总,除了山阳、清河城里及河下、板闸、西坝这些高档食苑外,马头石码头,王营渔子沟,黄集蒋坝朱家坝,马坝盱泗弯金沟,闵桥车桥平桥渡、钦工博里北高沟&&错落分布在水陆要道上的一个个饮食名区,各有众多名优特色肴点,灿若繁星,美不胜数。
  琳琅满目系情丝
  对匆匆过客来说,价廉物美又便捷的快餐,当然数众多的淮安风味小吃。对当地人来说,如果囊中羞涩,一早一晚,莫领着小伢子上街,否则硬牵着那小手,犹如昭君出塞,一步一回头,大人心里不好受。
  山阳城里响铺街上黄氏震丰园,馄饨首屈一指。皮薄如纸,点火即燃,放在书上,字迹清晰可辨。做馅心,是用刀背将精猪肉剁成泥,加葱蒜姜笋及各种作料,这样才&香鲜嫩&具足,食时细滑爽口。因其风格独特,又称&淮饺&。慕名而来的客人都说:&过淮不吃淮饺,一趟等于白跑。&且有数种食法:&汤饺&,煮熟后用爪篱捞起,放入加好佐料的猪皮骨汤里,肉红尾白,似金鱼游戏碗中。&炝饺&,煮熟后用用麻油佐料调拌,不放汤汁,远望油光光,近闻喷喷香,细加咀嚼,饶有余味。还有一种&火饺&,下热油锅快速炸成嫩黄,吃起来既脆又香。另外,还可用馄饨衬海参,配鸭煲,成为宴席上的名菜。清江浦水门内的淮园也擅长做馄饨,戏剧家陈白尘年轻时常去光顾,每次总要点两份馄饨:一汤一炝。不过,千万别误会,以为&上品无寒门&。深巷曲弄中,间把小门面,不经意的一次光顾,往往会给人一个意外的惊喜。
  对淮安盖浇面,古人曾好有一比:面天子在淮上称孤道寡,坐拥粉黛三千,纵然西子、太真复出,也难宠擅专房。就是指一种小刀面,可配长鱼、虾仁、腰花、肚丝,以及猪牛羊肉鸡鱼蛋等炒成的几十种不同浇头,一碗一浇、现炒现浇。既能领略淮菜小炒的精华,又可当主食,有汤有水,经济实惠。最便宜的是阳春面,只用骨头汤加酱油青蒜芫荽。丰俭随人,各有所爱。
  包子区别多在馅心,牛羊豕鸡鸭鱼虾蟹之肉,菜笋香蕈,赤豆枣泥芝麻,甜的咸的、荤的素的杂的,应有尽有。最杰出的代表当然是河下文楼的蟹黄汤包。饺子馅心大多是咸的,也有数十种。或蒸或煎或煮或炸,各随其便。最高档的数烫面饺。最简单的是用平锅干炕的合子,以韭菜、瓠子等作馅。甜的有荷叶荚、酥饺等。花卷、如意卷、豆腐卷、高桩馒头、糖角子、大烧卖都是大路货。即使同名的包子、饺子,质量高下、口味优劣也相差悬殊,好比名牌学校的学生,身着一样的校服,但其间贤愚不等,岂可以道里计?
  烧饼中:葱花、插酥、鸭油、萝卜丝、蟹壳黄、大划烧饼等是咸的,也有桂花、玉兰、玫瑰包的糖烧饼。烧饼店在下早市时,多将用剩的面剂炕成一板板芝麻甜薄脆,当茶食卖,以河下镇上回民马家做的最好。另外还有包馅的面饼,花色品种与包子差不多。用水调面,包上萝卜丝猪油渣做的馅,擀得薄薄的,放进油里煎,是馅饼中的精品。无馅的,有千层饼、螺丝饼、葱油饼、车轮饼、炕饼、煎饼、朝牌等。有一种直径五六寸的大饼,腹中空空如也,却不绡不厚又软又香,人们最喜欢用它来夹猪头肉。
  淮安点心中,面食占比重大,米食虽是少数食族,但同样受珍视,与面食如兄如弟,相得益彰。一如此地汉族居民与少数民族间数千年和衷共济,从未发生过民族械斗手足相残之乡风。有种米饭饼,是用米粉浆在平锅上摊成碗口大的一块块,底子金黄,甜中微酸,极爽。米制品还有糍粑、米饭团、用元宵面在油锅里煎的粘饼等。糕类有油糕、枣泥糕、梅花糕、八珍糕、年糕等。山药糕是用淮山药蒸后去皮,与粳米粉、白糖和匀,包入甜馅上笼蒸。筒儿糕沿街四季有卖,是将烧开水的锡铫子盖儿拿了,放上一只定做的活塞小木筒,填入拌糖的粳米粉,撒上几许红绿丝、葡萄干之类,不到半分钟即可蒸熟。面做的还有蜂糖糕、重阳糕、千层糕等,据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蜂糖糕在古时原称蜜糕。唐末藩镇割据,吴王杨行密占淮,淮人避其名讳,将蜜糕改称蜂糖糕。此说未必站住脚:蜂糖糕并非淮人专利,岂能说改,南北各地都跟着变?姑存疑。
  汤圆也分实心和带馅的,如同儒子待价而沽,肚里有货的总要比没货的容易出手。藕粉圆一般是豆沙或枣泥馅。藕夹子有夹肉糊和豆腐之分。糯米甜藕,有单卖,也有在粥担上卖的。煮藕的甜汁多用来煮桂花莲子粥、山药粥、百合粥等。秋冬时,沿街铁锅或筒炉炕山芋,也是人们爱吃的甜食。走街串巷的还有馄饨担、豆腐脑、辣汤担、绿豆丸、藕粉担、面担、汤圆担等,担子都是一头安锅灶,一头放碗碟佐料。深宅中人,可凭梆子声或叫卖声将它们一一对号。卖凉粉的大多往树荫墙角里一蹲,不喊不叫,&闷声大发财&,有块粉、刨粉两种,随人挑。这些担子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整洁,几纤尘不染:那些铜锅铜勺,无不擦得锃亮;盛佐料的青花瓷缸、浅浅带高底儿的蓝花瓷碗,无不济楚精洁,增人食欲。
  清江浦最出名的油炸食品是糖麻花。有位姓杨的老人不仅麻花做得好,且叫卖声很独特:&又&&甜&&又&&酥&&的糖麻&&花&&哟!&一字一字咬得紧紧的,&阴沉的声音震动了冷寂的夜空,夜都战栗了。&陈白尘以他为原型写了一篇小说《夜》。只是,先生1932年离开家乡后,并不知老人以风烛残年,最后还在黑夜里绽放出明亮的火花:日本鬼子占领淮阴后,城门口站岗的日兵们也喜欢上了杨老爹的糖麻花,听到他的叫声,入夜关闭的城门就会重新打开,作为交换,总是白吃一捧麻花。一个春天的夜晚,听到叫卖声后,却迟迟不见人,等到蹒跚的身影出现,盘问原因,老人说是在娃娃井附近叫卖的,走到东门口这么一大截路,快得了吗?日本兵只顾吃麻花,也没细想,就让他进城去了。其实,是在朱公桥边的高家巷内,老人遇到了一位无法进城的地下交通员,托他带了一份紧急情报,进城去交给荷花池的一户人家,故耽误了。可惜的是,没能看到抗战胜利,他就去世了,寂静的夜空从此不再回荡那震颤人心的叫卖声。可人们还是喜爱那些不怕下油锅的&小好汉&:除了麻团、油条外,&油糍&是以油和烫面,内包红糖,拍出扁圆形,炸成的。&油端&是预先做一把椭圆形平底小铜勺,填进加了葱盐的萝卜丝面糊,再入油炸。&油货&,就是做成寸把长的小卷子,冷后用油炸。能上席面的也有几种:春卷雅号&金笛吹春&;大糕撕成一片片,下油锅后用筷子拦腰一夹就成了蝴蝶状,故名&金蝶寻春&,与玉兰片&金蟾戏春&统称&淮点三春&。
  说到玉兰片,不能不提篆香楼。由荻庄沿运河堤北行四五里,就到了因庙中僧人自宋代以来善制篆香而闻名的篆香楼。每当仲春,&群花盛开,玉兰尤茂。为城北游憩之所。河工盛时,各厅员载酒看花,门外车马恒满&。(9)贵人们赏花之余,主要是品尝&玉兰片&,即用新采的玉兰花瓣,挂鸡蛋清糊,入油炸至嫩黄,洒上白绵糖而食。并非存心揭人&隐密&:千真万确是鸡蛋清。在家人亦不敢打妄语。罪过,罪过!
  淮安历史上寺观祠庙众多,明清时,仅山阳县(含清江浦)就有寺庙三百多座。最盛者号称&八大寺&,素馔斋食一家赛一家。原料多是三菇六耳与豆制品,手法不外以素拟荤,形似味近,料别名同,与外地释斋相差无几,已分不清哪些是&家生子&,哪个是&抱的儿&。惟有钵池山景会寺春天的&山花斋&独树一帜。&春服初成兴颇宜,苍松绿竹访颠师。细烹丹井消尘鞅,旋采山花疗客饥。&即咏其事。(10)
  难道释家弟子除了&临摩&就是&写生&?可有&写意&的,选几幅出来看看?当然。
  &的湖心寺位于西湖心,王士禛描绘它&右顾层城烟浪中,左眺湖光暮色里&。(11)康熙、乾隆南巡时均多次游寺,可不是冲着优美的景致来的,祖孙俩都是为了一碗别处没有的面条&&用莲花汁浸渍的&冷淘面&。放下御筷,分别御笔赐额&佑济寺&、钦赐《大清龙藏》一部。古人云:&中看不如中吃。&真不我欺。
  清江浦的普应寺,本是一座唐朝古刹,明初,经平江伯陈瑄翻建,焕然一新。寺僧做的&辣汤&名播四方。《西游记》第七十九回,孙大圣在比丘国救了一千一百一十一个小儿,降伏了白鹿怪,国王备素宴酬谢唐僧师徒及老寿星,席上有一样食物:&辣煼煼汤水粉条长,香喷喷相连添换美。& 就是吴承恩有意在书中赞美了家乡风味小吃&辣汤&。乾隆末年,关闭了清江督造船厂,石桥东边下厂的失业工人多改行挑起了小食担,以辣汤做得最拿手。至今,以粉条、海带丝、百页丝、面筋片做的辣汤泡油条,还是淮阴人最爱吃的早点之一。
  慈云寺因清初玉琳国师(顺治帝师祖)于此坐化,而得到康雍乾三代皇帝的垂顾。香积厨中做的绿豆丸子也着实可人意。用绿豆面和萝卜丝,加葱盐,做成直径七八分的小丸子,放在油里炸熟捞起,临吃,投入开水锅中一烫,连汤装碗,洒点笋丝木耳丝、胡椒粉或浇上辣椒酱。清代诗人鲁一同,寓寺中撰修《清河县志》时,因不忌五荤,总喜欢另加一撮青蒜芫荽花。
  河下镇湖嘴大街上的闻思寺,是淮上唯一的律宗寺院,清规极严,清斋极陋,比&忆苦饭&好不了多少。故俗谚云:&闻思寺的斋,说得吃不得;清宴园的席,吃得说不得。&但寺中用豌豆粉做的凉粉皮极好。夏日,往往有施主上门去讨,回家切成斜块,配以笋耳虾米等,炒可,烩亦可。用来凉拌时,下开水一汆捞起,冷透再加麻油拌透,临吃现浇其它佐料,清凉爽滑,非它物可比。
  清江大闸口北边有座清真寺,附近回民聚居,多以饮食业谋生。牛肉汤、羊肉汤、水晶包、炸馕等清真小吃别有风味。羊肚儿汤虽害得窦娥屈死刀下,但恶棍张驴儿亦挫骨扬灰。一到冬天,因其暖胃祛寒强身,还是有人喝。晚间挑担沿街出售&牛脯&,现切现卖。是以上好的肘瓜子肉加香料做成,外着红色,一块有拳头大小,煮得既烂,刀功又好,切开香味扑鼻,清末民初,银币一角,就可切一大碗。&下酒佐餐两相宜。&书法家谢冰岩先生,人老思乡,提起它来赞不绝口。&清江羊糕&,既是&全羊席&上的名肴,也是熏烧摊上的精品。吃时切块洒青蒜丝,蘸甜面酱、大椒酱。再就是油鸡,有点像白斩鸡,但做法独特,味美远过之。鸡皮上抹有一层鸡油,黄亮亮,光闪闪,逗人馋涎。只是最好用当年鸡,老凤不如雏凤。
  相对热点心而言,能存放一段时日的冷点心称为茶食。各种果饼糕糖与外地大同小异,有特色的一是炒米:入冬后,大家小户无不备办此物。以粳米或糯米入大锅中干炒,火候极难掌握,只有雇专门人来家炒。炒米师傅多为四乡农民,三秋事了,趁农闲出来苦点钱。炒米既香又脆,做成炒米糖、炒米球,炒米棒,更是孩子们的最爱。老人多不喜手捧干咽,好用水泡。有客人来,泡碗炒米糖茶;若是新亲上门,就要再打入一对鸡蛋鳖子。城里人还喜欢泡在馄饨汤里,又是一种吃法。遇到水灾,人们困在楼屋顶、堤堆上,炒米与炒面就成了&救命二菩萨&。二是大糕:以糯米粉、白绵糖、红绿丝、猪油或麻油等做成,糕片极白极薄,吃时,一撕即开,不散不粘。明清时,淮安府&益林大糕&,一直是名闻九州的茶食上品。再有就是蜚声中外的&鼓楼茶馓&了。淮安人制作馓子历史悠久,但享有盛名是在咸丰以后。山阳城内镇淮楼南,有一家姓岳的馓店,在以往大馓子基础上作了创新,选用上等原料,做成精致小巧的麻油茶馓:分甜咸两味,色泽嫩黄,香美酥脆。有梳子、篦子、扇子、宝塔、葫芦、菊花、蝴蝶、如意等形状,宛如金丝缠绕而成。装以听盒,诚为馈亲赠友之佳品。鼓楼茶馓遂名扬大江南北,一时远近争购。据《本草纲目》:馓子味甘咸,无毒,利大小便,润肠,温中补气。然淮安人一直以其防治大小产引起的各种妇女病,故有送馓子给产妇的习俗,常说一句歇后语:&坐月子没吃馓子&&亏大发了。&有一年,慈禧太后也得了乳腺病,御医山阳人韩达哉不动声色地开出了一张食疗方:用四枚红枣煎汤半小盏,泡半把岳家茶馓,清晨空腹用。服后不久即痊愈,自此令淮安年年进贡。宣统二年,鼓楼茶馓在南洋劝业会上获铜奖,开始远销国外。
  古往今来,这些带有浓郁地方风味的小吃,不仅使八方宾朋、游人行旅惊喜地领略了淮安饮食文化的绚丽多姿,惬意地享受了淮上美食如歌如画的怡然乐趣;甚且化作缕缕情丝、绵绵爱意,牵着所有淮安儿女的神经与脉搏,令多少泊居异国他乡的游子,眷眷长想,终生梦绕魂萦;天涯海角,难抑乡思归心。
  寻得山阳好住家
  淮安自古有&一方水土养八方人&之说。
  两千多年来,淮安大地以最大的热情和爱意,拥抱、呵护与哺育了一批又一批新儿女。早期有战国末年的楚韩等国遗民,汉初的中原人等。汉武帝时,曾将东瓯闽越之民悉徙于江淮间。东汉末,避董卓之祸,洛阳人家大举迁淮。西晋永嘉之乱,北方士族纷纷南下,祖逖率亲党数百家避地淮泗。北宋与元初,都有大量北方人口涌入。规模最大的是明洪武年间,迁苏松杭嘉湖诸府十四万多户来淮垦荒,不少都是整族迁徙。又迁广东番禺东莞降民二万余人于泗州屯田。淮安成了名副其实的移民城市。八方汇来的儿女们,也创造了无数惊人业绩,为母亲增光添彩,给古老的大地带来青春活力,使淮安上空益发星河灿烂。
  元末天下大乱,施耐庵随父亲从江南迁至山阳,在旧城西门内土地祠后,买了一进小院落,生活写作直到去世,葬于淮安数十年后,其孙迁茔离去。北宋宣和三年,宋江等人曾占领楚州,有关故事&载在人口&,并陆续搬上戏曲舞台与书场,淮安画家龚开还曾为其一一画像,并作了《宋江三十六人画赞》。这些固然对创作《水浒》有很大帮助。施耐庵在《赠顾逖》诗中云:&年荒乱世走天涯,寻得山阳好住家。& (12)可见寓淮原因远不止于学术上。明初,安南(今越南)发生政变,被黎氏推翻的陈氏王朝入关流亡,他们一直往北走,寻找安身立命之所。不知走过了多少通都大邑,最后在运河边一座繁华而五方杂处的小镇上停下了脚步。直到十八世纪末,人们在河下镇竹巷街的&潜天坞&里,还见到了年近九旬的陈皜斋先生。(13)明末,万年少、阎古古、倪天章等躲兵燹而来;道咸间,包世臣、何绍基等避干戈而至。左宝贵十七岁时在故乡打了钉马掌不给钱的官差,一路逃到河下镇上,回族兄弟收留了他,遂在此成家。妻子陶二姐贤惠能吃苦,二人相敬相爱。喋血平壤,魂系淮安,血衣战袍裹着残肢忠骸,不远千里,送回篆香楼旁建祠修墓。陶夫人晚年移居清江浦清真寺隔壁,人称左公馆,今犹存。
  《清朝野史大观》还载了一段蹊跷事:清嘉庆中叶,独行侠&白兰花&由广东远来淮上,化名周海门,&倚山建客邸数百,编号为之,客之来者以次就宿,如归其家。座中食客常千人,士之踵其门者,虽一技一能,必温颜接之,延以上座而厚款焉&。把淮安当作华山绝顶&武林之家&,大宴群雄?
  &君子居必择乡。&与官方移民及因祸避难、游戏江湖之人不同,许多宦海倦客、人海精英,是经过理性的深思熟虑后,才将淮安选作家居之地的。国学大师罗振玉的曾祖父,从浙江上虞走来。近代中国最早的银行家谈荔孙的祖父从太湖边的无锡走来。周恩来的祖父周攀龙年未弱冠离开绍兴,随兄来淮学幕,娶山阳女子鲁氏为妻,遂家焉,四个儿子及孙辈周恩来等皆生于淮,长于淮。南昌万氏自承纪、承紫兄弟在淮为官后,子孙世居于此,万青选与清江浦张举人之女结为百年之好,其女十二姑即恩来生母。《老残游记》作者刘鹗的父亲刘成忠在河南任上致仕后,没回家乡丹徒,&移情别恋&,看上了淮安,在山阳旧城里的地藏寺巷,置了一片产业,作为终老之乡。李公朴亦因先辈移家淮城,而生长于此。
  淮安何德何能,令众多人杰荟萃、他乡耆英垂青?据说,一是民风好,善待外乡人,欺生为众人所不齿,尤善于爱护弱小,生存环境相对来说,比较宽松和谐。显然,这与淮安传统土著极少有关。《山阳艺文志》载:&吾郡自南宋金人乱后,地为重镇,而居民渐稀。元兴生机未复,寻遭张士诚蹂躏,相传存者仅七家。&(14)同是他乡漂泊人,相聚何必分旧籍?二是士风好,&重礼教,崇信义,衣冠礼乐之美,甲于东南,多出勤耕苦读子弟。&(15)这些说的都有道理,只是遗漏了很重要的一项:&吃在淮安&!包括深厚的饮食文化积淀,绝佳的饮食生活条件。
  固然,&圣贤之志,不在温饱&。吃得好,不是人生追求的第一目标,更不是唯一目标。但,&人是铁,饭是钢&。吃,毕竟是任何非仙非佛之肉体凡胎,所不能与之断然决裂的养生大事。包括李老子:&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志存高远、勇攀哲学科学高峰的大哲贤才,天下为公、力济苍生智周万物的志士仁人,又岂能不倍加珍惜而轻易弃此宝贵之身?不宁唯是,对所有人来说,&味觉&,本是让其体验生之快乐的一种天赋,大可不必视美食如寇雠。就好像,一旦持有世界一流的交响音乐会入场券,偏不去听,未免可惜;没有门票,钻墙挖窟硬闯白相,也极可鄙。
  诚然,有些人来淮定居与上述原因无关。比如,美国基督教南长老会的传教士们。仁慈医院的院长林嘉美,(16)十九世纪末来淮,为了与中国人打成一片,身着长袍马褂,头戴瓜皮帽,还梳了条假辫子。偏偏遇到脑筋不会急转弯的淮安人,任你说出天书来,依然不愿&上洋鬼子船&,生了病,洋人免费给治,却死活不肯上门求医。后来,不知不觉中发生了奇妙的变化:每当傍晚出来散步,林嘉美总要到教会旁边的玉壶春酒楼小坐,看一位姓李的师傅用南瓜萝卜菜等刻食雕。有时一瞧个把时辰,专注得如痴如迷,对中国人的食雕艺术佩服得五体投地。遇有爱不释手的&花鸟鱼虫、亭台楼阁&,便掏钱买回去给家人和同事们欣赏。对淮安饮食文化的热爱,一下子拉近了他与当地老百姓的距离,不仅李师傅成了他的好友,老食客们也都与他谈笑风生,称他&林四先生&。只是对其买食雕的做法仍不能苟同,以为隔着橱窗看看就蛮好,不必瞎花&冤枉钱&。从此淮安人竟称食雕那玩意儿为&洋盘&。光绪三十二年发大水,苏北六十万灾民困滞清江浦,林四先生从国外募来大量&洋干面&,每日冒着生命危险到难民棚中为染上时疫的病人义诊,以致染疾失听。固然出于人道主义的博爱情怀,只怕也不乏对中国文化、淮安友人的深情爱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释:
  (1) 明&方尚祖《清江浦》。
  (2) 唐&温庭筠《赠少年》。
  (3) 元&释大訢《过淮河口》。
  (4) 张耒《思淮亭记》。
  (5) 宋&王洋《寄廉宣仲》。
  (6) 《北游录》。
  (7)(15) 光绪《淮安府志》。
  (8) 光绪丙子《清河县志》。
  (9) 《金壶七墨&篆香楼》。
  (10) 明&潘采《憩景会寺二首》。
  (11) 《薛户部招饮湖心寺酒间索诗赋赠》。
  (12) 刘怀玉《〈水浒传〉与淮安》。
  (13) 《河下志》。
  (14) 清&杨庆之《书霁堂先生文集后》。
  (16) 詹姆士&邬兹(James Woods),美国维基尼亚州人。林嘉美是他取的中国名字。维基尼亚大学医科毕业后,1889年来清江浦。&&
  珠& 辉& 玉& 耀
  玉蕴璞中数家常
  自人类发明火烹起,女性便除采集之外,又承担了一项重要工作:守着篝火烧烤食物。如此分工,既是从她们的体力与安全考虑,也是从提高生活质量出发,以其细心与耐心,烧出的东西不焦不糊比较好吃。在以采集种籽为主要食物来源的年代,在&知母不知父&的岁月,女性还曾受到过特别的尊重。进入父系氏族社会后,男人们赏了一顶&主持中馈&的桂冠,就把女人整个锁进一个叫做&家庭&的笼子里,成了&内人&。烧菜做饭,这些社会性的劳动一下子变成了&私活&,不再得到社会的承认和公正公平的对待。尽管,她们服役时间之长,劳动强度之大,并非一般庖人膳夫可比:一日不替,三餐无间;职忝专司,半生事业惟锅灶;病非重症,疾恙不适难息肩。在漫漫六七千年中,中国家庭妇女们默默无闻地无私奉献着,把诞育、哺育、化育儿女作为天职,毫不吝惜地将血液、乳汁、汗水、精气、才思倾注其中。不仅使孩子们获得了成长所必需的营养,绝大多数人还从一饮一食中,丰富了审美情趣和创造性才智,塑造了精神信念和人品气质。正是博大的爱,支撑着母亲们把艰辛委屈抛诸脑后,把忧愁苦闷埋入心底,把憧憬追求付与云霄。当然,现实的希望并不是没有:儿女们长大成人,&多年媳妇熬成婆&,犹如一线曙光照着她们的长夜之旅。在苦&熬&的岁月里,&柴米油盐酱醋茶&,开门七件事,愁添了几多白发;&公要疙瘩婆要面&,见天翻新篇,老去了花样年华。照顾丈夫饮食起居,更是责无旁贷,即使少数彩凤随鸦的慧女才妇,不甘&举案齐眉&,小有牢骚,也只因&夫婿远不似梁鸿&。幸而,中华儿女历来就有&孝敬母亲&的美德,这就是她们大半生劬劳得到的最好的回报和最大的安慰了。于是,很少有人对&终身围着锅台转是否值得&作出理性的思考。纵有些个例外,也只能在主持中馈之余暇,自家编出一些女扮男装的故事,在梦中、书中,实现她们走出家门,经邦治国,施展卓越才能的理想。道光年间,淮安河下镇的邱心如用三十年时间写了一部百余万字的弹词小说《笔生花》,即属此类。总之,不管她们是心甘情愿,还是集体无意识,或是不得已而为之,几千年来,家庭饮食生活的精心策划编织者、烹饪调制全程的主理操作者、大量新品肴点的原创作者正是她们,为中国饮食文化发展作出基础性贡献的也是她们&&千千万万的家庭劳动大军。
  单从淮菜清流远源及形成发展的过程来看,淮安妇女至少在三个方面作出了开拓性的、且有着深远影响的特殊贡献:
  一是以野菜为重要补充,增扩了蔬菜的种类与素馔的花色,席间往往易见奇功。生活节俭的淮安民家,饮食风格,向来简单而不肯粗陋,精洁而不喜奢华。即非荒年暴月,也有搭食野菜花卉的习俗,以其无偿或价廉,且多具有药疗养生功能,还可调剂口味,增添花色。经过几千年去粗取精,筛选出五十多种可做出各种佳肴的野菜和花卉来,进而引其登入大雅之堂,成为淮菜的一大特色。
  二是在丰富的实践中不断改进提高,使&炒与烩&这两种烹调技艺超常发展。早在万年前,淮安大面积原始森林就已消失。在煤炭没有广泛使用之前,家庭烹饪主要以植物秸秆、枯枝杂草为燃料,与北方烧木柴段子不同。非年节或红白大事,不敢大烧大煮,日常惟以急炒速烩为主。几无日不用炒,无菜不可炒,生炒、熟炒、清炒、炮炒、熘炒、爆炒、大炒、小炒、干炒、煸炒、水炒、汤炒、酱炒、葱炒等等,足供自由采用,驰骋才力。仅家常炒肉丝就有50多种,荷瓣炒肉等更独具莲乡特色。源于此,出神入化的炒技成为淮菜的又一大特色。烩羹汤也是淮菜名门望族,品种繁多,经常鱼贯登场,故人们形容淮席&如米南宫《潇湘烟雨》,水墨淋漓&。
  三是家常菜点,异军突起,三分鼎足,不让须眉。俗话说:&常调官好做,家常饭好吃。&因为哪怕一两根咸菜、一两条小鱼、一撮香椿、一块豆腐,皆是可着家人的胃口,循着自家的饮食习惯,照着各人的年龄身体状况,尽心着意做出来的。最牵动游子万千情思的,还是那颤微微双手端出的家常饭,是不见筷子过访而发出的探询目光,是坐在对面忐忑地等待咀嚼品评的眼神,是那收拾空碗光盘时掩不住的笑意。显然,情感上的意义已超出了饭菜本身。而家常菜点要得到众多的美食家赞许,赢得高手名厨的认可,成为经典,绝非易易。
  这里恐怕要绕两句舌,先从看似无关、其实紧连的淮安风俗说起:古代淮安妇女是深受压抑摧残的一群,尤其是媳妇极为难做,由此产生娘家&闹丧&之风,所谓&老太太活到九十九,娘家也要上门扭一扭&,备受外地人谴责。但作为闺中少女,则相对又是幸运的,父母舐犊情深,爱女心切,尽所能为其婚后少受折磨创造条件,除了极贫之家外,一般多少要受点文化教育。此风古矣!如南朝女诗人鲍令晖,并未因家贫而被剥夺与乃兄鲍照一起读书的机会。这种现象即使在宋儒理学占统治地位的明清时期也未能改变,只不过像刘翠翠与金定那样同窗共砚的机会少了,(1)代之以专收女子的女塾,邱心如后半生夫死子亡,就是靠设帐授徒维持生计的。为了女儿出嫁后,能讨公婆欢心,得丈夫怜爱,令亲友珍视,为娘家争辉,即使无须亲操井臼的大家闺秀,也必须学几招烹调绝活,会几品拿手好菜,作为家宴上的点睛之笔。而那些家境宽裕且有较高文化修养的家庭主妇,既然不能像男人们那样建功立业,驰骋天下,便用她们描龙绣凤之巧手,吟风咏月之灵思,妯娌、亲眷、世交、邻里之间在饭席酒筵上摆开了争奇炫巧的战场,女性的好胜心、进取心展现得淋漓尽致,恨不得菜肴品味、点心花样&日日新,又日新&,逞能斗智,百变不已。可惜,庭院深深,这些即兴之作,游戏之笔,大多如昙花一现,流传下来的寥寥无几。有了&虾球汆来松且嫩,虾饼初煎酥而香&,她们并未满足,又创新品:用蟹黄鸡茸笋菇等作馅,包出一个个桂元大小的&虾圆&用来烩炒。红烧朝鱼,小则刺细密而味鲜,大则味逊而剔刺易,受香荷包的启发,她们将半斤以上的朝鱼腹内塞入蚌蟹等极鲜的馅心,称作&荷包鱼&。推而广之,&阆大椒&、&西瓜盅&无不是掏空内瓤再填美馅。用一只鸡的不同部位,竟做出九种佳肴&&&一鸡九吃&。&四喜春饼&(即春卷),则分别以豆沙、山药泥、韭黄炒鸡丝或肉丝、荠菜拌肉糜为馅。&八宝烧卖&,有翡翠、紫晶、白玉、玛瑙、水晶、珍珠、黄金、琥珀等名目,分别以荠菜、香血糯、淮山药、枸杞子、冬瓜、苡米、蟹黄、笋肉丁等为馅,极小巧玲珑。有一首取笑因换稚齿而掉门牙的童谣:&四喜春饼咬不动,八宝烧卖塞牙缝&即指此。拍粉乃女子日常&功课&,移植于烹饪,做出了&米粉肉&、&米粉鱼&、&荷叶粉蒸肉&(或用芭蕉叶)等系列肴品,尽情挥洒着女性的细腻、精致和颖慧。
  至于和&文楼汤包&、&淮饺&并称&淮点三绝&的&烫面饺&,其创作纯属偶然。第一次鸦片战争前,淮安抽大烟的人很少,山阳城里号称&九杆半枪&,其中九杆是瘾士。半杆乃一位崔姓少妇,因患有心绞痛痼疾,亲戚送来烟膏,据说止疼有奇效,不虞一试成癖。久之,瘾愈大,每晚吸至子时后,非此不能入眠。抽鸦片使人体消耗极大,俗称&剐人&,睡前,例需进食,食必浓腻多油之物,如肚肺汤泡馓子、浓骨汤下馄饨、炖蹄膀面等。崔氏平素惯喜清淡,半夜里抽得嘴干舌苦,如何下咽?便将自己爱吃的蒸饺作了改进,为了适应肉馅内大量灌汤的需要,饺子体积加大,弦长三寸有奇,改以烫面擀饺皮,软硬度介于发面与冷水和面之间,成功地解决了汤汁过多容易浸泡烂皮等难题。不久,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在虎门壮烈捐躯,身后没有一两银子(俸禄已垫朝廷欠饷散给了士兵),只有两枚堕齿、几件旧衣,命人带回交给八十多岁的老母;没有马革裹尸,只有英魂毅魄乘风归来,深情地眷注着养育他的故乡大地。淮安乡亲为其举行了隆重的安葬仪式。就在封墓的那一刻,在一片震天动地的悲泣怒啸声中,一个极不起眼的弱女子,作出了对她来说关乎生死的抉择:戒毒!她万分惭愧地说:&怎能因小妇人这点嗜好,坏了国家大事,毁了祖宗成业?!&她说到做到了,尽管昼夜翻滚,捶床裂帷、咬碎银牙。她以惊人的毅力,在没有任何药物帮助而只有人为阻挠的情况下,一个人反锁在闺房里做到了,尽管是以生命为代价。为了不带半点烟毒入土,她日饮白水数升,洗肺涤肠,庶几可无愧地见乡先贤于地下。正因此,她被称作&半杆烟枪&。独创的&烫面饺&也随之名扬两淮,为众多店铺民家所摹仿。周恩来总理幼时生母、嗣母相继去世,父亲远出谋生,将他寄在龚姓表舅家附馆读书。十二岁初度,表舅妈亲自做了一盘烫面饺给他过生日。直到半个世纪后,他对龚表姐提起这段感伤而又温馨的往事,还记忆如昨。
  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古人云:&连城之璧蕴于璞中。&信然。
  合璧连珠屠龙技
  明代以前,淮安菜肴一直保持着以地产淡水产品、肉禽蛋、蔬果野菜为主辅料的地域特色,形成了清和精洁的风格,与淮人的生活理念相吻合,与当地士风民俗相适应。从现存诗文来看,即使在盛唐、北宋时期,也繁华而不奢靡 。如嘉祐三年,欧阳修来楚州粮道院检查工作,十七天中,醉翁只饮了七次酒:接风、饯行两次会饮于仓亭,还有两次小饮于仓,一次小饮于僧寺,共招待了五顿;另两次小饮于舟中,多半得自己掏腰包。(2)《山阳志遗》载:民间尤朴实,&布衣蔬食,席不过五簋&。侍郎潘埙至清江浦拜见乡前辈张素,留饭也不过&出肴蔬各二器,酒三行,饭二盂,礼甚简。&明中叶以后,发生了巨大变化:&市不以夜息,人不以业名。富庶相沿,奢侈成俗。&达官贵人府内、富商巨贾家中更是极尽盛馔侈靡之能事。&居民从而效之,高会乃亦蕙肴芳醴,日食万钱。甚有破资隳业以供一日之费,岂非浇漓之渐,不学而然哉。&(3)风尚所趋,积习熏染,一般小康民家也讲究口味,精研烹技。大的酒楼菜馆更千方百计延揽名厨,穷搜天下奇珍异品,别出心裁地以稀有之味抢占制高点。此时肆厨与官厨、家厨至少是三分天下,旗鼓相当。到了乾隆年间,以河署为首的官厨与盐商的家厨平分秋色,肆厨南风不竞,要在夹缝中求生存,谋发展,只有另辟蹊径,自成一家。最早走出困境的是宴乐楼,开在河下镇干鱼巷口的周家老字号。河下这一弹丸之地,实在是一方神奇的土地:享誉全球的煌煌巨著《西游记》,就诞生在打铜巷内;用削尖的竹篙抵御嗜血的倭刀,这一为明代消除倭患发挥重要作用的宝贵创意,则发端于竹巷街上。明清两代,此镇出了55名进士,其中,状元、探花各一,榜眼有二。宴乐楼适逢其地,得到了那些&一心还古道,致力挽颓波&的文士学者的帮助,搜奇索古,首先找回了老朋友长鱼。&淮安长鱼,肉嫩性纯,俗名&策杆青&。& (4)张耒在《思淮亭记》中忆及故乡美味,用了四个字:&长鱼美蟹&。列于美蟹之前,足见其佳,当时若无特殊烹法,味不得到此。宴乐楼继承了民间做长鱼的若干独特技法,不断开拓,化&常&鱼为神奇,一气推出了八大碗、八小碗、十六碟、四点心,共三十六道菜点的全席,并以较规范的&标准化&面目出现。按其走菜程序,均分四次进筵:
  第一批:龙凤呈祥、米粉鱼、一声雷、铃铛鱼、炝虎尾、白炒长鱼片、炸脆长鱼、月宫长鱼、长鱼酥合;
  第二批:叉烧长鱼方、烩长鱼圆、烩状元、锅贴鱼、炝胡椒鱼、软兜长鱼、子盖长鱼、长鱼丁、长鱼烧卖;
  第三批:乌龙抱蛋、高丽长鱼、银丝长鱼、长鱼羹、炝斑肠、蝴蝶片、长鱼千、长鱼圆、长鱼三翻饼;
  第四批:杂素鱼、大烧马鞍桥、龙凤汆、桂花长鱼、熘长鱼、二龙抢珠、炒长鱼丝、长鱼吐丝、银丝炒面。&&
  &长鱼席&与闻名全国的南河总督署的&燕菜烧烤席&公开叫板,(5)令那些&追新&族们瞠目咋舌,叹为&怪巧瑰奇,冠绝一时&。每日香车宝马,食客盈门,淮关、盐运分司的官员频频光顾,分别被称作该店&食柱、家宾&。而三十里外的清江浦,在那几十座富得冒油的阔衙门与数百座显官肥吏的公馆里,名厨子&动把抓&,天大的本事,在高档宴席上,每人也只有做一两道菜的机会;市井肆厨则连边都不傍,根本插不上手。&惑者知返,迷途不远&,于是秦氏在里河厅眼皮底下叫作&厅门口&的地方,开了一间半斋酒楼,还淳反朴,公开打出了&一席半斋&的旗号,除了白炮虾仁、清蒸鳜鱼、淮山鸭羹等名菜外,还将山阳的烧蒲菜、淮杞羹等&素&馔引进来,青蔬野菜占了半壁,还真让那些朝鱼暮肉、脑满肠肥的大佬官们胃口大开,生意火爆出奇。这就是名播南北的&老半斋&。(百多年后的晚清民初,北京、上海、广州、汉口所开的淮菜馆,还多袭用其名。)正因市肆高档酒店在主攻菜肴上与官厨分道扬镳,不断创新,在高层次上实现了淮菜传统风格的复归,完成了一次质的飞跃,闯出一条新路,终于形成了与官厨双峰并峙的局面。
  河督署撤并后,漕督迁驻清江浦收拾残局,因漕粮改由海运,仅以收取滩租等维持正常运转,花销已非昔日可比。时人形容河漕两署:&难兄难弟,一死一伤。&然在芦汉、津浦铁路未修之前的几十年里,迎来送往仍是一大要政。尽管吃喝招待,没有了河督衙门,犹如切除了大半个胃,但,&吃也终需吃,住也如何住?&出生盱眙农家的新任漕督吴棠,断然作出一项改革:不准远购奇珍异味,惟以淮产常品飨客,接待贵宾亦然。所以作出这项决定,一是部门经费日绌,再维持过去的豪奢场面已难以为继;加之正值国家多事之秋,各种社会矛盾空前激化,劫后的淮安也禁不起大肆搜刮掠榨。二是对原河督衙门狂吃狂喝之风,朝野群愤,物议沸腾,正好就此下坡,公私都好交代。三是自身较廉正,早年又曾有大恩于慈禧太后,(6)故不怕朝中权贵排挤中伤,更无畏手下属吏弄鬼掉猴。这一行政措施迅速得到贯彻,始料所未及的是,对&淮菜&体系的最终完善,产生了重大影响。
  明代以来,尤其是十八世纪中叶以后的百多年间,如巨鱼奔大壑,鸾鸟栖深林,烹坛各专项技艺的顶尖级高手,云集两淮。故台湾作家、治清史专家高阳在《古今食事》中极有见地地指出:&河工与盐商对于中国烹调艺术的发展,发生过极大的作用。&&我想,所谓&满汉全席&,大概就是由河工上这须三昼夜才能吃完的宴席演变而来的。&最近,天津社科院研究员高成鸢、中国名厨联谊会会长李耀云两位先生又深入研究,作了进一步论证。咸丰末,原在南河督道厅署献艺的名厨,虽&北走胡,南走越&,散去了许多,但因恋土难离等原因,留下的仍不在少数。为了谋生,更为了终身从事的烹饪艺术,他们或屈就于&穷&衙门,或投靠官商富家,或掌勺于名楼酒店,或自己执业开菜馆。无论在何处,刻意求新夙志不改,争奇斗妍积习难除。淮安的经济繁华、政治地位已今非昔比,而他们在山重水复之中,靠自己的智慧和实力,迅速调整方向,坚定地向民间主导风格靠拢,与肆厨形成&黄淮汇流&后,不断切磋琢磨,合力&蓄清刷黄&:涤瑕荡秽,一扫河衙酷虐糜烂侈风,扬精华,摒糟粕,终于进入了柳暗花明的新境界。这些人以&烹龙炮凤&之手改&烹小鲜&,自是厚积薄发,上来就唱&河塘搬兵&(淮剧《杨家将》名段),在原有三四十种长鱼菜肴的基础上,大量使用民间市井闻见难及的高超技艺,模拟水陆八珍之奇味,集于微不足道的&常&鱼之一身,点铁成金,新创了数十品珍馐美味。冲锋陷阵的主攻手们,无一不是鳝氏父子兵,即亲随家将,也尽可能用淮地乡土特产。于是有了轰动九州、传为奇迹的108道长鱼席。八十年后,更降大任于斯鱼也,从而使其载入史册,名满天下。此外,还有不少人倾心迷恋于清江教门馆全羊席的清真风味,继承发扬了马头羊肉的特殊烹艺,借鉴融贯了鹿尾、熊掌、驼峰、豹胎等炮制方法,把个&羊&儿浑身上下重新修理了一番,喉舌耳眼脑、头尾蹄内脏,无不著手成味,同样,品数也与聚义厅上天罡地煞相当。如今洪泽县黄集&全羊席&五十余品,烹技就是查姓名厨带回乡的,已传了五代。1958年,厨师考察团来淮调查传统名菜,淮厨们毫无保留地献出了&全羊席&资料,其中,八十品注有选用部位与烹调方法。可见,自十九世纪后半叶起,淮菜经典菜肴的选材用料、烹调技法就已基本规范,实现了初步标准化。
  《清稗类钞&饮食类》介绍了五种筵席,除满汉全席、燕窝席、豚蹄席外,确认淮安居其二。一曰全鳝席:&同、光间,淮安多名庖,治鳝尤有名,胜于扬州之厨人。且能以全席之肴,皆以鳝为之,多者可至数十品,盘也,碗也,碟也,所盛皆鳝也,而味各不同,谓之全鳝席。号称一百有八品者,则有纯以牛羊豕鸡鸭所为者合计之也。& 二曰全羊席:&清江庖人善治羊,如设盛筵,可以羊之全体为之。蒸之,烹之,炮之,炒之,爆之,灼之,燻之,炸之。汤也,羹也,膏也,甜也,咸也,辣也,椒盐也。所盛之器,或以碗,或以盘,或以碟,无往而不见为羊也。多至七八十品,品各异味。号称一百有八品者,张大之辞也。中有纯以鸡鸭为之者。即非回教中人,亦优为之,谓之曰全羊席。同、光间有之。&淮安还有一种筵席称&全鱼席&,以淮产鱼类为主料,也是一百零八道,也是一品一味,奇美佳绝,堪与上述二席方驾齐驱,故合称&淮菜三全席&。但是,纯从烹调技艺高难度上来看,不可相提并论,故《清稗类钞》不录。人们形容&清江全羊席&,如&苏东坡诗词书画、文章政事,无一不佳&。形容吃&淮安长鱼席&:如&听通天教主王瑶卿说戏,转腔换调,百变不穷&;令人&三月不知肉味&。也许,这些&溢美&之词,不乏美食家的夸张,或囿于食客们的偏嗜,但是,对其烹技的评价,却举世一致:尤其是长鱼体量小,各部位难以分割;构造简单,除肠外,内脏一无可用。主料几完全相同,所不同的只是辅料、技法和风味,要做出上百种美味,无疑技法是关键。故被业内人士公认为&屠龙神技&。总之,&淮菜三全席&,雅俗共赏而不失其大雅,奢俭并存而不病其小奢。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了淮菜传统风格的第二次回归和质的飞跃。
  淮流一勺话天厨
  淮安府旧城西北隅有一勺湖,又叫放生池,经西水门可与城外萧湖相通,夏日,是人们荡舟戏荷的好去处。黄钧宰赞曰:&境如蓬莱三山外,身在万朵莲花中&。周恩来总理幼时,常随家人由此坐船去河下。勺湖北渚,矗立着一座供奉观世音菩萨的大悲阁,高可五丈,宛在水中。相传水大则阁与俱浮,从未没其址。阁之东,土阜环城如平冈卧岭,上面有座老君殿。湖中长桥,蜿蜒如虹,可达对岸的文通塔苑。不知从何时起,每年夏历七月十九,淮上凡有头有脸的大厨,都要到勺湖老君殿举行集会,为天厨星做寿。最多时达千人。天厨星何许人也?传说是李老子的家厨,老聃当年出函谷、走流沙时,因官卑家贫,欠了厨工钱,后来尊为太上老君,便提携此人做了&天厨星&。淮厨们还正儿八经在偏殿内八卦炉后,给他立了个牌位,配享从祀。淮厨行会也就设在这里。香火钱相当于会费,不拘多寡,量力而出。那些在外地大衙门、大公馆内发了财的,回来探亲,照样几十上百的补捐。当淮厨们&怀揣一勺走天涯&时,无不到天厨星牌位前焚香祝祷,祈求通灵与护佑。直到1939年春节前,日寇轰炸机将大悲阁、老君殿炸得地塌土平,天厨星的俎豆香火才灰飞烟灭。
  能参与老君殿祝嘏上香,是做厨师的荣耀,也是许多人终身未了的心愿。淮安向有&二难&之说,并非指&贤主、嘉宾&,而是&秀才、厨子&。秀才难考且不谈,(7)当厨子有什么难的呢?要知这个行业在当时也算&高科技&了。除了修举业争取捞个一官半职外,它就是淮安穷苦民家子弟最好的职业选择。淮安有句俗语:&三年大旱,饿不死厨子。&传说&六月雪,斩窦娥&后,冤屈感天动地,以致山阳县三年大旱,饿死人无算,惟厨子们得以幸免。可怜淮安人,是被南宋以后接连不断的天灾人祸弄怕了:&不管挣钱不挣钱,先自混个肚儿圆&,亦即图个&佐饔得尝&罢了。而那些大牌厨师的名头、派头,也真令人&肃然起敬&;&优越排场&的生活享受,也让一些人目乱心迷:官衙名厨们有的在城里买了宅子,有的在乡下置了地,有的还沾染上不良嗜好。据说,一般上午起来很晚,用过早点,懒懒地俳在圈椅上,徒弟用二两上好的龙井泡上一壶酽酽的浓茶捧到手边,闭目细品。等到神完气足,已是上锅的时候,顿时像换了一个人,可谓&静如处女,动如脱兔&。水火相济、左右开弓,紧张而有韵律,诚是&其腕如神,其手有鬼&。未几,功成圆满,顾盼自雄,命打下手的收拾善后,或上场打牌,或下窑闲逛,飘然去矣。旧时,淮安穷人很难有致富门路,故吸引了不少家庭对从厨情有独钟,求亲托熟,厚礼卑辞领孩子上门拜师。横挑鼻子竖挑眼:人要平头正脸、高矮适中,手脚要灵活,脑子要好使,还要粗通文墨。因为,做了名厨,是要上场面的。有幸被师傅相中了,还有十年八载的&小二子&生涯要熬。当然,也有不屑学此,半路又舍去的。如山阳人秦焕家贫早孤,在淮楼酒家学徒,每晚让他挨家回收酒瓶,后愤然改图,回家日夜苦读不懈,文名大噪,联捷成进士,入翰林,晚年述怀句云:&几回羞向淮楼过,犹忆当年旧酒瓶。&但,这是个特例。(8)
  俗话说:&学者如牛毛,成者如麟角。& 最终成名成家的一流大师寥若晨星。同一时期,足以赡身养家的二三流厨师也不过数千人。而数以万计未入流的厨人,终生锅前灶后,黑汗淋流,苦不堪言,仅能糊口而已。形成巨大的收入反差,造成技艺高下不齐的原因很复杂,如抽象地仅就技术层面而论,一些名师巨匠,金针不肯轻易度人,恐怕还不是主要因素。奇技绝活,即使父子间也未必能薪火尽传。淮厨有句行话:&烧火剥葱&&粗活,擀技刀工&&细活,掌勺调烹&&巧活。&古人言:&大匠不能使人巧。&何况有些出神入化的精诣之技,本身就巧不可阶。加之厨艺纷繁复杂,瞬息万变,没有严格的规范,只能&工夫深处独心知&,全凭各人心领神会,在实践中苦苦求索,不断创新,既要靠很高的天赋,又要有机遇和环境。更无论自身条件不够出色,功力未逮,绠短汲深,自然难如登天了。
  攀登烹艺峰巅的道路再艰难,希望再渺茫,淮安人仍然矢志不移,前后相继,如过江之鲫。仅山阳南门外石塘区,从厨者最多时达两千余人。北乡里三年两头闹灾,大水一过,豆麦无收,故徐杨、席桥、钦工、博里等乡镇出外学厨的人也不少。整个淮安从业人数之众,整体水平之高,技术竞争之激烈引起了朝野上下的瞩目,形成三股风:一是&要厨子&,慈禧太后向河漕总督要了一批批淮厨入御膳房,年龄最小的一位姓贾,二十世纪中期人还健在。京里王公贝勒、显官势要,各地督抚大员、豪门富家也都向这里伸手要。二是&带厨子&,在淮仕宦及瓜而代离任时,多喜带庖人一起走。如河漕总督张之万、李瀚章、张人骏、陈夔龙及江北提督段祺瑞等皆如此。三是&送厨子&。过去,淮安人凡赴外地为官,或办学经商创业者,依乡俗,亲友多以熟悉的良庖相荐,美其名曰&送&,其实并没有人身依附关系。向国内外大力推出淮厨最为热心的,是清直隶总督杨士骧与杨士琦(清抚慰南洋华侨大臣、邮传部大臣,民国政事堂左丞)兄弟,不仅向李鸿章、庆亲王奕劻、袁世凯等力荐淮厨,还给众多同僚好友&送&过家厨。此外,杨氏兄弟八人中有三人,连同儿辈及甥男娣侄共二十余人,先后在驻美英法德日俄意比等国使馆供职,或任驻纽约、吕宋、横滨等领事馆的总领事。他们将许多淮厨带到国外,无意中成为文化交流的使者,向世界展示了中国菜的风采。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淮厨已由各种渠道遍布五洲四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派驻外国使领馆工作人员中,也都有淮菜厨师。直到今天,作为&中国淮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淮安市清江浦区邮编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