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里美好寓意的成语》里的“伊人”到底是谁

1,138被浏览172,827分享邀请回答1413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诗经》里的四首诗+意思_百度知道
《诗经》里的四首诗+意思
我有更好的答案
  关雎——诗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注释】  [1]关雎:指雎鸠的叫声。雎鸠是一种水鸟,又名“王雎”,常常与配偶结伴同游。  [2]窈窕:据古书记载,美心为窈,美状为窕,这里指女子娴静美好。  [3]好逑:理想的配偶。逑指配偶。  [4]参差荇菜:参差,长短不齐。荇菜,一种可以食用的多年生水草。  [5]流:指顺着水流采摘荇菜。  [6]寤寐(wù mèi):醒来和睡着。  [7]服:思念。  [8]悠:形容忧思的样子。  [9]芼(mào):选择、采摘  译文:  关关和鸣的雎鸠,相伴在河中的小洲。那美丽贤淑的女子,是君子的好配偶。  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捞它。那美丽贤淑的女子,醒来睡去都想追求她。  追求却没法得到,白天黑夜便总思念她。长长的思念哟,教人翻来覆去难睡下。  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采它。那美丽贤淑的女子,奏起琴瑟来亲近她。  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拔它。那美丽贤淑的女子,敲起钟鼓来取悦她。  静女——诗经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注释】  ①静女:文雅的姑娘。静:娴静。②邶(bèi):邶国(今河南汤阴境内)。  ③其姝(shū):姝,美丽。其,形容词词头。下面“静女其娈”的“其”用法相同。  ④俟(sì):等待,等候。  ⑤城隅(yú):城上的角楼。一说是城边的角落。  ⑥爱:通“薆(ài)”隐藏,遮掩。  ⑦见(xiàn):通“现”,出现。一说是看见。  ⑧踟蹰(chíchú):双声连绵词,亦作“踟躇”,心里迟疑,要走不走的样子。  ⑨娈(luán):美好。  ⑩贻(yí):赠送。  ⑪彤(tóng)管:红色的管萧。管,管萧,有人说是带有红色色泽的茅草根部。  ⑫炜(wěi):鲜明有光的样子。  ⑬说怿(yuèyì):喜爱。说,通“悦”,和“怿”一样,都是喜爱的意思。  ⑭女(rǔ):通“汝”,你。这里指代“彤管”。  ⑮牧:野外放牧的地方。  ⑯归荑(kuìtí):赠送荑草。归,通“馈”,赠送。荑,初生的茅草。  ⑰洵(xún):通“恂”,的确,确实。  ⑱异:与众不同  ⑱匪(fēi)女(rǔ):不是你(荑草)。匪,通“非”。  ⑲搔首:用手挠头  ⑳美人:指赠送荑草给自己的姑娘。  译文:  文雅的姑娘真美丽,约好在城边的角落里等我。却故意躲藏起来,惹我挠头又徘徊。美丽姑娘真好看,送我一支小彤管。彤管红红的发出闪闪的亮光,喜爱你的美丽。从郊外采来茅荑相赠送,确实又美丽又出奇。不是荑草真的美,(而是)美人送我含爱意。  蒹葭——诗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注释】  ①本诗选自《诗经·秦风》。秦风,秦地(在今陕西中部和甘肃东部一带)民歌。蒹葭(jiān jiā):芦荻,芦苇。  ②苍苍:深青色,此译为茂盛的样子。下文“萋萋”“采采”义同。  ③白露为霜:晶莹的露水凝结成了霜。为,凝结成。  ④所谓:所说、所念,这里指所怀念的。伊人:那个人或这个人,指诗人所思念追寻的人。意中人。  ⑤在水一方:在水的另一边。一方,那一边,即水的彼岸。方,边。  ⑥溯洄(sù huí):逆流而上。洄:曲折盘旋的水道。从之:追寻他。沿着弯曲的河边道路到上游去找伊人。从:跟随、追赶,这里指追求、寻找。之:这里指伊人。道阻:道路上障碍多,很难走。阻,险阻,道路难走。   ⑦溯游从之:顺流而下寻找她。溯游,顺流而下。“游”通“流”,指直流的水道。  ⑧宛在水中央:(那个人)仿佛在河的中间。意思是相距不远却无法到达。宛,仿佛,好像,。  ⑨萋萋,茂盛的样子。与下文“采采”义同。  ⑩晞(xī):晒干。  ⑾湄(méi):岸边,水与草交接之处。  ⑿跻(jī):登,升高,意思是地势越来越高,行走费力。  ⒀坻(chí):水中的小洲、高地、小岛。  ⒁未已:未止,还没有完,指露水尚未被阳光蒸发完毕。已:完毕。  ⒂涘(sì):水边。  ⒃右:迂回曲折,意思是道路弯曲。  ⒄沚(zhǐ):水中的小块陆地。  译文:  河畔芦苇碧色苍苍,深秋白露凝结成霜。  我那日思夜想的人,就在河水对岸一方。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险阻而又漫长。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仿佛就在水的中央。  河畔芦苇一片茂盛,清晨露水尚未晒干。  我那魂牵梦绕的人,就在河水对岸一边。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坎坷艰险难攀。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仿佛就在沙洲中间。  河畔芦苇更为繁茂,清晨白露依然逗留。  我那苦苦追求的人,就在河水对岸一头。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险阻迂回难走。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仿佛就在水中沙洲。  子衿——诗经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注释】  子:男子的美称。  衿:衣领  悠悠:此指忧思深长不断。  宁:难道。  嗣音:传音讯。嗣,通“贻”,音yí,给,寄的意思。  挑达:音táo tà,独自来回走动。  城阙:城门楼。  译文:  青青的是你的衣领,  悠悠的是我的心境。  纵然我不曾去会你,  难道你就此断音信?  青青的是你的佩带,  悠悠的是我的情怀。  纵然我不曾去会你,  难道你不能主动来?  来来往往张眼望啊,  在这高高城楼上啊。  一天不见你的面呵,  好像已有三月长啊。
采纳率:85%
来自团队:
琴瑟友之。参差荇菜。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子佩,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左右芼之。窈窕淑女,宛在水中央,钟鼓乐之。静女——诗经静女其姝。彤管有炜,说怿女美,寤寐求之。求之不得,辗转反侧。参差荇菜。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匪女之为美,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左右采之。窈窕淑女,在水一方。溯洄从之,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子衿——诗经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俟我于城隅,子宁不来?挑兮达兮关雎——诗经关关雎鸠。爱而不见,搔首踟蹰,寤寐思服。悠哉悠哉,美人之贻。蒹葭——诗经蒹葭苍苍。自牧归荑,洵美且异,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左右流之。窈窕淑女
译文采薇菜啊采薇菜,薇菜刚才长出来。说回家啊说回家,一年又快过去了。没有妻室没有家,都是因为玁狁故。没有空闲安定下,都是因为 玁狁故。采薇菜啊采薇菜,薇菜初生正柔嫩。说回家啊说回家,心里忧愁又烦闷。心中忧愁像火烧,饥渴交加真难熬。我的驻防无定处,没法托人捎家书。采薇菜啊采薇菜,薇菜已经长老了。说回家啊说回家,十月已是小阳春。战事频仍没止息,没有空闲歇下来。心中忧愁积成病,回家只怕难上难。光彩艳丽什么花?棠棣开花真烂漫。又高又大什么车?将帅乘坐的战车。兵车早已驾好了,四匹雄马真强壮。哪敢安然定居下,一月之内仗不停。驾驭拉车四雄马,四匹雄马高又大。乘坐这车是将帅,兵士用它作屏障。四匹雄马排整齐,鱼皮箭袋象牙弭。怎不天天严防范,玁狁犹猖狂情势急。当初离家出征时,杨柳低垂枝依依。如今战罢回家来,雨雪纷纷漫天下。行路艰难走得慢,饥渴交加真难熬。我的心中多伤悲,没人知道我悲哀
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开始还能有些法度,可惜很少能得善终:你的衣领青又青.《诗经·国风·周南·桃夭》 译,说我心烦忧,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鸡鸣不已.既见君子,杨柳轻轻飘动。如今回家的途中,雪花粉粉飘落,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 译,也值得引以为戒,杨柳依依.今我来思。《诗经·国风·秦风·蒹葭》 译。(《诗经·周南·关雎·序》) 译:指提意见的人只要是善意的,此何人哉? 《诗经·国风·王风·黍离》 译。 呦呦鹿鸣,悠悠思君伤我心,云胡不喜? 《诗经·国风·郑风·风雨》 译,鸡鸣声不停息。看到你来这里,报之以李。(《诗经·大雅·抑》) 译:人家送我一篮桃子:知道我的人。 它山之石:野鹿呦呦叫着呼唤同伴,在那野外吃艾蒿。我有许多好的宾客。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诗经·国风·卫风·木瓜》 译:他送我木瓜,我就送他佩玉。 巧笑倩兮,如三秋兮。《诗经·国风·王风·采葛》 译:采蒿的姑娘,一天看不见,犹似三季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在水的另一边。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我便以李子相回报。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昔我往矣:它乡山上的宝石,谓我心忧;不知我者。 投我以桃关关雎鸠,白色露水凝结为霜。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回想当初出征时,同样可以雕刻成玉器,鼓瑟吹笙。《诗经·小雅·鹿鸣》 译。听取意见的人即使没有对方所提的缺点错误。《诗经·国风·郑风·子衿》 译。 风雨如晦,谓我何求,悠悠苍天:风雨晦暗秋夜长,即使提得不正确,还有什么不高兴呢? 有匪君子,如切如磋。所谓伊人,在水一方,鼓瑟吹笙邀请他,也是无罪的。(《诗经·大雅·荡》) 译,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译:桃树繁茂,桃花灿烂:初生芦苇青又青;不知道的,问我有何求。高高在上的老天,是谁害我如此(指离家出走)?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美目盼兮.《诗经·国风·卫风·硕人》 译:浅笑盈盈酒窝俏,黑白分明眼波妙。 知我者,如琢如磨。(《诗经·国风·卫风·淇奥》) 译:这个文雅的君子,如琢骨角器一般,如雕玉石般完美无斑。 言者无罪,闻者足戒,在河之舟,窈窕淑女,君子好求。《诗经·国风·周南·关雎》 译:水鸟应和声声唱,成双成河滩。美丽贤德的,正是我的好伴侣。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  《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 花重锦官城。    解释:  多好的春雨呵好像知道时节变化,   到了春天,它就自然地应时而生。   伴随着和风在夜里悄悄飘洒,   滋润着万物轻柔而寂然无声。   野外的小路上空乌云一片漆黑,   只有江面小船还亮着一盏孤灯。   清晨观赏细雨湿润的处处春花,   朵朵沉甸甸地开遍美丽的锦官城。原文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译文 明亮的月光惊起了枝头的喜鹊,清爽的夜风吹来了蝉儿的鸣叫。 稻花飘香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听得阵阵田蛙歌唱。 稀疏的星星刚还远挂天边,转眼滴滴细雨酒落山前。 过去的小客店还在村庙的树林旁,道路转过溪水的源头,它(指茅店)便忽然出现在眼前。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 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在日落时天空中来不及追随太阳的残霞照耀下,村落显的那么孤独。近处缕缕青烟中老树的枝干上还停留着乌鸦,天空中还有大雁孤单的身影。在青山绿水中,一切的一切是多么孤单与孤独。
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  《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 花重锦官城。  .............................................................................  解释:  多好的春雨呵好像知道时节变化,   到了春天,它就自然地应时而生。   伴随着和风在夜里悄悄飘洒,   滋润着万物轻柔而寂然无声。   野外的小路上空乌云一片漆黑,   只有江面小船还亮着一盏孤灯。   清晨观赏细雨湿润的处处春花,   朵朵沉甸甸地开遍美丽的锦官城。原文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译文 明亮的月光惊起了枝头的喜鹊,清爽的夜风吹来了蝉儿的鸣叫。 稻花飘香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听得阵阵田蛙歌唱。 稀疏的星星刚还远挂天边,转眼滴滴细雨酒落山前。 过去的小客店还在村庙的树林旁,道路转过溪水的源头,它(指茅店)便忽然出现在眼前。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 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在日落时天空中来不及追随太阳的残霞照耀下,村落显的那么孤独。近处缕缕青烟中老树的枝干上还停留着乌鸦,天空中还有大雁孤单的身影。在青山绿水中,一切的一切是多么孤单与孤独。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其他3条回答
为您推荐: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赵长征:“伊人”是谁?——说《诗经·蒹葭》|文史知识
我的图书馆
赵长征:“伊人”是谁?——说《诗经·蒹葭》|文史知识
大专家写小文章准确、生动、有用深入浅出,雅俗共赏知识性、趣味性、学术性兼备内容涵盖古代文化的各个方面作者荟萃全国一流文史专家文史知识微信号:wszs1981QQ群:&投稿信箱:.cn新浪微博 :@文史知识杂志官方网站:中华书局/文史知识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伊人”是谁?——说《诗经·蒹葭》在《诗经》里,《秦风·蒹葭》是知名度很高的一篇: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在那飘渺惝恍而又霜露凄迷的秋天的水边,有一位神秘飘逸的“伊人”,让诗歌的抒情主人公上溯下游,往来追踪求索,却一直可望而不可即。我们今天的大多数人,都把这首诗解释为一首爱情诗,“伊人”当然就是指佳人了。琼瑶小说《在水一方》多次被改编为影视剧,再加上那首脍炙人口的同名主题曲,更是大大强化了普通百姓的这个印象。然而在历史上的大部分时期,人们并不这样理解。这首诗大约创作于春秋前期或中期,由于年代久远,我们连作者的姓名都不知道,更不知道他最初写作的本意。而先秦时代的学者对《诗经》的解说,也没有成系统地保存下来。上海博物馆曾经于20世纪末从香港购进一批战国楚简,其中29支简是论述《诗经》的,被整理者命名为《孔子诗论》。但是这份出土文献只是残简,内容很少,并没有谈到《蒹葭》。真正完整的《诗经》研究始于汉代,有齐、鲁、韩、毛四家《诗》学传承。其中齐、鲁、韩三家为今文经学,兴盛于西汉,后来逐渐衰微。而毛《诗》属于古文经学,在东汉越来越发展壮大。至东汉末年郑玄作《毛诗笺》,彻底奠定了毛《诗》的独尊地位。故毛《诗》学说一直完整地流传至今。毛《诗》的每一篇都有小序,其中《蒹葭》的小序是这样的:“《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意思是说,这首诗是用来讽刺秦襄公的,因为他不能用周礼来教化民众,所以无法让他的国家稳固。郑玄在其《毛诗笺》中进一步解释道:“秦处周之旧土,其人被周之德教日久矣。今襄公新为诸侯,未习周之礼法,故国人未服焉。”有读者可能会觉得奇怪,一首爱情诗,怎么冒了个秦襄公出来了?今天的人们都很熟悉秦。不要看它最后碾平六国,一统天下,但是最初在西周的时候,它还是很不起眼的一个西北小部落,文化落后,实力孱弱,连个诸侯的身份都没有混上,中原民族根本看不起它,视之为蛮夷。秦的真正发家,始于他们抓住了一个重要的历史机遇。在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镐京,杀了那个乱点烽火的周幽王,把首都镐京劫掠一空,毁坏殆尽。太子宜臼被拥立为王,是为周平王。可是镐京和王畿都已经残破不堪,而且仍旧处在犬戎的威胁之下,没法居住了,平王只好在诸侯的帮助下东迁洛邑,秦襄公也派兵参与了护送。据《史记·秦本纪》:西戎犬戎与申侯伐周,杀幽王郦山下。而秦襄公将兵救周,战甚力,有功。周避犬戎难,东徙雒邑,襄公以兵送周平王。平王封襄公为诸侯,赐之岐以西之地。曰:“戎无道,侵夺我岐、丰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与誓,封爵之。襄公于是始国,与诸侯通使聘享之礼……十二年,伐戎而至岐,卒。岐、丰这块地方是周族起家的老根据地,现在被西戎侵占,而周王室衰落,反正也无法夺回控制,干脆就做了一个顺水人情,把这块地赐给了秦襄公。秦由此正式立国,成为诸侯,开始了逐鹿天下的征程。但是,要控制原来西周的核心地域,得到这里人民的拥护,不是那么容易的。处于文化低位的蛮夷要统治文化高位的人民,需要经历一个漫长而痛苦的融化、磨合过程。所以汉朝人认为《蒹葭》一诗写的就是秦襄公所碰到的尴尬局面。诗中的“伊人”,不是什么美女,而指是的西周遗民,尤其是那些懂得周礼的贤人。他们在水的这一边,秦襄公在水的那一边,苦苦追寻,希望能够获得遗民们的拥戴。而遗民们饱受西周礼乐文明的熏陶,有一种文化优越感,自负得很,他们才看不上秦襄公这个土包子,于是摆出一副高冷派头,徘徊河上,和新来的统治者保持距离,不愿意真心归附。为了得到遗民的心,秦襄公放低姿态,沿着水流上下求索,追得这个苦啊,可惜人家根本就不搭理他。汉儒具体是怎么把这个总体意思解释出来的呢?“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毛传》:“兴也。……白露凝戾为霜,然后岁事成;国家待礼,然后兴。”《郑笺》:“蒹葭在众草之中苍苍然强盛,至白露凝戾为霜则成而黄。兴者,喻众民之不从襄公政令者,得周礼以教之则服。”根据孔颖达《毛诗正义》的进一步解释,其实毛、郑两说又有不同,而《正义》的发挥又未必完全符合毛、郑的原意,为避免繁琐,本文不详细介绍。毛、郑两家相同之处,都是强调国家要有“礼”才能治理好。“伊人”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毛传》:“伊,维也。”《郑笺》:“伊当作繄,繄犹是也,所谓是知周礼之贤人,乃在大水之一边。假喻以言远。”“伊人”的本意,就是这个人,或者那个人,并无确指。这就给了后代学者们很大的想象和阐释的空间。郑玄可以解释为“知周礼之贤人”,后来人也就可以有新的发挥。而“伊人”是谁,正是理解《蒹葭》一诗的关键所在,对于它的不同解释,就会直接造成对全诗旨趣的不同解释。“溯洄”“溯游”,分别指逆流而上,顺流而下。毛公将隔绝在双方之中的大水,理解为是周之礼乐的比喻;而郑玄则认为“溯洄”“溯游”,比喻的是追求者的态度是否恭敬。所以对于“溯洄”,《毛传》解释为:“逆礼则莫能以至也。”《郑笺》云:“此言不以敬顺往求之,则不能得见。”对于“溯游”,《毛传》说:“顺礼求济,道来迎之。”《郑笺》云:“以敬顺求之则近耳,易得见也。”虽然毛、郑之说并不完全一致,但是其整体思路是一致的。汉朝《诗经》学的整个体系,就是把《诗经》附会于历史和政治。不管什么诗,不管是什么内容,全都能够在先秦历史上找到具体时世,而且内容全都关乎治乱兴衰、礼法大义。许多在我们今天看来极富文学色彩的诗篇,经汉代经师们一解释,也都或美或刺,暗含讽喻,变成了政治教科书。昌邑王刘贺的师傅王式,就曾经以《诗》三百篇为谏书,在刘贺面前反复诵读陈说。但是这种进谏方法似乎不太管用,刘贺后来被霍光立为帝,行淫乱,很快就又被废掉了。从王式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到汉儒对《诗经》的总体认知和现实运用。前文提到,郑玄认为“伊人”指“知周礼之贤人”,后人就在此基础上继续引申,把“伊人”解释为贤人隐士,把全诗说成是渴求贤人、思慕隐士之意。至于这贤人、隐士是否与秦襄公相关,就各人又有不同了。如明代丰坊《诗说》:“君子隐于河上,秦人慕之,而作是诗。”朱善《诗解颐》:“‘所谓伊人’,虽不知其所指,然味其词,有敬慕之意,而无亵慢之情,则必指贤人之肥遁者,惜不知其何人耳。”清代姚际恒《诗经通论》:“此自是贤人隐居水滨,而人慕而思见之诗。”方玉润《诗经原始》:“《蒹葭》,惜招隐难致也。”“盖秦处周地,不能用周礼。周之贤臣遗老,隐处水滨,不肯出仕。诗人惜之,托为招隐,作此见志。”也有人把《蒹葭》一诗比附到秦穆公用贤人百里奚、蹇叔的事情上去,如宋朝王质《诗总闻》就持此说。总体来看,上述这个系列的说法都是从毛、郑一派发展而来。但是从宋代开始,许多学者就对汉学表示不满了。从《诗经》学来说,批评汉朝人最厉害的要数郑樵。他的《诗辨妄》说《毛诗序》“皆是村野妄人所作”,将之全盘否定。后来朱熹受到他的影响,大胆怀疑《诗序》,在《诗序辨说》里《蒹葭》一篇下评论道:“此诗未详所谓。然《序》说之凿,则必不然矣。”在《诗集传》里具体解释说:“言秋水方盛之时,所谓彼人者,乃在水之一方,上下求之而皆不可得。然不知其何所指也。”宁可承认自己不知道,也不瞎猜,不随便比附。这是一种实事求是的谨慎态度。这在我们今天看来,似乎也没有特别了不起,但是在宋代,就表现出一种横扫汉朝以来一千年经学传统的极大气魄。而且由于朱熹崇高的学术地位,他的这种治学思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使经学包括《诗经》学的研究都发生了很大的转折。此后,渐渐就有越来越多的人敢于撇开《毛传》《郑笺》《孔疏》而独立思考,探寻《诗经》的真意。元代朱公迁《诗经疏义会通》在朱熹学说的基础上进一步生发:“秦无尊贤好德之风,又无男女淫奔,岂朋友相念而作与?”认为此诗是思念朋友。他虽然提出新说,但思想仍然受到旧的教条主义理论框架的束缚。秦果真无尊贤好德之风,又果真无男女“淫奔”吗?刻板印象,说得这么绝对,使他对于诗意的理解,不能向更深一步突破。明代季本《诗说解颐》颇有新意:“此诗言人不可远人以为道也,盖知学者所作也。”“伊人,犹曰此人,指道之所在而言也。”在他看来,“伊人”并不是指某一个具体的人,而是比喻“道”所在的地方。追寻伊人,其实是比喻追求“道”,也就是真理的过程。“此诗以蒹葭、白露为喻,见秋为晚景,日月逝而岁不我与,不可不惜也。然而道有定在,犹伊人之在一方也。溯洄而求,是远人求道也,则远且长而难至。顺而求之,求之于身也,求之于身则即此而在我,欲仁斯仁至矣。宛在水中央,何远之有?”明代还有一些比较迂曲的解说,影响力不大。如张次仲《待轩诗记》:“蒹葭、白露,秋时景象,喻周室气运之衰。伊人,谓文武。文王都丰,武王都镐。丰依沣水,镐依镐水,文武神灵实式凭之,故曰‘在水一方’。”朱朝瑛《读诗略记》:“伊人,托言以指周先王也。在水一方,周先王之神尚徘徊于沣水、镐水之间也。”只是到了新文化运动之后,人们的思想才进一步解放,才开始有人把《蒹葭》解释为爱情诗,把“伊人”解释为爱恋的对象。较早做这种工作的,大概是郭沫若。他于1923年将《秦风蒹葭》译为现代诗,后收入其《卷耳集》:我想从上渡头去赶她,路难走,又太远了。我想从下渡头去赶她,她又好像站在河当中了——啊!我的爱人呀!你毕竟只是个幻影吗?胡适和顾颉刚等《古史辨》派学者提出,《诗经》不是什么高高在上的圣经,只是一部歌谣总集。于是《诗经》在政治和意识形态上的崇高地位被推翻,其文学性则得到了空前的重视,许多学者开始致力于对它进行全新的解释。大多数把《蒹葭》归入爱情诗的学者,都认为“伊人”是女子。如闻一多《风诗类钞乙》将《蒹葭》归入“男词”一类,也就是说,这首诗是以男性的口吻来写的,则思慕的对象为女性。程俊英《诗经译注》认为:“这是一首描写追求意中人而不得的诗。”在译文中说“逆着流水去找她”,也是把“伊人”看作女性。但这并不是唯一的意见,如余冠英《诗经选》说:“这篇似是情诗。男或女词。”那么“伊人”也有可能指一位被女子思慕的男子。现在我们明白了,把“伊人”解释为美丽而又缥缈若仙的佳人,虽然已经深入人心,但是其历史还不到一百年。而在此之前两千多年的漫长时间里,大多数的人们都将其理解为男人,也基本上与爱情无涉。《蒹葭》一篇,其情景交融、宛然天成的笔触,历来就为人们所激赏。而“秋水伊人”这么美丽深远的意境,经过不同的解说,画风竟然是如此的不同。无论在水一方的是什么人,主人公那种执着追求的精神和追求不得的淡淡哀伤,是不变的,它悄然弥漫在质朴整齐的音律中,让一代又一代读者击节唱叹,感怀不已。这就是文学的力量,是经学的框架无法束缚住的。从对《蒹葭》和“伊人”阐释的历史,我们也可以看到,追寻一首诗歌的真意,这个过程是如此的迂回曲折。我们固然可以陶醉于秋水边翩翩佳人的梦幻魅力,嘲笑汉儒的迂腐穿凿,但另一方面,我们也不妨问自己几个问题:我们真的已经找到了正确的答案吗?几千年前作者的思维,和我们今天的人是一样的吗?汉朝人离先秦比较近,比我们近了两千年,而且其《诗》学理论自先秦时期就已经开始滥觞。就《蒹葭》这一篇来说,它的创作离汉朝不过五六百年而已。我们又怎么可以完全自信,自己的理解会比汉朝人更接近创作者的原意呢?面对古代经典及传注,在勇于怀疑、大胆突破的同时,也需要保持尊敬和谦卑。解释经典太难了,在西汉的时候,人们就已经有了深深的无力感。大儒董仲舒在《春秋繁露·精华》中感叹道:“《诗》无达诂,《易》无达占,《春秋》无达辞。”对儒家经典的训诂阐释,竟然没一个是通达无疑的。既然汉代人就已经如此困惑,我们这些晚辈也就可以释然了。一方面,需要“多闻阙疑,慎言其馀”,保持严谨审慎的态度;另一方面,学术思想的解放也必须坚持,不可拘泥于前人旧说。正如追求“伊人”一样,我们追寻诗歌的真意,追求学术的真理,并不因其过程艰难曲折而心生惧意,决心反而历久弥坚;亦不因其缥缈恍惚而疑惑不前,因为她绝世的容光就在河畔微茫的蒹葭丛中闪耀,足以让我们倾注此生。(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一一本文选自《文史知识》2016年第8期“诗文欣赏”栏目本刊刊发文章未经允许,不得以微信等形式擅自在网上传播,文章版权归《文史知识》所有,
馆藏&256329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诗经里小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