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延滨绿皮车赏析说:这几年走红的是什么诗

[转载]叶延滨:这几年走红的是什么诗?
(叶延滨,《诗刊》原主编,中国作协创研部副主任。)
&【潇湘晨报首席记者对话叶延滨】
  八十年代狂热,九十年代低谷,今天,新诗“失而复宠”。
  大红大紫的余秀华、最小诗人铁头、粉丝百万的“为你读诗”公众号,似乎都是铁证。
  然而,让人们兴奋的究竟是“最小诗人”、“穿越大半个中国去睡你”这些字眼,还是那一句“捡起了一个秋天”击中了你?
  转眼百年,新诗背负“救亡图存”的使命,割裂传统,吸收西方思潮,迎来了黄金的八十年代,却在九十年代走向沉寂,直至今天互联网时代,人们对诗歌的热情似乎重新点燃。
  然而,在公众的目光中,诗歌却像一个“倒霉蛋”,不是受到嘲弄就是受到指责,让人担心互联网究竟给新诗带来了什么。
  “它是一把双刃剑!”叶延滨说,“互联网为诗歌发展提供了自由表达的空间,没有门槛,但恰恰是没有门槛,出现了最直接的负面表达,即敲回车。”
  “这几年,走红的是什么诗?走红的是标题党的诗体,如梨花体,羊羔体;如《穿越大半个中国去睡你》,标题搞得很诱人。”叶延滨认为,“其中,也少不了媒体的作用,因为媒体传播的诗歌,往往不是按照诗学原则去传播诗歌,而是按照社会学原则传播诗歌。”
  “写作者、阅读者、传播者为了引起人们关注,在传播过程中夸大非艺术性因素,比如梨花体为什么能传播,网页上一句话,‘诗坛的芙蓉姐姐创立了梨花教派’。
  究竟什么是好诗?什么是坏诗?
  叶延滨的说法,似乎立马得到了应验。
  10月30日,当诗人们齐聚湘西,探讨新诗与现代性的时候,网络上一位“小诗人”走红了。
  9岁的男童铁头,被媒体冠之以“中国最小诗人”的称号,叶延滨一听,立马说,“不要轻易封一个孩子小诗人、小天才的称呼,这就是造概念了,是好诗还是坏诗,他还小着呢。”
  6岁开始写诗的铁头,出版了首本诗集《柳树是个臭小子》,流传甚广的有诗作《爱情》,“我和姥姥没有爱情,她实在是太老了,我和妈妈没有爱情,我只是喜欢她的奶子,我和老婆也没有爱情,她现在还是个小屁孩……”
  对于这首诗,叶延滨认为,铁头“能够直率地表达自己的感觉,对诗歌有感觉,写出了心里话,是真实的,是敏感的”。
  “但他的这个感觉,可能是对爱情的一种误读,”叶延滨说,“按照生理学、心理学的观点来说,他所理解的都不是爱情,为什么会有这些误读,恰恰反映了今天的孩子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
  而诗中“奶子”一词也备受争议,“难道这本书没经过修改么?如果我是一个负责任的编辑,当然可以修改一下,用更雅的词语。”
  对铁头的关注,注定又是另一场狂欢,人们关注着“是不是家长代笔”、“是不是太早熟”?“是不是炒作”?然而对于诗歌本身,似乎并未发现有见解的点评。
  究竟什么是好诗?什么是坏诗?人们真的知道么?
  叶延滨用了一个很形象的比喻,人们在各种场合唱歌,卡拉OK、酒吧、青歌赛,但并不一定在卡拉OK唱歌的人就是歌唱家,“现在诗歌有一个问题就是,大家都在卡拉OK里吼,却都说自己是诗人。但写诗的人,不一定都是诗人,诗歌是有标准的。”
  诗歌有下限,不黄不黑不灰
  那么,新诗的标准究竟是什么?
  “传统诗学就两个标准:言志抒情。”叶延滨说,“现代诗歌的标准更复杂一些,终究还是与人最关键的心理和生命发生关系。”
  作为原《诗刊》主编,叶延滨提出了两句话,“诗歌有上限和下限,下限不黄不黑不灰,上限向美向善向上。”
  “不黄,很简单,不色情;不黑,不反对不违反社会公德,不要含沙射影;不灰,不要鼓吹颓废主义。这个是中国传统几千年的共识,是行车的安全道。”叶延滨说,“上限就是读了之后心生善意,有一种正能量,有一种美感。”
  此次论坛评出了第一届中国青年诗人奖,获奖者黄明祥的诗《想母亲》便击中了不少与会诗人的心。“天空,会掉下树叶/会有闪电、雷声、冰雹/陨石,像血球坠落/大海溅起星光,通宵轰鸣/天空,一定还有什么/没有放下”。
  评论家唐晓渡读完说,“把我震了一下,这首诗写想母亲,但是全篇没有一个字写想母亲,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叶延滨说得更为形象,他直接将诗人称作“传心者”,“真正的诗人,应该从上帝或者大自然那里,得到一种启示,把自己的心点燃,再把别人的心点燃,像天使一样。”
   & & &
&-------摘自潇湘晨报首席记者在中国新诗百年论坛暨第一届中国青年诗会上对话叶延滨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转载]叶延滨说:这几年走红的是什么诗?
值得一读。
(叶延滨,《诗刊》原主编,中国作协创研部副主任。)
&【潇湘晨报首席记者对话叶延滨】
  八十年代狂热,九十年代低谷,今天,新诗“失而复宠”。
  大红大紫的余秀华、最小诗人铁头、粉丝百万的“为你读诗”公众号,似乎都是铁证。
  然而,让人们兴奋的究竟是“最小诗人”、“穿越大半个中国去睡你”这些字眼,还是那一句“捡起了一个秋天”击中了你?
  转眼百年,新诗背负“救亡图存”的使命,割裂传统,吸收西方思潮,迎来了黄金的八十年代,却在九十年代走向沉寂,直至今天互联网时代,人们对诗歌的热情似乎重新点燃。
  然而,在公众的目光中,诗歌却像一个“倒霉蛋”,不是受到嘲弄就是受到指责,让人担心互联网究竟给新诗带来了什么。
  “它是一把双刃剑!”叶延滨说,“互联网为诗歌发展提供了自由表达的空间,没有门槛,但恰恰是没有门槛,出现了最直接的负面表达,即敲回车。”
  “这几年,走红的是什么诗?走红的是标题党的诗体,如梨花体,羊羔体;如《穿越大半个中国去睡你》,标题搞得很诱人。”叶延滨认为,“其中,也少不了媒体的作用,因为媒体传播的诗歌,往往不是按照诗学原则去传播诗歌,而是按照社会学原则传播诗歌。”
  “写作者、阅读者、传播者为了引起人们关注,在传播过程中夸大非艺术性因素,比如梨花体为什么能传播,网页上一句话,‘诗坛的芙蓉姐姐创立了梨花教派’。
  究竟什么是好诗?什么是坏诗?
  叶延滨的说法,似乎立马得到了应验。
  10月30日,当诗人们齐聚湘西,探讨新诗与现代性的时候,网络上一位“小诗人”走红了。
  9岁的男童铁头,被媒体冠之以“中国最小诗人”的称号,叶延滨一听,立马说,“不要轻易封一个孩子小诗人、小天才的称呼,这就是造概念了,是好诗还是坏诗,他还小着呢。”
  6岁开始写诗的铁头,出版了首本诗集《柳树是个臭小子》,流传甚广的有诗作《爱情》,“我和姥姥没有爱情,她实在是太老了,我和妈妈没有爱情,我只是喜欢她的奶子,我和老婆也没有爱情,她现在还是个小屁孩……”
  对于这首诗,叶延滨认为,铁头“能够直率地表达自己的感觉,对诗歌有感觉,写出了心里话,是真实的,是敏感的”。
  “但他的这个感觉,可能是对爱情的一种误读,”叶延滨说,“按照生理学、心理学的观点来说,他所理解的都不是爱情,为什么会有这些误读,恰恰反映了今天的孩子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
  而诗中“奶子”一词也备受争议,“难道这本书没经过修改么?如果我是一个负责任的编辑,当然可以修改一下,用更雅的词语。”
  对铁头的关注,注定又是另一场狂欢,人们关注着“是不是家长代笔”、“是不是太早熟”?“是不是炒作”?然而对于诗歌本身,似乎并未发现有见解的点评。
  究竟什么是好诗?什么是坏诗?人们真的知道么?
  叶延滨用了一个很形象的比喻,人们在各种场合唱歌,卡拉OK、酒吧、青歌赛,但并不一定在卡拉OK唱歌的人就是歌唱家,“现在诗歌有一个问题就是,大家都在卡拉OK里吼,却都说自己是诗人。但写诗的人,不一定都是诗人,诗歌是有标准的。”
  诗歌有下限,不黄不黑不灰
  那么,新诗的标准究竟是什么?
  “传统诗学就两个标准:言志抒情。”叶延滨说,“现代诗歌的标准更复杂一些,终究还是与人最关键的心理和生命发生关系。”
  作为原《诗刊》主编,叶延滨提出了两句话,“诗歌有上限和下限,下限不黄不黑不灰,上限向美向善向上。”
  “不黄,很简单,不色情;不黑,不反对不违反社会公德,不要含沙射影;不灰,不要鼓吹颓废主义。这个是中国传统几千年的共识,是行车的安全道。”叶延滨说,“上限就是读了之后心生善意,有一种正能量,有一种美感。”
  此次论坛评出了第一届中国青年诗人奖,获奖者黄明祥的诗《想母亲》便击中了不少与会诗人的心。“天空,会掉下树叶/会有闪电、雷声、冰雹/陨石,像血球坠落/大海溅起星光,通宵轰鸣/天空,一定还有什么/没有放下”。
  评论家唐晓渡读完说,“把我震了一下,这首诗写想母亲,但是全篇没有一个字写想母亲,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叶延滨说得更为形象,他直接将诗人称作“传心者”,“真正的诗人,应该从上帝或者大自然那里,得到一种启示,把自己的心点燃,再把别人的心点燃,像天使一样。”
   & & &
&-------摘自潇湘晨报首席记者在中国新诗百年论坛暨第一届中国青年诗会上对话叶延滨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转载]叶延滨说:这几年走红的是什么诗?
(叶延滨,《诗刊》原主编,中国作协创研部副主任。)
&【潇湘晨报首席记者对话叶延滨】
  八十年代狂热,九十年代低谷,今天,新诗“失而复宠”。
  大红大紫的余秀华、最小诗人铁头、粉丝百万的“为你读诗”公众号,似乎都是铁证。
  然而,让人们兴奋的究竟是“最小诗人”、“穿越大半个中国去睡你”这些字眼,还是那一句“捡起了一个秋天”击中了你?
  转眼百年,新诗背负“救亡图存”的使命,割裂传统,吸收西方思潮,迎来了黄金的八十年代,却在九十年代走向沉寂,直至今天互联网时代,人们对诗歌的热情似乎重新点燃。
  然而,在公众的目光中,诗歌却像一个“倒霉蛋”,不是受到嘲弄就是受到指责,让人担心互联网究竟给新诗带来了什么。
  “它是一把双刃剑!”叶延滨说,“互联网为诗歌发展提供了自由表达的空间,没有门槛,但恰恰是没有门槛,出现了最直接的负面表达,即敲回车。”
  “这几年,走红的是什么诗?走红的是标题党的诗体,如梨花体,羊羔体;如《穿越大半个中国去睡你》,标题搞得很诱人。”叶延滨认为,“其中,也少不了媒体的作用,因为媒体传播的诗歌,往往不是按照诗学原则去传播诗歌,而是按照社会学原则传播诗歌。”
  “写作者、阅读者、传播者为了引起人们关注,在传播过程中夸大非艺术性因素,比如梨花体为什么能传播,网页上一句话,‘诗坛的芙蓉姐姐创立了梨花教派’。
  究竟什么是好诗?什么是坏诗?
  叶延滨的说法,似乎立马得到了应验。
  10月30日,当诗人们齐聚湘西,探讨新诗与现代性的时候,网络上一位“小诗人”走红了。
  9岁的男童铁头,被媒体冠之以“中国最小诗人”的称号,叶延滨一听,立马说,“不要轻易封一个孩子小诗人、小天才的称呼,这就是造概念了,是好诗还是坏诗,他还小着呢。”
  6岁开始写诗的铁头,出版了首本诗集《柳树是个臭小子》,流传甚广的有诗作《爱情》,“我和姥姥没有爱情,她实在是太老了,我和妈妈没有爱情,我只是喜欢她的奶子,我和老婆也没有爱情,她现在还是个小屁孩……”
  对于这首诗,叶延滨认为,铁头“能够直率地表达自己的感觉,对诗歌有感觉,写出了心里话,是真实的,是敏感的”。
  “但他的这个感觉,可能是对爱情的一种误读,”叶延滨说,“按照生理学、心理学的观点来说,他所理解的都不是爱情,为什么会有这些误读,恰恰反映了今天的孩子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
  而诗中“奶子”一词也备受争议,“难道这本书没经过修改么?如果我是一个负责任的编辑,当然可以修改一下,用更雅的词语。”
  对铁头的关注,注定又是另一场狂欢,人们关注着“是不是家长代笔”、“是不是太早熟”?“是不是炒作”?然而对于诗歌本身,似乎并未发现有见解的点评。
  究竟什么是好诗?什么是坏诗?人们真的知道么?
  叶延滨用了一个很形象的比喻,人们在各种场合唱歌,卡拉OK、酒吧、青歌赛,但并不一定在卡拉OK唱歌的人就是歌唱家,“现在诗歌有一个问题就是,大家都在卡拉OK里吼,却都说自己是诗人。但写诗的人,不一定都是诗人,诗歌是有标准的。”
  诗歌有下限,不黄不黑不灰
  那么,新诗的标准究竟是什么?
  “传统诗学就两个标准:言志抒情。”叶延滨说,“现代诗歌的标准更复杂一些,终究还是与人最关键的心理和生命发生关系。”
  作为原《诗刊》主编,叶延滨提出了两句话,“诗歌有上限和下限,下限不黄不黑不灰,上限向美向善向上。”
  “不黄,很简单,不色情;不黑,不反对不违反社会公德,不要含沙射影;不灰,不要鼓吹颓废主义。这个是中国传统几千年的共识,是行车的安全道。”叶延滨说,“上限就是读了之后心生善意,有一种正能量,有一种美感。”
  此次论坛评出了第一届中国青年诗人奖,获奖者黄明祥的诗《想母亲》便击中了不少与会诗人的心。“天空,会掉下树叶/会有闪电、雷声、冰雹/陨石,像血球坠落/大海溅起星光,通宵轰鸣/天空,一定还有什么/没有放下”。
  评论家唐晓渡读完说,“把我震了一下,这首诗写想母亲,但是全篇没有一个字写想母亲,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叶延滨说得更为形象,他直接将诗人称作“传心者”,“真正的诗人,应该从上帝或者大自然那里,得到一种启示,把自己的心点燃,再把别人的心点燃,像天使一样。”
   & & &
&-------摘自潇湘晨报首席记者在中国新诗百年论坛暨第一届中国青年诗会上对话叶延滨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转载]叶延滨说:这几年走红的是什么诗?
(叶延滨,《诗刊》原主编,中国作协创研部副主任。)
&【潇湘晨报首席记者对话叶延滨】
  八十年代狂热,九十年代低谷,今天,新诗“失而复宠”。
  大红大紫的余秀华、最小诗人铁头、粉丝百万的“为你读诗”公众号,似乎都是铁证。
  然而,让人们兴奋的究竟是“最小诗人”、“穿越大半个中国去睡你”这些字眼,还是那一句“捡起了一个秋天”击中了你?
  转眼百年,新诗背负“救亡图存”的使命,割裂传统,吸收西方思潮,迎来了黄金的八十年代,却在九十年代走向沉寂,直至今天互联网时代,人们对诗歌的热情似乎重新点燃。
  然而,在公众的目光中,诗歌却像一个“倒霉蛋”,不是受到嘲弄就是受到指责,让人担心互联网究竟给新诗带来了什么。
  “它是一把双刃剑!”叶延滨说,“互联网为诗歌发展提供了自由表达的空间,没有门槛,但恰恰是没有门槛,出现了最直接的负面表达,即敲回车。”
  “这几年,走红的是什么诗?走红的是标题党的诗体,如梨花体,羊羔体;如《穿越大半个中国去睡你》,标题搞得很诱人。”叶延滨认为,“其中,也少不了媒体的作用,因为媒体传播的诗歌,往往不是按照诗学原则去传播诗歌,而是按照社会学原则传播诗歌。”
  “写作者、阅读者、传播者为了引起人们关注,在传播过程中夸大非艺术性因素,比如梨花体为什么能传播,网页上一句话,‘诗坛的芙蓉姐姐创立了梨花教派’。
  究竟什么是好诗?什么是坏诗?
  叶延滨的说法,似乎立马得到了应验。
  10月30日,当诗人们齐聚湘西,探讨新诗与现代性的时候,网络上一位“小诗人”走红了。
  9岁的男童铁头,被媒体冠之以“中国最小诗人”的称号,叶延滨一听,立马说,“不要轻易封一个孩子小诗人、小天才的称呼,这就是造概念了,是好诗还是坏诗,他还小着呢。”
  6岁开始写诗的铁头,出版了首本诗集《柳树是个臭小子》,流传甚广的有诗作《爱情》,“我和姥姥没有爱情,她实在是太老了,我和妈妈没有爱情,我只是喜欢她的奶子,我和老婆也没有爱情,她现在还是个小屁孩……”
  对于这首诗,叶延滨认为,铁头“能够直率地表达自己的感觉,对诗歌有感觉,写出了心里话,是真实的,是敏感的”。
  “但他的这个感觉,可能是对爱情的一种误读,”叶延滨说,“按照生理学、心理学的观点来说,他所理解的都不是爱情,为什么会有这些误读,恰恰反映了今天的孩子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
  而诗中“奶子”一词也备受争议,“难道这本书没经过修改么?如果我是一个负责任的编辑,当然可以修改一下,用更雅的词语。”
  对铁头的关注,注定又是另一场狂欢,人们关注着“是不是家长代笔”、“是不是太早熟”?“是不是炒作”?然而对于诗歌本身,似乎并未发现有见解的点评。
  究竟什么是好诗?什么是坏诗?人们真的知道么?
  叶延滨用了一个很形象的比喻,人们在各种场合唱歌,卡拉OK、酒吧、青歌赛,但并不一定在卡拉OK唱歌的人就是歌唱家,“现在诗歌有一个问题就是,大家都在卡拉OK里吼,却都说自己是诗人。但写诗的人,不一定都是诗人,诗歌是有标准的。”
  诗歌有下限,不黄不黑不灰
  那么,新诗的标准究竟是什么?
  “传统诗学就两个标准:言志抒情。”叶延滨说,“现代诗歌的标准更复杂一些,终究还是与人最关键的心理和生命发生关系。”
  作为原《诗刊》主编,叶延滨提出了两句话,“诗歌有上限和下限,下限不黄不黑不灰,上限向美向善向上。”
  “不黄,很简单,不色情;不黑,不反对不违反社会公德,不要含沙射影;不灰,不要鼓吹颓废主义。这个是中国传统几千年的共识,是行车的安全道。”叶延滨说,“上限就是读了之后心生善意,有一种正能量,有一种美感。”
  此次论坛评出了第一届中国青年诗人奖,获奖者黄明祥的诗《想母亲》便击中了不少与会诗人的心。“天空,会掉下树叶/会有闪电、雷声、冰雹/陨石,像血球坠落/大海溅起星光,通宵轰鸣/天空,一定还有什么/没有放下”。
  评论家唐晓渡读完说,“把我震了一下,这首诗写想母亲,但是全篇没有一个字写想母亲,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叶延滨说得更为形象,他直接将诗人称作“传心者”,“真正的诗人,应该从上帝或者大自然那里,得到一种启示,把自己的心点燃,再把别人的心点燃,像天使一样。”
   & & &
&-------摘自潇湘晨报首席记者在中国新诗百年论坛暨第一届中国青年诗会上对话叶延滨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一个女诗人的意外走红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