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过书千卷难辞一字马难度贫也知得意者尽是失时人什么意思

当前位置: >>
阅读改变人生:中国当代文化名人读书启示录
阅读改变人生:中国当代文化名人读书启示录   阅读是自由的,个性化的私人化的空间,它可以容纳你的心灵。阅读是亲历文字魅力之后的玩 味、赏析、思考、超越。阅读不仅有着想象力,更有着创造力。在阅读中,我们的心灵羽翼丰 满。在阅读中,我们突破自我,飞越腾升。《阅读改变人生――中国文化名人读书启示录》这 样一本书,能帮助渴望学会阅读的青少年学生打开阅读的通天大门…… 东方出版社出版  巴丹 主编费孝通:强国梦从读书开始   一介书生,一片赤诚。江村的光芒,点亮了人生道路,也照耀着中国的未来。   费孝通,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对我国社会学、人类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如今 这位93岁的世纪老人仍在不停地读书、思考、写作。书约费孝通 巴丹  费孝通,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对我国社会学、人类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的 学术生涯可以说和中国社会学、人类学的发展进程同步,而他的人生历程又代表了20世纪中国 知识分子的普遍境遇。   我们平时常常听到“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珠江模式”这样的说法。这种针对不 同形态的经济区域进行类型研究的方法,就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由费孝通率先提倡运用的 。在今天的学术界,关于小城镇发展问题,还存在不同的声音,但是在费孝通身上,我们看到 了那一代知识分子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真诚和勇气。20世纪80年代后,费孝通开始从农村走 进了小城镇,又从小城镇走进了中小城镇,从中小城镇又步入了以大中城市为中心的经济区 域,最后推出了全国一盘棋的研究模式。他一生为学术、为事业、为富国富民而工作,写下了 近500万字的著作和文章。直到今天,其早年著作《江村经济》还是费孝通的母校――伦敦经 济政治学院学生的必读书之一。   如今这位93岁的世纪老人仍在不停地读书、思考、写作。在他晚年的文章中,我们常常可 以读到将近一个世纪的光阴故事,感受到深厚浓郁的文化气息。费孝通简介 巴丹  费孝通,日生于江苏吴江。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我国著名的社会学 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和社会活动家。4岁起在母亲创办的蒙养院开始接受正规教育。就读 于东吴大学医预科、燕京大学社会学系、清华大学研究院,后留学英国伦敦经济政治学院。其 所著的《江村经济》被认为是我国社会人类学实地调查研究的一个里程碑。论著甚丰,主要著 作有:《江村经济》(英文版,1939)、《禄村农田》(1943)、《生育制度》(1947)、 《乡土中国》(1948)、《乡土重建》(1948)、《从事社会学五十年》(1983)、 《费孝通社会学文集》(1985)、《记小城镇及其他》(1986)、《边区开发与社会调查》 (1987)、《费孝通民族研究文集》(1988)《行行重行行――乡镇发展论述》(1992)、 《费孝通文集》(1999)等,论文多篇。1980年3月,国际应用人类学会授予他该年度马林诺 夫斯基名誉奖;1981年11月,英国皇家人类学会向他颁发了该年度赫胥黎奖章。费孝通书缘 巴丹  您读的第一本经典作品是什么?   《三国演义》。   对您的读书生涯产生重大影响的人是谁?  我的姑父。在我童年的时候,姑父在上海给我订了一本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少年文艺》, 作为过年的礼物。送报人把印有我名字(收件人)的刊物递到我的手里,这是我第一次看到自 己的名字被印成铅字,这本书也是我读到的第一本专门写给孩子看的书。   您怎样看待读书与做人的关系?   多读书,多写文章,做一个好人。   您上网吗?也看e-book吗?   不上网,但是有人会搜集一些网上的资料给我看。金庸:一生乐趣在读书   一个人身处逆境的时候,在书中能够得到安慰。书是一生最好的朋友。   自幼酷爱读书,并且笔耕不辍,是一名成功的报人、社会评论家和著名的武侠小说作 家。1955年在《新晚报》发表第一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1972年9月《鹿鼎记》连载完 结,金庸宣布封笔。20年间先后完成“飞雪连天射白鹿,一生为学术 巴丹  费孝通   我是1930年从东吴大学转到燕京大学的。我原来不是搞社会学的,原本想学医,到了北 大,才开始学社会学,这是我学术生命的开端。   这个决定是在20岁那年作出的,我不再满足于仅仅帮助病人治疗身体上的疾病这个目标 。人们的病痛不仅来自身体,其实,来自社会的病痛更加深重。所以,我决心不再学医为一个 一个人治病,而要学习社会科学去治疗社会的疾病,这些想法和鲁迅、冰心的想法是一样的。 我在北大读书时,教我的老师恰恰是冰心的丈夫吴文藻先生,他提出了社会学要中国化的问 题,还提出要用人类学的方法来进行实地调查。吴先生的这两个观点为中国的社会学开创了一 个新的风气,我受这个影响极大,我后来所走过的道路正是这样。   1980年,组织上给我平了反,决定重建社会学系。这时,我们中国的社会学实际已中断了 27年,我的老师一辈活着的寥若晨星,我自己也70岁了。怎么办呢?一门学科可以挥之即去, 却不能唤之即来,一旦中断后想恢复或重建时,就得从培养人做起。因为科学知识需要积累, 需要一代代相传,没有这种薪火相传,人类就没有今天的文明。所以,当时就决定在大学里设 置社会学系。北京大学为重建社会学贡献了力量。就在北大社会学系成立之后,我应聘为这个 系的兼任教授。1985年,我离开社科院,开始主持了北大的社会学研究站。由于我并不在北大 编制之内,所以有时加上名誉两字,但这绝非挂名,而是实职,因为我有任务,如讲课、带研 究生和指导研究工作,我把主要精力放到北大,还是为了要在中国重建社会学中贯彻吴文藻先 生提出的社会学要中国化的思路。   我最喜欢教书,我搞了一辈子教育,我也喜欢别人叫我老师。为什么呢?我认为学问是一 生的事情,学问是立身之本。没有学问不行,我把学术视作我的生命。咱们中国古人讲,要立 德、立功、立言,这“三立”很重要啊!学术正是这“三立”的根本,要以学为本,这是我一 生的追求。可以讲,我一生都是为了学术,没有别的东西,我这辈子学术的中心思想就是四个 字:志在富民。书约金庸 巴丹  金庸如今已将近80高龄,但是他仍然保持每天四五个小时的读书时间,对此,他很满意: “书放在前面,这边有一本英文大字典,那边有一本法文大字典,一路看一路记笔记再一路查 书,看得很仔细的。我现在读历史书,中外历史书都看。每个朝代的书都读,也不一定是通 史,但是看得很仔细。一直喜欢读《资治通鉴》这部书。往往躺在床上休息时,信手拈来就看 《资治通鉴》。”金庸简介 巴丹  金庸,原名查良镛,1924年出生于浙江海宁的名门望族,家学渊源,祖上有“一门七进 士,叔侄五翰林”的荣耀。他自幼酷爱读书,并且笔耕不辍,是一名成功的报人、社会评论家 和著名的武侠小说作家。1955年在《新晚报》发表第一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1972年9 月《鹿鼎记》连载完结,金庸宣布封笔。20年间先后完成“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 鸳”十四部小说,成为武侠小说的典范,在大众中广为流传,影响深远。金庸:自幼与书结缘 巴丹  从小我爸爸、妈妈就觉得我读书时间太多,老是让我出去外边玩玩,我爸爸就陪我去踩脚 踏车。他们好意让我和他们一起去乡下玩玩儿,讲了几次。我还是喜欢自己看小说,比较有兴 趣。我父母认为小孩子不喜欢玩不太好,常常鼓励我出去玩。我觉得出去玩反而就有些痛苦, 我情愿在家里看书,就开心了。   我一个家在香港,一个家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常常搬来搬去的。所以有些书不太用的就 搬到澳大利亚。我最近在修改我的小说,要翻阅记载有关历史事件的书籍,常常用的书就放在 书房里面,不太用的我就放在外面另外一个地方。我喜欢坐拥书城。 金庸书缘 巴丹  您青少年时期最喜爱的书籍是什么?   拿到书就看,学校图书馆的书籍都借阅过。我从小就最爱看小说,先看中国的四部小说; 中国的小说没的看了就看外国的翻译小说,不过,我还是喜欢看中国的小说。稍微大一些的时 候喜欢看巴金的小说。在9岁左右的时候,我全部看中国的小说。外国翻译的小说,也以旧小 说为主。小时候就看《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这些中国 的小说容易看,外国小说是经过翻译的,文字的结构小孩子不大容易接受。   您读书的方法是什么?   我看书,一本钟爱的书就一字不放过地仔细读。尤其是在看英文书的时候,我看到一个不 认识的字,马上查字典,这本字典查不到,再查大字典,查到为止。我是下苦功夫、用比较笨 的办法读书,把这些笨办法累计起来,自己看多了,看书也就容易了。难关就这样一关一关地 过去了。   好书可以一读再读。有一本《哲学的趣味》,是美国人写的,讲哲学的。初中一年级的时 候看的翻译本,我觉得他写得很有趣味,当时不是完全懂。但后来年龄大了,再看英文本了解 比较多了,觉得这本书写得轻松活泼,有些问题讲得很好。   您最大的读书心得是什么?   读书的好处很多,如果一个人生病、遇到灾难,在书本当中能够得到安慰。书本不但可以 得到知识,也是一生最好的朋友。在自己很寂寞、很困苦的时候,在大家都反对、同学都反 对、老师也反对你的时候,看书就心情平衡了。世界上遇到困苦的人很多很多,大家咬咬牙就 过去了。不管是小的读者还是年龄大的读者,提倡侠义精神,对自己是有益的,做事情要有努 力的方向,帮助别人,为了国家和社会,不要过分自私自利,不要妨碍别人。我最希望青少年 看了我的小说,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要挺身而出。而且要有观念,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 的,要做好的不要做坏的。   您怎样看待读书与做人的关系?   一个人读书,最后变成文人,变成读书人,所以应该多读书。但是世界上各种各样的人都 有,不需要大家一定都读书,做文人。就中国古代传统而言,读书人可以考中进士、状元。但 是现代人,读工科、理科的不需要读很多书的,脑子要聪明、有创造力很重要。   我觉得我读书不是大人逼出来的,完全是自己的兴趣所在。也不是读了书之后目的怎么 样,但是我课外书读得多,考试成绩很好。所以跟小朋友讲,你要考试考第一名,考中学、考 大学,要成绩非常好,非读书读得多不可,书读得多中文就好了。我多看英文书,英文就好 了,中、英文都好了什么考试都不怕。   如何看待如今孩子们的低龄化写作以宣泄心中的苦闷?   我觉得年轻轻的,你的困苦尽量不要向人家诉说,我很苦呀,我很苦呀,男子汉的苦就苦 在自己的心里。人家来问苦不苦――不苦,痛不痛――不痛。一个男人应该这样子。女孩子哭 哭啼啼没有关系。所以一个男孩子诉苦,我觉得不够男儿气。   在上中学的时候,您曾经出过一本指导同学们考试的书吗?   因为家里经济断绝,穷得没办法,我们几个同学就编这样一本书可以赚钱的。结果我们果 然赚到很多钱,不但自己供自己读书,上了大学,还帮助了其他的同学。所以我觉得,人家说 我从小有赚钱的天才,能看到哪里可以赚钱。现在到老了,我赚钱都不是很难的,我觉得也很 容易的。所以人家也认为我开金庸茶馆,商业化,但现在这些事情不屑做了。我的股票还赚 钱,看得都是很准的。不需要去做这些小东西来赚钱,赚一两千没意思。我做投资、搞商业, 十万、八万很容易赚到,不会做这些小东西。武侠小说的魅力 巴丹  金庸   我现在认为我的作品是通俗小说的类型。通俗小说就是得到大众爱好、喜欢的,大家比较 了解、比较能够接受的一种小说。武侠小说基本还是一种娱乐性,人家觉得好看,看热闹。有 些文化的意义、人生意义,都是我加进去的,人家对我的小说评价比较高的,就是因为除了一 般性的好玩儿、好看之外还有一些意思,一些人生的味道。  如果青少年朋友们自己很努力地看武侠小说,他们会从书中得到了教育、教训。《鹿鼎 记》你看就看了,不要学韦小宝。其他的书你会得到教育,就是应该做好人,应该做个侠士、 不做坏人,在其他的小说里都讲到的。韦小宝做坏事有好结果,这个对青少年来说可能是一种 不良的教育,但这本书目的不是给青少年看的,而是描写国人中一种比较不好的习性,韦小宝 是一个反面、负面的人物,不值得学习。   回想自己的青少年时代,我觉得最大的幸福,就是幸亏父母没有死。经过抗战,很多时候 趴在地下,旁边的炸弹、机关枪在扫来扫去的。在流浪的时候只能够穿草鞋,很冷很冷的,也 没有饭吃,艰难困苦都经过了。我觉得现在回想这些困苦的锻炼挺好的,我不怕死的。比如上 神州五号,我太太就问我你怎么样,我说我喜欢上去。对生死问题看得很清楚,我在经过这些 困难的时候,都不会害怕的。何祚庥:读书是为了追求真理   读书的魅力在于它为人们追求真理铺展了道路。当一个人决心为真理而战的时候,他就必 成为勇士。   何祚庥,1927年生于上海,原籍安徽望江。195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中国科学院院 士,北京大学科学与社会研究中心兼职教授、科学技术哲学专业博士生导师。积极参加捍卫科 学尊严、揭露和反对伪科学等活动,并做出重要贡献。书约何祚庥 巴丹  提起那些著名的科学家,人们首先想到的,也许是他们在专业领域的辉煌成就。其实,我 们更应该敬重的是他们的科学精神,是他们为探索、捍卫真理而舍弃一切的精神。   何祚庥是著名的理论物理学家,在粒子物理和宇宙论的研究中成就斐然,曾参与国防研 究,为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的试验成功立下了功勋;同时也是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哲 学博士生导师。他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两栖学者”。  鼻梁上架着近视眼镜的何祚庥,略显清瘦。对于一般的人来说,他一生探索的专业领域太 深奥了。但他以科学家的胆识和勇气带头向伪科学宣战的响亮声音,却为普通百姓所熟知。何祚庥简介 巴丹  何祚庥,1927年生于上海,原籍安徽望江。195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曾在中共中央 宣传部工作。第八、九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科学与社会研究中心兼职 教授、科学技术哲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理论物理专业博士 研究生导师,中国科协促进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联盟专门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自然辩证法 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无神论学会副理事长。早期从事粒子理论、原子弹和氢弹理论的研究。 关注科学领域中的哲学问题,是建国后我国科学方法论研究事业的早期开拓者之 一。近十几年来关注社会现实问题,曾就科技政策、教育政策、文艺理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等若干理论问题以及当代经济建设所应关注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发表文章。近年来积极 参加捍卫科学尊严、揭露和反对伪科学等活动,并做出重要贡献。主要著作有《量子复合场论 的哲学思考》(1997年)、《从元气说到粒子物理》(1999年)、《何祚庥与法轮功――1999年夏 天的报告》(1999年)、《我不信邪――何祚庥反伪科学论战集》(1999年)。何祚庥书缘 巴丹  改变您人生的书是什么?   斯密司的《军用原子能》,正是此书促使我由学习化学转向学习物理。因为此书以较通俗 的形式介绍了美国物理学家发明原子弹的故事。   您青少年时期最喜爱的书籍是什么?  还珠楼主的《蜀山剑侠传》。这是一本想像力极其丰富的书,那时我看得如醉如痴。也许 现在应看的是金庸的武侠小说,但《蜀山剑侠传》还是值得一读的。   您的读书格言是什么?   对不同的书,要有不同的读法。有的细读、精读,有的翻一下也就可以了。   您读的第一本经典作品是什么?   列昂节夫的《政治经济学》。它也许算不上经典作品,但正是这本介绍马克思政治经济学 的入门著作,引导我走向革命。   对您的读书生涯产生重大影响的人是谁?   我的妈妈。正是她在我的幼年时期,培养了我独立学习的习惯。   您最大的读书心得是什么?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书本知识是重要的,但必须批判地去读。   您怎样看待读书与做人的关系?   不读书,就不会做人;但只读书,仍不会做人。   您认为中小学阶段的读书量应为多少?   在学好正课之外,多多益善。   您建议哪些书可不读?   有一些是备查的,不是供人们阅读的,但要学会如何才能查到你所需要的东西。   读书有什么捷径?   无捷径可走!   沿着前人读书的经历、路程,也许会省力一些,但最重要的是学会自己选书去读,自己能 读下去。   您怎样辅导自己的子女读书?您对他们读书有要求吗?   帮助孩子掌握独立学习的方法。   为什么有人读书很多,却成为“书呆子”?   因为他“为读书而读书”!   您有一生的阅读计划吗?如何制订出来的?   读书是要讲一点缘分的。   许多有意义的书,是自己发现的。   有些青少年迷恋上网和看电视,您的忠告是什么?   电视不能取代读书,因为读书不仅是读,而且要想。   您上网吗?也看e-book吗?   网上垃圾太多了!太浪费时间!   读书能不能吃“快餐”?   如果为了“清闲”,为了“知道一些”,“快餐”也是可取的。不要做常识分子 巴丹   巴丹   在形形色色的知识竞赛节目中,常识让人们感受到知识的快乐,但你很难把这些娱乐节目 的参与者与知识分子挂起钩来。有人把他们比喻为“常识分子”。对于问题,他们仅仅是“知 道”,或者是“猜到”。当然,无知是不幸的,但常识也不过是知识的泡沫,并不能让人体验 到驾驭知识和追求真理的快乐。  从学习知识中树立科学精神,比简单地记住一些知识更重要。   很多书籍是传播科学知识的。因此,在读书的配餐中,知识性的书籍占了相当大的一部 分。但是,许多知识性书籍并没有令我们的小读者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树立起科学精神、科学 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特别应当强调的是,要在科学知识的学习中,感悟人的精神追求。如果知 识成为装点门面的傀儡,它又能给我们的生命什么营养呢?这些书籍在告诉孩子们这是什么, 为什么是这样的时候,很少带给孩子们发现真理的乐趣,很少激发他们说出自己的主张。这不 仅成为某些科普类知识类书籍的缺欠,更反映了一些人对知识的迷信与膜拜。我们对已有的知 识津津乐道,缺失的是批判与反省;忽视对未知事物的兴趣、渴望和探索,知识的积累反而成 为孩子们科学探索和前进的掣肘。人们不禁担心,知识分子会不会退化为常识分子?他们知道 的东西确实不少,但他们只有知识的皮囊。这也许就是一些人会从科学的崇拜者变成伪科学信 徒的原因吧。科学不是机械的、实用主义的。它应当充满了人文精神,具有丰富的人性化内 涵。它告诉孩子感悟生活的方法,鼓励孩子去梦想,激发他们去实践。我们的科学前辈是从没 有答案、或者不相信前人的答案而发现真理的。尊重但不迷信,追问并能够质疑,继承并能够 批判,是我们对待既有知识的科学态度。茅于轼:用书籍丰富人生   读书让精神丰厚,让心灵充盈,让思想纵横捭阖。不囿于一门学术,穿越壁垒,拓展视 野,终成大家。   茅于轼,1929年生于南京。1950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机械系,以后20余年从事铁道机械 机车车辆研究。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从事运输经济、数理经济的研究。1993年以后连续三届 被选入美国Marquis世界名人录和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世界名人。书约茅于轼 巴丹  著作等身,是许多学者引以为自豪的,但这不是学者惟一的标志。学者的真正价值在于他 的科学精神,在于他的求实态度,在于他的独立思考。   被称为“中国经济学家第一人”的茅于轼,平生的第一个职业是火车司机,第一部学术专 著是《蒸汽机车操纵和焚火》。20世纪70年代初,他参与了两个项目的论证与评估工作:一个 是青藏铁路的立项论证;另一个是淘汰蒸汽机机车,改用内燃机机车。在项目论证过程 中,他意识到经济学的重要性,意识到经济学是要研究在资源的约束条件下求得效益最大化的 问题。他深厚的数学修养更使他一下子领悟到,经济学的本质在数学上就是数学规划问题。非 常巧合的是,就在这一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了线性规划的创始人康托罗维奇等人。茅于轼 在当年闭塞的学术环境里,从一开始就抓住了经济研究的世界前沿问题。在此后的几年里,他 潜心构造自己的经济学世界,《择优分配原理――经济学和它的数理基础》、《生活中的经济 学――对美国市场的考察》相继问世。   此后,茅于轼的研究领域进一步扩展,写出了《中国人的道德前景》、《谁妨碍我们致 富》等著作。近年来他写的大多是几千字一篇的经济随笔,从细微处入手,深刻地探究、揭示 生活中无处不在却又非常重大的问题。茅于轼简介 巴丹  茅于轼,1929年生于南京。1950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机械系,以后20余年从事铁道机械 机车车辆研究。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从事运输经济、数理经济的研究。1993年退休后任民办 的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理事。先后担任亚洲开发银行、非洲能源政策研究组、联合国开发计划 署顾问,现任国内外五种杂志的主编、顾问、编辑和编委。1993年以后连续三届被选入美国 Marquis世界名人录和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世界名人。著有《择优分配原理――经济学和它 的数理基础》、《生活中的经济学――对美国市场的考察》、《中国人的道德前景》 (该书获1999年安东尼?费雪国际纪念提名奖)、《谁妨碍我们致富》等书和百余篇关于经济 理论、经济政策、能源环境、道德问题等方面的论文和研究报告。茅于轼书缘 巴丹  改变您人生的书是什么?   维纳的《控制论》(中译本,商务印书馆出版),贝尔曼的《应用动态规划》(Richard Bellman:Applied Dynamic Programming)英文版。   您青少年时期最喜爱的书籍是什么?  上世纪30年代出版的杂志《科学画报》。如果现在仍有类似的杂志,我肯定会介绍给青年 人,它培养了我的好奇心和科学地思考问题的方法。它图文并茂,小学生也能看得懂。   您为青少年推荐的书是什么?   首先,我认为各年级的教科书都值得仔细反复阅读,它们代表人类知识的结晶。到了高 中,不妨再拿初中的教科书读一遍,到了大学不妨再读一遍高中的教科书。温故而知新,这句 话一点也不错。知识需反复体会才能真正成为自己的东西。   您的读书格言是什么?   读书不在多,在于精。所谓打好基础,就是精通几本书,然后再博览群书。切忌读了许多 书而没有留下印象,没有找到可以指导自己思考问题的方法,这样读书纯粹是浪费时间,所以 选好书十分重要。   您读书的方法是什么?   对好书要反复读,书中讲的道理要自己去重新发现一遍,要懂得当初人们是如何克服了传 统观点而认识世界的。例如人们如何从以为地球是平的到知道它是球形的,如何从以为“万物 趋向于静止”到懂得“动者恒动,静者恒静”,并进而又认识到宇宙最终将死寂。   您读的第一本经典作品是什么?   《古文观止》。我只读了其中三四十篇,每篇都能背诵(现在知道不够,至少应该读一百 篇。全书有222篇)。它帮助我打好语文的基础,同时也增加了历史知识,至今我仍经常翻 阅,每次必有所获。   对您的读书生涯产生重大影响的人是谁?   我在高中时的一位中文老师。他教我们读《论语》,在教室里朗读时声调抑扬顿挫,得意 的时候眉飞色舞,手舞足蹈,使我领会了《论语》文字之外的精神,大大地帮助了我理解这部 伟大的著作。但我到了六十多岁时发现孔子思想有局限性。   您最大的读书心得是什么?   虽然是平凡的道理,也要反复思考才能真正掌握。但一旦掌握,一辈子受益无穷。无论是 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真正掌握了,自己就变成一个懂事理的人。世上的人大多数都是有文化 的,至少是初中毕业的,但懂事理的人却不多。当今最缺的是社会科学的知识,不是科学精 神,而是迷信在主宰着一些人。   您怎样看待读书与做人的关系?   书读得多的人未必是道德高尚的人,反之,文化低的人未必一定是坏人。但是否明事理, 则和读书多少有关,明事理的人能做出合乎理性的选择,有助于自己事业的成功和人生价值的 追求。知识丰富的人,人生也更丰富。   您认为中小学阶段的读书量应为多少?   初中生一个学期除了认真读好教科书,再读50~100页精选的课外读物就够了。高中生大 概应加倍,大学生可以再加一倍。   您建议哪些书可不读?   除了教科书、经典著作,别的都可以不读。   读书有什么捷径?   要分精读和粗读。对经典书必须精读,有的要背诵,要反复地读,其他书不必花太多的时 间,否则就是浪费。所以判别一本书是否值得精读十分重要,这需要有人指导。   有些青少年迷恋上网和看电视,您的忠告是什么?   千万别迷恋上网和看电视,要约束自己。每周上网、看电视的时间要有硬性限制,一般不 超过10~15小时。叶永烈::读高尚的书,是在与高尚的人谈话   书是在潜移默化之中,升华你的灵魂,增加你的知识,开拓你的眼界,提高你的才干。   读过叶永烈的《小灵通漫游未来》吗?这部创作于1961年的科幻小说,1978年出版时引起 轰动。之后一版再版,发行达三百万册之多。 书约叶永烈 巴丹  读过叶永烈参加编写的《十万个为什么》吗?这是他1959年刚刚20岁时参与编写的平生第 一种书。自1960年首次出版发行,长销不衰,总印数超过一亿册。这是一个天文数字,而这个 数字,还在不断增加。   读过叶永烈的《小灵通漫游未来》吗?这部创作于1961年的科幻小说,1978年出版时引起 轰动。之后一版再版,发行达三百万册之多。当年《小灵通漫游未来》的读者最津津乐道 的是,小灵通梦幻中的机器人、气垫船、电视电话机、电视手表、飘行车、人造器官、环幕立 体电影、隐形眼镜……一系列新奇古怪的事,今天都已在我们的生活中司空见惯。叶永烈的 《小灵通三游未来》是通过e-mail弹指之间传至少年儿童出版社的,出版社仅用了几分钟就将 全文打印出来。叶永烈感叹道:“这真是高科技速度。40年前,我在写《小灵通漫游未来》 时,连科学幻想都没想到。”叶永烈简介 巴丹  叶永烈,1940年出生于浙江温州。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现为上海作家协会专业 一级作家。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常务理事,世界科幻小说协会理事,香港海外文联名誉主 席。1951年开始发表作品,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现已出版180多部著作。系《十万个为 什么》的作者之一,创作了大量科普作品,代表作是三部《小灵通漫游未来》。主要新著为 《叶永烈自选集》、《红色的起点》、《历史选择了毛泽东》、《毛泽东与蒋介石》等多部传 记作品。作品曾在美、英、法、日等多国出版或发表。其作品数十次获奖。1998年获香港“ 中华文学艺术家金龙奖”,1989年被收入美国《世界名人录》,并被美国传记研究所聘为顾 问。叶永烈书缘(1) 巴丹  叶永烈有一个“超级”书房――20平米的房间,两面高墙全都设计成下面柜子、中间书 架、上面巨大的顶柜――那顶柜像一条巨龙绕了书房一圈。所有柜子一律白色,配上鲜红把 手。一共有22个柜,9个大抽斗,5个上下五排的大书架。另外,他家有六台计算机,两台复印 机,一台传真机。除外出采访外,他差不多每天有十小时是在书房里写作度过的,他的家,就 是他的写作工场。叶永烈的“资料”除藏书外,还包括他的手稿、书信、剪报、日记、采访笔 记、上千盘录音带、几万帧照片与底片、珍贵材料、几千张按地区分类“高密度”粘 贴的名片、形形色色的获奖证书、顾问证书、聘书等等。   改变您人生的书是什么?   苏联作家伊林所写的《十万个为什么》。我在上中学的时候,被这本书深深迷住。作者伊 林仿佛是一位热心的导游,带领我进行一次特殊的游览――“室内旅行”。在“旅途”中,作 者提出一系列的为什么,比如穿三件衬衫暖和还是穿一件厚度相当于三件衬衫的衬衫暖和?自 来水怎么来到你的家里?你知道镜子的秘密吗?……   由于这本书的影响,在我20岁的时候,成为中国版《十万个为什么》的作者。当时,我还 是北京大学的学生,由于文笔活泼被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看中,参加第一版《十万个为什么》 的创作,成为该书最年轻也是写得最多的作者。至今,中国版《十万个为什么》的发行量已经 超过一亿册。   从《十万个为什么》的读者,成长为《十万个为什么》的作者,这本书改变了我的人生。 从此,我走上作家之路。   您青少年时期最喜爱的书籍是什么?   对于我来说,青年时期最喜爱的书也是伊林的《十万个为什么》。   您为青少年推荐的书是什么?   对于今天的青少年读者来说,我推荐中国版的、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十万个为什 么》。   请注意,我强调了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十万个为什么》。这是因为自从1961年上 海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十万个为什么》丛书以来,该套书在中国引起广泛的注意,成为中国 的名牌图书。迄今已经修订再版五次。最新版本是2000年出版的新世纪版《十万个为什么》。   《十万个为什么》是大众化的、小百科全书式的、生动活泼又深入浅出的知识读物。《十 万个为什么》中的每一个“为什么”,都来自生活,都来自读者身边。贴近生活、贴近读者, 也就使《十万个为什么》贴近了大众。《十万个为什么》的成功,还在于“套”字上。《十万 个为什么》在策划初版时,就注意到成龙配套,包括自然科学的各个学科。   您的读书格言是什么?   只要勤奋读书,书就会给你知识,而知识就是力量。   您读书的方法是什么?   我把书分为两种:一种是泛读的书。读这样的书,是为了拓宽知识面。我读的时候,往往 速度很快。读着读着,读到自己很感兴趣的部分,就降低阅读速度,细细读。过了这一部分, 也许又恢复了快速阅读。   另一种是细读的书。这些书往往与自己的专业直接有关,我不仅细细地读,而且反复读, 务求弄懂弄通。   您读的第一本经典作品是什么?   我读的第一本经典作品是《鲁滨逊漂流记》。鲁滨逊在荒无人迹的海岛上,以顽强的毅力 战胜各种艰难,给了我很大的鼓舞。另外,鲁滨逊与“礼拜五”之间的充满人情味的互助、交 流,令我感到非常亲切。《鲁滨逊漂流记》燃起我远涉重洋、无畏探险的勇气,而在读这本书 的时候,我还从未离开过故乡――温州。   对您的读书生涯产生重大影响的人是谁?   我喜爱巴金。我最初从长篇小说《家》、《春》、《秋》中认识作家巴金;后来从《随想 录》中认识讲真话的思想家巴金。《随想录》深刻地剖析了巴金自身,也揭露了“文革”的丑 恶。读《随想录》,促使我写下了关于“文革”的纪实长篇《“四人帮”兴衰》。 叶永烈书缘(2) 巴丹  您最大的读书心得是什么?   我最初是读父亲那四大柜藏书,后来就向图书馆借书,我至今保存着中学时代的三个借书 证――学校图书馆、温州市图书馆、温州市文化馆。中学时代大量读书,使我养成了读书的习 惯。后来我大量买书,我的家成为“万卷户”,拥有数以万计的图书,如同一个小型图书馆。 迄今我仍每日读书不止。  从借书、读书到写书,到成为作家,我的一生始终与书为友。   书在潜移默化之中升华你的灵魂,增加你的知识,开拓你的眼界,提高你的才干。   书是良师,书是益友。开卷有益,日日进步。   您怎样看待读书与做人的关系?   读高尚的书,是在与高尚的人谈话。这样的谈话,在不知不觉之中,使你也变得高尚起 来。   您认为中小学阶段的读书量应为多少?   中小学阶段,以多读中外名著为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要从繁重的功课中解放出来, 从中外名著中呼吸新鲜空气。   我在中小学阶段,主要是利用寒暑假读书。差不多两三天到一星期要“啃”掉一本书。   您建议哪些书可不读?   属于“精神鸦片”的坏书,不应该读。无聊的书,可以不读。工具书可以不读,但是要学 会如何查阅工具书,需要的时候查阅需要的条目或者章节。   读书有什么捷径?   如同我在前面说过的那样,应该根据自己的需要把书分为泛读书和必读书。泛读如同走马 观花,细读如同下马看花。详略得当,你就可以用有限的精力和时间,获得最佳的读书收益。   您怎样辅导自己的子女读书?您对他们读书有要求吗?   我拥有众多的藏书。两个儿子小时候,我给了他们每人一张图书那么大小的硬纸板。我对 他们说,家中的书,你们可以随便看,但是拿哪本书就把硬纸片插在哪里,读后放回原处。   我的长子什么书都喜欢看,而次子则只爱看自然科学以及围棋书。   后来,两个儿子都去美国读研究生。长子在美国宾州大学获得硕士学位之后,一天,忽然 给我打来电话,问家中那本《巴顿将军传》还在吗?我一边回答说还在书架上,一边感到惊 讶,他怎么会问起《巴顿将军传》?原来,他在毕业后,到一家美国汽车公司求职。那天,有 二十多人角逐一个职位,内中惟有他是中国人。考官见到他,不问汽车专业方面的问题,而是 问他知道巴顿将军吗?由于他在小时候看过《巴顿将军传》,便娓娓道来,最后说巴顿将军死 于车祸,这与汽车有关。就这样,居然他被录用了!因为那位考官见他是中国人,随意问他是 否知道巴顿将军,看他对美国有多少了解。长子由于知识面广,又擅长交际,后来成为美国一 家公司的部门总经理。   次子则在美国获得电子计算机硕士学位,如今在美国埋头做软件设计,成为专业内的一把 好手,但是他不像哥哥在方方面面那样活跃。   最初,我希望把两个儿子培养成一文一理。但是,我很快就发觉,不能以自己的“人才设 计”蓝图去要求儿子。我以为,爱因斯坦所说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很有道理,所以任其发 展。   老大曾经读文学书,喜欢写作,初三时就出版了童话集。但是高中时喜欢理科,报考上海 科技大学。他是全班第一个获得美国大学全额奖学金的学生,到了美国读研究生。   老二不喜欢看文学书,在高中时就要我给他买大学生才看的《范氏大代数》,还订了一份 《围棋报》。他良好的数学基础使他在高中时就获得美国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一等奖,不经高考 直升上海交通大学。   如今两个儿子都挑选了理工,没有一个继承我的衣钵,但是我也很高兴。   为什么有人读书很多,却成为“书呆子”?   读书在于活用。死读书,那就是“书呆子”。叶永烈书缘(3) 巴丹  您有一生的阅读计划吗?如何制订出来的?   我读书无计划。如今,我写作什么读什么。比如,我写五十万字的纪实长篇《行走俄罗 斯》,在前往俄罗斯采访之前,大量阅读了有关苏联、苏共、列宁、斯大林以及沙皇、赫鲁晓 夫、戈尔巴乔夫、叶利钦、普京等的图书。同样,为了采写关于“九?一一”事件的五十万字 的纪实长篇《受伤的美国》,又阅读了有关美国以及阿富汗、本?拉登等的大量图书。 当然,我更多的是阅读有关中共党史方面的图书,我写了关于中国共产党八十多年历程的多部 长篇纪实文学。   有些青少年迷恋上网和看电视,您的忠告是什么?   电视不可不看,我是着重看中央电视台每天的《新闻联播》以及《焦点访谈》。对于电视 连续剧,我只看好的。上网也是如此。在我看来,把大量时间花在那些平庸的电视剧上,太不 值得,不如看书。   您上网吗?也看e-book吗?   我天天上网,主要是浏览新闻,但是我无法在网上“挂”着,因为我没有那么多的时间。 上网使我消息灵通,使我的目光更加敏锐。   我不大看e-book,除非那e-book是书店里买不到而又很有参考价值的。   读书能不能吃“快餐”?   读书吃“快餐”,其实就是我所说的走马观花式的泛读。不要以为读得快就不好,我常常 能够以“一目十行”的速度迅速扫描一本泛读书,而且能够提纲挈领地说出这本书的要点和特 色。所以读书吃“快餐”,而不是囫囵吞枣,也是一种读书的本事呢!e-book,阅读革命 巴丹  巴 丹   网络,是一种新的阅读介质。读书好还是读e-book好?这个命题让人们犯难。卢梅坡《雪 梅》诗云:“梅虽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此说是也。介质的不同,也是各有千秋, 并没有绝对的优劣。  实际上,正是介质的发展使阅读发生着一次又一次的革命。   现在,人们仍然对纸介媒体保留着敬畏。这可以追溯到蔡伦发明纸张以后的全部阅读史。 在以纸介为载体的阅读文化中,人们常常会沉浸在对传统的缅怀之中。会像冰心一样怀念小橘 灯,怀念书桌前的炭火,红袖添香,研墨洗笔。再古一些的人呢?他们一定怀念厚重的竹简, 沉重的铜铁,柔软的帛,甚至是石碑,甲骨,热爱上面镌刻的那些永垂不朽的字。   实质上,新媒体所赖以建立的阅读基础,根本上与书籍并没有差别,它在解读方式上以自 己的特点发展了巨大的空间。   网络的特点在于它“互动”的阅读方式。从目前的情况看,互动阅读与传统的读纸介书籍 的“控制阅读”之间并非一种替代的关系,反而有互补的作用。   书籍是经过编辑和梳理的成品,而网络需要个人的编辑和选择;书籍是经过烹饪的熟食, 后者是原生态的生食。两者各有不同的功能,也不能互相替代。随着传播方式和手段的迁演, 人们对媒体的接触程度大大提高了。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网络方式是人们媒体接触方式中 不可或缺的一种。   网络阅读开始了阅读方式的一场革命。   在这场革命中,我们看到了网络媒体虽然不能取代其他媒体,但它有着明显的先进性。   网络是无极的,它巨大的包容性,使信息无限流通,最大限度地满足了我们对信息的需 求。现在用搜索引擎查资料,你可以瞬间得到你想要的东西。这么说吧,就算是大海捞针,只 要这一根针在,你就能捞到。这就是网络。在网上我们可以如天马行空,这是一种全新的“阅 读”方式。   这是时代的、高效的阅读方式。你必须知道,如果你还仅仅迷信纸书,将来,纸贵如锦。 在纸媒体为主流媒体时代成长起来的人们,依然怀念纸书。而我们这一代人,下一代人,将在 电脑前长大,不必再触摸纸张的质感,同样可以触及写者的灵魂。当我第一次读到尼葛洛庞蒂 的《数字化生存》时,就立即意识到,我们的阅读乃至生存都将与网络蒂结不解之缘。   人们越来越习惯于方便快捷地从网络获得信息。读者群体的年轻化对阅读提出了更高的要 求,他们的阅读不仅仅是寻求精神上的皈依和认同,而越来越重视阅读带来的视觉享受和愉悦 感觉。网络所提供的,正是全方位的、个性化的、立体的阅读。   有人认为,书是精英文化,电子文化是大众文化。这种看法是有偏颇的。文化的层面不 同,并不取决于媒体介质的差异。纸介质并不比电子介质更高贵。介质所承载的文化品质与介 质本身无关。所以,无论书籍也好,广播电视也好,网络也好,本身只有传播特点的不同,并 没有高低雅俗之分。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都可以任选介质为其传播载体。   说得再透彻一点儿:介质本身有差异,但阅读的本质是一样的。大胆地上网吧,读e-book 吧,你将站在时代的阅读高端。陆天明:书是没有终点的人生   在人生转折和变移的关键时刻,书是路标。   令陆天明声名鹊起的,是他的“反腐败文学”。《苍天在上》、《大雪无痕》、《省委书 记》等力作,把他推上了当代中国作家电视文学创作的前沿。书约陆天明 巴丹  令陆天明声名鹊起的,是他的“反腐败文学”。《苍天在上》、《大雪无痕》等力作,把 他推上了当代中国作家电视文学创作的前沿。文学作品要为百姓鼓与呼,针砭时弊,为反腐败 摇旗呐喊,不仅需要作家的良知,更需要胆识。陆天明的创作迅速产生巨大影响,由小说而电 视剧,又由电视剧而小说,《苍天在上》发行12.5万册,《大雪无痕》发行18万册,《省委 书记》再创了新高,在电视剧开播之前就发行了22万册。《苍天在上》曾经创造的40%的收视 率和《大雪无痕》的热播,令他成为反腐败文学的领军人物之一,晋身大红大紫的 作家行列。陆天明简介 巴丹  陆天明,1943年出生,祖籍江苏南通,生于昆明,长于上海。国家一级编剧,中国作家协 会会员、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成员。现供职 于中央电视台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主要作品有大型话剧《扬帆万里》、《樟树泉》;中篇小 说集《啊,野麻花》;长篇小说《桑那高地的太阳》、《泥日》、《大雪无痕》、《省委书 记》;电影《走出地平线》;电视剧《华罗庚》(合作)、《不散的军魂》、《冻土带》、《苍 天在上》、《李克农》、《闻一多》等。陆天明书缘(1) 巴丹  您最近在读什么书?   我的创作,自己总结,感性的东西多,缺乏理性的深度和形而上的特殊魅力,对生活总体 把握缺乏相应的高度。所以,每写完一部大的作品,我都要求自己读一点书。“找补”一下 嘛。这两年读书,主要是读哲学书,海德格尔、福柯、德里达;另外也读一点历史。也许真正 读懂的东西不多,但我必须了解他们。我发现我们的情况和二三十年前的西方有相同之 处。美国当年也瞧不起受到大众欢迎的文化作品,如:《汤姆大叔的小木屋》,认为它缺乏艺 术含金量等。现在也有人认为,引起当代轰动的作品都是粗糙的。我觉得这种说法是不科学 的。历史上有多少经典名著是轰动了他们那个“当代”的!可以说数都数不过来。怎么能说他 们都是“粗糙”的?其实,美国的一位很著名的文学理论家就说过:“美国历史上伟大作家的 作品,除了个别的以外,都是畅销书。”我觉得,如果说拨乱反正以后中国文学曾经进行过一 次深刻的反思的话,那么,现在是需要进行第二次反思的时候了。第一次反思,作家争得了拥 有自我的权利,文学争得了表现人性的权利。现在需要反思的是,作家和社会、文学和社会、 作家和大众、文学和大众的关系到底应该是什么样的?如果不进行这种反思,继续把文学局限 在一个很小的自我圈子里,远远地脱离开社会和时代,我总认为,文学是走不远的。   改变您人生的书是什么?   改变我人生的,是“人生”本身。但是,书,总能帮助我在人生发生巨大转折和变移的关 键时刻,更好地认识人生和把握人生,更清晰地认识社会和把握好处在社会之中的自己。我说 不清是哪一本或哪几本书帮助我渡过了许多的人生关口。我只能说,没有书这样东西,我这一 生肯定会长久地在黑暗中摸索而无法获得“出头”的日子。   您青少年时期最喜爱的书籍是什么?   我十六七岁的时候,不幸患肺结核在家养病。那时我家生活十分困难,兄妹四人全靠母亲 一个人的工资过日子。我上午到街道团委去工作,每月可以获取十来元的津贴,贴补家用。下 午便躲到上海市图书馆去读书。从下午开馆读起,一直读到晚上闭馆。持续了大半年。我把当 时所能找到的俄罗斯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大师们的作品整个都读了个遍。这些作品里洋溢 着的深刻而丰富的人道、人文精神,使我大为振作。我总是和一帮年轻的病友,在我家附近的 一个小公园里激烈地探讨“国家”、“民族”的命运,探讨文学的走向。不久,我的肺结核居 然也好了。当然,要让今天十六七岁的孩子耐下心来再读陀斯妥耶夫斯基、契诃夫、屠格涅 夫、果戈里或托尔斯泰等大师的作品,可能会有一些心理障碍。但我还是希望等你们稍稍再长 大一点,对人生和社会有了一点责任意识后,能抽空读上几本。这里绝对有人类精神宝库中最 美好最动人最闪光同时又是最苦难和最艰涩的一些东西。   您的读书格言是什么?   有空就读。有空就读。再说一遍,还是“有空就读”。少年时期是这样,青年时期更得这 样,到老了,还得这样。当然,还得补充一句:没空抽空也得读。   您读书的方法是什么?   读自己爱读的书。读成就事业所需要读的书。一个时间段里,重点抓住某一类书猛读精 读,真正读出心得来以后,再换一类书继续攻。相信自己,但绝不放纵自己。   您读的第一本经典作品是什么?   《共产党宣言》、“老三篇”(毛泽东:《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 山》)、《红楼梦》、《鲁迅全集》、《死屋手记》、《契诃夫短篇小说集》。   对您的读书生涯产生重大影响的人是谁?   记得那年我还在读小学三年级,有一天晚上,我在写作文。爸爸问,写什么呢?我说写我 的理想。爸爸又问,你的理想是什么?我说我想当作家。爸爸立即显得十分兴奋,说,好啊好 啊,我的儿子都想当作家了。好啊好啊。两年后,他病逝了。他这一声“好啊好啊”,成了留 给我一生惟一的财富,惟一的激励。后来我才知道,他少年时也想当作家,但生活迫使他不得 不另择志向。于是我告诉自己,必须苦读苦写,因为我在完成我们家两代男人的一个共同理 想。 陆天明书缘(2) 巴丹  您最大的读书心得是什么?   浓缩起来说,那就是,通过读书,我终于明白我作为人的意义。我活这一辈子,必须对这 个国家、这个时代、这个社会和民众,担负起我应该担负的责任。否则,我就只是一个“动 物”而已。  您怎样看待读书与做人的关系?   读书和做人的关系,就跟吃饭和做人的关系一样。一个养我的身体,一个养我的灵魂。都 是年年月月天天不能少的。   您认为中小学阶段的读书量应为多少?   这得因人而异,量体裁衣。但有两句话总是对的:一,只要有可能,就大量读课外书籍。 别怕多,多多益善。二,尽量少看电视,腾出时间多读点书。电视这玩意儿,等老了再补看, 也还来得及(请电视台的同志别生气。好在我自己也是吃电视饭的)。   您建议哪些书可不读?   少不看武侠,老不看言情。   读书有什么捷径?   读书和做人一样,从根本上来说,其实没有捷径。天道酬勤是也。当然也得讲究方法。但 不管怎么个讲究法,我总觉得,归根结底,还是一个“勤”字。只有在勤读苦读中,你才能寻 找到适合自己的那个窍门和妙方。就我来说,做读书笔记很重要,然后每过一段时间,便重读 自己的笔记,其效果会事半而功倍的。   您怎样辅导自己的子女读书?您对他们读书有要求吗?   找机会跟他们讨论一些问题。   为什么有人读书很多,却成为“书呆子”?   我认为,首先得说清,做书呆子,也没什么不好。在当前过于浮躁的社会风气中,书呆子 不是多了,而是少了。真正成就大学问、大事业的人,还是得有一点“呆气”的。当然,只是 为了读书而读书,把自己读成一个书虫,一个只知把书装进自己肚子里,而不知去运用的“破 书包”,意思也不大。说到底得明白,读书只是一个手段,得实践社会和人生,才是真功夫。   有些青少年迷恋上网和看电视,您的忠告是什么?   网和电视都是好东西。但一定要做它们的主人,而不能做它们的奴隶。试着问一下自己, 我是它们的主人呢,还是它们的奴隶?经常这样问一问自己。   您上网吗?也看e-book吗?   上。也看。但绝不被它们“俘获”。   读书能不能吃“快餐”?   可以吃快餐。但不能只吃快餐。连发明“麦当劳”的美国人都知道,麦当劳吃多了,血脂 高,易患冠心病。咱们就更别钻进“麦当劳”里出不来了。   相关链接:陆星儿 陆川   陆星儿,陆天明之妹,作家。陆氏兄弟姐妹四人,陆天明排行老大。小妹星儿毕业于中央 戏剧学院,著有长篇小说《留给世纪的吻》、《精神科医生》、《我儿我女》,中短篇小说集 《呵,青鸟》、《天生是个女人》、《傍晚请别敲门》、《一个女人的一台戏》、《美的结 构》、《女人的规则》,散文集《一个女人的内心世界》、《我是母亲》、《女人的出头之 日》、《心有一处文库》、《潜在美人》、《白宫外的长椅》等。   陆川,陆天明之子,电影导演新锐。毕业于南京解放军政治学院英语系,后考进北京电影 学院导演系研究生班。而立之年,他导演的一部《寻枪》异军突起。巴丹:谈哲学之用 巴丹  《苏菲的世界》是一本关于哲学史的小说。销量目前最保守估计,也有900万册。这本书 让哲学走出象牙塔,成为热门书。   如何向一个人解释什么是哲学,是一件很难的事。如何告诉一个人哲学有什么用处,更是 一件无法做到的事。  比如陆天明近期开始“找补”的哲学书,也许是读至无可读处,才会去读。但哲学绝不是 哲学家的事,关于宇宙,关于人生,人总是逃不出哲学的天空。   如果在一个人的书单中找不到一本哲学书籍,这无论如何是一种缺憾。   关于哲学是什么,有很多答案,但从来没有一个答案让大家都满意。哲学到底要求证什么 呢?也许,它是对宇宙、对历史、对生命的根本意义的追寻,是对一切事物的根本出发点和最 终归宿的探索。   实际上,一个人可以不做什么“家”,但必须是一个哲学家。哲学的目的,在于发现更光 辉更灿烂的生命,在于更深刻更完美地表达自我,给生命以勇气、信念和智慧。比如,从一座 建筑物上,你可以发现建筑家的哲学思想。表面是钢筋混凝土,瓷砖马赛克,背后则是对人和 自然、人和人、人自身,对“有”和“无”、“虚”和“实”、“远”和“近”等诸多关系的 理解和安排。于是,建筑也就有了“解构主义”、“后现代主义”、“新自由派”、“雕塑 派”、“感性主义”、“粗野主义”等等哲学理念。   再说哲学有什么用处。很多人不喜欢读哲学书,是因为看不到哲学的实用价值。   哲学对于个体生活的意义是因人而异的。人的心灵要有归宿,要有支撑,它有时候是无形 的。而这种无形的精神之用,往往比物质的实用更有用。一般说来,个体生活实践的层次越 高、思考的层次越高,哲学就越为他所需要,对他就越有用;相反,当个体的生活实践和思维 层次越低、越狭隘,哲学就越不为他所需要,对他就越不直接有用。在人类历史上,越是伟大 的科学家、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甚至包括大艺术家、大军事家、大企业家等等,越是特 别关注哲学,他们在具体学科或事业上的成就往往有着鲜明的哲学的印记。   如是,则哲学不可或缺。有着哲学质量的人生,有着形而上思考的人生,才是美丽而华贵 的。二月河:随缘读书 学问自在   读书不求甚解也其乐无穷;读书偶得甚解,则可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了。   二月河的前半生都是在“厚积”,而读书搜集史料则是他“厚积”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 他500万字的清帝系列历史小说《落霞三部曲》,即《康熙大帝》、《雍正皇帝》和《乾隆皇 帝》,传遍中国,走红海外。书约二月河 巴丹  二月河出身于书香门第,祖籍在郑州。他祖父的一代,就有四个人分别是秀才、贡生、举 人和进士,而他的父亲和母亲都是1938年参加抗战的老八路。虽然从军打仗,但他的父亲对于 汉史,特别是西汉史很有研究。这也许是他从事文学创作的家庭氛围吧。由于历史的原因,二 月河也是十余年从军。30岁之前基本读完二十四史、37岁才立志写小说、44岁方始成名的二月 河,前半生都是在“厚积”,而读书搜集史料则是他“厚积”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  读二月河的帝王系列小说,最让人惊奇的是,那浩如烟海的史料,在作者笔下却运用得那 样自如,似乎是信手拈来。而作者对清代历史、文化、政治乃至社会百态的熟悉更是令人感叹 不已。二月河500万字的清帝系列历史小说《落霞三部曲》,即《康熙大帝》、《雍正皇帝》 和《乾隆皇帝》,传遍中国,走红海外。二月河简介 巴丹  原名凌解放,1945年生于山西昔阳。1968年入伍,当兵10年。现任河南省作协副主席,中 国《红楼梦》学会河南理事,河南省南阳市文联副主席。二月河40岁开始文学创作,致力于营 建“帝王系列”。以描述清代皇帝康熙、雍正、乾隆的三部长篇历史小说名闻天下,《雍正皇 帝》问世后曾荣获河南省政府文学大奖,并被改编成电视连续剧。二月河的作品共计500多万 字。已出版的自选集内容包括发表在全国报刊上的随笔、诗歌、散文等。二月河书缘 巴丹  改变您人生的书是什么?   我不认为有哪一本书能改变人的命运。从我自己来说是一种不自觉的激励过程。我读书过 程中没有什么功利目的,但是当读了很多书时,自然而然就有了一种积累,一种创作的欲望。   您读的第一本经典作品是什么?   印象比较深的是在文革中读到的一本没有头和尾的作品,只记得是一本国外作品。少年时 期读马克?吐温的《王子与贫儿》,这本书对我影响也比较深。   您怎样看待读书与做人的关系?   写书也需要一股气,人在禀赋方面如果不太正的话,写书的时候可能就会偏颇,这里面有 一个读书人的自我感受问题。读一些很差劲的书,甚至影响到人格的书,很可能写出来的东西 社会效果不好。写书的人可能心理不太健康,在掌握知识方面走了偏激的道路,写作的时候必 然把这种情绪流露出来。   对您读书生涯产生重大影响的人是谁?   最早是我父亲。我在五六岁时,他就给我讲《西汉演义》。他在给我讲《西汉演义》时, 书中大段大段的文字都能背诵。   您读书的方法是什么?   我主要是读明、清时期的文章,读得多了就像读报纸一样(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您的读书格言是什么?   读书不求甚解,人生一大乐事。爱读书这一条,我至死不会变。   您读书有什么捷径吗?   这是有一个过程的,开始的时候拿到一本书不知道好歹,以后读多了,才发现不好,最后 就放下了。读多了,一本书到手,翻几页,就知道他是一个什么档次,档次不够就不读了。这 里面主要是对语言的感觉,随着你自己的层次提高,你在识别书的档次上也在不断提高。   您读的第一本名著是什么?   我9岁读的《西游记》。   您怎样辅导自己的子女读书?您对他们读书有要求吗?   我女儿现在读琼瑶,这是她的感受。现在她不爱看我的作品,没有什么不正常,有一天也 许会爱上我的作品。她有她自己的生活天地,尤其在读书这个问题上,一定不要干预。在读书 的过程中,她自己会有所判断,逐步建立她自己的读书思维和心理体系,这样一个过程,最好 不要干预,但是要引导她。二月河:随缘读书做学问 巴丹  年轻时读到《五柳先生传》,一下子便被吸引了。“先生不知何许人”,“好读书不求甚 解”,也觉新奇洒脱。这和先贤韩愈讲的“术业有专攻”,和老师们聒噪的“精读慎思”,怎 么瞧都带点别扭的味儿。这点迷惘困惑一直萦绕了几十年,以至于一直以为陶渊明老先生是在 自嘲,是随便的一句调侃。后来渐渐地步入中年,心中眼中浮翳渐去,才晓得那是一种境界, 一种读书治学的方法。  说到自己读书治学,想了想,其实是没有什么章法的。“文革”时在部队锻炼,有条件偷 偷读到二十四史,但每天不停地看“本纪”、“世家”、“列传”之类,有点“千篇一律”的 感觉。那固然比“三忠于”、“四无限”之类的事儿有意思,但还是不能满足,只好见书就 读。从《中国哲学史资料简编》到《奇门遁甲》,从《儒法斗争史》到《基督山伯爵》,今天 读《皮克威克外传》,明天又是《宋元学案》;忽而读到《第二次握手》,倏然又读《辞 海》、《诗经》、《楚辞选》等等什么的。看见什么读什么,摸到什么读什么。为名为利研读 治学的心思不但没有,连想想也自觉渺茫而且“有罪”。   当时读到的书都是战友、朋友暗地传借的,有的有个封皮儿,有的没有,既无头也无尾, 烂得像用久了的尿布片子。读到最后,只记得几个片断情节,著述人是谁、何时出版、定价几 何,统统都懵懂。然而,就是这般瘟头瘟脑地读了去,居然也得了不少的文史哲知识。后来, 条件好了,有条件系统地连缀贯串一下,也就成了有用的知识。写《康熙大帝》、《雍正皇 帝》和《乾隆皇帝》的原始积累就在这个时期。当时真的没什么目的,有点像一只饥饿的羊, 到了一片草地,见什么草都拼命吃。有一个词现在很少用了,那叫“羊狠”。   所以我认为,读书也好,治学也好,是不宜给自己划定一个框子的,相反应该随缘。倘使 你要当冯友兰,要当任继愈,当孟森,当戴逸,当周远廉、冯其庸这样的,那也是非有兴趣不 可。博之外非要下功夫“求其甚解”。这些先生的文章道德都建立在严谨的逻辑思维上,精金 美玉般琢磨钻研,苦心孤诣地构架。那是他们讲究读书治学的“博”与“专”使然。但若是二 月河之辈,虽也讲个兴趣,但似乎就不妨粗放些了。即使有点“猪八戒吃人参果”,一吞而 下,快何如之?而且人参果的营养也未见流失。   所以要根据你自身的条件来办,这就是我想说的“缘”。读书本身就比打麻将有意思,是 其乐无穷的事。读书不求甚解也其乐无穷;读书偶得甚解,则可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了。于 初涉学堂的青少年,更不宜画地为牢。套一句《山门》里的词儿――“哪里讨,烟蓑雨笠卷单 行;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如此便是好。巴丹:立体阅读和沙发上的“土豆” 巴丹  自从电视诞生以来,读书与看电视,就构成矛盾,甚至有些势不两立,水火不容。在电视 与书籍争夺眼球的旷日持久的战争中,电视似乎占了上风。据有关调查显示:目前中国人一天 的闲暇时间中,看电视为3小时零6分钟,读书看报听广播共约半小时。但事实是,书越出越 多,出版业仍被视为最赢利的行业,全国一年出版图书14万种,图书总码洋连年递增。尽管面 临来自电视、网络等媒介的挑战,对于许多人来说,阅读仍然是独一无二、不可替代的一种活 动,大约25%的成年读者和20%的小读者认为,读书能带给他们电视和计算机所不能 给予的东西。对于读书人来说,阅读同样历久弥新。   所以,各种媒体并非可以互相替代,你死我活,也并非对眼球简单地瓜分,而是以自己传 播方式的独特性和传播内容的相融性吸引公众更多的注意,激发人们对信息的需要,令人们的 媒体接触面普遍加大,媒体接触时间普遍加长,创造出一个信息时代。   据《2000年中国城市青少年消费形态报告》显示,当今最具影响力的媒体是电视。80.9% 的中学生表示电视是他们所接触的主要媒体形式之一。周一至周五,平均每天看电视的时间有 1.14个小时;周末看电视的时间则上升到1.98个小时。   有人特别鄙薄读图阅读方式。其实,人类早期的文明,正是以图的方式建立的。尤其中国 的象形文字到今天的汉字,更是由图到文的演绎史。当代影视方式在新的高度上确立了新的读 图方式,这又让许多传统的读书人非常郁闷。不仅中国有这样的人,美国也有。一位美国人就 感叹:电视把孩子们变成了沙发上的“土豆”。理由是电视产生了被动阅读,使孩子成为接收 的机器。   此观点看似有理,实际经不起推敲。电视图文并茂,声画多方刺激人的感官,孩子可以参 与电视的情景与设问,完全可以不当接收机。如果没有看客置身其中的心动,看书比看电视更 被动。如果说某些孩子是沙发上的“土豆”,我们可以设想,在没发明电视之前,也一定有更 多的“土豆”,只不过他们在田里晒太阳。总有一些人是“土豆”――不因为电视他们才变成 了“土豆”。现在,这些“土豆”从田里移到了电视机前,他们通过电视得到了比他们在田里 多得多的信息,这已经使他们的知识构成和生存质量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土豆”毕竟是 “土豆”。其实,没有人定量研究过,“土豆”在人群中的比重,有多少不是“土豆”的人由 于电视机变成了“土豆”,但我一直相信,电视对人类信息传播功不可没。   蒸汽机最初发明出来的时候,据说英国一些医学权威预言:人类的心脏承受不起太高的速 度,时速超过每小时60公里,人们就会患心脏病。现在人们在太空遨游,这个说法不攻自破。   电视机和网络发明出来了,又有不少人担心,人们的眼球承受不了。看屏幕不舒服。可 是,过去那么多书生近视眼,人们也没有归咎于纸张呀。   对于许多对读文方式厌倦的人,电视等读图方式是一种有效的弥补。特别是对于文盲而 言,电视无疑给他们打开了世界的一面窗。   当然,我们不能否认读图方式与读文方式的不同,它们有各自的特点,对人的思维会有不 同方式的介入。   我们需要的不是单一的阅读模式,而是复合型阅读,多重阅读,互动阅读,立体阅读。每 一种阅读方式有其适合的人群,每一个人,也可以采用不同的阅读方式以互补。我们试图建立 一种立体阅读的理念。也许,可以认为,立体阅读就是借助于纸介、广播、电视、网络多种媒 体,整合它们的优势,形成对信息综合处理的最佳方式,构建更个性化、更快捷、更有效、更 准确、更具有权威性的交流信息、情感、思想的媒介系统。余秋雨:生命的质量需要用阅读来锻铸   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想摆脱平庸。早一天,就多一分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 困扰。   余秋雨以历史文化散文而名世。他凭借自己丰厚的文史知识功底,优美的文辞,引领读者 泛舟于千年文明长河之中。余秋雨的艺术理论著作,也备受学术界重视和尊崇。书约余秋雨 巴丹  余秋雨以历史文化散文而名世。他凭借自己丰厚的文史知识功底,优美的文辞,引领读者 泛舟于千年文明长河之中。余秋雨的艺术理论著作,也备受学术界重视和尊崇。例如他在1983 年出版的《戏剧理论史稿》,是中国大陆首部完整阐释世界各国自远古到现代的戏剧思想发展 的史论著作。 有评论家誉之为:左手写散文,不流之于浅薄;右手撰述艺术理论,也不失其 丰赡高深。 余秋雨简介 巴丹  余秋雨,1946年出生,浙江余姚人,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历任上海戏剧学院 院长、教授,上海戏剧家协会副主席。1962年开始发表作品。在海内外出版过史论专著多部, 曾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上海市十大高教精英”等荣誉称号。近年来在教学和学 术研究之余所著散文集《文化苦旅》先后获上海市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台湾联合报读书最佳 书奖、上海市出版一等奖等。余秋雨的艺术理论著作――《戏剧理论史稿》,在出版后次年即 获全国首届戏剧理论著作奖,十年后获文化部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戏剧审美 心理学》荣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著作奖。因《行者无疆》获得2002年度台湾白金作家奖。余秋雨书缘 巴丹  对您的读书生涯产生重大影响的人是谁?   实实在在对我有帮助的是我们大学里面的几个图书管理员。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图书 馆不开放,他们就偷偷地把书拿出来给我看,告诉我哪本书好,哪本书重要。   您怎样看待读书和做人的关系?  做人很重要,中国历史上也出现过读书很多、做人很坏的人。可见做人受很多因素的影 响。做人第一,善良是最关键的。但要建立优秀的人生态度,其实也是和阅读连在一起的,如 果不经过起码的阅读,就不知道世界有多大和人生的艰难。如果不知道这些,你就不知道善良 的重要。从平面上讲起来,我一定把做人放在前面;从历史上讲起来,我相信,是在阅读过程 中,在观察过程中,来分辨做人的原则,来仿效那些世界级大师。   您为青少年推荐的书是什么?   我做了几十年教师,我感觉这是个“门诊”,我需要和他谈话,了解他的阅读范围,阅读 兴趣,了解他的人生结构。随便推荐,难度有点大。我有一个原则:要读第一流的书。年轻人 要明白,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看一本好书和看一本坏书花的时间差不多,你在占据它的同时 它也占据了你,占据了你的时间,占据了你再也不会重复的生命,所以要谨慎一点。好书太多 了,如果一本好书读了三次你都读不下去,那就先不要读了。好书当中和你有关的书很多,强 拗的瓜不甜。看不下去不要强看。不要读格调低的书。   您的读书方法是什么?   一段时间专心读一类书。不做读书笔记,但做卡片、写读后感。   卡片是一种客观的东西,读后感是我和卡片这些客观东西组合在一起所产生的一种思维。   读书不是方法问题,是心态问题。读书,记不住没关系,若看了多遍仍旧记不住,那也没 什么,说明你的生命结构与这本书没有缘份。   你怎样选书?   寻找书籍其实是寻找自己。和你有缘分的好书很多,怎么办?你应该专心致志,集中时间 读一本书,或者读和这本书有关的书。但是一定要有原则。有句话是说书桌上不要放第二本 书,这句话是指一个时间段内不要看得太杂。我写了这么多书还是离不开读书,受魏晋、唐宋 及德国与俄国文学影响较大,现在除了读与旅行考察有关的书,还对哲学、经济学著作较感兴 趣。   青少年应该怎样制订读书计划?   不要有太复杂的读书计划,压力太大,建议老师和家长不要给孩子开太多的书目,使得孩 子在阅读这件事情上失去了兴趣。尽管你是他的语文老师,但是你不了解他的人生结构,不了 解他真正的兴趣点;尽管你是他的父母,但也不一定了解孩子在阅读上的兴趣结构。我的父母 就不了解我的兴趣点。希望老师和家长都不要去干预。   您认为中小学阶段的读书量应为多少?   我觉得生活在今天的孩子如果在阅读量上有太多压力的话,不太现实。   读书能不能吃快餐?   “快餐”在阅读上稍微有点贬意,我是搞戏剧的人,我当然知道读莎士比亚原文的重要 性。但是,我看《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的时候,那种快感无与伦比。作者用极其漂亮的现代 英语,写成了具有散文美和故事美的莎士比亚戏剧故事,不大的篇幅,让人感觉很好。另外, 现在书店有些名著缩写真的不错,不要看不起它们。   您怎么看待网络文学?   有好有坏,让现代人不可漠视,不可居高临下,是一种新的文化消费和创建方式。   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青春年华不长,不希望青少年在网上生活。希望他们有正常的生活 和人生经历。这就需要培养和健全多元生活。余秋雨:读书之要则(1) 巴丹  一、尽早把阅读当做一件人生大事   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想摆脱平庸。一个人如果在青年时期就开始平庸,那么今后要摆脱平庸 就十分困难。   只有书籍,能把辽阔的空间和漫长的时间浇灌给你,能把一切高贵生命早已飘散的信号 传递给你,能把无数的智慧和美好对比着愚昧和丑陋一起呈现给你。区区五尺之躯,短短几十 年光阴,居然能驰骋古今,经天纬地,这种奇迹的产生,至少有一半要归功于阅读。   如此好事,如果等到成年后再来匆匆弥补就有点可惜了,最好在青年时就进入。   二、要把阅读范围延伸到专业之外   阅读专业书籍当然必要,主要是为了今后职业的需要。鲁迅说:“这样的读书,和木匠的 磨斧头、裁缝的埋针线并没有什么分别,并不见得高尚,有时还很苦痛,很可怜。”(《读书 杂谈》)   生命的活力,在于它的弹性。大学时代的生命弹性,除了运动和娱乐,更重要是体现为对 世界整体的自由接纳和自主反应,这当然是超越专业的。   现在很多大学都发现了学生只沉陷于专业的弊病,开设了通识教育课,这是一个很好的办 法。但同样作为一门课程,即使通识教育也保留着某种难于克服的狭隘性和被动性。因此不管 功课多重,时间多紧,自由的课外阅读不可缺少。   更何况,时代的发展使每门专业的内在结构和外部界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没有足够的整 体视野,连专业都很难学好。   三、先找一些名著垫底   大学生的课外阅读,是走向精神成熟的起点,因而先要做一点垫底的工作。   垫什么样的底,就会建什么样的楼,因此尽量要把底垫得结实一点。时间少,要寻找一种 省俭方式。最省俭的垫底方式,是选读名著。   名著因被很多人反复阅读,已成为当代社会词语的前提性素材。如果不了解名著,就会在 文化沟通中产生严重障碍。名著和其他作品在文化方位上是不平等的,它们好像军事上的制高 点,占领了它们,很大一片土地就不在话下了。对于专业之外的文化领地,我们没有时间去一 寸一寸占领,收取几个制高点就可以了。   四、名著读不下去也可以暂时放下   即使是一位熟悉的师长很有针对性地为我们开了一份必读书目,书目里的名著也有读不下 去的时候。   读不下去就放下,不要硬读。这就是非专业阅读的潇洒之处。   这么有名的著作也放下?是的,放下。因为你与它没有缘分,或许说暂时无缘。   再有针对性的书目也只考虑到了你接受的必要性,而无法考虑到你接受的可能性。所谓可 能,不是指阅读能力,而是指兴奋系统,这是你的生命秘密。别人谁也不会清楚。   五、有一两个文化偶像不是坏事   在选读名著的过程中,最终会遇到几部名著、几位名家最与你情投意合。你着迷了,不仅 反复阅读,而且还会寻找作者的其他著作,搜罗他们的传记,成为他们的崇拜者。我的一位朋 友说他一听到辛弃疾的名字就会脸红心跳,我在读大学时对法国作家雨果也有类似的情景。这 就是平常所说的偶像。   偶像的出现,是阅读的一个崭新阶段的开始。能够与一位世界级或国家级的文化名人魂魄 与共,真是莫大的幸福。然而更深刻的问题在于:你为什么与他如此心心相印?不完全是由于 他的学问、艺术和名声,因为有很多比他学问更高、艺术更精、名声更大的人物却没有在你心 底产生这样强烈的感应。根本的理由也许是:你的生命与他的生命有某种同构关系,他是你精 神血缘上的前辈姻亲。暗暗地认下这门亲,对你很有好处。   六、青年人应立足于个人静读   青年人读了书,喜欢互相讨论。互相讨论能构建起一种兴趣场和信息场,单独的感受流通 起来了。余秋雨:读书之要则(2) 巴丹   但是总的说来,阅读是个人的事。字字句句都要由自己的心灵去默默感应,很多最重要的 感受无法诉诸言表。阅读的程序主要由自己的生命线索来联接,而细若游丝的生命线索是要小 心翼翼地打理和维护的。这一切,都有可能被热闹所毁损。更何况我们还是学生,即使有点肤 浅的感受也不具备向外传播的价值。在同学间高谈阔论易生意气,而一有意气就会坠入片面, 肤浅变得更加肤浅。  就像看完一部感人至深的电影,一个善于吸收的观众,总喜欢独个儿静静地走一会,慢慢 体味着一个个镜头、一句句台词,咀嚼着艺术家埋藏其间的良苦用心,而不会像有些青年那 样,还没有出电影院的门就热烈谈论开来了。在很多情况下,青年人竞争式的谈论很可能是一 种耗散,面对越是精深雅致的作品越可能是这样。   七、读书卡片不宜多做   读书有一个经常被传授的方法,那就是勤奋地做读书卡片。读到自己有兴趣的观点和资 料,立即抄录在卡片上,几个月之后把一大堆卡片整理一番,分门别类地存放好,以后什么时 候要用,只要抽出有关的一叠,自己也就可以获得一种有论有据、旁征博引的从容。   这种方法,对于专业研究、论文写作是有用的,但不适合青年学生的课外阅读。从技术上 说,课外阅读的范围较大,又不针对某个具体问题,卡片无从做起,即使做了也没有太大用 处,白白浪费了许多阅读时间。如果要摘录隽语佳句,不如买一本现成的《名人名言录》放在 手边。   但技术上的问题还是小事。最麻烦的是,做卡片的方法很可能以章句贮藏取代了整体感 受,得不偿失。一部好的作品是一个不可割裂的有机整体,即使撷取了它的眉眼,也失去了它 的灵魂。   我不主张在课外阅读中做很多卡片,却赞成写一些读书笔记,概括全书的神采和脉络,记 述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这种读书笔记,既在描述书,又在描述自己。每一篇都不要太长,以便 对即时的感受进行提炼,把感受提炼成见识。   八、有空到书店走走   大学生的阅读资源,主要来自图书馆。但是,我希望大家有空也到书店走走。书店当然比 图书馆狭小得多,但它是很有意思的文化前沿。当代人的精神劳作有什么走向?这些走向与社 会走向有什么关系?又被大众接受到什么程度?解答这些疑问的最好场所是书店。   崭新的纸页,鲜亮的封面,夸张的宣传,繁忙的销售,处处让你感受到书籍文明热气腾腾 的创造状态,而创造,总是给人一种愉悦的力量。这种力量对读书人是一种莫名的滋养,使你 在长久的静读深思之后舒展筋骨,浑身通畅。   你可以关注一下畅销书排行榜,判断一下买书的人群,然后,也准备为自己选几本书。在 书店选书与在图书馆有所不同,对于重要的书,你会反复考虑永久性拥有的必要性,于是在书 架前进行了一次短短的自我拷问。你也许会较少犹豫地购买几本并不重要却有趣、可爱的新 书,由此你对自己与书籍的奇异关系产生了某种疑问,这种疑问的每一个答案都让人开心。巴丹:读书不限量 巴丹   读书应该有量,同时又不限量。   在青少年时期,什么样的阅读量与阅读范围是合适的呢?   2003年5月,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 准》。“新课标”增加了阅读和推荐书目,“新课标”对原有的语文教学大纲进行了修订与调 整,将中小学生的阅读与鉴赏放到了一个十分突出的位置,对阅读的数量、内容、质量以及速 度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如小学生应达到的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初中生应达到的阅读总 量不少于405万字,应背诵优秀诗文240篇;高中生应达到的阅读总量不少于555万字。   我们认为,“新课标”对阅读量的要求和范围的界定是比较合适的。但是,如果你喜欢读 书,就不要给自己限量。   从实用主义的观点出发,读书是文化资本的积累;从理想主义的观点出发,读书是心灵升 华的过程,无论如何,都是多多益善。   一些家长不鼓励孩子多读书,认为高考是第一位的。这种想法很片面。如果孩子不喜欢读 书,考上大学又有何用?如果孩子没有养成读书的习惯,知识之源岂不断流?所以,书要多 读,风物长宜放眼量。肖复兴:每一本书都把我们带向一个新天地   对于青少年阅读来说,可以三“不读”:太老的不读,太长的不读,太时髦的不读。   肖复兴,1947年出生,北京人。现任《人民文学》杂志社副主编。1968年到北大荒插队; 1982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曾任《小说选刊》副主编。作品已出版50余种,曾多次获全国及 北京、上海地区优秀文学奖。书约肖复兴 巴丹  以心灵解析大千世界,以思想感悟芸芸众生。肖复兴一路走来,娓娓道来。从上个世纪80 年代以“知青作家”步入文坛,他的创作一直颇为活跃,以对人生状态的准确描摹、对社会生 活的深刻透视为人们所注目。肖复兴的散文创作涉笔范围很广,文笔细腻,意味隽永,写出了 水之经典、山之精魂、乐之永恒,引导读者漫游于自由广阔的文学艺术天地。   肖复兴简介  肖复兴,1947年出生,北京人。现任《人民文学》杂志社副主编。1968年到北大荒插队; 1982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曾任《小说选刊》副主编。作品已出版50余种,曾多次获全国及 北京、上海地区优秀文学奖。近著有《肖复兴自选集》3卷,《肖复兴散文》艺术卷、情感卷 等。 著有长篇小说《我们曾经相爱》、《早恋》、《青春梦幻曲》,中短篇小说集《四月的 归来》、《北大荒奇遇》,报告文学集《国际大师和他的妻子》、《多梦时节――肖复兴报告 文学集》等。报告文学《海河边的一间小屋》、《生当做人杰》分别获全国第二、三届优秀报 告文学奖。肖复兴书缘(1) 巴丹  太老的不读,太长的不读,太时髦的不读。   泰戈尔的《新月集》是必选的,冰心的《寄小读者》,法国作家列纳尔的《胡萝卜须》, 普列什文的《林中水滴》,波斯萨迪的《蔷薇园》,乔伊斯的《都柏林人》,类似这样的书, 比较贴近中学生的心理。这些书都是我自己当年读过并且抄写过的,我也让儿子背过。有意思 他才读,并且读完后有收获。从小学到高中我都没让儿子看过大部头的小说,这并不 影响吸收。中学主要是打两个基本功,即语言和文学阅读的基本功。现在中学生时间太紧张, 不是大人左右得了的,是整个社会、老师约定俗成的,没辙,只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发挥最大的 功能。对孩子推荐不能大而无当,不然孩子会无所适从。这样符合时代的要求,也是孩子的兴 趣所在。孩子读起来不费劲,会从中寻求相通的东西,把这几本书反复地读,看透了,一生受 益无穷。与其蜻蜓点水,不如照着一口井深挖。   改变您人生的书是什么?   在“文化大革命”后期,我读了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这是我的中学老师 借给我的书,是那种竖排的旧书。我整段整段地抄,记了好几个笔记本。书写得太好了,傅雷 翻译得也太好了,我觉得自己从来没有看过这样好的书,看书从来没有这样让我心动过,恨不 得把整本的书都抄下来。书中有的地方,我看了两遍,后来翻看笔记,发现我竟然抄重了好几 处地方,那些地方,我确实喜欢,爱不释手,百读不厌。   在那些寂寞而艰苦的日子里,他乡遇故知般,罗曼?罗兰是我最好的朋友。   克利斯朵夫在那样的环境下艰苦奋斗的精神感动了我。从小他就是生活在那样艰苦恶劣的 家庭,父亲酗酒,生活贫穷……一个个的苦难,没有把他压垮,相反把他锤炼成人,让他的心 敏感而温润,让他的感情丰富而美好,让他的性格坚强而又不屈不挠。   罗曼?罗兰在这本书卷七的初版序中有这样的一段话,我记忆深刻──“我就是创造了一 个人。一个人的生命决不能受一种文学形式的限制。它有本身的规则,每个生命的方式是自然 界的一种力的方式。有些人的生命像沉静的湖,有些像白云飘荡的一望无际的天空,有些像丰 腴富饶的平原,有些像断断续续的山峰。我觉得约翰?克利斯朵夫的生命像一条河,我在本书 中前几页就说过──而那条河在某些地段上似乎睡着了,只映出周围的田野跟天边。但它照旧 在那里流动、变化;有时这种表面上的静止藏着一道湍急的急流,猛烈的气势要以后遇到阻碍 的时候才会显出来。这便是约翰?克利斯朵夫全书中这一卷的形象。等到这条河集聚起长期的 力量,把两岸的思想吸收了以后,它将继续它的行程,向汪洋大海进发──我们大家归宿的地 方进发。”   这段话是我理解克利斯朵夫的一把钥匙,也是理解生命的行程和意义的一把钥匙。生命像 一条河,这是一个并不新鲜的比喻,但当时它深深地打动了我并让我深深地觉得生命确实就是 一条河。关键是这条河也许现在冰封着,在某些地段似乎睡着了,但这种表面上的静止却藏着 一道湍急的急流,猛烈的气势要以后遇到阻碍的时候才会显出来。罗曼?罗兰给予我这样的启 示和鼓励,起码让我在郁闷不舒苦不得志的时候,有了一点自以为是精神力量的东西。当社会 在剧烈动荡之后,偶像坍塌、信仰失衡、整个青春时期所建立起来的价值系统产生了动摇而无 所适从的时候,罗曼?罗兰所塑造的克利斯朵夫的形象和他所说的这些话,给我以激励,让我 仰起头,重新看一看我们头顶的天空。太阳还在明朗朗地照耀着,只不过太阳和风雨雷电同 在。不要只看见了风雨雷电就以为太阳不存在了。   以从前我所热爱崇拜的保尔?柯察金和牛虻为革命献身吃苦而毫不诉苦的形象来比较,克 利斯多夫更让我感到亲近,而他个人奋斗所面临的一切艰辛困苦,让我更加熟悉,和我自己身 边发生的情形格外相似。同保尔?柯察金和牛虻相比,他不是他们那种振臂一呼应者如云的 人,不是那种高举红旗、挥舞战刀的人,他的奋斗更具个人色彩,多了许多我以前所批判过的 儿女情长,多了许多叹息乃至眼泪,但他让我感到他似乎就生活在我的身边,我能真切地感受 到他有些冰冷的手温、浓重的鼻息和怦怦的心跳。肖复兴书缘(2) 巴丹  您青少年时期最喜爱的书籍是什么?   冰心的《寄小读者》、《往事》;泰戈尔的《新月集》、《飞鸟集》。   我喜欢他们的不同寻常的爱心和童心,喜欢他们的孩子视角与心地的细腻真挚,喜欢他们 纯朴却诗意的语言。  在读中学的时候,我曾经整本抄录过冰心的《往事》和泰戈尔的《飞鸟集》。他们对于我 的影响是终生的,特别是在青春期奠定了我人生的底色。   您为青少年推荐的书是什么?   除了上述四本书外,还有普里什文的《林中水滴》、列纳尔的《胡萝卜须》、乔伊斯的 《都柏林人》。   最后一本特别适合高中生读。   您的读书格言是什么?   无论到任何时候,读书对于我们心灵的抚慰作用都是无法泯灭的,它给予我们的温馨和美 感,以及善感和敏感,将会让我们一生受用,而不仅仅是为了知识或考试之类那样功利性的目 的。   您读书的方法是什么?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子。读书要做笔记,经过自己的手,才能把读到的东西记住并消化、吸 收进自己的体内成为自己的血肉与精神。   您读的第一本经典作品是什么?   泰戈尔的《新月集》。   经典是经过岁月淘洗而沉淀下来的。   对您的读书生涯产生重大影响的人是谁?   最早应该是我的父亲。那时,他工资不高,家里生活拮据,但他坚持为我买书。我刚刚懂 事,他为我买了第一本书,是上海出的《小朋友》杂志,一直买到上小学,改买《儿童时 代》,一直买到我上小学四年级,他带我到邮局让我自己选杂志,我买了《少年文艺》。是他 由浅入深地带领我走进书的天地,养成我爱好读书的习惯。   您最大的读书心得是什么?   在现实与梦境的撕扯中,在物质与精神的较量中,我常常感到内心会如风干的鱼一样,没 有了一点水分,只剩下一身的鱼腥味。这时候,读书和听音乐,是能够替我去去腥的两种最佳 方式。   肖复兴在读的一本书   在远离大自然的城市里,我常常读的一本书,是普列什文的《林中水滴》(潘安荣译,百 花文艺出版社出版)。这本书能够带给我大自然最为纯净而清新的呼吸、律动和情感,让我日 益被城市繁华所掩饰下的虚伪乃至尔虞我诈、钢筋水泥割裂开的冷冰冰的壁垒森严和隔膜的 心,能够得到一份滋润而不至于过早地粗糙老化。肖复兴:孩子读书五戒 巴丹  常有人问我是如何指导孩子读书的。这确实是个问题。如今的书不是少,而是多得几近泛 滥且鱼龙混杂,而孩子的时间是有限的,大多数时间又被繁重而无奈的学习考试所牵走(孩子 一般比我们大人都忙),为孩子选择有用又有益的书来读,是每个做家长的都会重视的事情。 并非开卷有益,我同意这样的说法,要将这话告诉我们的孩子听。   在我的孩子从读小学到中学12年的读书经历中,我遵循着这样的原则,即我和孩子之间 形成的不成文的读书五戒。   一戒时效性的书。我家的新书很多,报纸杂志也很多,一般我不会让孩子看这些东西。即 使有好些是专门办给孩子看的杂志,一般也不看。养成了习惯,孩子便也不对这些花花绿绿的 东西感兴趣。并不是说这些杂志办得不好,杂志是以杂为主,对于相对清纯一点的孩子,杂便 不适合孩子的天性,并且难以吸收消化,同时浪费时间。况且这些时效性的东西很容易让孩子 的心不那么单纯,容易随风转,随着流行时髦转,破坏了孩子读书的天籁情境。孩子读书还是 需要一点这样的情境的,虽然水至清则无鱼,但水至浑则不仅无鱼,而且可能连孩子都没有 了。这些杂志这些书中也有相当不错的东西,一般我是替孩子找出来,经过他自己的认可,然 后让孩子贴在或摘抄在本子里。   二戒礼品书。并不是所有的礼品书一律都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华而不实的,但是一把剪刀 加糨糊、货卖一张皮里面却是浮文弱质的礼品书大量存在。不让孩子上当受骗是一方面,更重 要的是不让孩子从小养成崇尚浮华的坏毛病。读书本是一件朴素的事,不是去赴宴或去舞场, 不要讲究化妆。将书弄得珠光宝气,将书变成硬壳虫,将书制作得和玩具服装一样,对于孩子 是不适合的,就是拿起来读都不方便,孩子的小手拿不动,而将书只当成了书柜里的摆设。   三戒作文辅导类的书。这类书或许也有极个别不错的,但一般是害孩子的。它们最为泛滥 而且随便编纂不负责任。它们东拉来一篇西扯过一篇,极尽分门别类之能事,将作文肢解成屠 宰生猪般大卸八块,将活生生的生命变成机械式的批量生产,它们瞄准的是孩子和家长的钱 包。大量的这类辅导书,会让孩子无所适从,孩子如果长期照它的模式写作文,最容易千篇一 律,公式化、模式化,标准的学生腔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上下难分猜一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