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咏雪翻译》被编入言语一门

七上半期字词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七上半期字词
阅读已结束,下载文档到电脑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还剩1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世说新语两则文学常识》 fanwen.wenku1.com
《世说新语两则文学常识》日期:
《世说新语》两则专题测试一、 解释词语内集: 尊君在不: 俄而: 差可拟: 与人期行: ........太丘舍去: 去后乃至: 相委而去: 下车引之: 入门不顾: .....二、 翻译句子1. 未若柳絮因风起。2. 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3. 待君久不至,已去。4. 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 《散步》的作者是2. 《 》的作者是史铁生,他的小说主要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和《 》,他的散文集主要有《 》和《病隙碎笔》。3. 《 》原题为《反悔》,作者是( )。4. 《金色花》选自《 》,作者是( )(国别)文学家( ),著有诗集《吉檀迦利》《 》等。5. 冰心原名( ),现代作家,代表作有《 》《 》《往事》《寄小读者》等。6. 《我的老师》的作者是( ),其代表作有通讯《 》。7. 《再塑生命的人》选自《 》,作者是( )国女作家,( )家。8. 《我的早年生活》的作者是( )国作家( ),他曾两次担任该国的( ),著有《 》、《英语民族史》等。9. 《世说新语》是由( )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他是( )朝( )人。
七年级语文《〈世说新语〉两则》一、文学常识填空。7%1表作,是 (朝代)人 (姓名)组织编写的。2.《咏雪》故事的主人公是,《陈太丘与友期》故事的主人公是。3.《咏雪》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家庭气氛。二、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50%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2与儿女 .....3俄而雪骤,公欣然曰 白雪纷纷何所似 ..4撒盐空中差可拟 差 5未若柳絮因6期日中 期 7太丘舍去 去8去后乃至 乃 9尊君在不 10相委而去 委 11君与家君期日中 12友人惭 13下车引之 ...14元方入门不顾三、课文句子翻译。21%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2.未若柳絮因风起。 3.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4.待君久不到,已去。 5.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6.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7.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四、《咏雪》一文中,“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纷”,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请你再默出一句咏雪的诗句。7% 五、读《陈太丘与友期》,回答后面问题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1.依照例句,补出下列句子中缺少的部分。6%【例句】(陈太丘与友)期日中,(友)过中不至。(1)太丘舍去,( )去后( )乃至。(2)( )待君久不至,( )已去。(3)(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对子骂父,则是无礼。2.当友人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时,陈元方从“ ”和“ ”两方面反驳父亲的朋友。4%3.“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5%
《〈世语新说〉两则》整体把握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 《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古代小说和现代小说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关于古代小说的说明,最早见于班固《汉书·艺文志》:“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孔子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弗为也。’然亦弗灭也。闾里小知者之所及,亦使缀而不忘。如或一言可采,此亦刍荛狂夫之议也。”古代小说所记大多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不作任何夸饰。《世说新语》在众多志人小说中以语言简练、辞意隽永著称,对后代笔记体作品的影响颇大。全书共8卷,按内容分为36门。下面分说课文所选的两则: 1、《咏雪》: 这一则被编入书中“言语”一门,文章只将谢家子弟咏雪一事的始末客观地写出,未加任何评论,但作者的意图是明显的,谁的“语言”好,谁的不好,可一望而知。这正是本书叙事的优点。 文章交代咏雪的背景只用一句话:“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别看这短短的十五个字,涵盖的内容却相当多。东晋的谢氏家族是个赫赫有名的诗礼簪缨之家,为首的是谢太傅即谢安。在这样的家族里,遇到雪天无法外出,才有“讲论文义”的雅兴。召集人兼主讲人自然是谢安,听众是“儿女”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全都说到了。下面接着写主要事件──咏雪。其实是主讲人出题考听众。主讲人何以有此雅兴?原来是天气发生了变化:早先也有雪,但不大,而此刻变成了纷纷扬扬的鹅毛大雪。这使主讲人感到很高兴,于是问道:“白雪纷纷何所似?”答案可能不少,但作者只录下了两个:一个是谢朗说的“撒盐空中”;另一个是谢道韫说的“柳絮因风起”。主讲人对这两个答案的优劣未做评定,只是“大笑乐”而已,十分耐人寻味。作者也没有表态,却在最后补充交代了道韫的身份,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赞赏道韫的才气。 2、《陈太丘与友期》: 这一则被编入书中“方正”一门。“方正”,即正直不阿,为人正派,是一种好的品格。 本文记陈纪和来客的对话。先交代对话的背景,“期日中,过中不至”,说明不守信约的是客人,而不是陈太丘;“太丘舍去,去后乃至”,既至而不见太丘,这是客人发“怒”的原因;陈纪其时正“门外戏”,故与客相遇,这是对话的由来,也交代了对话的地点。写法与前一则相同。 对话可分两层:前一层属于信息交流性质,作铺垫用;后一层是对话的主要内容,写客人得知太丘已经离去,不反省自己的过失,反而怒责太丘,语言粗野,不堪入耳;陈纪则针锋相对,指出对方“无信”“无礼”,义正而辞严,逼得对方无言可答。 结尾是:客人以“下车引之”表示认错,但陈纪“入门不顾”。《〈世语新说〉两则》问题研究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 1、两个比喻哪个更好? 有两种相反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撒盐”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很高很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形似是基础,据此可知,前一喻好,后一喻不好。另一种意见认为“柳絮”一喻好,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正如英国大诗人雪莱所说,“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西风颂》),有深刻的意蕴;而“撒盐”一喻所缺的恰恰是意蕴──“撒盐空中”,干什么呢?谁也不知道。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好就好在有意象;“撒盐”一喻仅有物象而无意蕴,所以说不好。 又:对文中“公大笑乐”一句也有不同解释:①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②“笑”前喻,“乐”后喻;③为“柳絮”一喻而“笑乐”。 2、《陈太丘与友期》何以不入“夙惠”门? “夙惠”门是《世说新语》36门中的第12门,专记聪敏儿童的故事。这一则记陈纪七岁时的故事,也表现了他的聪敏,但主要是写他懂得为人的道理,“无信”“无礼”二语为全篇核心,可见作者的意图是借陈纪的责客语,从反面来说明“信”和“礼”的重要性,所以还是放在“方正”门内为好。 故事的结尾亦有争议。有人认为客人既已认错,陈纪就应当原谅他,而他居然“入门不顾”,弄得客人尴尬之极,无地自容。这是否也应算作“无礼”?我们不赞同这个说法,对一个七岁的孩子不应如此求全责备。《〈世语新说〉两则》课文简析 中国语文网 编辑整理 《咏雪》一文在《世说新语》中被编入“言语”门。文章客观地叙述了谢家子弟“咏雪”一事的始末,认写人物语言为主,全篇语言简练。在不足百字的文章里,清楚地交代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缘由以及经过和结果。虽未作一字议论,但从文未补充交代道韫的身份可以看出,作者更赞赏道韫的才气。《陈太丘与友期》在《世说新语》中被编入“方正”一门。“方正”即正直不阿,为人正派的意思。本文主要记述陈纪和来客的一段对话,第一节交代了对话的由来。对话以责备客“无信、无礼”为核心,既表现了陈纪懂礼识义的品质,又从反面说明了“信”和“礼”的重要性。结尾“入门不顾”的动作细节,再次强化了陈纪正直不阿的性格特点。《〈世语新说〉两则》重难点突破 中国语文网 编辑整理 【重难点语句】1、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纷”,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你还能说出一两个形容飞雪的好比喻吗? 〖解析〗 此题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评价诗句的兴趣,做学习的主人,所以评价质量的好坏是次要的,关键在于能说出自己的理解,如果同学间出现争议则更好。鉴于此,本题的答案便是开放的。 〖参考答案〗 ⑴ 用“撒盐空中”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很高很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形似是基础,因而用“撒盐”喻好。 ⑵ 用“柳絮因风起”一喻好。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而“撒盐”一喻所缺的恰恰是意蕴。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就好在有意象。 可用来喻“飞雪”的喻体还有如:鹅毛、蒲公英子等。另外咏雪名句如:韩愈《春雪》“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夏树作飞花。”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等。 2、元方是个有怎样性格特点的小孩?他的“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请说说你的看法。〖解析〗 此题第一句较客观,意在检测学生抓文章关键语句的能力。而第二问则是一道主观性较强的问题,因此,答案可以是开放的,可以肯定,可以否定。 〖参考答案〗 ⑴ 元方以客“无礼”、“无信”为核心进行责备,可见他懂礼识义。对粗俗的客“入门不顾”又体现了他正直不阿的性格。 ⑵ 可以理解为元方并非“无礼”。一个失信于人、不知自责且当子骂父的人,其品行低劣可见一斑,对这样的人就应该断然拒之于千里之外。 可以理解为元方确实有失礼仪。天下人谁无过,知错能改仍不失为有识之人,怎么能因人的一时之错便彻底否定一个人呢? 【重点难点讲解】 《咏雪》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从上下文看,“儿女”的含义与今天有什么不同? 说“家庭气氛”也不限于列出的那些词语,能从整体上感知此刻的家庭气氛更好。答案可从“融洽”、“欢快”、“轻松”中任择一两个。第二问:“儿女”犹言子侄辈,指家中年轻一代人。今天的“儿女”专指子女。古代也有“儿女”指子女的。如杜甫的“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月夜》) 《陈太丘与友期》对话分两层:前一层属于信息交流性质,做铺垫用;后一层是对话的主要内容,写客人得知太丘已经离去,不反省自己的过失,反而怒责太丘,语言粗野,不堪入耳,陈纪则针锋相对,指出对方“无信”、“无礼”,义正而辞严,逼得对方无言可答。《咏雪》一文写的是咏雪。其实这是主讲人出题考众人。于是问道:“白雪纷纷何所似?”可能答案不少,但只录下两个:一个是“撒盐空中”;另一个谢道韫说的“柳絮因风起”。主讲人并未评定,只是“大笑乐”而已。作者也没表态,却在文后交代了谢道韫的身份,暗示赞赏谢道韫的才气。 《陈太丘与友期》一文通过年方七岁的陈元方与客人的对话,表现了古代少年守信重礼、明晓事理的品质,同时也批评了友人“无信”、“无礼”的行为。《〈世语新说〉两则》课文结构分析 中国语文网 编辑整理 1、层次结构 《咏雪》分三层: 第一层(第1句):交待咏雪的背景。 第二层(2~5句):写主要事件──咏雪。 第三层(第6句):补充交待谢道韫的身份。 《陈太丘与友期》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陈太丘以约行事。 第二部分(第2段):元方对友人无理责难的驳斥。 第三部分(第3段):元方对友人决绝的态度。 2、中心意思: 《咏雪》勾画了古人家庭教育和家庭文化生活的画面,两代人在富有文化气息的交流中透出一种生活的雅趣和文化的传承。 《陈太丘与友期》是写陈太丘之子元方的聪颖机智的,小小年纪就知道维护父亲的尊严,可以见出父子亲情。 3、写作特点: 《咏雪》语言精炼,耐人寻味。 《陈太丘与友期》人物语言个性化、简练、隽永传神。《〈世语新说〉两则》字词综合运用 中国语文网 编辑整理 1、注音:寔(shí) 否(fǒu) 韫(yùn) 奕(yì) 2、形似字区别:惭愧(cán) 等待(dài) 好似(sì)渐次(jiàn) 侍奉(shì) 拟人(nǐ)欣然(xīn) 柳絮(xù)欢快(huān) 繁荣(fán) 3、通假字:尊君在不 “不”通“否” 凝(níng)4、古今词义不同:引:古义:拉 下车引之今义:领 引路人去:古义:离开 太丘舍去今义:前往,,,, 到,,,,去 去公园期:古义:约定 与友期行今义:等候所约的人,泛指等待或盼望 期望委:古义:丢下、舍弃 相委而去今义:把事交给别人去办 委托 5、解词: 撒盐空中差可拟 (差不多、大致)(相比) 元方入门不顾 (回头看) 期日中 (约定) 欣然 (高兴的样子) 乃至 (才) 未若 (不如) 门外戏 (玩耍)元方时年七岁 (当时) 友人惭 (惭愧)《〈世语新说〉两则》课文背景知识 中国语文网 编辑整理 刘义庆(403~444),南朝宋彭城(现在江苏徐州)人,曾任荆州刺史,爱好文学。《世说新语》是由他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古代小说所记大多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不作任何夸饰。《世说新语》在众多志人小说中以语言简练,辞意隽永著称,对后代笔记体作品的影响颇大。全书共8卷,按内容分为36门。《咏雪》被编入书中“言语”一门;《陈太丘与友期》被编入书中“方正”一门。“方正”,即正直不阿,为人正派,是一种好的品格。《〈世语新说〉两则》课文写作特色 中国语文网 编辑整理 1、故事完整,语言简洁。 2、通过对话、行动来刻画人物形象。《〈世语新说〉两则》特殊句式 中国语文网 编辑整理 1、宾语前置句 白雪纷纷何所似?(疑问代词“何”作“似”的宾语,原顺序应为“白雪纷纷所似何?”) 2、状语后置句 撒盐空中差可拟。(即“(于)空中撒盐差可拟”,将状语置于谓语之后,处于补语的位置。) 3、判断句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子也。(古汉语语法中“,,,,,,,,,也”是常见的判断句式,还有如“,,,,者,,,,,也”、“,,,,,,,,,者也”“,,,,者,,,,,”等形式。) 4、省略句 ⑴ 待君久不至,已去。(省略主语,应为“(家父)待君久不至,已去。”)⑵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省略主语,应为(谢道韫)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5、感叹句 非人哉!(哉,表感叹的语气助词。本句表示强烈愤怒的感情。)世说新语》的艺术特色 中国语文网 编辑整理 《世说新语》基本上是客观地描绘人物、事件,刘义庆把握住历史素材,将当时的社会风貌,做了最真实的呈现。但一般是用大笔勾勒,较少刻意描绘。《中国小说史略》用“记言则玄远泠隽,记行则高简瑰奇”来说明《世说新语》的艺术特色。下面就分点叙述《世说新语》的艺术特色。 1、善于抓住人物特征,作漫画式的夸张描绘: 《世说新语》内出场的人物有上百个,但作者常用简单几个字,精确地描绘出主角的语言、动作,主角的性格便清楚的呈现在读者的面前。如“曹操捉刀”,反映出曹操猜忌的本性,为人谲诈和“宁可我负天下,决不令天下人负我”的性格。再如“王蓝田忿食鸡子”的描写,将他急躁的个性活生生的呈现出来。 2、善用对比突出人物性格: 《世说新语》受到魏晋流行的老庄哲学的影响,因此在用语上,语言虽然短小,可是仍善于借对比的手法,来突出人物的性格。如谢安、孙绰等泛海的故事,当面对事情时孙绰等人是“色并遽”、“喧动不坐”,而谢安却是“貌闲意说,犹去不止”,用对比的手法来展现谢安临危不乱的气度。 3、情节具有戏剧性,曲折风趣: 《世说新语》中每则故事的篇幅都很短,但读起来有如今日读的极短篇小说,故事有首尾及高潮迭起的情节,如温峤娶表妹为妻的故事,人物对话诙谐,内容极富戏剧性。又如刘伶假借病酒,骗妻子为他准备好酒肉的故事,情节也是颇有趣味。 4、善于把记言与记事结合起来写: 如何将一件历史事件做最真实的呈现,又能让读者读起来不枯燥呢?《世说新语》便能将记言及记事巧妙的结合为一,如“长星劝尔一杯酒,自古何时有万岁天子。”这句话是晋孝武帝深夜入园看见彗星后,举杯向星空祝酒所说的话,将他故做旷达的心态,表露无遗。《〈世语新说〉两则》问题研究 中国语文网 编辑整理 1、两个比喻哪个更好? 有两种相反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撒盐”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很高很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形似是基础,据此可知,前一喻好,后一喻不好。另一种意见认为“柳絮”一喻好,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正如英国大诗人雪莱所说,“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西风颂》),有深刻的意蕴;而“撒盐”一喻所缺的恰恰是意蕴──“撒盐空中”,干什么呢?谁也不知道。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好就好在有意象;“撒盐”一喻仅有物象而无意蕴,所以说不好。 又:对文中“公大笑乐”一句也有不同解释:①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②“笑”前喻,“乐”后喻;③为“柳絮”一喻而“笑乐”。 2、《陈太丘与友期》何以不入“夙惠”门? “夙惠”门是《世说新语》36门中的第12门,专记聪敏儿童的故事。这一则记陈纪七岁时的故事,也表现了他的聪敏,但主要是写他懂得为人的道理,“无信”“无礼”二语为全篇核心,可见作者的意图是借陈纪的责客语,从反面来说明“信”和“礼”的重要性,所以还是放在“方正”门内为好。 故事的结尾亦有争议。有人认为客人既已认错,陈纪就应当原谅他,而他居然“入门不顾”,弄得客人尴尬之极,无地自容。这是否也应算作“无礼”?我们不赞同这个说法,对一个七岁的孩子不应如此求全责备。《〈世语新说〉两则》重点实词、虚词 中国语文网 编辑整理 一、重点实词1、内集:内,这里指家庭内部。集,指聚会。 2、骤:急。 3、纷纷:形容雪花纷飞的样子。 4、差:差不多。 5、拟:相比。 6、期:约定。 7、去:离开。 8、委:丢下,舍弃。 9、引:拉。 10、顾:回头看。 二、重点虚词 1、与 与儿女讲论文义:作介词用,可译为“跟”“同”“和”等。 2、而 俄而雪骤:与“俄”构成副词性词组“俄而”,表时间短促,可译为“不久”等。3、因 未若柳絮因风起:介词,可译为“趁”“乘”等。 4、乃 去后乃至:副词,表示时间相接或在前面的条件下产生的结果,可译为“才”。 《〈世语新说〉两则》译文 中国语文网 编辑整理 《咏雪》: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陈太丘与友期》: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约定一同出门,约好正午时碰头。正午已过,不见那朋友来,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太丘走后,那人才来。太丘的长子陈元方那年七岁,当时正在门外玩。那人便问元方:“你爸爸在家吗?”元方答道:“等你好久都不来,他已经走了。”那人便发起脾气来,骂道:“真不是东西!跟别人约好一块儿走,却把别人丢下,自个儿走了。”元方说:“您跟我爸爸约好正午一同出发,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那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跟元方握手,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世语新说〉两则》基础知识训练 中国语文网 编辑整理 1、解释句中加点的字词:A、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期:___________________ 行:___________________ B、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过:___________________ 乃:___________________C、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委:___________________ 去:___________________D、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惭:_________ 引:_________ 顾:_________2、补全下面句中的省略成分: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是________(朝代)人________(姓名)组织编写的。4、“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这一句总述了谢太傅家人咏雪的背景,极精炼地交代了时间“________”、地点“________”人物________事件“_______”等要素。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期日中,过中不至”这一句话点明了不守信用的人是客而不是陈太丘B、“与儿女讲论文义”一句中“儿女”指的是谢太傅的儿子和女儿 C、“未若柳絮因风起”这句话的意思是:还不如化做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D、“尊君”、“家君”,前者是敬词,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后者是谦词,是对人称自己的父亲6、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⑴ 与友期约________⑵ 去后乃至________⑶ 撒盐空中差可拟________⑷ 俄而雪骤________7、《咏雪》一文结尾谢太傅对两个人的回答的优劣未做评定,只是“大笑乐”,十分耐人寻味,请简要说说你对此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 1、A、约定时间 外出 B、超过 才 C、舍弃 离开 D、惭愧 拉 回头看 2、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友)过中不至,太丘舍(友)去,(太丘)去后(友)乃至。 3、南朝宋 刘义庆 4、时间寒雪日 地点内集 人物谢太傅与儿女 事件讲论文义 5、B 6、⑴ 约定 ⑵ 才 ⑶ 化 ⑷ 一会儿,不久 7、答:此题答案为开放性的。①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 ②“笑”前喻,“乐”后喻 ③为“柳絮”一喻而“笑乐”。《〈世语新说〉两则》课内语段阅读训练 中国语文网 编辑整理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陈太丘与友期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对划线的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友人十分惭愧,下车引导陈元方。陈元方进入家门后不顾友人。B、友人感到很惭愧,下车引导陈元方。元方进门后不再看他。 C、友人感到很惭愧,下车去拉陈元方以(表示好感)。陈元方进入家门后没有回头看(他)一眼。 D、友人十分惭愧,下车去拉陈元方。陈元方不顾友人自己进入家门。 2、解释文中加粗的词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期(日期) 去(离开) 委(委任) 信(信用) B、期(约定时间) 去(离开) 委(舍弃) 信(信用) C、期(日期) 去(到,,,,去) 委(舍弃) 信(相信) D、期(约定日期) 去(去往) 委(委托) 信(相信) 3、请指出以下称呼所指代的对象: ⑴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尊君:_______________ ⑵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君:_______________ 家君:_______________ 4、对这段话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陈元方反驳友人,可见他明白事理,聪明机智。 B、友人迟到在先,责骂陈太丘在后,可见友人是个既“无信”又“无礼”的人。C、陈太丘不与友人打招呼就独自上路,陈太丘不讲信用。 D、由陈元方的言行可看出其父陈太丘应是个守信懂礼的人。 【参考答案】 1、C 2、B3、⑴ 即“令尊”,指代陈太丘 ⑵ “君”即“您”指代友人“家君”即“家父”指代陈太丘 4、C 《〈世语新说〉两则》课外语段阅读训练 中国语文网 编辑整理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一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隽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主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足叔、足昔)。 1、标题是选用文中谁的话?其中“了了”是什么意思?(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其本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3、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6分) ⑴ 大未必佳(大:____________) ⑵ 韪大 (大:____________) ⑶ 人以其语语之(语:____________ 语:____________) ⑷ 诣门者(诣:____________) ⑸ 奕世为通好(奕世:____________) ⑹ 时李元礼有盛名(盛名:____________) 4、译文:(4分) ⑴ 莫不奇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文中找出表示人称关系的词。(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孔融是采用什么方式来辨驳陈韪的?(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谈谈这篇短文表现孔融少年时的什么性格特征?(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荀巨伯(东汉桓帝时人,生平不详)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指入侵的军队)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损害,毁坏)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 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这里是表示轻蔑的称呼),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 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世说新语》)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4分) ⑴ 友人语巨伯曰(语:______________) ⑵ 吾今死矣,子可去(子:______________) ⑶ 败义以求生(败:______________) ⑷ 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委: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6分) ⑴ 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汝何男子,而敢独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 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把人物的生活常态放在特定的环境下来写,所写生活常态是___________,特定环境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样更有利于刻画人物。(4分) 4、荀巨伯不肯离去的原因是什么?(4分) 5、荀巨伯的行为感动了胡贼,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可以看出。(3分) 【参考答案】 一 1、陈韪;聪明 2、年老未必佳 3、⑴ 大:长大 ⑵ 大:非常,表程度深 ⑶ 语:话;语:告诉 ⑷ 诣:前往,到 ⑸ 奕世:累世,世世代代 ⑹ 盛名:很大的名望 4、没有不对他的话感到惊奇的。过去我的祖先仲尼曾经拜您的祖先伯阳为师。5、我、君、仆、其 6、以子之矛攻子之盾,逆向反推,假定对方的命题成立,而且肯定我方的命题正确──陈韪现在“不佳”,反推出陈韪小时了了。其实这个命题不正确,孔文举是在诡辩。7、聪明机智、出言不逊、恃才傲物、狂放自大 二 1、⑴ 对,,,,说 ⑵ 您,对对方的尊称 ⑶ 正义 ⑷ 放弃 2、⑴ 为了活命而不顾道义,难道是我荀巨伯应当做的吗? ⑵ 你是什么汉子,竟敢独自留下? ⑶ 我们这些不懂仁义道德的人,不该侵犯文明的礼义之邦! 3、探病访友;胡人入侵 4、不肯“败义而求生” 5、遂班军而还。《〈世语新说〉两则》同步达纲练习 北大附中远程教育网 1、下列句子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撒盐空中/差可拟。 B、待君/久不至,已去。 C、陈太丘/与友期/行。 D、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2、下列句子中加粗的“与”字与其他三项意思不同的是( ) A、与儿女讲论文义。 B、为一说,使与书俱。 C、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D、陈太丘与友期行。3、下列加粗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未若柳絮因风起(介词,可译为“趁”、“乘”等) B、与儿女讲论文义(儿子和女儿) C、相委而去(连词,表顺承,可译为“就”、“然后”等)D、太丘舍去,去后乃至(才)4、选择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 ⑴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 )A、元方说:“你跟我父亲约好正午,我父亲正午没到,就是不相信你。” B、元方说:“你跟我父亲期望正午相见,你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 C、元方说:“你跟我父亲约好正午,你正午不到,应该是不讲信用。” D、元方说:“你跟我父亲约好正午,你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⑵ 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 A、(你父亲)不是人啊!和别人约好一起走,却把别人丢下,自己走了。 B、(你父亲)不是人啊!和别人约好一起走,却把这件事委托给别人而自己离开了。 C、(你父亲)不是人啊!和别人约好一起走,最后却把这件事推掉了而自己走了。 D、(你父亲)不是人啊!期望和别人一起走,却把别人丢下,自己走了。 5、下列语句中省略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工之侨得良桐焉,斫(桐)而为琴。 B、友人惭,(友人)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C、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蛇)尽死。 D、(食马者)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6、“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这一情况说明了什么?( ) A、元方用自己的行为“责备”客人的“无礼”与“无信”。 B、责骂完友人,心里有些害怕,赶紧头也不回地回自己家去。 C、元方不懂礼貌,弄得客人尴尬之极,无地自容。 D、表现了他的聪敏,赶紧离开,不给友人以辩解的机会。 7、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人主之患人主之患,不在乎不言用贤,而在乎不诚必用贤。夫言用贤者,口也,却贤者,行也;口行相反,而欲贤者之至、不肖者之退也,不亦难乎!夫耀蝉者务在明其火、振其树而已,火不明,虽振其树,无益也。今人主有明其德者,则天下归之若蝉之归明火也。 (选自《荀子》)⑴ 解释文中加粗的词语: 口行相反:_____________ 却贤:_____________ 明其火:_______________ 不肖者:___________ 务:___________________ ⑵ 下面是“人主之患,不在乎不言用贤,而在乎不诚必用贤”的四句译文,请把正确的一句选出来( ) A、国君的毛病,不在于不讲使用贤才,而在于不必使用贤才。 B、国君的毛病,不在于不讲使用贤才,而在于不去真正使用贤才。 C、国君的毛病,是不讲用贤不在乎,不去真正使用贤才也不在乎。 D、国君的毛病,在于不讲使用贤才,在于不去真正使用贤才。 ⑶ 把上文中加横线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并指出两个“之”字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 下列与“则天下归之若蝉之归明火也”中的第二个“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人主之患,不在乎不言用贤,而在乎不诚必用贤。 B、人之为学有难易乎? C、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D、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⑸ 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 1、A 2、C 3、B 4、⑴ D ⑵ A 5、C 6、A 7、⑴ 口行相反:嘴上说的和实际做的不一样。 却贤:退避贤人。 明其火:把火燃得亮亮的。 不肖者:不贤的人。 务:必定做到的。 ⑵ B ⑶ 假如有能表现出其美好德行的国君,那么天下人归附他就像鸣蝉飞向明亮的火光一样。第一个“之”指的是人主,是代词;第二个“之”无实义,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⑷ B ⑸ 表现了荀子希望国君能“以德服人”,尚贤任能的“王道”思想。 《〈世语新说〉两则》课时训练 中国语文网 编辑整理 训练一一、填空《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是________(朝代)人________(姓名)组织编写的。“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一句总述了谢太傅家人咏雪的背景,极精炼地交代了时间“ __________”、地点“________”人物____________事件“________”等要素。 二、解释下列加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未若柳絮因风起( )( ) 俄而雪骤( )( 撒盐空中差可拟( ) 陈太丘与友期行(相委而去( ) 入门不顾( ) 下车引之( ) 公欣然曰( ) 太丘舍去( ) 三、下列加粗的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俄而雪骤(c?u) B、公大兄无奕女(yì)C、尊君在否(bù) D、友人惭(chán) 四、下列加粗的词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与儿女讲论文义(儿子女儿)B、撒盐空中差可拟(相比) C、太丘舍去,去后乃至(才)D、与人期行,相委而去(丢下,丢弃) 五、选出下列加粗字的意思不同的一项( ) A、尊君在否 B、待君久不至 C、君与家君期日中 六、下列句子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俄而雪骤 B、即公大兄无奕女译:突然间,雪下得紧了。 译:就是谢安长兄的女儿无奕 C、待君久不至,已去。 D、元方入门不顾 译:等了很久也没来,已经离开了。 译:元方头也不回地走了。七、阅读一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___________。'兄女曰:,_____________。'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谢太傅( ) 雪骤( ) 差可拟( )柳絮( ) 无奕( ) 2、对“公大笑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说明谢太傅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 B、谢太傅“笑”前喻,而“乐”后喻。 C、为“柳絮”一喻而“笑乐”。 D、谢太傅认为后一喻没有前一喻好。 3、“儿女”一词古今义有何差别: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翻译下列句子: ⑴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文中两个以雪为喻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谢太傅一家可谓其乐融融,你的家庭生活中有过类似的片断吗?模仿课文,以简洁的文字记录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春雪韩愈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7、这首诗的体裁是__________,从内容上看是一首__________。8、这首诗采用的修辞手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请以“雪”为喻造一个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训练二一、指出下列加粗字的古今词义变化A、陈太丘与友期行 古义: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B、太丘舍去 古义: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C、下车引之 古义: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D、元方入门不顾 古义: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二、阅读下列三篇文言,回答文后问题(一)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本文选自余嘉锡《________》。《世说新语》作者_________,_____(朝代)人。 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词: ⑴ 期行( ) ⑵ 尊君在不( ) ⑶ 相委而去( ) ⑷ 下车引之( ) ⑸ 尊君( ) ⑹ 家君( )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与“下车引之”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君子之学必好问 B、子将安之C、良愕然,欲殴之 D、投诸渤海之尾4、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假如你独自在家,你父亲的同事有要事来找他,你会怎么回答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夜书,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曰:,举烛。'云而过书,举烛'。,举烛',非书意也。燕相受书而说之,曰:,‘举烛’者,尚明也;尚明也者,举贤而任之。'燕相白王,王大说,国以治。治则治矣,非书意也。今世学者多似类此。 7、解释加粗的字: 遗( ) 夜书( ) 说( )尚明( ) 以治( ) 8、翻译下列句子:⑴ 云而过书“举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治则治矣,非书意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这个故事的寓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中可归纳出一个成语:____________。 (三)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注释】秦青、薛谭:都是秦国著名的歌唱家。饯:设酒食送。衢(qú):大路。10、选出对下列加粗字词语的解释不当的一项( )A、薛谭学讴于秦青:唱歌 B、未穷青之技:尽、全部C、抚节悲歌:把住 D、响遏行云:阻止 11、下列各组句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薛谭学讴于秦青 饯于郊衢A、 B、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有过于江上者未穷青之技 放之四海而皆准C、 D、其邻人之父亦云 人皆贺之12、下列各组句中加粗词的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薛谭乃谢求反 其邻人之父亦云A、 B、入而徐趋,至而自谢 响遏行云自谓尽之,遂辞归 (歌者)贵在中节C、 D、停数日,辞去 抚节悲歌13、翻译画横线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训练一一、填空南朝宋 刘义庆 寒雪日 内集 谢太傅与儿女 二、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不如 乘 不久、一会儿 急 差不多可以相比头看 拉 高兴地 离开 三、下列加粗的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B 四、下列加粗的词解有误的一项是( )A 五、选出下列加粗字的意思不同的一项( ) 讲论文义约定同行丢下 回C 六、下列句子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B 七、阅读(一)1、fù zh?u nì xǜ yì2、D3、古义:指子侄这一代晚辈的统称。今义:指儿子和女儿。4、⑴ 不久,大雪下得急了,谢安十分高兴地问:“纷飞的白雪就像什么?”⑵ (道韫)就是谢安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5、撒盐空中差可拟 未若柳絮因风起 谢道韫的比喻比胡儿好。因为柳絮给人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一种意境美,而“撒盐”的比喻过于直接,缺乏令人遐想的美感。6、略 (二)7、七言绝句 咏物诗8、拟人、比喻 赋予白雪以人的感情,显得生动活泼。 以“飞花”喻雪,不仅形似,而且生动形象地写出动态美,与春天的景象吻合。 9、略 训练二一、指出下列加粗字的古今词义变化A、期 古义:约定 动词 今义:日期 名词B、去 古义:离去、距离 今义:前往C、引 古义:拉 今义:引用D、顾 古义:回头 今义:照顾或顾客 二、阅读下列三篇文言,回答文后问题(一)1、《世说新语笺疏》 刘义庆 南朝宋2、⑴ 约定⑵ 通“否”⑶ 丢下、丢弃⑷ 拉⑸ 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⑹ 对人称自己的父亲3、C4、做人要重礼守信5、略6、略 (二)7、送 在晚上书写 通“悦” 崇高 治理得好、太平8、⑴ 一边说一边将“举烛”二字误写到了信上。⑵ 国家是治理好了,但“举烛”二字却不是郢人写信的愿望。 9、寓意:比喻穿凿附会,曲解原意 郢书燕说10、C11、B12、B13、那歌声慷慨悲壮,在树林中萦绕,树林也仿佛被震动了;那歌声优美洪亮,响彻天空,连云彩也好像伫立静听。14、寓意:学无止境。 满足于一知半解,便不会有成就。
《世说新语》两则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 咏雪一、导入:1.由司马光砸缸、曹冲称象、四岁作画的王冕、七岁作诗的曹植等古代智慧儿童的故事引入。2.学生自主讲述下文的大意。“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小儿竞走取之,惟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七岁的王戎就能够根据李树长在人人都可以随手摘取其果实的路边却居然挂满了果实而无人摘取这一客观事实,推断出这果实一定是苦的这一真实结论,说明王戎应当是一个天资聪明的孩子。而这样的智慧儿童,在古书中还有不少记录。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两篇古文,就是讲述古代智慧儿童的文章。二、背景知识介绍《世说新语》:《世说新语》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志人小说(记述人物的言行、事迹)”的代表作。编者是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志”是记的意思,《聊斋志异》的“志异”就是记录奇异事件的意思。本书主要记述的是“士人(通过读书求取到功名的人)”的事迹,被鲁迅誉为“古代名士的教科书”。三、朗读课文1.齐读课文。教师伴读。2.讲授文章断句,再根据断句齐读课文。古文、古诗的断句,可以音节为准,也可以意义为准,一般来说,古文以意义为准,古诗以音节为准。本文断句如下: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3.生字正音后齐读课文,教师伴读。需正音的字如下:咏yǒng雪谢太傅fù/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é而/雪骤zhòu,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sì?”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chā可拟nǐ。”兄女曰:“未若/柳絮xù/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yì/女,左将军/王凝níng之/妻也。4.学生结合注释,读通全文,理解每句话的意思,口头翻译。四、字词积累1.指明学生回答下列字词的含义:内集:家庭聚会。 差可拟:差不多可以相比。儿女:子侄辈。 未若:比不上。讲论文义:讲解、讨论诗文的大义。 欣然:高兴的样子。俄而:不久,一会儿。2.学生翻译下列句子。白雪纷纷何所似?——这纷纷的白雪像什么呢?撒盐空中差可拟。——在空中撒盐差不多能够相比。未若柳絮因风起。——不如比作柳絮被风吹得漫天飞舞。3.课文翻译谢太傅人名,不译寒寒冷雪名词动用,下雪日天,寒雪日:寒冷的下雪天内家庭内部集聚集。“内集”其实是“集内”的倒装“,使家庭成员聚集。”集“是使动用法,翻译为”使……聚集“,与和儿女古今异义词。古:子侄辈;今:儿子和女儿讲论讲解、讨论文诗文义大义。俄而不久,一会儿雪骤猛而快,公指谢太傅欣然高兴的样子。古代汉语中的“然”字一般翻译为“……的样子”曰:“白雪纷纷何疑问词,什么所似似,像;所,用在动词、形容词、动宾短语前,构成名词性短语,相当于”……的人(事物、地方)。所似,相像的东西。全句为倒装句,在古代汉语中,疑问代词全宾语时,宾语一般情况下会前置,本句中,疑问代词“何”作形容词谓语“似”的宾语,故前置,正常语序应是:白雪纷纷所似何(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兄哥哥子儿子胡儿即谢朗曰:“撒盐空中状语后置句差大致、差不多。差强人意:差:尚,略;强:振奋。勉强使人满意可可以拟比拟,比。”兄女女儿,即谢道韫曰:“未否定词,不若及,比得上柳絮因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条件,可译为“趁机”“趁着”风起发生,兴起。这里是飞舞的意思。”公大笑乐高兴。即就是,这里省略了主语谢道韫公大兄长兄无奕人名,不译女女儿,左将军官职名,不译王凝之人名,不译妻妻子也句末判断助词。五、课文研讨1.文中交代“咏雪”故事背景的句子是哪一句?包括了故事的哪些要素?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时间:寒雪日 人物:谢太傅、儿女(侄子谢朗、侄女谢道韫) 地点:家中 事件:讲论文义2.“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融洽 欢快 轻松评:东晋谢氏家族是个赫赫有名的诗礼之家,为首的是谢安。这样的家庭环境,再加上这样的气氛,当然要出才子、才女。3.谢太傅对两个答案的优劣未做评定,只是“大笑乐”而已;作者也没有表态。那么作者赞赏哪个呢?作者虽没表态,却在后面补充交代了谢道韫的身份,这就暗示他赞赏道韫的才气。4.“公大笑乐”,谢安“乐”什么?谢安所乐,在于侄女之诗才,更在侄子之上。按:谢朗少有文名,所以叔父出韵起题,侄子即为唱和,正见其才思敏捷也。平心而论,“撒盐空中”亦不失为一种比方,雪,以其粉白晶莹飘散而下,谢朗就近取譬,用撤盐空中拟之,虽不高明,也差可形容了。5.文中的两个比喻你认为哪个更好?后者更好。前者没有形容出雪花随风飘舞,纷纷扬扬,无边无际的根本特征。而柳絮,作为春天的景物,有似花非花,因风而起,飘忽无根,满天飞舞的特征。用柳絮随风飞舞,不但表现出雪花飘舞的形态,更说明了雪花漫天的情景,点明当时的“雪骤”之景。更重要的还在于这个比喻透露出谢道韫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情怀。她将北风飞雪的严寒冬之景,比作东风吹起时的和煦春色,正表现出谢道韫开朗乐观的性格以及对美好春光的由衷向往。第二课时陈太丘与友期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一、朗读课文1.朗读全文,教师伴读。2.正音:尊君在不否fǒu二、字词积累1.借助文后注释,弄清文章大义。2.抽查学生自学效果。陈太丘与友期约定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丢下去离开。舍去,不再等候就走了,去后乃才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玩耍。客问元方:“尊君在不通“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丢下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诚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惭愧,下车引拉之,元方入门不顾回头看。 ...3.课文翻译陈太丘人名,不译与和,同友期约定行出行,期日中十二时段计时法:把一昼夜分为十二个时段,每个时段等于现在的两个小时。各时段的名称是: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夜半”相当于“子时”,就是23点至1点。《孔雀东南飞》有这样两句诗:“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黄昏”就是19点至21点;”“人定”就是21点至23点,过中日中不至,太丘人名,不译舍放下去离开。舍去,不再等候就走了,去后乃才至。元方人名,不译时当时年年龄七岁,门外戏玩耍,做游戏。客客人,指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在不通“否”,句末疑问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句末感叹词!与人期行,相表示动作偏向一方,如:~问,~信委丢下而顺接连词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诚信;对向着,面对着子骂父,则是无礼礼节。”友人惭,下车引之代指元方,元方入门不顾。4.再次朗读课文。三、课文研讨1.文中的“君”、“尊君”、“家君”各指代什么?君:对对方的称呼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2.中国是礼仪之邦,这体现在人称上就是称呼自己和称呼他人有所不同,你还知道哪些称谓? 令尊:别人父亲的尊称令堂:别人母亲的尊称贱内:自己的妻子犬子:自己的儿子小女:自己的女儿寒舍:自己的家3.友人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不守信用——期日中,过中不至粗暴无礼——当得知陈太丘已先行离去,不反省自己的过失,反而当着陈太丘儿子的面怒责太丘 知错能改——在元方一番义正严辞的批评后,他“惭”“下车引之”又表现得较为诚恳 贵府:别人的家 令郎:别人的儿子 令爱:别人的女儿 令媛:别人的女儿 注:令是美好的意思家君:对人称自己的父亲4.元方的性格特点如何?机智——当友人怒责自己的父亲时,他能够马上找到对方的无礼之处,并有条理地予以反驳。有教养——友人当面骂自己的父亲,而元方却能义正词严地据理力争,并不失礼仪;从元方说话的内容来看,能讲出如此道理,也足以说明元方平时受到过非常严格的教育。率真——敢于当面批评长辈,不受礼教束缚;友人主动向元方示好而“下车引之”,而元方却入门不顾,这也表现出元方率真的一面,喜欢就是喜欢,不喜欢就是不喜欢,毫无任何掩饰。5.在“友人惭”的情况下,元方却“入门不顾”,是否失礼?主观题。个人认为,元方并未失礼,而只是率真。在“友人”已经主动示好的情况下,按理说,元方应当表示谅解才不失礼仪,但对于一个七岁的孩子来说,不应当求全责备。6.本文归入《方正篇》的原因是什么?文章哪些地方体现出了“方正”?方正,即正直不阿,为人正派,是一种好的品格。本文虽然也写了元方的聪慧,似乎应当归在专记聪敏儿童的夙惠篇,但本文主要是写元方懂得为人的道理,“无信”“无礼”二语为全篇的核心,可见,作者的意图是借元方的责客语,从反面来说明“信”“礼”的重要性,所以该则放“方正”门内较好。四、语法积累——省略句请补出文中省略的部分。教师点拨:省略部分一般是前面有所说明,为了避免重复,在后面提到时才可以省略。因此,补充时应注意与前面内容相一致。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友)不至,太丘舍去,去后(友)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元方)答曰:“(家君)待君久(君)不至,(家君)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人)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君)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君)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五、积累成语期——不期而遇(未经约定而意外相遇)舍——锲而不舍(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弃。比喻有恒心)去——去安就安(离开危险,到达平安)信——言而有信(说话守信用)引——引吭高歌(拉开嗓子,放声歌唱)顾——瞻前顾后(看看前面,看看后面。瞻:向前望;顾:回头看。原形容做事谨慎;考虑周密。现也形容顾虑太多;犹豫不决)
《世说新语》两则——咏雪、陈太丘与友期第一课时1.朗读课文,看注释,试翻译。2.作家作品简介。刘义庆(403—444),南朝宋文学家。彭城(现在江苏徐州市)人。宋宗室,袭封临川王,曾任南兖州刺史。爱好文学,招纳文士。原有集,已佚。《世说新语》原为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识鉴、赏誉等36门,今本作3卷,主要记晋代士大夫的言谈、行事,较多地反映了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谈放诞的风气。《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古代小说所记大多是传闻、轶事,以短 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咏雪》选自“言语”一门,《陈太丘与友期》选自“方正”一门。3.翻译: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举办了家庭聚会,跟子侄辈谈论诗文。不久,雪下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 “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可以相比。”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比不上柳絮凭借着风而起。”太傅高兴得大笑起来。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4.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谢太傅”是什么人物?为什么称“谢太傅”?谢太傅即谢安,字安石,东晋时人。做过吴兴太守、侍中、吏部尚书、中护军等官职。他死后追赠为“太傅”,故称。5.交代“咏雪”故事背景的是哪句话?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短短十五个字,涵盖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6.下列人物叫什么名字?谢太傅:谢安胡儿:谢朗兄女:谢道韫(yùn)左将军:王凝之7.下列人物是什么关系?谢安是谢朗和谢道韫的叔叔王羲之是王凝之的父亲谢道韫是王羲之的儿媳8.文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 家庭气氛融洽、欢快、轻松,东晋谢氏家族是个赫赫有名的诗礼之家,为首的是谢安。这样的家庭环境,再加上这样的气氛,当然要出才子、才女。9.质疑探究1、谢太傅对两个答案的优劣未做评定,只是“大笑乐”而已;作者也没有表态。那么作者赞赏哪个呢?作者虽没表态,却在后面补充交代了谢道韫的身份,这就暗示他赞赏道韫的才气。后来作诗的才气被称为“咏絮才”《红楼梦》中“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就是这样。其中“咏絮才”指林黛玉。2、你认为两个比喻哪个更好?讨论并归纳:有两种相反的意见。 (1)认为“撒盐”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跟盐相似,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很高很远,跟雪花飘飞方式不同。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形似是基础。因此说,前一喻好,后一喻不好。(2)认为“柳絮”一喻好,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正如英国大诗人雪莱所说,“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西风颂》),有深刻的意蕴;而“撤盐”一喻所缺的恰恰是意蕴,且形象不美。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好就好在有意象;“撒盐”一喻仅有物象而无意蕴,所以说不好。3、说说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雪。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岑(cén)参北风卷地白草折(shé),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提示:以“梨花”喻雪,妙哉,雅哉,不愧为千古写雪之名句。春雪 唐·韩愈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提示:这首诗诗人赋情于雪,仿佛白雪也嫌春光来迟,像落花一样飘飞,来装点春色。10.小结文章客观地叙述了谢家子弟“咏雪”一事的始末,以描写人物语言为主,全篇语言简练。在不足百字的文章里,清楚地交代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缘由以及经过和结果。虽未作一字议论,但从文末补充交代道韫的身份可以看出,作者更赞赏道韫的才气。11.背诵《咏雪》。 第二课时1.朗读《陈太丘与友期》,看课文注释,试翻译课文。2.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谢道韫这个才女,这节课我们将再认识陈元方这个神童。陈纪(128-199),字元方。以道德知名于世。兄弟友爱,孝养父亲,家中和睦亲善,其家风成为人们学习的榜样。陈纪也曾遭到党锢,他在家发奋著作,写成《陈子》一书。党禁解除后,朝廷虽然多次征召,他都拒绝出仕。中平六年(189)灵帝去世,少帝即位,大将军何进再次谋除宦官,辟召智谋之士二十余人,陈纪被举为五官中郎将。但当陈纪应召到达京都洛阳时,形势已发生了大逆转,何进在与宦官的斗争中被杀,长期盘踞宫廷的宦官也被翦除殆尽,但政权却落入了奉召领兵入洛的凉州军阀董卓手中。董卓大量选用党人名士以便获得支持,陈纪被任为侍中,又考虑进一步任其为司徒、尚书令。当时董卓意欲挟持新立的献帝徙都长安,陈纪劝谏董卓应谦远朝政,专精外任,不可擅意徙都。董卓很不高兴,但敬畏陈纪的名望,也无可奈何。陈纪见天下已乱,乃请出为平原相,并且立即赴任。建安初,拜为大鸿胪。四年(199)去世,年七十一。3. 翻译: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是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不没到,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太丘走后,友人才到。太丘的长子陈元方那年七岁,正在门外玩。客人问元方:“你父亲在吗?”元方答道:“等你好久都不来,他已经走了。”朋友就发怒了,骂道:“真不是人啊!跟人相约同行,丢下我走了。”元方说:“您跟我父亲约定的是正午,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人家的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那个朋友感到惭愧,就下车来拉元方,元方走进自家的大门不回头看。4.下列人物叫什么名字?他们是什么关系?陈太丘 陈寔(shí)元方 陈纪 陈寔的长子5. “君”“尊君”“家君”这三个称谓各表示什么意思?君:对别人的敬称,犹今之“您”。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家君: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辨别下列词语哪些属于敬词,哪些属于谦词。①敝人②卑职③陛下④令尊⑤寡人⑥足下⑦令郎⑧老朽⑨麾下敬词有③④⑥⑦⑨谦词有①②⑤⑧6.补出文中缺少的部分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7.“期日中,过中不至”说明陈太丘的朋友是个怎样的人?是个不守信用,没有时间观念的人8.元方指出了父亲友人的哪两个错误?“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9.陈元方是一个怎样的人?聪明、勇敢、明理(或)懂礼识仪,机智聪明,刚正不阿10.这一则重在表现元方什么特点?懂得为人道理(知书达理);聪敏过人。11.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1)客人既已认错,就应原谅他,而元方“入门不顾”,弄得客人很尴尬。无地自容,这也算无礼。(2) 对一个七岁的孩子不应如此求全责备。元方对粗俗的友人“入门不顾”流露了小孩子性格直率,好恶情感易外露的特点,体现了他懂礼识仪,机智聪明,刚正不阿的性格特征。12.作者写此文,意图是什么?(1)借元方责客之语,说明“信”和“礼”的重要性。(2)也赞扬元方的聪敏。13.元方斥责“友人”无信,令你想起我们学过的《十则》的哪句话?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14.你从《陈太丘与友期》中得到什么启示?做人要讲信用15.小结本文主要记述陈元方和来客的一段对话。对话以责备客人“无信、无礼”为核心,既表现了陈元方懂礼识义的品质,又从反面说明了“信”和“礼”的重要性。结尾“入门不顾”的动作细节,再次强化了他正直不阿的性格特征。全文以寥寥数笔,就将当时的环境和一个生动的人物形象展现在我们面前。作者能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他使用一些非常形象地比喻,凝练生动的语言,点出了人物与环境的特点,使之跃然纸上。 作业1.背诵两篇短文。2.找出本文的古今异义字儿女 文义 因 去 委 不顾古义 家中子侄辈 诗文 凭借 离开 丢下,舍弃 不回头今义 子女 文章意思 因为 到,去 委托 不理睬3.解释下列句中加红色的词俄而雪骤,公欣然曰 不久 高兴地 撒盐空中差可拟 比、比拟未若柳絮因风起 比不上,不如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才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约会、约定 舍弃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当时 玩耍 尊君在不 通“否”待君久不至,已去 离开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拉 回头看4.《世说新语·雅量第六》有这样一则故事:王戎七岁,尝①与诸②小儿游③,看道边李树多子④,折枝⑤。诸儿竞⑥走⑦取之⑧,唯⑨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⑩。注释:①尝:曾经。②诸:众,各。③游:游玩,玩耍④子:指果实。⑤折枝:把树枝压弯了。折,弯曲。⑥竞:争逐,争着。⑦走:跑。⑧之,它,这里指李子。⑨唯:只,仅。⑩信然:确实这样。译文:王戎七岁的时候,曾和许多小朋友一起玩耍,看见路边上李树结了很多李子,把树枝都压弯了。很多小朋友争着跑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没有,别人问他(为什么),他说:“树长在路边却有很多李子,那一定是苦的李子。”摘下来(一尝),确实这样。 王戎为什么未尝一口能知道这一定是苦李?这是因为他虽小却能注意观察,认真思索的结果。树在路旁,如果李子甜早就让人家摘光了这是其一;结果很多,树枝营养供应不足,李子一定很苦,这是其二。从这里可以看出王戎的聪颖机智的性格。《道旁李苦》的道理:看事物不能只看表面,要认真分析,认真思考,那样就不会被事物的表面现象蒙蔽。王戎就是因为善于思考,判断出路边无人摘的李子一定是苦的,所以他才没有像其他的小朋友一样“受骗上当”。 文言文入门一、“读”目的(为什么读):文字生疏,无停顿断句,缺乏语感,不理解文意,无法掌握文言文规律特点。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童趣》沈复二、译文言句子翻译六字歌诀:留、对、换、调、补、删“留”,凡朝代、年号、人各、地名、官职等专有名词或现代汉语也通用的词,皆保留不动。如:山、石、高、远等。“对”,即对译法。对应直译,逐字落实。不遗漏,也不能多余 。(尽可能对应原文,基本遵照原文的句式、风格,大量采用有相同语素的双音词,即把单音词变成双音词,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有相当一部分的单音词直接进入了现代汉语;现代汉语的常用动词主要是单音词。现代汉语里新造的词却很少采用单音节形式,例如:浴→洗澡 驾→开车 书→写字、信件)误区点拨:绝少有不译的字词。特别是副、介、连三大虚词,翻译时常出现漏译的现象 “换”,即替换法。对那些词义已经发展,用法已经变化,说法已经不同的词,在翻译时要替换为现代词语。(比如:古今异义的词,词类活用词,通假字等都要相应的替换。)“调”,把文言句中特殊句式的语序调准为正常语序。“补”:即补出省略内容。比如主语、宾语和介词“于”等。(译出补足部分后用括号标示。 需要注意的是,增补的内容一定要必要,不要画蛇添足了。)“删”:把无意义或没必要译出的发语词、衬词、虚词删去。例:“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句中“之”是帮助宾语前置的,不翻译。三、翻译原则:字字落实,文从句顺。总的要求: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词性是语言中的词在语法意义上的性别,它表示词所属的类别。古今汉语词类的划分没有太大的差别。但学会判断词性,对提高阅读古书的能力却有很大的帮助。它可以使我们掌握句子结构,确切地理解文章。例如:①孔子之丧有自燕来观者。舍于子夏氏。子夏曰:“圣人之葬人与?人之葬圣人也。子何观焉?”(《礼记?檀弓上》)②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鸿门宴》例①的“与”是句尾语气词。全句的意思是孔子办丧事的时候,有从燕国来观看的人,住在子夏家里。子夏说:“是圣人葬一般的人吗?〔不是〕是一般的人葬圣人。你看什么呢?”汉郑玄注“与”为“及也”,解为连词。这样“圣人之葬人与人之葬圣人也”连为一句,意思就不通了。例②的“与”是动词,“给予”。如理解为连词——和,意思也不通了。句子的组成成分叫句子成分。在句子中,词与词之间有一定的组合关系,按照不同的关系,可以把句子分为不同的组成成分。句子成分由词或词组充当。汉语: 现代汉语里一般的句子成分有六种,即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和补语:是动词、形容词后面的补充成分。(我在桌子上吃光了香甜的蛋糕)判断词性的主要依据是看词在句子的组合能力及其充当什么成分,因此熟练掌握各类词的组合能力及造句功能是正确判断词性的基础。组合能力指某类词可以跟什么词组合,不能跟什么词组合。例如副词可以和形容词组合(非常漂亮)部分副词可以和动词组合(忽然下起雨来),不能同名词组合。介词可以同名词、代词及名词性词组组合,不能同动词组合等等。造句功能在句子中可以充当什么成分。例如名词在句子中可以充当主语、宾语、定语、状语及判断句的谓语,不能充当叙述句的谓语。连词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只能与名词、动词、形容词组成词组充当句子成分等。根据词造句的功能,可以将词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根据词的组合关系,又可以将实词分为名词、代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五类,将虚词分为副词、介词、连词、语气词、叹词五类。下面把各类词的主要特点作一简单介绍。(1)名词。表示人或事物名称的词。可以分为普通名词、专有名词、时间名词、方位名词四种。普通名词如“人”、“妻”、“国”、“天下”、“兵”等。专有名词如“江”(长江)、“河”(黄河)、《诗》(专指《诗经》)、“书”(专指《尚书》)、“刘备”、“戈”等。时间名词如“今”、“昔”、“旦”、“暮”等。方位名词如“东”、“西”、“南”、“北”、“中”、“内”、“外”等。名词可以同形容词、介词、动词、连词等组合,在句中充当主语、宾语、状语、定语、补语和判断句谓语,一般不能与副词组合。例如: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史记?项羽本纪》)现在别人有大功却去攻击他,这样做不符合道义。“功”受形容词“大”修辞,在句中作“有”的宾语。“义”前边是否定副词“不”,正说明“义”是名词活用为动词。需要注意的是,古汉语名词作状语或补语常常不用介词,例如:至天都侧,从流石蛇行而上。(《游天都》)到达天都峰旁边,沿着光滑的石板象蛇一样向上爬。以上是名词作状语。燕雀乌鹊,巢堂坛兮。(《楚辞?涉江》)燕雀乌鹊,在堂前庭中筑巢(补语)呵。巢:名词活用为动词。 邴夏御齐。(《鞌之战》)邴夏为齐侯驾车。以上是名词作补语。(2)代词。代替名词、名词性词组成句子的词。分为三类:①人称代词。②指示代词。③疑问代词。人称代词如“吾”、“尔”、“汝(女)”;指示代词如“是”、“此”、“彼”、“兹”等。疑问代词如“何”、“奚”、“焉”等。古汉语中有两类比较特殊的代词是现代汉语中没有的。一类是无定代词“或”和“莫”;一类是辅助性代词“者”和“所”。例如:①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报任安书》)人本来就有一死,有的人死比泰山还重,有的人死比鸿毛还轻。②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公输》)杀了我,宋国没有人能防守,就可以去攻打了。③在天者莫明于日月。(《天论》)在天上的东西没有什么比日月更明亮。例①的“或”是肯定性的无定代词,意思是“有的人”。例②③是否定性的无定代词;例②指代人,意思是“没有什么人”;例③指代事物,意思是“没有什么东西”。代词的主要特点同名词,一般可以在句中充当主语、宾语、及判断句谓语。(3)动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行为以及变化的词。根据动词后面能否带宾语,又细分为二类:①及物动词,它所表示的动作常常影响到发出动作者以外的人或事物。例如“被坚执锐”的“被”和“执”。②不及物词,它所表示的动作仅限于动作者自身,不以动作者以外的人或事物为对象。例如“生(生存)”、“死”、“行”等。例如:汉之赂遗王财物,不可胜言。(《张骞传》)汉王送给王的财物,不能说尽。〔张骞〕从月氏至大夏,竟不能得月氏要欲。留岁余,还。并南山,欲从羌中,复为匈奴所得。(《张骞传》)张骞从月氏得大夏,终究没有得到月氏明确的表示。主了一年多,就回国。沿着昆仑山,想从羌人居住的地方返回,又被匈奴抓住。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zhuān yú)》)老虎和犀牛跑出木笼。龟板和宝玉毁在匣子里,这是谁的过错呢?“是”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在椟中”这种情况。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现在人家是切肉的刀和板,我们是任人宰割的鱼和肉,为什么去辞别呢? 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齐桓晋文之事》)为年老的人折个树枝,告诉人说:“〔这种事〕我做不了”。这是不去做,不是不能做。动词在句中经常作谓语,也可以充当主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可以受副词修饰,但不能与介词结合。例:①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齐军既已过而西矣。(《孙膑》)魏将庞涓听说齐军攻魏的国都大梁,就离开韩国返回,这时齐军已经越过国境向西推进了。“闻”、“去”、“归”、“过”在句中作谓语。“西”是名词活用为动词作谓语。 ②学不可以已。(《荀子?劝学》)——学习不可以停止。“学”作主语。③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文天祥《指南录后序》)只愿求死,不再顾念利害。“死”作宾语。④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诗经?魏风?伐檀》)不出打猎,为什么看到你家有悬挂着的貆啊。“县”是悬的本字,在句中作定语。⑤信乃令军中毋杀广武君,有能生得之者购千金。(《史记?淮阴侯列传》) 韩信命令部队不要杀广武君,有能活捉他的奖赏千金。“生”作状语(用于表示一种状态)。⑥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其犹可扑灭?(《尚书?盘庚上》)像大火在原野上燃烧,不能接近,难道还可以扑灭吗?“灭”作补语。上述例句中,副词修饰谓语的情况如例①的“既已”,例③的“但”、“不复”等。如果动词前是介词,那一定是省略了介词宾语,这在下面介词部分将谈到。(4)形容词。表示人或事物的性状、性质、或者动作、行为、变化状态的词,在句中经常作定语、状语、谓语。也能作主语、宾语。例如:1枕席而卧,则清泠之状与日谋,瀯瀯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钴鉧潭西小丘记》)铺着枕席躺在那里,清爽明净的景色与眼睛交谈,瀯瀯的流水声与耳朵交谈,悠然虚渺的境界与精神交谈,深沉宁静的状态与心灵交谈。枕席:名词用作动词,铺着枕席。谋:谋划,这里指景物与人的五官交谈。“清泠”、“瀯瀯”、“悠然”、“虚”、“渊然”、“静”作定语。2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庖丁解牛》)因此用了十九年可是刀刃就象刚在磨刀石上磨过的一样锋利。“新”作状语(修饰动词,或者在现代汉语中就是动词)。3吾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我与徐公哪一个漂亮?“美”作谓语。4治乱,天邪?(《天论》)安定与动乱是天决定的吗?“治乱”作主语。5形容词作宾语时名词意味很浓。例如籴贱贩贵。(杨恽《报孙会宗书》)买贱〔的东西〕,卖贵〔的东西〕。6形容词可以受副词修饰。例如: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师说》)因此聪明的人更加聪明,愚笨的人更加愚笨。副词“益”修饰形容词“圣”、“愚”。(5)数量词。数量词是表示事物数目与单位的词,在句中可以作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这同现代汉语基本相同。需要注意的是古汉语表动量的数词一般放在动词之前作状语。例如:有奇景若此,前未一探,兹游快且愧矣。(《游天都》)有这样奇异的景象,上次没有探访一下,这次游览又快慰又惭愧。(6)副词。表示动作、行为、发展、变化、性质、状态的程度、范围、时间等的词。副词能修饰动词、形容词,不能修饰名词、代词、数量词。在句中经常充当状语,也作补语。例如:①爱共叔段,欲立之。亟qì请于武公,公弗许。(《郑伯克段于鄢》) 〔武姜〕喜爱共叔段,想立他为太子。屡次向武公请求,武公不答应。 ②涉浅水者见虾,其颇深者察鱼鳖,其尤深者见蛟龙。(《论衡?别通》) 到浅的水流中去的人能见到小虾,到稍深一些水流中去就能见到鱼客,到最深的水流中去就能见到蛟龙。③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邹忌讽齐王纳谏》)——您美极了,徐公哪能比得上您呢!“甚”作补语。(7)介词。与名词、代词及某些名词性词组结合,组成介词结构,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向、对象、处所、时间等意义的词。根据介词结构的意义和它们与中心语的关系,可以分为时地介词、原因介词、方式介词、人事介词四种。介词结构主要充当句子的状语和补语。①若之何以病败君之大事也。(《鞌之战》)怎么能因为受伤使国君战事失败呢?②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五蠹》)现在想用先王的政治措施治理当世的百姓,都是守株待兔一类的事情。 ③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报任安书》)我所以暗自忍辱苟活下来,幽禁在污秽的监狱之中而不自杀,是因为我遗憾我的心愿没有完全实现,这样鄙贱无知地死去,我的文章著述便不能传扬到后世。④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为早与之绝。(《赤壁之战》)若能用您的众将士与曹操的势力相抗衡,不如早与曹操断绝关系。例①“以病”作状语,表原因。例②的“以先王之政”作状语,表凭借。例③“于粪土之中”作补语,表处所;“于后世”作补语,表时间。例④的“以吴、越之众”和“与中国”都作状语,前者表凭借,后者表对象。古汉语介词中需要注意的是,有的介词同时又作连词,有的较难区别,如“与”:①夫仆与李陵俱居门下,素非能相善也。(《报任安书》)——我与李陵一起在宫中供职,平素相互之间没有很深的关系。②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孙子兵法》)——道就是使百姓和君主同心协力。例① 的“与”是连词,“与”前后人物在句中的地位是平等的,颠倒后意思不变。例②的“与”是介词,“民”是受令的对象,又是“同意”的主动者。如果“民”与“上”位置颠倒,意思就全变了。介词“以”的后边如果省略了宾语,有时也易与连词相混。①自始合,而矢贯余手及肘,余折以御,左轮朱殷。(《鞌之战》)——从开始交战,箭就射进了我的手和肘,我折断了箭继续驾车,车左边的轮都被鲜血染红了。②(于)嵩又取架上诸书,试以问(张)巡。(《〈张中丞传〉后叙》)——于嵩又取架上的那些书,试着用它们来考问张巡。例①的“以”是连词,连接两个动作。如果认为是介词,就一定是后边省略了宾语“之”,但加上“之”写成“余折以之御”,“之”指代不明,语义不通。例②的“以”后边加上“之”,“以之问”意思通顺,如不加,意思反倒不完善,所以例②的“以”是介词。此外,还要注意介词宾语前置与省略的情况,这将在第九章“怎样分析句子”中谈到,可参见。(8)连词。用来连接各类实词、词组成分句的词。根据连词所表示的关系,可以分为联合连词、偏正连词。表联合关系又可分为并列连词、递进连词、选择连词、承接连词四类。表偏正关系的又分为让步转折连词、因果连词、假设连词、条件连词、目的连词等。这些都需要通过体会上下文来确定。(9)语气词。表示各种语气的词。根据其在句子的位置,可以分为句首、句中、句尾语气词之类。根据其在句中的作用,可以分为表陈述、祈使、疑问、感叹、提顿、推测等。(10)叹词。表示感叹或呼唤应答的词。不同别的词发生组合关系。有时单独一个叹词就可以成为一个句子。 在上述十类词中,重点掌握名词、动词、形容词与副词、介词、连词,尤其是动词与形容词、介词与连词。要抓住各类词的主要特点,例如看能否与介词、副词结合就可以判断是名词还是形容词或动词。如能否带宾语,就可以把名词与及物动词区别开来(形容词带宾语都属于活用为动词);是充当叙述句谓语还是描写句谓语,就可以把形容词与不及物动词区别开来。连词与介词有时较难分辨,,常常要结合上下文的意义去判断。下面分析几个例词。之① 道之不行,已知之矣。(《子路从而后》)(我们的)政治主张行不通,已经了解这一点了。②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齐桓晋文之事》)——因此贤明的君主制定老百姓应有的产业,一定让他们对上足够事奉父母,对下足够养育妻子和儿女。丰年终身饱,荒年免于死亡,然后督促他们作好事,所以老百姓跟随他是很容易的。③宋何罪之有?(《公输》)宋国有什么罪?④不学自知,不问自晓,古今行事,未之有也。(《论衡?实知》)不学习自己就了解,不问人自己就明白,古今的事情中没有这样的。例①有两个“之”。第一个前接名词、后接动词性词组“不行”是连词,连接主语和谓语,构成偏正词组在句中作宾语的外位语,第二个“之”上接动词,作宾语,是代词,代“道之不行”这种情况。例②有四个“之”。第一个上接名词“民”,下接名词“产”,是连词,连接定语与中心语;第二个上接连词“而”,下接名词“善”(形容词活用),是动词;第三个上接名词“民”,下接动词“从”,是连词,作用同“道之不行”的“之”;第四个上接动词“从”,下接语气词“也”,是代词,代“明君”。例③的“之”上接名词“何罪”,下接动词“有”。“何罪”与“有”不构成主谓关系,“之”是代词,复指前置宾语“何罪”。例④的“之”上接否定副词,下接动词“有”,是代词,代前面的情况作“有”的前置宾语。之的用法:1.用作代词: 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如: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2.用作助词:(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二)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三)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四)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宋何罪之有?(《公输》)——(二)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三)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顷之 ,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四)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3、用作动词:可译为“去、往、到”。如: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总结:之字可代人事物;定名之间可译“的”;用作动词“去、往、到”;用作助词可不译 其1、用作第三人称,相当于“他、她、它(们)。”例:既克,公问其故。2、活用为第一人称。例:并自为其名。(《伤仲永》)3、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4、指示代词,相当于“那” “这”之类的词。5 、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例: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以一、作为介词表示凭借,译为“凭、靠”例: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译为“用、拿、把”例: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以”后省略介词宾语。)“按照”例:策之不以其道。表示时间处所,译为“在、从”二、作为连词表示并列、承接、修饰“以”相当于“而”。例: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 《 墨池记》 )表示目的译为“来、用来”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表示范围译为“到”;通“已”,已经。例: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于1、对,对于。向。例: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2、在,从。例: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出师表〉)3、与,跟,同。例: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4、到 。例: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5、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例: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鱼我所欲也〉)而在文言文中的用法一、代词。通“尔”汝,表示第二人称。可译为“你(的)”、“你们(的)”。例如:《项脊轩志》:“某所,而母立于兹。”[译]:“这儿,你的母亲曾经站立过”。二、连词。⒈表示并列关系,所连两项在意思上不分主次、轻重,而是并列、并重的关系,可译为“和”、“及”、“又”、“并且”或不译。例如:《两小儿辩日》:“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译]:“这不是远的小近的大吗?”⒉表示承接关系,所连两项在时间、动作或事理上承接,可译为“就”、“然后”、“来”、“便”等,或不译。例如:《论语o为政》“温故而知新” [译]:“温习学过的知识进而知道新的道理”。⒊表示递进关系,后项意思比前项意思更近一层,可译为“而且”、“并且”等。例如:《论语o学而》“学而时习之” [译]:“学了知识而且按一定的时间去复习”。⒋表示修饰关系,前项修饰后项,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不译。例如:《愚公移山》:“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译]:“河曲有个智叟笑着劝阻愚公说”。⒌表示转折关系,所连两项在意思上相对或相反,可译为“却”、“但是”、“可是”等。例如:《狼》:“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译]:“后面跟他的狼停住了,可是前面的那只狼又追上来了”。⒍表示假设关系,常连接分句中的主语和谓语,可译为“如果”、“假如”、“倘若”等。例如:《少年中国说》:“使举国之少年而果为少年也” [译]:“假使全国的青年人如果真的都成为有为的青年”。⒎ 因而、所以。例如:《荀子o劝学》:“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译]:“玉石在山上所以草木润泽,深水潭生长珍珠因而山崖上草木不枯萎。”⒏ 如果。例如:《论语o八佾》:“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译]:“如果说管仲懂得礼,那还有谁不懂得礼呢?” (了解)副词一、程度副词1、表程度进步:益、愈、弥、尤、加、倍。2、表最高程度:甚、至、绝、殊、最、极、良、颇。3、表程度轻:少、稍、略。二、范围副词1、表范围广:悉、咸、皆、尽、毕、具、胜、并、既。2、表范围有限:但、徒、第、直、独、止、啻、惟、唯。3、表总共或共同:凡、共、俱、并、同、相、相与。三、时间副词1、表过去:向、曩、尝、曾、业、既已、即、适。2、表正进行或正巧:方、会、适、质3、表时间短:俄、俄而(俄而雪骤)、有顷、顷刻、少顷、旋、寻、斯须、少间、未几、既而、已而。4、表动作将发生: 行、行将、且、垂。5、表时间终结:卒、终、遂、竟。四、情态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咏雪原文及翻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