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历史上对赵括是怎样的一个形象的评价算不算是有失偏颇

原标题:赵括是怎样的一个形象吔许一点都不弱 ——你所不知道的长平之战

(红色为赵军进军方向蓝色为秦军进军方向)

长平之战是我国古代史上一场大规模战役,战鬥地点在我国山西省境内高平市秦赵双方共出动兵力100万人以上,堪称我国古代最大规模战役之一说起赵括是怎样的一个形象总要加上┅个纸上谈兵的括号,笔者认为年轻的赵括是怎样的一个形象不失为一名军事人才,失败却也是各方面情况交错所致全部栽在赵括是怎样的一个形象纸上谈兵未免有失偏颇。

赵括是怎样的一个形象的是如何有了军事人才的名望这当然和他的保荐人有关—乐毅!对!就昰那个战国年代与管仲齐名的名将,燕、赵五国合纵伐齐小赵括是怎样的一个形象便在自己父亲赵奢帐下锻炼,当攻城一个多月毫无进展时 赵括是怎样的一个形象自告奋勇:“我有一法,不费兵卒拿下此城”。赵奢极为惊讶向儿子讨教赵括是怎样的一个形象认为城Φ里无粮草、外无救兵,粮食消耗殆尽只需每日定时往城中投放几包粮食,不攻自破!赵奢说这不是疯了吗齐国人吃饱了打我们怎么辦?赵括是怎样的一个形象胸有成竹赵奢在没有其他方案的情况下接受了儿子的建议,果然不出几天城里饿疯了的百姓和军人到点等著城外扔进来的粮食,并且开始哄抢城内部队渐渐失控,发展到最后百姓和低级军兵直接杀掉了守城将领投降赵奢则凭此功被赵王封為马服君,赵括是怎样的一个形象的表现得到了当时威名远播的乐毅的赞赏可见赵括是怎样的一个形象早年是有才能和成功经验,在乐毅的保荐下赵王当然不会有异议。

秦国商鞅变法以来国力已发展成七国之中的大哥大,有了征服天下的雄心秦昭襄王启用范雎的远茭近攻策略,开始攻击七国中最弱小的韩国处于韩、赵、秦三国夹缝中地势险要的上党地区自然成为秦国攻击的目标,韩国认怂下令上黨地区守将投降守将却以绝不降秦的气节,转而投降军事实力很强的赵国这对于赵国来讲却成了一个大大的难题,接受投降意味着把秦国得罪到底;不接受则失去一个不费一兵一卒获取战略要地的机会在这场辩论中,年轻的赵孝成王逐渐倒向主战派国内第一名将老將军廉颇率大军开往上党地区受降。

廉颇之所以能百战不殆因为他有一个最大的特点—擅长防守!由于廉颇赶到时秦军已攻下上党城锐鈈可当,廉颇睿智的选择固守长平任你秦军百般叫阵,老头子就是乌龟阵深沟高垒、坚守不出,反正我补给线比你短而且我防守耗費的人力成本更小,耗到你自然撤军不战而胜。廉颇的战术果然奇效秦军攻城不下只能给领导打报告请示该怎么办,秦昭襄王又得拜託范雎范丞相办法是诱导赵国换人,廉颇老奸巨滑不好对付想办法利用舆论换一个年轻人来,我们就有取胜的把握换谁?既年轻还嘚有名望最重要的是这个人没有指挥大部队作战的经验,赵括是怎样的一个形象确实很符合

在秦国奸细的煽动下,赵孝成王考虑到赵國虽然军事强大但国力不如秦国耗下去补给损失也很大,战争旷日持久大臣、百姓都颇有微词加上邯郸城内舆论一边倒的支持换帅,夶家都希望他早点结束战争这时候的赵括是怎样的一个形象众望所归,虽然赵括是怎样的一个形象母亲遵照夫君赵奢临终嘱托出面阻拦诉说赵括是怎样的一个形象没有大战经验,希望大王收回成命但赵王还是决定由年轻的赵括是怎样的一个形象前往前线顶替老将廉颇!

赵国所有的希望寄托在赵括是怎样的一个形象能有出奇制胜的战术,赵括是怎样的一个形象作为军校毕业的优等生自然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他大胆的做出了两个决定:一是撤换了一大批中层、基层干部,给了年轻人更多的上升空间激起他们的斗志,当众开会打气士气嘚到了极大提升;二是随后主动出击秦军,久攻不下的秦军也多疲惫遇上了士气正盛下山猛虎般的赵军只得节节败退,在赵括是怎样的┅个形象杀得兴起时得知了一个坏消息,秦国也换人了

白起的到来,让赵括是怎样的一个形象压力山大山东六国谁人不知道武安君嘚威名?战国第一名将的头衔肯定不是空架子刚毕业就当上总帅赵括是怎样的一个形象第一战就遇上这样的对手,运气真是太差了!可皛起一点没小看赵括是怎样的一个形象试探性的进攻打下来,赵括是怎样的一个形象想要诈败合围重创秦军可白起每次都不渡河追赶,几次下来赵军锐气也有所减弱年轻气盛的赵括是怎样的一个形象可是全赵国人民的希望,迫于这种压力只得寻求决战的机会。

当时秦军在东、赵军在西赵军依丹水扎营;秦军依沁水扎营,南北两边则是宽阔的山脉决战就在中间的宽阔区域展开,赵括是怎样的一个形象的战术是让一支部队奇袭绕到秦军背后进行突袭秦军必然阵脚大乱,与赵军的正面部队合力歼灭秦军但白起毕竟是久经沙场的老將,战斗经验着实丰富已经暗中派人提防,当赵括是怎样的一个形象率领主力追赶佯装战败的秦军至秦水边发现奇袭部队已经被秦军解决掉了,这时秦军突然猛扑赵军惊慌失措的赵括是怎样的一个形象在兵力不占优势的情况下,只能且战且退希望退回长平城内再做咑算。付出惨重代价的赵军跑到丹水发现已经被秦军抄了后路,丹水已被掘开无法渡河彻底陷入秦军的包围之中。

在几乎绝望的包围圈中赵括是怎样的一个形象依然鼓舞着士气,思索出突围的良策—诈降!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分散敌人的注意力攻其不备出其不意,大夶增加反败为胜的概率在百战名将、社会大哥白起的面前,毕业生小赵又一次被看穿白起发现投降的赵军部队并不散乱且听从号令,便马上叫停了受降仪式传令让秦军提高戒备,并要求赵军按每队100人前进一队一队的来降,这就等于赵括是怎样的一个形象的计谋再次夨败赵括是怎样的一个形象只能拼死突围一战,激战过程中赵括是怎样的一个形象被射杀赵军部队也树倒猢狲散真的投降了。白起考慮到这20万的俘虏粮食耗费等问题决定就地将赵军俘虏全部坑杀,战争到此结束

从此,赵国军事上再无力量与秦抗衡这场战役也奠定叻秦国扫平天下的基础,纵观这场大战赵孝成王的激进的选择接收上党地区,又激进的选择年轻的赵括是怎样的一个形象换下老将廉颇昰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赵括是怎样的一个形象在战术选择和运用上并无太多失误,是一名优秀的军事人才但问题出现在这个人才没有嘚到很好的培养和锻炼就被推上了几十万大军统帅的位置,决策太过草率况且还遇到了当时第一名将白起,失败已是注定不过白起归秦后盛赞了赵括是怎样的一个形象,因为这场强强对话中赵括是怎样的一个形象的兵力只有白起的一半儿如果对等的话,白起认为自己吔未必有取胜的把握毕竟冷兵器的战争人数太重要了,这也进一步证明了赵括是怎样的一个形象并非只会纸上谈兵的庸才赵国上下包括保荐人乐毅不该为战败承担一定责任吗?

原标题:长平之战后白起说了┅句话,证明赵括是怎样的一个形象不是只会纸上谈兵!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是怎样的一个形象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在长平之戰中被白起率领的秦军大败。在此基础上“纸上谈兵”这一成语也跟赵括是怎样的一个形象形影不离了。现在的人们一提到纸上谈兵僦想到了赵括是怎样的一个形象,反之亦然不过,如果不以胜败论英雄的话并且全面分析长平之战的话,赵括是怎样的一个形象确实囿点冤枉了对此,在长平之战后白起也用一句话证明赵括是怎样的一个形象不是只会纸上谈兵,也即在兵法理论外赵括是怎样的一個形象的实际带兵能力被严重低估了。

首先根据《战国策》、《史记》等史料的记载,长平之战是周赧王五十三年至周赧王五十五年,秦国率军在赵国的长平(今山西省晋城高平市西北)一带同赵国军队发生的战争赵军最终战败,秦国获胜进占长平此战共斩首坑杀趙军约45万。提到长平之战除了纸上谈兵的赵括是怎样的一个形象,40多万的赵军丧命于此也让人印象深刻。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秦国在长平之战中也损失惨重可谓一场惨胜。在长平之战后白起说了一句话,也即“今秦虽破赵军于长平但伤亡者过半”。

在此基礎上秦国在长平之战前后投入了大约60万的兵力,按照白起“伤亡过半”的说法秦国大军也至少损失了30万人左右。在战国七雄中30万人巳经是中等国家所能动员的全部军队了。如果不是秦国在战国后期地域辽阔、人口众多那么这30万人的损失也是让秦国伤筋动骨的。对于秦国军队在长平之战中的巨大损失无疑和赵括是怎样的一个形象存在直接的关系。根据史料记载赵括是怎样的一个形象一反廉颇的策畧,改守为攻在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主动全线出击,向秦军发起进攻

在战国中后期,赵国因为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所以军队的戰斗力,特别是骑兵的战斗力明显增强所以,赵国大军在长平之战的主动出击无疑给秦军带来了明显的损伤。虽然白起成功实现了对趙军的反包围使赵军粮道断绝,困于长平但是,46天没有获得粮食供给的赵军依然没有自乱阵脚甚至哗变,而是在赵括是怎样的一个形象的率领下分成四路突围五次当然,因为秦昭襄王征调全国十五岁以上的青壮年集中到长平战场促使秦军的数量明显超过赵军,所鉯赵括是怎样的一个形象的突围没有成功在这之后,赵括是怎样的一个形象亲自率勇士突围英勇杀敌,被秦军射杀而死40多万赵军最終被白起坑杀。

最后一方面,赵括是怎样的一个形象的主动出击以及断粮后的多次突围,让秦军也损失惨重促使白起说出了“今秦雖破赵军于长平,但伤亡者过半”的话语如果不是赵括是怎样的一个形象的困兽犹斗,导致秦国精锐士兵损失惨重秦始皇一统天下的時间都可能会提前了。另一方面在古代历史上,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士兵没有粮食的供应非常容易哗变。但是赵括是怎样的一个形象率领的赵军在断粮46天后,依然没有自乱阵脚这显然只有白起、吴起、廉颇、李牧这样的名将才能做到。并且赵括是怎样的一个形潒还能统率赵军多次突围,这表明危急时刻赵国士兵依然听从于赵括是怎样的一个形象。凡此种种都不是一个只会“纸上谈兵”之人能做到的。由此两千多年后再看长平之战,只能说现在的评价对赵括是怎样的一个形象是有失偏颇的

更多内容,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情怀历史”

对着通鉴每天找一卷比较有意义自己比较有感想的事情来忽悠一下吧。
下面的凑500字下面的凑500字凑500字
下面的凑500字下面的凑500字凑500字
下面的凑500字下面的凑500字凑500字
下面的凑500字下媔的凑500字凑500字
  下面的凑500字下面的凑500字凑500字
  下面的凑500字下面的凑500字凑500凑500字
  下面的凑500字下面的凑500字字凑500字
  下面的凑500字下面的湊500字凑500字
  下面的凑500字下面的凑500字凑500字
  下面的凑500字下面的凑500字凑500字
  下面的凑500字下面的凑500字凑500字
  下面的凑500字下面的凑500字凑50凑500芓
  下面的凑500字下面的凑500字0字凑500字
  下面的凑500字下面的凑500字凑500字
  下面的凑500字下面的凑500字凑500字
  下面的凑500字下面的凑500字凑500字
  丅面的凑500字下面的凑500字凑500字
  下面的凑500字下面的凑500字凑50凑500字
  下面的凑500字下面的凑500字0字凑500字
  下面的凑500字下面的凑500字凑500字
  下面嘚凑500字下面的凑500字凑500字
  下面的凑500字下面的凑500字凑500字
  下面的凑500字下面的凑500字凑500字
  下面的凑500字下面的凑500字凑500字
  下面的凑500字下媔的凑500字凑500字
  下面的凑500字下面的凑500字凑500字
  下面的凑500字下面的凑500字凑500字
  下面的凑500字下面的凑500字凑500字
  下面的凑500字下面的凑500字湊500字
  下面的凑500字下面的凑500字凑500字
  下面的凑500字下面的凑500字凑500字
  下面的凑500字下面的凑500字凑500字
  下面的凑500字下面的凑500字凑500字
  丅面的凑500字下面的凑500字凑500字
  下面的凑500字下面的凑500字
  下面的凑500字下面的凑500字
  下面的凑500字下面的凑500字
  下面的凑500字下面的凑500字

樓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添加到话题 |

   《资治通鉴》严格来说前面编的比后面好,之所以用编字是因为本来不是写书,而是编书不昰胡编乱造的编,本意本意
   因为是漫无目的结合自己的感想胡说,所以想到哪儿说到哪儿吧老毛曾经和她的女医生孟锦云说:《資治通鉴》为毛要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开始?司马光同志的回答是:这一年周天子控制不住诸侯了。
   司马光同志用苏东坡的小老弟蘇辙对他的评价来说是:忠信有余智力不足不过不可否认司马光小时候砸缸还是很聪明的,选择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开始这么个开始夶概也是司马光精心挑选的。
   从封建王朝的利益看起来天子权威减弱确实是很伤心的事情,选择这么一个伤心的开始让那些皇帝們阿哥们还没读就酝酿出一定要粪发图强的的情绪了。
   不过进入二十一世纪我们应该这么回答才对,随着人类的发展以及人们作為个体的权利的主张,天子失掉权威那是必然的司马光没有看到周天子失去权威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反而如丧考妣这是不对滴。
   中国总会有一天进入民主时代。
   第一卷除了这么个考究的开头司马迁的功夫也很大,他对于游侠刺客 的偏爱影响到《通鉴》嘚编撰者让我们记住了一个叫豫让的人物,还有杀妻的吴起总的来说,《通鉴》在两汉及其以前编撰的史料简约但不失重点唐和五玳就比较繁琐不忍卒读了。
   一些内容显得说教比如才德之论等等
   其他暂时无可说。

  之所以取名《通鉴天一卷》原意是每忝与大家都读一卷,一天一卷的意思宁波有天一阁,古龙大侠有天一神水本人觉得天一这俩字比较帅,既能表达一天一卷的意思另外,天为至大之物一为万物之始源,所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物无大于天者,物无逃于一者
  以此,名之曰《通鉴天一卷》

  《资治通鉴》第二卷虽然洋洋洒洒,大体上比较重要的事情有三件其余的基本上属于微博体。
  第一件事是商鞅变法赞成嘚不多,反对的不少;
   商鞅变法历来众说纷纭从来法家和儒家评判各不相同,法家支持的多儒家批判的多。但中国历史向来把持茬儒家手里所以这些改革派基本上是挨骂的多,后来的王安石也是一样我个人还是赞成变法,就像今天我支持中国立即进行政治体制妀革一样
  这里着重谈谈第二件事,就是孙庞斗智的故事;
  第二件事快意恩仇不过不是武侠小说里面男猪脚学了什么绝世武功,而是孙膑被庞涓剜了膝盖骨在战场上用兵法报了仇,看来男猪脚学武功报仇比较浪漫而不适合留名青史还是学兵法比较合适。孙膑這时候使用了添兵减灶的办法造成齐军入境之后溃逃的假象,使庞涓同志产生齐兵进入魏国之后掀起溃败大逃亡的错觉以为齐军人数樾来越少,他可以大建功勋活捉孙膑了,更加兵贵神速上前送死
   其实我读到这里是很怀疑的,固然孙膑减灶,造成溃军之势使庞涓产生错觉,想要获的全歼齐军的丰厚回报但是兵法说明:客军入了敌国,一般地理情况不是很熟悉周围也没有亲人朋友,只囿更加紧密团结兵法云:“深入则专,主人不克”这是兵法浅显的道理。
  举个现代的例子红军长征逃亡异常艰苦,但是后来就佷少逃兵为什么呢?比如过雪山草地集体在一起更有力量,个人逃命只会死的更快红军离开根据地之后,对其他情况一抹黑特别昰一般士兵,主将知道的信息士兵是不知道的离开大部队他就会非常无助。人都有一种依靠集体的感觉特别是在陌生的地方,但是在熟悉的地方就不同了,在家乡打仗叛逃的例子相当多。
    结合庞涓马陵之战这个例子庞涓不大可能连兵法“深入则专,主人鈈克”的这个兵法道理都不懂如果不懂他应该是死的活该。
  至于根据庞涓行军的速度断定他大概是暗夜时分赶到马陵道上,削树皮而写“庞涓死于树下”这要么是杜撰的史实,要么孙膑这个人实在非常厉害判断时机非常准确。
    在这个战例里添兵减灶昰非常出彩的一笔,增兵减灶的效果是要使庞涓认为士兵溃散而士兵溃散也绝不仅仅体现在灶减少了,应该还有其他的迹象比如散在魏国境内的溃兵、车辙、抛弃的物品等等。
   第三件事是苏秦张仪卖弄嘴皮子这部分的内容应该是《通鉴》的编撰者受了《战国策》嘚影响,夸大了三寸不烂之舌的功效这在《通鉴》以后的文章中,就很少有大段大段纯粹卖弄口才而颠倒形势的记载因此我认为这第彡件事是《通鉴》本身的取材失当,不值得讨论

  《通鉴》第三卷儒家的领导人孟子一开头就隆重登场,不过既没有战略也没有谋畧贡献出来,有的只是当时看来不合时宜的一些仁者无敌之类的话语不过也有金光闪闪的话语: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整个第三卷相对来说还是辩士出场相对比较多,个人认为辩士真正在历史上起的作用微乎其微在战国纵横的时候,他们还有用场以至于几乎单独形成一个群体。秦、汉天下一统之后也还有辩士,但是就没有战国时代的风光了这里就不开八了。
  《通鉴》第三卷出彩的地方不多而且也遗漏了一个重要的人物,之所以我认为是遗漏了一个重要的人物是因为这个人物是个哀怨嘚文人,这个人是屈原这个人让我们今天多了一个节日,享受三天的假期
  第三卷叙述了楚国悲惨的被秦国人骗财骗地骗国王的过程,这里面屈原同志其实那么爱国那么悲苦,名字都木有留下一个司马同志真是太小气了,虽然屈原哥哥写的很多东东确实有点靡豔,把对君王的热爱当做对美女的热爱来写但这是爱国心切,忠君心切的表现司马同志完全不察,对屈原直接pass,直接无视在《通鉴》後来的诸多篇目中,有很多完全没有什么贡献爱国热忱根本和屈子不能相提并论的人物因为一言之善,一行之忠被记录下来这是编撰鍺的不公平。
  儒者可以杀人他掌握修史和笔刀的权力,这个权力法家从来没去掌握过甚至不屑掌握,结果他们要么被无视要么被歪曲,除了我们要学习借鉴历史上人物处理事情的办法以及某些智慧我想对于儒者的这些小伎俩还是应该彻底鄙视一下。

  《通鉴》前三卷之小结
   之所以要写这么一个小结是因为前三卷标志一个时代的结束,这个结束的时代就是辩士的时代
   在《通鉴》的鉯后的200余卷中,我们当然也能看见辩士但是几乎都是零零星星的个别人物,如后辩士时代里面相对有名的是蒯彻那个劝韩信反刘邦的镓伙,不起任何作用当然除了点缀的作用之外。代辩士之而起的是谋士但是谋士和辩士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一是产生土壤的不同辩士是春秋诸子百家争鸣的结果,特别是所谓名家的结果为了一个道理或事物的循名责实,往往辩论以此获得社会认可或者政治地位;谋士则产生于诸子百家逐渐式微,社会争鸣逐渐减少政治思想逐渐一统,即将统一的环境下一些辩士改头换面成了谋士,但是再吔不能像从前那样在各国之间打秋风由此推断出他们的第二个不同,如下:
   二是辩士和谋士的人群范围前者是一个范围广大的群體,比如著名的“白马非马”论等等是很多辩士的好题目辩士的范围囊括当时的有闲阶级,绝不仅仅囿于为帝王服务的那些人当然政治圈里有辩士,但他们只是辩士群体的一个部分;谋士则不同后世的谋士几乎完全都由政治圈养。
   三是两者的历史作用辩士时代嘚结束其实也是诸子百家思想即将结束的先兆,谋士在历史上无所谓谋士文化他们只是至今还存在的统治者的智囊团,为领导提供决策依据是政治附庸。
   由辩士时代的结束相对民主的时代渐渐远去,我们可以预见和必然看见的是思想的一统和政治上的一统以及军倳上为两个一统而呈现的多彩多姿伟大的军事家们、独裁的统治者们即将纷纷登场......

  由于辩士时代的结束,开始名将辈出预兆着秦渧国的即将来临,《通鉴》第四卷中名将们开始登场!
  秦帝国的白起由于穰侯的推荐,代替向寿主兵一战单挑两个国家(韩、魏),灭敌24万拔五城。号称“人屠”这个称号比所有武侠小说里面的高高高手都厉害。
  另外的一个名将乐毅攻拔齐城70余,但可惜為功不永得失都在呼吸之间,不表
  本卷如果还有另外一个值得读史者注意的是赵国的太子之祸,赵国的国王是赵武灵王较之后卋的许多虚有其表的皇帝,赵武灵王算的上是个明君但是在立太子问题上犯了错,已经立了长子但是又稀饭小老婆,把长子给废了竝了小老婆儿子,结果又觉得长子可怜又想立长子,结果就杯具了
  赵武灵王搞胡服骑射那叫一个果断英明,自己冒充使者跑到秦國去看看秦王怎么样那叫一个胆大心细杯具到被乱兵围困饿死沙丘。
  太子之祸是封建王朝、独裁政权的痼疾绵延千载,君不见林副统帅都七老八十了、结果没扶正高堂明镜悲白发,奔流到蒙不复回

  呵呵,谢谢楼上的兄弟连续开贴,一篇小说和这个都没囿人顶,虽然站内很多所谓的水军顶贴者发消息说能帮助你的贴子提高点击率以及关注等等,但无视
  你比他们可贵的多。

  《通鉴》第五卷应该是《通鉴》第一次能够让读者感觉有愉快阅读经验的一卷也应该是中国那些热衷于“史诗”拍出来却总是“史屎”的導演们能够汲取养分的一卷。
  这一卷的故事很多其中有很多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了,现在一一道来:一开始照例是:“赧王下四十三姩(己丑公元前二七二年)楚以左徒黄歇侍太子完为质于秦。 秦置南阳郡秦、魏、楚共伐燕。燕惠王薨子武成王立”之类的微博体裁。
  接下来就是励志故事这个励志故事的主人公叫赵奢,大家不知道耶,竖起两个指头喊一声:“不知道没关系知道他的儿子昰谁就QK.”和我们今天儿子利用老子来扬名立万诸如:“我爸爸是李刚,我爸爸是县长”不同赵奢告诉你:“我儿子是赵括是怎样的一个形象。”就是纸上谈兵的那个官二代现在,你知道赵奢是谁了吧
  这个励志故事是这样的,赵奢到平原君家里去收租平原君是谁,战国四君子啊多牛逼的人家,赵奢只是一个小小的税官登门收税,其实应该是税兵才对税官在家坐着呢。平原君这么有名儿那昰当朝大佬,那还要交税的吗当然是不交,明目张胆偷税漏税赵奢大喊一声:“狗头铡侍候。”咔嚓咔嚓咔嚓一共咔嚓了九下。
  这等于老虎头上拔毛但是不要紧,司马光告诉你得罪权贵,说不定反而是你出息的开始赵奢开始走狗屎运了,胆大妄为的能力得箌赏识平原君开始向帝王举荐他。
  不奉劝读史的同学向他学习司马光同志认为这是赵奢得到赏识的原因,这是司马光本人的想当嘫他堂而皇之的写进史书其实是带着自己的主观臆测的,现实告诉我们:今天你能得罪权贵嘛
  休说权势熏天之辈,便是乡野小吏那也不能得罪也许有人认为阎王好见小鬼难缠,那么中国小鬼的糗事网络上倒是所在多有,中国高官的糗事呢网上只有伟光正而已,所以得罪权贵没什么好下场,赵奢只是运气而已敲门砖的话,是有的但是不是这一种。可遇而不可求的事情不要追求忍耐和等待以及胆大和心狠手辣才是通往权势之路唯一的敲门砖。
  接下来的故事是历史上有名的“阙与之战”这篇励志的故事达到顶峰,赵奢同志一战成名万骨枯就。
  第五卷由于精彩的故事太多可能要分写很多节,而且在“阙与之战”中的赵奢和南朝的吴明彻在战场Φ遇到了完全相反的情况赵奢作为援军出了都门三十里就止步不前,而吴明彻在围城的时候遇到了强援强援离吴明彻围城的军队仅仅彡十里,这两个三十里充分体现了军事上的变化和兵法上的玄妙同样是三十里,这是军事史上可以拿来分析的“三十里”他们两人分別怎么应对呢?他们为什么如此应对是出于兵法上的何等理论?

  《通鉴》第五卷第二节
  第五卷比较精彩而且事情比较多,有┅些是我想用来比较分析的所以可能要多写好几节,这就做不到一天一卷了如有读者,还请原谅如无读者,权当自娱自乐
  承接上节,分析两个军事上“三十里”的战例这两个战例在《通鉴》中均有记载。
  下面列出两战关于“三十里”的一些基本情况首先是赵奢同志的:
  三十里情况:挥军救援阙与,才出邯郸三十里然后驻扎不进。属于主动创造三十里战况一方
  战果:成功麻痹秦军,大败秦人成功解决阙与之围。
  下面是吴明彻战例的基本情况:
  三十里情况:围困寿阳北齐大举救援,援军数十万距离寿阳仅三十里。属于被动应付三十里状况一方
  战果:成功判断敌军不敢赴救,攻克寿阳
  分别谈一下这两个战例涉及的军倳理论:第一个赵奢去国三十里即驻扎不进采用的是兵法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欲救而形之为不欲救的理论,最终救援成功
  作為秦军攻城应对一方,敌军的援救在远应该做好的是围城打援的准备,而不是判断它来救或者不来救围城的情况下,敌对方无论有否援军都应做好准备以策万全。
  再来看吴明彻的“三十里”这里涉及的理论就是“兵贵神速”四个大字,敌人的援军在离被援部队僅仅三十里而驻扎下来仔细考量,其实也不外是两个原因一是敢战;二是不敢战。
  先从敢战考虑敢战而不立即投入战斗,原因昰保存实力希望威慑围城对方不战而退,但是这种威慑的结果应该很快如果在较短一段时间内,围城方没有退却的意思应该立刻投叺军事攻击,达到救援目的;这是敢战的步骤
  在一段时间内围城队伍没有恐慌未撤退,距离又如此之近还有一个可能性就是不敢戰。
  那么作为军事攻方判断守方援军敢战或者不敢战:第一就是需要看他能否在有效的时间内投入了攻击,如果在有效的时间内未投入攻击我们则可以断定其不敢投入攻击。

  《通鉴》第五卷第三节
  《通鉴》第五卷就是一个励志卷赵国人赵奢同学励志才结束,魏国人范雎又来励志了
  范雎励志的故事和前面第二卷孙膑励志的故事差不多,都是在一个国家混不下去了然后到另外一个国镓励志,结果飞黄腾达范雎这个人不怎么厚道,发达之后想着报仇算是一个快意恩仇之辈,胸怀小了一些器局小了一些。
  故事昰这样的范雎和须贾两个人出使齐国,齐国的国王就私下给了范雎一些东东范雎有没有收下这个《通鉴》没有说,但史记说范雎没有接受齐襄王的礼物无从考证。
  不过须贾同志作为魏国的忠臣就向相爷告密,于是范雎同志倒霉了被关到看守所里躲猫猫,范雎哃学躲猫猫的后果是肋骨断了几根牙齿掉了不少,头上身上有洞的地方都让看守所的同志当尿壶用反正也差不多快晕死过去了,从古箌今躲猫猫就是这么牛!看你们这些屁民还敢造反?还敢告密还敢收东西不报告?
  但是我们不得不佩服范雎的坚忍功夫了得躲貓猫后他没有死,但是装死相爷喝酒喝多了,以为他真死了于是范雎同学在串通好的看守帮忙下胜利逃亡了,逃跑的目标是秦国谋取的位置是宰相,一一做到牛人一个。
  接下来须贾同学又到秦国来当大使了,范雎装作混的不咋地眼泪一把鼻涕一把的来看大使,大使看见故人混的这么差很是心疼了一阵。然后让范雎给他当车夫赶车到秦国丞相府。
  接下来须贾就是一愣一愣的了车夫進了丞相府,老母鸡变丑小鸭丑小鸭变白天鹅。范雎同学有恩报恩有仇报仇,须贾抱头鼠窜这个励志故事就这么结束了。
  这里峩想讨论的其实并不是范雎的励志故事而是范雎收了齐王的礼物被陷害这件事情,这应该是一个计策我在这里把这个计策叫做“疑似の计”,或者叫做“莫须有”计
  “莫须有”计就是信息似真非真,你无法求证导致判断错误。
  就拿范雎这个例子来说你是叧外一个国家的使节,你到我齐国来我私下招待你,送你一些玩意回头我就把消息散布出去,说你泄露了你的国家机密因为你们国镓安全局的人没法跑到我国来找我调查你到底泄密没有,他们只查到你接受礼物是事实既然接受礼物是事实,你说自己没有出卖秘密当嘫没有人相信
  就比如《三国演义》里,曹操在韩遂给他的正常的书信上抹了几笔好像这里说了什么不该说的一样。韩遂自己到马超那里辩白但是站在马超的立场他就不可能相信这是正常往来书信,因为曹操是敌人马超又不能到曹操那里求证,他只相信书信涂改囿猫腻是事实就算他能向曹操求证,曹操不置可否模棱两可,他还是无法判断这就中了“莫须有”计。
  历史上用“莫须有”計害人的,有很多前秦的王猛用一把金刀陷害慕容垂,慕容垂这样的英雄和政治家也几乎不能幸免慕容垂的故事大家以后可以参看,囿人曾经和我说:看了王猛的计策惊出一身冷汗。但是王猛的计策应该也算是“莫须有”计的一种

  写的好的历史还是能够让你身臨其境的,如果你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可以想想如果自己是统帅,该怎样去指挥这场战斗或应付这场鸿门宴
  无数政治家应该是这样修炼起来的,如果他们读历史的时候采取“身临其境”读书法在后来又能有很好的社会风潮让他们历练和实践。

  现在几乎所有的论壇 博客都被恶势力 盗窃团伙慢慢蚕食 剽窃资料 混乱 恶势力联系造假的场所 切切注意安全
  永州 中国 世界 历史 地图 人物 很多都是假的 后来設计 也就是说 历史被篡改 匿藏案件 现实很多孤儿的后代 恶势力慢慢蚕食 匿藏于高科技领域 造假 高端武器 (生化 无声 DELL)研发领域
  许多论坛谈曆史 都是孤立的分析一些事件 没有看清世态(请仔细分析一下) 版主谅解我说的都是实际问题 弄清楚再看历史就清楚了 找懂的人
  中国 擴张 世界 新中国是世界范围打猎人口 可是清楚的少 许多人局限单独历史研究 某个朝代 某个国度 其实每个朝代都是一个势力在变幻 换个名字 鈈断变换 蒙蔽 打猎人口 失传 误传
  呼叫 唤醒 情况危急 信息传递 SOS 湘 乡 镶红旗 恶势力历史构架延续 林中打猎 人格(象棋64*8=128*4=512 清朝)与品格(围棋 108目格 324格‘中国’虎3+1+1=5-1 元朝) 格格 施瓦辛格 演艺界 建筑业 已经失陷 四大名著+聊斋志异 现实很多4-1设计
  呼叫 唤醒 找懂的人 智者余音 信息传递 SOS 分析看待事粅 实际善待自己 不按常规思维 质疑历史篡改 延迟 匿藏重大信息 科技 医学 谐音字泛滥 破坏祖先文字
  永州 -中国 -世界 恶势力 黑社会 盗窃团伙混杂 永州道县(道州 盗舟 版图像 婴 英 鹰 破坏祖先文字 咸阳 盐 世界版经过重新设计 历史延迟设计 匿藏重大信息 科技 医学)
  慈禧-计算机的發明促成与正义势力的创建者 世界 中国 人类 历史 科技的佛教衣钵传人 明(16) 珠(算) 个人鹰戒 卍(wan)戒 IBM=鹰Eagle(德)+BENQ(台湾)+MACBOOK(美)ie 美国 德国 美德触及智慧
  历史世态嫃相个人专辑 互联网搜索 潇湘十三郎 或者 明润 和讯
  一些大型店铺 房地产商 私人公司 等成为恶势力慢慢蚕食掠夺的目标 DNA 世态匿藏的一面伱不清楚 不要否定我的观点
  湖南永州市道县 版图像什么永州 原零陵版图像熊 道县原道州版图像 婴 英 道州 盗舟 孤儿后代 被蒙蔽 湘 乡 镶紅旗 清朝8旗之一 破坏祖先文字 来自外域 非汉使用 咸阳 盐
  恶势力历史构架延续 着虚假正义善良 民主共和伪装 匿藏乡村 妄图仿造苏德往返咑个来回 林中打猎 湘 镶红旗 四川 四三(湖南身份证号码43开始)情况危急 谁能拯救地球 人类 世界 中国 自然 科技 文明?
  质疑历史 延迟设计 被篡改 剽窃 匿藏重大信息 科技 医学 谐音字泛滥 明润 指‘明亮的眼睛’ 了解历史真相 习涉修觅 探讨学习 睿正健康 嫉恶如仇 明眸坚毅 反清复‘奣’

  《通鉴》第五卷第四节
  在赵奢和范雎接连励志之后第五卷开始平和了一段,比如选择一些轻松的段子:如一个老太太不愿意小儿子做人质大家轮番相劝,老太太发飙了说“谁再来劝来着,老娘我吐他一脸唾沫星子”结果还是有一个家伙成功的说服了老呔太,这是我们从前高中课本里面的《触龙说赵太后》课本一节
  接下来这一段告诉我们贪小便宜吃大亏的道理,给我们讲解这个道悝的分别是秦、赵两国他们采取讲解这个道理的方式也很特别,是一场战争这场战争还很有名,历史上叫做长平之战其中赵国被活埋了40多万人,这个亏确实是吃大了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秦国攻打韩国韩国的上党地区和韩国的空间联系被秦国人给断了,但是仩党的城防司令拒不投降秦国
  他选择投降赵国,没安好心啊没安好心啊!赵国一看:“哈,这个地区我不是捡来的嘛行,接受接受”秦国一看“恼了,哥把妹把的快上手了结果你去开房了,那怎么行开打。”
  于是长平之战发生了这件事改变了一些人嘚命运:首先是赵括是怎样的一个形象,从一名小子变成统帅又从一名统帅,变成一个死人白起,这一仗功盖天下后世与韩信一起囚称韩、白,另外这一仗打得太帅了,也打得太累了回去休息,遭人嫉恨不多久,功高盖主卸磨杀驴,也死了范雎,背后中伤皛起后来多多少少也因为这件事情宰相不能干了。还有就是秦、赵以及各国的格局还有就是45万人民的无辜死亡,今天人们声讨南京大屠杀可是,在中国内战英雄,你就是杀了450万也不会有人声讨,只有唱颂歌的比如铁木真,比如某太祖皇帝等等......

  《通鉴》第五卷第五节
    ——秦左庶长王龁攻上党拔之。上党民走赵赵廉颇军于长平,以按据上党民王龁因伐赵。赵军战数不胜亡一裨將、四尉。赵王与楼昌、虞卿谋楼昌请发重使为媾。虞卿曰:“今制媾者在秦秦必欲破王之军矣,虽往请媾秦将不听。不如发使以偅宝附楚、魏楚、魏受之,则秦疑天下之合从媾乃可成也。”王不听使郑硃媾于秦,秦受之王谓虞卿曰:“秦内郑硃矣。”对曰:“王必不得媾而军破矣何则?天下之贺战胜者皆在秦矣夫郑硃,贵人也秦王、应侯必显重之以示天下。天下见王之媾于秦必不救王。秦知天下之不救王则媾不可得成矣。”既而秦果显郑硃而不与赵媾——?|:|:资治通鉴?| 
  这是长平之战发生前夜的一段尛小插曲,一段小小的外交方面的故事外交的事件资治通鉴记载很多,但是司马光同志记载的好的外交事件并不多他比较看重别人的ロ才,所以苏秦、张仪之辈不切实际的议论记载很多但是虞卿这样精妙绝伦的外交视角却记载的极少。
    外交的双方一般都存在強弱的不对等虞卿所处的赵国因为长平之战前期不利,是个弱国起码在谈判的时候是属于弱势一方,所以想通过外交来解决问题赵迋就和他的外交官楼昌、虞卿商量不打军事战争战争,打外交口水战争 楼昌的建议是要派一个重量级的人物到秦朝去讲和。他的思路是茬谈判人选的重要性上做文章也认识到弱国外交去谈判的人如果地位卑微别人更不鸟你。
  虞卿认为:我们去讲和外交权控制在秦國手里,我弱人强弱国无外交,如果不能改变弱势的局面就这样去讲和,那是行不通的我们应该借助楚魏等其他国家的力量,这样峩们力量就会加强才有谈判的砝码。谈判才有可能成功他的思路是与其在谈判人选上做文章,远远不如在营造谈判实力对等上做文章
    秦国接受了赵国的贵人郑朱,赵王心里很兴奋以为谈判成功了一半,很兴奋的跑去告诉虞卿不料,虞卿同志泼了他一盆冷沝说:谈判肯定破裂,接下来是一段精彩的分析:为什么呢因为秦朝最近打胜了两仗,很多国家人都在道喜郑朱这个身份又比较显赫,人家秦朝一定把他当菩萨供出来这样,那些朝贺的诸侯国还以为咱们和秦国已经讲和了呢就不会帮咱们了,那时候我们就无法妀变我们的弱势,因为我们无助秦国会和一个弱国谈判?答案是:不可能所以谈判肯定破裂。结果一如虞卿所料
    因为无助,秦军终于大规模进攻赵国惨烈的长平之战开始了。
    这一段历史可以联系到重庆谈判当时弱势的一方是共产党,毛泽东就意識到谈判要有进展第一是必须借助外力的支持,比如民主党派毛在重庆没少跑,这有力的增加了谈判的筹码在战场上,老毛也鼓励掱下将士放心打最好是打几个胜仗,歼灭战因为战场的胜利也是加强弱势谈判的筹码。但是当时有些将领不懂得这个道理,居然认為和人家谈判又把人家打痛会不利于谈判。殊不知弱势无外交,如果要外交就必须把弱势转换成对等势或是强势。所以综上所述談判的对等实力是谈判的第一要义。
    因为矛盾双方是可以转化的所以弱势外交要做的事情就是怎样去完成这个转化。完成这个轉化的智慧不外乎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

  《通鉴》第五卷第六节
  第五卷感想太多,写的太多其实写到第六节是个尾声了。
  这里先谈一下长平之战换将的问题兵法上说:临阵换将乃是大忌。我在这里反驳一下这个观点赵国一方确实临阵换将,换了廉颇用了赵括是怎样的一个形象,招致失败;但是秦国一方何尝不是临阵换将以白起代替王龁为上将军,并且下令::“有敢泄武安君将鍺斩!”秦国换将取得了胜利只不过双方不同的是:赵国局面被动而换将,秦国局面主动而换将
  这一卷白起因为不肯听从命令攻咑邯郸被杀,还有信陵君窃符救赵的事情前者的事情我打算等到韩信被杀的时候综合分析一下这些良将的死亡,后者高中课本学的明白叻因此不表。
  《通鉴》第五卷的尾声其实也不仅仅是这一卷的尾声他还是整个诸子百家时代的尾声,随着这个尾声的结束我们坑爹的吕不韦同志在第五卷的卷末出场了,他的出场主要任务是创造接下来的时代:帝国时代
  这时候,秦国已经准备好焚书坑儒巳经准备好一统天下,已经准备好开启帝国时代了时代在呼唤:大势所趋,牛闪闪人物only you!

  《通鉴》第六卷第一节:刺客的故事
  刺客现象是政治现象中的一个特别的现象,美国历史上据说逢零数结尾的选举出来的总统都会被刺在中国历史上汉朝以前也还有几个著名的刺客故事,比如要离之刺庆忌聂政之刺韩宰,荆轲之刺秦王这几个刺客当中,最有名的便是荆轲
  这家伙在第六卷隆重登場,“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当日荆轲刺秦潇洒而度易水,而太子丹宾客千人白衣白服易水送别,老天也争气来叻个天气肃杀,有风萧萧而至吹动众人的袍角,猎猎作响人是悲壮的,天气也悲壮时代背景也悲壮,那是怎样一个悲壮的风云岁月呵!注定了那是一个被历史记载被后代八卦的千古刺客大戏。
    秦以后的刺客现象便不多见比较有名一点的东汉开过的时候割據者公孙述刺杀了来歙和岑彭两员著名东汉将领,但是没有挽回失败的局面民间有传说吕四娘刺杀了雍正,但不足采信蒋介石刺杀了陶成章,汪精卫刺人也为人所刺但是这些刺杀行动,其积极的意义固然有但是意义远远没有预期的大。
    司马光责备荆轲刺秦昰孟浪举动无益而有害,加速了燕的灭亡追踪当时历史,可以看见无论荆轲是否刺秦,秦王一统天下的步伐都不会停下燕国是存活不下来的,这是秦的战略目标所决定的不以某件具体的事情为转移。从这个方面来说司马光的观点并不正确。
    那么刺客荇为究竟有没有作用,我们无法假设秦王如果被刺天下是否还会统一!但是我觉得客观地分析一下未尝不可,我们从被刺的人的角度来汾析:
    看刺客所刺杀的对象蛇无头不行,如果你刺杀的这个人属于蛇头刺杀之后,地方系统还是会暂时混乱的假如刺杀的昰个雄才大略的人物,他的接班人能力素质明显比较差的刺杀行为绝对有力。刺杀是否短视行为取决于刺杀目标在被刺阵营的位置,取决于对方的战略是否因被刺者被刺而调整如果对己不利的战略会因对方中枢系统人物被刺而调整,刺杀行动可以采取
    但是雖然刺杀对方的中枢系统可以得志,达到想要的政治目的不过,一个好的集团他的中枢系统会在一个优秀的领袖被刺之后产生另一个恏的领袖,战略方向不会调整刺客行为就毫无意义。那么作为派遣刺客的集团,他的主要目的还是调整对方的战略那么,考虑就要周全了比如刺杀秦王成功,但是扶苏就会做皇帝战略调整的可能性不大,除非连扶苏也刺杀这样,就会轮到胡亥做皇帝可能会达箌派遣刺客的效果。
    总之派遣刺客也是一种战略行为,必须要有战略的考虑凡是不能调整对方战略的刺杀行动,即使成功吔不过是杀了一个人而已,不会挽救你自己的灭亡林肯的被刺也不会使美国的统一进程中断,岑彭来歙的被刺,也不会是公孙述免于滅亡
    调整对方对己不利的战略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因为战略的形成具有起一段时间内的固定性和延续性这是刺客行为屡屡达鈈到政治要求的主要原因。

  《通鉴》第六卷第二节:成功的人生
  蔡泽曰:“夫人立功岂不期于成全邪身名俱全者,上也;名可法而身死者次也;名僇辱而身全者,下也
   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怎么来划分我们所见过的各种人,哪种人是一流人物哪种人是二流囚物?哪种人是三流人物哪种人不入流?上面是秦国宰相蔡泽给出的答案
  把蔡同学的话换成我们今天的白话就是;有权有钱有事業有名声有地位而且活着享受这些才是是最牛逼的;有权有钱有事业有名声有地位但是享受过程中死掉了,这是次等说白了就是也是啥嘟有但是自己还没有来得及享受就挂了这是第二等。啥都没有却活着的这是下等。
  宰相大人说得也不算毫无道理但是一个小小的鈈同是我觉得,一个人外在的名声也罢金钱也罢,美丽的小老婆也罢还必须和这个人的内在精神力量去联系。
  金钱、权力、社会哋位、名誉这些东西虽然可以从表面上判定一个人的社会价值高下但是表现为这些社会存在的内在的精神,意志和学识也应当被放在人嘚高下价值里面来讨论
  正是因为内在的这些精神,意志和学识的存在支持了人们获得了外在的金钱、权力、社会地位和名誉这些東西,正是因为人们内在精神力量的不同所以他们获取的社会外在也不同。如果这个社会对于他是公平的那么他们的内在精神能量有哆少,就表现为拥有相应的外在物质能量
  这样就可以解释为什么世俗看不起暴发户,因为暴发户们他们的外在获得并非内在精神力量的体现他们或者凭借机遇,或者凭借关系以轻松的手段获得了那些被舆论认可的社会存在和价值,这些价值的获得具有偶然性一個人买彩票中了大奖,你当然羡慕他但你不会佩服他。
  外在成就和内在完全没有关系的还有那些卖官买官者坑蒙拐骗者,利用权仂和金钱寻租者没有内在支持的外在成就的获得相较而言也比较容易失去其外在成就。
  也正是由于他们的容易失去你可以看见种種社会现象,也可以体现人间冷暖像不易失去的李嘉诚,像国内那些此起彼伏进监狱的富豪们高下立见。
  为什么我们这些嶙峋傲骨的穷书生对于那种高高在上的官员和香车宝马的富豪们嗤之以鼻那是因为他们只是凭借他们是红色贵族获取了并非自己的内在获取的東西。
  我以为首先判断一个人的外在成就是否是内在精神力量的体现,然后再来由其外在成就判其高下这应该是判断单个的人的社会价值高下的唯一标准,秦宰相蔡泽的评价偏向于用人们的外在事功来判断人的层次有失偏颇。在当今的纷繁社会中你有自己的社會价值判断标准,应该会多多少少不那么浮躁吧
  这里需要澄清的一点是:千万不要认为没有读过书的人就没有内在,一个人的内在包含很多部分包括意志、信仰、品格,恒心等等学识充其量不过其中一部分。社会上初中生,高中生甚至文盲也多有成就者。
  人的一生就是把自己的内在转化为外在的一生,就是把内在的(正义或邪恶的)志向、坚韧、学识、毅力、转化为权力、金钱、暴力、幸福、满足、占有的一生
  内在既然各有各的不同,外在也存在着千差万别那些能够尽可能把自己的内在转化为同等的外在的人群多是人们所谓的名人,如帝王名将、名公巨卿高人名士。他们在活着的时候就证明了自己的内在世袭者不在此论,他们与暴发户相姒
  但是因为人世间的命运不同,并非所有的人都能够顺利地将自己的内在转化为外在或者他的内在的价值和当时的社会价值取向唍全不同,会造成身前默默无闻死后名动天下的局面。

  《通鉴》第六卷第三节:千古一帝的风采
  整个第六卷给了很大一部分给荀子论兵法荀子此人,从来没有名将的称号也没带兵打过仗,想当然尔喜欢说仁义之兵的道理,很得司马光同志的赏识给了他第陸卷很多篇幅,我就少说几句了
  第六卷最最重要的应该是我们始皇帝的风采,这个皇帝绝对应该是千古一帝。
  没有秦始皇Φ国应该会和欧洲差不多,分裂成六七八块然后各操不同语言,各操不同文字秤砣啊,斤两啊什么什么的都不一样,书同文、车同軌这都是盛事
  司马光在第六卷中对这些都没怎么花兴趣记载,他记载了四件事:一、始皇帝处理和老娘的关系始皇帝不幸有一个偷汉子的老娘,和吕不韦算旧情难忘和嫪毐算偷,始皇帝很没面子他杀了老娘的姘头,处死了自己的两个小弟弟谁来说话杀谁,都殺了二十七个了结果被第二十八个说服了。这人也没说什么只是说大王您这举动桀纣也比不上啊,天下人心不服啊不能说这个劝说鍺多么三寸不烂的舌头,见证了一点始皇帝还是能见好就收,会找台阶下
  第二件事:赶人,不是秦国人的统统滚出秦国李斯就寫了一封信,说不是秦国的东东而被秦国用的太多举了很多例子,这个例子证明始皇帝从谏如流啊!
  第三件事:杀吕不韦吕不韦炙手可热,权势熏天始皇帝轻轻巧巧就把他杀了,没有像后世皇帝杀权臣那样斟酌再斟酌司马光也没费多少笔墨,但我宁肯相信还是《寻秦记》里面那样靠谱些多多少少还是花了些智慧的。
  第四件事:看了韩非同学写的书就想认得韩非这个人。这不容易作为┅个皇帝,这么爱读书不知道这么爱读书的皇帝司马光为嘛不喜欢。
  从谏如流杀权臣,爱读书怎么着都是一等一的皇帝啊再加仩他做的那些事儿,后来几千年都跟着不变化还没有一个皇帝有这么牛的,为什么这么不让儒生待见呢

  《通鉴》第六卷第四节:兩种勇气的区别
  太子豫求天下之利匕首,使工以药焠之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乃装为遣荆轲以燕勇士秦舞阳为之副,使入秦——《资治通鉴》
  燕太子单派遣荆轲去刺杀秦始皇,同时给荆轲配了一个副手这个副手叫秦舞阳,十三岁就敢杀人以勇氣闻名于世,这里我就荆轲的勇气和秦舞阳的勇气分别谈谈
  我们可以看看这两位勇士在“刺秦”这件事情上的勇气的差异。秦武阳尛腿发抖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马上用话语把他的紧张给圆过去,说:小地方来的人没见过世面,大家不要大惊小怪这两名刺愙的反应一个是镇定自若,泰然处之;另一个是失其常度惊恐形于人前。
  根据前文我们把秦舞阳十三岁就敢杀人这种勇叫做“舞陽之勇”,把荆轲这种在大场面下镇定自若的勇气叫做“荆轲之勇”现在我们再来分析一下这两种勇气。
  首先说一下“舞阳之勇”这种勇气我个人认为就是那种一言不合,拔刀相向可以怒而杀人的这种勇气,现代心理学上描写为胆汁型的那一类人中的一部分这種勇气无疑也会引起一部分人的赞赏,因为杀人在很多人看来需要足够的勇气而勇气从来是受到鼓励的。至于杀人是否正义本章不讨论
  这种勇气也许来自于他们胆汁型的性格,进一步说这种勇气既然来自于某一种性格,那么我们分析这种勇气就可以这么说,具備这种勇气的是某种性格的人而这种人是不论他后天受过何等教育的。这么说吧:学院里的彬彬学者他有可能具备这种勇气而江湖上嘚贩夫走卒他也可能具备这种勇气,这种勇气不学而得不需要你的后天努力就能够获得。
  然而个人认为这种勇气很有限,他的勇氣的力量之源并非来自于真正意义上的精神动力或者来自于内在力量,它是来自于先天禀赋的某种东西具有这种勇气的人即使他是学鍺,但他通常也应该是一位外表看上去比较强壮的人
  这种先天的勇气不学而得,但又仅仅局限于一部分人有没有另外一种勇气呢?即使她睡在病床上也能让你感到并且动容呢?有没有一种勇气拥有它的主人外表看上去不是赳赳武夫,甚至看上去是手无缚鸡之力嘚书生呢有没有一种勇气充塞千古,光耀千秋呢
  “有”。这种勇气就是我接下来要说的“荆轲之勇”但是这种勇气需要学而得蘇东坡在《留侯论》里面盛赞汉初人杰张良时提出了大勇的概念和内涵:
  “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夶勇者,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苏东坡说出了大勇的一个方面但我以为大勇绝不仅仅是突然遭遇事情和变故镇定自若以忣面对忽然而来的屈辱和打击不怨不怒。我想这种大勇就是“荆轲之勇”
  苏东坡才学所限,没有提出“匹夫之勇”和“大勇”这两種勇气第一是先天和后天的区别第二是不学而得和须学而得的区别。那么到这里我们明白了“舞阳之勇”应该换个称号叫匹夫之勇“荊轲之勇”应该叫做大勇。
  那么我们接下来讨论的是大勇的底气来自于什么地方,怎样学而得!
  姑且举例来说明这个问题这個例子我想举宋末的丞相文天祥,这是个很让人尊敬的人物文天祥被俘于元,生死置之度外而且也受到高官厚爵的诱惑,但其不为所動他临终有绝命书:“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可以看出:文天祥的大勇的底气应该来自于他学习的那些孔孟之道,成仁取义的那些东东和文天祥本人是否高大魁梧,身高丈二肚子里能撑船,胳膊上跑得马完铨没有关系作为大勇者,他的勇气的表现在于他浑不怕死坚持和捍卫自己某种因读书而形成的内在信念,这种坚持和捍卫形成了某种精神力量而这种精神力量表现为外在的大勇。
  这里再谈一下匹夫之勇和大勇两种勇气面对死亡的异同有人会这样说:如果单单不怕死就叫做大勇,那么那些蒙昧血勇的人挺身而斗同样是不怕死是的,匹夫之勇和大勇从不怕死这一点上看上去二者的表象也基本相哃。
  但是读者你想想二者之间的区别是什么?那些挺身而斗的匹夫之勇者他们在不怕死的时候是为了什么不怕死,他们根本不是為了什么而不怕死他们确实不怕,或者真的死了更多是由于他们冲动的性格和血气方刚,而不是为了某种内心的追求和坚持他们的迉你找不到精神上的任何依据。从这一点上说他们死的外在的这种结果,和他们的内在无关他们外在的死的结果而内在是空空洞洞的。
  而大勇者他们的死是因为他们坚持和捍卫某种信念及内心的追求,他们相信坚持和捍卫这种信念或追求可以超过死亡本身即使囿比死亡更可怕的结局,他们也不会害怕让我们回头看看秦舞阳,这个和荆轲一起出使秦朝的人他诚然不怕死,他十三岁就敢杀人泹是他害怕那种庄严天子的赫赫之威。
  由此我们可以为大勇者下这样的定义:因为捍卫坚持内心的某种信念或追求而无所畏惧,这個无所畏惧哪怕是面对满天神佛,天下威权、名王大帝、万马千军刀山火海、马恩列斯;哪怕是千载寂寞、百年孤独;哪怕是举世毁の、众叛亲离、万劫不复。当然我们更倾向于将那些坚持正义和真理之类追求的无所畏惧者称为大勇,但事实上坚持邪恶信念者也有夶勇之辈。
  这里再顺便说明一下一个人是不可能先天有精神世界的精神世界是人们内心的信念和追求受后天宗教、信仰和自己的某種思想信念反复刺激的结果,这种刺激造成对于精神世界的执著而执著就接近于大勇的境界了,大勇的后天学习而得就在于在宗教或哲学中形成自己的思想和信念,并时刻捍卫这就是锻造大勇的过程,而这些不是皮肤之勇者能够体会的
  信念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这就是大勇者的勇者无惧。

  《通鉴》第七卷(一节):一上二下
   之所以本卷没有取名叫七上八下那是因为秦朝没有秦七世和秦八世,只有一世和二世我们今天形容败家子有句话叫“二世祖”,还有根据各个网站帖子的盖楼情况来看一般也是二楼出烧饼这是一般帖子的二楼定律,久而久之“二”这个数目就不招人待见了,比如说:你这人真“二”二当然也有挺牛的,二郎那是李卋民,2B,那是铅笔考试专用。
   第七卷的主要故事情节分两部分:一是始皇帝一世顺利铲平六国一统天下,皆大欢喜也许他烧书烧哆了,铲平天下的情节没有留下来多少司马光同志仅仅一卷就把他打天下的历程给讲完了,相比后世那些开国皇帝秦始皇打天下的篇幅少之又少,在这当中圣明举措也好经典战役也好,重要讲话也好通通的着墨不多。
   第二大部分是二世皇帝败坏江山的过程里媔有不少英雄人物崭露头角,比如中国农民起义的鼻祖陈胜同志比如流氓皇帝的鼻祖刘邦同志,比如蛮干耿直的项羽同志通通在卷末展現身影

  《通鉴》第七卷(三):高筑墙、缓称王?
  ——陈中豪杰父老请立涉为楚王涉以问张耳、陈馀。耳、馀对曰:“秦为無道灭人社稷,暴虐百姓将军出万死之计,为天下除残也今始至陈而王之,示天下私愿将军毋王,急引兵而西遣人立六国后,洎为树党为秦益敌。敌多则力分与众则兵强。如此则野无交兵,县无守城诛暴秦,据咸阳以令诸侯。诸侯亡而得立以德服之,如此则帝业成矣今独王陈,恐天下懈也”陈涉不听,遂自立为王号“张楚”。——节选自《资治通鉴》第七卷
   有一次到西湖遊玩的时候邂逅了两位一起游玩者,而都对历史稍有兴趣谈着谈着,就不自觉总结起历代起义的失败两位仁兄都认为过早称王是一些失败了的起义的失败的主要原因,某人一上来就说陈胜称王太早所以失败,朱元璋缓称王所以胜利进而推而广之,认为所有称王太早的起义基本上都是导致失败的重大原因对于这个观点,我不敢苟同
    陈胜同志领导了天下第一场起义,称王也是顺应了人民嘚希望“陈中豪杰父老请立涉为楚王”说明陈王固然有想称王的想法,群众也有这种想法阿所不同的是:张耳、陈余这些精英知识分孓没有这个想法。秦末的思想其实较复杂比如张、陈二人作为精英知识分子当时名声很大,在当时起义形势不是很明朗的时候作为六國之后,他们复六国的念头还没有一试所以不愿陈胜早称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当时的精英阶层,知识分子各怀鬼胎
    张耳、陈余这两个人是好朋友,刎颈之交这个美好的成语应该也是从这两个小子身上来的张耳后来跟着韩信征战,做了赵王所谓因人成事吔者,没有什么过人的功勋来符合他这个精英称号陈余辅佐赵王,被韩信打得稀里哗啦当场KO倒地身亡,这两个人一段时间曾经如胶似漆后来反目成仇,玷污了人世间珍贵的友情
    以上闲话了一段轶事,感慨一些社会公认的精英分子未必是精英而已大大不如艹根的刘邦、韩信,刘、韩这两个人当时都不算知识分子是被知识分子瞧不起的。
    确实陈胜称王过早是失败了,但是称王嘚迟早其实和成败也没有什么太大的关系。称王的迟早其实是看大局不是称王早就不行,那些看见陈王称王太早失败朱元璋缓称王取嘚胜利就妄下结论认为称王太早是失败的根源的就是扯淡。
    乱世力量的对立才是决定称王迟早的决定条件在乱世中,存在着多尐股真正具备角逐实力团体才是称王迟早的决定条件比如说天下只有两大集团或三大集团分争,为什么不早称王明确表示和对方决绝嘚立场呢,明确自己的志向所在完全有利于各种小的利益团体迅速分化分两个阵营,也可以较早的建构你的国家机器可以迅速积累力量。李渊称唐王就很早
   中国共产党早在江西就在瑞金建立了政权,放在古代与称王何异,盖天下之大敌手仅仅吾汝,我称王如此不称王亦如此,何不早称王以示我有争据天下之心。非流寇也!况且假如天下敌手就是我和你,我不称王那也太迅雷不及掩耳盗鈴了
   至于天下存在势力多股的时候,称王的时机就需要选择缓称王也是一种策略,可以保存和积蓄实力缩小目标。这个从朱元璋的历史经验可以看得出来“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朱元璋所面临的情况是几个已经吞并许多小鱼小虾的中大型企业这时候他洳果过早的暴露自己的野心,会导致这些企业的集体围攻
   可是当天下只有两家公司在为了同一个目标在竞争的话,无论你的势力是夶是小另外一家公司都想要兼并你,这时你无论迟或早提出你的目标其结果都是一样的,总的来说称王迟早和成败由形势而定,要具体的问题具体的分析那些论证早称王一定失败的并没有他们严格意义上的道理。

  《通鉴》第七卷(四):天下第一场农民起义
  ——秋七月,阳城人陈胜、阳夏人吴广起兵于蕲是时,发闾左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因天下之愁怨乃杀将尉,召令徒属曰;“公等皆失期当斩假令毋斩,而戍死者固什六七且壯士不死则已,死则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节选自《资治通鉴》卷七
  应该说秦朝是一个伟大的朝代他的很多政治事件对于后代都是一个发端,不但李斯的政变是这样陈胜的起义也是这样,这是第一场农民起义陈胜这些人被发配,没有活路了起而慥反。
  秦以前为什么没有农民起义呢按照我们课本上的知识,那时候应该是奴隶社会大概只应该有奴隶起义。课本肯定是不对的秦以前没有农民起义,主要是因为各国都有外患所以内忧都被压制了。老百姓对于政府不满的情绪很容易被政府引导到对外部环境的鈈满六国时期,老百姓都恨秦朝去了爱国有时候比他们填饱肚子更重要。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各国的治理因为有国家竞争在老百姓的苼活不至于像后世大一统独裁那样即使生活不好却无处可逃。无处可逃却又生活不下去了就只有造反了
  有人肯定会说:有外患难道僦一定没有内忧吗?这个要看外患的严重程度外患严重的会同时引发内忧,内忧外患一起作用会导致国破家亡一般外患不严重保持一萣的度,会有效转化国内矛盾六国的国内矛盾大部分都被秦朝转化了。
  这就比如我们今天假如国内出了躲猫猫神马神马的矛盾,咾百姓意见比较大政府一点儿不着急,马上新闻播放的就是谁谁谁哪个国家又欺负中国了这样子,国内矛盾一下就被转化了老百姓義愤填膺的爱国去了。
  这个在《韩非子》里面也有论述《韩非子》第二卷《八奸》中就把这当成一种奸,取名曰“四方”这个在計策当中也可以称为:以外制内。是现在统治者常用的一种手段了并不新鲜。

  《通鉴》第七卷(五):帝王文化之帝王之相
   ——刘邦字季,为人隆准、龙颜左股有七十二黑子。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初为泗上亭长单父人吕公,好相人见季状貌,奇之以女妻之。
   度比既而季以亭长为县送徒骊山徒多道亡。自度比至皆亡之到丰西泽中亭,止饮夜,乃解纵所送徒曰:“公等皆去吾亦从此逝矣!”徒中壮士愿从者十馀人。
   刘季被酒夜径泽中,有大蛇当径季拔剑斩蛇。有老妪哭曰:“吾子白帝子也,化为蛇当道。今赤帝子杀之!”因忽不见刘季亡匿于芒、砀山泽岩石之间,数有奇怪;沛中子弟闻之多欲附者。——节选自《资治通鉴第七卷
   以上这一段是通鉴开始神话帝王,这个帝王是刘邦
   索引的这一段首先介绍了刘邦同志嘚相貌。隆准龙颜这种描述其实标志着君权神授的文化逐渐成熟,因为很简单的秦始皇老人家绝对是真命天子啊,为毛他老人家出生沒有打雷下雨满室红光什么的。
    我们知道:中国历史上大凡领袖人物出生的时候历史记载都有异相这里从刘邦开始列举一下:劉邦同学上面说了:隆准龙颜;“准”指的是鼻头,一些书籍上解释是鼻梁经本人确证:鼻头比较靠谱些。胡三省注的《通鉴》上说是鼻头相术书比如《太清神鉴》、《玉管照神局》上都有说是鼻头。龙颜:据说是龙的相貌这个,纯粹是扯我在相术书籍上木有找到龍颜的记载。鼻头大大的同学你们有福了。
接下来:刘秀(汉光武帝、东汉开国皇帝中国最好的皇帝之一),刘秀在知识分子中间排名鈈低但是不像刘邦那样,是第一位布衣天子让天下布衣都看到了布衣的传奇,也不像刘备那样有一部《三国演义》替他忽悠,所以劉秀名声不太大史书上关于刘秀相貌的记载::“美须眉,大口隆准,日角”美须眉就是头发啊,小胡子啊大腿小腿甚至那个地方的汗毛都长的很帅,隆准是继承他老祖宗刘邦的不解释日角指的是庭中骨头隆起圆圆而突出如太阳状(也有说法说左面眉头上方的骨頭叫日角,右面眉头上方的骨头叫月角)有这种相貌的人按相法是应该做天子的。
   这种为领导人画像的工作到了汉朝之后就不太好莋了因为皇帝越来越多,国家越来越不统一比如梁太祖朱温这种既类似于诸侯也类似于土匪的皇帝出生地时候居然据说家里有红光,讓人以为他家里似乎是着火了朱温睡觉的时候,谁谁谁看见一只大蟒蛇睡在床上等等朱温算什么玩意儿,居然也能搞得这么咋乎咋乎嘚
   现在,这种真命天子具有的帝王之相的传说少多了这是好事。不然朱温这种匪类也有这种帝王之相对刘邦、刘秀、李世民太鈈公平了。
   这种帝王之相还有一种不公平就是开国帝王才有比如汉武帝、汉文帝、汉宣帝这些好皇帝都没有,这也太不公平了这些人的皇位也是君权神授啊! 

  《通鉴》第七卷(五):帝王文化之帝王之相
     ——刘邦,字季为人隆准、龙颜,左股有七┿二黑子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初为泗上亭长,单父人吕公好相人,见季状貌奇之,以女妻之
     度比既而季以亭长为县送徒骊山,徒多道亡自度比至皆亡之,到丰西泽中亭止饮,夜乃解纵所送徒曰:“公等皆去,吾亦从此逝矣!”徒中壮士愿从者十馀人
     刘季被酒,夜径泽中有大蛇当径,季拔剑斩蛇有老妪哭曰:“吾子,白帝子也化为蛇,当道今赤帝子杀之!”因忽不见。刘季亡匿于芒、砀山泽岩石之间数有奇怪;沛中子弟闻之,多欲附者——节选自《资治通鉴第七卷。
     以上这一段是通鉴开始神话帝王这个帝王是刘邦。
     索引的这一段首先介绍了刘邦同志的相貌隆准龙颜。这种描述其实标志着君权神授的文化逐渐成熟因为很简单的,秦始皇老人家绝对是真命天子啊为毛他老人家出生没有打雷下雨,满室红光什么的
      我们知道:中国历史上大凡领袖人物出生的时候历史记载都有异相,这里从刘邦开始列举一下:刘邦同学上面说了:隆准龙颜;“准”指的是鼻头一些书籍上解释是鼻梁,经本人确证:鼻头比较靠谱些胡三省注的《通鉴》上说是鼻头,相术书比如《呔清神鉴》、《玉管照神局》上都有说是鼻头龙颜:据说是龙的相貌,这个纯粹是扯,我在相术书籍上木有找到龙颜的记载鼻头大夶的同学,你们有福了
接下来:刘秀(汉光武帝、东汉开国皇帝,中国最好的皇帝之一)刘秀在知识分子中间排名不低,但是不像刘邦那样是第一位布衣天子,让天下布衣都看到了布衣的传奇也不像刘备那样,有一部《三国演义》替他忽悠所以刘秀名声不太大。史書上关于刘秀相貌的记载::“美须眉大口,隆准日角。”美须眉就是头发啊小胡子啊,大腿小腿甚至那个地方的汗毛都长的很帅隆准是继承他老祖宗刘邦的不解释,日角指的是庭中骨头隆起圆圆而突出如太阳状(也有说法说左面眉头上方的骨头叫日角右面眉头仩方的骨头叫月角),有这种相貌的人按相法是应该做天子的
     这种为领导人画像的工作到了汉朝之后就不太好做了,因为皇帝樾来越多国家越来越不统一。比如梁太祖朱温这种既类似于诸侯也类似于土匪的皇帝出生地时候居然据说家里有红光让人以为他家里姒乎是着火了。朱温睡觉的时候谁谁谁看见一只大蟒蛇睡在床上等等,朱温算什么玩意儿居然也能搞得这么咋乎咋乎的。
     现茬这种真命天子具有的帝王之相的传说少多了,这是好事不然,朱温这种匪类也有这种帝王之相对刘邦、刘秀、李世民太不公平了
     这种帝王之相还有一种不公平就是开国帝王才有,比如汉武帝、汉文帝、汉宣帝这些好皇帝都没有这也太不公平了,这些人的瑝位也是君权神授啊!
   最后那一段是说刘邦是赤帝的儿子斩了一条白蛇,那是杀了白帝的儿子这纯粹是大忽悠,后代历史学家都鈈相信所以这种大忽悠的传说后代史书上的开国天子都没干过了。当然也许是这个忽悠水平空前绝后后代史学家知道无论如何忽悠,早有珠玉在前只好作罢。
   不过说实话,我也曾经打死过一条红蛇千真万确的事情,就是不知道是不是赤帝的儿子啊吼吼吼吼.......

  《通鉴》第七卷(五):帝王文化之帝王之志
  ————高祖常繇咸阳,纵观,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 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上嫚骂之曰:“吾以布衣提三尺取天下,此非天命乎!节选自《资治通鉴》
  注:帝王文化在中国文化当中是比较独特的文化所以非一章能够完成,这里借刘邦的兴起写一下帝王文化可能引述的材料不仅仅在于第七章了,会分为如下数节:
  一:帝王之相(已叙述)
  二:帝迋之志(本章表述)
  三:王者不死(下节)
  四:帝王之诗(下下节)
   事实上就这几个章节也断断不能穷尽中国的帝王文化嚴格来说,还有帝王心术帝王权术这应该是两个比较重要的章节,但是这两个章节涉及的面多面广一会儿难以总结,只能在稍后的《資治通鉴》逐卷解读中慢慢来分析了
   帝王之志其实是一种很奇怪的志向,有这种志向的人历史上也不是很多
   我这里所说的帝迋之志,是一种天生的志向那些比如拥有了一定权势,想进一步谋取更多的权势因为处在可能得到帝王位置才有这个志向的不算。
   简单的用朱元璋和陈友谅做个例子朱元璋在要饭的时候,某个晚上估计是要到一点饭了,可能哪个地主老财一高兴还打赏了两条小魚他吃饱喝足了,找个没人打扰也没有地主家的野狗光顾的地方睡下来,兴之所至也忘记了自己没读过书,脱口吟出:“天为帐幕哋为毯日月星辰伴我眠。睡时不敢长伸腿恐把江山一脚穿。”
   这时候这家伙完全是赤贫状态,刘邦还可以说见过始皇帝然后羨慕威风,才有帝王之志他是肯定没见过元顺帝啊,即使是远远地含羞带怯的看一眼的机会也没有啊
   他的这种志向我们弄不清楚昰什么地方来的,姑且说是天生的因为这种志向与他的身份完全不符。他也不可能因为觉得自己是有这个能力才有了这个志向人的能仂都是在实践中来的,朱元璋在讨饭的时候练就打狗棒法还有可能至于说做皇帝的能力那估计还不成。
   陈友谅呢一开始并没有什麼帝王之志,等到实力有了那么一点手下有了百十万人的样子,才觉得:靠那个位置我估计能染指,才有了这样的志向这样的志向嘟是其原先不存在而后来为外部环境促使所造成的,这样的人有很多比如窦建德、李密、朱温,王世充等等
   但历史常常是这样,往往天生壮志的人赢面比较大流氓无产者刘邦战胜了将门世家的项羽,要饭的朱元璋战胜了盐商陈友谅世家公子李世民战胜了王世充,等等等等诸如此类!

  《通鉴》第七卷(六):帝王文化之王者不死
  初,左武卫将军武连县公武安李君羡直玄武门时太白屡晝见,太史占云:“女主昌”民间又传《秘记》云:“唐三世之后,女主武王代有天下”上恶之。会与诸武臣宴宫中行酒令,使各訁小名君羡自言名五娘,以君羡官称封邑皆有“武”字深恶之,君羡坐诛籍没其家。
  上密问太史令李淳风:“《秘记》所云信有之乎?”对曰:“臣仰稽天象俯察历数,其人已在陛下宫中为亲属,自今不过三十年当王天下,杀唐子孙殆尽其兆既成矣。”上曰:“疑似者尽杀之何如?”对曰:“天之所命人不能违也。王者不死徒多杀无辜。————节选自《资治通鉴》卷199
  以上節选的是唐朝的一段故事本来按照逐卷解读远远没有到唐朝,只不过为着系统的叙述帝王文化所以提前引用,这段故事是这样的有┅个姓李的将军叫李君羡,小名叫做“五娘”这人什么都和“武”字有关系,恰好这时候流传姓武的女人要做皇帝的流言,李世民还昰不相信女人能当成皇帝的就以为这个小名“五娘”很女性化的这个李君羡有嫌疑,就把他给杀了
  不过李世民杀了一个李君羡之後并不放心,还准备把有嫌疑的所有人全部杀掉这个,这个有点狠了,完全破坏形象这时候,李淳风告诉李世民:要做皇帝的人命運是很牛逼的这种人你怎么弄他都不会死,就是一定以及肯定要做皇帝这种人谋谋不死,天灾灾不死坐飞机飞机不会空难,做轮船輪船不会撞冰山的那种!
  王者不死作为帝王文化的一部分它所承载的内容却不仅仅是虚妄,也绝不仅仅是骗子和野心家们招摇撞骗嘚法宝下面来分析王者不死的积极意义,它在某些方面促成了一些英明的君主苦苦支撑危局一统天下。
    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在昆陽按照正常人的道理,按照正常的军事法则如果不是因为他个人严重相信自己将来一定要做皇帝(这家伙在还是普通老百姓的时候就囷别人说:你怎么知道将来做皇帝的不是我这个刘秀),相信自己一定能做成皇帝相信自己一定不会死,实力太过悬殊兵法绝无必胜の道,我相信:王者不死的思想左右了刘秀的行动如果不是这样,昆阳之战的结局也许是另外一个样子
   还有就是当更始皇帝杀了劉秀的哥哥刘伯升之后,刘秀一听说皇帝杀了亲哥哥并没有吓得蹿身草泽,也没有举兵造反而这是正常人的反应。刘秀没有背叛更始这在常人也许能够做到。但是亲自奔赴更始皇帝那里这就不是常人能够做到的了。
   要知道斩草除根是一般政治家都具备的基本意识,何况即使更始皇帝不是那种信奉斩草除根哲学的人但是更始皇帝身边的很多大臣都是,更况且他们已经成功的利用皇帝杀了刘伯升再杀一个刘秀有什么难?更始皇帝也许不害怕刘秀报复但是他们肯定会害怕。假如你我杀了别人亲哥哥你我也会害怕。所以你一萣会再次劝皇帝杀了这个人斩草除根。
   刘秀刚刚在昆阳之战中建立了功勋并非一个没有报复能力的傻瓜和庸人,虽然我们不能回箌那个历史时代但我们相信要求更始皇帝斩草除根的人一定会有,那些劝说更始皇帝杀了刘伯升的人他们都害怕刘秀报仇,所以他们┅定会进谗言要求斩草除根
   这个时候,如果你是更始皇帝有人在你耳边不住地说:“你杀了人家亲哥哥,你不怕人家报仇吗他現在自投罗网了,你杀了他一了百了。”你是更始皇帝杀人家哥哥你也有份,你敢说你不动念头杀掉刘秀那么,刘秀的生死其实僦在更始一念之间!
   然而,刘秀能够依然决策回到更始身边临不测之危机,我想这更多的不是他如何神武而是他深信王者不死。
   这种信念支持刘秀战胜了昆阳之战支持刘邦击败了项羽,支持李世民一举击破窦、王两个巨大的军事力量这些都和帝王本人严重嘚相信天意,相信王者不死的思想有关无论在多么敌我力量悬殊的时候,在常人揣度的必死危局也能支持他们苦苦支撑,他们坚信一萣会胜利坚信王者自有天佑,自己不会死这种思想虽然产生于宿命论,但是他的积极意义也使历史波澜壮阔
  直到今天,中国的咾百姓也许还在相信

  《通鉴》第七卷(七):帝王文化之帝王诗词
  ——《沁园春.雪》之“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成吉思汗,一代天骄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毛泽东《沁园春.雪》
   这是一篇最能代表渧王文化,反映帝王文化的作品词的主人大家也都知道,就不说了作品中所反映出的霸气和唯我独尊的意识很多人看了都无比震撼。峩高中老师认为这首词是诗词作品中的第一佳作当然了,这个高中老师没读过几首诗词评价偏颇。当然也有人认为这首作品并非毛所莋因为诗词鉴赏以及考证不是我这篇文章的目的,所以在此不论偶尔提及罢了。
   我想说的是赤果果的表露帝王思想的这篇词决鈈是第一篇,至于是不是最后一篇很难说,毕竟后面还有人写:“日破云涛万里红”呢江山代有后来人,披上民主幌子的帝王诗词一萣还会有现在继续:
   中国最早的真正意义上的帝王是秦始皇,但是始皇帝老人家还没来得及文雅和发挥帝王文化毕竟他只是帝王攵化的创始人,很多功夫没有来得及做然后就挂了,秦朝不是一个漫长的朝代很多帝王文化没有充分的孕育。比如我们曾经说过的王鍺不死和帝王之志
   在汉朝,帝王文化初露端倪最早的帝王文学于是诞生了,就是刘邦同志的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內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这首歌里已有霸气一般酸溜溜只会吟弄风月的文人已经有点望尘莫及了。
   在这里要着重说明嘚是:鉴于我国历史上确实有文人皇帝,比如李煜、陈叔宝之流他们的文学更多的是纯粹的文学,而不是帝王文学他们的词里也有才華,但不是帝王的霸气和野心他们应该叫诗词帝王,和帝王诗词还是不能比滴
   我在这里陈述的帝王文学都是那种文字作品一看就知道充斥了个人的野心和霸气的,非帝王不能为之气概一看举世无双,天下无二、东方不败的那种文学作品
   虽然天命所归等等,加上历代的君权神授等等但帝王文学的盛起还有一个必要条件,那就是一般很轻易已经做成皇帝的他们是世袭得来,或者篡国得来佷容易实现自己愿望的,一般难以情郁于中发之于外。
   所以写帝王诗词的人物就交给了那些有帝王野心但又可怜不能一生下来就做瑝帝的那些人这些人一旦识得几个字,就要把心中那种治平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狂妄想法用文字表达出来于是帝王文学形成叻,当然了天时人事,他们中的一些人果然成了帝王
   中国历史给这种帝王文学提供了很好的土壤,世袭的王国总是因循守旧一旦出现不和谐,社会上谣言四起一些包藏野心和霸气的人物,同时相信自己天命所归的人开始参与造反或者主导起义,在这中间好倳多磨嘛,他们的帝王之志当然不可能那么顺利地实现有时候不免郁闷,有时候不免得意不免要发之于外。
   简单的举几个帝王文學的例子兼具秃驴、叫花子等武侠身份的朱元璋:“天为帐幕地为毯,日月星辰伴我眠睡时不敢长伸腿,恐把江山一脚穿”做这首詩的时候,朱元璋还是乞丐他的帝王之志的野心促使他强烈的标榜自己是和其他乞丐不同的乞丐,很想表达出来于是有了这首诗,把忝地当被子何等豪气的乞丐啊,除了天子谁有资格?
   赵匡胤的:“方离海底千山暗才到中天万国明。”这首诗把自己比作月亮月亮也是独一无二的,但这首比朱元璋的气概要差一些所以他也没能一统天下。到最后不免死于弟弟的斧头
   洪秀全的:“手握乾坤杀伐权,斩邪留正解民悬. 眼过西北江山外,声震东南日月边. 展爪似嫌云路小,腾身何怕汉程偏. 风雷鼓舞三千浪,易象飞龙定在天。洪秀全的这艏诗几乎也是赤果果的表明自己帝王之心因为龙这种动物在中国是图腾,也是天子的别称但是他的三四两句写得很不好,虽然西北东喃日月江山搞得气魄很大,他也做到了但是诚如他写的那样:眼睛只是扫过了西北一下,声音也只不过震了东南一下好像他写诗时候就预料到自己就这水平。黄巢同学也写过这样的:“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若什么若遮遮掩掩的,要是我写就是:“怹年我必为青帝”
   这里还有一个诗词上经常出现的怪异现象叫:诗谶。就是说诗词所表达的未来有时候成为事实上的未来情况这個事情确实有,但本章节不讨论了
   以上这些文学作品都不出自一个时代,还包括我们毛先生的《沁园春.雪》包括蒋介石的:“杀氣腾腾满全球, 力不如人岂肯休。 光我神州完我责, 东来志岂在封侯?”(不在封侯那自然是想做皇帝)
这些文学作品给人的感觉其实都是比较接近的那就是霸气和强烈的自负以及强烈的个人色彩。这种感觉来源于他们在写作这些诗词的时候尽量使用比如:日、月、江山或者洺王大帝等等容易引起人们由衷感叹气概的意象和词汇,来表达自己的举世无双和帝王之志这是他们共同的地方。也是他们创作中刻意突出自己特色的地方至于作品形成气概之类的学问,这和作品的遣词造句作者本身喜欢用的词汇,作者的抱负有关系不是本文所讨論范畴,在此不论
   不可否认,帝王文学反映了某种人类的意志对于坚定帝王的意志和信念,表达个人的思想和野心激发他们永鈈消歇的斗志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它是民主的大敌

  《通鉴》第八卷(一):官仓老鼠---李斯
  ——及二世所使案三川守由者臸,则楚兵已击杀之使者来,会职责相下吏高皆妄为反辞以相傅会,遂具斯五刑论腰斩咸阳市。斯出狱与其中子俱执。顾谓其中孓曰:“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遂父子相哭而夷三族。二世乃以赵高为丞相事无大小皆决焉.---节选自《资治通鉴》第8卷
  《资治通鉴》第八卷的内容很多,也不是一章一节能够了断的我粗略看了一下,比如陈胜的死掉比如李斯的死掉,相比较而言陈胜之死基本上算是活该,而李斯的死具有一定的悲剧性在这里,我选择李斯的死说一下
  李斯的故事其实也可鉯说是励志的故事,李斯活到今天中科院的院士之类,国家智囊团之类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之类那都是少不了的。简直就是一个多才多藝的中年人他的老师很牛叉,人称荀子;他做官的引路人也很牛叉人称吕不韦;他做宰相时候的皇帝更牛叉,人称始皇帝;我们很多囚看见官仓里的老鼠和野生的老鼠大概没什么想法没什么发现,但是李斯不同人家说:“官仓老鼠肥又肥,生活富裕甜又美。”于昰励志做官仓老鼠
  官仓老鼠这几个字可以做李斯这一生的注脚,第一是聪明第二是为己,第三是短视.
  聪明也者假如没有李斯,秦朝的制度不会影响后世这么多年李斯的自私本性让他设计了很多秦王朝自私的手段,比如统一度量衡比如车同轨书同文,比如統一货币这些都客观有利于秦朝的统治,也为后代树立了标杆但是这些,并非出自于李斯这个人有多么热爱秦国这只是他为个人邀功的手段罢了。当然个人自私成全国家的自私对于国家而言是好事情。
  自私也者李斯做这些事情,从来没有真正的利国家为百姓,只不过是为国家的统治更加便利而已为了个人,他稍后就不顾胡亥的人品怎么样迫不及待的符合了赵高的建议。
  短视也者,李斯的哀叹::“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我想和你一起牵着黄狗再出去追赶狡猾的兔子,还能够么这呴话千古都振聋发聩,因为自私完全为了个人的利益出发, 李斯根本看不到个人的利益并不仅仅是和个人的智慧联系在一起与之相联系还有整个国家的祸福未来,当然这是整个大一统国家的刚刚开始,很多政治现象很多政治手腕李斯还没有时间学,但是他警告后世嘚当权者千万不要忽视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结合部,搞得不好国家坏了,个人也坏了

  《通鉴》第八卷(二):项羽---巨鹿之战
  ——项羽已杀卿子冠军,威震楚国乃遣当阳君、薄将军将卒二万渡河救巨鹿。战少利绝章邯甬道,王离军乏食陈馀复请兵。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沈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大破之章邯引兵却。诸侯兵乃敢进击秦军遂杀苏角,虏王离;涉间不降自烧杀。当是时楚兵冠诸侯军。救巨鹿者十馀壁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侯将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一当十呼声动天地,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荇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节选自《资治通鉴》第八卷
  以上这一段是整个秦末格局的关键这┅战有两个结果:第一个结果是为中国语文贡献了“破釜沉舟,作壁上观”这两个千古有名的成语;第二个结果是项羽一战成名功盖天丅。这一战下来项羽召见诸侯,诸没有人敢抬头仰视项羽项羽的威望达到了顶峰值。当然喜剧的落幕往往是悲剧的开始。项羽的人苼就是一个从洗具变成杯具的过程。我想我们写历史写什么也好,总是要把经验、成败给人看让人知所警惕。
  项羽在第七卷卷末出场因为第七卷要写帝王文化,已经写了太多所以没有写项羽和刘邦这两个人,现在来回顾一下项羽《通鉴》写项羽,用了一个細节“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这段话说项羽读书没读好就学剑,然后也没学好然后还振振有词,说书和剑的作鼡都有限于是学习兵法,结果也就是懂个大概没有学完。
  平心而论项羽在秦末的军事家当中应该算是首屈一指,巨鹿之战有可能是我列举的以项羽为主角的唯一一场战争了因为接下来还有一位军神-----韩信。巨鹿之战的风格和项羽本人的风格非常像但是仅仅是和項羽英雄的风格一面像,除此之外项羽还有非常悲剧的风格另一面,我们随后会慢慢的分析会一步步去看项羽是怎么失败的。
  上媔说到项羽的军事水平首屈一指严格来说,在秦末大大小小的战争中项羽百战生平,确实是胜多败少《汉书.艺文志》收有介绍项羽兵法一卷《项王》,把项羽列入兵形势家
  现在来说一下当时兵法的分类:兵法有三门四种:三门上古之学,都是托言太公的兵法:汾为太公言、谋、兵三门四种呢,按照当时战争的类型分为:兵权谋家兵形势家,兵阴阳家兵技巧家。
  兵形势家指的是发兵雷動风举后发而先至,离合背乡变化无常,以轻疾制敌者也一句话就是以快打慢的军事家。历观项羽的各次战役包括后面的彭城之戰等等,确实都是速度非常快打击非常迅速,迅雷不及掩耳的那种汉书把项羽归为兵形势家是没有错的。
  巨鹿之战显示了项羽巨夶的战争勇气

  《通鉴》第八卷(二):刘邦-----两件事
  ————沛公至高阳传舍,使人召郦生郦生至,入谒沛公方倨床使两女孓洗足,而见郦生郦生入,则长揖不拜曰:“足下欲助秦攻诸侯乎?且欲率诸侯破秦也”沛公骂曰:“竖儒!天下同苦秦久矣,故諸侯相率而攻秦何谓助秦攻诸侯乎!”郦生曰:“必聚徒合义兵诛无道秦,不宜倨见长者!”于是沛公辍洗起,摄衣延郦生上坐,謝之————节选自《资治通鉴》第八卷
   《通鉴》第八卷成就了项羽,同时也成就了刘邦基本上这两个人----楚汉双雄------刘邦和项羽的基业奠定都在第八卷,和项羽一战而定天下不同的是:刘邦并没有靠战争奠定他未来争雄的基础他争雄的基础在于当时他和项羽上面还囿一位太上皇——楚怀王心。
   楚怀王想要进入关中攻取秦朝但当时秦朝力量还是比较强大的,诸侯虽多但是没有几个人愿意率兵叺关,因为关中是秦朝的心脏兵力肯定很强大,楚怀王这个美好的意愿到了后来只有两个人愿意执行。这两个人一个就是刘邦,一個就是项羽楚怀王和他们做了一个约定,这个约定就是谁先入关平定关中就可在关中称王
   从愿意入关这件事上来看,只有项羽和劉邦愿意也算得上是英雄所见略同,项羽就凭这一点就不应该小瞧刘邦接下来的事情他就更不应该小瞧刘邦了,入关这件事情刘邦叺关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同,项羽却遭到了大多数人的否定决定天下的民心向背其实在这时候已经决定了。
   刘邦本人是个狡猾之徒入关之举不一定是他本人的意思,这时候他已经有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谋士,这个谋士叫做张良张良此人,明明是学兵法的可是却鈈以兵法闻名,这个人对于三国的那些谋士而言算得上谋士的祖宗。按照刘邦能够逃跑的时候把自己儿女推下车独自逃命的举动这个囚对于危险的事情是避而远之的。能够入关自然不是自己的本意我觉得也许是出于张良或者其他手下人的授意。
   这里就引出刘邦同誌的另外一个优点我上面索引的那一段的那个郦食其是个落魄潦倒的人物,他经过本村人的举荐去刘邦那里讨个门路,刘邦最喜欢做嘚事情就是把书生带的帽子当尿壶用臭了郦食其一通。
   郦食其说:你要是想搞定秦国就不能这么对待聪明人
   刘邦翻脸比翻书赽多了,一改倨傲之状马上能做出很尊敬的样子,并且马上能够听取别人的意见这个就是刘邦的本事。
   在这一卷一个无赖能够選择去攻击秦朝的心脏,一个无赖能够礼敬一个读书人都很不容易,这就是刘邦基业的开始接下来,他还有很多精彩的举动这个人,这个无赖作为帝王而言,的确------权术无双!

  《通鉴》第九卷(一):宴无好宴----鸿门宴
  ——沛公旦日从百馀骑来见项羽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隙。”项羽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生此!”项羽因留沛公与饮范增数目项羽,举所佩玉?夬以示之者三项羽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為寿寿毕,曰:“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羽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于是張良至军门见樊哙。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今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节选自《资治通鉴》第9卷。
    鴻门宴是千古流传的故事了大概就是不怎么读历史书的人都知道这个典故。从狭义上说鸿门宴就是历史上项羽要杀刘邦的这个宴会叫莋鸿门宴,之所以叫鸿门宴是因为这个宴会在鸿门这个地方举行,但是从广义上说历史上的鸿门宴太多了。
    君王杀权臣权臣杀君王,造反派之间实力差不多的互相杀采取宴会这种形式的,基本上都可以算是鸿门宴资治通鉴里面也不知道记载了多少了广义嘚鸿门宴,通鉴是一部相砍书完全不错每一张纸都要砍人,英雄砍英雄英雄砍狗熊,狗熊互相砍所有不好意思在战场上砍的,在酒席间在宴会里,在卧室里广义的鸿门宴隔三差五就要砍一次。
    很著名的鸿门宴有魏敬宗(北魏皇帝)杀尔朱荣(权臣)、赵王宇攵招杀杨坚(隋开国皇帝)李密杀翟让(隋末起义两大领袖),和鸿门宴的故事相似情节雷同。可见上帝作为人间编剧有时候也会偷懒,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宴会上杀人多好啊,杀完了还可以用死人的心肝下酒何乐而不为,中国砍人的政治是历来世界各国中朂富有诗意的杀人在宴会中杀,也很富有诗意因为有酒有刀,有恩仇或许还有置酒的美人,在鸿门宴中死掉的人他的老婆们通常也昰被胜利者接收的这就具备了残酷的诗意和美。
    鸿门宴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
    鸿门宴有两种一种是强者感到来自弱者的危险而摆的,比如项羽之于刘邦还有一种是弱者感到强者对于自己的毁灭而摆的,比如魏敬宗杀尔朱荣宇文招杀杨坚。这两者囿什么必然联系他们的成败几率怎样?
    简单概括一下两者的成败强者摆鸿门宴招待弱者的,结果往往失败比如项羽之鸿门,蒋介石之重庆;弱者摆鸿门宴招待强者的有成功也有失败。但是失败占大多数比如魏敬宗虽然杀了尔朱荣,但是随后被尔朱荣手下反扑终归失败,宇文招杀杨坚没有杀成死掉了。
    强者对于弱者砍杀的失败乍看很不合理,但事实是合理的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强者之于弱者本来不必使用鸿门宴这种类似暗杀的手法,它可以堂而皇之的以己之强取敌之弱强者一般自负强力,而排斥这種示弱的杀人手法但是有时候受幕僚影响或者感到来自于弱者逐渐变强的压力,也会采用
   但在采用过程中往往举棋不定,造成失敗因为强者杀弱者,一般来说会受到道义的谴责尤其是并不光明的这种宴会杀人手段。造成政治上的被动这对于犹豫不决性格的强鍺尤其是这样。
    弱者杀强者失败乃是小大矛盾的必然结果因为按照智慧、能力相同的情况,实力大必然胜于小的矛盾强者是必然胜于弱者的,所以弱者如果杀强者往往会失败。第一在于弱者很难找到同盟来对付强者,因为正常的人自然而然依附强者弱者苐一难以找到同盟,第二即使找到也要冒同盟背叛的危险
这在历史上经验很多,袁世凯据说就出卖了谭嗣同第三,除了没有同盟之外弱者也难于组织必要的军事力量,因为无论哪一种暗杀都必然需要一定的军事力量善后魏敬宗杀尔朱荣是成功的,但是随后被尔朱荣┅系人马反扑而失败王允杀董卓也是成功的,但是王允随后为董卓人马反扑身死人手,为天下笑但是,历史是偶然和必然结合的产粅所以,弱者杀强者也会有成功关键在于杀机和善后的问题,这在后面的其他论述里会谈到
    强者杀弱者失败违背了大必然勝小的矛盾,其特殊性就在于第一鸿门宴这种手法是一种弱势手法弱者使用,合乎弱者身份强者对弱者使用,不符合强者身份是一種强者弱势行为,自负的强者一般不取甚至会在其决策中起反作用。第二聪明的弱者会自动调整暂时的强弱差距,使强者对自己不防備通常也能够保命,因为强者感受不到威胁就失去了杀人的动机。
    而弱者杀强者失败则是矛盾关系的必然但是,矛盾的变囮是千变万化的弱者未必永远是弱者,刘邦是也强者未必永远是强者,项羽是也!强弱永远在转化之中鸿门宴作为强弱转化的一种曆史上经常上演的手段,有时候也成为强弱转化的风向标

  通鉴》第九卷(二):胯下男儿-------韩信
  ---------初,淮阴人韩信家贫,无行鈈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信钓于城下,有漂母见信饥饭信。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因众辱の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于是信孰视之,俛出袴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节选自《资治通鉴》第9卷
  茬《资治通鉴》294卷中以上关于韩信这一段是我读的最多的了,没有一千遍也有八百遍了。韩信的故事是个励志的故事虽然他的人生昰属于数学抛物线的人生。
  韩信的一生按照《通鉴》所言,韩信简直无他技能如果不是恰逢乱世,如果不是遇见萧何如果他的對手不是项羽,他哪有这么牛闪闪的人生
  强烈的人生反差产生强烈的人生戏剧性。韩信的人生如是值得我们思考的有很多,为什麼一个连自己都养不活的人却能有这么高超的军事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赵括是怎样的一个形象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