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楼鬼头炎用什么治疗鬼

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林东一中_百度百科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林东一中
赤峰市林东一中创建于1949年,其前身是内蒙古自治学院昭盟分院,建中学时校名为热河省立昭盟中学,1955年更名为“昭盟林东中学”。1956年蒙文部从林东中学分出单独办学,“昭盟林东中学”再次更名为“昭盟林东第一中学”,1985年初中部分离出去,学校成为普通高中,最终定名为“赤峰市林东第一中学”。
内蒙古赤峰市林东一中与共和国同龄,创建于1949年,是一所普通高级中学。其前身是内蒙古自治学院昭盟分院,成立中学时改名为立昭盟中学,1955年正式定名为“林东第一中学”。校园占地面积12万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56000平方米,绿化面积31141平方米,硬化面积24830平方米。现有70个教学班,5000余名学生,教职工287名,其中专任教师205名,在专任教师中,特级教师1名,高级教师86,一级教师85名,教育硕士研究生10名,9名。
建校六十多年来,学校规模不断发展壮大,办学水平大幅度提高,为高校输送了数以万计的优秀新生,为祖国培育了一大批合格的建设人才,先后被上级党委、政府、教育主管部门授予市级“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先进集体”、市级“德育先进学校”、市级“普通高中常规管理示范学校”、市级“文明标兵单位”、“赤峰名学校”、“赤峰市示范性普通高中”、自治区级“普通高中管理先进学校”、级“文明学校”、自治区级“贯彻体育卫生工作条例优秀学校”、自治区级“示范性普通高中”等光荣称号。2002年8月,基层中学、中师中专第八届田径运动会在林东一中成功举办,林东一中田径队以优异成绩获中学甲组第一名,被市教育局、体育局授予“突出贡献奖”;2002年12月,赤峰市普通高中教育工作会议在林东一中胜利召开,林东一中以办学条件、学校管理、办学效果等年度考核评估总分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被评为普通高中管理先进学校,并荣获赤峰市一类学校唯一的“优胜杯”;2004年6月,林东一中晋升为自治区级“示范性普通高中”;2008年通过复查进入第二个示范期;2005年5月,全区中学生乒乓球比赛在林东一中成功举办,林东一中被自治区教育厅、体育局授予“突出贡献奖”;2005年8月,林东一中被赤峰市委、市政府评为“诚信赤峰”建设先进单位;2006年10月,参加赤峰市教育局与赤峰市科协联合举办的青少年科技创新竞赛,林东一中获得市级“优秀组织奖”;2006年10月,林东一中被中央教科所、中国伦理学会德育专业委员会命名为“全国百所德育科研名校”;2007年6月,林东一中被赤峰市教育局评为“安全工作先进集体”;2007年8月,在赤峰市第二届中小学生篮球比赛中,林东一中被赤峰市教育局、赤峰市体育局授予“体育道德风尚奖”;2007年8月,林东一中被赤峰市教育局、赤峰市科协评为“青少年科技教育示范学校”;2007年12月,林东一中被赤峰市教育局评为“年度管理先进学校”;2008年3月,林东一中被巴林左旗人民政府评为“先进单位”;2008年3月,林东一中被巴林左旗教育局评为“学校管理先进单位”、“党建工作先进单位”、“招生工作先进单位”、“后勤管理工作先进单位”、“体卫艺工作先进单位”、“工会工作先进单位”;2008年7月,林东一中被中国管理科学研究所、中国管理教育研究院联合授予“班主任培养示范学校”;2008年12月,参加赤峰市教育局与赤峰市科协联合举办的赤峰市第24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林东一中被评为“优秀组织奖”;2009年2月,林东一中参加内蒙古自治区科技协会、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厅、内蒙古自治区环境保护局联合举办的第24届内蒙古自治区青少年科技创新赛,林东一中获得“优秀组织奖”;2009年4月,林东一中被中国教育学会教育政策与法律研究专业委员会评为“全国学校精细化管理示范校”;2009年4月,在中国智慧工程研究院与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联合召开的“一线教育讲坛首届教育智慧工程国际交流会”上,林东一中被评为“全国教师专业化成长示范校”;2010年7月,在林东一中举行的赤峰市第十一届中学生田径运动会上,林东一中田径代表队荣获高中甲组第一名,并被赤峰市教育局、赤峰市体育局授予“体育道德风尚奖”、“赤峰市第十一届田径运动会突出贡献奖”。
长期以来,林东一中以“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千方百计提高教育质量,千方百计改善办学条件,励精图治,争创一流”为办学指导思想,遵循“为明天建业砺志,为终身发展奠基”的新时期校训精神,开拓进取,求实创新,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办学治校之路。
科学管理的系统工程是林东一中发展的动力源。 学校一贯坚持以系统论为学校管理的方法论,推行“无缺点管理法”,追求工作过程的最优化,学校的一切工作都从整体目标出发,优化系统要素的配置,完善系统结构,加强系统调控,实行民主治校,充分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多年艰苦的办学过程中,不仅建立健全了完善的管理制度,编辑了《林东一中管理手册》、《林东一中学生手册》,而且形成了一整套具有自己色的与时代精神相适应的办学思想,归纳总结成为“林东一中办学思想集锦”以及“林东一中科学管理系统工程图”,着力打造“管理思想系统”、“管理组织系统”、“管理目标系统”、“管理控制系统”和“管理动力系统”。2005年进行了管理机制的改革与创新,实行了分管校长领导下的年级部主任和处室主任负责制,实现了学校管理理念的科学化、行政管理的扁平化、制度管理的规范化、民主管理的人本化、过程管理的精细化。超前的教育理念,先进的办学思想,清晰的层次管理,全面的质量管理,全程的学习管理,指明了学校的办学方向,定位了学校的发展目标,增强了广大师生员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铸就了“励精图治,争创一流”的校园精神,取得了“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最佳管理效益,形成了系统科学的管理特色。
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林东一中发展的根本保证。 学校始终非常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立足于建设一支“思想好,作风正,纪律严,业务精”的教师队伍。一方面加强师德建设,树立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的楷模形象,另一方面鼓励教师业务进修,坚持“学理论、做学问、搞科研、出成果”的思想,实施“科研兴校”战略,强化名师意识,提高办学品位。近三年来,林东一中中级以上教师由原来的108名增加到171名,其中高级教师由原来的18名增加到86名,市级以上骨干教师由原来的20名增加到43名,市级以上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由原来的16名增加到29名,5名教师被评为自治区级先进工作者,2名教师被评为自治区级骨干教师,一名教师被评为国家级骨干教师,2名教师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一大批青年教师成长为教育教学的骨干。一支德才兼备、爱岗敬业、乐于学习、善于合作、勇于创新、结构合理的教师群体,是林东一中教育教学取得成绩的根本保证。
日益改善的办学条件是林东一中步入现代化的物质基础。 林东一中非常重视基础设施建设,1999年以来,相继建起了科技综合楼、第二教学楼、学生公寓楼、图书馆楼、食堂餐厅楼、冲水厕所楼、乒乓球馆等基础设施,扩建了综合网球场、篮球场、排球场等活动场地,新建了塑胶跑道、人造草坪的体育运动场,体育设施达到自治区一流水平。学校还特别加强了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建设,林东一中现有理化生实验室10个,仪器库6个,更新了实验室设备和全部仪器厨柜,实验仪器分组实验达到两人一组,演示实验达到四套,计算机教室3个,电子资料室1个,电子阅览大厅1个,微格教室1个、多功能厅1个,报告厅2个,多功能视听型语音教室2个,格物楼内设有音乐教室、美术活动课教室、音乐排练厅、地理实验室、校园天文台以及各科活动课教室,图书馆藏书量达12万册,开辟了两个大型学生阅览室,配备了适合高中生阅读的文学名著、科普读物等书籍近万册,订阅报纸20多份,100余份,期刊100多种400多份,并装备了153座的电子阅览大厅,装备了10万册电子图书和2000余部影视资料,在“网康”管理下搭建起了绿色网络平台。为全体一线教师配备了笔记本电脑,所有的教室都安装了投影机和大屏幕,所有的办公室都可以无线上网。建起了100多人的铜管乐队和鼓乐队,充实了音乐、美术专用教室设备。合理的校园建筑,先进的教学设备,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生活条件,也为林东一中步入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高水准的校园文化是林东一中的文明之窗。走进林东一中的校园,你首先会感受到“励精图治,争创一流”的校园精神;置身于林东一中的校园,你自然会被她优美的环境熏陶感染。校园内矗立着巍峨壮观、气势恢弘的十大建筑,分布着葱茏幽雅、姹紫嫣红的园林小区,凌空挺拔的不锈钢雕塑,寓意深刻的文化墙,涵义隽永的“心育长廊”,富有哲理的教育名言,催人奋进的名人伟人画像,激励人心的系列教育挂图以及众多的文化体育设施,所有这些自然景观和人文景点,构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营造出浓厚的学术氛围和活泼向上的竞争气氛,培养了个性鲜明、富有创造精神的高素质人才,发挥着“第二支教工队伍”的育人作用。2006年第10期《内蒙古教育》以《以师为本内涵发展》为题,对林东一中的办学之路做了详细地报道,其中在谈到校园文化建设时说:“走进林东一中校园,花草葱茏,整洁有序,没有过多的、带有摆谱性质的装饰建筑。走廊里每一层都有著名教育家的照片和名言,苏霍姆林斯基、加里宁、赞可夫、布鲁姆、陶行知每天无声地与师生对话。” 良好的校园文化陶冶着人的性情,净化着人的心灵,提升着人的素质,铸就了林东一中的形象,也提高了林东一中的社会声誉。
不断深入的教学改革是林东一中发展的源头活水。 学校始终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和谐发展的办学思想,开拓创新,勇于实践,全面推行新课程改革,深入实施素质教育。除开设比较齐全的必修课外,还开设了语文阅读、英语听力泛读、美术、学法指导等选修课。还特别重视活动课的开展,大力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建立兴趣小组,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比如,“文体艺术节”、“读书节”、“军训”、“野营拉练”、“文艺汇演”、“演讲比赛”、“社会实践”等活动。这些活动发展了学生兴趣特长,全面提高了学生素质,为培养跨世纪人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多年来,教育教学质量在全市名列前茅,2004年本二以上上线658人,2人考入清华大学,5人考入南开大学。2005年高考本二以上上线人数突破700大关,2006年高考本二以上上线人数达到732人,2007年一本上线262人,二本以上上线684人,2人考入清华大学。2008年高考成绩再创历史新记录,实现“三个突破”:一是重点上线人数突破300大关;二是本科二批以上上线人数突破800大关;三是本科三批以上上线人数突破1500大关,其中张冉冉同学以高考纯分690分名列全区第三名,同时荣获赤峰市应届理科状元。2009年高考又创新高,本一上线达到341人,本二以上上线954人,本三以上上线1772人,一大批学生考入浙大、南开、哈工大、南京大学等名校。2010年高考取得强势突破,各项指标再创历史新高:本科一批上线362人;本科二批以上上线1019人;本科三批以上上线1810人。普通理科600分以上的高分有23人,位居各旗县高中前列。本科上线率85.3%,位居全市第一名。这些优异成绩的取得,彰显了林东一中拥有雄厚的教学实力和顽强的高考竞争力,也是林东一中多年来系统科学管理的智慧结晶。近十年来,向985工程院校和211工程院校输送2000余名杰出新生,累计为各级各类高等院校输送12000余名优秀新生,一大批学生相继考入、、复旦、、上海交大、等名校,被社会各界赞誉为“草原名校,智慧摇篮”。
深层次的教育科研是林东一中可持续发展的“加速器”。 林东一中确立了“科研兴校”的指导方针,确立了“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植根实践、服务教学、创造成果、成就教师”的科研指导思想, 早在1999年10月,学校就成立了教育科研处,先后出台了十几项有关教育科研的管理、检查、评估、奖励办法,做到了领导到位、组织到位、资金到位、考评到位,极大地调动了广大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先后有十多个课题分别在国家和自治区科研管理部门立项,《整体构建高中德育途径的方法研究与实验》课题研究报告获国家级科研成果一等奖,课题组编写的文集《心灵的呼唤》获研究成果三等奖。国家资助金项目研究课题《高中英语课堂教学I&O模式与技巧研究》,顺利通过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外语教育研究中心的检查评估,研究成果对英语课堂教学改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高中研究性学习操作规范的研究》、《“一主”“三辅”学校德育模式构建研究》、《普通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空筐”导引作文训练研究与实验》以及《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改革与实验研究》等五个自治区级立项课题,研究成果显著,经内蒙教科所检查验收,认为有较大的推广价值。《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与策略研究》、《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中的应用研究》、《城镇重点高中学生自尊的发展与教育研究》以及《作文读写思维引导研究》等四个自治区级课题,正在研究之中。教育科研带来的是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是百花齐放的教学方式,是敢破善立的思想观念,促进了教师的提高,也推动了学校的发展。
鲜花和掌声留给珍贵的记忆。今天的林东一中已经形成了“严谨、求实、和谐、创新”的优良教风,“勤奋、笃实、互助、竞争”的优良学风,“文明、进取、求真、向善”的优良校风,营造了“民主、平等、和谐、开放、健康、活泼、向上”的校园氛围。在未来任重而道远的漫漫征程中,林东一中全体师生员工将一如既往,志存高远,自强不息,依靠百折不挠的坚韧毅力,凭借矢志不渝的拼搏干劲,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继续发扬“励精图治,争创一流”的校园精神,遵循“施一流管理,创一流环境,建一流师资,育一流人才,办一流名校”的总体目标,坚持建设现代化林东一中的办学方向,力争早日跻身于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行列!
.赤峰市林东一中官网[引用日期]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石龙中学(东莞市直属全日制公立高级中学)_百度百科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东莞市直属全日制公立高级中学
(东莞市直属全日制公立高级中学)
石龙中学旧址位于绿化东路100号,1930年建校,前身为东莞县立第三中学,同级(联盟)学校有:东莞市万江中学、东莞市第六高级中学、东莞市常平中学及东莞市石龙中学。1933年改称为“东莞县立初级中学”,1956年开始招收高中学生,现为东莞市直属全日制公立高级中学,2004年成为广东省一级学校,学校已于2011年搬到西湖区温泉中路新校址,旧址现成为。至今成立86年。
石龙中学学校概况
石龙中学旧址位于绿化东路100号,1930年建校,前身为第三区区立中学,1933年改称为“东莞县立初级中学”,1956年开始招收高中学生,现为东莞市直属全日制公立高级中学,2004年成为广东省一级学校,学校已于2011年搬到西湖区温泉中路新校址,旧址现成为。
石龙中学师资队伍
学校现有学生2368人,教职工195人,专任教师166人,高级教师56人,高级职称占教师占教师比例为33.7%,在市内各中学位居前列。硕士研究生(含在读)49人,东莞市学科带头人3人,有9人担任东莞市各学科教研会常务理事和理事。近5年(年),石龙中学有16位教师获省、市教学竞赛一等奖,教师的教学论文、、科研课题获得市级以上奖励公469项,其中国家级奖项26项,省级奖励81项。辅导学生获得市级以上奖励657项,其中国际奖12项,国家级奖励16项,升级奖励76项。有7名教师进入广东省“百千万人才工程”名录,涌现出一批被全国和省表彰的先进人物。(以上资料至2011年)
石龙中学学校新址
石龙中学已整体迁入新校址,新校址占地面积一百五十亩,市镇投资合共超过两亿元,体育馆、艺术馆、实验楼、饭堂、学生公寓等设施一应俱全,体育区在教学区的对面,并有人行天桥通过。体育区设有体育馆、篮球场、足球场、游泳池、观礼台等。所有的教室均配置了电脑、高科技触屏黑板、投影仪等,学生公寓八人一间,并配备了空调。一所高标准规划、高起点建设的现代化学校已矗立于东江之滨,龙中的办学环境、设施设备有了一个质的飞跃。
石龙中学校园文化
教学楼:至善楼、励学楼、敏悟楼
实验楼:格物楼
行政楼:崇德楼
艺术楼:凤凰楼
大饭堂:稻香阁
①号楼——芳菲苑
②号楼——莲静苑
③号楼——春华苑
④号楼——鸿文苑
⑤号楼——景和苑
石龙中学办学理念
校训:崇德励学、敬业爱人
崇德:就是要提升道德修养,陶冶美好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励学:就是要专心治学,勤于自勉,刻苦磨砺,注重知识的学习,素质的提升,思维的创新;
敬业:就是要教师以事业为本,学生以学业为重,积极进取,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爱人:就是要热爱生命,热爱社会,热爱自然,以一颗博大无私的爱心,回报他人的爱,
回报社会的爱,实现学校的和谐发展。
校风:早、严、勤、细、实、恒
教风:敬业、爱生、严谨、进取
石龙中学办学特色
学校遵循“崇德励学、敬业爱人”的校训,努力探求“相互尊重、平等对话、循循善诱、以理服人”的教育之路,充分吸收当前教育教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不断优化教学手段,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鼓励教师创新教学模式,使教育教学由“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变,为共和国培养了无数的栋梁之材,龙中学子的足迹遍及大江南北、世界各地,在社会上久有美誉。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五讲四美”、为人师表先进单位,全国田径传统项目学校先进单位,被全国教育工会评为先进集体,被团中央授予“活跃的中学生活”先进学校称号,被评为市先进集体、市文明单位。1994年以来,连续十四年超额完成高考奋斗目标,《》、《》、《》等媒体曾介绍过该校的办学经验。
石龙中学崇尚“石的基础,龙的精神”;坚持德育领先,育人为本。在创造性的探索中,积极构建具有现代化特色的办学模式,悉心培育“求实、创新、勤奋、自律”的良好作风;瞄准时代制高点,从严治校,立体办学,发展个性,培养特长。学校建设生机盎然,办学效益稳步提高。
石龙中学办学成就
石龙中学先后评为全国“五讲四美”为人师表先进集体,全国“活跃中学生活”先进学校,全国体育传统项目先进学校,广东省先进单位,广东省文明单位、广东省群众体育运动先进单位。1997年评为东莞市德育工作先进单位、市师德建设先进单位、市普教系统先进单位、市群体活动先进单位、市初中质量评比一等奖,1998年,被评为东莞市文明单位、东莞市先进团委。《》、《》、《》等多家新闻单位,多次椎介石龙中学的经验。国家体委主任、团中央书记、教育部长等曾来校视察。全国政协副主席为中学题写了校名。
龙中已初步形成了校园文化建设、科技创新教育、三大办学亮点。学校被评为东莞市文化建设标兵学校、东莞市科普标兵学校。学校代表队出征美国、澳大利亚、新加坡、台北等地,参加世界机器人锦标赛,屡获殊荣。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曾视察龙中机器人活动展区,并予以充分肯定。《南方日报》曾以整版篇幅报道学校十四年举办科技艺术节,搭建素质教育平台的经验。
梧桐滴翠,凤凰高飞。近几年来,石龙中学教师撰写的论文,有3篇获全国奖,6篇获省级奖,41篇获市级奖,16篇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高中毕业生升学率逐年提高,95年247人参加高考,入省大专线以上90人,226人升学;96年上省大专线以上人数114人,升学人数262人,97年省线大专以上人数138人,升学人数294人。初中毕业班升学率一直保持在96%以上。在近两年的学科竞赛中, 石龙中学学生,有18人次获全国奖励,21人次获市级奖。教师和学生中,涌现出一批被省和全国表彰的先进人物。
学校有体育节,校庆,科技艺术节,心理健康节,宿舍文化节等活动,丰富学生们的学习生活。
学校内亦有丰富的学生社团,有学生会、音乐社,摄影社、街舞社、羽毛球社、心理社和动漫社等,其中音乐社的几支优秀的学生乐队都在东莞市内的各种活动中表现出彩并荣获诸多奖项,街舞社学生在镇内表演活动中表现出色,获得奖项。
石龙中学行政机构
行政机构 (截止于2012年6月)
总务处校务办公室  德育处
石龙中学自建校起至文革前并没有设立这样一个机构,学校的教学管理和政治思想工作都由教务处具体负责。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根据上级统一部署,学校设立了政工组,成为学校管理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机构。政工组1966年设立,1978年撤消。
1967年—1978年,周法泉任政工组长。
1986年—1986年,刘德钊负责政教工作。
1986年—1992年,刘德钊兼管学校政教工作。张振明任教导处副主任,负责政教工作。
1992年成立,政教处负责人的任期情况如下:
年,黎雨川任副主任。
年,朱如葆任副主任。
年4月,罗达明任副主任。
2004年4月-2012年3月,任副主任;宋延安担任政教处助理员。
2012年4月至现在,由李天才任主任;由林道汉主任暂行主持德育处的工作。
现政教处分管部门有:心理健康咨询室、各年级组
石龙中学龙中大事
1929年:由热心教育人士徐民纲先生等筹办第三区区立中学(即今石龙中学前身)。
1930年:创办东莞县第三区区立中学,校址在布行会馆(即今石龙人民广场东南角)和。开办不久又停办。
1931年:重办东莞县第三区区立中学。
1933年:改称为“东莞县立石龙初级中学”。
1934年:4月24日经省教育厅正式立案,并定此日为校庆日。
1938年:莫公壁校长组织石龙中学抗日救亡工作队。8月,莫公壁校长遭日机轰炸,不幸遇难。10月,石龙沦陷,部分师生投身抗日斗争,另有部分师生到了香港,与东莞中学、明生中学合办“临时联合中学”。
1940年:2月迁回县内鹿鸣学校复课。
1943年:迁马嘶、土瓜墟两地上课。
1945年:抗日胜利后,迁回石龙(今)上课。
1946年: 迁入新建校舍(即绿化路校址)上课。同学会筹款建“莫故校长公壁纪念碑”(今中山公园内)。同年秋季学校开办高中。
1949年:10月15日凌晨(石龙刚解放),由我校铁流队同学在石龙地区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石龙解放后,由教师选举,组成临时管理学校委员会。
1950年:人民政府接管学校,派石平同志后第一任校长。11月,广大师生捐款捐物,支援抗美援朝;许多学生踊跃报名参军。
1951年:公壁中学、青年中学并入石龙中学(称黄家山分校)。
1952年:高中并入东莞中学,只保留初中。
1956年:恢复招收高中学生。
1957年:教工团员捐出三个月工资(一捐建石龙北堤;二捐建县氮肥厂;三支持国家建设,购买公债)。
1958年:响应“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号召,在全县率先开辟南埔、金桔洲、西湖山农场。
1959年:恢复高中后首届毕业生参加高考并取得优异成绩。
1962年:撤销黄家山分校,全部在正校上课。学校面积有较大的扩充。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学校也处在动乱之中。
1967年:军宣队进驻学校。
1968年:进驻学校,成立革委会管理学校。按“就近办学”指示,外镇学生回就读。
1969年:上半年学校班、级实行连、排部队编制。
1970年:初、高中三年制改为两年制。
1972年:学校停止了连、排部队建制,恢复班、级组。
1977年底:全国恢复高考,我校设高考考场。
1978年:结束由革委会管理学校,恢复校长责任制,王清同志任校长。学校从整顿校风、校纪、校容入手,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使元气迅速恢复。
1979年:为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在惠阳地区首次建立每周星期一举行升旗仪式的制度。
1981年:我校祁耀森老师获全国农村千名优秀体育教师称号。
1982年:5月25日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全国青联主席等九市团委学校部负责同志及《中国青年报》社记者到我校检查指导工作。我校被省命名为田径传统项目学校。高考成绩列惠阳地区面上学校第一名。
1983年:被教育部、全国教育工会评为“五讲四美”为人师表的先进单位,并给全校教职工颁发了“为人师表”的奖章。我校被邀请参加全国部分省市思想政治工作汇报会,并在会上发言。
1984年:省教育厅在我校召开中小学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我校在会上作了题为《德育纲要实施汇报》的发言。
1985年:被团中央授予“活跃的中学生活”先进学校。被国家教委、国家体委评为全国田径传统项目学校先进单位。王清校长获得全国中小学德育先进工作者的光荣称号。我校被省确定为思想政治课实验基地。教育部中教司司长杜平等来校指导工作。
1987年:成立石龙中学校友总会(1999年因故取消)。学校先后与校友会、教代会协商,改定10月15日(1949年是石龙解放年)为校庆日。我校高考连续多年获全县第二名的好成绩。同年,袁慧琴同学考取清华大学。
1988年:省教育厅副厅长周国贤到我校视察。王清校长获全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优秀工作者称号。我校莫沛全同学考取清华大学。
1989年:5月9日国家体委主任同志来我校视察,并题词留念。梁建江老师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
1990年:广东省副省长来我校视察。8月,我校工会被全国教育工会评为先进集体,校长赴京参加表彰会议。老师获全国农村千名优秀体育教师称号。
1991年:王清、曾宪诚、梁建江等同志赴香港参加石龙中学校友会活动,香港校友踊跃捐资筹建慧雄教学大楼。慧雄教学大楼破土动工。首期“安居工程”——42套教工宿舍建成。
1992年:方志坚老师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
1993年:5月,慧雄教学大楼启用,姚锦柏副市长参加启用剪彩仪式。香港王惠祺先生为我校设立首个“王佐安奖学基金”。
1994年:高考入围省大专线61人,创我校高考新纪录。获得首批东莞市一级学校称号。第二期“安居工程”—— 14套教工宿舍建成。
1995年:高考入围省大专线90人。举行建校65周年庆祝活动暨图书馆奠基,姚锦柏等市领导参加。
1996年:图书馆建成投入使用,镇领导袁厚枝书记等到我校参加汉白“中华先贤”线雕揭幕仪式。举行首届艺术节。18岁成人宣誓、食街、迎元旦听钟声等大型活动在社会产生良好效果。高考省线入围114人,突破100大关。萧渭锋同学获东莞市外语类考生总分第一名。
1997年:被评为东莞市德育工作先进单位、市师德建设先进单位、市普教系统先进单位、市群体活 动先进单位、市初中质量评比一等奖。高考入围省大专线138人。、何俊聪同学分获数学单科市第一、二名:何俊聪同学获市理工类总分第二名,因高考成绩突出,高三级组获东莞市先进集体称号。11月,东莞市高考现场会议在我校举行。第三期“安居工程’——35套教工宿舍建成。
1998年:被评为广东省群众体育活动先进单位,东莞市文明单位,东莞市先进团委。教育部副部长、北京大学副校长到我校视察。中南五省语文教研会在我校召开。梁建江校长获东莞市优秀校长称号。张振明老师获全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先进工作者称号。高考入围省大专线136人,单映鸾同学获市外语类总分第一名,并与古淑仪同学并列市英语单科第一名。
1999年:获东莞市创建美丽校园先进集体称号。高考入围省大专线163人。省教育厅副厅长刘达中到我校视察。为改变沙土场地易引起尘土飞扬的不利环境,学校自力更生,投资200多万元在东莞率先建成塑胶跑道和篮球场。举行书法廊、校园音响系统、师生饭堂、标准塑胶运动场等的启用仪式。
2000年:5月,东莞市中学生篮球分区赛在我校新运动场举行。标准的多媒体音乐室、图画室和多媒体公用教室建成使用。表现体艺特色的巨型玻璃钢浮雕画及不锈钢“大鹏展翅”浮雕建成。高考入围省大专线人数达到178人。学校举行建校七十周年大型庆祝活动,校友、市长,副市长张顺彩参加了校庆活动。
2001年:王锦辉教学楼落成,市长黎桂康题字。第四期“安居工程”——21套教工宿舍建成。高考省线入围人数达261人。张欣生老师获全国城镇妇女“”标兵称号。成立创建省一级学校领导小组,开始有关的创建工作。11月,东莞市长黎桂康及教育局、镇领导等,来校调研。
2002年:新的电脑室建成。校园网开通。我校开展的课例编进了广东省教材。高考入围省大专线 222人。动工建设综合大楼。
2003年:根据镇的教育布局调整,我校改为高级中学。我校获市“三现代”教育先进集体。4月,黎桂康到我校指导“非典”预防工作。5月,张顺彩、市教育局长叶沛涛、镇两套班子领导到我校指导“非典”预防工作。我校开展向校友、“抗非”英雄烈士学习的活动。6月,东莞市省人大代表到我校检查工作。高考入围省大专线285人,10月,邀请校友张小琼(省人大代表)、林思明(总裁)、王庆成(东莞市“十杰”青年)回校作报告。邀请航空专家许光明校友作航空科技报告。
2004年:6月,副市长来我校调研。我校获得市科技活动先进集体称号。校友、原副市长姚锦柏等校友,及部分离退休校长回校座谈建设校史室等问题。7月,高考入围省大专线561人,入围人数突破500大关。我校派代表参加八省九校首届高级论坛。8月,我校《中学德育与创新教育相结合的研究》成为全国教育发展“十五”计划重点科研课题。新校门建成(原全国政协副主席题字)。香桂圆建成。实验室改造工程竣工。综合大楼建成投入使用。多机一幕进课室。向省人民政府提交申报省一级学校的申请。12月,广东省督导评估组对我校申报省一级学校进行评估。
2005年:3月,我校举行广东省一级学校挂牌仪式,省主任彭卓平 、市教育局副局长王任槐、镇长等领导参加了挂牌仪式。市教育局长到我校检查工作。我校派出代表参加八省十一校联谊论坛。我校被评为东莞市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先进集体,东莞市学校共青团工作先进单位。我校举行七十五周年校庆,近5000位校友参加。高考省线入围593人,其中本科233人。6月,教育局局长杨晓棠到我校调研。7月,我校派代表参加在山东举行的第二届八省十二校新课程改革论坛。10月,我校举行纪念建校75周年庆祝大会,各届校友及友好学校代表参加了大会。12月,我校邀请身残志坚的黄任锋先生到校做励志报告。我校对科技艺术节进行了大胆创新,增加了多个项目,受到师生欢迎。
2006年:3月,我校成为东莞市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 。5月,我校举行首届心理健康活动节,打出了“从心开始,做健康人”的口号。
2011年:搬迁入西湖区温泉中路新校址
.网站首页-石龙中学校园信息网[引用日期]
.东莞市石龙中学[引用日期]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鬼介念什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