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道青城山道观·什么是道(三):两本书让我走进道教

中国网9月23日讯
记者从四川相关部门获悉,近日,第四届中国(成都)道教文化节在成都都江堰市青城山隆重开幕,国家宗教局、四川省、成都市有关领导以及中国道教协会等海内外有影响的道教界、文化界、学术界、工商界知名团体和人士400余人出席了开幕式。
成都作为中国道教的发源地和发祥地,历史悠久,文化丰厚。青城山、鹤鸣山、老君山、青羊宫等名山、道场闻名遐迩,高道辈出,道缘绵长。成都已成功举办了三届道教文化节,持续向海内外充分展示了道源成都的独特文化魅力和中国道教开宗圣地的历史地位。
本次文化节秉承“自然、生命、和谐、发展”的宗旨,以“道养千年 时代新篇”为主题,赋予本届道教文化节新的时代意义。都江堰市将借助本届道教文化节的契机,以道教文化倡导的健康养生为切入点,向世界展示都江堰的“好山好水好空气,宜居宜业宜休憩”的城市发展环境,以及推进建设成都旅游休闲度假卫星城的新成果,让自然生态、人文形态、观光旅游和度假体验得到完美融合。
开幕式上,全国人大常委、中国宗教学会会长卓新平等四位专家以《中华之道启迪世界》为题展开了对话;老子道学文化研究会会长胡孚琛等四位学者发表了主题演讲。
顶尖专家在“道教文化”高峰论坛上摆“玄”龙门阵
自古以来,道学被称为玄学,自魏晋之士就开始崇尚清谈,也就是四川人常说的摆“玄龙门阵”。
第四届中国(成都)道教文化节上举办了“道教文化”高峰论坛。
中国宗教学会会长、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长卓新平、四川大学老子研究院院长詹石窗、中国社科院名誉学部委员马西沙、中国道教协会副秘书长袁志鸿四名专家学者以《中华之道﹒启迪世界》为主题,分别从不同的侧面就中华道教及道教文化对中华文化、世界文化和哲学思想的深远影响展开对话。
名家论道结束后,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教授李刚、中科技大学应用中文系教授萧登福、老子道学文化研究会会长、中国社科院哲学所研究员胡孚琛、美国芝加哥洛约大学历史系教授阿琳娜女士分别作《济世利人的道教》《道教内丹溯源及修炼法门中的黄庭说与炁海神龟说》、《道教生命哲学的重构与当代价值》、《清代四川道教与吕族文化》的主题演讲。
在随后举行的高峰论道中,中南大学宗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吕锡琛、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教授张泽洪、四川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李远国、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张松辉、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戈国龙等继续就“人类与自然的和谐之道”,“修身养性与健康养生”两大主题展开演讲和讨论。
本届道教文化节持续3天,除了道教文化高峰论坛,还将在青城山道教学院举行《福泽中华—国泰民安》祈福法会暨青城山道教学院文昌殿神像开光仪式;同时分别在青城山老君阁、上清宫、天师洞、建福宫、二王庙设立法会分坛诵经祈福;在都江堰文庙公园举办《道教文化》书画作品展。(伍策 尤紫璇)从青城山到都江堰,探寻千古清幽之道
青城山 都江堰 活的“道教博物馆” 圣地仙源
以旅游展示中国形象,以具有永恒价值的内容为读者提供超越景观的挚爱阅读体验。从这里出发,至前者所未致。
分享到朋友圈,看看你的微信影响力有多大?
分享此页至
复制成功,去粘贴吧
青城山是道教的发祥地,自古以“幽甲天下”著称,也是文人墨客隐居、修炼、净心、问道的圣地。青城山所在的都江堰市,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众多,拥有一连串国家级、世界级的标签,且生态环境绝佳,拥有龙池国家森林公园与龙溪—虹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从青城山到都江堰,不仅是一条风景之路,也是一条融文化之道、自然之道于一体的身心探索之路。 青城山距离都江堰市区16公里,背靠岷山雪岭,面向川西平原,诸峰环峙,状若城廓;林深树密,四季常绿;丹梯千级,曲径通幽。这里是道教的发祥地,天师道的祖山祖庭,道教十大洞天的第五洞天,中国四大道教名山之一,凝聚了中国道教文化的精髓,2000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活的“道教博物馆”青城山历史悠久,留有大量人文景观和文化遗产,其中尤以道教文化最富有代表性。青城山的古建筑、古遗址、宗教活动、历史传说乃至饮食习俗,无不渗透着道教文化的精神,堪称是一座活的“道教博物馆”。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传统宗教。东汉顺帝时,张陵(34-156年)用“黄老之学”改造古代巴蜀的“五斗米道”为天师道,道教正式建立。五斗米道是古代巴蜀土生土长的宗教,青城山则是汉代张陵天师修真创教的圣地。文化人类学告诉我们:每一个民族都有独特的文化形态,它的再生和创新必然是在自己的文化土壤中进行的。青城山北通湔氐, 西达邛棘,是西南夷各族经济、文化交流的走廊, 所谓“六夷、九氐、七羌”杂居之地。《北史·泉命传》云:“巴俗事道,尤重老子术。”《夔城图经》云:“夷事道,蛮事鬼。”历史学家向达先生说:“我疑心张陵在鹤鸣山学道,所学的道即是氐羌的宗教信仰,以此为中心,而缘饰以《老子》之五千文。因为天师道的思想源出氐羌族,所以李雄、苻坚、姚苌以及南诏、大理,才能靡然风从,受从不疑。”考古学家、道教文化研究专家王家.先生说:“张陵的天师道是黄老儒墨在巴蜀地区的土壤上开放的一枝奇花。是汲取了巴(蜀)族的原始巫术(鬼道)与地区传统民俗而创成的。”相传,轩辕黄帝曾在青城山“策大面而礼宁生,命鬼臾(容)医占星”(见《路史》)。今大面山所留巴蜀符号文之摩崖题刻,略可见其踪影。《史记·五帝本纪》云:“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西陵的“西王母”部族,有一支南迁至蜀之西山(即今青城山一带),为蜀山氏,而黄帝之子昌意,又聚蜀山氏之女,故青城山关于黄帝、西王母及玉女的传说特别多。青城山道教学者易心莹大师,在其《道学系统表》中以黄帝为始,追本溯源,数典而不忘祖。圣地仙源,绝非偶然道教发祥于青城山,绝非偶然。青城山是传说中五龙氏所居之地,有“龙宫石室”、“龙居山”、“龙居溪”等古地名,五龙氏的传说,既是蜀国“五色帝”的来源,也是道教“三清四辅”的根源之一。成都北郊的彭州曾出土古代祭器“一大四小铜.”, 说明早在殷周之际,蜀人已有祭礼五方的祀典。《华阳国志·蜀志》及《后汉书·方术传》说西蜀通晓图谶、占卜及金丹方术者甚多,其中王方平、阴长生、李阿、李意期等人,早在张陵之前已来青城山修炼。西汉时,青城方士王谷神、皮玄曜已被汉武帝封为太微、太素先生。青城山这座秦汉时皇帝所定祭祀山川的圣地,为道教的创立奠定了悠久的仙源。张陵于汉安二年(143年)来到青城山赤城崖舍。《后汉书·刘焉传》说:“(张)陵顺帝时客于蜀,学道鹤鸣山中,造作符书,以惑百姓,受其道者,辄出米五斗,故谓之‘米贼’。”晋葛洪《神仙传》说,张陵“闻蜀民朴素可教化,且多名山,乃将弟子入蜀,于鹤鸣山隐居。既遇老君,遂于隐居之所备药物,依法修炼??战六天魔鬼,夺二十四治,改为福庭。自六天大魔推伏之后,陵斥其鬼众,与之为誓。今西蜀青城山,有鬼市并天师誓鬼碑,石天地、石日月存焉。”《汉天师世家》云:“第三鹤鸣神山治,治在其上,山与青城、天国相连。”张陵在青城山显道,留有羊马台、三师坛、誓鬼台等遗迹,故唐代徐太亨称青城山为“仙都众妙之奥,福地会昌之域,张天师羽化之处焉”(见《青城山丈人祠碑》)。历代龙虎山的天师多来青城山朝拜祖庭。青城山留存的巴蜀图文摩崖题刻,青城后山出土的“太上五老”道教古印,以及“天国老君生万民,治中国外国,人和玺”等古代道教铜印,均证明青城天国山正是鹤鸣太上神山治的核心地带。范长生是“三张”以后天师道又一重要首领,“善天文,有术数,民奉之如神”。汉晋之际,范长生率众依青城山,并助“成汉”立国,作为当时官方政权和蜀地民众共同的精神支柱,备受崇奉,青城山的声名也因而更为显赫。常看常新的世界级风景青城山所在的都江堰市,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众多,拥有一连串国家级、世界级的标签,令人印象深刻:中国最佳旅游城市、中国最佳魅力城市、中国著名“长寿之乡”、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级生态示范区??都江堰水利工程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2000年青城山—都江堰风景名胜区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6年都江堰市作为四川大熊猫栖息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都江堰生态环境绝佳,年平均气温15.2℃,空气质量和水质常年保持国家一级水平,人称“天然氧吧”,曾获得“迪拜国际改善居住环境良好范例奖”,除了“幽甲天下”的青城山,这里还有龙池国家森林公园、龙溪—虹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都江堰都江堰是秦国蜀郡守李冰率众于公元前256年左右建成的大型生态水利工程,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以都江堰水利工程为核心的都江堰景区是世界文化遗产、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首批AAAAA级旅游景区。熊猫谷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都江堰繁育野放研究中心——熊猫谷,位于都江堰市玉堂镇,距离成都市大约50公里。野放研究中心根据功能划分为配套服务区、科研教育区、检疫及救护区、野化繁殖及饲养区、野化过渡区和野放实验区6个功能区。该基地是集大熊猫资源、科研、教育和旅游综合开发为一体的国际生态教育旅游示范区。《放水大典·道解都江堰》一座山、一湾水、一道堰;山倾城、水蕴美、堰传奇。一项工程,浩浩荡荡2000余载,功能不减,滋养庇佑世世代代巴蜀人民,如今大型山水实景演出《放水大典·道解都江堰》新版横空出世,重新演绎千百年来川西平原幸福安康的历史盛世画卷。 演出地点:都江堰景区北大门 演出时间:每天上午11:00,长度约一小时灌县古城位于都江堰城市中心繁华商业地段,以灌县古城的历史脉络为骨架、以川西明清民居为建筑风格打造,同时引水入城,蜿蜒回旋,置身其中,仿佛实现了历史的穿越。普照寺始建于元代,明代毁于火,清康熙甲子年重建,至光绪十二年方告建成。起初仅有半亩之宫、数椽陋室,后来寺庙实际面积达四百亩,殿宇五重,包括堂、斋、廨、庄院、仓库大小24院、房365间。正殿除大雄宝殿为全木结构,其余蓥华、弥勒、川主、藏经楼均为石木结构,各院天井都设有防火设备太平缸。普照寺建筑构思奇特,其规模之宏伟、布局之精巧,令人赞叹。玉垒阁一座仿古观光旅游塔,坐落于都江堰景区海拔863米的玉垒山顶。登上玉垒阁,整个都江堰城区以及都江堰水利工程全貌可尽收眼底。夜晚可临阁赏月,看山下灯火阑珊。玉垒阁为钢木结构,地上6层六角形式塔楼,可同时容纳2000名游客。虹口虹口是国家级自然生态保护区、国家AAAA级旅游区、中国首个漂流小镇,拥有高山、峡谷、清泉、瀑布、原始森林等优美自然风光,空气清新。在此,可登山运动,可徒步穿越,还能漂流戏水、纳凉消暑,远离喧嚣都市,体会桃花源般的闲适。华希昆虫博物馆中国首家现代化昆虫博物馆,展出的标本数量居亚洲第一,收藏有四川省已发现的全部蝴蝶种类和珍稀、观赏昆虫标本,以及大量其他各地的蝴蝶、昆虫标本。
乐途旅游网与媒体专栏:中国国家旅游
您已经喜欢过了~
已钉到灵感墙
钉到灵感墙上
创建新灵感墙
该灵感墙已存在
仅自己可见
更多的灵感
四川 青城山 道教发源地 美景
青城山脚下
青城山 六善 隐居 慢生活
请填写验证码:
Recommended amazing places just for you
发现更多灵感
总阅读量: 文章数:
总阅读量: 文章数:
总阅读量: 文章数:
总阅读量: 文章数:
总阅读量: 文章数:
总阅读量: 文章数:
马上点亮世界万千旅游灵感
来成为一名有态度的灵感导师孟至岭道长:不是传统远离我们 而是我们远离传统_《问学·论道青城山》:道·中华文化·现代性_腾讯视频当前位置:
|| | |
【走进崂山】游走在探索崂山道教文化脉络上
人气:2822 回复:4
游走在探索崂山道教文化脉络上& & 海上崂山因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一则小故事“崂山道士”而闻名天下,其道教文化源远流长诡秘莫测很值得人们探索,但至今为止真正能掌握其道教文化的脉络仍须不断地探求和追朔……& & “崂山论道”应该是向世界推介的突破口。如果把道教文化和名山旅游结合起来,人们不由会想起四川的青城山或南阳武荡山,但我们更愿意想起的是山东的崂山。崂山自古以来就是以道教文化著称,小时候我就听说过崂山道士“穿墙术”的故事,后来在青岛居住就有机会多次去“太清宫”,并亲眼见到“传说”中的墙,眼见为“实”嘛。被誉为“全真道教天下第二丛林”的太清宫,香火一直挺旺,路又不是很远,再加上沿途山海相连的风光实是让人心醉。& & 夏日的海风送爽,乘车行驶在环海的蜿蜒且旖旎的山路上,心情很是开朗并惬意。我的脑海里却在想,“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道”对于世间,运用于维空、事物、心境和万物,而从人的慧识而言,达到理性认识,再超越理性而感知,才是“道境”,“道境”是可以以感而知。这些,我也有些似懂非懂。崂山是道教发祥地之一,现有道观太清宫、上清宫、明霞洞、太平宫、通真宫、华楼宫、蔚竹庵、白云洞、明道观、关帝庙、百福庵、大崂观和太和观。& & 崂山古称“神仙窟宅”、“灵异之府”,崂山道士更是名扬天下。纵观崂山道教2,000多年的发展历程,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一是萌芽阶段。崂山气势雄伟,峰峦叠嶂,深涧幽谷,山海相连,秀雅飘逸,整个山区绵延370多平方公里。自春秋战国至秦代,一些具有道家思想的人士,进山敬仙,炼丹采药,这就是崂山道教的萌芽时期。二是初创阶段。据《太清宫志》记载:早在汉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曾做过上大夫的张廉夫就弃职在这里建了一座生官庙,供奉三官(即天官、地官、水官)神位。两年后又增建了三清殿,供奉三清(即太清、上清、玉清)神像,至此整个道观正式称为太清宫。三是发展阶段。东汉以后,经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崂山道教总的趋势是发展的。特别是唐王朝的建立,曾一度把道教定为国教,各地道人、方士来崂山出家为道,避世隐居的人越来越多,宫观庙庵也有了很大的发展,道教文化广为传播,初步确立了崂山道教在中国北方道教中的领先地位。四是鼎盛阶段。金、元时代是中国的北方全真道大兴时期,这个时期以至后来的明、清,崂山道教达到了鼎盛阶段。南宋末至元初,以邱处机为首的王重阳的七弟子亦称“北七真”,在崂山传教,建立了七派使崂山成为中国北方的全真派中心。邱处机一生七到崂山,留下40多篇诗作和多处摩崖石刻。太清宫有他四句脍炙人口的诗句:“海雪茫茫不见涯,潮头只见浪翻花,高峰万叠连云秀,一簇围屏是道家”,他为崂山道教文化的兴盛做出了重大贡献。总之,这一时期,由于七真道派的兴起,崂山道教无论教派和庙庵道徒之众多,还是说法阐教和经文韵牌内容之丰富,在全国都处于领先地位,成为中国道教的北方活动中心。蒲松龄的小说《崂山道士》被世人传诵,为峙山道教文化增色。这个时期道观在峙山星罗棋布,初步形成了“九宫八观七十二庵”的格局,崂山道教的发展达到了历史上的高峰。& & 滔滔的海洋舒展胸怀,巍巍的青山拥抱真情。海上崂山山海人景溶为一体,是人与自然的亲情结合。我们一行游走在探索崂山道教文化脉络的道路上,领悟到登山游览也是一种文化,更是获得知识、欣赏艺术和品思哲理的一种特殊的空间活动。因此,道教文化就成为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自然景观起到渲染的作用,对旅游者更是有着特殊的吸引力。如太清宫诸多楹联中,有一幅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写有老子《道德经》中的两句名言:“天下有道,行马走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以郊”,充分显示老子朴素的辩证思想,令人深思,这是崂山道教文化的精品。& & 坐上太清空中缆车扶摇直上到上站,然后几个人徒步沿山林间的小路朝西北走,转过药圃不多远,抬头就可见昆仑山主峰棗玄武峰的半坡上绿荫如盖,绿丛中透出耀眼的黄色琉璃瓦殿檐,这里就是道教全真金山派的开山祖庭棗明霞洞了。登上青石铺成的石级路,就到了朝东的明霞洞山门外,四周围茂密的竹林在山风中摇曳,凉风吹拂在脸颊颇感惬意。山门内有两株树龄在百年以上的玉兰,花开时节花大如盘香味扑鼻。玉兰树后有两株高大的雌性银杏,与山门外的一株粗壮的雄性银杏相呼应,这3株古银杏的树龄都在700年以上,据推算,当属于宋末元初建洞时所植。该洞开凿于金大定年间,洞额“明霞洞”三字为清代书法家王序所题。据说原洞高大宽敞,明代道人孙紫阳曾静修于此。清康熙年间遭雷击,大半陷入地下。洞东巨石尚存,题刻有“天半朱霞”。洞前平崖如台,由此遥望大海空蒙浩渺,俯视崖下沟壑纵横。明霞洞虽地处陡峭的半山腰中,但我们发现,这里吃水却不困难。这里共有3个泉,俗称上泉、中泉、下泉,3泉中以位于神龛下面的上泉为最著名,庙内道士称为“神泉”。泉水终年充盈不涸,水质清冽甘醇,是道士敬茶待客时所用的上品水。& & 走出明霞洞,看见一队登山人马向山上爬去,一问方知这批“驴友”是去东北方海拔763米处的山峰,因峰顶的形状像一只船,被称为“万年船”。因为天气热,我们决定下山向西,也不坐索道,而是直奔道教的另一重要场所“上清宫”。从翠竹林中穿行,周围的群山峰峦叠嶂郁郁葱葱,我在绿荫静幽中小憩午餐,举杯畅饮。高兴时时间过得很快,朦胧中已经有些酒醉了,尔后起身又上路了,稍行不远便到了上清宫。上清宫外有一银杏树参天而立,树龄已逾千年,为建上清宫时“华盖真人”刘若拙手植。母树屹立宫前道旁,在它的周围生长一圈子孙树,即从银杏发达的根系里复生出来的“树”。子孙树生成期也逾百年,银杏树干铭牌为“古树名木001号”,又称“凤凰涅磐”。树旁遗一石礅,上有花瓣图案,中间有洞,但洞没有完全穿透,应为石础。离树很近的山崖上,有“太极图”。我问了上清宫的道士,据说上清宫的出现竟与赵匡胤有关呢。公元960年,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立了宋朝。由于他在登基前后多次得到道教高人点拨,对道教心怀感激,对道教人物高看一眼。当他闻听刘若拙修道高深,便诏请他晋京。经与刘若拙谈玄论道,证实刘若拙名不虚传。留贤心切的赵匡胤,最终也难拂刘若拙回归崂山之意,除了敕封他为“华盖真人”以外,还拨款“敕建”上清宫与太平宫,作刘若拙道场。走到上清宫外的西北角,有一块形圆如丘的鳌山石,石上横镌“鳌山上清宫”,直刻丘处机“长春真人作诗十首”及十首诗全文。从诗中可以看丘处机对崂山的赞美:“陕右名山华岳稀,江南尤物九华奇。鳌山下枕东洋海,秀出山东尽不知。”石下有一崂山名泉“圣水泉”,此水南下汇入龙潭瀑,这就是圣水河。丘处机的衣冠冢就建于上清宫的南侧。& & 离开上清宫不远,看见一老汉在兜卖石花菜做的凉粉,袭明老师请客,几个人不客气地坐下让肚子痛快了一番。在去“龙潭瀑”的路上,我很有兴致地让一个篆刻艺人给我刻了一枚椭圆形的玉章,是繁体篆字,我还比较喜欢。夏日的崂山正是山青水绿的时候,满山翠绿如染如织,银杏、耐冬、柏树和榆树枝繁叶茂一片葱绿,连登山台阶边的小草也是那么鲜嫩,油亮,招人爱恋。登山就是为了锻炼出汗,我们一个个走得汗水津津。一路前行,我们终于来到了壮观的龙潭瀑布,看着天上的一帘瀑布,地上的一潭清水和奇异怪石,顿时感到心旷神怡情舒意爽。龙潭瀑就在八水河,八水河发源于海拔500米左右的天岔顶、北天门、东西岐诸山,因八嶂之水汇流而得名。涧水摆脱了山峦的羁绊,跌宕起伏,一路呼啸,蜿蜒南下到林木葱笼的“百木林”附近,飞瀑从高20多米、宽10多米峭拔如削的石壁上陡然跌落,水分两股,凌空飞泻呈八字形,形成飞流直下的瀑布,溅入8条涧水汇合的清澈深潭之中,碧水凝寒,清澈见底。这里春秋少雨,瀑布细流如纱,不飞不溅,文静洁秀,似绢下垂。但夏日大雨过后,山洪暴涨,飞腾叫啸,瀑布从云雾缭绕的山崖上奔突而出,飞腾咆哮,仿佛两条白龙腾空而起,搅起漫天水雾,迸珠溅玉,溅开万朵银花,撒落漫天玉屑,阳光下更见“鳞甲”闪光,蔚为奇观,因名玉龙瀑、龙潭瀑,又有“龙潭喷雨”之称。清人蓝桢之有《八水河玉龙瀑》诗赞曰:“百尺峭崖高无已,左右青山近相比。一练高挂悬崖巅,玉龙侧喷西江水。余波流沫随风飘,如抛珍珠坠环记。只应泉源直上通,仰视春天不违咫”。龙潭瀑顶端,刻有当代著名书法家黄苗子1981年游崂山时所书“龙吟”两个直径1米的隶书大字。字迹苍劲有力,深得游人的赞赏。龙潭瀑下有一块长形巨石,巨石下尖上平,我们站在新修建的石桥上,远眺四周雄峻的群峰,心潮起伏热血沸腾,近仰“龙潭喷雨”的壮丽美景,心静如止宁静致远。那千姿百态的独特山光水色,令我们真有些惊叹不已,留连忘返了。& & 在领略了崂山道教的博大精深以后,龙潭瀑的天然景观让我对道教的追寻稍作休憩。我仰脖痛快地喝了一阵清凉的崂山矿泉水,浑身舒畅至极,突感茅塞顿开:崂山论道,即可谓在幽奥寻真之境中,吸取海上仙山之灵气,体味悠久道教之精髓,以达到修炼成“天人合一”之崇高境界呀。
TA共获得: 金币:0枚
还没人打赏
分享给好友
在领略了崂山道教的博大精深以后,龙潭瀑的天然景观让我对道教的追寻稍作休憩。我仰脖痛快地喝了一阵清凉的崂山矿泉水,浑身舒畅至极,突感茅塞顿开:崂山论道,即可谓在幽奥寻真之境中,吸取海上仙山之灵气,体味悠久道教之精髓,以达到修炼成“天人合一”之崇高境界呀。
回复:【格里】
崂山论道,即可谓在幽奥寻真之境中,吸取海上仙山之灵气,体味悠久道教之精髓,以达到修炼成“天人合一”之崇高境界呀。
游走在探索崂山道教文化脉络上
请绑定实名后进行跟帖
看了该帖的人还喜欢看
知识答题系列活动每周推出一期,共10期,每期10 ...想告别走马观花式的景点签到式打卡,你是否已经做好 ...
48小时点击排行
本论坛本周Top10
可选评语:
我和我的小伙伴都惊呆了!
不作死就不会死
青青岛论坛官方微信
用其他账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青城山道观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