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浮华和繁华的意思喧嚣 是什么意思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地泉之灵林子①...”习题详情
0位同学学习过此题,做题成功率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地泉之灵&&&&&&林子①十月。一场秋雨。②天空像是打了蜡,蔚蓝而明亮。在群山怀抱之中的广西兴安,更加明朗开阔了。秋风的水袖把许多的浮华、喧嚣、缀饰静静扬弃。山舒缓,似清淡的水墨画卷中的留白;水吟唱,像秋日醉人的醇酒;云柔软,还原为儿时记忆中的手绢。是的,从钢筋水泥筑就的城市,到达山水之间的时候,心,也实现了一次飘然的出走。放下所有的牵绊,如同赴一场约会,读一册山,念一卷云,随风飘然,与云嬉戏。秋天,我们真该遗忘一回,站在山水之侧,尝试舒展开目光的翅膀,去品味秋天的空旷、寂寥、神秘。③来到山裙水袂之间的兴安灵渠。突然有恍然如梦的感觉,突然生出乡愁的幽渺。想着清澈美丽的漓江水,是从灵渠流淌过来,再看享有“世界奇观”美称的灵渠之水,怎么看都像一部百读不厌的素书。绵延而凝重,巧思而奇绝,蕴含诸多世间奥义。她婉约,曼转,不骄不躁,用柳暗花明的故事,引你进入一种百转千回的境界。听任着心灵被水中的绿草牵系,在绿草萋萋的水湄着陆。突然想起白居易“米泉之精”的诗句,“米泉”,指的是酒。用“米泉”称酒,该是多么洒脱而陶醉!而酒不醉人人自醉。看到灵渠,心底突然冒出两个字:地泉!从历史的土壤和积淀中汩汩生长,这是多么厚重而飘逸的精灵啊!④回首过往,灵渠曾引导过诸多千帆望尽的舟船,也曾有过千百度众人追寻的风光;她滋养土地,济世济人达两千多年。今天,她安详得就像一位见惯世道兴衰而不惊不喜,安然避世于山野的隐者,从容淡泊于海阳山下,悠然独饮时光泡制的清清泉铭。更像一只大隐于市的鹤。是的,我也突然聊发白日狂,梦见一只千年白鹤,梦见一道激越灵巧的白翅凌空。这就是灵渠的魂魄呵。她连着地气,张望天空,一步步盈盈而蹈于泉脉和地脉之上,像佛陀地涌金莲,惹人惊叹而静思。这也是生活的诗,每一字每一句都从土里冒出来,弥漫开来,荡漾而去,导引着你一起去体认着那一份份宽阔、坦荡、从容和深邃。⑤地泉之灵,使我感到股股泉眼在心底静静开凿,深深被这无与伦比的设计和灵思感动。开凿灵渠,古人先在湘江中用石堤筑成分水铧嘴和大小天平,把湘江隔断。在铧嘴前开南北两条水渠,北渠仍通湘江,南渠就是灵渠,和漓江相通。湘江上游,海阳河流来的水被铧嘴一分为二,分别流入南渠和北渠,这样就连接了湘江和漓江。铧嘴类似都江堰的鱼嘴,当海阳河流来的水大时,灵渠可以通过大小天平把洪水排泄到湘江故道,保证运河的安全。灵渠选择在湘江和漓江相距很近的地段,这里水位相差不大,水势平缓,便于行船。于是,便有了美丽的相约与离别,有了亘古的传奇和现实。灵渠,婀娜蜿蜒于起伏的青山碧水,联姻湘江、漓江,沟通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滋养出一代又一代流光溢彩的繁华。⑥灵渠的不朽,在于非常之“灵”。其中的每一块石料,每一道石缝,每一个细节,都是天衣无缝地配合与交结,才使枢纽的每一个环节都通灵般地经得起长期风雨的侵袭,流水的冲击,成为屹立两千多年的“神灵”。当然,灵渠能够保存到现在,除了它自身的坚固之外,显然还与一代代人对它的精心保护分不开。灵渠的“灵”,也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魂灵。现代的灵渠,用依然不变的灵气和谐演绎着时光的走向、历史的延伸。面对灵渠,面对挥手指点江山的铧嘴,你可能会感慨,强大与弱小是没有绝对的界限的,堵与疏,急与缓,往往就是挥手之间的力量。很多的事,拐个弯或许就海阔天空,万里无云。很多时候,或许绕一下路,前方就一笑见天。此时,灵渠像明亮的眼,凝视着我们,教导着我们:把内心放在水中,慢慢清洗。淘洗多余的存储,让尘世的灵光照亮内心的圣洁和单纯。然后,再让心与心靠近,让心灵相通。我想,这也正是地泉千年不变的灵魂所系吧。(选自《南方日报》,日)1.本文主要写兴安灵渠,而第②段为什么用较多的笔墨来写雨后秋景和作者心情?(4分)2.本文语言很有特色,简要赏析③④两段中画横线的句子。(4分)3.结合全文看,“地泉之灵”的“灵”表现在哪些方面?(4分)4.文章最后一段说“面对灵渠,面对挥手指点江山的铧嘴,你可能会感慨,强大与弱小是没有绝对的界限的,堵与疏,急与缓,往往就是挥手之间的力量”,这句话有什么作用?给你怎样的启发?(6分)&
本题难度:一般
题型:解答题&|&来源:2013-广东省三校高二下期联考语文试卷
分析与解答
习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地泉之灵林子①十月。一场秋雨。②天空像是打了蜡,蔚蓝而明亮。在群山怀抱之中的广西兴安,更加明朗开阔了。秋风的水袖把许多的浮华、喧嚣、缀饰静静扬弃。山舒缓,似清淡的水墨画卷中的留白;水吟...”的分析与解答如下所示:
1.此题可从内容上和形式上考虑,4分。每个要点2分,意思对即可,只答“引出下文或为下文内容作铺垫,给1分。2.“简要赏析③④两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关键是“赏析”,2分。手法1分,比喻、拟人答出一个即可,分析1分,意思对即可3.此题属于概括题,结合第三段“绵延而凝重,巧思而奇绝,蕴含诸多世间奥义。”第四段“她滋养土地,济世济人达两千多年”,第五段“深深被这无与伦比的设计和灵思感动”,第六段“ 灵渠的“灵”,也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魂灵” “再让心与心靠近,让心灵相通”答题。4分。每个要点1分,答出四点,意思对即可4.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考点,能力层次为B,侧重“理解”能力的考查。答此题先答出这句话的作用,再答出启示。
找到答案了,赞一个
如发现试题中存在任何错误,请及时纠错告诉我们,谢谢你的支持!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地泉之灵林子①十月。一场秋雨。②天空像是打了蜡,蔚蓝而明亮。在群山怀抱之中的广西兴安,更加明朗开阔了。秋风的水袖把许多的浮华、喧嚣、缀饰静静扬弃。山舒缓,似清淡的水墨画卷中的...
错误类型:
习题内容残缺不全
习题有文字标点错误
习题内容结构混乱
习题对应知识点不正确
分析解答残缺不全
分析解答有文字标点错误
分析解答结构混乱
习题类型错误
错误详情:
我的名号(最多30个字):
看完解答,记得给个难度评级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地泉之灵林子①...”的最新评论
欢迎来到乐乐题库,查看习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地泉之灵林子①十月。一场秋雨。②天空像是打了蜡,蔚蓝而明亮。在群山怀抱之中的广西兴安,更加明朗开阔了。秋风的水袖把许多的浮华、喧嚣、缀饰静静扬弃。山舒缓,似清淡的水墨画卷中的留白;水吟唱,像秋日醉人的醇酒;云柔软,还原为儿时记忆中的手绢。是的,从钢筋水泥筑就的城市,到达山水之间的时候,心,也实现了一次飘然的出走。放下所有的牵绊,如同赴一场约会,读一册山,念一卷云,随风飘然,与云嬉戏。秋天,我们真该遗忘一回,站在山水之侧,尝试舒展开目光的翅膀,去品味秋天的空旷、寂寥、神秘。③来到山裙水袂之间的兴安灵渠。突然有恍然如梦的感觉,突然生出乡愁的幽渺。想着清澈美丽的漓江水,是从灵渠流淌过来,再看享有“世界奇观”美称的灵渠之水,怎么看都像一部百读不厌的素书。绵延而凝重,巧思而奇绝,蕴含诸多世间奥义。她婉约,曼转,不骄不躁,用柳暗花明的故事,引你进入一种百转千回的境界。听任着心灵被水中的绿草牵系,在绿草萋萋的水湄着陆。突然想起白居易“米泉之精”的诗句,“米泉”,指的是酒。用“米泉”称酒,该是多么洒脱而陶醉!而酒不醉人人自醉。看到灵渠,心底突然冒出两个字:地泉!从历史的土壤和积淀中汩汩生长,这是多么厚重而飘逸的精灵啊!④回首过往,灵渠曾引导过诸多千帆望尽的舟船,也曾有过千百度众人追寻的风光;她滋养土地,济世济人达两千多年。今天,她安详得就像一位见惯世道兴衰而不惊不喜,安然避世于山野的隐者,从容淡泊于海阳山下,悠然独饮时光泡制的清清泉铭。更像一只大隐于市的鹤。是的,我也突然聊发白日狂,梦见一只千年白鹤,梦见一道激越灵巧的白翅凌空。这就是灵渠的魂魄呵。她连着地气,张望天空,一步步盈盈而蹈于泉脉和地脉之上,像佛陀地涌金莲,惹人惊叹而静思。这也是生活的诗,每一字每一句都从土里冒出来,弥漫开来,荡漾而去,导引着你一起去体认着那一份份宽阔、坦荡、从容和深邃。⑤地泉之灵,使我感到股股泉眼在心底静静开凿,深深被这无与伦比的设计和灵思感动。开凿灵渠,古人先在湘江中用石堤筑成分水铧嘴和大小天平,把湘江隔断。在铧嘴前开南北两条水渠,北渠仍通湘江,南渠就是灵渠,和漓江相通。湘江上游,海阳河流来的水被铧嘴一分为二,分别流入南渠和北渠,这样就连接了湘江和漓江。铧嘴类似都江堰的鱼嘴,当海阳河流来的水大时,灵渠可以通过大小天平把洪水排泄到湘江故道,保证运河的安全。灵渠选择在湘江和漓江相距很近的地段,这里水位相差不大,水势平缓,便于行船。于是,便有了美丽的相约与离别,有了亘古的传奇和现实。灵渠,婀娜蜿蜒于起伏的青山碧水,联姻湘江、漓江,沟通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滋养出一代又一代流光溢彩的繁华。⑥灵渠的不朽,在于非常之“灵”。其中的每一块石料,每一道石缝,每一个细节,都是天衣无缝地配合与交结,才使枢纽的每一个环节都通灵般地经得起长期风雨的侵袭,流水的冲击,成为屹立两千多年的“神灵”。当然,灵渠能够保存到现在,除了它自身的坚固之外,显然还与一代代人对它的精心保护分不开。灵渠的“灵”,也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魂灵。现代的灵渠,用依然不变的灵气和谐演绎着时光的走向、历史的延伸。面对灵渠,面对挥手指点江山的铧嘴,你可能会感慨,强大与弱小是没有绝对的界限的,堵与疏,急与缓,往往就是挥手之间的力量。很多的事,拐个弯或许就海阔天空,万里无云。很多时候,或许绕一下路,前方就一笑见天。此时,灵渠像明亮的眼,凝视着我们,教导着我们:把内心放在水中,慢慢清洗。淘洗多余的存储,让尘世的灵光照亮内心的圣洁和单纯。然后,再让心与心靠近,让心灵相通。我想,这也正是地泉千年不变的灵魂所系吧。(选自《南方日报》,日)1.本文主要写兴安灵渠,而第②段为什么用较多的笔墨来写雨后秋景和作者心情?(4分)2.本文语言很有特色,简要赏析③④两段中画横线的句子。(4分)3.结合全文看,“地泉之灵”的“灵”表现在哪些方面?(4分)4.文章最后一段说“面对灵渠,面对挥手指点江山的铧嘴,你可能会感慨,强大与弱小是没有绝对的界限的,堵与疏,急与缓,往往就是挥手之间的力量”,这句话有什么作用?给你怎样的启发?(6分)”的答案、考点梳理,并查找与习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地泉之灵林子①十月。一场秋雨。②天空像是打了蜡,蔚蓝而明亮。在群山怀抱之中的广西兴安,更加明朗开阔了。秋风的水袖把许多的浮华、喧嚣、缀饰静静扬弃。山舒缓,似清淡的水墨画卷中的留白;水吟唱,像秋日醉人的醇酒;云柔软,还原为儿时记忆中的手绢。是的,从钢筋水泥筑就的城市,到达山水之间的时候,心,也实现了一次飘然的出走。放下所有的牵绊,如同赴一场约会,读一册山,念一卷云,随风飘然,与云嬉戏。秋天,我们真该遗忘一回,站在山水之侧,尝试舒展开目光的翅膀,去品味秋天的空旷、寂寥、神秘。③来到山裙水袂之间的兴安灵渠。突然有恍然如梦的感觉,突然生出乡愁的幽渺。想着清澈美丽的漓江水,是从灵渠流淌过来,再看享有“世界奇观”美称的灵渠之水,怎么看都像一部百读不厌的素书。绵延而凝重,巧思而奇绝,蕴含诸多世间奥义。她婉约,曼转,不骄不躁,用柳暗花明的故事,引你进入一种百转千回的境界。听任着心灵被水中的绿草牵系,在绿草萋萋的水湄着陆。突然想起白居易“米泉之精”的诗句,“米泉”,指的是酒。用“米泉”称酒,该是多么洒脱而陶醉!而酒不醉人人自醉。看到灵渠,心底突然冒出两个字:地泉!从历史的土壤和积淀中汩汩生长,这是多么厚重而飘逸的精灵啊!④回首过往,灵渠曾引导过诸多千帆望尽的舟船,也曾有过千百度众人追寻的风光;她滋养土地,济世济人达两千多年。今天,她安详得就像一位见惯世道兴衰而不惊不喜,安然避世于山野的隐者,从容淡泊于海阳山下,悠然独饮时光泡制的清清泉铭。更像一只大隐于市的鹤。是的,我也突然聊发白日狂,梦见一只千年白鹤,梦见一道激越灵巧的白翅凌空。这就是灵渠的魂魄呵。她连着地气,张望天空,一步步盈盈而蹈于泉脉和地脉之上,像佛陀地涌金莲,惹人惊叹而静思。这也是生活的诗,每一字每一句都从土里冒出来,弥漫开来,荡漾而去,导引着你一起去体认着那一份份宽阔、坦荡、从容和深邃。⑤地泉之灵,使我感到股股泉眼在心底静静开凿,深深被这无与伦比的设计和灵思感动。开凿灵渠,古人先在湘江中用石堤筑成分水铧嘴和大小天平,把湘江隔断。在铧嘴前开南北两条水渠,北渠仍通湘江,南渠就是灵渠,和漓江相通。湘江上游,海阳河流来的水被铧嘴一分为二,分别流入南渠和北渠,这样就连接了湘江和漓江。铧嘴类似都江堰的鱼嘴,当海阳河流来的水大时,灵渠可以通过大小天平把洪水排泄到湘江故道,保证运河的安全。灵渠选择在湘江和漓江相距很近的地段,这里水位相差不大,水势平缓,便于行船。于是,便有了美丽的相约与离别,有了亘古的传奇和现实。灵渠,婀娜蜿蜒于起伏的青山碧水,联姻湘江、漓江,沟通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滋养出一代又一代流光溢彩的繁华。⑥灵渠的不朽,在于非常之“灵”。其中的每一块石料,每一道石缝,每一个细节,都是天衣无缝地配合与交结,才使枢纽的每一个环节都通灵般地经得起长期风雨的侵袭,流水的冲击,成为屹立两千多年的“神灵”。当然,灵渠能够保存到现在,除了它自身的坚固之外,显然还与一代代人对它的精心保护分不开。灵渠的“灵”,也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魂灵。现代的灵渠,用依然不变的灵气和谐演绎着时光的走向、历史的延伸。面对灵渠,面对挥手指点江山的铧嘴,你可能会感慨,强大与弱小是没有绝对的界限的,堵与疏,急与缓,往往就是挥手之间的力量。很多的事,拐个弯或许就海阔天空,万里无云。很多时候,或许绕一下路,前方就一笑见天。此时,灵渠像明亮的眼,凝视着我们,教导着我们:把内心放在水中,慢慢清洗。淘洗多余的存储,让尘世的灵光照亮内心的圣洁和单纯。然后,再让心与心靠近,让心灵相通。我想,这也正是地泉千年不变的灵魂所系吧。(选自《南方日报》,日)1.本文主要写兴安灵渠,而第②段为什么用较多的笔墨来写雨后秋景和作者心情?(4分)2.本文语言很有特色,简要赏析③④两段中画横线的句子。(4分)3.结合全文看,“地泉之灵”的“灵”表现在哪些方面?(4分)4.文章最后一段说“面对灵渠,面对挥手指点江山的铧嘴,你可能会感慨,强大与弱小是没有绝对的界限的,堵与疏,急与缓,往往就是挥手之间的力量”,这句话有什么作用?给你怎样的启发?(6分)”相似的习题。网上下载的/唱片中抓取的古典音乐作品曲目有四种编号,分别是&b& 作品号&/b&,&b&系列号&/b& ,&b&组曲号&/b&,&b&乐章号&/b&。&br&&br&&b&作品号 &/b&用于唯一标识某作曲家的每部作品,由当时的乐谱出版商/编目者编号。一般来讲,以 Op. 打头的同一作曲家的作品号可以反映作品创作的先后顺序,例如贝多芬的 Op. 13 《悲怆钢琴奏鸣曲》是早期作品,Op. 125《第 9 交响曲》就是晚期作品。还有许多非 Op. 系的,比如巴赫的 BWV. 系(是以作品体裁安排编号的),亨德尔的 HWV. 系,莫扎特的 KV. 系,舒伯特的 D. 系等等,详情参见:&a class=& wrap external&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www.douban.com/note//&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西洋古典音乐作品的编号&i class=&icon-external&&&/i&&/a&。作品号也是指代作品最标准最直接的方式,几乎所有古典作品都有作品号(从未出版过的个别作品无编号),所以只要指定作品号就绝对不会有歧义(Op. 系另需指定作曲家)。&br&&br&&b&系列号 &/b&是给该作曲家做的同一类型的所有作品编号,比如贝多芬第1到9号交响曲,肖邦第1到4号钢琴奏鸣曲等。这些往往是首演时海报上给出的编号,所以一般可以反映创作的时间先后。系列号也是作品正式名称的重要组成部分。&br&&br&&b&组曲号&/b& 是给一部组曲中的各个曲目进行编号,一般是作曲家自己标记的。有的组曲中每一部都有自己的作品号,比如第 1 到第 6 勃兰登堡协奏曲都有各自己的作品号,这些编号也可认为是系列号。另一种是共用一个作品号的,比如哥德堡变奏曲的第 1 到第 30 变奏(作品号 BWV. 988),再比如肖邦的 2 套练习曲集各有 12 首练习曲。一套组曲一般要求具有相同的风格或主题。&br&&br&&b&乐章号&/b&这个最简单,大多数作品都会分为几个乐章,按照演奏顺序编排。&br&&br&接下来我们分析题主所给的例子:&br&&div class=&highlight&&&pre&&code class=&language-text&&Grande Valse Brillante Op.18, No 1 in E-flat Major
&/code&&/pre&&/div&Grande Valse Brillante(辉煌的大圆舞曲)是别名。有些别名是作曲家自己起的,就比如上面这首;也有意淫的听众给起的,比如贝五钢协“皇帝”。&br&Op. 18 是该作曲家(肖邦)的所有作品统一编号,可见是早期作品。&br&No. 1 就是组曲编号,意思是这部作品不止这一首,这是第 1 首。&b&然而实际上这个辉煌的大圆舞曲是个单曲,不应出现 No. 1,想必是题主搞错了吧?&/b&&br&后面是它的调性:降 E 大调。&br&&br&对于从网络获取的专辑曲目信息,可能会看到如下形式曲目的名称:&br&&div class=&highlight&&&pre&&code class=&language-text&&Antonio Vivaldi: The Four Seasons, Concerto No. 4 in F minor (&Winter&) RV 297 (Op. 8 No. 4): 1. Allegro non molto Anne-Sophie M Vienna Philharmonic O Herbert von Karajan
&/code&&/pre&&/div&这里就复杂多了,既有作曲家信息,又有作品信息,还有演绎者信息,我们来实操一下:&br&Antonio Vivald(作曲家:安东·维瓦尔第)&br&The Four Seasons(整套作品别名:“四季”,由“春”、“夏”、“秋”和“冬”四部构成的组曲)&br&Concerto(整套作品形式:协奏曲)&br&No. 4(这是《四季》组曲的第4部)&br& in F minor(这一部的调性:F小调)&br&&Winter&(这一部的别名:“冬”)&br&RV 297(“冬”的作品号)&br&Op. 8(“冬”的另一版本作品号)&br&1. Allegro non molto(乐章号:第1乐章,不太快的快板)&br&Anne-Sophie Mutter(小提琴家穆特)&br&Vienna Philharmonic Orchestra(乐团:VPO,维也纳爱乐)&br&Herbert von Karajan(指挥:卡拉扬)&br&&br&说明:维瓦尔蒂的四季组曲共含有四部小提琴协奏曲,分别是:E大调第一协奏曲,Op. 8,RV 269,《春》;G小调第二协奏曲,Op. 8,RV 315,《夏》;F大调第三协奏曲,Op. 8,RV 293,《秋》;F小调第四协奏曲,Op. 8,RV 297,《冬》。每部均为三个乐章,制成唱片曲目一般为4x3=12首。&br&&br&再来一个:&br&&div class=&highlight&&&pre&&code class=&language-text&&George Frideric Handel: Music for the Royal Fireworks - Suite HWV 351 - 5. Menuet I-II
&/code&&/pre&&/div&分解:&br&George Frideric Handel(作曲家:亨德尔)&br&Music for the Royal Fireworks(作品别名:皇家焰火音乐)&br&Suite(作品形式:组曲)&br&HWV 351(亨德尔作品编号)&br&5. Menuet I-II(组曲第5首,小步舞曲I和II)&br&&br&要想达到一看就知道是什么意思的水平,还得多记名词呢。下面的不完整列表仅供参考:&br&&b&主要作曲家名字&/b&&br&&ul&&li&J.S. Bach(巴赫)&/li&&li&George Frideric Handel(亨德尔)&br&&/li&&li&Wolfgang Amadeus Mozart(莫扎特)&/li&&li&Ludwig van Beethoven(贝多芬)&/li&&li&Paganini(帕格尼尼)&/li&&li&Franz Schubert(舒伯特)&/li&&li&Frédéric Chopin (肖邦)&/li&&li&Franz Liszt(李斯特)&br&&/li&&li&Richard Wagner(瓦格纳)&/li&&li&Mendelssohn(门德尔松)&br&&/li&&li&Johannes Brahms(勃拉姆斯)&/li&&li&Antoni Dvorak(德沃夏克)&/li&&li&Pyotr Ilyich Tchaikovsky(柴科夫斯基)&/li&&/ul&&b&调性&/b&&br&&ul&&li&Major/dur(大调)&/li&&li&Minor/moll(小调)&/li&&li&flat(降调)&/li&&li&sharp(升调)&/li&&/ul&&b&常见作品体裁&/b&&br&&ul&&li&Ballade(叙事诗)&/li&&li&Cantata(康塔塔,一种声乐套曲)&/li&&li&Concerto(协奏曲)&/li&&li&Etude(练习曲)&/li&&li&Impromptu(即兴曲)&/li&&li&Mazurka(马祖卡)&/li&&li&Missa(弥撒曲)&br&&/li&&li&Nocturne(夜曲)&/li&&li&Opera(歌剧)&/li&&li&Oratorio(神剧,或清唱剧)&br&&/li&&li&Overture(序曲)&/li&&li&Polonaise(波罗乃兹)&/li&&li&Prelude(前奏曲)&/li&&li&Rhapsody(狂想曲)&br&&/li&&li&Requiem(安魂曲)&br&&/li&&li&Serenade(小夜曲,有时作为其它作品形式的一种风格) &/li&&li&Sonata(奏鸣曲)&/li&&li&Symphony(交响曲)&/li&&li&Trio/Quartet/Quintet/Sextet(三/四/五/六重奏)&/li&&li&Waltzes(圆舞曲,或华尔兹)&/li&&/ul&&p&&b&常见作品风格&/b&&/p&&ul&&li& Allemande(阿勒曼德舞曲,较欢快的四拍子)&/li&&li&Canon(卡农,遵循对位的多声部模仿)&br&&/li&&li&Fugue(赋格,遵循对位的多声部穿插)&/li&&li&Gigue(基格舞曲,欢快的三拍子)&/li&&li&Marching(进行曲,常见4/4拍或2/2拍的军乐)&/li&&li&Menuet(小步舞曲,三拍子)&/li&&li&Rondo(回旋曲)&br&&/li&&li&Sarabande(萨拉班德舞曲,缓慢的三拍子)&/li&&li&Scherzo(谐谑曲)&/li&&/ul&&b&常见主奏乐器&/b&&ul&&li&Violin(小提琴)&/li&&li&Cello(大提琴)&/li&&li&Piano(钢琴)&/li&&li&Oboe(双簧管)&/li&&li&Clarinet(黑管)&/li&&li&Flute(长笛)&/li&&li&Trumpet(小号)&/li&&li&Horn(圆号)&/li&&/ul&&b&常见速度标记&/b&,这个非常复杂,参见:&a class=& wrap external&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zh.wikipedia.org/zh-cn/%25E9%E5%25BA%25A6_%%259F%25B3%25E6%25A8%&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速度 (音乐)&i class=&icon-external&&&/i&&/a&&br&&br&如果您觉得有所收获,请别忘了点个赞哦~谢谢!&br&&br&&b&未经授权谢绝转载,欢迎举报,发现必究!&br&授权知乎日报转载。&/b&
网上下载的/唱片中抓取的古典音乐作品曲目有四种编号,分别是 作品号,系列号 ,组曲号,乐章号。 作品号 用于唯一标识某作曲家的每部作品,由当时的乐谱出版商/编目者编号。一般来讲,以 Op. 打头的同一作曲家的作品号可以反映作品创作的先后顺序,例如贝…
简单的说,是为了让这些电影中“坏人”的人格更丰满。&br&&br&之前回答得确实有点不在点子上。&br&&br&就举几个例子。&br&&br&在电影《沉默的羔羊》和《汉尼拔》中主人公汉尼拔最喜欢的就是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该作品曾经几次出现在电影中。《哥德堡变奏曲》是音乐史上规模最大,结构最恢弘的变奏曲,依然体现着巴赫理性严谨的思维。&br&&br&&br&这正切中了汉尼拔的某些人格特质。&br&&br&&br&在大卫·芬奇执导的电影《七宗罪》中就出现了巴赫的《G弦上的咏叹调》。&br&&br&&br&当警察在昏暗的图书馆里查找资料时《G弦上的咏叹调》响起,马上便有了宗教感。这是首美好的音乐,就像是上帝的福音。这种光明美好和后来影片中代表光明美好的警察的妻子被杀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使得作品带上了一种宿命式的苍凉感&br&&br&其实古典音乐在电影中的运用还有很多,比如贝多芬的《欢乐颂》,这首表现人性光辉和乐观精神的歌曲在《死亡诗社》和《发条橙》中都出现过。&br&&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1e76b9a902bb4d8c8e5b9ac6a326e0c3_b.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31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1e76b9a902bb4d8c8e5b9ac6a326e0c3_r.jpg&&&/figure&&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1a8d1ac13fc183ac9b2b1b_b.jpg& data-rawwidth=&400& data-rawheight=&60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400&&&/figure&&br&&br&《关于莉莉周的一切》中德彪西的钢琴曲。&br&&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8bab46bd5ef1a21c7e9b0a5f38d1b362_b.jpg& data-rawwidth=&800& data-rawheight=&43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0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8bab46bd5ef1a21c7e9b0a5f38d1b362_r.jpg&&&/figure&&br&《意志的胜利》中瓦格纳的恢弘的史诗音乐等。&br&&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a492c0d31a8b_b.jpg& data-rawwidth=&450& data-rawheight=&79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50&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5a492c0d31a8b_r.jpg&&&/figure&&br&这些音乐是作曲家表达感情,探索人类精神世界的重要途径。通过对这些音乐的人文涵义分析我们不仅能够对影片的主题有进一步的了解,还能够回味音乐所蕴含的情感与思想。 &br&&br&再继续讨论一下电影中那些优雅的坏人。&br&&br&优雅而智慧的坏蛋总是很讨喜,很受大家欢迎。&br&&br&&br&现在的英雄们都开始彷徨、自我怀疑,开始了一个人格上的下降过程,这种改变也是为了避免长期以来英雄类型片的陈旧叙事给观众们带来的审美疲劳。&br&&br&&反英雄&(anti-hero)是与&英雄&相对立的一个概念,是电影、戏剧或小说中的一种角色类型。&br&&br&&br&通过这类人物的命运变化对传统价值观念进行&证伪&,标志着个人主义思想的张扬、传统道德价值体系的衰微和人们对理想信念的质疑。&br&&br&&br&想想超人原本是绝对的慈父人格,而新的超人《钢铁之躯》,让他重新的经历了青春期。超人也要有建立世界观的折磨,去面对善恶的选择。&br&&br&&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9a3b84a1c26efe3567d70_b.jpg& data-rawwidth=&540& data-rawheight=&62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4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9a3b84a1c26efe3567d70_r.jpg&&&/figure&&br&&br&而坏蛋也不能是提供永恒的负面,他们要引起人们的注意,也不得不必须拥有一个人格上升的过程。&br&&br&七宗罪这部电影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这个反派角色的塑造和凯文·斯派西在剧中精彩的表演.对于宗教的极度痴迷造就了他认为自己是上帝的代言人的理念,因此不断的用他自己的手法来&惩罚&那些他认为&有罪&的人,社会的法律极其约束力在他眼中不值一提。&br&&br&&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22acf3dce85bdda3f4b8439d_b.jpg& data-rawwidth=&377& data-rawheight=&459&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77&&&/figure&&br&这种坏人包涵的意义绝对不是一个“坏”字就可以概括了的。&br&&br&&br&反英雄的特点是具有某些人格缺陷、不良癖好,或用错误行为手段达到最终目标,和高大英俊、道德端正、行为正确光明的“超人”式高大全英雄形象有较大的区别。&br&&br&凌驾在他们的不完美和阴暗面之上的,仍是某种英雄的使命感、责任感和道德观,引导他们行为的原因和目的,可以引起大多数人的共鸣和认同。&br&&br&&br&所以让他们听听古典音乐,给他们一个美学层次上的提升,对角色塑造本身也很有帮助。&br&&br&&br&反英雄题材的电影和电视剧在近年极为流行,但这一概念在好莱坞也并不是21世纪的新鲜概念,很多深受男性影迷喜爱的经典电影如1976年的《出租车司机》和阿尔·帕西诺的“教父” 系列电影都是典型的反英雄电影。&br&&br&&br&《暗夜骑士》里的小丑。&br&&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3dbe5e98a25d95f2eb7cd_b.jpg& data-rawwidth=&488& data-rawheight=&43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88&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3dbe5e98a25d95f2eb7cd_r.jpg&&&/figure&&br&&br&&br&《沉默的羔羊》里的汉尼拔。&br&&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e27e82090c0dffddd1c4099c_b.jpg& data-rawwidth=&317& data-rawheight=&328&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17&&&/figure&&br&&br&《猫鼠游戏》里的弗兰克。&br&&br&&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15d4feccdc4ed20e8e2ee4f3_b.jpg& data-rawwidth=&848& data-rawheight=&56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48&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15d4feccdc4ed20e8e2ee4f3_r.jpg&&&/figure&&br&&br&不一而足。&br&&br&&br&当电影对这些坏人有了一些除了“坏”之外的描写,这些角色会变得更加丰满。
简单的说,是为了让这些电影中“坏人”的人格更丰满。 之前回答得确实有点不在点子上。 就举几个例子。 在电影《沉默的羔羊》和《汉尼拔》中主人公汉尼拔最喜欢的就是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该作品曾经几次出现在电影中。《哥德堡变奏曲》是音乐史上规模…
&p&你拿着《演员》《蒲公英的约定》《清明雨上》《南山南》《时间都去哪儿了》这些歌曲给他们听,他们会说:&/p&&p&&b&“孩子,真不错,不过,你能不能换一首歌?为什么总给我听同一首歌的变奏?”&/b&&/p&&p&&br&&/p&&p&(备注:以上歌曲的主要和弦走向皆为6341251以及一些微调,这些歌曲之间的区别可能不大于两个版本的《libertango》)&/p&
你拿着《演员》《蒲公英的约定》《清明雨上》《南山南》《时间都去哪儿了》这些歌曲给他们听,他们会说:“孩子,真不错,不过,你能不能换一首歌?为什么总给我听同一首歌的变奏?” (备注:以上歌曲的主要和弦走向皆为6341251以及一些微调,…
个人体验,最平易近人的可以从哥德堡变奏听起,Glenn Gould的1981版和1955版一起听,前者慢得摄人心魄,后者年轻气盛咄咄逼人。
&br&然后可以听Kempff演奏的版本,这一版特别在于去掉了装饰音,听起来干净,极简。
&br&Schiff的版本也备受推崇,被认为是最接近原意的巴赫。除此之外个人很喜欢犹太人perahia的弹法,很温暖的演奏。
&br&&br& 古典不同于流行音乐,后者贴近当下直抒胸臆,而前者须靠反复聆听才能逐渐靠近。所以我一般会把收集一首曲子的很多版本,听到熟烂再听下一首。
&br&&br& 哥德堡之后可以听无伴奏大提琴组曲。最经典的有Casals版(音质差)、Staker版,Rostropovich拉的很快如果先入为主的是其他人再听他可能不习惯,以及Fournier和Shafran的版本。
&br&&br& 大无之后再听小无,经典版是波兰人Szeryng和俄国人Milstein的演奏。
&br&&br& 接下来英国组曲、平均律、法国组曲、赋格的艺术、勃兰登堡、B小调弥撒等都很容易入耳了。最近听他的清唱剧,浩如烟海的康塔塔,可以听好多年。
&br&&br& 可以在听巴赫期间看的书:《哥德尔·艾舍尔·巴赫》。神书,解剖三者(数学绘画音乐)之间的巧妙联系。所谓“一本在英文世界中评价极高的科普著作,曾获得普利策文学奖。通过对哥德尔的数理逻辑,艾舍尔的版画和巴赫音乐三者的比较与阐述,介绍了数理逻辑学、可计算理论、人工智能学、语言学、音乐和绘画方面的理论”。&br&&br&“生活平静?那是因为你缺少专注” 这句话大概也适用于听巴赫。巴赫平淡?那是因为你缺少专注。
个人体验,最平易近人的可以从哥德堡变奏听起,Glenn Gould的1981版和1955版一起听,前者慢得摄人心魄,后者年轻气盛咄咄逼人。 然后可以听Kempff演奏的版本,这一版特别在于去掉了装饰音,听起来干净,极简。 Schiff的版本也备受推崇,被认为是最接近原意…
&p&&b&&u&强烈&/u&支持 &a class=&member_mention& href=&//www.zhihu.com/people/07b45f00c0eccbd8b8ee846c& data-hash=&07b45f00c0eccbd8b8ee846c& data-hovercard=&p$b$07b45f00c0eccbd8b8ee846c&&@圭多达莱佐&/a& 老师的答案(&a href=&https://www.zhihu.com/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圭多达莱佐的回答&/a&),下面是原文:&/b&&br&(补注:评论区有人对“&b&&u&实名&/u&支持&/b&”四个字提出了深邃的哲学思考,我无法回答,故用辞已修改)&/p&&blockquote&这么说吧,如果不懂和声、对位法和音乐分析,任何作曲家的任何作品的所谓“逻辑性”都是不可能懂得的。“逻辑性”是靠对乐谱的分析而的来的,纯粹靠耳朵听是听不出来的。&br&&br&&b&&u&很多人自以为听出的巴赫的“逻辑美”,充其量只是在说他作品的听觉层面的“和谐美“而已。&/u&&/b&&/blockquote&&p&&br&&/p&&p&明明是很好的答案呀,讲得深入浅出,但不知道为什么评论区里撕成一片...圭老师可是我的偶像,为了支援一下偶像,&b&这里决定放一些“逻辑性”相关的例子,也算是考一下所谓听觉分析能力~&/b&&/p&&p&准备好了吗~?&/p&&p&&br&&/p&&hr&&p&下面考试正式开始了~&/p&&p&&br&&/p&&p&第一题:&/p&&p&大家能听出这首曲子的逻辑性体现在哪里呢?&br&&/p&&a class=&video-box&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v.youku.com/v_show/id_XMTY2NzI4MTk5Ng%3D%3D.html& target=&_blank& data-video-id=&& data-video-playable=&false& data-name=&Bach Crab Canon on the Harpsichord—在线播放—优酷网,视频高清在线观看& data-poster=&http://r1.ykimg.com/F4C286A0A4C& data-lens-id=&&&
&img class=&thumbnail& src=&http://r1.ykimg.com/F4C286A0A4C&&&span class=&content&&
&span class=&title&&Bach Crab Canon on the Harpsichord—在线播放—优酷网,视频高清在线观看&span class=&z-ico-extern-gray&&&/span&&span class=&z-ico-extern-blue&&&/span&&/span&
&span class=&url&&&span class=&z-ico-video&&&/span&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Y2NzI4MTk5Ng==.html&/span&
&/a&&p&想好了没~?这里公布答案了~&/p&&p&这是巴赫的&b&BWV1079 (螃蟹卡农)&/b&,特征是采用一条旋律逆行(左右翻转,即从最后一个音反向演奏,直到最开始的一个音),再与原旋律对位,因为两条旋律互相倒行,形似螃蟹,因而得名:&/p&&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0b3d681cb80d7d040e4907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605& data-rawheight=&38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5&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0b3d681cb80d7d040e4907_r.jpg&&&/figure&&p&&br&&/p&&p&你听出来了吗?&/p&&p&听不出来也没关系,我们对着这个视频看一遍这两只螃蟹是如何互相对位的吧:&br&&/p&&a class=&video-box&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www.tudou.com/programs/view/VKqlE6I9R9U/& target=&_blank& data-video-id=&& data-video-playable=&false& data-name=&Bach\& data-poster=&http://g3.tdimg.com/1a026abe2f15d78768d6/p_2.jpg& data-lens-id=&&&
&img class=&thumbnail& src=&http://g3.tdimg.com/1a026abe2f15d78768d6/p_2.jpg&&&span class=&content&&
&span class=&title&&Bach\&span class=&z-ico-extern-gray&&&/span&&span class=&z-ico-extern-blue&&&/span&&/span&
&span class=&url&&&span class=&z-ico-video&&&/span&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VKqlE6I9R9U/&/span&
&/a&&p&休息好了没?我们进入下一题~&/p&&p&&br&&/p&&p&----------------------题目间的分割线----------------------&/p&&p&&br&&/p&&p&第二题:&/p&&p&大家能听出这首曲子的逻辑性体现在哪里呢?&br&&/p&&a class=&video-box&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v.youku.com/v_show/id_XMTY2NzE5MjQyMA%3D%3D.html& target=&_blank& data-video-id=&& data-video-playable=&false& data-name=&J. S. Bach - Canon Trias Harmonica a 8 BWV 1072—在线播放—优酷网,视频高清在线观看& data-poster=&http://r4.ykimg.com/F45B90D280& data-lens-id=&&&
&img class=&thumbnail& src=&http://r4.ykimg.com/F45B90D280&&&span class=&content&&
&span class=&title&&J. S. Bach - Canon Trias Harmonica a 8 BWV 1072—在线播放—优酷网,视频高清在线观看&span class=&z-ico-extern-gray&&&/span&&span class=&z-ico-extern-blue&&&/span&&/span&
&span class=&url&&&span class=&z-ico-video&&&/span&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Y2NzE5MjQyMA==.html&/span&
&/a&&p&很混乱对不对? 听上去想一片浆糊对不对?能听出什么玄机吗?&/p&&p&很遗憾您答错了,下面是正确答案~&/p&&p&这个是巴赫的&b&BWV1072&/b&,由八把大提琴演奏,这个曲子很有极简音乐的味道, 至于更深层的理解,推荐一下这个答案:&a href=&https://www.zhihu.com/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如何理解巴赫的BWV1072? - 王兆谷的回答&/a&&/p&&p&这个曲子是怎样写成的呢?它用了一个很短的旋律,然后将其倒影(上下翻转),然后复制四次,这样我们就有八条旋律了。再然后下一条旋律都比前一条慢一拍进入,于是出现了如图的效果:&/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073a160d5e4dc39d213a6bcc4b37594e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386& data-rawheight=&467&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86&&&/figure&&p&&br&&/p&&p&下面是视频,用动态谱面的方式表明了这个曲子的创作逻辑:&br&&/p&&a class=&video-box&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www.tudou.com/programs/view/sUVeht0wLGk/& target=&_blank& data-video-id=&& data-video-playable=&false& data-name=&BWV 1072 - Trias Harmonica (Scrolling)& data-poster=&http://g1.tdimg.com/0ba08e9c3c88bcaf13a7584/p_2.jpg& data-lens-id=&&&
&img class=&thumbnail& src=&http://g1.tdimg.com/0ba08e9c3c88bcaf13a7584/p_2.jpg&&&span class=&content&&
&span class=&title&&BWV 1072 - Trias Harmonica (Scrolling)&span class=&z-ico-extern-gray&&&/span&&span class=&z-ico-extern-blue&&&/span&&/span&
&span class=&url&&&span class=&z-ico-video&&&/span&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sUVeht0wLGk/&/span&
&/a&&p&好的,最后一题,这是个大题。&/p&&p&----------------------题目间的分割线----------------------&/p&&p&第三题:&/p&&p&请听以下组曲,并思考其创作逻辑:&br&&/p&&a class=&video-box&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v.youku.com/v_show/id_XMTY2NzE5MTc1Ng%3D%3D.html& target=&_blank& data-video-id=&& data-video-playable=&false& data-name=&J.S. Bach Goldberg Canons, BWV1087—在线播放—优酷网,视频高清在线观看& data-poster=&http://r1.ykimg.com/FABA& data-lens-id=&&&
&img class=&thumbnail& src=&http://r1.ykimg.com/FABA&&&span class=&content&&
&span class=&title&&J.S. Bach Goldberg Canons, BWV1087—在线播放—优酷网,视频高清在线观看&span class=&z-ico-extern-gray&&&/span&&span class=&z-ico-extern-blue&&&/span&&/span&
&span class=&url&&&span class=&z-ico-video&&&/span&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Y2NzE5MTc1Ng==.html&/span&
&/a&&p&想好了没~?&/p&&p&再给你一分钟的思考时间~&/p&&p&时间到~这是巴赫的&b&BWV1087 哥德堡卡农&/b&,在里面巴赫用了很多神奇的技法,这里重点挑几个来说明:&/p&&p&第一个很简单,就是单纯的同一条旋律顺行与逆行重叠,经过上面螃蟹卡农的洗礼,估计也有朋友能发现了,如图所示:&/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c7bec7c0de54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509& data-rawheight=&26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9&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c7bec7c0de54_r.jpg&&&/figure&&p&&br&&/p&&p&第三个比第一个难一点,它是一条旋律倒影,然后比原旋律慢四拍进入并对位,如图:&/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a69ac9c04fe19841e95fca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719& data-rawheight=&30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19&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a69ac9c04fe19841e95fca_r.jpg&&&/figure&&p&&br&&/p&&p&第五个是个二重卡农,由两条旋律与这两条旋律的倒影构成,其中两条倒影旋律比两条原旋律慢四拍进入:&/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0bb1924eafdf3dcbbca06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827& data-rawheight=&44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27&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0bb1924eafdf3dcbbca06_r.jpg&&&/figure&&p&&br&&/p&&p&第7条复杂一点,它由同一条八音旋律构成,原旋律以原速演奏,再将同一条旋律演奏速度加快四倍形成新旋律,新旋律重复一次,且第二次比第一次升了一个大二度。最后再将新旋律整个倒影生成新旋律B,我这样说有点难理解,大家参考下图:&/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fc81c9e34ed81f57bc36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834& data-rawheight=&39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34&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fc81c9e34ed81f57bc36_r.jpg&&&/figure&&p&&br&&/p&&p&也就是说,新旋律的后半部分比前半部分高了一个大二度,因为倒影了,因此新旋律B的后半部分却是比前半部分低一个大二度。演奏时,新旋律B比其余两个旋律晚一拍进入:&/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a5ab8ec6c9bb959e4be2054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794& data-rawheight=&41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94&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a5ab8ec6c9bb959e4be2054_r.jpg&&&/figure&&p&&br&&/p&&p&第9条终于简单一点了,它是个同度卡农,由三条旋律构成,其中旋律1与旋律2完全一样且旋律2比旋律1晚一个十六分音符进入,如图所示:&/p&&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c52bfd833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837& data-rawheight=&26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37&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5c52bfd833_r.jpg&&&/figure&&p&&br&&/p&&p&恭喜你迈入地狱模式~第12条是由同样的八音旋律,生成新旋律A与新旋律B,其中新旋律A比原旋律快4倍,新旋律B比原旋律快8倍,新旋律A与B再各自倒影...Correct me if I'm wrong, 这种用自身旋律作为伴奏的技法叫做scretto~如图所示:&/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e8ab4f47a6b46a80e4022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837& data-rawheight=&45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37&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e8ab4f47a6b46a80e4022_r.jpg&&&/figure&&p&&br&&/p&&p&旋律A的倒影比其他旋律慢两拍进入,旋律B的倒影比其他旋律慢一拍进入,画面太美,难以解释,你们看截图吧:&/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081f00b8b9cfc7e4bffdfdfa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841& data-rawheight=&45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41&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081f00b8b9cfc7e4bffdfdfa_r.jpg&&&/figure&&p&&br&&/p&&p&第13,这是个三部卡农,三条旋律倒影形成总共六个声部,其中三个声部慢四拍进入。三部卡农的话,难度高了很多,听出玄机的朋友可能会更少(其实我猜没有谱的话已经没人能听出来了):&/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beb0aa3edd0c6c6bd2cc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755& data-rawheight=&45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55&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beb0aa3edd0c6c6bd2cc_r.jpg&&&/figure&&p&&br&&/p&&p&呼哈~最后一个!这个是个四声部卡农,它由原旋律翻转生成新旋律A,再截取原旋律后半部分形成新旋律B,再截取新旋律A的前1/4形成新旋律C。如图所示:&/p&&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465c2e1a46dd58cf2482651aced4df37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836& data-rawheight=&42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36&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465c2e1a46dd58cf2482651aced4df37_r.jpg&&&/figure&&p&&br&&/p&&p&整理好了以后,原旋律为原速演奏,新旋律A比原旋律慢2倍,新旋律B比原旋律慢4倍,新旋律C比原旋律慢8倍,再然后新旋律A与新旋律B慢一拍进入,如下图所示:&/p&&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d92a02fbbd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831& data-rawheight=&44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31&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d92a02fbbd_r.jpg&&&/figure&&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c5b2a7d158f5fe3a9636e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835& data-rawheight=&43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35&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c5b2a7d158f5fe3a9636e_r.jpg&&&/figure&&p&&br&&/p&&p&考试结束~以下是谱面视频,大家可以对着视频多看几次理清逻辑~&br&&/p&&a class=&video-box&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v.youku.com/v_show/id_XMTYzOTYzMTEyMA%3D%3D.html& target=&_blank& data-video-id=&& data-video-playable=&false& data-name=&BWV 1087 - 14 Canons—在线播放—优酷网,视频高清在线观看& data-poster=&http://r1.ykimg.com/C046E0AB7A7& data-lens-id=&&&
&img class=&thumbnail& src=&http://r1.ykimg.com/C046E0AB7A7&&&span class=&content&&
&span class=&title&&BWV 1087 - 14 Canons—在线播放—优酷网,视频高清在线观看&span class=&z-ico-extern-gray&&&/span&&span class=&z-ico-extern-blue&&&/span&&/span&
&span class=&url&&&span class=&z-ico-video&&&/span&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YzOTYzMTEyMA==.html&/span&
&/a&&p&--------------------------------------------------------&/p&&p&所以,&b&能听出巴赫的所有“逻辑美”的请举起手来~对,前面是&a class=&member_mention& href=&//www.zhihu.com/people/07b45f00c0eccbd8b8ee846c& data-hash=&07b45f00c0eccbd8b8ee846c& data-hovercard=&p$b$07b45f00c0eccbd8b8ee846c&&@圭多达莱佐&/a&老师的脸,请伸出你的手~一巴掌扇过去!&/b&&/p&&p&好啦不开玩笑了~说了这么多,下面再次给出我的结论吧:&/p&&p&&b&欣赏巴赫,绝对不能光对着音乐听得津津有味,然后就开始大谈特谈“逻辑美”如何如何...正确的欣赏方法,是放着音乐,翻开谱子,带上你的老花镜仔细研读,直到你被巴赫的作曲技巧折服,&u&不由得拍着桌子大喊道:卧槽,牛逼!&/u&&/b&&/p&&p&--------------------------------------------------------&/p&&p&这里是鸣谢和参考资料部分~&/p&&p&大部分视频素材来自&b&youtube频道gerubach&/b&:&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www.youtube.com/channel/UCNAckPiDYxRWengUlRujs6Q&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youtube.com 的页面&i class=&icon-external&&&/i&&/a&&/p&&p&这是个专门做巴赫的动态带谱视频的频道,本答案的素材除了螃蟹卡农以外都出自该频道,在此非常推荐有条件的朋友去看一下,里面的许多带谱视频对你鉴赏巴赫的音乐很有帮助,善于利用,应该能为大家省下很多时间~&/p&&p&螃蟹卡农的相关文字取自耶鲁大学&b&Craig Wright教授的《The Essential Listening to Music》&/b&,相关信息也能在Wright教授开设的《聆听音乐》(&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open.163.com/special/sp/listeningtomusic.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耶鲁大学公开课:聆听音乐&i class=&icon-external&&&/i&&/a&)与Introduction to Classical Music(&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www.coursera.org/learn/introclassicalmusic/home/info&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www.&/span&&span class=&visible&&coursera.org/learn/intr&/span&&span class=&invisible&&oclassicalmusic/home/info&/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两门公开课里找到。这两门是公认的好课,在网易和果壳MOOC学院评分都相当高~&/p&&p&&b&顺便推荐一下《哥德尔、埃舍尔、巴赫》这本跨界神书&/b&(我很喜欢的跨界神书还有《枪炮 病菌与钢铁》和《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非常值得一看。但并不知道为什么有一个推荐这本书的都被踩到折叠区了。。。&/p&&p&这里附上作者与译者的一段对话,各位可以体会一下 :)&/p&&blockquote&为了让吴教授对《哥德尔、埃舍尔、巴赫》中的一些疑难段落有更深的了解,我请来法译者之一的鲍勃o弗兰奇(Bob &br&French)一起吃饭,选的当然还是一家意大利餐馆。我们谈到书中被称为“螃蟹卡农”的一段对话。“螃蟹卡农”原来是巴赫《音乐的奉献》中的一小段,它&br&由两把小提琴演奏,但乐曲正向或反向演奏的效果都是一样的,只是两把小提琴或者说两个声部的角色互换了。因为据说螃蟹是逆行的(实际是横行),于是这类乐曲就被称为“螃蟹卡农”。&br&&br&我刚描述了“螃蟹卡农”的特点,吴教授马上指出它很像回文,他举了“落叶天叶落”的例子。于是我们试着把它翻成&br&英文:leaves fall season fall &br&leaves,但fall既可以表示落下,也能指秋天,而leaves既有树叶的意思,也可表示离开,于是我们得到一句英语的回文:fall &br&leaves as soon as leaves fall.&/blockquote&&p&&br&&/p&&p&除了提到螃蟹卡农以外,这本书还对巴赫的无限上升卡农、和声迷宫等各种奇(gui)妙(chu)技法做了介绍,并以巴赫的例子引出了一些超越音乐层面的思想和理念~由于这本书过于大部头了,在此不能一一分析,推荐大家有条件尽量看英文原版(有很多双关和用典等,翻译成中文后有些失真),当然中文版也很值得一看,想知道更多吗?&b&&u&屠龙宝刀,点击就送!&/u&&/b&&/p&&p&中文版链接: &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pan.baidu.com/s/1boMyHkj&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pan.baidu.com/s/1boMyHk&/span&&span class=&invisible&&j&/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 密码: wpqd&br&英文版链接: &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pan.baidu.com/s/1slKk6RV&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pan.baidu.com/s/1slKk6R&/span&&span class=&invisible&&V&/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 密码: nkwa&/p&&p&--------------------------------------------------------&/p&&p&最后的最后,&b&放上巴赫的照片镇楼&/b&~&/p&&p&&b&什么?你说巴赫死于1750年,那个时候还没有摄影技术?所以巴赫没有照片?&/b&&/p&&p&&b&胡扯!我说有就是有!&/b&&/p&&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fc74cb154f7f62e91ffd3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92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fc74cb154f7f62e91ffd3_r.jpg&&&/figure&
老师的答案(),下面是原文: (补注:评论区有人对“实名支持”四个字提出了深邃的哲学思考,我无法回答,故用辞已修改)这么说吧,如果不懂和声、对位法和音乐分析,任何作曲家的任何作品的所谓“逻辑性”都是不可…
初听古典的小伙伴,老司机给你们带带路:巴赫抗躁动、海顿抗抑郁、莫扎特抗失眠、贝多芬抗萎靡、柴科夫斯基抗饥饿、马勒抗瞌睡、拉赫玛尼诺夫抗寂寞...最后还必须得指出一个最管用的:布鲁克纳,抗吃醋后的不良情绪反应。&br&&br&转自某知友,侵立删。&br&&br&—————————&br&&br&&br&其实听音乐,真不管你是什么人,我们作为非专业的,又不从技术方面来听,我们只需要听得高兴、听得快乐就行。
初听古典的小伙伴,老司机给你们带带路:巴赫抗躁动、海顿抗抑郁、莫扎特抗失眠、贝多芬抗萎靡、柴科夫斯基抗饥饿、马勒抗瞌睡、拉赫玛尼诺夫抗寂寞...最后还必须得指出一个最管用的:布鲁克纳,抗吃醋后的不良情绪反应。 转自某知友,侵立删。 ——————…
这么说吧,如果不懂和声、对位法和音乐分析,任何作曲家的任何作品的所谓“逻辑性”都是不可能懂得的。“逻辑性”是靠对乐谱的分析而的来的,纯粹靠耳朵听是听不出来的。&br&&br&&b&&u&很多人自以为听出的巴赫的“逻辑美”,充其量只是在说他作品的听觉层面的“和谐美“而已。&/u&&/b&
这么说吧,如果不懂和声、对位法和音乐分析,任何作曲家的任何作品的所谓“逻辑性”都是不可能懂得的。“逻辑性”是靠对乐谱的分析而的来的,纯粹靠耳朵听是听不出来的。 很多人自以为听出的巴赫的“逻辑美”,充其量只是在说他作品的听觉层面的“和谐美“…
第一次认真答题,还有点小激动。文中如有错误欢迎批评指正。&b&如有幸被转载,请说明引用出处。多谢!&/b&&br&&b&本文所有谱例均选自巴赫《平均律》曲集中“#C大调赋格”。&/b&&br&&b&一、“逃跑”的主题&/b&&br&赋格的本意是“逃跑”,你可以看作是“主题的逃跑”。&br&&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fb89b278e1e9df7cfaa0f3_b.jpg& data-rawwidth=&670& data-rawheight=&42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70&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fb89b278e1e9df7cfaa0f3_r.jpg&&&/figure&红色框中的是主题,这里主题首次出现。之后在蓝色的框中,这个主题从最高的声部“逃跑”到了中间的声部,主题在这里换了“装扮”:可以看到主题的形态大致没有变,听上去好像也和主题首次出现时没有太大区别,只是高度发生了变化。到了绿色的框中,主题“逃跑”至最低的声部,主题的形态和第一次出现时完全一致,高度刚好相距八度。&br&“逃跑”的方式还有“倒影”(原主题向高进行,倒影主题就向低进行,就像水中倒影一样高低是相反的),“逆行”(将原主题反过来,原来是123,逆行主题就是321)等。就不举例了。&br&这种“逃跑”的主题,&u&&b&使人的注意力不停地在各个声部间跳转,每一次主题出现的形态、高度、&/b&&b&方式以及其他声部的搭配都不尽相同,给人以新鲜感。&/b&&/u&这是赋格艺术的第一个欣赏点。&br&&b&二、“哲♂学”的对位(误)&/b&&br&上图中所有同时弹奏(延留音不算)的音,它们之间的音程度数几乎都是3度、5度、6度、8度,偶尔在非强拍上有4度。这样就形成了&u&&b&不同声部音与音之间的协和&/b&&/u&。&br&各个声部之间没有出现平行5、8度。平行5、8度如下图。&br&&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4c91adc8cfc54f12d16ef8_b.jpg& data-rawwidth=&586& data-rawheight=&20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86&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4c91adc8cfc54f12d16ef8_r.jpg&&&/figure&注意,构成平行5、8度的条件之一音程度数为纯!五度、纯!八度。避免了平行5、8度,&b&&u&声部间就保持了距离&/u&&/b&,不会走得太近而使人分辨不出两个声部。&br&各个声部之间还有谦让,“我声部”的音密集,“贵声部”的音少一点;“贵声部”的旋律比较跳跃,“我声部”的音就平稳一些。&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bf1ffe460ec38f12b77d59e_b.jpg& data-rawwidth=&433& data-rawheight=&1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33&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bf1ffe460ec38f12b77d59e_r.jpg&&&/figure&&br&如上图,红色代表音密集,蓝色代表音稀疏,直线代表旋律平稳,曲线代表旋律跳跃。&br&虽然&b&&u&谦让彼此,但两个声部之间还是如此的不同,和谐,不是要求同,是要存异。&/u&&/b&&br&如此来看,&b&&u&赋格不同声部之间的和谐相处,简直是人与人相处的典范。对位的艺术可以说是一种哲学,人与人愉快相处的奥秘就隐藏其中。&/u&&/b&这是赋格艺术的第二个欣赏点。&br&三、和声X复调&br&&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d61e23b61_b.jpg& data-rawwidth=&680& data-rawheight=&31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8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d61e23b61_r.jpg&&&/figure&看看蓝色的框里是什么?乍一看是一个声部,仔细看是两个声部,如果你听到这段,就会发现,这里根本就是分解和弦。这里和声功能体现得太明显了。同时,这一段还包括含有调性的转换(调性转换使音乐色彩也随之转换,也是个欣赏点,不过不是赋格艺术独有的),就不展开说了。&br&再看看下面这里:&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b66dfee9ed_b.jpg& data-rawwidth=&754& data-rawheight=&19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54&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b66dfee9ed_r.jpg&&&/figure&&br&红色标记的是主和弦I,黄色标记的是属七和弦V7,绿色的标记的是六级和弦VI。可以看到这是个I-V-VI的阻碍终止。可见巴赫在赋格中使用和声的技巧已经相当成熟。&br&和声与复调的高度结合,这是巴赫赋格的一大特点。也是巴赫赋格艺术的第三个欣赏点。&br&暂时就想到这么多...&br&另,赋格是种音乐体裁,卡农多数情况下指的是一种作曲技法。具体可以度娘一下卡农。
第一次认真答题,还有点小激动。文中如有错误欢迎批评指正。如有幸被转载,请说明引用出处。多谢! 本文所有谱例均选自巴赫《平均律》曲集中“#C大调赋格”。 一、“逃跑”的主题 赋格的本意是“逃跑”,你可以看作是“主题的逃跑”。 红色框中的是主题,这…
好问题。&br&先说结论:古典比现代更优美。&br&&br&首先,作为听者,现代的钢琴曲比古典好听,确实。原因基本如下:&br&1. 现代钢琴曲旋律更简洁。这就意味着听者更容易体会感情,更容易引发共鸣。并且,因为简洁,和弦的优美的搭配听上去更明显。这也给人优雅的感受。&br&2. 现代钢琴曲普遍更强调主旋的简单重复。可能每次重复会加不同的装饰音,但是每次重复给人的心情是相同的。这种简单重复会突出主旋的作用,而使人感到好听。&br&&br&但是现代钢琴曲有着致命的问题:&br&它只适合听者。&br&换句话说,它不适合演奏者。&br&&br&在演奏古典的时候,我的心情是一片安静的净土。我会跟随旋律而平心静气,自然的想到美好的事物,这种感觉是每次演奏都会感受到的。当然担心音符会错也是时常发生的事情,但是真的听着古典的旋律的时候,心里是宁静的,是能够不浮躁的。那个样子的自己是我所追求的人生态度。&br&但是在演奏《夜的钢琴曲》系列、《River Flows In You》、《风居住的街道》、《菊次郎的夏天(Summer)》、《Always With Me》等现代钢琴曲的时候,就不那么沉静。旋律太过单调,和弦的优美在弹过一两次之后就不再能强烈的体会(这里解释一下,因为和弦的搭配在我看来是很正常很自然的,单音和弦太容易腻)。于是弹奏现代钢琴曲的时候,内心往往是“快弹完吧,我快要坐不下去了”。我相信不是我一个人有这个感觉。&br&至少我在弹过几次上述曲目之后,就再也不会感受到当初听时候的那么好听了。&br&&br&基于上述原因,即:&br&1. 旋律单调,主旋太过被强调;&br&2. 简单的重复让人感到枯燥;&br&3. 单音和弦太正常所以容易腻,&br&导致了演奏者对现代钢琴曲的乏味。至少对我来说,有不懂行的朋友在的情况下,还愿意弹弹现代,RFIY这类的让朋友高兴高兴,但是自己一个人想要弹点什么的时候,会弹古典。&br&&br&演奏者的乏味,也就注定了现代钢琴曲不能流行太久。一个没有人愿意演奏的曲种,应该不会长久吧。&br&&br&所以回到问题:古典更加优美,现代更加轻浮。仅对听者而言,现代更好听;但是对演奏者来说,现代钢琴曲过于单调,弹两次之后很容易粉转路。&br&换句话说,认为现代钢琴曲好听很正常;但是在音乐领域可以经久不衰的,可以流芳百世的,不会是现代钢琴曲。&br&&br&以上。
好问题。 先说结论:古典比现代更优美。 首先,作为听者,现代的钢琴曲比古典好听,确实。原因基本如下: 1. 现代钢琴曲旋律更简洁。这就意味着听者更容易体会感情,更容易引发共鸣。并且,因为简洁,和弦的优美的搭配听上去更明显。这也给人优雅的感受。 2…
你犯罪的时候放一个刘老根大舞台试试,还能不能严肃的犯罪啦!
你犯罪的时候放一个刘老根大舞台试试,还能不能严肃的犯罪啦!
看了几个答案真是受不了了。就不该关注这个问题!想大吼一句:当你们在谈论巴赫时你们到底在谈论什么?!&br&&br&神马理性神马逻辑?这到底是在说神马?能不能说些更准确的词好让我们知道你的观点呢?! 这就好比你被一根针扎了一下,你会嗷儿的一声惨叫,你会说尖、扎、流血,而不会说渺小、女人心、铁杵终于修炼成功!再举个靠谱点的例子。如果你看到一株植物,你分析枝干叶果花土壤气候得知它是什么植物,好,你懂行。如果你说:哇!好茂盛啊!好美啊!然后过去和植物自拍发朋友圈,那明显是外地观光客。说得出门道的喜欢自然是好的,可是大多数只会扯“逻辑性”“理性”“哲性”的,作为巴赫的观光客没有任何问题。只是不要自诩多懂巴赫,多有研究就好(最好也不要到处讨论浪费时间,但是嘴巴长自己身上我也管不了)。欣赏巴赫和欣赏拉赫玛尼诺夫毕竟太不一样了。四百年前的东西如果不专业分析一下曲子而只靠读个历史故事什么的来了解(更甚百度百科)是很难真地懂的,即便你说你很有悟性虽然不懂细节但能直接感受到,我都很怀疑你感受到的是否是合理的东西,毕竟审美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它在现如今就不应该是脍炙人口的,就如你不会愿意穿那个世纪的衣服上街。&br&&br&巴赫跟巴赫还不一样呢。这些人是在说赋格类型还是即兴风格的曲子?或是咏叹调类型?练习曲类型的?舞曲?赞美诗?。。。。。。风格各异呢。如果你听个咏叹调表示大爱,于是便把自己定位成理智而聪慧的巴赫粉,茶余饭后与人讨论对巴赫的爱,那真是有辱巴赫的智商。自然有人真的有研究并且喜欢,但是大多数人是听了少量喜欢的巴赫曲子就欣喜若狂地认为自己懂了理论上该很难懂的东西,于是以此标榜自己。殊不知自己或许喜欢的是巴赫作品的极小部分,甚至是不代表他作曲技法的部分,或许听了大部分之后就粉转路人了。&br&&br&我很爱弹巴赫的东西,考学弹了他最长的赋格之一。考完选新曲子练又选了近30分钟的一组巴赫。可是我真不敢和别人讨论巴赫。。。他的曲子那么多,我自知只了解键盘曲子- 作曲技法、曲式、风格、演奏习惯等等。除键盘曲子之外,我知之甚少,怕说多露怯。我有一整套他的作品全集唱片也从来没听完过,好多东西我是听不下去的(就是那么诚实~)。可是总遇到比我懂的少一大半的人(这还是保守估计)张口闭口谈对巴赫的爱。。。于是我给他们弹赋格,结果对方脸上露出难色,表示“这个听不懂啊”。我想那弹个容易理解的吧,就来了个fantasy, 对方说,哇,怎么这个感觉那么随意那么炫,怎么没有巴赫的节制和理性。我陷入短暂郁闷后产生顿悟,终于弹了我揣测的他们脑海中的巴赫---平均律第一本第一首前奏曲、小步舞曲(根本不是巴赫写的)、哥德堡中的咏叹调,对方终于感动得流下眼泪,把我录下来,发了朋友圈,见证了理性、智慧、充满哲学气息和逻辑氛围的一刻~
看了几个答案真是受不了了。就不该关注这个问题!想大吼一句:当你们在谈论巴赫时你们到底在谈论什么?! 神马理性神马逻辑?这到底是在说神马?能不能说些更准确的词好让我们知道你的观点呢?! 这就好比你被一根针扎了一下,你会嗷儿的一声惨叫,你会说尖…
马友友,罗斯特罗波维奇,斯塔克,麦斯基,富尼埃等等都是我们所熟知的,录了所有完整巴赫组曲的大师们。斯塔克是我以前的最爱。随着在国外接触不同东西慢慢地多了,了解了更多的大提琴家们,也正借着自己在准备整六首组曲演出的这个机会,我也想来说说我现在对很多巴赫录音版本的看法。&br&&br&作为,大提琴曲目里“圣经”的这个名号,整六首组曲,包含了海纳百川。有巴赫独特的和声,有他独到的对位,和他内心的对话。很多大师,花了毕生的心血去学习,卡萨尔斯到了60岁才录了第一版录音,罗斯特罗波维奇也是到了晚年才录了全套。由此可见,大家对于这个“圣经”是抱着怎样的尊敬之心。巴赫的六首组曲在被传奇卡萨尔斯挖掘出来后,成为了经典中的经典。现在能找到的最接近巴赫手稿的乐谱,是巴赫第二任妻子Anna Magdalena抄的。因为,在手稿中有很多弓法和指法标注的并不是很清楚。所以有很多大师,比如斯塔克,托特里都出版了他们自己的乐谱版本。&br&&br&随着巴洛克音乐又一次在当今的古典音乐界风靡起来,有越来越多的演奏家去向最接近巴洛克风格靠近,用各种方式去还原最最接近当时风格的音乐。对于巴赫大提琴组曲来说会更趋向于忠于巴赫妻子手稿中的弓法。&br&&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c098815ecf7d5db5e6f2f37cab245d53_b.jpg& data-rawwidth=&546& data-rawheight=&56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46&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c098815ecf7d5db5e6f2f37cab245d53_r.jpg&&&/figure&&br&这是巴赫妻子手稿的第一组曲的第一页。弓法和大部分大师们出版是不一样的。大师们自己出版的弓法是有自己的见解,有自己的看法。这也让他们的录音更富有他们自己的个性,都刻上了他们自己的烙印。艺术家嘛,就是要有自己的个性!&br&&br&&br&在这里像大家推荐三个在国内并不是很有名,但我认为非常他们忠于手稿,而且忠于巴洛克风格并且具有他们特有个性和情感的大师:&br&&br&1. Anner Bylsma &br&&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cf018b9a963368adfdd0d6a77f00724e_b.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54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cf018b9a963368adfdd0d6a77f00724e_r.jpg&&&/figure&2. Pieter Wispelwey&br&&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0bd7a3a0a0a01cf11f82eca436344bfe_b.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6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0bd7a3a0a0a01cf11f82eca436344bfe_r.jpg&&&/figure&&br&把这两位放在一起的原因是,他们不仅仅是算最接近巴洛克风格的两位,最具有说服力和代表性的,并且他们诠释的情感也是很丰富的。在国内外是极富盛名的。强烈推荐!!他们使用的是巴洛克大提琴与巴洛克5弦大提琴(巴赫的第六组曲本来就是写给五根线的巴洛克大提琴,是一种比正常巴洛克大提琴小一点,然后在最高的A弦的基础上往上五度加了一个E弦),巴洛克弓,羊肠弦,并且都不使用支撑底柱。这样极大的还原了当时的硬件,再加上对于和声的研究,听这两位的演奏是一种享受。&br&&br&3. Jean-Guihen Queyras&br&&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49e1089fce2e9c74cd95c5fde0423340_b.jpg& data-rawwidth=&1920& data-rawheight=&10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92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49e1089fce2e9c74cd95c5fde0423340_r.jpg&&&/figure&&br&这位法国演奏家,在欧洲,北美是很有名的。新生代演奏家。尽管他并没有用那些巴洛克硬件,但是他对于巴洛克风格的把握是炉火纯青的。这是一种,结合了现代元素与传统巴洛克风格的演奏。&br&&br&最后引用一下Anner Bylsma的话:&br&&b&When you play Bach, you shouldn't speak about yourself too much--you should speak about us all. You should speak about mankind, love, fate, god and death--all of these things. But you do not speak about your own headache.&/b&
马友友,罗斯特罗波维奇,斯塔克,麦斯基,富尼埃等等都是我们所熟知的,录了所有完整巴赫组曲的大师们。斯塔克是我以前的最爱。随着在国外接触不同东西慢慢地多了,了解了更多的大提琴家们,也正借着自己在准备整六首组曲演出的这个机会,我也想来说说我现…
更新&br&万万没想到两年前胡诌的答案还有人点赞。多亏apple music让我省下了不少买CD的钱。&br&所以在此强调一下,&br&&b&喜欢古典音乐的苹果设备用户一定要用Apple Music!!!&/b&&br&&b&喜欢古典音乐的苹果设备用户一定要用Apple Music!!!&/b&&br&&b&喜欢古典音乐的苹果设备用户一定要用Apple Music!!!&/b&&br&&br&嗯= = 说重点,此次更新主要是捋一捋之前的语句,毕竟语文是体育老师教的→_→&br&然后再补上一些CD封面。&br&当然,下次更新就不知道啥时候了、、、&br&========================================================================&br&本人乐理渣出翔,所以仅从感性的角度来说一下。&br&如果题主是刚刚接触古典音乐的话,按照支持最多的那个答案去欣赏的话你会被虐!出!!翔!!!&br&一上来就听古尔德1981年的哥德堡变奏曲,你会有这样的感觉【啊~~~听着好舒服~诶这是啥?这又是啥?怎么还不完!】然后可能会在二三十分钟的时候切到别的曲子。&br&由于我一直没有涉及巴赫的声乐作品,所以本回答中不对声乐进行推荐,仅推荐键盘乐和弦乐。&br&&br&&br&&b&键盘乐&/b&&br&&br&提到键盘乐,就不得不提到巴赫的管风琴作品。巴赫在世时从未被人们称作“作曲家”,人们更多的称他为管风琴演奏家,可以说管风琴伴随了巴赫的一生(当然克腾时期是个例外)。&br&
从管风琴入手,那就一定要先听&i&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toccata et fugur en re mineur, BWV 565)&/i&。大多数人看到名字可能会觉得没听过这首曲子,但是当前三个音出来之后,大多数人心里都会说一句:“卧槽原来是它啊!”。&br&
接下来要听的就是&i&g小调赋格(fugue en sol mineur, BWV 578)&/i&,三个声部的竞争非常激烈,演奏难度也颇大,不过旋律十分好听。&br&
题主听完这两首如果对管风琴感兴趣的话就可以去买一些巴赫管风琴的CD来听一听,推荐&b&Ton Koopman&/b&或者&b&Karl Richter&/b&演奏的版本(Richter的CD比较难找)。&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29dfc69ef9c10aca65e494_b.png& data-rawwidth=&650& data-rawheight=&55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5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529dfc69ef9c10aca65e494_r.png&&&/figure&&br&
当然,键盘乐也可以从羽管键琴/钢琴入手。巴赫那个时代钢琴刚被发明出来不久,音色和音量十分不稳定,所以巴赫一直没有为钢琴作曲,所有的“钢琴”作品其实都是为羽管键琴而作的。但是由于羽管键琴的CD在国内十分不好找,并且可能有人接受不了羽管键琴的音色,所以我这里就暂时只推荐钢琴版本。&br&&br&&b&阿格里奇(Martha Argerich)&/b&演奏的&i&英国组曲(English suite No.2 in a minor, BWV807)&/i&。这部组曲旋律很好听,阿格里奇在演奏时没有将乐章断开,一气呵成,非常有特色。接下来就可以听一下&b&古尔达(Friedrich Gulda)&/b&的演奏,他有一张专辑叫&i&《gulda plays bach》&/i&,某亚上就有,题主可以买来听一下。&br&&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20f6bbefb2_b.png& data-rawwidth=&676& data-rawheight=&66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76&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20f6bbefb2_r.png&&&/figure&&br&&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7a373cfc2b0dfeaabc3c_b.png& data-rawwidth=&692& data-rawheight=&68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92&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7a373cfc2b0dfeaabc3c_r.png&&&/figure&&br&&br&然后要推荐的就是&b&席夫(Andras Schiff)&/b&演奏的&i&意大利协奏曲(Italian concerto in F major, BWV 971)&/i&。放在后面推荐不是因为Schiff演奏的不好,而是因为前两位大多数时间演奏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作品,在演奏巴赫的时候没有那么的“死板”,对于刚接触的人来说更容易接受。而Schiff的演奏则比较接近于巴赫的“本意”,更加的“原汁原味”。之所以加引号是因为巴赫那会儿没有录音(废话),乐谱也不像现在那么多记号,所以巴赫真实的本意谁也就无人知晓了。&br&&br&&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8faedbd1debb3bbbd51baf742f1e9f23_b.png& data-rawwidth=&648& data-rawheight=&58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8&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8faedbd1debb3bbbd51baf742f1e9f23_r.png&&&/figure&&br&&br&听完上面这些题主就可以去听&b&古尔德(Glenn Gould)&/b&演奏的&i&哥德堡变奏曲了(the goldberg variation, BWV 988)&/i&。这首曲子古尔德录过两次,一次是在50年代,当时他正处于青年时期,演奏的强劲有力,速度飞快。而第二次录音是在80年代,此时古尔德已步入中年,演奏速度比50年代那版慢了不少(没记错的话录音长度比之前那版长了20分钟)。但是音色以及音量的变化要比之前那版丰富的多。&br&&br&&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b6b6acf09ede94_b.png& data-rawwidth=&660& data-rawheight=&64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6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b6b6acf09ede94_r.png&&&/figure&&br&&br&&br&&br&&b&弦乐(包括勃兰登堡协奏曲和管弦组曲)&/b&&br&&br&提到弦乐就要巴赫的小提琴无伴奏组曲与奏鸣曲(BWV 1001——BWV 1006)以及大提琴无伴奏组曲(BWV 1007——BWV 1012)各种溢美之词放在它“俩”身上都不为过。不过,我打算把这两个放到最后去说,如果一上来就听的话一定会觉得枯燥难忍。&br&&br&首先可以去听一下巴赫的d小调&i&双小提琴协奏曲(Concerto for two violins in d minor. BWV 1043 )&/i&,这可能算是巴赫流传最广的小提琴协奏曲了。这里放上奥胖的版本。&br&&br&&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784e3fe269cea6c41c07e1d4d6bc7e15_b.png& data-rawwidth=&622& data-rawheight=&61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22&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784e3fe269cea6c41c07e1d4d6bc7e15_r.png&&&/figure&&br&&br&接下来推荐的是&i&勃兰登堡协奏曲(BWV 1046——BWV 1051)&/i&,个人十分喜欢第五号(BWV 1050)的第一乐章,尤其接近结尾的那段羽管键琴的solo听着不能更爽。同样也是推荐&b&Karl Richter&/b&的版本,市面上还有卡拉扬的版本。卡拉扬和Karl Richter不同的是卡拉扬用了编制较大的乐团演奏,而Richter为了追求原汁原味用了较小的编制,这二者不能说哪个更好,建议各买一盘比较一下。另外还可以可以听一听&i&管弦组曲(BWV 1066——BWV 1069)&/i&,最有名的g弦上的咏叹调和诙谐曲就出自这里。&br&&br&&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18d6052fbf479a745b5c31c39f589d3d_b.png& data-rawwidth=&660& data-rawheight=&65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6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18d6052fbf479a745b5c31c39f589d3d_r.png&&&/figure&&br&&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a932e17cde_b.png& data-rawwidth=&630& data-rawheight=&62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3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a932e17cde_r.png&&&/figure&&br&&br&最后,推荐巴赫的&b&&i&大提琴无伴奏组曲&/i&&/b&,有关它的介绍直接度娘就好,无需赘言。推荐&b&史塔克(Janos Starker)&/b&1992年那版,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br&&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bb77ac8cc2_b.png& data-rawwidth=&622& data-rawheight=&63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22&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bb77ac8cc2_r.png&&&/figure&&br&最后的最后,小提琴无伴奏组曲与奏鸣曲,可以说是小提琴圣经般的存在,是小提琴无伴奏曲中的王冠。&i&第二组曲(Partita No.2 in d minor, BWV 1004)&/i&中的&i&恰空舞曲(Ciaccona)&/i&可以说是王冠上的那颗最大的宝石,前段时间俄罗斯马林斯基剧院交响乐团在叙利亚巴尔米拉圆形剧场的音乐会就有这首曲子。强力推荐米尔斯坦和谢霖的版本。&br&&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8612bde873810ddad7ebf_b.png& data-rawwidth=&674& data-rawheight=&64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74&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8612bde873810ddad7ebf_r.png&&&/figure&&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8b0fdbdf10ac_b.png& data-rawwidth=&626& data-rawheight=&60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26&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8b0fdbdf10ac_r.png&&&/figure&&br&&br&-----------------------------------------------------------------------------------------------&br&大概就是这么多,以后还会不定期的修改更新。至于巴赫其他的音乐(声乐,长笛协奏曲之类的)一直没有涉猎也就不写了。&br&听完上述这些曲子我觉得题主不会再到知乎上问这类问题了。
&br&-----------------------------------------------------------------------------------------------&br&第一次在知乎上回答,求轻喷。&br&&br&补充一句:非专业人士听音乐最要紧的是听的开心,如果听不下去就不要强求。世上音乐种类千千万,总会有适合你的。为了追求所谓的“b格”去听巴赫的大多脑子有泡 :)
更新 万万没想到两年前胡诌的答案还有人点赞。多亏apple music让我省下了不少买CD的钱。 所以在此强调一下, 喜欢古典音乐的苹果设备用户一定要用Apple Music!!! 喜欢古典音乐的苹果设备用户一定要用Apple Music!!! 喜欢古典音乐的苹果设备…
有些书拓展你的视野,有些书给你一个世界。&br&&br&《GEB》是一本自成体系的书,许多人读过它之后会获得某种&del&重生&/del&启蒙一样的体验,开始注意到一些以前不曾意识到的事情,我就是其中之一,所以对它推崇备至,把它吹得神乎其神。但是,在别人身上会产生的结果,不一定就会在你身上重现——举一个可能会得罪人(好像我很在乎似的)的例子——就像《圣经》一样,太多人宣扬它是怎样的伟大与不朽,但我读过、甚至听人讲解过之后,仍旧觉得不可理喻。我不觉得自己这样有什么不对头,也认为你若读不进去《GEB》,完全没必要遗憾。这世界上好书很多,所以你大可以绕开它不读,转头去读其他一些可能更适合你口味,并且同样被推崇备至的奇书——比如那本更硬一些的大部头《千高原》(A Thousand Plateaus),我从未能读完半章,但许多人说它是好书;比如那本软一些的《万里任禅游》(Zen and the Art of Motorcycle Maintenance: An Inquiry into Values),同样涉及「禅」,这本书和《GEB》的方式迥然不同(我猜你也许会喜欢这本书,不那么厚,没有数学,也没有乐谱);比如那本再软一些的《丈量世界》(Die Vermessung der Welt);比如那本更软许多的《风沙星辰》(Terre des Hommes)…… 这些都是开卷有益、而且也许不会带给你很多畏惧和困扰的好书,而且妙就妙在,「好」是根本没有标准,超越理性和感性的的事情(这是《万里任禅游》教给我的),你不用为感到一本书好或者不好寻找任何借口。不要强求自己喜欢它,更何况,如果你现在不喜欢,也许以后会喜欢,如果你以后也不喜欢,也许你的子女后代会喜欢。&br&&br&我本科是学通讯和计算机的,遇到《GEB》之前又碰巧读完《巴赫传》,里面的内容恰恰都是我当时非常感兴趣的东西,所以一口气读完,说不上有什么先知道再去啃的阅读经验,一定要说的话,我建议你先找一些这本书的评论来看看,中文版的译者前言也很值得一读。但基本上如果你对逻辑和语言(哲)学没有兴趣,这书的魅力会消失掉九成。&br&&br&顺便说一句,读书先看页码你就输了。
有些书拓展你的视野,有些书给你一个世界。 《GEB》是一本自成体系的书,许多人读过它之后会获得某种&del&重生&/del&启蒙一样的体验,开始注意到一些以前不曾意识到的事情,我就是其中之一,所以对它推崇备至,把它吹得神乎其神。但是,在别人身上会产生的…
&p&大家都忽略了事物发展的规律啊&/p&&p&音乐本身的发展跟乐器技术发展是分不开的&/p&&p&巴赫身边可用的键盘乐器只有羽管键琴和管风琴,都没有力度变化。因此他只能把注意力集中在构造更加精巧的变奏和赋格上,不管是《哥德堡变奏曲》还是晚期的大作《赋格的艺术》,都可以用任何乐器演奏达到同样的效果。&/p&&p&贝多芬时期现代钢琴技术成熟,有了力度变化。因此他写出了32首感情丰富的钢琴奏鸣曲。有宁静的月光1,狂野的月光3,奔放的热情,晚期的鎚子键更是开浪漫主义之先河&/p&&p&我们能说贝多芬比巴赫厉害?并不是,他只是手边的工具更多了,因此可发挥的空间更大了&/p&&p&现代流行乐之于古典乐,无非就是因为技术的发展,素材更多了。大家不用过于钻研音乐本身的结构、曲式,就能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世间浮华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