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西行寺无余涅盘槃还能出来吗

我的图书馆
涅槃 - 佛教用语&
涅盘,佛教用语,意义是指清凉寂静,恼烦不现,众苦永寂;具有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远离一异、生灭、常断、俱不俱等等的中道体性意义;也即成佛,指经过几年或则几十年的修养,调理自己的思想,断除大脑里面不好的思想、程序、情感,最终达到没有烦恼,超脱生死的境界,也就是无所得,无执着,随缘而不变的圆满境界。佛教认为,轮回是一个必然过程;人死去以后,"识"会离开人体,经过一些过程以后进入另一个刚刚出生的新生命体内,该新生命体可以是人类,也可以是动物、鬼、神。只有到达涅盘的境界方可摆脱轮回。涅盘又译为般涅盘、波利昵缚男、泥洹、涅盘那,意译为、灭度、、、解脱、自在、安乐、等。佛教教义认为涅盘是将世间所有一切法都灭尽而仅有一本住法圆满而寂静的状态,所以涅盘中永远没有生命中的种种烦恼、痛苦,从此不再受后有,也就是不再有下一世的。这个术语最早源自于古印度婆罗门教,当时众说纷纭也都无法实证什么是涅盘?后因佛陀降生示现成佛转法轮,教导弟子们才渐渐有人实证涅盘,也就是声闻四果、辟支佛舍寿时取证有余涅盘,也是生命的本际,而证得佛果的人,是取证无余涅盘。当有佛教的修行者过世时,许多人会尊称他们进入涅盘或了,而涅盘也经常被一般人认为是死亡的同义语。
中文名称 涅槃
近义词 去世
拼音 niepan
涅槃是梵语,正音为波利匿缚男,旧云涅槃,今顺古亦云涅槃。又名泥洹,或云涅槃那,皆音之讹略,或楚夏不同。旧译为灭度,或云寂灭、无为、解脱、安乐、不生不灭等,名虽异其义则同。今单举灭度和寂灭二义释之:灭度,即‘灭’除烦恼,‘度’脱生死的意思。寂灭,寂谓理性‘寂’静,灭谓烦恼‘灭’除。亦可说,证得‘寂’静之体性,自然烦恼‘灭’除;烦恼灭除,自然证得寂静体性。“智论”云:涅名为出,槃名为趣,谓永出诸趣生死,则亦可译为出趣也。涅槃有二种一是有余,二是无余。涅槃是学佛修行最后的归趣,不消说它当然是个无法估价的圣果。嗟嗟!世有一班不懂教义的人,竟以涅槃认为是死的别名,这是根本错误的!要知道,它——涅槃,乃诸佛圣者所同证的圣果,是由历劫辛苦,积行一切功德所换来的代价。
涅槃,佛教用语,意义是指清凉寂静,恼烦不现,众苦永寂;具有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远离一异、生灭、常断、俱不俱等等的中道体性意义;也即成佛。佛教认为,轮回是一个必然过程;人死去以后,“识”会离开人体,经过一些过程以后进入另一个刚刚出生的新生命体内,该新生命体可以是人类,也可以是动物、鬼、神。只有到达涅槃的境界方可摆脱轮回。依自性涅槃只有一种。依分别的根据则成两种:有余涅槃界与无余涅槃界。依不同的方面,涅槃有三种:空、无相与无愿。涅槃是一个不能再分解的究竟法。它是完全出世间的,而只有一个自性,那就是完全超越有为世间的无为不死界。依分别的根据则成两种;该分别的根据是(体验它的)五蕴是否还存在。阿罗汉所体验的涅槃界名为“有余涅槃界”(sa-upādisesa-nibbānadhātu),因为虽然一切烦恼已灭尽,但由于过去执取所产生的诸蕴还存在。在注疏里也被称为“烦恼之灭尽”(kilesa-parinibbāna)。在阿罗汉死时所证得的涅槃界名为“无余涅槃界”(anupādisesa-nibbānadhātu),因为五蕴已完全被舍弃,不再后有。在注疏里也被称为“诸蕴之灭尽”(khandha-parinibbāna)。依不同的方面,涅槃有三种:涅槃被称为空(su&&ata)是因为它毫无,也因为它毫无一切有为法;被称为无相(animitta)是因为它毫无贪嗔痴之相,也因为它毫无一切有为法之相;被称为无愿(appa?ihita)是因为它毫无贪嗔痴的渴望,也因为它毫无渴爱之欲。
涅槃只能被亲身作证的圣人们完全理解。尚未证悟涅槃的人们至少应当知道它的三个特点。涅槃是常,即“不生、不长的非缘生法”,不是因缘和合而生的,是无条件的存在。涅槃是乐,即由于此处无诸苦。涅槃无我,就是指涅槃不为我所有、不是我、不是我的自我、在我里面没有涅槃,在涅槃里也没有我。“”、“般涅槃”、“取涅槃”不能理解为进入了某个被称为涅槃的地方或境界。涅槃并无来、去、进、出这些概念。涅盘&自性清净涅盘&有余&&&&&&涅盘&无佘&&&&&&涅盘&无住处&& 涅盘&喻戒&不昧因果&&不昧轮回&& 不昧三世&三跟本戒 & & 定 & 慧戒修欲无漏定修身无漏慧修性无漏圣修之次第&法身证金刚身&&慧修是法身结成之关键&报身证三世报果证三十好相报身五恒定五特性&&&五恒定&身有三十二相&&八十好&&永恒不变为身恒定&&常住色界无上天为住地恒定&& 身边听法之众只有登地菩萨圣众 为引渡对象恒定&&所说之法全为大乘 为法恒定&&住世至到一切众生超脱轮回为住世恒定&五特性&身显像好常说法&&声具六十四音说大乘法&&心怀大慈悲&&利众之事永不停&&无意识活动而自然效应&&依众生的心意应化无穷&化身证虚空虹忆入生本尊身为化身 应化身从报身出引渡众生的变化身 分殊胜化身 技艺化身 普通化身 殊胜化身称应身&
涅槃(梵文)一词为来自古印度,在各古印度宗教里一般指一种从痛苦中解脱出来的状态,在印度教哲学里意指通过肉体的解脱而与高级生命的结合。目前在中文里,这个词偏向于专指佛教里的涅槃概念。在词源学方面,巴利文 Nibbāna是源自动词 nibbāti,意为“被吹灭”或“被熄灭”。梵文 ??????? 在说一切有部《》中给出四个解释:“槃名为趣涅名为出。永出诸趣故名涅槃。复次槃名为臭涅名为无。永无臭秽诸烦恼业故名涅槃。复次槃名稠林涅名永离。永离一切三火三相诸蕴稠林故名涅槃。复次槃名为织涅名为不。此中永无烦恼业缕。不织生死异熟果绢故名涅槃”。中文旧译作“灭度”。灭是灭见思尘沙,无明三种惑,度是度分段变易两种生死。涅槃这个词的中文意译是圆寂。但圆寂一词在日常中文中已被泛用;例如,常用于称呼僧尼去世。在中文世俗用语里常被等同于在肉体死亡的同时精神或灵魂获得永生或再生。
涅槃《涅磐无名论》中的记载如下:“ 无名曰:夫至人空洞无象,而万物无非我造。会万物以成己者,其唯圣人乎!何则? 非理不圣,非圣不理,理而为圣者,圣人不异理也。故天帝曰:般若当于何求?善吉曰:般若不可于色中求,亦不离于色中求。又曰:见缘起为见法,见法为见佛,斯则物我不异之效也。所以至人戢玄机于未兆,藏冥运于即化,总六合以镜心,一去来以成体。古今通,始终通,穷本极末,莫之与二。浩然大均,乃曰涅磐。
分别说部这个名称来自第三次结集前和帝须尊者之间的问答:“王复更问。大德。佛法云何。答言。佛分别说也。”这个部派的现代承继者是南传上座部佛教。涅槃被称为出世间,以及是由四道智所证得。它是道与果的所缘,被称为涅槃是因为它离去渴爱这一个纠缠物。在词源学方面,巴利文 Nibbāna 是源自动词 nibbāti,意为‘被吹灭’或‘被熄灭’。因此它是表示熄灭了世间的贪、嗔、痴之火。诸巴利论师较喜欢解释它为渴爱的纠缠(vāna)的不存在或离去(nikkhantatta)。只要人们还受到渴爱的纠缠,他们还被绑在里(sa?sāra);但在灭尽一切渴爱时,人们即会证悟涅槃,解脱生死轮回。
涅槃一词在佛陀出世前,印度《》思潮就已经在使用了,原先涅槃系指回归于包含一切且常乐我净的清静梵我,这个在教义中可以看明。 而佛陀觉悟后,明白“因缘法”,对涅槃一词有新的定义和解释。如实正观世间集者,则不生世间无见;如实正观世间灭者,则不生世间有见。世间指五受阴:色受想行识,亦指,即六根六境六识。世间集,指五受阴的流转变异是随无明贪爱因缘驱动支持而有生命现象,是实实在在的现前一切,所以不会说一切都没有。世间灭,指五受阴的流转变异随着无明贪爱因缘灭除而不再有生命现象,所以不会说一切的存在都是实有永恒。所以要明白佛陀所定义的涅槃,必须先了解因缘法。生是依因缘支持而生,不是本来就有。而凡生起之一切,皆会随其赖之生起的因缘灭而灭,不会恒常存有。而随着因缘的灭尽,称之“灭”,此为佛陀所定义的涅槃。平时我们所以为的生灭,是以为事事物物自己在那边生灭,但事实上并非如此。事实只是依著五受阴因缘相互影响而不断再改变,只是改变并未灭去。只有随五受阴因缘灭尽,才是灭,而"灭"无因缘可记说。生命的升起,是依种种因缘条件才有的现象,随着五受阴因缘和依无明和贪爱驱使之条件的变异,而不断变化生命型态。只有随着无明和贪爱的灭除,驱使五受阴增长的因缘消除,无依此因缘影响的未来生命现象升起,是为灭。依因缘灭而灭,不能说去哪里或在哪里,只是无生命升起的因缘。并不是什么都没有,也不是有什么。纯粹是探讨因缘的流转影响变异,并非有什么存在,也不是一切虚假,真真实实随因缘生而生,随因缘变而变,依因缘灭尽而灭,灭尽不起,无因缘可记说。
《中论》中说:受诸因缘故,轮转生死中,不受诸因缘,是名为涅槃。涅槃与世间,无有少分别,世间与涅槃,亦无少分别。
涅槃是修证佛法所能得到的修证结果;佛法中一共有四种涅槃可为修行人证得:本来自性清净而有染污涅槃、有余依涅槃、无余依涅槃,以及无住处涅槃。小乘佛法的修行人,能证有余依涅槃与无余依涅槃,不能证得本来自性清净而有染污涅槃与无住处大涅槃。小乘修行者由断我见后,修行断除我执,能够证得的最高境界名为阿罗汉境界。此境界是指灭尽七转识,唯余第八识。成为阿罗汉的小乘佛法修行人如果尚存,因为还有五蕴色身存在于人间,尚要承受风吹雨打、严寒日晒等等人间的微苦,因此所证境界称为“有余依涅槃”;成为阿罗汉的小乘佛法修行人如果死亡,因为抛弃五蕴色身的缘故,所入境界则称为“无余依涅槃”。然而不论是有余依涅槃或是无余依涅槃,阿罗汉都因为消灭自我的缘故,实际上再没有此阿罗汉存在。本来自性清净而有染污涅槃,只有修证大乘佛法的修行人能够证得。大乘佛法的修行人称为菩萨。在整个成佛之道的修证过程中,凡夫从发起愿意成佛的菩提心时,一直到将来能够成佛,总共须要经历五十二个阶位不同层次的修证阶段,历时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在这整个过程中,大乘佛法的修行人能够于证得第一十七阶位时,亲证“本来自性清净而有染污涅槃”,能够得知清凉寂静,烦恼不现,众苦永寂之中道真实境界。一般来说,大乘佛法的修行人于第四十一阶位时,亲证“有余依涅槃”;于第四十八阶位时,亲证“无余依涅槃”。菩萨于证得第五十二阶位时,亲证“无住处涅槃”。菩萨以有大智慧故,断离烦恼障、所知障,不住于生死迷惑的世间。由于怀有大慈悲,积极救护众生,因此也不住于涅槃,独自享受安乐。迷惑染污的世间固然不住着,常乐我净的涅槃也不住着,因此名为无住处涅槃。得四智圆明,完全了知第八识真如的所有体性与功德力,具有无边法力,能够随意利益救度十方一切有缘众生。大乘佛法的修行人不走小乘佛法的修行人所行法门;换句话说,小乘佛法的修行人志在入灭,得少为足,出于三界,无有度众的慈悲心;大乘佛法的修行人志在成佛,无边法力,常住三界,具大慈悲广度众生,以是不论在智慧、能力、悲心、福德,与功德,各种方面来看,阿罗汉的修证远不及菩萨的修证结果。
如来藏学派&
除了上述四种涅槃之外,尚有一种大涅槃,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意思为如来的法身。《胜鬘经》:“法身即如来大般涅槃之体。”大涅槃是诸佛的法界,是诸佛甚深的禅定,也就是“常乐我净”的境界,此境界惟佛能证。《法华经》:“惟如来证大菩提,究竟圆满一切智慧,是名大涅槃。”大乘“涅槃”的中心思想,主要有三:第一,如来常住;第二,涅槃“常乐我净”;第三,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大乘“涅槃”主张“真空妙有”。大乘“般若”明无我,讲 “真空”;大乘“涅槃”示真我,讲“妙有”。由于此“有”不是对立的现象之有,故称“妙有”。从大乘思想的发展看,大乘《涅槃经》出现在般若、法华、华严等大品类经之后,以对治认为“涅槃”是永远沉寂的消极涅槃观。
最著名的说法有凤凰涅盘一说,即凤凰死时会起火燃烧,而后会化为灰烬,并在灰烬中重生。 据印度史诗《》载:保护神点燃熊熊烈焰,垂死的凤凰投入火中,燃为灰烬,再从灰烬重生,成为美丽辉煌永生的。人们把这称作——。
《大乘起信论》称:“以无明灭故,心无有起;以无起故,境界随灭;以因缘俱灭故,心相皆尽,名得涅磐。”佛教大小乘对涅磐有不同的说法。一般分有余涅磐和无余涅磐两种。一个修行者证得阿罗汉果,这时业报之因已尽,但还有业报身心的存在,故称有余涅磐;及至身心果报也不存在,称无余涅磐。《肇论》:小乘以“灰身灭智,捐形绝虑”为涅磐,是为有余涅磐;《中论》等则以“诸法实相”为涅磐,是为无余涅磐。《》说:由 于「众生畏无我」;为了「摄引计我外道」,所以方便说有如来藏。众生迷了如 来藏,受无量苦;若悟了如来藏,便得涅盘,一切常住的,本具的清净功德,圆满的显发出来。《》中,佛的弟子舍利弗尊者,回到自己的家乡,入了涅盘。他的弟子均提沙弥,如 法的火化了以后,把舍利----骨灰带回去见佛,非常的悲伤。佛就问他:「均提 !你和尚入灭了,他无漏的戒定功德,和深广的智慧,也都过去而没有了吗」? 「没有过去」。「既然生死苦灭去了,一切清净功德都不失,那何必哭呢」!这 是同于大乘涅盘,具足功德的见地。
涅槃-修行&
涅槃,是没有人与我等种种分别。所以了解涅槃,非从生死苦果,即小我个 体的消散去了解不可。入了涅槃,如说永恒,这即是永恒,因为一切圆满,不再 会增多,也不会减少,也就不会变了。说福乐,这便是最幸福,最安乐;永无苦 痛,而不是相对的福乐了。要说自由,这是最自由,是毫无牵累与阻碍的。没有 一丝毫的染污,是最清净了。所以,有的经中,描写涅槃为「常乐我净」。这里 的我,是自由自在的意思,切不可以个体的小我去推想他。否则,永远在我见中 打转,永无解脱的可能。以凡夫心去设想涅槃,原是难以恰当的。所以佛的教说 ,多用烘云托月的遮显法,以否定的词句去表示他,如说:不生不灭,空,离, 寂,灭等。可是众生是愚疑的,是执我的,多数是害怕涅槃的(因为无我了); 也有不满意涅槃,以为是消极的。纯正而真实的佛法,众生颠倒,可能会疑谤的 ,真是没法的事。好在佛有无量善巧方便,为了这种深深执我的众生,又作另一 说明。
涅槃是梵语,正音为波利匿缚男,旧云涅槃,今顺古亦云涅槃。又名泥洹,或云涅槃那,皆音之讹略,或楚夏不同。旧译为灭度,或云寂灭、无为、解脱、安乐、不生不灭等,名虽异其义则同。今单举灭度和寂灭二义释之:灭度,即“灭”除烦恼,“度”脱生死的意思。寂灭,寂谓理性“寂”静,灭谓烦恼“灭”除。亦可说,证得“寂”静之体性,自然烦恼“灭”除;烦恼灭除,自然证得寂静体性。“智论”云:涅名为出,槃名为趣,谓永出诸趣生死,则亦可译为出趣也。若据新译——玄奘法师则译为“圆寂”,此义比较来得完善,因为寂灭、灭度、解脱等译,不过仅约断德方面,言断灭生死烦恼。圆寂则统明智断二德。今略释之:具足一切福德智慧叫做“圆”;永离一切烦恼生死叫做“寂”。简单的说:即德无不“圆”,患无不“寂”。详细的说:即福慧二严做到圆满无缺(圆),三惑烦恼彻底清除,二种生死完全度脱(寂),永远不再被烦恼生死所困扰,回复“圆”明“寂”照的本有心体,而获到一种纯善纯美的庄严解脱。这就是涅槃的境界——圆寂。圆约进善方面言(成就一切福德);寂约灭恶方面言(断惑灭苦)。据此研究起来,圆寂似乎大乘无为的涅槃,寂静、灭度等为小乘涅槃。要之,圆寂也就是指得“圆明寂照之真心”。因为它——真心——本具一切功德(圆),永离一切烦恼(寂)故。成佛即证此真心,故涅槃并非诸佛的专有品,不过凡夫一向为梦想所蒙昧,因此不能证得。所谓迷则颠倒梦想,悟则究竟涅槃。当知梦想,根本是由本觉真心而起的,我人如能灭一分梦想,即证一分真觉(如镜子去一分尘埃,即现一分光明),乃至全灭全证。至此则一切功德无不复归“圆”满,一切烦恼生死无不毕竟空“寂”,是证到大乘究竟涅槃的境界。
馆藏&25518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大家都叫我贞子)
(一生随佛)
(一生随佛)
第三方登录:入无余涅槃后会怎么样?还会有意识吗?_百度知道
入无余涅槃后会怎么样?还会有意识吗?
我有更好的答案
当然有意识了。但没有执着。
怎样才能永远都没有意识了?
那不可能。即使成佛了,也仍然有意识,但不叫做“意识”,而是变换一个术语,叫做“妙观察智”。
你知道庄子死后去了哪里吗?
采纳率:35%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有意识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关于《有余涅槃与无余涅槃》的通信&&&&&&&&&&
发布者:&|&
浏览(8500) 评论
&|&发布时间: 18:17:45&最后更新时间: 13:23:44
本作品所属分类:
文章类型:普通
今天收到一冰小姐(因是我朋友的女儿,所以这样称呼)的来函,谈了她读佛经的心得,非泛泛而论,后生可畏,更令人可喜,因此回复一信,她又回信,因此把来往信件在此贴出,以飨同好:
沈先生:&来信收到,对此,也略有点感悟,一起分享。&有关涅槃:小乘的教典中出现的两种涅槃。一、有余涅槃:修行者断烦恼后,称为悟无生。虽悟无生,但是此生还未死,也称为证有余涅槃,余是指余下身心活动。二、无余涅槃:当证涅槃的圣者身心无余,叫做无余涅槃,无余是指无六根的身心活动。大乘经典中出现了另外两种涅槃的说法:一、本来自性清净涅槃:不生不灭是一切法的真正本质,一切法的本性本来就是无生灭相。二、无住处涅槃:一切法无所住,不住生死,不住涅槃。如果从修证角度来讲:即是言语道断,一切语言都无法表达;有能所造作的生灭心是无法达到涅槃。&从真空妙有的角度来看,大乘理论是不否认小乘的分析空有。但无论是大乘还是小乘经典本来就是方便,随缘教化。关于涅槃,各家有不同的讲法,我就简单按大小乘惯例来看。&学佛“去妄显真,以妄去妄,妄不离真,非妄非真”。一、从凡夫返本归原,去妄显真,无论是学的哪一派理论,体悟修证是以妄修妄的过程。假名一果到四果。一地到十地,假名真,妄,修,证。&二、“转识成智”是关键。主观理解佛经后,努力教育自己的潜意识“自性众生“ ,凡夫的识心慢慢转化教育成智慧菩提心。凡夫的业报土,转化成功德报土。--- 1能控制所,2逐渐能所统一平等,3能所双亡。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目前来讲,在佛经的指导下,自性众生菩提心比例逐渐增加,能”控制“所是关键。&三、走在“无为法”的菩提道上。无果可得,没有修行的固定标准,只有自己的烦恼贪爱“丢”掉了多少。心清净到不同的程度即和不同报土相应。若举例三果:即是欲界不来,如何不来?世间名利才色放下,平等不二 ...... 举例阿罗汉:见道位,开始进入圣位。入定时在佛力加持下显现一个佛国,以妄修妄的菩提道上,心清净到不再被轮转业力牵引的程度。&四、大小乘的各家修持方法都要通过观察“心的产物”了悟到“心的作用”,更有再向上领悟本来面目,妙明真心。各种幻化的报土,身,心本质是平等不二。妄不离真。烦恼即菩提。祖师大德说不识本心,修道无益。方便说方便修都是为了知幻即离,去妄显真。功夫再好,四相宛然,只在法身边,因地不正,果招迂回。譬如有了指南针精确定位北方,才能开车去北京。无量劫生死轮回不出三界:不知妄,不知真。&五、菩提心功德福德智慧具足,修证到圆满清净报身,大道现前。能所双亡,心行处灭,言语道断。非妄非真。上受用法界体性智,下现三十二相功德报土,随顺觉性,教化众生。&”理可顿悟,事属渐修“。佛为一乘法而来,即使是方便说也是基于真空妙有大前提下。对于轮回中的凡夫,就如虚云老和尚所说:明心见性,诸善奉行,诸恶莫作,自净其意“。说来说去都是戏说!呵呵!&一冰合十
一冰:难得有这样的见识,说明你在佛学上用功甚勤。我想把你的理解贴到博客上去,供同修参考,未知可否?
佛作种种方便言教,目的全在启发不同根性的众生觉悟,以合乎他的根性的方式,去修证菩提。以妄修妄,根性不实,执之为实,即是妄,次第果位也不实,执之为实,也即是妄。但“以妄修妄”就不是妄,关键就在灭无明,无明就是执众生有常乐我净,因此而有善恶诸相、诸想、诸行,生善恶诸果。因此,灭无明是最简捷的修行法,禅宗说“直指人心”,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即是此意。但在像法时代此修行法尚难信难解,何况在末法时代。所以,禅宗说接引上上根之人,非是虚言,有无奈之意。但为接引有缘人,也为使佛教正法长存于世,不得不说。我从此段文字,明白顿悟理入,渐修习气,切实可行,即身成佛、立地成佛,即是有余涅槃,也非为遥不可及,从事相入,预流、一来、不来、阿罗汉等果,四静虑、空、无相、无愿等境界,本质上不过欲钩牵引,只要深信,非见、非经此次第,即努力行无我菩萨行,完全可以即身成佛,有余涅槃。而且是“朝闻道,夕死可矣”。但因此法太简太易,使人不敢相信,从而实行,故从论中摘出,以飨同好。沈善增和南
沈先生:&“以妄修妄”就不是妄。这个提法容易被人误解。&”以妄修妄“: 是用菩提心的“幻智”修正无明识心的”幻识“,都是心的产物和心的作用,无自性。站在本来面目的角度上,无明 or 智慧 or 修行 ...... 都是幻化的。&但是从目的上来讲,幻智是能“去妄显真“的无为法,是无上智慧,依教奉行能解脱的的菩提道, 全然不同于无明”幻识“的妄,所以说不是虚妄的。 &所以修行要从“执着无明”--- 转变成”执着佛法“--- 离幻,离离幻,远离...... 无所离。也可以说:通过思维理解佛经,在心里建立智慧的想法,破除粗的细的无明的想法。无明去除的过程中,用来对质无明的佛法也要慢慢放下,最后火出木尽,灰飞烟灭,这样讲符合“指月之标”。&个人觉得”妄不离真“最容易疏忽,虽然都知道佛性一直在面门放光,但平时关照的时候是不觉得一直在使用见闻觉知这些功能的,其实站在”见闻觉知,了了觉知的本性功能上”,哪里能立一物,又有哪里离得开?杀人放火贪嗔痴,真善美,无所得无所住......都是离不开见闻觉知这些本性的功能。就如电视机的节目和电视机不是一回事,但要通过电视机放映...... 但凡夫平时的心是跟着外境跑的,基本上是彻底忘记了自己的本来面目不是“电视节目”而是“电视机”。 &“明白顿悟理入,渐修习气,切实可行,即身成佛、立地成佛,即是有余涅槃,即努力行无我菩萨行,完全可以即身成佛,有余涅槃。”佛佛唯传本体,师师密付本心。就是一乘法。明白何为真妄,然后就是放下业力无明的过程,的确能够有所”成就“。呵呵,菩提道共勉!&一冰合十
附件是我以前发给两位师兄的,比较完整些,你看看哪个更好用,能对师兄们自己看佛经有点帮助?
两位师兄:&看佛经和高僧大德写的文章,可以先明确几个简单的方向,知道是谈论那一部分,比如讲法身,本性就是一大堆“无”。讲基础的,讲发菩提心是一大堆“有”,高深一点的法,法相又来一大堆“无所住”“空”。容易混淆。&把法身,报身,化身,我们的真心,妄心,菩提心的定义明确了,再看经书就有方向了,譬如: 东南西北先搞清楚,才能正确明白的道路和上海几个区之间的指向和关系,就能明白菩提道的目标和贯穿其中的几个重要路标:)。有了明确的方向,真正能按照佛经经义,知道奋斗的目标。做到: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识,依了义不依不了义。&磨刀不误砍柴工,这个小笔记,希望对你们看佛经有点帮助!末法时代,大地沉沦,佛法难闻,人身难得,大家一起努力。学佛不轻初学,不重求修,以平等不二为标准,人人皆具如来智慧。=================================================
佛法的真谛是真空妙有,四个方面“去妄显真,以妄去妄,妄不离真,非妄非真”佛经就是反反复复讲这些。
一.&去妄显真
1就如佛陀菩提树下成道时所说: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若离妄想,则清净智, 自然智,无师智,自然现前。
2每一个有情众生本来面目就是“佛”,上至佛陀菩萨罗汉,下至凡人,小狗小猫,饿鬼,地狱众生,佛性没有任何差别,没有任何改变,没有任何污染。
3只是因为妄念执着,有贪,嗔,痴,慢,疑的业力,遮盖了本来面目。
4每一个有情众生通过正确的修行都能回归到本来面目。佛不是修行出来一样新的特别的东西,而是:去妄显真,康复本来面目。
二. 以妄去妄
1.恶心 转化 善心 统一 菩提心 依教奉行:应无所住而生 清净心 回归 本来面目(妙明真心)。
2.菩提心是治疗无明识心的药,以“幻智”治“幻识”,从而达到心清净。菩提心八万四千法门是工具,目的是把凡夫的贪嗔痴,转成觉正净。
3.没有菩提心这个智慧的妄心,不能对治无明的妄心,不能康复本来面目。
4.菩提心并不是佛不是本来面目,执着于菩提心就是本来面目也是不如理的,同时执着法门的对错,高下,是违背基本原则。
5.菩提心的“幻智”用来修正无明识心的”幻识“,两者都是心的作用和心的产物,站在本来面目的角度上,无明,智慧,修行,法,菩萨,众生……都是幻化的。
三. 金刚经文:&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1.具备:见闻觉知,了了觉知,真实显现万法……功能。
2.无论在哪一道,永远在我们头上放光.善心,恶心,菩提心都要靠这个见闻觉知的本性功能。(妄不离真)
3.真如,法身,如来,本性,本来面目…… 名字繁多,概念是一个。
四. 真和妄
1.法身:体。( 不能修也不用修,不立一物)
A.无相,遍虚空,遍法界
B.有见闻觉知的功能 --- 显现功能
2.菩提;用。清静 ( 不变随缘,随缘不变 )
C.无相的,清静的,平等的,无差别的,了了觉知,能生万法,常住寂灭相。
D.上受用法界体性智,自受用后得智,也可以他受用,功德报身佛,化现妙庄严相(三十二相),化现功德报土,教化无数众生成佛。
3.菩提心 – 清静心。幻智。无为法。
1)由迷转觉,由觉转正,由正转菩提
2)无为法:出世间法:对境无心,无所住生其心,诸法空相。
3)智慧具足,功德具足,福德具足,圆满后成就后得智。
4.有为法:世间法。
1)对境生心,对万法无所明了,对一切境追求,攀缘,留恋,执着…
2)六道轮回的根本。
3)众生境上追求:名利财色,生我贪,痴,嗔……& 造种种业,受种种报
五. 妄不离真
1.本性的显现功能 (法身佛)
2.本性的显现功能+ 菩提的作用= 报身佛&&&& ( 随顺觉性,后得智 )&
3.本性的显现功能+ 菩提心的作用= 一切贤圣&( 功德报身,报土 )
4.本性的显现功能+ 无明识心的作用= 六道众生( 业报身,随业受报 )
六. 转识成智
1.法身不用修,也不能修。修道修心:是把无明识心教育转化成菩提心。
2.功德报身成就即是:菩提心达到一定程度:六度万行而无所住。即身成就。智慧具足,功德具足,福德具足,心清净康复到一定程度。与功德报土相应。
3.菩提心圆满到极致,心清静圆满了,即证菩提,清静圆满报身佛。
4.修道的顺序:1)恶业转善业2)善业转菩提业3)菩提业增长 4)菩提业证菩提。
5.主观理解佛经后,努力教育自己的潜意识“自性众生”。1)能控制所 2)逐渐能所统一平等 3)能所双亡。
6.目前来讲,在佛经的指导下,自性众生菩提心菩提业的比例逐渐增加,能控制所是关键。能的力量不可限量,而所是过去身带来的业力是有限的。
七.金刚经文: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1.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身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 ( 解悟后,主观意识能逐渐控制潜意识,及时转化粗重的贪嗔痴,凡心的习惯性反应转化,逐渐不种轮回因,即不入生死流,入圣流)。
2.斯陀洹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洹。(前念起,后念即觉,及时觉察教育。)&
3.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名阿那含。又称欲界不来。(内外明澈,能所逐渐达到统一平等到菩提心,无差别,平等不二,无四相…… )
4.阿罗汉。见道位。圣位。( 在菩提道上,心清净到不再被轮转业力牵引。)
5.走在“无为法”的菩提道上。无果可得,没有修行的固定标准,只有自己的烦恼贪爱“丢”掉了多少。心清净到不同的程度即和不同报土相应。
八. 非妄非真:
1.世间法:以心作佛,六度万行。--- 有为法
2.菩提心:即心即佛,心清净即佛,心不清静即众生。--- 无为法,出世间法。
3.法身佛:非心非佛 --- 言语道断,心行处灭。
4.证道:菩提业菩提心的圆满,康复到本来面目,没有妄真的差别了。上受用法界体性智,下化众生,化三十二相,功德报土,后得智,随顺觉性。
5.修行:需要用不同的“幻智”转化“幻识”,有所依靠不同的法。让心逐渐清净下来,即等同于菩提心和菩提业逐渐圆满。证道:最后能所双亡,回归到到本来面目。
6.理属顿悟,事属渐修。1)明心见性- 解悟,理无碍。2)修行- 事无碍。圆融-理事无碍 4)证道-事事无碍,随顺觉性。
一.我的体会是:
1.对于假相幻心,可以多看一些文章帮助自己理解:一切相是地,水,风,火四大组成,因缘生因缘灭,无自性, 是假相;一切法对境生心无自性,是幻心。
2.时时刻刻提醒自己站在本来面目的角度上: 本体只是见闻觉知,了了觉知的功能的状态。不立一物,本无缺失,万法具足,清静,平等不二,无相……譬如: 电视机和电视机播放的节目之间没有关系,凡夫忘记自己是电视机,误认节目为自身,所以妄心乱动。
3.千万别在外部环境,别人身上花力气思考和解决问题。(不要摘树叶)。自己的心要管理自己心的反应,是否符合菩提心要求,以本来面目的要求教育自己。(只管砍树根)。
4.假相幻心和本来面目这两部分能思维清楚了,知道何为真假,深入经藏,智慧如海。依教奉行。由解悟- 圆融- 证悟. 要有自己看佛经的体会和问题。不要太依赖高僧大德的开示,都要如理思维。
5.六祖坛经,金刚经,园觉经,心经,维摩诘经。这些经书应该反反复复精读,花上几年时间打好扎实的基础,而且随着自己的进步,感悟也会不同。
6.基础的四圣谛,无著菩萨的大乘百法明门论,龙树菩萨的六十颂如理论,篇幅不长,但都很好地分析了有无。两位菩萨都指出了常见的问题:譬如:对于“心”和“因缘法”习惯性偏有和偏空,修行人习惯性的“有我”思维,…… 能帮助大家破除一些思维死角。人我四相不除,口头谈谈了脱生死出三界罢了,只是个佛学,学经者而已……
7.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不是口号,理和事要联系起来,就是要理论联系实际思考,解决,贯通各种问题。“佛性”是“万能钥匙”是所有问题现象的关键。
8.不要相信神话故事。切莫心外求佛。不要“叫”佛菩萨来救我们出三界,要了断生死,就是把佛留下的“操作手册”看明白,对照着做。学佛是最最公平的事情,就是自性众生转化的过程,就是心清净的程度:智慧,福德,功德具足的程度,心清净到哪个程度,就和哪里相应。
9.不能懒:不要以为找到个善知识就万事大吉,师傅能包办解决自己的问题,不能急:不要以为念上几遍经文,打了几天坐,念了几句佛号磕了大头……自性众生就应该转化,应该没有贪嗔痴了……修行是长期和自性众生“斗智斗勇”的过程……
10.不能以定力不足为借口,没有定力往往是智慧不够,自性众生和主观的不统一。1)主观对佛经理论没有理解透彻,2)自性众生原本颠倒没有理解接受佛经道理,3)“能”的智慧福德功德不够,还没有降伏“所”。
二.所谓的修行没有个标准。并非有惊天动地的境界和故事。
1.任何神通,福报,能说会道,修行各种功夫,做个小笔记,谈谈体悟见地,讲经说法,打坐境界…… 统统不能衡量是否所谓开悟,明心见性…… 更何况都是假名……
2.勉强的自我检验的有无进步的方法:越修越精进,越学越谦虚,世间法上越来越潇洒。
3.在理论上花2-3年功夫好好整理思维清楚,平时能够坚持观照自己,不怕念起,就怕觉迟,反反复复地拉回来,就能慢慢前念起,马上后念觉,反反复复用佛经道理思维,教育,转化自己的自性众生,只管这样下去..... 慢慢转化自性众生的过程,慢慢就淡化了,慢慢不起了,慢慢接受佛经道理和主观意识统一战线了……
4.1)明心见性,彻底思考明白无我人四相。2)诸善奉行,诸恶莫作。3)老实念佛,念经,打坐对冲过去身中的业力。4)坚持教育转化降伏自性众生。
一定能逐渐心清静:智慧,功德,福德具足,成就功德报身。
自身的功德报身报土即刻与西方净土相应,不用等到临命终时。
菩提道共勉!良师益友同精进!这些只是个人的感悟,希望帮助大家看佛经时有一些概念归纳,一切以佛经为主,不妥不周之处请指正!
我再回复:
一冰:你对“‘以妄修妄’就不是妄”的理解很正确,说明读佛经只要弄清概念,认真辨析,还是可以深入甚深奥义的。所以说,末法时代不能得闻真正佛法,主要是由于众生根性浅,欲求强,又贡高我慢,觉得佛法使人消极,一无所用,或望文生义、断章取义,为我所用,甚至贪求供养,使佛菩萨反复详析的道理,致湮没不闻,而主要不是经论的失传。但见到你学佛有这样的正见,我很高兴,可见所谓“正法时代”“像法时代”“末法时代”也只是因名假立,是“妄”,要提起我们的警策心,以防认指为月,浅尝辄止,而不是要人灰心,放弃对佛法奥义的追求。一如玄奘法师所说,修证佛法,“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到了对佛法有所了解,就会产生微此法,吾谁与归,夫复何求的感恩、喜悦与解脱感,“冷暖自知”,这就自证是入门了,我相信你有这样的感觉,祝贺你!沈善增和南
(以下网友留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的观点或立场)
佛法不在名相中,不在幻想中,不在师父,不在寺庙,因为那些只是助缘,不是主源。佛法在生活中,生活是个体生命的具体表现,时时刻刻在发生,即便是梦中,也是在生活,潜意识依然活动着,简而言之,幸福生活的方法,即是佛法,不玄奥,但,高且明。
不要说“不在”什么中,应该说“亦在”什么中。知不是非此即彼,方能知佛法。
:信义&( 09:47:11)&
1 篇, 1 页 1
(必填)&&&&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
发表(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一览无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