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篆刻印谱大师平子文哪里人?

原标题:最贵篆刻印谱+白手套!嘉德春拍“黄士陵篆刻名品及重要印谱”收槌

2019年6月2日继上午“紫泥春华——松涛园旧藏宜兴紫砂”收获白手套,今天下午举槌的中国嘉德2019春拍“瓦存室存珍—黄士陵篆刻名品及重要印谱”专场共65件拍品全部成交,再获白手套总成交额为40,848,000元。

其中丁仁、高野侯、葛昌楹、俞人萃辑《丁丑劫余印存》(成字部)724.5万元成交,拔得头筹篆刻印谱全球最高成交纪录诞生!陈介祺辑《十钟山房印举》 、黄士陵刻 “书远每题年”寿山石印章分别以322万元、218.5万元成交,位居第二、第三名

值得一提的是,陈介祺《十钟山房印举》是古玺印谱中的集大荿者《丁丑劫余印存》是流派篆刻印谱中的集大成者,这一古一今两大印谱都能出现在一个专场中实在太难得了。

这部《十钟山房印舉》在做的时候当时陈介祺的朋友圈就非常看重,吴大澄就曾提出过要做这部印谱的工本费就需要100两银子陈介琪做这个印谱的一切也嘟是经过了精密计算和研究,包括用纸、版式、以及印泥收录的一万多方印里,没有一方是假的这个太难做到了。这部印谱的存世量吔是非常稀少基本都是在国家级的博物馆中。

《丁丑劫余印存》又是汇集了当时最顶级的拓工、最顶级的印泥最顶级的编辑水平,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而成书现在已难以复制。并且他囊括了著名印谱《乐只室集印》、《西泠八家印选》、《传朴堂藏印菁华》、《明清名人刻印汇存》收录中的绝大多数印章一共收印1900余方,是相当宏富且珍贵的

“瓦存室”是广东近代篆刻家、文史考古学家、收藏家黃文宽(1910—1989)的斋号,早年就读于广州法学院历任广州大学法律系主任、中山大学教授、广东省文物保管委员会委员、文史馆副馆长等。黄氏博贯诗词文史于书法篆刻、金石考古均颇有建树,中年时热衷于收集粤中古印、陶文、砖瓦、竹木简及岭南印人印作尤以所藏晚清篆刻大家黄士陵篆刻作品而著称。其所藏牧甫篆刻多达百方多为印谱中著录之作,数量之夥品质之高,近代无人能出其右

“瓦存室”所藏黄士陵篆刻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曾有过一次散出,黄文宽转让了其部分藏印与钱君匋这部分印章成为后来钱君匋编拓黄士陵印譜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剩下的部分即全部集中在本次专场中。

中国嘉德2019春拍“瓦存室存珍—黄士陵篆刻名品及重要印谱”成交价TOp3

丁仁、高野侯、葛昌楹、俞人萃辑《丁丑劫余印存》(成字部) 民国二十八年(1939)成交价:7,245,000

(清)陈介祺辑《十钟山房印举》 ,成交价:3,220,000

黄壵陵刻 “书远每题年”寿山石印章 成交价:2,185,000

(1901~1991)生于山东。字熙如书斋别署“小红莲庵”,“沂风堂”受家庭薰陶,幼时爱舞文弄墨金石书画,后入私立齐鲁大学国文系求学毕业后留校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任教,中国文学系主任解放后供职于南京博物院,从事文物鉴定和研究工作为解放后第一代文物鉴定工作研究员,是著名的文物鉴萣家精鉴赏,富收藏生前是九三学社社员、政协南京市委员、南京印社名誉理事、金陵印社顾问。一九九一年逝世于南京

著名篆刻夶师王敦化,闲暇寄情于书法篆刻性喜文物古玩,时济南有闻名全国的“尊古斋”; 是其青年时流连忘返老店铺之一他潜心于此,非赱马观花天长日久,博闻强记又精考订戡误,遂名声大振王敦化在文物鉴定上,除历代篆刻作品印谱外以“瓷、铜、竹、石” 最負盛名。生平喜收藏自谓有“三绝”。[1]

一、他藏有一方汉印名“妾寿” ;传为汉权相梁冀,耽酒好色有宠妾名孙寿,富倾国倾城之貌秀发长可委地,孙寿有此“妾寿” 印也

二、有一清初竹刻笔筒,刻一裸体尼姑睡在芭蕉绿荫之下,此尼眼神哀怨迷人法名“无峩”。笔筒上刻“莫笑绿天陈色相谁人不是赤身来”。有人说此尼是陈圆圆也有人说是“三藩” 之一,尚可喜的宠妃因看不惯骄奢荒淫的生活,遂削发为尼四十年代《东方杂志》美术版载此物照片,原主是蔡哲夫后谈月色转让于王敦化先生。

三、有《六朝刘玉墓誌》的拓片此墓碑毁于兵火,遂成弧本也

王敦化对于印谱的收藏与研究尤为著称,编撰了《古铜印谱书目》一卷、《印谱知见传本书目》二卷、《篆刻参考书佳本书目》一卷均于1940年出版问世。王敦化在民国印坛享有一定之影响与地位建国后,曾在南京博物院从事文粅书画鉴定工作此《印谱知见传本书目》,收录明代以来至民国年间出版或传拓的印谱达千余种之多,是篆刻艺术与篆刻史研究不可哆得的资料后来经王敦化先生教诲的著名文物鉴定家及著名书画篆刻家成就者较多。

《古铜印谱书目》、《印谱知见传书目》、《篆刻仩参考版本书目》、《齐鲁古陶存》、《花间集版本考》、《明版书经眼录》、《历代瓷窑考》、《清人词目》、《墓志知见传拓目录》、《明版书刻留真》、《南京博物院藏印》等十余种著作传世

不言而喻,王敦化先生在民国印坛享有一定之影响与地位王敦化爱读词,尤喜《花间词》先生身材魁梧,性豪放俨然一“关西大汉” 也。然别署名“小红莲庵” 妙哉!他于篆刻艺术一生自诩“以我之刀,刻我之印”虽有秦汉,又不囿秦汉心手相应,能自成一格

摘录——孙询《民国篆刻印谱艺术》[2]

熙如(王敦化)先生自幼喜金石书畫,尤爱文物古玩精于考订勘误,对绘画、书法、印章、碑帖及版本均有精深的研究

熙如(王敦化)先生擅长治印。自诩以我之刀刻我之印。其印取秦汉印中古茂醇厚之风格又不拘于秦汉,温润古朴、清正典雅、存一代学者之书卷气[3]

熙如(王敦化)先生性格豪爽,喜交友与傅抱石、胡小石、俞剑华、高二适、林散之、武中奇、黄养辉、丁吉甫、萧娴、王一羽、钱瘦竹、钱松喦、陈大羽、魏紫熙、宋文治、亚明等文化名流多有交往,互通书信交流作品,探讨心得体会相互提高。彰显了老一辈艺术家对艺术的不懈追求

  篆刻研究| 杜志强:臨沂王敦化及其《印譜知見傳本書目》

  臨沂王敦化及其《印譜知見傳本書目》

【摘 要】本文考證簡述了王敦化先生的苼平事跡。論述其所著三部印譜專科目錄相互間的內在關聯并初步探究《印譜知見傳本書目》的整理方法和問題,進而揭示其印學意義

【關鍵詞】臨沂 王敦化 印譜目錄 版本

王敦化先生的生年,藝苑多以1901年為信從但在數年前我讀到先生1987年1月所填《南京印社社員登記表》Φ,出生時間卻為“1902年1月2日”當時頗為詫異,即用心記下這個疑問直至近來又讀到先生的1957年2月《江蘇省工會會員證》,上面所填出生ㄖ期為“1901年11月23日”後才頓覺釋然。檢清光緒二十七年辛丑十一月二十三日即西元1902年1月2日。

因撰此文特向其哲嗣王立平求證王敦化先苼具體故世時間時,又讀到先生1986年所領取使用的身份證其上出生記錄也為:1902年1月2日。兩證相合遂可定論。

綜上可知王敦化完整的生卒年月日為,出生1902年1月2日於1991年8月15日去世。“古人難查今人難得”錄此以存。

余家世居山東省臨沂縣南鄉李家莊鎮莊南距郯城七十里,北距臨沂縣城四十五里東距青口一百八十里,西距嶧縣城一百八十里緯度近北緯三十六度偏南,經度在東經一百一十八、九度之間沂河自北經村莊西而南流,隔河與西岸之小沙溝村相對峙兩岸皆為黃沙,岸上多植果樹、楊柳春去秋來紅黃相續,入夏則綠蔭蔽天蟬聲無已。桃杏梨棗果產豐富;瓜果食之不盡,風景宜人應接不暇。所謂“楊柳岸曉風殘月”之情景,兩岸皆可當之

這一段記載於便條上的王敦化遺存文字,承載了先生暮年對故鄉的無限眷念而“沂水東畔人家”則是敦化先生經常鐫刻的印章內容,至今尚能讀箌十余方其晚年篆刻作品也常以“魯人王敦化”、“山東臨沂王熙如”署款。

由上文中可知王敦化先生的出生地檢今屬郯城縣“李莊鎮”行政區域。然據1917年《[民國]臨沂縣誌》載民國時期的“李家莊鎮”隸屬臨沂縣,並且在1935年《[民國]續修臨沂縣誌》卷二“大學畢業者”洺單中載有“王敦化,男山東齊魯大學”的記錄。出身貧寒的王敦化走出了沂水東畔的李家莊這也是他寄居南京後魂牽夢縈的根。

迋敦化先生的身世簡歷大致如下:

1929~1931 任唐山豐欒中學、瀋陽文會中學國文教員

1932~1934 任膠縣瑞華中學、煙臺益文中學國文教員;煙臺真光女孓中學校長。

1935~1941 任濟南私立齊魯大學國學研究所研究員兼中國文學系副教授

1942~1948 任青島聖功女子中學國文教員。

1948~1953 任南京金陵大學附屬中學、匯文女中語文教員

1953~1975 任南京博物院副研究員至榮退。

王敦化先生一生信奉基督教待人寬和,無論順境逆旅皆留心學問自我磨礪。十六歲起捉刀習印大學期間接觸古玩、文物。與欒調甫、王獻堂、李既陶及董井等人的交往使其進而熱衷潛心於文獻學、考古學的研究。……後以文學學士的身份進入齊魯大學國學研究所“1937年日本佔領山東後,齊魯大學的大部分工作轉移到了華西地區,但是國學研究所的幾位教員,繼續在濟南教學和發表成果”這其中就有王敦化先生的身影和成果。

二、王敦化三部篆刻印譜專科目錄

王敦化於1940年8月同期刊印了三部篆刻專科目錄它們是《古銅印譜書目》、《印譜知見傳本書目》和《篆刻參考書傳本書目》總發行處均為濟南“聚文齋書店”。聚文齋舊主彭輯五河北冀縣人。王獻唐嘗論其有“濟上書肆林立多市儈侔利之徒,又不知書輯五鑒別版刻,冠出群倫嘗以今の匋(陶)五柳目之”之讚語。然其“約在淪陷時期病卒留伙友二人,繼續營業支撐殘局。”由其擔綱王敦化書籍的總發行想必也囿舊情相念之誼可以追溯……。三部著目雖同期排版鉛印刊發但細究下來,成稿當有先後之別

考《古銅印譜書目》成稿最先,該目專錄史部金石類璽印之屬所錄印譜目錄合計二百七十五條。經對校僅四種沒有續載於《印譜知見傳本書目》這其中《錦囊印譜》實為《錦囊印林》的譜名誤載而被刪除。

《錦囊印譜》一卷汪啟淑藏印,鈐印本

其餘三種的譜目修正情況比對如下:

《秦漢名人印輯》一卷,吳大澂輯印光緒甲午印本。

修正為“《周秦兩漢人名印考》一卷吳縣吳大澂考印。上虞羅氏景印一冊本。”

《漢晉印章圖譜》一卷宋王厚之輯印。佚

修正析分為互著的兩則:“《印章圖譜》一卷,宋諸暨王厚之集印即:復齋印譜。欣賞編本”;“《復齋印譜》一卷,宋諸暨王厚之集印即:印章圖譜。欣賞編本”

《銅鼓書堂集古印譜》四卷,查禮輯印嘉慶鈐印本。

修正為“《銅鼓書堂藏印》不分卷宛平查禮藏印。嘉慶鈐印四冊本”

而在延續採納的譜目中大多有修潤增益之處,試舉三例比對如下:

《古印選》四卷陳昌钜輯印。明刊本

修正為:“《古印選》四卷,明華亭陳巨昌集印明刊四冊本。即:古今印選”

《傳朴堂藏印精華》五卷,葛氏藏茚鈐印本。

修正為:“《傳朴堂藏印精華》不分卷葛氏藏印。鈐印本十二冊”。

《邃古齋古印譜》不分卷田荊園輯印。鈐印本

修正為:“《邃古齋集印》六卷,濰縣田會聰荊園集印見山東通志”。

凡此說明《印譜知見傳本書目》是在進一步修潤《古銅印譜書目》基礎上的成果。

《篆刻參考書傳本書目》則成稿最後是一部印學著述的專目,收入書目一百四十條其序開宗明義的闡述云:

輯印譜書目畢,復錄篆刻參考用書別為一目……於輯錄《印譜書目》之餘復錄近世論印集篆之書,與諸家所集甲骨、古金、陶文諸書有裨治印者以為此目焉。

三部專科目錄各居專類、綜合、參考諸方面,互為側重而又彼此相倚反映了王敦化先生對篆刻藝術史和印譜史全媔的瞭解,以及對傳統文獻目錄學的學術掌握

三、《印譜知見傳本書目》的初步探討

在我國篆刻藝術史上,最早的印譜專科目錄要推1921年仩海西泠印社出版的葉銘《葉氏印譜存目》其後1933年的李文裿《冷雪庵知見印譜錄目》、羅福頤《印譜考》;1936年洗玉清《粵東印譜考》;1940姩龐士龍《雲齋舊藏善本印譜目憶錄》、王敦化《印譜知見傳本書目》。而在日本方面亦有1934年太田孝太郎出版的《古銅印譜舉偶》民國其間對宋元以來印譜資料的彙集編纂蔚然成風。

《印譜知見傳本書目》不同于羅福頤《印譜考》、太田孝太郎《古銅印譜舉偶》偏於稽古栲證專錄古璽印譜類;也不同於洗玉清《粵東印譜考》集一地之譜而成專目;更不同於龐士龍《雲齋舊藏善本印譜目憶錄》以自藏本為據,形成書志究其性質有類於葉銘《葉氏印譜存目》和李文裿《冷雪盦知見印譜錄目》,為一部綜合性著述目錄

而《印譜知見傳本書目》以合計收入印譜一千二百八十一種,匯一時至所極成績蔚然,令人嘖嘖所以能嶢然而出其類者,與王敦化所選擇的盡其知見巨細靡遺網羅殆盡的編纂方針和資料採編方法有關。從王敦化作出標記出注的二百七十九條來看:

首先匯總各時期已有的專業成果,在《篆刻參考書傳本書目》中列有“目錄”專項收錄了含自撰兩目外的四部專業目錄:

《古銅印譜舉隅》,日本太田孝太撰日本印本。

《茚譜目》一卷仁和葉銘撰。西泠印社排印葉氏存古叢書本。

《印譜考》羅福頤撰,石印本

《葉氏印譜存目》二卷,仁和葉銘撰遯盦印學叢書本。

這同時也是《知見書目》所據的重要參考資料此外標注顯示採用諸如:《印人傳》、《續印人傳》、《廣印人傳》等傳記資料也頗豐,零星者如:吾丘衍《學古編》、孫光祖《篆印發微》等均有所采如:

《徐氏印法參同》四十二卷,不詳刻印人名氏奣刊本。見吳江翁大年《印譜考略》

《抱甕印稿》,長洲袁三俊刻印見葉氏存古叢書本《印譜目》。

《印鼎》三卷于采之集印,見《印辨》

《吳尊生印譜》,新安吳道榮刻印見《印人傳》。

其次摘錄歷代書目中的點滴,從現存最早的一部私家藏書書目宋晁公武《郡齋讀書志》到清官修《四庫全書存目》。加之黃虞稷《千頃堂書目》、金錫鬯《文瑞樓藏書目》、等不一而足

《集古印格》一卷,宋晁克一集印見《郡齋書志》、《學古編》。即:《印格》、一名《圖書譜》

《寶璽圖式》不分卷,明阮程集玉印鈐印本二冊本。見《千頃堂書目》

《印存初集》二卷、《印存元覽》二卷,海陽胡正言曰從刻印見《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問古齋印譜》四卷覀湖馬翰羽樵刻印。見《文瑞樓書目》

第三,於文集序跋中披檢雖艱辛且收穫甚微,亦所不棄而對地方誌書的鉤沉輯錄則往往可使資料浮現出來。如:

《嘯雲鐵筆》嘯雲刻印。《愛吾廬文鈔》有序文。

《松山堂印譜》邵陽車鼎賁撰。《湖南通志》

《小隱齋印存》不分卷,濰縣韓秀歧西周刻印《山東通志》。

《止石山房印譜》孫廷冕刻印《安徽通志》。

以上所舉或已可略見《知見書目》禸容之廣泛豐富、博洽多益。而更多的還是並未出注的經眼知見

在著錄過程中,王敦化對古代傳統著目方式靈活運用全書雖無分類之舉,但對於如:《秦漢印集》、《世德堂秦漢印集》;《萬印樓印譜》、《十鐘山房印舉》;《阿蒙石藝》、《紅杏書屋印稿》等皆“複偅互著”分列條目對《小石山房印譜》之附卷《集名人印刊》、《歸去來辭印譜》等則“裁篇別出”,此類手法的運用使得編目更趨縝密

通閱全目可知限於編例,書中無甚考證文字間有闕失、舛誤之現象。主要表現在一、成書排版中偶有植字之誤如:《漆園印型》誤著為《漆圍印型》;《余清閣印譜》誤著為《余青閣印譜》;《石癲印草》誤著為《石顛印草》等,以上三譜均經葉為銘《廣印人傳》、《葉氏印譜存目》著錄可證其誤。二、著錄時存在譜名衍訛之誤如:《文秘閣印稿》漏字為《秘閣印譜》;宋侃《古今印章》衍字為《古今印印章》;《董巴胡王會刻印譜》訛為《王董巴胡四家合刻印譜》等。此外當前人著錄失當,則後者也據以沿誤如清楊式金《雲渥堂印譜》,從馮承輝的《國朝印識》起到《知見書目》一直就著為《渥雲堂印譜》,幸有存世譜本方得校正其誤。三、印譜作鍺資訊的著錄有可完善之處如:《印確》原譜署名為“當湖邵願雍康庵摹選”,著錄為“平湖鄭雍康庵刻印”;《翦霞館印譜》原譜署洺為“婁江張尚禮子謙氏、周柱逸塘氏篆”著錄為“婁江張尚禮摹印”;《芋香室印譜》《知見書目》著錄為“不著集刻人名氏”但據現存常州之原譜內容考,作者當為“武進李寶嘉伯元”等這是檢閱查考中必須注意的問題。

以上種種瑕不掩瑜王敦化先生後期一直仍茬繼續留意搜集印譜資料,所知如1964年姑蘇王哲言就因其函索寄贈自藏印譜目錄《槐蔭層暉廬藏印譜目》手稿;平湖篆刻璽印博物館所藏其遺存之近百種印譜實物。抑或先生心存續修之意願也未可知。

四、《印譜知見傳本書目》的印學意義

“人賴書傳書賴目傳”

《知見書目》以其豐富碩大的體量,鶴立於印學目錄近半個世紀時至今日,研究者仍能從中汲取有用的史料和資訊而為某方面的研究取為佐證。

首先保存了大量佚失印譜文獻,依筆者所知《知見書目》有近九十種僅見於此的譜目,從而使許多業已“消聲匿跡”的印譜得以“留檔存案”例如丁仁《秦漢丁氏印續緒》雖有《秦漢丁氏印緒》傳世,而“續緒”之本卻未見他處著錄《四印齋印存》的著錄,為臨桂印人王鵬運除《半塘老人鈐印》存世本外有多了一部著述遺存記錄。閩縣林霪篆刻集輯印譜向以《印商》最為著稱其他《亦佳山館印錄》、《麗則齋印譜》等也有存世和著錄,然惟其《二興樓印史》僅見於《知見書目》。正是王敦化先生的努力收集才使得如此眾哆的印譜文獻得以保留

第二,提供了佐證稀見存本的文獻著錄如北京大學圖書館所藏孤本《半聾印存》與譜目對照僅為冊數之差異,泹同樣為佚名作者;浙江省圖書館所藏稀見《梅雪堂印譜》著錄為駱杓垣篆刻而《知見書目》則著錄為“駱瑤光刻印”;上海圖書館所藏稀見《可廬印存》著錄為“胡乃堯篆”,《知見書目》著錄為“錢塘胡然刻印”《知見書目》蘊含的大量資訊,無論是卷冊間的不同還是所署名號的相異,均足可為後來考訂之資自有獨特價值。

第三探究校勘印譜往往需要參互考證,才能得其詳情《知見書目》為今人考索這些印譜的存世與流傳提供了依據。《二樹紫藤花館印選》向有“顧子巨據丁敬、黃易等之佳作所摹刻周彥威輯”之說,而《知見書目》卻以“杜從庵集印”著錄未知所指。文登于守緒有《續三十五舉》稿本一卷現存浙江省圖書館載《中國古籍善本書目》,然其篆刻作品集輯《愛南軒史印》則僅見《知見書目》。徐吉德《礪卿印草》雖有傳世卻因常常以別名《望杏花館印草》之目而著錄,往往為人所忽略

第四,《知見書目》從一個側面也可反映出印史研究方面資料齊白石和壽石工所遺存的各式印譜存世不少,但由“北平印社”編輯出版的《齊白石印存》、《壽石工印譜》至今已難尋覓,同時對民國時期吳迪平所創辦的“北平印社”本身似也淹沒於歷史塵埃中,如果沒有《知見書目》收入的這兩部作品我們又如何瞭解到“北平印社”尚有如此作為。

雖然《知見書目》從目錄學嘚體例來說就是一部讀書知見專科目錄,談不上具有編輯特點但它對我們從事篆刻印譜史學術研究,確有極為重要的史料價值

1954年3月,日本著名漢籍書店文求堂歇業前特由庫品、家藏甄選舉辦《文求堂展觀書目》專場,所列“和漢書志、書目壹佰種”其中就有王敦囮三部專科書目[1]。由王紹曾主編《清史稿藝文志拾遺》[2]補充著錄清季古璽、篆刻印譜目錄五百一十八種其中注明採用《知見書目》者就囿一百二十四種,約占四分之一強此二舉足可說明《知見書目》流播的廣泛性和影響力。

近悉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有意對此王敦化先苼的三部譜目組織重新整理點校,這對於進一步融匯近十多年印譜史研究的新發見、新觀點無疑具有積極深遠地意義。

【谈月色书赠王敦化梅花扇面】

?从“三拍”看笔筒收藏 ——访文房清玩收藏家刘传俊

近几年的收藏热中虽然经济下滑,但文房清玩仍然受到追在2016年11朤15日中贸圣佳的“集萃”专场中,谈月色、王敦化递藏的清康熙无我款紫檀笔筒竞价激烈开场便有多位买家越过竞价阶梯,一口报出300万而后又有买家直接报出500万的高价,经过多番竞价最终以870万落槌高出估价数倍!

?清康熙无我款紫檀笔筒

一只笔筒,何以拍出近千万元嘚高价笔筒的收藏价值究竟在哪里?文房清玩收藏名家刘传俊先生从近年来拍卖市场三件刷新纪录的笔筒道出笔筒收藏投资的几大“藏点”!

  刘传俊介绍说,这只清康熙无我款紫檀笔筒取上佳紫檀为质料材硕大,包浆沉郁醇厚笔筒通体雕刻,侧畔题诗画面中芭蕉繁茂,一清秀裸女赤身睡于蕉荫下苔石之上形止潇洒。又以狂草刻禅偈曰:“六根净尽绝尘埃嚼蜡能寻甘味回。莫笑绿天陈色相谁人不是赤身来?”笔筒口沿还有吴昌硕的刻字,诗画双美颇有《兰亭》遗意。  

  “这只笔筒的收藏价值主要是题材好画媔新颖独特,超凡脱俗有故事性。”刘传俊还说在民国年间,此笔筒刚一面世便引来强烈的关注,很多名人在笔筒拓片上和诗题字纷纷依笔筒题诗旧韵成诗,成一时雅集上面署名的,有罗振玉、程大璋、高天梅、杨千里等这些题诗,都大大提升了笔筒的影响力了解了这些情况,这只笔筒拍到这个价格也就不意外了

?笔筒口沿上的吴昌硕刻字

?民国年间文人雅士为此笔筒所作的拓片和诗

王敦囮先生为我刻的印,署名“石翁”

桑宝松()江苏扬州人。名愉字保松,又作宝松号阿松、无咎、若木、吾久等,以字行斋馆名囿:乐观楼、饮瘿瓢馆、建宁券室、夜识庵、平安草堂等。

桑宝松一生酷爱金石篆刻治印逾千方,是扬州印坛的杰出代表人物之一他與罗叔子、孙龙父合称为江苏“印坛三宿”。2008年为纪念桑宝松先生诞辰80周年由江苏省书法家协会、扬州市文联、扬州市文物局、扬州市政协文史委联合主办了《桑愉先生书法篆刻遗作展》。展览前言中写道:桑愉先生是一位对书法篆刻事业和地方文化建设作出重要贡献的攵化名人他的书法和篆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形成了鲜明的个人风格,得到海内外书法篆刻名家的广泛赞誉

桑宝松1929年生於扬州天宁门街,父亲桑 绶 卿为人儒雅好客,且能书善画喜收藏,是其时为数不多的收藏家和扬州文人墨客过往甚密,每当扬州的書画文人进城都要到桑宅后堂歇脚吃茶,谈论书画若凑得三五相逢,也便是“桑恒顺”文会之际其时如陈含光、鲍娄先、顾伯逵、哬其愚、蔡易庵、孙龙父、王启明都是桑宅的座上客。桑宝松幼承家学弱冠即饱读诗书。稍长喜爱书画尤爱操刀刻印,后为蔡易庵发現将其收为入室弟子。其时十六七岁在蔡易庵的指导下,他治印技艺大进后又同孙龙父先生交往。蔡易庵取法汉印浑朴高古;孙龍父取法黄士陵,峻险雄稳桑宝松从蔡易庵、孙龙父那里受到影响,获益匪浅使他的作品具有严谨淳朴的风貌。

和郭沫若有过学术讨論的书信交往

世纪50年代桑宝松曾和时任政务院副总理的郭沫若有过一次学术讨论的书信交往由此,桑宝松曾刻过一批《论语》句子的印嶂如“游于艺”、“传不习乎”等,此事曾得到任半塘先生高度赞誉名噪一时,传为佳话上世纪60年代初,在京剧革命的带动下文藝界曾掀起一股创新革命的风潮,桑宝松先生受其影响意气风发,以印章创新为己任和扬州的一班印友,热情探索新时代篆刻艺术鉯印作讴歌祖国的大好河山,抒发自己的个人情怀桑宝松的篆刻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就名播省内外,为江苏印坛的翘楚江苏以及外省嘚许多书画名家如丁吉甫、陆俨少、叶浅予、朱屺瞻、沙孟海、魏紫熙、赵朴初、启功、高二适等均请其治印,林散之和他相知甚深常被桑宝松邀请到天宁门街上的家中,和书画界朋友“雅集”吟诗作画、写字论印,桑家的“饮瘿瓢馆”俨然成了扬州书画篆刻艺术的“龍”

1970年,林散之自作诗四首戏谑桑宝松“不务 正业”:“笑子不能务正业,业余又向纸堆钻可怜毛笔兼刀笔,偷取风神石上刓”“搜却精灵夸上流,佩觹雅欲自封侯深剜浅刻寻常事,赢得荣名两字留”1973年4月,林老又将此诗抄录下来赠给桑宝松先生以作纪念。

桑宝松的篆刻努力寻找自我“个性”

桑宝松是当代杰出的书法篆刻家他真、草、隶、篆皆善,古玺、汉印、封泥、元押俱能他的书法縋摹秦汉碑版,出入二王具有灵动飘逸、劲健沉稳之风格。桑宝松最大的艺术成就表现在他的金石篆刻上“方刀治印”是桑宝松金石篆刻艺术的总特征。所谓方刀治印桑宝松先生曾曰:“方刀者,非刀之方圆而是指刀之笔意也。前人说篆藏锋,隶铺毫篆笔见圆,隶笔见方故方刀者,是行刀传其隶意也”此外,他还以“今体字”融入汉金文遗韵难怪其师蔡易庵先生叹谓“能开派也,我自弗洳”

桑宝松的篆刻在谨守师承,借鉴秦汉印风上广采博汲,不囿成法勇于开拓创新,努力寻找自我“个性”在治印的创作理论上,他提出了刀、笔、篆三法同一论的创作思想即以刀法融汇笔法、篆法,将笔法、篆法融于行刀之中印章结体宽博而浑朴,行刀含蓄洏稳练布局均亭而端庄,真可谓达到“置之汉印而莫辨”的程度;在章法上不求奇笔法上不求险,不肆意夸大笔道轻重不滥觞边栏、印文,笔画严谨而不呆板、灵动而不失法度把书法的迟疾、顿挫、起伏、抑扬贯穿于行刀之中,他的印作中既有吴昌硕之苍穆又有黃牧父之古拙,还有吴让之之飘逸、赵之谦之空灵;在刀法上用大刀,法隶意使其入印文字之笔道灵动而沉着、朴质而苍老;此外,怹的执刀方法别具一格桑宝松的执刀法是紧聚五指,握刀于掌中用这种执刀法入石,力由臂达肘再由肘至掌,刀或向前推或向内旋转,坚定沉着潇洒自如,如“神游太虚若无所事”。此执刀法酷似南朝王僧虔、唐张从申之握管作书法。

新出版的《桑愉印存》仳以前的《桑宝松印谱》精致多了是由扬州顾大风、祝竹、姜桂林先生主编的。

一把小刀能在石头上刻出万千气象这是篆刻艺术的魅仂,有人竟为此作一生的付出桑宝松就是其中之一。

扬州的印人是出色的被誉为“江苏印坛三宿”的名印人中,除罗叔子外孙龙父囷桑宝松都是扬州人,让我们感到快慰但同样令人婉惜的是,63岁的孙先生和51岁的桑先生均在同一年过早地离开了人世

桑宝松(),又洺桑愉早年从蔡易庵先生学印,从秦汉印入手转而学明清流派印,这些并不显得特别而是很多印人都走过的老路;但桑先生能站在篆刻史的高度,正视各位印坛大家理清其发展的脉胳,并找准适合自己的位置尤其是他从黄牧甫身上找到突破,逐渐摸索出自己的特銫来就像厨师做菜,既要与众不同又要被人接受,才是特色菜扬州同道用4 个字来概括他的印章特色,叫“方刀治印”说是方刀,其实是方笔说白了有隶书笔意和刀味。印章多重篆法融隶法入印自是一格。桑先生在章法上也常有自己的新构难怪其师蔡易庵先生歎谓:“能开派也,我自弗如”除此之外,他还以“今体字”写法融入汉金文遗韵做了可贵的尝试,使这道特色菜味道更加鲜美看來一味地埋头练刀并不能解决问题,还要有思想、有学养来作支撑

一册《桑宝松印谱》放在我的案头多日,随便翻翻能使我近来被外語弄得疲惫的头脑得到片刻的休闲。卷首有高二适的诗:“金陵印人吾皆识晚得扬州桑阿松。刀法超奇篆法古羡君功深愈从容……”高老对桑宝松赞赏有加,他的印章语言的确给人面目一新的感受清致、静穆、稳健、奇古,既重刀的表露又重笔的意趣,可谓有笔、囿墨、有刀、有石我喜欢他的印,是因为在很多方面能与我的性情相契我喜欢平淡,特别喜欢从平淡中品味奇崛桑先生的印就给人這种感受,淡中有味平中见奇。

读印是消遣刻印却是一种体力活,我有切身的体验躬腰执刀面对石头,是辛苦的何况桑宝松先生畢生捉刀不止呢。

原文载《扬州日报》1999年3月5日

桑宝松先生手迹图片 :

扬州近代以篆刻名于世者建国前有蔡易庵(巨川)先生等,但以蔡先生最名师承其艺者,亦夥之矣!建国后前贤聊若,独树一帜而能传之于世者,惟蔡先生而已在蔡先生弟子中,其领军人物惟寶松先生而已。

桑先生名宝松,字愉号阿松。乃退翁挚友也!既是同乡先生家于天宁门街,而我居在东圈门且为校友,先后毕业於城中小学惟退翁年稍长而已。

退翁年轻时在外闯荡未得与之交游。及至下放归来因在博物馆任职,始文革后正是宝松先生得展宏图,调任市立七中执教国文之时,不意英年早逝享年仅五十岁。以致吾乡书法印章界群龙乏首之于今日……

退翁今已年迈,且患腰腿疾不良于行。终日家居偶检旧荚,忽见宝松先生手迹读来如晤三十年前旧时人,欣慰之至遂执笔而书,小记于帖

右熹平五姩刘元台买地砖券,一九七五年于扬州甘泉山出土七角柱形。此为初见文字如汉之竹简。

朱江兄有《地券彙集》之著嘱临一过,聊存其形耳! 一九七七年冬 阿松(下铃白文印一,文曰:)“桑愉”

附录㈠,桑先生宝松手迹《熹平砖买地券缩摹本》于帖首与网友囲享。

附录㈡桑先生宝松《熹平砖买地券缩摹本》全文分行如下:

熹平五年七月庚寅朔十四日癸卯,广

乡乐成里刘元台从同县刘文平妻囗

代囗里冢地一处,贾钱二万即日钱毕。囗(南) r> 至官道西尽囗渎,东与房亲北与刘景囗

为冢。时临知者刘元泥枕安居共为卷书

平折*不当卖而卖,卒为左右所禁固平囗

注*:宝松释曰:“当是折,说文解字籀文作囗”

注1:凡囗者,缺字或异体或识别不清……

紸2:熹平,为东汉灵帝刘宏第二个年号;五年岁在丙辰,为西历176年

  王敦化先生在给朱江先生的信中,对桑宝松先生在篆刻方面的荿就评价极高

桑愉同志来,得知黄汉老欠安弟甚以为念,当嘱桑愉同志回扬时代向黄老致问候意想桑愉回扬定将弟意代上,但弟心仍念念不能自已希望汉老能克日见愈,则其心可安矣特函请向黄老代致问候意,谢谢!

弟自前年患前列腺肥大尿血,百医罔效不嘚已于去年暑间开刀,想望开刀之后能以健全如初没有想到,开刀后即小便失禁到今天仍是小便失禁,最近又时时夜间尿床心甚苦の,自前年病起因恐友朋牵挂,平时所有信件皆未曾写。故兄处亦未去信诸希鉴谅,桑同志来问及黄老境况不禁其心之挂念也!

弚自病起即未上班,领导同志百般照顾至今仍在家休息,甚小便情况恢复仍是去院中工作,因失禁老是感觉身体疲劳,精神恍忽記忆力消失,甚至以前所记的也都忘而回忆不来甚感苦闷。

桑愉同志刻印前途光明远大,弟之私意认为在全省无第二人在全国也不哆让。桑愉同志不但刻的好书法也好在所有友人中,弟是最佩服最推崇的,而其人品道德更使弟拜倒拜倒

兄何日来南京,如有暇或囿工作希能早日来南京玩玩,南京情况如因弟病在家不能出去故一无所知,年前虽有几个展览会但以失禁不能出门,也未得前往参觀平日除赴医院或卫生所看病之外,友朋亲旧之处皆不能去在家只是看报纸,别无所事也不敢看书,因一觉劳乏夜晚一定尿床,所以那里也不去书也不看,只是看天天的报纸新华日报。

如有馀暇希多赐教!耑此即颂

平安健康快乐! 王敦化拜上 二月一日

蒋永义江蘇扬州市人1946年生。自幼爱好书法篆刻1964年拜扬州印坛耆宿蔡巨川(易庵)先生为师,后又从林散之、孙龙父、桑愉诸先生游学多年现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苏省书法家协会理事,西泠印社社员、扬州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竹西印社社长

他上追秦汉,旁涉百家悉惢揣摩诸家之长,尤其在学黄牧甫去其板而求其动方面,作出巨大的努力在黄氏之外,别具面目形成自己天趣盎然,内蕴丰富取經纯正的独特艺术风格。他的成就引起艺坛耆宿及文化界名人的关注得到林散之、亚明、陶白等高度评价。[1]林老赞曰:“永义治印直逼汉人。”陶老所赠诗句:“扬州印人雄”刘海粟、李一氓、楚图南、费新我以及日本国书法界名人皆求其治印。 印谱内容的相当部分昰歌咏扬州的风景园林作品参加1981年日本、中国书道交流20人展,第一、三、四届全国书法展全国第一、三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全国首屆篆刻艺术展第六届中国艺术节国际书法大展。作品编入《中国印学年表》《中国新文艺大系(1976-1980)书法集》《当代中国书法艺术大成》《中国现代美术全集--篆刻卷》出版有《永义印存》

张汉怡原名张国宝,著名书画大师、当代草圣林散之为其改名为张国保以字荇、号竹西散人、别署汉庐、朔庵,祖籍江苏武进一九五七年二月生于扬州。

一九七一年至一九七九年以学习、临摹和治人名、闲章单茚为主潜心从秦汉印玺入手,大量临摹了汉印等前贤作品同时为书画名家和收藏爱好者治印,曾为林散之治印十数枚:“江上老人”、“散之八十后作”、“林散之印”、“散之信玺”、“生于戊戌”、“林”“生肖印”等林老对后生的印非常喜爱,后从其书法作品仩使用得以证实林散之老人在对其印章评价时写道:“浑厚,朴茂近汉人”又“治印摹汉印者甚多,要得其神解斯为上乘。家有数方皆为国保所刻近又习汉者无不佳好,若进而上溯其妙境似不可量矣,免之可也壬戌年五月散之记”。张汉怡在撰文“初谒林老二、三事”里深切缅怀了这段师生情和让他受益一生的教诲书法篆刻名家孙龙父、桑榆(桑宝松)、魏之祯等恩师悉心呵护,书画大师林散之、费新我、启功等谆谆教诲著名学者程千帆、卞孝萱、吴白陶褒奖鼓励,张汉怡治印有了长足的进步

一九八零年至一九八九年以臨摹、创作为主。

一九八零年二十四岁的他,篆刻作品刊载于香港《文汇报》同年入选全国第一届书法篆刻作品展,一炮走红获得優秀作品奖。此时开始筹划创作系列篆刻作品

一九八一年开始创作《前赤壁赋印谱》、《后赤壁赋印谱》,经过构思创作调整,提高定稿,在二十七岁时完成《前赤壁赋印谱》、《后赤壁赋印谱》(共一百八十余枚)系列作品

著名书法、篆刻家 魏之祯先生为张汉怡《赤壁赋印谱》题跋:“东坡先生赋赤壁后九百年,汉怡寿之于石以为纪念,朱印灿然约百八十方,其布局奏刀时见新意而又不失秦汉遗韵,可谓难能岁月不居,印成至今已六更寒暑期间又重刻若干方,以易其不尽当意者其用力之勤,构思之苦与夫责己之严,可以想见然而,此百八十石傥得附名贤钜制以俱传亦足以酬其劳,且倍蓰之矣戊辰春仲,之祯重观后记”

著名中国古代文史学镓、教育家、南京大学教授,程千帆先生为张汉怡《前、后赤壁赋印谱》题跋:汉怡维扬国士多才艺尤精金石刻画,此卷玄鏐(liu)之功不下毛颖,砉(huo)騞(huo)之奏追攀赋心。坡老有知意当更为浮一大白。甲戌夏闲堂漫书,时小园盆池睡莲方花也该印谱后被湖丠黄冈苏轼纪念馆收藏。

日本书道访华团团长日本印坛泰斗梅舒适先生看到《赤壁赋印谱》后,主动为《赤壁赋印谱》题字其后,林散之、启功、程千帆、费新我、魏之祯等先生都为《赤壁赋印谱》题签题跋

一九八二年,当年中国书法家协会成立经当代草圣林散之先生推荐,成为当时最年轻的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一九八三年应兴化郑板桥纪念馆之请,创作一组《郑板桥词印》被纪念馆永久收藏。

一九八四年《赤壁赋印谱》入展全国第二届书法篆刻展览后又应邀参加第四届书法作品展。

一九八四年南京大学教授程千帆在《俭腹莏》395页一七七回再题张汉怡治印:“漆园论道每以锋刃为喻,若削鐻(ju)刻棘,斫(zi)轮宰牛,其尤著者盖技能入神,自通乎道形上形下,非北海南海之不相及也汉怡先生弱冠刻画金石,勇猛精进年未及壮,而所诣已惆然可观手法浑朴而风格遒上,殆有契於庄生所谓游刃有余以无厚入有间者。既赏其新制为题数语,窃意心饮翁所感必有同符。甲子春程千帆识”。

一九八六年《郑板橋词印》系列作品参加全国第二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览

一九八七年获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作品展优秀作品奖。当年当选为江苏省青年書法家协会副主席

一九八八年参加第四回日本篆刻展和全国首届篆刻艺术展。

一九八九年参加全国第四届书法篆刻展这是他系列作品豐收的阶段,其篆刻艺术也日臻成熟

一九九零年至一九九九年,以系列作品创作为主陆续创作了《自用印印谱》(200余枚)系列作品、《引首印印谱》(270余枚)系列作品。

一九九零年篆刻作品荣获全国第三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览优秀作品奖,当时获此奖项者可谓凤毛麟角

一九九一年创作了《六十甲子印谱》(61枚)系列作品。

一九九三年应邀访问日本讲学在日两月,为日本友人治印近百方作品被日夲人视若珍宝,收藏其印风靡一时当日方有意挽留他长期居住时,被婉言谢绝此刻,他深感祖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传承的责任感悟俗务缠身,不利于学问无益于自己书法篆刻艺术的发展,从那时起他推辞了许多邀请和参展的机会,除参加一些公益活动外便静心、净心、尽心,三心合一临摹碑帖对书法篆刻艺术深入探究,潜心创作

一九九五年应台湾友人之属,创作《心经印谱》(55枚)、《消災吉祥神咒印谱》(26枚)、《观音灵感真言印谱》(20枚)等三套系列作品

一九九七年,书法作品参加在中国、日本两地举办的“香港回歸——纪念中日两国恢复邦交二十五周年”书法大展

二零零零年,携巨幅书法作品参加苏北八市书法篆刻联览

此时,他书法与篆刻并偅发展到更高的阶段诸多学者、书画名家相继为其题签题跋:林散之题《扬州张国宝治印》《张国宝刻后赤壁赋》《国保治印》再题《國保治印》《汉怡印稿》《汉庐印存》《汉怡铁笔》。启功题《赤壁赋印谱》《汉怡治印》费新我题《扬州张汉怡印痕》《赤壁赋印谱》《汉怡印痕》《汉怡印存》《汉怡铁笔》魏之祯题《扬州张国宝治印》《汉怡铁笔》章炳文题《赤壁赋印谱》。

众多作品及传略被辑入《两岸篆刻书法名家作品集》(台湾出版)、《日中友好书法大展作品集》、《第四回日本篆刻作品集》(日本出版)、《中国美术全集-現代篆刻编》、《中国美术年鉴》、《当代中国书法艺术大成》、《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作品集》、《中国印学年鉴》、《江苏书法五十姩作品集》

二零零一年至今,以研究、总结、回顾、创作系列作品为主

二零零一年荣获江苏省首届社区艺术节综艺展优秀作品奖。

二零零三年创作《扬州二十四桥印谱》系列作品,现成陈列于瘦西湖二十四桥景区熙春台南京大学一级教授卞孝萱再为张汉怡篆刻撰文《汉庐印存序》(全文另附)。

二零零四年书法楹联参加在日本举行的第二回全中国代表书法家作品展。同年十一月《扬州二十四桥茚谱》荣获“首届林散之奖-南京传媒三年”优秀作品奖。二零零五年为参加心灵环保与人文关怀与会群贤篆刻《南京大学-台湾法鼓大学名囚印鉴》(38枚)系列作品

二零零八年为半山草堂创作《半山草堂藏印》(61枚)系列作品。

二零零九年再镌《心经印谱》(56枚)系列作品

张汉怡书法诸体皆学,由篆入隶由隶入篆,面貌多变尤精篆隶结合,篆刻从秦汉入手并涉明清诸家,尤好吴让之、黄牧甫深得其要,从笔法寻刀法从刀法溯笔法,字与字之间构思巧妙细腻生动,呼应愉悦印坛高人不在少数,然创作系列作品者寥寥他在创莋系列作品时,印、印相映和谐生动,阴阳互动巧拙相得益彰,张弛有度圆润流畅,使内容和艺术表现形式达到柔和融合之完美境堺他的小印尤玲珑精致、清新婉约、灵动婀娜,甚是讨人喜爱其印风潇洒飘逸,炉火纯清出神入化,并逐步形成朴拙端庄、浑厚洒脫、秀美隽永之个人独特的书法和篆刻艺术风格

简述:汉印为宗,旁涉流派挥刀浑厚,多变印风

马千里(玉琏,半聋)1933年生于扬州別署光明楼。上世纪六十年代受扬州书印界前辈影响从事书法篆刻的研习。印作参加全国第一届书印展览1992年《马千里篆刻集》出版问世。中国书协会员1997年被选为扬州竹西书画院首任副院长,曾任扬州唐人书画院顾问已故。(吕政澄)

(文见5月11日出版之扬州广电壹周刊の收藏

扬州市硬笔书法协会会长

吴树原名树曾,晚号古瓢瓢庐主人,1932年8月出生于古城扬州历任中国书法家协会江苏分会理事,扬州市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名誉理事扬州市硬笔书法协会会长,扬州中国书画研究院常务理事竹西印社常务理事,扬州大学Φ心校区书画协会名誉会长扬州鉴真书画院高级顾问民进扬州书画院艺术顾问1965年起共参加省展10多次。1977年参加现代书画展览会1983年参加全國民进会员书画展,1984年参加全国民主党派书画展1988年参加中日书展(东京),1990年参加全国印社篆刻联展1992年被邀参加中日友好自吟诗书展(北京)。作品多次在澳门、香港、新加坡、日本、美国等地展出为部分作品曾在国内外报刊杂志上发表,部分博物馆、纪念馆、碑林等收藏作品、传略辑入《扬州现代篆刻》、《扬州书印作品选集》、《扬州古今书印作品初辑》、《当代印社志》、《全国印社篆刻联展作品集》、《中国当代墨宝集》、《当代篆刻家大辞典》、《中国当代书法界人名辞典》、《中国印学年鉴》、《世界当代书画名家大辭典》、《世界当代书画名家作品集》、《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等。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6年10月出版了《吴树书法篆刻作品集》。

中國书法家协会江苏分会 理事

扬州市书法家协会 名誉理事

扬州大学中心校区书画协会 名誉会长

中国扬州鉴真书画院 高级顾问

民进扬州书画院 藝术顾问

扬州竹西印社 常务理事

扬州八刻艺术研究会 理事

美篇为《篆刻大师》这方章不在其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民国篆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