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您现在还留着异类这本书怎么样吗?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请问您上传的这个“高山流水”的故事是出自那本书籍?或是自己编撰?请问您上传的这个“高山流水”的故事是出自那本书籍?或是自己编撰的?
作业帮用户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伯牙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后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1.传说先秦的琴师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钟子期竟能领会这是描绘“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伯牙惊曰:“善哉,子之心与吾同.”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断弦,终身不操,故有高山流水之曲.
春秋时代,有个叫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是当时著名的琴师.伯牙年轻的时候聪颖好学,曾拜高人为师,琴技达到水平,但他总觉得自己还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现对各种事物的感受.伯牙的老师知道他的想法后,就带他乘船到东海的蓬莱岛上,让他欣赏大自然的景色,倾听大海的波涛声.伯牙举目眺望,只见波浪汹涌,浪花激溅;海鸟翻飞,鸣声入耳;山林树木,郁郁葱葱,如入仙境一般.一种奇妙的感觉油然而生,耳边仿佛咯起了大自然那和谐动听的音乐.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弹奏,音随意转,把大自然的美妙融进了琴声,伯牙体验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境界.老师告诉他:“你已经学会了.”
一夜伯牙乘船游览.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于是又弹起琴来,琴声悠扬,渐入佳境.忽听岸上有人叫绝.伯牙闻声走出船来,只见一个樵夫站在岸边,他知道此人是知音当即请樵夫上船,兴致勃勃地为他演奏.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说道:“真好!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真好!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伯牙兴奋极了,激动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这个樵夫就是钟子期.从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两人分别约定,明年此时此刻还在这里相会.第二年,伯牙如期赴会,但却久等子期不到.于是,伯牙就顺着上次钟子期回家的路去寻找.半路上,他遇到一位老人打听子期的家.这一打听才知道,原来,这位老人正是子期的父亲.老人告诉伯牙,子期又要砍柴又要读书,再加上家境贫寒,积劳成疾,已经在半月前去世了.子期去世时担心伯牙会这在里久等,叮嘱老人一定要在这一天来通知伯牙.听到这个消息后悲痛欲绝.他随老人来到子期的坟前,抚琴一曲哀悼知己.曲毕,就在子期的坟前将琴摔碎,并且发誓终生不再抚琴.自此始有高山流水遇知音,伯牙摔琴谢知音的典故,后有称颂其事,在此筑馆纪念,称为琴台,现琴台东对龟山,西临月湖,成为武汉著名古迹胜地.
2.史载有一年,伯牙奉晋王之命出使楚国.八月十五那天,他乘船来到了汉阳江口.遇风浪,停泊在一座小山下.晚上,风浪渐渐平息了下来,云开月出,景色十分迷人.望着空中的一轮明月,俞伯牙琴兴大发,拿出随身带来的琴,专心致志地弹了起来.他弹了一曲又一曲,正当他完全沉醉在优美的琴声之中的时候,猛然看到一个人在岸边一动不动地站着.伯牙吃了一惊,手下用力,“啪”的一声,琴弦被拨断了一根.伯牙正在猜测岸边的人为何而来,就听到那个人大声地对他说:“先生,您不要疑心,我是个打柴的,回家晚了,走到这里听到您在弹琴,觉得琴声绝妙,不由得站在这里听了起来.”
伯牙借着月光仔细一看,那个人身旁放着一担干柴,果然是个打柴的人.伯牙心想:一个打柴的樵夫,怎么会听懂我的琴呢?于是他就问:“你既然懂得琴声,那就请你说说看,我弹的是一首什么曲子?”
听了伯牙的问话,那打柴的人笑着回答:“先生,您刚才弹的是孔子赞叹弟子颜回的曲谱,只可惜,您弹到第四句的时候,琴弦断了.”
打柴人的回答一点不错,伯牙不禁大喜,忙邀请他上船来细谈.那打柴人看到伯牙弹的琴,便说:“这是瑶琴!相传是伏羲氏造的.”接着他又把这瑶琴的来历说了出来.听了打柴人的这番讲述,伯牙心中不由得暗暗佩服.接着伯牙又为打柴人弹了几曲,请他辨识其中之意.当他弹奏的琴声雄壮高亢的时候,打柴人说:“这琴声,表达了高山的雄伟气势.”当琴声变得清新流畅时,打柴人说:“这后弹的琴声,表达的是无尽的流水.”
伯牙听了不禁惊喜万分,自己用琴声表达的心意,过去没人能听得懂,而眼前的这个樵夫,竟然听得明明白白.没想到,在这野岭之下,竟遇到自己久久寻觅不到的知音,于是他问明打柴人名叫钟子期,和他喝起酒来.俩人越谈越投机,相见恨晚,结拜为兄弟.约定来年的中秋再到这里相会.
和钟子期洒泪而别后第二年中秋,伯牙如约来到了汉阳江口,可是他等啊等啊,怎么也不见钟子期来赴约,于是他便弹起琴来召唤这位知音,可是又过了好久,还是不见人来.第二天,伯牙向一位老人打听钟子期的下落,老人告诉他,钟子期已不幸染病去世了.临终前,他留下遗言,要把坟墓修在江
边,到八月十五相会时,好听俞伯牙的琴声.
听了老人的话,伯牙万分悲痛,他来到钟子期的坟前,凄楚地弹起了古曲《高山流水》.弹罢,他挑断了琴弦,长叹了一声,把心爱的瑶琴在青石上摔碎了.他悲伤地说:我唯一的知音已不在人世了,这琴还能弹给谁听呢?”
两位“知音”的友谊感动了后人,人们在他们相遇的地方,筑起了一座古琴台.直至今天,人们还常用“知音”来形容朋友之间的情谊.
两人千古传诵的诗篇: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伯牙,春秋战国时期晋国的上大夫,原籍是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经考证,伯牙原本就姓伯,说他“姓俞名瑞,字伯牙”是明末小说家冯梦龙在小说中的杜撰,而在此之前的《史书》与《荀子》、《琴操》、《列子》等书中均为“伯牙”.东汉高诱注曰:“伯姓,牙名,或作雅”,现代的《辞源》也注曰:“伯姓牙名”.伯在古代是个很普通的姓,如周武王时不食周粟的伯夷,秦穆王时擅长相马的伯乐等.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好!“高山流水”最先出自《列子•汤问》传说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鼓琴而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洋洋乎若江河” 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后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或知己。...
扫描下载二维码转载书单|你浮躁吗?这四本书能让你平静下来_百度宝宝知道
&&>&&帖子详情
&发帖:8799097
&精&转载书单|你浮躁吗?这四本书能让你平静下来
我为什么会d
宝宝1岁2个月LV.24
最近有的读者问:怎么不更新文章啦?我只好特别特别惭愧的说:没灵感,看看书。
其实没灵感只是其中一个问题,另一个问题是:我感觉到了自己的浮躁。那段时间总是坐立不安,什么都想写,又什么都写不了,就是干着急。其实这种浮躁是一个很危险的趋势,写作最忌讳这个,一天哭八回也不能让自己的文笔提升到大神水平,只能慢慢磨。所以很多人就挂在了这浮躁二字上。书是治疗心病最好的解药,于是我就去专心看书了。
在各种文体中,我最喜欢的还是小说,在来到简书之前看了就八九年的小说,逛遍了各大文学网站。但在开始写文章时,自己刚刚经历了苦逼的高考,考了一个平平淡淡的二流学校,来到简书后瞬间就被治愈了,于是就留了下来。
简书的文章大多偏实用和鸡汤,文体也没有什么局限,很适合我这种“不拘一格”的人——因为我到现在都不知自己写的算个啥。
我第二喜欢的是散文和杂文,杂文尤爱鲁迅和韩寒,杂文大都短小精悍,犹如匕首,三言两语、嬉笑怒骂之间就将人逼到无地自容。但今天我要说得却不是杂文,而是散文。
散文是最自由的文体,没有任何的束缚和限制,而散文也最让人心静。在自己浮躁、迷茫的时候读读散文,会让自己的内心平静下来,进而产生对于“生命”、“理想”的思考。
下面推荐的几本散文,都带给了我很多的思考,都是应该在手捧一杯清茶静品的书,希望它们能带给你片刻的宁静。
01《人的高贵在于灵魂》
作者:周国平
一个灵魂已经觉醒的人,你不会再嘲笑和伤害别人,因为你知道,其实别人只是附在另一躯体上的最敏感的你。
其实这本书首先吸引我的地方是“书名”。没错,就是这个“文绉绉”带着满满逼格和书卷气的书名。但这并不同于现在大行其道的“标题党”,这不是一个太想让人“点进去看”的名字。这个标题吸引我就在于“灵魂”和“高贵”二字。
现代人大都注重物质而且实际,现在流行的文章也是透露出一股浓浓的紧张感——好像一不留神就错过了一个亿。所以对于“灵魂”这种虚无缥缈的东西都是嗤之以鼻。
比如“别和我谈什么国家栋梁,我只想买房”。而高贵更不是用来形容“灵魂”的,现代人也追求高贵——高富帅的高、高高在上的高,身价贵的贵、买买买的贵。这不是什么上进心,这是浮躁、是虚荣。
而这本书就是治这种“现代病”的一剂良药。
本书主要讲了身为一个大写的“人”是应该善良、丰富且高贵的。而高贵就在我们的“正义感”“道德律”和“羞耻心”的体现,也可以说成是“信仰”。这不是什么“说教”,也不是“古板”,而是底线。
我前段时间写了一篇关于抄袭的文章,我觉得像“唐七”、“秦简”、“Vivibear”之流,就是丧失了“道德律”和“羞耻心”的人。她们可能会很富有,但他们的灵魂还不及贫穷的乞丐高贵。这样的人才是彻彻底底的loser。
当然,周国平作为一位哲学家在书中还提到了哲学,哲学不仅仅是慰藉,还可以让我们更好的生活。所谓“爱智慧”即是如此。希望大家都能拥有高贵的灵魂。
02《人间草木》
作者:汪曾祺
都说梨花像雪,其实苹果花才像雪。雪是厚重的,不是透明的。梨花像什么呢?——梨花的瓣子是月亮做的。
所谓“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在这本书里可是体现的淋漓尽致。在我写作的时候总是不知道写些什么,美其名曰“没灵感”,但殊不知这天地万物皆可写,怎能说“没灵感”呢?这本《人间草木》就是书写着世间万物。
汪曾祺用他朴实自然的文风将这一花一草,一鱼一虫写得淡雅灵动。不论是北京的秋花、夏天的昆虫还是冬天的树,不论是泰山片石还是昆明的雨。真是写遍了夏春冬秋、写遍了花草树木虫鱼鸟兽。
看这本书的感觉就像逛公园,这公园空气中还透着最原始树木的清香,偶尔能听见鸟儿短暂的嘶鸣,看见穿梭于灌木的猫儿狗儿时隐时现,调皮时还可以爬上树摘一两颗果子解馋,而且纯天然,无添加。当然,这里也不会有大妈来跳广场舞。
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我就在感叹:君不见花草树木虫鱼鸟兽,只见得高楼林立车水马龙。随着城市面积的扩大,我只能在道路的两旁和特定的公园才能见到树了;空气也是一天比一天的糟糕,一月份的时候我就因为在图书馆出来时吸了一口“纯东北味儿”的烈性霾导致嗓子难受了一个礼拜;在出行时常用的交通工具也是“地铁”,只见密集人流,不见广阔天空。
我们的生存空间何时变得如此逼仄,我们的生活何时变得如此乏味和了无生机了呢?
03《雅舍谈吃》
作者:梁实秋
无竹令人俗,无肉使人瘦,若要不俗也不瘦,餐餐笋煮肉。
如果你是一个吃货,强烈建议不要在晚间阅读此书,因为你会发现这比看某些人在朋友圈深夜晒美食还让人绝望。
看了这本书,我多多少少的理解了一些散文的魅力,就是讲一件小事,描述一个小的什物也别有一番自滋味,显得妙趣横生。
这本《雅舍谈吃》主要写的就是各种美食及美食文化。导致我在翻目录的时候一度以为我翻的是菜单——相信我,它绝对比菜单更像菜单。
这书里不但有“烤羊肉”、“烤鸭”、“水晶虾饼”这类著名美食,还有“核桃酪”、“酸梅汤”、“糖葫芦”这样咱们耳熟能详的小吃零食,甚至还有“麦当劳”!要知道虽然麦当劳在现在已经是一种大众快餐,但在梁实秋的那个年代还是不多见的。真是“吃遍四海八荒”了。写到这儿,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梁老也是一位“吃货”啊!
04《人生最美是清欢》
作者:林清玄
以清净心看世界,以欢喜心过生活,以平常心生情味,以柔软心除挂碍。
我真的太喜欢“清欢”这个词了,林清玄在《清欢》中解释“清欢”的意思是“淡淡的欢愉”。这是一种纯粹的快乐,没有夹杂任何的情欲和物欲,蜻蜓点水一般。只等我们相视一笑。
全书包括“人间有味、活在当下、随遇而安、天寒露重、不忘初心、从容一生”等六大主题。
其实反过来看这六大主题反而照应现代人的“六大弊病”,即“人间无味、醉生梦死、好高骛远、心寒地冻、最忘初心、一世焦虑”。
现在都在说着“努力”“坚持”,口号喊着、书里写着,说什么“二十几岁不慌张什么时候慌张”,但实际上“慌张”却不等于“努力”和“坚持”。
正是因为我们要“努力”、要“坚持”才更加要淡定从容。努力不可一蹴而就,坚持也是十年如一日的修行,没有从容的态度和强大的内心如何抵御这期间的各种诱惑和艰苦?这也是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忘掉了初心,转而成为了金钱的奴隶。
梦想之所以贵重,是因为它承载至善的心。
这四本书初读时可能会让你产生“枯燥”之感,觉得自己放着“正事”不做去看这些略显晦涩的文字,但这才是平复内心戾气的关键,只有静下心来,才能读得进去。
说两句题外话,我在刚才往前翻的时候才发现这几本散文集清一色的绿色和白色。我最喜欢的颜色是自由又带点忧郁的蓝色,但绿色我也不讨厌。散文一直给人一种清淡自然之感,这和它的“散”有关,且散文的内容多是生活琐事,贴近自然、贴近生活,如此才有了这般富有生活气息的绿色。
人间有味是清欢。
宝宝3岁2个月LV.24
宝宝3岁2个月LV.24
扫码或保存
邀请好友扫一扫分享给TA或者你知道一本书是怎么做出来的吗?
书商活在体制的边缘
本文见《财经》杂志总第16期 出版日期:日
  “经济紧缩了,书业是头一个替罪羊。而今谁掏钱买书都要掂量一下,日子不好过呀。”尚希贤开着新买的捷达车,对记者抱怨道。
  尚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一个较边远的地区,他没有服从分配,而是加入了“混在北京”一族。在很多行当混过之后,他成了一个在外人眼里多少有些神秘的书商。
  “神秘?你说到哪里去了。说白了,书商就是出版社的编外编辑、不拿钱的工作人员,虽然不拿钱,但干起活来比哪个正式人员都卖劲。从策划到编辑、发行,哪个环节出了问题都要命,谁敢不卖劲?”
  尚希贤做“编外编辑”当然不是学雷锋,他是以此谋生的。几年下来,尚希贤做了不少书,经济上也颇有收获。
  据圈内人士估计,仅在北京一地,至少就活跃着1000个像尚希贤这样的个体书商。他们信息灵、脑子活、速度快,有不少人获得了商业上的成功。他们的成功成了一种示范,几乎所有想“赚大钱”的年轻人都会向朋友征求意见:“咱们一起攒一本《克林顿性丑闻始末》或者《萨拉热窝保卫战》怎么样?”
  各种版本的攒书能发财的神话在流传,在很多人的心目中,出书业简直就是印钞业。虽然除了部分专事教材出版的出版社外,绝大多数出版社的日子都不好过,但这并没有影响活跃在体制边缘的书商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现在摊上的畅销书80%以上都是书商做的。”谈到书商的成绩,尚希贤的语气中便找不到抱怨书商的日子不好过的阴霾了。  
科利华:“书籍推广的革命”
  推广《学习的革命》可能是中国有史以来最大的一笔介入书业的业外资本。这资本来自科利华公司。
  中国的书业可分为出版、发行、零售三个环节,分称上中下游。传统上分别为出版社与新华书店所把持。个体书商从80年代在零售业出现,后来渐次进入批发领域,形成“二渠道”。至90年代以后,更有一批大型的高品位民营书店出现,不断有大的业外资金甚至外资开始介入书业。书业开始向产业化迈进。
  1998年底,科利华声称,他们要推广《学习的革命》,并为它做了1亿元的预算。此后,关于《学习的革命》的广告铺天盖地而来,人们在各种媒体上都看到一个电影导演在语重心长地告诉大家《学习的革命》“可以改变人的一生”。
  科利华的钱当然不是多得没处花,某支东北的股票在很短的时间内连连翻番之后,再也没有人为科利华发愁了——科利华的老总以及相当一部分高级管理人员都是东北人——虽然科利华在很长时间内一直坚称,他们推广《学习的革命》和那只东北股票的股价翻番纯属巧合。现在我们知道,科利华已经成了那家东北公司的新东家。
  “推广《学习的革命》经过了近半年的筹划。”在一家饭店的休息厅里,科利华的执行总裁薛建国对记者说。
  早在1997年,上海三联书店就出版了《学习的革命》中文版。据薛建国介绍,他们看到这本书后很兴奋,因为它的观点和科利华的很多理念是一致的——科利华的老总宋朝弟有很多新奇的理论——于是全公司人手一册,先在公司内部学习。
  既然《学习的革命》如此好,科利华当然不敢独享,他们决定向全国推荐这本书,让更多的人受到《学习的革命》的恩惠。
  科利华从来没有涉足过图书业,但这并没有影响他们推广《学习的革命》的决心。他们碰到的第一个问题是从出版社那里接过《学习的革命》。这个问题涉及出版特许权问题,难度不小。但架不住科利华的钱多,他们把430万元拍到谈判桌上后,上海三联便答应转让《学习的革命》5年的经营权——对于一本小书而言,430万实在不是个小数目,恐怕很多年后,上海三联的人还会慨叹这笔钱赚得太容易了。
  今年3月份,在推广《学习的革命》100天后,科利华告诉大家,他们已经卖了500多万本《学习的革命》,而且打算完成1000万的原计划。考虑到中国有那么多文盲和半文盲,1000万的发行量简直是个天文数字。但是,既然有1亿元的预算做后盾,想来科利华老总宋朝弟在记者招待会上表示的“我们想在什么时间完成就能在什么时间完成,我们想完成多少就能完成多少”并不全是虚妄之言——只是,这一目标对于他们来说,或许已经不那么重要了。
  不管科利华是不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推广《学习的革命》是中国书业的一件大事情,它标志着业外资金冲破重重阻碍,大刀阔斧地介入书业;它还向人们展示了书业巨大的潜力。  
席殊探索俱乐部制
   如果说科利华涉足书业仅仅是玩票的话,那么席殊已经身陷书城了。
  “我们当初对这一领域的困难估计不足。”在自己的办公室里,席殊先生坦率地对记者讲。席殊书屋的总部在紫竹院公园,在席殊的办公室里,抬起头就能看见窗外婆娑的竹影。
  以“要练字、找席殊”而闻名天下的席殊在图书销售领域做了很多探索。当初刚从习字上挣来钱后,他便在南昌开了一家书店。
  “投了10万元,闹着玩的。”席殊说。
  席殊曾先后从事过习字业和教育录像带,后来这两个行业都迅速地萎缩了。于是,开书店就成了他的主业,再也不是“闹着玩”的了。他的设想是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图书连锁销售网络,并以“读书俱乐部”的形式建立一个稳定的客户群,以规模求效益;此外,他也还时时瞄着出版这个上游环节,一旦获准,便大规模地进入。
  据席殊介绍,图书是小商品,品种多,销量小,所以发行和销售的成本较高,需要有较高的折扣,国际通行的折扣为四零折到五零折。目前中国的图书批发折扣通常为六五折以上,显然是偏高了。——最近几年,由于书商介入书籍出版,图书批发折扣开始不断下降,逐渐接近国际惯例。他还认为,中国图书业的发行和零售环节利润率过薄,这是图书行业不景气的原因之一。因为“任何一个行业,如果它的零售业不好,整个行业就不会有什么前景”。
  书业各个环节的利益分割是什么样的呢?经记者多方了解,目前圈内的行情大致是这样的:以发行量为2万册的图书为例,作者大约能拿到码洋的8%至12%;印刷费、编辑费等大约为25%至35%;发行和零售方大约能拿到30%至50%,剩下的就是出版部门的纯利润,大约为码洋的10%至25%。发行量越大,印刷和编辑的成本越低,发行的折扣如果不变的话,出版部门就能拿到更多的利润。
  书店的情况大致是这样的:以平均折扣计算,一个年销售额为200万元的书店大约能创造不到80万元的收益,维持这个规模的书店大约需要10名员工。这样,扣除员工工资、税和房费之后,基本上没有多少利润。
  席殊以前从事的习字和教育录像带的静态利润率基本都在40%左右,让这样的人来做利润如此薄的图书发行和零售,就好像让一个整天大鱼大肉的人突然改吃素食一样。但是席殊有自己的算盘:建立自己的全国性图书配送系统,然后像麦当劳一样并入大量的加盟店,利用自己的销售量要求出版方做更多的让利。
  席殊的另一个打算就是建立读书俱乐部,给自己建立一个图书直销网络。在俱乐部里,通过会员刊物传递有关书的信息,以邮购的方式或者在指定书店里对俱乐部成员以较大的优惠售书。条件成熟的话,还可以采取国际通行的“租版型”的方式,由俱乐部租用出版社已经出版的图书的版型,在俱乐部内部发行。
  此外,建立网上书店也已经列入了席殊的日程表。
  席殊已经有了自己的8家直营书店和6家加盟店,他的长远发展计划是在每一个大城市都有一个直营店,并把它们作为自己的管理及配书分中心,然后大量招收加盟店。据说,目前全国已经有700家书店表示愿意成为席殊的加盟店。
  席殊好书俱乐部已经有6万会员,席殊的计划是25万人——假定10%的俱乐部成员会对俱乐部推荐的某本书感兴趣,那么一个俱乐部必须有25万人,也就是说大致能保证2万册发行量,“租版型”才有较大的赢利空间。
  然而,书店要钱——席殊为自己的8家书店投入了600万元;发展俱乐部成员要钱——平均每发展一个成员需要大约25元;办会员刊物需要钱——据席殊讲,席殊好书俱乐部的内部刊物《好书》每本的成本近6元,向成员无偿赠送。雄心勃勃的席殊碰到了很多民营企业家都会碰到的问题:从哪里融资?席殊发出了欢迎参股的信号。
  席殊抛出绣球后,引来了不少人的兴趣。但是,由于这些人都是书业的圈外人,“对整个行业的特点都不熟悉”,所以,“目前还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合作伙伴。”席殊说。  
赎买出版特许权
  目前书店的日子都不好过。要不是靠教材的独家发行权,新华书店系统肯定要亏损。体制外的书店也处于简单维持的状态。发行和零售是这样,出版呢?
  中国还没有一家民营的出版社,在高高的政策壁垒下,书商们不得不向出版社“交租子”:“买书号”和“合作出版”。
  虽然政府明令禁止买卖书号和合作出版,但是实际上,这已经成了圈内公开的秘密。前文提到,尚希贤曾讲“摊上80%的畅销书是书商做的”,这个说法也许有些夸张,但是,很多圈内人都持类似的看法,并给了记者一个长长的书单,这里面的很多名字都是我们很熟悉的。没有一个书商有出版权,他们能做书,肯定得买书号或者与出版社合作出版。
  据圈内人讲,目前一个书号的行情大约是2万元。书商拿到书号之后,图书的出版和发行就成了书商自己的事情,从组稿、出版到发行都需要书商自己投资,总投资额大约为码洋的30%左右——发行量越大,成本越低。书商给发行商和零售商的让利较大,一般为五五折左右——而正规出版社的折扣为六五折甚至七折——这样,书商能拿到的利润大约为码洋的15%到25%,如此算来,书商投资的静态利润率超过50%,个别书甚至会超过100%。既然有这么高的利润,花点钱买书号就能为书商所接受了。
  卖书号的出版社一般是那种日子实在过不下去了的。虽然对出版社而言,书号是免费的,但出版社一般还是不愿意卖书号,这一方面是因为有一定的政策风险;另一方面,因为既然人家书商敢拿自己的钱出书,说明此书销路不错,出版社为什么不能跟着书商掺和呢?掺和好了的话,挣的钱肯定不止2万元。
  书商和出版社互相“掺和”就是所谓的“合作出版”。虽然合作出版和买卖书号一样不合规定,但它们毕竟有五十步与百步之别,圈内对“合作出版”已经普遍接受了。据说,除了极个别的出版社之外,大部分出版社都参与合作出版。
  所谓“合作出版”就是书商出选题和书稿,与出版社共同投资,而后分别通过自己的发行渠道发行——一般是出版社通过新华书店系统,书商通过“二渠道”;或者由书商和出版社协议分割发行区域——简而言之,所谓“合作出版”就是书商用自己的选题和部分的市场份额来换出版社的书号,这种“合作”本质上还是不公平的,因为出版社的书号是免费的。
  书商们还发明了一种分工更为细致的方式:出版策划工作室。如果您看到一本书的扉页上有“XX工作室”的字样,这就表明这本书的策划、组稿甚至编辑都不是由出版社做的,而是一些有民间背景的工作室做的。跟传统书商不同,这些工作室并不具体投资出版,而只是把书做到完全可以出版的地步,然后卖给出版社。
  胡舒立是记者的同事,她曾经出版过好几本书,和数家出版社都打过交道,其中有国内最著名的出版社。她把自己最新的一本书《新金融时代》交给了一个“工作室”,那个“工作室”的认真和负责态度显然超出了她的预期,“只有为自己做事情的人才会那个样”,胡舒立高度评价那个民营的“工作室”。
  目前中国在出版领域还是执行比较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不允许没有出版权的单位参与出版,包括前面讲到的读书俱乐部从出版社那里“租版型”也不允许。但是,民间资本还是绕过种种限制,介入出版业。通过“买壳”而上市的诚成集团就是一个现成的例子,该公司参与了共123卷的《传世藏书》的出版工作。
  换一个角度看,中国已经走到了WTO的门槛边上,书业能避免入关的冲击吗?如果我们最终要向国外开放,为什么不先向国内开放呢?事实上,一些有外国、港台资本背景的公司已经开始在中国书业试水,贝塔斯曼就是其中之一。
  “和其他外资企业一样,贝塔斯曼在中国发展的目的是赢利。”上海贝塔斯曼文化实业公司的编辑部经理陆峰博士对记者说。记者是通过电话采访陆峰的,陆显然是上海人,普通话中夹带着好听的吴音。
  据陆峰介绍,贝塔斯曼是世界最大的图书公司,也是惟一堪称国际级的图书俱乐部。跟立足本土的美国图书公司不同,这家德国公司有很强的扩张欲望。这也许是因为德国市场的厚度远不及美国吧。上海贝塔斯曼文化实业公司是合资企业,德方占70%的股份,1997年1月正式成立。
  贝塔斯曼只拿到了在上海经营图书发行的机会,也就是说,它的经营只能限于上海,并且不能染指出版。对于一个雄心勃勃的大公司来说,这显然很不够,虽然如此,它大概可以用自己是惟一获准进入中国书业的外资来安慰自己。好在贝塔斯曼采用的是俱乐部式经营方式,而这种方式并不是很受地域的限制,很快,它便成为中国最大的图书俱乐部了。
  大固然是大——记者估计贝塔斯曼的会员有近100万——但它仍处于发展阶段,还没有赢利。好在花费并不离谱,主要花在广告和吸引新会员的“见面礼”上——新会员有机会以非常优惠的价格得到几本书——记者估算,为了建立自己的会员队伍,贝塔斯曼总共花费了3000万元左右。陆峰不愿透露具体的经营情况,但认为记者的这个估算与事实没有特别大的出入。
  谈到“租版型”时,陆峰讲,公司成立之初,他们想当然地认为可以干,并做了十几本书,但很快就被制止了。因为那被认为是出版领域的事情,而他们没有拿到出版的特许权。
  虽然目前没有赢利,但是陆峰对贝塔斯曼的未来还是充满信心,他认为在数年内就能渡过难关。  
发展是硬道理
  中国每年图书的销售额大约为300亿元,其中大约有45%是中小学教材,也就是说,除了中小学教材之外,整个书业只有160亿元的销售额,对于一个12亿人口的国家来说,这个数额显然太小了。据业内人士讲,这个数字翻一番应该没有什么问题——如果《学习的革命》能完成1000万册的发行计划,那么仅这一本书就能完成2亿元的销售额。
  除了经济大环境的原因外,图书市场如此不振有没有体制上的原因呢?一个行业要兴旺,最主要取决于两个条件:资金和人才。一种好的制度安排应该是那种能够鼓励投资,吸引人才的制度,而书业的制度安排好像不能做到这一点。比如说,为什么要限制民间资本进入出版领域呢?记者仔细地阅读了从1997年2月开始实施的《出版管理条例》,感觉不到它对民间资本有什么歧视和限制,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好像就不是那么回事了。
  “发展是硬道理”,不管怎么说,书业已经成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个市场搞活了,别的不说,至少会有助于拉动经济吧?——用一句时髦的话说。■
  编者注:根据被采访者的要求,尚希贤系假名。本文没有给出一个通过“买书号”或者“合作出版”而出版的书名,也是基于以上原因。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爱的教育这本书的内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