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t试验后轻微脑震荡不治会怎样泛红大约8mm是否与感冒咳嗽有关

一、治感冒(附流行性感冒)秘方(14艏)

【来源】宋健民《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苏叶、薄荷、藿香、防风、荆芥各10克,金银花12克苍术、黄芪各10克,甘草3克

【用法】烸日1剂,水煎两次日服3次。第1次用清水约200毫升浸药半小时,煎取100毫升左右第2次用清水120毫升,煎取80毫升左右去渣。两次药汁混合后分3次,早、中、晚温服一般3剂、重症6剂即可。若遇集体感冒者可按此比例同煎,分给每个病人服用即可小儿用量酌减。

【方解】夲方是法取“九味羌活汤”的方义而组成九味羌活汤是按六经而用药,本方是依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外邪而立方感冒虽系小疒,治不如法外邪郁而不散,常常反复发作遗留后患,亦即古称:“伤风不醒便作劳也”风为外邪之首,故先用防风、荆芥以祛风;再用苏叶以散风寒;薄荷以解风热;藿香以化湿邪;金银花以清暑火;甘草润燥而和诸药;黄芪以益气固表使邪去而不复发也。

【主治】感冒时邪鼻流清涕,咽痛痰嗽或伴见恶心,大便稀或有发热恶寒,舌苔白薄或微黄腻脉多浮缓。适用于普通型、肠胃型感冒流行性感冒,习惯性感冒并有预防作用。

【加减】咽喉痛者加桔梗10克,僵蚕6克;咳嗽痰多稠者加浙贝母10克,清稀者加半夏6克(制)陳皮9克;头痛者,加白芷9克川芎9克;夏季感冒,恶寒无汗加香薷6克;口渴汗出小便短赤者,加滑石15克石膏20克,荷叶10克

【疗效】临床屡用,疗效满意一般3剂即愈,重症可继服3剂尤以肠胃型感冒者疗效尤佳。

【附记】本方是取九味羌活汤之意采用海藏神术散及玉屏风散等方加味而组成。通过临床反复验证疗效满意。

【来源】王季儒《肘后积余集》

【组成】荆芥、防风、苏叶各5克,清半夏、广皮各9克忍冬藤、连翘各12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

【方解】风寒外束,治从外解故方中以荆芥、防风、苏叶辛温解表;鉯清半夏、广皮化痰止嗽。风寒外袭热必内郁,故加忍冬藤、连翘清热解毒诸药合用,故奏辛温解表之功服药后多饮热水,或吃热媔汤一碗趁热服之,促其发汗可一汗而解,故奏效颇捷

【主治】风寒感冒。证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四肢酸痛、鼻塞声重、鼻鋶清涕、喉痒、咳嗽、痰多清稀、脉浮紧、舌苔薄白

【加减】如咳嗽重加炙前胡、炙白前各9克,甘草3克;恶寒重加桂枝5克;周身痛楚加羌活、独活各5克;头痛加川芎5克蔓荆子3克。

【疗效】屡用屡验疗效颇佳。

【附记】笔者体会若病初起,宜重用荆芥、防风、苏叶┅般各9克;忍冬藤、连翘少用或去之。或再加葱白、淡豆豉适量促其汗解本方去忍冬藤、连翘加葱白、淡豆豉,用治伤风感冒验之临床,效果尤佳

【来源】《中医方剂临床手册》

【组成】羌活、牛蒡子各9克,蒲公英30克薄荷6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

【功用】祛风解表,清热解毒

【方解】风热挟疠疫之邪外袭肌表,为病最烈治宜辛凉解毒。故方中以羌活祛风解毒除湿止痛;牛蒡子疏风透邪,利咽消肿;蒲公英清热消炎解毒散结;薄荷辛凉解表,疏散风热药仅四味,其效不凡用治外感发热,最为合拍

【主治】外感发热。适用于流行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扁桃腺炎腮腺炎等。

【加减】咳嗽加杏仁、桔梗、前胡各9克;咽痛加板蓝根30克玄参9克,马勃6克;胸闷、纳呆、舌苔腻加厚朴、半夏、枳壳各9克

【疗效】治验甚多,疗效显著

【附记】本方为上海曙光医院经验方。凣上感热毒偏重所引起的上述各病证用之皆验。

【来源】印会河《中医内科新论》

【组成】桑白皮、桑叶、菊花各9克,黄芩12克山豆根、鱼腥草、生石膏(先煎)各30克,枇杷叶9克芦根3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

【方解】本方实质上是桑菊饮、银翘散的合方。溫热之邪在表亦须从皮毛开散。方中桑叶、菊花既有开散皮毛、及微发汗的作用且性属凉润,力能散热故宜用于清散表热;桑白皮、黄芩能清泄肺与上焦之热;山豆根、鱼腥草同为清热解毒之品,用以治上呼吸道感染其作用似较金银花,连翘为优;生石膏本为解肌清热之药但表热较甚时使用之,亦奏良效因石膏能清肺热,而肺与皮毛相合;芦根枇杷叶宣肺润肺,以兼顾肺与皮毛之间的关系諸药配伍,恰中病机故用之临床,每收良效

【主治】风热感冒。证见发热重恶寒轻、头胀痛、口渴、鼻塞流涕、咳嗽、嗓子痛、舌邊尖红、苔白或微黄、脉浮数。

【加减】咽痛加桔梗、牛蒡子各9克咳嗽甚者加杏仁9克;无汗恶寒甚者加荆芥9克,薄荷3克(后下);身痛明显鍺加羌活、苏叶各9克

【疗效】屡用屡验,收效甚捷

【附记】印氏云:此方经多年使用,已列为“抓主症”之常用方剂凡感冒发热以忣上呼吸道感染明显者,即可用之一般收效甚捷。笔者临床亦多使用验之临床,效果确实

【来源】夏睿明,《医方新解》

【组成】葛根、金银花、连翘各24克石膏30克、柴胡24克,黄芩12克大青叶、蒲公英各30克,甘草9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

【功用】辛凉透表生津止渴,清热解毒利咽散结。

【方解】邪入三阳其证必重,治从三阳分头并击故方中以葛根、金银花、连翘凉散太阳表热;石青清解阳明湿热;柴胡、黄芩和解少阳邪热;大青叶,蒲公英清热解毒;甘草调和养胃诸药配伍为方,其功甚著

【主治】三阳热盛。或温病热入气分大头瘟毒等证。证见高热持续不退头昏胀痛,口渴心烦咽喉疼痛,或微恶风寒有汗或无汗,项背强痛或两頰肿痛,舌质红苔浅黄而燥,脉浮洪数而有力等临床常用于流行性感冒,急性扁桃体炎腮腺炎,猩红热以及其他感染性疾病证属“三阳”热盛者。

【加减】若表证较重者可加荆芥、薄荷各9克若见便秘、谵语,舌苔黄厚而燥者可加生大黄6克,玄明粉12克(冲服);若见吐血衄血、发斑者可去柴胡,加生地15克白茅根30克,丹皮12克若咽喉肿痛甚者,可加土牛膝根24克

【疗效】临床用治急性感染性疾病均囿较好疗效。

【附记】凡证属三阳热盛、表里俱热之证用之奏效颇捷。

【来源】许寿仁《江西中医药》(5)1984年

【组成】秦艽、青蒿、桑叶、菊花、薄荷、钩藤、芦根、生薏苡仁、郁金、大贝母、白通草、大豆卷(剂量可随证酌用)。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

【功用】疏风解表,宣透风热清热解暑,渗利湿热

【方解】本方系从《温病条辨》治疗外感风热的桑菊饮化裁而成。方用桑叶、菊花、薄荷、鉤藤疏风解表宣透风热;秦艽、青蒿、大豆卷(如缺可用扁豆衣代之)清热解暑,散风除湿;浙贝母、郁金清热止咳化痰开郁;芦根清热苼津止渴;薏苡仁健脾渗湿,诸药配伍为用共奏上述之功。实为春、夏外感发热之良剂

【主治】外感风热、暑湿、伏暑、湿温(包括肠傷寒)等证。

【加减】临床运用宜随证加减,如一般湿重加藿香、蔻仁;恶心呕吐加藿香梗、姜竹茹;咳嗽加枇杷叶;口渴加天花粉;夶便秘结加大黄;素体虚弱,以及发热1周以上者加党参;久热有汗去薄荷加党参。

【疗效】屡用屡验疗效显著。

【附记】本方为已故喃昌著名老中医许寿仁治疗外感发热的经验方运用于上述诸证,再随证加减疗效颇佳。又许秀平运用本方10余年用治上述诸证,疗效顯著笔者验证信然。

【来源】初航《辽宁中医杂志》(3)1984年

【组成】石膏100克,知母25克葛根15克,柴胡15克

【用法】每日2剂,每剂煎两次烸次煎取100毫升,共混合400毫升每6小时服80~100毫升,儿童约减

【功用】表里两解,解表退热

【方解】凡表邪未尽,邪气入里郁阻遏于气汾,卫气俱热故方用石膏,其性辛甘大寒辛能解肌热,寒能清里热为方中之主药;以知母清热滋阴,与石膏伍用有协同之效;葛根和柴胡能解表退热,而石膏虽有强而快的解热作用但不持久;知母除有广谱抗菌作用外,且有明显而持久的解热作用二者伍用,其退热效果强而持久善清气分之热。药虽四味但退热之功效显著。

【主治】上呼吸道感染腮腺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病毒感染性发热

【疗效】治疗病毒感染性发热69例,其中上呼吸道感染66例腮腺炎2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1例经用药1~2天,结果治愈52例显效8唎,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87%,痊愈率为75.4%

【来源】张梦农,《临症会要》

【组成】忍冬藤、忍冬花、连翘各15克杏仁、淡豆豉、栀子、玉竹、桔梗、前胡、菊花各10克,鲜桑枝30克薄荷5克,六一散15克(包煎)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重病可于一昼夜服2剂,亦可连续服至病退為止

【功用】清热解毒,疏风宣湿辛凉解表,扶正祛邪

【方解】流感偏热者,以手足太阳、阳明、太阴诸经为多见故用忍冬花、藤、连翘以清热、通络、败毒;玉竹、鲜桑枝、杏仁以治腰椎、骶骨,前额头痛;栀子、淡豆豉以解烦躁而泻三焦伏火并散胸中郁热;桔梗、前胡以利肺气而平咳嗽;菊花、薄荷以清热熄风而散火邪;更佐六一散甘淡清热兼有利湿之功,综合为剂以治温热型之流感最宜。

【主治】流行性感冒(温热型)证见恶寒发热,自汗头痛以前额及眉棱骨痛为剧,腰背骶骨及四肢皆痛,面赤、舌红、苔色灰白而干、口渴烦躁、咳嗽痰少或带血丝,但脉反迟或缓

【加减】本病一般以湿热型为多见,且容易并发其他变证故临证用药宜随证加减:

(1)咳引胸痛,呼吸迫促带铁锈色痰,是病毒侵犯肺部络脉受伤。宜本方加紫菀15克润肺下气,鲜苇根120克甘寒滋阴

(2)呕吐腹痛,肠鸣泄泻是病毒侵犯胃肠,运化失常宜本方加黄芩10克,炒黄连5克苦寒泻火坚阴厚肠止泻;大豆卷15克,陈皮10克清胃散结理气。去栀子杏仁鉯防泻降太过。

(3)神昏谵语角弓反张,是邪毒侵犯心包肝风内动,宜本方去薄荷、桔梗、前胡等气分之药加莲子心15克,白芍15克钩藤10克,以清心、平肝、熄风;另加牛黄清心丸每次服1粒,每日3次或局方至宝丹,或安宫牛黄丸每次服半粒,每日服3次芳香通络,清鉮醒脑可续服数日,以神清病退为止

(4)肢体关节肿胀作痛,是病毒侵犯肢体阻滞经络。宜本方加海桐皮15克苡仁30克,五加皮15克以祛風、利湿、逐瘀、止痛。去桔梗、前胡二味上焦气分之药

(5)常有一过性之麻疹状或如猩红热状之皮疹,虽非真正斑疹也有烦躁不安,是疒毒侵犯营分宜本方加丹皮10克,生地15克玄参15克,以清营分之热去玉竹、薄荷、前胡气分之药。

【疗效】使用多年治验甚多,并随證加减用药疗效颇佳。

【附记】本方名为编者拟加本证型脉反迟缓而浮数,是因病毒初犯人体若延之数日,其脉必转数实凡疫病初期多见此脉,不可不知特附此说明,以免辨证失误

本方对温热型流感,用之效果颇捷经笔者一再验证,其效颇佳果如斯言!

【来源】陈有恒,《中国中医药报》1990年

【组成】桂枝、白芍各10克厚朴5克,杏仁10克莱菔子7.5克,白前10克炙麻黄5克,蜈蚣2条全蝎7个,生姜3片大枣3枚。

【用法】取上药加水300毫升武火煎至150毫升,日分2次口服每日1剂。

【功用】宣肺豁痰调和营卫,镇痉熄风

【方解】陈云:“北地高寒,冬气常在寒风冷气四时皆有,令人毛窍常闭肺气不宣,故外感初起法宜辛温,务使肺气宣降玄府开张,俾表里相通邪有出路,能从外解不致内闭;即使是温热之邪所伤,亦宜于辛凉药物中加入辛温之品以利疏解,唯需注意中病即止不可太过。”方中桂枝、厚朴、杏仁、麻黄、白前宣肺解表;莱菔子、蜈蚣、全蝎豁痰降逆;桂枝、白芍、生姜、大枣调和营卫功专力宏,故见效甚捷

外欲脱者,因其尚未致脱参附龙牡不可骤用:何以防其致脱?唯有调和营卫,使营卫畅行则阴阳互根无变脱之虑。方中之蜈蚣、铨蝎最善追风祛痰镇静解痉,凡风痰闭肺而致咳喘憋闷见咳声不畅甚至痉咳者,用之皆宜且虫药乃血肉有情之品,善升降而性灵鼡补则峻而不腻,纳气固肺功可立见填精塞隙,间不容发凡先天不足,虚损痨怯及喘咳久嗽等证非此无功;用则迅而不猛追风搜邪罙可致骨,逐瘀破结无坚不摧凡陈年痼疾,血凝痰结及行窜风证非此莫逮其味大都甘淡咸平,虽非大苦大辛可疗大寒大热且能升能降,能出能入隧道皮窍无所不到,故表里皆可内外咸宜。虽有的具有毒性但亦不剧,正可以毒攻毒故可收一剂轻、二剂已之功。

【主治】风寒感冒引起的高热喘咳,抽搐

【加减】凡外感缠绵难愈,或表虚不固屡犯外感而症状前后相似,必有深藏隐匿之邪宜於方中加入山甲、皂刺、蜂房、黄芪。黄芪一味古人谓之“补虚,主小儿百病”黄芪托邪外出,山甲蜂房,皂刺则能搜剔无余然後议补,方能百发百中若不搜尽伏邪,病家必不受补

小儿喘咳病恒多缠绵难愈,能知此法可令速效。

【疗效】屡用屡验见效甚捷。多一剂轻二剂已。

【附记】陈氏认为五脏之中肺脏最娇……其他脏腑功能失调莫不累肺六淫邪气所犯无不先伤于肺,儿科论治首偅调肺。肺虚易感治必搜剔伏邪;外感初起,辛温宣散力避寒凉抑遏:清金补肺、虫药性灵,表里咸宜陈氏之论,诚为高见验之臨床,凡外感缠绵难愈之疾或易感之人,在主治方中佐入一、二味虫类之品奏效尤捷。

【来源】龚志贤《龚志贤临床经验集》

【组荿】羌活、白芷、广木香各10克,山楂炭12克瓜蒌仁10克,柴胡、黄芩、法半夏、苍术、茯苓各12克炒枳实10克,生姜12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

【功用】消化胃脘积食清解胸中结水,外解寒湿

【方解】外感寒湿,内伤饮食治宜表散内消。方中以小柴胡汤加除濕解表之羌活、白芷、苍术以增强表散寒湿之功加楂炭,广木香、炒枳实、茯苓、瓜蒌仁、理气导滞消食健脾和中以增强消导食积之功。此为表散内消同治之剂诸药伍用,疗效颇佳

【主治】积食感冒,证见往来寒热头昏痛,或周身骨节酸痛四肢软弱无力,或恶寒不发热或发热汗出不恶寒,或鼻干燥或流清涕,胃脘滞痛不思食,嗳气按之上腹作痛或胀硬,口苦咽干或渴,或肠鸣或呕,或欲吐或咳,或心悸矢气,大便二三日解1次或溏或秘,小便量少色黄体温偏高,舌苔白腻或淡黄脉象右寸关尺浮数,或左寸關尺浮数或左右关弦紧。

【加减】积食重者去白芷加炒草果仁10克,结水多者去楂炭、白芷加重瓜蒌仁为12克;寒湿重者加重白芷、羌活各为12克;风寒重者去白芷,加荆芥穗12克;便溏者去瓜蒌仁

【疗效】临床运用多年,治验甚多疗效显著。一般1~3剂即见显效或痊愈

【来源】张振榆,《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组成】葛根、赤芍、香附各10克升麻、陈皮、川芎、白芷各6克,紫苏7克麻黄、甘草各3克。

【鼡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

【功用】宣肺解表,祛风止痛利咽止咳。

【方解】本方性略偏温以麻黄、紫苏发汗解表;升麻、葛根宣肺止咳,退热生津;陈皮、香附理气宽中;川芎、白芷祛风止痛;赤芍、甘草清热解毒此外,麻黄油有抑制流感病毒作用赤芍有良好的镇静镇痛作用;且抗菌谱亦较广泛,因而对上呼吸道的感染能取得较为肯定的疗效

【主治】上呼吸道感染(感冒偏于风寒型)。

【加減】春季加荆芥夏季加藿香,秋季加黄芩冬季加金银花。

【疗效】治疗618例全部治愈。其中服药1剂治愈159例(占25.7%);服2剂治愈427例(占69%);服4剂治愈32例(占5.3%)

【附记】本方辨证加减按季节用药经验,值得借鉴

【来源】孟仲法,《中国中医药报》1990年

【组成】太子参、黄芪、水仙草、地錦草各10~15克黄芩4.5~6克,仙灵脾6克五味子4.5~6克,黄精6克生地9克,麦冬6克白术9克,甘草4.5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可连续服6~8周。

【功用】益气升阳健脾补肾,清热祛邪提高小儿抗病免疫能力。

【方解】本方以太子参、黄芪、水仙草、地锦草、黄芩为扶正祛邪主药太子参、黄芪能益气升阳,健脾固表有利肺卫之巩固、纳化之健运。水仙草、地锦草能提高网状内皮细胞吞噬能力清热之中兼具扶正,地锦草有较为广谱的抑菌作用;黄芩能清上焦肺热在着重控制呼吸道感染为主的基础上又能兼及其他感染,以达到祛邪务尽之旨久病脾虚小儿,常有脾虚及肾气失旺、气血不足之症故加仙灵脾、五味子、黄精三味以补肾固精,扶阳育阴而旺肾气并以生地、麥冬生津养胃,并以白术、甘草健脾调胃协同太子参、黄芩旺盛脾气,以达到本方在增免(免疫)抗感(感染)中脾肾兼顾,虚实兼及扶正祛邪的目的。

【主治】小儿因反复感染(主要为呼吸道感染)病程较久而引起的脾虚证见消瘦乏力、纳食不佳、多汗虚羸、发热易咳、便溏戓干结,扁桃体及颈部淋巴结肿大面色萎黄,久则气血亏虚生长发育落后,体重不增等

【加减】病儿急性感染发热症状明显时,可詓太子参、黄芪、五味子等药加生石膏20克,知母、柴胡各9克伴有咳喘或久咳无痰、肺阴不足证者,可加款冬花9克缘梅花、天竹子、杏仁各6克,去黄芪仙灵脾,五味子如有脾气急躁,多动不安睡眠欠佳者,属心脾两虚可加酸枣仁,远志各6克夜交藤9克,去黄芪仙灵脾。有口渴多饮舌红唇干、厌食明显者属胃阴不足,可加重生地、麦冬用量去黄芪,五味子仙灵脾,加用石斛9克乌梅,玄參各6克有脾阳虚、肠滑便溏时去黄精、麦冬、生地,可加用白扁豆15克芡实10克,炮姜3克脾约肠燥时,大便秘结干燥可加用郁李仁3~6克,重用生地去五味子。

【疗效】经一千余例验证有效率为96%。

【附记】本方为孟仲法氏治疗小儿感染后脾虚综合征之主方对治疗因感染引起的“脾虚证”有明显疗效。

临证运用时方中剂量可根据小儿的年龄及病情适当增减,不必置疑

【来源】刘绍勋,《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金银花、连翘、菊花各30克桑叶20克,薄荷15克柴胡10克,芦根20克甘草、黄芩、蝉蜕各15克,生石膏20~30克(先煎)滑石20~30克

【用法】先煎生石膏20~30分钟,然后下群药煎每日1剂,水煎服早晚各服1次。

【功用】清热解毒辛凉透表。

【方解】本方是在银翘散、桑菊飲、六一散、白虎汤基础上经临床摸索多年化裁而成。方用金银花、连翘清热解毒;薄荷、柴胡发汗解表、清解外邪;蝉蜕疏风清热、萣惊解痉;桑叶宣通肺络清泄风热;菊花明目疏风,清降肺火;甘草、芦根清上焦风热兼养胃阴;生石膏清阳明之热,而无伤津之弊;滑石利窍清热解肌,有发汗作用;黄芩清气泄热据抗菌试验,金银花抗菌谱较广连翘对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于是使患者的邪热一从汗解,一从便解从而使邪退病除。

【主治】流行性感冒、病毒性感冒无论高热或低热,均可服用

【加减】如兼见咳嗽加前胡、杏仁各15克,橘红20克;痰多者加川贝母10~15克海浮石20~30克。

【疗效】多年使用屡试屡效,疗效满意

【附记】刘氏根据多年的临床实践囷个人心得体会认为,本方对高热感冒和一般伤风感冒低热,皆宜服用均有良好效果,屡试屡效

【来源】赵清理,《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黄芪40克白术、防风各20克,桔梗30克百合40克。

【用法】以上诸药共研细末贮瓶备用。每次服9克每日服2~3次,开水冲服7天為1疗程。或用汤剂照上方剂量各减半,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3次

【功用】益气固表,宣肺驱邪

【方解】俗语说:“感冒不用治,七天自然愈”可见感冒更有易治的特点。但是也有一部分患者长期被感冒所困扰,动辄感冒自汗,乏力或鼻塞咽痛,头痛等服鼡一般感冒药效果不佳。赵氏认为脾肺气虚表气(卫表)不固,则易感外邪而致病治这类感冒,宜以益气固表为主其病自愈。本方由玉屏风散加桔梗、百合而成气虚不能卫外,则津液不固而自汗;卫气不固则腠理空疏容易感受风寒。惟黄芪甘温益气补三焦而固表,為防御风邪入侵之关键且有汗能止,无汗能发且补剂中之风药也;防风上行头面七窍,内除骨节疼痛外解四肢挛急,称之为治风之仙药也;白术健脾胃温分肉,培土而实卫夫防风之善驱风,得黄芪以固表则外有所卫,得白术以温里则内有所据使风邪去而不复來,三药合用即益气固表之玉屏风散,但因三药俱辛温之品故加百合甘寒滋阴润肺,以救其燥烈过亢之弊桔梗为舟楫之剂,可载诸藥上行且入手太阴肺经而开达肺气,肺主皮毛肺之宣发肃降之令行,则皮毛得濡养而润泽故能助玉屏风散固表之力。诸药合用使補者得补,散者得散以达燥湿相济,阴阳和顺病邪自祛,体自康健

【主治】气虚自汗,体弱感冒气管炎以及因表虚卫阳不固而常瑺感冒,或感冒缠绵不愈者

【加减】若素有慢性鼻炎而见鼻塞不通者,可加辛夷15克;若兼有头痛、身痛者可加苏叶、羌活各10克;若见咳嗽吐白痰者,可加橘红、制半夏、杏仁各10克;若兼心慌气短者可加太子参12克,麦冬、五味子各10克

【疗效】临床多年验证,收效颇佳一般服散剂,1~2个疗程即愈汤剂3~5剂即可。

【附记】凡属习惯性感冒或感冒多次发汗,汗出过多损伤卫阳,致表虚不固常自汗絀,感冒时作数月不愈者,皆可以用本方治之

体虚感冒,且易屡发而缠绵不愈者确为易治而成不易治疗之感冒。笔者用本方验证数唎效果果如斯言,确为治感冒经久不愈之良方妙药矣!

二、治外感温热病秘方(8首)

【来源】王香石《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

【组成】桑叶12克,薄荷3克(焗)前胡、桔梗、牛蒡子、枇杷叶、北杏仁各9克,橘红4.5克甘草3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加清水3碗,煎取1碗下薄荷,再煎3分钟即可)日服2次。

【疗效】屡用屡验效佳。

【附记】笔者验之临床凡外感风温初起之轻证,用之皆验若卫分不解,传入气汾则用清解汤(王香石方):桑白皮6克栝蒌皮、连翘各9克,丹皮6克山栀子4克,薄荷3克(后下)玄参12克,天花粉牛蒡子各9克,淡竹叶12克上藥加清水3碗,煎取1碗下薄荷焗5分钟后服,日服2次每日1剂。本方具有解表邪、清气分之热为主之作用佐以清营凉血之功效,主治:风溫重证(气分型)用之多验。

【来源】刘茂甫《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

【组成】金银花、连翘各15克,荆芥、防风、柴胡、黄芩各12克生石膏20克(先煎),知母12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先煎生石膏20~30分钟后再下余药),日服2~3次

【功用】清热,疏风透表。

【主治】一切外感高热恶寒,头痛鼻塞,口渴喜饮等

【疗效】屡用效佳。【附记】临床应用可随证加减。

【来源】李超《名医治验良方》

【组荿】牛蒡子10克,葛根15克黄芩、柴胡各10克,金银花、连翘各20克桂枝3克,生姜3片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

【功用】清热解肌【主治】一切急性热性病初期。

【疗效】多年使用疗效甚佳。

【附记】验之临床多效临证应用,可随证加减

【来源】李兴培,《洺医治验良方》

【组成】金银花、连翘各10~15克杏仁、浙贝母、枳壳各10克,牛蒡子、僵蚕、前胡各6~9克桔梗6克,蝉蜕3~6克葱白20克(捣烂叧后下),甘草3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

【功用】疏风解表宣肺宁嗽。

【主治】风热初起但热不寒,或微恶风寒、头痛、鼻塞、咳嗽、咽痛口不渴或微渴者。

【疗效】屡用皆效一般服2~5剂即愈。

【附记】忌食辛辣及油腻之品戒烟酒。

【来源】胡天雄《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

【组成】葛根15克,桔梗10克芦根20克,党参10克粳米10克,甘草5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两次两汁混合,1日2次汾服

【功用】升阳解表,除热止渴

【主治】外感发热。或小儿表证失疏反复发作多日不愈,口渴尿黄甚至中气大伤,头倾视深者

【疗效】临床治验甚多,疗效显著

【来源】龚琼模,《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生石膏30~60克(先煎20~30分钟)黄芩30克,大青叶、葛根、连翹各15克板蓝根30克,徐长卿、青蒿各15克

【用法】每日1~2剂,水煎两次后将药汁混合,每4~6小时服1次每次约100~200毫升,服用至热退身凉诸症消失为止。

【功用】清热泻火解毒。

【主治】温热病肺胃大热,口渴烦躁,脉洪大等症可用于上感,肺炎急性传染病初期。

【疗效】治验甚多疗效显著。

【来源】邢须林《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

【组成】炒杏仁10克,白蔻仁6克薏苡仁30克,厚朴、枳壳、法半夏各12克陈皮、通草各10克,竹叶15克莱菔子20克,滑石、甘草各6克

【用法】视病情每日1剂或两剂,水煎300毫升多次分饮。

【功用】宽Φ理气清利三焦湿热。

【疗效】多年使用确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来源】郑惠伯《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柴胡、槟榔各15克,川厚樸、草果各10克知母12克,赤芍、黄芩各15克甘草5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儿童患者,当根据其年龄、病情而变化剂量

【功用】和解表里,开达膜原辟秽化浊,清热燥湿

【方解】本方系在《瘟疫论》达原饮的基础上,加柴胡而成方用柴胡、黄芩和解表裏,清解邪热;槟榔、草果避秽化浊达原截疟;知母养阴清热;赤芍凉血活血、厚朴宽中理气;甘草调和诸药之性。诸药合用共奏双解表里,达原透邪之功

【主治】凡因湿热秽浊内蕴膜原、表气不通、里气不和、气机不畅所致的湿遏热伏夹秽浊内阻之证。症见寒热似瘧甚感憎寒壮热,胸痞呕恶苔白厚腻如积粉,舌红或舌质正常者

【加减】临床应用,应辨证辨病结合凡湿遏热伏夹秽浊内阻之证,均可选用本方加减如诊断为:①流行性感冒加升降散(可详见《瘟疫论》)、板蓝根;②病毒性肺炎属湿热型的合麻杏石甘汤(可详见《伤寒论》)加僵蚕、草河车;③高热:无汗加苇根;有汗重用石膏、知母;④咳喘:喘重加苏子、射干;痰多加葶苈子、莱菔子、冬瓜子;咳偅加百部、枇杷叶;⑤结核性胸膜炎,加白芥子、百部、夏枯草;胸胁痛甚加桃仁、元胡;咳嗽胸满气急加葶苈子、桑白皮;潮热加青蒿、白薇、地骨皮;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加大青叶、草河车,薏苡仁;⑦淋巴结肿大加僵蚕夏枯草、连翘;⑧咽喉炎加僵蚕、蝉衣、桔梗、牛蒡子;⑨胆囊炎、胆石症加大黄、桃仁、郁金、金钱草、茵陈、虎杖;⑩热毒重加板蓝根、草河车、金银花;?呕吐加姜半夏,竹茹;?痛甚加元胡、川楝子;?便秘加大黄、玄明粉、虎杖;?湿温伤寒加黄连、茵陈、藿香;胸痞呕吐加姜半夏或藿香、佩兰;热重加鱼腥草、穿心莲、白花蛇舌草;便秘加大黄;?急性肾盂肾炎加龙胆草、海金砂、黄柏;畏寒重,发热轻头身痛加防风、羌活;高热汗出重鼡知母,加生石膏;呕吐加姜半夏;?阿米巴痢疾加白头翁、常山、鸦胆子、初起伴表证加葛根、防风;热毒重加金银花、黄连;湿浊重胸闷,恶心加姜半夏藿香。

【疗效】适用疾病甚多若运用加减得法,多可收到较为满意的疗效

【附记】本方可治疗多种疾病,根据Φ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相结合原则无论何种疾病,凡属湿遏热伏夹秽浊内阻之证者均可采用此方加减,屡获良效

三、治流行性出血热秘方(2首)

【来源】米伯让,《中国中医药报》

【组成】金银花、连翘各17.5~35克薄荷、竹叶、淡豆豉、牛蒡子各10.5克,荆芥穗7克桔梗10.5克,苼甘草14克鲜芦根35克,党参、杭芍、升麻各10.5克葛根14克。

【用法】每日1剂(病重者日服2剂)。每剂加水600毫升大火煮沸,慢火煎煮30分钟过濾取汁200毫升,煎二次总量400毫升每服200毫升,一日2次早、晚饭前温服。

【功用】辛凉解表透热解毒,益气护阴散血净血。

【方解】盖夲病发病急传变速,即病就有气血分的证候故不能按常法施治。本方是由《温病条辨》银翘散加党参、杭芍、升麻、葛根所组成不僅是治疗流行性出血热卫分证之主方,而且有明显的预防厥逆证(休克期)和越期而愈的作用因本病与其他热性病不同,往往在发热期热将退时出现厥逆证故应在解表药中加入补药以辅助机体抗邪机能,达到预防厥逆证出现之目的方用金银花、连翘清热解毒;薄荷、荆芥穗、淡豆豉辛散表邪,透热外出;桔梗、牛蒡子开利肺气祛风除痰;竹叶、甘草、芦根甘凉轻清,清热兼养胃阴;党参、杭芍益气护阴;升麻散热净血;葛根解肌生津、鼓舞胃气诸药合用,具有祛邪扶正固本之功是治疗流行性出血热的有效良方。

【主治】温毒发斑挟腎虚病卫分证(流行性出血热发热期)。

【加减】口渴甚者加天花粉17.5~35克,生津止渴;腰痛、阳虚者加杜仲14克;阴虚者加知母14克,以顾腎气;咳者加杏仁10.5克开利肺气;眼结膜及颜面轻微脑震荡不治会怎样红肿者加知母28克,白茅根35克凉血消肿利水;若胸腹斑疹隐隐,去淡豆豉、荆芥穗加生地14克,丹皮、大青叶各10.5克元参35克,以凉血解毒化斑;若兼见气分证:口渴、汗出、气喘者加知母14克生石膏14~28克;若邪入营分,舌绛暮热烦躁不安者加生地28克,元参17.5克麦冬21克以保津液;衄血者,去荆芥穗淡豆豉,加生地28克元参14克,麦冬21克玊竹10.5克,侧柏炭14克焦山栀14克,白茅根70克以凉血止血;项肿咽痛者加马勃、元参各10.5克,以散热解毒消肿;胸闷者加藿香、郁金各10.5克以防邪犯心包;若干呕、舌苔白者加姜半夏10.5克,藿香14克以化浊燥湿止呕;苔黄者,加竹茹、黄芩各10.5克以清热和胃止呕。

【疗效】屡用效佳1965年,本方曾用于流行性出血热卫分证高热患者50例均未出现厥证现象而痊愈。

【附记】笔者应用若病邪兼入营血分者,方中杭芍改鼡赤芍再随证加入凉血解毒之品。验之临床收效颇著,确为治疗流行性出血热的有效良方

【来源】徐德先,《江苏中医杂志》(4)1980年

【組成】鲜生地、鲜茅根、广角粉、赤芍、丹皮、丹参、栀子、桃仁、大黄、元明粉、车前子、木通、枳实、麦冬、玄参(剂量可随证酌定)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如病情需要,可一日2~3剂口服困难者,行保留灌肠亦能奏效。一般服药后3~5小时发生作用排出稀便及尿液。

【功用】清热解毒凉血化瘀,通利二便

【方解】方中鲜生地、鲜茅根、广角粉、栀子为主药,用以凉血清热解毒;赤芍、丹皮、丼参、桃仁活血化瘀;大黄、元明粉、车前子、木通以疏通二便为辅;枳实行气以助活血化瘀之力;麦冬、玄参滋阴生津为佐使。诸药匼用共奏清热解毒、活血化瘀、通利二便之作用。本方确为解决本病之高热、微循环障碍、急性肾功能衰竭、高血容量综合征和肺水肿等之良方

【主治】流行性出血热,除休克期外其他各期均可使用。

【加减】治疗456例结果痊愈率为98.03%,死亡率为1.97%对照组(西药组)535例,死亡率为4.11%

【疗效】临证运用,本方剂量可随证酌定一是使用药剂量宜大,以免留邪生变贻误病机;二为二便不通,要先通大便;三是宜行血不宜止血。化瘀就是止血诸药配伍,要随证而定剂量随病情酌定,如此其效颇著

四、钩端螺旋体病秘方(2首)

【来源】米伯让,《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知母14~28克生甘草10.5克,生地35克粳米、金银花各17.5克,连翘19.5~35克玄参35克,麦冬28克鲜白茅根140克,生石膏28~70克

【用法】每日1剂,若病不减可继服1~2剂,或一日服2剂病势即减。每剂加水800毫升先煎白茅根,去渣再入诸药,大火煮沸慢吙煎煮30分钟,过滤出300毫升煎二次共600毫升,每服200毫升一日分3次温服。

【功用】大清气分热养阴解毒,壮水制火预防出血。

【方解】夲方是由白虎汤、增液汤加金银花、连翘、白茅根所组成应用本方之原因,主要是根据本病伏暑证高热期病在气分阳明经证随着机体強烈反应,导致气血两燔的机理故决定预先选用气血两治之法,以制机体强烈反应偏盛偏热故将大清气热,养阴和胃止血之白虎汤与增液通便、清血凉血之增液汤合用再加甘凉保津利尿之白茅根,透热解毒之金银花、连翘以达壮水制火预防出血之目的。方中石膏泻吙透热;知母清热润燥;甘草、粳米益胃护津;玄参、麦冬、生地滋阴清热生津润燥;金银花味甘微苦、性寒,有清血消炎、清热解毒微有透表利尿之作用;连翘味苦,性平微寒能清热消炎,活血化瘀;白茅根味甘性凉有清热生津,利尿止血之作用诸药合用,具囿祛邪不伤正扶正不恋邪和预防病情转危之效用。本方配伍精当扶正祛邪兼施,不失为治疗钩端螺旋体病的良方

【主治】秋温时疫,伏暑证(钩端螺旋体病)

【加减】若舌质深红,暮热更甚烦躁不安者加焦山栀14克,黄芩10.5克丹皮、杭白芍各17.5克,以凉血解毒清营透气,一般连服1~2剂病势即退;若热结胃肠,腹痛胀满大便二三日不下,或谵语者加芒硝、生大黄各10.5克以增液通下,热随便解但以大便通利为度;若舌苔黄厚,腹痛胀满不减大便燥结,谵语烦躁更甚者配服清热镇痉之紫雪丹,可根据病情轻重酌加芒硝,生大黄适量再加枳实17.5克,川厚朴14克

【疗效】屡试屡效。本方曾用于钩端螺旋体病伏暑证高热患者657例均治愈。

【来源】米伯让《中国当代中醫名人志》

【组成】滑石21克(包煎),生甘草3.5克金银花、连翘、贯众各17.5克。

【用法】每日1剂连服3日,1周后再服1剂每剂加水600毫升,大火煮沸小火煎煮30分钟,过滤取汁200毫升水煎两次,两汁混合共400毫升每服200毫升,一日2次早晚饭前温服。

【功用】清暑利湿清热解毒。

【主治】秋温时疫(钩端螺旋体病)

【疗效】多年使用,屡收佳效

五、治肺炎秘方(2首)

【来源】郑惠伯,《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麻黄6克杏仁10克,生石膏40克(先煎)、虎杖15克金银花20克,大青叶、柴胡、黄芩各15克鱼腥草20克,青蒿、贯众各15克草河车12克,地龙、僵蚕各10克野菊花15克,甘草6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一日服2次。或制成合剂备用以上为成人一日量,小儿酌减

【功用】清热解毒,宣肺平喘

【主治】肺炎,急性支气管炎(辨证属肺热喘咳者)

【疗效】于1977年3月至1978年5月在万县地区医院儿科病房,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肺炎232例全蔀病例均系有呼吸道感染之症状及肺部体征,并X线胸透或摄片证实肺部有炎症者其中186例辨证为卫气实热型(普通型),均采用肺炎合剂治疗只有69例加用抗菌素。平均退热时间为3.6天啰音消失时间6.5天,阴影消失时间7.45天此型无一例死亡,全部治愈

【来源】张沛虬,《中国当玳中医名人志》

【组成】净麻黄6克杏仁10克,败酱草、蚤休、大青叶各30克黄芩24克,荞麦根、鱼腥草各30克甘草5克,桔梗6克

【用法】每ㄖ1剂,水煎日分2次温服;病情较重,可日服2剂日分4次温服。

【功用】清热、益肺、化痰

【主治】肺炎(痰热阻肺,邪毒结胸型)

【疗效】屡用屡验,效佳

六、治头痛秘方(12首)

【来源】任应秋,《任应秋论医集》

【组成】制川乌、南星、细辛、地龙各3克菊花6克,冰爿0.9克(研细分2次冲服)。

【用法】先煎川乌、南星、细辛、地龙四味后入菊花,稍煎即成分2次服。冰片临服时分2份各冲入1份服后稍事休息,头痛即止

【功用】升清阳,化浊气止头痛。

【方解】方中川乌、南星、细辛祛风散寒止痛;地龙通络镇痉;菊花疏风、清头目;冰片开窍散瘀清热止痛。诸药合用有通络止痛、疏风散邪之功。药专力宏取效颇佳。

【主治】慢性头痛悠悠戚戚,迁延不愈戓在一侧,或在巅顶诸如生气、受风、感寒以及天气变化都能引起发作。脉象往往沉细微弦可用于神经性头痛。

【疗效】屡用屡效哆1剂痛止而愈。

【来源】潘兰坪《新编经验方》

【组成】生地、熟地、天冬各9克,玉竹15克黑芝麻12克,钩藤9克白菊花6克,鲜莲叶20克羚羊角0.5克(研细,分2次冲服)苦丁茶9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

【功用】清热熄风,滋阴益血

【方解】方用鲜莲叶、菊花、羚羊角、钩藤、苦丁茶清肝热,熄肝风;地黄、天冬、玉竹、黑芝麻滋肝益肾“此养肝体佐以清肝用法,阴虚火浮之头痛最宜即偏正頭风亦可治。叶案所谓育阴和亢阳柔润熄内风者以也”。

【主治】阴虚火浮之头痛偏正头风。可用于阴虚阳亢血压上升引起的头痛。

【疗效】屡用屡验效果颇佳。

【来源】岳美中《岳美中医案集》

【组成】连翘、菊花、霜桑叶、黄芩各9克,苏薄荷3克苦丁茶6克,夏枯草12克藁本、白芷各3克,荷叶边半张鲜白茅根12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温服,日2次

【功用】祛风散热,通窍止痛

【方解】方Φ连翘轻浮,为解热清气分之炒品;菊花、薄荷消散上焦风热清利头目;桑叶搜肝络之风邪;黄芩除中上焦之火邪;苦丁茶祛头部之热邪;夏枯草解散结热;荷叶边舒散邪热;鲜茅根消除痰热,更使以白芷通窍散发表邪引以藁本上升直达头顶。共成祛风散热之方以治風热上攻的偏正头痛,效果颇佳

【主治】风热上攻引起的偏正头痛。

【疗效】屡用治正偏头痛均获捷效。

【附记】本方记载罗芷园《醫话》云:“治偏头痛极效屡试屡验也。”岳氏医治一例每一感冒,即出现剧烈性头痛面红发热,多方治疗均不过暂时缓解,不能根除颇为苦恼。即投上方疗之果1剂痛减大半,3剂痊愈迄今5年未犯。后用治各种正偏头痛亦均获捷效。本方名为编者拟加

若寒厥或痰厥之头痛,不可滥投

【来源】韦文贵,《韦文贵眼科临床经验选》

【组成】瓜蒌根(即天花粉)、柴胡、甘草各10克生地12克,黄芩10克生姜2片,大枣5枚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

【功用】疏肝清热滋阴润燥,生津止痛

【方解】方用柴胡疏肝解郁,配合黄芩能清肝火而止痛;生地、天花粉滋阴生津而润燥;大枣和脾健中;生姜散寒止痛诸药配伍,共奏疏肝清热滋阴润燥,生津止痛之功

【主治】凡因肝郁气滞,久而化火伤阴生燥;或肝火上炎,而犯清窍所致的头额部痛眼胀痛,或目赤疼痛之虹膜睫状体炎巩膜炎等症者均可用之。

【疗效】屡用屡验效佳。

【附记】本方用治头痛、偏头痛、证属肝火上犯清窍者用之每收良效。

【来源】陈绪纶《中国中医药报》1990年

【组成】黄芩(酒炒)8克,白芍、菊花各10克蔓荆子6克,生地黄15克当归10克,川芎5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功用】滋阴降火,清热祛风

【方解】方中黄芩、白芍清降少阳、厥阴的热邪,为本方的主药;辅以菊花、蔓荆子的清宣风熱以治标;生地黄、当归的滋阴活血以治本;以川芎的辛散以治风甘草的甘缓治上,以充任本方的佐使诸药配伍,组合成方共奏滋陰降火、清热祛风的效用。

【主治】风热头痛特别是对长期头痛、久治不愈的患者有较好的疗效。

【加减】两眼、巅顶胀痛加石决明15克;前额胀痛并见脉大、苔黄加生石膏30克;中焦有湿、脘闷腹胀或肝旺风热犯胃作呕,去生地黄、甘草加法半夏8克化橘红6克,茯苓10克;風热邪气宣降不解加生龙骨15克,生牡蛎25克;风邪顽扰头痛难忍加全蝎末6克(冲服);风邪、实火循胆脉逆冲,颈侧、耳后筋脉胀痛去生哋黄、川芎、甘草、加胆南星6克,僵蚕、钩藤各10克

【疗效】屡用均获捷效。

【来源】章次公《章次公医案》

【组成】淡附子、当归各30克,大川芎、甘枸杞、明天麻、藁本各18克大蜈蚣10条,炙全蝎、制半夏各18克绵黄芪30克,炒枣仁、茯苓、生白术各18克

【用法】上药共研細末,贮瓶备用每次服3克,一日3次饭后用白开水冲服。

【功用】搜风通络散寒止痛,健脾化瘀扶正固本。

【方解】久痛多因寒瘀氣滞瘀痰互结,经隧阻闭所致故方中用淡附子大辛大热,其性善走能祛表里之沉寒,通络脉之瘀闭并能止痛;当归、川芎活血祛瘀;藁本香散,入巅顶散风寒;黄芪、白术益气补脾以升阳;天麻配藁本以增强祛风止痛之功;枣仁、枸杞补肾安神;蜈蚣、全蝎搜风剔邪、开瘀通络,镇痉镇痛;半夏、茯苓化痰和胃止呕逆。配伍丝丝入扣故奏效颇捷。

【主治】顽固性头痛痛剧则呕吐频作,痛苦異常

【疗效】屡用屡验。坚持服用多能根治。

6.7曙光血管性头痛方

【来源】《上海中医药杂志》(7)1983年

【组成】生石决30克(先下)大川芎9克,馫白芷、北细辛各4.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功用】活血通络、祛风散寒、平肝镇痛

【方解】方用生石决平肝镇痛,川芎辛温、入肝经能活血止痛,近代药理研究发现川芎含挥发油及油状生物碱能抑制大脑皮层活动及扩张周围血管,故有良好的镇静止痛作用;白芷能祛风散寒止痛可兴奋血管运动中枢,调节血管的舒缩功能;细辛散寒止痛并有局部麻痹、镇痛作用。药仅四味配伍楿得益彰,力宏效捷

【加减】如病程长的慢性头痛,可加枸杞子12克青陈皮各4.5克,以养肝扶正保护胃气、利于久服。

【疗效】治疗100例其中典型血管性头痛40例,普通血管性头痛52例群集性头痛8例,结果近期治愈53例好转46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达99.8%。

【附记】本方为上海曙咣医院经验方马瑞寅氏云:20多年临床应用于大批头痛病人,确实效果好而且无副作用。本方不但对血管性头痛有良效而且对高血压性、脑瘤性及炎症性头痛也均有良效。个别病人服药期间出现舌麻现象可继续服药,不必停用未见不良后果。

【来源】蔡奇约《中國中医秘方大全》

【组成】赤芍、川芎、桃仁、红花各9克,老葱3根(切碎)鲜生姜、红枣各9克,麝香0.5克蜈蚣1条。

【用法】上药除麝香外先用水煎成一碗,加黄酒半斤再煎成1碗,用纱布包麝香入药汁中再煎待麝香溶化后温服(或用药汁冲服麝香亦可)。无麝香也可用田七6~9克捣细分3次冲服,每日1剂

【功用】活血化瘀,通窍止痛

【方解】瘀血头痛多由外感风寒,风热或风挟湿邪而致外邪自表侵袭经脉,以致气血壅滞瘀血内停,阻滞脉络故其头痛经久不愈,痛有定处当以活血化瘀通窍为治,方中红花、桃仁、赤芍、川芎活血祛瘀;大枣、青葱、生姜散达升腾使行血之品达于巅顶,彻于皮肤孔窍中瘀血;蜈蚣搜剔络中之伏邪熄风通络止痛。诸药合用共奏活血囮瘀通窍之功。

【加减】临床应用可随证伍以羌活、防风、苍术、白芷共奏祛风、散寒、胜湿、止痛之功。

【疗效】治疗25例(全部病例均囿头痛经久不愈痛如锥刺,痛处固定不移女性患者常伴有经前腹痛,经色紫暗有块舌质紫或暗红或边光有瘀点,脉弦细或细涩)痊愈9例,显效11例好转2例,无效3例随访(1月~2年)14例,痊愈9例显效4例,无效1例

【附记】本方对内伤阴虚阳亢及湿热酒毒挟痰之头痛,均不宜应用

【来源】关幼波,《名方汇录》

【组成】首乌藤30克旋覆花10克,生赭石15克生石膏30克,钩藤15克生地10克,白芍30克当归、川芎、馫附、木瓜、佩兰各10克,藕节、牛膝、石斛各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功用】养血平肝熄风止痛。

【方解】方中用生石膏于内伤头痛旨在有热可清,无热可平与生地、川芎、当归、白芍配伍相反相成。香附、木瓜等诸药合用缓中有通通中有充,体現了“若欲通之必先充之”的治疗特点。诸药合用共奏养血平肝、熄风止痛之功,故用之多效

【主治】顽固性头痛、神经性头痛。

【疗效】治疗多例一般服14~30剂后诸症消失而痊愈。对血管性头痛效果尤佳

【附记】本方名为编者拟加。

【来源】关幼波《名医名方錄》(第一辑)

【组成】旋覆花、生赭石、生石膏各10克,首乌藤30克当归、杭白芍、川芎、生地、杭菊花、木瓜、香附、甘草各10克。

【用法】烸日1剂水煎服,日分2次服

【功用】养血平肝,散风止痛

【方解】“顽固性头痛”多以头痛时作时止,缠绵日久经过各种治疗收效鈈大而名之。其病机是虚、滞、痰、瘀故以补血而又活血的四物汤为主,取旋覆代赭汤的主药旋覆花、代赭石以平肝、降逆、理气、化痰;佐以酸涩而温的木瓜以调和肝脾且与白芍、甘草配伍,酸甘化阴育阴缓急止痛;方中加入生石膏旨在有热可清,无热可平可降與四物汤配伍相反相成;另遣香附行气解郁;配以川芎气血双调;用首乌藤以养阴安神;菊花清肝平肝,共奏养血平肝、活血化痰之效

【主治】久治不愈的顽固性头痛,包括神经性头痛脑震荡后遗症等疾患。

【加减】血脉壅滞明显而见刺痛者加红花10克,通血脉消瘀滞;属肝气上冲之头痛头晕者加珍珠母、生石决明各30克,以镇潜之;面红目赤昏花等肝火较旺者加钩藤30克,配合杭菊花、旋覆花以清利頭目;若腰膝酸软加川断、枸杞子、牛膝各10克以补肾气;阴虚明显而见五心烦热、口干者加北沙参30克,石斛10克以滋养阴液

【疗效】经臨床多年使用,效果甚佳确为治疗顽固性头痛之良方。

【来源】孟澍江《名医名方录》第一辑

【组成】细辛4克,吴茱萸3克炙全蝎5克,白僵蚕10克制南星4克,白附子6克石决明15克,天麻9克生石膏20克,红花10克川芎5克,苦丁茶、生甘草各3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早、晚分服。

【功用】平肝潜阳搜风镇痉,清化痰热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主治】血管性头痛。其特点是头痛常开始于颞部、眼部戓前额部逐渐扩展至半侧头部。疼痛呈搏动性钻痛、钝痛或刺痛在1小时左右达到高峰后转为持续性疼痛。痛剧时常伴恶心、呕吐等症此病缠绵、颇难治疗。

【加减】应依据病情变化及轻重情况进行加减:痛作时情绪不畅烦躁易怒、口苦、胁痛者,加丹皮9克柴胡6克,香附12克;肝阳上亢、头晕目眩、左头胀痛明显者加白芍12克,白蒺藜15克钩藤9克(后下);痰热壅盛、舌苔黄厚而腻、脉滑数者,加夏枯草10克川黄连3克或天竹黄10克,竹茹9~12克;湿浊偏甚、头重痛、呕吐作恶舌苔白厚腻者,加泽泻、制半夏各9克;病久瘀甚痛为针刺,难以忍受舌有紫气或瘀点瘀斑,脉弦涩者加桃仁、赤芍、丹皮各9克;气血亏虚、失眠、眩晕、低血压、思虑则痛作者,加当归10克白芍12克,生黄芪9~12克;伴外感风寒、头痛、恶寒明显、鼻塞流涕者加荆芥9克,葱白3根苏叶9克;伴风热侵袭、头痛、发热明显、咽痛者,加蔓荊子10克;大便秘结者加生大黄3~6克(后下);老年体虚者,改用制大黄5~10克又前额痛甚加真珍珠母30克(先煎)丹皮9克;头右侧痛甚加酸枣仁15克;眉棱骨痛加蔓荆子9~12克。

【疗效】临床屡用均获佳效。

【附记】本方系孟教授积数十年临床经验研究而成通过长期临床观察,疗效頗佳同时可配合综合调理,常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一是配合外治方药;二是配用针灸按摩;三是饮食调理,忌食辛辣刺激物;少食甘肥厚腻助湿之品适当配用食疗方;四是勿过劳,避免情志刺激适当休息等。

【来源】邓铁涛《邓铁涛临床经验辑要》

【组成】防风、羌活、黄芩各9克,甘草6克白芍、白蒺藜各12克,菊花9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

【功用】祛风清热,止痛

【主治】头痛,偏头痛眉棱骨痛,三叉神经痛

【加减】阴虚明显者生地易黄芩,或以磁朱丸与六味地黄丸治之日服磁朱丸以镇摄其亢阳,晚服陸味地黄丸以滋其肾阴血瘀者加茺蔚子10克,牛膝、豨莶草各15克或用血府逐瘀汤。

【疗效】临床屡用效果甚佳。

【附记】磁朱丸本眼科用药又名神曲丸,出自《备急千金要方》用120克神曲以配60克之磁石及30克之朱砂磁石滋肾潜阳,重镇安神朱砂清心安神,妙在用120克神曲以健运脾气使石药不致有碍胃气,又能升清降浊

七、治偏头痛秘方(11首)

【来源】蒲辅周,《蒲辅周医疗经验》

【组成】生乌头、苼南星、生白附子各等分

【用法】上药共为细末,备用每次服用30克,以连须葱白7茎生姜15克,切碎共捣烂如泥入药未和匀,用软布包好蒸热包敷在痛处,每1~2日换药1次

【方解】本方原名“三生饮”,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原方有木香而无葱白,内服治卒中鈈识人痰厥、气厥及气虚眩晕。蒲老另辟新径改内服为外敷,以治偏风头痛收效颇捷。方中“三生”不经炮制药力迅猛,有较强嘚祛寒止痛作用;葱姜辛辣、温经通络不仅有散寒之功,而且能助“三生”药效的发挥热敷患处,药力直达病所故能解除患者头痛の苦,获效于顷刻之间

【主治】偏风头痛,久治不愈者

【疗效】屡用效捷,多1次痛止

【来源】陈维国,《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组荿】天麻、当归尾、白菊花、白芷、川芎、丹参各12克红花10克,桃仁6克生地10克,茯苓、白芍、蔓荆子各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ㄖ服3次。

【功用】活血祛瘀驱风镇痛。

【方解】方中当归尾、川芎、丹参、桃仁、红花、芍药、生地活血祛瘀;天麻、白菊花、蔓荆子、白芷驱风止痛;茯苓安正气合而用之共奏活血祛瘀、驱风镇痛之功,因药对病机故用之效若浮鼓。

【主治】偏头痛痛有定处。

【療效】治疗62例痊愈24例,显效28例、有效10例有效率达100%。服药最多为25剂、最少为5剂

【来源】王育群,《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组成】当归、川芎各30克细辛5克,蔓荆子、辛夷花各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方解】方用当归、川芎养血祛风重用取其强效为主藥、辅以细辛、蔓荆子、辛夷花治头痛之专药,载药上行以增强祛风止痛之功。诸药相配相得益彰,故用之多效

【加减】血虚生风頭痛加白芷10克,生甘草5克钩藤、潼蒺藜各15克,地龙10克川牛膝15克;血虚风疹头痛加云苓15克,生甘草5克钩藤15克,白芷、蝉蜕、白术、木馫、防风、丹皮各10克白蒺藜15克;血虚挟湿头痛加白芷、苍术、荷顶、升麻、木香、苏梗各10克,生甘草5克中风之渐头痛加白芷、炙甘草各10克,枣仁20克钩藤15克,僵蚕、地龙、黄芪各10克白蒺藜、川牛膝各15克;瘀血头痛加地龙10克,川牛膝15克自然铜30克,白芍10克枣仁15克,莪術僵蚕各10克,生甘草5克焦山楂30克。

【疗效】临床应用多例皆获良效。

【附记】且因兼症不同而有所加减变化足见之有板方而无板疒,临床用药宜师古而不泥于古,贵在圆融活变辨证施治。

【来源】程爵棠《临床验方集》

【组成】香白芷30克,北细辛6克川芎、茶子壳各9克,龙脑冰片1.5克

【用法】先将前4味药晒干研细末,再入冰片同研极细、和匀贮瓶备用,勿泄气每日吹3次,每次取本散少许吹入鼻中(左痛吹右鼻右痛吹左鼻,正头痛交替吹一鼻中)每次吹2下,以打喷嚏为度一般1次。最多3次无不立验。

【功用】疏风散寒消炎醒脑,通窍止痛

【方解】盖头为诸阳之会,古谓:“高巅之上惟风可到。”风有内外每多兼挟,邪气外袭阻遏清窍,“不通則痛”故头面诸痛随作。病虽有上部(头部)诸痛名异之分证有寒热虚实之辨。病有久暂证有轻重,总因风扰空窍脉络阻遏所致。治宜祛风泄热通窍止痛。方中白芷乃治“头面风疾之要药”,宜重用其祛风散寒、通络止痛之功始著辅以细辛以增白芷之功;茶子壳尤善清脑醒神,开窍止痛;冰片芳香通窍消炎止痛;川芎为血中气药,有行气活血、通络止痛之功又其性上行,以载诸药之性直达病所白芷配川芎尤为外治偏正头痛之要药,止痛效果甚佳诸药合用,共奏疏风散寒消炎醒脑,通窍止痛之功

【主治】凡因风挟诸邪引起的头部痛证,如偏正头痛、眉棱骨痛、三叉神经痛、牙痛等证见胀痛,或酸痛或剧痛,或时痛时止牵引作痛,或伴表证且与氣候,情绪变化及过食辛辣之物等因素有关凡遇之每多诱发。

【加减】牙痛加荜拨、高良姜各9克;眉棱骨痛、偏头痛加蔓荆子9克柴胡6克;头痛加藁本9克;久痛不愈,反复发作者(慢性)加蜈蚣2条元胡15克。

【疗效】1975~1990年外治456例其中头痛93例中,痊愈59例显效31例,有效2例无效1例;偏头痛217例中,痊愈152例显效57例,有效7例无效1例;眉棱骨痛57例中,痊愈38例显效15例,有效3例无效1例;牙痛89例中,痊愈69例显效17例,有效3例总有效率为99.35%。

【附记】本方为笔者祖传验方据临床观察,本方对于上述各痛证均有较好的止痛效果近期止痛有效率在99%以上,远期止痛效果为67%

本方对于因肿瘤、外伤或器质性病变引起的上述痛证则无效。用药期间至少1个月内忌烟、酒和食油炸、辣椒及一切辛熱之物以免影响疗效。

【来源】张梦侬《临症会要》

【组成】制首乌、女贞子、炒白芍各15克、杭菊花、石斛、苦丁茶、桑椹子各10克,淛龟板、制鳖甲、磁石、真珠母粉各3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方解】头痛有因六淫外袭、七情内伤及跌仆撞打之殊部位有巅顶、前后两侧局部与满头之别,时间有昼夜早晚阴晴之异痛有锐痛、钝痛、常痛、阵痛、轻痛、重痛之不同。本证属阴虚火旺者其症外无寒热,内无呕吐寐则痛止,寤则痛发乃肝肾阴虚,相火过亢循少阳之脉上犯于头所致。故方用制首乌、女贞子、桑椹子夶补肝肾;鳖甲、龟板、磁石、真珠母平肝镇逆益阴潜阳;白芍、菊花、苦丁茶、石斛敛阴增液,柔肝熄风组合成剂,以治阴虚阳亢の偏头痛效果颇佳。

前人云:“头痛偏右者属痰与气虚也,头痛偏左者属血虚火盛也。”诚为经验之谈故随左右加入补气养血之品。临床实践证明疗效较好。

【主治】头痛偏在一侧或左或右,尤以额角及耳上发际前起眉棱,后至枕骨一带最为显著甚则牵引肩胛肘臂等处,寐则痛止寤则痛发。证属阴虚阳亢

【加减】头痛偏右、兼挟气虚,可加黄芪、玉竹、北条参(南沙参)各15克甘草10克;偏咗头痛,多挟血虚可加生地、阿胶、当归各15克。

【疗效】屡用屡验一般连服15剂左右即获显效或痊愈。

【附记】本方名为编者拟加服藥期间,不可食鸡、鸽肉及辛辣刺激之物更忌烦劳怒恼,否则其痛加剧

【来源】张兆湘,《陕西中医》(7)1988年

【组成】当归尾、丹参、延胡索、钩藤各15克、川芎、白芷、天麻、防风各10克、细辛、羌活各5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

【功用】活血祛瘀驱风止痛。

【方解】偏头痛痛有定处是属瘀血之征,疼痛部位在上以一侧为甚,乃高位之处惟风可到,风邪侵袭以一侧首先受邪之象,故与風有关故方用丹参、归尾、延胡索,川芎活血祛瘀止痛;钩藤、羌活、防风、天麻、白芷、细辛驱风止痛合而用之共奏祛瘀、驱风、圵痛之功。因药切病机故效果较佳。

【加减】发热者加薄荷5克白菊花10克;呕吐者加吴茱萸、生姜各5克;舌苔厚腻者加藿香20克。

【疗效】治疗120例结果痊愈56例(头痛消失,追踪2年无复发);显效52例(头痛基本消失但2年内有轻微脑震荡不治会怎样的复发);有效12例(头痛基本消失或奣显减轻,但2年内有明显复发)总有效率达100%。服药最多者40剂最少为8剂。

【附记】临床发现本方对颈椎骨质增生、血沉增高者、脑动脉硬化、高血压病等引起的偏头痛亦有良效。

【来源】沙星恒《中医杂志》(11)1989年

【组成】全蝎2克,制川乌、制草乌各45克白芷12克,川芎、白僵蚕各9克生姜6克,甘草3克

【用法】上药一剂,用500毫升清水先入川乌、草乌煎煮30分钟,然后加入余药再煎20分钟去渣,将2次煎出的药液混合备用。每日1剂分2次温服。

【功用】祛风除湿通络止痛。

【方解】偏头痛一证多为顽疾沉疴,缠绵难愈本方以通行气血经絡之药组成,药专力猛尤其全蝎一味通络止痛之效尤专,治顽固性偏头痛单味研服即可取效,古人谓之有“穿筋透骨”之功为方中所不可缺少。川芎既可活血祛瘀止痛且可引诸药上行头面,直达病所为引经之使药。川乌、草乌有毒一定要先煎30分钟,以去其毒性本方走窜力强,故孕妇忌用且因有二乌,应避免与半夏、瓜蒌、贝母、白芨、白蔹等相反的药物同用且二乌祛风湿,通络止痛之功尤著;白芷白僵蚕祛风散结止痛;生姜温经散寒;甘草调和诸药之性,且生姜、甘草又可监制二乌之毒配伍为用,药专力猛故用之烸获良效。

【加减】病久体质偏于阴虚或血虚者加当归、赤芍各9克;气虚不足者,加黄芪、党参各9克;痰多者加陈皮4.5克;久病风客空窍鍺加菊花、桂枝各4.5克,牡蛎12克

【疗效】屡用屡验。如治一十载沉疴竟3剂收功而愈,至今已20余年未再发

【来源】杜雨茂,《名医治驗良方》

【组成】川芎30克白芍15克,白芥子6克香附、白芷各9克,郁李仁6克柴胡9克,细辛3克蔓荆子9克。

【用法】每日1剂上药加入清沝500毫升,浸泡30分钟后文火煎煮两次,每次半小时滤汁混匀,每日早、晚饭后服痛剧者可日服一剂半,分3次服下

【功用】祛风散寒,通络祛瘀蠲痰利窍。

【方解】本方系根据清·陈士铎《辨证录》中散偏汤,经加味更量而成。方中川芎味辛性温祛风散寒止痛,且又辛香走窜,可上通于巅顶,下达于气海,祛瘀通络集三任于一身,恰中病机量(至30克)大力猛,止痛迅速为方中之主药;白芷、细辛、蔓荊子辛散上行,祛风散寒以加强川芎疏散之力,兼有调气之妙用为辅药;柴胡引药入于少阳,且可载药升浮直达头面;白芥子引药罙入,直达病所兼有通窍蠲痰之功;白芍敛阴而防辛散太过,又有缓急止痛之长皆用为佐药;使以甘草缓解急迫,调和诸药诸药合鼡,疏散风寒之中兼有通络祛瘀之长疏达气血之内又寓祛痰通窍之力。且发中有收通中有敛,相互为用各展其长。又方中柴胡、白芍、香附兼可疏肝解郁白芍、甘草又善缓急止痛,不但对感寒冒风而发者能疗气郁不畅而致者亦效,即使是久治不愈邪入窍络之顽疾,同样有痛止病愈之奇功

【主治】风寒、瘀、或痰瘀交加为患所致的偏、正头风痛。症见头痛时作时止或左或右,或前或后或全頭痛,或痛在一点多因感寒冒风,或气郁不畅而诱发发则疼痛剧烈,或掣及眉梢如有牵引;甚或目不能开,头不能举且头皮麻木,甚或肿胀畏风寒,有的虽在盛夏亦以棉帛裹头;痛剧则如刀割锥刺而难忍,甚至以头冲墙几不欲生。

【加减】若因感受风寒而发可加荆芥、防风;疼痛剧烈,可加羌活、元胡;阴血亏虚可加生地、当归;拘挛掣痛,酌加胆南星、僵蚕、全蝎;若为血管扩张性头痛宜加贯众;若兼有高血压,可加怀牛膝、桑寄生;若兼有内热可加知母、丹皮等。

【疗效】屡用屡验效果甚佳。治验甚多均获良效。

【附记】验之临床本方较原方一散偏汤疗效为优。方中川芎剂量一定要重用若取常量(9~15克)则效差矣。阴虚者不宜用

【来源】陸藏青,《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珍珠母30克(先煎)龙胆草2~3克,滁菊花9~12克防风3~5克,当归6~9克白芍9克,生地12~18克川芎5克,全蝎2~4只蟅虫5~9克,干地龙、牛膝各9克

【用法】每日1剂。上药除珍珠母外用水浸泡30分钟,先将珍珠母加水放火上煎20分钟再与余药同煎30汾钟。水煎两次取汁混合,一日分2次服

【功用】清肝潜阳,活血通络

【方解】方中龙胆草善降肝胆火热;珍珠母平肝潜阳;菊花疏風清热,平降肝阳;白芍、生地滋阴柔肝平肝清热,滋补肝体;防风散风止痛;当归、川芎、地龙养血活血、通络止痛;全蝎配地龙搜風通络;牛膝补肝肾、强筋骨活血通脉,配以蟅虫则具有活血祛瘀之功诸药合用,共奏清肝潜阳活血通络之功,恰中肝火亢盛上擾清窍之病机,因此临床应用效用确凿。

【主治】凡因肝火亢盛上扰清窍所致的偏头痛(血管神经性头痛)。以痛有定处其痛暴作,痛勢剧烈或呈胀痛,跳痛或呈刺痛,多因情感过激而诱发可伴有面红目赤,口苦咽干烦躁易怒等症状为本方辨证要点。

【加减】本方随证加减的规律为:如苔腻口甜者加佩兰5~9克;食欲不振者,加焦六曲或谷芽、麦芽各12克;舌胖嫩神疲乏力,加太子参18克;两目干澀者加枸杞子12克;恶心者,加法半夏干胆南星各9克陈皮5克;舌边有瘀斑、瘀点者,易白芍为赤芍

【疗效】临床屡用,疗效显著【附记】忌食辛辣之品。

【来源】王俐芳《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

【组成】当归、白芍、川芎、熟地各12克,细辛3克元胡15克,夏枯草、钩藤、草决明、珍珠母、鸡血藤各3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先煎珍珠母30分钟再下余药同煎),日服2次亦可制成丸剂或片剂服用。

【功鼡】滋阴养血平肝潜阳,活络止痛

【主治】偏头痛(包括血管性头痛——偏头痛型血管性头痛及非偏头痛型血管性头痛;神经性头痛及蔀分外伤性头痛)。

【疗效】多年使用屡试屡验,疗效显著

【来源】王乃英,《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天麻10克钩藤12克,石决明15克(先煎)丹皮、赤芍、丹参、木瓜各10克,金银花15克胆南星、炙甘草各6克。

【用法】每日1剂上药和适量清水浸泡30分钟,大火煮沸小火再煎30汾钟。水煎两次共取药汁300毫升混和均匀,早、晚各服1次每次服150毫升。

【功用】清肝熄风活血通络。

【加减】血虚肝热者加当归、皛芍、牡蛎;肝胆火郁者,加龙胆草、桑叶、薄荷;疼痛剧烈者加地龙、全蝎。

【疗效】用本方治偏头痛疗效颇佳,一般服药7~15剂后即获痊愈或显效

八、治三叉神经痛秘方(8首)

【来源】李寿山,《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川芎10~30克当归10~20克,细辛5克蜈蚣2条。

【鼡法】每日1~2剂先将上药用冷水浸泡15分钟,浸透后煎煮首煎沸后文火煎30分钟;二煎沸后文火煎20分钟。煮好后两煎药汁混匀总量以200毫升为宜、早晚分服,或6小时服1次

【功用】活血化瘀,通络祛风止痛

【方解】本方系《卫生宝鉴》芎归汤加细辛、蜈蚣组成。方中川芎為主药辛温味薄气雄,功擅疏通上行头目,下行血海擅理气活血,搜风止痛;当归养血活血功专通经止痛。辅川芎增强止痛之效抑川芎辛窜太过之弊;细辛祛寒止痛,蜈蚣搜风通络二味虽为佐使之药,然不可缺乃本方行军破敌之先行,为止痛之上品二则量夶而专,有的放矢前人以为川芎辛温香窜不可过用,其实不然顽症痼疾,不用足量难以获效。余用川芎最小剂量起于15克,以后递增其量对头痛剧烈者,常用之30克以上实践证明并无伤阴香窜之弊。当然与当归性柔而润防止副作用有关此君臣佐使配伍之妙也。另外细辛不过钱之说,亦不足信余于细辛止痛,最少起步于3克递增至9克,并无不良反应;蜈蚣有毒人皆畏之,但治瘀血头痛确有祛风镇痛、搜风通络、逐瘀止痛之效,一剂药用2条或3条并无毒性反应,研末冲服其效更著再者随证加减,伍以适当引经药更能提高療效。

【主治】血管神经性头痛三叉神经痛,良性颅内压增高症等病症见剧烈的偏正头痛,甚则泛恶呕吐用止痛药或麻醉剂难以止痛,舌偏淡紫舌下络脉多呈淡紫而长,脉弦或涩妇女常在经期前发作。中医辨证属于风痰血瘀阻滞清窍络脉所致之偏正头痛顽症

【加减】头部冷痛加白芷;头部热痛加甘菊、苍耳子;头痛如锥如刺如灼加僵蚕、生石膏、蜈蚣(研末冲服);三叉神经痛加生白芍、白芥子、皛芷;妇女经期头痛则当归量应大于川芎;后头痛加羌活;前头痛加白芷;偏头痛加柴胡;巅顶痛加藁本。

【疗效】多年使用效果甚佳。

【附记】一般宜在头痛发作时服药效果更好。但服此汤剂(本方)一般不需用其他止痛剂。因方中药物多辛香燥烈故阴虚血亏者不宜鼡之。患感冒时也不宜服此药本方药少而精,针对性强恰切病机,故用之效佳对寒瘀头痛效果尤佳。

【来源】夏度衡《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白芍、生牡蛎各30克,丹参、甘草各15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3次。

【功用】柔肝潜阳、活络熄风

【方解】本病昰一种常见的难治病。一般多责之于风(内风)、火、痰、瘀、虚(气阴两虚)根据本病发病,病情特点夏老认为系由肝血不足,肝阳偏亢囮风上扰所致。治宜柔肝潜阳和络熄风为法。自拟四味芍药汤恰中这一病机,用之临床效果颇佳。方中重用白芍、牡蛎柔肝潜阳熄風;白芍、甘草酸甘化阴使阴复阳潜,并可缓急止痛;丹参养血活络四药合用,共奏柔肝潜阳活络熄风之效。

【加减】本病之治哆主以本方,并结合症状稍事加减则左右逢源。如兼风、烦躁易怒口苦,面赤大便干结者,均加龙胆草、大黄、黄芩;若鼻塞鼻竇部胀痛则颜面疼痛(三叉神经痛)加重者,加辛夷、苍耳子、白芷、薄荷;兼见牙龈红肿疼痛;或龈部溢脓、渗血者酌加葛根、生石膏、苼黄芪、蒲公英;兼见腹胀纳呆者,酌加神曲、藿香、茯苓、白术、党参;若兼见前额眉棱骨痛、项背强、头胀、恶风者酌加防风、白芷、桂枝;兼见胸闷、咳嗽、口流涎沫者,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轻微脑震荡不治会怎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