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平面设计的会计职业道德的精髓精髓

设计感悟(急求!!)_百度知道
设计感悟(急求!!)
自己对设计的感悟,急~~~~
及设计的具体想法和考虑,只要条理清晰,系统全面根据自己的设计写些感悟,自己怎么想的就怎么写,自己设计这个东西的作用和应用范围,然后再具体讲各方面的具体情况,通常格式是,总论下,最后在总结下就可以啦。这个并不难写,设计合理,论述有道就可以啦
采纳率:45%
从未考虑过如何让自己的作品完全有思想且将之有效的行销,好的作品需要配合好的营销手法,设计能力的提升,这已经具备的创富的先决条件,真正能给自己带来多少财富?有多少的设计人将考虑把更多的时间运用到自己创富呢,整日不停的动脑创意,中国的设计人是否是众望所归,但是最后带给国人的是什么,留给自己的是什么、没日没夜的工作?出名和赚大钱永远都是埋在设计人心灵深处的话题。在现代文明的前提下,我们需要摒弃禁锢的思维,凭借开阔的视眼和灵敏的思维,运用大胆的设计手法和视觉角度来发现设计且理解设计、艺术涵养及视觉感受,我们要做的是“授之以渔”,让更多有梦想的设计人在梦想的世界里自由的驰骋,一个美籍台湾设计师将带领您走出设计者的泥潭,很多的设计均以现代文明和生活的故事为设计师的灵感来源,包括中华民族五千年来遗留下来的文化精髓,且被很多的设计师运用殆尽、设计管理学?创富也不是凭空想象,其次考虑最多的将是如何做一例客户比较喜欢的精典案件,如何构筑一个坚不可摧的个人品牌堡垒? 大多的设计人均有较高的美学涵养、文化素养,走向创富的成功之路,好的营销手法需要好的营销理念来作为支持,这需科学详尽的集体结晶和文化内涵,更需要经验丰富的团队主持运作、设计创富学充分的融合,最终才能成功创富,中国设计经营创富的先驱-美坦富。 创富是每个人的梦想,同时也是大多设计人的梦想,而是将更多的设计经济学中国乃世界瞩目的焦点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感悟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为什么那么多人选择学习UI设计?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内容提供机构
更多优质内容和服务
为什么那么多人选择学习UI设计?
0|0|暂无简介|
泛艺学苑是颐筠(上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旗...|
总评分0.0|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0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还剩2页未读,点击继续
泛艺学苑
文库认证机构官网
泛艺学苑是颐筠(上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旗下为学员提供设计师技能培训、帮助其实现就业的在线教育企业,拥有多项帮助学员获得高薪的核心优势。
你可能喜欢一件作品的设计理念包括哪些内容_百度知道
一件作品的设计理念包括哪些内容
我有更好的答案
根据客户主观方面的个人喜好,还是人性化更重要,这是两种不同的答案。现代设计师的面前有一个键盘,上面有美感的,“因人而异”。
那么就设计师和人而言什么是最重要的?再就是整个社会和人的相对认识是美的形态更重要、生产过程的……设计师如何调动这些元素来为自己的设计服务,它不仅是设计的精髓所在、职业、爱好.以及目的.、专业化和与众不同的效果.麻烦采纳,谢谢,它赋予作品文化内涵和风格特点。好的设计理念至关重要。环境艺术发展至今,多元文化的特点尤为明显。设计理念必须要以人为本,针对客户年龄..这就是设计理念.、人机的,而且能令作品具有个性化..设计师对于产品的认识和理解.、文化层次等特点设计理念是设计师在空间作品构思过程中所确立的主导思想
采纳率:62%
生产过程的……设计师如何调动这些元素来为自己的设计服务、是指销售的市场。二是革新或称之为改良。首先“发明”是从无到有,根据人们的真正需要,创造一种或几种真正的功能,产品本身作为载体要交换。如果只是对产品的外观、形态。设计师两个都要认识、性格等方面进行改变,那只是在发明基础上的“革新”。
再就是整个社会和人的相对认识是美的形态更重要。②,它具有一种交换功能,还是人性化更重要,这是两种不同的答案。现代设计师的面前有一个键盘,上面有美感的、人机的,这样就使得设计成为非常体系化的工作有两点非常重要:一是发明。这就涉及到设计师对“市场”的认识。“市场”有两种概念①。交换物体,交换思想。真正的“市场”不仅是销售的市场、是生产的产品不仅要卖,而且
主题、设计思路、造型、色彩、结构和工艺、作品的现实意义等。具体还要看是什么作品~!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设计理念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当前位置: >>
设计随感大师
文/王亚非(鲁迅美院视觉传达设计系教授我的人生设计我的人生经历如果从参加工作算起,初始较为丰富,后来相对简单,是单纯顺从的丰富,是顿 挫厚重的简单。1973 年春,我在知青农场机加车间学铁匠,第一天第一锤就将煅铁打飞,火红的铁 块击中师傅的左手,皮肤烫焦,手指骨折,师傅几乎昏倒,然而,包扎后他又回到炉前,改用右手 夹铁,口喊叫槌,他大喊到:小子,别怕,再来!我惊恐着泪如泉涌,大叫着举起大锤。从此以后 再也没有打偏过锤。那时侯的业余时间我特喜欢临写汉隶和篆刻,跟着哈尔滨破落的大师江伯南刻 图章,刻有四寸朱文印章“打铁声中九十天”。这一年的冬天我又被派出当掏粪工,城郊公厕的大 粪池就是我的工作间。我已经习惯于遭人白眼、谩骂和驱赶,因为我心中有一位六十年代闻名的公 众人物作榜样,他就是全国劳模时传祥,我又刻有六寸大印“掏粪真光荣”。 1975 年,我有一年多在农场牧牛的经历,喂牛、放牛、杀牛。这是最美好的一段生活,因为在 空闲时我可以看书、画画,我每天出工放牧都可以在流经双城农场谷地的运粮河边看到日落,我画 了大量河边日落时的风景,我至今还清晰的记得运粮河 U 型回转弯里的晚霞倒影,水天一色;牛群 总是踩破水中落日,使水湾中生成层层涟漪,与深橙色晚霞形成动态构成;此时如果京哈线有蒸汽 机车驶过,浓浓蒸汽宛如水天互动中跟进的哈达,构图美极了。 1976 年秋,我招工回城,成了石油化工总厂动力车间的司炉工,这是我自己申报选择的工种, 算做为自己人生经历的第一次设计,晚间上班烧锅炉,白天休班学画画,天底下哪里有这样的美差。 守着十三个月隆隆的炉火送走了十年文化大革命。这期间抽闲自学了大学语文;为车间里大多数师 傅都画过肖像,我的第一件在哈尔滨日报上发表的作品是在石化厂创作出炉的,是一张宣传画,这 件作品获得哈市工人美术作品展优秀奖;这件作品一年后成了报考鲁迅美术学院的敲门砖。 1977 年冬,十年动乱后恢复高考,我又自己设计自己,决定报考鲁迅美术学院,选报专业时竟 不知所措,该报什么?曹铭勋先生替我敲定报装潢,学设计,考前只有两周时间开练设计手绘稿。 考试那天早上我刚好下夜班,饭盒没刷就装上笔墨颜色背进了考场。我不觉的考试难,可我却总是 感到身上微微发抖,我深知这一天来之不易,有了实现自己愿望的可能。1978 年春节过后我收到了 鲁美的录取通知书,六千多人的石化总厂只考上两人,这两人竟都是动力车间的,另一位女工考取 了哈尔滨师范学院中文系。车间主任是一位特爱读书的回城老知青,欢送的那天他流着泪发表了送 别感言,我知道他为何那样伤感,因为他已经失去了读大学的可能,失去了重新设计自己的年龄。 1982 年初春,四年苦读后毕业留校。从普通工人到美院教师,应该说我的人生有了质的变化, 但我却奇怪得觉得有种无作为没设计的感觉。大二时我曾向校方提出由设计改学绘画,当然不成, 后来歪打正着也学得不错。为何会有改专业的念头,当时说不请,但至少有一点,80 年代初全社会 还不清楚艺术设计的概念。设计是什么?设计的目的是什么?设计师的社会责任是什么?我好在留 校教书,那其他同学毕业到社会上干什么? 前面提到我的经历从改革开放以后变得相对简单了,30 年来从学生到教师,从见习助教到教授我没有离开过学校。鲁美 70 年校庆刚刚落幕,高考 30 年我 们是第一届,同班同学除了在国外的都回来了,这些老中年相互对视着都恭维对方说:没变,没变! 即便容貌乡音未改,可这些同学除了个别在高校做教师以外几乎全都改了行,做老师的也从设计改 成绘画,没有一位设计师。30 年来,在我脑子里始终有个结,时隐时现,漂浮不定,理不清,剪不 断,越解越紧,越描越黑。 中国的设计教育到底怎么办?中国当代社会怎样看设计?30 年过去了, 这个结仍然难梳理。我曾被称为骨灰级教授,设计圈里的另类。我明白却无奈,能想清楚但无能为 力:设计难随人生! 前年,在电视上看到一则短新闻:在印度洋海啸中一个随父母在印尼休假的 10 岁英国小女孩由 于及早发现了海面上的异常现象,使她马上联想起在学校学到的关于海啸前兆的特征观察,她迅速 报警疏散了附近的游客,海啸过后,这一地区无一伤亡,女孩被印尼的当地政府誉为海上天使;与 此同时网络上又报道了另一则消息:西安某大学一学生宿舍发生火情,大学生们没有一人会使用就 放在走廊里的灭火器,勇敢的学生们只得舍近求远用洗脸盆接水扑火。这两则短新闻提醒我们,我 们的学校忽略实践教育,防火警世从小到大天天讲,却无使用灭火器的实践演练课,老实说,我已 经是大学教授了,但我也不会使用灭火器,我看到的灭火器上永远是挂着一醒目标牌:“消防用具, 不许乱动!”。 举一反三回头看,我们的艺术设计教育越办越概念,越办越抽象,越办越凌空,很 多高校都以炒做观念为教学目的,点子换万金是时尚,而设计实践技能则无人问津,你抓技能教学 连学生都在背后笑你。多数学生在学校里热衷于高谈阔论,浮想联翩,走出校门后则由于技能低下 难有稳定的就业,有几家设计公司愿意留用刚刚出校的毕业生?先生们,高校并不是办在真空里啊, 每年毕业生千千万,而出产观念的公司有几家?做教师的应劝导学生淡化浮躁的形式,学好开饭的 本事,实实在在学好设计自己人生的本领。 艺术设计不是贵族的家私,设计一定讲求功能,央美设计学院打出了“设计为人民服务”的旗 帜,这如同大海航行有了舵手。设计不为人,就不是设计,设计教育不能自暴自弃。第五卷《中国 设计年鉴》要我题字,我是这样写的:我希望中国的设计教育要注重培养真正的有用之材,而不是 只偏重扶持借用设计手段玩艺术的设计玩家。我常跟我的学生恳谈:每过一段时间应该找自己信得 过的长者把脉咨询,为自己的人生设计规划定向;方向不对,任何风都不是顺风。让金字塔尖上的 人去炒做观念吧,我们夯实了金字塔的基座,他们才上得去。 设计人生是回顾,人生设计不止步。感悟设计的理念与探索 16:23 郭线庐 [点击率:2125西安美术学院教授对艺术设计的探索与研究一眨眼已走过了 20 年的历程, 入行至今可归纳为两个发展阶段: 文革后期,由于对美术有着浓厚兴趣和一定基础的缘故,有幸成为某服装商店橱窗设计 的美工。虽是两年时光,但作为专业学习前期的铺垫,使我初步了解了设计的内容、市场和 社会,成为入行的启蒙阶段。对艺术设计真正含义上的探索是从 1978 年考入大学后开始的, 而当时国内美术院校中并没有设计系科的概念,也不设“平面设计专业”,或“视觉传达设 计专业”,而是统称“装潢专业”。课程设置主要以绘画基础与设计基本功的训练为主,对 专业研究的广度与深度上存在明显的局限性。4 年期间除了完成一系列的科目学习,专业理念 的认知仅仅是一种粗浅了解的程度,最大的成效只是为日后从事的专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983 年开始的研究生阶段,最大的收获是对设计专业和所研究的领域有了深层次的感悟 ――通过对专业领域所涉及的内涵和外延知识领域的探索与分析,渐渐开始关注中国传统文 化与西方文化的交融与结合点,并在一定程度上做了针对性的研究和实践性的探讨。80 年代 国门刚开,西方很多新鲜的事物、观念呈现在国人的面前,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在精神意 识上是一种全新的视觉冲击和心理体验。这段时间国内的艺术设计教育正处在东西方两种文 化相互渗透、相互吸收并存而置的阶段。从自身来讲,思想意识也随之有了质的变化,也许 天生就对新颖的事物有着浓厚的兴趣,因而很快形成了与这个大潮相融的敏锐感和适应能力。 最显著的特点是:研究生期间设计的不少作品内含了许多对现代理念、现代因素、现代意象 的理解与诠释的图形形象。同时,由于受到地域文化底蕴与知识的熏陶,传统理念与图形也 同样成为设计作品研究的重要内容,这种两相交织的意识并存其中的具体表现缘于我对新鲜 事物的渴望和对传统文化有着源自内心的崇敬,传统现代两方面的文化同时对我产生的冲击, 促使我对两者阶段性发展交融点的探讨、研究与实践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进而在毕业设计 中创作出了数幅对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的冲撞、对话、交融状态的表象进行自我意识图 形诠释的作品。 90 年代初,有幸来到英国进行访问学习。当时,中国的计算机应用才刚刚起步,且并不 十分普及,很多人在观念上,尤其是在艺术类院校里,对计算机的学习与应用还处于一种萌 芽状态。而在英国,众多艺术院校中的设计教学已经设置了成熟的计算机图形设计课程,并 率先的、前瞻性的把新技术革命成果引入到他们艺术教育的大纲之中。当我首次走近这个老 工业革命的国家时,我迎接了自己一个新的开始。可以说,面对全新的学习环境,我一头雾 水,摆在我面前的只有若干台计算机,数张工作台,还有种类齐全的麦克笔和一些纸张。回 想在国内美术院校看到的成堆颜色,各种各样的纸、笔、画板,还有大画案式的教室,长期 接受这种模式教育的我真有些发懵。起初的数月间,英国导师教授的方法是大量阅览有关资 料,然后是通过启发式的教学手段来激励我的设计灵动,并运用计算机把设计创意表达出来, 这就是我与计算机图形设计的首次接触。感觉既新奇,又紧张,因为那时的我对此全然是个 初学者。然而,正是在英国这两年多的时间,通过四个学院不同的实践和熏陶,让我不但掌 握了一些设计表现的手段与知识,重要的是对设计学科的概念有了新的理解; “设计”不但 是一个创新、创造和阳光的专业,更是一个不断实现自我超越的研究领域。设计与艺术两者 之间既有差异又有共性,并不矛盾。“设计”――作为一种关于“使用和生活”的艺术,同 样也属于艺术的范畴,而设计家也应该像艺术家一样具有灵感的迸发和创造的能力,就像画 家手中的笔那样,计算机就是设计家手中的工具,设计师通过计算机这支先进的电子笔能够 迅速、充分的表达内心世界的境界和追求。 回国以后,深感国内当时的艺术设计教学体制与国外先进的艺术设计教育观念存在较大差距, 调整和改革势在必行;西安美院成为我率先进行设计专业改革和创新的实践基地。在当时的 领导和教师的支持下,首先对部分传统的课程门类、内容和设置进行了大胆的调整,随后又 对一些教学方法、模式进行了质的改革,这大概就是我设计理念的第二个重大转折。这一探 索,持续了近六、七年的时间,其最大的触点就是变更了设计教育的定位和培养目标,深刻 的影响和触及了西美的设计教育模式与体系,也就是在那个时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培养了 一批人才。这些毕业生进入社会后,不仅实用、成果颇丰,有些人还成为了全国设计界的中 坚力量。这就是我设计理念探索的第二个阶段。 2000 年以后,由于工作的变化和观察问题的视角发生了转变,得以从宏观的角度来看问 题,因此,对设计观念的认识再次有了提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 “强调与坚持创造 性,强调原创能力,强调个性与主观能动性的发展与发扬”。二是通过设计活动与设计教学, 形成了支撑我设计理念和思路的若干概念: 传统不是包袱。对于悠久传统文化与文明,我从不回避,相反,我内心充满了崇敬与肯 定。但继承传统不能照搬它表面的东西,我所追求和坚持准则是:了解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 而非仅仅借用传统文化形态的表象。我认为,在设计领域里,当设计发展到一定阶段时,质 和量的作用有着本质的区别,在设计的初期阶段,质与量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但当发展到一 定程度的时候质的变化取决于设计师对传统文化经过内心过滤后在意识、精神上的飞越,而 不在于量的多少。说到底,质的提升源于设计师精神理念的高度。某些设计师可以一次性做 出若干套力求有传统元素的设计,但观后却觉得都停留在一个基准的水平上,原因是质没有 发生飞越,因而体现不出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 一个设计师或一个即将成为设计师的学生,应该善于研究、善于自我否定和自我质疑。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前提,一个设计师假如永远不知道否定自己,那就是自身发展的最大障碍, 设计师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就应该总结一下自己,只有进行自我否定才能进步,反之就不知 道自己的差距。我坚持的理念:“希望不断的超越自己目前的界限和范围”。设计是一个无 止境的发展过程,在科学的角度上更是一个深邃、攀登不尽的高峰,不能说今天我的设计水 平已经是最高水平了,那是不可能的。 作为一个设计师,一个很重要的前提是要善于敏锐 地捕捉当今时代、社会、市场的需求。如果不了解市场的现实,不了解社会的需求,可能设 计出来的东西将和市场没有什么姻缘。 我比较喜欢学生的个性张扬, 自我发挥, 就拿 “涂鸦” 为例,起初很多人认为:“这是什么东西,看不懂”,有人曾经给我举过这个例子,认为现 在的涂鸦是一种很颓废和无法接受的文化形态,可是,此观念的表述仅仅过了不长的时间, 涂鸦已经基本被社会承认,并被大家理解和认可。为什么呢?这是个社会现象,社会走到今 天出现这样一种现象很正常,已不是承认或不承认,接受或不接受的问题,它代表了一种新 事物,新需求。一个设计师如果在这方面没有感觉,其设计作品显然会缺乏新意,会让人感 到没有感染力和内涵。 在实践中,可能每个设计师会有完全不同的理解和创意,所以,对每个人的要求不能一 视同仁,重要的是要有创造能力。设计师如果停留在模仿别人或者跟着某种已成的意念走, 将会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现在需要的是每位设计师保持一种主动的地位,作为主动而不是 被动的角色,应该用自己最原创、最独特的发想和原创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境界和诉求, 这就是我的创作理念。现在流行一个名词――“原创”,即最原始的创造、意念或者叫思维。 这些我表示认同, 但前提是此“原创”应该是有自己独特个性的创造, 为什么提出这一观点? 因为设计专业要进步和发展,首先必须排斥模仿和抄袭,设计事业今天的运转状态,之所以 会出现模仿和抄袭的问题,主要是不少从业人员概念不清晰。一些领域的设计出现了某种颇 有“新意”的风格样式,其它设计领域的人员或群体随之效仿与追随,那其结果就不难想象 了。这一现象的实质是对文化内涵精神理念的理解以及思想境界的认识程度缺乏深度和广度。 因为,他们只是简单的认为这种表现手段时髦,时髦的背后包含着什么?某些人并不十分清 楚。我认为,要促进设计事业的发展,就当今抄袭和模仿成风的社会现实而言,更要不断强 调设计师的个性和创造 现实中,这些设计理念直接和我的教育理念融为了一体。我认为,现行的设计教育除了 教授专业内的技能和知识,更应加强学生文化底蕴、素质和修养的教育与培养,建构学生完 整的知识框架体系。当今时代,传统文化是底蕴,现代文化的发展是方向,传统将不断被赋 予新鲜的血液和元素,并成为学生灵感的鲜活源泉。设计教育应该秉持这样的发展理念,在 教学中正确处理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之间的关系,培养出适合新时代社会需求的综合性设 计人才。 纵观设计艺术教育模式的发展趋势, 从最初师徒相受的“学而不思”阶段; 到以“艺术” 为主“设计”为辅――“学思不知为何”的兼容期;各自均有具体时代的特定模式。而今天 的时代,我们应该提倡的是注重在扎实的专业基础上对学生个人创意思维、创造力的培养, 即建立“学思并进”的创新型教育模式。在设计教育过程中体现人性关怀,关注学生的个性 差异,因人而异、因势利导的充分挖掘个人的潜能,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显示出不同的个性, 为社会的发展培养出多层次、多元化、多个性的创意人才。近年来,针对学生在校学习和设 计实践中显露出的不同特点,创造条件让其释放闪亮的光点,鼓励它们自身特点的发挥。从 某种意义上讲,各尽其能、各显其才的施教方法对于促进设计教育的进步和设计事业的发展, 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而正在从事设计实践的各位设计师,假如每个人都在创造,每个人都 在张扬个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新观念,新思想,这样的结果必然带来争攀设计高峰的竞争, 这一竞争的直接作用就是加速设计事业的滚动,促进设计领域整体水平的提高,否则,大家 都是一个思路,设计的内涵未免太单调和匮乏了。 这就是我的设计之路和教育理念。 力。只有这样,才会避免出现设计领域模仿和抄袭的不良现象。从设计到经营设计付冰,1993 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1994 年创立“黑蚁设计”,现任总经理/创作总监,四川省美术家协会设计艺 术委员会委员, 特级中国商业美术设计师, 中国商业美术设计师四川省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国工业设计协会会, 《中 国房地产广告年鉴》理事。 “设计师” 在许多人看来,都是一个光鲜的行业,兼得艺术与商业的双重名份。然而, 这个行业确实普通又特殊,普通是因为它仅是为企业、产品提供视觉服务,特殊在行业缺乏标准流程,其间的个中 滋味,可能惟有自己最知道。 跟许多美院学生一样,大学毕业后带着激情和斗志进入社会,先在广告公司打工,公司因纷争倒闭,后与同学 创建起一个设计工作室。从此,开始了从设计师向设计师、设计经营者的二维转变。这个过程里,一种看法是,因 为经营,所以远离设计已不解专业?还有一种看法,因为经营,所以对“设计”才有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个人发展,坚持意味着一切 设计是一门虐人虐已的职业,但加进了爱的成分,就另作别论。对创作设计本身,一定要热爱,因为只有爱, 才会舍得投入和付出。我个人认为投入和付出是获取最后成功的唯一途径。 1994 到 1999 年间,我和公司经历过数次困境,包括挫折、失败和分崩离析,最生死一线的时候,想法也只有 一个,坚持住,坚持到明天。这种“负隅顽抗”的坚持,最终让我自己历经了从“四五个人、三四条枪”的小工作 室,到今天的嬗变过程。 前几天接受一个网站的采访,问做好设计需要些什么?我说做设计很难,要一点天赋;做设计太苦,要几分勤 奋;做设计会遇很多困难,一定要能坚持。有了这几点,老天肯定会眷顾,连老天都眷顾的人,想不做好设计都难。 有一则地产广告说,给你 70 年品质生活的盛宴。其实,人生是一场 70 年的擂台拳击,充满了躲闪与出拳,即 便十二分幸运,一次机会、一记重拳就光辉一生,但前提是你得在台上挺住 70 年,就像里克尔的那句名言:“有 何胜利可言,挺住意味着一切。” 公司发展,人才是可经营资产 常有人问,十余年你的收获在哪儿?我的回答是,黑蚁有一帮意趣相投的设计创意人才。重新起步的创意设计 产业,人才是决定性的因素,从某一种意义上来说,人才决定了设计业的格局和走向。同时,作好了人才管理,设 计公司的经营发展就作好了一大半。所以,我常想:用好人才,经营好人才,就是我现在最大的创意。 从私利的角度来讲,人才是一个公司的资产,而且是可持续的经营性资产!不仅为公司带来持续的增长利润, 而且,往往可以实现个人和公司的同步增值。既便是一些阶段性人才,某日大家缘尽分手,但看到他们高就其他公 司,甚至自创公司,我觉得其中也有价值――黑蚁的经历成为他们上进的跳板和平台,这岂不是一种价值? 对进入黑蚁的设计师而言,我希望他们融入进来之后,能够实现双向增值,毕竟黑蚁还算是个不错的矿源,众 多的优质客户资源、宽泛的创作环境空间,持续进入的新领域??完全可供有能力的设计人才开采出不一样的矿产 来。 公司管理,提倡“自我规划设计” 公司的资产增加, 除了人才, 肯定还要靠管理。 但从创意人的本意来说, 都不喜欢受管束, 那么公司“管理方” 的角色如何发挥?我的意见是:可以不管,但绝对不可以不理。 “不管”,其实很接近无为而治,这比较理想,换句话说可能是一种“人力自动化”管理,人人在恪尽职守的 基础上,通过合乎人性的“条例”, 自发达成既定的公司目标。 这些条例不是因循守旧, 更不是扼杀创意人的天赋, 而是教会每个人能对公司利益进行效益思维。 但又如何一个“理”法呢?每个创意设计人,都是一个有自主生命的个体。所以,对设计师的个人发展,我是 提倡“自我规划设计”的。这里,我引申出一个管理方法,就是“位置学”,人在公司,像是棋盘上的棋子,各有 其位。公司不摆布你的位置,更不给你作定位,惟一的“定位仪”是你自己!你给自己作定位评判,再作调较、再 作自己的发展规划方向。 行业发展,设计是一种生产力 设计是一种力量。我一直相信,设计是一种不可低估的生产力。放眼世界,经济强国无一不是设计强国。然而 长期以来,国内的设计环境,一直处于政府重视、社会关注双重缺席的状态中。 近期随交流团出访韩国,受触动颇大,这个国家不仅只是韩剧风靡,而设计更深入人心。从上个世纪 50 年代 起步,到 2000 年提出“设计韩国”的战略口号,验证了“2008 成为世界设计领袖”,并非只是韩国的一句感性口 号。据闻,韩国所拥有的设计师比率是 17%,国家专设有“设计振兴院”,专司设计大环境的培育和推动之职。历 尽 1997 年亚洲金融风暴后,许多韩国厂商更与政府立场一致,积极对设计进行投资,以提升竞争力。现在,韩国 企业只要涉及“设计研发”项目的,政府则务必给予资金支持。同样,在国家对设计人才的培养上,其科学、缜密、 周详之程度,完全值得国内设计院校借鉴。 设计的出路在于专业化和产业化,韩国如是,其他国家也概莫能外。作为“创意工业”的重要组成部份,设计 是企业生产的第一环。但在国内设计环境还不成熟的条件下,要使设计成为规模化生存发展的事业,换言之“设计 的产业化”之路,真的还任重而道远。 好在国内的市场经济让商业与设计的关系越来越紧密, 12 年一轮回,设计予我热力不散 这些年来,商业竞争和人生过程中的落败或胜出,都在不断加以完善的心态中,渐趋平和。或许,生存领域的 终极真理,商业环境的永恒答案,都是不存在的。所以,有些时候愿意退后一步,将精力转向设计新锐的选择和培 植上。 学校,无疑有着最活跃、最蓬勃的年轻设计力量,几年来我们从没有间断过的“高校巡展之路”,以各类设计 作品与学子们共勉共进,以此为行业发展积累更多的机会和能量。这个历程,融入了我们商业设计的数载心得,融 入了专业公司的作业体系,融入由浅入深的创意发想和各类实例?? 看到院校的莘莘学子,我会恍悟时日太快。从 94 年黑蚁工作室到现在,已经 12 个年头。人说 12 年一个轮回, 虽然“轮回”之说颇带宿命色彩,但对站在第二个“12 年”起点上的我而言,仍然相信设计这行,永远不可能诞 生定论,永远是破除以后方能重生,所以轮回“归零”的心态是应该有的。可能是设计的热量太高,我直觉在接下 来的轮回中,设计对我而言,仍将热力不散。专注与享受,设计和生活一样需要 11:19 [点击率:683]沈浩鹏,上海沈浩鹏平面设计有限公司创作总监。1981 年毕业于上海轻工业高等专科学校,上海平面设计师 专业委员会创始人,上海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创意百科编委。学设计原本也不是什么孩提时代的理想,因为在我 们的年代,有许许多多的东西不由自己去想像、努力而可以实现的。所以,欠缺想像力是我们这代人的致命弱点。 尽管通过后天的不断弥补,而瞻前顾后的习性,依然无法与现在年轻人的创造力和果敢力相提并论。 我从小喜欢绘画,中学时代就找了一个来我家附近船厂写生的素描老师,他是大学教授。我的家在浦东,而那时 候浦东就是上海的效区川沙县。两三年学下来,又学了中国画等,到高中时,我已作为县里的唯一代表参加了上海 市中学生美术作品展览。 那时候的作品基本上都是人物, 而且题材上极富政治倾向, 不光要画得好, 还得选对题材, 那样才有机会入选展览会。说实在,选择绘画这条路也基本上属于当时形势下的唯一选择,因为家庭出身不好,也 就不会有机会包送上工农兵大学。在那时最有可能上大学深造的也就是音、体、美专业的,根本就没有大学招生制 度,连正规的中小学课程都没有。 高中毕业后我就在所在的生产队务农了,还好我的绘画在当地小有名气,务农二 年左右的时间,一半时间在公社和县里的绘画创作班里画幻灯、搞宣传、创作中国画。直到 1978 年艺术院校恢复 了招考制度,才有机会上大学。当时我取得了两个学校的准考证,一个是上海师范大学艺术系,另一个则是上海轻 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包装装潢系。前者是本科四年制,后者是大专三年制,自然四年本科的学历更吸引人,但得知师 大学生毕业后哪里来再回哪里去时,也就意味着毕业后仍回农村。于是就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上海轻专,幸运的是被 录取了,这在当时是十分不易的,几乎报考和录取的比例就是千里挑一啊。设计专业考试的内容基本跟报考绘画专 业的一样,只是多了一个命题图案,在那时,我对设计一窍不通,就徒手画了一个类似黑板报的图案,题目好像是 “科技的四个现代化“,上面画了地球、卫星等等,现在想想非常幼稚。 学校三年,基本上教会了我们赖以生存的设计技巧和手艺,当年学校比较鼓励现代简洁的创作审美取向,因此这 种观念至今对我还产生着很大的影响。说实在尽管现如今的设计教育仍然存在很大的问题,但毕竟所学的东西较之 我们以前要丰富和完整得多了。我们那时连 VI 是什么都不知道,但却练就了非常扎实的绘画、色彩、美术字的基 本功,在没有电脑的年代,显然这些技能非常重要,哪怕是到了缺少不了电脑的今天,我依然认为这些基本功能使 我们在创作上更加随心所欲,不管是编排、图形设计、字体创作,能使人在上电脑制作前已有了十分完善的手绘方 案,这就使得用在电脑的时间大为节省,而且造型也会十分精准。我记得同学们对毕业创作的热情十分高涨,而且 再大的海报、再小的文字全是手工制作,大面积的色块用广告水粉颜料可以平涂得十分均匀和细腻。其中优秀的毕 业创作还参加了当时在重庆举办的全国轻工业包装装潢作品展览,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还专 门汇编成册,公开发行。 现在出版书好像比较方便, 而在当年可是十分不易的, 选题和内容质量要经过层层审查的。 1981 年毕业分配,我被懵里懵懂地分配到了仪表局所属的上海仪表表牌二厂,那时还以为可以专事标志设 计了,而且当时的想法十分天真,认为仪表局干干净净的,一定不错。结果到厂里报到后却极其失望,这其实是一 个铝质面板的加工厂,规模也非常的小,没有什么创作可搞,于是被安排在技术科,也没什么对口的工作,整天就 是看看报,再看看别人勾心斗角。后来我也觉得太不自由,于是主动要求下车间实践,去了绘稿车间,绘稿车间就 是表牌的文字和简单图案的绘制。我呢跟师傅们学手写仿宋体,师傅中也不乏有书法爱好者,这样彼此也就多了共 同语言,而且车间很安静,也没有具体管我的人,于是,上班时间可以看书、写字,下班了在宿舍画国画成了我那 时的主要生活方式,空暇之余还不时为解放日报、文汇报设计一些题花、刊头之类,增加些灰色收入。后来厂领导 看看我也确实专业不对口, 就跟上级公司联系, 让我去公司下面的其它大厂考察, 看有没有合适的工作, 随我挑选。 实际上,我当时心里根本就不想在仪表局里呆着,所以逛了一圈以后,跟领导说没有适合我的厂家,还是让我自己 找出路吧。这样我通过自己的努力, 在
年的两年间,被借调到了文汇报社美术摄影部,从事刊头、版 面、画刊、插图等工作, 而空余时间基本上就是从事绘画创作。在文汇报期间,我对制版印刷就十分了解了,而 后,在 1985 年 5 月,我正式调入上海青年报社美术摄影部工作,而且一呆就是十多年,这也是我人生中很重要的 一页。在青年报社,我尝试了文字、摄影的工作,并取得了不错成果,前前后后文字稿写了将近有十万余字,摄影 更是在全国级的影赛上获奖,专业刊物也作了不少的介绍,并跟其他摄影家成立过“天马摄影沙龙“。在报刊的设 计上也是更进一步,并与人合作出版了《装饰一千例》和《我们?插图》的专著,先后画了各两千多幅插图和连环 画,绘画风格也从传统水墨转向抽象的现代水墨,并担任上海青年美术家协会秘书长,参与组织举办了四届上海青 年美术作品大展。那时年轻气盛,住在宿舍里,每天都工作到很晚,但同时也觉得非常有成就感,绘画作品更是在 许多国家参加展览,也有外国的画廊定期来购画。自 1989 年后,由于政治风波的原因,外国画廊几乎不来中国, 否则,我也许不会从事设计工作而继续我的绘画生涯,后来,委托我做设计的越来越多,绘画却成了第二职业,于 是更多的精力放在了设计上,在 1996 年便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可那时上海还不能开设纯粹的平面设计公司,人们 对平面的概念十分模糊(这绝对翻译的谬误,“平面”应该翻成“图形”更贴切),公司名称只能冠上“广告装潢” 定义。刚起步时,业务也比较多种多样,除了设计,还做一些公关、印刷之类的业务,由于,我对上海新闻界十分 熟稔,所以做公关宣传活动非常如鱼得水,这样做了好几年,但人事关系还在报社,所以也同时为报社做些形象顾 问的事,直到 1999 年才辞职彻底离开了青年报社。 说实话,许许多多的设计新语言,比如对 VI 的理解都是在工作中和书本上渐渐学习积累的,尽管当时咨讯不是 很发达,但对新的设计观念的渴求是十分强烈的,我始终觉得真正外国同行来交流的信息内涵也还是有限的,一定 需要自己能走出去亲身感受或是阅读大量的新的设计书刊,才能从中领悟到先进的脉膊,永远不要希翼同行会给你 完全切实的经验,况且,每个人的阅历和社会背景又各不相同。实际上,我对自己是有比较高的要求的,每学一样 专业,每做一件事情,都力求做到自己能认可的程度,比如摄影,我一定要把摄影语言完全掌握才行。有许多学绘 画、学设计的人都以为自己的摄影不错,因为,他们觉得自己懂得构图,懂得光线, 也就能拍出不错的照片。殊 不知,摄影有其特殊的语言,内行人一看就知道这是画家的摄影还是摄影家的作品,这其中的细小元素组成了摄影 的语汇的魅力,而这魅力更来自于摄影者心中瞬间的感动,这感动能体味出作者的品位和专业素养。所以,一个不 经意的角落会成为经典永恒的摄影作品。只有将摄影元素理解、掌握并且会在刹那间运用自如的人才称得上是真正 的摄影师。绘画也一样,再抽像的绘画,是行家总能从笔触色彩间一目了然。设计更是如此,对色彩、点、线、面、 字体的处理稍有不慎,便会明白无误地让人读懂你的功力,更不要说概念的高明与否了。因此,日本人会把一个概 念一般的设计作品表现得美伦美奂,就在于他们对设计语言的把握能力。我以为,优秀的表现形式也是好的概念。 概念和创意并不一定像广告创作那般的类似脑筋急转弯的思路或点子, 设计的概念归根结底还是关乎视觉的成败与 否。 我对设计的要求也等同于对公司的要求,最底线的标准便是要做到成为上海地区一流的设计公司之一。虽然公司 设计的一些项目已取得相当高的知名度。如:上海美术馆、上海大剧院、上海海洋水族馆、解放日报报社、复旦大 学百年校庆、上海新江湾城、中法文化年――马赛上海周等等,但离自我内心的要求还有相当的距离,同时在改变 客户对设计价值的认知上也还要化更多的努力。其实,做设计这一行是很不容易的,不仅仅是市场,社会对设计价 值的理解相当缺乏,还更在于全国一窝蜂似地学设计,由此不具备设计教育能力的院校全都开设了设计专业,似乎 学设计就能找到一个好工作,于是内心并不喜爱设计的或没有艺术天赋的,全都为了以后的工作,便错误地加入了 设计专业,因而每年都有一大批不具有合格设计能力的学生涌入社会,使得社会对设计标准的认同尺度更趋模糊, 没有了行业规范的准则,也使得这个本已不成熟的设计市场更加混乱,这种现象也许要再过五至十年的大浪淘沙才 会走上有序的道路, 到那时, 好的设计才会真正得到社会的认同。 在这之前, 只能靠我们的自律和无悔的加倍努力。 6 年之前的欧洲之行改变了我对公司规模和经营范围的认识。许多大师级的工作室,其实也就三~四个人,但客 户却都十分知名。所以回来后,我把公司的人数始终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不盲目扩张,这样可以做一些自己喜欢 的客户和项目,也因此会做得更有质量,有了质量才会有更多的好客户。我以为好的设计师必须懂得生活,懂得体 验世上一切美好时尚的东西, 这样才能懂得如何去提升客户和产品的品位层次, 了解受众的心理, 做出更好的设计。 同时,也要求设计师具有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审美取向。应该讲,中国大部分的平面设计师仍然停留在温饱阶段,只 有极少数的设计师有着较好的生活质量,所以,在设计层面上的学术性追求少之又少,生存自然是第一位的。跟许 多设计师一样,我也曾一度热衷于创作海报参加国际国内的展览或比赛,初衷是为了证实的自己的设计能力,后来 我自己却越来越觉得,这种在一定程度上带有半艺术创作的海报,中国人并不比西方人差,就如中国绘画和西方绘 画无法分出优劣一般,只是审美观念和价值取向不同而已,不是已有很多中国设计师在国际上获得了大奖了吗?但 现实情况是中国设计仍然落后,从日本举办的世博会上,使我们更应该认清距离有多长,而设计的落后主要体现在 有客户的设计作品上,许许多多的设计师做海报极为优秀,但一遇到真正客户委托的商业设计,就完全失去了自我 和方向,落到任客户宰割的地步。通过与客户之间的长时间的交流、争锋、沟通、理解之后,我现在才明白,在国 内,如要在有客户委托的设计作品上取得任何一点突破性的进步都是那么不易和值得称赞,当然,好眼光的客户就 例外了,好客户能帮助你实现真正愉悦的设计旅程。当我认识到作为一个设计师的责任是提高社会的审美之时,才 觉得做好每一件不管是文化的、商业的设计是如何的重要。如果是艺术创作,我更愿意回到绘画中去自由驰骋,也 不再过多地参与各种设计本行业内的活动,我需要安静地沉入设计之中。所以,多年前我辞去了自己创办的上海平 面设计师专业委员会的职务,为的就是专注于设计。我明白设计这条路上要学习的东西太多,而且现在的设计界限 愈来愈模糊,需要我们对空间造型等设计领域进行涉猎和探索,唯其如此才能使我们创造的视觉形象采用更多的方 法去实现意想中的完美。 设计师更应该将设计变成产品去推销给市场,创造品牌去销售给那些优秀的投资经营者,这是我日夜企盼的! 设计是被动的行业,将被动转变为主动,设计师才会脱贫致富! 四川大学设计学院学生包装设计作品 16:22 [点击率:1073]市场意识 在市场经济的今天,包装已经从过去单一的保护、储运功能演变成了多方位、多功能、多元文化、信息聚合的 传播载体,面对如此变化,包装设计教育将如何摆脱局限于象牙塔尖的困境?特别是设计教育严重脱离市场需求的 趋势,是值得大家认真思考的问题。 这里我们秉承教人以行、育人以情的精神,以一种探索的方式,努力培养学生的市场意识,让学生在市场中去 寻找设计对象,体验并感悟包装设计的本质与消费的关系,理解市场调研与设计表现之间的转化过程,以全新视角 来审视现代包装设计的意义和作用。 整个教学过程中, 尝试了一种开放式的讲授方式, 注重思维的独立性和多样性。 根据学生个人兴趣来自由选题, 组织学生相互讨论,让每一个学生都经历一个完整的过程,即对日常生活的观察,从中建立作品的初步构想、进行 市场调研分析、着重解决问题、动手实践完善细节、材质选择与工艺结合、强调设计的可实现性,最终完成作品。 然后模仿商业场景的提案,要求学生将自己作品进行虚拟的市场买场对比,分析作品与市场产品包装的相同性和差 异特点,提报给客户客观的市场效果,陈述作品的优势和特点。采取此方法是对学生的一种必要锻炼,使其更接近 真实的市场,让学生明白设计如何发挥它的功能;谁使用?给谁设计?什么环境中使用?什么时候使用?以什么方 式使用?为什么需要这样的产品?并一一寻找问题的答案。课程设置中安排学生每天写设计日志,作为作业的一部 分,梳理每天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方案,对问题思考的路径及困惑,何种因素影响了设计的进展等都详细记录。 同时也给教师提供了真实的学生状况,更便于教学因材施教。整个过程中,解决问题是重点,其中对问题解决的突 破,被视为是一种质的飞跃,学生们得到的是实力的提升,这是一次整体的蜕变和成长。 营造轻松愉悦的气氛来着手实践,能更大程度地激发同学的创造力,更有利于让学生在和谐互动的环境中追求 自己的兴趣。众所周知,学生在校其间总是困惑于设计与市场的关系,而此次教学的重点便着重去解决这一问题。 设计与市场的矛盾并非是不可调和的, 解析其背后的相互依赖关系, 会逐渐形成学生思想中的设计服务市场的意识, 教学中,引导学生去寻找解决这一矛盾的方法,这便是自我表达与市场需求的双重“合适”,也就是设计“度”的 掌控。 这是一个开放的课堂, 学生与老师交换着彼此的思想, 甚至于情绪。 每一个特殊的案例, 都须得到具体的分析, 教师必须以一个守护者的心态,来耐心地引导和发掘学生的潜能。鼓励和欣赏同学们提出各种假设和预想,然后通 过层层推敲,具体细化。同学在陈述案例时,教师给予当面的剖析,并执笔进行案例的修改,陈之以利害;在同学 心态萎靡时,给予心理的鼓励,并指出明确的方向,维持着坚持不懈的决心。让学生经历从苦思冥想到柳暗花明的 实践过程,体会在挥洒泪水和汗水之后成功的畅快,在和谐快乐的气氛中,教会学生如何锲而不舍地设计,积累为 一种宝贵的经验。 从某种意义上看来,培养具有探索精神、具有社会责任感、勇于不断向前不断创新的设计师,才是教学追求的 目标。而这次包装设计实践的意义,并非仅限于课堂之内。还将是一个认识层面上的整体的攀升。对事物的态度和 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对于学生各方面都将是一种提升,而这种提升是从一点一滴的。就象是一片水域,汇集千万溪 流,日积月累,才得以成为沧海。同样,设计思维的培养亦是一个积淀的过程。在这种交流的促进下,思维一点一 滴得到必要的养分,当积淀到达了一定的程度,才能和潜力才能得以破土而出,设计才能象充满活力的生命般,抽 芽开花,拔地而起。(文/陈小林,四川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In the current situation that design education cannot meet the market demand, Professor Chen Xiaolin from Art College of Sichuan University would like to share with readers about his way of teaching packaging design. Professor Chen suggests developing students?market awareness by letting the students to search for design objects in the market and helping the students reali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ckaging design and consuming, understand the transformation process between market research and design performance and therefore have a whole new perspective of modern packaging design. Here are the selected works of students of Art College of Sichuan University中国美院视觉传达设计系学生作品选盒子之歌――包装的结构与材料 Song of Box----Packaging Structure and Material “发现和打开一个盒子,如同阅读诗歌一般,能够达到将我们带入特定情感流露的状态和效果。当然,一件优 秀的包装作品能够带我们进入新奇之旅, 而使旅程从好奇变为幻想是实现理想的必备条件。 通过纸张、 卡板、 木材、 塑料、织物,当然还有措辞作语言来谱写诗歌,各种途径使每一个盒子与众不同。”――Josep M.Garrofe 包装的结构与材料,一直是包装设计课程中的重要一环。优秀的包装结构和材质,可以保护产品,使产品经受 住运输、储存和销售的考验,并且是能够进一步提高产品附加值的一种有效技术手段。如美国的营销专家保罗?索 尔曼在《企业竞争战略》中所说:“在大多数成熟的工业产品市场中,所销售的产品都已经不断的改进,几乎已经 到了无法再求进步的地步。因此,在争夺市场占有率时,必须权衡‘非实质’性因素。”作为包装“非实质”性因 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包装的结构与材质除了考虑产品的保护功能、便利功能外,以适实的造型、不同质感的材料强 化包装的促销功用,成为我们在研究包装设计时的又一侧重内容。 当下国际聚焦中的中国市场,包装前景不可估量。但不经消化“拿来主义”的风气也正强劲,因此原创适正的 设计也就弥足珍贵。我们之所以喜欢原研哉的设计,因为他用睿智的理念改变了约定俗成的设计观,生活中最不起 眼的小用品在他的细微观察之下被加以再设计,从而获得了新生。他对商品包装结构与材料的改良,不求奢华,力 求在简约与细节中体现品味的质素,是我们努力追求的目标。 约翰?奈斯比特在《大趋势》中谈到:“如果一个人的知识面过于专业化,经过一段时间之后,他可能发现自 己的专业已经过时。但是如果一个人的知识面很宽,很广泛,在终身教育的配合下,他的专业可以随着时代的变化 而改变。”如果一门课程的训练仅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某项专业技能,任何人经过一段时间的重复训练,必定有所见 效,如同随处可见的某某“速成班”、某某“培训班”。从长远看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需 要不断扩充本专业以外的知识和技能。经过资源的共享和整合,思路可以不断被拓宽,解决问题的手段也会更加灵 活。 历时三周的包装结构与材料课程阶段,主要围绕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商业包装展开。例如:“鸡蛋、糖果、糕饼、 文具”。在充分考虑到包装基本功用的前提下,鼓励同学们开发创造性思维,以期拓展产品的潜在市场。如今,呈 现在我们面前的造型各异的“盒子”,是同学们苦思冥想,经过二十多个日日夜夜,用绒线、布料、瓦楞纸、绝缘 纸、纸(麻)绳、原木、铝塑板、石膏等各种可利用材质谱写出的“诗歌”。同学们在过程中以不断夭折的方案为代 价,最终提交了虽显稚嫩但又不失精彩的答案。(文/赵晨音,学生作品指导教师:赵晨音 刘怡红) 盒子之歌――包装的形象一体化设计 Song of Box----Packaging Integrated Identity Design “我一直认为促销包装从某种意义上讲,可以说是一种诗歌的形式。为充分了解这种比喻,我们不妨在读过一 首诗几天后再去读一遍。这样的诗歌是能让我们忘却时间的流逝,带我们进入特定的旅程,能够融合我们所有情感 的一种形式。” ―Josep M.Garrofe 包装设计的第二阶段课程在热闹的展示现场随着同学们的欢呼声隆重谢幕。 这是他们在经历了五周对包装设计 的新一轮解读之后,所作的又一次诠释。使我倍感欣慰的是看到同学所重视的不仅只是把放在展场的几件包装物作 为设计的终极目的,从他们陈列的演绎整个幕后花絮的影音短片中,可以感受到他们沉浸于设计过程所带来的不断 艰苦反思过后的愉悦。 这次的包装设计课,按照选题分为八个小组,其中包括:餐具、陶瓷器皿、五谷杂粮、药材、Spa 产品、糖果、 茶叶、扇子,同学们或合作或独立完成一套系列包装的课题。在历时五周的包装设计课中,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市场 调研。初始阶段遇到了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但每个小组的同学都全情投入,动用了调查问卷、DV 采访等新颖的 手段来丰富调研内容。在设计阶段,大家以包装的基本功用为前提,在材质结构方面大胆畅想。实验性地利用有机 板雕刻、陶土筑模、原木加工等手法最大限度体现包装的材质美。系列化的包装设计,主要围绕品牌形象展开,正 如英国包装设计师詹姆士?皮迪奇所说:“它们可能是一张几平方厘米的包装纸、一个容器造型、几行文字、几种 色彩、几根线条、一幅图形或一个商标,就这么简单而已,然而,就用这些简单的表现手法,我们就能够为一种商 品建立起一个视觉形象,一个令人愉快的个性。” 伴随着时而轻松浪漫时而节拍动感的音乐,由同学自己剪辑的影音短片使现场的交流气氛异常活跃。不由使我 想到数月前在欧洲参加设计 party 时的场面,设计师兼做 DJ,用现场键盘表演自己创作的音乐作品,在调节了展 场的气氛的同时愉悦了观众的心。通过交流,我们懂得学习设计的过程不仅是“造物”的过程,更是一个“修心” 的过程。良好的生活体验加之发自内心的深刻感悟, 可以使我们不断发现新方向。(文/赵晨音, 学生作品指导教师: 赵晨音) I have always thought that promotional packaging is, in a way, a kind of poetry. To fully understand this, we can just try reading a poem and read it again some days later. It is surprising that the poem will allow us to forget the time passing, take us into a wonderful trip and integrate all of our emotions, while we can give a product an identity and a pleasant personality through some simple expressing techniques, such as a piece of wrapping paper with only a few square centimeters, a container model, some text, a couple of colors, several lines, an image or a logo, etc.李健,广州美术学院教师,设计策划学硕士 自认并非标准的“设计者”,忝列广美设计学院教师群中,心下常觉惴惴。而立之后回首这不算漫长的“设计人 生”,其过程之艰,之异于常,心生的未必是感慨,倒是对“设计”这一事物动态属性的些许认识。 选择设计专业,从事设计研究,迄今已十余年。十余年里辗转数个领域,从平面设计到产品开发,现今从事地产策 划与相关创意工作,以整合角度发掘设计的新通道。其间收获并非骄傲的虚荣,而是谨慎的自知。深深觉察到:设 计是一种不断生长的事物,身为设计专业的研究与教育者,当与时俱进,通过持续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与修 为。 家父是文革以后首批从事设计专业学习的大学生, 中国设计的产业环境在八十年代初期尚未成熟。 计划经济体制下, 设计师地位等同于技术工人,尚难“登堂入室”,指望凭借手艺养家,在那个年代是艰难的,所以父亲放弃了设计 工作。见证了设计之旅的艰难,家长对后代的期望自然不是继承父业。好好学习,弥补文革一代读书不成的遗憾, 长大后学而优则仕,而非老于匠作雕虫,亦是那个时期大多数父母对孩子的教导。 湖南的基础教育残酷而僵化,怀着所谓“长大做个科学家”的梦想,在省重点中学“奥赛班”茫然地做着奥赛题目 迎接高考来临,我第一次感受到竞争的策略需求:与其在奥赛试卷上与人缠斗,莫若寻找自身独一的定位。这种本 能的差异化人生设计,促成了我报考艺术设计专业的想法。一些仍然从事设计工作的长辈对此表示支持,因为九十 年代狂飙突进的商品经济,造就了大量的设计明星,设计师成为了时髦的职业。但长辈们不约而同地告诫我:现代 的设计不再是简单的涂涂画画,靠一些美学技艺不再能应对未来的挑战,应该不断发展思考能力,扩展知识面,这 将有助于职业生涯的发展。 大学时代就读于平面设计专业,在研习图形、色彩、编排等基本专业技术同时,我对品牌、营销等“虚”的实务产 生了极大兴趣,隐隐约约感受到“设计”背后存在的更深层次的设计。譬如说一个简单的标志设计,设计者要积极 理解,甚至帮助确定企业战略,以把握标志内在的精神与理念,也需要了解企业服务对象的心态和价值共鸣点,寻 找吻合受众口味的表现形式。心理学、营销学和传播学,这些知识作用于设计过程,成为隐藏性的支撑架构。与此 同时,相关联的其他知识,诸如史学、哲学、心理学等方面,连带性地被挖掘出来,这些闪亮得犹如夜幕里明珠般 的知识,照亮了我四年的艺术学习生涯,也照亮了后来的设计“研究”旅程。 报考硕士研究生,我选择了“设计策划”这个刚刚设立的新方向。导师是现在的广州美院副院长赵健教授。他从日 本带回了设计项目前期策划的经验, 仿佛为我开启了一扇智慧的大门。 赵健老师是知名的建筑与环境艺术设计专家, 也是广美设计学科带头人,他大力提倡打通专业的观念,着力培养“大设计”人才。藉此机遇,一个立志于在国际 4A 广告公司发挥想象力的年轻人,开始跨越专业的界线,进入建筑专业、产品专业??乃至商业管理专业的领域学 习。不同的专业有其自身的知识体系,着实让人获益匪浅。但如果站在宏观层面比较观察,可以发现不论从事何种 专业,除了基础的技术知识有所不同,构想、策划过程中所需要的知识,其实是相通的。 因为致力于策划方法研究,我更加坚定这样的信念:知识的广度与深度强烈地影响着设计的创新度与精深度,各方 面的工作均需要坚实的知识储备为依托。 (比如关于“人”的研究, 必然牵涉到社会学、 人类学等学科的知识; “物” 的研究自然会牵涉到历史学、工程学等方面;“事”的研究更与经济学、商学、未来学等领域相关。) 同时,各类知识也需要有机地被串联起来,在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里灵活运用,其价值方能得以发挥,设计程序与 思考方法方才凸显其价值。 总之, 一个设计师, 如果只掌握基本的表现技能与单纯的创意天赋, 很难为创新找到持续发展的方向和澎湃的动力。 想要挖掘出潜藏在生活表象之下的机会,想要洞察出常规之外的创见,没有清晰有效的策划组织,没有相关知识的 激荡促进,基本是不大现实的。留校工作几年来,本人一直参与的各类创新研究性质的设计项目,所积累的成果能 够充分证明这一观点。 2004 年,作为中国最知名的房地产开发商之一,万科为了推出更符合中国人生活方式的住宅产品,委托广美教学 研究团队针对华南地区的消费者进行调研。为期一年的研究,我们为企业研发出一批专利产品。这些产品的创作过 程,正基于一套有条理的调查与分析的程序。 因为有了良好的策划组织, 就更容易清楚地寻找问题, 而非不明就里, 随机地去“找灵感”。同时,在调查用户的过程里,我们发现了具体而真实的人类需求,也在此基础上探讨家庭关 系、社区关系、城市生活模式等社会学、人类学议题,若缺乏相关知识与理论的支撑,很难想象课题能取得理想的 结果。 2008 年,韩国三星公司创新开发部门,为了更深入了解中国市场,委托我们针对华南地区“山寨手机”现象进行 调查,以此探求低价手机发展战略。针对市场的调查,需要动用各种渠道搜集情报,用统计学的方法对市场数据加 以整理,进而得出市场发展的趋势判断。同时定性地理解各类型消费者的通讯与生活?还有索尼、腾讯等国内外大 型企业,以及部分面向创新而转型的中小型企业,为了应对中国市场的发展,先后邀请广美的教研团队进行以消费 者研究为中心的创新设计探索。不同的课题,都有各自的特点和难度,每次任务都像冒险的旅程,但我的信心从来 不曾低迷,不仅因为有日益熟练的方法支持,更能不断增进个人知识的疆界。 于广州美术学院就职, 遭遇到很多怀有崇高理想和特殊才能的学者, 他们从不同方面启发我去学习、 促进我去思考。 与这样一群丰富学识的前辈合作,极大拓展了我的知识眼界与设计领域。近年来,我主要参与一些地产项目的设计 策划,相对重视对地方文化生态的考察,尽量从当地吸收生存智慧,以避免设计出不符合当地的结果。随着项目的 日益整合化,我们更要站在地方品牌战略、地方旅游发展战略的层面来运营项目,有更多的知识浮出水面,等待着 自己去亲近、解读、运用。尤其在可持续发展观念指导下,产业环境、生态保护、社会价值、区域自信,这些更为 宏大的目标亦成为思考的主题。 纵观接触设计的这些年,“设计”这个平常概念似乎在不断演化。 过去它曾是手艺、 曾是工艺美术、 曾是装潢造型、 曾是各个独立的专业。 在设计走向整合的时代, 在可持续发展成为社会总体目标的时代, 设计已经不止于狭隘的“建 筑”、“产品”、“广告”这样的单一工作,很难用简单的技能名次去冠以专业属性。“设计”一词脱离了简单的 艺术范畴,走向更为复合的学科定位,我们需要在生态机制的基础上寻找设计的依据,在产业链的平台上探索设计 的趋向,在区域经济的视野上理解设计的未来。 基于这样的整合趋势,我们遭遇到了不断调整自身定位的挑战,遭遇到不断升级自身学识的挑战,而且,这样的挑 战将不断出现。不断生长的设计,不断升级的要求,让人深感积累之轻。正如某个哲学家说的,自己所掌握的知识 像一个圆圈,圆圈越大,接触到越多的未知领域,所以也就越会感到无知。个人认为,这种谨慎与谦虚,应该是成 熟设计者基本的心态与涵养。 在不断生长的设计中,人的遭遇和认识也在不断生长,这是发展中事物的必然规律。升级换代的过程是艰难的,也 是幸福的。想起当年报考设计时的简单理想,想到对未来诸多的宏伟祝愿,除了平添奋斗下去的希望,更多了几分 对所学甚浅的焦灼。我渴盼着用不断升级的设计人生来丰富自己的内涵,增长自己的智慧,哪怕付出青春的代价, 总也无悔。追昔励今 15:58 [点击率:469]文/顾传熙 (上海传熙艺术设计有限公司艺术总监) 在那个不用靠读书来满足自己满足他人的年代,每个孩子都要有一点哄自己开心的事情,哄自己玩的方式有很 多,可以扔石头,或者满弄堂滚铁圈乱窜吓自己吓大人,天翻地覆??我选择了绘画,因为热爱也因为家里的艺术 环境。在一片青灰色的时代大背景下,是色彩与笔触给了我全部的激情与力量。 父亲顾世朋对我来说是人生中第一位恩师,他将他的艺术细胞一股脑儿地遗传给了我,那便造就了我骨子里对 色彩对造型的感觉, 骨子里的东西自然是魂牵梦萦的了。 父亲疼爱我却从未直接教授过我美术与设计, 他尊重晚辈, 他懂得设计是一种感知事物本质的能力,而不仅仅是技能。因此对我的设计他几乎不做评点,他自然是有自己的想 法,但出于尊重,他沉默,抽支烟,笑笑而已。这种无为而治式的引导无形中给了我巨大的鼓励和鞭策。父亲向来 是讲究生活质量,讲究品味的。享受生活是设计家的基本功。洞察生活中的如斯细节与别样的美态,享受高质量的 生活,从中找到设计的灵感,这是父亲用亲身实践教给我的。父亲在 2008 年年底走完了他的设计人生,整理遗作 时又一次为一代大师的力量而感到震撼,老上海的时尚是妖娆而又耐人寻味的,没有历史的积淀却异常闪耀。父亲 的设计是繁华喧闹背后的沉静,代表着一种以守为进的雅致。他色彩感觉极好,图形表现简洁大方。一张张手稿, 线条勾勒出一幅幅老上海时尚图景,忧郁而绚烂。父亲是注重理念创新与材料工艺相结合的。他的设计流露着海派 气质, 充分地吸收了西方文化又坚定地传承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难以判断东西方美学何者为先, 两者奇妙地相融了。 童年的记忆中父亲画设计稿到深夜,一支笔,一支烟,线条全在烟雾缭绕中轻盈优美地跃上纸面,我常会用烟 缸去接那三分之二的烟蒂,很是崇拜。 父亲的代表性设计美加净牙膏等伴随上海人走过了半个世纪的沉浮,年华逝去,唯愿大师永存,一个时代记住 了他,足矣。 我继承了父亲的事业, 在我的设计中也不断体现着父亲的设计精神, 捕捉生活的美感, 简洁又大胆地运用色彩, 还有兼容并包的海派精神。或许是遗传吧,也或许是两代人共同的上海情结。 1973 年我读初一,开始拜郭大敬先生学习水彩。郭大敬先生是我一生中继父亲之后又一位影响我成长的恩师。 他优雅,善良,他热爱艺术。郭老师每周六看我父亲的同时也要检查我一周的作业(总是 20 件素描和色彩),他把 他最好的东西教给我,每次还会给我带点西点。记忆中的郭老师风趣幽默而且和蔼,他给我讲艺术家的人生、古典 音乐、文学、电影、绘画以及过去的故事,谈到艺术,他总是热血沸腾的。对艺术,他是虔诚信徒般的。每周日, 郭老师都约我外出写生,风雨无阻。是他,把我带进自然,带进一片艺术净地。我和郭老师就象是忘年交,我们聊 一切相关艺术的东西,我肆无忌惮地高谈阔论,他宽容地乐呵呵地听着,这时候他也是异常兴奋的。郭老师的家中 仍挂着他生前的静物画,色彩与岁月一同斑驳褪去了,唯有对艺术的执着还在,成了那个小阁楼中的寂寂永恒。 郭老师是位虔诚优雅的艺术传教士,他信奉纯艺术。他的学生我将一直追随老师,在艺术之路上实践自己,实 践恩师的信仰,后来也成了我的信仰。 在这里,我向我的父亲和恩师郭大敬先生致敬,他们给予我一个艺术家最重要的品质――对于生活与艺术的信 念。想起余秋雨先生的一句话:“天地间最大的人情失衡一产生于父母与子女间,二产生于老师与学生间。子女与 学生痛切地发现这种失衡时大多已无法弥补。” 1979 年我以上海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遇上了第三位影响我成长的恩师――高中羽教授。他 是个干练、可爱的小老头,是个天才型的学者。他不愿做官,不屑一些虚的头衔,搞设计的人又怎能心有杂念热衷 于艺术与设计之外的世界呢?“小顾我到上海啦!”这是高老师到上海的第一个电话。开车去接他,他总是跳上车 的,所用动作都是从速,很是雷厉风行的样子。见面总免不了向老师汇报最近的设计也顺便请教。老师的鼓励与肯 定都是中肯的,他学识渊博又思维敏捷,能向这样一位大师级的学者求教受其指点,该是何等乐事!拜读高老师的 著作《重整元点》时,看到他将“上善若水”这个老子的道家理念运用于企业文化中,他说“人应学习水的柔性从 而使自己有最大的适应性,不择方圆曲折,皆可生存自如。”这是高老师的一贯风格,他能在不同的研究领域游走 如鱼得水,因为他总在不停地学习、记录、思考。高老师将设计的精华用他独到而精确的学者术语表达出来,传授 给学生。他不仅仅停留在设计的表面,他深入设计的精髓。而他的学生我也是站在讲台前面对着学生的老师,高中 羽教授关于艺术理论的教育对我的影响切实是深远的。我在设计教学中改革以往陈旧的教学模式,开创了由专职教 师、行业前沿设计师、专业工程技术人员三军联合协作组成的新型教学团队模式。 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我有幸受教于很多好老师,有正直的大师吴冠中教授、忠厚的学者?啾??淌凇㈩V呛 桶?某潞好窠淌凇⒅势拥囊帐跫音蒙辰淌冢?褂惺鄙杏叛诺穆拚耆缃淌凇U嫘牡馗行焕鲜 γ 恰? 1983 年大学毕业后我一直在学校与自己的设计工作室间忙碌,不停地进行着教师与设计师的身份转换。我想 做真正属于上海的设计,绝非老上海因殖民地环境而带来的那种无奈的交融,而是上海自己的艺术语言,就如同上 海话那般包容百态却独一无二,异乡人学不来的,它应该是与上海的气质相合的,是雅的,在内敛中透出张力。我 想通过教育,通过艺术学院那些怀揣艺术热情的孩子们,或许这个梦可以实现,上海设计也会变成一种符号,为世 界所惊叹所羡艳,就象北欧设计所形成的概念――简约、绿色、时尚那样。只是这可能需要几代人的努力。 因为热爱,我比别人努力。每一个设计我都会做上无数个方案,挖掘自己的潜在能量,事实证明美食与音乐都 是可以激发灵感的。因为掌握了扎实的技术基本功,我能在设计过程中自如地表达我对事物本质的理解。可谓得其 真意忘其本形。我总在做一种纯粹设计,它代表一种生活形态,在市场中寻找共鸣,但决不脱离实际。我在设计中 更强调自我与创新,然而有时我的设计理念被全部扭曲,国企中是领导在做设计,外企基本是外国人设计,私营企 业绝大部份是拿来设计, 可能我们的企业家们更倾向一种千篇一律的设计克隆模式。 于是设计丧失了它自己的表情。 每个设计师都会在必须与市场妥协时拿出自己的底线,我最后的坚持就是原创,可以减少报酬,减弱唯美性,但我 必须做自己的东西,原创之可贵。一旦底线攻破,责任、良知、追求,全盘溃败。这是设计师的职责,我的前辈们 也都是这么做的。坚守阵地,自得其乐。 前年我成立了自己的公司,理想中它会发展成未来发展的特定模式,平面空间两栖延展。如何将东西方文化、 传统与现代、市场个性与共性自然地融合,我和我的团队仍在探索中。做不一样的有前瞻性的设计公司是我们共同 的理想;用最传统的民间艺术表现极现代的意念,再用最现代前卫的手法来表达中国情愫,是我们擅长的。十年或 者几十年,也许更久,我们要将重塑上海设计时尚地标,就象所有人看到瓷器会想到中国一样。我习惯转换视野总 是在否定自己,否定昨天的设计,这样才能往前走,走得更远。艺术又不仅仅是用来自娱自乐的,设计工作者应该 用他们的灵感影响这个社会,让这个城市的粗砺也变得布尔乔亚起来,美丽起来。 尽管我在设计领域多元发展,但我依然追随着父亲包装设计的脚步,坚持着父亲原创与个性的设计精神;依然 热爱艺术,坚信艺术的原创性是设计的最高境界,那也是我与前辈老师们共同守护的信仰。依然在讲台前与学生交 流,就象高中羽教授那样,当老师是奉献。 上海是片肥沃的土地,生命在这里做梦,发芽,滋长。她包容地吸纳了整个世界在这里建筑他们的艺术理想, 包括我和我的父辈们。上海和世界同时张开了怀抱,她们各取所需,设计者游走之间,找到了新的掘点。我一如既 往,在传统与现代,商业与艺术间体会着那微妙的平衡。
10:32[点击率:155]梦想可以不寂寞文/李旭光 (李旭光设计有限公司设计总监) 我喜欢秋的感觉,微凉的空气静静地蔓延, 一扫夏日的阴霾和潮闷,白云也让蓝天衬托得非常有立体感,连 皮肤的呼吸也都变得异常顺畅,是“一叶知秋”触动我内心深处的回忆,堆积在案头的稿件似乎此刻也在凝思,我 的思绪在几缕烟雾中不断升腾,门缝中不时透过一丝丝凉意,这是一个静谧的下午,我独处,我神弛! 儿时的我就对绘画有着浓厚兴趣,经常做着长大后当一名画家的梦,记得那时哥哥曾经画了一幅古代战将图, 形态非常生动,我央求他也给我画一张,可他偏不给我画,倔强的我不服气,于是试着自己画,竟然也画得有模有 样,在父亲期许的目光中,我为自己编织着美好的梦想。然而,那时家境并不富裕,为了买到几毛钱一本的连环画, 我经常在放学后去捡拾马掌钉卖,换了钱就马上买回连环画来临摹,窗外小伙伴们的嬉闹声丝毫没有影响我的绘画 热情,我如醉如痴。小时候这段看似苦涩的岁月,如今想起,涌动在心头的依然是甜蜜与无悔。 13 岁那年带着家人的嘱托和期盼,我独自背起行囊,去省艺学习,开始踏上我的求学之路,接受正规的绘画 训练。初期求学的经历可想而知,同学们根本不把我放在眼里,但在挫折和困难面前我更加坚强,不服输的信念让 我变得更加努力,果然过了不长时间,同学、老师们就开始对我刮目相看了。随后我被从少年班提出来,插排在考 前班里,老师还经常把我的画当范本摆在前面。这无疑是对我自尊心的极大鼓励,我忘记饥饿和疲劳,更加勤奋地 学习。于是,每天清晨的公园里, 总能看到我手持画夹专心写生的身影, 就连吃馒头蘸酱油的日子也变得有滋有味。 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 90 年代初,我步入了梦寐已求的美院殿堂,由于是师范专业,开始的课程设置主要 以美术基本功训练为主,后来涉及到一些专业设计的课程无外就是平面构成、立体构成和色彩构成的练习,且也是 蜻蜓点水,一带而过。可能就是因为有了这些或多或少的基本训练,才使得我的感性认知和逻辑思维有了潜移默化 的提升。当时设计在中国刚刚兴起,我们习惯把平面设计叫做装璜,对设计本来就不怎么感兴趣的我,梦想是当一 名油画家,曾经把油画作为一生的奋斗目标,所以那时感觉设计离我很远。 随着大学时光的转瞬飞逝,跟所有大学毕业生一样,怀揣着炽热的理想和满腔热情踏入了社会,并被阴差阳错 地分到印刷厂,从此便和印刷设计结下不解之缘。工作后拿到第一个月 126 元的薪水不知是悲是喜,儿时那个曾经 眩目的梦,正在变得暗淡并渐离渐远。 时光荏苒,岁月如流,让我真正开始喜欢上设计,还是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那是我第一次参加一个全国标志 征集活动,本来也没抱什么希望,却没想到获得了一个特别设计奖,而且奖金不菲,这大大增强了我的信心,从此 一发不可收拾。随着名字经常见诸报端,我渐渐在当地有了一点小名气,客户也就随之找上门来。当时整个社会的 各行各业都开始呈现前所未有的繁荣,我在设计的过程中不断学习,也在学习中不断设计。就这样,经历了无数个 披星戴月的夜晚,经历过无数次客户的否定和认同,在胜利与失败中我依然执着前行,感觉设计离我更近了...... 命运中最大的转机出现在 1997 年,当时在职的公司为我配备了一套苹果电脑,连同扫描仪、打印机全套下来 大约是 5 万元左右,这对一个笑容青涩,举止拘谨的年轻人来说,无疑是莫大的嘉奖与鼓舞,荣誉和物质的激励给 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动力。至今还记得当年去北京中关村买电脑时的情景,从未接触过电脑的我,手里的鼠标已滑 出了桌面,而屏幕上的光标却几乎没动,被人家着实嘲笑了一番,由于时间关系,也没接受培训,只会简单的开机 关机,就灰头土脸地把电脑搬走了。回来后好长一阵子不会操作,只是打开机器对着它发呆,但客户不知内情,还 以为一直没调试好,自己也自嘲的对客户说:“这玩意儿没我手工来得快”,现在想来不免暗自窃笑。 当火腿肠加方便面的生活早已成为历史,当物质生活日渐丰盈,前进的道路似乎又变得迷惘,心中总是渗入惶 惶不安的情绪,不时有个声音在隐约呼唤:“难道这就是我想要的生活吗?”经过几番心灵的激荡,不知天高地厚 的我全然不顾家人和朋友的反对,在众人不解的目光中,放下手里所有的客户,毅然决定去清华美院进修,这是我 人生的又一个重大转折,不但让我重新感悟了设计,也使自己的设计水准有了新的突破。 2001 年我回到烟台,开始着手组建自己的新公司,一切几乎是从零开始,再次创业少了些许莽撞,多了几分 思索与谨慎,以往的经验告诉我,事业成功与失败的关键不在于你身在何处,而在于你的想法在哪里,宏观的格局 在哪里。我不再盲目去寻找客户,转从塑造自身品牌做起,整理好近十年的设计作品举办了个人设计展,开创了烟 台设计师办个展的先河,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于是我一鼓作气,先后在上海、大连、北京等地参加全国性设 计展览,进一步奠定了事业发展的基础,客户也随之日益增多。 经历了大小几次的人生波折,当我突然发觉该 停下来回顾一下的时候,在设计的路上已摸爬滚打了十几个春秋,从最初白手起家创办的一间小小工作室到今天略 有名气的设计公司,几番跌宕沉浮,几多心絮飘零,沉淀的是思想,洗去的是铅华,留下的是无尽的思考。做设计、 办展览、搞沙龙,现在设计已成为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为设计让我发现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更 重要的是让我的梦想不再寂寞......设计故事三则 10:32 [点击率:279]文/张海文 (广州美院设计学院工业设计系主任、教授、华南理工大学博士)故事一:中国著名品牌“舜华临武鸭” 设计策划的核心是准确的价值取向定位和到位的设计文化创新,而产品的色彩、图形、符号、设计艺术形式等 是表征和传达核心价值和企业文化的物化载体。 1999 年夏,湖南省临武鸭业发展有限公司在面临破产倒闭的情况下,托熟人找到我,并邀请我去临武县进行 考察。当时的县长、书记和刚上任的公司负责人按当地政府最高礼仪规格热情地接待了我,至今仍给我很深刻的印 象。 那天,我随他们穿过两边农田,来到座落在荒野郊外的这家企业。当时该公司员工仅有 16 人,生产设备仅一 口旧锅炉,极其简陋,厂房环境非常差,我简直不敢想象这是一家国营企业。据他们介绍,前任厂长贷款 30 多万 元,干了两年,做了 16 万元产值,现已资不抵债。当地政府希望我重新策划设计,救救这个企业。午餐,他们做 了一只白切盐水临武鸭款待我,并向我介绍这种优良鸭种。我品尝后拍案叫绝“这鸭肉味道如此独特鲜美!这回有 戏了!”。 在了解临武县人文背景和独特的地理环境后,经过仔细认真的考证、调查分析和研究,我决定设计策划开发利 用当地这一得天独厚的纯种临武鸭。首先,为公司战略性地创造了一条强有力的广告语:“临武山水鸭天下”(尽 管当时只有 16 只种鸭,可现在已是名副其实的“鸭天下”),并取“舜帝巡临武,名鸭誉中华”两句的前后各一字 组合成“舜华”,作为企业商标品牌推向市场。同时,为企业设计制定了近景、中景和远景的发展战略,把公司的 商业经营策略、管理思想、市场定位、发展目标和企业文化融合到具体的设计项目中。为企业导入了企业形象战略 和 VI 企业识别系统,设计了公司商标形象、一系列产品包装、宣传册、各类招贴、影视广告、汽车广告、高空广 告、企业总部展示厅、品牌推广、连锁店整体设计等,为舜华鸭业公司的品牌建设和产品研发做出了巨大贡献。 而今, 十年过去, 湖南临武舜华鸭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一跃成为中国最有成就的农业产业 500 强之一的大企业, 被评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临武鸭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实现了湖南省“零”的突破。作为公司的 长期设计策划总监,我设计的舜华商标荣获了“中国驰名商标”称号。 故事二:国宝“翠叠纹青瓷” 我喜欢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喜欢探索陌生的领域。我考取华南理工大学获得工学博士学位是为了进一步提高自 身的科技研究能力,而不仅仅满足于已经掌握了的造型艺术设计能力。 我研制国宝“翠叠纹青瓷”,从 1978 年硕士研究生时算起,已有 30 年历史了。 20 世纪末,河南宝丰清凉寺(塔西北)北宋汝官窑考古的新发现和浙江杭州凤凰山老虎洞(南宋地层)修内司官 窑考古的新发现,是我国 20 世纪重大考古发现之一。而出土的南北宋官窑青瓷中的斜开片(鱼鳞纹)的色调会随着 碎片或器物的转动而发生深浅不同的色调变化,时现时隐,变化无穷,被视为官窑一绝,是官窑的极品。由于工艺 复杂和失传,其开片的形成机理至今是世人之谜。 古代南宋官窑的制作极其困难复杂,每件作品须经七十二道工序方能完成,合格率仅为百分之一左右。好的产 品专供皇帝和宫廷使用,差的一律销毁,不得流入民间。当今流传在世的南宋官窑仅存百余件。几年前,在香港苏 富比拍卖会上,一件编号为一零六的南宋官窑小器物,拍得二千五百万港元之巨,可谓片瓷值千金。 我对古遗址进行了实地考察。在对现有的出土碎片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系统研究青瓷斜开片的产生同基釉 组成、工艺条件的关系,探索形成青瓷鱼鳞纹等艺术外观的物理化学条件及其内在关联和演变规律。在历经了漫长 的 30 年反复的科学实验、艺术实验和烧制,最终成功研制出被国际专家誉为“出自南宋官窑而高于南宋官窑之极 品”的“斜开片翠叠纹青瓷”。令失传八百多年的宋代皇帝官窑的极品鱼鳞纹青瓷的制瓷绝技获得恢复和发扬,再 现了国色。 我的代表作《花开盛世》,巧妙地运用了翠叠纹青瓷斜开片和直开片釉的质感肌理创意造型,表现了早春腊梅 的怒放情境与过程。寓意中国改革开放,花开盛世。2003 年在法国巴黎举办的“中法文化年”活动,广东省政府 作为中国国礼赠送给法国总统希拉克;2005 年国家出版了专题纪念邮票;2006 年获第八届中国国家级工艺美术大 师精品博览会金奖;同年被中国美术馆永久收藏;2007 年获中国收藏家喜爱的艺术大师和精英评选活动金奖。2008 年中国发生了让世人揪心的“5.12 汶川大地震”,作为中国工艺美术界的一名艺术家,我责无旁贷地捐出自己心 爱的国家级金奖作品参加赈灾义卖,并将筹得的这些善款捐给了灾区的孩子们重建校园。 故事三:珠江游“豪华太空船” 工业设计涵盖了科学技术、人文艺术、政治经济、社会需求、现代管理和价值取向等,是一个系统工程。 记得李长春同志在广东任省委书记期间,曾带代表团出访法国。法国政府在美丽的塞纳河上的豪华游船宴请了 中国代表团成员,这给他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回国后,李长春同志指示我们也要打造崭新的旅游商务船,在美丽 的珠江上接待外国元首和尊贵的客人,将广州珠江游做成广州最亮丽的名片。鉴于当时珠江上的游船都是由旧客轮 改装而成的,没有一艘专为会务观光功能而设计的游船。因此由广州市长张广宁亲自挂帅,广州市客轮公司向全社 会发起了珠江游船设计的征集活动,共征得方案 200 多个,但所征方案不理想,于是决定定向邀请全国著名的船舶 设计院所及大型企业的专家设计方案。由于我在 1986 年曾参加过广船国际的游船设计项目,并以出色的方案被澳 大利亚船东选中,因此广船国际设计部门推荐我参加珠江游船的方案设计。经过严格的设计评审讨论和到市政府进 行设计答辩,结果我的设计在众多方案中脱颖而出,得到市长和专家们的首肯和赞赏。这两艘船分别为“观光商务 船”(现冠名为“广东电台号”豪华太空船,国家专利号:CN.8)和“360 度全景旋转餐厅观光商务 船”(国家专利号:CN)。 “豪华太空船”是广州市第一艘专为政府接待和高级商务游而精心打造的顶级豪华游轮。自 2003 年首航起已 接待众多外国总统、各国政要和广州市最尊贵的客人。 这艘船一派高科技风格,造型奇特,酷象一艘水晶太空飞船。船体按功能分一层大堂、贵宾房、两厢和二层全 方位开放式观光平台。船体四周最大限度地采用无框式瑞士隔晒隔热透明特殊钢化玻璃设计,可隔离 70%以上的 太阳热量和紫外线,透光性能极佳,观光效果堪称一绝,使船上游客无论在任何位置都能观赏到濯濯星光华月和美 丽的珠江两岸景色。 首层船头大堂是一个完整的圆厅,可用作会议厅,其中设置了先进的投影和音响设备,适合政府交流、商务会 议等高贵场合聚会。专门设计的豪华贵宾房,可供客人休息,亦可作小会议厅,房内配有等离子挂墙电视及音响系 统,可唱卡拉 OK。 二层的设计有别于传统游船,有意把驾驶舱的设计置于船尾,使船头无任何遮挡,营造了一个全方位开放式的 观光平台,让观光游人完全置身于美丽的珠江环境,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船舷四周设计了一圈环绕水幕裙边,除了可隔离并净化船体排除的废气以达到环保目的外,亦是非常美丽的导 光材料,晚间在电子控制的防水彩色 LED 射灯的照射下,光影摆动与江水相互映衬,感觉象一个七色的水母,异常 亮丽,极具动感。 游船的船体设计和内饰装修设计、照明设计、功能设计等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我荣幸地经历了从船体方案 设计到细部结构处理,从船体制造到船体装修以及下水运行的全过程。我非常感谢广州客轮公司杰出的领导和他们 的团队,让我有机会投身于这一设计当中。解不开的缘 Enjoying Designing, Enjoying Teaching 11:28 [点击率:3049]当我接到《包装&设计》杂志主编黄励先生的邀请,完成这篇关于设计人生的文章时,我感到有些许的不安和小 小的自惭形秽,因为我从来都不认为自己是什么家,更称不上什么大师,我不过是一个普通的人,一个选择了从事 设计和设计教育工作的普通中年男人。我和大多数同龄人一样,每天上班下班,忙工作忙家务,忙碌的心情总是难 以舒展; 有时我也会无端抱怨生活的琐碎, 无端哀叹自己的卑微; 我也曾在不经意间感觉到自己失去了生活的快乐, 失去了进取的信心。记得有一年生日,妻子对我说:“人生就是追求快乐,在很多人的心目中,冬天是严酷的,雪 花是寒冷的,但也有这么一些人,即使食不果腹、衣不遮体,却依然把这份严酷和寒冷视作上天恩赐的快乐源泉, 张开双臂慷慨而愉快地去接受这份愉悦,我们都应该学学他们,要学会发现快乐、享受快乐。”我震慑于妻子的细 腻和睿智,感动于她对我如此深刻的关怀与理解。 是的,快乐是一种心情, 它隐匿在我们生命的各个角落, 全靠我们自己去营造。 一个人可以不拥有很多的财富, 但不能没有快乐。每个人都应从生活和事业的琐事做起,逐渐地完善和发展自己,不该幻想不劳而获,不该幻想一 步登天。生命的真正快乐是找到自己于社会中的位置,为自己的生活和事业而忙碌,籍此证明自己的价值,要懂得 享受自己的生活,无需同他人相比。人生重要之事就是发现自己,发现快乐,享受快乐。 设计,我快乐的源泉 当初走上设计之路,其实也没什么曲折动人的故事,念完小学、中学,擅作主张选择了设计专业,并顺利完成 了大学四年的学习,最后到德国留学深造――一切不过是水到渠成。要说这是“上天的安排,命运的捉弄”,未免 显得有些肥皂剧式的做作,实际上我和设计之间不存在任何罗曼蒂克的传奇色彩,它不过是我对人生和事业所做出 的一个规划和目标,并且始终如一地走到了今天。 谈到设计,我的确有话要说。就设计本身而言,这是一种具有独特魅力的视觉语言。设计的语言是一种靠视觉 感悟所产生的语言,它是设计者思想和理解的视觉化表现,并且有着独特的传递方式。设计要争取自己的“味道” 语言能被广泛地接受。但同时,设计不是艺术,不能完全是设计者个人喜好的表达和情绪的宣泄,设计要根据客户 的需要,解决具体的问题。所以,客户的需要和市场的检验决定了设计师不可能天马行空,借用一句老话:设计是 “戴着镣铐跳舞”。 对于我这个自认为艺术细胞过分活跃的人来说,舍弃纯艺术的自由创作无疑是痛苦的,但是,这样的痛苦同样 也是一种挑战,“戴着镣铐跳舞”让我的设计过程充满了乐趣。在艺术与商业之间穿行,在满足客户与市场的同时 体现自己的设计思想与审美取向,就好像鱼儿,虽然只能在水里游动,却依然落得逍遥自在。设计本应是一件快乐 的事情,然而在工作中要解决各式各样的问题,常常容易使我忘记了对于快乐的追求。除了对设计理想和价值的执 着之外,我一直不断地提醒自己去享受其中的快乐,这种快乐不仅来自于设计的过程,也来自于最终呈现的结果。 在这个硝烟弥漫的战场上拼了这么久,我依然清晰地记得自己每次设计过程中的坎坷和复杂,但在这里我只想 谈快乐!在我看来,每一个深夜,点上一支烟,在喜欢的音乐里构思着自己的创意,设想着自己的美好,那是极快 乐的!就算是再痛苦的熬夜也能轻易被别人对我作品的肯定和赞许所征服。设计是快乐的,无论是过程,还是最终 的结果,而后者尤其带给人一种无法比拟的成就感,特别是一幅被人称好的作品,满足感就越发强烈! 设计,有时也是一种“交易”,但更准确地说,是一种沟通。我完全有理由按自己的感觉去尽情发挥,然后通 过跟客户的“沟通”,使之成为一宗完整意义上的“买卖”。但同时我也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因为客户有理由、有 权利按他个人的喜好随时“强奸”我的意愿。原因很简单,他出钱,买他自己满意的商品,即使这种“满意”最终 在市场的检验中受挫,这种事情时有发生。通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依然把它当作是享受,至少比自己跟自己过不 去来得舒坦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职业道德的精髓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