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百斤秤秤杆木

谁知道关于秤或秤杆的故事 或诗词_百度知道
谁知道关于秤或秤杆的故事 或诗词
我有更好的答案
另一头系上石块:  相传范蠡在经商中发现,人们在市场买卖东西,都是用眼估堆,他想出了改白木刻黑星为红木嵌金属星形,并在南斗六星和北斗七星之外,再加上福,秤这种计量工具便一代一代地流传了下来,并一直沿袭了两千多年,十三颗星代表一斤。从此。范蠡顿受启发,急忙回家模仿起来:作为商人,必须光明正大:他用一根细而直的木棍,钻上一个小孔,方法极巧妙,偶然看见一个农夫从井中汲水、禄,一头系一鹅卵石作为砣;鹅卵石搬动得离绳越远,克扣百姓。他想,范蠡外出小解,一抬头看见了天上的星宿,便突发奇想,决定用南斗六星和北斗七星做标记,一颗星代表一两重,能吊起的货物就越多。于是他想:一头挂多少货物,另一头鹅卵石要移动多远才能保持平衡,必须在细木上刻出标记才行,并在小孔上系上麻绳。目的是为了告诫同行,很难做到公平交易,便产生了创造一种测定货物重量的工具的想法,则会折损‘阳寿’(短命)!”  就这样,市场上便有了统一计量的工具——秤。  但是,时间一长,范蠡又发现,一些心术不正的商人,卖东西时缺斤少两,此上彼下,轻便省力、寿三星  秤的故事:在井边竖一高高的木桩,再将一横木绑在木桩顶端;横木的一头吊木桶,不能去赚黑心钱,则后人永远得不了‘俸禄’(做不了官);欺人三两。  一天,范蠡在经商回家的路上,怎样把秤改进一下,杜绝奸商们的恶行呢?终于。但用什么东西做标记好呢。并说:“经商者若欺人一两,则会失去福气和幸福;欺人二两,用手来掂;细木的一头拴上吊盘,用以装盛货物,以十六两为一斤?范蠡苦苦思索了几个月,仍不得要领。  一天夜里
采纳率:48%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秤杆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浏阳清末民初秤王 杆长2.4米可称500斤重
10:51:28&&&来源:浏阳网&&&
王先生在用放大镜查看&秤王&上面的重量标识。
秤王来自清末民初
杆长2.4米可称500斤重
浏阳日报记者袁村平见习记者沈阿玲
&&& 传统杆秤伴着农耕文明,在劳动人民手中延存了千年之久,它的制作和使用是一段历史,也是一种文化,&权衡轻重&、&心平勿用秤&、&天地之间有杆秤&&&秤被人看作是公平和正义的象征,喻为天地良心的道德标尺。
&&& 昨日,爱好收藏的市民王先生向本报《民间收藏》栏目记者展示了一件体积庞大的木秤,杆长2.4米,能称500斤重,保存完好,制作年代最迟为清末民初,距今至少已有百年。相比衡器出现的数千年历史,这杆秤可见证近代我市衡器的一段历史。
杆长2.4米,可称重500斤
&&& &就是那把大秤,我是从一个藏友手中淘过来的。&昨日,记者在家住车站路的市民王先生家看到一杆&巨无霸&秤,立在客厅角落里,十分醒目。王先生一边拆开包裹秤身的报纸,一边向记者介绍起自己的这件宝贝。
&&& 整杆秤保存完好,杆身为木质,呈乌黑色,摸上去光滑有质感,&可能是红木的&,秤尾由金属包焊。共三个&叨子&,分别挂上了一个铁钩和两个铁提环,已经锈迹斑斑。
&&& 长年累月,杆秤经过使用后,表面标示刻度的线条已日渐模糊,但部分刻度标示的重量仍可辨认,分为正面和侧面两个部分。王先生拿出放大镜给记者,&看,这里写着两百,是两百斤!&按照刻度依次推测,这杆秤最大的称重应该为500斤,而起点刻度标示为50斤。
&&& 接着,他抱出一块呈不规则球形的秤砣,顶部嵌钩、系绳,&这个秤砣有七斤四两&。王先生还介绍,这是杆&十六两秤&,一斤有&十六两&。
&&& &2.4米,还多一点点。&王先生当场测起了秤身长度,这杆秤的长度是他引以为傲的,每逢有藏友过来,他都要拿卷尺出来证明一下,&我在网上见过有人把2.3米的秤叫&秤王&,我这杆秤比&秤王&还长一点,使用时至少需两个人。&
至迟为清末民初物品,制作讲究
&&& 在秤端第二个和第三个&叨子&之间,竖排嵌了四个字,依稀可辨认为&贰盛堂宋&。这四字代表什么意思?
&&& &贰盛堂是出产这杆秤的商铺名,制作杆秤的很可能是一位宋姓的手工匠人。&浏阳文史专家潘信之老人看过这杆大秤后推测,这杆秤是一把古秤,最迟可为清末民初的物件,也可追溯到清朝中期,&应该有一两百年历史了&。
&&& 据潘老介绍,这种计量单位的秤,平常老百姓家一般用不上,&多是商家下乡收购猪、牛等大牲口称重所用,或是置于家中称盐等大类体积物品。&
&&& 大秤是如何制作的?潘老虽未见过2.4米长的大秤,但曾亲眼见过旧时杆秤的制作过程。制秤在古代是一门精深复杂的技艺,包括了选材、打磨秤杆、头尾包铜、定&叨子&、配砝码划刻度、钻孔、嵌铜丝、上漆等工序,每一道工序稍有偏差,就会影响称量的准确度。
&&& &用来做秤杆的木材一定要直,先做成方形,再打磨成扁圆形,头粗尾小,都有讲究。&潘老介绍,刻度要利用砝码严格制定,刻度处打孔后嵌入铜丝,嵌入后即割断,上的漆不同于现在的油漆,还要铸秤砣。
&&& &制作大秤需要耗费更多精力,所以大秤很少见,称重量达500斤,这也是我听过最大的秤。&潘老肯定这杆秤的收藏价值。
浏阳衡器&近代史&
&&& 杆秤作为一种利用杠杆原理衡量质量的简易工具,发展由来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秦统一六国后,制定了斤两十六进制,以一斤为十六两,延用了两千多年。在古代,度量衡有统一的制作和管理。
&&& 清同治县志卷八《风俗纪略》载,&权,以十六两成斤者为正秤,又有茶秤、油秤、麻秤,大小不一。&潘信之解释,茶秤、油秤等是根据称不同实物特制的。
&&& 《浏阳县志》记载,清末至民国前期,由商会管理度量衡。民国8年(1919),县城已设刘原发秤店,生产杆秤木尺。其后,秤店陆续增加,并增制戥秤、竹尺。民国26年(1937)浏阳县政府始在建设科内配有一名检定员。民国31年6月,县度量衡检定分所成立,主任(所长)由建设科长兼任,副主任、检定员由省度量衡检定所报省建设厅委派。
&&& 到民国37年,城区仅有秤店3家,自产自销的6家,秤店需向县政府登记并领取许可证方可制造。
&&& 1956年3家秤店及5名工人组成城关度量衡生产合作小组,1961年7月转合作社,1978年改为衡器厂。农村集镇也开始有自产自销秤店。1986年轻工业部机械局确定浏阳县衡器厂为湖南省千克制铝合金杆秤10家定点制造厂之一。浏阳衡器产品远销湖北、陕西、河南、江西、西藏等地。
&&& 浏阳日报人文馆开设的《民间收藏》栏目,挖掘岁月尘封的人文故事,讲述鲜为人知的民间传说。如果您家中也有历史悠久或颇具意义的珍藏,或者您对鉴定老物件颇有心得,都可联系我们,与大家一起分享老物件背后隐藏的故事。
&&& 记者电话:18711314922 QQ:389542516
相关热词搜索:
延伸阅读:
24小时点击排行为什么古代秤杆上要刻十六颗秤星?
我的图书馆
为什么古代秤杆上要刻十六颗秤星?
&内容摘要 : 唐朝吴兢撰《贞观政要.卷五.公平》中载︰“诸葛孔明,小国之相,犹曰:‘吾心如秤,不能为人作轻重。’”大意是说,诸葛亮是小国的丞相,还说过︰“我的心就像杆秤,要公平,不能对人分轻重。”&
作者:心语  &
“‘’”“”
“”“”“”“”“”
“”“”“”“”
“”“”“”
“”
“”
“”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转]&[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一百斤的老秤杆分别都是什么材料制作的_百度知道
一百斤的老秤杆分别都是什么材料制作的
我有更好的答案
檀木或黄花梨木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秤杆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红木老秤杆,满银星包浆完美,只是秤杆上的铜件已被拆除有些可惜,秤杆顶端上嵌王顺昌造字样。
网上查的关于王顺昌秤店的一些资料,在此感谢原作者的辛苦。
威海滩的老字号——王顺昌称店
“王顺昌”为商号名,并非人名,“王顺昌”称店是1915年由江苏丹阳彭王村人王湧泉来威创办的,王湧泉1890年出生在上海,小时候跟随家人经商,后来学得造称手艺,在他25岁时来到威海创办了“王顺昌”称店,当时称店是租来的房子,地址位于现4809厂北、区法院南的位置,当年称店处于威海卫英租界的商埠区内,商业非常发达,对“王顺昌”大称的销售提供了有利条件,这也是王湧泉选中威海创业的主要原因。
  “王顺昌”称店早年为家庭作坊式经营,凭借着精湛的手艺、优质的材料,造出的大称计量准确,经久耐用,很快就打开了市场,“王顺昌”造大称除在当地畅销外,还远销到烟台、莱阳、济南等地,成为当时胶东地区久负盛名的“公平称”。“王顺昌”所造称的称杆是选用南洋的优质红木,先经新加坡进口到上海,再从上海运抵威海,木材从国外进口后至少存放十年待其完全干燥木性稳定后方可用于造称,所用红木的种类主要有酸枝木、鸡翅木和紫檀木等,称杆由于选用的木材质地坚硬细密,如果将大称杆向地上一顿,能发出金属般“铮铮”的声响。红木称杆经精心打磨,配上铁质称钩,镶嵌银质称星,称杆两端再以黄铜紧箍,一杆即美观又实用的大杆就造好了(高档大称的称星在一百、二百斤处还镶有元宝形花纹)。称杆上方镶有造称的年代、使用者姓名或商号以及等字样,当时一杆大称售价合三至四百斤粮食的价钱。早期的“王顺昌造”大称上标注的造称日期一般采用中国传统天干地支纪年,自三十年代起则多采用民国纪年。笔者收藏到最早的一杆“王顺昌造”大称就是“癸亥”年即1923年造。另外,笔者还收藏到一杆“王顺昌造”的50斤小称,是紫檀木称杆,黑色称杆上嵌有银色的称星,再配上铜质称钩,光彩夺目,精美绝伦,简直就是一件难得的工艺品。
  1930年威海卫回归后,原英租界商埠区日渐没落,“王顺昌”称店搬迁至市里东门外商业区附近(现光孚大厦处)。1946年“王顺昌”称店的创始人王湧泉离开威海回上海定居,称店由二儿子王国祯继续经营,搬至昆明街74号(现圆楼大酒店东路北)。王国祯15岁就随父亲王湧泉学徒。王湧泉造称手艺极少传授外人,几十年间只收了荣成人吴芝桂一人为徒,这也是当时流传“王顺昌”不收威海徒弟的原因。
  王国祯经营“王顺昌”称店时期所造大称质量明显不如父亲王湧泉,称星也多采用铜丝镶嵌,这与当时正值解放战争时期,各类物资严重匮乏有关,做工和用料也就顾不得那么多了。但当时“王顺昌”造大称仍然是同时期质量最好的大称,比其他地方造的大称在工艺上起码要高出两个档次,深得政府机关、大商号的青睐,笔者就收藏有一杆“王顺昌”于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为威海中国人民银行所造大称。另外,笔者还收藏到“王顺昌”于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为卧龙村(今羊亭镇卧龙村)政府所造的大称,而将村级政权称为政府,历史上大约只有解放战争期间,我党领导下的村民自治组织使用这一称谓,这杆称也是那段特殊历史时期的最好物证。
  1956,为响应政府号召,“王顺昌”称店与威海“久华”称店合并为公私合营“建艺社”,继续生产大称。合营后的“建艺社”地址为现公园路附近,后搬迁至机关招待所东改名为威海衡器社,“文革”时期又搬至罗锅桥南,其工厂北侧就是以河堤为墙,这一时期所造大称较为粗糙,不大如之前的精工细做,称杆材质也五花八门什么都有,这主要是因为当时造称没有稳定的木材进货渠道,工厂就用马车到威海周边的村镇去收购各类红木家具,回来拆料使用,其中也不泛有珍稀木材黄花梨、紫檀等,但一些不适合造称的木材如铁梨木等也被使用,这种木材由于材质坚硬、纹理粗糙,在北方容易开裂,之前的“王顺昌”称店从不使用(现收藏到的该种材质秤杆均已“裂迹斑斑”)。“威海衡器社”所造大称沿袭之前的做法,在称杆上方钉有铝质铭牌,标注有生产厂名及年月日。1966年,“威海衡器社”改名为威海市量具厂,搬迁至现威海邮政局对面,前几年厂区土地因进行房产开发,改制后的威海量具厂有限公司搬迁至经区华夏城南。
  纵观“王顺昌“造称的历史,也是威海造称业的一段发展史,今天的人们有责任和义务把那段历史记录下来并加以流传。“王顺昌造”大称的经验告诉我们,只要用心去做事,以诚待人并重视产品质量,无论在任何行业都可以大有作为。
  (注:王湧泉曾于1957年两次返回威海探亲,儿子王国祯于1973年在量具厂因病退休,由其小儿子王振强接班,但造称的手艺现已失传。)
想起了曾经脍炙人口的歌词: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砸向老百姓~~~~~~~~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秤杆一般是什么材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