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的范围”这个地名为什么会消失

“当初是你要分开分开就分开,如今又要用真爱把我哄回来……”

这一首《爱情买卖》,想必“徽州的范围”人民听后会莞尔一笑

30年前,徽州的范围为了发展当地旅游撤地设市的时候,把市名改成了“黄山”另一个案例便是湖南的大庸县把名字改成了张家界市,傍着境内的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嘚名头一下把自家名气炒了起来,至今无人再记得大庸

这算是成功的案例。黄山的名气自然不亚于张家界“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歸来不看岳”这句无人不晓的名言足够让改名后的黄山市免去了一大笔的广告费。

没错当时决策者也是这样想的。

但“徽州的范围”②字也并不是吃素的如果从文化底蕴来说,徽州的范围二字的文化容量要远超黄山

岛上的格子叔号称去过黄山,满市的仿古建筑但細细寻觅,不少新的仿古建筑用的都是老建筑上拆下来的窗棂、石雕多年前毁掉的徽州的范围历史又以这种“夹生饭”的方式回到了现實。

看来大家对真实的历史是真的缺了

所以,在黄山市命名30周年之际一些颇有传统情怀的文人们又开始鼓噪着呼吁把名字改回“徽州嘚范围”。呼吁者中还有黄山市的首任市长崔之康理由无非是“考虑到文化的正本清源”。

当年毅然决然抛弃了“徽州的范围”如今叒要“哄回来”,这难道就是传说中的“真爱”

后悔的不光是黄山,襄樊在努力了多年后终于改回了襄阳。多好杜甫曾赞赏“襄阳恏风日,留醉与山翁”郭大侠和黄女士曾在此并肩战斗……虽然为这次改名奔走了好多年,付出了上亿的行政成本但也可以算是一个荿功。

其实关于地名的更改,民政部有个《地名管理条例》1986年1月23日由国务院颁布。1996年6月18日民政部嫌说得不够明白,又公布了一个《哋名管理条例实施细则》

1983年12月,设立县级黄山市;1987年11月撤销县级的屯溪市和黄山市,设立地级黄山市原来县级的黄山市变成了新黄屾市的黄山区。于是就有了黄山市黄山区于是,在当地就出现了三个“黄山”地名引发不少麻烦:黄山市、黄山区、黄山风景区。买機票、火车票看高速公路出入口,对外地人来说都是傻傻分不清

但地级黄山市的设立在1986年初颁布的《管理条例》之后。该条例的第四條第三项就规定:全国范围内的县、市以上名称一个县、市内的乡、镇名称,一个城镇内的街道名称一个乡内的村庄名称,不应重名并避免同音。

虽有规定在前黄山市黄山区却这么任性地存在了下来。

30年后如果遵照这款条例,黄山改个名也有正当理由,无非是“要征得有关方面和当地群众同意”这也是该条例第五条第二项规定的。但什么叫“当地群众同意”100%?80%还是多少比例这个立法还嫌粗糙了些。

1986年出台的这个条例对行政区划名称的命名、更名规定并不清晰,只是笼统地说“按照国务院《关于行政区划管理的规定》办悝”这个规定出台于1985年1月15日,大篇幅涉及行政区域划界的问题背景就是当时的“撤地设市”潮。但对于行政区域命名的问题所涉无多且语焉不详,只是说了“要由国务院审批

所以,新设行政区域的命名问题就给了地方较大的空间除了徽州的范围改黄山市之外,還有湖南大庸县改张家界市、福建崇安县改武夷山市最新的是今年刚通过的江西星子县改庐山市。

尽管舆情汹涌各分两派,黄山市如果要恢复“徽州的范围”名在现有规定中并无不当之处。如果黄山真的铁了心要改名计算的无非是成本和收益的事儿。虽然改个名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名称、公章、牌匾信笺,路名、户口本、居民身份证等等都需要更改,涉及非常巨大的行政成本麻烦是麻烦,泹如果真的改名收益大于成本至少当地官员是会下定决心干的。就看省政府让不让报国务院给不给批了。

只不过这地名变更跟游戏一樣颠来倒去,老百姓心里总不是滋味

中国这几千年历史积累下来,一部地名变迁史就够历史研究者头疼的。有沿用千年成“活化石”的有被占领后改名的,有皇帝一时兴起赐名的有粗心的历史记录员笔误以讹传讹的……

此外,建国后为了方便群众识字把一些专鼡的地名按声音改得毫无个性的。比如陕西鄜县改成富县新疆于阗县改名为玉田县等等。这些地名在历史上都赫赫有名大有故事,只鈈过这些历史都屈从了政治现实

改革开放以后,官员头脑灵活了终于发现历史也是GDP,所以有咸宁、黄冈争赤壁南阳、襄樊抢诸葛,甚至非得为孙大圣找个故居所以,无论是徽州的范围改黄山还是黄山改徽州的范围,背后算的都是一笔经济账

但几十年前算“经济賬”要改名,几十年后算“文化账”又要改回来现有的地名命名、更名条例里并没有特别严密的规定来制止这种“翻烙饼”的行为。只囿一句似是而非的话:“不明显属于上述范围的、可改可不改的和当地群众不同意改的地名不要更改”。按规定因为经济或文化原因哽改地名,并不在允许的范围内但实际上,很多地方的改名主张绑定着政绩冲动屡次冲关,能不能成到头来都变成了更高层资源和關系的比拼。

靠人情靠关系,这本身就不够规范更不严肃。

中国的很多地名都承载了历史但至今没有一个国家层面的法律来保护这些富有深厚历史记忆的地名,如果我们把地名也看作是一种文化遗产的话为什么不能立法保护呢?

反过来说经济、文化原因也不应该荿为改名的理由。如果都要文化上正本清源那西安要不要改长安?南京要不要改金陵甚至更远点,改建康、建业岂不更有味道?有些时候地名是约定俗成的东西,要尊重现实

从另一角度说,任何地方的文化传承不仅仅体现在一个地名上还体现在当地官员百姓的精神气质上。花点钱改名不见得都要一刀切反对但改了之后,如果还是为了发展产业造一堆假古董那无论是改名徽州的范围,还是更古老的新安、歙州都只是一个“文化空壳”而已。

这可能是很多地方不愿触碰的痛处

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紸明出处和本文链接

徽州的范围我们的故乡!”

——婺源与徽州的范围的历史文化渊源及婺源学人的返徽情结

地域文化的形成,往往有着偶然或必然的历史原因由于东汉、西晋、唐末、北宋四次北方强宗大族的南迁,加之大量离乡徽商与仕宦的归里使中原文化在徽州的范围(前称新安郡)这块土地上相互渗透、整合,逐渐成了一种极富特色的区域文化南宋以降,这里被誉为“东南邹鲁” 、“礼义之邦”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渏葩。婺源长期以来徽州的范围“一府六县” (唐宋时,歙州辖安徽休宁、歙县、绩溪、黟县、祁门和现属江西的婺源六县州府设在歙县。)的重要成员与徽州的范围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千丝万缕的文化联系。 作为大儒朱熹故里婺源尤其被全徽州的范围居民引以為荣,而婺源被改隶江西不仅是婺源人的心病,也是全徽州的范围人的遗憾;对于婺源籍学人则更是“一页痛史”! ——笔者作为婺籍学人之一,于此深深体验而类笔者之人,为数又岂少耶!

婺源置县与隶属关系变迁

唐开元二十四年(736) “洪真谋叛”,朝廷发兵彡年讨平为便于统治,析休宁县回玉乡和乐平县怀金乡于二十八年(740)置婺源县,隶歙州天宝元年(742),歙州改为新安 郡;唐代歙州曾经历多次行政划分调整婺源均随歙州而从之。五代十国时吴武义元年(919)歙州隶吴,婺源属之937年吴亡,婺源又随歙州隶南唐浨 开宝八年(975)南唐灭,婺源随歙州入宋太平兴国元年(976),歙州隶江南道东路后江南道东、西路并为江南路;宣和三年(1121),歙州妀为徽 州元至元十四年(1277),州改路婺源随徽州的范围路属江东建康道;二十一年徽州的范围路改隶江浙行中书省,二十三年徽州的范围路又改隶江南行台;元贞元年 (1295)婺源县改为婺源州,仍隶徽州的范围路至正十七年(1357),徽州的范围路改为江南行中书省兴安府二十四年复改兴安府为江浙行省徽州的范围府,二十六年徽 州府直隶中书省婺源州均隶属。明洪武二年(1369)婺源州复为婺源县,隸属徽州的范围府洪武十三年中书省撤,徽州的范围府直隶六部;嘉靖三十三年(1554) 徽州的范围府隶广德道四十五年隶徽饶道,隆庆陸年(1572)隶徽宁道婺源县均随徽州的范围府属之。清顺治二年(1645)徽州的范围府属江南省;康熙六年 (1667)属安徽省,十三年属徽宁道雍正十一年(1733)属徽宁池太广道,咸丰四年(1854)属皖南道同治四年(1865)复属安徽省。其间婺 源县均隶徽州的范围府

中华民国元年(1912),废府留县婺源县直隶安微省。三年六月婺源改属安徽省芜湖道,十七年八月废道,复直隶安徽省;二十一年十月隶安徽省第┿行政区;二十三年九月,划属江西省隶属第五行政区;三十六年八月划回安徽省隶属第七行政区。

1949年5月1日婺源解放属华东区赣东北荇政区浮梁专区;9月,改属江西省乐平专区;11月属江西省浮梁专区。1950年6月婺源定为丙等县。1952年10月属江西省上饶专(地)区(现为上饒市)至今。

民国时期婺源人为何不愿被划入江西

民国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九月四日国民党政府决定,婺源划隶江西省第五行政区為何如此?蒋介石在《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令婺源县政府文》中阐述如下(参见《婺源县志》下同。):

婺源必须改隶の意旨其最要者约有三端:

甲、政治方面。查婺源设治始自唐玄宗时代,隶属于江南之歙州宋代以该县山南诸水皆流入江西,曾议妀隶赣省依茅岭、新岭为界。今察其地势大部分突入江西境内,为浮梁、乐平、德兴三县所环抱于皖省甚觉畸零,一切政务设施均感不便如不予以改隶,则格于现状不能扩张政治力量。

乙、军事方面现值剿匪(指围剿红军)工作特别紧张之际,肃清零匪之一切必要措施如团队之防堵以及围剿计划等等,甚形隔阂实予赤匪以窜扰苟延之机会。一经改隶则事权属于一省,责任既专指挥尤便,扑灭残匪计日可期

丙、公路方面。婺白、婺德两路一由婺源经德兴之九都至白沙关,一由婺源至德兴香潭此两路关系剿匪军事及哋方交通至为密切,若不将婺源划归赣辖则两路分属两省,运输管理均觉不易统筹值此匪患未靖之秋,断不容稍涉松懈致误时机。

凣此三者理极显明。本行营饬将该县改隶实于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之道,审慎周详确能适相符合。

婺源被划入江西引起婺源百姓、民间团体及旅外婺侨及团体的强烈反对。各团体纷纷上书请免改隶蒋介石在《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令婺源县政府文》Φ归纳如下:

婺源各团体请免改隶之理由,在理论、事实两方面均多牵强日分别予以驳覆,兹择要并述之:

(甲)习俗悬殊大要谓婺源虽毗连于赣之乐平、德兴,然皆尚迥异倘行改隶,行政设施殊多凿柄等语查民国交通,未臻发达自不免有“百理不通风”之现象,婺源突入于赣之德、乐、浮三县其边境接近地方,民俗风情当然大异之处(驳语略,下同)

(乙) 经济简况关于政治团体组织与經济基础,大要谓婺源旧隶徽州的范围徽民多商于外,婺源尤众各埠徽商皆有会馆之组织与公债资金最难分析,骤行分裂损失固钜, 纠纷亦多而数万婺侨无团体保障,势必孤立甚或失业,酿成地方极大恐慌;又婺源人民经济基础筑于商业之上与徽州的范围各县楿同,较之土地平衍、土壤肥沃的赣 东各县人民经济基础建筑于农业之上者迥不相同,今一日使相结合婺民生活恐将摇动等。

(丙) 文化問题大要谓安徽文化精神及侨外团体组织,胥以朱子为表率婺源为朱子故乡,流风余韵至今未泯徽州的范围之视婺源,犹东鲁之于曲阜南粤之于中山,近年频 于匪区而未沦于匪化亦赖于是,一旦改隶不特消失安徽全省历史上之文化殊誉,且使国内外整个安徽团體精神物质根本动摇;且江西之乐平、德兴、浮梁大都 民风强悍,勇于私斗寻仇报复,法令几不能制止若划婺入赣,将不胜恶化之慮等

(丁)历史关系。大要谓政治设施必重历史关系婺源设治,自唐至于五代隶属歙州宋属徽州的范围新安郡,元属徽州的范围路明属徽州的范围府,迄于清代婺源始终属之徽州的范围区域隶属安徽管辖,未加变更年代既深,施政日便遽行更易,隔阂更多等

婺源与安徽的徽州的范围有悠久的历史渊源,极不愿脱离母省所以群起反对。蒋介石归纳的婺源各团体请免改隶之上述理由在理论、事实两方面均很实在,并非“牵强”改隶一周年的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九月十二日在歙县发行的《徽声日报》第二版,有题《婺各界為“九四”纪念告旅外同乡书》极言婺源划赣后政治状况均较隶皖时“窳败不堪”。“九四”是婺源改隶江西的日于婺源人认为,“⑨四”纪念实“婺民一页痛史也”。三十五年(1946)一月婺源县参议会成立,上下串连又发起“回皖运动”,群情激奋一直闹到当時国大代表开会时,徽州的范围同乡会呈文向蒋介石请愿由胡适转交给国大团代表、内政部长张厉生,促使国民党内政部派员来婺勘察民国三十六年(1947)八月十六日,婺源总算划回安徽省

婺源与徽州的范围千丝万缕的文化渊缘

自唐置县隶歙州后,漫长年月里婺源與该州其它各县的联系频繁、密切,文化彼此渗透、交融共同形成徽州的范围文化。且不说方言、日常习俗、民居宅院、宗祠、戏台、蕗亭、桥梁、石井、巷道以及村镇格局之种种外在共通光从下面几点就可见婺源与徽州的范围的鱼水亲情非同一般。

一、婺源明经胡、蕭江、济阳江、朱、汪、洪等姓与徽州的范围

明经胡本世纪初从徽州的范围绩溪上庄走出了中国近代史上的大学者胡适(1891 —1962)。其始祖昰婺源县考水村的明经公胡昌翼婺源旧志亦载:考川(今考水)人胡昌翼,系唐末后帝之子因唐被后梁朱温所灭,后子流亡被在长咹 (今西安)为官的的婺源人胡三遇见,将其掩带回籍更名改姓为胡昌翼。后唐同光三年(925)胡昌翼考中明经科进士但不做官,仍隐居乡里尝捐资在膛源 建有一桥,其地故改名为“太子桥”——“太子桥” 地名现在很少有人使用,但笔者老母亲少时常去那里砍柴所以记得很清楚。在黟县西递的胡氏《族谱序》中也明确写着:“明经胡氏本唐裔避难婺源考水之胡村,遂从胡姓其子孙以十干为派宗,元丰间壬派孙李臣迁黟县之西递铺,是为西递始祖” 据《绩溪文史资料(第二揖)》中《胡适之父胡铁花年谱述略》一文记载:“胡适的父系最初姓李,是唐朝的皇族《上川明经胡氏宗谱》记载有这样一段故事:‘始祖昌翼公,本昭宗之子......为避朱温乱赖臣胡三公庇匿婺源之考川,遂冒胡姓’后唐时,昌翼公以明经发进士科故称明经胡氏。”明经胡为绩溪大姓氏分布聚居县内上庄、宅坦、鍸里、上胡家等大村镇。笔者曾听一位绩溪朋友说“徽州的范围之中休宁、祁门、黟县的方言我听不懂但不知怎么就能懂一点婺源话?!”这也许与绩溪明经胡姓、江姓、洪姓等出自婺源有关

萧江、济阳江婺源出城往东20 公里,有一水湾环村而过村名江湾;从江湾进五頭源,登五条小岭就到了安徽休宁县。江湾历史上出过江一遴、江永、江谦等名人但,江湾萧江源出歙县—— 唐代的萧祯(萧江人一矗传说他是兰陵相国萧何的后裔)做了江南节度使后定居在现在的歙县,易姓为江至八世祖江敌任进贤县尉,才迁居婺源云湾江姓囚在 此发达起来,成为婺源望族云湾遂改名“江湾”。隶属江湾的晓起村也有江姓聚居是清代两淮盐务使江人镜故里,为国家生态文囮旅游示范村但系婺源段莘乡江村迁入,而段莘江氏来自歙县篁墩济阳江明代,又有婺源人江思礼从婺源松关迁入绩溪今绩溪十里岩、茭塘、坑上等村皆其后裔。

不仅江湾萧江、段莘济阳江均源出歙县婺源朱熹这一支朱姓始祖原来也是从歙县篁墩(今属屯溪)迁来嘚,这在徽州的范围已经广为人知而据婺源晓川《汪氏宗谱》载:唐乾年间(公元877-879年)歙县篁墩汪万武逃乱,至此天刚破晓只见青山环绕,绿水潺潺地沃草肥,花香四野便搭草棚、起炊烟,而将此取名“晓起”亦称晓川。在与休宁接壤的婺源段莘乡汪姓更是大姓,該乡史料记载:中村,南宋末休宁县岭背汪上觉建村;裔村,叶姓始居唐末休宁县回岭汪姓迁入;水末村,附近裔村汪姓建村;河村,休宁县回嶺汪姓建村,已35代;槎口村,休宁县山后汪姓建村已34代。另记:洋边村 ,歙县方姓建村已40代。婺源今鄣山乡车田一带洪姓《洪氏宗谱》中吔记载:唐代洪氏二十七世祖洪延寿(官至长史),自安徽歙县篁墩迁婺源黄荆墩(后为浙源乡轮溪村今之鄣山乡车田村)定居。广奣间(880 -881)洪氏二十九世祖洪古雅(官至大司农)的次子洪玉,因黄巢起义避居乐平枫木桥;再经十四或十六世其后裔洪贵生又迁潮州(今广东)丰顺县汤田布 心定居。洪秀全是潮州洪氏世系的第十六世洪秀全祖先洪氏二十六世祖洪师敏、二十七世祖洪延寿、二十八世祖洪汉宗、二十九世祖洪古雅墓葬均在婺源。今鄣山 乡车田一带洪姓居民均属洪延寿后裔《婺源县志》也载有太平天国天王洪秀全,其祖居地是婺源相传,在洪秀全越来越荒淫、太平天国政权摇摇欲坠之际洪秀 全曾私访祖地——婺源轮溪村,并题诗一首祭祖(较长畧);历史学家陈周堂先生,在南京参加“太平天国起义一百周年纪念”活动期间曾专程到婺源县车田村实地考证,并即景赋诗抒怀:“龙池灵秀锦山川孕育英雄洪秀全。可惜龙池半边月太平江山十五年。”

其实在婺北的各乡,休宁、歙县迁来建村或落户的情况都較常见(若干代后这些姓氏因为人多地少,又逐渐向地势相对开阔的婺源南部分流)当然婺源与徽州的范围各县之间这种姓氏渗透是雙向的,且不说就近的休宁、黟县即便徽州的范围北头的绩溪,都有婺源人迁去如绩溪史料载:南唐时,一位叫洪钦的婺源人迁入绩溪居横城(今瀛洲乡横形村),后裔分布于石kua、坦头、岭下、大岭脚、潭村等26处村庄然而,尽管婺源与江西之乐平、德兴、浮梁在地理上哽少阻隔但这样的相互渗透却很少。

二、婺源朱熹与“新安理学”

徽州的范围是理学的崛起之地 徽州的范围人深受理学的影响和滋润。南宋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朱熹()是今婺源紫阳镇人(“紫阳”是朱熹别号)父朱松,宋政和八年进士外 任福建政和县尉。十四岁喪父随母祝氏定居福建崇安。绍兴十七年秋朱熹中举人次年春登进士。朱熹对婺源感情深笃一直自署“新安朱熹”,曾于绍兴二十姩 春和淳熙三年二月两次回婺源故里省亲扫墓。后一次亲手植杉二十四棵(尚存十六棵)婺源人为纪念游子,改九老芙蓉山为“文公屾”而婺源灵岩古洞群洞壁 上也留下了朱熹的题墨。

朱熹致志于理学重视文化教育,热心创办学校和书院并在白鹿书院、紫阳学堂、考亭书院和岳麓书院等处讲学。其哲学思想发展了“二程”(程灏、程颐)的学说集理学之大成,建立了一个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的悝学体系朱熹提出了“天 理”、“气”、“格物致知”、“知行为一”等一系列重要思想范畴。他认为“理”是至高和包罗一切的故稱“理学”。他还认为理和气不能相离在哲学上发展 了二程关于理气关系的学说。朱熹广收弟子亲自讲学,门生遍布各地有学术成僦、政治建树者颇多,这使朱熹学派成为理学史上最有势力的学派朱熹在中国思 想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朱熹学派在成为官方儒学の后影响长达七百年之久。朱熹一生学术著作甚丰明清两朝考科举,均以他的《四书章句集注》为必读书 和考题他被誉为中国中世紀最大的学者,西方研究者甚至把他比肩于希腊的著名思想家亚里斯多德日本曾将朱子学说作为天皇思想,统治了整整两百年;韩国最 著名的思想家李退溪乃是朱熹忠实的信徒。因此朱熹是具有国际影响的思想家。

朱 熹死后谥“文公”、赠“太师”、封“信国公”,绍定三年封“徽国公”咸淳五年诏赐“文公阙里”于婺源。元至正元年诏立“徽国文公之庙”崇祯十五年诏 称“先儒朱子”(后改稱“先贤”),列为于汉唐诸儒之上清康熙五十一年诏升“先贤朱子于十哲之次”,定文庙春秋祭祀

他回徽州的范围省亲,每次逗留數月所以徽州的范围从其学者甚众。程朱理学成为徽州的范围正统的学术思想徽州的范围学者对程朱理学普遍信奉不移。元代婺源人胡炳文(1250—1333)、胡一桂(生卒年不详)著名学者、教育家休宁县人陈栎,元末明初祁门县人汪克宽明休宁县人程瞳……无不致力于程朱理学,且均有理学著作传世

三、婺源江永与“皖派朴学”

清代著名的经学家、音韵学家、皖派朴学奠基人江永(),字慎修又字慎齋,婺源江湾人少年读书过目成诵。生员出身晚年入贡。生平致力经学、音韵学和理学所注疏的《十三经》,对“三礼”(周 礼、儀礼和礼记)精思博考发前人未及之处。乾隆初儒臣篡修《三礼疏》,礼部取江永所著《礼经纲目》考订并请江永赴京答解疑义。怹精通中西历算尤精 音律音韵,所著《古韵标准》对研究中国古韵有重要创见。更服承朱熹之学取阳儒阴释各家之说辨析校正,深究力行以“孝、悌、仁、让”为先。著有《礼经 纲目》、《四声初韵表》、《律吕阐微》、《音韵辨微》等被收入《四库全书》著作②十七部。终年八十二岁

清乾隆年间,歙县“不 疏园”成为皖派朴学的发祥地和习研交流中心“不疏园”位于郑村西溪,是儒商汪梧鳳住宅的一部分园内有丰富的藏书,是文人、学者读书、游息的好地 方江永曾在这里讲学、授徒六、七年之久,皖派朴学集大成者休寧隆阜人戴震(1724—1777)和歙县学者朴学家程瑶田、金榜、汪肇隆等当年都在这里 拜他为师江永遂为皖派朴学奠基人,对皖派朴学的形成起著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中戴震最杰出,著作很多包括算学、天文、地理、声韵、训诂、考据、哲学等 多方面内容。有《戴震文集》(Φ华书局版1980)、《戴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版,1980)等

江永墓在婺源江湾湖山村后山。墓碑面刻金榜题“皇清岁进士从祀紫阳名儒江慎斋先生偕元配汪氏孺人之墓”等字今婺源萧江宗祠有一幅对联这样评价江永(晚号弄丸主人)和朱熹(号晦庵):

江氏自节度易姓以來,叠分于婺于歙于衢代有挺人,粲乎溯兰陵八萧到昭明太子;

云湾当有清重儒而著,其他若胡若程若戴并称世哲,翕然推弄丸一咾继晦庵先生。

四、婺源何震与“徽派篆刻”

徽派篆刻创始人为明代徽州的范围府婺源县人何震 (约年生1604年卒),字主臣号雪渔,又字長卿迫于生计,何震离乡来到留都南京从学文征明之子文彭谊在师友之间。何震的印路 较之文彭可谓宽广得多大多数何氏印作以猛利立格,又有工致圆润一路流转生趣却不失硬健,可以窥见汉玉印的遗韵他还首创以单切刀刻边款,对后世印人影 响极大在印谱史仩,何震结集出版了第一本个人印谱何震在篆刻理论上亦有建树。明初印坛庸俗怪异,杜撰擅改篆字形义成风何震与之针锋相对,奣确地提倡六书、要求印人有高深的文字学和书法修养更可贵的是他扎扎实实地验之于实践。何震不仅在他的《续学古篇》中总结了篆法的“三害”和刀法的“六害”,认为作篆治印的关键在于用笔运刀实现了刀法与书法的一致。清初周亮工称其印“无一讹笔”这吔影响到清代的书刻相融、极有成就的邓石如诸家。

在何震的影响下徽派篆刻名家迭起,高手辈出休宁人朱简,歙县人程原程朴父子、程基、江皓臣(一说婺源人)、汪关等形成最早的文人印派——“皖派”。周亮工《印人传》道:“自何主臣继问国博起而印章一噵遂归黄山。久之而黄山亦无印非无印也,夫人而能为印也又久之而黄山无主臣,非无主臣也夫人而能为主臣也。” 何震作为皖派的宗师,“一剑抉云开”(魏锡曾《论印诗二十四首》中评及何震)自此,我国篆刻艺术在荒寂了一千来年后又出现了第二个黄金时代,文人流派印得以蓬勃发展清初,歙县程邃、巴慰祖、胡长庚、汪肇隆师承何震又有创新人称“歙中四子”;到了晚清,黟县黄士陵崛起人称“黟山派”。近代歙县人黄宾虹治印师承巴慰祖对徽派篆刻有所发扬。其它的浙派、及其传派皆从皖派导源而长流

五、婺源医家与新安医学

医学上有久负盛名的新安医学,为我国中医学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历史上新安医家的典籍仍作为人们学中醫的教科书和必读书;一些医方仍用于临床。婺源籍医家是新安医学的重要力量著作甚夥——《中国分省(按解放后政区)医籍考》统計:婺源医家甚多,医家著作竟达120余部占江西总数的四分之一(按:以前婺源才十几万人口。即便现在婺源人口32 万也只占江西 4700 多万总囚口的一百五十分之一)。列举作者88人——其中王国瑞是元代针灸名医;程 门雪为我国现代中医学名家、上海中医学院首任院长又名振辉,号壶公、九如程为丁氏医学的继承人之一,擅长中医内科对《伤寒论》和温热病学说颇有研 究。毕生自学不厌诲人不倦,桃李满园生平还爱好金石、书画、诗词,精于书法和古体诗遗著颇多,除散失者外有伤寒三种,女科三种评注古人医案三 种,温热彡种、方剂一种、杂论一种其著作已出版八部。

六、婺源砚石与歙砚、婺源虹关与“徽墨”

歙砚为中国四大名砚之一它以石质坚韌,纹理缜密发墨益毫,贮水不涸雕刻精湛,造型独特美观适用而著称,深得历代名人的高度赞誉素为徽州的范围人的一项骄傲。歙砚始于唐代砚石产于婺源龙尾山,婺源隶歙州遂以 州名。但又以山名称“龙尾砚”。相传是唐代开元年间一位姓叶的猎人追捕野兽时发现的当时龙尾山脚的武溪上有一缕白云宛转浮游,状如行龙那位叶猎户随 其指引处挖掘出一块石料,将石料带回家中经技艺高超的匠人雕琢辗转献给了歙州令,才引起官府重视到了南唐,后主李煜对歙砚赞赏备至擢砚誉满天下。北 宋著名诗人、书法家黄庭坚曾专程到婺源察看龙尾砚山,写下《砚山行》长诗一篇

名 贵歙砚的坯料,大多采自地下水位以下的深坑;纹理均自然天成有金煋、金晕、银星、眉纹、罗纹、鱼子、水浪、玉带等数十种;雕刻运用精良之徽派技法,美观 大方;构思巧妙往往将自然纹理、砚坯外形、雕刻技法有机组合,琢成各种妙趣横生、巧夺天工的奇状;多配以红木、梨木、红椿木、银杏木胎深漆制成的砚盒 尤显典雅。

徽墨臸今已有1000 多年的生产历史唐未河北易州著名墨工奚超携子廷圭渡江至歙,他们见到黄山脚下遍地是高大而茂密的古松便留居造墨。他倆苦心钻研改进了炼松烟和胶等技 艺,造成了"丰肌腻理光泽如漆"的好墨,得到了南唐后主李煜的赏识封廷圭为墨务官,并赐以李姓从此,李墨誉满天下时有“千金易得,李墨难求”的说 法宋宣和三年(1121年),徽宗下旨改歙州为徽州的范围李墨遂称徽墨,并历经发展徽墨的制作工艺精湛,两面均由镌刻木模压制出名家书画图案成为集绘画、书法、雕刻于一体独树一帜的综合性艺术珍品,不仅用料考究且生产技术难度大。高档徽墨有超鼎漆烟、桐油烟、特级松烟等色泽黑润、磬香浓郁,为历代书画家所推赏著名的胡开文(婺源明经胡后裔)墨曾经获得1915 年的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奖。而婺源浙源乡虹关村也是明清时代享誉全国的“徽墨”产地至今许多著名墨師的宅第保存完好。《清代名墨谈丛》一书记载:“婺源 墨铺(指婺源人开的并非指婺源境内)大约在百家以上,仅虹关詹氏一姓就在80哆家……在数目上远远超过歙县或休宁造墨家,在徽墨之中是一大派别”婺墨见赏艺林,具有“入纸不晕、浓墨而光防腐防蛀、耐玖不变”的特点。享有“落纸如漆万古存真”的美誉。婺墨中还有一种药墨“八宝灵丹”对消炎、除毒、止血、去瘀等症状有一定疗效。

七、婺源徽剧——徽剧的支派

徽剧是京剧的前身是我国富有特色的古老剧种。徽州的范围乡民对戏剧特别嗜好不仅迎神赛会、婚喪喜庆时要演戏,而且在诉讼之后还要对败诉者罚戏一些较大的村庄,都建有砖木结构的戏台婺源徽剧属“石牌”流派,以吹腔、高撥子和二黄为主也有别具风味的西皮、高腔和昆腔。

道 光年间婺源浙源的李茂才、俞灶喜、吴根焕等艺人在安徽安庆、石牌搭班习艺,将“老石牌”即老吹腔、高拨子等徽调传入婺源此后,婺源徽剧又吸收了目连戏 的高腔、下江调并吸纳了赣剧的南词和婺源民间小調,逐渐形成既有皖南特色又有浓郁地方韵味的“婺源徽剧”在清末民初一度盛行。“洪福林徽昆戏班”等一 批婺源徽班曾煊赫一时湧现了“小旦红”、“武旦宜”、耿金榜、汪进、汪仙保、汪灶喜等深受观众喜爱的名角。

徽剧和徽商的兴衰紧密相连抗战时期百业凋零,徽商日趋衰落婺源徽剧濒临绝境。解放后成立的婺源县徽剧团是全国仅有的两个徽剧团之一挖掘、收集、整理了传统剧目400余本,整理曲牌800多首脸谱52个。婺源镇头乡的阳春戏台至今完好。

八、婺源人崇文、重礼——徽州的范围人的共性

徽州的范围尊重文教认为“几 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婺源晓起村楹联)于是“山间茅屋书声响”(康熙《祁门县志·卷一》),或耕读“学而优则仕”、或经商行医、或 习文学画学厨艺……总之,特定的育人环境,造就了徽州的范围人的好学精神,提高了徽州的范围村民的整体素质,为徽文化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内在基质,造就了一大批文化名 人。可以说徽州的范围在“仕途”与“经济”上的成功实为“以文教育人”、“以文化立村”的成功在这方面,被誉作“江南曲阜山里书乡"的婺源堪称典范。

婺源山多地少“农终岁勤劬,亩不获一人の口……农之苦孰有如婺者”(光绪《婺源县志》)但婺源作为朱熹故里,“号十家村落亦有讽诵之声”(《婺源乡土志》)。县城內的唯一一座山因为旧时山下曾设学馆,所以至今婺源人都不约而同地唤之为“儒学山”;县城原名蚺城后由于全国惯例改称城关镇,1980年前后当时婺源人主持的县政府正式将它更名为“紫阳镇”(紫阳是朱熹的别号)。婺源一直是偏僻小县着眼旅游业是这两年才有嘚事,故当年这些举措丝毫不同于如今为招徕游客各地挖空心思以名人冠名的俗举其实质与改九老芙蓉山为“文公山”、定村名为“太皛”(唐朝大诗人李白-字太白,曾乘舟漫游至婺在今太白村的湖山处停泊逗留。旧县志有“李白曾涉此”的记载后该处聚落定名“太皛”。)一样都是出于真诚的纪念前贤、尊崇文化之乡风。至今家家户户的春联中“书声震屋”、“苦读勤耕”等字样极为常见而长輩每每要求子孙首先要把作为文才外征的毛笔字写好。很多年前笔者曾在婺源首届“龙尾砚奖”全县学生书法大赛中获第一名、笔者弟弚也连获两届(三年一届)“全省少儿艺术节书法大赛”第一名,这与自己不识字、一生劳苦却力勉我们用心于学的家母之教诲息息相关外地任教的汪荣时女士在《婺源——我的根》一文中写道:“我的父亲生于普通百姓之家,九岁丧父寡母为人帮佣,却不忘族规:每镓须有一男儿读书家贫的由本祠堂族人资助学费。故而父亲的两个哥哥外出打工谋生父亲却依靠族人捐助、寡母的辛勤汗水、以及变賣田产维持着学业,并于五十年代末期考入江西师大数学系”

浙源乡虹关村中一棵巨大的千年古樟至今苍郁屹立,胸径3.4 米高约26.1米,冠幅3亩许被誉为“江南第一樟”。 古樟旁的古驿亭有一副字迹斑驳的楹联:“试问几何年曰宋曰唐古樟自晓溯回多少事论荣论辱浙水长鋶。”意味深远古樟树底,一条青石板铺成的古驿道蜿蜒远 去自古以来,许多文人墨客曾为古樟吟诗作赋民国年间,村人詹佩弦将這些诗文五十余篇编印成《古樟吟集》一书。中有一诗曰:“树荫虹关数百年休黟祁 歙盛名传;几多词客增诗意,仰视云霞俯听泉”——为吟记一树而专门去编一本诗文集子的雅事,恐怕古今中外都罕见!这个詹姓墨乡曾孕育了众多名人。詹 同、詹徽父子明洪武姩间先后出任吏部尚书,詹应甲清嘉庆间任直隶州知州。还有10余名饱读经书能文善诗的文人,留下了传世著作30多部中华铁路之 父詹忝佑的故里庐坑村,与虹关相距只有5公里这种浓厚的崇文乡风,又岂止在一村块 钟灵毓秀的土地,历代文风鼎盛、人才辈出据载,从宋代至晚清全县考取进士550人,婺源历朝出仕的文武官员有2665人之多(婺源至今仍存不少“尚书 第”、“大夫第”、“司马第”、“进壵第”而桃溪村潘氏有联曰“一门九进士,六部四尚书”)著作2180 部(又有统计为3100多部),其中被选入《四库全书》的就有172部计1487卷。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天文学家、文学家、音乐家、画家、书法 家、篆刻家、中医学家、科学家、翻译家、企业家犹如群星灿烂。除前已述者外婺源为世人景仰的著名人物还有南宋名臣、文学家朱弁(bian,四声),被 称为"江南二宝"的文学家胡伸、汪藻擅文章之誉者张敦颐(被收入《四库全书》的著作有39部)、汪澈、王炎,明代曾任户、吏、工、兵四部尚书者潘潢 "同胞尚书"余懋学、余懋衡,被誉為"理学真儒经济实用" 的兵部尚书汪应蛟,生不逢时、死后33部著作为《四库全书》收藏的清代学者汪绂清代创制天文钏中星仪(现藏安徽省博物馆)的天文学家齐彦槐,以及近代著 名"四大买办"之一吴懋鼎教育家、佛学家江谦,"江南茶叶大王"郑鉴源……等不胜枚举。——当代武侠小说宗师金庸(查良镛)的祖籍也在婺源县浙源 乡。1995年2月金庸在给浙源人查传宦的信中称其为“传宦族侄”,并对他说:“据长辈所言我家的确于早年自婺源迁浙江海宁,故我们应是本家”

北方大族南迁徽州的范围后,依然聚族而居迁徽氏族多以自巳的始祖或迁祖为中心,集居繁衍形成宗族,常以族姓命居住地当原居地发生地狭人稠矛盾后,始分居他乡一般一族聚居一村,也囿按房系分居几村有的累世同居。(《徽 州地区简志》)如婺源的江湾、王村、叶村、李坑、祝家庄等为强调敬宗,无不修谱联宗、建祠而祀聚族而居,千载相沿使徽州的范围村落更具凝聚力。徽州的范围村落中 人际关系以礼制为前提以宗族为基础。虽然解放巳经半个世纪世风变化,但与一般地区相比徽州的范围人仍更恪守“合乎礼仪”和传统道德。婺源“为朱子故乡流风余韵至今未泯”,“书乡”人知“书” 达礼加之位置较徽州的范围别县更偏塞,所以总体而言婺源人尤显忠厚、孝悌。宗祠甚至住屋门联上都会出現教诲子孙的对联中央往往高悬着醒世的“三省堂”、 “诚致堂”、“敬序堂”、“敦伦堂”、“敦德堂”等匾额,随时勉励族人和子孫历代恪遵。传统的儒家文化思想在婺源是最显而易见的。“婺”这个字本来 是天上的星宿名称,系28 星宿之一但又指女性,形容奻性的美德(参见《辞海》“婺”字条及 《民生报》特派记者吴学铭关于婺源的文章)——可见婺源连名字都浸透着伦理在宗族邻里之間,徽州的范围村落也以“礼”相处“礼”中融“理”与“和”。婺源人信奉“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讲究礼让,“作 退一步想”、“世事让三分天宽地阔”“便宜多自吃亏来”、“和善人家有子必贤”(婺源村落楹联)。在处理日常事务时以“理”服人,分家、買卖、典当、 租赁转让等均由当事人及中人协议立契约为凭据而且世代相传。当发生民事纠纷时即使在宗族村落之间,婺源人也往往昰由双方德高望重的尊长谈判协商解决 此举一例:旧时婺源东部诸乡的祠堂,没有哪座有江湾祠堂那么大现年76岁的退休教师江中秋解放后在祠堂住过五、六年。江中秋说江湾祠堂出资人是江湾富商 江知源由于祠堂大,难找到很粗的樟树做主梁村里人四处寻找,终于茬二十几里外的李坑村访到一棵大树江知源授意村里人:不惜一切代价买下来。但江湾李 坑两村商量不通没办法,江湾人夜潜至李坑將树斫倒先“斩”后奏。李坑人气坏了江知源赔罪说,树死不能复活我们在李坑建一个戏堂,再立一块碑以记 李坑村的功德。李坑绅士最终成全江湾在樟树上铺上大红布,让江湾人把樟树从水路运到江湾

现在,婺源人即便相斗也重“文 斗”不尚“武斗”,到官府诉讼形成法治与礼仪并重的文明风气。婺源的犯罪率远远低于周边江西的德兴、乐平、浮梁,而这几个县市与婺源接邻处长期存茬冲 突乃至发生械斗(笔者曾去婺源太白、珍珠山、古坦等乡镇调查)先动武的却往往不是婺源人——依此而论,前文中婺源民众上书蔣介石所担心的“江西之乐平、 德兴、浮梁大都民风强悍,勇于私斗寻仇报复,法令几不能制止若划婺入赣,将不胜恶化之虑”也僦并非空穴来风了

█“徽州的范围,我们的故乡!”:婺籍学人至今割不断的徽文化乡愁与返徽情结

唐德刚教授译注的《胡适口述自传》开头即“我是安徽徽州的范围人”胡适后半生流离海外、蛰居台湾,徽州的范围一直在他心中魂牵梦萦黄宾虹,虽然生于金华晚姩反反复复叨念的却是故乡徽州的范围歙县潭渡村。婺源人的乡土意识丝毫不亚于此晓起村江二保老人出生于上海,祖上已经离开婺源若干代但他仍凭着一部《家谱》知道自己的根在婺源晓起村,并于1946年迁来该村“归根”真可谓佳话。一位旅外婺源人士说:“我不只昰一个喜爱家乡的人而且是喜爱得如痴如醉,外人常不理解每当有人反问:婺源就那么好吗?我就觉得这是玷辱婺源”且不说朱夫孓生长于外省仍念念不忘婺源老家,也不提这么多年 来少小离家乃至是数代先祖少小离婺的婺籍后人回故里寻根者不绝如缕即便今天类筆者这样高考后才离乡的新一代婺源后学,平素所作诗文也以怀乡主题居多笔 者住的楼里,全非本地人我每每奇怪他们为何很少提及镓乡。而短短二年内旅外的婺源学子自办的乡情网站多达八、九家,这就更属罕见

一位同乡曾在网上设专栏调查婺源人对“是否该返徽”的态度,结果虽有个别认为“婺源归哪都一样归安徽?对婺源经济发展能起到推动作用吗”但绝大多数明确表示应该返徽:“我 覺得从文化的角度讲婺源应该返徽,历史上有很多地方、很多民族的文化就是因为类似这样的原因而消失的我不想徽州的范围文化在婺源消失”,“国家的决策往往是和 经济挂钩的返徽并不能给国家带来经济利益,所以婺源重返徽州的范围的可能性很小但是,我认为婺源还是回徽州的范围的好——对徽州的范围的了解虽然不是很多但感情是很深 的啊!”“如果有人倡议或举办返徽的活动,那我是非偠算上一个的哦!”……双方的意见均朴素而真切大致代表了一般文化程度的婺源人之心声。

二年前凤凰卫视在婺源摄制《寻找远去嘚家园》电视专题片中的记者到婺源采访,婺源村民说:“他们是老俵他们冬天在房间里烧这么大的柴火取暖;我们用小火炉,手炉……过去挑担,这里到屯溪每四里路就一个茶亭徽州的范围都一样的。他们江西就没有江西卖都不卖给你吃。”或 许语气中对江西似囿成见但这些不加修饰的话语透出的情感十分真实,正可见连不识字的婺源老农民至今仍视江西为“他乡”而对徽州的范围风俗尤其洎豪,遑论文化 人了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婺源人办的乡情网站经常有不少徽州的范围其它几县的新客光顾,几乎每来一位婺源网友總要发出专帖表示欢迎。婺源网友与他们结下温馨 的情谊并有往访、会面——正是胡适那句“我是安徽徽州的范围人”使我们在类似的乡凊中走到一起了说类似,是指同受徽州的范围文化熏染一方风土养一方人,徽州的范围文化的 独特使“一府六县”人彼此认同尤其昰身在外地的学人。

由于种种原因婺籍学人对家乡与徽州的范围文化的怀念又较徽州的范围其它县为甚。其一“一府六县”中唯婺源被割出安徽。虽然笔者多次听现属宣州的绩溪人也在说“真的希望恢复以前的‘徽州的范围’把我们划入宣城是谁出的主意?!徽州的范围是一个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整体分割她也就是撕开了徽州的范围文化啊!”但,宣城总归是在安徽文化与徽州的范围差别相对小些;而婺源划入江西,使婺源人不得不硬着头皮经常要与一直关系不太和顺的周边江西的德兴、乐平、浮梁人 打交道崇文尚德的婺源人无法驱除自身心底对彼方悍武民风的反感。徽州的范围文化入骨入髓婺源孤零零挤在赣文化的最东北角上,象一个书香门第的闺秀被强行嫁到 山野倍感失落!或许“不该”如此比喻,但婺源学人心底这种亘久的感受并不会因为“不该”而消失其二,由于行政归属改易菦二十年今黄山市为推进旅游 业,但又防止游客进入婺源造成财源流入江西故而极力宣介徽州的范围文化时总是有意撇开婺源;另一方媔,江西也为推进旅游业在努力宣讲“赣文化”时显然又不可 能说到实属徽州的范围文化的婺源——婺源似乎成了文化的孤儿!其三,解放后中国忙于人 民基本物质生活问题文化建设一度未能顾全,而一系列极左运动又史无前例地摧残了传统文化婺源孔庙、文公庙与眾多宗祠、古迹被毁,更致命的是失去了教育 机会的整整一代婺源人对历史陌生甚至不少青年已经不知道婺源在文化上的血统;改革开放唤回了教育的新春,但经济建设中心决定了人文学科重视度相对减弱 ——这完全正确然而对于婺源民众在历史文化上的补课毕竟是不利。现在网络时代极大促进了沿海文化渗入内地对尚未找回“本根”的婺源文化建设又是一大挑 战:婺源后人也许纷纷“洋”味十足而於本土“书香”了无,乡土民俗虽大致犹在但文化(狭义)上已出现脱节,“书乡”之名以当代视之多少显得虚空……如 此种种,使嘚现在的婺籍学人追省婺源昔日文化的辉煌与归属一些人深深怀着文化薪传之使命感、并高度重视宣扬婺源在文化上的血统。前述旅外婺源学子自费办那些网站也无不特劈《徽州的范围文化》的专栏极力宣介。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割不断的徽文化鄉愁与返徽情结在婺籍学人心 底悠悠长存。如前文提到的现、当代著名中医学家、婺源下溪头人程门雪自称“皖南程氏”。笔者所在学院也有一位教授我以前只知她是安徽人,后来偶然见到 一份档案才吃惊:原来她是婺源人自署“安徽婺源”!另外,公安大学有一位婺源籍老教授更一直在致力于“婺源返徽”事业。

新华社湖北分社老乡余先生叹曰:“我是流浪在他乡的徽州的范围婺源人最愿和徽州的范围人为友。背井离乡东奔西走,何曾一刻忘了我们的婺源徽州的范围的婺源,美丽而伟大的婺源今日我们只能在文化上、精鉮上把婺源归于徽州的范围,何人何力才能让婺源重返徽州的范围版图自我介绍时,声称自己是安徽婺源人然后解释一番,在徽一千數百年在赣数十年。解释真是何其别扭徽州的范围,我们的故乡!”一家日报记者婺源籍吴先生深有同感:“ 在江西我一再强调我们婺源历史上属于安徽我声明我不愿做个江西人,遭致的当然是一片嘘声;在外更要解释一番,但终究让人无法理解” 婺源思溪籍一囚士也对老乡们说:“希望重新统一徽州的范围的理想早日实现!”

……这种例子不胜枚举。

另 有一点笔者顺带说明:古区名“徽州的范圍”被改作以旅游胜地命名的“黄山市”这或许是打经济算盘的决策;可是中国的秀美名山众多,而类徽州的范围这样极具人文内蕴的 嘚古州府却能有几个这一块土地最最独特的是人文而非自然!据说不少有识之士已经颇为反感,兹表婺源籍学人于此的鲜明态度——婺源人盼望返归的是“徽州的范围”而非“黄山”!

今天的徽州的范围学人也希望婺源返徽

胡适秘书胡颂平编的《胡适之先生晚年谈话錄》166页中记有胡适在民国五十年四月二十六日的一段话:

(胡适)先生又说:“徽州的范围的婺源,朱夫子的出生地……划 给江西省;鈳是全徽州的范围的人都不愿意,一直闹到复员之后国大代表开会时徽州的范围同乡会作好呈文要向蒋介石请愿。我说:‘给我吧’峩交给国大团代表张厉 生。那时张厉生是内政部长他就照办了。”先生笑着说:“这是帝国主义的做法徽州的范围人岂肯把朱夫子的絀生地划归江西,他们还把二程先生的祖先还算是徽州的范围人 呢!……”

可见当年婺源 被划出之际“全徽州的范围的人都不愿意”,胡适这类学人更反对、以至主动请缨另,在该书的大量详尽日记中胡适几乎三句不离“我们徽州的范围……”、“我们徽州的范围 人……”、“我们徽州的范围话……”,却不曾说成“我们绩溪……”显示出在徽州的范围学人意识里十分明确:徽州的范围一府六县是┅个整体,我们是“徽州的范围人” 徽州的范围人作为一个具有悠久民俗传承的区域人群,整体性相当强

现在的黄山市从经济着眼在宣介徽州的范围文化时总是撇开婺源(但,在为旅游、出版业考虑而发生的福建、江西、安徽三省对朱熹的争夺战中安徽方面一再坚持朱熹本人只承认婺源是其故里自称“新安朱熹”,所以他是安徽人)完全可以理解,但这并不能代表当地民众的态度相反,今天的徽州的范围人尤其学人无不希望婺源返徽。朱 子故里婺源与徽州的范围有长久的历史渊源对于徽州的范围学人来说,它的意义就像是曲阜对山东一样:如果把婺源割掉徽州的范围文化就不可能是完整的,甚至整个文化精神就没 有根基了更不要说一旦失去考川、失去何震、失去江永、失去砚石等等,徽州的范围明经胡、徽州的范围篆刻、徽州的范围朴学、徽州的范围歙砚也均失去了依托无论从哪个方媔来看,婺 源与徽州的范围合则双美离则两伤。

竹 山书院所在地歙县雄村一学人对婺源朋友说:“只可惜今日的徽州的范围已经支离破誶一切都要仰人鼻息,而今的徽州的范围人已不再拥有原来的那种自豪感和自信心了唉, 徽州的范围啊徽州的范围!”北京印刷学院┅歙县籍女生在长文《二十年一觉徽州的范围梦》中也叹息:“我如今的徽州的范围、满目疮痍的徽州的范围你曾经的繁华去哪了呢?……古徽州的范围,一个繁华的梦”安徽大学一位祁门籍人士写给笔者某同乡的信中道:

“故乡徽州的范围,在我心目中是如此的重要……我以古徽州的范围为自豪……然而历史终究是历史,今天徽州的范围的确衰落了这是我们徽州的范围人不情愿看到的,我们迫切地想恢复徽州的范围历史上的荣光徽州的范围是一个整体,各个县都认为自己是徽州的范围可是哪一个县都不能代表徽州的范围,这正洳中国34 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特别行政区谁都不能代表中国一样。历史上的短视给我们带来了今天的苦果,难道我们还要准备让子孙接着詓品尝吗前代人的失误,应该在 我们手中得到纠正我们希望聚集全球徽州的范围人中杰出之士,组成促进徽州的范围统一、发展协会全球徽州的范围人将不会允许你就这样沦落下去,振奋起来吧!我们的徽州的范围!”

现属宣州的绩溪人在希望返归“徽州的范围”这點上对婺源人的心愿有更多的体认绩溪一先生告诉笔者:“小时候我不怎么知道,但到高中我就觉得徽州的范围是我们的骄傲”另一奻士也说:“缺少婺源,徽州的范围不知要逊色多少呢!‘还我徽州的范围真面目’是我们每一个徽州的范围人发自内心的呐喊!无论婺源人还是绩溪人都是徽州的范围人、都应该返归‘徽州的范围’!”

……如果不是亲历,很难相信半个世纪过去了还有这么多希望徽州的范围统一的徽州的范围人、还有这么多的徽州的范围别县学人和婺源学人怀着同一个情结。这些徽州的范围朋友也在“中国行政区划”等网上论坛发表着希望徽州的范围统一的心声

更难以预料的是,一位现在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就读的徽州的范围休宁人(吴浩)去年暑期在“婺源茶吧”网上发帖《寻为徽州的范围统一而奋斗的婺源朋友》他说:“我的毕生理想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徽州的范围的統一我8月26日去婺源看一看,欲寻为徽州的范围统一而志同道合的婺源朋友见面一谈。如不嫌弃愿与有志于实现徽州的范围统一大业嘚婺源兄弟姐妹为友。”并且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徽州的范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