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与华林部更奏《鸾鸣凤奏》,奉一日欢。奉字解释?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回答1-6题. 咸淳十年.大元兵大举伐宋.似道督诸军出次江上.以立信为端明殿学士.沿江制置使.江淮招讨使.俾就建康府库募兵以援江上诸郡.立信受诏不辞.即日上道.以妻子托爱将金明.执其手曰:“我不负国家.尔亦必不负我. 遂行.与似道遇芜湖.似道拊立信背哭曰:“不用公言.以至于此. 立信曰:“平章.平章.瞎 题目和参考答案——精英家教网——
暑假天气热?在家里学北京名师课程,
& 题目详情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回答1~6题。
  咸淳十年,大元兵大举伐宋,似道督诸军出次江上,以立信为端明殿学士、沿江制置使、江淮招讨使,俾就建康府库募兵以援江上诸郡。立信受诏不辞,即日上道,以妻子托爱将金明,执其手曰:“我不负国家,尔亦必不负我。”遂行。与似道遇芜湖,似道拊立信背哭曰:“不用公言,以至于此。”立信曰:“平章、平章,瞎贼今日更说一句不得。”似道问立信何向。曰:“今江南无一寸干净地,某去寻一片赵家地上死,第要死得分明尔。”即至,则建康守兵悉溃,而四面皆北军。立信知事不可成,叹曰:”吾生为宋臣,死为宋鬼,终为国一死,但徒死无益耳,以此负国。”率所部数千人至高邮,欲控引淮汉以为后图。
  已而闻似道师溃芜湖,江汉守臣皆望风降遁。立信叹曰:“吾今日犹得死于宋土也。”乃置酒召宾佐与诀,手为表起居三宫,与从子书,属以家事。夜分起步庭中,慷慨悲歌,握拳抚案者三,以是失声,三日扼吭而卒。
(《宋史·汪立信传》)
(1)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俾就建康府库募兵以援江上诸郡。
B.不用公言,以至于此。
C.欲控引淮汉以为后图。
D.夜分起步庭中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以妻子托爱;将金明
②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B.①执其手曰:“我不负国家,尔亦必不负我。”遂行。
②(成名)为人迂讷,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
C.①终为国一死,但徒死无益耳。
②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
D.①乃置酒召宾佐与诀。
②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
(3)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成分,正确的一项是
A.(似道)俾就建康府库募兵以援江上诸郡。
B.(妻子)执其手曰:“我不负国家,尔亦必不负我。”
C.(似道)率所部数个人至高邮。
D.(从子)三日扼吭而卒。
(4)下列各个句子在文中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A.似道督诸军出次江上——似道带领军队按次序从江上出兵
B.立信受诏不辞——汪立信接受诏命,毫不推辞
C.则建康守兵悉溃——那么建康守兵已知道失败
D.江汉守臣皆望风降遁——江汉守臣根据具体情况都放下了武器
(5)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能够表现汪立信忠心卫国的一组是
①立信受诏不辞 ②不用公言,以至于此 ③某去寻一片赵家地上死 ④率所部数千人至高邮 ⑤慷慨悲歌,握拳抚案者三
A.①②B.②③⑤C.③④⑤D.①④
(6)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本文段写了汪立信“受诏”“上道”“立志为国捐躯”“至高邮”的言或行,或详写,或略写,塑造了汪立信忠心爱国的形象。
B.汪立信在大元兵大举伐宋之时,爱国心切,受委任后即日上道,没有接受妻子的挽留。
C.似道问及立信准备到什么地方去,立信表示要死在一处属于赵家的土地上,可见立信一心念及祖国土地的完整。
D.立信听闻似道已兵溃芜湖,江汉守臣的表现也令人失望,知道大势已去,立下决心以身殉国。
答案:A;C;A;B;D;B解析:
(1)A;A招募士兵;B落到;C把……作为;D起床,漫步。
(2)C;①但,转折连词;②只,副词。A把,介词;B于是,就,副词;D于是,就,副词。
(3)A;B立信,C立信,D立信
(4)B;A出次:出兵驻扎;C悉溃:都已全部失败;D降遁;投降或逃跑
(5)D;②似道所说,③⑤爱国表现
(6)B;本文段没写“没有接受妻子的挽留”
科目:高中语文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共19分) 马伶传侯方域 马伶者,金陵梨园部也。金陵为明之留都,社稷百官皆在;而又当太平盛时,人易为乐,其士女之问桃叶渡游雨花台者,趾相错也。梨园以技鸣者,无论数十辈,而其最著者二:曰兴化部,曰华林部。 一日,新安贾合两部为大会,遍征金陵之贵客文人,与夫妖姬静女,莫不毕集。列兴化于东肆,华林于西肆,两肆皆奏《鸣凤》,所谓椒山先生者。迨半奏,引商刻羽,抗坠疾徐,并称善也。当两相国论河套,而西肆之为严嵩相国者曰李伶,东肆则马伶,坐客乃西顾而叹,或大呼命酒,或移座更近之,首不复东。未几更进,则东肆不复能终曲。询其故,盖马伶耻出李伶下,已易衣遁矣。马伶者,金陵之善歌者也。既去,而兴化部又不肯辄以易之,乃竟辍其技不奏,而华林部独著。 去后且三年而马伶归,遍告其故侣,请于新安贾曰:“今日幸为开宴,招前日宾客。愿与华林部更奏《鸣凤》,奉一日欢。”既奏,已而论河套,马伶复为严嵩相国以出。李伶忽失声,匍匐前称弟子。兴化部是日遂凌出华林部远甚。其夜,华林部过马伶曰:“子,天下之善技也,然无以易李伶。李伶之为严相国至矣,子又安从授之而掩其上哉?”马伶曰:“固然,天下无以易李伶;李伶即又不肯授我。我闻今相国昆山顾秉谦者,严相国俦也。我走京师,求为其门卒三年。日侍昆山相国于朝房,察其举止,聆其语言,久乃得之。此吾之所为师也。”华林部相与罗拜而去。 马伶,名锦,字云将,其先西域人,当时犹称马回回云。 侯方域曰:异哉,马伶之自得师也。夫其以李伶为绝技,无所干求,乃走事昆山,见昆山犹之见分宜(即指严嵩,严嵩为分宜人)也。以分宜教分宜,安得不工哉?呜乎!耻其技之不若,而去数千里,为卒三年,倘三年犹不得,即犹不归耳。其志如此,技之工又须问耶? 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趾相错也错:交错 B.遍征金陵之贵客文人征:召集 C.华林部过马伶曰过:责备 D.兴化部是目遂凌出华林部远甚凌出:高出,凌驾于对方之上 下列各组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李伶之为严相国至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而兴化部又不肯辄以易之不赂者以赂者丧 C.则东肆不复能终曲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其志如此,技之工又须问耶其皆出于此乎 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能够表现马伶技艺大增的一组是() ①去后且三年而马伶归,遍告其故侣。②愿与华林部更奏《鸣凤》,奉一日欢。 ③李伶忽失声,匍匐前,称弟子④我走京师,求为其门卒三年。⑤华林部相与罗拜而去。 A.①②④B.③⑤C.③④D.①②⑤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伶是华林部的演员,马伶是兴化部的演员。第一次演出时,作者通过观众态度的改变来暗示马伶演技不如李伶高超。 B.马伶因观众不捧场而深感羞耻,演出没有结束就离开了。后来,兴化部竟然因此而停止演出。 C.马伶知道李伶不肯传授演技给他,所以就到与严嵩是同类的昆山相国顾秉谦门下当差役。 D.文章表现了一位艺人刻苦追求技艺的精神,反映了生活实践与舞台表演的关系。 翻译下列句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学年河北省藁城一中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题型: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共19分)马伶传侯方域马伶者,金陵梨园部也。金陵为明之留都,社稷百官皆在;而又当太平盛时,人易为乐,其士女之问桃叶渡游雨花台者,趾相错也。梨园以技鸣者,无论数十辈,而其最著者二:曰兴化部,曰华林部。一日,新安贾合两部为大会,遍征金陵之贵客文人,与夫妖姬静女,莫不毕集。列兴化于东肆,华林于西肆,两肆皆奏《鸣凤》,所谓椒山先生者。迨半奏,引商刻羽,抗坠疾徐,并称善也。当两相国论河套,而西肆之为严嵩相国者曰李伶,东肆则马伶,坐客乃西顾而叹,或大呼命酒,或移座更近之,首不复东。未几更进,则东肆不复能终曲。询其故,盖马伶耻出李伶下,已易衣遁矣。马伶者,金陵之善歌者也。既去,而兴化部又不肯辄以易之,乃竟辍其技不奏,而华林部独著。去后且三年而马伶归,遍告其故侣,请于新安贾曰:“今日幸为开宴,招前日宾客。愿与华林部更奏《鸣凤》,奉一日欢。”既奏,已而论河套,马伶复为严嵩相国以出。李伶忽失声,匍匐前称弟子。兴化部是日遂凌出华林部远甚。其夜,华林部过马伶曰:“子,天下之善技也,然无以易李伶。李伶之为严相国至矣,子又安从授之而掩其上哉?”马伶曰:“固然,天下无以易李伶;李伶即又不肯授我。我闻今相国昆山顾秉谦者,严相国俦也。我走京师,求为其门卒三年。日侍昆山相国于朝房,察其举止,聆其语言,久乃得之。此吾之所为师也。”华林部相与罗拜而去。马伶,名锦,字云将,其先西域人,当时犹称马回回云。侯方域曰:异哉,马伶之自得师也。夫其以李伶为绝技,无所干求,乃走事昆山,见昆山犹之见分宜(即指严嵩,严嵩为分宜人)也。以分宜教分宜,安得不工哉?呜乎!耻其技之不若,而去数千里,为卒三年,倘三年犹不得,即犹不归耳。其志如此,技之工又须问耶?【小题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趾相错也错:交错B.遍征金陵之贵客文人征:召集C.华林部过马伶曰过:责备D.兴化部是目遂凌出华林部远甚凌出:高出,凌驾于对方之上【小题2】下列各组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李伶之为严相国至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B.而兴化部又不肯辄以易之不赂者以赂者丧C.则东肆不复能终曲于其身也,则耻师焉D.其志如此,技之工又须问耶其皆出于此乎【小题3】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能够表现马伶技艺大增的一组是()①去后且三年而马伶归,遍告其故侣。②愿与华林部更奏《鸣凤》,奉一日欢。③李伶忽失声,匍匐前,称弟子④我走京师,求为其门卒三年。⑤华林部相与罗拜而去。A.①②④B.③⑤C.③④D.①②⑤【小题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伶是华林部的演员,马伶是兴化部的演员。第一次演出时,作者通过观众态度的改变来暗示马伶演技不如李伶高超。B.马伶因观众不捧场而深感羞耻,演出没有结束就离开了。后来,兴化部竟然因此而停止演出。C.马伶知道李伶不肯传授演技给他,所以就到与严嵩是同类的昆山相国顾秉谦门下当差役。D.文章表现了一位艺人刻苦追求技艺的精神,反映了生活实践与舞台表演的关系。【小题5】翻译下列句子(7分)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学年浙江省余姚中学高二下期期中考试语文卷(带解析)
题型: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小题。(每题3分,共12分)颜之仪,字子升,琅邪临沂人也,晋侍中含九世孙。祖见远,齐御史治书。正色立朝,有当官之称。及梁武帝执政,遂以疾辞。寻而齐和帝暴崩,见远恸哭而绝。梁武帝深恨之,谓朝臣曰:“我自应天从人,何预天下人事,而颜见远乃至于此。”当时嘉其忠烈,咸称叹之。之仪幼颖悟,三岁能读《孝经》。及长,博涉群书,好为词赋。尝献《神州颂》,辞致雅赡。梁元帝手敕报曰:“枚乘二叶,俱得游梁;应贞两世,并称文学。我求才子,鲠慰良深。”江陵平,之仪随例迁长安。世宗以为麟趾学士,稍迁司书上士。高祖初建储宫,盛选师傅,以之仪为侍读。太子后征吐谷浑,栽军有过行,郑译等并以不能匡弼坐谴,唯之仪以累谏获赏。即拜小宫尹,封平阳县男,邑二百户。宣帝即位,迁上仪同大将军、御正中大夫,进爵为公,增邑一千户。帝后刑政乖僻,昏纵日甚,之仪犯颜骤谏,虽不见纳,终亦不止。深为帝所忌。然以恩旧,每优容之。及帝杀王轨之仪固谏帝怒欲并致之于法后以其谅直无私乃舍之。宣帝崩,刘昉、郑译等矫遗诏,以隋文帝为丞相,辅少主。之仪知非帝旨,拒而弗从。昉等草诏署讫,逼之仪连署。之仪厉声谓昉等曰:“主上升遐,嗣子冲幼,阿衡之任,宜在宗英。方今贤戚之内,赵王最长,以亲以德,合膺重寄。公等备受朝恩,当思尽忠报国,奈何一旦欲以神器假人!之仪有死而已,不能诬罔先帝。”于是昉等知不可屈,乃代之仪署而行之。隋文帝后索符玺,之仪又正色曰:“此天子之物,自有主者,宰相何故索之?”于是隋文帝大怒,命引出,将戮之,然以其民之望也,乃止。出为西疆郡守。隋文帝践极,诏征还京师,进爵新野郡公。开皇五年,拜集州刺史。在州清静,夷夏悦之。十年正月,之仪随例入朝。隋文帝望而识之,命引至御坐,谓之曰:“见危授命,临大节而不可夺,古人所难,何以加卿。”乃赐钱十万、米一百石。十一年冬,卒,年六十九。有文集十卷行于世。&&&&&&&&&&&&&&&&&&&&&&&&&&&&&&&&&&&&&&(《周书》列传第三十二)【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梁武帝深恨之恨:嫉妒B.然以恩旧,每优容之优容:宽容C.奈何一旦欲以神器假人假:授,给予D.命引出,将戮之引:拉【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而颜见远乃至于此B.世宗以为麟趾学士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是以区区不能废远C.之仪知非帝旨,拒而弗从D.乃代之仪署而行之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颜之仪幼年颖悟,长大后,喜欢写词赋,曾经给梁元帝进献了一篇《神州颂》,文辞典雅富丽,梁元帝亲自回书称赞他的才能。B.颜之仪曾被选为太子侍读,可后来太子征讨吐谷浑时,在军中有不轨行为,其他人都因不能纠正辅助而受到责罚,只有颜之仪因为屡次劝谏而获赏。C.宣帝去世后,刘昉、郑译等人伪造遗诏,让隋文帝接替宣帝做皇帝,颜之仪知道不是宣帝的旨意,拒绝相从。D.隋文帝做了皇帝后,将他征回京师,加封了他爵位,认为颜之仪是一位能“见危授命,临大节而不可夺”的人。【小题4】用“/”给文中划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及帝杀王轨之仪固谏帝怒欲并致之于法后以其谅直无私乃舍之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2013届浙江省高二下期期中考试语文卷(解析版)
题型: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小题。(每题3分,共12分)颜之仪,字子升,琅邪临沂人也,晋侍中含九世孙。祖见远,齐御史治书。正色立朝,有当官之称。及梁武帝执政,遂以疾辞。寻而齐和帝暴崩,见远恸哭而绝。梁武帝深恨之,谓朝臣曰:“我自应天从人,何预天下人事,而颜见远乃至于此。”当时嘉其忠烈,咸称叹之。之仪幼颖悟,三岁能读《孝经》。及长,博涉群书,好为词赋。尝献《神州颂》,辞致雅赡。梁元帝手敕报曰:“枚乘二叶,俱得游梁;应贞两世,并称文学。我求才子,鲠慰良深。”江陵平,之仪随例迁长安。世宗以为麟趾学士,稍迁司书上士。高祖初建储宫,盛选师傅,以之仪为侍读。太子后征吐谷浑,栽军有过行,郑译等并以不能匡弼坐谴,唯之仪以累谏获赏。即拜小宫尹,封平阳县男,邑二百户。宣帝即位,迁上仪同大将军、御正中大夫,进爵为公,增邑一千户。帝后刑政乖僻,昏纵日甚,之仪犯颜骤谏,虽不见纳,终亦不止。深为帝所忌。然以恩旧,每优容之。及帝杀王轨之仪固谏帝怒欲并致之于法后以其谅直无私乃舍之。宣帝崩,刘昉、郑译等矫遗诏,以隋文帝为丞相,辅少主。之仪知非帝旨,拒而弗从。昉等草诏署讫,逼之仪连署。之仪厉声谓昉等曰:“主上升遐,嗣子冲幼,阿衡之任,宜在宗英。方今贤戚之内,赵王最长,以亲以德,合膺重寄。公等备受朝恩,当思尽忠报国,奈何一旦欲以神器假人!之仪有死而已,不能诬罔先帝。”于是昉等知不可屈,乃代之仪署而行之。隋文帝后索符玺,之仪又正色曰:“此天子之物,自有主者,宰相何故索之?”于是隋文帝大怒,命引出,将戮之,然以其民之望也,乃止。出为西疆郡守。隋文帝践极,诏征还京师,进爵新野郡公。开皇五年,拜集州刺史。在州清静,夷夏悦之。十年正月,之仪随例入朝。隋文帝望而识之,命引至御坐,谓之曰:“见危授命,临大节而不可夺,古人所难,何以加卿。”乃赐钱十万、米一百石。十一年冬,卒,年六十九。有文集十卷行于世。&&&&&&&&&&&&&&&&&&&&&&&&&&&&&&&&&&&&&&(《周书》列传第三十二)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武帝深恨之恨:嫉妒
B.然以恩旧,每优容之优容:宽容
C.奈何一旦欲以神器假人假:授,给予
D.命引出,将戮之引:拉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而颜见远乃至于此
B.世宗以为麟趾学士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C.之仪知非帝旨,拒而弗从
D.乃代之仪署而行之
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颜之仪幼年颖悟,长大后,喜欢写词赋,曾经给梁元帝进献了一篇《神州颂》,文辞典雅富丽,梁元帝亲自回书称赞他的才能。
B.颜之仪曾被选为太子侍读,可后来太子征讨吐谷浑时,在军中有不轨行为,其他人都因不能纠正辅助而受到责罚,只有颜之仪因为屡次劝谏而获赏。
C.宣帝去世后,刘昉、郑译等人伪造遗诏,让隋文帝接替宣帝做皇帝,颜之仪知道不是宣帝的旨意,拒绝相从。
D.隋文帝做了皇帝后,将他征回京师,加封了他爵位,认为颜之仪是一位能“见危授命,临大节而不可夺”的人。
4.用“/”给文中划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及帝杀王轨之仪固谏帝怒欲并致之于法后以其谅直无私乃舍之&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2013届河北省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题型: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共19分)马伶传侯方域马伶者,金陵梨园部也。金陵为明之留都,社稷百官皆在;而又当太平盛时,人易为乐,其士女之问桃叶渡游雨花台者,趾相错也。梨园以技鸣者,无论数十辈,而其最著者二:曰兴化部,曰华林部。一日,新安贾合两部为大会,遍征金陵之贵客文人,与夫妖姬静女,莫不毕集。列兴化于东肆,华林于西肆,两肆皆奏《鸣凤》,所谓椒山先生者。迨半奏,引商刻羽,抗坠疾徐,并称善也。当两相国论河套,而西肆之为严嵩相国者曰李伶,东肆则马伶,坐客乃西顾而叹,或大呼命酒,或移座更近之,首不复东。未几更进,则东肆不复能终曲。询其故,盖马伶耻出李伶下,已易衣遁矣。马伶者,金陵之善歌者也。既去,而兴化部又不肯辄以易之,乃竟辍其技不奏,而华林部独著。去后且三年而马伶归,遍告其故侣,请于新安贾曰:“今日幸为开宴,招前日宾客。愿与华林部更奏《鸣凤》,奉一日欢。”既奏,已而论河套,马伶复为严嵩相国以出。李伶忽失声,匍匐前称弟子。兴化部是日遂凌出华林部远甚。其夜,华林部过马伶曰:“子,天下之善技也,然无以易李伶。李伶之为严相国至矣,子又安从授之而掩其上哉?”马伶曰:“固然,天下无以易李伶;李伶即又不肯授我。我闻今相国昆山顾秉谦者,严相国俦也。我走京师,求为其门卒三年。日侍昆山相国于朝房,察其举止,聆其语言,久乃得之。此吾之所为师也。”华林部相与罗拜而去。马伶,名锦,字云将,其先西域人,当时犹称马回回云。侯方域曰:异哉,马伶之自得师也。夫其以李伶为绝技,无所干求,乃走事昆山,见昆山犹之见分宜(即指严嵩,严嵩为分宜人)也。以分宜教分宜,安得不工哉?呜乎!耻其技之不若,而去数千里,为卒三年,倘三年犹不得,即犹不归耳。其志如此,技之工又须问耶?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趾相错也错:交错B.遍征金陵之贵客文人征:召集C.华林部过马伶曰过:责备D.兴化部是目遂凌出华林部远甚凌出:高出,凌驾于对方之上2.下列各组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李伶之为严相国至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来源:学,科,网]B.而兴化部又不肯辄以易之不赂者以赂者丧C.则东肆不复能终曲于其身也,则耻师焉D.其志如此,技之工又须问耶其皆出于此乎3.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能够表现马伶技艺大增的一组是()①去后且三年而马伶归,遍告其故侣。②愿与华林部更奏《鸣凤》,奉一日欢。③李伶忽失声,匍匐前,称弟子④我走京师,求为其门卒三年。⑤华林部相与罗拜而去。A.①②④B.③⑤C.③④D.①②⑤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伶是华林部的演员,马伶是兴化部的演员。第一次演出时,作者通过观众态度的改变来暗示马伶演技不如李伶高超。B.马伶因观众不捧场而深感羞耻,演出没有结束就离开了。后来,兴化部竟然因此而停止演出。C.马伶知道李伶不肯传授演技给他,所以就到与严嵩是同类的昆山相国顾秉谦门下当差役。D.文章表现了一位艺人刻苦追求技艺的精神,反映了生活实践与舞台表演的关系。5.翻译下列句子(7分)(1)盖马伶耻出李伶下,已易衣遁矣。(3分)(2)李伶之为严相国至矣,子又安从授之而掩其上哉?(4分)
精英家教网新版app上线啦!用app只需扫描书本条形码就能找到作业,家长给孩子检查作业更省心,同学们作业对答案更方便,扫描上方二维码立刻安装!
请输入姓名
请输入手机号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第二章 文言文阅读
  高考文言文阅读一般涉及史传文、游记散文和议论性散文等。 中国论文网 /9/view-875614.htm  我国史传文学源远流长,影响巨大。可以说,我国自从产生了文字,代代口耳相传的神话、传说、史诗便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一部分内容经过加工而成为史籍的材料。史官或史学家在叙述历史事件时,注意了情节与细节的生动;在描写人物时,突出了人物言行的个性特征,使文章具有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特别是《史记》,它突破了先秦史传以记事为主的编年体形式,找到了一种新的表述方式,为后世文学提供了一系列塑造典型人物形象的成功经验。唐宋时期的散文家以清新的文笔和鲜明的形象,为传记文学创作注入了新的生命力,更开了个人传记文学长篇之先河。   史传文学的特点有两个:第一是寓褒贬于叙事中,在记述历史时,暗含褒贬,即“春秋笔法”。二是以人物为中心,强调人物在历史中的作用。这里刻画人物的方法一般有:(1)通过语言、行动等刻画人物形象。(2)在矛盾中刻画人物形象。   我国游记散文的特征有:   1.写景记事,简洁生动。文人们在创作游记散文时,力求达到简洁精练、生动传神的效果。这些作家在写景时浓墨重彩,却又要言不烦,恰到好处,在抒情时则含蓄蕴藉。   2.寓情于景,就事感慨。很多文人的游记散文,能够以山水抒写情怀。在描写景物的过程中抒发自己的感受、遣闷抒怀。   3.记游说理,借景立论。我国北宋时期产生了说理性的游记,这类作品虽然大多记述了他们游览的山水名胜、文物古迹,但有的发表游后的感触,叙议结合,有的则立意于议论,借记游来说理。这些游记散文往往不停留在对自然景物的单纯描摹上,而是在简洁生动的写景过程中融入感情,抒发感慨,或阐明道理,发表议论,从而使作品既具有景趣又有理趣。   我国议论性散文早在先秦就出现了,如孟子的《寡人之于国也》、荀子的《劝学》和贾谊的《过秦论》等就是代表作品。这些文章观点明确、论证严密、说服力强,影响了数千年的读者。因为议论性散文较多地阐述作者对社会现实、世态人情的思考和感悟,所以我们可以按照如今“议论文”的特色去分析和赏读。   ■   一、马伶传   □侯方域   马伶者,金陵梨园部也。金陵为明之留都,社稷百官皆在,而又当太平盛世,人易为乐。其士女之问桃叶渡、游雨花台者,趾相错也。梨园以技鸣者,无论数十辈。而其最著者二:曰兴化部,曰华林部。   一日,新安贾合两部为大会。遍征金陵之贵客文人,与夫妖姬静女,莫不毕集。列兴化于东肆,华林于西肆,两肆皆奏《鸣凤》,所谓椒山先生者。迨半奏,引商刻羽,抗坠疾徐,并称善也。当两相国论河套,而西肆之为严嵩相国者曰李伶,东肆则马伶。坐客乃西顾而叹,或大呼命酒,或移坐更近之,首不复东。未几更进,则东肆不复能终曲。询其故,盖马伶耻出李伶下,已易衣遁矣。马伶者,金陵之善歌者也。既去,兴化部又不肯辄以易之,乃竟辍其技不奏,而华林部独著。   去后且三年,而马伶归。遍告其故侣,请于新安贾曰:“今日幸为开宴,招前日宾客,愿与华林部更奏《鸣凤》,奉一日欢。”既奏,已而论河套,马伶复为严嵩相国以出。李伶忽失声,匍匐前称弟子。兴化部是日遂凌出华林部远甚。   其夜,华林部过马伶曰:“子,天下之善技也,然无以易李伶。李伶之为严相国至矣,子又安从授之而掩其上哉?”马伶曰:“固然,天下无以易李伶,李伶即又不肯授我。我闻今相国昆山顾秉谦者,严相国俦也。我走京师,求为其门卒三年。日侍相国于朝房,察其举止,聆其语言,久乃得之。此吾之所为师也!”“华林部”相与罗拜而去。   马伶名锦,字云将,其先西域人,当时犹称马回回云。   侯方域曰:异哉,马伶之自得师也!夫其以李伶为绝技,无所于求。乃走事昆山,见昆山犹之见分宜也。以分宜教分宜,安得不工哉?呜呼!耻其技之不若,而去数千里为卒三年。倘三年犹不得,即犹不归尔。其志如此,技之工又须问耶?   张山来曰:予素不解弈,不解歌,自恨甚拙,因从学于人。虽不能工,然亦自觉有入门处。乃知艺无学而不成者。观马伶事益信。   (选自《壮悔堂文集》)   ■   这篇传记事迹突出,主旨明晰。作者从刻画人物、突出主题的意愿出发,对材料进行了精心的剪裁,使得人物形象鲜明。作者在审视马伶的整体人生后,只选取了他比艺和学艺这两个侧面加以叙写。就文中所写事件来看,作者写李伶与马伶对台较量,仅仅表现观众的反应,就表现出他们的胜败优劣。而对李伶演技之高和高在何处,对马伶演技比李伶低和低在何处,作者都没有做正面描写。还有马伶出走的三年,其中的事件很多,但作者都一概略而不写,只用“日侍相国于朝房,察其举止,聆其语言”,就很好地突出了人物形象。这不难看出作者精心剪裁的功夫,而且也显示了其语言洗练的妙处。三年后两人再度对台竞技,作者只字不提马伶演技高超和高在何处,只写他“复为严嵩相国以出”,使得“李伶忽失声,匍匐前称弟子”。通过李伶的举止,就把马伶演技的高超绝伦和非同寻常灵活地表现出来。这种剪裁,不仅大大增强了形象性和概括性,还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二、松风阁记   □刘 基   松风阁在金鸡峰下,活水源上。予今春始至,留再宿,皆值雨,但闻波涛声彻昼夜,未尽阅其妙也。至是,往来止阁上凡十余日,因得备悉其变态。   盖阁后之峰,独高于群峰,而松又在峰顶。仰视,如幢葆临头上。当日正中时,有风拂其枝,如龙凤翔舞,离?蜿蜒,■徘徊,影落檐瓦,金碧相组绣。观之者,目为之明。有声,如吹埙篪,如过雨,又如水激崖石,或如铁马驰骤,剑槊相磨戛;忽又作草虫鸣切切,乍大乍小,若远若近,莫可名状。听之者,耳为之聪。   予以问上人。上人曰:“不知也。我佛以清净六尘为明心之本。凡耳目之入,皆虚亡耳。”予曰:“然则上人以是而名其阁,何也?”上人笑曰:“偶然耳。”   留阁上又三日,乃归。至正十五年七月二十三日记。   (选自《诚意伯文集》)   ■   作者对松风声音的描写,有三个特色值得我们借鉴。   1.描述使生动绝妙的自然声响更加清晰。作者一连串地运用了六个比喻,来表现松风这一景象的生动。埙篪之声的清扬,涧水之声的激越,铁马金戈的威猛,草虫之声的凄切,这些非凡的声响表现了松风的特点。   2.心与境会,神与物合。作者善于在松风之中微妙地传达出主观之情。松树的威严、雄壮、洒脱、高洁,俨然一位醒世独立的哲人。这就是作者自我形象的写照。现实的污浊使作者愤慨,大自然的美景又让他陶醉,他带着复杂的心情聆听这些松树发出的声音,使松涛与心涛相融合,从而产生美感。   3.文末描写与“上人”的对话,表现了作者哲理性的深思与感叹。这段对话非常简短,却构思巧妙,使文章于轻巧之中蕴涵极其深刻的哲理。   三、青霞先生文集序   □茅 坤   青霞沈君,由锦衣经历上书诋宰执,宰执深疾之。方力构其罪,赖明天子仁圣,特薄其谴,徙之塞上。当是时,君之直谏之名满天下。已而,君累然携妻子,出家塞上。会北敌数内犯,而帅府以下,束手闭垒,以恣敌之出没,不及飞一镞以相抗。甚且及敌之退,则割中土之战没者与野行者之馘以为功。而父之哭其子,妻之哭其夫,兄之哭其弟者,往往而是,无所控吁。君既上愤疆场之日弛,而下痛诸将士日菅刈我人民以蒙国家也,数呜咽欷?。而以其所忧郁发之于诗歌文章,以泄其怀,即集中所载诸什是也。   君故以直谏为重于时,而其所著为诗歌文章,又多所讥刺,稍稍传播,上下震恐。始出死力相煽构,而君之祸作矣。君既没,而一时阃寄所相与谗君者,寻且坐罪罢去。又未几,故宰执之仇君者亦报罢。而君之门人给谏俞君,于是裒辑其生平所著若干卷,刻而传之。而其子以敬,来请予序之首简。
  茅子受读而题之曰:若君者,非古之志士之遗乎哉?孔子删《诗》,自《小弁》之怨亲,《巷伯》之刺谗而下,其间忠臣、寡妇、幽人、怼士之什,并列之为“风”,疏之为“雅”,不可胜数。岂皆古之中声也哉?然孔子不遽遗之者,特悯其人,矜其志。犹曰“发乎情,止乎礼义”“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为戒”焉耳。予尝按次春秋以来,屈原之《骚》疑于怨,伍胥之谏疑于胁,贾谊之《疏》疑于激,叔夜之诗疑于愤,刘■之对疑于亢。然推孔子删《诗》之旨而裒次之,当亦未必无录之者。君既没,而海内之荐绅大夫,至今言及君,无不酸鼻而流涕。呜呼!集中所载《鸣剑》《筹边》诸什,试令后之人读之,其足以寒贼臣之胆,而跃塞垣战士之马,而作之忾也,固矣!他日国家采风者之使出而览观焉,其能遗之也乎?予谨识之。   至于文词之工不工,及当古作者之旨与否,非所以论君之大者也,予故不著。   (选自《四库全书》本《青霞集》,有删改)   ■   沈青霞是一个正直敢说的文人,但也正因为正直使然,沈青霞凭借锦衣卫经历的身份,上书抨击宰相,宰相因此非常痛恨他,皇上也因此不得不重罚他,把他流放到边塞去。沈青霞死后,他的学生俞君收集编辑了他的著述若干卷,要刊刻流传,沈青霞的儿子沈以敬请茅坤写了这篇序言。在序言中,茅坤先是简略叙述主人公的平生,随后以较大篇幅着重提出个人对沈青霞文章的公正客观的看法,这就使得本文的文笔既委婉又富于深意。再者,作者运用比较的形式,将古代文人的文章和沈青霞《鸣剑》《筹边》等篇相比较,觉得这些足以使奸臣胆寒,使边防战士跃马杀敌,而激发起同仇敌忾的义愤,肯定会流传百世。“文以载道,言以传志”,作者巧妙地将序言和对明代散文创作的大趋势进行了分析。这就不仅仅给当时人以启发,更给几百年来的文章创作点亮了一盏明灯。   ■   我们阅读文言文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关注历史背景   在阅读文言文时,历史背景是不可忽视的,无论是人物传记、游记散文、议论性散文,还是其他文体的文言文,都或显或隐地有其“历史背景”。我们要尽量地联系一定的背景知识来阅读。关注历史背景有助于我们大致了解文章人物、情节、事件、景点、观点、见解、主要内容、感情倾向等,把握其脉络走向。   二、了解写作目的   史传等文言文都有写作的“目的性”特色,我们在阅读时要尽量地考虑作者的写作目的,以便于帮助我们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态度作出准确的分析和恰当的判断。   三、分析感情倾向   时代不同,意识形态不同,作者生活的局限性,常常会带有作者特定的感情倾向。我们要善于在阅读时弄清楚其积极意义,区分其消极因素。对具体事物,我们要具体分析,善于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思想感情倾向和价值观。   四、抓住关键词句   文言文阅读的中心句或者说关键词句,常常出现在作者对人物个性的总结中。作者或借助文章中他人的话语,或借助后代人的评价语来体现中心思想。我们阅读时,抓住了文章的主旨句、段落的起始句、段末文末的总结句、作者的评述性文字等,就能很容易地把握住文章的核心内容。   五、整体通读文章   解答各种不同类型的文言文的练习题,我们都要先全面具体地通读一遍全文。然后再细致地阅读一遍,方能从宏观上理清文章脉络,弄清楚文章意思和关键内容,这对我们解题有着重要作用。当然,我们还可以结合文章后面的注解或者文章的标题(特指游记散文、议论性散文)的意思,来解答问题。   六、结合命题选项   对于文言文中难以理解的句子或者字词,我们要善于利用命题者所命制的选项来理解和进一步了解文章内涵。因为一般文言文的五个小题中,有四道是选择题。每道选择题的四个选项中,常常有三个“正确”,这些正确选项的含义,能帮助我们较为粗略地理解文章内容,从而达到解题目的。再者,题目中的选项往往都是文章的难点所在,有的题三个选项正确,一个错误,这既是从不同侧面解释原文的难点,又为我们利用排除法归类排除选项提供了很大的方便,是一箭三雕的好方法。   七、翻译句子的方法   翻译句子时,我们要注意“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我们可以在把握全篇的基础上,猜出某个难句的主要内容,又可以在把握全句大概内容的基础上把握某一难字词的意思。反之,我们往往能通过某一难句的意思进而把握要翻译的句子的含义。当然,翻译文言文句子,原则还是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这既有利于保持原文风格,又能使翻译简练。   ■   一、范冉传   □范 晔   范冉字史云,陈留外黄人也。好违时绝俗,为激诡之行。少为县小吏,年十八,奉檄迎督邮,冉耻之,乃遁去。常慕梁伯鸾、闵仲叔之为人。与汉中李固、河内王奂亲善,而鄙贾伟节、郭林宗焉。奂后为考城令,境接外黄,屡遣书请冉,冉不至。及奂迁汉阳太守,将行,冉乃与弟协步赍麦酒,于道侧设坛以待之。冉见奂车徒骆驿,遂不自闻,惟与弟共辩论于路。奂识其声,即下车与相揖对。奂曰:“行路仓卒,非陈契阔之所,可共到前亭宿息,以叙分隔。”冉曰:“子前在考城思欲相从以贱质自绝豪友耳今子远适千里会面无期故轻行相候以展诀别。如其相追,将有慕贵之讥矣。”便起告违,拂衣而去。   桓帝时,以冉为莱芜长,遭母忧,不到官。后辟太尉府,以狷急不能从俗,常佩韦于朝。议者欲以为侍御史,因遁身逃命于梁沛之间,推鹿车,载妻子,捃拾自资。或寓息客庐,或依宿树荫。如此十余年,乃结草室而居焉。所止单陋,有时粮粒尽,穷居自若,言貌无改。闾里歌之曰:“甑中生尘范史云,釜中生鱼范莱芜。”后为三府所辟,乃应司空命。是时西羌反叛,黄巾作难,制诸府掾属,不得妄有去就。冉首自劾退,诏书特原不理罪。   中平二年卒于家。临命遗令敕其子曰:“吾生于昏暗之世,值乎淫侈之俗,生不得匡世济时,死何忍自同于世?气绝便敛,敛以时服,衣足蔽形,棺足周身,敛毕便穿,穿毕便埋。其明堂之奠,干饭寒水,饮食之物,勿有所下。坟封高下,令足自隐。勿令乡人宗亲有所加也。”于是三府累行论谥,佥曰宜为“贞节先生”。   (选自《后汉书》)   ■   1.下列各句中,黑体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冉乃与弟协步赍麦酒(准备)   B.不得妄有去就(离开)   C.便起告违(告别)   D.于是三府累行论谥(牵累)   2.下列各组句子中,黑体词的用法和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而鄙贾伟节、郭林宗焉/拂衣而去   B.与汉中李固、河内王奂亲善/冉乃与弟协步赍麦酒   C.于道侧设坛以待之/以冉为莱芜长   D.后为三府所辟/闵仲叔之为人   3.下列各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范冉的“违时绝俗”一项是( )   ①与汉中李固、河内王奂亲善②便起告违,拂衣而去③议者欲以为侍御史,因遁身逃命于梁沛之间④或寓息客庐,或依宿树荫⑤冉首自劾退,诏书特原不理罪⑥于是三府累行论谥,佥曰宜为“贞节先生”   A.②③④⑤B.①④⑤⑥   C.②③⑤⑥D.①②⑤⑥   4.根据原文信息,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范冉的朋友王奂多次邀请范冉出来做官,都被拒绝。   B.东汉朝廷任命范冉担任莱芜长,因母亲去世,没去上任。   C.三公府同时召用范冉,范冉才去司空府任职。   D.范冉过世时,要求儿子一切丧事从简,深得大家赞美。   5.断句和翻译。
  (1)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子 前 在 考 城 思 欲 相 从 以 贱 质 自 绝 豪 友 耳 今 子 远 适 千 里 会 面 无 期 故 轻 行 相 候 以 展 诀 别。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行路仓卒,非陈契阔之所,可共到前亭宿息,以叙分隔。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吾生于昏暗之世,值乎淫侈之俗,生不得匡世济时,死何忍自同于世?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观鸭说(节选)   □吴廷翰   家僮取鸭卵伏之,得雏鸭数拾枚。始育,则饲之盆中,少与之水,其声??然,其毛羽??然,予甚爱,戏之。   不数日,僮以告曰:“雏鸭有毙者矣。”即而听其声,啾啾然哀鸣;视其毛羽,苏苏然以散落,予让僮不善畜也。僮曰:“是非不善畜也,畜不以水也。”   次日,予适憩亭中,时雨初歇。池水方强,顾而乐之,凭栏而语曰:“曷不以畜鸭雏?”僮趋而去,不移时筐而至,稍出之水涯,皇皇然惊愕不已,其目睢睢然睨,其足逡逡然前而却。竿之,则遂群奔水中,或扬足而驰,或拍翅而飞,不定者良久。既乃狎水,或仰而饮,或俯而啄,三五而阵,各适其所。则又或沉或浮,或没或出,盘旋戏跃于萍藻间。既休而理羽,交口扇翅,或曳而行,或拳而立,或屈而睡,消摇相羊①,容与②如也。既晡,僮将筐而归,则相与复嬉于渚,或逐于堤,或蔽于丛,不可得,遂纵之。   明日至,亦如之。其声嗌嗌然以和,其毛羽濯濯然以光泽。其去畜池之前仅三日,充长已倍三之一矣。   余乃叹曰:大哉,造物之育万物乎!大而龙蛇之于渊泽,虎豹之于山林,细而蠛蠓③鼋龟醯鸡④之于瓮、于坎、于蹄涔⑤,各遂其性而已。鸭之不育于陆而育于水,亦一理也。夫反其性,造化不能以育物,圣人岂能以育民乎?狃于习而不悟,毙于陆者也。视其毙而不知所以救,僮之让者也。反其自然之性试于水者也得其所以为性而安且乐水之狎而不归者也生养蕃息既富且昌水之畜而充长也。   (选自《明代散文名篇集粹》)   [注]①消摇:通“逍遥”。相羊:徜徉、漫游。②容与:安逸自得的样子。③蠛蠓(mèi měng):也称“蠓”,一种小飞虫。④醯(xī)鸡:小飞虫。⑤蹄涔(cén):牛马路上所留足迹中的积水,比喻容量微小。   ■   1.下列各句中,黑体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家僮取鸭卵伏之(通“孵”,孵化)   B.予让僮不善畜也(谦让)   C.予适憩亭中(到)   D.时雨初歇,池水方强(强盛)   2.下列各组句子中,黑体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则饲之盆中/予甚爱,戏之   B.顾而乐之/凭栏而语曰   C.盘旋戏跃于萍藻间/或蔽于丛   D.畜不以水也/曷不以畜鸭雏   3.下列各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作者“观鸭”情景的一项是( )   ①始育,则饲之盆中②其声??然,其毛羽??然③僮趋而去,不移时筐而至④稍出之水涯,皇皇然惊愕不已⑤则遂群奔水中,或扬足而驰,或拍翅而飞⑥则又或沉或浮,或没或出,盘旋戏跃于萍藻间   A.①③⑥ B.②③⑤ C.②④⑤ D.③④⑤   4.断句和翻译。   (1)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反 其 自 然 之 性 试 于 水 者 也 得 其 所 以 为 性 而 安 且 乐 水 之 狎 而 不 归 者 也 生 养 蕃 息 既 富 且 昌 水 之 畜 而 充 长 也。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僮趋而去,不移时筐而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造化不能以育物,圣人岂能以育民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游黄溪①记   □柳宗元   北之晋,西适豳,东极吴,南至楚越之交,其间名山水而州者以百数,永最善。环永之治百里,北至于浯溪,西至于湘之源,南至于泷泉,东至于黄溪东屯,其间名山水而村者以百数,黄溪最善。   黄溪距州治七十里,由东屯南行六百步,至黄神祠。祠之上,两山墙立。如丹碧之华叶骈植,与山升降,其缺者为崖峭岩窟。水之中皆小石平布。黄神之上揭水八十步,至初潭,最奇丽,殆不可状。其略若剖大瓮,侧立千尺,溪水积焉。黛蓄膏?②,来若白虹,沉沉无声。有鱼数百尾,方来会石下。南去又行百步,至第二潭。石皆巍然,临峻流,若颏颔??③。其下大石杂列,可坐饮食。有鸟赤首乌翼,大如鹄,方东向立。自是又南数里,地皆一状,树益壮,石益瘦,水鸣皆铿然。又南一里,至大冥之川,山舒水缓,有土田,始黄神为人时,居其地。   传者曰:“黄神王姓,莽之世也。莽既死,神更号黄氏,逃来,择其深峭者潜焉。”始莽尝曰:“余,黄、虞之后也。”故号其女曰黄皇室主④。黄与王声相迩,而又有本,其所以传言者益验。神既居是,民咸安焉。以为有道,死乃俎豆之,为立祠。后稍徙近乎民,今祠在山阴溪水上。元和八年五月十六日,既归为记,以启后之好游者。   (选自《柳河东集》)   [注]①黄溪:又名黄江,位于湖南永州市东。②膏?:(水)像膏汁一样汇聚无波。?:水不流动。③颏(kē)颔?(yín)?(è):像下巴、牙齿一样,在这里形容石形参差怪异。④黄皇室主:王莽的女儿,嫁汉平帝,平帝崩,被尊为皇太后,王莽篡位,改称黄皇室主。   ■   1.下列各句中,黑体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丹碧之华叶骈植(并排生长)   B.揭水八十步(撩起衣襟)   C.黛蓄膏?(深青色的颜料)   D.死乃俎豆之(祭祀、崇奉)   2.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黛若膏?”,这是写水色,既有青绿纯净的色感,又有润滑如脂的质感。   B.“沉沉无声”,说明积水成潭,既深且厚,故而无声,倍增探幽览胜的兴致。   C.“有鱼数百尾,方来会石下”,运用特写,活现了游鱼悠闲嬉戏的情态。   D.“两山墙立。如丹碧之华叶骈植,与山升降”一句,写出了山的动态之美。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柳宗元的游记善于通过对山水的出奇幽静的描写,含蓄地表现自己的谪居南荒而壮志难酬的情怀。《游黄溪记》中黄溪的山水,就有作者这样的寄托。   B.文章最后一段写黄神传说不吝笔墨,黄神似乎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人物。作者对黄神择“深峭”之地潜居下来,还能“有道”“安民”,颇有赞美之意,用意耐人寻味。   C.文章用四幅画面描摹黄溪初潭的美景:一写高山如剖瓮,二写潭水似黛膏,三写日影若白虹,四写石下有鱼儿,全用比喻,手法神奇,蔚为壮观。   D.《游黄溪记》处处体现一个“游”字,作者移步换形,饱览山水,着笔处并不忘里程的记录。这类文字看似平常,却使读者有亲历其境的感受。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黄溪距州治七十里,由东屯南行六百步,至黄神祠。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神既居是,民咸安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愿奉你一世为王伴奏 的文章

 

随机推荐